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23:5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语文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语文教育论文

篇1

1儒学思想与医学精神

与一般的高职院校相比,卫生类职业院校有其特殊性,护理、药学、检验等专业都与病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护理为例,曾有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名护士给病人输氧,不小心却是拿了一瓶氮气,导致病人死亡,可见医护人员的一个“不小心”往往就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危害。而当前的状况是,“在开放的医疗环境和过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护士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逐渐淡化,疏远医德修养,漠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护患关系变得冷淡。作为护士,不能用心温暖患者的疾苦,不能以关怀的态度了解患者的需求……护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也随之消失。”[2]医学者面对的对象是人而非机器,人是有感情的生物,而当前种种医患矛盾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医护人员缺乏对病人的理解与关怀,缺乏仁爱精神。作为医护人员需要具有这样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大学语文课程需要担负起这样一个培育的任务。仁爱,也即孔子所说的“爱人”[3],爱人是仁的内涵,在《论语•乡党》中提到马厩失火了,孔子下朝,没有问马怎么样,而是问“伤人乎?”[3]孔子向来注重对于生命的敬重,由此也可见儒家对人的关怀和仁爱。《孟子•离娄下》言道:“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4]护理人员只有具有对于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才能在面对患者时真正地从内心有意识地理解病人、关爱病人,形成“他者”意识。而药学、检验等专业也都与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这样一种“爱人”的医学精神同样不可缺。正是因为这些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未来的岗位与病人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所以在卫生类职业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更应强调其责任感、仁爱之心等医学所需的人文素质的培育。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思想中非常强调社会责任感。儒学者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国数千年传承的儒家思想与医学精神历来息息相通。儒家思想中有着与医学精神相契合的内容,而这也是卫生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儒家思想的内化可以使得卫生类专业的学生在面对病人时潜心于专业知识,在世俗的诱惑面前表现得更有责任感,更能怀抱一颗仁爱之心。

2文本阅读与人格内化

大学语文课程“就是通过对这些作家、作品的解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5]大学语文的培育功能与思想政治课不同,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来影响学生的,而是在引导学生阅读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在不经意间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除了选择部分《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语段作为教学内容外,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同样需要通过让学生阅读优秀作家的作品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正如《中国文学史》中所说:“越是能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以巨大的感动的,其成就也就越高。而且,越是这样的作品,越能使读者在感动之余受到某些启发,领悟到某种哲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人生态度……”[6]优秀作家的作品就属于那类“成就越高”的作品,它们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沉淀,为人们广为传唱,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学子。儒家的入世精神激发着历代儒家学子以家国为己任,以君子人格作为自己行为的楷模,大学语文课可以择取部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起到积极影响的优秀诗词文赋为文本,特别是学生所熟悉的作家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从而使文中所表现的儒家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为学生熟知的大诗人杜甫所受的教育是正统的儒家文化,其诗被誉为“诗史”,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儒家的仁爱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作者自述生平的一首诗,在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同时,也倾吐了其仕途的失意,揭示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诗歌语言朴实但风格沉郁,颇能体现杜甫诗歌的风格。诗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7]”是千古名句,多读书方能下笔生花,方能生动地反映所思所想所见。“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7]足显杜甫在文学上的自信与追求,再结合作家身世,诵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7]又能体会了杜甫“忧民爱物”这样一种儒家的执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诵读、学习诗歌并结合卫生类高职专业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讨论,把学医者的执着追求、爱人敬人的仁心与从业责任心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从而培养学生的医学精神。还有如大文豪苏轼,学生学过其《念奴娇•赤壁怀古》,熟知这位大文豪骨子里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在讲授大学语文课程时,可以列举苏轼诗词体现出儒家思想进取精神的部分来进行讲解、讨论。韩愈、辛弃疾、陈亮等等大家的诗文皆可择而取之,进入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精神。总而言之,通过选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在获得审美的基础上把儒家思想中与医学精神契合的部分内化,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3.1专业不同各有偏重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有选择、有偏重地选择教学内容。比如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无微不至地护理、关爱病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仁爱的熏陶。而药学与检验专业,更要讲求诚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君子“慎独”等有关内容。另外,教学时结合专业,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有益的创新,而不能迂腐固执、不求变通。如与护理专业的学生讨论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3],就可以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让他们认识到,在护理的岗位上,有时候善意的谎言能够抚慰病人,更利于病人的康复。

篇2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主体活动。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社会文化历史传播,以人类个人素质提高为目的的“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以教学科目出现的大学语文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语言的教育,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人存在的领域。我们只能在语言和存在相遇。语言即言说。言说即指示出,让看,让听,它以显现、敞开、照亮的方式呈现世界。”这种“人文属性”的存在,让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无内涵的语言教育,而且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大学语文体现中华民族成员的智育、德育、美育,其中蕴涵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因此精神教育才是语文的核心,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是民族精神的源流。以人为本的大学语文可以张扬人的个性、发展人的精神世界、体现人的想象自由。文学也是人学,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语文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文学作品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沉积中文化精髓的体现,是人类美的世界的集合和作者人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大学语文将优秀的文章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将人的权利和责任意识,人应具有的高尚理想和品格等观念传达给了学生。文章中蕴含的优秀的精神文明世界,也通过学生在阅读作品、审视作品时和学生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的人生。

二大学语文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使用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及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科学成果整理和传播,有利于专业课的学习。大学语文教学也是精神文明的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思想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质就是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使其拥有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的素质。大学语文精选的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大学语文教学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质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1.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历史上仁人志士的标识,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精神品质。现今国内外形势复杂,各种威胁不断,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抵御世界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觊觎就需要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操给我们坚定的意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内容。大学语文教材精选了中华民族和世界包含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学精粹。例如,在《关山月》中陆游表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为民族献身的情感。大学语文选用了众多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勇于奉献精神和闪耀爱国主义情怀的文章。“不要为富贵为仁,不要为求生害生,必要时杀身成仁。”这句话被无数仁人志士作为精忠报国的座右铭。大学生作为迎接明天世界挑战的一代,更需要民族气节,更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的发展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教育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扎实的知识技能并重。同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的高尚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文以载道,大学语文所选录的文章是作家精神的体现和价值取向的流露,要让学生领悟其中人生哲理,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孔孟语录》十二则里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展现了孟子的忧国忧民思想,学生深切感受并领悟孔孟的价值标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多么高尚的道德情操。文学作品中生动的事例可以震撼心灵,鲜活的人物形象可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作者自身的高尚道德情操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3.有利于培养学生崇高美好的审美情趣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终古常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美的世界,学生在这个世界里被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大学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名篇意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个字表达的美景如画面般鲜活。优秀的文学作品表达的生活图景生机勃勃,表达的情感纯真炽热,学生沉浸在这种内容与形式和谐的美中,不知不觉中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情养性,形成高尚审美观、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文化教学

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要注重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名著,全面了解文化差异,充分认识到西方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英语视频、英语电影,呈现出生动形象的英语文化,实现渗透文化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深入理解英语文化的含义,明确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扩展学生文化知识面,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渗透文化教育,一味地传授英语知识,不注重开展文化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不了解,不清楚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对文化知识不感兴趣,不愿意主动学习文化知识。为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和改革教学理念,积极深入讲解文化知识,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热情,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西方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使学生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并感受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理解文化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渗透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多阅读英语名著,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灵活运用英语知识,使学生文化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分析

1.运用多媒体渗透文化,开拓学生视野。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渗透文化教学,运用多媒体传授文化知识,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使学生对文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主动投入到文化教学中,并深刻感悟西方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含义,加深西方文化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英语短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记忆,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化知识以及教学资源,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以英国影片《哈利波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部影片,这部电影阐述了英国的历史文化等,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能够带给学生启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英语知识和西方文化,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代表了当时英国的发展情况,同时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台词体现了英语句式的特点以及文化,如“Whenweinthefaceofdarknessanddeath,wefearthatisunknown,inaddition,noother”,要求学生用英语总结出这句话的含义,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使学生记住西方文化,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英语教育效率。2.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提高文化素养。当前,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名著,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并学会融会贯通所学过的文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灵活运用文化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例如:在学习英国全称“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几本著名的英国名著,组织学生针对英语学习进行阅读,使学生学到英国单词的具体含义,了解到英国由几个岛屿组成以及西方文化的特点,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述读后感,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又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印象,进而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从而提高对文化知识的认知水平。3.引用英语中的文化知识,全面理解文化差异。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引用英语中的文化知识,渗透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全面理解文化差异,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以及不同国家的发展趋势。英语教材中蕴含着很多西方文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西方文化,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感悟到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通过积极渗透文化知识,深入落实文化教学,使学生学会对比和分析中西方的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而总结出在与西方人交朋友时,要注意避开一些错误的观点,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西方国家的社交礼仪,在习俗和饮食方面全面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同时轻松学习英语知识,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开展文化教学活动,更好地渗透文化教学。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英语文化内容开展文化教学活动,进而更好地渗透文化知识,推动文化教学顺利进行,精心设计新颖的文化活动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化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首先,组织学生对文化进行探究和总结,使学生对文化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学活动,使学生有自信心完成文化活动任务,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Alllifeisagameofluck.”时,要求学生依据教材内容,进行专题讲座或是英语演讲比赛,营造活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身心融入文化教学中,灵活应用所学的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之间相互辩论、相互补充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扎实牢记文化知识,符合英语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文化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并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之处,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以往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注重渗透文化教学,多开展一些文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全面掌握文化知识的内涵,使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所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青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

[2]孙军.以文化为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篇4

自有英语等级考试以来,英语四、六级考试一直是衡量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有效杠杆,同时也对许多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着较大影响。各个大学在努力提高英语四、六级考试过级率的同时,忽略了语言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国际礼仪、文学鉴赏与文学修养等方面的素质教育,这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张中载认为,“没有人文教育的学校只不过是技能或职业培训学校,它不是高等教育。”[1]455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和交际的工具,它还构成了人们的意识、思维、情感、人格和价值观。英语教学应该弘扬人文精神,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英语学科的人文关怀,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又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健全的人格的优秀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教师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的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在不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增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大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地理以及风俗等人文知识的了解。从而让学生在能力、知识、情感、意志以及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语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功能

语境在语言学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一术语早已被人们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的各个学科。语言与语境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的使用和理解都离不开语境。从20世纪50年代Firth提出语境除了指“语言环境”外,还指“情景语境”开始,关于语境的研究发展迅速,语境这一概念也得到不断的扩展。胡壮麟[2]97-98把语境归为3大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con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文化语境(contextof culture)。语言语境,指语篇的内部环境,即上下文提供的信息;情景语境是生成语篇的主要因素,指语篇产生时的环境及周围的情况,即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指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会团体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既离不开情景语境,也离不开文化语境。在外语环境下学习英语,对大多数学习者而言课堂是其接受语言输入的主要场所。所以,语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不该只是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结构等语言知识的传输,而应该让学生理解语言形式的不同使用功能及其使用环境,在帮助学生学会在特定的环境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用意和准确地理解他人用意的同时,能在情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对自己进行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的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提高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关于语境的功能,学者们也进行了很多讨论,其基本功能包括解释、制约、协调、转化、创造、补充等。就其解释功能而言,语境能帮助人们对各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和言语现象做出正确的理解,这就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比如有些句子省略了某些成分,有些句子存在着歧义,有些句子蕴含着更多的信息等,读者或听者往往可以借助语境的分析获得正确的解释[3]90。语境的解释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将抽象意义解释为具体的意义;能解释字面意义中的暗含之义;能消除话语中的歧义;能对不合乎逻辑的话语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等等[4]61-62。语言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并不能使交际双方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单词和语法孤立的教授,而应该将它们放在句子、段落等具体的语境中去寻求作者或说话者的话语意义。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英语,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词义,消除歧义,区分句子意思和说话者意思,并理解句法结构。语境的另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制约功能,主要表现在对语言使用者的制约与对语言接收者的制约。一方面,语言使用者在生成话语时,必须根据自己的交际意图和交际对象,建立与自己的话语相符,并且能让受话人理解的语境;另一方面,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也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有效地理解话语含义。这就涉及到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知识背景、价值观念等文化语境,同一概念的词,在不同文化传统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如果学生不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词汇的文化内涵,就无法真正理解、解释和运用所学语言。语境的制约功能与文化差异紧密关联,因此,语境教学在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

三、在外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英语教育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在全民学英语的号召下,由于受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出现越来越多的英语培训学校,甚至高等院校也越来越注重英语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知识面窄,文化底蕴缺乏;学习的功利心较强;价值观扭曲;情感缺失;心理素质差等等。而英语作为大学生基础必修课之一,有学生人数多、涉及面广、学习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更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语言中所蕴含的思维功能、情感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特点使得它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强化训练、文本的解读和赏析的过程中启发思维、激活创新能力、陶冶性情以及感悟人生。正如王亦兵[5]85-87所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包含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语言教学可以透过语言符号的表象,发掘其深厚的人文意义。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人文思想的对比,不仅是对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补充,而且对教师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也有促进作用。此外,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育本身也有一定的优势,如学制长,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方法和模式先进,教学设备好,文化和学术环境好等优势。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完全可行的、有意义的。

四、在语境化教学中强化人文教育

大学英语课堂为强化人文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英语教师应该以课堂为阵地,从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着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最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英语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也为人文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境的重要功能决定了语境对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语言、情景与文化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人文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首先,在词汇、句子教学中,一个单一的词汇或句子是难以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而把它们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就会变得具体化、明确化,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并且掌握。如果在这个语境中再加入一定的人文知识,让学生在丰富的人文知识的语境中去理解、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子,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能增强其人文素质。比如short一词有“短的、矮的”之义,也可指“缺乏、短缺”等。在《创新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六单元里有一个词组“be shortof”,在教授这一词组时,教师可把其放在语境中进行,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at can maintain people’s lives?”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常识,可能得出这样的答案:“Water and food.”老师接着问:“What is decreasing quickly and gradually becomesinsufficient?”学生再次思考并回答:“Water.”老师接着说:“Yes,the world is short of water.And do you know how tosave water?”学生再进行思考、讨论并且回答。在这一语境中,学生能够自然地理解“be short of”表示缺乏的含义,并且学会其用法。这样一环扣一环,在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逐渐引出目标词汇,也让学生对水资源缺乏这一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不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目标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也可以强调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次,语篇教学更是离不开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其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语境,并通过话题讨论、文化比较等各种手段让学生真正去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态度。如《创新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七单元讲到婚姻这一话题,作者通过跳舞的经历以及自己的婚姻生活的经验总结出在婚姻中只有夫妻双方全心地承诺以及全心全意地付出才能获得幸福。针对这一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婚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婚姻的理解以及对父母、亲戚的婚姻的观察来进行思考和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短剧表演,几个同学一组,分别扮演丈夫、妻子、老人或小孩,可以任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角色,表演出家庭中的常见矛盾,在表演的过程中要向观众表现出矛盾的根源、经过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比如有同学表演的是怎样解决婆媳矛盾,这在我国婚姻家庭关系中是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最后同学们的总结是我们大家都应该要尊重老人,要站在老人的角度去衡量和考虑问题,只有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才能更好地处理好这样的矛盾。还有同学表演的是跨国婚姻中对于小孩教育的矛盾,在这一表演中充分展现出夫妻双方的不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冲突,让同学们在轻松的环境下了解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婚姻观和家庭观,学习不同的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思考、讨论和表演,让学生就婚姻这一话题不断地深入,使其对未来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做好准备。不仅如此,通过这些活动,从处理婚姻生活到尊敬并关爱老人,再到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使本课话题得到延伸和扩展。再次,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里面的人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有的放矢地用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来引导学生,从而给他们树立做学问、做人的正确信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人文思想价值,强化文章人格力量。例如《创新大学英语》第二册综合教程中,有这样一个话题Grati-tude。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感恩节就快到了。我就先让学生下去搜集关于感恩节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谈论和学习有关感恩节的来源、习俗等,然后问学生最想感谢的人是谁、有没有直接对父母说过“谢谢”之类的话,说明我们要懂得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谢,不只是对自己的父母,对所有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都要知道感谢,最后引导学生去挖掘感恩的真正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将语言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去了解、思考和探讨,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人文语境,体现了人文教育。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所谓“师范”,即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养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人格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自身便可构成学生的人文语境。

五、结语

篇5

1.1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有关通识教育的理论虽有不少,但是深度和广度严重不足,研究过于浅显、分散,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目前我国高校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或者通识教育学院,进行试探性的研究,开设教育试点。然而从而某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心的机构组成来看,依旧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而相关活动亦是机械、单调。由此可见,将通识教育真正推行于大学体育教育的可谓少之又少。

1.2相关体育师资不足

通识教育与传统的普通教育存在较大差别,而在体育教育方面很多教师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不甚了解。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体育课就是做做操、打打球。这不仅与我国此前的体育教育理念贯彻不够科学有关,也与体育教师的在综合素质培训方面的不足有关。很多在校学生和教师完全没有意识到体育科学不仅是增强体制,更是提高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素来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其身体肯定不会健康,反过来一个人身体的长期不健康肯定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所谓的身心健康,身与心是密不可分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大部分高校基本上没有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通识教育思想的培训,当然由于高校本身就没有重视通识教育,那些运用于大学体育教育更是不可能。

2.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对策

2.1加强培训,开设相应课程

教师是教育事业最直接的践行者,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是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要从最根本的意识上,提高体育教师的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度,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体育教育不应仅仅是简单的体育运动,而应该是以运动为基础,以身心健康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方针的全方位、高要求的教育理念,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设独立于体育课之外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国外很多大学,通识教育已经称为必修课。在台湾,通识教育的推广亦是深入人心,几乎所以的大学都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心。这些举措都非常值得大陆的高校借鉴与学习。

2.2发掘体育中的人文价值并注重与其它学科联系

现在大学体育教育应该注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观和精神风貌进行全面的培养,并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如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等等,旨在加强大学身心素质,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弘扬民族精神,生产、传递正能量,提高其综合素质,完善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就算有作为,如果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受到不利因素的侵害,反而会借用其所学知识危害社会。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体育科学不仅要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与生物医学、人体工学等诸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也愈加频繁。注重学科间的交融与合作,才能加快科技的进步,努力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建设未来,实现中国梦。

2.3完善理论与实践

实践是一切真理的源泉。现代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改革是否合理、有效,才能不断指导着理论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只有少量高校推行了通识教育的试点,对于体育教育的改革试点更是凤毛麟角,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远远不能满足一套理论体系的建立,这就需要更深入、更广泛的展开试探性的研究。这不是某一个高校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应该是整个高校圈子需要共同努力完成的任务,同时也亟需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投入。

篇6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是唤起医学生敬畏生命的理念,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医德素质和职业价值观、丰富的医学伦理知识、良好的医学伦理意识和较强的医学伦理思维能力。与传授知识相比,医学伦理学教育更注重信念的培养,而信念的培养是道德主体经由他律到自律、内化为主体生命一部分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的开放性。这与重在培养学生情感、信念等的语文学科在教学目标上具有相似性。受“大语文教育”的启发,笔者试图从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出发,为医学伦理学教学提出建议。

1.1大教材观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既要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体系,又要研究在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医患关系问题、医疗卫生资源分配问题等,还包括医学科学所特有的道德问题,如人体试验、器官移植、克隆等。因此,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医学伦理学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要以一切适合的素材作为教材,包括课本、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的相关热点、相关的影视作品及医学人文著作、临床案例等,其根本特点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教材的学习当成唯一的学习任务,而是把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作为教学的目的。例如,大多数教材对知情同意权的论述主要为知情同意权的概念及理论上如何应用,缺乏与现实应用对接的桥梁,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介绍患者知情同意权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时,要应用一切有价值的素材,包括通过教材以了解其理论应用、相关的学术论文以了解学术前沿及动态、影视资料如《死亡工厂》以明白知情同意权的起源、医学临床领域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以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其临床应用。在介绍其他内容时,同样需要将一切与之相关且有价值的素材引入课堂,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相关内容的全方位的理论介绍;另一方面由于理论与实践往往有差距,进而通过多种素材的结合生动地呈现其在现实中的应用,以提升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效性。

1.2大课堂观大课堂观就是打破传统的有限课堂的时空观念,立足课堂并超越课堂进行学习。通过上述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介绍可以看出,与医学专业课相比,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培养医学生理念、素质、价值观、情感等更为柔性的素质,这些素质的提升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传授,更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般的人文氛围的熏陶。如果只是局限在一个学期固定的教学时数中,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不能只以课堂为医学生唯一接受医学伦理素养培育的基地,而应当贯穿于医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笔者认为可分三个阶段进行:(1)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以讲座形式进行启蒙教育,内容主要为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医学生誓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与死意义的求索等思想教育,以端正学医的动机和学习目的;(2)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开展理论教育及实践教育,即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进行医学伦理学的医德、临床决策能力、生命高新技术应用出现的伦理问题等内容的教育,并进行专题讨论;(3)医学生进入临床见实习阶段:加强实践教育,以床边教学、案例分析、调查讨论等形式,提升医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规范在学生动手亲身实践过程中内化为其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1.3大教法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教法观是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的程式结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按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内因(自我教育、内心陶冶)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外部约束)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外部教育和约束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我教育才能产生教育意义。道德准则只有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医学伦理学教学要运用一切能提升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如CBL教学法、PBL教学法、叙事教学法、故事引入法、模拟讲座法、专题论辩法等,减少说教式的灌输,以增强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促使医学生在社会交往与实践中进行自我伦理教育;实践教学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课堂,创设更多接触患者及医疗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开展各类专项调查。调查可以是座谈式、访问式、问卷式等,让学生深入到医疗实践中去,与医务人员、患者和社会人群直接打交道,根据调查目的搜集第一手资料,掌握实际情况。目前国家级、省级、校级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及科研的课题中。医学伦理学方面的选题可以共同讨论,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分组调研,将调研结果汇总整理并分析,写出调研报告,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并了解到医疗领域的问题所在。我校思政部每学期组织1~2次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基地选择一般会倾向于红色革命基地、基层医疗、基层教育等。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义务支医活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感触,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运用医学伦理学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2小结

篇7

1.1学生修身养心,以降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学生应该加强修身养心,多学正能量之举。最好的方式是多泡图书馆,多看健康书籍,这样既可以增长见识,又能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如此不尊重教师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学生是教育中的受益者,与老师费尽心血的培育是分不开的。只有学生做好尊重老师,才能逐渐影响到社会的其他群体,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优良风气。

1.2学校改善课程设置与评分标准

改善成绩评定方式,一则统一课程的评分尺度,避免学生根据老师或者课程评分结构选课;一则增加课程评分标准的多样性,而不是仅仅依据出勤率与考试成绩。比如,将课堂讨论、小组发言和小组讨论等记入总成绩等。另外,在选修课程设置上多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志向,对于一些比较热门的课程应该多设,避免人多课少。

1.3国家完善教育政策

1.3.1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据不完全统计,重视教育的国家,教师的待遇都是很高的。一个行业的社会价值往往体现在其从业人员的待遇与社会地位上。民族振兴的希望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所以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待遇水平。真正形成“学而优则师”的喜人局面,而不是维持“教师是最后的职业选择”“教师是稳定的职业选择”的现状。

1.3.2增强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尽管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但是大学前沉重的升学任务和大学后象牙塔的彻底放松,致使学生无暇顾及这些伦理道德。应该从小给学生都灌输“不尊重老师是可耻的”的思想。

1.3.3建立良好的师生平等关系通过完善教育政策导向来更好地平衡师生关系。一则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师生以相互了解为基础,建立双向沟通的关系模式;一则通过重视教师节与开学、毕业典礼等活动,在校园中形成尊师重道观念的文化氛围。

2结束语

篇8

一、文学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回溯英语教学和文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过去尤其是20世纪之前,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硬币的两面,一面是提供语言的形式,另一面则提供语言的内容。例如,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巨大帮助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就大量使用了文学作品里的引文作为例句解释单词。而我国解放前的学生英语学习材料主要来源于英语文学作品。但20世纪以来,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学界都认为文学在语言学习的作用正在减弱。许多研究者如JohnPovey,RuthSpack等就认为文学是不实际的,应该从英语学习者的课程表里剔除。但我们认为,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英语是语言工具,阅读文学作品并不会成为他们提高专业水平的障碍,相反文学对人生、社会及世界的微妙表现以及文学语言的精巧优美能锻炼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文学主要表现的是人类的生存境遇和情感,它能使我们有可能体验他人的生活,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使第二语言的交流更顺畅”。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中载教授在2006英国文学学会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上指出的:“英美文学课程在语言、文化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英语文学课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人文素质,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文学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实践情况。

二、文学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英语文学选读课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从2003年开始,为了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以及人文素养而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在开设文学课之前,相关教师调研了文学课在本校和国内其他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教学和学生反馈情况。我们发现,英语文学课在各高校都面临着困境与不足。大多数院校强调培养学生实用性的语言交流和具体的实践能力,英语文学课程的课时量和内容被大大压缩。同时,文学课因为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而不太受学生欢迎。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对英语文学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作了相应调整,以满足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英语文学选读课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的规定,为非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为期一学期的选修课。选择在三年级开课是因为我校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我们认为,在此阶段开设文学课能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也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它能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学、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同时,该课程还希望帮助学生较流利地运用英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后者是我们课程教学的重点。

2.教学内容

在一些学校的英语文学课中,往往在讲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讲文学史,这样的效果并不太好。因为我们面向的是非英语专业学生,所以,我们放弃了专业性很强的文学史,主要以作品选读为教学内容。在选择课本时,考虑到学生的非英语专业背景和实际英语水平以及课时长度,我们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课本,因此,在充分掌握学生水平和兴趣的情况下,授课教师自己编写了《英语文学选读》讲义。教材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文学课本以时间或文学流派为线索编写,而是分成不同的和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如selfidentity,spiritualgrowth,love,family,socialchanges等。每篇作品开始部分有作者简介,文本中附有生词解释,文本后有三类思考题,分为理解、阐释和延伸理解三部分。每单元结束前还有文学术语介绍。当然,为了让学生扩大文学的知识面,我们也选了一些著名戏剧或长篇小说的片断,但数量不多。对长篇的文学作品,我们主要列出了阅读书目,希望学生课后阅读。此外,我们在选择作品时虽然以英美作家的作品为主,也兼选了世界其他国家,如俄国、德国、尼日利亚、沙特等国的英语翻译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在横向比较中引发较深入的思考。同时,我们还特意选择了一些中国作家与各个主题相关的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别国文化的同时,通过对比更清楚地了解本国文化,激发批评性思维。3.教学方法

我们认为传统文学课之所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是因为教师通常采取“满堂灌”的“一言堂”式授课方式。为此,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大胆创造。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启发激励教学法。在每篇文学作品后都设计有由浅入深,从内容理解到主题探讨等各种问题。在教学中提倡个性的发展,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分散性思维,就各类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是仅仅听教师的讲解或名家权威的解读。因为如果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所谓“正确”的观点,不会自主思考的话,久而久之思想就会僵化,更别提创造性了。同时,因为学生的思维不受教师固有思路或权威的局限,他们也有更大的表达空间,觉得有话可说。

(2)小组讨论教学法。学生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也要求和同学交流。通常我们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一句英语谚语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下,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分析文学作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发现自己没有想到过的新思路、新见解,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3)实践活动教学法。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文学实践活动,例如,文学创作、戏剧表演等,使原本枯燥、遥不可及的文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贴近生活,使纯知识、纯文本的课程成为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比如,诗歌创作让学生开动脑筋,创造性地用英语表现生活,表达思想。这不仅符合年轻人渴望表现个性的愿望,增强其自信心,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以便更好地表现自我。

(4)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资源的运用使文学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比如,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而这种轻松的学习方式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学的巨大魅力,上课的积极性会更高。再如,每个单元我们都会精选一些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名画,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可引导他们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同一主题进行思考。

篇9

(一)教学设计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大部分教学设计依托教师长期的经验积累,没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主体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安排等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些高等院校中,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对课堂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也缺乏准确的定位,忽视了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选择的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原有知识结构。因此,从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学英语教师要综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二)英语教学所设定的目标不合理

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案制订的核心,也是教学效果评定最终的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整体编排、难点重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在教学任务的设定中,要着重对三方面进行考量:第一,课程任务的设置;第二,设计单元性的任务;第三,设计章节任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很多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课堂结构和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全面清楚地了解学生情况、课程设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的情况。

二、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措施

(一)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大学英语的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特征,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只是知识体系的完善,而且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要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注重师生交流;最后,通过课堂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结合学生固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相关完善,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二)把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列为教学重点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许多高校由于各方面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大学英语教学网络化还不能够完全实现,这样的硬件不足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重点,重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和资源等,将课堂教学尽量设计得有趣、生动。同时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语言和内容放到同样的位置,选取适当的内容进行教学,进行适当的语言情境设置,保证学生的语言学习时间、空间。语言情境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固有知识体系和认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篇10

1、大学高等数学的入门教育

大学的高等数学教学一般是开设在大一期间。但它相比较其它的学科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从而也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很多学生都对高数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所以在大学刚开始期间就开设最难的学科,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面孔,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数学素质的。大学的高等数学的最初是函数理论,是从函数的基本概念到基本初等函数,再到初等函数。这些其实在学生读高中期间就有所接触了,但如果因为这样就在讲授知识时一笔带过不进行详细讲解的话,将会导致高等数学与之前所学的初等函数脱节,因而学生的知识也会出现一段空白,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要提升教学效率,起点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视的,而大学开设的高等数学应该要具体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重点、难点的讲解。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步步攀登而最终到达学习的顶峰状态。

2、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大多数都是成年人,有着自己的判断力与以及各自固定了的学习能力,针对这些特点,大学的高等数学则应该要采取一种以提出、讨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中国,较为传统的一种数学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通过书本上所给出的内容按定义、性质、相关理论、具体运算等步骤来的。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经历往往也较为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但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所掌握的知识都太过于书面化而缺乏与实践结合,同时容易使学生与教师都颠倒教学发现过程,抹掉知识本来所具有的前因后果关系,逻辑推理严格,传授知识是高效率的,可使学生少走弯路,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这种思维模式,往往忽略甚至颠倒了数学发现过程,抹掉了知识本来的前因后果关系,掩盖了数学思维的本质特征。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教学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共同去发现、探索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接受者,同时还能够开发自己的思维,更加系统的掌握数学知识。

二、高阶思维能力及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1、高阶思维能力

知识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偏向于高阶能力的培养。高阶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主要以高阶思维为核心,主要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这些能力在处理未来信息社会中的各类需求是十分必要的。拥有这些技能的人们将会成为信息时代的首领。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持久的、长期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超越目前较低的思维能力,获得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运用什么工具来培养。因此,探讨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是当代教学设计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2.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我们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则可以理解数学高阶思维即是指发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并且它还具有严谨性、深刻性、定量性、批判性、独创性、灵活性等特点:数学高层次思维的这五个方面不是完全分离、互相独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其中深刻性是数学高层次思维的基础;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发展;批判性也以深刻性为基础;批判性又直接制约着独创性;敏捷性则以其他四个因素为前提。

三、大学数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举措

1、教学内容要更为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引入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将数学的相关理论引用到实践中,在教学内容中则可以选择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问题作为例证,相对集中的选用一些章节的末尾中附有的实例进行讲解,因此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将生活与学习联系在一起,再提取数学结构的过程。

2、加强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模式有很多种,中国自古以看来所遵循的教学原则往往会忽视了与实践的结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在大学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从实际问题出发,把数学知识、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及数学软件的应用等多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而得到缓解。近三十年来,中国的许多高等院校纷纷组织了学生去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内外科技活动,这些活动的设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综合分析与处理原始资料和数据的能力;使用技术手段求解数学模式的能力等等。总而言之,通过这些课内外的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