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08:0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畜牧业毕业论文

篇1

1.1调查方法

1.1.1问卷调查法

调查前设计好调查问卷表,通过信件、电话、网络联系等方式向用人单位或毕业生讲清调查意义,得到对方认同后,请被调查方对表中内容逐项进行如实填写并反馈。

1.1.2实地观察法

利用专门时间(如假期),深入企业和毕业生工作单位,身临其境,实地走访调查,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1.2调查对象及内容

抽取近4年(2009、2010、2011、2012届)毕业的该校畜牧兽医类专业毕业生800人,每年200人。了解畜牧兽医类专业毕业生的最新就业、创业分布、工作性质、任职、收入、用人单位评价等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毕业生收入情况调查

学生毕业工作后,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经历的增长,其工资收入(指总收入,含各种福利)不断上升:到毕业后满4年时(2009届)有16.5%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28.0%收入在4000~5000元之间,43.5%收入在3000~4000元之间,不存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者。毕业后第4年(2009届)与第3年(2010届)进行月收入比较,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人员增加了17%,经方差分析各组差异均极显著(P<0.01);月收入在3000~4000元的人员增加了3.0%,经方差分析各组差异显著(P<0.05)。毕业后第3年与第2年(2011届)进行月收入比较,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人员增加了9.5%,经方差分析各组差异均显著(P<0.05);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人员增加了14.0%,经方差分析各组差异均极显著(P<0.01)。而刚毕业的学生(2012届),绝大多数月收入在2000~3000元,极少数毕业生收入在2000元以下。由此可见,毕业时间越长收入差异越大,而毕业后的前1~2年,由于工作经历不足,工作成效可能不理想,加上单位变动频繁,经常处于试用期,月收入不会太高。所以,邻近毕业的学生要注意调整心态,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值,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2.2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分布情况

通过调查数据和对近年来校聘人的单位进行分析得出: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主要是在养殖场从事饲养管理工作,其次是从事饲料营销其及售后技术服务工作,尤其是刚毕业的前2年内更为明显。学生毕业就业时首选养殖场,尤其是大中型养殖企业,如广东温氏集团、广西春茂集团等企业。主要原因一是大多数学生年纪尚年轻,力求工作稳定,加上毕业实习时大多数在养殖场;二是一些大型养殖企业有较大知名度,管理规范,工资激励机制健全,待遇较好,工作生活环境也有了较大改善。从动物保健行业用人单位还得知:动物保健品营销工作在过去是以营销员的吃苦多跑和口舌功夫为主,但由于畜牧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使该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养殖户对养殖技术的要求更迫切,希望在用厂家的饲料兽药疫苗时还同时能得到养殖技术上的指导。因此,一些过去从事营销多年的营销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只知营销不懂养殖和动物保健技术,很快被近几年毕业的畜牧兽医类中职学生所取代。这些学生年富力强,富有挑战精神,所以,目前的动物保健行业和养殖业对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十分大。如近几年来,该校畜牧兽医类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比一直在1∶3或1∶4之间。毕业生中尤其是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学得扎实、能吃苦、善于动手的毕业生最为抢手。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学生毕业的最初两年内,能自主创业的极少,进入第4年后(2009届)有14%的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进一步调查得知:在本行业内进行自主创业毕业生的工作经历,均是毕业时就在用人单位工作1~2年,并取得了较好的工作业绩,积累了一定资金,对所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的管理和技术经验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此外,能进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在校读书时大多积极向上,性格外向,是学校或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的积极参加者,但学习成绩却并非都是最优秀的学生。

2.3毕业生的职务情况

除自主创业毕业生外,随着工作经历增加,担任企业负责人或部门经理的人数增多,如2009届毕业生中有96人担任总经理、部门经理或业务主管,占48%;2010,2011,2012届毕业生中相应比例分别为23%、13%和6%。可见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为人处事的成熟,学生将被用人单位重用。从在企业被升职的毕业生分析,他们多数在校时表现较好,个人素质相对较高,很多人在校时担任过学生干部或在社团任职,或个人自学性较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养殖、出诊实践锻炼,得到较多的组织能力锻炼机会。

2.4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情况

调查得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以畜牧兽医行业为主,只有25%的毕业生是改行创业。改行创业的原因都是由于其家庭或亲友原已从事某一行业,并已有较好的行业基础的前提下而改行的,或者悟性较高,在社会上遇到较好机遇并及时抓住。

2.5毕业生工作单位变动情况

调查得出:毕业生工作单位变动较多,“跳槽”较频繁,不变动单位的毕业生非常少,只有40人,占5%;大多数毕业生均换过2~4个单位,占七成以上;更有3.9%的学生变更单位5次及以上,毕业时间越长变动单位越多。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该行业的特殊性,这也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经进一步调查分析,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学生的先就业后创业的观念不强,且适应能力较差。二是学生做同样性质的工作,但工资待遇差别太明显,学生感到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三是企业对学生的培养重视不够,让毕业生看不到希望,从而心生离意。

2.6用人单位对畜牧兽医专业中职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经对行业和企业进行调查,普遍认为畜牧兽医专业中职人才应具备如下综合素质要求:

(1)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

所调查的企业普遍认为,畜牧兽医专业中职人才是生产第一线的中高级技能型劳动者,从事的职业专业性强,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

(2)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毕业生从事的是畜禽饲养和疾病防治工作、饲料和兽药的销售和推销工作、宠物养护和动物疾病诊治工作、畜禽和畜产品的防疫和检验检疫工作,这就要求畜牧兽医专业中职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熟练的技能操作,善于运用专业知识做好畜禽疾病防治工作,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畜禽饲养与疾病防治工作、营销工作中,要善于与他人交往、沟通与协作。

(3)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畜牧场大多是建在偏僻的郊区,从事畜牧业,整天面对的是有生命的畜禽,它们有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当发生烈性传染病时,可能出现大批的死亡,造成大面积的亏损,有时为了诊断疾病,需要进行剖检等。这就要求畜牧业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敢于承受挫折的勇气。

(4)要有健康强壮的身体素质。

从事畜牧业,常常要做搬运、清粪、猪只转群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畜产品是人们的食品,要求畜牧业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

(5)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畜牧业生产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仅与动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而且,畜禽产品是人们的食品,与人的健康也息息相关。这就要求畜牧业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心的工作态度,培养信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品德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对策

3.1学校方面

(1)必须对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定位。

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使畜牧兽医中职毕业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职业能力,又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岗位工作的要求。

(2)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使教学与生产对接。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顶岗实习机制,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3)在现中职普遍使用的《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

教材基础上开发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就业指导系列校本教材,体现专业特殊性和实践性,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

(4)重视并加强学生就业稳定性的教育。

各个畜牧企业都有共识,从事这一行至少需在岗位或单位工作半年以上才能稳定、适应,成为骨干或得到提拔重用。时间让学生感到“为难”,许多人选择换岗或跳槽,从而错失了发展的机会。

(5)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作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为学生毕业后能进行自主创业而进行的某一职业方向的教育,只有围绕这一根本宗旨开展教学活动,所办职教专业才有活力、学生才有能力、学校才有希望。

3.2学生方面

(1)认清形势,转变错误的就业创业观念。

如:当国家干部才算就业;到国有、集体企业才算就业;到基层工作无所作为;专业一定要非常对口;有用人单位接收才算就业的观念等等。

(2)正确的自身认识,注重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学校要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加强学生对自身认识的教育,提高心理承受力,既不能过高的评价自己而失去机遇又不能缺少自信心,要能经得起未来生活中的挫折,受得了委屈,耐得住寂寞,刚工作时还要守得住清贫。心地要宽广,气量要大,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

(3)要对自身正确定位,期望值不能太高

眼光不能过于短浅,只着眼于短期利益,一开始就过多在乎待遇,一山看着一山高;或工作不够稳定,经常处于“试用期”,从而失去了许多上升的机会。

(4)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注重就业应变能力培养。

篇2

关键词:动物医学;人才培养;应用型

我国兽医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兽医行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职能,其所培养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必须要与我国兽医行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兽医行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动物医学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与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如何抓住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培养适应我国兽医行业发展要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兽医高等教育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定位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兽医行业是为畜牧业服务的,而在大多数国家兽医行业是为人畜健康服务的,其在防控动物疫病、保护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兽医工作是一项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2008年11月26日,农业部颁布《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对从事兽医专业技术工作实行职业准入控制。该办法借鉴国外执业兽医管理经验,规范执业兽医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2009年,农业部首次在吉林、河南、广西、宁夏和重庆5省市进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2010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在31个省、市、自治区同时举行,这标志着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已进入实施阶段。在我国大力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主动调整,积极与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为促进我国兽医行业快速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兽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培养临床经验丰富的兽医师,其培养规格是通过兽医资格考试来控制的,兽医教育在本质上属于“精英教育+职业教育”,学生报考兽医学院需先获得普通大学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或先上1-2年预科。在我国,兽医高等教育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区别,动物医学专业还是一个“冷门专业”,考生报考的热情不高,学生毕业后除了一部分直接从事兽医工作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继续考研深造,这在“985”、“211”和一些省属重点高校更加突出,在这些高校学生考研深造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就业的比例,同时学生的就业取向呈现多元化,这就给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我国《执业兽医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一方面既是对从事兽医专业技术工作的准入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集中检验,它对培养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必将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动物医学专业始终必须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今后无论是从事动物诊疗、动物卫生执法还是科研等相关工作,都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二、精心构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更新、师资队伍的优化、优质教材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实施后,兽医资格准入就有了门槛,《执业兽医管理办法》规定“具有兽医、畜牧兽医、中兽医(民族兽医)或者水产养殖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可以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虽然这个门槛较低,在兽医界还存在争议,但这毕竟对兽医资格准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2009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和2010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全国性统考的合格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执业兽医师通过率较低,其中2009年仅为6.4%,2010年为13.12%,平均分数也不高,这一方面说明了考生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题型和要求还不适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兽医及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考生对兽医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还不扎实,相当一部分报考人员还未达到执业兽医的从业标准。对此,高校必须从兽医行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出发,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体系建设。在我国,高校对单门课程建设的关注度往往超过了对课程体系整体建设的关注度。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课程体系建设,构建课程结构科学合理、主干课程脉络清晰、选修课程丰富多彩、课程质量监控有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明确各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任务、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要反映本学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时更新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要满足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

2.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造传统课程。要根据兽医行业承担兽医公共卫生社会职能的需要,开设“共患病防控”、“动物性食品安全”等相应的课程;要根据兽医主要工作对象从役用动物、食品动物、其它经济动物向伴侣动物转移的现状,开设“小动物疾病学”、“兽医外科与外科手术学”、“兽医影像诊断学”等课程;要根据兽医行业服务对象从过去侧重于对个体病例的诊疗转变为对动物群发病的防制的特征,开设“兽医流行病学”、“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等课程。

3.要拓展教学时空,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非常广泛。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和硬件条件的制约,目前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还不高。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放大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将改变师生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要加强选课指导,完善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一些高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存在着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较小、选修课质量不高、学生选课较为盲目等问题。对此,除了要优化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质量外,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克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提高选课的科学性,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动物医学专业知识体系。

三、全面优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

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然而,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已成为当前一些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受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客观条件制约、就业压力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实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些学校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难以开展;一些学生只注重学历的提升,热衷于考研,而忽视了兽医技能的提高;一些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就业取向模糊,缺乏足够的夯实兽医技能的热情。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生产实践的要求相距甚远。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一般要经历基础教学、临床见习、综合强化、实践提升四个阶段,而实践环节则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实践环节主要包含实验教学、临床见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其覆盖了大学四年或五年(我国部分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学制为五年)全过程。全面优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实践教学是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两个部分,其中实验教学分为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根据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应坚持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的道路,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保证实践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2.要加强实验、实训场所和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需要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含大量实验动物)作为保证,但一些高校实践教学条件的制约和经费投入的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兽医临床实践环节,需要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西方发达国家兽医学院一般都有设施完备的动物医院和一定数量的校外基地,而我国高校附属动物医院大多条件简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体制改革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临床实践需要,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改善临床实践条件。

3.要将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在教学方式上,要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逐步改变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生产实习、社会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除了开设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外,还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准备、操作,以及实验结果的记录、处理、统计、分析,直至最后撰写出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在制度建设上,要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和实验室开放制度,通过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举办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在科技活动中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3

(一)招生途径受限

近年来,各省市设置的中职升高职的途径不少:有中职毕业生参加统一高考,有各省市教育部门组织面向中职等毕业生的对口招生考试(三校生考试),有中专生参加高等自学考试,有院校合作“3+2”“2+3”衔接培养等。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生源主体仍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导致中职毕业生升学热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前三种升学途径主要采取对口考试方式,复制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模式,中职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一般学习基础差,对笔试考试有一种天然畏惧感;[2]二是院校合作“3+2”“2+3”衔接培养,多数合作院校招生时限制了必须完成五年学程等要求,甚至部分“2+3”衔接里中职的“2”变为基础课2年,学生感觉约束多、学程不灵活,动力不足,尤其是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条件有限,对不灵活的长学制忧虑多。

(二)培养定位不清晰

中职和高职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对应“养、繁、治”三个岗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同样以“养、繁、治”三个岗位为重点,中职、高职院校制定培养目标缺乏协调统一,部分衔接办学中职阶段成为“基础课”阶段,或高职阶段高层次性体现不足,吸引力不强。(三)课程体系衔接度不够中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必然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的雷同、重复等现象。另对中、高职培养特点掌握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技能要求高、理论素养要求一般的专业课程没有开设在中职阶段;技能要求一般,理论素养要求较高的专业课没有开设在高职阶段。[3]

二、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服务于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为主旨,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重点专业为依托,利用阿勒泰地区充足的少数民族初中生源,探索与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联合举办专业“3+2”分段实施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强化专业内涵的有机衔接,搭建人才系统培养的“立交桥”,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一)改革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

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招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负责宣传。招录学生必须是应届初中毕业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年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择优录取,并按要求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生办公室办理录取手续。毕业时年龄不得超过22周岁。学生实行学籍“双注册”制度。[4]新生报到后,按程序进行高职学籍预注册,并同步按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学生转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时,按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不能转专业,不能中途转学。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实行3学年中职和2学年高职分段制培养模式。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担“3+2”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负责提出办学规划和专业招生计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指导、组织专业和课程建设等,会同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组织实施。前3学年教育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负责,后2学年教育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合格后,直接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学习成绩合格者,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颁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历文凭。学生在完成前3学年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课程,因特殊情况自愿放弃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者,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

(二)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

中职与高职“校校”衔接培养,时间长、跨度大,如何保证衔接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层进而不重复;如何保证学生三年中职毕业可以选择升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如何保证中职阶段完成后学生具备就业能力;面对畜牧兽医类专业少数民族生源多的情况,如何衔接好培养;课题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解决以上三个衔接中存在的首要问题。1.分清就业岗位层次课题将五年衔接畜牧兽医专业的工作岗位划分为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两类。初始岗位:兽医门诊助理兽医师、化验员;畜牧兽医部门技术指导人员、养殖场技术员;兽药厂、饲料厂营销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等。发展岗位: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一线连续3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可以从初始岗位升迁到发展岗位。发展岗位包括:兽医门诊主治医师、化验师、动物医院管理;动物养殖场技术场长、场长,兽药厂或饲料厂区域经理或部门经理、公司总经理,畜牧兽医服务管理员等岗位。2.分清培养目标与规格层次课题组根据中职和高职阶段能力需求,分阶段设置培养目标与能力。中职教育阶段“3”,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畜禽养殖职业素质,掌握畜禽饲养管理、繁殖知识与技能、饲料配合技术。能够熟练运用畜禽饲养和繁殖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日常可预见性工作;在特定情况下完成较为复杂的技术难题;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高职教育阶段“2”,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动物疾病防治职业素质,掌握畜禽疾病临床诊断和防治技术,能熟练运用疾病防治知识与技术技能完成较为复杂工作;能独立处理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同时以畜禽养殖类拓展实践课程,强化养殖生产管理能力培养。3.分清职业资格要求层次在中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中级畜禽饲养工、中级家畜繁殖工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达标;同时通过自治区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核。在高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高级兽医防治员、高级动物防疫员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学生可同时获取高职饲养工资格证书;少数民族学生取得MSK三级B证书;同时获取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三)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课题根据现代畜牧业生产和中高职教育规律,在总结以往与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办学“中高职一体,工学结合‘两段式’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专业按照中高职衔接,“工学交替,理论跟进,岗位教育,定向培养”的设计思路,对原有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构,设计了专业“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即“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实现学生养殖基础能力、养殖综合能力、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四层次递进;通过在饲养、繁育、兽医三个职业岗位,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校外实训基地生产和顶岗实践,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特点:中职阶段,3年,1-6学期。第一至第三学期学生以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夯实专业基础为主要内容在校学习,参加专业基础单项技能训练;第四至第五学期学生一边学习专业课程,一边集中一定的时间在校内实训场参加生产实习,熟悉专业生产,掌握养殖基础能力;第六学期学生全部时间深入到养殖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将学生培养方向分为牛、羊、猪、鸡、马五个方向(少数民族学生牛、羊、鸡、马四个方向)和兽医、育种两大岗位,在学校和企业派出的“双导师”指导下,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入养殖企业,参加具体的畜禽饲养等一线岗位实践,掌握养殖综合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高职阶段,2年,7-10学期。第七、八学期开展动物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参加校内实训室(场)生产性见习,掌握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第期是一个长达近半年(一个畜牧生产循环的最少时间)的大学期,学生在校外合作企业以兽医岗位为主协岗锻炼,重点在专兼职教师指导下一边完成畜禽疾病防治岗位综合技术学习,一边让学生习得技术岗位工作经验,培养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同时结合学生在养殖岗位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学院与企业派出“双导师”对学生开展养殖课程理论和实践指导,提升中职阶段形成的养殖综合能力。第十学期学生定向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上岗,进行兽医、养殖、育种三大岗位顶岗锻炼,在由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班主任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三导师”指导下独立承担技术岗位工作任务,实行绩效评价,从而完成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中高职接替,全学程五年,从素质教育到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实现校内校外工学交替,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中高职紧密衔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实践教学不断线,职业素质养成与岗位能力稳步提升。

(四)基于专业中职与高职不同培养层次,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1.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的组合式课程针对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并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对专业汉语、实用英语、养马、养猪等课程采用组合式灵活设置。2.根据中高职培养环境构建的三级实践体系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养殖技术和防治病能力。因此,本专业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平行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第一级,随课程进行的实训课和教学实习,主要开展单项技能训练;第二级,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生产实习,主要开展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第三级,在顶岗企业进行的顶岗实习与预就业见习,主要开展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三级能力递进、逐步复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三级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对新疆主要家畜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进行系统训练,突出阿勒泰地区畜牧生产特点,以便达到学生毕业后可以“零距离”直接进行岗位工作的教学目标。

(五)基于生源特点构建了五年学生素质教育设计

针对“3+2”初中起点生源综合素质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大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教育。针对区域特点,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定期开展社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和科技类社团(协会)活动;坚持支农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奶牛、肉鸡养殖创业基地实践;此外,学生参加国家或省部级各种知识、技能和文艺、体育等竞赛中受到的表彰和奖励,或在校内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成绩突出的,经认定,给予一定学分,提前毕业。(六)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1.建立师资“三交流”机制一是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两校共同开展“教师个人成长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共同落实“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共同开展“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共同开展“集体备课”等,并定期开展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每年至少一次;二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交流。两校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双带头人和校企骨干教师定期交流,至少保证每学期1次,通过交流共同把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共同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通过互派支教教师(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派出高水平专业教师为主,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以派出汉哈双通教师为主),共同出资组织专业和课程职教培训等措施,加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2.实训条件共享本着两校优势互补,围绕中高职衔接“3+2”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共享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形成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格局。3.提升合作层次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的理事长单位,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是新疆第一产业职业教育园区成员单位。依托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平台,在阿勒泰建立了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阿勒泰基地,在基地大平台上两校共同深化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进一步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

三、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篇4

关键词:教育改革;工程中心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甘黎明(1979-),女,湖北公安人,金陵科技学院园艺学院,讲师;戴鼎震(1964-),男,江苏兴化人,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江苏 南京 21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1JSJG166)、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L09/ 002)、金陵科技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0JGXM-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30-03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业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教学理论与模式。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教育部还成立了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重点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

动物科学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而且涉及到动物生产与加工上下产业链的延伸,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应用动手能力。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以及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还应该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成立中小型生产或贸易企业的创业能力。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有真才实学的创新型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必须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实践操作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缩短就业适应期。此外,教师实践能力对于应用型专业的实践和理论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师业务能力的核心内容。“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的方向。然而,由于建设的环境与条件的制约,传统的实训基地规模不大,科研创新能力薄弱,合作时间不稳定,造成动物科学类专业的教学实训基地管理水平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近年来,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将学院智力资源优势与社会优势资源结合,把各级工程中心作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大胆创新,勇于实践,逐步发展成为以工程中心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产学研实训基地平台建设方案,将实训基地资源应用到动物科学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并突破原有实训基地规模不大、科研创新能力薄弱、合作时间不稳定的局限,优化资源、合理利用,建立一种“六业一体”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切实培养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了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因发展基础、服务定位与生源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倾向。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虽进行了改革,但仍然存在教育内容上阻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方式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教学环节上忽视实践教学等问题。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类专业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12345”人才培养基本模式。“1”是指一条主线,即围绕南京现代农业对畜牧业的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创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2”是指两个层面的结合,即坚持兽医学高等学历教育与兽医职业素能教育相结合。“3”是指三类课程,即建设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4”是着力培养由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及社会适应能力所组成的职业能力体系。“5”是指五种建设,即加强应用型兽医学科建设,以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一体化;多元化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专业、学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基于工程中心平台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凸显具备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为典型特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生综合专业素养的培养;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12345”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基础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行为、反馈等过程从社会中、从生活中学习,接受社会的教育,逐步学会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减少了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阵痛。

二、实习实训与工程中心结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人才个性的发挥中起了重要作用。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类专业在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3344”实践教学体系:即坚持校内实验、校外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搭建专业实验实训平台、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证平台、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构建基础性实践课程、专业性实践课程、研究创新性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动物科学类学生学业、就业、创业与教师授业、精业、拓业“六业一体”实践基地运行模式,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组成的四层次实践能力,形成学生创新创业长效稳定机制。

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积极引导大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吸引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通过全过程、多方位及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和指导,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较前沿的科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知识更新缓慢的不足。

根据动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验要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形式有重点建设动物科学专业实验室(如“动物疾病诊断实验室”、“动物生产实验室”、“畜禽遗传繁殖及育种实验室”、“畜产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实验室”等)、校内生物园(如饲料生产实验区、畜禽生产养殖区)、实用技术服务中心。主要用于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动物生产实践、动物疾病、畜产品加工等相关实践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围绕地方经济开展“三农服务”。但是,由于经费等问题,能建成制度完善、设施齐备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学校为数不多。因此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工程中心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双赢。如图1所示。

三、积极开拓智力资源,构架各级工程中心平台

利用兽医学重点学科的平台建设成果开展了基于工程中心平台的“六业一体”动物科学教学实践基地运行机制研究,共建了基于南京市肉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动物疫病诊断与控制实验室及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以江苏省(迈斯克)肉类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共建了“畜产品安全检验实验室”;以江苏省新型兽药产业创新联盟为平台共建“中草药药理与毒理分析实验室”。这些平台建设既保证了学生的实验、实习质量,又促进了创新、创业及教师的授业、精业及拓业能力的提高。如图2所示。

肉鸽产业是南京市现代养殖业新兴特色产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仅南京市六合区东沟镇种鸽规模就有20万对,年出乳鸽300万只左右。但随着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肉鸽的疫病日益严重,并呈现复杂多样化趋势,已经成为制约肉鸽养殖业发展的瓶颈。依靠与南京东沟鸽业有限公司及南京市六合区新禹河鸽业专业合作社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共建了“南京市肉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于2011年获得南京市科委立项。基于这一平台共建了“动物疫病诊断与控制实验室”、“ 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这一平台不仅解决了生产实际的肉鸽疫病防治问题,还促进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动物疫病防控技能方面的培养与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教学质量。我校第一个学生主持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治疗鸽毛滴虫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获得授权及“大肠杆菌检测试剂盒”等5项外观设计专利都是在这一平台上获得的;师生共同申报了5项与肉鸽产业相关的发明专利;在各类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得诸多奖项:如2009年动物医学系“大学生肉鸽养殖创业团队”获得团市委举办的“成业栖霞”创业大赛第10名;“一种鉴别肉鸽雌雄的PCR检测试剂盒”获得江苏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三等奖,动物医学学生创业团队“鸽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加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仙林科学城-挑战杯”大赛银奖。与鸽子疫病相关的毕业论文质量也较高,有2篇获得校级以上优秀论文。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在该平台有12名学生参加研究生录取考试,研究生录取率达到80%以上。

四、发挥科技服务平台优势,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所有动物医学老师都要通过不同形式轮流下基层,一是“博士教授柔性进企业”,参与兽药厂、养殖场等;二是通过南京市“科技帮扶科技服务平台”开展肉鸽健康养殖科技服务;三是通过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科技服务平台锻炼提高生猪养殖与疫病防治水平;四是通过教师指导大学生围绕参加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展开实训,申报专利……诸多形式的实践锻炼一方面提高了教师临床水平,促进了师生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师生能力的提高也大大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促进专业建设。

打造高学历结构与兽医执业资格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学历上力求60%以上的教师具备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接近100%;并要求兽医学不同方向的教师博士比例合理;执业资格上以获得“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为目标。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合作培养“名师”、“名医”,培养一支敬业精神强、专业基础扎实、学术水平与应用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生产上能满足动物防疫、畜产品检验、兽药研发及宠物防病与保健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鼓励学生选择与企业合作的生产实际课题。近年来,毕业论文设计来源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的共有89篇,来自于企业生产的课题183篇。还引进使用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前期的动员和准备、中期和后期的检查、监控工作,保障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五、特色与效果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较早地适应就业,就业竞争力得到加强,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自主创业。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了一种人才培养与准就业的关系,对企业而言,缩短了就业培训期;对高校而言,提高了师生的实践技能。

拓宽了本科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其有机会接触较前沿的学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获得了较强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弥补了传统本科生教学中知识更新缓慢的不足,激发了他们考研继续深造的可能性。

该平台形成一套实训基地建设运行培养新模式,有利于高校的人才资源与省市级工程技术中的生产资源、科研资源、经费资源的整合、互补,促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项目研究将提供实训基地的市场化运行模式,既有助于企业的产业升级,又能够减轻就业压力。企业与高校之间有经费投入,科技创新有了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而且还能有效解决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建立了成果共享机制,对联合申报项目、共建研发平台、提升企业级别及培养应用型人才均有帮助,形成了互惠双赢的合作格局。

教师指导实训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科研水平、跨专业知识也会明显提高,提高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指导加强了师资队伍中高级应用型师资力量。

六、结语

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类专业通过构架工程中心平台把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以现有的校企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南京市肉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江苏(迈斯克)肉类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实训基地,构架工程中心平台,利用其资源充足、科技创新水平高、管理规范等优势,克服了传统的校外实训基地规模不大、实训项目单一、科研创新能力薄弱、合作机制不稳定等缺点。建立以科研、创新、生产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考评机制,探讨通过实训基地将学生“学业—就业—创业”以及教师“授业—精业—拓业”、“六业一体”有机整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及运行机制。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中能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创办科技型公司,成为具有独立创新个性的高科技人才。教师也可在实训的过程中提高“双师型”素质,增强应用型师资力量。基于工程中心平台的动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为全校乃至全国高校的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依据和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办[2010]3号)[Z].

篇5

[P键词]草业科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78-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要求加强对实验教学、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评估和引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实践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更是理论教学的深入和升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是衔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2]

牧草及饲料作物生产学是草业科学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在该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然而,由于牧草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阶段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参与牧草及饲料作物生产的全过程;此外,由于授课过程中先理论后实践的特点,学生在理论课中无法感受到实际生产中的具体环节,缺乏对实践过程的认知,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理想效果;同样,传统实践环节多安排到理论课结束后集中进行,也不利于学生对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因此,协调牧草及饲料作物生产学理论和实践环节,构建和完善该课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十分必要。

牧草及饲料作物生产学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室教学,实验地教学和生产实习基地教学三部分,三部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3]笔者所在的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早在1952年就已开设该课程,并在课程设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近年来,随着草牧业的快速发展,牧草及饲料作物生产学相关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草牧业生产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牧草及饲料作物生产学作为一门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需要将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及时融入教学体系,完善其实践教学体系十分迫切。笔者在总结本教学团队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对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本文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平台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注重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笔者所在的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本、硕、博三个层次教学体系、教学资源,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学体系建设和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结合新疆地域特点,提出并实行了“四平一检一辅”和“三部曲”的草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

“四平一检一辅”体系:“四平”是构建实践性教学现代化的设施平台,实践性教学有效运行的软件平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平台,实践性教学高素质的师资平台;“一检”是改革实践性教学质量检验体系;“一辅”是辅助学生在课余、暑假参加专业实践。

“三部曲”模式:第一步为基本能力实践,采用以实验室为主的“消化法”教学;第二步为基本技能实践,采用以实习基地为主的“演练法”教学;第三步为生产实用技术实践,采用以产学研基地为主的“实战法”教学。目前,我校草业科学专业90%以上的学生按照“三部曲”模式进行培养。[4]

牧草及饲料作物生产学课程除按照“四平一检一辅”和“三部曲”的草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运行外,还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开展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近年来,围绕该课程获批了教研教改项目4项,项目组分别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教学资源建设和高效利用、拓展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和探索。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实施,该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该课程教学团队1人荣获新疆农业大学“十佳教学能手”荣誉称号,1人在授课竞赛中荣获优秀奖。

二、加强实践平台建设

实践平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笔者所在单位十分注重实践平台的建设。截至目前,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已建成西部干旱荒漠区草地资源与生态教育部省部共建实验室,新疆草地资源与生态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草地资源与生态、牧草草坪草育种、土壤与植物营养、干旱区植物学等6个校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农业信息化与数字农业研究中心、中日干旱区研究联合实验室、中日草地畜牧业共同研究室等研究平台;在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在天山北坡不同垂直带建有呼图壁草地生态试验站、南山谢家沟草原试验站、三坪牧草草坪试验站3个产学研生产示范基地;此外,为进一步拓展实践途径和平台,还与10余县市相关单位形成了稳定的研究与实训基地,构成了融科研、教学、生产为一体的草业科学研究与实践性教学平台。这些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和实习平台,形成了“课程实验-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完备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一)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理论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资源融合实践教学的内容,让枯燥的理论教学形象化、具体化。以牧草灌溉与施肥为例,教师在讲授到灌溉技术时,利用灌溉模型、图片、视频等生产中常见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漫灌、喷灌和滴灌等不同灌溉技术的特点和牧草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播放地下滴灌管道铺设、检修和施肥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地下滴灌这一先进的灌溉技术,同时将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和灌溉施肥理论结合让学生了解未来牧草水肥管理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牧草播种实习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穴播、条播和撒播的株行距有无让学生深刻理解不同播种方式之间的异同。同时,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穿行,将牧草及饲料作物生产学课程实习分成若干环节,具体分为种子发芽观测及健康种苗识别、牧草苗期(返青期)观测、牧草生育时期观测、杂草识别与防除、牧草施肥和灌溉、牧草饲草收获和牧草种子收获7个部分,结合理论课进展情况分阶段开展实习,即“理论-实践-理论,理论-实践-理论……”交替进行。

(二)注重教学资源的建设和高效利用

依托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本课程组在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方面取得了^大进展。采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采用网络、视频、图像等技术优势,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将课堂内容延伸,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注重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通过新疆农业大学教研教改项目“草业科学《牧草及饲料作物生产学》教学视频制作及应用”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同时,注重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使用,通过将课堂延伸内容上传到我校网络教学平台,丰富和拓展了我校学生的学习资源。课后作业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互动。此外,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题组还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分小组制作实习视频,通过分工、设计、拍摄、制作等环节使学生深刻了解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对各小组视频制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实习成绩考核指标之一。

(三)拓展实践教学体系

鼓励学生到产、学、研基地,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依托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卓越农林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大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拓展视野,如入选“草业科学拔尖创新班”的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导师课题,参加夏令营、学术会议、研究生Seminar,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此外,我校草业科学系还与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建立教学信息、教学资源共享渠道,开展教师短期互访、讲学活动,举办国内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相关课程教学研讨会议。这些措施进一步完善了草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了我校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阵地[5],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牧草及饲料作物生产学作为一个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更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切实锻炼和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61-64.

[2] 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81-84.

[3] 李科. 牧草及饲料作物生产学实验地建设与管理[J].科技信息,2007(25):155.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036―03

一、高职各专业校企合作素质培养现状

1.学校处于主体地位,企业处于辅助地位。学校发挥主要作用,企业只是参与配合。学生的学习以学校为主,企业实习只是为了巩固校内所学知识。在现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发挥主体作用,组织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企业只是被动接受学生实习,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等涉入较少。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企业一般只提供资金、设备等支持性条件,处于辅助地位。学生接受教育主要在学校,学生在企业学习时间比较有限,且不太稳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占主体地位,学校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后联系企业,组织学生和签订培养合同,企业只需按照培养合同自由执行。由于没有合理的合作体制机制,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较为松散,真正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只有少数。

2.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时空分离。在现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除了地位不平衡,两者之间还缺乏协调管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出现时空分离现象。首先,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时间分离。学生集中性在前两年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到企业开展实践训练,时间间隔太久,不能及时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导致所学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巩固和加深,等到实践训练时缺乏理论分析,仅仅停留在简单模仿和机械操作层面。其次,学校专业知识学习和企业实践地点隔离。学生在学校局限于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局限于学习实际操作,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重专业能力培养,轻职业素质养成。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只培养学生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远远不够,良好的心态、理性的思考、准确的判断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等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目前的职业教育功利性较强,专业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往往高于职业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强调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知识、技能、态度,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价值观、人生观、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教育要是丢弃了“育人”的责任,也就丧失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4.保障条件缺乏,制度不够规范。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这方面,我国的组织保障和制度规范还不够完善。教育管理部门在有关校企合作过程中,针对学校的制度比较严格。如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文件中将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作为考核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相比而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关制度明显薄弱,激励机制不明显,虽然企业接收学生参与实践训练可享受一定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企业投入往往超过优惠。校企合作约束制度也不完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已颁布,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较难实施。制定的技术培训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对校企合作针对性也不大,真正实施的学校和企业很少。另外,企业和学校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单位,必须要得到政府的政策引导、组织协调以及强有力的支持才能实现真正双赢,还需要管理机构和独立的中介组织作为第三方进行协调和监督。中国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组织机构较少,而且没有充分发挥其中介作用。

二、校企合作共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1.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建设高职校企合作培养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其人员由合作企业或行业负责人或专家、相关专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共同组成,每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人数6-10人不等,其中来自企业的成员比例不能低于50%。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参与到专业教学及时反馈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动态,为相关专业建设提供适时的信息支持和业务指导,联合开展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教学、学生管理合作。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建设委员会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紧跟现代农牧产业发展需求,动态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学院专业和人才优势,创新构建了高职“校企合作培养、能力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改善实施环境,健全保障措施,辐射带动了兽医检验技术和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课程体系,凸显素质培养功能。为了凸显高职教育课程的素质培养功能,学院与企业合作研发了一系列课程,主要分为探索课程和实践课程。首先,聘请企业骨干人员作为专业课兼职教师,构建专业兼职教师库。专业兼职教师需要与校内专职教师一起参加校内专业课的教学、学生实训基地学习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同时,专业兼职教师还需要参与所授课程所在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与专职教师一起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专业带头人和教研室主任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与企业生产标准相融合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考核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质量标准等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了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证书导向、项目化、多层次、多形式”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了6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新增省级精品课程1门和院级精品课程3门,完成了2部工学结合特色优质核心课程的教材出版,新增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省高等教育精品(重点)教材1部。

3.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职业素质培养提供基石。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高职类专业应依托区域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充分采取多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学专业为例,首先,完善了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江苏省动物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教学动物医院、动物医学标本馆等4个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形成融专业教学、生产实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满足教学、生产、服务、培训需要;扩建、新建畜禽生产、动物临诊检疫、动物病原体检疫等25个实训中心(室),使校内实训学时比例达到80%。其次,完善了校外实习实训安全及组织管理制度,丰富了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强化实习实训监管力度,保证实习实训效果,同时,新增20个校外紧密型实训实习基地,确保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要。

4.校企合作共建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素质培养体制机制。动物医学专业团队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契机,以招生、人才培养、人事分配等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构建好教学管理体系,从而引领学院制度改革和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重点要提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招生、人才培养、研发和培训,学校教师赴企业开展合作、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根据专业改革发展需要,将校企合作内容纳入各项管理制度中,校企共同开展以岗位聘任为核心的学院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修订职称评定办法,明确将专业专任教师的聘任与职称晋升与企业锻炼与社会服务年限挂钩等。通过多种途径构建校企合作教学管理体系,从而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5.校企合作共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职业素质培养保驾护航。校企共同制定了《工学结合教学工作规范》、《实践教学工作规范》、《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二级教育教学督导工作考核办法》等系列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形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文件汇编”。动物医学专业以企业生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引入行业技术标准,构建了与生产标准相融合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各项管理制度、工作规范、质量标准的实施,初步形成了工学结合教学的管理机制,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双线管理”要求。

校企共同建成教学质量二级监控体制,制定了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实践教学秩序巡查制度等一系列监控制度。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为依托,将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效果、毕业生就业质量等作为监控关键点。2012年全面建成了网络版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并投入使用,建立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体系。

建立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修订了《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学生成绩评定办法》等系列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校企合作共同修订教学质量内部评价标准,引入社会评价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价,形成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在内部评价上,通过领导查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活动,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的分析,对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条件、课程建设、招生与就业、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专业建设成果、毕业生等实施内部评价;在外部评价上,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来自行业、用人单位、家长、毕业生等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意见。连续三年委托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开展第三方评价,对专业的就业率、月薪、失业率、失业量、离职率、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求职成本、求职强度等指标进行评价,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多视角”的外部评价体系。2013年麦可思数据显示,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职业吻合度、自主创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家长满意度等指标逐年提高,且都高于全国骨干院校平均水平。

6.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团队,为职业素质培养提供优良的师资。在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的推动下,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新增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2名,使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1.33%;新增加双师素质教师6名,选派15名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锻炼,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专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3.53%;编写系列培训讲义3套(本),其中全国通用培训教材1本,培训各类人员0.2万人次。与5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拓宽社会服务功能,面向农牧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帮助近20家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20多项,有效缓解了制约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问题,增强了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同时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具体实施

在建立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做好培养过程中的整体控制非常必要。我们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按年级归纳为三个阶段,根据各阶段学生的技能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来开展职业素质培养活动。

1.一年级高职学生绝大部分学生都处于高中刚毕业的18岁左右。这一部分人基本上都是被各个本科院校拒之门外的学生,现实状况就是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小孩社会观、人生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形成,大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上缺乏目标,缺乏动力,学习进取心普遍不高。这个阶段的学生内心十分敏感,同时也容易产生抗拒心理。所以,在初次与学生接触时应对所带的学生进行一个初步了解,拉近距离。这一阶段的素质培养应从加强常规管理工作开始,从严要求并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严抓学生的日常出勤及学习纪律,督促每一个学生按时、按质地上好每一次课,认真完成好每一个项目,这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要把握正确的心理导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成才观和价值观;应同步地把行业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和做好铺垫,同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灌输中心的制度规范并监督其认真执行。

2.入学的新鲜感和不适应的矛盾逐渐消失,高职学生开始适应学校生活。知识面逐渐拓宽,视野扩大,独立思考、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部分学生由于熟悉环境,且因学习能力跟不上而缺乏前进的动力,易出现情绪消极、行为散漫的现象。在这个阶段,对出现有放弃或跟不上学习进度学生,我们不能置之不理,而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去帮助这类学生。这一阶段应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多加强指导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活动中的教育因子,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竞争真实的存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各方面的特长。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肯定学生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组织大型校演讲比赛、辩论赛、职业素质知识大比拼等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方面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就业时必须具备的素质。

3.毕业是高职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自我成熟感增强。他们开始思考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考虑之后的就业历程如何行走,对后期的就业开始期望,想了解更多的就业信息,希望早日走出校门,但又害怕不能担任岗位工作,因此,产生一些矛盾心理,压力也较大,同时自我要求开始放松。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熟知和了解,习以为常,存在自以为是的心理,对教师的严格要求认为是“老生常谈”,某些个性强的学生甚至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开始放松自己的要求,有自由散漫的倾向。这一阶段要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心态。强化训练面试技巧,通过简历和面试来推销自己,具备就业的必备素养,比如职场礼仪、职场沟通和执行力,大量开展模拟演练活动,重现企业面试现场,让学生提前适应进入企业的每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2]唐义锋.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

[3]郑晓明,彭定.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重构――以校企合作为背景[J].韶关学院学报,2013(3).

[4]姜光丽,唐阚勇.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分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1(9).

[5]刘秋艳.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观念的培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9).

[6]苟建华.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