教师高级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08:3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高级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高级研修总结

篇1

经过这近一个多月的网络学习,使我感受到了网络学习的神奇和便捷,在家里、在学校随时随地的打开电脑就可以学习学科专家的培训、指导,也可以和身边看不见的同行互相切磋教学中的疑惑或问题。可以说,网络学习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必将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未来。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思路,不仅要向身边优秀的同行、老教师学习,更要延伸到网络,向网路上的专家学习,有时我们会被生活的平淡,周围人的抱怨迷住双眼,看不到前方的路而丧失斗志,因此,我们必须给自己一个职业规划,一年的目标是什么?这个月要达成哪些目标,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小目标落实到每天的具体行动之中,一个月、一年、三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与三年前相比,前进了一大截,你会收获到以前不敢想像的成就。

联系本次网络培训,我觉得最大的感受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要潜下心来,不断的加强学习,这个学习不仅仅是教学业务、专业水平的提升,更要在为人处事上加强修炼,要与人为善,真诚待人,要努力协调好领导、同事、家庭、朋友方方面面的关系,使自己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发展和提高自己,这样的发展和提高才会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我的一位高中老师告诫我:一个人的成功,80%是做人的成功,只有20%才是做事的成功。所以工作中的点滴成绩不要沾沾自喜,洋洋自得,而忘了自己姓什么,要不断的给自己清零和重启,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向上的激情。要在既定的目标的指引下,努力进取,奋勇向前。

我相信:努力终究会有回报,风雨之后终会见彩虹。

篇2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的高校师资队伍,现就2009年高校教师培训工作通知如下:

一、出国培训

今年计划安排高校教师出国培训250人,具体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200人,其中数控35人、机电43人、电子39人、软件(动漫)40人、商贸(财经)43人;管理干部50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院(校)长30人、高校人事处处长20人。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培训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强,工作踏实;(2)创新意识较强,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实际动手能力;(3)年龄不超过45周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一般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熟练的外语听说能力。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青年教师,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管理干部培训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强,工作踏实;(2)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工作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3)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有关高校出国培训名额以及各培训团组派往国家和派出时间见附件1。为确保出国培训的顺利进行,培训学员所在学校应与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签订培训协议,培训学员按协议要求参加培训。因今年出国培训全部要求办理因公护照,请各校务必于4月15日前将《2009年高校教师出国培训学员推荐表》、《2009年高校教师出国培训推荐人选汇总表》和《*省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国际合作培训项目协议书》报我厅师资处,联系电话:025-83335527,电子邮箱:fuzhy@。

其他未尽事宜按《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10年教师国际合作培训工作的通知》(苏教师〔20*〕3号)执行。

二、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训

1.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组建由院士领衔、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培训团队,举办6个左右学科前沿和专业知识研修班,计划培训400人。培训对象以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为主,培训内容侧重拓宽专业领域知识,和专家面对面研讨。

2.青年教师培训。通过进修班、单科培训等形式,计划培训500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培训内容侧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兼顾学术研究。继续做好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访问学者工作,组织并资助部分教师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培训。

3.“双师型”教师培训。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高校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计划培训200人。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通知》(苏教师〔20*〕15号)要求,继续开展访问工程师培训,组织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

以上项目由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三、五年制高师教师和管理者培训

1.骨干教师研修。在高等师范学校中遴选一批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骨干教师,采取高校访学、专家指导和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

2.管理者研修。培训对象为高等师范学校校级领导和部分中层干部,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研修、实践考察、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等。

以上项目由*教育学院分院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四、培训工作要求

1.各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认真落实省级培训任务,用足我厅下达的培训指标,并根据本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培训年度计划,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篇3

【关键词】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体系建构;教师网络研修社区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11―0061―10

一、引言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要全面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因此,必须采取高质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长期以来,教师校本研修被认为是较为普遍和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它以学校为基地,将教师的工作、学习、研究融为一体,聚焦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是基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学习和研究。但是校本研修局限于校内,存在着局限性和封闭性问题,难以使教师专业发展得到更大的突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常态视频课例可通过网络传播,使网上课堂观察和研讨活动成为可能,因此,教师网络研修不仅具备了校本研修的实效性,还克服了传统校本研修的封闭性和局限性,使教师研修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教育机构的青睐。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两大功能要素之一,是使远程学习顺利发生和有效达标的重要组织条件和保证(冷静,等,2015)。教师网络研修是远程学习的一种特殊类型,因而研修支持服务是教师网络研修顺利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随着教师网络研修的深入发展,教师网络研修越来越注重教师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度越来越紧密,但是,传统的教师网络培训服务难以满足教师网络研修发展的需要,体现在:① 学习内容由专家或助学者事先确定,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发展;② 以传递资源式的信息服务为主,难以帮助教师解决课堂真实情境中的教学问题;③ 以培训内容接受程度作为主要的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导致学习与实践脱节,研修难以持续。由此可见,改革传统网络培训服务方式,构建以教师实践需求为导向的,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应用和创新的新型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成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本文聚焦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二、基本概念界定

1. 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网络研修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根植于教师工作,聚焦于学生学习,且适合教师职业发展的终身化的发展形式(王陆,2011)。

教师网络研修是以教师网络研修支持平台为支撑,以一线研修教师为参与主体,聚焦教师教学实践问题解决的专业发展形式。教师网络研修以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和教学行为改进为目标,以合作参与、非正式的学习活动为主要研修方式。

2.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是一种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跨时空的虚拟学习型组织。具有共同专业发展愿景的教师通过网络研修支持平台聚集起来,他们在参与系列合作研修活动的过程中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共同实现专业发展,同时也培养了社区研修文化。专家和助学者作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的成员,为研修教师提供系统、专业化的研修支持服务。

3.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和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是由助学者为教师开展网络研修活动提供的人际、学术、认知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其目的是鼓励研修教师积极参与网络研修活动,提高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效率和效果,促进教师网络研修目标达成(杨卉,等,2015)。其中,助学者是来自学科教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领域的专家或专业人员,他们在教师网络研修中扮演引导者、推动者、设计者、协调者等多种角色。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是以教师网络研修支持平台为支撑,集助学人员、研修资源、多元化服务和管理功能等于一体,并将其有机整合,以确保教师研修服务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构建研究

(一)研究基础

1.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网络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服务观念、构建原则等进行了研究。例如,董兆伟等(2015,pp.93-98)从顾客满意角度构建了“互联网+”时代网络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出网络学习支持服务要依据学习者的特点,体现时代性和个性化;庄榕霞等(2007)基于绩效观念构建了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从系统出发,多层次、整体性地看待远程教学系统绩效,并从整体和过程的角度将绩效管理应用于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设计中。周蔚(2005)对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的原则进行了研究,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服务性和综合性等原则。

2.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教师网络研修的蓬勃发展,有关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者从多角度对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进行了研究。① 研修干预服务方面,由于研修活动是教师网络研修的主要途径,因此,学习活动设计成为助学者干预教师网络研修的主要手段。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研修活动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例如,瓦斯达斯(Vrasidas & Glass, 2007)认为,要基于教师日常教学情境进行设计,以保证学习活动设计的真实性;杨卉等(2012a)认为,在教师研修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助学者要提供认知支持、情感支持和学术支持,不同阶段助学支持力度不同,在助学策略和方法选择上应给予充分考虑。栾学东(2014)从促进教师知识转移服务策略出发,对接入服务和隐性知识显性化服务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② 服务团队管理方面,研究者对研修服务团队角色管理进行了研究,严加平(2011)认为应鼓励多元网络助学,服务团队应根据实际情况照顾到助学者的工作安排。实践研究表明,研修服务团队的职能角色匹配与团队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刘雨薇,2015)。③ 研修活动评估服务方面,栾学东(2014)构建了由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动评估和成果评估四个维度组成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模型。王陆等(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多个渠道收集反映教师日常教学实践能力发展情况的真实性评估是教师研修活动最为有效的评估方法,基于真实性评估的教师网络研修能够有效地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促进资源再生和知识的创新。④ 服务质量管理方面,研究者提出了包括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障性和关怀性等维度的在线助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杨卉,等,2015)。

由此可见,对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研究已经涉及多个方面,其研究成果表明,教师网络研修服务作为面向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继承了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一般特征,也具有其独特性。这意味着,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也具有其自身特点。然而,目前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系统性研究还较为缺乏,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对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进行研究。

(二)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的构建原则

框架是一种观念或事物的基本结构,一种概念性方案、结构或系统,是将相关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理念、原则或标准统整在一起的结果(杨卉,2011)。因此,明确研修服务观念和原则是构建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的前提。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理念:以支持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为抓手,持续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应用和创新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构建原则:

1. 以教师研修需求为中心原则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要一改传统教师培训单向推送信息的服务方式(如专家讲座、资源推送),转变为根据教师的研修需求为教师提供针对。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针对策略的实现途径就是依据教师的研修需求,助学者为教师设计研修活动,并在知识、资源、工具等方面对研修活动给予支持。因此,从满足教师研修需求的角度看,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应包括:① 需求分析子系统;② 活动支持子系统;③ 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

2. 提供知识服务原则

知识服务是指服务提供者根据用户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在知识和信息搜集、组织、分析、重组的基础上,将服务直接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服务(张晓林,2001)。将知识服务应用于教师网络研修,助学者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可引导和帮助教师在研修活动中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分享、应用和创新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服务所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领域,是综合集成化的知识(张红丽,等,2010),因此,需要助学服务团队中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助学者分工协作。知识服务过程需要服务双方的持续交互和学习者的参与,这有助于助学者随时理解教师的需要,并最大限度满足教师的需要(Bettencourt, Ostrom, Brown, & Roundtree,2002)。因此,从知识服务角度看,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应包括:① 需求分析子系统;② 活动支持子系统;③ 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 ④ 服务团队管理子系统。

3. 提供持续原则

助学服务团队要持续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这意味着不仅要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而且要让教师在研修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的研修需求,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动力。这就需要助学者一方面通过活动设计和指导,引导教师提高研修的深度和广度,鼓励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另一方面,要多角度捕获教师的专业发展信息,时刻把脉教师研修需求的新变化,据此调整服务策略,从而确保服务具有持续性和实际意义。因此,从确保服务持续性的角度看,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应包括:① 需求分析子系统;② 活动支持子系统;③ 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④ 服务管理子系统。

(三)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构建

根据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教师网络研修的服务原则,构建了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要素包括:① 教师:是研修主体和服务对象;② 助学者:是研修服务提供者;③ 研修活动:是教师研修的主要途径,是教师获得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和活动支持子系统所提供的功能服务的纽带;④ 需求分析子系统:支持助学者对教师的研修需求进行分析,依据研修需求确定研修主题和服务策略;⑤ 活动支持子系统:支持助学者根据教师的研修需求和服务策略设计研修活动、指导活动进程和评估活动绩效等;⑥ 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除具有资源存储和检索等常规资源管理功能外,还具有研修资源流通和转换,以及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分享和创新等知识管理功能;⑦ 服务管理子系统:支持对研修服务的评价反馈,对研修活动信息和研修绩效等的采集和分析,识别教师新的研修需求,促进研修策略及时调整;⑧ 服务团队管理子系统:支持研修服务团队的组织和分工管理,以提高服务的专业性、综合性和服务质量。

四、各功能子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中,需求分析子系统、活动支持子系统、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服务管理子系统和服务团队管理子系统是核心功能子系统,他们的工作原理和方法如下:

(一)需求分析子系统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有效与否取决于服务能否满足研修教师的真正需求,因此,研修需求分析是一切服务的前提。需求分析子系统就是通过收集、分析研修教师的学习和工作信息,确定教师真正的研修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服务策略。

助学服务团队分析和确定教师的研修需求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观察教师常态课教学行为,采集课堂特征信息,分析和诊断研修教师亟待解决和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二是通过监控教师研修活动进程,及时了解教师的研修状况和服务需求。

1. 教师常态课观察和分析方法

课堂观察方法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地在课堂情境中收集课堂信息,为课堂分析提供依据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王陆,等,2011)。课堂观察技术有多种,可从多角度进行分类。从所收集的课堂资料的特征看可将其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前者是有目的地对课堂师生行为等现象进行统计获得课堂特征数据;后者采集的课堂信息则是非量化的,如课堂中师生对话的内容、关键事件描述等。从课堂观察范围的角度可将课堂观察分为开放式观察和聚焦式观察,前者中观察者有较为宽泛的观察主题,如田野观察;后者中观察者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主题进行课堂观察,如记号体系分析法。

用观察和分析课堂的方法诊断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了解教师研修需求的重要途径。在分析教师群体的课堂观察数据时,可采用频次统计法确定教学问题发生的普遍性,也可以采用横向比较法对教师群体(如同一学校、同一学科、同一教龄等教师群体)的课堂观察分析结果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对群体间数据的对比分析,诊断每个研修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和彼此间的差距,从而确定教师群体的研修需求、研修策略和服务策略。

2.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监控方法

监控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目的是获取教师研修过程信息,及时发现研修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服务需求。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监控依托工作流监控技术来实现(杨卉,2011)。具体实现方法如下:①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平台活动管理功能采用活动实例管理机制,将每个要执行或正在执行的研修活动看作一个活动实例,为其分配实例编号和活动空间,以便活动监控和管理。②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具有层次性,一般是由若干子活动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组成活动流。工作流机制记录活动流中每个活动实例的执行信息,包括子活动发生顺序、与上下活动节点的逻辑关系、执行时间等。工作流机制将活动流及活动节点执行状态可视化,助学者可实时获得每个活动实例的进度、状态等相关数据,及时了解教师的研修需求。

(二)活动支持子系统

教师网络研修的主要方式是参与式的合作研修活动。因此,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各功能子系统主要面向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开展服务工作。活动支持子系统支持助学者依据教师的研修需求设计研修活动、指导活动进程和评估活动绩效等,通过活动干预提高教师研修的效率和效果。

1.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原理和方法

“设计”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可实现特定的教育干预。学习活动设计就是对不同类型学习活动成分的设计(杨开城,2005)。活动理论是一个研究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哲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框架(乔纳森,2002)。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一个系统,由活动主体、活动客体、共同体(社区)三个核心成分和工具、规则和分工三个次要成分组成。借鉴该活动系统结构,结合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特点,可确定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要素由研修教师、活动任务、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评估方法、活动规则、角色分工和活动环境(资源、工具等)组成。设计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可采用横向和纵向结合的立体设计方法(杨卉,等,2012b),既要把研修活动看作由子活动流组成的多层次结构的活动,对各层次子活动进行设计,完成纵向活动设计,与此同时,也要对每个层次活动的各要素进行设计,即完成横向设计。这种立体活动设计方法使研修活动更加灵活、多样,适应性更强,也提高了活动设计的规范化程度。

2.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指导方法

穆勒(Moller,1998)认为,在异步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需要三个方面的支持,即学术性支持(academic support)、认知性支持(intellectual support)和人际性支持( interpersonal support)。在学术性支持方面,助学者要从“知识提供者”变为“学习促进者”(陈萍,2008),凭借其专业知识和睿智,引导学习者在讨论活动中聚焦关键问题,鼓励学习者提出问题并及时回应学习者的回答,善于对不同评论进行编排,综合多种观点形成新的讨论主题(Ryan, Scott, Freeman, & Patel, 2000)。在认知支持方面,助学者要重视对参与式合作学习活动的支持和促进,因为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习者归纳知识、分担认知负荷、解释分享个人观点、产生认知冲突、整合观点、内化知识、成员彼此影响等,合作学习也是成员彼此理解的共同基础(Fox & MacKeogh, 2003)。在人际支持方面,助学者必须维护教师之间和谐的关系,建立轻松的在线支持环境(Adendorff, 2005)。和谐的研修氛围有利于提高研修教师对社区的归属感,消除他们在远程学习活动中的孤独感,促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合作研修活动中去。

萨蒙(Salmon, 2003, pp.28-50)提出在线助学服务在不同学习活动阶段的服务策略,这些策略涵盖了学术支持、认知支持和人际支持等服务。① 进入和动机阶段:助学者要帮助学习者学习技术,快速学会使用系统,并激励他们花时间参与学习活动;② 社会化阶段:助学者应促进形成学习者受到尊重和其观点被他人尊重的社会文化氛围;③ 信息交换阶段:促使每个学习者都发挥作用,主动参与到与助学者和其他学习者的信息交流活动中来;④ 知识建构阶段:促进学习者分享知识,为学习者个人和集体观点提供机会;⑤ 发展阶段:为学习者自行组织的知识建构活动提供帮助、在线时间和活动空间。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指导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技能,还包括学习方法与策略以及社区研修文化培育等多个方面。助学服务策略和方法要因服务需要、服务情境而定。例如,为了帮助教师在网络研修活动中顺利突破难点,助学者经常在关键环节为教师研修活动提供学习支架,其中技术支架用于网络活动的技术指导,内容支架用于推荐、阐释、纠正信息等,过程支架用于协助学习者开展搜索、组织、展示信息和专业研讨等活动(Rimor, Reingold,& Heiman, 2008, pp.43-53),支架要针对学习活动的过程情境而搭建。

(三)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

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除了具有常规资源管理功能外,更重要的是遵循资源转换和知识转化的相关理论,以促进资源流通和价值提升,进而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应用和创新。

1. 学习资源流通与转换理论

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课例等研修资源承载着教师隐性的实践性知识,隐性实践性知识的外显可以促进教师分享和传播实践性知识。按照对共享实践性知识的贡献程度,可将学习资源分为三类:原始资源、再生资源和高级资源。原始资源是指尚未做任何开发的资源,主要包括文献、教师常态课例等。再生资源是对原始资源的再加工,有助于所含的隐性实践性知识生成和外显。例如,常态课例属于原始资源,经过教学观察和课堂信息采集和分析,得到再生资源――课堂观察报告,有助于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教学反思,进而生成和外显实践性知识。高级资源是再生资源的高级形式,经过对再生资源的知识萃取等加工处理后,形成了承载外显化实践性知识的新资源,即高级资源。例如,对课堂观察报告进一步分析和反思,挖掘出课堂中体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事件或行为,并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即课堂关键事件,则属于高级资源。课堂关键事件承载了课堂某一问题情境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称为碎片化高级资源,而其中隐含的实践性知识称为实践性知识碎片。对实践性知识碎片进行归纳、萃取和组合等处理,形成概念化实践性知识,可用文字、公式等方式呈现,称为抽象化高级资源。概念化实践性知识还可以用知识树等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可视化呈现。从对教师共享实践性知识的贡献度来说,高级资源的贡献度大于再生资源,再生资源的贡献度大于原始资源(王陆,等,2010)。资源服务就是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管理,拓展各类资源的形式,建立原始资源、再生资源和高级资源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关系,指导资源应用方式,提高研修资源的流通性和应用价值。

2. 实践性知识转化理论

共享和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研修的目标,然而,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人化、情境化、缄默性等隐性知识的特征,有碍研修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实践性知识外显成为教师研修目标达成的关键。野中郁次郎(1995)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看作由知识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四个阶段组成的螺旋式演进过程,简称为SECI模型。 其中,社会化是通过团队或社区成员共同活动,实现个体的隐性知识共享为群体的隐性知识;外化是从隐性知识到新的显性知识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使用一定的技术,帮助个体将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或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用概念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组合化是一种把外显的知识综合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显性知识系统的过程,可通过团队成员共同对显性知识进行编码、分类和组合等活动来实现;内化是学习者将所获得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可通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获得的显性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在体验过程中扩大个人默会知识的容量。

SECI模型为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共享和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网络研修知识管理服务就是基于SECI模型的思想,对处于知识转化不同阶段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承载方式、呈现方式、应用方式和共享方式等进行管理和指导,促进教师个人隐性实践性知识得到转化、分享和应用。

3. 资源与知识管理方法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资源与知识管理策略是与活动支持子系统相结合的。一方面,通过参与式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和实施指导,引导教师经历知识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的转化过程,并促进研修资源从原始资源向再生资源进而向高级资源转换;另一方面,研修资源和研修工具设计要与各个知识转化阶段所需要的资源类型、知识形态和应用方式等相适应,与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相配合,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资源与知识管理服务的典型流程如下:① 知识社会化阶段:设计和组织教师上传常态课例、同侪观课、实践体验等活动,提供课堂观察工具等,使教师个人原始资源(如教师常态课例)变为团队原始资源(如团队教学案例),或者使个人原始资源变为再生资源(如课堂观察报告),由此课例中的个人隐性实践性知识被社会化为团队隐性实践性知识。② 知识外化阶段:设计和组织教学反思和同侪间专业对话活动,提供教学反思支架等研修工具,促进团队原始资源或再生资源转换为碎片化高级资源(如课堂关键事件),使隐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外化为基于课堂情境、显性的实践性知识碎片。③ 知识组合化阶段:助学者提供知识总结和表示工具,开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碎片的抽象和概括活动,将碎片化高级资源转化为抽象化高级资源(如思维导图),将实践性知识碎片转换为概念化的实践性知识。④ 知识内化阶段:提供教学设计模板,设计课堂实践与观察活动,引导和鼓励教师将所获得的实践性知识运用于新的教学问题解决,并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创新实践性知识。因此,该阶段使高级资源转换为个人原始资源(如常态课例),使显性实践性知识在用于解决新的教学问题时转化成新的个人隐性实践性知识,由此将进入新一轮的知识转化过程。

(四)服务管理子系统

服务管理子系统主要完成教师研修支持服务的质量评估工作。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评估服务质量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以研修教师对助学支持服务的评价反馈为依据评价服务质量;二是通过评价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效果来评价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有效性。两种评估结果具有互补性,共同作为助学者调整服务策略、改进服务的依据。

1. 教师网路研修支持服务质量评估原理和方法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质量是指服务提供者能够满足研修教师明确的和潜在的需求的能力和程度的总和(杨卉,等,2015)。顾客感知到的服务质量是服务质量管理最为核心的概念,一般称为感知服务质量或服务质量(樊文强,等,2010)。格罗鲁斯(Gronroos)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范畴,取决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期望的服务质量)同其实际感知的服务水平(体验的服务质量)的对比(转引自张屹,2003,p54)。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成果中影响力较大的是1985年由PZB小组提出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将顾客预期的服务质量与实际感知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差距用质量认知差距、质量标准差距、服务传递差距、沟通差距和感知服务质量差距五个差距来描述(Zeithaml, Berry, & Parasuraman, 1990)。其所设计的《服务质量量表》(Servqual measure scale)包含了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关怀性、有形性五个维度,系统地评价了服务质量(Parasuraman, Berry, & Zeithaml, 1988),从而使服务质量可以进行量化评价。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质量评估体系是制订《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满意度问卷》的依据,评估体系要继承一般服务行业普适性的质量评价体系,也要反映教师研修支持服务的特殊要求(杨卉,等,2015)。研修教师对《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满意度问卷》进行在线填答,其评估数据分析结果将反映教师研修支持服务的质量。

2.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有效性评估原理和方法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绩效评估结果可作为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有效性评估的重要依据。所谓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绩效评估是指依据研修活动目标以及量化的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评价研修活动对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影响程度,进而推断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和指导的有效性。教师网络研修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情境性、默会性等特征都意味着不能采用传统显性知识评估方法,而应该采集研修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和学习行为信息,定期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对研修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程度进行评估。

真实性评估是一种需要学习者在真实的专业生活情境中应用其能力并结合知识、技巧与态度的评估(Gulikers, Bastiaens, & Kirschner, 2004)。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真实性评估有两个途径:一是对教师网络研修行为进行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常见的方法是建立教师电子档案袋,持续记录教师参与网络研修期间的工作和学习行为信息以及获得的成果和奖励等,对活动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了解教师或教师群体专业水平的变化情况。二是定期收集研修教师的常态课例,对这些课例进行观察、分析和对比,从而了解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情况。由此可见,从研修教师真实的专业生活情境中多渠道收集学习和工作信息,对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可评估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发展程度和趋势,并作为评估研修支持服务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五)服务团队管理子系统

助学服务团队是教师网络研修服务的提供者,由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专业人士组成。要使助学服务团队有效而持续地为教师提供知识服务,行之有效的团队组织管理是其重要保障。助学服务管理子系统就是要确保教师网络研修服务团队的组织管理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提供高效服务的群体不能是松散的群体,而应是具有一定组织结构支撑的团队。教师研修服务团队的组织结构应满足以下特点:首先,从知识能力来说,助学服务团队应该能为研修教师提供研修活动设计、活动指导、活动评估等全方位的知识服务,这就需要助学服务团队综合多个领域助学者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合力才能完成服务任务,单个助学者是难以胜任的;其次,从服务内容来说,教师网络研修不仅需要在学术上给予支持,还需要在情感、人员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因此,每个助学服务团队应根据助学者的个性特点进行角色分工,合作完成研修服务;最后,从服务方式来说,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主要面向教师群体的合作研修活动,助学者与研修教师一对一、一对多等点对点分散式的服务并不是主要的服务形式,服务于教师研修活动项目则是服务的主要形式。

矩阵式组织管理结构主要适应于那些工作内容变动频繁、每项工作的完成需要众多技术和知识的组织,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交织而成的组织结构(曾朝霞,2011)。其中,纵向和横向两套管理系统分别是指按照职能划分角色和按照项目划分管理单位,纵向和横向结合形成的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既突出了以项目为中心,为项目组织项目服务团队,也强调了项目服务团队内部的角色分工,保障了服务的反应力和专业性。矩阵式组织管理结构符合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研修服务以教师研修活动为中心的知识服务特征。将矩阵式组织管理结构应用于助学服务团队的组织管理,如图3所示。

助学服务团队组织管理结构采用基于教师研修活动项目配置服务团队的原则,项目助学服务团队内部角色分工,共同实现全方位服务,继承了矩阵式组织的一般特征,而且鉴于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中学科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等专家型助学者资源稀缺,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采用层级配置的组织模式:第0层是专家型助学者,他们位于总部层面,脱离于矩阵组织组成专家团队,采用多种灵活机动的服务方式为各活动项目助学服务团队提供指导;第1层,是项目助学服务团队负责人,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助学服务经验和管理能力;第2层,是普通助学者,在项目助学服务团队中拥有一个或多个角色,承担具体的服务职责。对于项目助学服务团队中助学者的角色划分,要依据活动需要和助学者自身的知识能力特点而定,常见角色有活动设计者、指导者、社会支持者、监控者、技术支持者和活动组织者等,可根据服务项目需要而确定角色。根据助学者的能力,一位助学者可以不限于一个角色。

(六)各功能子系统间的关系

通过对图1所示的各功能子系统工作原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各功能子系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需求分析子系统确定教师研修问题和服务策略,为活动支持子系统设计活动提供依据;服务团队管理子系统基于活动设计进行角色分工,支持助学者的分工协作;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活动支持子系统和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有机结合,通过活动设计、资源设计和研修工具设计等引导教师研修向促进资源流通和转换,使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应用和创新的方向有序推进;服务管理子系统持续跟踪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信息,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不仅获得研修活动效果和服务质量评估结果,而且捕获教师新的研修需求,进而影响研修需求分析子系统调节服务策略。由此可见,各个功能子系统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有机结合的,系统各功能子系统的功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整体效应。

五、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运行案例

以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项目服务团队A的研修服务过程为例,说明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运行过程。

1. 案例背景

某校10名教师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在线实践社区COP项目,最近该校确定了以合作学习作为校本研修主题,10位教师希望通过参与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修活动提升组织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的能力。首都师范大学在线实践社区组成了项目服务团队A,A团队有3位助学者,其中2位助学者有教育技术专业背景,1位助学者是学科教学专家,本服务项目为期一个学期。

2. 服务过程

项目服务团队A的服务过程如表1所示。

3. 服务效果

表1呈现了项目服务团队A对教师研修活动的支持服务流程,在该过程中项目服务团队A完成了从研修需求分析、研修活动设计、研修活动指导与监控到研修活动评估的服务全过程,一学期的研修活动结束后,采用真实性评估的方法对该项目服务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在对10位教师研修活动前后的常态课例进行观察、分析和对比后,得出以下结论:① 课堂师生行为对比方面,教师参与研修活动后其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效率和效果上均有了显著改进,表现在:首先,提供小组任务单的小组活动比例明显增加,使合作学习任务和分工更加明确,调动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中,讨论后汇报的比例明显提高,表明教师在课堂上更加重视组间知识分享;最后,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明显减少。② 实践性知识发展方面,10位研修教师在参与研修活动前对如何在课堂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几乎没有给出具体策略;参与研修活动后10位教师生成了合作学习策略知识树,包括合作学习任务设计、角色分工、活动支架、冲突管理、活动评价等5个维度、20余条策略知识。

六、结束语

本文基于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特点,提出了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五个核心功能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分析。本文所构建的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 以研修活动作为教师研修的主要途径,支持面向教师研修活动的服务

服务体系各个功能子系统均以不同方式服务于教师网络研修活动:需求分析子系统为研修活动设计提供研修需求和研修策略;活动支持子系统对研修活动进行设计和指导;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为教师研修活动提供了所需的物质支持;服务管理子系统确保研修活动质量;团队管理子系统的矩阵式服务团队管理,以活动项目为服务对象,为研修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可见,教师研修支持服务体系为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提供了全面而有效的支持。

2. 以教师服务需求为基础,支持对教师网络研修的知识服务

需求分析子系统、活动支持子系统、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等能够为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提供支持,也促进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取、应用、创新和发展。这表明教师研修支持服务是面向用户需求、用户参与和具有增值性的知识服务。

3. 支持服务的动态调节,确保教师网络研修和服务的持续性

通过需求分析子系统、活动支持子系统、服务管理子系统共同作用,可及时诊断研修服务存在的问题,了解教师新的需求,调整服务策略,设计新的研修活动,确保教师研修和服务的可持续性。

未来需要在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指导下,开展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实践活动,将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各功能子系统的原理和方法转化为面向各种不同服务情境的服务策略和问题解决方案,从而使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陈萍. 2008. 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范式探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9):30-31.

董兆伟,李培学,李文娟. 2015.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6):93-98.

樊文强,靳会峰. 2010.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学生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个案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12):86-90.

冷静,朱伶俐. 2015. 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远程培训模式探索[J]. 中国远程教育(11):67-80.

刘雨薇. 2015. COP助学服务团队角色管理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栾学东. 2014. 关于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1):110-114.

栾学东. 2014.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知识转移服务的设计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4):40-44.

乔纳森. 2002.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郑太年,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陆,杨卉. 2010. 基于真实性评估的教师专业学习与培训[J]. 电化教育研究(10):107-111,115.

王陆. 2011.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究综述[J]. 中国电化教育(9):30-42.

王陆,张敏霞. 2011. 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严加平. 2011. 区县教师网络培训中各要素分析及其有效组织[J]. 教育发展(15-16):94-98.

杨卉. 2011.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设计理论与实践[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杨卉,冯红. 2012a.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在线助学策略和方法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6):50-55.

杨卉,王陆,张敏霞. 2012b.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设计模型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44-49.

杨卉,王陆. 2015.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助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1):131-137.

杨开城. 2005. 以学习活动为重心的教学设计理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曾朝霞. 2011. 高校图书馆矩阵式业务管理模式探析[J]. 图书馆(6):120-121.

张红丽,吴新年. 2010. 知识服务及其特征分析[J]. 图书馆理论研究(2):23,27.

张晓林. 2001. 走向知识服务[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张屹. 2003. 网络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

周蔚. 2005. 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J]. 现代远距离教育(2):7-10.

庄榕霞,王铟. 2007. 基于绩效观念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12):31-75.

Adendorff, D. E., (2005).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les and competencies of an online facilitator. Pretoria : Faculty of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Pretoria.

Bettencourt, A. L., Ostrom,A. L., Brown, S.W., &Roundtree, R. I.(2002).Client co-production in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44(4),100, 128.

Fox, S., & MacKeogh, K.( 2003). Can eLearning promote higher-order learning without tutor overload? Open Learning,18(2): 121-134.

Moller,L. (1998).Designing communities of learners for asynchronous distance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ement, 46(4),115-122.

Nonaka, I., & Takeuehi, H. (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e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ulikers, J. T. M.,Bastiaens, T. J., &Kirschner, P. A.(2004) . A Five- Dimensional Framework for Authentio Assessment. ETR & D, 52(3),67-86.

Parasuraman, A., Berry, L. L., & Zeithaml,V.A.(1988).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usto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ling, 64(1),12-40.

Rimor, R., Reingold, R., & Heiman, T. (2008). Instructor’s scaffolding in support of students’ metacognition through an online course. In Zumbach, J., Schwartz, N., Seufert, T., &Kester, L. (Eds.)Beyond Knowledge: The Legacy of Competence. Vienna: Springer.

Ryan, S., Scott, B., Freeman, H., &Patel, D. (2000). The Virtual University: The Internet and Resource-Based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37(100):179-182.

Salmon, G.(2003).E-moderating: The key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line(2nd ed.).London:Routledge Falmer.

篇4

我县现有57所中小学,共有校级干部183人,平均年龄42岁,任职年限在5年以内的占50%,正、副校级干部具有本科学历者分别达到85%和91%。从总体情况看,我县校长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专业素质比较均衡,基本能够满足目前本县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教学领导、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校内管理制度建设、学校组织建设、根据外部环境进行管理等6个方面比较突出(这些情况是我们通过与北师大合作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来的)。在校长培训方面,我县教委积极组织校级干部参加市县两级干训部门举办的各种不同层次的培训,并连续几年组织每月一次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办校长论坛,选派年轻校长到北京名校挂职锻炼,组织校长到国内外考察等。这些都对校长队伍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实事求是地讲,密云地处北京远郊,农村学校占绝大多数,义务教育水平与市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干部的本科学历大多为后续学历(函授居多)。校长在学校战略管理、师生管理、自我管理、学校效能、公共关系管理等方面能力偏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而本县干训部门也存在着培训人员编制较少,培训教师年龄偏大,新的理念、知识较为缺乏,视野不开阔,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偏低,培训方法和形式急需改进等问题,校长培训的实效性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不断思考:如何走出培训的“高原期”,如何通过培训,使校长们在办学思路、管理理念、管理决策、管理能力等方面有新的提高,以加快我县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2003年,市委、市政府号召北京高校走出学校大门,支持农村建设与发展。密云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个机遇,与几家高校签订了共建合同,其中与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一起实施了“提升密云基础教育质量行动计划”和“县校联手,共育英才”等共建活动。通过与高校接触,我们进一步了解到,首都高校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两所师范大学更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聚集地。这样,我县教工委、教委决定“借鸡下蛋”,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丰富的资源、雄厚的师资,利用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我县农村中小学校长进行全员培训。

我们采取“全员培训,整体提高;选拔优秀,培养骨干”的思路进行分层培训,先后组办了“密云校长高级研修班”和“密云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

全员培训:举办“密云校长高级研修班”

前期准备:2005年4月,县委、县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启动“县校联手,共育英才”行动计划以后,县教工委就与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取得了联系,经过几次协商,签署了培训协议,确定了培训计划,明确了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选派了以褚宏启院长为首的多位教授、专家作为培训教师;密云县教委人事科确定了62位农村校长参加培训,保障培训经费;县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后勤保障和班级管理工作,协助授课教师做好培训工作。

培训需求调查,制定培训方案:由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设计“密云校长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县教委人事科负责组织调查,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进行问卷汇总,然后双方共同进行分析,根据校长的需求和县教工委的要求,由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制订出具体的培训方案。

研修班启动:经过精心准备,2006年9月,“密云校长高级研修班”正式开始上课。第一阶段为专题讲座。每周一次集中进行理论培训,主要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互动研讨等方式进行。第二阶段为课题研究。每位学员结合本校实际,选择一个研究课题,进行行动研究,教授们指导学员撰写开题报告,参与研究,修改研究论文。第三阶段为参观考察。我们组织校长参观了北京八中和史家小学,了解名校的办学思路、管理方式。第四阶段为总结成果。每位学员根据培训内容和自己的研究课题,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与县培训中心共同评选出优秀论文,由县教委人事科负责将优秀论文编印成册,出版了《密云校长优秀论文集》。

培养骨干:举办“密云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

为了强化对骨干校长的培训,我们从参加“密云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中选拔了20位中小学校长参加“密云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力图通过更高层次的培训,培养出在市县有一定知名度的研究型、专家型校长。我们希望这种培训实现以下两个功能:一是帮助被培训校长系统总结办学经验,提升理论水平,使他们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明确,形成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二是帮助校长深入研究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将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行动研究,提高解决学校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校办出特色。

培训的主要方式:专家面授、导师带教、下校指导、行动研究、撰写论文等相结合。

篇5

论文关键词:校长培训;高级研修;科研素质;提升方法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以校长为研修主体,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模式,提高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学校领导能力,促进校长自身成长和所在学校发展的高端培训。该培训重在研修,通过研修激发校长参与培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校长的学习需求与培训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为校长提供教育教学领导理论与实践的指导。研修是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校长的科研素质决定研修效果的高低。期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愿决定培训学习过程的动机强弱,带着问题学习会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探究问题的学习目标会引导研修学习的行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贯穿整个研修学习阶段。接受培训的校长能否用所学理论指导和解决校长办学过程中的问题,也是评价研修效果的重要指标。所以,在校长高级研修培训中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既是高研培训的一个子目标,也是提高培训效果、落实培训总目标的关键。

一、何谓校长的科研素质

校长的科研素质是指校长所具备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科研行为、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及科研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其中,科研意识是先导,是指校长能否意识到以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去研究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找到其中的规律,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规律,遵循规律;科研思维是指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而科学的思维不外乎整体性思维、具体性思维、联系性思维、连续性思维。有了这些抽象性的思维,就能站得高,看得远,具备很强的推理能力,并能及时发现和思考教育教学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研行为是指校长将科研意识、科研思维变为科研行动,制定研究方案,组织并亲自参与研究,或者申报课题,科研立项等行为,科研行为是提高校长科研素质的关键;科研方法是指校长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范式进行研究的手段,如行动研究的方法、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等;科研能力是科研素质的综合指标,是指校长是否具有文献检索和梳理概括、提出并界定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和科研反思的能力。科研管理的能力是指校长能否有效地对学校的科研工作进行组织、策划和领导的能力。校长科研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校长自身的学习和科研水平,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所在学校的科研水平,制约或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倡导培养专家型校长,促使一线优秀校长向教育家转型,就是要求校长不能只停留在依靠经验和阅历的层面上办学。校长只有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全面的科研素质,才能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多出创新性教育研究成果;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按教育规律办好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在高级研修培训中提升校长科研素质的必要性

目前,校长高级研修培训的基本模式包括六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通识理论学习,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前沿的通识性知识,旨在开阔校长的视野,调整校长的知识结构,引导校长站在高端并从多角度看教育,树立大教育观;第二个模块是教育理论和培训主题理论的学习,旨在使校长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深化和系统掌握专题理论,如教学理论、德育理论和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等;第三个模块是素质拓展训练,旨在通过体能训练,挑战自我、开发身心潜能和增强学习群体的凝聚力;第四个模块是参观考察,旨在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典型经验,汲取别人的精华,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五个模块是校际互访、交流学习,旨在深入学员所在学校,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第六个模块是在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每位学员选择自己研究的课题撰写论文,旨在推动校长将所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研究问题,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科研成果。

上述模块中,除第六个模块是以校长的科研活动为主外,其他五个模块都是以学为主,极少涉及科研活动。尽管在每一个模块的学习中都要求学员写学习日志,提交反思或学习阶段总结,但这些学习要求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在以往的高级研修培训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参加培训的校长在前五个模块的学习中都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也能很好地总结学习体会和感悟,但第六个模块往往成为校长学习中最困难的环节。到结业时,一些校长不是按照要求递交论文,而是递交一份学校的工作计划或总结报告;有的即便递交了论文,也只有学校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措施,没有研究的设计和研究过程,得出的结论也常常是总结性的或经验反思型的,很少有校长采用实证研究或实验研究的方法,用数据分析来验证观点,阐述论点。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论文为数不多,论文的质量也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校长们已经习惯了凭经验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高级研修培训忽略了对校长科研素质的提升。尽管我们在理论学习的模块中加进了研究方法的学习,但研究方法只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而且研究方法的使用属于操作技能,如果听过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加以运用,很难成为校长的科研手段。

如前所述,校长的科研素质是多方面的。如果校长的科研素质不高,必将影响到每一个模块的学习。每个模块学习之前如果没有预设学习的问题,不带着问题和困惑听课,所学的新知识、新理论就很难吸收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激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得以整合,从而造成学过之后容易遗忘。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不积极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也难以在学习中借助专家的优势资源得到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校长在长达一年的培训中如果没有科研行为,不带着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探索,不仅造成学习资源的浪费,最终也难以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所以,在高级研修培训中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对于促进校长成长,增强培训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在校长高研培训中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

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要从多个环节和层面人手,不仅要强化校长的科研意识,训练校长的科研思维,激发校长的科研动机,引导校长的科研行为、操作科研方法,提升校长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管理能力,还要促使校长以研促修,以研带修,真正做到研修一体化。如何在培训中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呢?

1.把提升校长的科研素质设计到整个培训模块中,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

在培训的开端,就要强化校长的科研意识,要求校长带着课题和科研的任务进行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问题带进课堂,在模块的反思总结中分小组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研讨,形成研究型的学习合作体,在学习期间形成课题,申报课题,研究课题。

2.在校长素质拓展训练中增加科研思维的心智训练内容

科研思维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可以把科研思维的心智训练模式化、程序化。如设置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模式:学习使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方法。把模拟情境与校长的教育教学问题情境结合起来,训练校长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模式,学习按科研的思路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中寻找规律。科学地解决问题。

3.激发校长的科研动机,确定研修学习的具体科研目标,引导校长的科研行为

科研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创新过程,选题是科研的起始环节,也是最为艰难的环节。选好研究课题是科研的前提。校长的工作非常繁忙,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科研问题,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通过科研的路径去解决。只有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那些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才有科研价值。如高中新课改中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走班制”对教学组织管理职能的挑战等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有研究价值的。如何把一些宏观的问题演化成校长们力所能及的具体科研问题呢?一是要进行实践的可行性思考和研究价值论证,看此问题是否有研究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二是要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梳理,看此问题是否前人已经研究过,形成了哪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存在哪些不足;三是要看自己或学校是否具有研究此问题的优势和条件。有些问题很有价值,但自己不具备研究的优势和条件,也难以完成研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形成研究的问题,研究的问题尽可能小而具体,切合实际,不要空泛、太大,如“新课改下如何保证教育质量”这个问题就太大、太空,涉及的因素和变量太多了,无法在一定的时间内,凭借一所学校的力量完成研究。提出研究问题后还要进一步界定和明确研究的问题,澄清研究问题中的变量,设计研究的具体目标、研究的步骤和实施途径,继而身体力行地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发现问题,修订方案。

4.实施导师制,把研究开题环节和研究方法操作环节提前至理论学习模块的初期

在导师的指导下,校长们按科研的范式形成初步的研究设计方案。初期的方案也许很不成熟,但可以促进校长们进入到科学研究的轨道中,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培训者要为校长提供科研的平台和一定的学术条件,如查阅文献资料,进行文献梳理和综述,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和前沿动态;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共享学术资源。校长们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设计,制定研究方案,与导师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导师的指导工作必须伴随研修学习的全程。

研究方法的学习不能只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应该注重实际训练,让校长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可以把研究方法切割成小的学习模块,让校长们通过课堂模拟练习、课后提交作业、在实际研究中运用等方式真正会用研究方法。方法是工具,可操作性强,也属于程序性知识,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有效地掌握,而且一旦掌握后也不易忘记,会迁移到不同的研究中去。

篇6

关键词:职业技能;团队合作;自我管理

【正文】

根据《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我校从2009年开始招收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领域的预备技师班――09电气工程班。技师学习分为四个模块:基础文化模块;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模块;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模块;技师研修模块。本文结合我院维修电工技师研修特色,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维修电工技师研修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院提出的研修目标是: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点体现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发展与应用。负责技师研修的指导教师根据这一研修目标,选题时要充分挖掘学校现有资源和校企合作共同资源,精心挑选维修电工技师研修项目。因此,2009届电气工程班技师研修项目为:项目一是亚龙模拟机床电路实训智能考核台改造,即保持现有功能,增加手动设置故障,项目二是与嘉兴市艾华电气有限公司、嘉兴市嘉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联合研发的JJDQ―1中级维修电工实训台;2010届电气工程(1)班技师研修项目为:与杭州天穹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JJDQ―3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为学生技师研修时提供实战演练、实操强化的空间。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探索欲望以及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要求,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的能力。

维修电工技师研修项目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学会相关资料查阅;掌握电气设计步骤和元件选择;具备了分析与排除故障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奠定能力基础

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在用人时,除了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力外,更多关注的是员工是否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它主要包括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因此,在技师研修过程中,采用组长负责制(模仿生产车间的班组长)、教师巡视解决突发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工作节奏和和应具备的工作态度,加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将为同学们今后更好地适应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1、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整个维修电工技师研修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每一个步骤后,由组长组织本组学员研讨,在研讨时,每个学生对自己作品要做一个简明扼要的阐述,小组中的其他组员各自发表意见,确定最佳方案后,再由教师主持,各组派代表,论述自己组的方案,由其他组同学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进行完善方案并实施。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表达与沟通能力,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见和建议,能正确无误地理解他人表达的意思,养成主动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为今后就业应聘、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起到积极作用。

2、合作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的核心是协同合作,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团队合作是企业成功的保证,不重视团队合作的企业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团队合作已被企业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看待。在研修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研修活动,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独立完成,遇到问题团队合作来解决。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同学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平等交流意见,有较浓厚的民主气氛,也可以得到很多好的、有价值的建议,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但整个技师研修期间会遇很多问题,小组人员会产生摩擦,经过指导教师以及小组人员间互相讨论分析情况,最终每个小组都圆满地完成了研修任务。通过维修电工技师研修的综合技能训练,让学生懂得了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竞争合作求双赢的道理。为其今后走入社会,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三、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学生归根到底是自己教育自己,在他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别的任何地方发生着长期地决定他的行为的各种影响的决战。” 因此,在维修电工技师研修过程中,原则上都是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组织、自己开展,、自己总结,最后完成研修任务。通过自我管理,学生在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的潜能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自信心也会逐渐增强,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问题的心理素质。

通过维修电工技师研修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缩短适应期,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孔琳.数控加工专业预备技师培养方法探索[J].《职业・中旬》,2013年,第10期

[2]李靖,陈军,孟小欣.高职院校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1年第04期

篇7

一、          认真完成培训工作

1、              教师职务培训

创新培训模式:张爱华老师的“说听评一条龙培训模式”、……

2、              校本培训

何取林老师认真审阅,并提出许多对校本培训的改进意见,张梅青老师协助校本培训材料的审阅……

3、              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策划与组织

张梅青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

4、              新教师培训

张爱华老师的新教师班qq群管理与blog交流、何取林老师的blog交流、赵龙山的《教数学想说就说》新教师班班刊及其他老师的班级管理都很有特色

5、             体育本科班(学历培训)等其他大专、本科及研究生班的有关班级管理、教学及教学辅助工作

司贵亮老师的体育本科班的筹备到开课,做了大量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张梅青、何取林等老师为大专学历培训班开课;何取林担任研究生班考前辅导班的班主任工作;

6、              英特尔未来教育及其他专项培训

张梅青、何取林、赵龙山为全市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培训班开课

赵龙山为港口镇教育行政干部班开设专题课《校长引领与名师成长之路》

二、          打造部门教研文化

1、              抓教研论坛

通过将开发专题课、说课、写论文、张梅青的公开课、培训课跟踪反馈等一切与教学、教学研究有关的话题作为论坛的内容,举办三次教研论坛,效果好。

2、              看到了教研的效果

研究教学的热情高了,专题培训课后的反思与改进多了,也有二位老师的3篇。

3、              教研氛围越来越浓厚

通过举办教研论坛,部门的老师越来越喜欢了。因为通过教研论坛,老师们的参与度高,收获也大。

三、          指导小学的教研活动

1、              烟洲小学

全部门教师参与指导“烟洲小学的省级课题汇报课”;

赵龙山为其六年级2班开设数学研究课,西区教办教研室组织全区数学骨干教师进行观摩评课;

2、              雍景园小学

何取林为学校指导作文与口语交际课多次

3、              石岐中心小学

张梅青老师利用到该校挂职的机会,积极为该校英语科组的英语教学出谋划策,深得该校教导处的赞许;

4、              小榄

何取林为部分学校指导作文与口语交际课多次

5、              石岐第一小学

司贵亮老师为学校的体育教学,包括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并在该校为全校的体育老师上了两节小学研究示范课

6、              石岐实验小学

赵龙山为“石岐实验小学青年教师发展工程”开讲座一场

7、              石岐第一城小学、岐江小学

赵龙山分别为第一城小学、岐江小学及石岐第一小学的课题申报工作进行了指导

四、          完成学院交办的有关工作

1、              全部门教师倾力办好了“XX年5月份的专家讲座”

2、              策划“港口镇名师培养对象培训班”的课程计划

3、              制定“小学数学教师高级研修班”开班计划

4、              部门教师参与学院规章制度修改

张爱华、何取林、张梅青参与了相应的学院规章制度的修订修改工作。

5、              部门教师参与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工作

赵龙山参与了学院学术委员会的有关工作。共2页,当前第1页1

6、              部门各位教师拟定了小学各学科继续教育指导组成员名单

五、          积极走出去

1、              张梅青到石岐中心小学挂职担任教导处副主任

2、              赵龙山到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第五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

3、              司贵亮参加全市中考体育考试的评委工作

4、              何取林老师担任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作文)课教学比赛的评委

篇8

行政的力量――

校本研修最坚强的后盾

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始终把教研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坚持校本研修的重点工作地位不动摇,在顶层设计、行政管理、业务培训、人员培训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校本研修工作一年一个脚印,年年都有创新,逐步实现了全员参与,活动常态化开展。

“临渭区在校本研修工作中,党政重视,起步较早,制度完善,积极创新,产生和汇聚了一大批骨干人才。”渭南市教育局局长党福奎这样评价。

区教育局局长闵渭安表示,校本研修活动要作为一项具有长期性和重要性的政治任务来抓,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继续广泛动员,狠抓落实,群策群力地打一场攻坚战,真正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在推行校本研修上,^教育局上下思想高度统一,行政决策中始终确保“五个到位”:领导认识到位,坚持将校本研修列入区局教育工作报告中,把校本研修作为选拔干部、选聘教师的必考内容;规划到位,先后出台深化校本研修的系列文件,明确阶段目标任务;决策到位,让学校的发展需求与教研部门的业务决策得到迅速落实;保障到位,利用全区“大课表”开辟集中的学科研修时间,划拨20万元专款用作工作室运行经费,争取200万专款用于教师培训;出台考核办法,对学校校本研修管理和教师校本研修学时学分定期考核评比。区教育局负责行政推动,区教研室负责策划引领,学校负责创新落实,形成了校本研修管理体制上的“三位一体”,合力推进长效机制的形成。

在工作中,出于落实研修任务、调动研修热情、激发工作活力的需要,临渭区特别加强了区校两级“三三联动”校本研修组织建设,即区级研修层面建立“三体”:学校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合作体和镇域研修互助体;在校级层面完善“三组”:课题组、教研组和学科组。

“三体”“三组”的凝聚核心是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方面,临渭区推行“双轨制”,即区教育局“自上而下”的综合类课题和学校“自下而上”自定的学科类课题。综合类课题以学校和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常规管理、师生心理健康、校园文化、德育工作、安全教育、后勤服务等为主要内容,主持人为校长、园长,课题组成员以学校和幼儿园领导班子成员、骨干教师为主。学科类课题由教师从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实际遇到的问题出发展开研究。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力争将个人自修、同伴合作与专业引领有机结合,通过严格的科研步骤和方法让教师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业务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仅2016学年度,全区立项综合类课题52项,学科类课题191项,学前教育类课题15项。

校本研修必须要依托学校和课堂教学展开,这是校本研修落实、落细、落地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校本研修不接地气、流于形式的重要抓手,因此课堂教学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起,临渭区设立了课堂教学综合化改革项目,确定了课堂教学文化、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学校课堂管理等五个维度,要求各学校、共同体和工作室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来确定研究课题。目前已确立82个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分别由82个学校、学术团体或个人承担,引导学校和教师选择其中一个维度开展实践研究。通过单个项目的突破,实现区域内课堂教学改革的综合化推进,形成学校鲜明的课堂特色。如尚德中学探索“课堂目标导引下的四步教学法”,渭南实验初中探索“数学问题探究教学”等。

在“国家课程地方化”“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指导思想下,临渭区教育局既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师研修的重要内容,又把改革的过程当作教师研修的重要途径,指导教师在深入参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加快专业发展。如课程评价方面,选拔教研员、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组成工作团队,确立试点学校,组织编写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手册,开展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工作。工作中,团队将评价手册的工具性、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学生素质的适切性作为研修重点,融研修于研发,明导向于评价,汇提升于合作,推进了课程评价,提升了业务水平。

抓校本研修工作,除了要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倾斜外,关键是要在方法和管理上下工夫。意识到这一点,临渭区教育局相继出台了《临渭区教育局组建“校本研修共同体”实施意见》《临渭区校本研修共同体管理与考核实施办法》《临渭区中小学校本研修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校本研修“学科活动日”安排的通知》等,使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和评价有据可考、有据可依,长效机制由此成型。

2016年以来,临渭区更是将校本研修工作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区局决定通过组建的20个校本研修共同体,构建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平台,从2016年到2018年,努力在教育资源短缺、学校文化共建、教育教学帮扶、精准扶贫脱贫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共同体特色鲜明――

“三体”协同推进

我们常说:一个人走得更快,而一群人会走得更远。一所学校的单打独斗,往往最后会陷入疲惫的泥沼里动弹不得;而将很多所学校聚合在一起,团队的活力就充分地显现了出来。

为了深入推进校本研修,临渭区将校本研修的基础――“学校”――范围进一步扩展,形成了校本研修共同体。

2015年以来,更是在原13个校本研修共同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升形成了“三体”――学校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合作体、镇域研修互助体,最终形成临渭区校本研修最鲜明、最突出的特色――共同体协同推进。

学校发展共同体由前期的“城乡学校研修共同体”升级而来,数量由初期的13个增加到现在的20个。在共同体内,由核心校牵头开展五项常规工作:聘请高层次专家和核心校骨干教师为成员校教师作专题报告;组织师徒结对、跟岗介入、听课评课和名师支教、教学“诊断”、同课异构为主要内容的双向互动式研修;在校园文化、班级管理、教学常规和教育科研等方面零距离指导;通过博客、QQ群、微信群等开展网络研修;为成员校捐助必需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这就意味着赋予更多的城区学校以业务引领职能,引领的内容也由校本研修扩展到校园文化、硬件建设、师资力量、德育工作和常规管理等各方面,城乡学校之间协作对接更加全面、及时、到位。随着共同体的升级和全员提升计划的实施,城乡学校交流的内容不断丰富,校本研修的合作更加深入。

“我们主要将共同体学校发展集中在教研活动、专题讲座、课题指导、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中进行,形成学习、研究、实践于一体的工作氛围。”渭南实验小学城乡发展共同体办公室主任王群英介绍。

教师发展共同体由前期的“教学能手工作室”升级而来,数量、辐射范围和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强化学科引领,组建44个“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每2周开展不少于一次研修活动,每月承担1次“菜单式送教任务”,每年至少承担一项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培养3名新入职教师;强化班务管理研修,新建7个“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成员83名,以提升班主任工作素养为切入口,开展德育送教、读书论坛和主题研讨活动,探索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策略和育人方法;组织学校管理人员研修,组建“优秀校长(主任、园长)工作室” ,提升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镇域研修互助体以乡镇为单位,针对农村小学,特别是教学点规模小、教师少、研修难组织等问题,由乡镇教研中心牵头,发挥中心小学师资优势,安排全镇所有小学教学点的学科教师和中心小学教师一起开展研修活动。同时由乡镇中心校牵头,对教学点的教学常规管理、教师培训、专题研修等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在镇内统筹安排集中开展。镇域研修互助体的建立,让镇域内的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无死角,实现全覆盖。

“三体”的全面布局,网罗了全区185所中小学校的6300余名教师,真正实现了无遗漏、全员共同参与的目标。“校本研修的特点是教师不脱离学校,不脱离教育教学实践,边实践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实践边提高,c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做到了就地培训、就地发展、就地转化。既符合教师的成长规律,又能有效克服脱产培训带来的工学矛盾和经费不足问题,是最普惠、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途径。”区教研室主任赵晓蓉告诉记者。

均衡发展――

提升农村薄弱地区教育质量

临渭区总人口97万,其中农业人口58万;中小学校185所,其中农村学校130所;现有在职教师6300余名,其中农村教师3100多名。从总体来看,农村学校改革与发展步伐还不能完全适应课改要求,教师视野有待拓宽,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因此,能否提高农村薄弱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制约临渭区教育发展的关键节点。

2013年,临渭区选取了师资力量较强、教研经验丰富、成效显著的13所城区学校为核心校,每所核心校分别选取不同区域的5~9所农村学校为成员学校,组建13个校本研修城乡共同体。至此,有73所农村学校在核心校的带领和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

共同体成立初期,重点工作是组织教师培训和观摩。前期活动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成员校及教师参与活动比较被动,研修成效受到影响。经过反复探索,各共同体采取了“任务驱动式”研修形式,即共同体各成员共同确定研修目标、内容,分头承担研修任务。在共同体统一安排下,成员校逐步独立承担研修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任务。有的共同体将农村学校教师纳入大教研活动之中,分配具体任务,要求必须有准备、有发言、有质疑、有收获。有的共同体将活动现场设在农村学校,扩大农村教师参与的范围。有的核心校将年级组与农村学校分别对应,组织会课、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形式的研修活动。农村成员校的教研积极性逐渐调动起来,参与热情高涨。

临渭区130所农村学校中,农村小学有92所,其中79所为教学点。这些教学点规模较小,学生普遍在百名以下,教师人数普遍在5~9人,其中最少的一处教学点只有2名教师。这些教学点研讨交流范围过窄,教研工作难以开展。临渭区教育局就在乡镇组建教研中心,统筹管理小学教研工作,牵头将中心小学和教学点教师组织起来开展联片教研。

区教研室主任赵晓蓉说:“为使联片教研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教研中心定期到教学点进行教学常规调研,搜集教学中的普遍问题。针对分类整理的问题,安排中心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专题研究,集中教学点的教师开展校本培训。召集全镇小学教师按学科参加中心小学主题教研活动,教学点的教师也要承担一定的研修任务。组织提炼、推广典型的教学经验成果,指导教学点的教师应用经验成果改进教学。”这样的培训更切合农村教学点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也着力解决了农村教学点的教学困难和问题,对提升这些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要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是关键。临渭区教育局从农村教师中选拔了170名“种子”教师进入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并根据农村学校需要,将15个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直接建在农村学校,扩大农村学校教师的参与率,使附近农村学校教师也能就近参加工作室活动。工作室将教学常规中的突出问题作为起点,深入农村学校开展“菜单式送教”活动,提高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临渭区还制订了三年计划,安排170余名农村学校新入职教师进入优秀教学能手工作室,开展跟岗研修,接受名师团队及时、具体、到位的学科教学指导。

为有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开始,临渭区全面实施区管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先后制订了《渭南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临渭区支教实施方案》和《渭南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临渭区支教实施办法》。经过精心筛选,选派首批38名小学教师、34名中学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这些优秀支教教师积极传递着城区教育教学理念,使受援学校的常规工作发生了明显改变:科研能力提升了,学生动手能力进步了,各种课外活动丰富起来了……

“这些优秀支教老师在交流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了区域教育发展,促进了临渭教育核心竞争力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随后,我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农村教师、校长进城交流轮岗,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临渭区教育局人事股股长告诉记者。

通过年度业务知识、能力测试、省市名师送教活动现场互动、区内特色现场展示、共同体专题研讨互动等方面显示,临渭区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升。2015年,农村教师发表或获奖的区级以上教学论文成果达860份,有12名教师被评为省教学新秀,21名教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65名教师被评为区教学能手。农村学校特色日益鲜明,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一系列工作,农村学校教研逐步规范。广大农村学校在共同体和工作室的指导下,经历了教研策划、实施和总结的过程,活动主题日渐明确,话题趋于集中,对策贴合实际,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彰显了教学研究对于教学常规的改进作用,农村学校教研悄然走向规范化、常态化良性轨道。

培育优秀管理队伍――

建立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

“ 一个人的前行是孤独的,高峰上不去,高原形不成。高手是要比的,形成优秀团队,让这些优秀教师到潮流中去,到漩涡中去,才能更快成长。”临渭区教育局局长闵渭安说。

校本研修实行校长负责制,因此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校本研修的水平。基于这一点,临渭区于2015年成立了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培育校本研修的优秀管理层。

由闵渭安局长亲自挂帅,区教育局相关领导组成的工作小组率先挂牌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工作室的设置、负责人的审核聘用,对工作室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和考核。经过自主申报,区教育局严格筛选后,最终选拔了94名年轻后备干部进入工作室,分学段成立了11个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其中中学段6个、小学段4个、幼儿园段1个。

为了规范工作室的运行和管理情况,领导小组对工作室的制度作了严格规定:“工作室开展活动的时间分规定时间和自定时间,规定时间为每月第一周的周三下午,其他活动时间由各工作室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工作室业务负责人要确定好活动的主题,按时组织开展研修活动;工作室成员要安排好各自的工作,按要求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参加活动,不得迟到、早退和缺席;行政负责人要做好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严格考勤,确保活动有效开展。”同时,还要求各工作室要建立QQ群、微信群等W络交流平台,实现研讨交流的常态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活动效果和影响。在年度考评后,对不合格者予以警告甚至撤销,对于表现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

“学校的有些规章制度引起了部分教师的抵触,该怎么处理?”“如何留住优秀教师?”“学校理念与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步,如何处理?”……校长工作室的网上交流平台,已经成为解决长期困扰校长们的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位校长告诉记者:“给别人出主意,那是对自己管理经验和方法的总结提升;听别人出主意,那就是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怎么看,都是双赢的事儿。所以,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每周半小时的网上交流,及时交流工作心得,交换工作思路,是乔丰年校长工作室的三项基本制度之一。每月第一周周三下午召开一次例会,进行集中活动,讨论学期计划、商讨课题进展情况、梳理存在的问题;每学期一周的外出学习,走进省外名校观摩考核。前往山东即墨学习“管理备课”制度,在海南考察“综合实践”,参加了北师大校长培训学院组织的“校长高级研修班”……通过参观学习实践活动,校长们的理念和实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等都在校长们中间形成共识。

同时,各工作室给每位校长推荐了涵盖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习惯培养等方面的专业书籍,并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校长们将自己读到的对自己触动很深的文章拿出来共同分享。读书让校长们在与教育前辈的对话中静下心来,读书交流让校长们在与同伴校长的交流中沸腾起来。

区教育局副局长邢唯远自豪地说:“现在好多校长到区上开会的时候,跑到区教育局办公室要求新开设或加入优秀校长(园长、主任)工作室。这充分说明了一点,我们工作室的成效是显著的、有目共睹的,大家都愿意主动去学习。”

硕果初显――

校本研修魅力无限

校本研修活动开展以来,临渭区先后培养“三秦名师”2名,省学科带头人16名,省级教学能手98名(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市级教学能手106名,区级教学能手640名。临渭区骨干教师承担省级讲学讲座185人次,承担跨县区送教或讲座335人次。全区教师在市级以上发表、交流、获奖的教科研成果1600余项。城区学校累计向农村学校捐助资金300多万,教学设备7000余件,图书20万册,免费培训3800人次。农村学校160名教师被评为教学能手,有880份教学成果获得了区级奖励。

近三年,临渭区高考一本上线率从2014年的12.44%提升到16.70%,二本上线率从2014年的25.44%提升到31.07%,上线人数稳居全市前列。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瑞泉中学共同体成员校陇海中学实现二本上线人数零的突破,规模较小的铁二处中学上线人数突破30人,杜桥中学共同体成员校自立中学各段上线人数也逐年攀升。此外,全区中小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展示交流活动获奖达1870人次。

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促使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的规划、营造与提炼,打造了临渭区中小学教育发展“同一目标,精彩纷呈”的品牌形象。目前,区内15所学校与省外名校建立教育联盟,省内30所学校与临渭区学校建立教育联盟。2011年以来,累计有12所学校管理经验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18所学校承担省级现场观摩会19次,市级现场观摩会48次,承担外省区现场考察87次。区内部分学校与韩国鱼尾市学校建立友好交流关系,2所学校承担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百名校长高层论坛并作大会交流发言。8所学校承担了韩国、荷兰、美国、西班牙等国家教育团体考察交流活动任务。

篇9

构建“大学区”,打造优质、均衡教育

2014年10月开始,合阳县教育局全力推行“大学区管理制度”。以城乡联盟、对口帮扶、协作研修为抓手,立足合阳教育发展实际,按照“优质带动、合作共享、提升内涵、共强共进、捆绑考核、集约发展”的实施要求,从管理机制创新着手,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缩小校际差距,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能和内涵发展水平,实现全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合阳县教育局结合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分布状况,按照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和名校引领、相对就近、城乡捆绑,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原则,组建成立11个大学区,其中普通高中1个、初中3个、小学4个、学前3个。全县所有初中、中心小学、幼儿园全部纳入大学区管理,实现大学区管理全覆盖。学区长由学区内优质学校校(园)长担任,大学区在学区长学校(园)带领下,积极探索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训、轮岗交流等新思路、新方法,整合优质资源,带动成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快速提高。计划用2~3年的时间,以优质学校为龙头,通过示范引领、输出理念、共享资源、集团化发展等办法,引领带动成员学校实现捆绑式集约运行,通过互通互补、合作共赢,促进全县教育办学水平整体提高,逐步实现全县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高水平、高层次均衡,较好地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八个统一”是管理理念的核心

“大学区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学区内学校相对集约的“八个统一”:即“统一学校管理、学管理、统一设施共享、统一课程资源、师培训、统一学生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校园文化”。(1)统一学校管理:学区内成员学校共同研定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等方向性管理策略,建立系统性制度及运行机制。(2)学管理:学区内建立共同的教学管理机制并确定相同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对备课、上课、作业及教研活动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进行落实和评价。(3)统一设施共享:各成员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科技室、功能活动室等硬件设施互通有无,合作共享,有效利用,资源增值。(4)统一课程资源:各学区学校在全面贯彻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在校本特色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试题库和各类电子平台等方面相互借鉴和利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交流共享。(5)师培训:以国家、省、市、县、学区五级培训计划为依托,倡导以学区为单元的课程理念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学区内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团队。(6)统一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由学区长学校统一安排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统一质量检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要求,对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诊断,并按照质量发展目标和指标要求,全面考量成员学校教学质量的增幅变化情况。(8)统一校园文化:学区内成员学校共同挖掘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人文精神、国学经典等,形成富有特色的学区文化、校园文化。

“时间表”是合阳立下的军令状

1. 探索试行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

借鉴西安市大学区的做法和经验,并结合合阳县工作实际,制定全县“大学区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学管理、师培训、统一学生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典型引路、实践推动。各学区根据县局实施意见制定好本学区“大学区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尝试、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运作模式。

2. 有序推进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在总结探索试行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秋季,全县各学区按照方案实施步骤,结合实际,重点在“统一学校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索尝试,树立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打造特色。

3. 完善提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按照“八个统一”的总体要求,完善“大学区”管理运行机制,总结推进“大学区管理制”工作经验,实现大学区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考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

1.实施学区长负责制。

每个学区设视导员(兼职)一名,视导员由县局确定;学区长一名,由学区长学校校(园)长担任;副学区长若干名,由成员学校校(园)长担任。学区长领导学区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学区发展规划,每月召开一次“大学区管理制度”工作联席会议,协调学区内成员学校管理工作,研究解决学区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学区内先进管理经验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研究共享和现代化设施设备共享。各学区每月召开一次成员学校分学科或分学段教师工作例会,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讨论本学科本年级教学工作。学区长学校每学期总结汇报大学区工作进展情况,每年召开一次大学区工作总结会。

2.实施“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发展”。

在探索试行的基础上,学区长学校通过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实施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发展,扩大办学效益,发展壮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提升内涵发展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3.建立校长、教师交流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学区内教师、校长交流和轮岗力度,实现教师队伍的双向有序流动。学区长学校每年向成员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带动成员学校发展。二是建立学区内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缺科教师校际间送教、兼课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名师课题研究制度等,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三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学区长学校满6年的专任教师原则上应进行交流,每年流动人数不低于学校教师总数的10%,其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应占到交流总数的30%以上。

4. 实施“大学区”捆绑式考核。

大学区工作实行学区长学校和成员学校捆绑考核机制,由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具体实施,按照“八个统一”的总体要求和年度工作规划,提出具体考评方案,对学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捆绑式”综合考评。对学区长、副学区长的考核结果,将作为绩效考核、评优树模、校长任用的主要依据。

开展学区研修,共建共享教研成果

借助大学区管理平台,遵循“面向全员、整体推进,聚焦课堂、注重实效,区域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该县成立了11个学区教研组,结合学区和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推出了学区研修模式。该县教育局成立了业务指导、学校包联和督导检查三个工作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夯实主体责任。业务指导组包括教研室、电教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分别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教师培训、体艺活动、劳动实践培训等工作;学校包联组由局领导学段包抓,以股室为单位分学区包联,股长为包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督导检查组由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主要任务是督导检查大学区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大学区实施过程中,三个工作组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强力推进。

该县教研室指导学区长学校成立了学区教研组,组织开展了学区间送教送培,校本研修、学科研修活动;活动中心组织开展了以学区为中心的科技节、艺术节和各类比赛;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的体艺教师培训、班主任技能大赛等活动。举办学区校长课改论坛,每月一个主题,扎实推进课改取得新成效。各校长根据本月研修主题,认真梳理交流学校课改点滴做法,分享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达成共识后,对下一月学区研修工作进行安排,引导成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研修工作。成立学区大教研组,开展学区研修。中小学大教研组以高效课堂为主题,分学区开展讲座解读、“听――评――议”课例研讨、跟进培训等系列研修活动。学前教研组主要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开展研修活动,先后开展了现场诊断、五大领域“课例研修”和大学区管理制下的精品课观摩研修等活动,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

城关小学区提出“引领、协作、共进”的学区发展理念,组织学区优秀教师“7校滚动授课”,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财力倾斜、承担学区学生活动全部费用,调动了成员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城关二小学区提出学区管理的“8大目标”,建立了学区管理QQ群,实现了学区管理信息化。第三小学学区开展的“需求式”送教下乡和“相约星期五”师训工程,赢得了成员学校的一致好评。城关中心学区提出的大学区管理“例会、教研、活动、宣传”四项制度,提出质量检测“6统一”要求,推动学区学校实现了4个转变。城关中学学区利用教师资源优势,组织成员学校骨干教师来校跟岗实践锻炼;发挥远航文学社辐射带动作用,在学区学校开展了“彩云之南”作文竞赛,在《意林》等全国学生刊物发表习作600余篇。实验中学学区,以1268德育工程为抓手,在学区学校教师成长和传统文化教育上下功夫,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德育活动,承担了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场会;第三中学学区发挥学校省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的作用,在教育科研、质量监测上加强统一协作,以考促改,以考促教,增强教师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达到有的放矢、共同提高之目的。

校园艺术月让学区更富有特色

今年5月以来,合阳县教育系统在全县范围开展以“激情五月 礼赞文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展示活动。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均举办了校园艺术节活动,活动以班级、学校、学区、县级四个层面自下而上逐级开展,多所农村学校校园艺术节活动为首次举办。各校园立足校情,举办了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如城关二小的“乐德教育”艺术成果展、甘井镇中学的“我梦最美”梁山校园文化展、县幼儿园学区的“七彩童心中国梦”、县中心幼儿园的“乡土文化润泽童心”等。

篇10

感谢各位同事支持我、帮助我,各级领导扶助我、指导我,让我继续在教研管理工作的岗位上摸爬滚打,给了我锤炼、提升自己的舞台;也庆幸我自己有着教书育人的不倦的激情、有着持续读书学习的不竭的动力。

本人奉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业准则,严于律己,光明磊落,温良恭谨,与人为善。以校为家,恪尽职守,勇挑重担,超工作量满负荷运行,常常为工作而废寝忘食。热爱学生,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原则,不仅在课堂上坚持德育渗透,而且注重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学生,在学生评教中深受学生的敬重与欢迎,年终被评为“师德优秀个人”、“先进工作者”。

信守“以学习者身份从业,以思想者姿态施教”的工作准则,在勤于学习、耕读不辍的过程中苦练内功,在教学上不断超越自我。订阅专业杂志5种,全年购买业务书籍40余册,潜心研读;精心选购优秀的高三语文教辅资料15种,兼收并蓄,取精用宏。被评为浏阳市“百名读书积极分子”。正是在这样的读书背景下,本人立足于践行课程改革新理念、追踪把握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在教学设计上博观约取,追求“用教参而不囿于教参”的个性化处理,总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前提下精心选材备课,形成了“纵横拓展,浅入深出,知能并重,激思启智”的语文课堂教学特色,所教语文课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可见、可感的良好发展,教学效果好。积极投身教研教改,多次面向校内外同行上教研公开课和示范课,所授公开课得到醴陵二中、浏阳一中等同仁的好评。被市教育督导室、市教科所选调,陪同教研员赴六中、一中等校参与高三教学调研并评课,并在全市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对公开课作点评。

立足“大语文大阅读”教学观,创造性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团结并指导本校5位青年语文骨干教师,主编并正式印刷出版了语文校本课程《悦读怡情拓智(第二册)》。该书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业基础、情感特质和文化底蕴,精心选文,由我确定全书的编排体例、章节设置、篇目选定,五位老师分别承担某些章节的导读设计和具体篇目的赏读分析,历经一年半的反复删改、修订,终于在2010年底完成了这本涵盖了十个专题章节、选文超过150篇、内容总计28万余字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编写。该书在青年同学中大受欢迎,并得到县、市语文届知名同行、特级教师、专家的一致好评。

荣任“核按钮”和“热点重点难点”两种知名教辅品牌的语文编审,参与编写两本高三语文复习用书《高考语文核按钮·201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用书·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论文《在课程资源自主开发过程中践行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获长沙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优秀论文一等奖。课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获长沙市it节课件专项评比二等奖。

11月,被推选赴清华大学参加“长沙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首期培训,获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结业证书。12月,“长沙市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清华班”的优秀代表,被推举在“昆明市—长沙市教育交流合作研讨会”上,在雅礼中学主会场多功能厅,面向两市教育届领导、专家及骨干教师,上展示课《汪曾祺小说〈侯银匠〉文本细读》,教改理念鲜明,个性特色突出,得到好评。而本人也在同伴互助中开始了教学的整合反思,从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用语的锤炼、课堂局部精彩向整体厚重提升几大方面寻求新的自我突破。本人被长沙教育学院评为“长沙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

在搞好自身教学的同时,积极承担青年教师培养任务,对张晓玲、周辉等青年教师的教学经常给予评点,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为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两位分别已担任备课组长、教研员,并有多项论文在省市县各级发表或获奖)。

担任学校教研处主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全力推进“科研兴校”。工作认真、务实,讲求科学,积极创新,负责了常规教研工作、课题研究、师训工作、电教管理、校本课程管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双丰收。一年来,本人累计听课77节,在听评课过程中加强教研督导,与授课教师一起真诚探讨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在教研管理思路上,由“统”到“分”,由“管”到“导”,注重粗线条地布置全校各学科组的教研工作,分工明确,突破方向的指点到位,有利于各学科特色的自由释放。地理教研组被评为长沙市先进教研组。老师们你追我赶的教研氛围更深厚了,论文正式发表和参编正式出版物的教师达52人次。

课题研究方面,本人现担任《高中语文、化学学科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中学卫星远程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研究》、《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小学教师良好气质修养研究》三项“十一·五”省级课题的课题组长。各课题有序开展,进行了阶段性督查,相关论文成果不断提交。本人所撰课题中期报告《〈中学卫星远程教育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的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获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学卫星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总课题组论文评优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