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6:2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材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教育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健全完善的学科体系作支撑,这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学科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满足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要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而小学教育专业又需要多个专业的支撑,如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音乐、美术等,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科基础的有效建设。因此,玉林师范学院在小学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多科学、综合性、厚基础的原则,然后再突出初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小学各学科课程等学科,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学科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基础”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上的均衡。知识是基础,所以学科体系建设要满足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需求;而能力与素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所以学科体系建设还要满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教学需求。总之,小学教育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需要正确确立知识、能力的素质结构,拓宽专业教学领域,建立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重视人文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从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坚持职前培养与小学教育发展的适应
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新任务,所以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职前培养需要积极与小学教育的发展相适应,要把高校周边地区的小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基地,通过更多的小学教育实践来促进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职前培养与现代小学教育发展的积极适应,增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自身教育职业的理性认知,从实实在在的教育现场中获取更多的职业感悟。因此,玉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非常重视同社会、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同更多的学校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创建校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现有玉东小学、实验一小、实验二小等多所小学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基地,真正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思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学科研精神的培养。学校积极建设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构建校内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先进设备与技术的教学实训室、教师能力提升实训室、教师教育行为观察室、微格教室等,为学生的职前实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将有助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与小学教育实践的协调与适应,增强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针对性。
三、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创新人才而言,其毕业后进行小学就业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需要格外注意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是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此,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做了积极的探索。首先,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如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开设了识字教学、朗读教学专题、小学文本解读、教师口语训练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大大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还要求学生积极进行专业实践课程的拓展训练,如课前五分钟实训、微型课试讲、有效教育模式演练等,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丰富多样有效的形式。其次,根据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高度重视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小学教育教研室自编教育见习手册,从大一起就每个学期安排学生去见习,培养学生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情感和倾向性,在见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做好教育见习的记录、总结和反思,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实习的时间延长至三个月,充分的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要求。另外,在一些班级中探索双导师制,给学生在校内外安排了指导老师,尤其是校外的实践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校外基地的教育实践,在见习和实习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动态化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学生在教育专业素质上的缺陷,做到及时的查漏补缺,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从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第一时间适应工作岗位。
四、建立健全再教育机制
篇2
理工类学生学体特点为对专业学习十分重视,欠缺人文思考与人文情怀,尤其对于个人“成才观”的养成还处于原始的模糊感知阶段。我项目组成员设计了一组有关学生成才观的调查问卷。选取理工科专业两个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份。其中问卷第6题“你觉得目前你是哪一类学生?”的分析中,有72人选择了B选项“知道未来形势严峻,但现在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努力”。这充分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及个人价值,没有真实的、可触的认识。对于理工科高校学生除了院系辅导员及相关负责老师在日常工作交流中的有益灌输和启发外,学生很少能够有参与到关于“成才观”问题的思考中来。
二、大学英语教学在理工科高校学生成才观养成中的作用
问卷第5题“您认为自己价值观的确立,受到什么影响最大?”的答案中,有60人次选择了“家庭教育”,29人次选择了“学校教育”,这说明学生普遍认为,家庭和学校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渠道。理工科高校学生如同其他大学生一样,在进入大学学习后摆脱了高中时期家长的“时时看管”,家庭因素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影响力大大削弱。加之理工科院校学生接触人文思考,尤其是对于“成才观”这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机会是少之又少。而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其实是一个未被重视的成才观“培养皿”。高校新生入学两年内都会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学期总学时最低也在48学时,某些学周较长的学期可达90学时,《大学英语》课程学时总数在理工科学生每学期的总学时数中绝对是“重头戏”。目前绝大多数大学英语教材均使用每单元选取一两篇课文的编辑形式,课文内容一般会涉及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各个方面。如果课文选得好,内容贴切,积极向上,发人思考,大学英语课堂就会变成大学生正确成才观有效的培养阵地。
三、《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中成才观相关课文的分析
《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第三版共分四册,每册8个单元,每单元配有PassageA和PassageB共两篇课文。笔者对该套教材课文作了梳理,其总数为64篇,其中课文主题与大学生成才观直接相关的就有20篇,占总四册教材总篇数的31.25%,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这些课文材料的内容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都会有意无意地促使学生思考课文内容,总结作者观点,内化蕴含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接收到其中“隐性”的大学生成才观教育,进而引导当代大学生如何养成正确的个人成才观。
四、一些疑问
在讨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在理工科高校学生成才观养成中的作用问题时,很多人都会持怀疑态度,在理论高度及具体操作层面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大学英语不是主要教语言技巧吗?
怎么开始承载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了?这正体现了很多人对英语教育的误读。不可否认,英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它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及篇章结构知识的讲授。但对于成功的语言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双语语言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让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思想观点有深刻认识。上述图表显示了课文与大学生成才观的有机契合。英语教师在分析篇章内容结构时,通常会反复地操练学生的阅读、总结等技巧,当学生完全掌握课文内容时,就会做到一种无意识的成才观培养。
2.一线英语教师们会有这样的学生成才观培养意识吗?
目前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确实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成才观方面欠缺自发性和主动性,这与社会对大学任课教师的工作职责定性不无关系。随着高等教育及管理的发展,高校各部门职责愈发精细化。公众对于任课教师的工作,一般定义在“传道、授业、解惑”,而“育人”这个职能则似乎责无旁贷地被仅限于高校辅导员老师的本职工作中。其实,在当今中国高校教育发展的潮流中,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引路人”,是“生活的指导者”,甚至“人生的方向标”。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利用理工科学生较为新奇的人文气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社会价值,逐步形成正确的成才观。
3.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对学生成才观的养成能有多大影响?
这个领域前人鲜有思考。究竟理工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对学生成才观有多大的影响,我们确实难以界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固然不能替代原有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体系,但其在理工科高校学生成长观养成这一问题上的作用可以用之前的“锦上添花”来形容。大学生的成才观养成主要来源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学生个人家庭教育以及学生交际圈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尤其对于理工科高校学生而言,是他们能够接触到个人成才观思考领域的一个重要辅助途径,是高校学生成才观教育的有益补充。
五、对理工科高校英语课堂的展望
篇3
(一)从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学生成长于家庭,由父母抚养长大。关爱家庭、感恩父母是一种自然的反哺跪乳之义,并会经教师引导发扬光大。如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单元,课首情境图即是孩子帮助妈妈整理衣服。这样的情境在学生那里会有所见,但不一定有所为。因此,教师透过此图引导学生明白在享受父母的关爱的同时,也需要回报父母、关爱家人,这种感恩之心会明显比日益仪式化的“洗脚”行为有意义的多。
(二)将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培养寓于平时
如遵守公共秩序、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保护野生动物、节约用水等,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而与此相关之教育素材,或通过情境图,或通过例题与习题等呈现,在教材中随处可见。仅以三年级上册为例,如13页有习题涉及“采用哪些节水方法”、15页有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涉及濒危动物保护、30页有习题涉及超市购物、79页与125页分别有例题与习题涉及观赛、观影、排队购票等。教师适时加入相关公德知识教育,对学生公德心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三)做好“五爱”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爱”公德是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的明文规定,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显然,五爱教育不应是空洞口号,而应是触手可及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小事。这一点,在教材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各教材中有多幅与运动及运动场有关的图片,以此引导学生热爱运动非常自然;又如,教材多处出现国旗、或以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为背景材料等的练习题目,以此为契机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效果良好。
二、创新教学,将德育教育鲜活化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需要趣味因素,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兼顾二者,需要教师紧扣教材、适当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并合理发挥,以多样化的形式使学生更多地受到品德教育的浸染。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的学习心态
学生学习需要有一定的价值,从小的角度说,是利于个人未来的成长;从大的角度说,是服务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对这种价值的正确认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讲解与帮助学生学习有关数学知识,如分数、百分数、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统计图表时,要适时结合实际说明它们与工农业生产中的某些应用,既可帮助学生体会其实际效用,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也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与内驱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乐学”数学
有学生学习了几年数学,以为数学就是没完没了地做题目,而对数学之“美”“趣”等毫无感受与认识。显然这与教师的不当教学行为密切相关,没有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与感受数学存在的乐趣,没有能够引导学生从探究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美妙与和谐。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必须要以充分的教育智慧为基础,结合教材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实际等来开展,以帮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之大美,在“玩”中玩味数学。如玩转魔方挑战赛、24点游戏挑战赛、数独挑战赛七巧板挑战赛等数学游戏,对于帮助学生了解先人智慧、提供才能展示平台,促进数学学习等,意义重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日常引导、鼓励、评价等密切相关,并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服务。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在具体的数学学习行为中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行为细节的引领,以学生感性、详实而细微的认知作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前奏,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做实、做透。
三、结语
篇4
1 2011版写字教材的内容概述及编写特色
1.1 2011版写字教材的内容概述
2011版小学语文写字教材共12本,每个年级分上下册。一二年级是铅笔字教材,三四五年级是钢笔字教材,从三年级下册到六年级时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合编,毛笔字内容的编写以附加练习的形式放在钢笔字内容的后面。在书写格上使用的是“回米格”。这套教材第一学段的描红与临写次数较多,例如,一年级整字描红是六次,临写则为八次。在二年级的教材中,设计有词语和句子的练习。三年级上册出现了段落的练习。钢笔字练习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结束。在框架上“我来写”和“生字擂台”等板块的设计,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1.2 2011版写字教材的编写特色
2011版小学语文写字教材的编写有如下特色:
(1)与语文教科书同步
2011版的写字教材采取随文练字的编排方式,与语文科教书紧密结合。另外,写字教材中的整字,段落练习均出自语文教科书。
这种编排方式很好地处理了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关系。只有与语文教科书配套,才能使识字写字教学具备一定的语境和载体,避免为识字而识字,为写字而写字的现象发生。
(2)采用庹氏回米格
庹氏回米格是庹纯双先生的专利技术,即“汉字几何形块书写法”。庹氏回米格二代技术将回米格分为五种基本形块,即: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多边形,将其进行拆分和重组,使其对汉字的布局和定位具有特殊的优势,练习者在书写时能很快地找准起笔,运笔和收笔的位置,控制好字的大小和结构,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从而掌握汉字的书写技能。
(3)范文采用手写体
2011年版小学语文写字教材的范文,由书法家庹纯双及其弟子周杰书写。李跃华[1]指出:我们翻阅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包括识字写字教材和其他经常不离手的教材,练习册等文字资料,不难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印刷体”------没有明显的手写特征。换句话说,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经常性习染对象与规范的实际书写结果差距过大,印的和写的形态本不是一回事:学生的感知对象或写字生态环境不利于学生写好一手理想的汉字。语文教材的“印刷体效应”不利于学生学习写字,所以写字教材的范字采用手写体就显得难能可贵。
(4)体现学生主体性
2011版写字教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是新课改所强调的教育理念。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写字教材的纵向体系包括“我会认”,“我来写”“比一比”,“我要试”等板块的行为主体都是学生。这与“课标”和“课改”的所要求的理念是吻合的。
2 写字教材功能
“功能”即作用或意义,写字教材的功能即写字教材本身应该发挥的作用或是写字教材存在的意义。写字教材的功能如何定位,是教材编写时无法绕开的话题。写字教材是教材的一种,有德国学者认为[2],教科书应该具备六项功能:(1)提供信息----按照课程标准提供教材;(2)引导----组织教材,引导教学程序;(3)激发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4)保证效果----各种练习,补习和应用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技能;(5)协调----和其他教材相互配合;(6)合理化----在教学和自修时都能充分利用时间。那么,本研究认为写字教材具有传授书写知识,培养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端正书写态度,提高书写审美能力四个方面的功能[3]。
2.1教授书写的基础知识
在指导小学生书写之前,老师应该先教孩子们一些基本的常识。如执笔法,硬笔的执笔法和软笔的执笔法不同。强调右手执笔,手指离笔尖和眼睛距离纸张都应该有适当的距离,坐姿端正,左手自然置于纸张或本子的左侧等。书写的基本知识还应该包括其它书写预备知道。如应该了解书写工具(笔)的知识,书写用格的的知识等。书写用格的预备知识包括如田字格的构成和用法等知识。
写字教材具有传授汉字知识的功能。写字教材的主体是汉字,书写必须要了解汉字的知识,写字教材在传授汉字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认字写字。比如,汉字的笔画,偏旁的名称,汉字的结构,汉字的书写笔顺规范及其它书写要领等。
2.2 培养学生书写的能力
写字教材具有培养学生书写能力的功能。书写的能力包括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书写整洁,美观的能力。在掌握静态的书写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书写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写字教材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汉字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达到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书写是一种复杂的身心活动,书写活动难度很高,要想顺利完成书写活动还需要学生各种能力的相互配合。所以,通过写字活动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能力。
3对写字教材使用的建议
教师从思想认识上重视写字教材的使用,在写字教材使用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是解决写字教材使用率低的一个有效途径。另外,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以促使教师使用写字教材。
篇5
该同志理论知识深厚,专业知识娴熟。他精准掌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各学段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认知清晰,准确把握教材,处理运用深浅结合,科学规范,具有过硬教学研功底。
该同志善于创新乡镇语文学科教研新路子。任现职以来,带领我镇中小学业务主任组织开展业务教学教研活动,有效的指导和参与学科教研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志提出以统编教材普及使用为抓手,开展锤炼语文课堂基本功大练兵活动,带领全镇小学语文教师认真研读小学语文教材,熟练掌握小学阶段语文教材内容,形成了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他是我镇小学语文教学教研旗手。
非常注重加强业务进修和学科专业的学习,多次参加市县学科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对小学学科学术新动态,教学新观点,课堂新理念,积极学习研讨,始终站在小学语文学科的前沿,厚积薄发,逐步完成了由经验型教研员到科研型教研员的转化。他积极撰写的教研论文《语文教学的沉淀与积累》一文在《未来教育家》期刊上发表。
篇6
自塑教育顾名思义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自我教育,相关著作和论文一再我国教育界频频发表,对小学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然而自塑教育在小学教育领域的相关论述和实践相对欠缺。小学时期对于孩子是一个充满兴味、幻想和好奇的特殊阶段。伴随着自觉性和持久性的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提升,思想和人格的可塑性也达到一个峰值。而小学语文教学因其人文性和持续性的特质在对孩子知识探究、习惯培养和人格塑造等方面具有其优越的潜力。笔者从小学语文教学视角在自塑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方面探讨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主要从语文教材的榜样作用、阅读活动和作文训练的三方面提出实施方案来促进自塑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共同提高。
二、自塑教育之于小学语文教学
自塑教育是针对传统的“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的工具性、社会教育提出的近现代相对先进的教育理论。它属于自我教育的范畴,它以自我为主体进行教育并将受教育者和施教者统一的个体身上所表现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体现于主体认知、行为和人格的提升。它强调“自我教育下受教育者人格与心智的完善与塑造过程”,提倡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塑教育的本质就是受教育中在个人思维、语言、感觉的基础上对外界充满好奇心,产生自我想认识、去参与和获得思想和情感的欲望的那种获得的本能,并且受教育和教育自己的潜力;其最终目的是使人自立成为“人”。由于自塑教育突出自我教育主体性的同时也重视他人教育的辅,于是便现出了小学教育的作用。
小学语文以其人文性和包容性让自塑教育可以充分的实践,它启蒙心灵,提升文学素养的“物”“理”“情”充分满足了孩子的自塑的渴求。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心灵的关注与影响从古便可见其卓越性,尤其是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教材多为文学作品,通过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深入浅出具有感染的传递出深刻的价值观和美学。每个孩子对同样教材的感受不同,这样小学语文便张扬了孩子自塑的个性,即他传递给人的是一种“自我选择、自我早就的意识、方向与方法。说到底,就是对于自塑个性的张扬与培养。”(P29小学语文自塑教育研究)近二十年来的小学语文新课改更重视孩子的自塑能力,让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变到学生的相互作用让语文教学不仅在知识、能力和智力的传递上影响更为重大。
三、自塑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自塑教育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展开实施是非常有必要性的(31页),小学时期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强化自我意识,自塑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丰富的自塑、知识资源非常契合自塑教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自塑教育是必要且自然的。小学语文“知情意行”的内涵让自塑教育有一个场域去具体实施和开展。本章笔者将凑够教材内容、阅读和作文三方面的语文学习来对自塑教育进行培养。
(一)语文教材对自塑教育榜样的树立
语文教材作为教师重要的教学工具,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它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和主要载体,在自塑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其内容新颖、详实、深刻的同时又充满人文气息。其中很多课文都是在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博爱万物等积极的生命价值,尤其是近年来的新课改将更多活生生身边的榜样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中的关于生命和爱国的课文给孩子树立了自塑的榜样,让他们有章可循。尤其是文章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让孩子既可以在与课本、老师的平等交流下产生共鸣,同时自我感悟提升,例如低年级《胖乎乎的小手》启蒙孩子去热爱劳动、关爱长辈,《我选我》启示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窗前的气球》教育孩子们建立和珍视友谊。
(二)阅读活动对自塑意识的彰显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书籍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应占有首要地位”,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和自塑教育的重要领域,学生可以通过自读、范读、引读、品读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获取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判断。以四年级课文阅读《去年的树》为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班的学生在预习了该篇课文的自读后有了对文章富有个性的理解,有人认为其核心是信用,有人认为是友谊,有些孩子透过文字看到了环境破坏对人性摧残,因此不同的解读给不同的主体带来了不同的价值判断,并去唤醒、塑造内心沉睡的自我以更加彰显对自我的塑造。有必要让孩子进行主题阅读,让他们对阅读的文章进行明确的分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思想延伸和内化,提升自塑的有效性和价值观性。
除此外,课外阅读活动对促进孩子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课外阅读由于其宽泛的选择性,让自塑教育更具有主体性。为了彰显自塑教育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主体间性和交互性,因此施教者的引导非常关键。教师则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开出不同的阅读书单,以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自我塑造。
(三)作文训练对自塑境界的提升
作文作为一项极为综合的语文性活动,不仅是人们用语言表现自我,更是对自我进行塑造的高度提升,因为文字不仅是思想的流出,更是精神与人格的自我反省和成长。老师在此对学生的引导就集中在让他们从自我出发,叙述个体经历和内心,表达对生活的感触来获得自塑的体验。学生的作文不仅是“表现自我”,更是根据其对外界生活事物的反应来树立一种自我塑造的意识和个性。在高年级的写作中有诗歌写作这么一项,那么学生就不仅要有主题和写作手法,更要写的是一种“通过诗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感受”,以及“用诗歌来塑造自我,提升自塑的境界”这一目的。虽然写作这项语文活动是路漫漫的过程,然而只要老师引导学生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一定可以达到这个自塑教育境界的提高。
篇7
关键词: 童真童趣 语文课堂 童趣课堂氛围 教师范读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贝尔说:“孩子是大人的老师,他们天真活泼、纯洁无瑕、敢作敢为……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话写出了对他对孩子的敬意。可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好多老师现在还信奉“师道尊严”,错误地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能围着自己转,只能正襟危坐在课堂上看老师表演。新课改积极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儿童心中充盈着想象激情,蓄积着创造欲望,他们对五彩世界有着太多期待,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梦幻的世界里奇思妙想、童趣横生,小学一年级学生爱动、爱玩、有趣、生动,因此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营造天真童趣的教学氛围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的稚嫩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能领略文章中的词句美,他就不会看到周围的绚丽多彩。”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有感情范读课文,让学生稚嫩的情感和老师的激情产生共鸣。语文教学不是死板地说教,教师应该像一个诗人那样激情四溢,像个画家那样洋洋洒洒……因此,学习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时,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我总是不断转换角色,让整个课堂充满激情。如学习《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给学生范读。孩子们被老师优美的语言深深吸引住了,他们仿佛看到了如诗如画的美景,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来。
二、童真童趣放飞孩子的丰富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是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想象力是儿童创造能力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儿童进行创造性学习应该具备的品质之一。孩子们的想象是五彩的、丰富的、充满童真童趣的,只有充盈着童真的想象力才会飞得更高更远。因此,学习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时,我总是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冲破无形束缚,让学生在色彩斑斓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释放个人本真。因为学生只有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智慧发现问题,才会带着童真童趣放飞丰富的想象。如学习《四个太阳》一课时,我这样对学生说:“孩子们,现在天空有一个太阳,假如有四个太阳,你们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有的说:“天一定很热。”有的说:“他们四个会轮流值班,下雨天也能看见太阳。”有的说:“这四个太阳是一家人,他们是爸爸、妈妈、哥哥、弟弟,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等等,孩子们充满童真的想象不仅让我感动,更让我折服。
三、运用多种方式营造童趣课堂氛围
小学生天动,如果让他们一节课坐着听老师讲解,他们很难做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说说、唱唱、演演、画画是小学生很喜欢的活动,充满童趣的课堂能够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材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具趣味性、情境性、形象性,因此,学习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时,我常常运用多种方式构造童趣课堂。如学习《小小的船》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配上音乐,孩子们根据教材内容或演唱或朗读,他们在音乐旋律中学到了知识,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如学习《荷叶圆圆》时,我根据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根据想象画画,他们运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了色彩艳丽的荷花,真是美极了。
有人曾说:“只有以苦为乐的人,才能真正领会‘幸福’的含义。”教师最需要的一种快乐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快乐,这种快乐会净化心境,使教师越来越感受到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越来越体悟到人生的真谛。课改之后,每天编写教案、组建小组、进行组长培训、制定小组评价机制,评价细则、奖励方案等。这一切都让我忙得不亦乐乎。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太生硬,否则学生将会失去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多种方式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展示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我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一定会充满童真童趣。
参考文献:
[1]李晓云,徐金秀.怎样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童真童趣.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2.
篇8
关键词:语言知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策略
从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为什么”出发,可以将语言知识分为原理层和工具层,从程序性知识“怎么办”入手,将语言知识分为实践层。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三个层面语言知识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索,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增强原理层语言知识教学
原理层语言知识处在最基础的层面,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原理层语言知识的呈现略显浅少,因此,为弥补教材中此层语言知识的不足,需加强原理层语言知识教学,以期学生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原理层知识的储备
为加强原理层知识教学,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入手,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原理层语言知识,才能对教材中未涉及而又需要学生了解的语言知识进行有效地传授。那么教师究竟需要掌握哪些原理层语言知识成为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针对此问题结合黄强军语言知识内容的量化标准[1],对教师需要掌握的原理层语言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首先,语言的本质方面,包括语言特点、汉语定义、汉语特征。其次,汉语方言基本知识方面,包括汉语的变迁,汉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汉语;先秦时代的上古汉字;两汉至隋唐时代的中古汉语;从晚唐到五四的近代汉语;五四之后的现代汉语;以上汉语的五种形态及其各自的特征等。另外,关于其他层面的具体语言知识如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发展源头和历史变迁过程等知识也包含于这一层面的语言知识内容中。
(二)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教材中原理层语言知识分布较少、形式相对单一,因此,教师不能仅根据教材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的单一教学方法中,很难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相应工具书,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将自己储备的原理层语言知识活化地传递给学生,将枯燥的课程转化为生动、形象和充满趣味性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活跃,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教授四年级上册第24课《春联》时,除了讲解书中有关对仗(即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的工具层语言知识外,还应当依据自身所储备的原理层语言知识,让学生知道春联的来历以及对偶修辞的演变和发展,单一的讲述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的对偶教学。由于四年级学生的具有较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师需要以直观形象的图表形式和引发学生感性的情境创设为主要呈现形式,利用图表形式介绍对偶和对仗的不同,直观表现出对偶大起大落的发展史,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激发兴趣,拓展知识。对于“春联”起源,可创设具体情境,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春联”的来历,“桃符的故事”“五代后蜀皇帝孟昶过春节的故事”“明代朱元璋写春联的故事”将其原理层语言知识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春联所表达的含义。
二、重视工具层语言知识教学
教材中呈现最多的即为工具层语言知识,它处于中间层面,作为工具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层语言知识,因此重视工具层语言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为实践层语言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是促进学生直面生活的动力源泉。
(一)依据汉字特点,加强识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由于汉语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包含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无论是从语音知识的汉语拼音,还是文字知识的字构书写,甚至是词语知识中词汇的积累和词义的理解,都是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承续着历史的脉络。因此在充分解读和分析教材中工具层语言知识的同时,要与汉语言文字特点相结合。汉字知识教学,教材中以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和字理识字法为主要方法呈现。而教材中的根据字构呈现的字理识字却被许多老师忽视,应充分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例如教“鸟”字,出示鸟的图画,解析“鸟是有眼睛的,里面的一点就是眼睛,千万不要丢了,丢了,小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如教“牧”字,点出“牧”的本义是手拿鞭、棍在放牛。“沙”字教学时,启发学生想象河水少会出现什么———水少而沙现。字理识字法运用范围广,遵循汉语言特点,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二)结合阅读和写作,加强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呈现内容的分析可见,其语法知识呈现零散分布的特点,但是在小学教材中将其整合又是难度极大的,因此,便需要教师结合阅读和写作对语法知识进行教学时采用适宜的方法,让学生“在零散中学,在整合中内化”。付惠均[2]在《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提出“三个结合”的方法论体系,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示正与纠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语法教学方法要求一是精简语法项目,淡化理论色彩;二是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具体运用。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必要的语法项目有针对地进行教学,低年级重点在于单句语法的练习和巩固,初步了解和学习人称代词的使用方法;中高年级出现复句以及单句、复句相融的较复杂句式。而且在强调语法规则的同时紧密联系语言实际,如一年级上册练习4中“我喜欢吃的水果有……”单句的学习,在分析句子成分的同时又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实际,提高了语法教学的效果。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脱离实际的语言单位和联系具体语言环境进行语法分析,两者在语法教学中应该结合运用,相辅相成。示正与纠错相结合。是语法教学中不可偏废的两种方法,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双管齐下,才能更有效。根据教材中各学段修辞格出现频率,充分利用修辞的表情达意作用。修辞知识教学主要采用“切境法”。语言材料选得好与不好,主要就是看选用的语言材料是不是切合于具体的语境,即题旨情趣。因此我们在修辞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来阅读理解文中修辞艺术。修辞教学只有在应用中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不可为教修辞格而教修辞格,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学好修辞对阅读和写作带来的好处。
三、关注实践层语言知识教学
实践层语言知识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层面知识,强调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层面,为学生直面生活、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起到推进作用。
(一)注意语境创设,引导学生习得言语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语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语境的创设,关注话语语境,其中上下文语境在中小学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要求在书面语的话语阅读理解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理解语言片段;除此之外,教师能够根据课堂氛围作适当调整,对前后语境构建,使其相衔相配,并且运用情景化的语言让学生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语言。例如可以在虚拟情境中根据语境理论来创设虚拟语境,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的复习巩固阶段中,可以通过扮演奶奶的角色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虚拟语境创设,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文本,更加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艺术性地创造语境,引发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试看以下于永正老师通过艺术性的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中“翠”字:师:下面看于老师写课题。哎,这个“翠”字怎么写?提笔忘字,谁能提醒老师一下?生甲:“翠”字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生乙:不带钩的。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请学生看于老师写,并且抬起手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于永正老师并没有直接将课题写在黑板上,而是艺术性的“懂而装不懂”,营造了一种“不懂就问,积极好学”的学习氛围,满足了学生自豪感,认为老师对自己拥有极大的期望,这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信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遵循会话得体原则,增强话语评价功能
“得体原则”是衡量言语行为的终极标准,无论你遵守的是合作原则,还是礼貌原则,但最终都必须以“得体”作为评价标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是否得体做具体的评价。如看是否适应不同语境要求。在正式的场合,说话应当严肃、认真;在欢庆场合,说的话就应当有助于欢快气氛的营造,例如二年级上册练习1中口语交际“学会祝贺”,显然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在亲人离散之时发出的渴求团圆期望的诗句在这里就极不合适。例如教师在教授一年级上册练习5中“别人问你什么,有时可以这样回答。”举了这样一个例子[3]:一姓张小孩听到别人跟爸爸初次见面,总是先问:“您贵姓?”,爸爸总这样回答:“免贵,姓张。”接着别人又问:“弓长‘张’,还是立早‘章’?”于是他也耳熟能详了。有一天,只有孩子一人在家,有客人来访。小孩问:叔叔,您贵姓?客人:我姓李。小孩很恭敬地又问:是弓长“李”,还是立早“李”?客人:愕然,不知如何应对。上述例子表明在进行语用知识学习时,要能够灵活运用,注意语言得体原则,案例中小孩的表达是不得体的,老师举了这个例子之后,学生能够体会到表达需得体,从而对自己和他人的表达也能进行合理评价。
作者:李文芝 霍生玉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强军.语文课程教材中语言知识内容的建构[A]//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0-121.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不仅承担着学生智力开发的重任,同时也是加强学生人文修养,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资源。换句话说,语文教学要兼顾智育教育与德育教育,而学生也只有在知文(智)、知礼(德)的基础上,才算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语文课程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得到有效凸显,教师也没有从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出发进行德育渗透工作,这极大地制约了课程教学的效果。笔者立足于此,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做了相应的探究。
1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的必要性分析
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有着多重的必要性。首先,就语文课程自身而言,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更具德育教育的优势,因为它的教学内容主要为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中凝聚着大量的美好品德,如团结、友爱、爱国、敬业等,正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如此,德育教育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其次,就基础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主流话语,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转变传统教学“以知识为纲”的弊端,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为素质教育的推行与深化尽一份力[1];最后,就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言“才者德之师,德者才之帅”,才与德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缺一不可。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课程结构,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2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的策略研究
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渗透,既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主动追求,它对于课程优化以及学生成长都具有突出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学策略的完善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2.1做好教学导入,实施课前渗透:教学导入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它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引导环节,它能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教学导入也是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手段,主题明确、形式新颖的导入方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良好的效果[2]。就小学语文而言,常见的导入方式有情景导入法、背景介绍法等,这也是都是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手段。首先,就情景导入法而言,它指教师将课文内容以图片或视频等更为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在视觉的刺激下,加深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不仅如此,情景导入还能为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提供帮助。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笔者就将圆明园的复原图与当前的实物图展示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今夕对比中感知其昔时的繁华与当前的没落,从而牢记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其次,就背景介绍法而言,它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做一些背景介绍的工作。背景介绍不仅可以减小学生阅读文章的阻力,也能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认知。比如在《开国大典》的教学中,笔者就将前的一百年屈辱历史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到建国对我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激发其爱国情感。2.2完善教学活动,创新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主要是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它对于最终的德育教育效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就何如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方式:(1)语言分析法。语文课程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课程,同时也是开展审美教育的课程,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语言优美,蕴藏着浓厚的思想感情,这些语言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就以《梅花魂》而言,它里面的“他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对于学生的品格塑造就有着很好的作用;(2)形象分析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经典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人物事迹等对学生有着很好的启发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形象分析的方法来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就以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的教学为例,这里涉及到廉颇、蔺相如以及赵王等主要人物形象,其中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以及赵王的知人善任都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优质资源;(3)情感分析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选篇感情真挚,如《慈母情怀》等,教师可以采用情感分析的方法来渗透德育教育。2.3优化教学评价,完善课后渗透: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终端,对教学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除此以外,教学评价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手段,恰如其分且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还需要从优化教学评价的角度出发来完善课后德育教育渗透。首先,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的工作,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展开实时评价,评价的重点不仅需要包括知识学习的内容,还要包括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内容,使课堂评价更趋于综合化,提升其评价效用;其次,教师要做好作业评价的工作。练习作业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业评价是教师针对学生作业效果所作出的具体评价,教师要突破那种单一性的作业评价模式,在评价环节中纳入德育教育的因素。就以写作教学为例,笔者给学生布置过《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这样的命题论文,笔者在评价时,并未仅仅着眼于文章的文笔或叙事结构,同时加入了文章中的思想内涵的评价,对那些有着正确价值取向的文章,笔者给予必要的赞扬与肯定。
3结语
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意义深远。小学语文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需要从教学导入、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德育教育渗透工作。
作者:付建忠 单位:米易县普威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何金侠.略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1(06):72.
篇10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有效的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探索,探寻出几个方法,以期能够拓展出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提出了要求,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行动。以下是本文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优化整合的几点认识。
一、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实现课程优化整合
在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具有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特点,富有较强的文化意蕴和时代气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运用好这个范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从中挖掘出语文特有的人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一定的特色。素质教育倡导教师应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语文教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加强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的训练。同时,教师要注重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融入文本内容提供条件,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涵,学习对文本信息的加工整理能力,以此来获取知识、拓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进步与发展。
二、合理调整教材布局,高效利用教材资源
通过对教材资源的优化整合,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对教材的利用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探索应用中我们发现,现行教材的布局安排以及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增强文本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例如,在教学《学会合作》时,教师可以将文章结构进行详细解剖,甚至连课文中的过渡性语言都要进行详解,然后将文章一分为二,要求学生在其中添加与合作有关的正反事例,并添加开头与结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既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同时也增强了作文写作的科学性。
三、整合其他课程资源,呈现开放课堂文化
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跨学科学习,这就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文本内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这也是各个学科课程的共同需求。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学科知识整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优质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语文与美术、音乐学科之间就存在相通的领域,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语文和音乐之间的相互渗透,如,借助音乐来进行氛围烘托,渲染学生情感;通过音乐赏析,来释放学生情感;利用流行音乐,实施课堂导入等。尤其是在进行诗歌鉴赏时,音乐往往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诗人所描写的美妙意境,有效地烘托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充满浓烈思想情感的诗歌时,采取音乐导入可以将学生快速引入诗歌意境;在教学戏曲时,可以与音乐教师达成共识,实现音乐课程和语文课程的资源共享,不但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高效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此外,美术课程中也包含很多可供挖掘的人文因素,加强美术与语文的课程资源整合,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图文并茂,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欣赏优秀文章,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消灭错别字,掌握标准发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五、合理运用生活资源,搭建良好的课程平台
语文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专栏等资源优势,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组织学生成立报刊社、文学社,并鼓励学生积极踊跃投稿;经常开展优秀文章的评选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出来,以激发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全新体悟等,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可以为语文教学搭建自主、开放、良好的课程资源平台。
总之,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优化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品.通向成功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指南:读韩雪屏等主编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
[2]王少元.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J].宁夏教育科研,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