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3:5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

篇1

关键词: 情感教学 初中语文 教学 古诗词

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些新要求正是情感教育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而作为语言艺术集大成者的古诗词,一方面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养分,另一方面通过精美又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如何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巩固情感教育,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真正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反复吟诵,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朱自清说:“吟诵是欣赏的必然步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诵读等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渐渐理解整篇诗词的大意,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为进一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诗词中富有情感和艺术性的语言,在真情实感的朗读中体会和升华学生的情感。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朗读形式的有效采用中,体会和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意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中的叠词现象,如文章最后的两组叠词“盈盈”、“脉脉”,从叠词声音与节奏的角度,朗读起来本身就有一种隐秘的哀痛之感,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可以初步体会出织女的相思之愁。而“盈盈”指水波清澈透明,“脉脉”又从人物描写角度将织女凝视河水思念牛郎的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学生在朗读中,不自觉地就进入织女的形象世界,感受她的哀伤与思念,最终升华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推敲字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本质上讲,古诗词是对文字和语言的高度凝练,以表现出最为深邃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环节中对诗词中的句子或者字词的推敲,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深入诗词丰富的意蕴中。

有人说,古诗词常因为一字使用精妙而神采顿现。在抓住某个字或词进行推敲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替换法,通过换一个意思相近的字词,让学生体会原字词的传神之处,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如在学习辛弃疾《破阵子》一词时,学生对词人渴望重返战场、杀敌报国的情感是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如何更深入地体会“可怜白发生”的悲壮情绪,这种情绪才是词人更深沉与真实的情感表达。在“醉里挑灯看剑”一句中“挑”字就很需要推敲。首先在字音上它是一个多音字,这里应该是第一声还是第三声?结合意思这里应是把蜡挑一下,使其更明亮,而非用肩膀挑着烛灯。在学生理解“挑”字的意思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替换字词的方法,体会“挑”字与“拿”、“举”等意思相近的字的比较。在这句词中,抒情主人公喝得酩酊大醉,但是他并没有休息,深夜来到书房小心翼翼地挑拨着烛火,为的是再看一眼曾陪他征战沙场的宝剑。“挑”这个字结合“醉”、“看剑”这一系列的动作,更生动、贴切地表现主人公郁郁寡欢、壮志未酬的形象。而如果换成“拿”、“举”等字,虽然从意思上是相近的,但是从情感上讲,远没有“挑”字来得生动形象和情真意切。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提高其审美能力已经成为新的教学理念。而情感教育正是旨在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发挥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基于两者的共通与联系,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所谓情境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学生从古诗词表面描绘的景物进行观赏,继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寄情于景,对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更有深度和内涵的感受。

以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为例,诗中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经典的写景诗句。洞庭湖水把东南两地分裂成吴国与楚国,天地万物都随着波涛起伏飘荡。这一句诗在描写湖水这个客观景物时,极言其波澜壮阔的气势。如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杜甫所感受到的画面?这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大意,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将这幅景色描写出来,使其丰富、充实。学生在想象中,仿佛化身为诗人,在贴近诗中意象的同时,渐渐感受到作者隐藏在景物之中的更深的情愫。而要真切地感受寓于景物之中的深情,就必须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境地。为了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可结合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时“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漂泊”。学生在了解作者处境的同时,也能更全面、真切地进入诗人的内心感受。浩瀚的洞庭水此时有了更深的含义,世界如此广阔,诗人却在一叶扁舟上漂泊无依,大与小的对照,更凸显诗人的凄凉落寞。这是对于自身处境的一种私情,而此诗更想言说的是对国家与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的哀痛与不甘。李渔在《窥词管见》写道:“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说情。”通过对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进行欣赏,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诗词中的意境之美,实现诗歌感情的深层次鉴赏,也就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

参考文献:

[1]吕运理.初中语文古诗词浅析.学周刊,2015,01.

[2]沈建红.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学术研究(教学动态),2015,05.

篇2

【摘 要】在中学语文的构成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古诗词。然而很多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使古诗词鉴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文章讨论了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技巧 标题 意象 意境

一、引言

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古诗词始终都闪耀着其耀眼的光芒,以其独特的魅力显现出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成为民族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学生接受知识,陶冶情操的道路上,古诗词鉴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情感真挚,流传千年而不衰,是中国文化历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所以,学习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是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就简单谈谈初中古诗词鉴赏的一些小技巧。

二、学会通过标题进行类型的辨别

题目作为诗词的眼睛,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古诗词的题目都直接将诗歌的写作重点和类型进行了明确交代。

比如咏物类型的古诗词几乎都会以“物象”或者是“咏(题、赠、赞)+物象”作为标题。此类型的诗词更多的是托物言志,凭借所咏之物来将作者的志向、品质表达出来。

题目中有“塞”“征”“军”等字眼或者是用乐府旧题的类型的诗词,大多都是战争诗或边塞诗。此类诗大多是表达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表达沦丧山河的苦、久居边关的愁,表达艰辛的室外生活、惨烈的连年征战、怨愤的报国无门的情怀和哀痛的归家无望之情。

还有一类就是送别诗,通常会将“送”或“别”等字眼放在题目中,此类诗基本都是表达对亲人、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还有情深意长的勉励和坦陈心志的告白。

而怀古类型的诗词,在其标题中都会出现古迹或者是古人名。这个类型的诗词基本都会融合史实和现实,有的表达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有的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抨击。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感慨自己年^半百,而又功业无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的是不满朝廷行为,只能苟且偷生的现实,是对社会现实的抨击。

三、学会领悟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一)感知诗词意象

最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就出现了“意象”一词。书中是这样记载的:“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这里提出的意象实际上就是意中之象,也就是意念中的形象,不仅是对感情的表达,也与作者实现了心志包容。

意象是对诗歌特有词语的分析和鉴赏,是通过景物来寄予作者的情感。要想真正领会作者的情感意图,就必须对诗歌的形象进行真正的理解。比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共包含九种意象,由此组成了一幅秋郊的夕照图,言简义丰,是对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秋天思念故乡的情感的抒发,体现了凄苦愁楚的离乡之情。所以,教师应该以解读诗词的意象作为突破口进行诗歌鉴赏,不断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意象,把握诗词内容,深入感知诗人情感,从而领会诗词主旨。

(二)领略诗词意境

意境,实际上就是情与景的和谐与统一。所谓情就是思想感情,所谓景就是艺术境界。意境是作者有机地融合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就像古诗词评论者所说的那样:“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既情景交融,更是情境相应。比如,杜甫在《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就融合了作者自己的感彩。花容与鸟鸣本就是赏心悦目的事情,但由于作者正处于战乱之中,因此就成了“花溅泪”“鸟惊心”。诗句情景交融,相映生辉,成为流传千古的诗句。

(三)把握好诗词的表达技巧

诗歌中修辞手法很多,主要的作用与其他文体的修辞作用是一样的。比喻就是为了使形象更加生动,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夸张则是为了强调与突出,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拟人就是为了将事物人格化,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音乐美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借代则是为了表达得更加含蓄,像“应是绿肥红瘦”。

诗词的描写方式也很多,常见的有虚实结合的描写,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细节描写,像“何当共剪西窗烛”;还有动静结合的描写,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抒情方式也比较多,有直抒胸臆,像“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有情景交融,像“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借景抒情,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也有寓情于景,像“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四)了解名人的语言特点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诗人主要的风格体现。每位诗人在进行创作实践的时候,都会将自己的特点体现出来,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就像朴素自然属陶渊明,沉郁顿挫属杜甫,李白一贯豪迈飘逸,白居易一向通俗易懂,杜牧比较清健俊爽,王维通常都是诗画一体,而陆游主要体现的就是悲壮爱国。另外,词也有婉约和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体来讲,古诗、词、曲的特征都有各自的风格,在进行古诗词赏析的时候,要抓住主体,分别从局部和整体来进行诗词的把握,也需要注意诗词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得心应手,真正领会诗词的深层含义。

(五)联系背景紧循本意进行鉴赏

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无论哪一个类型,都要对诗词写作背景进行了解。写作背景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既有对作者本人所处时代的把握,也有对作品创作时的环境等背景的了解。现在的初中语文学习范围比较广,学生需要将李白、杜甫、王维、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李清照、陆游、陶渊明、李商隐、李煜、王勃等人常出现的诗词熟练地把握,对其他诗词作者作一般了解。增加课外古诗词阅读量,能够帮助学生对更多的诗词作者进行了解,增强学生对诗词鉴赏的熟悉感。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者,在考查的时候还应该重点掌握他们的生平,这有助于了解诗词的真实意义。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其作品《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一定的差别,作者在年轻的时候怀着浪漫主义的情怀创作了《望岳》,在安史之乱之后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是在秦州目睹了百姓的生活之苦,作品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同情百姓疾苦的情怀。了解杜甫人生经历的人都知道,作者创作这两首诗时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价值观都有比较大的区别。因此,鉴赏古诗词一定要联系时代背景,综合进行分析,这是探寻作品主旨,了解写作目的的重要一步。

(六)利用注释对诗词进行综合整体分析

初中古诗词通常都会对一部分字词、典故、句子进行必要的注释。另外,诗词作品本身也有不少词题以及序文,也会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但是学生在鉴赏这些诗词的时候,容易忽视这些注释,通常都是靠自己的理解来把握诗词中的字词句意,分析没有方向,这是很不合理的。例如,有一道古诗词鉴赏题目是围绕宋人高观国的《菩萨蛮》设置的:“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不少学生都不太了解“高寒滟滟开金饼”,实际上注释中已经对“滟滟”进行了说明,如果考生能对注释和诗词整体的分析进行利用,那么第一个问题“此词的上下片各写什么?”就很容易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是“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需要综合进行分析。这个在注释中也有说明,文中的“圆月、月光摇动”体现了作者起初的心情,表达了其欢快、开朗的情绪。这样就能分析出诗词的内涵了。

四、小结

在对古诗词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讲究方法,正确引导学生,教会学生凭借意象看意境,透过意境感受诗情。中国一直都被誉为诗的国度,尤其是唐诗宋词,是古典文学的代表,是值得我们骄傲的精神财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初中古诗词 新课程 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过于直白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2]学生缺乏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只得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甚至有学生对古典诗词采取拒绝的态度[3]。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以下几点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好古诗词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创设合理的情境必须根据古诗词的内容需要,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等[4]。

1.创设故事情境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

文学离不开生活,所以诗歌也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体会。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根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可以设计导语假设学生自己身在外地会有什么感觉。这样学生就充满了好奇,随教师一起融入词中。

3.创设表演情境

可以抓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让学生在课前排演情景剧。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可以让学生排太守带随从出去打猎及归来的情景。

4.创设音乐情境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诗词情境。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意境清远,笔调深婉,引用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

5.创设竞赛情境

利用孩子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在讲《钱塘湖春行》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描绘春天的古诗词,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准确地回答完后意兴正浓,很快进入了教学。

6.创设娱乐情境

采用一些娱乐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如运用猜谜语的形式,如“汩”(打一句唐诗),谜底是“东边日出西边雨”。

二、了解诗人,感受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5]。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和钥匙。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

三、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教师在教古诗时,放手让学生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

四、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品读中要防止对字词作繁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6]。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五、品析名句,丰富积累

品析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学习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直”字看似浅显平白,但却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既准确地摹状,又凸显出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很见作者练字的功力。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六、迁移拓展,感悟主旨

学习诗词还要在实际生活中活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馈。

1.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阳光明媚、暖风融融的情况时“吹面不寒杨柳风”要随口咏出;吃荔枝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要在嘴边;冬日清晨开窗,大地一片白茫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赞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报母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在作文中,要想有文采,有底蕴,一条捷径就是渗透文化信息,“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借助他们的智慧火花来照亮你的文章[7]。比如:“个性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翠竹;体贴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财富是伊犁土地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遥远的绝响”(《中学语文教学》)。

学以致用方能才思敏捷,才能独具慧眼,高屋建瓴,才能领略语文的博大精深,才能大胆张扬个性,挥洒青春。

当然,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师应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一重要平台,用全新的课程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厚的知识底蕴,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相信我们教育界的同仁们,会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於爱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缺失与审美回归[D]. 南京师范大学,2004

[3]唐顺发.诗歌为何在学生中失宠.上海教育,2002(8)

[4]王正立.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探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7(5)

[5]黄萍.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思路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导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24-02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前提。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课程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来展开,然而并非如此。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几乎是以文字、语言等内容组成的,没有很好的利用教材以深入挖掘有用的知识信息。这样的教学方式,过多使用则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找寻适合语文学习的方法,本课题旨在研究思维导图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作用。

1.思维导图之由来及概述

何谓思维导图?由托尼・博赞提出,是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在一起,用"画"的方式描画出思考与理解的过程,把要表达的内容信息有层次地描绘在图上,是一种简单而形象的图像笔记工具。比如,对初中语文基本知识点的梳理,可以分为:文学体裁、作文体裁、句子成分、句子类型、古诗词鉴赏要点等框架。各个框架又可分别往下一级细分为: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评析名句、意象、写作手法等,并用不同颜彩将这些知识点串联成线,形成一个树状型知识结构。比起直线型方式笔记,思维导图无疑是形象而直观的。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其工作原理在纸上把所有的信息组织在形象的结构图上,每一分支上都写上不同概念的关键词或短句,描绘着不同的色彩与图像,同时把握全局和细节,并有效刺激左脑和右脑,让人在思考、记忆及分析时充分激发灵感与想象。

随着人们对思维导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思维导图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被誉为 21 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有相关研究报告指出:"思维导图可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2.初中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缺乏科学的界定与准确的把握:

2.1 语文学习依葫芦画瓢,缺少创新。面对新课程改革,部分语文教师仍旧跳不出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流于形式的模仿而缺少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创新。

2.2 语文学习注重知识讲授而忽视思维训练。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对指导学生开展自学目标的认识不够,在课堂上依然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而忽视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自学就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铺垫与延续。然而并非是全部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也很少有学生主动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3 错误地认为语文学习只是学生的事情。在语文自主学习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往往把指导学生学习理解为布置作业、课前预习、课堂检测以及课后检查而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理解的简单化、形式化。换言之,这是一种放任自流式的教学,很难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由于初中生年纪尚小,语文素养的提高单靠自己摸索学习是很难实现的。

3.思维导图对语文学习作用

语文学科不同其他学科,其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传统的学习方式效果不显著,所以很多教师将思维导图引入语文学习中来,这不但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与方法提供了载体,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思路在运用中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经过实践得知,思维导图对语文学习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刷新教师与学生对语文学习认知。语文学习是学生语文思维运用和训练的实践过程。换而言之,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检验过程,而是经过语文实践活动以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思维导图的引入,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切实转换语文教学理念、内容与方法,帮助学生准确地定位学习目标,避免低效与放任学习的现象的出现。比如,教师在教古诗词鉴赏前可以运用利用XMind软件绘制思维导图来设计教学活动项目,让学生自由组合课后收集有关春天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后进行交流。

3.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功能进入最佳状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是用图画的方式来进行思考的新模式。它能快速理清思路,在对文字进行图像化处理的过程中,实现手脑并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生字词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依据意义和情境的学习原理,通过思维导图传达其在词中相对应的意义和视觉信息来学习生字词。

3.3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绘制思维导图是把文字及内容联系在一起并展示学习内容理解、思路梳理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刺激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并且在思维指引下将知识转化并加以理解,进而将语文学科知识内化吸收。比如,在进行阅读写作教学活动时,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整个文章的内容结构或是写作内容框架,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左右脑思考,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新生。

4.结论

综观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直线型方式最为受欢迎,但这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妨碍了思维的效率。而思维导图正好可有效扭转这一局面,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思维导图和大脑本身的思维方式是统一的。在语文知识的梳理中加入思维导图,可使学生的思维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更重要的是不会遗忘思维的每个环节,大大降低吸收知识所需耗费的时间。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对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初中语文“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致力于解决当前语文课堂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语文课唤不起学生的美感享受、语文教学淡漠人文光辉的问题。通过构建动态诗化课堂来追寻诗意语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语文素质培养。

二、实施措施

初中语文“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所倡导的,是一种绿色、诗性语文的回归。

“动态”是理念,在于三个开放:开放教材资源,灵活使用教材,注重现生成资源的利用;开放教学目标,不用预设的目标主宰教学,不束缚学生思维;开放教学过程,板块设计灵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与质疑,使课堂灵动飞扬。

“诗化”是境界,在于三个诗意:

①教师诗意组织教学。教师创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引领学生在诗意情境中享受语文。

②师生诗意解读文本。师生借助生动优美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趣味盎然的活动,对文本进行感悟、内化、想象,实现对美的欣赏、体验、创造。

③学生诗意享受语文魅力。学生激发出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进行更高层次的发展。

五维度是实现动态诗化课堂教学的五个元素:课前演讲,诗意导入,美点品赏,存趣创作,开心评价。

①课前演讲三个专题

诗歌朗诵、美文美背、我来演讲。在语文课前三分钟里,让学生根据教材、语文主题丛书和节假日等生活契机,或背诵相关诗文,或演讲见闻、发表评论。同时设计阶段性专题,如新生入校开展“自我介绍”等主题演讲。

②诗意导入三个一

一份温馨礼物:始终把饱满的精神状态、淡而甜美的微笑作为走进教室送给学生的第一份礼物。一段精美语言:或用抒情的语调,或用名句、古诗词、歌词,或用妙语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诗意学习情境。一个情感基调:选用与文本气氛相称的图片、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个入情入境的学习环境。

③美点品赏四方法

图文相宜欣赏美:借助多媒体手段,用精美的图画再现课文的意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声情并茂体验美:用声情并茂、形式多样的朗读传达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图画美、音乐美、情感美。关注朗读技巧。

品味文本挖掘美:学生借助文本赏读卡,做好品味文本的准备。品味文本时,教师退下讲台,以学生身份倾听、质疑、补充、纠正,融合归纳和提升。及时抓住新生成问题,合作探究,丰富课堂内涵。

画面板书勾勒美:运用画面进行形象化的板书设计,增加课堂的诗意,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④存趣创作五梯度:学生感受体验、确定写作内容、提出写作要求、小组写作交流、推荐优秀作品班级交流并纳入班级文集。

⑤开心评价二重奏:开心等级评价(引入升级机制,激发学习兴趣)、诗意语言评价(内化为自身动力)。

三、主要创新点

1、理论层面

①理念先进,能切实让学生在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培养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同时,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②是对潍坊市“345”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层挖掘、是自主互助合作课堂的细化。既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又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先进理念相结合。

2、实践层面

①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着眼于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进行思考,各维度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是针对目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的有效突破。

②课题的实验过程扎实有效,材料积累翔实条理,实验数据可靠,课题的实验准备、实施工作细致有序,课堂授课、材料汇报精心细致。

③“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中的“美点品赏”“开心评价”“存趣创作”有鲜明的创新意识。

④可操作性强,师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教师的下水作文、随笔集,学生的日记、诗集、文集,班级文萃……就是存趣创作最好的实验效果。

四、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效果

初中语文“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历经三年实验逐步总结提升形成。过程材料汇编为《初中语文“动态诗化五维度”教学法课题研究方案及研究过程材料选编》;教学反思汇编为《璞玉心语》;案例《语文教学要关注教育个性生命灵性的启迪》获诸城市金点子一等奖,同年发表于《中国教师》;论文《让语文成为诗意的栖居地》获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试验中,师生有了明显的变化:

1、学生变化

①学生有了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逐渐养成了自觉读书的习惯。他们领悟到了语文的魅力,主动探寻语文的奥妙。问卷调查显示,85%的学生喜欢语文了,对语文课的期盼与日俱增。

②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的阅读面宽了,日记本厚了,知识面广了。白雪、姚成圆等多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市县级比赛获奖。

2、教师方面

篇6

【关键词】创设情景 感知 初中语文教学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在充分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形象,比如,生活片段、幻灯片、多媒体、小品、课本剧等,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感知,从而获得知识与美的享受。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有趣、文质兼美、思想向善的散文;也有一些富含哲理、意境深远的诗词;更有蕴涵丰富知识、观点鲜明、逻辑思维清晰的议论文和说明文。这些内容显现出语文课堂不该是死气沉沉,而应是激情四射、生动快乐的。这样就特别需要设置愉悦的教学情景,让孩子能多实践、多体验,只有教师用心、动情,学生才能专心、抒情,从而课堂才会知情合一,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精心编制导语,巧妙呈现问题,靠语言的魅力创设情景

初中孩子年龄还很小,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难免在课堂上存在注意力分散的问题。上课铃响之后,怎么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通过精心设计的语言情景,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引入课本创造的知识氛围;通过联系性的设问,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探究欲,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对于作者所抒发的悲愤情绪和爱国情结,学生并不熟悉,所以我就以他们所经历过的一些“最后一次”为研讨的主题创设了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阶段最后的一节课吗?(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畅谈心中的感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们问我:“你最爱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我最爱我们的祖国。”每当看到中国健儿奋勇拼搏取得金牌的时候,多少华夏儿女的内心自豪澎湃。为什么?因为,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的安栖之所;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做人的尊严;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孩子的活泼和家庭的安宁;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通过用话语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让学生联想起最后一次心中的感受,从而走入最后一课的情景,然后再通过老师抒情式语言的引导加强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把握,也为后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课堂师生的朗读,创造出有声的情景

课文朗读是实施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篇章让人回味,我们可以充分结合学科的这种优势,主观地安排学生进行朗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字产生的意境。一般篇幅长的可以采取分段朗读,如《我的老师》《枣核》等;篇幅较短的适合全文朗读,如一些精美散文和古诗词,《我的思念是圆的》《组歌》等,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或婉转低沉,或激情奔放,想象到作者所描写的意境。“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让学生在豪迈的语境中体会革命者的英勇气魄和胜利成果的来之不易。古诗词更应该让学生采取朗诵的学习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理解文字、品读语言;在朗诵的过程中享受到美感,进入意境,从而建立起高雅的人生观。黑格尔曾经说过:“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通过我们的教学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

三、运用奇特的问题,创设情景

塞缪尔・约翰逊说过:“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其不断地提出疑惑就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因此,要学会根据知识内容巧妙设疑、投石激浪,激发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契诃夫的《变色龙》时,起初学生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分析只是停留在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认识上,甚至有同学认为这种人好玩。这时教师不该把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应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寻找答案。

四、鼓励学生表演,设计实践情境

篇7

关键词 合理选材 适度运用 开放自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Grasp the "Degree"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Multimedia Teaching

YAN Jun

(Hubei Gong'an Douhudi Middle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Use of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always have different views. The key of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is to grasp the "degree", so put some los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need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combin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

Key words reasonable selection; proper use; open autonomy

我们只要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及网络,选取恰当的切合点,选择合适的材料,创设适当的网络平台,加以适时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想象,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的事何乐而不为?笔者认为为了达到理想的要求,应注意以下的三个原则。

1 合理选材原则

(1)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的内容,如人物资料、背景图片等。有些资料对文章的外向拓展能起到帮助的,如通过《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生平的介绍,我们会对他钟情昆虫、关爱生命的一生有更全面的了解。展示《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的工作坏境的图片,她全身心投入事业,如痴如醉的科学研究精神就显现出来了。

选择能解答学生疑惑的资料图片以帮助理解,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绘图的《山海经》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竟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令少年鲁迅痴迷。要求学生阅读这本古典书籍并非必要,少年鲁迅感兴趣的只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下载有关《山海经》的图片,引领学生一道欣赏图画的奇异精妙,也感同身受着少年鲁迅的欣喜!

(2)选择那些通过设计多媒体画面或音乐能使所展示的内容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交融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的文章。这类文章往往情感性较强,需要学生融情入景,才能有更好的主题把握和较理想的课堂效果,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纸船》等这些尤其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文章。这时多媒体教学这种新形式的出现,好比是茫茫沙漠中的一处绿洲。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对上课又有了兴趣,使课堂效率提高有了前提。如欣赏冰心的《纸船》时,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一片深蓝的大海,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波浪中摇曳,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祖国深沉的爱已通过画面深深打动了学生。

(3)选择对课堂教学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的手段,如线索脉络、结构框架等,能通过良好的页面设计来实现的。如《看云识天气》中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表格,列出云层变化简表和云的光彩简表加以说明,使学生一目了然。又如《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特色,可通过详尽的图表及页面的切换,让学生按图索骥,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及赏析。

(4)选择对语文综合性活动的课堂开展能起到激发兴趣,拓展视野的作用的材料。如设计《戏曲大舞台――综合性活动》课件,让学生们从视觉、听觉等直观上了解到中国戏曲的源远流长、剧种分类、唱腔特点、角色分配,并欣赏了内涵丰富的京剧脸谱、异彩丰呈的粤剧表演等等,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美、音乐美和文化美,从而初步培养了他们欣赏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操。

2 适度运用原则

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运用关键是把握一个尺度。

适当运用形象生动的画面,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能辅佐学生理解。如《山中访友》中要求学生描述平时不常见的古老坚韧的石桥、宁静深刻的悬崖和日暮还巢的归鸟,也许一幅画就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课文导入时运用多媒体对创设情境有一定帮助。如上鲁迅的《风筝》时,用动画营造出美丽的风筝飞满天空的景象,伴着优雅的轻音乐,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感受到一种追求自由快乐的喜悦。

借助媒体,恰如其分地解决重点难点,点拨说的方法。如口语训练课《为语言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中学生对想象不大明白,我运用了电脑课件,先让学生由小桥、月亮、流水、柳树分别展开联想 ,再由四种事物想象成一幅画面,当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同学们被美丽的“夏日月夜图”吸引了,同时恍然大悟。想象是建立在原有事物基础上重新构成的事物的过程,明确了这一点,在说话中便会展开想象,丰富说话的内容。

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慎之又慎。诗人使情与境发生联系,凭借的是想象,因此,品味意境还须借助于想象再现意境,想象力越强,从诗中获得的美感就越多,诗歌的创造也往往借助于想象来拓宽意识空间。如果老师一味地强加图片,将学生的想象禁锢,不但无益于教学,也会妨碍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

3 开放自主原则

(1)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到文学专题网络中浏览,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作家和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如讲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在课堂上链接陶渊明的专题网页,获得整体感知的同时激发兴趣,也向学生推荐了一个值得课后细细品味的网址。学生会在意境优雅的网页中流连忘返,对于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的为人品性、田园诗的纯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有更深的理解。

(2)在课外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阅读教学的天地。课堂时间是极有限的,但在课堂上产生的兴趣将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下载到校园网上,供学生阅读浏览,发表感想或参与专题讨论;也可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制作课题汇报总结,撰写课题研究小论文等,使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的以“说不尽的桥”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共有2个班70多名同学参与其中,将学生分在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又分为“桥梁分类”“桥梁建材”“桥梁之最”“中外名桥”“桥的故事”“桥的命名”“桥诗”“桥联”“桥梁设计”等各子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四周内,查阅并收集资料,走访专家,游览参观,获益匪浅。

(3)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网络除了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外,就写作中的表达愿望来说,网络其实特别适合写作。我校老师开设的作文网站――“斗湖堤茶馆”深受学生欢迎,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在网络里,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使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重真情实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不必担心带来什么“后遗症”。通过建立作文的网络平台,作文评价手段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是老师一对多的评价情形,现在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评价其他同学的文章,该学生将接收到海量的读者的建议、赞美、批评……学生将获得类同于“发表”的成就感,并且领略到写作是有回应的,从而激发写作兴趣。真正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网络环境;信息资源

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让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样的环境下,语文学科的备课工作也应发生变化。在信息化条件下,语文备课应综合考虑各种软硬件设施的使用、相关知识信息的检索、教案材料的制定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教学备课中软硬件的准备

在语文学科的备课过程中,应考虑如何提高信息化发展带来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合理使用。硬件如教学中使用的电子计算机和宽带网络,软件主要指在硬件基础上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构成现代语文教学的基础资源。一般在很多中学都已经配备了机房、多媒体教室,一般要求多媒体教室可以满足大容量信息的存储需求,并具有较为便捷的上网渠道。机房的教室数量和计算机数量应满足学生上课需求,而多媒体教室则应配备好投影仪、幕布等设备,方便教师展开教学。软件方面,语文教学对计算机的软件程序要求不高,应具有音频、视频播放软件(如Media Player10)、幻灯片演示软件(如PowerPoint2003)、文字编辑软件(Word2003或WPS)以及上网浏览器(Explorer8.0)等,通过这些硬件和软件资源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很大便利,创造出很多新的教学手段。

二、语文备课教学资源信息检索

(一)互联网信息资源检索

现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存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知识宝库,语文备课工作应积极运用网络进行教学资源的检索,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主要的网络检索工具包括目录信息检索、搜索引擎和元搜索引擎这几个方面。目录信息检索是指网络资源目录,也可以分为专题目录、站点导航等类别,主要是通过网络手段将各种信息收集后,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结合网络检索法设计查询方式。备课时可以根据所需的信息条目进行检索。搜索引擎指的就是现代因特网信息检索功能,是为人们提供网上信息查询的软件应用程序,现在应用较多的是WWW站点信息资源检索,具备Web数据采集、检索与界面展示等功能。目前应用较多的包括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均能提供新闻、网页、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的检索,老师在备课或教学中通过搜索能查询到大 量知识,尤其百度百科对查询成语和古诗词等极为便捷。元搜索引擎是指将几个搜索引擎集中到一处,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上接受用户的信息检索需求,根据用户指令在几个搜索引擎上同时进行搜索,但这样的检索工具目前应用还非常少。

(二)网络电子图书馆

以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要查阅很多的书籍资料,不仅效率低下,有时还很难达到目的。通过网络电子图书馆可以帮助我们方便快捷的查询各种资料和现代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丰富备课资源,加深知识学习提供了有效渠道。目前国内较为著名的学术网站包括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以及中国数字图书馆等等。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站可以检索到国内发表的各种学术期刊、论文,用户只需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找到相关资源,而中国数字图书馆则是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在系统内可以对各种知识信息进行编辑、存储、传输和使用,方便社会人士学习、分享各类信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数据库检索图书资料,下载电子图书,丰富自己的备课资源,使自己的备课变得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样化、更生动活泼。

三、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案编写

(一)电子文档教案

文字教案是教案的主体部分。传统备课模式下,教案的编写就是在备课本上书写大量的文字,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弊端:

一是备课与书写教案所耗费的精力比例失调,大部分精力用于书写教案,很少的精力用于了解学生、钻研学生的问题。

二是教案格式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内容缺乏生活性,学科间相互渗透少。课型较为单一,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三是大量超前备课或课后补教案,为应付检查做无效劳动。大量抄袭参考教案,应付现象严重。

(二)课件教案

此外还有一种课件教案,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教案,成为一种新的备课、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教案的制作需要综合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首先熟悉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用简练、准确的语言,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融入于课件教案当中;其次应当注意在选取网络教育资源的时候,应该立足课本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课件资料,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方式自行选择有助于教学的内容。

再次,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知识多内容多信息量大,老师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选取重难点;老师要知道多媒体课件只是用来辅助教学,千万不能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

四、备课效果的考察

备课的目的就是更好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课堂教学取得的效果如何直接反映了备课准备工作是否成功。现代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息交流非常便利,学生与教师可以通过QQ、电子邮件、发帖子等形式交流课堂心得,进行作业检测,考察学生是否喜欢教师的授课形式,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获得反馈,为以后的备课工作提供参考。

信息化条件下,教师所能掌握的备课信息资源非常丰富,但如果教师自己缺乏独立思考、设计的能力,缺失了促使自己发展的土壤,完全被网络资源左右,就会导致教学没有个性,甚至有时候连教育效果都很难保证。对此教师应吸取传统备课模式的优点,以传统备课模式中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这一重点为基点,辅以信息化手段使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仔细辨析,提高甄别能力,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促进初中语文备课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阅读 兴趣 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其中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就阅读量而言,在《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就有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反应敏捷、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正视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培养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笔者所知,目前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为了完成这两项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在教学中不将文章解得支离破碎,化整为零,不用“标准化试题”的模式使文章失去原汁原味。所谓阅读的整体性就是要求学生从阅读的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主题、表达特点、情感基调,要求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展示的性格、典型的意义,要求从整体上体味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特征等。这样使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原味,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2.注重阅读的目的性。阅读的本质就是以作品为媒介来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受到作品的感染,使其心灵得到浸润,个性品格、思维品质得到重塑,从而脱化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读,失去阅读的“本色”,因而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

3.注重阅读的规律性。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和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茫然,丧失阅读的兴趣和意志。

二、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

1.整体感知阅读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按不同文体教给学生不同的整体感知方法。比如①记叙文,让学生从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入手,把握记叙的思路、中心、表达特点、情感基础等。②说明文,首先让学生明白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再感知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特点。③议论文,就要整体感知论点、论据、论证方法。④小说,要弄清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从而感知人物性格及主题等。⑤散文,就要明白写的是什么人或物,他们有什么特征,作者展开了怎样的联想或想象,揭示的主题,语言风格等。就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2.局部思考阅读法,读而不思则罔。阅读的整个过程应始终贯穿思考的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再根据课后练习题或教师设计的问题去思考。首先将问题“还原”到文中的某一部分,再思考其答案,从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感知文章的主题有何典型意义,所表露的情感基调有熏陶作用,所表达的观点给人以怎样的启示,语言有什么艺术特色。

3.质疑创新阅读法。创新是阅读的最高境界。笔者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采取的步骤是:阅读――质疑――争辩――创新。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让学生提出疑问,再让学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在析疑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比如在学过《我的叔叔于勒》之后,以《于勒发财返故乡》为题续写;学过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之后,让学生写一首小诗,抒发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在学过古诗词中工整的对仗之后,让学生对对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宽阅读范围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扩大阅读范围。主要通过课外阅读的辅导,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简单入手,学以致用。课外阅读也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让学生阅读报刊、杂志,按“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对阅读材料加以挑选。运用课内阅读方法感知文章内容,领略文中的美妙之处,最后做好笔记。

2.开列书目,系统阅读。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开列阅读书目。笔者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对本期语文教材的选深入的研究,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开列出课外阅读书目,事先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余时间完成阅读任务。笔者选择推荐的书目是:七年级上学期:《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七年级下学期:《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上学期《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八年级下学期《十万个为什么》的一、二卷,《格列佛游记》;九年级上学期《水浒传》;九年级下学期:《红楼梦》。这样,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浓厚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阅读、写作不无裨益。

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展示性 实践探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在“学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放开学生的“手和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笔者希望通过大量的课内外的阅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然而,作为一线教师,笔者看到的、听闻的语文阅读现状让人揪心。初中三年,“死磕”6册教材里的200余篇文章。课外阅读量少,大多泛泛而读。笔者在做全校性“课外阅读问卷调查”后,最多的回馈是:喜欢看电视和卡通动漫;对书籍耐不住性子读;没时间读课外书;认为课外阅读对语文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关系;理科老师“鄙视”课外阅读,强调做练习,可以更快提高分数;家长眼睛里只有分数……这些现实,令人尴尬。在近几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展示性”拓展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所谓“展示性”,一是注重教师在阅读过程对“听说读写”各方面的“下水展示”的引领作用,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最后以听、说、读、写、表演、竞赛游戏等多种形式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以教材为基石,拓展阅读眼界”作为原则,合理调整教材布局,高效利用教材资源,重视拓展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去做。

一、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一)家校合璧,筑书香门第。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导师。家校联合,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语文老师及班主任不间断地与家长沟通,尤其要引起家长对语文学习的重视,提高家长对名著阅读的兴趣。我们可以这样做:让家长参与到阅读中来,为孩子买书、找书、上网查书,自己读书,陪孩子读书,与孩子聊聊书中的故事。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阅读展示课中,每学期安排一次名著阅读展示活动,邀请家长来观看。

(二)师生共读,闻墨韵漫地。

师生之间,只有共同学习,才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怎么读?生生共读一本书:可以个体自由读、朗读、默读、快速读、细嚼慢咽琢磨读,可以集体读、小组讨论读、争论读、分享赏读。师生共谈一本书:生生通过个别读,再小组讨论读,分享阅读感受,写下阅读心得,上台呈现阅读成果。老师也读,参与到学生中去讨论,写下阅读心得,分享阅读成果,欢迎百家争鸣。

二、多元展示,拓展眼界

展示活动课每周会安排一节课,设定主题,一周时间学生们自己读书、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准备好展示的节目。

(一)我手写我心。

“我手写我心”拓展活动,关键在于“写”,所谓“诗言志”,笔言情。实现从“阅读”升华到“写作”的目标。笔者在教授七年级学生读安徒生的《丑小鸭》一文时,让学生反复朗读该童话,并分角色演绎人物,揣摩“丑小鸭”心理,分享感受,课后布置了片段作文《我和丑小鸭》(200字左右),看着他们的文字,那份真诚和善良,深深地打动着我。因我能够清楚感受到安徒生这只“丑小鸭”的命运已经跟大多数孩子们的生活遭遇发生了共鸣,他们说要学习丑小鸭,并且相信努力之后会变成白天鹅。阅读教学的高效与否,最好的验证方法:一是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传授的阅读技巧,二是学生是否因文本的解读而对自身生活、社会现象有所感悟。“悟”的最好方式是“表达”出来,而静下心来思考的状态和写作的情景,则是我认为最动人的画面。

(二)话剧大演绎。

学生的话剧表演是基于文本的基础上,自导自演,实现从文本赏析中得到“体验”的目标。

笔者执教《枣儿》一文的经历,印象深刻。两位学生毛遂自荐说要表演话剧《枣儿》,经过一星期的准备后,课堂上一男生饰演“枣儿”,一女生饰演“爷爷”,学生们静静观看。10分钟后,演出结束,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当我提问学生感受时,一女生竟然啜泣着,说想念自己的爷爷了。然后是三分钟的寂静,没有一点儿声音,我也哽咽了,不说任何话。这个场景,就是教育的最好状态,沉默是因为触动了内心最温柔的地方。正是这一课,给我带来了阅读教学的启示:文本可以演绎,只要是基于文本的拓展活动,都可以尝试放手让学生去“演”,真情演出就是真阅读。

(三)影视剧赏析。

影视剧的欣赏是必要的,就像《课标》中所说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影视剧赏析中得到“体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目标。因此,在阅读课中,老师对于影视剧的裁剪要精到而有意义,尤其是名著中历来为人们称赞的经典片段,学生在欣赏后应该讨论评析。笔者让学生欣赏电影《简・爱》中片段“罗彻斯特和简・爱在花园里互诉衷肠”的感人画面,让学生对比阅读教材中的这一段原著,谈论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异同点,感受主人公简・爱的自尊自爱个性。《范进中举》一文中对“范进因听闻中举而发疯”的场景描绘是形象生动的,那“喜极而疯”的画面,通过5分钟影片欣赏,更加冲击学生的头脑,不禁感叹:范进真可怜。阅读教学中,教材文本是宗旨,电影手段是辅助,通过电影的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加深刻理解了文本和社会生活。

(四)七嘴八舌谈名著

笔者在教室三尺讲台上设立《百家讲坛》:我读书,我说书。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实现从文本中得到“感悟与探究”的目标。笔者在教学《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时,体悟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的精神迫害,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儒林外史》,就带领他们进行专题研读《走进<儒林>,谈谈读书人》。分小组讨论研读,全书共56回目,周末作业每人平均读一回目,写下1000字读后感,回校后小组讨论,研读赏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主要事件,并记录下来。最后每组推荐一位学生上台分享演说。“听众们”拿纸笔记录并评价。笔者会在最后做一些知识补充或是点评工作。这就是学生们的“七嘴八舌谈名著”。这个展示活动很有挑战性,也非常有意义,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语的。语文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说的是“真阅读”,是学生真的静下心来去读,去思考,去分享。

(五)玩转语文大天地

语文阅读课程可以拓展为“听说读写演”等综合性活动。笔者坚持“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原则,尽最大努力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味语文中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笔者的引导下,语文课堂会成为“乐园”,师生一起“玩转语文大天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主要分为两大类:竞技类和文化沙龙。竞技类,顾名思义,需要通过比赛角逐胜利者,我们会模仿《中华好诗词》。比如“古诗词大闯关”、“诗歌鉴赏比拼”、“阅读竞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成语接龙大比拼”等。文化沙龙,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起畅谈文人、文学、文化。例如“走进唐诗”、“走进宋词”、“听听元曲”、“说说苏轼”、“走进成长小说系列”等。在游戏中,让学生们互相切磋,共同成长。真正去阅读,去感受,展现出自己的阅读能力、学识、勇气、自信。

三、科学评价,确保实效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学。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同时要尊重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考查时应采用“分层考核”进行评价。根据各学段的具体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笔者的初中语文“展示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已经有整整一年了,在这期间师生共同经历了酸甜苦辣,也共同成长起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阅读量扩大。师生共同发起了“积微斋”读书活动,天天读书,互相借阅,一学年下来,少则读书两三本(20余万字),多则达到十余本(超过百万字)。第二,阅读方法多样。学生们热衷于写读书笔记,做阅读卡片,做批注,写书评,沉浸在书海中不亦乐乎。第三,阅读兴趣提高。学生乐于参与各类和阅读相关的活动:阅读大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并且都取得好成绩。

当然,笔者的“展示性”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见效慢。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模式的阅读成效并非短时间内显而易见,这种阅读模式是要长年累月坚持下去才能出成绩出分数的,因此需要师生、家长耐着性子等待。第二,难以“皆大欢喜”。“展示性”阅读教学模式实践了一年多,成功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遗憾的是总有十余位同学对文本阅读“无动于衷”,只是被动地接受着,他们并不快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笔者需要思考与改进的。

就像《课标》中一再强调的:阅读是个体的活动,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绝不可替代学生去感受。阅读教学,必须“以生为本”,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郑玉涛.让拓展走在语文的路上[J].教学论文・论文集粹,2006.10.

[2]刘明.“积累・整合”课程目标之于高中语文阅读鉴赏实施策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