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17:1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

篇1

1.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经过一些调查分析,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模式还是秉承这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能成为教师座下的倾听者,难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只能被动的受教师控制。而教师也只是单纯的以分数的高低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大部分的学生都难以对学生产生兴趣,视教师为猛兽,师生关系一度紧张,而语文成绩更是难以提高。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小学语文教学同情感教育的联系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故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彻底落实语文教学同情感教育的有机整合。这主要是取决于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于有效的推进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情感教育,利用情感教育的激发功能,让学生通过情感教育对语文产生兴趣,继而诱发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关心学生,体贴学生,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将教学的责任感感染学生,以此强化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在教师的呵护下提高语文成绩。而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教育视为累赘,就只是让学生不断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思想变化忽视,那么很有可能直接导致了师生关系变得僵硬,教师与学生产生隔阂,学生只会消极的对待语文学习。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对于所有的学科均带有着一定的情感性,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往往是情感为主导,故而在学习语文时,一般会以自己的喜好而进行学习。故而,小学语文教师更应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运用丰富的情感教育去教导学生,对小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善意与关心,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下进行语文学习。

二、情感的总述与内涵

情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现象,它深深的根植于人的意识之中。在现实生活中,情感有着理智性、社会性与易变性等特征。情感所具有的特征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好变化。故而,在基于学生的情感的基础上,语文新课程的设计要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相结合,遵循语言学习的管理,在最适宜的程度上与每一个学生的要求相吻合。因此,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于学生的情感必须要重视,如此方能创设和谐、科学、轻松的语文课堂。

三、情感教育投入于小学语文教学

在教育过程必须要将情感教育纳入,让情感教育变为教育的一部分。这主要是因为情感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关心着学生的态度变化,情感化与情绪化的方向,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投入情感教育,以下就是笔者自身的一些建议。

1.落实情感课堂教学,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将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是语文教学落实情感教育的重要措施。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视的,亦是首要任务,而重视学生的情感同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更是重要措施。故而,教师在进行语文备课时,不但要将所要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划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的将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点、难点进行分析,以保证学生课堂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当然,除了这些,教师还需要将课文中的中心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学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学生真正理解自己所学的内容。落实情感教学是教师让学生可以在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的重要基础,上课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例如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应多多给予“很好“”很棒”等话语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肯定。而在这样具有情感的、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成绩。

2.完善课堂教学方式,诱发学生情感

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而要有效的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应将情感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此,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在不经意间向学生进行情感的传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表演、成语接龙、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形式来活跃课堂,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情感。当然,在设计活动形式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兴趣、德智发育等方面,要实现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四、结语

篇2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对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发动和调节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增力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减力的。前者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如情绪好时便记得快、领会深,就是较难的动作,做起来也感到容易,而情绪不好的,便出现记忆困难,思维迟钝,连平时已掌握的动作也做不好,通常能克服的困难、能超越的障碍也克服不了,超越不了,因而有可能导致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个体的情感具有对他人的情感施加影响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就可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情感的上述功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调动这些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诸方面着手进行:

一、要热爱学生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

二、要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

三、营造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情绪低落往往导致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如在器械体操的教学训练中,有的学生或因未掌握动作要领,或因身体素质差、技术基础差,或因近日有不顺心的事,情绪低落,精神不集中,练习起来很可能动作不准确,或完成不了动作。这时教师如果能耐心指出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的原因,适时地做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并加以引导和鼓励,他很可能就会集中精神,仔细揣摩动作要领,鼓起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所学动作;反之,如果教师粗暴指责或讥笑、讽刺、挖苦学生,这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自卑感,使他丧失信心,或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产生反感,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在这种情绪中再进行练习便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如从单、双杠、高低扛上摔下)。

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关怀、体贴、鼓励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尤其是对一些基础较差、体质较差的学生,要多于鼓励、帮助和支持。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都应将不良情绪甩到教室、训练场外,要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地走进课室和训练场馆,让整堂体育课、训练课沐浴在和煦春风之中。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得有味,欲罢不能;怎样才能营造这种良好气氛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应在课前检查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教师也是人,人就都有七情六欲,在生活中教师也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绪肯定不良。所以课前教师一定要先检查自己的情绪,发现情绪不良时,一定要理智地进行克制,及时调整情绪。

2.布置整洁、优美的训练场地。训练场地整洁优美,能给人以美感,使人心情愉快,增强练习或训练的欲望。

3.做好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体育动作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健康美、造型美、动态美、节奏美等。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示范动作做得准确优美,对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

4.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动听的语调感染学生。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形成动作的正确概念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讲解时,除了讲动作要领外,还可介绍所学动作的健身、健美作用,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如勇敢、果断、不怕因难等)的作用以及审美价值。教师的讲解要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有时可穿插些幽默的语言,语调要亲切、动听,注意抑扬顿挫,注意节奏。教师的讲解切忌背书般的平铺直叙、枯燥乏味,更不能在课堂上讲粗口、骂学生和讽刺挖苦学生,因为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使师生关系恶化。

5.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仪表美、行为美。体育教学中教师着装应该整齐、清洁、朴素大方,仪表、动作都要注意一个"美"字。要落落大方、精神抖擞,又要显示威严,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要中规中矩、一投手一举脚都要给学生一个美的感觉,让学生感到羡慕,这就能用教师的行为举止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3

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重认知教育而轻情感培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作为主体,而学生仅作为接收者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老师讲,学生听。授课教师忽视互动教学环境的创设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整个过程单向单调,没有双向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易陷入沉闷、无生气的状态。学生没能作为学习的主体,无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现代媒体技术的引入,在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弊端。多媒体技术下的辅助教学使得教师在课堂内能讲授更多的内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高校教育中教师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也随之猛增,“满堂灌”的现象没能随着新教学手段的带来而改善,却越演越烈。教师备课做PPT,上课读PPT,下课后继续准备下次课的PPT的现象大量存在,而学生由原来的看着老师学,变为看着屏幕学,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高校教育情感教学的实施

1.控制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人生观的树立等,是通过情感体验而实现的,因此学生对教师情感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教师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带着正性情感进行教学,这些正能量会感染学生,使课堂气氛便会变的愉悦。相反,若教师带着负面情绪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压抑。因此,为使学生能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情感交融的氛围,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倾注其情感,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待一些问题,将情感倾注于教学过程的细节中。(1)尊重。教师在教学中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正视、尊重学生由于生源地和学习能力不同而带来的学习水平差异。教师对应为学生提供求知的安全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2)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收获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激发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学习才会由被动变主动。(3)赏识。为使学生能在心理上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对于独立思考能力强、具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帮助分析问题。伯令纳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4)批评。教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应善意的指出和纠正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对于屡禁不止的现象批评教育是一种必然的手段。

3.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能激发学生进行合作教学的兴趣。因此,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灌注情感,在课堂外也应创造机会多和学生沟通,利用QQ、微信、E-mail等方式加强师生交流,增进了师生情感。

4.学生间互动高校教育的特点使得学生需要大量的课余时间的学习,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也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布置一些阶段性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方式协作完成,提交相应的成果或报告,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选或答辩,给予一定的成绩或奖励。这样一种学生间相互监督、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间相互激励、相互竞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篇4

明星梦始终遥远

在罗湖某情侣逍遥吧,某校高二(3)班的依帆同学可谓是个人物,从老板到酒吧常客没有不认识她的。因为依帆能歌善舞,所以,她从这里的消费者变成了打工者。每天晚上要么表演双人舞或独舞,要么唱上几首流行歌曲,常常博得满堂喝彩。依帆出彩的表演带旺了酒吧的生意,老板给了依帆一份不薄的月薪。依帆几乎每天下午放学后就到酒吧,图的是这里有吃有喝有歌声有人气,还有一份兼职薪水。

当谈到学校老师时,依帆有些激动:“我想当明星,不想读书,因为成绩不好,老师歧视我,同学小看我,读书真没劲!”

说到家人的态度,依帆眼圈就红了:“我没有家,有家也不想回,因为那个家不属于我!”

依帆讲起了她的不幸身世:“当我6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带着我上山村小学念书,奇怪,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有爸爸妈妈来送,我怎么就没有爸爸妈妈呢?我吵闹着要找爸爸妈妈,两位老人只有流着眼泪叹气。直到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位叔叔和一位阿姨,说是要接我去深圳读中学。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我来到了深圳。原来,深圳是我出生的地方,那叔叔阿姨就是生我而不养我的父母。这些都是我来深圳后才渐渐明白的。”

“我降生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个错误,三代单传的爸爸希望延续香火,铁心要生个儿子,可偏偏生了我这个女儿。爸爸连夜将我送到河源爷爷奶奶家,然后对外人撒谎,我刚出生就死了,还做了一个假坟墓。他们如此自欺欺人,为的就是再生一胎。没想到再生的一胎还是女儿。每当想起这些,我就怨恨交加,‘爸爸妈妈’几个字怎么也叫不出口。其实,我起初泡酒吧只是出于好奇,后来老板邀请我打工,我就将错就错,借此机会挣钱。现在,我有个心愿,就是赚钱养活自己,并报答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依帆羞涩地笑一笑,不想继续说下去。

酒吧老板说,依帆最近有点麻烦,几个不明身份的男孩子常来寻衅闹事,有时喝醉了还对依帆动手动脚,我们也爱莫能助……

孤独者的乐园

某职业技术学校美术班的丽纳爱好摄影,以广告摄影为主题的同仁吧老板投其所好,给丽纳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从此,丽纳小有名气,似乎找到了一点自信。在酒吧,丽纳广交摄影爱好者,也找到了初恋情人。晚上不回家,天天泡酒吧,家长有意见吗?丽纳说,家中没有第二者,除了我就是小鸟,我害怕寂寞,所以才来酒吧。

说着,丽纳的眼睛就红了:爸爸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出任董事长,妈妈做财务部长。他们心目中只有企业、效益、挣钱,我只能餐餐打电话叫盒饭。他们似乎觉得给了我钱就一切搞掂了。一周都难得见他们一次面,一个月也难得他们在家吃一顿饭。今年“五一”节,我舅舅来了,好不容易一家人聚在酒店餐桌上,当谈到我的学习时,我爸又是一通冷嘲热讽。美其名曰给我请了一个保姆,照顾我的生活和学习,其实保姆成了我的管教,常常打我的小报告。我实在受不了,就把保姆赶走,为这事爸爸赏给我一记耳光,还骂我霸道,我回骂爸爸奸商铜臭……

在酒吧,丽纳学会了抽烟酗酒,常常疯到后半夜才醉眼蒙胧地回家,有时还与男友蜷缩在酒吧包厢通宵厮混,摄影水倒没有多少长进。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又是一个雨夜,在蛇口某酒吧里,巴可早早坐在一角等待着。念高一的他,有一个外号叫“罢课”。课堂上,他常常对老师的讲课评头品足,甚至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意使老师下不了台,老师卡壳他就喝倒彩,老师和同学们对他都敬而远之。巴可是住校生,按学校要求应该上晚自习,可他就是坐不住,几乎每天下午放学就跑到附近的酒吧找乐,直到晚上十点半学校查铺点名时,才匆匆赶回去报到。有时等查铺点名后又翻墙离开学校跑到酒吧,第二天早晨才再回学校,所以,课堂上打瞌睡是常有的事。

家长以为巴可住在学校,学校以为巴可回了家。而酒吧,则成了学校家庭两不管的边缘地带。为何泡酒呢?

巴可说:“为了不回家。酒吧是我的精神避难所——3年前,我父母离婚了,母亲由于精神颓废,整天打麻将以发泄心中的怨气。即便我回去,母亲也不做饭,只是给钱我吃盒饭。最近,我妈又结婚了,成为我继父的人就是我妈崇拜的麻将高手。我不赞成我妈找这样的人结婚,觉得很丢脸,所以,我要求住校。其实我家离学校很近,走路也不过5分钟。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虽痛苦但管不了,住校是借口,逃避是事实。”

为“分”消得人憔悴

念高二的游弋,学习成绩不赖,在班上排名第五,还担任班长,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可问题就出在分数排名上,游弋的爸爸不满意他排名第五,一定要他打败班上的第一名。游弋爸爸的理由是:像这样三流的学校,如果成绩不排在全班第一位,就别想考取大学。为了集中精力搞好学习,父亲还要求游弋辞去班长职务,谢绝参加学校一切活动,一门心思念书。

班上排名第一的是一位女生,整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也不参加任何活动,从不担任学习之外的工作和职务,可两年来就是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游弋的爸爸羡慕这样的孩子,认为当班长影响学习,只有学习成绩第一才是硬道理。他甚至认为男生学习比不过女生,让女生占据班上第一名,这个班就希望不大。

听从老爸的旨意,游弋辞去了班长职务,也不再参加学校的一切活动,心目中只有一个目标:打败第一名,争夺第一名。有些时候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进入高三的第一学期,游弋没有进入第一名,反而下滑到第十一名。从此,游弋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周末不敢回家,就去泡吧,还撒谎说在学校补课。

泡酒吧是高消费,一个晚上需要一百元左右,钱从哪里来?家长给的钱是远远不够开销的,怎么办?游弋开始借钱。先找亲友借,再找同学借,但都是只借不还,别人都说他是个骗子。后来,游弋干脆私下找妈妈要钱,“不足为老爸道也!”但要钱的数额不断加码,游弋妈妈开始怀疑了,于是,暗中跟踪,终于在酒吧将游弋逮个正着,也揭穿了谜底。

酒吧不是学生的精神避难所

篇5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分布在15-20岁之间,正值青春期,青少年身心发展在这一时期完成,这也是他们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间,大多数的学生在心理上属于自尊心很强,但缺乏自信,很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当听到不利于自己的评价时,会感到一种自卑感和焦虑,甚至自暴自弃;有些学生在面对人际关系矛盾时,往往容易冲动,没有足够的冷静,讲义气,吵架,打架往往是他们解决事情的第一选择;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觉性差,没有学习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在课堂上说话,甚至逃课的现象是存在的;面对父母,老师的教育批评往往不以为然,心理调整的能力较差,行为受情绪的影响是很大的,对家长,学校,社会有不少不满的情绪,看待事物会片面,逆反心理比较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目前的情况是由不同的原因导致的,影响他们的主要有家庭的因素,学校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家庭环境: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母的知识水平和修养有限,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照顾孩子。在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有的家长训斥孩子,甚至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因此,有不少学生表现的以自我为中心,懒惰,心理承受能力差,偏激。家庭是学生第一课堂,那么家长的教育方法就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成长。学校环境:中职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相对高中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弱。来到职业学校后,由原来接受应试教育而变成接受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和原来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学习强调专业化,在学习上有更强的竞争力,使得一些学生不能适应,因为学不好,不想学习,因为不想学,就学不好,造成恶性循环。社会影响:虽然近年来,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前景依然严峻,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许多家长认为上高中考大学是学生的唯一出路,中等职业学校似乎成了他们迫不得已的选择,在一些企业和机构中,不少管理者都很重视应聘者的学历,所以社会还存在着一些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一些学生认为,他们的未来与他们的同龄人相比,更迷茫,因此有一定的自卑感。

二、职业情感教育的对策

作为中职教育的工作者,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而且更要能理解,尊重,关心,鼓励,信任学生,知道他们的情感世界,帮助他们平息自己的心理冲突,因此也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同时对所有有正能量的学生,应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到其他同学眼前,真正落实教书育人的目标。

1.待人以诚,用爱感化学生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做到公平公正,与学生交朋友,和学生保持联系,关心学生,关爱他们,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生活中,给学生建议。对“后进生”要批评教育,但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毫不吝啬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找回自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只要教师愿意用爱去守护学生,用真诚的心去赢得学生的信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那么,学生的道德信念一定会逐渐的形成。

2.注重娱乐性,在活动中教育学生

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而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使学生在活动中丰富他们的情感,锻炼自己的能力,陶冶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行动来影响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知识渊博的教师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开阔眼界,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能跟上时代的脚步,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获更多的知识。

4.进行就业分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首先,从新生进入学校开始,让学生尽量从基础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尽快接受职业教育,通过设置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主题班会和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新的情况,目前就业的新特点和优秀毕业生的一些事迹,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其次,引导学生主动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在学校鼓励学生获得多种技能证书,他们掌握越多的技能,在社会中,学生将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大的竞争力,技能证书是就业的强大的敲门砖。同时,更新学生的观念,消除“悲观情绪”,能熟练掌握技能,并具有良好的心态。这样的学生在幼儿园是非常受欢迎的;第三,根据学生实际,对即将进入社会的特殊心理需求,以就业为重点,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就业观。

三、结语

篇6

(一)音乐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就如同高校的许多课程一样,音乐课程同样存在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是整个音乐教学的难题所在,直接影响了音乐情感教学质量。现阶段,我国的音乐情感教学不是根据实际需求,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来设定的,而是简单的依据课程需求及教学目标来设定,从而使音乐情感教学的音乐作品受到了限制。另外,大多数高校都将音乐课程设置成选修课程,由于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必修课,所以导致学生对音乐情感学习的忽视。

(二)音乐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单一

除了音乐课程及内容设置的不合理外,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由于其对于音乐情感教学的单一性,而影响高校音乐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施。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除了教师所教的知识外,无法获得涉及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所以学生掌握理解都是老师对音乐作品所理解的情感。再加上教师本身对音乐情感教学的不重视,课堂中缺少分析音乐作品创造背景等因素,导致音乐教育方法单一。

(三)音乐教学中缺乏实践创作

由于音乐教学课程目标的设定,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实践与重技巧轻体验的问题,对于音乐情感的欣赏与体验教学往往被音乐理论与音乐技巧教学所代替,这也使得音乐课堂无法有效实施音乐情感教学。缺乏实践性创作在音乐情感教学中尤为显著,而培养学生各种音乐能力,增强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掌握这一过程中,实践创作尤为重要。

(四)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在提升学生音乐情感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学水平、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把握及对多种音乐类型的掌握情况等等,这些都和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息息相关。现在高校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个人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现象,甚至很多学校只是一味地从教师的角度去制定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这样就偏离了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

二、音乐审美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课程更要生活化。培养学生体验、审美、欣赏等各方的能力是音乐教学的目的。将这些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更是音乐情感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将课堂中所涉及的音乐内容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生活,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作品中的音乐情感,进而提高体验、审美等能力。同时,学校还应意识到音乐课程的重要性,把音乐课程设置为必修课,这样学生才会在态度上重视对音乐的学习和音乐感情的培养。另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的音乐课堂丰富多彩,从而让学生从主观上接受音乐情感教学。

(二)重视音乐欣赏与体验

学校在进行音乐的审美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及体验过程。大多数学校的音乐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亦或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因此,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才是值得学校重视的问题。而这种情感体验,大多是用过音乐欣赏及音乐体验等课堂有效手段来实现,使这种真实的情感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行为,甚至核心价值观,也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营造一个相对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可以在身心放松的环境下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与体验,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作品当中去,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世界。

(三)加强学生创作能力的教导

创作是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对自身情感的一种有效诠释。只有对音乐产生深刻的情感认知与体会,才能够创作出富有灵魂和真情实感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审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这种创造能力加以引导,通过科学的方式使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有效地保存下来,然后再将这种情感映射到自己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当中去。之后引导学生再进一步审视初步完成的作品,在对作品的判定、鉴赏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进行自我反馈,最后达到提高情感的目的。在完成自我创作的同时,也可以通过鉴赏别人的音乐作品,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填补自身在音乐审美上的空白与缺失,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四)拓展教师音乐视野

在新时代的教学过程中,早已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音乐教学中,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教师必须不断地拓展音乐视野、接受多元化思维音乐类型,才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各种音乐需求。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外的音乐资源及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满足各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外,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三、结语

篇7

一、创设文本意境,促进情感进发

这是情感教育的首要的关键一步。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美感,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道德之美……这些美又借助美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氛围来刺激学生的情感迸发呢?

(一)巧设导语,营造氛围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导人,能把学生带人作品的情景中去,从而做到“披文以人情”“缘情而悟文”。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是这样导人的:“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呢?”待学生各抒己见后,我用饱含美感的语言道:“是呀,春天,阳光明媚,温暖和煦,鸟语花香。为此,有多少文人墨客在吟唱:‘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像这样的美句,既能让学生回顾春之奇、春之美,又把学生引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中。

(二)巧妙设疑,激思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导火线”,也是学生情思被激发的诱因。那么老师在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抓紧时机,找准切人点,让学生质疑,让他们通过思维活动走进文本构筑的情景。例如教学艾青的现代诗《我的思念是圆的》,在学生初步读文以后,我抓住一个“圆”字向他们发问:“‘圆’蕴含着美满之意,诗文背后的‘不圆’又是什么?”学生经过合作探讨很快便悟出了海峡两岸人民骨肉分割的“不圆”,自然走进了作品浓浓的乡愁中。

(三)创设情景,缘情入境

所谓创设情景,是指教师利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与课文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景和氛围,激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尽快走人文本营造的J清感世界。笔者在此仅列两种:其一,以语言造境。例如,于漪老师在教《七根火柴》时候,引用了保尔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动情而包含哲理的语言,使学生走进了无名战士伟大的爱国情感之中,并引发了对这种生命价值的思考。其二,用多媒体展现情景。例如,在学习哪道元的《三峡》时,我一边播放关于三峡的录像,一边伴以舒缓优美的音乐,再辅以充满诗意的介绍,让学生既品到了三峡的鬼斧神工之美,又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二、深挖文本情慷,促进情感升华

这是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第二步,是一个文本阅读的发散与升华的过程。因为阅读是一个体验与表达相统一的升华过程。所以说,情感教育首先应进行抒情感悟(外化)使情感言语化、实践化。

(一)借语言抒情

即借口头语言来抒发学生体验的文本情感。这种抒情方式可以通过发言、对话、品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使内在的情感外显、释放,从而不断提高对情感的理性认识。例如,我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当学生感受作品思想情感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本课的体验,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言语外显体验。甚至,还把这种体验化为情操,成为做人的内驱力。

(二)借文字抒情

借文字来抒情,也就是要求我们善于借助书面语言文字,将读者体验到的情感抒发出来。学生用文字写下自己与文本对话后的情感体验是学生的思想与文本交融的一个过程。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在课末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为家乡的冬天写一个片段。这个习题抛出后,在小组内,学生稍做构思便执笔挥洒,写作中,不少学生把老舍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延伸到自己对家乡的喜爱,挚爱之情溢于言表。

三、体验文本内涵,促进情感内化

情感教育中最为关键的是激发与体验。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投人文本、体验文本情感的过程。

(一)驱遣想象,品味情感

刘舰曾说过:“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可见自然界的一叶一虫,春风明月,白日春林,只要在作品中出现,总会体现作者的情思。因而,必须发挥想象,步人情景,才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触景生情。例如,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一边播放名曲《二泉映月》一边让学生闭上眼睛驰骋想象,在大脑中再现词人苏轼月下独酌的情景。学生很快便体味到词人“出世”与“人世”的内心矛盾,进而被他那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感染。

(二)角色转换,体验情感

所谓角色转换,只指学生担当或扮演文本中的角色,直接化身为文本中的人物。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一些情节故事性强的作品。为了实现角色转换,可以采用课本剧表演、小品表演、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例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采用了课本剧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先编写剧本,然后根据脚本,分别扮演皇帝、骗子、大臣、孩子等角色。通过表演,学生真切体会到文中人物的心理历程,从而唤醒了学生对真诚的渴望。需要指出的是,角色转换这一方式的使用,必须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使课堂表演有个“度”。

(三)美读课文,感受情感

朗读是一种融语气、声调、神情于一体的技巧。叶圣陶老先生美其名曰“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例如,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让学生用一种亲切的口吻,舒缓的语调,倾诉般的语气去朗读,使读者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谐奏,学生体验到了字里行间浓浓的亲情。

篇8

关键词:课程建设;语文教育;思想教育;关系

一、思想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固有之义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将语言文字看作形式,将思想感情视为内容。

比如,刘国正先生在‘努力提高中学生的读写能力》中写道: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如果离开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空泛的说教:反之,如果离开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好在哪里就说不清楚”。长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施东向先生的<义理、考据和辞章》,则把“语言、章法和风格等方面”归结为与“文章的内容”相对举的“文章的形式”,认为“一个作者力求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法和章法,目的是为了运用自如,能够把内容传达得准确而生动,把内容准确地表达出”。这种认识习惯的形成基础是语言在认识论层面的实用价值——为思维提供“手段”,是用来认识世界、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人们在语言教学和运用中发现,光有“文从字顺”的能力并不一定就能写得精彩、说得出色。要写得精彩、说得出色,还得具有“真知灼见”。许多人之所以写不出、说不出,主要并不是因为缺乏“文从字顺”的能力,而是由于缺乏“真知灼见”,无内容可写、可说。更何况阅读、聆听的也主要是其“真知灼见”而非其是否“文从字顺”;更何况表现形式终究是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从应心的角度把语言及其活动视为人的本能、人的生命的需要,为人们的发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于是,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思想教育,必须重视人文性的呼声日趋高涨。作为对。工具论”的批判与反拨,“人文论”应运而生。由此,也就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之争。笔者以为,从现代哲学的维度来考量,语文在本质上是一种介质,是思想内容与其表现形式水融的结晶。无论哪种语文,都是语音与语义,或者字形与字音、字义的结合体,都是既有形式,又有内容的。形式因内容而有意义;内容因形式而得以存在。离开了形式,语文就无从表现;离开了内容,语文就沦为行尸走肉。既如此,对语文这个“硬币”而言,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就是同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两个“面”;语文就不仅是表现形式,而且是思想内容。既如此,将语言文字视作与“思想内容”相对的“形式”,以。语言形式”(“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对举,也就有失偏颇。语文教育也就必然包括思想内容的熏陶和表现形式的学习这两个相并列的要素,思想教育也就不再是“外加给语文教育的包袱”。既如此,。工具性”、“人文性”之争,也就成了无谓之争。

汉语文是世界上最具思想文化内涵的语文。汉语繁多的同音现象,产生出“连年有鱼(余)”、。外甥给舅舅打灯笼——照舅(旧)”、以谜底“贾岛(假倒)”扣谜面。佳人半醉索人扶”而构成“梨花格”谜目等等丰富的“谐音取义”的独特文化。汉字独特的造字方法,使字义与字形联系密切,成为世界上最具思想内涵的文字。汉语文作品更以其丰富、深刻、鲜活的思想性而独具魅力。《急就篇》《千字文》《三字经》这样最简单、最基础的启蒙读物,都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将开蒙识字与认识自然、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诸子百家、历代诗文,更是思想道德的载体。读《老子》,可以理解贵“柔”守“雌”、“无为而治”,懂得谦退不争、以退为进。读‘论语》可以认识“仁”与“礼”,理解。以仁释理”、。和而不同”,把握。中庸”原则。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谁不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所感染念过文天祥的‘正气歌》,谁不为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赤诚的爱国精神所激动。

二、语文教育必须伴之以思想教育从语文功能的实现上看,交际是语文的一大社会功能。

交际的过程是接收或输出思想的过程。说写输出的时候,总要先下一番炼“意”的功夫,总是意在笔(口)先,确定了主旨之后再寻找表现形式;听读接收的时候,总是“披文以入情”,透过表现形式来探求其思想内容。而无论接收与输出,都强调“文质相称”——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在一定语境中的完美统一。所以,实施语文交际,不能没有思想。脱离思想,就无法实现语文交际功能,语文交际教育也就名不副实。只有注重思想的打磨,使之日趋科学、深刻、新颖,才是真正的语文交际教育,才能学好语文交际,才能在人才济济的交际场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所以,语文教育必须伴之以思想教育。从语文教育实践来看,思想道德因素对语文学习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学生的语文水平与其思想水平成正比。只有具备健康的思想情感,足够的道德辨识能力,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含义,才能深刻认识陶潜的高洁、杜甫的赤诚、苏轼的旷达、方孝孺的骨气。只凭“文从字顺”的技能,缺乏深刻思想、丰富情感的熏陶,没有生活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不作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是难以下笔成文、出口成章的。作文能力弱,常常是因为其缺少锤炼、丰富、深化思想的机会;作文能力强,往往得益于阅读课外“杂书”,思想丰富、思维开阔。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实践表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决不能只凭知识讲透,训练扎实,而必须伴之以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

从母语素养的提升来看,现代语文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而且涉及习惯、情感、价值观等态度因素。母语素养的提升必然包含思想意识范畴的教育。舌战群儒的诸葛亮所以能大获全胜,是因为他见解高明,道理正大;张昭等东吴文臣谋士所以张口结舌败下阵来,并不是他们的语文功夫比不上诸葛亮,而是由于他们见解平庸,道失理亏。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知识、技能固然重要,思想情感等态度因素也很关键。光有丰富的语文知识、熟练的语文技能而缺乏深刻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就难以很好地开展包括交际在内的语文活动,就不能称之为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所以,立足于素养培育高度的语文教育,必须伴之以思想教育。脱离思想教育的语文教育,充其量只能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

三、在语文教育中进行思想教育是水融,浑然天成的教育妙境进行思想教育忌讳强行灌输,枯燥说教,而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的影响与实践的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思想变化的环境,积极开展有利于思想变化的实践。

就学生而言,学校课堂就是影响他们的重要环境因素,学习生活就是他们从事的主要实践活动。因此,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实施熏陶、濡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优势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谈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什么是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的生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感已广泛地融入到了人类社会生活中,并赋予了生活以特有的情趣和色彩。正如诺尔曼・丹森所说:“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①

那么什么是情感教育呢?“所谓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情感品质,优化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②也就是说,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根本的教育,目的在于“以情优教”,培养“情智双全,全面发展”的人,真正地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实施情感教育的教学目标。这一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③可见,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情感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多的重视知识传授,“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随处可见,与此相应的是学生 “苦学”和“死学”,毫无兴趣可言。显然,语文教学偏离了情感教育的目标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受传统认知教育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只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追求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他们把认知教学放在首位,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机械记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情感的发展,极大地割断了教育与情感的联系。“中学语文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的训练,显然这种弊端不只表现在语文课上,而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通病,只是在本应最具人文性的语文课上,这种畸形尤其令人触目惊心。”④

(二)过度重视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考高考考什么,语文就教什么;中考高考怎么考,语文就怎么教。学校的课程设置完全是围绕着考试转。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这种只为应考,有意无意地忽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的做法,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带来的后果都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课堂与社会生活相脱离,这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目标,语文教学决不应该这个样。

(三)语文教师情感教育能力参差不齐,教学形式呆板

语文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情感教育能力更是现代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然而由于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原因,许多语文教师不重视“情感陶冶”,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单纯地注重教学过程中理性或逻辑的方面,导致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生认识活动高度程序化,教学模式单一,非常不利于学生情感、意志和创作力的培养。”⑤从而忽略语言文学的精妙之处,不能充分地阐发文章所表达的情和意,不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使得原本情感最丰富的学科变得了无情趣,语文教师这种情感教育能力的欠缺直接地就影响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并最终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

三、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几点做法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可以说,谁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情感资源,谁的语文情感教育就最成功。那么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根据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体会,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材多数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尤其是文学作品,它们更是情的凝聚,美的结晶,文质兼美。它们有的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朱自清的《背影》于平淡朴实中见真情,背影甚至都成了父爱的代名词;有的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如《敬畏生命》《白蝴蝶之恋》;而有的则表现一种对自然、对真理的执着热爱之情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文章虽然风格各异,却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资源和审美情趣,为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

2、结合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丰富情感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生动活泼的课外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进行情感体验的又一重要阵地。各种知识比赛、辩论、演讲等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采取开放式学习形式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走向大自然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等也都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延伸,是对课堂语文情感教育的有益补充。例如在学习《绿色蝈蝈》时,布置学生饲养小生物,要求每天写观察日记,每周作观察报告。这种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的学习方式,能很好地注意到学生情感的培养,更加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对语文教师情感素质和教育能力的培养

1、加强语文教师情感素质的培养。

在语文情感教育中,教师可以说是情感的原动力。语文教师的情感素质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状态。因此,加强语文教师情感素质的培养是现代语文情感教育的当务之急。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爱语文,有热爱语文的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对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⑥试想,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他对语文的冷漠厌烦的话,那么这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理智感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情感具有以情动人的感染性特点,其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情感共鸣。”⑦在整个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将自己对学科的深入探索和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随着教学内容一道带给学生,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要对工作有一份爱,更要对参与教学活动的另一方――学生也同样有爱。这样一份特殊的爱的维系需要教师注意施爱的方式。爱学生,首先要关心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融进教师的爱。但是爱学生也绝不是放纵学生,师爱应该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慈父相济”,对学生应该是少批评、斥责,多鼓励、激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拥有学习的劲头,进而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2、加强语文教师情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1)教师要能深入地体验教材中的情感。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样,要使教师能够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自己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所激发、所感染、所打动。“教师对教材得冷漠程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得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疑点,更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课堂具有足够的思想空间和情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2)教师要能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出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对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深入体验还只是语文情感教育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脑力劳动上的效率。”⑧在语文情感教育中,还需要教师用语言将教材中的情感对学生表达出来,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能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甚至有一定幽默感的语言遣词造句、传情达意。而如果教师语言功底不够扎实,语言贫乏枯涩,纵然教师能体验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也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更不用说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了,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如有一位教师在上《春》一课时这样导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段富含情感的导入语,很快就会将学生带入春的意境,点燃学生的情感。

(3)教师要能用生动的表情辅助语言传递出教材中的情感。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⑨可见,表情在信息表达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教师一定要重视表情在教学中的辅助配合作用,通过这种“无声的语言”来配合言语表达,更好地展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感情交流,教师的一个手势,一种眼神,一丝微笑,一昂首,一低头都会成为一种微妙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教师自身具有了丰富的情感素质,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引航的作用。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多种情感教育方法,尤其是情景教学法,那么则是给语文情感教育的开展插上了双翼。例如在讲解《黄河,母亲河》一文时,教师安排先由男生小合唱《黄河纤夫曲》拉开帷幕,全班齐诵《黄河诵》,然后由历史小组的同学讲述黄河历史及传说;地理小组的同学借助地图介绍黄河的歌、舞曲;文学小组的同学分发他们搜集的成语、谚语、诗词的积累卡,并就少数词句作赏析;环保小组介绍现状,着重介绍黄河断流和水污染情况;综合小组同学介绍公益广告,展示设计的公益广告图,增强环保意识。⑩这样,这节课就运用了多种形式来创设教学情景,再现黄河的印象,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对黄河母亲河的关爱,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充分地熏陶。

(三)准确把握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势利导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构成教学活动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又一个源点。与教师一样,学生也是一个活生生地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不同的是,学生的情感往往具有直觉性与不稳定性,他们往往是凭直觉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来感知事物。一旦他们感觉到外界事物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兴味索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他们敏感、单纯、爱幻想、易激动、易受诱惑,情感生活易受暗示,他人的一个眼神、一声赞许都会强烈地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因而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这一情感特征,适时地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提高认识,积极扩充有关的知识经验。如针对当今读物良莠不齐,网络文学鱼龙混杂,而学生的鉴别能力和鉴赏能力不高的状况,鼓励引导学生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浏览健康的网络文章,这样他们的精神就会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有利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的培养。

[注释]

①诺尔曼・丹森《情感论・序言》[M]. 魏中军,孙安迹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②周正新《教师情感素质和中学语文教学》[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版.

③秦训刚,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

④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版,第67页。

⑤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⑥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250页。

⑦王北生《教学艺术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239页。

⑧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32页。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25-01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紧扣这一标准,使语文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又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一、注重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加强心灵的沟通

现行苏教版语文课本中选编的课文大多精致娴雅、脍炙人口,从诸多方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生活、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语言美、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一位作家曾经说:“作者只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则完成了书的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

愉悦感。

对于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只有真情才最容易感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把学生的学习引入这种情境,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共鸣。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领悟鲁迅童年那一片童稚之情,激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在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与鲁迅比童年,看谁的童年最有趣,生活最舒适,学生畅所欲言,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融知

识接受与情感陶冶于一体,达到教育之目的;再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浓浓的舐犊之情,教学中让学生搜寻自己生活中受到父母抚爱的类似经历,加深亲情的体验;像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引导学生说出观赏大海壮阔景象时的感受,领会作者的雄心壮志;而陆游那“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满腔报国之情;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一包奶糖》中交织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也应该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播者,让学生敞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情感再现。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的丰富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二、让老师走进学生,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老师而对其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了圣人孔子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艺术魅力。教师与学生倾心交流,让学生在平凡的交谈中获得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三、让学生相互合作,彼此间寻找心灵的契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教学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