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品德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10: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思想品德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或标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状况所进行评价的过程。[1]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品德评价虽然重要,目前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档案袋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反映,加上教师的评价、观察、考查和成绩测评等,得出有关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系统而持续的记录。[2]档案袋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虽然档案袋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评,但其评价理念和方法在学生思想品德测评中同样具有可行性。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困境:解构的必要性
回顾传统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绩本”评价,轻“人本”评价;二是重共性模式评价,轻个性差异评价;三是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四是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
(一)重“绩本”评价,轻“人本”评价。
“人本”评价指的是以人为本,以发现学生的德行价值,发挥学生的道德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品德为前提进行的评价。所谓“绩本”评价,即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被冠以“思想好,有上进心”,可以获得较高的品德等级或较高的思想品德分,而其它的品行表现只作为一般性的考查。这种“一俊遮百丑”的现象长时间存在,即使在品德测评中加入了思想、心理等其它方面的指标,但在实际测评中,这些也被看作软指标,是只能凭印象进行模糊评价的。
(二)重共性模式评价,轻个性差异评价。
个性化评价就是依据个体的独特性,确立评价标准,促进其发展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的评价。共性评价则是指依据社会要求,确立德育目标和评价标准,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基本评价。过去的品德评价特别注重社会要求,对评价标准的规范化要求很高,评价实践中表现为:用同一把尺子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等,评价的目标、标准和方法都是既定的、划一的,没有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进行选择的余地。共性评价忽视了个体差异、轻视个性发展,导致大学生品德评价与学生的实际脱节,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越来越远,难以发挥评价的各项功能,难以起到品德评价的期望效果。
(三)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过去的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一般都是每学期结束时由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打个等级、写个评语就一评了之了。即使有学生参评和平时记录的要求,真正做到的也不多。学生自评多为走过场,既没有事先组织标准讨论,又没有评价的指导。思想品德评价中基本落实的只有期末的辅导员评价。
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实施结果性评价有其特定的作用。但是,仅有结果性评价却带来许多问题:其一,反馈不及时。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诊断,及时调整教育,失去了许多很好的教育发展时机;其二,评价难以全面。由于评价间隔时间较长,学生较多,辅导员很难记住每个学生的具体细节,往往只能进行比较笼统的评价,造成许多的雷同;或者为一时一事所影响,造成评价的偏颇;其三,针对性较差。结果性评价主要是一种达到度的评价和一种概括性的评价,不如形成性评价那样有针对性,那样吸引学生对自己日常品德形象的关注。
(四)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
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主体更多的是老师、同学,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思品评价主体错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自我评价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自我评价是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评价方法,是靠学生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正确理论的引导和教育并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进学生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档案袋评价应用于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优势:解构的可行性
档案袋评价对于传统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而言,存在诸多优势: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人本”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自我评价;丰富测评内容,体现学生个体性;强调学生品德的形成,注重过程性评价,等等。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人本”评价。
档案袋评价的目的有三方面:一是展示学生的最佳成果;二是描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反映学生的进步;三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发挥档案袋评价的工具性。由此可知,档案袋评价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十分注重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主体地位的发挥。
(二)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自我评价。
档案袋评价是多元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重视评价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而目前的大部分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明显显现出“他评”特征,教师扮演裁判、说教者等角色,给出死板的分数或写出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评语;学生则在评价实践中扮演着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自尊心得不到保护,也没有申述、辩驳的权利,因此也就缺乏对自己思想品德反思的动力。部分学生在这种利害关系中出现行为偏差:可以过分讨好或过分压抑,自由散漫或宣泄不满,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测评应充分体现出档案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并强调测评本身的客观性,尽量减少因个人评定标准的差异、观察机会的有限性等因素给思想品德测评带来的信度与效度问题;评价主体应由教师个体转变为“多维一体”,即教师评价、学生自我反思及其他学生或教师评价的结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品德行为进行自我审视、反思、检讨和评价,并通过反思说明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还应鼓励家长、同学等其他评价主体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
(三)丰富测评内容,体现学生个体性。
在档案袋评价中,教师既要收集反映学生某方面成就和进步的材料,又要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还要收集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不仅能客观、形象地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进步与成就,而且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四)强调学生品德的形成,注重过程性评价。
档案袋评价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以及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和学生向预期目标进步的过程。因此,档案袋评价在内容和方法上都体现了自身的过程性与形成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应为学生确定个性化的发展性目标,并不断收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信息,而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
三、档案袋评价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的实施:重建的评价体系
教师运用档案袋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档案袋的内容。
由于学生档案袋是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主要运用档案袋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容,展现学生的情感表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等。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档案袋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材料、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及获奖情况、学生互动论坛、学生学期成长代表作品展示和讨论式的教师评价报告等。
1.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材料
学生参加的素质拓展活动,包括学生参加学校、社区、团队组织等社会团体组织的各项活动记录,材料既可由组织单位出具,也可由知情的教师、同学出具,经档案袋保管者核实认可。同时,学生需撰写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等材料,由相关组织单位写评语,通过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分析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将学生所有的相关材料收入档案袋中。
2.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
遵守校纪校规情况主要指的是学生有无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在学习上有无迟到、早退、旷课情况;在寝室生活中,有无夜不归宿情况等违纪行为;有无打架斗殴等各种违纪行为。这些材料都需放入学生思想品德档案袋中。
3.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及获奖情况
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不仅包括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表现突出而形成的新闻报道、表扬信、表彰文件,以及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提供的书面材料等,而且包括学生其他优秀事迹材料。学生所获各项奖励,包括学生个人单独获奖或集体获奖情况,由获奖集体负责人(组织者)或知情人出具材料,连同获奖证书复印件一并收集。
4.学生互动论坛
组织各班开展班会,学生在班团小组内进行互动评价,主要是个体将历程记录与表现在班团小组内展示交流,便于学习借鉴、彼此互动评价,并形成小组“希望式”评语。班团组织对学生的历程记录进行认定,形成“综合建议”式评语。
5.学生学期成长“代表作品”展示
班主任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作品”展示会,让学生把自己此阶段最能代表成长进步水平的记载展示给全班同学。代表作品包括:助人记录、诚信与合作情况、热点问题评析、参加公益活动情况,等等。
6.讨论式的教师评价报告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报告主要是对学生学期“成长历程”进行总结性点评,要概括出学生的个性特征。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现阶段最大的进步是什么,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下阶段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对学生的进步还有哪些建议,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档案袋收集的资料既可是原件,又可是复印件、影像资料等。资料既可随时收集,如学生上课、参加素质活动记录等,又可阶段性收集,如:所获奖励、获奖作品等。教师要将收集到的资料归类后按一定顺序装入档案袋,并填写相应目录,交保管人员妥善保管。
(二)评价标准的制定[3]。
评价标准是档案袋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首先要明确使用档案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即明确学生的发展目标。学生了解到对自己的要求,可以依据这一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及改进。在制定档案袋评价标准时,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相互评估和教师评定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实现多层次标准。若评价过程中是单一及缺乏弹性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影响到评价的效果、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一是一个阶段下来对档案袋进行总结性评价;二是对学生发展过程中档案袋所收集的材料进行总结性评价;三是通过对档案袋内容的分析、反思与评价,诊断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三)档案袋的保管与使用。
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保管有两种形式[4]:一是由教师或班级指定专人统一保管,这有利于资料的归类、整理和保存;二是由家长或学生分散保管,这有利于学生、家长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
作为一种德育评价工具,学生成长档案袋主要用于评价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目标是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因此,学生档案袋评价对象是每一个学生个体,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在实践中,它不对评价对象作横向比较或整体评比,而是将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或某些侧面进行比较。教师要借助学生成长档案袋中的资料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发展轨迹,帮助其树立信心、培养兴趣,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等评级。
参考文献:
[1]韦青松.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困难的成因与对策[J].南方论刊,2009.6:68-69.
[2]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6:315-334.
[3]李齐.档案袋评价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学[J].林区教学,2009.7:6-8.
篇2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现状;环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47-01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初中阶段的教学应该把思想品德学科放在教学的首位,而现状却不容乐观。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应该正视目前教育教学的现状,加大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调动激情,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有阵深刻的看法,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正视目前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方能加以重视改变
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目前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制约着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很多教师不予重视,在此,作为一名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了两点原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社会的因素。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不良风气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发展。现代社会有两个强势的组织类型,一个是官僚机构,一个是商业机构,这两种机构对待道德的态度是一致的,即摆脱道德的束缚,消除道德压力,使自身置身道德之外。在学校我们会向学生传播有关职业道德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正面的,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但是一旦学生进入职业领域,他们就不得不为组织规则所束缚。思想品德教学毕竟不是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它必须要面对社会,面对社会带来的挑战,这是目前学校思想品德课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新媒介建构的虚拟现实与现实社会的运作逻辑不一致,使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难以提高。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其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还是比较容易受网络话语的影响。因此,如何消除网络所带来的消极效应是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抵消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正面效果这一点是目前思想品德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家长自身水平的高低以及道德观的多元化在无形中影响其子女的道德观。思想者品德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教学,它的教学主体不仅有教师还有家长。在课堂上,教师按照传统的道德准则来教育学生,而有的家长可能按照他的道德观来教育孩子。教师教育学生上车要给老人让座,家长却带着孩子跟老人抢座位。家长的这种做法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如上两个方面只是本人的总结,还不是很全面,存在很多的漏洞,但是是本人精心的总结,希望广大工作者能够认真研读,加以指点,共同认识目前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从而提高大家的重视度,加大对于思想品德的投入,提高教学能力。
二、重视和谐民主教学环境的构建,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基因因素就只剩下环境因素了。心理学家也曾做过研究,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两到三倍的记忆力。因此,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我们必须重视和谐平等教学环境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创设轻松快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切实做到寓教于乐,真正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作为每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成年人,现在认真地回忆一下,当时学得最好的课程,其实就是那些对学生真正地关心、与学生打成一片、具有强烈的亲和力的教师所教授的课程,而表情冷漠、严肃刻板、拒学生于千里之外的教师,无论板书多么工整有条理、理论知识多么渊博、普通话讲得多么标准流利,学生从心理上仍然将其拒于心门之外。
因此,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努力培养自身的亲和力,积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当成课堂教学的一份子,才能放松心态的去迎接知识,才能真正的做到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重视教学方法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非常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国家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时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是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积极思考的主要问题。
《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各科的教育应该以思想品德教育为根本,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热爱祖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现行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虽然小学的教学方法一直在进行改革,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地位,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们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生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道德教育知识。而且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局限于课堂中。
(二)教材和生活缺乏联系
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喜欢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一点一点地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中,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书本的含义。教材为了适应所有学生的需求,选择的材料都是当代比较典型案例,并不能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所以学生只能学到书本上表面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不给学生表现自我经历的机会,学生很难投入到真正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导致很多思想品德课失去了真正的教学意义。
(三)教学理念比较陈旧,需要逐步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仍然处于教材的层面,创造性较少;
2.在课堂上过分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富有个性的见解得不到充分的肯定;
3.学生的参与层面还比较简单,具体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中所有的回答还是从书本中找到,这些答案并不是他们自己领悟出来的。
(四)忽视主题探究活动
思想品德新教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在每一个单元标题之下设计的“主题探究”活动,这个活动以主题统领单元主要内容,安排任务型的作业,使之贯穿于单元教学的全过程中。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理念,以及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条件限制,许多教师并不重视主题活动,这大大的阻碍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提出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一)善于进行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他们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尽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与思想品德教育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动画,让学生充满兴趣,学生乐于观看,主动观看。同时多媒体技术还能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很多比较典型的案例,教师是很难用言语表述清楚的,有了多媒体播放精心制作的动画,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进行思想品德学习。
(二)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
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素质。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教育,与学生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和行为方式然后对他们耐心的进行教育。
(三)提高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着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更多的留给学生,作一名真正的引导者,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教师还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维习惯,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策略。
(四)利用好社会大课堂,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要求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这是思想品德课程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方式就是学生在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让学生结合调查采访,联系身边的同学和家人,开阔视野,然后在课堂中进行谈论分析,或者写政治小论文。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农村教学的时候,利用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去农村感受农村的环境,体验农村的生活。这样可以使学生生动活泼,让他们在思想品德课中学习到的知识得到升华,激发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追求。这样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理论素养和觉悟水平,最终获得良好素质教育。
(五)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言行修养和道德觉悟。要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勇于反思,为人师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一名有高素养的老师,以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楷模。
总结: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中结合社会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真正把思想道德教学和现实生活案例结合起来。同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寓教于乐,提升思想品德素养,努力做一名高素质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吴慧珠《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篇4
摘 要:将中学生培养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不仅要求其身体机能的健康,更应当注重的是心理和思想上的健康。而培养中学生心理和思想健康的有效课堂就是思想品德教学。因此,为了将初中生培养为一名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思想品德教师理应积极寻觅有效策略,立足思想品德教材内容,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以期实现这一中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学;健康发展
初中生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是有效推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后备力量。因此,可以说培养中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不仅是出于对学生个人的负责,更是对国家的负责。古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中学生学到了较强的文化知识,但是却缺乏健康的道德和行为素养,那么终将成为社会的威胁。所以,在初中阶段培养其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行尤为重要。
一、对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利用有效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行尤为重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其一,是我国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我国新推行的课程改革中曾明确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众所周知,中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以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知识都有涉及,因此,通过开展思想品德教学能够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改革理念。其二,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这些优良的品行,如诚实、守信、团结之后,自然会在社会生活中交到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赏识,进而有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其三,有利于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最新提出的“核心价值观24字指导方针”皆为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内容。因此,对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挖掘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培养健康发展人才的有效策略
1.培养学生交友智慧,构建班级和睦氛围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善于交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也就造成了其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的不同。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因此,自身能力的不足之处就需要他人的帮助,或者是借鉴他人的智慧。所以,由此而衍生出的交友智慧就是中学生理应积极掌握的技能。通过交友手段,能使学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趋于融洽,有利于构建一种和谐、互帮互助的班纪班风。
例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交友的智慧》时,就可以积极地从交友的重要性、交友的方法和交友的作用等方面向学生讲述交友的智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用古代经典的交友典故,勉励学生如“高山流水”“负荆请罪”等,如此,通过引用经典实例可以让学生更加信服,从而有效培养中学生的交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
2.培养学生社会公共意识,遵守公共秩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了促使初中生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思想品德教师就应当在现教育教学阶段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意识,使其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服务社会。
例如,教师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学会遵守规则》时,应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让学生理解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其二是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并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教学本课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网上搜索相关图片或者视频,形成正反的两个对比,如一面是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良好面貌,另一面是违背社会公共秩序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如此,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起到的教育意义更加深刻。
3.培养学生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观念
权利和义务的相关知识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它既涉及公民的服务意识,又涉及法律相关的知识。通过教学八年级下册《理解权利义务》的相关内容,使中学生明白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即:没有人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也同样不存在只履行义务不享有权利的公民。对于权利的教学,教师可以从公民的基本权利,如生命健康唷⑷烁褡鹧先ā⒀【偃ā⒂涡腥ǖ热胧郑培养学生权利意识;对于义务的教学,教师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国家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义务和责任意识,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概言之,为了促进中学生实现健康发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积极立足于思想品德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从培养学生交友智慧、培养学生社会公共意识以及培养学生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观念等角度入手,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促进中学生真正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微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6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00
微课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构建高效的课堂,烘托课堂氛围,拓宽学生的视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微课已经从大学、高中逐步向初中、小学拓展,成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微课技术,可以将枯燥的教材内容转化为生动的音视频资源,还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参与、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如何以微课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改变初中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就成为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 构建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微课既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所区别的新的教学活动,又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的新型教学资源,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善于从实际学情出发,满足初中生的求知欲,利用微课构建高效的课堂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在具体情境中找到学习的动力和乐趣。比如,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这种优越感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周围生命的关爱,更加不懂得珍惜其他的生命,对破坏、践踏生命的行为非常漠视。所以在教学时,我利用微课技术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风景视频,视频内容是碧蓝的天空,洁白的飞鸟,摇曳的青草,奔跑的羊儿。伴随着视频的播放,我告诉学生:“这里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到处都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我们的世界也因为生命的运动而显得异彩纷呈,同学们必须要学会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然后我继续创设情境,再利用微课给学生分别播放月球的图片和地球的图片,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地球会如此美丽。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
在运用微课辅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突出重点和难点,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还要做到层次分明,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微课教学能增强课堂学习的连贯性和科学性,可以随时随地地解决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比如,讲《严也是一种爱》,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以及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和实质;了解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和造成的实际危害;以宽怀和积极的态度与父母交往,不必非争高下输赢不可。我利用微课视频给学生播放周杰伦的歌曲《听妈妈的话》,并提出问题:周杰伦小时候有什么困惑?长大以后他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都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后我组织了一次以“理解的力量”为主题的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子女,一组代表父母,先由“子女”对父母平时的管理提出意见,再由“父母”做出回应,最后教师总结: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和父母平等沟通,和谐相处。
三、巧妙引入新课,切题新颖有趣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过于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实效性差,使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重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因此,我在教学时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利用微课技术引入新课,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在切题时也力求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比如,讲《人生难免有挫折》,由于初中生尚处在成长阶段,他们只清楚自己的挫折,而对于“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挫折”则领会不深。因此,我通过微课技术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我首先给学生播放名人遭遇挫折的微课视频,包括孔子早年丧父,成为万世师表;左丘失明著《国语》;司马迁遭受宫刑,著成《史记》;范仲淹被贬,《岳阳楼记》名扬天下;李时珍三次落榜,后有《本草纲目》;贝多芬失聪失明,成为闻名于世的音乐大师。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对观看的视频有何感想。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四、制作精致课件,增强教学实效
如今,有一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微课制作掌握不扎实,过分关注微课课件的华丽,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无法专心听讲;还有的微课课件脱离实际,与教学内容不符,对初中生学习新知识造成困扰。在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对课件的重视程度,微课中的PPT画面应该以清淡为主,避免张数太多,减轻学生的视觉疲劳,真正让微课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比如,讲《发现自己的潜能》,在课前我要求学生调查全班同学有哪些特长并收集有关潜能让名人、平凡人创造奇迹的事例,使学生感悟潜能所创造出的生命奇迹,努力去发现自己尚未开发的潜能。在微课课件中,我给学生展示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我国奥运健儿勇夺金牌的视频集锦,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奥运健儿的成功说明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有的学生说:“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努力去拼搏,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还有的学生说:“人要有自信,积极开发自己的潜能。”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我还在微课课件中展示了课堂互动小游戏,让学生不仅收获到知识和技能,还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会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教师要选择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初中;挫折教育
笔者多年担任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在教学中遇到很多心理脆弱的学生,更加认识到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亟须强化和提高,因此借助本文小议如何借助思想品德课这一有效媒介开展挫折教育。
一、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积极推进挫折教育的意义
挫折固然使人产生忧愁、焦虑不安和恐惧等消极心理,但是,挫折又能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激发前进的动力,引导着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接近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曲折和磨难也是人宝贵的财富。我们人类的文明,就是在不断战胜挫折中获得进步和发展的。因此,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挫折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内容,结合学生和社会实际进行教学
要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前的思想品德课本往往剔选尽善尽美的教育内容,描绘“白璧无瑕”的神州大地,孩子脑海中只有“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美好现实,没有“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风云变幻。一旦社会上不正之风、阴暗现象、污垢潜流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的时候,他们往往目瞪口呆,觉得不可理解。
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学点辩证观点,既多看主流和光明,又看到黑暗。要懂得挫折本来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辩证分析挫折的得失――既要看到困难和挫折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又要看到它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增强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与才干,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三、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耐挫折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和效仿伟人、名人是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之一。青少年往往把某些具体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模仿形象。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
在上《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时,讲到尼克・胡哲的故事:尼克・胡哲生于澳洲,天生没有四肢,这种罕见的现象医学上取名“海豹肢症”,但更不可思议的是s骑马、打鼓、游泳、足球,尼克样样皆能。他拥有两个大学学位,是企业总监,于2005年获得“杰出澳洲青年奖”。
在简介了尼克・胡哲的故事后,播放了一段尼克・胡哲的演讲视频,其中尼克・胡哲骑马、打鼓、游泳、足球的画面让学生震撼了!尤其是他的“永不言败”――当他想要在倒下的时候起来时,说“即使我失败了一百次,我也要站起来。”然后,他用行动向我们展示倒下后借助头部的力量和残缺身躯终于“站起来”了!尼克・胡哲不屈的身影,让很多孩子湿润了双眼……在课堂总结环节中,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永远不要认为自己不行、不能成功,永远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的说,尼克・胡哲身残志坚,顽强不屈。相比之下,我们四肢健全,如果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是件多么令人羞愧的事情啊!有的孩子说:有许多人尝试了一百次、一千次甚至一万次才取得成功,我们要相信拥有坚强的毅力、自信、乐观,就能创造奇迹。
四、用真诚的爱心关注并引领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本校初中部“留守儿童”比较多,他们的监护人大多是老人,加之远离父母,缺乏亲情教育,所以他们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可以这么说,留守儿童安定了,农村中学也就安定了。因此要利用我们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和耐挫教育。
班里有一个留守孩子小婷:自小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在外打工,小婷很要强,学习勤奋成绩优秀。但是到初三时接连两次月考中成绩不佳,便打不起精神来了,沮丧中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觉得怎么一切不幸都落到自己头上,情绪更为低落,甚至有时流露出轻生念头。发现情况后,及时找她谈话,陪她散步,有时邀请她到家一起度周末,倾听她心中的烦恼和忧愁,替她排忧解难,告诉她经受挫折是现实生活中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的历史进程是这样,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如此。渐渐地,小婷振作起精神,积极乐观投入到学习中。今年中考,小婷以优异的成绩被省示范高中――一中录取。从小婷的身上感受到真诚的爱心和倾情的关注,能激励学生勇敢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虽历经挫折却逐渐成熟和坚强,从而更有信心获得胜利和成功。
五、满怀热情引导学生自我解剖,增强承受挫折的自信心
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5)11-0091-02
为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教学实效,用融入生活的、丰富的课堂教学理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实效,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脱离传统的政治化倾向、抽象空洞化倾向,真正贴近生活,触摸社会,回归生活,在植根于生活的真实生活情境之中,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体现出其存在折价值和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意义及价值
1.1针对课堂教学不良状况进行重塑:在一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尚存在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它忽视了直接生活经验的实际作用,忽略了学生对于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个性化感悟,使思想品德教育丧失了人与人心灵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宗旨相悖,极大地挫败了初中生的好奇欲望和思想品德学习兴趣,起不到为学生答疑解惑的目的。因而,只有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社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运用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学”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帮助学生回归生活,用实际的生活案例和情感体验为索引,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新课程要求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之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是一门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密切相联的学科,它不但包含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有极强的现实时代性特征,因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将其知识性内容与生活现实性内容紧密相联,不断拓宽教学资源,广泛地引入生活元素,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用融合的生活体验感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集理论与生活相统一,获得真正的政治价值观学习。
1.3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综合素质发展:单纯、空洞的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是一种学科化的理性主义教学形式,它最大的缺陷是改造了一批“真空”式的学生,他们在现实的复杂社会情境下却无所适从,因而,融入生活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学生通过大量的模拟性实践活动,可以真切地感知生活中所蕴含的政治要素关系,并在不断学习的前提下,发现社会生活问题,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用个性化的思考,剖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实现真正价值意义上的综合素质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运用及案例教学思考
2.1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学”、“我学了有什么用”,为了使学生清晰地对这门课程进行了解性学习,必须帮助学生确立生活化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由认知目标向“生活化”的思绪进行转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要基础理论体系,而是要在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探究,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现实问题融会贯通,建构基本的主动性知识架构。
2.2其次,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充实是教学的前提: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为了提升“生活化”内容,要不断挖掘活用教材,讲究“生命叙事”,以学生的眼光、话题、范例为载体,对课本内容进行生活化的“二次开发”;其次,还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了解学生的感悟,帮助学生强化和认知这些生活经验,用理论充实学生的知识。尤其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可以导入生活化的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如:开展课前5-10分钟的时事播报、新闻开讲、时事点评等,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素材为索引,通过电视、广播、读报等活动为手段,获得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素材,突出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活化和可操作化特征。另外,教师还要引入生活中丰富的社会信息,打造趣味读物课堂,使学生融入在新鲜而生动的内容之中,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如: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身边发生的不良行为原因,如沉溺于上网、痴迷于暴力倾向等,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明确作为公民所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2.3采用生活化的案例教学为手段: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方式选择,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生活化运用,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的知识。在运用案例教学的生活化运用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搜集案例,通过自己的观察选取适宜的生活化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精心的准备和编制,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详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个性化的案例分析,在对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必局限于案例的呈现时间,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深入到案例的分析当中去,教师用设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的思考,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案例视频;用做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形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最后,案例教学最适于进行分组讨论,其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环节,它可以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发表出自己个人的见解,在共同参与的讨论中思考、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总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要精心准备生活素材,使生活素材生活融入基础理论知识之中,使学生处于自觉的、体验生活式的学习,在个性化的思考、小组合作式的讨论氛围中,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活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在知、情、行相统一的生活化教学中,观察生活中的思想品德内涵,真切地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就在学生的身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季士强,肖鹏英.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常见的三个误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2]丁慧民.师生互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课程案例教学的路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篇8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社会责任感
一、从思想品德的视角分析当前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1.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若有似无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意识很浅,仅把教学目标作为常规检查的必须的形式,没有认真思考它的现实意义。备课时机械地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上课时根本不考虑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是简单地操作成教教材。这样的教学活动没有明确的方向,也就谈不上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2.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华而不实
多年来,政治课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味同嚼蜡、索然无味的说教,觉得“假、大、空”,学生觉得上政治课是毫无意义。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大多教师还是以课本知识为授课内容,纯粹是教教材。但是,现在思想品德教材上的内容变少了,正文的内容都是理论性的总结。从学生使用教材的情况看,学生能够把一节课的内容很快地阅读完,当教师讲这些内容时学生早已经知道了,所以纯粹地教教材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只是在读教材,听起来也就没有意思,也就起不到教育的目的。。
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花哨低效
新课程改革之后,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重新构建新的课堂教学形态。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快速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重要的有效的手段,它有容量大、画面美、交互性与生动性等优点,运用得当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部分教师用多媒体不是辅助,而是包办代替。有些教师的幻灯片做得色彩缤纷,图片和动画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睛,多媒体如果过分追求花哨和视觉冲击,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二、“三结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1.“教学内容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意识
每一个公民对自己的国家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基础上还负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很少有人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成一个正式的内容和目标来对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教师就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是建立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要密切关注时事,并且学会将时事政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奠定良好的教师基础。例如,在党的十中有代表提出了涉及“环保”“生态”等问题的议案,教师就可以在网上或生活中找出相关的一些素材,并且将这些素材融入“感受社会的变化”“亲近社会”等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懂得保护资源、改善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和积极参与。
2.“教材与多媒体结合”有效地开展教学
多媒体设备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有力的教学助手。多媒体设备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具备声像合一的功能,而这一功能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学习《一切为了国家的荣誉》时,教师就可以首先借助视频播放来激发出学生的荣辱感,进而激发出学生捍卫祖国荣誉的责任心。所以在这个部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播放《》《南京!南京!》等经典的影片给学生观看。在影片的观看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并被电影中的故事人物和那种强烈的情绪感染。观看完视频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教师问:刚才我们观看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大家看完之后有些什么感受?学生还沉浸在刚才的影片中,教室内静悄悄的。教师说:那等会大家想说了再站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学生1:以前在历史书上了解过这个事件,但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并没有太大的体会。
学生2:对,以前那些民众抗日的激情只是书面上冰冷的文字,但是这一次我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那种保卫家园、保卫祖国的慷慨激昂的情绪。
学生3:非常感谢这部影片让我明白了内心涌动的爱国心是这种激动的情绪,知耻才能更好地为明天奋斗。我为那些抗日的民众而骄傲,我为我的祖国而骄傲,我会努力地读好书,成为一个对社会、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这样一个观看影片、观后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虽然有些内容并不与课本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爱国热情被点燃,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是成功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成功的教学活动。
3.“课内与课外结合”让学生参与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还应该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之中让学生明白自身的责任,从而更好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如学了《勤俭节约,文明消费》一课后,向学生提出要求:1.收集中外历史上关于勤俭持家、节俭治国的典型的人和事,写成墙报或手抄报;2.了解身边一些不理智的消费情况,召开一次“成由节俭败由奢”的主题班会。学了《同在阳光下》一课,教师可以在周末或者是假期让学生多到敬老院去做志愿者,多接触一些弱势群体,让学生在接触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这些课后延伸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情感体验,明白和认识到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一员,自己的力量虽然渺小,但是对这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然可以增强。
三、结束语: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但是一个人才不仅仅是获得高的分数,也不仅仅是拥有良好的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还应该包括良好的道德感、责任感。初中思想品德这门课程肩负着这一重任,笔者相信只要做好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将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兴趣习惯
一、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学习,真正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呢?一是外因方面,这主要是从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变化上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幻灯片、录音机、图片、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媒体工具来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诱发其学习的兴趣。其次是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巧妙设置的悬念、让学生去自主探究;通过分组活动、组织辩论,让学生竞赛;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让学生去去体验感悟。以这些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二是内因方面,就是学生本身,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有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适应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究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可以不成为负担。因此,在教学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之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加强读写,夯实基础
“读”与“写”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思品课教学中尤为重要。阅读是对知识点的再现、再认。通过阅读能够梳理知识,理清层次,建构知识网络,明确知识点的位置。每读一遍课文,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会再进一步,越能深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另外,老师在授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阅读,可使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通过阅读,学生的语感增强,可以提高用政治术语来表达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学好思想品德课做笔记也相当重要,书写笔记可以积累资料,提高书写能力,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总之加强读写,可以提高我们的基本功,为学好思想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关注时政,启迪思维。
时政热点一般是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具体表现,是教材内容的深化和延续,因此,中考十分重视对时政热点的考查。这种考查不仅限于时政热点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等,更重要的是以时政热点为载体,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建议大家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读报纸、看新闻的好习惯,不断拓宽知识面。另外,在关注时政热点的同时,要做有心人,注意把重大新闻时事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会多层面、多角度用教材知识对新闻进行全面分析,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能力。
四、养成习惯,掌握方法
“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受益终生,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学习更是如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预习、听讲、复习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可以表现在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
1、学习环节方面
听课时,要集中精力弄懂教师讲授的内容,做好课堂笔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课余时间应主动问教师或同学。课后的作业应及时、认真地完成。学会有意识地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平时多读一些有关思想政治的报刊、书籍,经常收看电视新闻,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
2、学用结合方面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和身边的生活问题,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好思想政治课还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自己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成绩。
五、走出课堂,联系实际
篇10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品德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历来十分重视个人品德及其修养,可以说,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其精华部分就是重视伦理道德和个人品行,中国哲学基本上就是道德哲学。
然而,看看先行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我们似乎常有一种失败感,最起码好像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效果良好,培养出了大批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那么,我们的品德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例。我们的教材从“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开始,希望大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人生新阶段,并肩负起历史的新使命。然后分八章内容,分别就理想和信念、爱祖国爱民族、树立正确人生观、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等。[1]我们虽然把这些品德素养罗列在教材中,老师按部就班进行了教学,但是,如果再深入反思就会发现,这些很好的内容缺乏有效的突破口。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思想品德的理论落实到实处?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按照这么一种路径,我们的品德教育从思想教育开始,但却跳过了日常行为的约束以及生活习惯的培养这两个中间环节,在行为和习惯之中,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行为习惯的养成本来是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但因为我国幼儿园和中小学也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为习惯培养方案,知识教育和考试成绩被放在首位,因此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大学生们连基本的行为习惯都还没有养成,因此造成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以便弥补他们之前的缺失环节。
2.柯维及其七个习惯理论
美国学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RichardsCovey,1932-2012),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经济学人》杂志推举其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柯维博士或许最出名之处在于其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该书于1997年10月出版,评为20世纪两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类书籍之一。柯维归纳、总结了有关习惯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了其中有7个习惯具有“普遍、永恒、不证自明”的性质,属于最为基本的习惯。这7个习惯就是:(1)积极处世;(2)以终为始;(3)要事第一;(4)双赢思维;(5)知彼知己;(6)统合综效;(7)恢复更新[2]。下面将结合大学生的具体情况,简单阐述一下他的有关7个习惯的思想。习惯1:积极处世。该习惯要求一个人应该有责任感,能积极主动并调整自己的行为、观点和心情。习惯2:以终为始。学会自我安排计划、设定目标。习惯3:要事第一。能够合理安排时间,把时间花在重大事情上。习惯4:双赢思维。在追求自己所求之时,能够考虑并平衡他人的需求,既利己也利人,不做损人利己或两败俱伤的事情。习惯5:知彼知已。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并努力从他人的立场看问题。习惯6:统合综效。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尊重他人并发挥他人的能力,随时准备向他人学习。习惯7:不断更新。学会在努力朝着自己目标前进的同时,有张有弛,不急功近利,以便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柯维这7个习惯反映了人生的成长历程,也包括了成功人生的基本素养。
3.柯维的七个习惯对大学生品德教育的启示
(1)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独立能力
柯维认为,人生成长中,我们必须经历三个时期:依赖期、独立期和互赖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从依赖他人开始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从成人世界中学会了生存、生活的本领,于是不再完全依赖于他人从而走向独立自主,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并能够自我管理。这就是人生的第二阶段,即独立期。大学生从生理来说,已经过来依赖期,完全走向了独立期。但是,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其独立能力却令人不容乐观。7个习惯中的“积极处世”、“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这三个习惯培养的是个人品德问题,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三个习惯,就能够从依赖走向独立。按照柯维的理论,大学生的独立能力的培养主要应该从“积极处世”、“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这三种行为习惯开始。这要求大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一切理想主要靠自己去规划和实现。还要学会对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做一个长期规划,以自己未来的理想和目标为终点来开始规划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并把学习、生活、实践做系统考量,做好每年、每学期、每月和每周的规划、计划和安排,学会自我管理大学生活。这样,大学生们就能分为轻重缓急,即能对事情做科学分类,将精力放在重要事情上,不能天天忙于应付所谓的紧急事情而忘却了自己的远大目标。
(2)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社会交往能力
一个人经过依赖期和独立期之后,具备了走向社会的能力,但如果仅仅靠自己单打独斗,肯定成不了大气候。独立之后要学会跟人合作,学会相互依赖相互配合,靠团队的力量成就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柯维所说的人生的第三个时期:互赖期。完整的人生应该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然后走向互赖,这就是我们哲学经常告诉我们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所谓螺旋式发展过程。现在有些大学生独立能力欠缺,更大的问题还有缺少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社会交往能力亟需加强。7个习惯中的后三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知己”和“统合综效”,主要让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与其他人团结、沟通和合作,从而放大个人的能力。这三个习惯可归为“公众领域的成功”,让人们从独立走向互赖,因此我们可以按照柯维的这三种习惯来培养大学生的互利合作品德和能力。首先,要求大学生能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胸襟,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态度。与人交往时,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其次,要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与同学培养真正的友情。大学同学之情是人生中一段最珍贵的感情,很多终身友情就是在这个时期结下的。最后,大学生还要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参加社团,积极参与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并真诚为团队服务,并从中学会合作,学会奉献[4]。
(3)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永续发展能力
柯维的第七个习惯是“不断更新”,意思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学生不但要学会学习、工作和奉献,还要学会从生理,心智,精神与社会情感四个方面进行自我更新,磨练自己。一是生理方面,通过正常适量的营养、运动、休息及压力管理来维持生理健康;二是心智方面,通过阅读、写作、思考完成心智更新;三是精神方面,通过阅读书籍,接触大自然;四是社会、情感方面,通过持续增加情感投资来更新。总之,柯维的第七个习惯涵盖了其他6个习惯,让奋斗中的大学生注意身心的健康和恢复,不断改进,螺旋上升,从而实现成功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 上一篇:大学生三下乡个人总结
- 下一篇:大学生文体劳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