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大学生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1 01:1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一大学生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一大学生个人总结

篇1

   XX年9月2日,我背上陌生的行李,告别从未离开过的家乡,带着一颗有些无奈与不情愿的心,在亲人的陪同下,踏上了我的大学之路。

在那看似短暂却又漫长的路途上,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坐在车里,欣赏着沿途中两侧的风景,不禁回想起自己的过去。从学前班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直至手里攥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幕幕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个成长中的美好计划与梦想,都仿佛印在抬头望见的那一片片云彩上,一座座山岭间。它们好似依然伴随着我,却又如同过电影般一闪而过。在回味一番过后,它们与我擦肩而过……我低下头,眼睛有些湿润,下意识的紧紧握着爸妈的手,又抬头看了看他们当时的神态。我知道,他们也是复杂着的。天下哪有父母不知儿?!他们知道我本是不愿意报考师范类院校的。可是,我们都必须接受,接受生活中的小意外。我,必将面对这段新人生,开始奏响我的大学三步曲。

在失望与希望交织的情绪下,我迈出了第一步。

初次离开家的我,好似搬家般,锅碗瓢盆带了个全。当推开寝室的门,看到八张床铺,八个小柜子时,我才知道,父母在家时为什么那么担心我的个人物品安置问题了。回想当初,从报到注册领卧具,寻找宿舍,到几天后严厉刻苦的军训,高亢激昂的拉歌和一死不苟的会操表演,以及接下来面对新同学,新老师和新学习方式的那些种种场景。轻叹一声,还好一切我已开始适应,我慢慢适应了大学生该有的独立、适应了人与人之间难免该有的距离、适应了没有老师时刻看管,完全凭借自身约束力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在那些初入大学的日子里,我时而会抬起头,仰望一下高处的天空,深深呼吸,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

时间终会流逝,日子在不知不觉中渡过……

有人说:“平凡的大学生有着相同的平凡,而不平凡的大学生会有不平凡的辉煌。”我可以选择平凡,但永远不可以选择平庸!

当新环境渐渐熟悉,新生活慢慢安定。我也有了新的思想。有些东西已经无法改变,我只有“既来之,则安之”。一个人漫无目的的走在校园里,校园的一切几乎尽收眼底。我不禁问自己,四年的时光究竟该如何渡过?纵然学校是那么不如当初的愿,可我自己难道就这样甘心安逸下去?消沉下去?那不应该是我!横是死,竖也是死,为什么不让自己死的轰轰烈烈?!好是过,坏也是过,为什么不让自己的日子过的风风火火?!就是带着这样的激情与斗志,我努力着,奋斗着……为了文艺汇演,我每天排练三个小时;为了珍惜时间,真正的学到有意义的东西,我“忍痛割爱”,在众多感兴趣的社团里,只选了一个加入;为了更多的体验大学,了解大学,我积极表现,成为系学生会的一名见习生;为了能多方面的锻炼自己,我尝试当学委,做一名广播站的记者。我还参加各类比赛,做见习主播……这一切都还历历在目,回想至此,依然还能感受到当时的忙碌和疲惫,但我更感到欣慰,因为我过得很丰富。当回首往事,我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不忘使命,我要乘风破浪,扬起胜利的风帆!

“使命”另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精忠报国。可对于我而言,我还没有那样的雄图大略。作为一个孩子,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的父母。他们就是我的使命,我的责任。因为,就算有一天我输的一败涂地,至少,我还有父母。他们依然会拥抱我,抚摸我,疼爱着我。他们给予我的爱将会是最宝贵的财富。所以,我的使命就是回报他们的爱,这种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回想二十多年,父母把我培养成一个大学生所付出的辛劳,我要在毕业时带走同等价值的知识与能力!这样,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自己,起码对得起“大学生”这个称谓。

篇2

回顾这大一的日子里,军训生活、篮球比赛、宿舍毽球比赛、英语小组、校运会、改制前期活动、欢送会、烈士林园和大夫山之旅等。与同学们一起相处受益匪浅。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口音的不同也带来不少欢乐。老师同学们都很值得我去学习。

作为班里的一员我拥有同学们而感到欢乐,在班上当上一名干部能为同学服务而感到荣幸。在班里同学们教会我如何去学习各类体育项目,在这各不相同的项目里体验其欢乐之余还曾进我们的友谊。在参加班内的和学院的活动中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让班上添加很多色彩。

经历过大一的学习锻炼,我的另一大收获就是学到了不少组织活动的经验。一年中各种评比、文艺活动都需要动员和选拔同学去参与,除此以外平时的一些展览、演出活动的组织安排也对我是一份锻炼。经过了快一年的工作,我现在与从前的自己最大的不同就是:现在的我乐于做一个组织者奉献者,积极的参与到管理和组织活动中。

在这大一里,班里的气氛是和谐融洽的,这一点在各活动中都能体现出来的,另一方面,我的管理和处事方式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以致大家在后半段时间里对参加学校要求出席的活动里缺席,我没有协调好和各班干的工作,使得我班在系里被批评,大家对学校安排的活动抵触情绪比较严重,很多时候,同学们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说服才愿意去参加活动。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是我们班委会教育工作做的不够好,没有充分的提倡教育奉贤的精神。另一方面:学校在安排某些活动时欠考虑,导致活动的进程和事前宣传的不一致,进而破坏了学生们各自的生活安排,产生抵触情绪,为了大家得到锻炼,班主任也采取了一些让大家可以参加的方法,以学号轮流制去让大家参与的。

篇3

通过联系,我有幸来到了市园林植物园进行社会实践。市植物园是以园林风景区建设为主体,具有植物科研科普、旅游服务、园林工程和绿化苗木生产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植物园,以植物引种驯化、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为主要研究内容;是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引种驯化的重要基地,植物学现场教学的理想场地。也是进行科学普及教育、提高民众文化素养,以及旅游和休憩的最好场所。

植物园已建成的专类园(区)有13个,较有特色和优势的专类园(区)是:沙生植物区、棕榈植物区、藤本植物区、三角梅(市花)园、南洋杉植物区、苏铁植物区、竹类植物区、雨林植物区等。实习一开始,在植物园一位见多识广的分类专家带领下,我与其他几位来自不同学校的实习生一同参观了每一个专类园,在这个汇集了6000多种形态各异植物的植物王国里,我们边走边认,一天下来,便认识了许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植物,有以观赏为目的的:如观花的美蕊花、紫蝉、蔷薇等;观叶的旅人蕉、变叶木、花叶良姜等;观果的吊瓜树、腊肠树等;还有松杉园中姿态各异的金钱松、雪松、落羽杉、活化石银杏等裸子植物;竹径中高低错落、婀娜多姿的毛竹、斑竹、佛肚竹等竹类植物;棕榈岛中充满南国风情的大王椰子、短叶鱼尾葵、加纳里海枣等棕榈科植物;百花厅中清新美丽的王莲、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以保护和展示为目的的辣木、苦楝等乡土树种;以及可以作为经济作物的如糖棕、油棕、伊拉克蜜枣等植物……种类多到令我的眼睛目不暇接,感觉就像是好好地上了一堂观赏植物认种课,真可谓获益良多。

经过了一整天的参观,我们都对市植物园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徜徉其中,秀丽的自然景观;荟萃的人文景观;优越的区位交通均兼而有之,所以在福建省及海内外都名闻遐迩,游客络绎不绝。

篇4

一大学英语发展的瓶颈制约

1普遍性的大班教学制制约大学英语教学发展

可能由于带有“公共”性质,大学英语如其他公共平台课一般采用大班制教学,2个或以上的班级合班上课,少则近100人,多则近200人。这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大硬伤。外语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活动性和交际性,须实施小班制来确保教学成效,过大的班级不适合英语课程结构和设计。学生人数过多,一次课下来,没多少学生可得到训练,老师也跟踪不了几个学生的学校进展,小部分学生做演员而绝大部分学生做观众,很难让学生保持长久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尽管实施了网络教学,可进行人机对话,似乎解决了学习互动性的需求,但学生面对的是机械的电脑,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际。人人互动是有情感的,在进行语言训练之时,涉及仪表仪容、姿态、声音表现、心理调整、理解、环境反应等方面综合培养,如,声音低如蚊子叫、讲话下意识小动作多、眼神飘忽不敢面对听众、胆怯而不敢表达等,通过面对面授课,教师可发现学生的不足,督促学生改正,给予学生正面鼓励,而人机教学则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欠缺。我们不反对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它取代不了人人互动,网络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但不能把它视为解决大班教学造成的顾及面少的灵丹妙药。归根结底,外语教学不适应采用大班教学。

2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未体现学习者个体差异,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诉求

大学阶段为学生提供一个释放主观能动性的大平台,强调自主学习和按需学习,挖掘个体潜力。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是个“大一统”课程,其一是课程综合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沿袭中学课程模式,其二是授课对象无针对性,沿袭中学课堂组成模式。据调查,进入大学,学生感觉到英语学习积极不如中学阶段。学生坦言,中学有高考压力,大学虽然有四六级等考证,但不像高考那样“分数决定命运”,同时,似曾相识的大学英语也容易使他们失去新鲜感,多种因素影响之下,导致学习英语的后劲不足。其三,大学英语是通识英语,无针对专业差异而设置课程,而大学生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大一统”课程使学生看不到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密切关联,在专业为本的前提下,加之功利因素流行的影响,与专业关系不大而有学分要求的课程,除非有兴趣或专业发展需求,否则学生大多只会应付式学习。大学英语教学应体现学生个体差异,鼓励按需学习,按兴趣学习,不适应套用一个“大一统”模版,否则学生个人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调动,个人发展潜能得不到应有的挖掘,大学英语教学成效性得不到实质性提高。

二大学英语瓶颈制约的破解对策

1根据教学配备情况,灵活采用“小班”教学

由于客观教学资源所限,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无法实施如英语专业的小班教学,只能是广义上的“小班”,宜60人左右一个班。如果教学资源非常紧缺,可根据技能特性分类处理,听说类课程确保采用小班教学,阅读类课程可适当安排100人左右大班教学。从管理角度考虑,可选择按院、系或专业分班。小班教学成本大,但其教学成效是大班教学无法比拟的。要切实提升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小班教学是必选之路。小班教学必然开创一个焕然一新的教学局面。

2按2个基准实施分层次教学,一是学生英语水平,二是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针对不同英语水平安排教学,建立层次教学机制。在一个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班上,老师无法面面兼顾,无法有针对性教学,无法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要求,无助于挖掘学生潜能。大学生求知欲旺盛,老师应帮助学生保持这旺盛之火,为它提供燃料。由于火的品种不同,所需的燃料也就不同。大学英语可设置2-3个层次的班,供学生选读。采用灵活班级调整机制,在学期中或新学期,学生可根据实际水平和意愿调整层次。每层次学生总体水平接近,为教师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平台。

其次,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开设系列专项技能训练课程。把大学英语细分为专项课程,根据学制年限和技能发展特性分为若干系列,学生按需所选,按兴趣所读,各自精彩,挖掘各自潜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完成规定的最低必修学分,可多选课程,计为选修学分。系列课程按交际能力分两大类———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可设置如下:

口头交际能力:英语语音语调课开设1个级别;听说课开设3-4个级别;口译开设1-2个级别,学生具备一定听说读写能力后选读。

书面交际能力:读写课程开设3-4个级别;笔译,开始1-2个级别,学生具备一定听说读写能力后选读。

课程采用小班教学,若资源紧张,保证听说类课程小班教学,读写类课程适当大班上课。

按学生英语水平及学习兴趣实施分层次教学涉及的工作量大,需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进行,可先从个别专业群试行,积累经验反复试验后再逐步推广。

3从专业群角度出发,辅于专业英语知识学习

学生在学习通识英语时,应同步接触一些简单的专业英语。其实,不少英语单词含有特定的专业词义,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能进入一个新的英语学习天地,感悟到学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四六级等考证之用,还可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服务,体验到英语与其专业的内在联系以及与未来就业的联系。专业英语的有机融入,极大地拉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将来过渡到专业英语学习。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双轨制对教材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英语辅助教材的选用在体现基础性之时,要融合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突显专业群服务。当今科技日新月异,要保证学习内容涵括新技术、新产品等,及时反映实际生活现状,以拉近学习距离,提高教学成效。如手机更新换代快,使用手机使用说明书为教学材料时,宜用新一代智能手机说明书,如iphone等新潮产品。由于科技更新速度快,学习材料亦同步更新,宜把学习材料编为有特色的校本材料,便于及时更新。

4优化组合教师资源,组建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由英语专业教师分成若干个团队,专责某个专业群的教学及专业补充教材编写。负责专业群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具有英语语言方面的优势,还应了解此专业群的基本常识,了解越多越广越深,授课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富有感染力,有效实施普专结合。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可通过自学、请教该专业群教师和旁听该专业群基础等方面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积累和总结,必能取得应有的效果。鼓励有扎实英语基本功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补充教材编写及参与大学英语的部分教学,发挥专业优势。两类型教师在教学上可实现相辅相成,各展风采。通过组建专业群教学团队,集思广益,打造特色。大学英语教师通过普专结合教学,也为个人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渠道,提升了个人综合业务能力。

5采用灵活的考核评价手段

改变单一期末笔试评价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推行项目式考核,形式多样化,口笔结合,各有侧重。如读写课,可采用调研报告、问卷调查、策划书、汇报会等项目进行考核,口笔结合,侧重书面,辅以适当口头交际。灵活的考核评价手段,在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兴趣需求之时,适当兼顾学生基本综合能力培养。

改革是发展之路。在大学英语教改不断的探索之中,我们不仅要思考在教学定位、授课模式的创新、课程内容的优化、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的改革,还应遵循外语教学课堂特性,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实际需要,才能有效盘活公共英语,不使之成为鸡肋,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探索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历程[J].外研之声,2008(1):8-13.

篇5

关键词:英语学习状况学习动机学习方式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人才市场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在英语教学师资与设施上也加大了投入力量,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每年的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然而,由于继续扩招引起了新一轮的教学资源紧缺,每班上课人数达60人,教师无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学生课时少,听说课时更少,社会与学校又过分地追求四级通过率,导致课堂效果不明显,学生课后学习程度不一,造成目前我校大学生英语水平难以提高。因此,作者以一名管理者的角度以我校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做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调查的对象、目的与内容

1.1调查的对象

本次调查于2005年10月底进行,随机抽取华中农业大学一、二、三年级全日制本科生536名做为调查对象,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36份,回收508份,有效卷为482份,有效率为94.88%。其中男生285人,占59.3%,女生197人,占40.87%。一年级学生占57.68%、二年级学生占29.67%、三年级学生占12.65%。(见表1.1)

表1.1

性别年级目前英语水平

男女大一大二大三四级以下四级六级

人数28519727814361429512

%59.3%40.87%57.68%29.67%12.65%89.00%10.58%0.41%

1.2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想了解我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与总结,认清我校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障碍以及需要我们改善和提高的方面,积极创造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外部环境,使英语学习与过级考试不再是一项难题。

问卷内容涉及广泛,共32题,具体分为5个部分:1)个人在英语学习中的基本情况,2)英语学习的动机,3)英语学习的动机,4)对英语学习的体会及看法,5)对英语学习的意见或要求。最后一题为简答题。

2.统计的结果与分析

2.1对学生个人英语学习的基本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表2.1

序号项目选择人数百分比(%)

1对自己英语学习基础的认识很好275.60

较好9720.12

一般23448.55

差12425.73

2英语学习的兴趣浓13828.63

一般28358.71

没有兴趣6112.66

3每天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1个小时以下26454.77

1-2小时11423.65

2-3小时6413.28

3小时以上408.71

4每天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课堂学外)(多选题)背单词35974.48

读课文18738.80

练习听力12726.35

巩固课堂知识8918.46

读英文报刊杂志9319.29

其他173.53

5是否经常听英语广播每日必听316.43

经常听56&nb

sp;11.62

有时,偶尔听26655.19

不听12926.76

6英语听力学习情况仅每周的听力课听一下22045.64

除上课外,课后还听自主听力15532.16

除上项外,还听英语广播7916.39

听力课的配套听力练习285.81

7你有晨读的习惯吗?有26254.36

没有22045.64

8经常写英文文章吗?有计划地每天/周/日写10321.37

想起来就写11824.69

老师要求才写19340.04

从来不写6814.10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非常不容乐观。首先,在英语基础方面,有48.55%的学生一般,25.73%的学生很差,而基础很好的学生仅占5.60%,同时有达58.71%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一般,而没有兴趣的达12.66%。另外,从其他项目可以看出,学生英语学习内容单一、无计划性,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认为,这些调查数据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处于一种混沌不清、模糊的状态,不知道怎样学、学什么,问题十分严峻,这需要所有的教育者与管理者引起重视。

2.2英语学习的动机

表2.1

序号项目选择人数百分比(%)

1影响英语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英语基础11223.24

老师的鼓励449.13

自己从学习中得到的成就感28458.92

同学的影响428.71

2你认为自己学习英语最主要的动力来自(多项选择)兴趣爱好10020.75

过级的压力15632.37

老师、父母的期望与督促5812.03

社会竞争的需要22747.10

同学的影响153.11

3你认为自己学好英语的主要目的是过级拿学位证12323.24

利于找好工作2209.13

出国的需要7658.92

其他638.71

4大学期间,你对过级的目标是过四级8918.46

过六级30863.90

过专业四级或八级347.05

考GRE、雅思、托福等469.54

其他51.04

5如果你四级通过且成绩优秀,是否会考口语是38579.88

否9720.12

学习动机在英语学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英语学习。就英语学习的环境而言,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1],而经典社会心理研究将语言学习动机分为“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2]。

通过调查发现,在被问及影响英语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时,有58.92%的学生选择“自己在学习中得到的成就感”,属内部学习动机;在被问及英语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何处时,有47.10%的学生选择“社会竞争”的需要,选“过级需要”的占32.37%;学习英语的目的以“利于找个好工作”和“过级拿学位”为主,分别占45.64%和25.52%;有63.9%的同学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够过六级,并有79.88%的学生希望得到口语考试证书,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工具型”学习动机。

2.3英语学习方法的结果与分析

表2.3(四级未过者选做)

序号项目选择人数百分比(%)

1你会在何时开始准备英语四级考试大一上学期16634.44

大一下学期14930.91

大二上学期11423.65

大二下学期5311.00

2你认为过国家英语四级的最主要因素是(多选)单纯背单词11223.24

多背多读,培养语感33268.88

多做真题9920.54

掌握做题技巧12425.73

3是否准备参加英语辅导班

是12529.14

否30478.86

表2.3主要列出学生对国家英语四级的准备方法的统计数据,而对整体英语学习方法的结果分析还应参考表2.1中的4、5、6、7、8项的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很缺乏科学性,存在单一性和不规律性,例如在学习内容上以课堂学习内容为主;课外学习以背单词为主的占74.48%等。但是在被问及通过cet-4的最主要因素时,有68.88%的学生选择“多读多背,培养语感”,而有65.34%的学生在大一时开始准备英语四级考试。这说明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认知上是比较清晰的,而且态度积极,然而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学习方法存在很多问题。

2.4对英语学习的看法与态度的结果与分析

表2.4(3、4、5、6题由四级未过者选做)

序号项目选择人数百分比(%)

1你认为英语对你的将来的影响是没多大影响232.70

有一定影响11123.03

有很大影响19640.66

影响深远15231.54

2你认为大学英语学习与高中有什么不同(多选)课堂老师的角色不同7816.18

自学的成分多36976.56

学习内容发生了变化19440.25

学习要求更加严格326.64

学习要求没有以前严格10020.75

3你觉得有关四级考试的指导性讲座对你的四级准备有帮助吗?有27263.40

无15736.60

4你认为什么时候举办四级考试指导讲座比较有效大一刚入学13130.54

大一第二学期14132.87

大二第一学期9221.45

大二第二学期419.56

临考前245.59

5认为举办四级模拟考试有必要么有31473.19

无11526.81

6你认为模拟考试的频率应该是每周一次9421.91

每月一次20247.09

每月两次9221.44

其他296.76

从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们十分重视英语学习,并且希望学校能够组织一些帮助备考四级的活动。当被问及“英语对将来的影响”时,由40.66%的学生选择“有很大影响”,31.54%的学生选择“影响深远”,23.03%的学生选择“有一定的影响”,认为“没有影响”的学生仅占2.70%;当被问及“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有和不同”时,选择“自学成分多”的学生多达76.56%,分别有40.25%和20.75%的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发生变化”和“学习要求没有从前严格”(该项属多选项目)

2.5对英语学习的意见与建议的结果和分析

该项属简答题,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其中包括:提高英语广播质量、提供更多的听说读写的机会(例如举办高质量的英语角、看英文原片等)。这些意见与建议不仅给我们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意见,而且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渴望学好英语的一片热忱。

3.讨论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表明:

3.1我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基础差、信心不足、缺乏兴趣等。如何提高大学社国内英语学习兴趣、改善英语学习环境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3.2我校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强度不高,且多属“工具型”学习动机,需进行“融合型”学习动机的引导和激发。

3.3学生对英语学习方法有很清晰和明确的认识,英语学习态度也很积极,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英语学习拖沓和低效的状况,这些都有待工作者加以引导和纠正。

4.建议与对策

4.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刻不容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外语更是如此,一旦学生喜欢上了外语,对它有兴趣,产生了激情,你不教他,他也会主动去学、去练、去钻。在调查中我们得出这样一种结果: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与其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大的现象相悖。作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与同学的自身兴趣相关之外,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换句话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之中。

因此我们应与外语教师加强联系和交流,不断革新授课技巧,如启发、讨论、扮演角色等。因材施教,及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Teachstudentstolearnhowtolearn”

4.2举办丰富多样的课外英文活动。开展高质量的英语角活动、放映英文电影、开放听力教室,利于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在学生宿舍内创办英文期刊杂志室,方便学生阅读;鼓励口语好的同学带头用英语交流;全天进行英语教学广播;举办英文原创小说大赛等各种活动,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4.3协调四、六级考试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与国内许多高校一样,我校也将英语四级证书与学位证联系在一起,然而,英语学习和过级考试往往存在着诸多矛盾。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运用能力,而过级考试则是一种应试教育。因此协调四六级考试与英语学习的关系成为必然。笔者认为应激励学生立足校园,放眼世界,把备战四级作为英语学习的起点。

4.4建立英语学习激励机制。这个激励机制应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制定,目前我校动物科技学院已制定了相关规定,内容广泛,从集体奖励到个人奖励规定详细、奖励额度大,在提高英语学习和教学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4.5及时矫正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良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给予正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篇6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的方式,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45份,其中有效问卷239份,问卷有效率为97.55%。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完成,在此基础上,对4名本科生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感受。

二、研究结论

1.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

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随机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复杂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过程是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合作学习小组由承担不同任务、扮演不同角色、处于不同地位的学生组成。大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及相应的地位与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户口、学习成绩、性格、人际交往能力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承担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角色的学生,78.2%的父亲职业为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84.4%的为城市户口;同时,91.67%的小组组织者、82.7%的主要参与者很擅长或比较擅长人际交往。由此可以看出,家庭背景越好、社会地位越高,学习成绩越优异,人际交往能力越强和性格外向,为城镇户口的学生承担小组组织者、主要参与者角色的概率越大,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地位越高。因此,在各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合作学习的开始阶段,特别要求小组长应该由成绩优、能力强、威信高、人缘好的学生担当”。第二,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在对其他学生各方面素质认识基础之上的相互选择过程。学生在选择其他组员的过程中,更重视合作者的责任心、思维逻辑、性格组织领导能力,选择比例分别为72.4%、58.6%、57.7%、49.8%。班级中的学生以彼此间的日常交往经验为依据,对其他同学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综合考量,在此基础之上,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的,选择成员与其建立起合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人际关系较好的学生在小组形成前期就被优先选择;相反,能力较弱、综合素质较低、人际关系较差的学生则在小组形成后期或已经形成时被分配或被“无奈”地选择。第三,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学生群体中的过程。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主要有积极组建、主动要求加入、被动要求加入、剩余后被分配四种。91.7%的小组组织者积极组建或主动要求加入合作学习小组;69%的主要参与者积极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或主动要求加入;61%的一般参与者被动要求加入或剩余后被分配;71.4%的剩余后被分配的学生为一般参与者。因此,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承担的角色与其参与方式有关。积极组建或主动要求加入的学生一般为小组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被动要求加入或剩余后被分配的学生更多为一般参与者或非实质参与者。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背后受着学生个体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学习成绩、性格、人际交往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之间进行相互选择,并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小组中来。

2.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中的成员互动

小组成员互动是合作学习小组运行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及其对小组成员的影响。探讨成员互动的目的、内容、形式、结果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合作学习小组的运行过程。第一,互动目的——目标与任务取向。“一切合作性学习开始于一个互相共享的小组目标。”合作学习小组的任务一般为老师安排,其成果与小组和个人的成绩考核相挂钩,而最终的合作学习成果很大程度上与小组成员设置的目标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学生为完成老师的任务,顺利通过老师的评价,“不得不”从原来松散的个体状态结合成一个小组集体的形式,设置彼此认同的学习目标而共同为之努力。合作学习小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这个目标为导向,具体来说,小组成员的互动内容以任务为中心、互动形式为实现目标的载体、互动成果体现和达成目标。第二,互动内容——合作任务与闲谈。在互动过程中,组员主要围绕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活动,合作的任务成为小组互动的主体部分,也对小组成员的互动起到维系作用。合作任务往往是促成小组成员合作互动的直接压力,其完成进度与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互动、解散等状态相一致。合作任务是小组互动中应然的主题,但也存在游离于合作主题之外的闲谈。以面对面直接讨论为例,观察发现,这些闲谈主要是合作主题中某个“兴奋点”的延伸。在闲谈时,整个气氛都比较活跃和轻松,而小组成员似乎更享受这种闲谈。闲谈持续一段时间后,一般是组长为了完成讨论的任务,提高讨论的效率,会把小组成员从闲谈中“拖”回到现实的讨论主题中来。第三,互动形式——对话与话语权的体现。“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对话是与权利紧密相连的。对话这一形式本身就存在着对交往双方的限制,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不平等。”“在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往往只是一部分学生在积极地参与整个过程,有少数小组成员则完全成了听众。他们都直接地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取完成学习任务的信息,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更不要说发表自己的意见。渐渐的,这部分学生成了小组中的‘沉默者’。经过分析发现,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在学习有困难或者是在性格上很内向。”观察得出,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承担不同角色,处于不同地位的成员具有不同的话语权,并体现出不同的话语特征。组长在与组员进行对话时处于一种“话语权威”的位置,他统筹安排着所有的事务,有权力去要求其他组员必须完成某事,其话语通常是指令式的。其他组员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接受组长安排的任务并按要求完成,其话语通常体现出服从式的特征。第四,互动结果——分工与成果的产生。合作学习初期,小组成员互动的直接结果是分工,确定每个组员应该负责的任务。不管是组长直接分配还是组员自主选择,任务分工都体现着“能力匹配”的原则。组长会把任务交给适合它的组员做,而组员会选“感觉跟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任务。合作学习中期,每个小组成员与自己任务相近的组员进行沟通,做好自己负责的部分。合作学习后期,组长汇总所有组员完成的内容,总结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文本或PPT,作为合作学习的最终成果。因此,合作学习成果的产生,是一个从组长分配到组员加工,再到组长整合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小组中的成员为了完成合作任务而进行互动,彼此交换着资源,却拥有不同的权力。合作成果的产生是小组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由于承担任务、扮演角色的不同,学生个体对整个合作学习的成果有着不同的贡献。

3.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运行特征及其影响

合作学习小组的整个运行过程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并对其成员的态度、情感、知识与能力发展等方面产生特定的影响。第一,模式化。合作学习小组的运行过程及学生个体在小组中的角色与责任都体现出模式化的倾向,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和小组成员的发展。首先,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就是确定目标—任务分工—汇总整合—展示汇报的过程。这一点似乎无可非议,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一过程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体现了合作学习。约翰逊兄弟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等要素不可缺少。然而大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体现以上要素,并不能真正实现“合作”。被访者说道:“我觉得合作学习小组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首先是老师下达任务,然后组长分工,汇总分工后的内容,汇总后汇报,而不存在合作的意义了。合作被机械的分工取代了,分工后就没有合作了,就这种感觉。“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小组已成为一种形式,成员之间缺乏积极的互赖,而只是被迫承担了个人责任。社会互赖理论认为,在缺乏互赖的情况下,个人之间彼此便不会有互动,个人都是独立工作而不受干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学习小组已经丧失了其原有的通过组员之间的密切交流、充分互动而达到思想碰撞的载体功能,而成为合作意义缺失、学生个体机械集合的组织。这既不利于合作学习应有效果的达成,也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其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由于其背景、能力、个性差异,其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任务都显示出一种固定的格局。关于这一点,被访者深有感触,说道:“虽然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负责的工作,但活跃的还是那么几个人,不活跃的还是那些,基本上有一个固定的格局。“由于之前在大一大二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大三再组建小组的时候,大家就默认我为组长了。”每个人因其已有的知识、能力等在不同的合作学习机会中有着相同的位置,即总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几乎没有机会去尝试新鲜的任务。长此以往,学生虽然在某个方面能力比较突出,但却不能很好地均衡发展。而成员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和格局,对它所带来的影响习以为常或不以为然。第二,关系化。关系影响着合作学习小组从形成到互动的全过程。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一个固定的关系圈为核心,就大学生而言,“首先从自己身边开始,以与自身的空间距离远近来定位和建构其关系网络”。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本质上是一个以组长为核心,一圈圈向外扩散的圈子。圈子内是与组长关系好的舍友、同性朋友或少许异性朋友,圈子外则是与核心成员关系较弱,只存在工具性关系的普通同学。小组中的圈子内部成员形成一种固定的合作关系,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则与核心圈子保持着一种不稳定的合作关系,处于一种边缘地位。被访者在谈到合作小组形成时说道:“就是一起关系好的,很顺其自然就在一起了。再叫几个人,就形成了一个小组。”我们在组建合作小组的时候碍于人情和面子会选择我们内部的人员,在小组外你就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所以我们经常就会固定的那几个人,再会加几个人。关于关系对于合作学习的影响,被访者说道:“关系好可能合作的效果会更好一点。因为关系好的话会好说话一点,有意见、建议、想法都可以很随意地说出来。如果说和不太熟悉的人合作的话,有时候你只是对要做的任务有啥意见,但你害怕会对人家负责的工作或者任务有干扰。会有点遮掩或提防的感觉,没有跟关系好一点的在一起舒服。”从中可以看出,圈子内的成员对整个合作小组更有归属感,在互动过程中游刃有余,而圈子之外的成员基本上处于一种游离、被排斥的状态,对小组很难形成归属感和亲密感。第三,层级化。合作学习对在合作小组中承担不同角色,处于不同地位的成员具有不同的影响。组长负责组织、统筹所有的工作,积极参与者承担大部分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垄断”着合作学习的重要资源,包括知识的搜集与整理、讨论过程中的发言、合作成果的汇报等机会,这都有利于他们知识的扩展,表达与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的提升。对于一般参与者而言,他们只能是一小部分任务的承担者,“默默地”为合作学习成果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于那些不付出而只享受合作学习成果的小组成员而言,他们几乎不承担任何任务,只是名义上的参与,实质上却没有任何收获。由于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和态度等的差异,合作学习对在小组中处于不同层级的成员发展产生着层级化的影响,其结果必然使差异更大化。总之,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运行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模式化、关系化、层级化特征对小组中扮演不同角色、处于不同地位的成员的意识、情感、知识、能力各个方面产生了差异化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不平等性。

三、讨论

篇7

“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中使用广泛,对提高美国本科教育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1]。本文开展的调研以NSSE为基础,参考“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China)[2],结合实际,抽样调查了涵盖学校各个学院、专业、年级的4309名本科生,取得一手资料,采集数据具备较强的代表性。

一 调研方法

本文采用的调研方法将学习投入度作为理论基础,更侧重学生的“学”,直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对学习质量和收获的重要作用,将一切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投入和努力度的因素统筹考虑[3]。问卷设计过程中考虑学校学风、教学方式、课外活动、师生交流、同学关系、学校政策等各因素,问卷由五部分构成:学生的背景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学生行为(对学习的认识、在校时间分配、人际关系情况、学习习惯和方式、互联网使用情况)、院校行为和要求(教师行为和要求、课程教育目标达成、课程对学生学习严格要求程度)、学生对院校行为和要求的反应(学校满意度、毕业选择)、学生收获。

二 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结果分别从两个层面依次对所获得的基本数据进行分析,力图在完整呈现学校本科生学习情况整体面貌的同时,也能够根据各年级之间的差异对比进行有针对性地专门分析,以期既能从整体上掌握学校本科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情况,了解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学习投入与努力程度及其学习满意度,又能分析和比较各年级学生群体对于学习环境的不同感受以及学习投入和努力度,总结其变化趋势,为改善不同阶段本科生的学习质量提供有益借鉴。总的来说,本科生学习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学习兴趣未体现高度一致的认同感

调查显示,高校本科生对于学习目的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是明确和清晰的,基本上都能认识到学习对于自身知识获得和能力养成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但在学习兴趣方面并未体现高度一致的认同感。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具有相当兴趣,能够获得强烈的满足感。但也不难发现, 26.59%的学生认为自己未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26.11%的学生缺乏对自己所学内容充满期待,35.74%的学生不是基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来投入和参与学习,37.4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东西没什么意思”。这表明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本科生对学习兴趣不足,缺乏积极参与和投入学习的动力。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差异性方面,无论是基于兴趣学习,上课提问老师的欲望以及缺乏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大二和大三学生呈现出消极负面情绪的人数比例均超过大一大四学生。在学习导致自身满足感的问题上,相对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徘徊在70%左右的相对平稳趋势,大四在人数比例上猛增到80.78%。在对待自身学习是否因为对学习有兴趣时,大四比例居各年级之首,达到75.52%。这也表明,如何能够保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重新提振和激发大二大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值得我们关注。

2 学习策略不够科学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表现为“学生在校时间分配”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每周投入在学术活动的时间和投入到校内外工作的时间多集中于少于10小时或10~20小时,比例高达90%以上。这表明,绝大多数本科学生对各类活动投入的时间分配不均,投入和参加学术活动、校内外工作和图书馆自学的时间则明显过少。同时也可以看出,本科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主要集中于课堂听讲和上自习两类。这一点从学生上课的高出勤率和上自习的较高频率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不甚科学,表现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不均和学习习惯和方式的单一。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差异性方面,在每周投入课程准备的时间方面,从大一到大四出现了逐年递减的现象,这种随着在校年限的推移而逐渐减少投入课程准备的时间的现象,可能与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大四“教学虚化”的情形直接相关。如何防止大四出现“教学虚化”,根据大四量身定做符合其年级特性的课程教学和培养计划,亟待我们思考。

3 课堂体验存在差距

课堂体验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所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包括学生感知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感知的课程教育目标达成以及感知课程对学生学习要求的严格程度三方面。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按照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观念与行为来处理和把握课堂教学,但也存在相当比例的学生缺失良好的课堂体验,44.23%的学生不能经常感受到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同学进行小组讨论,54.72%的学生感觉自己经常难以理解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35.35%的学生认为老师不允许自己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课程作业。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部分同学良好课堂体验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其学习质量,也限制着本科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大一到大四分别有94.92%、95.04%、95.42%和92.68%的学生偶尔或从未在课堂上做过口头报告,大一到大四分别有71.30%、75.55%、72.59%和72.54%的学生偶尔或从未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合作。这一普遍存在于各年级学生的现象表明,大部分任课教师还未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

4 师生疏离形势严峻

我们发现,分别有91.90%、95.54%、95.22%、95.38%、95.89%、96.19%、96.21%、92.69%、92.95%、95%的学生偶尔或从未与老师进行过面对面交流、通过邮件与老师进行交流、利用即时聊天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参加过教师的课题研究、与教师一起参加课程之外的各类活动、与教师讨论过自己的职业计划、与教师讨论过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就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交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计划给予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整体缺乏与教师的互动背后,大二和大三学生仍然首当其冲地成为最高比例的两个群体。无论是师生面对面交流、师生讨论课程内容、师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以及师生交流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二和大三学生都高于大一和大四学生。显然,学校本科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极不乐观,令人堪忧,亟待改善。大学的本质就是师生互动存在的学术共同体,缺失师生良好互动很难形成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大学教育,本次调研中所暴露的师生梳理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三 对策与建议

1 加强学业导航

针对本科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和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比例偏高的现状。首先,要开展切实有效的专业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要开展通俗易懂的课程导航。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重要性和课程之间关联性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再次,要紧密联系职涯规划,使学生能够较早的根据自身爱好和特点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源动力。

2 深化教学改革

针对本科生学习策略不合理、课堂体验有差距的实际情况,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和规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制度化、层次化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分类分层次修订课程标准,建立课程调整退出机制,从而保证教学水平和课程质量;改革考评模式,强化学习效果的过程监控,建立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方式;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实践、科研训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

3 优化课外活动

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还要依赖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课外活动。要构建覆盖范围广,活动普及度高的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层级化体系,避免活动参与的“二八现象”。同时,要注重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类活动,以增进师生交流,充分发挥师生良性互动对于学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积极作用,以教授特有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帮助学生修身立志、明德守礼,博闻躬行,从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4 完善制度建设

建立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需要理念的转变,有力的举措,但更需要科学的制度。应当建立知名教授讲授基础课、前沿科技知识和新生研讨课制度;实施新开课、上新课试讲制度;建立教学准入制、助教制、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制度,切实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课堂吸引力;建立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制度,从制度上优化本科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建立本科生学习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构建多方协同合作的学生学业帮扶体系,解决师生疏离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篇8

当今社会正处于高速转型期,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变革不断推进,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大,而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而在这一大背景下,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却不容乐观,特别是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成为困扰社会、家庭、高校以及大学生本人的重要问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不明确、自我定位不准确、职业生涯规划模糊等问题显著,因而从实证角度探索大学生自我认知意识的现状及问题十分必要。

二、调查设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共计在 A 高校的 14 个院系中发放调查问卷 450 份(含预调查 30 份),正式调查问卷 420 份中,共计回收 406 份,其中有效问卷 394 份,问卷回收率为 96.67%,有效问卷回收率 93.81%。从年级分布上来看, 大一年级学生占 17.77%, 大二年级学生占 48.98%,大三年级学生占 25.89%, 大四年级学生占7.36%;从 性别分布上来看 ,北京市 A 高校本科生中,女生多男生少,问卷回收情况统计其中男生 166 人,女生 228 人,比例接近为 2.18:3, 基本符合 A 高校性别比例现状。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会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自我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影响,因此,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中, 涉及到了关于被调查者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在校大学生参与相关专业实习和兼职社会工作情况。 被调 查 的 学 生 中 ,49.49%有过社会实践经 历 ,50.51%没 有 参与过社会实践。 第二方面是在校大学生参与学生工作即担任学生干部情况 (担任多项学生干部者, 取最高级别),担任校级学生干部的占 11.68%,担任院系学生干部的占 32.23%, 担任班级学 生 干 部 的 占19.80%, 不 担任学生干部的占 36.29%。 总体来看, 样本代表性良好。

三、 自我认知现状实证分析

(一 )自 我 认 知 概念了解程度如下图 1 所示,A 校 本 科 生 中 了解自我认知概念的同学占大多数,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有自我认知的概念或者听说过自我认知,但真正系统的做过自我认知的同学仅占 17.51%, 表明 A 校本科生对于自我认知还仅仅停留在概念了解的阶段,并没有深入。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于自我认知完全没有概念,这样的状况,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二)自我认知概念了解时间如下图 2 所示,在了解自我认知的被调查者中,绝大多数学生了解自我认知是在高中阶段及大学阶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育发展因素。在高中及以前的阶段,所有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同小异,应试教育规定学生所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这就使得学生只能按照同一模式发展,学生和家长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相对较少。 在高考指挥棒的左右下,所有学生按照其要求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并不需要考虑其与自身现状和需求是否相适,所以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相对靠后。 第二,高招专业选择。 高考前,如何选择专业成为摆在考生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考生和家长对于专业的选择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化,逐步从报考热门专业、家长大操大办向结合考生兴趣、特长及未来发展规划合理选择转变, 这一观念的转变,就使得在高考前考生开始分析总结自己的兴趣点、特长点,也就开始进行自我认知, 从调查结果中也能得到印证,学生在高中阶段了解自我认知的占有最大比例。 第三,高校大学生发展辅导。 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绝大多数高校都有相应的学生发展辅导体系,包括心理辅导、职业发展辅导等等,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职业指导课,个体咨询等等。 以 A 校为例,A 校设有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发展辅导中心,并由专业老师为学生开设 《大学生发展辅导》和《求职与择业》课程,这就使得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能够有更专业的辅导。 与此同时,在大学阶段,学生更加会关注今后的职业发展,由此,很多同学也正是此时开始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而做职业生涯规划前,职场和自我认知是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除了高招选择专业的时候了解自我认知外,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在大学阶段开始对于自我认知有所了解的。

(三)自我认知概念了解渠道如图 3 所示,在 A 校本科生中,通过社会实践及学生工作中了解自我认知和通过老师及职业指导课上了解自我认知的占绝大多数。 这两个渠道一个源于实践、另外一个是源于教育。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 劣势以及各种能力, 并通过实践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己;在教育中,前面关于了解自我认知的时间中已经分析到, 高校中的学生发展辅导体系有利的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认知。 这两个渠道也正是 A 校学生自我认知的主要渠道,因此,要想提高我校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 为学生个人学业发展规划、 职业发展规划和人生规划打好基础, 也必须注重从这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现状;优势;劣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支新的重要力量。

目前,全国有300多所独立学院,在校生190万人,承担了30%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在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急剧增加以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这一大背景下,研究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对于帮助独立学院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体系以及推进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调研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及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努力探讨提升独立学院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全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普遍在80%以上,总体达到了较高就业水平。在2010年全国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研讨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公布该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6.28%,其中独立学院的就业率高达98%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的独立学院还有很多,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初次就业率连续六年在93%以上;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就业率平均每年都达到90%以上;北邮世纪学院第一批毕业生的就业率就达到了98.19%。笔者在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进行普遍了解的同时,也对一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重点了解。某独立学院2004到2009年连续六年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得到92.2%的平均就业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于该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值。这些数据可见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良好。

从笔者调研的某独立学院连续六年毕业生就业数据中我们还了解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比例为76.35%;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为9.78%;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率为0.86%;教育、医疗卫生、科研的就业比例为4.5%;考取研究生的人数从2006年的20人,09年达到118人,逐年攀升;历届毕业生目前自主创业的人数占到了已毕业人数的10.34%;省内就业的人数达77%。该校的调研数据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就业,为地方经济服务,且呈现出就业多样化的特点,逐步向高层次就业方向发展。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优势分析

独立学院经过十年的发展,就能展示较高的就业水准,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优势和经验。

(一)独立学院高度重视就业服务

独立学院以非财政拨款的社会资源为主要经费来源,因此,稳定的生源是学校生存的保证,这就使各独立学院使出浑身解数提高就业率。据了解,各独立学院均能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部分独立学院还是开设职业规划、创业教育等课程来引导学生就业,以创业带就业。同时,各院实行大学生就业全员目标责任制,要求人人关心大学生就业,人人促进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工作成为各独立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并与各岗位紧密挂钩。

(二)毕业生就业观念务实

作为新生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普遍重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同时注重调整毕业生的期望值,要求毕业生不急功近利,要有“骑驴找马”,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找准就业定位。期望值不高,定位准确,是独立学院毕业生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的一个突出特点。首师大科德学院党委书记、主管就业的常务副院长周立明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一刀切,众多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急需实用人才,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不会优先考虑这些单位,恰恰给独立学院的学生留出了很大的就业空间。”正是这些就业观念的教育,使得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能准确认识到自已的就业定位,就业观念十分务实,使得就业工作能顺利推行。

(三)专业设置努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独立学院设置的专业大多为母校近几年就业情况较好,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热门专业,热门的专业能使毕业生顺利进入市场。目前就业市场专业冷热差距大,跨行业转专业就业比较普遍,热门专业毕业生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同时,部分独立学院还不断研究市场,调整专业设置,开设独具特色的专业,如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与经营等专业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

(四)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大多为应用型专业人才,注重实践动手能力。这一类型的人才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相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应用技术能力;与高职学生相比,有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创新与技术革新的理论能力。因此,毕业生一旦就业能很快上手。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毕业生在中国十五冶公司工作中的良好的实践表现,得到该公司的认可。十五冶公司把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作为每年选聘优秀毕业生的定点高校之一。6年来,十五冶公司已从该校选聘优秀毕业生200余人。

三、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但是,独立学院毕竟是新生的高校,十年发展也不算太长, 因此,其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高。

第一,从大环境上看,市场早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在广阔的选择面前,用人单位总有理由挑剔,要求高校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有实力的企业就更有选择的资本,用本科生够了的选研究生,能选一本、二本就不考虑三本。显然,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独立学院毕业生存在自身的就业难度。

第二,从独立学院本身来看,社会认可度不高。独立学院作为新生力量,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远远无法与传统高校相比,甚至不少单位对独立学院的了解几乎为零或持顾虑态度。这样的现状,无疑增添了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压力。不少门槛较高的用人单位直接将三本的学生拒之门外,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

第三,专业设置和生源集中的问题。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基本上按照母体院校近几年就业较好的热门专业设置。热门专业一方面有利于毕业生顺利进入就业市场,另一方面也因为专业设置的重复和相对集中,同一专业的学生量过大,加之独立学院学生本省就业比例较大,如前述某独立学院本省就业占到了77%,生源过于集中必然使就业竞争加剧。

第四,毕业生个体就业能力有待提高。个体层面上的就业能力可以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人力市场上脱颖而出。独立学院学生仍要在提高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意识,使竞争具有优势。

四、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从目前的情况看,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使培养的毕业生更符合社会需求。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要处理好结构调整与规模扩大、保证质量与提升层次、增强优势与突出特色等方面关系,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的增设要建立在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测之上,以满足市场需要为最终目的,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运行机制,保证学生既能“招得进”,又能“出得顺”。

(二)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让学生成为“成品人才”,即一上岗就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顺利开展工作。创新精神是企业的灵魂,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将成为抢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从实验、实训、实习三方面入手,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上加大投入,积极引进和培养实训项目带头人,继续拓展构建校内、外稳定的实习基地,努力实现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就业实战结合起来,让学生增长阅历,锻炼能力。同时,加强大学生课外科技立项及竞赛的引导和指导力度,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挖掘学生自身优势或发挥专业特长,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建立贯穿整个大学生生涯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一般独立学院均会开设就业指导课,但仅依靠临近毕业的“临阵磨枪”式的就业指导课是不能最大限度解决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的。笔者认为,有关就业的指导从“大一”就应该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全程就业指导教育。“大一”应开设结合本专业的《大学生生涯设计》,帮助学生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出规划和设计;开设《演讲与口才》和《社交礼仪》,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大二”开设《创新学》,培养创新意识,学习创新思维方法,进行创新项目实训。“大三”开设《就业指导》,包括正确的就业观、求职技巧、就业心理的调试和创业指导等,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职业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大四”则重宣讲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并把精力放到个体的辅导上,针对不同个体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体辅导。

(四)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现有的就业服务体系。一要稳定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加强专业培训,建立综合型与市场型就业服务梯队;二要大力拓展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开发家长、教师、校友等特色资源,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采集机制;在培育特殊资源的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就业机构、大众传播媒介等其他渠道所的就业信息,保持信息收集渠道的多样性,加强对信息收集渠道的整合;三要做好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鼓励一部分人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就业,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

(五)升学指导与创业教育为就业分流

近年,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考研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高层次”分流渠道。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小部分是直接冲着考研来的,可在了解他们的意愿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为学生考研提供帮助。

自主创业是学生就业的另一分流渠道。大学应成为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创业者的熔炉”。独立学院要利用自身与企业紧密合作的优势,对在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计划大赛,为有创意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和创业指导,从而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能使更多人就业成为可能,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其社会价值不可估量。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大学生前就业状况在今后将进一步发展。独立学院应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就业的质和量就会有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忠华.关于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2]赵南江.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南京审计学院,2008(1).

篇10

【关键词】班级导师制;幼儿师范;学生管理;制度转型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进入新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正在面临着一场战略性的调整: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教育结构由三级师范教育体制走向二级师范教育体制,剧烈的社会变迁以及由此造成的教师教育的重大变化,促使了一大批中师层次的师范学校陆续的升格和融入高教体系,然而,这些师范学校实际上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被“抛”出原有的运行轨道,并且必须在极为短暂的时间里做出自己的选择,特别是在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

一、班级导师制推行的必要性

(一)辅导员队伍不健全、专业化水平低导致学生工作管理水平低效。

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首先面临着“缺钱少人”的硬性问题,导致学校的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队伍不健全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比例超出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的师生比1:200的红线。数量不足的瓶颈使得辅导员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性工作,分散了精力,未能充分的发挥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责使命,削弱思想教育功效,容易出现“以管代育”的工作常态,疏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

其次,专业化水平低、辅导员队伍缺乏系统的育人理念知识,未能较好的发挥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学校辅导员的选聘来源多是从高校毕业的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不同学科领域的年轻人。表现出了“刚从高校出来,就回到高校”的特征,他们富于朝气、精力充沛。但是缺乏必要的辅导员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背景,缺乏“以育促管”的专业能力与技巧,使得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够。[1]以及受到自身素养与社会阅历的制约,使得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效能低下。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就需要得到专职教师专业教育的配合,更需要班级导师这种师长似的人物成为他们大学生活学习的引路人。

(二)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显现一定的制度惰性。

首先,由于办学层次的提高和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教育管理缺乏实效的理念难题,突出表现在办学经费紧张、学生管理理念落后、学生工作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学生管理事务职能部门不完善,职责不明晰等。在谋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发展不可避免的会表现为“依附性发展”和“沿袭式发展”。“依附性发展”表现为受到其他高校的学生工作影响,不顾实际情况地跳跃式发展,如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受到其他师范类高校的影响,在建立辅导员队伍的时候,片面的注重数量,忽视辅导员队伍的质量。“沿袭式发展”表现为教育管理理念依循传统旧有的学生工作思路,采用旧有的班主任学生管理模式,曲解了教育主体的教育功能和实质,使得学生的教育处于统一化的引导中。

其次,辅导员队伍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专职教师育人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辅导员专事思想教育工作,会无形中助长专职教师产生“教而不育”现象,表现出狭隘的“教学至上”的理念,无义务为辅导员分担学生思想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在解决辅导员数量不足、辅导员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使得新建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管理体制采用了沿袭式的班主任学生管理模式,混淆了“班主任”和“班导师”两种教育主体的本真含义,曲解了两种教育主体的教育功能。弱化了班导师对学生个性化指导、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促使专业认同等作用发挥。[2]因此,在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这种“捉襟见肘”的转型过程中,通过实行班导师制来实现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转型既是势在必行,也是对教育主体功能的匡正。

二、班级导师制的内涵

班级导师制是指高校为每个专业班级配备一名专业相关的专职教师,为该班级学生提供学习生涯、思想道德及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个别化指导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以期辅助辅导员做好具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班级导师的基本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心理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职涯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班导师还要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专业指导: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积淀专业情感、树立专业理想、扩展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激发求知欲、结合学生的学业发展状况与特点,为其提供学业方面的全程指导;(3)科研指导:班导师以研究型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的课题项目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班导师的指导下主动钻研、拓展知识领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4)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创业计划,拓展校外实践和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加企业实习计划,为学生搭建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

三、班级导师制的特征

班级导师的工作内容相对于专职辅导员及兼职班主任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班级导师制是一种个别化指导的教育管理制度。班级导师主要由同其指导学生专业相关的专职教师构成,根据学生学业发展的要求,对人数较少的学生提供个别化的专业指导。由于高校生师比例的扩大,许多专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育过程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习轻身心,重共性轻个性”现象。所以推行班级导师制,有助于克服此现象,实施个性化教育。与此同时,班导师指导本科生选课,避免了学生选课时的盲目性、随意性以及片面追求学分和个人兴趣的倾向,确保学生选择课程的正确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真正做到通过选课完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最终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学分制是一种有效的补充。[4]

(二)鉴于“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原则,班级导师的工作兼顾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与辅导员直接组织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同的是,班级导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较丰富的人生阅历、较成熟理性的判断能力,能够从专业教育入手,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将个性化的成才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5]。

(三)围绕学生专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进行全员管理。与研究生导师同时跨年级辅导员学生所不同的是,班级导师仅负责其所指导的某一年级的班级学生,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这样可有利于班级导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某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中,如大一新生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新生的专业展望及生涯规划、适应性学习指导,毕业年级负责学生的就业、论文提交答辩等。班级导师制的推行将教师的教书育人通过制度以责任和义务明确下来,有助于发挥专职教师的育人功效,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四、班级导师制推行的措施

班级导师制作为新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转型,是在当前学分制学籍管理下更加细致地实施因材施教,更好的帮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推出的一项举措。在班级导师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专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三方面的通力配合,主要体现在班级导师制度的保障、实施和制度衔接措施中。

(一)班级导师制推行的保障措施

班级导师的选聘任用制度,严把“入口关”,从源头上保障班级导师制度的顺利推行。班级导师的选聘,必须是由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教学工作时间较长、有较多精力指导学生、热爱学生工作的专任教师构成。采取固定班级指导原则,即专任教师从大一到大四担任该班导师,原则上不进行轮换调岗,这将有助于班级导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导师的信赖程度也随时间的推移而加深[6]。同时,对于班级导师工作量的考核认定,应将其担任班级导师的工作量纳入到日常绩效中。高校对教师工作量的认定有一定的要求,对于担任班级导师的专任教师,对于科研项目、教学时数等不能一味追求高指标。

班级导师的权责认定制度,提高“质量关”,从过程中保障班级导师制度的顺利开展。班级导师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探索,是要解决当前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能低下的问题的,不可避免地要与现行辅导员制度磨合并存。建立健全班导师的权责认定制度,合理划分班导师的管理幅度和范畴,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

(二)班级导师制推行的实施措施

在班导师的安排上,选配相关班级的任课老师作为该班级的班级导师,从而实现教学与导学相统一的教育过程。作为专业班级某科目任课老师的班导师以班级为单位,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管理者、指导者和教育者,他们对学生的个性和班级的整体情况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可以很方便快捷的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的化解学业上的困难,探测心理动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专业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实现专业能力的增长和专业情感的积淀。同时,班导师利用教学过程中的空闲时间,可以十分便捷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增进师生情感。在导学内容上,采取分层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业阶段实施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大一的适应指导,大二专业巩固性教育、大三的专业提高性教育,大四的升学指导和就业指导。此外,班导师是以学院或者系部为依托开展工作的,所以学院或系部要积极的保障班导师工作的外部环境。例如,合理分配班导师授课的工作量,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班导师工作中去。[7]

(三)班级导师制应处理好与辅导员制度的关系

班级导师制,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一项转型,要正确处理好与现阶段高校普遍实行的辅导员制度。“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长期以来,因双方的职责不明确,辅导员的强势地位使得班级导师制影响力不强、班导师的工作流于形式,有名无实。因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属辅导员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班级导师制的推行势必要对辅导员日常工作产生冲击。首先,班级导师的职责过于宽泛,则与辅导员日常工作重合,会出现权责不清、多头教育管理等问题。不利于教影响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其次,班级导师的职责过于模糊,辅导员可能会对比较有权威的班级导师产生依赖心理,产生工作上的推诿和思想教育上的缺位。因此,班级导师制在推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与辅导员制的关系,明晰辅导员和班导师的职责和职能定位,理顺管理限度,落实管理责任,提升学生管理效能,二者才能合力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五、结语

伫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中,面对此伏彼起的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兴学校的呼声,由以前的师范学校升格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一个方向似乎都充满了不确定和未知数。对于新建的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而言,其正处于快速的发展转型期,在注重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关注学校办学特色、强调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浪潮背后,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将班级导师制引入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中,充分发挥优秀任课教师的教育引导和思想引领作用,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发挥学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有助于统筹校内多种教育资源,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进.理论与实践: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实悖论[J].江苏高教,2010,(2).

[2][4]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三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

[5]徐志峰.本科生导师制与辅导员制的关系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