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访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16:1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家访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家访总结

篇1

1、加强领导,及时反馈,确证“大家访”活动落到实处。

成立了以李xx校长为组长,李xx为副组长,班子成员和年级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实施、反馈“大家访”活动。

2、精心部署,切实安排,保证“大家访”活动有效开展。

1)通过家校通、打电话等方式,大力宣传“大家访”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

2)召开部分教师(暑期非学习教师)培训会,明确家访内容及方式方法。

3)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印制了《xx中学暑期安全教育“大家访”登记表》和《xx中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意见意见和建议征集表》,在宣传政策法规、了解学生暑期生活和强调学生在家安全的同时,及时将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征集上来。

4)提前通知,分组实施,确保不漏一名学生。xx镇由原xx乡和xx乡合并而成,东西跨度最大且有三个大塬,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提前一天给每个学生打电话,并将老师分成四个组,由班子成员带队,四个组共到村组20多个。

5)耐心宣传和解答家长提高的问题,促进教师和群众的关系,每到一村按培训内容开展工作的同时,并耐心征求意见和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6)“大家访”丰富了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了他们安全管理意识。

3、家访教师排除万难,以高尚的职业情操完成任务

①去大盘一组,正遇大盘村修路,车辆无法通行,为到学生家去,四人来回步行6公里路;②去xx一组,由于部分学生住在塬上,根本不通车,教师只能徒步完成家访任务;③有16名学生去外地,教师只能打长途电话家访。

4、及时汇总,并召开班子会讨论征集的意见和建议

篇2

【关键词】家访;“传统+现代”;策略

家访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教师家访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电话、短信、QQ、微信等渐渐取代了传统的进家入户式的上门家访。虽然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可以快速便捷的与家长取得联系,但是冰冷的电波始终无法取代有温度、有情感的上门家访。2016年丽水市教育局着力于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眼于补短板、聚合力、谋发展,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面系统地开展“进家入户携手育人万师访万家”的大家访活动,通过“传统+现代”的家访,搭建起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提升家校关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

一、家访开展现状

自从大家访工作开展以来,丽水各地各校都在全面铺开,实现“全员参与、全生覆盖、全程跟踪”,到目前为止,教师参与家访率达到100%,学生被访率也达到了80%以上,家访已经在全面推行。

家访目的性明确,准备充分。教师在家访之前,精心准备个性化家访方案,增强家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新生和七类学生重点关注。七学生是指:一是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二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三是思想和学业上有重大变化的学生;四是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的学生;五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学生;六是残疾学生;七是突发重大变故家庭的学生。

家访有特色化。每个学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制《家访工作手册》,及时记录家访相关情况。包括家庭基本情况、父母的关系、健康状况及工作性质,家庭经济情况、住房情况,家庭周边邻里的素质等等。进家入户式的家访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家庭,切身感受学生真实的成长环境、家庭氛围,让教师多角度去了解、认同学生,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方案。教师和家长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可以深入地讨论教育方法的细节、孩子的表现,使教师和家长都能获得巨大的信息,做到信息通畅。

二、家访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家访,各校的家访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家访存在死角。虽然在大家访工作要求中提出学生受访率要达到100%,但是由于部分学生家庭偏远,或者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工作,难以实现面对面的家访。

第二,家访深度不够。目前的家访还是停留在进家入户走访式,深层次对家庭和学生情况的了解还不够,而且家访系统化程度不够,还是零散的点式,家访作为常态化的工作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第三,家访成果发挥不充分。在家访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背后的故事,而家访组没有及时进行总结和提炼,没有形成家访的成果,并发挥它的作用。

第四,“传统+现代”的结合有待加强。家访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走访,没有很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传统家访。

三、提升家访效果的策略

1.拓宽家访渠道

利用各种通讯手段与家长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对于部分家庭偏远或者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当利用各种通讯方式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当下,多媒体通讯手段丰富,有QQ、微信和e-mail等,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与家长“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实现无边界家访。在家访的安排上,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家访,除了可以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还可以进行考前访、考后访、节日访;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家访,比如心理访、帮扶访等。

2.加强家访深度

教师应当在家访前做好充分准备,列出家访事项。在家访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要交流充分,做好家访记录工作,最好要拍些视频或照片留底。除了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外,还要把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对家长进行宣传,让家长了解学校、支持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3.总结家访成果

在完成家访后,教师应当进行总结。把家访过程中的记录或视频、照片,进行归纳分类,收集典型案例及感人故事,编制《家访案例》《家访故事》等与家访有关的系列专著,及时总结家访经验,以供其他教师参考借鉴。家访可以根据各校的特色,把家访课程化,形成特色教材。

4.探索“互联网+”家访模式

篇3

关键词:电话家访;班主任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57-01我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并坚持电话家访,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这里,我想谈谈对电话家访的几点认识。

1.电话家访是现代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环节

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需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而班主任在学校与家庭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教师与家长的联系通常有三个途径:家长会、家长来访和教师家访。通过家长会,可以介绍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班级的概况,但是由于家长会时间有限,又要面向全体,所以信息的沟通是浅层次的,家长来访,发挥了家长教育子女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由于办公环境和教学工作节奏的限制,双方谈话往往是匆忙的,一般只能就事论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通讯手段的迅速普及,教师电话家访既方便又省时,成为学生、教师、家长之间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电话家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成功的电话家访,能使学生更亲近教师,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决心。常常有这样的时候,学生向老师会意地一笑,他就知道了应该去做什么和怎样去做;你也会感到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乐趣,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心有灵犀一点通"。然而,失败的电话家访会使学生对你敬而远之,给你增添新的烦恼。因此,可以说电话家访是一门艺术。

2.电话家访是班主任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做电话家访需要真情,坚持电话家访需要奉献精神,做好电话家访需要钻研。长期以来,我总结了电话家访十要和十忌。

2.1电话家访十要。(1)要有准备。无论哪次电话家访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谈什么,怎么谈。不同层次的家长会有不同的心态。(2)要多尊重。必须尊重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特别是对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要从爱护出发,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犯错的原因。(3)要多鼓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挖掘他们在学习中点滴的进步,向家长汇报,使家长和学生都增强信心。(4)要多商讨。在教育学生问题上,教师与家长可能会出现一些分歧,应该用与家长商讨的方式解决。(5)要抓时机。发现学生有问题要善抓时机,及时电话联系,避免被动地访问。(6)要有重点。认真分析本班情况,确定重点电话家访对象,重点不宜过多。(7)要多观察。电话家访中要仔细听取父母意见,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8)要有回避。电话家访时有些事情的苗头或细节不便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在一起谈的,可让学生回避一下。(9)要抓反馈。电话家访以后要分别向家长或学生了解对电话家访的反应。(10)要常总结。写一些电话家访小记,总结经验教训, 以便更好地教育学生。

篇4

一、家访的意义

家访是沟通学校家庭不可缺少的一座桥梁,也是有效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合力的途径之一;家访是我校的一个优良的传统,我校的这一举措深受家长的欢迎、学生的喜欢。今年把家访工作作为本学期“教育进社区活动”内容之一。

家访能打破师生隔膜,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环境及教育方法,增进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沟通,通过面对面地真诚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家访时间:

2011年6月11日至6月30日

三、领导小组:

组 长: 赵玉宝

副组长: 周文林、叶梅

组 员: 全体老师

策划人: 付桂红、方敏

协调人: 付桂红、方敏、尹鸿斌

年级协调人:年级组长(负责安排领导参与各班家访)

四、参加人员:

全体领导和老师

五、家访形式;

各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2—3人为一组,班主任为小组长。

六、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6月11日至6月13日)

1.召开年级组组长会议,布置家访事宜。

2.教导处把所有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分成小组。

3.年级组组长上报各班家访对象基本情况到大队部。

4.各家访教师准备交谈材料(学校情况、班级情况、学生情况)

第二阶段:(6月13日至6月23日)

1.分组进行家访。

2.做好家访记录工作,写家访的心得或日记进行交流。

第三阶段:(6月24日6月30日)

1.总结表彰。

对于本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老师,真正收到良好效果的教师进行表扬,进行经验介绍。

2.整理本次活动的各种文档资料,归类存档。

(1)班主任教师上交班级学生家访记录及心得、日记。

(2)各个年级组组长统计家访人数,和原始记录。

(3)家访后,学校将对家长作进行一次调查,对教师的家访情况进行一次评定。

七、教师家访工作要求

(一)教师家访前,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确定对象,家访面要求达70%,被家访的学生要有代表性,可以是学困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外出务工家庭的子女和进城务工子女,也可以是特长生、优等生、潜力生等。

2.提前与家长预约,定好时间。如因特殊情况确不能见面,必须采取电话或书信方式联系。

3.做好对家访学生近一阶段在学校各方面情况的了解。

4.依据了解到的学生情况,做好家访目的、家访谈话内容的准备工作。

(二)谈论话题(只供参考)

1.向家长宣传教育法规、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学校课改实验等内容,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向家长宣传学校取得的成绩,听取和收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向家长汇报其孩子在校表现,了解学生在家庭中表现状况,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想表现、个性特点等。

4.了解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如经济状况、文化教养、家庭对学生的影响等。

5.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以达到配合、支持学校教育工作。

(三)教师家访时,必须遵守以下要求:

1.教师要按照与家长的约定时间,按时家访。

2.教师家访时要衣着大方,态度和蔼、诚恳,对学生的情况要一分为二的与家长进行交流,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鼓励为主,不允许只讲存在问题不讲学生成绩。

3.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积极向家长介绍相应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决不允许教师只讲问题,不讲方法。

4.教师要积极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通过与家长地沟通,要使家长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

5.教师要虚心、认真听取家长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能当时解答的要及时解答,不能当时解答的要在家访结束后5日内给家长进行答复,决不允许不答复。

6.教师家访不允许接受家长的宴请,不允许接受家长的礼物等。

(四)教师家访结束后,要做到以下要求:

1.教师家访结束后,要把家长反应的问题、建议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

2.教师家访结束后,要认真做好家访学生情况记录。

3.家访后要及时把了解到的学生情况,与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以便各任课教师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4.教师要跟踪了解学生在家访后各方面的变化、反应,并及时给以相应地教育。

5.教师家访结束后,要总结经验、找出不足。

篇5

关键词:辅导员;家访;探索

家访,又叫家庭访问、家庭拜访,是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方式。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家访工作,一般与家长沟通大学生的成长情况,商讨共同教育大学生的方式和方法。这种教育方式比较灵活机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全国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一个辅导员要面对200―300名大学生,另外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登门家访成本相对较高,家访途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基于种种因素,家访已经逐步淡出大学生教育阵地。但是家、校联动的教育方式却在大学生教育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努力让家访回归大学生思想教育阵地,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认真探索的事情。

1.辅导员开展家访工作的意义

目前,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是90后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溺爱的成分较重,父母大包大揽,导致大学生缺乏基本自理能力,以自我为中心,在宽松的大学环境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成绩不理想、沉迷于网络等问题相继出现。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大学生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都市里求学,在巨大的背景差异下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家访,无疑成为一种较好的教育手段。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很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高职院校辅导员通过家访工作使家长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在校情况的同时,辅导员也可以找到帮助大学生成长的办法,形成了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共同交流的教育联盟,更有利于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辅导员开展家访工作的主要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家访的形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比起传统式的走进学生家里家访,电子远程家访、书信家访、电话家访等形式效率更高,成本较低,操作更便捷。

2.1传统登门式家访

高职院校辅导员登门家访是一种传统的家访方式。辅导员亲自登门家访,和家长面对面交流,拉近沟通的距离,交流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及将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向家长作汇报,和家长共同探讨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教育侧重点。登门家访可以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学生教育的关心,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

2.2电子远程式家访

辅导员由于要面对几百名学生,工作任务量较大,大面积登门拜访不可能实现。由于家庭情况不相同,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等原因没有时间接受登门家访,或者因为家庭的隐私状况不想让人知道,一定程度上也不想接受辅导员的登门家访。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话、网络也进入普通家庭,辅导员利用电话、网络视频等手段进行远程家访,方便快捷,可以使家长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表现情况,参与到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2.3书信互动式家访

在辅导员和家长沟通过程有些探讨和问题在电话或者网络上不能够说清楚,采取书信的家访形式可以让家长从直观文字上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领悟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教育意见。同时,通过书信家访的形式形成教育记录,方便总结查找,寻找学生成长曲线,更有利于形成个性教育案例。书信家访可分为纸质书信家访和电子邮件书信家访。

3.辅导员选择家访对象的基本类型

辅导员面对近几百名大学生,现实条件下辅导员不可能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如何选择家访对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家访工作,是辅导员家访前必须认真准备的事情。

3.1日常行为表现欠佳的学生

由于每个大学生成长的环境的不一样,所形成人格气质也呈现出不同特点。有些大学生个性张扬,讲究自我,不服从学校的管理,自由散漫。这些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跟学生的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对于这类学生,辅导员应及时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将问题的源头找出来了,从而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学生所显露出来的问题。

3.2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学生

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不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这部分学生在求学过程承受的压力比其他学生的压力要大的多,所至而来的也有很多问题。自信,是贫困学生一切问题的根源。辅导员在对贫困生家庭进行家访时不仅要给学生带去关爱,更多的是给贫困生送去了自信,给贫困生家庭送去了自信,对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3.3取得一定成就的优秀学生

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辅导员及时在家访中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和家长分担喜悦的同时也是对家长和学生一种肯定,鼓励家长的继续保持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督促学生勇往直前,戒骄戒躁,积极做好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工作,争取能够取得更良好的成绩。

4.家访工作实施步骤

4.1家访的准备工作

家访前准备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家访学生,并且对受访学生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家庭背景等相关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如需登门家访,应与家长事先联系,应选择家长方便的时间,尽量避免冒然家访。在家访前必须明确此次家访的主要目的,要有的放矢,准备家访沟通的内容以及沟通的策略,深度地挖掘学生思想状况的根源,从而争取家长的配合来共同教育。

4.2家访的实施过程

辅导员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必须对学生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语言要得体适度,剖析问题后要认真听却家长的意见,同时认真分析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寻找问题存在的根源。辅导员在对每一次家访必须进行有效地记录,建立家访笔记,对家访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都要详细的记录,形成档案,以便分析研究、观察效果,总结经验。

5.辅导员开展家访存在的问题

通过有关调查显示,辅导员在开展家访工作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值得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去思考和探索。

5.1家长不重视,学生敌视家长

经历了紧张的高考了,进入大学以后家长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没有必要像小学生那样接受家访。同时,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进入大学以后算是已经成人,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没有必要将自己的家庭生活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甚至对辅导员的家访产生敌意,认为辅导员家访就是变相的告状,达不到预期沟通效果。

5.2语言不通,沟通困难

由于受地域等各方面的影响,辅导员在开展家访工作的时候会遇到学生家长不会讲普通话,而方言辅导员又听不懂,这给家访的沟通环节带来很大的障碍,如果登门家访的话学生可以提供中间翻译,但是如果电子远程家访的话这问题很难解决。

5.3辅导员自身素质应不断加强

辅导员家访工作是一门艺术,在家访过程中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决定家访的成败。首先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在与家长沟通过程才能准确地表达家访的意图。其次辅导员必须端正家访的态度,不能够带有斥责、抱怨、不满的情绪,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认真的家长探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6.辅导员深入开展家访工作的策略

6.1形成家校沟通长效机制

家访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找出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学校教育,及时和家长一起找到适合学生成长的发展之路。家访,作为家校结合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一直都获得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主体,应该积极建立长效的家访机制,鼓励辅导员走出去,走进学生的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

6.2积极搭建家访网络平台

由于区域、经济等方面的局限性,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搭建家访网络平台,寻求多渠道的家访形式,例如家长QQ群、家校通通讯平台等,从网络入手,避开登门家访的各种弊端,降低成本,操作灵活简单,时间上也不受限制,并且可以同视频等手段更直观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从而达到登门家访的沟通效果。

6.3强有力的经费支持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都实行坐班制,为了不影响常态工作,很多辅导员利用节假日的休息时间进行家访。另外,因为大学生的住所分散的比较远,甚至还有省外的学生。为了不影响辅导员开展家访工作,学校应该建立家访经费使用制度,加大对辅导员家访的补贴力度,鼓励辅导员利用寒暑假走出去,走进学生的家庭,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的成长。

家访作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链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是学校和学生家庭的沟通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高专院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家访制度,作为辅导员的常态工作长期开展下去。(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联全.浅谈家访的艺术[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6(3).

[2] 钟雄英.思想教育与教育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

篇6

细想起来,暂且不说故事中的主人公素质如何,但这个故事却告诉了我们许多。正是在这种现象中可以看出一个集体的风气与教师个人的修养。举手之劳的事,却让学生去代劳,这样不仅不能教育学生,还会给学生教师以权威支配学生的印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从师者应具有的行为素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要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那么教师在学生面前更要拘小节。

细细反思自己,当过多年班主任,又有多少的行为时时在意呢?为了增进家校联系,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在取得家长信任和支持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家校联系,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环境。在上级教育部门的牵头下或是在学校规定之下,班主任或相关任课教师便有了家访的任务。虽然传统的上门家访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成长环境,和家长面对面交流也有利于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措施和办法。可是诸多因素导致许多教师无法完成规定的任务。于是出现了这一幕:本该在开学初就应上交的假期家访记录表,可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完成家访记录的填写,借用他人的家访记录模仿着写或是原样照搬过来凑次数。当我临时借鉴别人家访记录抄写结束后,竟然也受到了学校的表扬。

现在想想家访记录是教师与家长、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应该从“心”记录,自行编造要不得。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把家访作为自己反思工作的一部分。然而许多教师把家访当成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只要填完表格与有关记录就大功告成,弄得自己牢骚满腹还要受累去完成。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都可以被教师用作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但它却不能替代家访。认真地把自己的家访记录在每次家访后及时地写下,其实就是在记录自己的工作轨迹。那些曾经让你苦口婆心为了教育孩子连手家长时的一幕幕,都值得我们在工作之余去回味。家访虽然辛苦却很有价值,但更应善于总结经验,以提高家访的效果。因为它能很好地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感情,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所以教师为了家访而家访,要学会站在家访的角度多反思自己的工作。只有认同了这一点,我想教师在真正做了家访工作之后,能“编”出大文章。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努力营造教师主动家访的氛围。学校利用行政命令去推行的家访,从管理层面来说可以推动家访工作。但实际工作中却把教师自主性的家访变成了用“固定数量的家访记录表或相关硬性材料”来检验家访效果,很大程度上走形式较多。家访记录变成了迎合上级检查时的一项轨迹材料,虽美观却不实用。久而久之,教师认为就是看家访总结或是足量的家访记录便可,所以出现了有教师抄袭或编造家访记录的现象。敷衍了事,只会使家访有名无实,有始无终,有时还会引起家长的误解,p害学校形象。所以完善家访制度,抓好校本培训,让教师明白家访的目的、方式、方法等,做有效的家访,值得学校管理者思考。

篇7

    关键词:家访   留守学生  发展

    当前 “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其它同龄人相比,“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素质、品质教育和个性培养方面都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学习兴趣、忧郁、怯懦、喜欢独处、优柔寡断等等。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把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渗透到课程教育中,多开展些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更多地感受到友爱、亲情,更好地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格。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是第一线工作者,教育好“留守儿童”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当前存在的学校与“留守儿童”看护人信息“互不相通”,管理“两头落空”情况使许多班主任在校内所做的工作成了“无用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本人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家访。教育专家王小春讲: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不是教学技巧,而是分析学生心理,与学生沟通。教师走进学生家庭,访问学生及看护人,能有效的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当前不少学校流行“电话家访”,固然有方便快捷的一面,但这只是声音的传递,代替不了面对面地感情的交流,实地的踏访的效果会更好。                

    那么,如何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呢?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

    对学生家访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孩子,并全面分析该生目前状况的原因,以共同寻求转化孩子的适宜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转化措施。有鉴于此,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就必须先了解孩子的情况。首先要了解学生家里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长文化程度、家长职业、家庭居住环境等;二是了解学生本人对“家”的看法,包括父母关系、邻里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生活条件等,尤其是学生对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的看法。开学时,我组织班上的留守儿童以“爸爸妈妈,我想说”为题写了作文,我从孩子们的作文中读出了孩子对家长的思念和感谢,也了解孩子们内心的想法。这样,我家访时就有了针对性。

    二、认真作好家访前的准备工作

    家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

    ——选择合适的时间。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只有每学期开学前那段时间在家。我校根据这一特点,每学期开学前都要组织班主任到留守儿童家里进行家访。这样才能实现班主任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

    ——对留守儿童各方面表现的总结,包括学习状态、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日常行为表现等。我个人的经验是,坚持做跟踪记录,这样,孩子的变化情况就一目了然,而且连续性强,家访时就不愁无话可说或是无关痛痒地泛泛而谈了。

    ——携带材料,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这些材料既有反映留守儿童 “先进”、“可教”的一面,又有反映他们不足的一面。这些材料能让更家长对孩子的有全面的了解,增强他们对教育孩子的信心。曾经班有一个孩子非常淘气,家长几次批评教育都没有效果,非常伤心。家访时,我带上他书写很精致的课堂作业本,给家长过目,而且坚持给孩子找优点,比如:能按时来校上课、不迟到等,让家长也看到孩子的希望,配合老师一起做好他的进步工作。

    三、选择合适的家访形式 

    家访的形式很多,班主任在不同的时期要选择不同的家访形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1、调查式家访

    此种方式是对留守学生的全面家访,主要内容是了解学生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学生本人学习环境和在家表现等,以利于掌握学生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以后的教育。

    2、跟踪式家访

    对一些“留守儿童”身上存在较难解决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有计划地进行阶段性跟踪家访,加强家校联系,及时协调配合教育,推动问题的逐步解决,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3、鼓励式家访

    当“留守儿童”取得成绩或有了进步时,特别是那些差生,哪怕他们只有点滴的进步,家访中也要予以热情的鼓励。这种家访,有利于激发学生上进心,增强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转化差生有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或指出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能取得看护人的紧密配合。

    4、慰问式家访

    当学生生病不能到校上课或家庭出现突然变故、遇到困难时,教师进行家访表示关心和慰问,会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既有利于感化学生,还可赢得家长的信赖,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注意家访中的语言艺术

    家访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活动,整个家访进程主要由老师把握。把握家访进程总的要求是:教师有意识地导出话题并引导家长始终围绕家访主题交谈,交谈还要注意艺术性,除一般的谈话技巧外,应注意“四不”:

    一不“独白”    家访以教师为主导并非教师一人唱“独角戏”,交谈是双向的,不仅是与家长交谈,更多的时候应让孩子也参与其中。“独白”只能阻塞双方情感交流的渠道。每次家访,我总是让家长、学生一起参加交流,家长也不至于太尴尬,孩子也懂得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明白其中的严重性,而后采取采取改进措施。

    二不“揭短”    潜能生固然有不少令人头疼的“问题”,加上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在介绍孩子情况时过多关注其“问题”,而忽视“先进点”甚至“闪光点”,将使家长和孩子感到“不可救药”,失去信心。即使“揭短”,也应采取客观的态度和婉转的方式。有一期一位新生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平时家长过问较少。在一次家访时,我委婉的向家长打听:“不知孩子以前的学习状况如何呢?”知道也是“一塌糊涂”后,我仍然只是说“孩子的学习的确不够理想”,而把其他孩子的优异也娓娓道来,家长自然就知道孩子的具体情况了。   三不“打板子”    我一直这样想:家长是孩子的父母,他们也是我们施教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如果将学生的不良表现归咎于家长或孩子自己,继而教训家长和孩子,只能扩大与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溺爱孩子的家长,出于对孩子的袒护和对自己尊严的维护将从此对家访反感;而对孩子过于苛求的家长,则会积郁而对孩子产生更多的不满情绪。

    四忌“就事论事”    交谈过程中仅就事论事,而不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作全面分析,不给家长提供建议,这样的家访意义是不大的。

    五、家访后的完善工作

    每次家访一定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老师应及时总结情况,积极观察被家访孩子的动向,以此更好地开展工作。这一点,我们学校想得非常周到,发给老师的“家访登记表”就是对每个孩子家访工作的小结,老师们就可以把家访的相关内容很好地记录下来。几年下来,这些详细的记录成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也是老师辛勤工作的凭证。我想,每位老师都会珍惜这份累累的硕果的。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班主任只有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与家长的交流,才能与之更好地帮助孩子进步。只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留守儿童”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小学版》2002年第3期

篇8

家访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之一,是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通过家访,班主任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学生家庭及学生家长,也有助于学生和家长了解教师、了解学校、了解班主任工作。家访工作应坚持家校、师生双方互利的原则,成功的家访应该实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与家长确立教育共识,制订针对性强、有效教育学生的措施的目的。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认为家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订计划,有的放矢

家访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言的,班主任必须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家访,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情况,对大部分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而,一个班主任面对全班多则四五十人,少则二三十人时,工作量可想而知。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分期分批、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家访,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有的要多访,有的可少访,有的甚至不访。这样既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工作量,又可以避免不切实际的一刀切,提高家访效率。

二、精心设计,有备而访

班主任应根据班级管理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家访对象。家访前,班主任要了解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如学习、纪律、思想动态、交友、兴趣爱好、情绪变化等,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分析,必要时可向家长提供学生的作业、考核登记、活动照片等Y料,给家长建立直观可信的印象。这样,既能博得家长的信任,也容易引起家长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及学校教育方法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双向交流,建立教育共识。

三、了解情况,进行预约

熟悉和掌握被访学生的家庭情况,是家访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诸如被访者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文化氛围,以及家长的政治面貌、工作性质、文化程度、性格气质、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班主任都要尽可能全面细致地了解。

另外,在家访前,班主任最好和学生家长进行预约。现在的家长工作一般很忙,特别是农村家长,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下班时间,再加上农忙随意性大,如果贸然家访,甚至搞“突然袭击”,其结果很有可能吃“闭门羹”;即使家长在家,也会因没有准备导致双方交流不顺畅、交谈内容不全面,家访效果较差。提前预约不仅能让家长安排好见面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家长在心理上有所准备,更准确客观地回忆、概括、描述孩子的近期表现,让家长积极地思考教育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班主任心中有数,既能真实地把握情况,也能提高家访效率。

四、充满爱心,进行沟通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家访前,班主任应该开诚布公地与被访学生进行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感到班主任的诚心和善意、温暖和关怀,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家访过程中能够积极有效地配合。否则,背着学生直接家访,其负面效应较大,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会认为班主任在向家长告状,从而对班主任以及家长的教育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其结果必然是家访目标难以实现,教育效果受到影响。

五、坦诚相待,平等交流

好的家访是通过班主任与家长互相交谈进行的。有的家长受文化素质的制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但是班主任不可小看他们,更不要居高临下,摆出一副“学者”的样子,搬弄理论,故弄玄虚,而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并把握时机,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班主任要根据被访家长的文化水平、认识程度、表达能力,采取他们易于接受的方法,与家长坦诚相见,平等交流,深入浅出地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摆事实讲道理,教给家长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提高认识,转变陈旧观念,掌握规律,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使之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形成合力。

六、把握时间,见好就收

班主任在家访时,要把握好谈话时间,该谈的问题谈清楚了,已达到家访预期的目的了,即可告辞。如果该谈的问题没有谈清楚,只是三言两语、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家长还没有弄清头绪,就匆匆收场,家长就会产生误会,就不会引起重视。当然,也不要一进学生家门就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讲个不停,唱“独角戏”,空洞说教,既拖延了时间,影响家长的工作和生活,又会使家长感到厌倦。这样的家访事倍功半,达不到目的。

七、树立形象,不存私心

家访时,班主任衣着要整洁,谈吐要健康文雅,态度要温和可亲,举止要端庄大方。这样,才能给家长留下一个好印象,认为孩子交给这样的班主任才感到放心、满足。一般情况下,家长对班主任前来家访都心存感激,不少家长会趁此机会宴请班主任,甚至送礼物表心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班主任要理解家长的心情,但决不能变味、走调,不可跟家长拉私人关系,讨好卖情,捞取实惠,有损教师的职业形象。

八、做好记录,认真总结

篇9

看到这种情况,我深悔未能及时前来。我教这个学生将近两年了,早就发现他有诸如精神不集中,仪表邋遢,作业脏乱差等毛病,但是一直都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想过要到他的家里走访一下,在这样脏乱差的环境里,一个原本自制力就不强的孩子是不可能安心学习的。在和他母亲的谈话中,我又了解到他们是外来人口,在郑打工,平时很少管教孩子,孩子们经常玩到很晚才回家,作业就胡乱写一写,家长文化低,又没空检查,只好由着孩子乱划了。 一切已经很明朗:不良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施加了负面影响,家庭教育的滞后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正常发展,形成了诸多坏习惯,学习自然就落后了。

我首先向家长做了自我批评,检讨以前对该生的关心不够,接着详细介绍了该生近期的表现,我肯定了他比一年级时有明显进步,例举了他爱劳动、尊敬老师等许多优点,指出他是有潜力的,如果努力,学习上会有大的飞跃。这番话让气氛轻松了许多,坐在一边的孩子脸上舒展了。接着我也指出了他学习中的不足,并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外部原因,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我向家长详细阐述了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举了很多家庭教育成功的例子,使家长充分认识到了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建议家长努力使家庭环境有所改变,至少要整洁,能有一张安静的书桌供孩子学习,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要重视并抓紧,坚持正面教育,减少负面干扰。尽量多过问孩子的学习,检查他的作业,至少要求他做到干净工整,按时完成。生活上要多关心孩子,营养要加强,仪表也要像样。然后我告诫学生:你是个好孩子,有很多优点,但是自制力不强,管不住自己,容易受外界影响,上课不专心、作业胡乱写、贪玩、学习肯定就落后。今年你只要努力管住自己,尤其在这最后的复习阶段抓紧些,是能取得进步的。老师和家长都相信你。孩子点头,家长也连连点头。家访以后,这个学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仪表整洁了,作业干净了,听课也认真了,尤其是对老师的感情更加亲近了,我也抓紧了对他的辅导,期末,他的学习成绩果然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证明:这次家访是基本成功的。 但是,我的心情却并未轻松。事实已经证明:通过家访,能够发现很多现象的根源,良好的家访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有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也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然而,在我以往的工作中,这一方面却被忽视了,日常工作忙是一个原因,但没有从思想深处真正重视起来才是根本原因,以至迁延时日,使问题没有及早解决。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 从这次家访中,我得到几点启示: 1.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家访这一工作形成。通过家访同家长交流情况和意见,统一认识,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又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从而能形成教育合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通过家访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必须充分认识家访的重要意义。2.家访应及时进行。应在问题刚露头时抓住时机及时展开调查,以利于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学生取得进步或情绪反常、生病时进行家访,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家访应有准备的进行。应当充分估计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意想不到的情况,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应针对学生的情况具体分析,想好要说什么,最好在心里有个提纲,打个腹稿,到时一五一十,侃侃而谈。言行从容不迫,有条有理,家长往往会听得比较认真。 4.家访不是“告状”。告状容易导致家长打骂惩罚孩子。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不满,多次告状还会使家长厌烦,产生逆反心理。愿听佳音厌闻恶讯是人之常情,家访时应当先讲孩子在校取得了哪些进步,然后再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教育建议,希望获得家长的配合,这样家访的气氛会比较融洽,家长比较容易接受,孩子也会消除恐惧心理,愿意改正缺点,增强进步的信心。

5.家访应注意所馈。这不仅指在家访过程当中要察颜观色,注意家长和学生的反应,斟酌谈话内容和措辞。在家访后更要留心观察学生变化,检验家访的效果。

篇10

一、 家访作为家校联系的基本形式,仍然受到广大家长的关注与欢迎

调查表明: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尽管家校联系方式很多,但家访这一基本形式,仍然是家长的首选,是不可或缺的。大多数家长为什么认可家访、欢迎家访?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想与老师建立亲近关系。由于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很难见到老师,即使相遇,也只能打个照面,难以深入。如果老师能登门家访,无疑给家长提供了亲近老师的机会,这就为今后的家校沟通建立基础。二是想真实地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倾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也把希望寄托给了老师。因此,老师对孩子的看法,就像医生对病人,裁判对运动员一样,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家长格外珍视。三是希望老师能指导他们家庭教育。由于学生家长大多数是独身子女,或者是离乡背井的新市民,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既缺少时间,又缺乏经验,隔代养育,放任自流,问题不少。这也催生了部分家长对家访的需求,希望教师面对面地指导家教,帮助他们改进家教方法,提高家教质量。四是寻求探讨教育问题的途径。问卷中,不乏一些有思想、有见解的家长,他们对时下的素质教育、教学管理颇有想法,需要与老师共同切磋,并求得认同,从而更好地教育孩子,期盼子女更大的成功。

二、 家访作为家校交流的常规手段,既要遵循规律,又要因人而异

教育是一门艺术,家访同样如此。由于家访的空间在社区、对象是家长,加上话题的不确定性,这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教师提前规划,精心准备,真诚服务,注重投入,在遵循规律的同时,照顾差异,区别对待。好的家访一般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确定家访对象。可以从学生实际与家长需求两者结合考虑,优先安排困难家庭、单亲家庭、问题学生、残疾学生或其他特殊学生为家访对象。二是根据家长的意愿,商定好家访时间,准备好家访话题及材料(包括小礼品、家教资料等)。三是走进学生家中。首先要自我介绍,表明来意,用真诚打消家长的疑虑;其次用欣赏的口吻,讲述孩子在校表现,作出中肯的评价,赢得家长好感;接着围绕双方关心的话题展开交流,虚心听取家长意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热情指导家庭教育,指明孩子努力方向,用责任换取家长的尊重。最后要敢于承诺。面对家长,面对孩子,表达信心或远景,让家长、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希望所在,用憧憬鼓舞家长的士气。诚然,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差异以及家访对象的千差万别,我们不可能通过一次家访就能完成所有的目标与任务,有时会出现低效家访、无效家访,甚至消极家访。此类情形,错误不在家访本身,而在于当事者或被访者,虽然数量不多,但仍需我们反思。

三、 家访作为“三结合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与时俱进、焕发活力

家访不是一项孤立的教育行为,而是广大教师接触家长、接触社会、宣传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广大教师了解社情民意、获取社区资源、致力服务教育的重要途径。鉴于此,家访承载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任,是“三结合教育”的重要一环。而今城乡一体,村庄变迁,人口流动,家长各行各业,通讯容易,相见却不便。一批年轻教师,先天交往不足,后天习惯网络,一旦直面沟通,话语苍白无力,如遇强势家长,更显势单力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家长已非传统观念上的“大老粗”,教师亦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如果我们只求家访之形,不求家访之实,很难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家访需要与时俱进,焕发活力。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社会活动能力,以适应三结合教育。尤其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学习与研究,善于收集自己或身边的育子经验,加以提炼总结,运用到家庭教育指导中去。

其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了解每个学生家庭,采用多种渠道,收集他们的家庭住址、家长情况、联系电话、主要社会关系等,编制好学生家庭信息表,以备联系。

其三,学校要倡导组团式家访,将教师编成若干家访小组,注意男女搭配、老中青搭配、领导与群众搭配,发挥以老带新作用,应对家访活动不测,减轻家长接访负担,提高家访整体效能。

其四,妥善安排家访时间,本着奉献自己、服务家长原则,选取双休日或晚上休息时间,走进学生家庭。注重家访活动的综合效应,把送知识、送文化、送家教与送政策、送温暖、送希望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动员更多的热心人士关心帮助社区孩子,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