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00:3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发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畜牧业发展论文

篇1

畜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在生产经营的诸多环节,分散的养殖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日本的经验看,小规模经营农户之所以能顺利地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与大市场接轨,正是得益于其背后的综合农协。以调研对象———中民兴畜牧合作组织和其所在的榆树市大坡镇养鸡业为例,该镇养鸡业始于1992年,由于养殖规模小、成本高、技术落后,养鸡户各自为战、互相排挤,在市场竞争下,养殖积极性不高,养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该合作组织成立于2009年,分散的养殖户依托合作组织,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整体参与市场竞争,集鸡雏供应、饲养、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2年多以来,该镇养鸡业快速发展。所带动的乡镇中,弓棚、保寿、黑林和秀水都是吉林省粮食产量前100名的乡镇。可见,畜牧合作组织在联合养殖户的过程中,扩大了小农经济的外部规模,形成规模优势,以横向联合推动纵向发展,为粮食主产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设现代化畜牧业、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关键的2点就是规模化发展和标准化生产[1]。分散的小规模养殖户依托畜牧合作组织统一培训、统一供料、统一技术、统一免疫、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等,畜牧业生产实现了标准化。达到一定标准的合作组织可进行行业的产品标准认证和生产标准认证,以自己的商标走向市场并形成特色品牌,使畜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散养户无法实行标准化生产,并非由于其没有引进优良品种、饲料的愿望或是对免疫、技术等不感兴趣。而在于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法满足这些诉求,并且小规模的家庭养殖收益无法弥补标准化的技术成本。因此,畜牧合作组织的作用不只是表面上的标准化统一,而在于把分散的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从生产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使标准化成本得以由规模经济所弥补。

首先,畜牧合作组织根据成员需求与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外部经济的内部化,改变了单个养殖户在大市场的弱势地位,提高了产销各环节的议价能力,经济收益明显。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社会收益明显。长期以来,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被倡导和鼓励,但家庭经营的小规模生产无法激发可持续生产的动力。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倍,污染严重。调研中看到,民兴畜牧合作组织充分利用鸡粪,兼业发展鱼虾养殖和经济林木种植,田丰合作组织将猪粪进行有机处理,发展沼气等,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

吉林省畜牧合作组织发展的起步较晚,20多年的发展中,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服务规范的合作组织。但受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农民合作意识以及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调研发现,在成员构成多元化的同时,非农民身份的成员在畜牧合作组织中占比较大,且在股权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还有很多的主要成员,身份虽然为农民,但早已脱离真正的农业领域,即真正农民成员的力量还处于弱势。农民内生力量的薄弱造成外来资本大量侵入畜牧合作组织,产权结构与真正意义的农民合作组织要求还存在偏差,外来工商资本所固有的逐利性与“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的宗旨存有矛盾,不利于畜牧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大部分畜牧合作组织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且规模较小,业务多停留在生产资料与初级畜产品的生产流通上,角色是联结农资供应企业、养殖户与畜牧产品加工企业的中介。不具备运作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条件,市场竞争力较弱,合作水平较低,对成员带动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成员的综合需求。对吉林省榆树市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158户农户进行访谈,60.1%的受访者表示,未加入的原因是“没有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合作组织”。

合作组织既要解决成员的畜产品销售,又要将畜产品销售给加工企业或消费者。目前,多数组织以协议约定同成员之间的畜产品定向转移关系。而实践中,畜产品转移数量有时无法确切约定,有时又无法约定。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出发点,一方面成员在市场环境较好时,常会受利益的诱惑而减少与合作组织的畜产品转移量。另一方面,合作组织成员往往存有不信任的心理。这就产生了合作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内部冲突[2]。与成员定向转移产品关系的稳定性是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依靠协议不能根本解决内部冲突问题。多数畜牧合作组织缺乏科学的利益机制,无法通过紧密的利益关系吸引成员并维持稳定的合作。很多畜牧合作组织业务定位不准,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营的随意性较大,各种外部力量交叉混乱,违背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有些由政府牵头或参与发起,由于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导致政企不分;有些由农村“能人”或农资公司发起,又由于能人或公司的力量而演变为私人或合伙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和个人以兴办畜牧合作组织为旗号,侵占市场,空享国家的政策、资助和补贴。不规范的、假冒合作组织的存在,形成不正当的利益竞争,侵占了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公共支付,扰乱了正常的发展秩序。目前,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整体的综合素质较低,真正能够带领组织发展的人才不多,成为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资金方面,农民手中的资金非常有限,须向金融机构融资来解决。然而,农村金融目前正在发展之中,支持额度有限且贷款成本高于城市一般工商企业贷款。

在畜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准确定位,将力量集中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政策的引导和落实。在实践领域要充分调动发挥畜牧合作组织的作用,通过畜牧合作组织加强政府与养殖户、生产加工企业之间的联系,降低管理成本并提高管理效率。满足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等软需求,关键要看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是否真正实现。政府应通过公共管理和服务,运用市场手段,输出合理有效的政策产品,加快畜牧合作组织的成长,使之成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吉林省畜牧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上要加强支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扶持政策”,细化支持其发展的税收、信贷、财政、信息等政策体系。但不能过度依靠向有关部门灌输“为农服务”的观念,要注重对支农政策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加以制度的细化和完善。此外,更要重视政策落实的环节,向吉林省23家调研对象征询发展的政策建议,60.9%的受访组织表示“希望把现有政策落到实处”,可见,相比于政策体系的支持力度,政策落实水平也同样重要。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互助型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享有国家的支持政策和资助补贴等公共支付;另一方面,又在实质上作为一类企业法人进入市场并参与竞争。因此,既要鼓励其在竞争中成长和增强实力,又要引导其避免过度竞争,平衡生存与发展,兼顾效率和安全。同时,要细化法律法规来防止其向私营企业的性质演变,甚至假借合作组织的名义侵占国家的公共支付。#p#分页标题#e#

篇2

在实际的畜牧业发展中,不难发现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并且农民的平均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加。随着对农村畜牧业发展与投资力度的增强,促使我国政府对农牧业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力度也在加强,尤其是开始实行政府拨款予以产业的扶持与建设。我国现阶段对畜牧业的发展,缺乏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如果不予以扶持,只凭借农村自身的发展对其进行建设与发展,很难有所成绩。因为其会受到经济基础薄弱与技术引不进来的影响,而限制农村的畜牧业发展。这样一来,就不会带动经济收益的提升。

畜牧业的不断发展,能够将信息全球化同经济全球化相接壤,能够将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多元的信息传播到农村的建设中去,能够开阔眼界的同时,带给农村建设以新的发展视角。比如,在实际的畜牧业发展中,政府的干预,会将许多优秀的专业性人才引入农村的畜牧业发展中去,能够将先进的科学饲养标准与方法授予当地的饲养人员。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畜牧业已经成为其经济收益的支柱性产业。以湖南省的畜牧业建设为例,其在畜牧业的总产值上予以连年增长的趋势,并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与经营,亦成为我国农村农民在增收方面的主要收益来源。

畜牧业的新发展,成为了农村农民在收入与经营上多元化的主要展现,这样一来,就能够同社会的多元发展相适应,并能够丰富农民的收入形式。由于受到经济多样性发展的影响,政府会予以一定的政策优惠,并对农村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予以强化,提高农民生产与作业的积极性。强化农村对畜牧业中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能够带动与指引农村在畜牧业领域的建设,并通过畜牧业企业增多的形式,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到农村的建设中去。

由于畜牧业的深入发展,并且带动相关产业与之同步发展,促使农村在经济收入方面予以量化的增长,并推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民在正常的生产作业中,能够扩大畜牧业的生产作业规模,并取得一定的规模效益,促使经济收益上能够得以飞速提升。与此同时,也对农民原来单一的收入予以多元素的融入,对农民的增收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性影响。

2结语

篇3

关键词:畜牧 兽医 发展

一、畜牧兽医卫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畜牧兽医卫生状况极为恶劣,污染十分严重,极易造成疫情传播。尽管我国畜牧业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上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大部分饲养场主抱有临时观念,对固定资产和生产发展未做长远的规划和投资,特别是在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几乎没有任何投资,粪便只是简单的堆积处理,大部分畜禽粪污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或地下。在有些养殖场附近,臭气熏鼻,夏季更是苍蝇漫天飞,卫生状况极为不堪。甚至一些养殖户将病死畜禽买掉或者吃掉,不但极易造成疫情传播,还危害自身和他人的身体健康。

由于我国的畜禽屠宰和畜禽产品加工行业还不够发达,大部分小型畜禽屠宰场和畜禽产品加工厂的治污设施达不到要求,即便一些大型畜禽屠宰场和畜禽产品加工厂,按照要求建立了污水处理等设施,但由于利益的驱动,也很少利用,所产生的污水直接流入附近河流或地下,不但造成严重污染,还潜伏着重大动物疫病传播的危险。

由于我国畜禽养殖场多集中在农村,加之饲料兽药行业和动物诊疗市场的竞争,饲料兽药经营场所和动物诊疗场所逐渐由乡镇向村庄迁移。大部分经营饲料兽药的库房和动物诊疗场所都是由老房子临时改造而成,不符合饲料兽药贮存和动物诊疗要求,甚至一些动物诊疗场所大多没有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即便经兽医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后,也只是稍加改造,过一股,时间又恢复原样。

2.一部分畜牧兽医行业从业人员,不能提供医院出具的身体健康证明,也就不能排除其患有人畜共患病的可能,因而潜存着疫情发生传播的危险因素。其中,饲料兽药场、大型畜禽屠宰场及畜禽产品加工场的操作人员大都有医院出具的身体健康证明:而小型手工屠宰场和农贸交易市场上经营畜禽产品的人员,绝大多数不能提供医院出具的身体健康证明。因此,即使是经过检疫的健康无疫的畜禽产品,经过流通到达消费者手中,不但保证不了畜禽产品的安全,还极有可能造成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传播。

3.市民认为现杀活禽新鲜、安全,愿意购买、食用农贸交易市场上现杀活禽的消费意识,为农贸交易市场现杀活禽提供了市场。事实上,农贸交易市场上现杀的活禽大都没有经过动物检疫部门的检疫,并不安全。而且,农贸交易市场是人群集中的场所,现场宰杀活禽,致使羽毛乱飞,污水横流,极易造成疫情的传播、蔓延。

4.改善畜牧兽医卫生状况的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相关政府部门不重视,拿不出资金来建设;畜禽屠宰场及畜禽产品加工厂等企业单位,由于利益的驱动,在政府相关部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根本就不会拿出资金来建设治污等基础设施:养殖者面对建设治污等设施所需的资金,只能望而却步。

政府相关部分领导急功近利,盲目建设养殖场,过度追求畜禽养殖数量的增加,不关注畜牧兽医卫生状况的改善,并致使有关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养殖户受小农经济和传统思维的影响,抱有临时观念,对生产发展未做长远的计划,在生产过程中也不主动进行养殖场畜牧兽医卫生条件的提高。

二、对策和建议

1.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政府相关部门、企业老板、动物产品经营者以及畜禽饲养者等人员对畜牧兽医卫生的认识。加强对畜牧兽医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主要包括动物饲养场、种公畜站和胚胎生产场所、孵化厂、屠宰场(厂、点)、肉类联合加工厂、动物储运、中转、交易场所、动物产品经营储藏场所、原毛、生皮、骨、角加工场所、各类动物隔离饲养场、动物诊疗场所、动物源性致病微生物保存使用等场所的负责人。要求其认真学习《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并遵守规定。

2.政府相关部门在科普知识宣传中,要加重畜禽产品科学消费方式的宣传分量,彻底改变市民现杀畜禽新鲜、安全、无疫病的错误消费意识,令其充分认识到在农贸交易市场上现杀畜禽带来的潜在危害。

3.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出适合的土地,大力兴建畜牧养殖小区,并确保畜牧兽医专家全程参与畜牧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的规划、选址、建舍等全过程。同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畜牧养殖小区的统一管理,切实提高畜禽饲养管理水平,有效预防疫病,为改善畜牧兽医卫生状况和生产健康无疫的畜禽奠定坚实的基础。

4.各级政府要尽快研究出台相应政策,逐步取缔小型手工定点屠宰场,建立大型机械化畜禽屠宰加工场,并禁止在农贸交易市场屠杀活禽。

篇4

《内蒙古日报》蒙文版(以下简称蒙文报)通过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和创作,于2015年12月8日以“1+4”(头版的《“十二・五”成就 今日牧区综述》栏目+4个整版的特刊)的形式,集中推出《今日牧区》大型系列报道。报道分内蒙古牧区畜牧业、文化旅游、教育、医药卫生、科技、法制和民生等4大系列篇, 至12月29日,共刊发9篇综述,40个整版。该报道主题宏大、内容丰富、视角独特、写法新颖、形式特别,对内蒙古牧区发展进行了大全景式解读和展示。

大视野 大策划 大行动

在传播新格局下,新兴媒体的舆论环境复杂而多变,社会热点层出不穷,受众很多时候“雾里看花”,很难把握正确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主动作为、善于作为,更好地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2014年,提出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的概念。那么,内蒙古牧区的新常态是什么,怎么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这是内蒙古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逻辑,也是蒙文报宣传报道的重大主题。

为了做好报道,蒙文报2015年5月份开始策划,在总编辑的指导下,反复讨论,研究制定了系列报道的方案,并制定了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基层,贴近生活,事实准确、事迹典型、观点正确的原则,明确了详细内容、基本结构、采访线路、采访点、采访人物、事件、故事,确保报道的顺利完成。蒙文报成立了组织实施委员会和采访组,副总编辑亲自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报道。14名记者7月19日至9月30日,深入全区28个牧业旗,采访70余天,行程2万公里、深入300多个嘎查、1000多户,从火热的生产第一线抓回“活鱼”。

深刻分析 深入挖掘

准确解读牧区新常态,梳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亮点、新方向,提供有价值的权威性报道是引导舆论、形成社会共识的关键所在。2015年12月8日,蒙文报《今日牧区》大型系列报道开篇,以“1+4”的形式,在一版开设《“十二・五”成就 今日牧区综述》栏目,刊登了《发展壮大的四大支柱―― 我区畜牧业发展综述(上)》的报道,9-12版开辟《今日牧区》特刊,刊发牧业篇上部的4篇特稿:《如何夯实发展基础?》《如何提高防灾能力?》《如何完善惠牧政策?》《如何加强支撑能力?》。11日,同样以“1+4”的形式,一版刊登《发展做强的四大支柱―― 我区畜牧业发展综述(下)》的报道,5-8版刊发牧业篇下部:《应该建立什么?》《如何提高组织水平?》《如何提高牧业产品的产量?》《如何调整结构?》。

畜牧业篇围绕2012年自治区提出的保护草原生态,做大做强畜牧业的奋斗目标,怎么走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提出8个方面的问题。以基层牧民的生活为切口,对我区畜牧业发展中的新特点、新亮点、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草原建设、饲草料基地建设、牧业基本建设和惠牧政策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四大支撑的建议;科技、结构调整、畜牧业产业化和新型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四大支柱的判断,并提出了畜牧业发展要从关注发展速度、规模转变到关注质量效率的新发展观。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是民族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事。其系列报道的文化旅游篇以“2+8”的形式,在头版上刊发《百花争艳的文化靓丽风景线――文化旅游工作综述(上)》(2015.2.14日),《从文化大区到文化强区的跨越――文化旅游工作综述(下)》(2015.2.16日)和《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之乡》《文化下乡到文化进城》《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扎根生活的文化遗产》《承载文化意识的祭敖包》《工艺精湛的蒙古族服饰》《绿色无污染的蒙古族饮食文化》等8个特刊,对我区文化大区建设、文化强区建设和文化繁荣的风景区建设工作做了全面剖析,努力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思路。

教育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根基。我区民族教育是在党的优先重点发展的民族教育政策的照耀下发展起来的。教育篇以头版刊发的《通向未来的光明坦途――我区民族教育发展综述》和相关4个整版的特别报道,全面解读了民族教育发展状况。报道用典型、故事、亮点和数字来展示民族教育在党的优先重点发展方针政策照耀下取得的成就。

全局的综述和故事的追踪有机结合是这次大型系列报道的一个突出特点。9个综述围绕畜牧业、文化旅游、教育、医药卫生、科技、法制和民生,从全区的高度做了阐述,相关的特刊则增强了综述的故事情节、典型案例、亮点描述,为有高度、深度的综述提供有广度、接地气的追踪采访事例,达到了报道的“顶天”“立地”的目的。

新形式 新范式 新成就

新常态下,党报要想扩大影响力必须在内容与形式上创新,改进传播技巧。《今日牧区》大型系列报道是践行“走转改”的一次大行动。《今日牧区》报道的36个特刊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都有一线视角、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和亮点来说明新成就、新动向、新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结构新颖、版面活跃。系列报道的每个大篇是以言论、综述、故事、现象、解析、问题、判断和链接的新范式展开的。比如《文化旅游篇》由2个综述、4个言论、8个深度报道、12个故事、5个相关链接组成的。其中,综述文章把文化旅游成就全面阐述,深度报道则多角度观察文化旅游,对成绩、现象、问题等进行分析;言论文章做论证和判断,提出新观点和新思路。综述和评论的结合,形成了声势,增强了报道的力度,故事、事件、亮点的呈现,给报道增添了血肉,记者的有价值的见解、思考判断成了报道的“魂”。相关链接给报道提供依据、参考和补充。

版面编辑上力求新颖,注意报眉、标题、图片的编排,内容的板块化、全套彩等,用好版面语言,使整个版面赏心悦目。尤其每个大篇的4个特刊的主标题的精准表达,4个标题相互压韵,给人以美的享受。

媒体融合时代,蒙文报人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全媒体传播。《今日牧区》系列报道在报纸刊登的时候,同时在中国蒙古语新闻网、内蒙古日报新闻客户端、内蒙古日报手机报和公众微信平台上推出。根据网络、新媒体特点和用户的需求,在网上全文刊发,手机报上发短文,微信平台上全文发综述的同时,对相关4个特刊的内容做简要介绍,提供线索和导读。全媒体报道,大大增强了传播力和影响力。

结束语

这是一次成功的“亮剑”,不仅检验了专业能力,而且还锻炼了队伍。蒙文报主动承担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社会责任,主动作为、善于作为,以气势如虹的大型系列报道,大全景式呈现内蒙古牧区的新常态,发挥主流媒体的功能,传递正能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鼓舞了人心,提高了舆论引导力。

注释:

篇5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在资源利用方面,我国很多地区始终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思想观念,对农业采取掠夺性开发与利用,“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仍在延续着。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引发的资源消耗也在逐年增加,有毒、有害物质大量排放,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全面发展的负面因素。农业畜牧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依赖性很强的产业。面对土地和水等农业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出,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本文以为,对畜牧业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治理,可将“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这个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完善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加工处理――废弃物再利用――资源”这样一条新型循环流动的环形农业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养殖业废弃物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己经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也严重威胁周围的生态环境。而沼气工程将畜牧业发展与种植业发展链接起来,促进了能量高效转化和物质高效循环,形成了“养殖业一沼气一有机肥料一高效种植业――粮食――养殖业”循环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基本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通过利用粪便、秸秆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推进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化肥向增施有机肥转变,推进农民生活用能从主要依靠秸秆、薪柴向高品位的沼气能源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粪便利用方式和过量施用农药及化肥的农业增长方式,有效地节约水、肥、药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是发展循环经济、显著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国大部分畜牧业养殖户,对生物排泄物的处理,经厂内集污池沉淀后就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粪便直接外售,甚至也有个别少数采取直接排出场区外,或入河等不合理方式,这些均不符合畜禽养殖相关的规范要求。此种处理方式显然又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形成污染”这样一条老路子,如此吃老本的做法,显然会导致我市、我省、乃至我国整体环境的恶化。

随着《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的颁布实施,要求养殖厂污水作为灌溉用水排入农田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净化处理(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并须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 84-92 )的要求。对没有充足土地消纳污水的畜禽养殖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或经过生物发酵后浓缩制成商品液体有机肥料;或进行沼气发酵,对沼渣、沼液应尽可能实现综合利用,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沼渣及时清运至粪便贮存场所;沼液尽可能进行还田利用,不能还田利用并需外排的要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保定市在畜牧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已走在了全省前列,坐落于保定市的省级龙头企业保定市远方农牧有限公司,已成功通过沼气工程,走出了一条治理、循环利用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经实地调查,该沼气工程于2011年7月开始建设,于2012年7月投入使用。该公司在厂内育肥舍北侧空地上建设沼气工程,利用猪场粪便和养殖废水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产生的沼液再经过有氧反应。工程可帮助解决环境污染的元凶――生物排泄物及衍生品,可消耗猪粪24t/d(TS 含量20%),养殖废水39.3t/d,可产沼气1728m3/d(630720m3/a)。具体来说,该工程的实现了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循环模式中实现了物料平衡:干物质量:24t/dxTS2O%=4.8t/d,物料全天输入总量为4.8t(鲜粪直接投入厌氧池,预处理阶段基本不考虑)。厌氧阶段消耗量为2.64t,该部分TS消耗是生物质能转化、沼气产生的主体。厌氧阶段TS的输出量为2.16t,经过固液分离后,有40%(0.864t/d)进入固态有机肥料,其余部分进入沼液池中。物料(TS)平衡计算见表1。

沼渣含水率为70%,每天沼渣干物质产量为0.864t/d,沼渣产量为2.88t/d。

沼液的含水率约97%,每天沼液干物质产量为1.296,沼液产量为43.2t/d。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土壤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不仅如此,由于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农产品质量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且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力。而沼气工程的衍生品不仅能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经过试验发现:沼液第一年免费为附近村民提供,用于种植水果、蔬菜、粮食等农作物,发现使用了沼液灌溉后,比之前使用普通化肥,所产农作物不仅产量提高而且口感极好,经过几个月的试验后,已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与好评。

调研发现,通过对畜牧业废弃物的再处理,可解决循环模式的关键问题,即“废弃物利用――高效种殖业――粮食――畜牧业”。目前不可再生资源稀缺程度日益加剧,生活环境不断恶化,我们需要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沼气处理工程,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农业经济在不同环节和不同侧面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潜力明显,前景可观,对于缓解国家能源压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近期看,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重点发展“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加快养殖业废弃物综合治理,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技术,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提高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晔.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农业改造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4.

[2]白.大力发展生物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2,4.

篇6

X是X县草原监理站副站长。参加工作X年,他吃苦耐劳,全力推动草原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他苦干实干,成功探索生态草原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一直从事畜牧技术推广、草地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他,先后入选省畜牧兽医学会、饲料工业协会,是X县的著名农业专家。

X把全部心血献给草原生态建设,足迹遍布X县。特别是近年来,X带领团队技术骨干大胆试验,探索适合X地区沙化草原治理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工作中,从牧草补播、鼠虫害防治到围栏封育及工程实施的各个技术环节,X都严格按照项目方案设计要求组织实施,充分发挥了项目地区技术负责人的积极作用。

令人惊喜的是,在取得显著生态效益的同时,当地草原生产功能得到基本恢复,其成功经验在全省其他适宜地区得到应用,真正实现了科技推广,造福一方,既构筑起辽西北生态屏障,更使得生态环境得以彻底改善,同时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当地草原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由X主持、参加及推广的重大科技项目,累计实现新增纯收益达X亿元。

与此同时,X还承担着草原植保工作重任。为此,他积极开展鼠虫害防治、草原病害毒害草防治、草原防火站等项目建设,为草原植被保护工作付出了极大努力。他带领团队在全省率先组建了草原鼠虫害测报室,创建了鼠虫灾害上报信息平台,为及时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理论依据。

为做好草原防火工作,X带领草原监理站人员,不断加强对防火责任区的防火检查,今年X月还主持召开了全县草原管护员培训班,有效提高了草原管护员的法律政策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篇7

[关键词] 兽医防疫 形式 成效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82-01

兽医防疫是保障畜禽健康和动物源食品安全的一项系统性、连续性和规范性工作[1],近年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在我国陆续发生与流行,给兽医防疫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兽医防疫工作存在养殖观念落后,防疫制度不科学等多方面问题[2],为了更好的提高兽医防疫效果,论文对目前兽医防疫的形式与成效进行了简要综述,为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兽医防疫体系提供参考,为畜禽健康养殖保驾护航。

1 目前的兽医防疫状况

畜牧业的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的畜牧兽医防疫制度是保障畜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在防疫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由于基层防疫工作量大,农村散养户大量存在,基层养殖户对畜禽防疫工作不够理解,没有认识到畜禽防疫的重要性,从业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工作量大,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待遇有待提高,基层防疫工作需要各养殖户的理解和支持,防疫推广难度很大[3]。基层兽医防疫机构的设备老化或缺乏必要设备,基础设施不健全,实验室设备陈旧,缺少必要设备,一些疫苗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严格低温保存和运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疫苗的免疫效果,没有好的配套设施,疫苗免疫效果难以保证。兽医防疫各个监管环节需要加强,农民自由交易过程的法制观念不强,对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意识缺少,有的甚至违规将病死畜禽低价流入市场,成为疾病传染源,严重威胁畜产品安全和养殖业健康发展。养殖观念落后,散养动物多,分布广,成为疾病防控难的主要原因,防疫宣传力度不够,农户动物防疫意识淡薄。

2 提高基层兽医防疫工作科学性的措施和建议

2.1 农村养殖观念转变

提高基层兽医防疫工作首先要转变基层农村养殖观念,农村养殖分散,规模养殖小,农村零星和小规模养殖占多数,养殖专业知识匮乏,缺乏疾病防控意识,一些农民禽类养殖不是以经济收入为目的,而是几只到几十只的散养状况长期存在,以放养为主,养殖动态变化快,养殖户的饲养数量很难掌握,加大了疾病防控的难度。很难实施集中定点免疫和大规模免疫。散养户对畜禽免疫往往不够支持,有的甚至觉得自己养的少,没有免疫必要,导致漏免和少免现象频出。需加强养殖户对畜禽防疫的重要性的认识、减少免疫阻力。

2.2 加强种源管理,提高防疫质量

加强种源管理可以提高防疫质量,提高防疫的科学性。同时可以减少预防反应处理不急时产生的畜禽死亡,减少养殖户对防疫的恐慌。一些畜禽疾病主要是引种不安全,引种时将带病动物引入,有些动物疾病在动物体内潜伏而不发病,当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会发病和流行,成为疾病重要传播来源,引种时要严格隔离检疫,不从疫区引进动物,新引进动物要隔离观察一周以上,证明健康方可合群。有条件的饲养场要建立动物健康档案,逐步淘汰有病畜禽,种畜要健康不带毒,防止疾病垂直传播[3]。控制好国内畜禽交易场所,加强相关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动物疾病筛查,更好的了解畜禽整体免疫水平,建立全面疫病防控体系。

2.3 畜禽统一防疫成效显著

开展畜禽统一防疫工作,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统一组织,统一疫苗供应,统一防疫,要把畜禽防疫工作作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形成专门的防疫队伍,建立县、乡、村防疫网络,对防疫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强防疫工作重要性的基层宣传工作,加强动物监管,建立长效机制[4]。加强农村自宰动物的管理,确保动物防疫顺利进行。

3 科学兽医防疫探讨

提倡科学兽医防疫,首先要促进养殖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养殖业发展,加快资源整合,取代传统养殖,为传统养殖向规模养殖的转变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宣传,提高农户动物防疫意识,可以通过组织专业科技人员下乡开展免费宣传教育工作,县和乡政府要加大科技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发放相关宣传材料,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自觉接受动物防疫,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兽医防疫推广难的问题,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基层动物防疫站要加强人员和设施配备,淘汰老旧设备,保障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条件,确保各防疫站的疫苗和药剂器械等物资及时到位。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免疫预防与检查扑杀相结合。在春、秋动物疫病高发季节要加强动物免疫,对散养户要分户做好免疫工作,保证免疫密度和质量。定期对饲养动物做流行病学普查工作,利用先进的动物疫病检测试剂盒做好动物疫病普查,一些地区高发病更要加强免疫监测。加强对兽医防疫工作的重视,各级政府部门都应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这样有助于兽医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兽医的职业地位,加大兽医防疫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4 结语

兽医防疫工作是公共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部分,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相信随着我国规模化、现代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养殖户防疫意识的逐步提高,基层动物防疫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部门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兽医防疫将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全面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推动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学峰.加强基层兽医防疫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J].中兽医学杂志,2014,(7):83.

[2]李佳龙,李常玲,滕志刚,等. 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4,(10):253.

篇8

关键词:规模化养殖场,建设

 

一、养殖场建设没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选址随意,布局不合理

表现在:①选址不当。不少村庄为了交通方便或搞“形象工程”,把养殖场建设在紧靠主要交通干道两侧,人流、车流、物流多,噪音大,影响畜禽生产,增加了疫病传播机会。②养殖场布局零乱,形不成规模。论文大全。调查中我们发现80%的小区未请专家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养殖场规模大小不一,并且没有一个统一规划,形不成大的养殖群。③养殖场内饲养畜禽品种混杂。同一小区内饲养畜种杂乱,猪、鸡、牛、羊养殖场都有,有的甚至一场多畜。据调查,我县综合养殖场33%,专业养殖场占67%。

二、养殖场内环保设施不健全,影响了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

调查中发现,大多养殖场内无统一的化粪、排污通道,场外无统一的贮粪场及粪便处理设施,污水到处流,粪便四处堆,苍蝇、蚊子横飞,环境十分恶劣。绿化是净化养殖场内环境的有利措施之一,但许多养殖场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圈舍建得密不透风,未留下充足的绿化空间,不利养殖场可持续发展。

三、形不成固定的畜产品交易场所

在我们调查的养殖场中,没有一个建有专门的交易市场。买猪的、收蛋的车辆要么停在养殖场近旁,要么堵在村中道路上,不仅给疫病传播埋下了隐患,还影响交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便。同时也不能形成价格优势,只能是基本合适就出手。

四、 养殖场内部建设不合理

大多数养殖户都是“以养殖场为家”,生活区与生产区紧紧相连,有的甚至连围墙也不砌,生活、生产混为一体;畜舍之间间距过小,畜舍过于低矮,窗户少而小,采光通风不良。养殖场大门口未设消毒池,生产区门口未设消毒间。

五、养殖场防疫制度不健全

养殖场内防疫消毒没有制度化,畜舍内外环境没有进行定期消毒。各养殖户的免疫程序千差万别,有的养殖户以为免疫接种多多益善,只要建议了就用,有的甚至本地没有的疫病也搞防疫注射。相反有的饲养户图省事,该防的病不防,还有的购买低价劣质疫苗或采用不恰当方法接种。结果起不到免疫作用,甚至造成疫情扩散。

六、养殖场组织管理不规范

一是村里无专人负责协调养殖场内公共基础设施问题,比如水、电、路三通问题;二是养殖场内没有自己统一组织,引种、供料、防疫、销售互不联系,各讨方便,导致生产秩序混乱,综合效益不高;三是养殖场无章无制,形象欠佳。由于组织管理不到位,养殖场内部没有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消毒设施欠缺,畜禽粪便乱堆,病死畜禽乱扔,购销者随便出入。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要切实提高我县的养殖水平,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养殖场建设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形成规模

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范管理”的原则,乡镇及村在划拨土地时,要相对集中,突出规模效应。要请畜牧技术部门科学地设计建区方案,应按不同畜种分建专业性养殖场,不搞“混合”养殖场。一个养殖场如同一个大型的生产车间,养殖场要修建围墙与外界隔离。畜禽舍应统一选择南向或东向,以保证冬季保暖防风和夏季凉爽通风。舍内要创造一个与所养畜禽品种相适应的保温、通风、光照条件及科学的饲养工艺流程。户与户之间距离应保持在30米以上,最好用围墙或绿化带隔开。在养殖养殖场内应大力推广“全进全出”生产方式。论文大全。每个饲养在建筑设计时可将产仔舍、保育舍、育成舍分成若干个单元,各单元相对独立,互不交叉,以独立单元式车间为单位轮流使用。同一单元“全进全出”,彻底空栏消毒。养殖场大门口及每个养殖养殖场大门口都要设置消毒池,有条件的要建沐浴、更衣设施。清洁道与粪污染排泄道要严格分开,粪污处理池要建在养殖场围墙外下风口处,并能与雨水分开。

二、防疫制度要健全

养殖场形成规模以后,各养殖场内要配备专职兽医技术人员,严格免疫定期注射疫苗和消毒。兽药和疫苗要统一供应和管理。养殖场内要配备相应兽医设备和消毒治疗药品。养殖场内谢绝参观,人员车辆进入区内需严格消毒。养殖场内,户与户之间不得乱串,严禁在养殖场内宰杀畜禽。饲养人员经常观察畜群,发现病死畜禽及时检出,做无害化处理,有疫情及时上报兽医人员。

三、探索解决环境污染的途径,以实现养殖场可持续发展

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摆在畜牧业生产发展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在建设养殖养殖场时必须重点考虑污染治理问题。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结合我地区实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予以治理。论文大全。一是制取沼气。将养殖场内畜禽粪便统一集中后与水混合,经厌氧发酵处理能产生大量沼气,可供养殖场内的照明、煮饭、发电等。其沼液又是营养丰富的肥源,是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的重要保障。二是实行粪尿分离,除臭减污。尽量减少用水冲粪便,在畜禽舍内垫上锯木屑或稻谷壳等,使粪便迅速干燥。各户将粪便送到养殖场内的粪便处理场。处理场可用塑料簿膜做顶盖,利用太阳光和风蒸发粪中水分,干燥后制成颗粒状肥料,供为农用。三是采用好氧生物堆肥处理技术减少污染。就是将畜禽粪便单独或与其它填充料混合堆肥,使其发酵后供农用。

四、对养殖场进行绿化

绿化可起到改善养殖场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减弱噪声、减少空气和水中细菌含量、防疫、防火等诸多作用。应在养殖场外围种植高大树木的防护林带,在各养殖场之间种植隔离林带。为提高经济效益,可种植果树等经济树木。地面空隙可种植灌木和草坪。

综上所述,建设畜牧业养殖场要实行规模化,进行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畜禽粪便及废弃物,解决环境污染。为畜禽饲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确保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篇9

论文摘要:针对草原生态系统日益恶化的趋势,提出了实现草原生态建设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草原畜牧业主要是以天然牧草和采取放牧方式经营的畜牧业,因此天然草原的优劣和丰欠程度决定着草原畜牧业的兴衰。建国初期,我省牧区草原状况相对良好。60年代末牧区开始发生草原退化现象,随后愈演愈烈,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来甘肃省90%的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30%的严重退化,导致牧草产量、品质下降,载畜能力降低。如何解决日益尖锐的草畜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

1草原退化原因

草原退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对草原生态系统长期的严重干扰,导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最终失去平衡。

1.1超载过牧超载过牧是不顾草原第一性生产的能力,盲目加大畜群规模和放牧频率,使牲畜的采食量长期超过牧草再生量,实行掠夺式经营所造成的。在草原退化的情况下继续增加牲畜数量,形成了牲畜增加草原退化牲畜继续增加草原加剧退化的恶性循环。据调查天祝县的牲畜数量由60年代的17.40万头(只)发展到目前的64万头(只),增长了2.70倍,畜均占有鲜草产量由7622.90kg下降到2081.04kg,超载23.85%,所以,没有不良的草原,只有不合理的利用制度和方式。

1.2乱采滥挖草原牧区、半农半牧区由于缺少燃料,农牧民群众烧茶做饭,主要依靠拾粪捡柴,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为生活用能的需要,大量铲草皮、砍伐草原上的乔木、灌木、半灌木作薪柴,对原生植被造成严重破坏。

甘肃省大部分高寒阴湿草原生长有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羌活、秦艽、赤芍、柴胡、黄芪等,而且品质优良,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每年入春以后,都有大批农牧民涌入草原采挖,不仅使药材资源日趋枯竭,而且使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在荒漠草原,搂发菜、挖甘草、麻黄的现象年年都有发生,使本已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雪上加霜。

1.3鼠虫危害草原鼠虫害的发生与猖獗是在一定气候、土壤、植被条件下形成的,气候干旱和草原退化为鼠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创造了条件,而鼠虫的发生危害,又加剧了草原的退化,处于一种恶替过程。草层高密度大鼠虫害不易发生,而草原退化、草层变矮、变稀,有利于鼠虫害的繁衍。近年来,草原鼠虫害危害面积仍在逐年扩大。全国的面积已达6亿亩,仅鲜草折合人民币损失60多亿元,经济损失严重。虽然每年都采取化学、生物等防治措施进行防治,但因经费不足,防治面积小,每年的防治面积只占发生面积的10%左右,造成“年年防治,年年成灾”的被动局面,防治成果难以巩固。

1.4毒草危害长期以来,随着草原“三化”面积的日趋扩大,许多草场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植物不断生长蔓延,加剧了草原退化。

在甘肃天然草原上分布的主要有毒植物有棘豆、狼毒、醉马草等,面积达到1500万亩。这些有毒植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返青早、生命力强、并有较强的抗逆性,它不仅与优良牧草争地,而且和优良牧草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在草原上逐年增多,甚至在某些草原上形成明显的优势种群,使草场利用率下降。

2治理草原退化的措施

2.1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落实草原分户有偿承包使用,理顺草原管理体制,合理利用草原,防治“草原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偿、建设无责”,使草原的管、建、用同责、权、利相结合,适应现阶段家畜私营形式的首要措施。这项工作在很多地方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各级政府、领导、业务部门要依据《草原法》,全面彻底地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健全投入机制,明确建设责任,真正做到“谁承包、谁建设、谁受益”,才能调动农牧民主动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草原退化,促进植被恢复。

2.2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强草原围栏建设,以草定畜,以畜定草,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实行划区轮牧,科学合理利用草原,用养并举。在合理利用改良草场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明确,草原是牧业生产资料之一,不单纯是自然综合体,更不能认为是荒地。在研究、改造它的时候,必须具有生产观点,而在利用中应该强调,要利用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进行保育,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然生产能力。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人为措施,才能维持并逐步提高草场生产力,使牲畜得以稳步发展。

2.3充分发挥夏季草场,发展季节畜牧业依据草原的季节分布特点,在调整畜群结构,提高适龄母畜比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夏季草场的牧草优势,适时转场轮牧,发展季节性畜牧生产,扩大出栏率和商品率,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牧民收入,还可以有效减轻冬春草场的放牧压力,防治进一步退化。此外加强人工草地建设,生产足量优质饲料,增加牧草贮备,降低放牧家畜对天然草原、尤其是冬春草原的压力,促使退化草原的自然恢复。

2.4加大鼠虫害防治力度,巩固防治成果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是草原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草原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业务部门必须加强草原建设,搞好鼠虫害防治工作”。因此,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鼠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认真各项防治措施,理清工作思路,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队伍建设。二是加强预测工作,建立健全预报体系,不断改善预测预报工作的手段。三是健全目标责任制,把草原鼠虫害的防治工作同农牧民草原承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四是大力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药物防治技术,保护天敌,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措施,加大鼠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才能有效地减轻鼠虫害对草原的危害。

2.5加强草原毒草的防除以牧区草原为重点,建立重大毒草灾害报告制度。实施草原毒草调查、技术规程和防治标准,逐步减少毒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开展毒草灾害的风险评估、生态示范工程、防治机具购置、治理设施的建设、除草药剂的研制及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吕晓英,吕胜利.甘南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J].草业科学,200219(7):1-4.

篇10

论文摘要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 社会 、和谐社会和 社会主义 新 农村 建设的必然要求。分析了制约化隆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加快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加快化隆县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在 历史 发展的新起点上,必须紧紧抓住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机遇,统筹规划,开拓创新,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制约化隆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制约化隆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候干旱,制约了 农业 的发展;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贫困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顽症,扶贫攻坚难度大;三是产业发展特色不浓,主导产业选择困难;四是小城镇发展功能单一,中心城镇经济带动能力弱小;五是 人力 资源 开发不足,劳动力知识贫困使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六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教育 、 文化 、卫生等领域基础设施亟待加强。

2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2.1强化一个基础,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化隆是山区农业县,78%的耕地分布在浅、脑山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同时自然灾害频繁,经常出现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的现象。因此,必须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优化农牧业结构,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突出区域化、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在农业空间布局上,实施立体生态农业 发展战略 。自黄河谷地至高海拔区依次形成:第1带冷凉型水产养殖业,依托电站库区水面,大力开发淡水养殖;第2带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以特色、绿色农产品生产为龙头,大力开发蔬菜、杂果、 药 材及油菜、马铃薯等产业;第3带规模经营农区畜牧业,集中力量大力推进农区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第4带为优质青稞、豌豆等的种植区。

2.2加快“两化”进程,提高城镇品位

加快推进 工业 化和城镇化进程,是化隆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推进过程中应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向上争取一批,向外引进一批,向内挖潜自建一批,筛选论证储备一批”的思路,加强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促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以培育经济“增长”点为重点,以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为纽带,以中心村为依托,把城镇建设与招商引资、培育 市场 体系、发展县属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结合起来,构建城镇框架,提高城镇品位。

2.3实施三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3.1“拉面经济”突破战略。从目前化隆“拉面经济”发展的势头来看,已在沿海和各大中城市开拓了市场,站稳了脚跟。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推进“拉面经济”上台阶,实现新突破。一是突破自我,创新观念。“拉面经济”是化隆人民创出来的一条脱贫致富之路,也使化隆人逐渐成为青海的“形象大使”。要不断创新思路,通过饮食、经营作风、诚实守信等纽带,推销青海、推销青海产品。二是突破地域,开拓市场。化隆饮食业不仅要走出青海,走向全国;更要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三是突破粗放,实现品牌经营。要向连锁经营方向发展,实行标准化经营,提高市场信誉度,扩大市场份额,创造品牌效应,增强竞争实力。

2.3.2水电经济发展战略。化隆县在今后发展中,应充分利用水电站建设开发的大好机遇,通过移民安置及为电站建设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电站持续运营提供 环境 保障,不断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一方面围绕电站建设,着力培植特色产业;另一方面以 水利 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水电站能源的全面利用为主体,形成具有水电特色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

2.3.3科教兴县战略。围绕发展这一要务,把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培训作为战略重点,增加投入,改善 基础教育 滞后、 职业教育 培训薄弱的状况;与此同时着力改善环境,吸引有助于化隆发展的各类人才和适用技术,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2.4构建四大产业链条,强化县域经济增长能力

一是“拉面经济”产业链条。要做好“化隆牛肉面”馆的全国布局;做好劳动力资源不断地输送及政府的服务协调工作;做好拉面技师培训、畜产品及两椒、菜籽油生产加工与运销工作。二是水电产业链。要围绕电站建设提供的多样化市场,加快发展为生产服务的建材工业及 运输 、通讯业等,大力开发城郊农业及 旅游 、商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依托电站建设后形成的库区水面,开发高原特色冷水养殖。积极扶持县域高耗电工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三是生态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现已形成一定经济规模和效益的优势传统产品,加快特色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及畜产品深加工,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旅游业产业链。将沿黄经济带建设成为峡谷风光、宗教文化、民俗风情以及观光农业和库区水上游为特色的重点旅游区,形成沿黄谷地产业整体开发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