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视频教学语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23:3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视频教学语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视频教学语文

篇1

【关键词】:熏陶,感染,渗透,人生理念,人生观。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教师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师更是责任重大。我近几年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深切体会到在渗透思想品德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空洞的政治说教或牵强附会,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使蕴涵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一系列教学活动,有意识的给学生以暗示、熏陶、感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如《“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思想性很强,重在引导学生心临其境地感受哈尔威船长衷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因此,我在教学时,把研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感受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上。试想,当我们面临生死抉择时,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像哈尔威船长一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他人脱险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呢?我把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渗透点和德育渗透点定位在感受船长的人格美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授课时分三步: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第一次寻找“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的挈合点。然后,研读课文,领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围绕问题“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找到文中重点语句进行理解,适时渗透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最后,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体会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是很容易的,但对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可能不太理解。再有课文的最后一句“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学生理解起来也有难度,教师应适时引导。“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哈尔威船长的高贵的品质。忠于职守,主要表现就是全力救人;做人之道,主要表现就是在救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理念,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妇幼这些弱势群体的保护,彻底的忘我,与事业共存亡的精神等等。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高度。这既是语文教学,又让学生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中,还应该注意用含蓄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迅速的影响,帮助小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讲授《想当一棵树》这首现代诗时,我有意在开场中设下悬念:有人想当一棵树,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激发学生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反复读诗歌,找到诗歌的四个关键语句:“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沉默。”“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姿态。”“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雅量。”“想当一棵树,先要学会它的幽默。”一是加深对诗歌的内容的整体感知,二是加深学生对诗歌中所阐述的树的特征的感知,三是找到了这四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加以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说说大树的“沉默”、“姿态”、“雅量”、“幽默”分别暗喻的是什么,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脚踏实地、默默奉献、顽强不屈、正直不阿的高尚情操。

《长城在我心中》一课,文笔精彩,词汇优美,是教育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长城的极好范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感悟长城的巍峨壮观,认识到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激发学生对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坚强意志、民族精神的敬佩和赞叹,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

篇2

在传媒十分发达的当下社会,影视文化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的一支,因其声像并茂、色彩斑斓,给人以极大的视觉满足,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加之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因此特别受中小学生的喜爱;影视文化,也成为中小学生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如果能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进行直观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电影教学资源有效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1、利用电影教学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从教师方面:⑴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电影教学本文由收集整理资源要起到的教学作用有足够的认识,根据教学目标来决定电影教学资源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⑵教师要有广博的电影知识,对于电影的历史发展、电影的基本知识和现今电影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全面需求。要解决课堂中“教师热、学生冷”的局面,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可以用调查问卷、座谈、讨论等形式,来全面了解学生对于电影教学资源以及语文课堂教学的需求。最后,要明确电影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不能把电影教学资源仅仅作为另一种文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文本阅读的补充。

2、利用电影教学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联想和想象是文本阅读与创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效的电影教学资源有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从而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3、电影教学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紧密围绕提升语文能力而展开。电影教学资源与课文资源。密切联系课文文本阅读,展开电影教学资源与课本资源的对比阅读,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影视作品在教学中的几种方法

1、梗概法。在放映影视片之前,任课教师利用几分钟时间,先把影视片的主要内容向学生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然后让大家观看。此法适于现看难度较大的影视片与专题片,另外也适用于不同年级学生一起观看同一部片子。这有助于学生排除影片中的故事情节障碍,利于他们完整地理解故事情节和系统地接受语言信息。

2、导引法。在看录像时,任课教师同学生边看、边就影视里的情景向学生作介绍。这种方法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语言技能训练。

3、归纳法。有一些影视片很具有特色:要么形式很新颖,情节曲折多变、扣人心弦;要么构思独特,思路新、观点新,反映时代信息的积极因素和进步作用比较突出……类似这样的影视片很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所以,当学生看完该片之后,就立即组织他们进行专题讨论,让大家共同寻找影片中的敏感点、火花点、争论点,并且进行集体讨论,以便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任课教师可以进行启发诱导。这里需要注意一点,这一类影视片题材要集中、敏感点要突出;既可以是猎奇传闻,又可以是激动不已的生动故事;既可以是与青年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与大家的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还可以是反映人生价值等题材的人生哲理知识。

4、自悟法。如果有些影片故事情节比较突出、生活气息比较浓厚,而且理解难度并不太大,那么就由学生自己观看,让他们“自我理解、自我消化”。

三、教师要适时适度用好影视作品资源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经典文学作品;阅读;运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 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23-01

一、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作用

1.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往往蕴含在经典文学作品之中,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文化载体,学生可以透过作品内容吸收丰富的文化知识,感受书中时代的政治、经济、人文等社会面貌。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都有丰富的文化经典,而这些经典作品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因此经典作品的阅读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种族。

2.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展现,而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不仅是直观的现象展现,也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展现,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3.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当今社会的教育要求是提倡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学作品不仅是现实世界的展现,也是作家内心的写照,经典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鲁迅的《药》中作者便在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这些文学作品中不仅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给读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4.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文学作品借助语言来传达情感,因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规范语言表达,让学生在情感性、形象性、音韵性、含蓄型的语言表达中学习如何贴切的表情达意。同时文学作品通过形象具化来传达感情,因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发散形象思维和联想思维,使学生的的思维能力不受观念束缚,呈多向发展和创新发展。

二、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实践

1.情境创设。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来营造相关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消除和作品的距离感,从而走进作品去体验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主旨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情节的语言描述、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理解文学精髓。例如:阅读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只动唇、不加动作和不出声地传达话语,让学生感受到没有语言的交流何其困难,从而深刻理解口不能说、眼不能见、耳不能闻的海伦凯勒的思想情感。

2.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文学作品中往往会有一部分弦外之意需要读者通过合理联想和想象来深入理解,因此文学作品阅读中老师要抓住留白处引导学生合理联想,让学生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画面,从而进入作品境界、获得审美体验,并通过内心情感进行作品的再创作。例如:在《木兰诗》的阅读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木兰从军的无奈、拜见天子的动作、语言、心理等,让学生的脑中形成一个丰满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情感共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经历去感受作品思想、理解人物内心,通过和作品的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当学生用这种共鸣的体验阅读作品时,就能形成交互式的上升理解,从而更好地认知作品主旨、感受作品情感。例如:《羚羊木雕》阅读中,家长和主人公的矛盾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很相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阅读,并且对于学生的阅读体验给予正确指引,让学生在认识作品的额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4.读写相结合。阅读文学作品是发现美的过程,写作文学作品是创造美的过程,因此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还要帮助学生创造具有学生自我个性的美。读写结合可以使学生深化作品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春》的阅读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展现自己眼中的春天,通过自身眼中的春天和朱自清眼中的春天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欣赏作品优美语言的而同时提升写作技巧,享受创作喜悦。

5.对比阅读。把内容和形式存在一定联系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作品的各自特点,对比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作品,还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训练学生的联系思维。但是对比阅读中老师不能单纯地比较作品的相同和不同,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学习、欣赏、应用。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蝉》和《贝壳》的对比阅读,让学生在挖掘生命意义和价值主题的学习中掌握散文的方法和知识,掌握借物抒情的散文结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三、结语

语文教育是双重的,既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又要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而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还能激发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正确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琳.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王彦.论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8.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经典文学作品;阅读;运用实践

一、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往往蕴含在经典文学作品之中,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文化载体,学生可以透过作品内容吸收丰富的文化知识,感受书中时代的政治、经济、人文等社会面貌。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都有丰富的文化经典,而这些经典作品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因此经典作品的阅读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种族。

(二)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

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展现,而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不仅是直观的现象展现,也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展现,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例如:左拉的《卢贡――马尔卡家族》是对第二帝国的社会反映,涵盖了军事、政治、宗教、金融、科学、生活、艺术等方面,通过家族史的描写展现了一部丰富全面的社会史。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当今社会的教育要求是提倡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学作品不仅是现实世界的展现,也是作家内心的写照,经典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鲁迅的《药》中作者便在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这些文学作品中不仅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给读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文学作品借助语言来传达情感,因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规范语言表达,让学生在情感性、形象性、音韵性、含蓄型的语言表达小学习如何贴切的表情达意。同时文学作品通过形象具化来传达感情,因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发散形象思维和联想思维,使学生的的思维能力不受观念束缚,呈多向发展和创新发展。

二、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实践

(一)情境创设

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来营造相关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消除和作品的距离感,从而走进作品去体验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主旨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情节的语言描述、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理解文学精髓。例如:阅读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只动唇、不加动作和不出声地传达话语,让学生感受到没有语言的交流何其困难,从而深刻理解口不能说、眼不能见、耳不能闻的海伦凯勒的思想情感。

(二)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

文学作品中往往会有一部分弦外之意需要读者通过合理联想和想象来深入理解,因此文学作品阅读中老师要抓住留白处引导学生合理联想,让学生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画面,从而进入作品境界、获得审美体验,并通过内心情感进行作品的再创作。例如:在《木兰诗》的阅读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木兰从军的无奈、拜见天子的动作、语言、心理等,让学生的脑中形成一个丰满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三)引导学生情感共鸣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经历去感受作品思想、理解人物内心,通过和作品的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当学生用这种共鸣的体验阅读作品时,就能形成交互式的上升理解,从而更好地认知作品主旨、感受作品情感。例如:《羚羊木雕》阅读中,家长和主人公的矛盾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很相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阅读,并且对于学生的阅读体验给予正确指引,让学生在认识作品的额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四)读写相结合

阅读文学作品是发现美的过程,写作文学作品是创造美的过程,因此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还要帮助学生创造具有学生自我个性的美。读写结合可以使学生深化作品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春》的阅读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展现自己眼中的春天,通过自身眼中的春天和朱自清眼中的春天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欣赏作品优美语言的而同时提升写作技巧,享受创作喜悦。

(五)对比阅读

把内容和形式存在一定联系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作品的各自特点,对比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作品,还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训练学生的联系思维。但是对比阅读中老师不能单纯地比较作品的相同和不同,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对比小学习、欣赏、应用。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蝉》和《贝壳》的对比阅读,让学生在挖掘生命意义和价值主题的学习中掌握散文的方法和知识,掌握借物抒情的散文结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语文教育是双重的,既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又要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而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还能激发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正确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琳.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王彦.论小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D].新疆师范大学,2008.

篇5

【关键词】影视作品 语文教学 运用

一、电影作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势

中职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关注与兴趣,使得故事性强的电影易于激发他们的观赏兴趣;中职学生逆反心理极强,不太容易接受批评和说教,电影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电影具有通俗性,能够体现语文生活化的特点,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电影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直观形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具体形象,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其中。

二、影视作品在教学中的几种方法

1.梗概法。在放映影视片之前,任课教师利用几分钟时间,先把影视片的主要内容向学生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然后让大家观看。此法适于现看难度较大的影视片与专题片,另外也适用于不同年级学生一起观看同一部片子。这有助于学生排除影片中的故事情节障碍,利于他们完整地理解故事情节和系统地接受语言信息。

2.导引法。在看录像时,任课教师同学生边看、边就影视里的情景向学生作介绍。比如,故事的背异资料、国情知识、语言知识、礼仪文化、民族风情;或者介绍一点梳妆、服饰;或者家庭陈设、宅院风俗习惯,这可能是一些关键词语……这种方法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语言技能训练。

3.归纳法。有一些影视片很具有特色:要么形式很新颖,情节曲折多变、扣人心弦;要么构思独特,思路新、观点新,反映时代信息的积极因素和进步作用比较突出……类似这样的影视片很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所以,当学生看完该片之后,就立即组织他们进行专题讨论,让大家共同寻找影片中的敏感点、火花点、争论点,并且进行集体讨论,以便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任课教师可以进行启发诱导。这里需要注意一点,这一类影视片题材要集中、敏感点要突出;既可以是猎奇传闻,又可以是激动不已的生动故事;既可以是与青年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与大家的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还可以是反映人生价值等题材的人生哲理知识。

4.自悟法。如果有些影片故事情节比较突出、生活气息比较浓厚,而且理解难度并不太大,那么就由学生自己观看,让他们“自我理解、自我消化”。

三、利用电影教学资源有效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1.利用电影教学资源融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从教师方面,首先,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电影教学资源要起到的教学作用有足够的认识,根据教学目标来决定电影教学资源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教师要有广博的电影知识,对于电影的历史发展、电影的基本知识和现今电影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第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全面需求。要解决课堂中“教师热、学生冷”的局面,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可以用调查问卷、座谈、讨论等形式,来全面了解学生对于电影教学资源以及语文课堂教学的需求。最后,要明确电影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不能把电影教学资源仅仅作为另一种文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文本阅读的补充。

2.利用电影教学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联想和想象是文本阅读与创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效的电影教学资源有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从而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奠定良好基础。比如,我们可利用电影的空白处,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电影的叙事结构具有跳跃性,在叙事方面不会像小说描写那样具体生动,而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蒙太奇的方式组接影片。观众面对的是视听结合的画面,即使省略一些不必要的细节或段落,观众也能自己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连接起来,不影响对影片故事发展的理解。这其中的空白处正是展开教学对话的创设情境处,是师生展开讨论和对话的热点。

3.电影教学资源融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紧密围绕提升语文能力而展开。电影教学资源与课文资源。密切联系课文文本阅读,展开电影教学资源与课本资源的对比阅读,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中职语文课本中的《雷雨》《威尼斯商人》《祝福》这三篇课文都有相应的电影教学资源。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常常把电影作为课前的预习和铺垫,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激发学习的兴趣。这当然是电影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的作用之一。笔者认为,不能只把这些电影教学资源的作用局限于此,应在此基础上把电影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体会电影与文字表现的区别,通过这些区别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学习电影表现方法的独特性。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方法;兴趣

拼音教学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也是刚入学的新生必须过的第一道难关,如何把学生从索然无味的传统教学法中解脱出来,将拼音教学贯穿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知识海洋中欢乐的鱼儿,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知疲倦地饱吸着知识的养份,从而最大限度地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让他们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宠儿。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是学好某种知识,掌握某种技能的动力,一个人如果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那么他的学习就会在一种愉快的状态下进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学起来也就会全神贯注,特别投入,就会达到好的效果。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入学前,许多家长都会教孩子一些常用汉字和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但很少有家长领孩子进入拼音这块园地。为了让学生对拼音学习产生兴趣,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积极的准备工作,根据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带着《世界童话故事》拼音读物走进课堂,用富有情感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动作,给学生讲童话故事,让学生听得很入迷。拼音字母是抽象的符号,刚入学的儿童要在三周时间里记住符号的形象和正确的发音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使学生积极而有趣地学习掌握声母、韵母、声调,可以采用游戏、自编儿歌、口诀等教学方法。可利用实物、自制图片、录音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要着力于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获得能力。

二、以读为主,培养拼读能力

拼音教学以掌握音节为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生掌握声韵成音的规律,熟练掌握拼音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学法、举一反三的目的。整体的音节是由声韵母这些零件组成的,因此,既要从整体的音节入手,又要进行零件的分析与教授,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教三拼音节时,采用“三拼音,要记牢,中间介音别丢掉”的歌诀引路方法,就能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同时教师要巧妙合理地应用课本,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教材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画教学生掌握拼音要领,采用连读、对比类推掌握直呼技巧,加快拼读速度,提高拼音效率。同时结合教材中出现的短语、句子和儿歌的拼读练习,形成拼读音节的能力。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和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让他们看图发音、看图记形,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注意和想象,而且能帮助他们认知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于是,笔者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发音示范法,在教韵母和声母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发音的开口度和唇型,然后让学生模仿,最后观察学生发音时的开口度和唇形,发现学生的发音毛病,及时指导纠正。

情景表演法,带表演性质的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形象记忆。如教“a”时,请班里一个梳着短短撅小辫子的女生站在黑板前,指一指黑板上的“a”,问:“你们看,这个字母像‘某某’同学的哪儿?”有的同学说像她那圆圆的脑袋和翘起的小辫子;有的说不对,像她那圆圆的脸蛋和翘起的小辫子。接着问这个女生:“你到医院看病时,医生用压舌板压住你的舌头,叫你发什么音?”女生自然就发出“啊”的声音,全班同学也很快就记住了“a”的读音和写法。

观察法,利用课本中那些精致而传神的插图教儿童学习发音,记忆每一个字母的形体。在字母教学时,充分发挥教学挂图和课件的作用,把图形和字母形体结合起来给学生讲。如b、d、p、g、q这几个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字母,笔者在教学时分别出示“小朋友听广播”、“骏马奔驰得得得”、“小男孩爬坡”、“鸽子衔树叶”、“气球”的图片或课件,让学生领会字母发音,说出记忆的方法:b的竖像收音机的天线,右半圆像收音机的机体,d的发音像奔跑的马蹄声,形状像马蹄印,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容易形成表象,并储存在记忆中。

歌决法,根据字母的字形编出儿童喜爱的顺口溜、小儿歌、绕口令来教儿童记忆那一个个干巴巴的抽象的拼音字母,把抽象符号变成活的形象,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掌握这些字母。无论是说儿歌或绕口令、顺口溜,都要结合课本中的每一幅画面,形象直观地帮助儿童牢记每个字母的字形与发育以及各种规则。如标调号歌:“标调号有方法,有a不放过,没a找oe;oe都不在,就找i和u;iu并列标后边。”拼写规则歌:“jqx三兄弟,从不和u做游戏。小小ü有礼貌,见到jqx就脱帽。小ü见到jqx,脱帽去点儿行个礼。”为了帮助儿童发准干舌音和翘舌音,这些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儿童学习拼音的兴趣,而且使儿童牢固地掌握了拼音字母和各种规则。

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对初入学儿童,应把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儿童就会对学习感兴趣。在拼读音节的教学中我采用“找朋友”的游戏活动进行拼读训练。当持声母卡的儿童找到持韵母卡的儿童时,两个人都要互相介绍。一年级学生入学还保留不少幼儿园阶段的特征,就充分利用他们对游戏的兴趣,有目的、有计划采用游戏形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巩固新学知识。如采用“采蘑菇、摘桃子、降落伞、开火车“等一系列的游戏,让他们寓学于乐。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做到适时启发、诱导与调控,在课堂上让学生多看一看、听一听、唱一唱、画一画、动一动、赛一赛,使课堂充满童趣,让快乐充满课堂,这样一定能提高拼音教学的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微视频;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运用效果

最近比较流行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于是微视频课程(以下简称“微视频”)应运而生,它是指以视频方式为主要传播形式,通过视频记录名师的课堂讲解知识点或习题的所有过程。课堂教学过程录制成的视频资源是微视频的主要组成部分,当然它还包含有与对应课程相关的教学计划、课程资源、课程总结、练习题目、学生意见、教师评判等附加材料。由此可以看出,微视频是以一种特定的教学新模式制造了一个主题明确的学习小环境。微视频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单调乏味的语文教学方式的拥有自己特有的教学资源、教学计划和教学总结系统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微视频教学的意义

微视频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丰富的图画效果、真实的情景展现力等特别之处,一开始就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它颠覆了传统教学中灌输式的讲解方式,将先进的机械设施引入到微视频的课堂上,简洁方便,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微视频课程的飞速发展拥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已经让微视频的风靡成为了必然。

二、探索微视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1.通过微视频,了解教材内容

比如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苏州园林具有整体性这一特点,也就是说参观者无论从任何方位进行欣赏,它都会呈现出一幅独特的完整的园林风景。但是,大多数的学生甚至于老师都未曾到过苏州园林,老师口说无凭,造成学生无法在主观意识里形成认知。

对于以上困难,随着微视频的出现就被很轻松地解决了。微视频利用自身优势形象生动地将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假山水塘、繁花锦簇、层叠交错以及门洞窗棂的设计等影像展现在人们面前,并且配上相应的语言讲解,使得整体配合得相得益彰。学生们沉浸在舒缓动听的背景音乐与讲解声中,一边欣赏美丽的园林图画,一边聆听讲解,就像身处其中一般,这就很好地帮助学生在主观意识里形成具象化的园林全貌,即使没有亲身到过园林,也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文了。

2.通过微视频,解决教材疑难点

比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其中有一个困扰学生的问题就是课文中的两句环境描写是否可以删掉,它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视频来辅助解决,从课文中摘出描写大海的句子,加以色彩对比度极强的大海背景画面。其中一幅天高海阔、碧海蓝天,另外一幅天空阴沉、大海翻涌。让学生自主思考的同时,教师为其呈现微视频中的景象,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两幅画面的区别,第一幅反映了主人公轻松雀跃的心情,第二幅则体现了主人公沉闷抑郁的心情。不同的环境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全然不同的心理特征,最后引导学生明确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效果。

上面提到的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微视频的播放,通过图像和文字结合所呈现出的强烈对比与分析,就可以轻易地让学生明白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它是丰富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更容易投入精神学习,引起思维灵感,进而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疑点。

3.通过微视频,理解诗词意境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微视频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结合起来,让静态的课文文字具象化为图像短片等,这使得单一枯燥的语文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语文教学环境,冲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据此特征来让学生学习更显枯燥乏味的诗词鉴赏反而会充满惊喜,学生们的想象力往往难以使诗词形象地在学生脑海中进行勾描,但微视频能够将美好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帮助他们理解诗词。

结合以上描述,微视频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感知程度,而且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极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微视频还将新型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优化了课堂的资源配置,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总之,微视频的出现解决了一大部分因传统教学的束缚而让语文教学在学生教育中呈现出的缺陷,帮助教育工作者提高了教学效率,帮助学生重拾了对语文的学习激情,达到了一箭双雕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崔海萍.微视频教学资源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校园英语,2014(17).

[2]黄后强.微视频教学资源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4(64):86―87.

篇8

【关键词】文学阅读 任务型 语言运用能力 文学修养 高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96-02

近几年,各地高考英语卷在试题的选材上力求内容新颖、题材广泛、体现时代要求,文学名著所占比例日益凸显。现教育部正式提出“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这一改革信号,意味着高中阶段部分英语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可提前通过英语高考。如何满足这类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着英语文学阅读教学,如阅读材料的限制、教师教学理念的偏颇、师生文学素养薄弱等。笔者曾开设了一堂高中英语文学作品的任务型欣赏阅读教学观摩课,开课主题为北师大版模块一Literature Spot部分的A Christmas Carol一课。在此,把该课教学设计与同行分享,供同行参考。

一 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设计主题: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模块一 Literature Spot:A Christmas Carol。

指导依据说明:高中生的文学阅读课重在文本阅读和理解,使学生在亲近文本的过程中,构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能产生习得。理想的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量。文学作品编排能为学生提供理想输入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输入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作品梗概,甚至与同学合作,改编阅读过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编演中,升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文学修养。

教学内容分析:Literature Spot这一部分是北师大版教材的精华部分,从选材到练习编排,处处体现着编者的用心良苦和学术高度。因此,开发Literature Spot能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价值。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是高一新生,英语语言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局限,这节课主要是汇报学习成果。因此,学生在课前做足了功课(阅读课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写剧本、排练等),但在戏剧的编排和表演方面,教师还是给予了一定的指导。

教学目标分析:(1)分析并弄清小说人物关系;(2)读懂小说的情节;(3)综合各种信息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故事的寓意);(4)紧扣文本中对事物的描述及对人物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和探讨小说的主题,体会作者的典型写作风格,从而理解语言隐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5)有信心面对有一定长度和难度的文章,包容阅读中不影响理解的新单词;(6)能够和乐于与学习伙伴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分析并弄清小说人物关系,读懂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引感共鸣。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Section 1.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Introduce the author―Charles Dickens.

Introduce London in Dickens’ Time.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任务、小组合作探究、收集相关信息、课堂汇报展示、分享探究成果,以此激活、补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小说内容。

步骤2:Enjoy the short play A Christmas Carol performed by students.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在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特征了解后才能改编文学作品并进行表演。这一过程可以升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修养。

步骤3:Analyze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and discuss some questions.

10名参加短剧表演的演员再次回到“舞台”上。“台下”学生共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2个任务角色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如该角色进行哪些活动,与主人公是何种关系,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角色表演是否到位。)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做汇报,其余组员和演员本人可以发表不同看法。

主持人提问:(1)What’s the moral of this story? Do you agree with it ?(2)Should the rich give a hand to the poor?(3)Is Scrooge willing to help the poor from the bottom of his heart? Why?

……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故事情节,弄清故事人物关系,理解故事的深刻内涵。

让学生探讨故事寓意的同时引导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况,深刻体会作者所要反映的社会矛盾,所要倡导的慈爱精神,促使学生实现对小说文本的深刻理解,达到真正欣赏文学的目的。

在讨论时,学生参考书本第30页的交际功能表agreeing and disagreeing,给予学生真实的情景进行交际。

步骤4:Introduce the other novels about Christmas written by Dickens.

篇9

一、教师聘用合同的期限选择

如何确定教师聘用的期限呢?根据Edward.P. Lazear(1996)的研究,试用期与聘期的长短取决于筛选过程中出现测评错误的可能性与候选人的能力分布。如果某项工作很容易被测评,出现测评错误的可能性较小,那么就可以给予应聘者相对较短的试用期;反之,如果某项工作出现测评错误的概率较大,那么候选人就应当有较长的试用期。如果多数候选人的能力都比较强,则可以采用较长的试用期;反之,如果候选人的能力普遍较差,就应该采用较短的试用期。聘用期限的原理与试用期长短的选择一致。

短期合同制的一个显著优点在于它可以较为及时地纠正人才选拔中的失误,缺点在于使用短期合同制需要支付相对较高的人员招聘成本。教学工作需要专用性知识,而专用性知识的获得通常需要通过特定的培训来实现。因此,如果教师离职频繁,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学校教师的培训成本。但是短期限的教师聘用合同有利于降低教师流动的成本。教师流动成本主要包括:在终止或解除教师聘用合同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人力,向教师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因学校违约解除聘用合同而承担的经济责任等;社会有关部门在学校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为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做教师思想工作、解决聘用合同争议投入的时间和人力等。显而易见,短期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对降低教师流动的成本有相对优势。

长期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特点是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工作安全方面的保障。这种工作安全相当于为教师购买了一份补偿失业风险的保险金,它能使教师安心工作,并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积累。所以,长期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合同是教师们进行高水平专用性人力资本积累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的一个先决条件。但长期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合同在教师流动方面,却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因此,为了降低因选拔错误或事后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而产生的解聘费用过高的问题,许多国家都采用职后评审制度(Post-tenure-review),对获得长期合同或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教师附解聘条件,以便继续对他们进行评估和观察,并及时纠正教师聘用中的错误及防止“败德行为”的发生。

二、我国教师聘用合同的期限问题

1.试用期的筛选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

我国大部分学校对新聘教师都约定了一年的试用期,但在试用期内,部分学校缺少对试用人员进行科学考核的制度和方法,只要受聘教师在试用期内不违法违纪,一般都能顺利通过试用。笔者在北京、太原地区中小学教师中做过问卷调查,在“您校聘用的新毕业生是否有严格的试用期考核”中,有41.3%的教师选择了“有”,选择“不清楚的”竟有52.1%,另外还有6.6%的教师选择了“本校没有对试用期毕业生的严格考核制度”。这表明,有些学校有严格的试用期考核,有些学校则没有。如果没有严格的试用期考核,即便有试有期的规定,也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002]35号文件第6条“规范解聘辞聘制度”中“对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本岗位要求又不同意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聘用单位也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学校属于事业单位,由于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试用期考核不合格,聘用单位还不能立刻解除聘用合同,而是先耐心地为其调整岗位。只有新聘用人员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本岗位要求又不同意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时,聘用单位才能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可见,[2002]35号文件的这一规定不利于充分发挥试用期在单位用人中的考察和筛选作用。正因为这一规定对学校也适用,所以许多学校都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所有的新聘教师顺利通过了试用期。

2.固定期限合同短期化,聘用关系极不稳定

虽然教师聘用合同的期限类型有多种,但有固定期限的教师聘用合同已成为学校普遍采用的合同形式。笔者通过查看有关各地教师聘用制的文件,发现教师聘用的合同期限大多数为一年一聘或三年一聘。也就是说,教师聘用合同大多为三年以下的有固定期限的短期合同。

这种教师聘用合同短期化不符合教师劳动的特点及教育事业的发展:(1)教师劳动是积累性劳动,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才能成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一般而言,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没有三年五载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不可能的。有人曾对全国500多位特级教师进行研究,问卷调查分析显示,一个教师从入门到胜任工作需要3年左右时间;到独立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和尝试创新约需4-8年;从成熟到教学成果的最佳状态需要8-15年;到出研究成果阶段需15-30年。积累性的劳动要求教师职业的相对稳定,短期合同化会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2)由于教师职业的劳动对象、劳动时间、服务形式与其他职业具有明显差别,因此,要求在一校之内,教师队伍应相对稳定。太过频繁的教师流动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熟悉,不利于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追根求源,我们可以发现立法存在的漏洞是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我国有关教师聘用的立法没有对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特别是未对有固定期合同的适用范围、最长期限和最短期限以及签订次数予以规定,导致学校在订立合同时没有任何的限制;其次,教师聘用合同终止和解除的法律后果有很大不同。在我国,教师聘用合同终止不需支付教师补偿金,而解除聘用合同不仅条件极为严格且一般要按照教师的实际工作年限每满一年需支付一个月工资的补偿金。短期合同终止没有任何限制和成本,而长期或无固定期限合同则限制甚多且成本极大,在趋利避害动机的驱使下,签订短期合同就成为学校的必然选择。

3.教师难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能够稳定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种合同期限。对于教师这种需要稳定的职业来讲,国外更是普遍设有终身教职,而我国教师目前普遍难以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合同。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条件苛刻。在我国,教师要签订无固定期限的聘用合同,一般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该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工作满10年;二是该教师与学校均同意续延聘用合同;三是该教师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要求。这三个条件使教师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意愿难以实现:学校可以通过时间中断或终止合同的方法破解第一个条件;在教师满足第一个条件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时,学校可以以不同意续延为由拒绝签订。实践中,无固定期限的教师聘用合同签订比例低,由此引发的争议也多以教师败诉就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对签订无固定期限的教师聘用合同的条件理解有误。根据人事部[2003]61号文《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问题的解释》第10条的解释:长期合同是指订立“至职工退休的合同为长期合同”。《关于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规定,“对在本单位工作已满25年或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已满10年且年龄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已不足10年的人员,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聘用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该人员退休的合同。”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0条的类似规定为,“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延续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动法》中的无固定期限合同和《意见》中的长期合同,二者的表述意义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中,不少学校对符合上述条件的教师,在重新签订新的合同时,或考虑到签订短期合同便于学校管理,或虽不愿长期聘用,但短期内还有聘用的需要,往往只愿意签订有固定期限的合同(多为3年以下的短期合同)。此时,如受聘教师拒绝则意味着失业,因此受聘教师只有同意聘用学校的建议,订立短期合同。在短期合同履行期间,如受聘教师提出当初本人符合签订长期合同的条件,要求将有固定期限的短期合同,改为聘用至退休的长期合同,学校肯定拒绝受聘教师的请求。因为学校往往认为:只有双方同意变更,才可以变更合同的期限,如学校不同意变更,就不能支持受聘教师的请求。笔者认为学校的这一理解存在误区,与《意见》和《劳动法》所持的本意不符。

更为可笑的是由于受“自由契约”思想的影响,有许多学校,甚至有些学者竟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理解为:“不规定合同的期限,双方随时可以解除劳动关系的合同”。国家颁布的有关劳动的法律法规,在本意上肯定是保护处于弱者地位的受聘人员的利益,因此,《意见》中规定的“经协商一致”和《劳动法》中规定的“双方同意续签”,应当理解为双方同意继续保持劳动人事关系,而不应理解为必须是双方一致同意签订聘用至退休的合同。

4.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实际已演变为福利合同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第一个条件,其意图是保护老教师,让人感到这是一种照顾性的合同,是对老教师的一种福利。加上无固定期限合同没有明确的终止日期,只存在合同解除,而终止和解除在我国区别极大,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其照顾和福利的特性。 因此,学校对这一类期限的合同十分排斥。另一方面,由于愿意签订这一类合同的教师多数年龄偏大、技能偏低,使此类合同形同“养老合同”,更增加了学校签订此类合同的抵触情绪。

三、对我国教师聘用合同期限的建议

1.用社会法的理念指导和设计教师聘用合同的期限

公法是配置和调整公权力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公法以研究公权力、公权力配置、公法关系和公法责任为主要内容,奉行“国家权力本位”。私法调整个体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个体权益为立法宗旨,奉行“个体权利本位”。而作为“公私混合法”的社会法调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立法宗旨,奉行“社会权利本位”。在《劳动法》,尤其是在《意见》及教师聘用制的具体实施中,各地过多地以私法为指导,过分地强调了教师聘用合同双方主体的“意思自治”,而放弃了对作为弱势一方的教师的保护。笔者认为,在教师聘用合同的期限上,就更多地体现社会法的特性,以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限制固定期限教师聘用合同的签订,并规定终止合同也应向教师支付经济补偿金

为避免教师聘任合同带来的劳动关系震荡,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教师聘任的成功经验,可以对有固定期限教师聘用合同的签订进行必要的限制,包括固定期限合同适用的范围、最长期限和重复签订的次数等。另外,许多学校之所以选择短期合同,多是由于终止和解除教师聘任合同的法律后果差别巨大所致。因此,建议我国法律增加有关教师聘任合同终止也应向教师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规定。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学校聘用教师的成本,但在当前教师整体上供过于求,劳动关系极不稳定的情况下,不仅有利于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促使学校通过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扩大无固定期限合同的适用范围

世界上实行教师聘任制的国家,大都以“无固定期限的合同为主,以固定期限的合同为辅”。完全以无固定期限合同为主还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扩大无固定期限合同的适用范围应是我国今后的发展趋势。其实,我国已有了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根据《劳动法》第20条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未签订的,人民法院可以视为双方之间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并以原劳动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这可以说是对现行法律的弥补,实际扩大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范围。针对《劳动法》规定的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过于严格,建议立法放宽订立的条件,将《劳动法》规定的10年适当缩短,如对中小学教师来讲,要考虑其工作周期,建议两轮固定期限合同(每轮3年)后,除去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的条件,只要劳动者经考核合格,劳动者愿意,就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同时规定视为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情况包括: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原劳动合同期满后,没有办理终止和续订手续,劳动关系继续履行的;符合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条件而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的。

4.适当放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引导学校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学校不愿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解除条件。无固定期限合同虽然可以起到稳定劳动关系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合同的期限还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能为公平牺牲市场的效率,否则便会重回计划经济的老路。因此,在引导实行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同时,还应适当放宽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解除条件,使其与有固定期限合同的解除有所区别,这样既能保证公平又能兼顾效率,使劳动关系保持活力。

篇10

【关键词】日语教学 日本儿童文学 口语练习 语法表达

一、引言

异文化背景下的言语交流本身就隐在一定程度的不安要素,加之与对方的亲疏度的不同,如何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将直接受制于母语文化背景的影响。中日两国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由于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两国人民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将直接影响国内日语学习者对日语正确表达的深层理解。

二、日语教学突出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日语教学工作内容更多的是侧重于将日语教学作为一门知识性的学科来教授和习得的。而知识性的课程以注重理论概念的讲解和词汇的记忆为主,严重的忽视了实际运用能力的技能培养。这种理论教学具体反映在教学中一直局限于只注重语法研究和词汇理解上,而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也正是这种文化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正确理解与使用。例如日语语法中助词「は和「が的区别。「は和「が在初级日语教学中出现的较早,其译成中文的意思相近,易使初学者混淆。「私は中国人です和「私が中国人です受母语文化的影响,译成中文都是「我是中国人的意思,但这两句话在日文中表达的说话人的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传达给听话人的意思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教授初学者时,只单纯的传授「は和「が在语法上的异同之处是无法满足日语学习者对此语法点的真正理解与应用的。怎样区分两者之间的真正含义,不是固有的语法知识能够完全表达的。

因此,当今的日语教学已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本身的传递,需要的是培养出更多的有文化因素交流人才,真正有无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日语教学的终极目的不仅是知识本身的传递,而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技能培养。所以,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怎样才能培养能够服务于当今社会的真正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值得我们每一位前线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

三、日语教学中日本儿童文学作品的应用

通过在高校日语教学中适当的导入日本儿童文学作品,实现减少母语文化对目标语言带来的理解影响,以及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信息传达错误带来的交流摩擦。通过日本儿童文学作品的适当导入,不但使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对不同文化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对日语学习带来的影响。

本次教学实践将是在大学三年级的高级日语课程中导入实施,选用的实践教材是有着日本的安徒生之称的和文学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新美南吉的作品一般篇幅极短,最短的不足百字,最长的也不过一千来字。这些作品的文字都非常简练,朗朗上口。别看这些作品只有寥寥数百字,看似十分浅显,但其实意义深刻。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来诠释人生哲理,无论是从语言表达还是内涵上都较适合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使用。力求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从中可以体会到大众日本人的基本文化理念,进一步从背景文化理念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日语知识。如两百余字的童话《去年的树》,描写了一只小鸟与一棵树之间的友情。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在《什么是儿童文学的深度》这篇文章里说:“故事就这么简单。要说浅,它已经浅到极点,两岁的幼儿也能听懂;但要说深,它又是无限地深,才高八斗的大学问家,也不会不为之动容。”

专业日语三年级是积累了两年的学习经验后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的学生。儿童文学作品相对于教材内容来说简单易懂,实用性较强,特别是文中作者对生活的描写、对风景的描写、对见闻的描写都朴实易懂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的掌握理解。作品的导入教学选用由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的方式进行。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对文章内容进行自学理解,同时教师针对难懂内容及单词进行简单提示后,尽量争取每位学生都可以朗读到文章内容。其意在于通过简单易懂的描写语句易于朗读来满足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及积极性。其次,集体交流读后感。对于文章内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可以站在人物立场上进行品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针对文章中出现的语法点进行讨论研究,分析各个语法在文中的不同含义,有无与书本中语法解释的不同运用之处,达到真正的理解。最后,课后要求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总结读后感。

四、结论

整个教学内容包含阅读理解、口语练习及书写练习,目的是要真正达到日语教学所需的四大技能,就是听、说、读、写的练习与运用。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加强朗读环节,运用简单易懂的日本儿童文学利于朗读的特点,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加强习后的成就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到大众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书本中语法以外的表达方式。通过实践分析,本次教学实践通过从理论课堂延伸到实践课堂,从理论教学延伸到应用教学,能从作品中亲身体验领悟日本文化的特点,以此加固日语学习者对语法的理解及正确适用,从而提高国内日语学习者的实践水平,培养其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无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