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1 05:5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课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课研修总结

篇1

教研组名称

菏泽市第二中学分校化学组

教研组长: 祝英华

教研组成员:刘东升张新平 田念玺辛郑丽 王竹伟 聂庆丰 郭艳玲

李佑旺 荣海霞 朱秋红 张汝杰 王淑燕 刘建丽 祝英华

教研组研修计划

教研组研修目标

l 教师: 通过全组教师研讨,制定出教研组研修计划,确定3个微能力;根据教研组研修计划,教师完成3个微能力的认领,形成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时间安排合理的工作配档,在教研组内进行汇报;每个学期每位老师至少能提炼出一个可借鉴、可操作的应用策略进行分享;能够通过微能力认证,并积极参加成果展示与交流,从中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的快乐。

l 面向学生:向学生开展“学习投入、人际沟通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的前测和后测,学生在这五个方面呈现进步发展态势。

l 教研组: 研修中期制作一期学习简报; 形成一定数量的优秀案例。

微能力名称

选择理由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能够更便于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和及学习投入度的情况,为更好的实施教学计划提供必需及可靠的数据分析。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能使数学课堂更多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课堂,提高效率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计与制作演示文稿,有助于灵活组织、应用多种媒体素材,提升教学内容的解释力;采用可视化方式清晰地展示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序推进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丰富师生互动的方式

研修安排

时间

内容

负责人

准备阶段

(2020.11-2020.12)

1.制定教研组发展计划,初步确定3个微能力点。(2020.11)

2.征集适合化学学科多媒体环境下的翻转课堂问题点,完善教研组计划。(2020.11)

3.组织理论培训,对所选的3个微能力进行分析与解读。(2020.12)

祝英华

实施阶段(2021.1-2021.04)

1.每位教师确定3个能力点并形成个人研修计划。(2021.01)

2.开启线上培训,提升学科组教师的研究力。(2020.01)

3.开展多媒体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活动案例研讨活动,以“两备两说一研一评”为主要流程推进,每位教师至少展示一次。(2021.03-2021.04)

4.在校区之间举行一次分享展示研讨会。(2021.3-2021.4)

5.注重日常收集资料,进行阶段研修成果展示。(2021.4)

辛郑丽

总结阶段(2021.05-2021.07)

1.以案例为载体开展评价培训,明确评价要求和规范。(2021.5)

2.教师按照评价要求提交研修案例。(2021.6)

3.评选的优秀等级案例进行集中展示分享(2021.7)。

4.进行经验总结,梳理提炼方法,反思存在问题,形成下一步计划。(2021.7)

郭艳玲

考核要求

面向教研组:

1.组员完成25学时的在线学习和25学时的校本实践的任务。

2.开展的常态校本教研活动5次以上,1—2次校区联盟活动。

3.组内老师的微能力认证,确定3个微能力形成案例,参加成果答辩并通过。

面向老师:

1.每位教师要完成 25 学时在线学习和 25 学时校本实践活动;每位教师认领3个微能力点,每学期至少参与3次校本教研活动。

2.每位老师每个学期提炼总结一个小策略,每学期末参加组内学习成果汇报答辩,年度内提交一份案例或执教展示课。

3.根据“微能力提交指南与评价标准”,每位教师在研修的最后一个月内要提交相应的微认证材料,并能通过微能力认证。

机制设计

篇2

一、让“送教下乡”的实施方案与“校本研修”制度对接

在“国培计划(2016)”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汨罗市教育局和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通过训前调研,发现了少数学校重教学、轻教研,个别校长不能带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本研修成了年轻教师的事,成了教研组长的专利,成了有职称评聘需求的教师群体的事,部分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表面形式,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督导等实际问题。据此,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讨论“送教下乡”培训的最佳切入点,将制度建设与“送教下乡”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汨罗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建立健全了“送教下乡”培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校本研修的目的要求、组织分工、责任分工、监督评估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形成教师教育股、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管理与研究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培训专家团队、乡村学校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成为了上下联系、多层面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县级层面,一是突出了教育局的领导职责;二是突出了教师发展中心的学术职责。在基层学校的实践层面,我们首先要求各送培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制度;其次是将基地学校和送培学校的校长确立为校本研修的第一任人;最后是建立校本研修激励约束机制,在“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中,对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使研修制度建设成为了培训实施的有力保障。

二、让“送教下乡”的领导意识与“校本研修”思维对接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对“送教下乡”培训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汨罗市教育局分管队伍建设的副局长牵头,教师股组织召开了有全市各乡镇联校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以及“送教下乡”培训基地学校校长参加的专题会议,明确了“送教下乡”培训与“校本研修”对接的工作思路、工作责任,并要求基地学校拿出切实可行的承办实施方案,基地学校与送培学校均制定符合校情的“校本研修”对接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基地学校的场地准备、接待服务、后勤保障工作、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三、让“送教下乡”的基地学校与“校本研修”平台对接

校本研修的基本场所是教师所在学校,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校本研修的宗旨与根本目的是“基于学校”,校本研修的起点与根基是“为了学校”,校本研修的活动状态与主体是“在学校中”。在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五大项目的九个班级中,都不同形式地组织基地学校的教师,积极参加“示范教学”和“研课磨课”的学习活动。他们以学校为校本研修的基地,从学校出发,在学校中,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坚持以校为本,在“示范教学”阶段,各个基地学校的教师都参加了听评课活动,在“研课磨课”阶段,许多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研磨活动,并当即收集整理文字材料形成了完整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汨罗市长乐镇中心小学、汨罗市罗城学校、汨罗市汨罗镇中心小学等送培学校都发动教师投身课堂教学打磨活动,做到了以学定培,以研促训,以评促改,使校本研修有主题、有内容、有实效。学员李瑛告诉我们,本学期汨罗市白塘乡中心小学积极构建了校本教研制度,采用单周大教研,双周小教研的形式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在大教研中主要针对学校大层面的教学问题探索,小教研则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组织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听课磨课、教学问题探索等,加强了教研组团队建设、课堂诊断、课后反思等多方面的研究,这样集中加分散的形式,贴合了教师们的教学实际,通过“送教下乡”培训搭建的平台,学员们的教学水平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四、让“送教下乡”的专家团队与“校本研修”角色对接

校本研修的三条基本途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汨罗市2016年的“送教下乡”活动,在培训者团队成员的聘任上,以域外培训专家团队为引领,以本地培训专家团队为支撑,初中数学、小学语文、中小学音乐、初中班主任、幼儿园教师五个培训项目所聘请的本土培训者,都来自基层教学一线,都是近几年本市的名师,有些甚至是连续几届名师,可以说是骨干中的骨干、名师中的名师,他们不仅仅课上得好,培训、微讲座样样都行,对教材、对学情、对校情、对校本研修、对学员需求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而且,榜样就在身边,可学、可亲、可敬,在“送教下乡”培训中他们是学科专家,在学校中,他们又是通过“校本研修”成长起来的教学骨干,由他们来组建专家团队,实际上也是一个教研组长,既是引领的专家,又是互助的同伴,所以,他们的送教才最有针对性、实效性,最受一线教师的欢迎。

五、让“送教下乡”的阶段活动与“校本研修”模式对接

在“送教下乡”培训中,我们坚持按需施训、立足乡村的原则,强调前瞻性与实效性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专业引领,能力转换,实践指导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等实践性特征。针对乡村教师教学与教研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按照问题诊断―通识研修―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体提升,共六个模块的课程设计方式进行培训。例如:为落实“研课磨课”环节,积极贯彻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的 “三以原则”:课堂研磨,以学定教;培训实施,以研促训;人人展示,以评促改。培训者按片区分小组进行校本指导,要求“个个参与、人人展示”,使每一个学员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校本研修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设计-实践-反思”四个环节,与“送教下乡”培训的模式殊途同归,极其吻合,按照理论指导实践,反思总结后再实践,再提高的研修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求短期行为,但求持续发展,着力帮助农村教师营造终身学习、校本发展的良好环境,引领农村教师结成专业发展的跨校联盟和常态的教学教研共同体。

六、让“送教下乡”的培训课程与“校本研修”资源对接

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以案例为载体,设计和实施好一系列着眼于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活动,以实践课程为主体,省级专家引领和一线骨干教师示范,全体学员参与,开展研课磨课、学术沙龙、岗位实践、校本论坛为主要方式的培训,并把师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个人才艺展示、信息技术等课程都编排在培训过程中。

教师培训的教W资源是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在培训活动中的动态表现,通过培训者的有效选择和使用,使得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从“静态”变为“动态”。首先,教学资源由培训者与学员共同建构,在研修过程中重视课堂互动和师生对话,帮助学员建立新旧经验的联系。许多学员在培训期间感受到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的联结体验,这种培训方式,可以从“仿真”状态有效迁移到“真实”状态,体现出培训的有效性。其次,教学资源体现学员之间共建共享。“送教下乡”培训项目班级为学员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学员的课例、课件、心得体会都可以在班级QQ群和学习小组共享,这些认识和经验的分享,闪烁着教育教学领域的思想火花,其智慧在班级交流和应用中得到升华。最后,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教师培训的重要阶段,在这两个核心环节中,我们选取加工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资源。

七、让“送教下乡”的学员发展与“校本研修”成果对接

从知识的复杂性来看,教师培训要建立在对学员认知独特性的认识基础上,为学员提供获得知识的多种不同途径和机会,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拓宽了学员的研修视野,要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五个一”:一节汇报课;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一份研课磨课记录;一次微创新教研论文;一堂微课视频。在“送教下乡”培训的五大项目九个班级的600名学员中,通过说课、微课展示、小组赛课等多种形式,累计完成研磨课560节次,评选优质课75节、精品课40节,组织专家讲座21次,生成“微案例、微故事、微视频”等资料436份,形成了培训理论、案例、游戏、故事、文本、PPT课件等学习成果,使学员的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与学校的的校本研修成果对接起来,汨罗市将这些资源打包或者刻制光盘,免费下发到各个中小学、幼儿园,为它们提供了校本研修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实现了帮助乡村教师,帮助乡村孩子的目的。

在2016年省、地、市级教学竞赛中,汨罗市第二中学熊立红老师参加湖南省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以第1名获化学课一等奖。汨罗教师参加岳阳市“金鹗杯”教学竞赛,有6个学科获一等奖,居岳阳市前列。汨罗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选手80%是参加了“送教下乡”培训的学员,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卓有成效的。

2016年12月3日,我们组织600名参训教师,齐聚在汨罗市电影院,参加了“总结提升”的培训,湖南省教育厅国培办黄佑生主任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由五个项目的部分参培学员作为代表,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分班级、分科目,采取文艺节目、朗颂、师生同台讲故事、PPT课件展示、视频汇报等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各班的学习成果,特别是初中班主任培训项目班级,通过对“乡村特色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家校沟通策略”等问题的研究,使参培老师在“班会课如何上?班级活动如何组织?”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总结提升的环节中,汨罗市红花乡露水坡中学的李美英老师和班上的学生同台讲述教育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教学相长的内涵,整个活动受到了省国培办黄佑生主任、汨罗市教育局领导、学科首席专家和全体学员的高度评价。

八、让“送教下乡”的财力保障与“校本研修”经费对接

汨罗市本级财政,严格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1.5%拨付教师培训经费,学校按不低于公用经费的8%列支培训经费。同时,本地教师培训经费与“国培计划”专项经费,均归口管理、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在经费监管上,汨罗市教育局牵头建立了专项经费跟踪审核制度,做到了年初有预算规划,年中有督查指标,年终有考核奖惩,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切实保障。2016年我们争取财政专项资金400余万元,在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兴建了一栋培训楼,竣工后投入使用。投资4300万元建设好了全市中小学的“三通两平台”(班班通)工程,大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使乡村学校的校本研修驶入了互联网时代。

篇3

【关键词】微课;目标管理;校本研修

利用移动互联设备刷微博、看新闻、看视频已成为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即应运而生的教学新概念——微课就是让人们能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在校园里、在家里、在一切公共场所都能进行学习。一节微课的时间通常不超过20分钟,其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其内容的碎片化和时间短正好满足了大众利用各种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愿景。如果广大高校能够借此契机,有效管理和整合微课资源,让在校和已经实习的大学生能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和巩固知识技能,这对他们无论在校期间的全日制学习阶段还是踏上工作岗位后的继续教育,都是受益匪浅的。

微课的出现,打破了固有的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的需求,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多项调查表明,微课这一形式在学校一经宣传,已迅速成为校园的时尚,受到在校师生的追捧与青睐。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时代号召,建立具有集理论性生动性操作性和可实践性为一体的微课教学模式,需要关注几个方面:

1微课资源的开发

(1)加工改造原有教学资源(库),使其符合微课的特点。学校可以组织学科专家和教师对原有建成的教学课例库、教案库、课件库、题库等按微课的要求进行切片加工、重组整合和二次开发,这样既可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同时还可在短时间形成一定规模数量的微课资源库。

(2)重新设计开发优质微课资源。根据区域教育教学实际和师生的资源需求特点,通过自主开发、征集评审、项目申报、竞赛活动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组织开发一批新的微课资源库。

2微课设计的策略

设计一堂微课的途径有很多,比如任务驱动式、问题导向式、合作探究式、反馈互动式等;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需要选用恰当的方法或结合运用多种策略。仅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绩效管理模块为例,微课《目标管理》的制作选用了区别对待、有的放矢;直观逼真、生动有趣;讲解知识、指导解题这三项策略。这三项策略的具体应用依次如下:

(1)针对不同类别的观众制作不同类型的微课。教师和学生使用微课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他们对微课的需求一般也不同。制作者应从观众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设计有针对性的微课。只有这样,才能物尽其用,实现微课的最佳使用效益。

在微课《目标管理》的处理上,给学生学习使用的资源包和给教师借鉴使用的资源包,笔者就尽量做到区别对待,发送到班级QQ群和人人网主页上。供学生课余和周末自学为主的微课,笔者只提供了微视频、微课件和微练习,以减少无关资源对学生的干扰,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关键内容;传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供老师们研讨借鉴的微课,除了有微视频、微课件和微练习,还有微教案、微学案、微反思和微点评等,一应俱全的资源包,令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得心应手,受益匪浅。

(2)运用直观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讲授型微课的关键是于较短的时间内突破某一关键点。这往往需要教师在微视频中运用直观有趣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感官刺激,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目标管理》是讲授型微课,在这一微课的导入环节,笔者图文并茂地再现了日本马拉松选手山田在比赛中不断给自己设置心的目标最终获得冠军的故事,学生在案例中了解了设置合理的目标对不论是对个人理想还是对企业绩效的实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微视频结束前,笔者通过概括目标设置的SMART原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再次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得到了强化。

(3)知识讲解与解题指导相结合。讲授型微课往往是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而设计的,所以,微课所讲授的知识点一般也是高频考点。这告诉我们,在知识讲解的同时,不能忽视解题指导。教师应通过对同一类题目的归纳总结,提炼出答题规律,帮助学生形成解答同类题的基本思路,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提升解题能力。在讲授型微课《目标管理》中,在知识讲解结束后,笔者清晰地指出,目标管理就像到风景名胜旅游一样,目标是获得心旷神怡的享受,在符合自身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的前提下,至于选择哪种交通工具,只要能够即使达到目的地,都可以自由选择,学生心中对如何设置及分解绩效目标的困惑便迎刃而解。

篇4

一、校本研修的三重内涵

一是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校本研修是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发现、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最有意义的问题。当多媒体技术全面挑战传统课堂的时候,学校积极应对新形势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校本研修;学校以《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结合实际工作,要求教师对照自己的言行,开展“提高自身修养和责任意识”的校本研修;随着“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学校开展了“创建阅读型校园”的校本研修,旨在以此带动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学科知识研修,以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是校本研修是通过学校自行策划与实施的,即“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发展”而有效推进的。学校大力支持校本研修活动,通过自行设计与策划安排,做到成系列、分阶段、有层次。例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修活动中,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其他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已卓见成效;在“提高自身修养和责任意识”的研修活动中,以党总支和团委为核心,通过集中学习、观看视频材料、小组研讨等方式具体实施,并且积极通过心理课堂等渠道教育学生;学校政教处正与语文组、历史组联合开展国学教育活动,通过示范课、观摩课等方式唤起师生心中对圣贤哲思的温情与敬意。有诸如双语教学等学科问题,也在各教研组开展得如火如荼;加大硬件建设力度,为阅读型校园等活动提供保障。

三是校本研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经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校本研修,教师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软件操作技术,并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自身修养和责任意识”及各学科的研修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了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学校形成了一种忠于、勤于、乐于教育事业的优良师风。近两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代表,如国家、省、市、区骨干教师55人,各级优秀班主任21人等。学科知识研修是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加油站”,让教师们自觉地走向了学科教学的最前沿,使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校本研修的实践探索

1.“航天励志”特色,课题引领发展

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在学校6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燃起了师生心中的激情,开启了校本研修新的思路。学校物理组开展了“探索宇宙空间,继承航天梦想”的研修活动,并以校本课为载体让航天知识走进了课堂。在此活动的影响、推动下,学校先后有百余名学生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其他名校的航空航天专业。2016年5月,戚发轫院士在学校建校70周年校庆之际第四次重返母校,为全校师生及老校友做了长达三个小时的题为“航天技术与中国航天”的主题报告,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再次勉励师生。

学校分别聘请资深航天科普作家、中国宇航学会《太空探索》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田如森教授,国家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专家、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金声老师,莅临学校参观指导,为全校师生作专场报告,展示人类航天成果与航天人的科技素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点燃了学生们投身科技事业的热情。田教授还向学校馈赠了珍贵的航天种子,让航天育种项目走进了“金高生态园”,为学校的航天特色发展助力引航。学校抓住这样的机遇,申报了省级课题“航天励志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课题促研修,以研修谋发展。

2.以课堂改革促校本研修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切改革的基础,也是一切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全国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培训方式被各个学校广泛应用,但此时的校本研修便具有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学生提前完成课堂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校教师们通过不断地践行翻转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派教师到厦门等地学习关于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相关教学模式,并投资修建了标准化录播教室等。有的教师在欣赏了很多微课后,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完全可以用“抓狂”来形容。所以,在接下来的“翻转”路上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故应做好保障工作,加大对教师相关方面的培训力度,进一步调动学校校本研修及发展的动力。

三、校本研修的主要依托

校本研修的顺利开展必须以大批的骨干教师为依托,带动全校教师共同研修。

在以研带训的大形势下,学校选择了“校本科研骨干的培养和作用发挥”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该课题的22名参研人员中,有区名师7人,首席教师4人,区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骨干教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他们是学校校本科研工作的中流砥柱。另外,有6名年轻教师参与,他们是教育教学新秀力量,均在优质课、教育教学论文、课题等方面表现出不凡的实力,是校本科研工作的后备力量。

篇5

2020年我校承担了“国培计划”—中小学“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高教社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也得到了各基层中学的通力协作,项目进展顺利。现就我校项目实施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2020年我们承担的中小学“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项目参培学员60人,参培率100%;在全体管理人员的精心管理下下,辅导老师兢兢业业,学员们学习积极性高,培训过程严谨、轻松、愉快,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达到了培训的真正目的,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培训期间,我们聘请了一批知名教授、优秀教研员和教学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的“三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员带来了一场场学术盛宴;开展了学员交流研讨、示范课、说课评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教学活动;培训活动安排合理、内容丰富、效果良好。经过历时一个月的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混合式学习,全体学员为国培交上了圆满的答卷,明晰了专业发展路径和方法,涌现出了一批研修成果和优秀课例,切实提升了课堂教学能力,并初步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主题开展以同课异构、异课同构、一人多轮等多形式的校本研修常态化机制。

二、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

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提高站位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力。为确保我县“国培计划”项目顺利完成,成立了以县教育局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国培计划”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进修学校,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为顺利推进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进修学校、接培学校、基地学校的校长全程参与了集中送教活动,特别是中学的三位主管校长,全程参与导师团每次送教前的交流研讨会、送教后的总结分析会,给了大家极大的信心和鼓舞。可以说领导的重视程度体现了项目的重要程度,也是本次国培项目成效显著的重要原因。

为加强管理,使项目取得实效,分别出台了项目的《实施方案》,对培训原则、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组织领导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并明确要求:葫芦、冯家寨、大平台三个学校必须把“国培计划”纳入常规工作,列入教育局对学校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参培教师返校研修过程中必须在所在乡镇进行推广使用,真正起到骨干示范作用;凡培训未合格的教师,一律不得参与各类评先评优。从而在制度和组织上为培训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领导的重视程度体现了项目的重要程度,也是本次国培项目成效显著的重要原因。

(二)优化团队,保证质量

这次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我们组建了项目指导及实施团队,形成了指导团队、专家团队、和后勤保障团队三支力量。

管理指导团队包括局乡校(校长)三级行政管理团队和班主任、协作组三级班级管理团队,这支力量主要起到了行政推动和组织管理作用。

专家团队由外聘专家、一线名师、优秀教研员和我校专职培训教师三方面构成:我们按照“围绕需求定课程,围绕课程选专家”的原则来选聘专家名师,选聘的6位高校专家教授都是由主办单位推荐,我们选聘3名中小学名师和优秀教研员是通过当地的名师资源库,结合其现任教情况选聘。

后勤保障团队也是由县乡校(后勤校长或主任)三级构成,这支力量主要是为学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保障。

培训团队各自任务具体,职责明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保证了项目实施各环节行动路径清晰,组织分工具体,方法措施得当,目标落实到位。

(三)加强防控严格排查

一是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明确专人负责,把学校联防联控的工作要求细化到每一个培训环节、落实到每一位学员,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园输入扩散。培训期间一律佩戴口罩。二是每天对校内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对报告厅、办公室、厕所等公共场所逐一清洁打扫,并实施消毒防疫。三是对进入校园的所有人员,一律进行实名登记,接受体温检测和出示健康码。

(四)健全制度,规范运作

为把本次国培项目做优做实,使我县承担的送教下乡培训能够按照培训指南要求,不走形不变样,我们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有:《学员手册》、《学员守则》、《班委会工作条例》、《优秀学员评选条件》、《学员请销假制度》、《学员学习考核办法》。为了细化管理,学校还制定了《培训方案》、《培训管理细则》。班主任组织学员不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学员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及内容及后勤服务保障。做到精心管理,规范实施,过程落实,不走过场。活动过程中,要求每位学员认真学习,按时活动,积极完成交办任务,班主任定时或不定时地对学员进行考核,确保了学员出勤质量。学校严格执行管理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在培训过程中,在管理上没有出现问题,与管理制度健全和管理人员执行到位有很大的关系。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全方位保证了项目能够有规可依,按规实施。

(五)精心谋划,务求实效;

1、科学遴选项目接培学校和参训教师

接培学校的选择:依据“如何上好一堂课”研修主题,我们几次开会研究接培学校,以求项目效果最大化。我们广宗有8个乡镇12个中心小学,南北狭长,乡镇中学有大有小。基于便于学员管理、便于学员集中、学校基础设施好、地理位置好、发展水平好便于协作研修这几方面,结合学校实训条件、教师教学能力等情况统筹考虑。

参训学员遴选:在送教乡镇辖区内,主是是基于三方面考虑:青年教师积极性高、培训需求相近、助力提升空间大。故而选择了葫芦、冯家寨、大平台三个中学的数理化学科教师参训。

2. 训中抓重点,学以致用。

在培训期间,还指派专人担任培训班班主任,对学员到勤、学习参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量化管理。我们安排管理员和坊主就坊员在线上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对坊员所做的作业进行批阅,定期对坊员在线学习情况进行通报,及时通知“后进”坊员及时在线学习,使每位坊员的成绩都达到90分以上。线上学习,是坊员研修的一项重要内容。研修网平台为坊员提供了优质的课程,如何让坊员按时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取得线上学习效果,县进修学校管理层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除了在“微信QQ群”及时发成绩通报外,还汇总坊员所在学校的集体成绩,全县通报。

在整个培训期间,专家团队从教学整体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以及信息化教学三个方面为学员进行培训。培训课程包括职业教育政策文件解读、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现有课程结构分析、教学设计与评价、说课的程序与技巧、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信息化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PPT的制作与美化等内容。在培训过程中,根据接培学校的需求,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对学员进行指导,从课程结构设计、幻灯片、说课稿、录制说课视频等多方面对参训教师的公开课进行了完善指导。专家团队还采用讲授、示范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学员们的思路,通过举办小型说课会,为教师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实实在在帮助受训老师们解决如何“上好一堂课”和“建好一门课”的问题。

3. 及时督导,扩大效果。教师培训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它不仅需要先进的培训理念、高水平专业化的培训团队、科学完善的培训方案,同时还需要严密的管理监督保障。在本次培训中,为达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我们在培训的管理监督方面也采取了比较得力的措施。具体表现在:一是主管校长负责制和学科管理员制,每个学科为一个小组,都推选一名管理员。全面负责本小组学员的学习、生活及沟通联系工作。二是严格考勤,精细化管理,保证了培训的质量。此次培训严格考勤制度,原则上不允许替换、请假等事宜,各基地学校根据学员跟岗阶段的考勤及其表现给予评价反馈,这种约束机制保障了良好的出勤率,没有出现无故缺席的现象,将培训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三是积极引领各位学员成为培训的主体,开展交流研讨、经验介绍、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参训学员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同生共长。培训在管理员的组织带领下,以学科小组为单位,通过研讨、小组活动、微信群主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学员就本次培训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想、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成长体系等多方面的热点问题充分讨论、互动交流、发言研讨。

项目特色:

突出创新,彰显特色

特色一:实行“切块打包”责任制。

“切块打包”是参训学员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管理,而讨论时按学科进行分组,由各学校主管教师培训的副校长负全责。从参训学员的通知、召集、报到签到、领取资料到乘车、听课、上报材料,主管校长全程管理。有效地保证了签到率、听课率和按时上报资料,保证了工作效率和培训效果。每一次活动,都要求活动基地有方案,有督查,所有细节均有主管校长负责落实。

特色二:局领导全程参与,调动积极性

主持人在活动中有序而灵动地组织、串联、协调活动的各个环节,胸有成竹地驾驭活动的进程,与其他授课专家教师配合,机动灵活地处置授课中的各种情况,可以有效地保证学员参训期间学习的高效、保证与授课专家的沟通畅通。我们特意选派县教育局师教股股长祝海兴同志全程担任集中培训主持人工作,负责组织课堂纪律、简介专家、穿插引导和组织答疑。

三个学科,各有一名学科带头人出任管理员,主持分组讨论活动,帮助学员养成在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互动交流、注重实效的培训学习习惯并跟踪培训全程,课间组织一些热身活动,处理协调临时事件。以学科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各小组分别提交作品进行评价。制定可执行的方案,组员之间及时交流沟通,解决问题。集中分学科教研。在对教学设计深入研讨的基础上,由各学校教师代表登台献课,大家观课议课,再进行反思,对已有教学方案,从教法、学法、课堂评价等方面做了修改,在课堂实施方面做了优化调整,最终在大家集思广益基础上,形成更加完善的教学设计。多次的展示、汇报、小组讨论等,让老师们在培训过程中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增强了的团队意识,有助于老师们去培养自己的学生。这保证了培训中的每个环节实施到位,从而催生出了培训的实效。实践证明,这样做学员积极发言,课堂效果好。

三、关于今后培训的设想、意见、建议

(1) 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在今后的培训中,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反思本次培训的不足之处,尤其要重视学员的反馈意见,查缺补漏。在培训方案设计上充分考虑培训设计方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确保培训质量。

(2)及时部署,通畅运行

本次培训项目管理团队及基地学校通力合作,以一种高度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圆满的完成此次培训任务,肯定态度的同时也要注意任务的调配。今后的培训提早进行任务的安排部署,减小对基地学校工作强度分散,保证培训的顺畅进行。

篇6

课例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是日本教师进行校内专业培训的重要手段,称为“授业研究”。

课例研究被教育者认为是“改变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途径”,因为课例研究是一种课改实践活动,是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持续改进过程。课例研究通常是关于一节课的案例研究,由于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整堂课的课例研究耗时较多、难度较大,又常出现偏离主题的无意义讨论等几方面原因,目前的课例研究存在流于形式、浮于浅表的现象,难以真正起到探寻课堂教学实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什么是“微课例”

如今社会各领域都进入微时代,如微营销、微广告、微电影、微小说、微系统、微课程等。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教师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也受到“微时代”的影响,相应出现了微视频、微课、微课程等。微课例研究顺应微时代的变革,作为课例研究新动向,悄然兴起。典型课例一般是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包含课堂教学实录(叙述),以及之所以这样教学的理由和认识(诠释),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

“微课例”一般是指时间在10分钟左右,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过程的案例。“微课例”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片段,同时还包含该教学主题的背景、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等辅资源。相比课例而言,微课例主题聚焦,时间较短,有的放矢,能够抓住教师注意点,适合教师繁忙的工作节奏,能有效解决教师工学矛盾问题。

微课例研究的流程

微课例并不是简单地将一节课截取出十分钟的视频,而是在全息研究、系统设计的基础上生成的。微课例研究一般遵循这样的流程:确定研究主题,集体备课;实录试教全程,合理切分内容;循环改进,提炼成型。

1. 确定微课例的主题 集体备课

微课例的研究主题是关键,主题一定是由有经验的教研组长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特色以及目前课堂教学热点、难点或普遍性问题,与相关教师沟通之后产生的。一个学期可以围绕一个共同的、大的主题,如根据学校的安排,本学期专题讨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学科应用、减负问题等,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各个学科自定主题。之后,教研组的各位学科教师一起商讨选定教学课题,确定执教教师,全体成员围绕主题和教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共同探讨,形成教学设计初稿。为了不让微课例研究停留在低水平阶段,每一位教师都要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上课、听课任务,授课教师的教学并不是常规的公开教学或示范教学,听课教师要基于课堂观察量表带着任务听课。

2. 实录试教过程 合理切分微课例

微课例研究关注的是切合微主题的课堂教学片段,所以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进行全程实录,然后再合理切分微课例的片段;也可以以“微镜头”的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片段记录。

全程实录是由学校电教人员单机位或者双机位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拍摄,规范视频格式,刻录成光盘或保存到视频研修平台;然后根据之前讨论的主题进行打点切片,观课评析。“微镜头”拍摄是一种创新型课堂拍摄模式,即根据微课例主题,发挥微镜头短小精悍的特点,根据主题,拍摄教师导入、问题设计、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板书、课堂小结等,分段上传到视频研修平台,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形成学校微镜头优秀课例集。相比而言,微镜头的拍摄是一种更高的要求,要求拍摄者能够把握教学规律,熟悉课堂教学,深刻理解研讨主题。

3. 循环改进 提炼成型

课后,授课教师梳理教学设计思路,并对上课的主题开展情况进行自我反思,综合听课教师的点评以及教学专家的意见进行改进,形成新的教学设计。第二轮的上课可以由同一位教师来进行,或者同学段的另一位教师进行。教研组教师再次进行有目的的课堂观察、拍摄微课例视频、开展研讨等过程。教研组对两次微视频课例进行分析比较,追踪反思,进一步明晰问题的解决策略,总结规律,形成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最后对本课例的教学设计初稿、改稿、微课例视频、研讨过程记录等保存,提炼总结微课例研究报告。

微课例主题的确定及实施策略

微课例的主题可以从四个大的方面切入。

1. 从教学常规入手,确定专题,逐次强化

教学常规问题是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基本问题,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初,想要站稳讲台需要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利用微课例研究的方式,选择教学常规相关的主题,逐次强化,将有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如研究教师课堂导入语,如何三分钟吸引学生,获得良好的开端;研究教师随堂练习如何突出重点,照顾到多数的学生;研究如何组织小组的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交流、获得提高;等等。一系列的教学常规问题,分解为各个微课例,实施时可以请青年教师上汇报课,规范教学行为;请骨干教师示范展示,引领青年教师发展。

2. 从普遍问题入手,确定专题,各个击破

在特定的区域或者特定的时期,某一范围的教师发展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如信息化环境下,校校通、班班通工程的实施,班级教室电子设备都配备到位,如何在教学中用信息技术手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确定系列专题,开展微课例研究。东部发达地区学校班级都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如何应用电子白板的写画功能、对象拖动功能等打造生成性课堂,可以开展微课例研究。普遍问题的确定可以采用学期初的教师问卷调查进行筛选,或者部分教师座谈会进行头脑风暴产生。

3. 从关注热点入手,确定专题,系列完成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向深水区挺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以教学方式改变为主题的教学热点问题,如翻转课堂、以学定教、减负、绿色指标等。从当前教育热点问题出发,开展微课例研究,能够让教师成长始终跟随教改的发展。如“翻转课堂”专题,学生课前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学习,确定课上“课堂测验”“合作交流”“教师总结”等系列小的研究主题,录制微课例,进行分主题的学习,系列的主题研究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完成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4. 从学校内涵入手,确定专题,深化特色

在提倡学校发展特色的时代,各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从学校自身的特色出发,确定系列专题,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微课例研究,将学校特色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以特色引领教师发展,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深化特色内涵。如结合学校特色构建以“仁爱”为核心思想的生态校园,开展生态课堂要素的探究,包括课堂提问、合作学习、课堂评价、作业设计等。各个教研组选定一两个要素集体备课研讨,实录课堂教学,视频切片分析,开展微课例的研究,深化学校特色发展。

微课例用于校本研修的思考

微课例主题明确、内容聚焦、短小精悍、操作流程明确,在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提高校本教研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 有着完整课例研究及其他教学研究难以比拟的优势。

1. 全息研究基础上的“微”

微课例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研究,是在常规课例研究的基础上,顺应“微时代”的发展,找准主题,切中要害,以十分钟左右的课堂实录开展微型教研活动,提高效率,节省教师的教研时间。“微”的基础是全息研究,是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存在问题,厘清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要求,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微课例的研究。所以,微课例的研究对于组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关注课堂整体中的“微”

课堂教学是个整体,微课例从课堂教学整体中抽取重点关注的片段,解决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问题,最终评判的标准还是教学效果,即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教学效果的微课例主题,要还原到整体课堂教学中,看学生的反应,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微课例中反映的问题。

3. 系统设计视角下的“微”

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微课例的主题要以系统设计的视角,能够设计系列的微主题,开展连续的研究。学习的主题可以碎片化,但是微主题的设计一定要在系统设计的视角下,系统的微主题也有助于教师基于微课例进行持续的自我反思。

篇7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47-02

微课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整合优质微课资源,通过优化教学模式落实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实现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微课的应用给小学数学的课堂带来了活力。

1.微课具有的特点

1.1 时间短: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 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来说,微课的教学时间是很短的。

1.2 内容少:相对于传统课堂,微课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

1.3 容量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1.4 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2.运用微课进行教学的优势

2.1 创设探究情境激趣。创设一定的情景可以吸引同学们的兴趣,把关注点放在学习的内容上。通过微课,将课本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大大增强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主动去理解去探索。在绘声绘色的微课视频中,通过生动的教学情境,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微课营造的氛围带领同学们有意识地去学习去收获知识。

2.2 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思考、表达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微课是教师精心选材,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出来的,它承载的是精华,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放到网上,同学们在家利用电脑、平板或智能手机观看微课学习,并完成相应的自学报告单。在这样流动的课堂中,教师应巧设疑问,进行引导和点拨,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协调联动,启发学生主动观察、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在这个"引导――观察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思考、表达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知识。

2.3 放飞翅膀,构建互动课堂。教师创设典型的例题,在微课的辅助下,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大胆解决问题。对于有异议的问题进行辩论交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发表见解,解决问题。

2.4 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微课的出现使学生的学习从学校上课时间拓展到了课前和课后。因为处于信息技术条件下,所有学生可以做到随时学,在任何时候都能观看教师的授课,学习到他感兴趣的内容。而且哪怕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学生也能进行这种自主的学习。那么,学生通过在家庭中观看网络中的微课视频,无形中就将教师"教"的时间进行了延长,可以做到提前学、学后巩固和解惑等,从而也拓展了学生"学"的时间。

2.5 运用微课实现高效复习。微课为学生随时的复习、查阅提供了可能,更好地消化重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若遗忘了或没听懂知识点,可以通过重新观看微课再现教师的讲解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够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即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资源。微课短小精悍,内容都围绕一种重难点,针对性强,有助于学生及时查阅进行强化巩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流行,教师将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就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对于之前没有掌握或者遗忘的知识,及时强化,针对性强,灵活度高,效率高,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有很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在总复习时,面临着时间少、内容多、要求高等突出问题,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如何让每位学生在复习阶段都有最大的提升,微课的加入使得这个问题得以解决。教师录制知识点归纳的视频,典型例题的讲解思路微课,学生根据复习报告单,结合自己的情况分配时间观看,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立马翻看之前的微课视频。

篇8

“微课堂”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开通微课,主要是考虑到满足学生和老师自主学习的兴趣。调查发现,在网络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因此,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老师上传的“公开课”不再是长达40分钟的完整一节课,而是只有5~8分钟的精华内容,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

二、《长江的概况》“微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对“长江的概况”这一知识点进行了“微课堂”教学设计,设计内容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江的源流概况;

2.了解长江干流流经的省份和地形区;

3.知道长江的水系构成和上中下游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长江水系图学习长江概况,掌握学习河流概况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合作态度。

难点 掌握学习河流概况的方法

学法指导 读图分析法、讨论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江板画

分 1.四人一小组,根据班级情况分成若干小组

2.四人当中一人为组长、一人为记录员、一人为填图员、一人为发言员

3.根据知识点的数量、难易程度和小组数量分配任务

4.如果任务多,一人可以担当多重任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并配合自制课件,展示由发源地至入海口的沿岸景观图片,学生听歌并欣赏图片。

二、各小组组长抽签,决定本小组讨论研究的问题

总共有A-G七张签,每张签内容如下:

A:阅读课文和长江流域水系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源头、注入的海洋 多媒体播放可以展现长江雄浑壮观、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视听震撼。

B-C: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D:阅读中国地形图,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E: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所在的位置及省份

F: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长江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

G:找出长江沿岸四大重要城市:重庆、南京、武汉、上海

三、各小组讨论、研究、总结、准备发言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三幅长江简图,分别为板图1、2、3,以备学生发言时用,板图1、2、3内容一样,只是由于概况内容比较多,要在不同的板图中表示,板图如下:

2.教师对有疑问的小组给予帮助

四、各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交流总结

1.解决A问题,小组填图员在板图1中填出长江的发源地、源头、注入海洋;其他同学读长江流域水系图,检查填得是否正确,小组发言员对A问题进行语言归纳总结。

2.解决B问题,小组发言员总结归纳之后,其他同学可以纠正错误和补充完善。

3.解决C问题, 抽到C问题的小组先派出发言员利用多媒体地图总结发言,然后派出填图员(一个或多个)在板图2中填出长江流经的省份,其他同学看多媒体中国政区图检查填得是否正确,之后,可以纠正错误和补充完善。

4.解决D问题,小组填图员在板图1中填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其他同学读中国地形图,检查填得是否正确,小组发言员对D问题进行语言归纳总结。 小组抽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态度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交流的过程,提高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概括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

5.解决E问题,小组填图员在板图1中填得是否正确,小组发言员对E问题进行语言归纳总结:阅读教材总结长江在我国的之最

在中国政区图上,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区域:阅读教材总结长江在我国的之最

在中国政区图上,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长江上、中、下游三大河段的分界宜昌、湖口;其他同学读长江流域水系图,检查填得是否正确,并说出宜昌、湖口所在的省份。

6.解决F问题,同学们从长江水系图中寻找长江的支流,(用笔描一下,或用笔圈一下),小组填图员在板图3中填出支流和湖泊,小组发言员进行适当总结,教师补充。

7.解决G问题,小组填图员在图1中填出四大城市,小组发言员简单总结。

备注 采取小组竞赛式:

1.小组填图加10分,小组总结发言加10分;

2.如果几个小组同时承担一个任务,哪个小组抢到发言权和填图权,就给哪个小组加分;

3.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内容和纠正错误,同时也给加分;

4.最后评出优胜小组和落后小组,优胜小组提出合理要求,落后小组满足其合理要求。

三、总结

篇9

关键词:微课;大学英语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9;G434 文献标识码:A

1.微课的定义

国内微课创始人胡铁生定义微课为: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2.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微课具有开放性、完整性、综合性等特点,具有明显的教学优势。当前,大学英语微课教学大致分为三种模式、四个方面。三种模式即课前使用微课、课后使用微课和将微课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四个方面即微课可以用于课前预习、新课导入、重难点分析、课后复习巩固。

传统的预习方式下,学生通常只依靠教材及参考资料预习单词及课文,缺乏教师指导;而微课的引入,则相当于教师通过微课直接参与学生的预习,使学生能提前了解背景知识,提前思考重难点,提前预设问题,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微课环节中使预习效果最大化,缩短课堂上教师的讲课时间。课中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可以使学生增强兴趣,创造良好课堂气氛。课后教师可以将重难点知识进行整理,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复习视频,以便于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温习课堂知识,温故而知新。

3.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微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1)教师队伍对微课认识不足。微课虽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但据笔者了解,大多数教师只是听说过“微课”这个词,对微课缺乏认识,因此教学手段还不能跟上微课发展的步伐。

(2)教师队伍缺乏信息化技术指导,微课制作难度大。当前教师的技术能力大多仅局限于课件的制作,少数会制作视频的教师也只能\用简单的视频制作软件,信息化技术水平亟须提高。

(3)尚未形成针对微课的网络平台,无法准确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观看微课的次数、掌握程度、意见反馈等无法做到精细了解,不利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4)微课教学竞赛与教学耦合度不高,教学效果难以体现。大部分教师仅在竞赛中用微课,在日常教学中几乎没有教师使用英语微课的教学方法,无法形成规模,微课教学的优势无法彰显。

4.高校大学英语实施微课教学的应对策略

(1)提高认识,革新观念,推动大学英语微课应用。不仅教师要自主系统化地学习微课相关知识,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大学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顺应教育改革的诉求,充分认识到微课给传统英语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应多为英语教师创造研修学习的机会,推动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进行微课制作技能培训并建立微课开发团队。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软件、微课制作技术,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娴熟掌握微课制作技能。开发系统化、高质量的微课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统一管理的微课开发团队是其根本保障。团队可以集中各方面的人才,以英语骨干教师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中心为后盾,细分为课程策划与教学团队、技术实现团队、界面设计团队,合作建立优质大学英语微课资源库。

(3)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微课网络平台。这不仅能使教师及时上传微课视频,也能使学生更有选择地自主学习。由专人对平台进行维护,能通过学生的微课点击率等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兴趣等,能进行问卷调查等促进微课的开发,推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

(4)教竞结合,提升教学效益。高校大学英语微课的发展要紧密结合实际教学,以竞促教;微课竞赛不只是教师间交流学习的方式,教师在竞赛中的经验、成果更应该真正为教学所用,充分发挥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能够创建多元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在信息化改革的推动下,推进信息教育与传统外语教育的融合,不断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一、高三政治复习课低效的原因

1.复习课平铺直叙,只重视具体知识,不重视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在高三政治复习中,许多老师不重视揭示教材体系、单元结构和教材主线,只满足于平铺直叙地沿着教材编排的先后顺序一遍一遍地重复教材,殊不知,这种学习方法只适用于新课讲授,却不适用于复习课。作为复习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从而进行知识迁移,提高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缺失。

上述这种教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习兴趣,当然课堂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它将严重束缚甚至是遏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能滋长学生的懒惰情绪,所以,高三政治复习必须调整复习策略。

二、微课应用到高三政治复习课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微课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为载体,以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具有字、音、形、色、义等的合成性、动态性及可再生性等特点,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而且可以供学生在异地和课后进行学习,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多媒体教材。

1.认真钻研教材,确定微课内容。

微n是将传统的课堂知识体系打破,将知识点进行细化、形象化、透彻化教学的一种方式,它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针对高三政治复习课的特点,教师在制作使用微课之前首先要对书本知识点进行梳理,结合高考高频考点及学生的困惑,确定重难点,确定微课的内容。

2.针对高三政治复习特点,分阶段制作微课。

高三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高三政治复致分为三个阶段,所以我们在制作选用微课时应该要有针对性。具体做法如下: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突出重难点,制作运用系列微课;二轮复习,微课制作突出对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知识体系;三轮复习,制作运用各种题型解题方法系列微课和时政热点解读系列微课。

3.根据学情,分层使用微课。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使用微课进行复习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习能力强、成绩较好的学生可多选用知识点整合的微课以及有关主观题型解题方法的微课,着重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差、成绩不佳的学生,选用微课应着重把握基础知识的讲解,夯实基础。

三、微课应用到高三政治复习课中的应用价值及推广途径

影响高三学生复习效果的因素中,除学生的学习态度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能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日积月累,问题将越积越多。

1.有效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

把微课引进复习课堂,把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重难点知识内容加以整理,把二轮复习中分散的知识构建成整体,把三轮复习中不同的题型解题方法形成系统,压缩政治复习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复习容量。

2.提升学习的灵活性。

对学困生而言,简要而清晰的微课讲解可以帮助排除课堂上的知识盲点,有助于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可以为学生课后对疑难点的再学习提供机会,是值得尝试和推广的。

3.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进一步提高教师制作和运用微课的水平,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4.完善微课资源,推动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