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5 00:2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年度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年度报告制度的创意和设立
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次提出“在全国检察机关建立职务犯罪发生情况、发展趋势和预防对策综合报告制度”。半年之后,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在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前,向浙江省委报送了《2009至2010年度我省职务犯罪发生情况、发展趋势和预防对策综合报告》,这是全国第一份省级检察院年度报告。2011年12月,高检院出台了《关于实行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实行年度报告制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年度报告的内容和形式、撰写与呈送、落实与运用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至此宣告全国检察机关年度报告制度的确立和年度报告工作的广泛开展、全面推行。
2010年2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下发《北京市检察机关2010年业务工作要点》,首次提出“制定职务犯罪预防报告,分析犯罪规律和特点,积极向党委、政府等提出预防对策建议”,其中提出“制作职务犯罪白皮书”。当年,北京市院开展了“职务犯罪趋势预测调研”,通过对北京检察机关2000年-2009年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近年来北京市纪委和全市检察机关受理的举报线索以及对“北京市反腐倡廉工作”开展民意调查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归纳职务犯罪发生的行业、领域、类型、人群等特点,分析影响其发生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人文等因素和社会背景,总结其发生发展规律,对北京地区职务犯罪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北京市院于2010年底制作了《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报告》。2011年、2012年,北京市院均及时向北京市委提交了当年度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报告,并先后得到了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和现任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的批示重视。
二、年度报告制度的目的和要求
按照高检院《意见》要求,实行年度报告制度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检察职能,结合执法办案,客观分析职务犯罪发生发展变化趋势,深入剖析引发职务犯罪的成因,提出具体有效的防治对策建议,及时报送党委、人大、政府和纪委、政法委及有关部门,推动形成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合力,为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出积极贡献。”简而言之,建立年度报告制度、提交年度报告的目的是“反映情况、影响决策、争取支持”。“反映情况”,就是要客观、准确地反映本地区、现阶段职务犯罪的发案情况、特点规律、原因和发展变化趋势,以及职务犯罪举报情况、民众对职务犯罪感知情况、社会舆情动态等,以有利于党政领导整体把握本地区现阶段职务犯罪发展的态势。“影响决策”,就是要深入研究职务犯罪多发易发的体制原因、机制漏洞以及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求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办法,提出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体制机制改革、政策调整、制度健全、法律完善和社会管理创新等具有全局意义的防治对策,有利于党政领导以决策方式将检察机关提出的惩防对策建议转化为具体的防控措施,推动形成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合力。“争取支持”,就是要通过对一段时期检察机关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的梳理分析,全面审视检察机关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以及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党政领导更多地理解、重视和支持检察机关的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更好地实现检察机关职能作用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在实际开展年度报告工作中,应注重把握三个结合。
一是侦查和预防相结合。与检察机关每年提交各级人大审议的工作报告不同,年度报告是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专题报告,要体现专门性,与检察机关作为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门机构的法律定位相一致。因此,实践中要通过侦查和预防部门“侦防一体”的有效运作,实现检察机关办案资源和预防资源有机整合,并通过年度报告的成果来增强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整体效能和综合效应。
二是总结和预测相结合。与年度工作总结、预防调查报告等不同,年度报告是对职务犯罪发展态势做出判断、为领导部署反腐败工作提供参考的报告,要体现前瞻性,与预防工作的本质相一致。
三是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与推动解决工作困难的请示报告不同,年度报告更关注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的制度和机制原因提出建章立制的预防对策,并且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及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来提出反腐败建议,要体现全局性,与检察机关促进反腐倡廉体系建设、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相一致。
三、年度报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年度报告制度,作为一项开拓性的制度,是指从资料积累、调研分析、制作报告、提交报告到成果转化的完整落实过程。落实年度报告制度的重点在于制作和提交年度报告,难点在于推动成果转化和应用。
制作年度报告,是指将资料积累和调研分析过程凝结为具体的报告文本。年度报告的制作质量,直接决定着报告本身的转化前景和年度报告制度的目的实现。制作年度报告实践中,预防部门作为年度报告工作的牵头部门,首先应广泛收集信息、资料,包括年度职务犯罪总体情况、重点行业和领域职务犯罪发案情况、典型案例、群众举报、专项工作情况、反腐败社情民意情况、相关研究报告等,为撰写年度报告积累丰富的素材,避免临时闭门造车。其次,预防部门应在检察长、主管检察长的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下,主动依托预防工作领导小组的平台,运用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积极协调反贪、反渎、办公室、研究室、案管处等相关部门,共同成立工作小组,集思广益,对本辖区、现阶段内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及相关情况进行深刻地剖析和研究,避免单打独斗。再者,由于年度报告的本质是“预防调查报告”,因此应力求资料翔实、分析透彻、言之成理、论之有据,行文中层次清楚、语言简明,必要时可用图表形式对相关数据予以形象展示,也可对一些专业术语或特别情况以脚注予以说明。具体内容安排上,在总结工作部分要“精”,突出亮点;在分析问题部分要“准”,突出特点;在提出建议部分要“实”,突出重点。并且,由于年度报告是面向地区党政领导部门报送,因此报告的总体字数一般应控制在6000字以内。年度报告的报送时间,一般应选择为次年召开“两会”前和次年纪委会议前。
推动成果转化应用,是指通过正式向辖区党委、人大、政府、政法委和纪委等单位报送年度报告,促使相关反腐败建议转化为领导决策和制度、机制改革,更好地为领导决策和区域发展服务。年度报告的最终价值体现为,领导批示精神的贯彻落实和报告所提对策建议的转化应用,如果仅以获得领导批示为目的,则背离了年度报告制度的初衷。实践中,检察机关对于有关领导针对年度报告的批示、指示、建议和意见,应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认真予以落实,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必要时,应与相关单位共同开展专题调研,制定落实方案,并做好跟踪督导,通过年度报告的转化应用体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刚性和严肃性。同时,工作中,检察机关可以依托地区党委领导下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或借助与纪委、国资委、教委等部门建立的预防职务犯罪网络,将年度报告所提建议落到实处,切实发挥年度报告制度的积极作用。
四、年度报告制度的落实和保障
年度报告制度的落实,一方面需要各级检察院切实提高对年度报告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将年度报告作为检察机关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优化法律监督内容、强化侦查办案效果、提升预防工作社会影响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另一方面,需要高检院和各省级检察院加强对年度报告工作的指导和规范。2012年初,北京市院在贯彻执行《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地区实际,印发了《关于规范惩治和预防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和《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报告(样本)》,对全市检察机关年度报告工作进行规范引导和具体指导。
篇2
中国饭店协会日前《2016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餐饮收入实现32310亿元,同比增长11.7%,餐饮已经成为国务院消费升级的十大行业之一。
2015年餐饮业在宏观环境影响下,变化明显且快速。从统计结果来看,2015年度餐饮企业经营指标主要发生了如下变化:
1.高档消费不断缩减,大众消费增长迅猛
在报告分析的企业数据中,除快餐和团餐这两个本身就是大众化餐饮的业态外,其他三个业态-特色餐饮也就是正餐、火锅和西餐及休闲餐饮的高档消费在人次上均保持下降的态势,而大众餐饮在人均消费和消费人次上在所有业态中都增速明显;
从人均消费看,正餐、火锅、快餐、团餐、西餐及休闲餐饮的人均消费增长分别为10.76%、4.85%、8.29%、2.13%、13.33%。
这种增长所反映的消费升级中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商机。
2.小门店趋势进一步明显
从门店增长比率和营业面积增长比率的对比来看,各个业态的营业面积增长均低于门店增长的速度,可见新开业门店营业面积均小于原有门店,小门店的趋势可见一斑。
3.大众餐饮、创新业态盈利能力较强
从典型调查企业回收的数据分析来看,2015年度重点企业中营业额增长最为显著的业态是火锅,平均毛利率最高的业态是快餐,而平均净利率最高的业态依然是火锅。每平米营收、每餐位营收最高的业态是快餐,人均劳效最高的业态则是西餐及休闲餐饮。
4.成本增长压力持续走强
从2015年数据可见,在各个业态成本中,人力成本、房租、原材料成本仍然是持续增加的态势,粮食、肉类等原辅材料价格一直上涨,人力成本不断增加,物业租金持续走高,如何在有限资源下扩大营业额、增加利润是行业2015年的重要课题,也正在倒逼中国餐饮业内部经营管理及成本管控能力的提升。
2016年度中国餐饮集团百强榜(2015财年)
2015年全国餐饮收入实现32310亿元,同比增长11.7%,这是我国餐饮收入第一次破3万亿。中国餐饮业在政府政策推动、居民消费持续增强、行业创新转型驱动下,呈现了大众转型、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趋势。
从中国餐饮集团百强情况来看,在市场的重新洗牌下,大众餐饮成为市场新的主体。特色餐饮50强营业额合计超过500亿元,杭州饮食服务集团以其近55亿的营收继续蝉联百强榜首,上海杏花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凯瑞餐饮集团位居其后;
火锅餐饮50强营业额合计超过450亿元,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领军企业,北京黄记煌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小尾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进入前三甲;
快餐10强营业额合计超过120亿元,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位居首位,真功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庆丰包子铺紧随其后;
团餐10强营业额合计超过180亿元,河北千喜鹤饮食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鸿骏膳食管理有限公司、快客利(中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位居前三强;
西餐及休闲餐饮10强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浙江两岸食品连锁有限公司、厦门豪客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王品集团进入该业态前三位。
2015年度餐饮市场经营分析
2015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达67.67万亿,是自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最低水平。餐饮业在大的宏观环境下影响下,变化明显且快速。
国家政策改变促使消费模式的转变,高档消费不断缩减,大众消费增长迅猛。传统正餐主导的局面变为多样化的模式,企业纷纷转型多品牌布局。
休闲餐饮的普及化同样为行业带来不少的挑战。互联网对餐饮服务行业的不断渗透以及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不断改造,使得这一传统服务行业在运营和营销方面正经历着巨大的改变。
2015年,餐饮行业迎来了外卖的全面爆发,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首的移动支付,正改变着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同时也对餐饮企业的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外,由于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不断改变及对新鲜事物的追求,特别是90后人群,加上各种特色餐饮不断推陈出新,如何抓住消费者成了餐饮企业面临的新挑战。
看好餐饮市场的长期发展,不断有新的资本和跨界竞争者进入餐饮市场。
根据大众点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5,074,852家餐厅,其中广州及深圳等一线城市的餐厅数量平均增加超过50,000家,增幅超过50%,竞争日益加剧。
篇3
1、今年上级下达我县移民搬迁安置任务1967人,(其中深山区移民100人、生态移民25人、以工代赈移民600人、地质灾害避灾移民1242人),根据移民群众的需求,结合各乡镇上报移民建房用地征集情况,在移民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安排了在22个乡镇中的115个村委会、145个村小组(居住点)实施移民搬迁。整体搬迁涉及108个村小组(居住点),整体搬迁率为75%。今年涉及移民搬迁安置的437户1967人,其中集中安置350户1573人,分散安置87户394人。集中安置率为88.6%。新建移民集中安置点18个,完成4个移民集中安置示范点建设,其中省级移民安置示范点1个。
2、截止11月30日为止,我县移民户搬迁入住349户1574人,占移民总数80%,动工在建88户393人,占移民总数的20%,下拨移民资金546万元,约占下达资金的60%。
3、完成170户773人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和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
4、顺利完成自愿搬迁户的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工作,2012年上级下达我县移民搬迁指标1242人,地质灾害移民实际搬迁389人,一部分避灾移民选择土坯房改造项目,其余不愿搬迁或者已经离开隐患点。时至目前有68户347人已搬迁入住。
二、工作成效
1、改善了移民群众的生存条件。今年移民搬迁涉及的437户移民户散居在22个乡镇中的115个村委、145个村小组(居住点)的深山区、库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结婚难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他们。实施移民搬迁,普遍实现了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方便了就医就学,极大地改善了移民搬迁户的生存环境,收到了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拓宽了移民群众的致富门路。移民户由深山独居、散居,到走出深山,进城入镇,改变了生活环境,再通过各级组织的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使移民户增长了知识,扩大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素质;发挥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的优势,利用到企业务工或自己经商办厂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家庭收入,加速了脱贫致富步伐。
3、壮大了乡镇的圩镇规模。今年新建移民集中安置点18个,其中有15个集中安置点建在各乡镇的圩镇及其周边,共安置移民266户1197人。大量的移民迁入圩镇建房,既壮大了圩镇规模,又搞旺了圩镇的人气;既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又增加了移民户的发展机会。如蔡江乡因移民扶贫工程的实施,圩镇规模扩大了近一倍,圩镇人口增加40%多,圩镇经济飞速发展,圩镇面貌日新月异。
4、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移民搬迁扶贫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党和政府为群众办的最优惠、最实际、最突出的一件实事、好事。县乡村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广泛宣传移民政策,尽心尽力帮扶移民群众;各级组织和各个部门同心协力为移民群众解决困难,提供服务,移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在新居对联,亲友聚会,日常交谈中都盛赞移民政策和干部党员好,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群干群的鱼水关系。
5、促进了和谐农村可持续发展。移民扶贫工程是深山区困难群众改变生产生活环境,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和谐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将深山区群众搬迁出去,不仅使他们平等享有社会公共资源,拓展了发展空间,提供了参与社会竞争机会,还消除了人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山区的自然面貌得到有效保护,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主要做法
1、以政府运作为平台,着力破解移民用地难的问题。今年,我们用近三个月的时间对所有移民搬迁点和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实地调查,在争取移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视移民集中安置建房用地的准备情况,合理分配各乡镇的移民搬迁指导性指标。分配移民指标时将今年新点能整体搬迁、移民建房安置用地已落实列为优先安排,只要能做到整体搬迁并落实了建房用地的,不受指标限制,予以重点安排移民指标。如石上镇的移民点能做到整体搬迁,肖田乡落实了移民建房用地,我们就优先保证并足额地安排了移民指标。
2、以深入调查为总抓手,着力破解移民对象实的问题。移民扶贫是关系群众利益、政府形象的民生工程。为把这项好事做好做实,我们从移民对象的调查入手,把调查、确定移民对象作为基础性工作花大力气抓紧抓实。今年,对涉及的115个村委145个移民搬迁点上的437户移民户,我们做到每点必到,户户见面,进村入户与移民群众座谈并争取他们对搬迁、安置的意见,取得他们的支持。
3、以集中安置为突破口,着力破解移民安置与新农村建设相吻合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工作的总抓手。移民扶贫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这一工作大局。为此,我办努力在移民扶贫与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探寻结合部,找准切入点,使得两项工作相得益彰,互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移民扶贫拓展了空间,移民扶贫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亮色。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在工作思路上明确提出要把当年的移民集中安置点列作次年的新农村建设点;二是在规划移民集中安置点时保持适度规模,一般要求达到30户100人左右,使其与新农村建设的布点要求相对接;三是在引导移民户建房时使用新农村建设推广的户型设计样图,使整个安置点规划合理,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经济实用;
4、以社区化管理为切入点,着力破解移民后续管理和扶持问题。从深山区、库区、地灾区搬迁至集中安置点的移民户来自不同的村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风俗习惯,但都有着共同的诉求,都有着共同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于2009年选择在青塘知青移民新村实施社区化管理新模式,由该新村的移民户民主推选出懂管理、负责任、有威望的移民户为社区管委会成员,成立了社区管委会(理事会)、负责解决移民户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及本社区的公益事业、纠纷调解等,同时为解决后续扶持问题,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为该社区注入17万元社区发展循环资金,实行“民管、民用、民受益”的原则,为移民户发展生产,种、养、加工及做小本生意,因资金短缺解决了燃眉之急,这一举措确确实实解决了移民后续扶持问题。通过几年年来的试点,发现该模式确实行之有效。
5、以移民建房进度为考核点,着力破解移民建房进度不平衡的问题。为确保移民户能在当年年底完成建房并搬迁入住,我们制定了每个月的移民工作进度并通报全县,实行对进度考核奖先罚慢制度。分别在7月底、10月初、11月中旬等三个阶段进行了考核并兑现奖罚,大幅度调整了各乡镇的移民指标,体现了做好做差不一样的移民工作考核制度。
6、以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为结合点,着力破解移民安置与城镇化发展相得益彰的问题。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将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且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移民户,通过移民搬迁安置到圩镇或进城,既符合深山区农民走出深山进城入镇成为城里人的愿望,又彻底避免了“二次移民”的可能;既彻底解决了他们行路难、用电难、上学就医难等问题,又拓宽了投资创业、务工就业的门路,同时又达到了做大做强圩镇、城镇规模,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目的。为此,我们一是采取分散安置的方式,鼓励、引导一部分具有发展潜力和就业能力的移民户直接进城安置;二是在乡镇圩镇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将移民户导入小城镇。今年进县城购房安置的达25户112人。
7、以移民群众逐步能致富为落脚点,着力破解移民扶贫与产业化建设相结合的问题。深山区农民不但要搬得出,更关键的是搬出来以后要稳得住,并逐步能富得起,移民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为此,我县坚持移民扶贫工作与产业化建设相结合,一是移民实施异地搬迁后,对原有的山林土地依法流转,引导有开发能力的专业户、移民户进行集中连片种植经济作物及林木,搞规模化经营,如青塘镇西迳村上雷枫移民搬迁点,由几户移民户将全村原有的近千亩山林进行承包经营,组织专人管护,山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二是根据移民户自身特长,在新居住地采取租赁、承包等形式,运用移民扶贫优惠政策,发挥移民新村近交通,信息灵的优势,依托当地资源,发展规模化种、养业等多种经营。如东韶乡富源坪移民集中安置点的移民户就规划利用琳池垦殖场的闲置地发展种养业。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我们为移民扶贫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移民工作进度不平衡,移民建房进度悬殊。
2、移民集中安置点建房用地难以解决。虽然以县政府办的名义出台了《县移民扶贫安置建房用地管理办法》,但移民安置建房用地紧张的局面仍未有效解决。
4、移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
5、移民整体搬迁和有土安置难度大。
五、2013年工作打算
1、科学制定规划。实施移民扶贫是帮助深山区困难群众摆脱贫困,并逐步走上安定富裕生活的成本最低、办法最好、见效最快的一条有效途径。2013年,我们力争向上级移民扶贫部门争取2000人的移民搬迁计划,为我县居住在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且生产、生活环境相当恶劣的农户改善居住、生产、生活条件。为此,我们一是组织人员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切实搞清移民点、安置点和移民搬迁对象;二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分乡镇移民搬迁安置规划;三是同步制定劳动力转移、务工就业、产业发展等相关配套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并一以贯之地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2、提升工作水平。为巩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将继续推行结对帮扶、责任到人等有效方式,密切关注并尽心尽力为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技术、就业、资金等服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环境;并在抓移民建房进度、加强工作督查力度的同时,注重移民建房的质量和集中安置点的规模,即要求新建的移民集中安置点必须达到30户以上的规模,力争当年的移民安置点能成为次年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3、狠抓精品示范点。2013年,我们将选择在黄陂沙子嵊、石上张公山、肖田赣江源移民工作基础较好,安置规模较大的乡镇狠抓1至3个移民安置精品示范点建设。从规划、设计、主面等各个环节着手,突出实、持、親,同时整合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使该集中安置点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精品示范点。
篇4
一、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准则的演变过程回顾
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准则自1994年以后曾先后经历了3次较大的修订,现行的准则修订于1999年。回顾该准则的演变过程,能够使我们对其制定意图、基本框架、披露内容等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评估上市公司执行准则的实际情况。以下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变迁过程的回顾,主要以披露内容和披露项目的改变为主线,对其变化路径及合理性予以分析。
1.重要提示。该项目变迁的基本路径是:无年度报告质量的披露董事会对年度报告质量的承诺增加关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陈述。作为年度报告的提供者,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重要提示,将其责任予以明确化。与此同时,由于财务报告的可信度依赖于中介机构的评价、鉴证,强调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披露有助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质量进行正确评估,有效降低其投资风险。
2.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该项目变迁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会计数据的披露量呈增长态势,而业务数据的披露则呈反向变动。就会计数据披露增加的项目来看,全部为损益表项目和现金流量表项目,这与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等方面信息的显著关心十分耦合;就业务数据的减少来看,主要是由于有关公司的经营情况将在董事会报告中专门反映的原因。
3.股本变动与股东情况介绍。该项目变迁的基本特征是披露量呈递减趋势。将那些与其决策相关性较弱的信息免于披露,使信息使用者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核心信息,从而有可能避免过度披露所造成的信息混淆和决策低效。但豁免披露股本变动情况却值得商榷,公司的股本大小、股权结构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至关重要的信息之一,免于披露这些信息必然会增加现在的投资者以及潜在投资者的决策成本。
4.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该项目变迁的基本路径是:混合报告一辅助报告一专门报告。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凸现出证监会对于构建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视。首先,将股东大会简介、董事会报告以及监事会报告单独列示,使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其次,厘清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各自职能,进而根据其相应职能,确定其报告范围。就董事会来讲,由于它掌握着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决策权,由其披露公司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投资情况、重大环境和政策变化对公司的影响以及经营计划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就监事会来讲,强调应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要求监事会对公司依法运作情况、公司财务情况、募集资金使用情况、资产收购或出售情况以及关联交易等发表独立意见,将监事会的工作置于投资者的监督之下,进一步强化监事会的勤勉机制。但我们认为豁免条款值得推敲,由监事会发表独立意见,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法人治理结构得以实现的必要程序。淡化监事会发表独立意见,有可能造成监事会功能缺损甚至丧失。
5.重要事项。该项目变迁的基本特征是披露内容和要求呈递增趋势,特别是对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披露。主要是因为这些事项对于上市公司的利润形成、利润预期、经营前景将会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对这些事项进行详细披露,尽可能改变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以实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标。
6.财务会计报告。该项目的变迁相对比较稳定,其主要变化体现在对会计报表附注披露方面。从由上市公司自主选择到统一规范,增强了会计报表附注的统一性、可读性;从披露报表项目到披露会计政策的选择,提高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有用性。
7.披露时间。该项目的变迁相对比较稳定,主要变化在于1997年的准则修订,明确了上市公司对外披露财务报告的时间,即会计年度结束后120日内,消除了1994年准则对报表编制时间与披露时间的模糊界定,克服了原准则的制度缺陷。
8.披露载体。在三次修订中,披露载体只发生过一次变化。在1999年的准则修订中,除了要求在由证监会指定的全国性报刊上刊登年度报告以外,还必须在证监会指定的国际互联网登载公司年度报告。通过国际互联网披露年度报告,实现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手段的创新。
二、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状况的调查分析
截止2000年12月31日,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已达1088家,本文选择其中的10%为研究对象。我们从《中国证券报》元月至4月期间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摘要中,随机抽样选择了108份报告为研究样本。
在108家公司中,所有公司均严格执行了年度报告准则关于年度报告摘要格式的规定,包括重要提示、公司简介、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股东情况介绍、股东大会简介、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财务会计报告等法定披露项目。其中对于重要提示、公司简介以及股东大会简介的披露,所有公司都能严格按照准则的规定执行,而对于其他项目的披露在各公司间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情况如下:
1.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
表1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披露情况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会计数据披露方面,就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列示来看,绝大部分(94.4%)上市公司均严格按照年度报告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披露,只有极少部分(5.6%)上市公司未严格遵守规定;就股东权益变动情况的披露来看,则存在较大的差异:50.93%的上市公司给予了披露,而49.07%的上市公司则未作披露。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1月行文通知上市公司报告期内股东权益变动情况表“可不予披露”;另外,就利润表附表的披露来看,63.89%的上市公司按照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的相关规定进行列示,但依然有36.01%的上市公司未予披露。在业务数据披露方面,只有1家公司(0.93%)列示了公司的业务数据,这主要是因为年度报告准则对这方面的披露未做强制要求所致。股东权益变动情况和业务数据的披露情况表明,上市公司法定披露倾向明显,自愿披露动机不足。
2.股东情况介绍
从表2可知,在股东情况介绍方面,上市公司基本上均按要求进行披露。此外,从股本变动情况的列示来看,有30.56%的公司自愿披露了股份变动情况表,另有25.92%的公司通过会计报表附注形式提供了这一信息。这表明,过半数的上市公司对于股本变动的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表2股东情况介绍披露情况统计表
3.董事会报告
表3,显示,在董事会报告披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许多上市公司未披露法定项目。其中39.81%的上市公司未提供分部信息,32.40%的上市公司未说明投资项目收益情况或预计收益,8.33%的上市公司未全面揭示公司财务状况变动原因;(2)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未披露自愿项目,85.18%的上市公司未提供定量预测信息。
表3董事会报告披露情况统计表
4.监事会报告
从表4可以看出,有27.78%的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报告不够规范,未对有关事项发表独立意见,使投资者对于监事会职能的发挥产生质疑,无法对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作出正确的评价,从而有可能影响其投资决策的效率。
表4监事会报告披露情况统计表
表5表明,上市公司对于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披露明显不足。从对购销商品、提供劳务发生的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披露情况来看,在发生该类交易的51家公司中,有48家(占94.12%)未严格遵循年度报告准则,主要表现在未对交易价格、结算方式、关联交易事项对公司利润的影响以及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持续性等重要信息进行披露;从对资产、股权转让发生的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披露情况来看,在发生该类交易的28家公司中,有19家(占67.86%)未按照准则要求进行披露,主要问题在于未对定价原则、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评估价格等信息进行披露;从对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债权、债务往来,担保事项等的披露情况来看,在发生该类交易的45家公司中,只有4家按照准则要求予以披露,多数企业未披露关联事项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公司的影响等。
表5重要关联交易事项披露情况统计表
6.财务会计报告
从表6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能够按照准则的要求披露财务会计报告,并且有多家公司在法定披露项目之外进行自愿披露。在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97家的上市公司中,有71家(占73.20%)提供了审计报告,有90家(占92.78%)提供了会计报表附注,显示上市公司在财务会计报告披露方面的主动性较强。
表6财务会计报告披露情况统计表
三、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状况评估
通过上述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股票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具有以下特征:
1.法定披露特征明显,自愿披露不足。从形式上看,几乎所有上市公司均能按照年度报告准则规定的项目对外披露年度报告;从内容来看,除财务会计报告、股本变动等个别项目以外,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仅囿于年度报告准则所要求的项目,而对于自愿披露项目则缺乏应有的关注。事实上,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是有关监管机构法定要求与上市公司管理层自愿选择双重作用的结果,缺乏来自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行为的有力支持,年度报告的信息含量一定会大打折扣,从而必然降低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
2.披露内容避重就轻,缺乏应有的公允性。虽然,年度报告披露是一门选择的艺术,但必须以公允中立为前提。而目前上市公司在公允披露方面的努力明显不够,集中表现为对重要项目披露不足。从上述调查资料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普遍对公司投资情况、新年度的业务发展计划、重要关联交易等与投资者决策有密切关系的信息披露语焉不详或完全未披露,从而降低了年度报告的可靠性。
3.披露时间滞后,缺乏及时性。虽然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能够在规定期限内披露对外披露年度报告,但分析发现,多数上市公司选择报告期限的后60天而非前60天对外披露年度报告,其中选择前30天披露年度报告的上市公司不足1%,选择前60天披露年度报告的上市公司不足20%,信息的滞后严重削弱了其决策的相关性。
四、简短结论与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目前上市公司在执行年度报告准则方面总体表现良好,但在以下方面仍有待改进:
1.将公司治理状况纳入年报披露的范围。随着年报披露准则的修改和完善,有关公司治理方面的信息披露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如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已从最初的混合报告、辅助报告发展成为专门报告。但这些报告仅限于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工作和公司有关情况的一般说明,而未涉及对股东权利维护状况、中小股东权利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受保护状况等公司治理主要内容的披露。现有的披露内容难以使投资人对公司治理结构及治理效率作出恰当的判断,这在根本上动摇了投资人对上市公司信息质量的可信度,从而使年度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下降。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决策有用性的角度看,有必要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
2.减少年度报告披露准则中的可选择性条款,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年度报告披露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可选择条款,增强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有利于企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但这种可选择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上市公司信息的不可比,为投资者理解财务报告进而进行投资决策人为地设置了障碍,可见,减少年度报告披露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可选择条款已属必要。
3.不断完善法定项目的披露。首先,应按产品、行业或地区按要求及时提供分部报表,进而,对于与投资者决策密切相关的信息,如定量的财务预测信息、股本变动情况、监事会的独立意见、重要的业务数据、股东权益变动情况、主要的会计报表附注等,应作为法定披露项目予以规范。同时,应处理好年度报告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问题,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构造一个内在统一的制度体系。
4.加强自愿性项目的披露。年度报告披露准则通常只规定最低的披露要求,这些最低的披露要求构成了上市公司法定披露的内容。然而,要作到充分披露,就有必要增加自愿性信息披露。自愿性信息披露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认识,从而提高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度,能使公司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然而,过度披露则可能会使公司的竞争力受到损害。所以,在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时,管理者既要做到向投资者释放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时,应注意对事关企业竞争力的信息予以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1994年1月10日,1997年12月17日,1998年12月10日,1999年12月8日。
[2]吴联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41—48。
[3]林志毅等.会计信息披露:动因、现状、问题及对策.见:张金良等编,证券市场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41—80。
篇5
一、概述
20*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部署,重视信息公开,健全公开制度,严格奖惩,督促落实信息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步入正轨,公开方式灵活多样,信息内容*富,公开效果明显,群众满意度高。
(一)进一步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内容
继续推进“关注度高、公益性强”的科室的信息公开工作,推进政策法规、行政执法等工作的信息公开,明确公开主体、范围、程度、形式、时间等要求。
(二)继续加强基础性工作
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研究、协调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确保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统筹组织和有序开展。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一)公开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信息公开*年度报告、省市县下发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本单位的规范性文件、本单位*年度规划计划、总结等。
另外在徐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中国*县网、各类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发表工作动态类信息180余篇。
(二)公开形式
1.互联网
*县药监局公开信息在“*县政务公开网”(*)中《权力机关》专栏下《条线机构》子栏目中《药监局》内公开。设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年度报告、信息公开制度、机构概况、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规划计划、业务工作、行政职权目录等子栏目。
在徐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中国*县网等新闻媒体上公开了工作动态类信息等。
2.公共查阅点
*县档案局、*县图书馆为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阅中心,汇集了全县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局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
1.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内容不到位。具体体现在公开内容单一,仅限于机构职能类,工作动态类。信息更新不及时。
2.工作机构有待于进一步健全。由于信息人员匮乏,目前无专职人员。
3.开展信息公开宣传教育培训不足,部分干部职工对信息公开工作认识不深,工作不积极。
(二)改进措施
1.一步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内容。以社会关注度高、公共利益大的政府信息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篇6
一、概述
2013我局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公用事业单位政府公开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精心部署,突出重点,把政务公开的各项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具体化,便于操作,使机关作风、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是加强领导,提高素质。2012年以来,局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政府信息公开的进展情况,对政务公开、机关作风、服务质量进行督查;加强学习培训,负责信息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二是对照条例,抓好落实。认真查摆政务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面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三是完善措施,健全机制,全力打造区文化市场服务品牌;进行社会监督,实行“首问”制度和AB角制度;坚持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检查的监督考核制度。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目前,我局工作职能、工作动态、行政处罚等事项已进行公布,2012年在政务网上公开工作事项30项。
(二)政府信息公开方式。通过山东文化执法网、政务网公开,公共查阅点流量达1800人次。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2012年度我局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0件,无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四、咨询和投诉情况
2012年度我局受理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咨询和投诉0件。
五、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2012年度我局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六、工作人员和费用支出情况
我局目前有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1名,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财政与实际支出为0。
篇7
现在我(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受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同事的委托,就2010—2011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做一个解读。
数字出版作为出版业的一种新兴业态,自问世以来,发展非常迅猛,规模迅速扩大,形态逐渐完备,产品日益丰富,技术不断创新,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着力扶持,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业外企业及机构也积极投身其中。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国数字出版继续高歌猛进。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国数字出版继续高歌猛进,产业收入逐年大幅度递增,产品与用户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日趋完善,融合度日渐加深。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是基于新闻出版总署的管理职权及具体业务范围,并结合我们对数字出版的理解,根据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的认识,进行深入分析、判断,进而得出相关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的一个专业性研究报告。已经公开并出版的两部年度报告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政府部门和业界的充分认可。我们将努力做好这项研究工作,继续推出高质量的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我在这个时间里汇报四个内容:
一、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1总体收入情况
从2006年至今,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情况如下:2006年为213亿,2007年为362.42亿,2008为556.56亿,2009年为799.4亿,2010年为1051.79亿,2010年总收入约是2006年总收入的5倍,年增加速度为49.73%。
2分类收入情况
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规模达到1051.79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31.97%。其中:手机出版为349.8亿,网络游戏为323.7亿,互联网广告为321.2亿,电子书为24.8亿,博客为10亿,互联网期刊为7.49亿,数字报纸(网络版)为6亿,网络动漫为6亿,在线音乐为2.8亿。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和互联网广告在数字出版年度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3.26%、30.78%和30.54%。手机出版一直占据着数字出版主力军的位置。未来数字出版的主要方向应该是以手机等为阅读终端的移动出版。
3对数字出版的界定和统计所作说明
关于数字出版的内涵、外延及其统计数据,业界尚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过于宽泛,有的认为包含的内容还不够全。
研究院在已经推出的两本《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首先对数字出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一是,《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将数字出版定位为出版活动,而非出版介质,提出:数字出版就是用数字化(二进制)的技术手段从事的出版活动。强调不论终端阅读介质是什么,只要是记录在介质上的内容是数字化的,并且记录方式是数字化的,这种出版活动就是数字出版。这就是强调在内涵上不能以出版介质来划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而应从数字出版的基本含义上理解数字出版。二是,《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在进一步阐释了数字出版概念的同时,划定了数字出版的边界,“它包括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的全部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新兴的数字媒体”,并指出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和新兴的数字媒体产业已开始出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
最后,我们把尺度把握限定在总署的口径上。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出政发【2010】7号)》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和卫星网络等”。该理解不仅涉及技术、内容、传播渠道,而且对其主要特征及主要产品形态都做了相关界定,使数字出版范围更加明晰,增强了概念的透明度。
由此可见,目前,我们对于数字出版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大致能站得住脚的。《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是基于新闻出版总署的管理职权及具体业务范围,并结合我们对数字出版的理解,来确定统计方法与统计口径的。
对数字出版产业统计的工作,这里也想说明一下。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涉足数字出版工作的企业(传统出版社、集团、新兴媒体公司等)的财务部门还尚未将数字出版收入单列出来进行专项统计,同时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新兴业态发展迅速,并且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所以近期还无法像传统出版统计工作那样建立非常精准的数据采集体系。我们是在有限的条件与资源下,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做数字出版产业统计工作的,虽然不能做到非常精准,但是我们也在力求接近产业的真实情况。好在总署在国家统计局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建立起新闻出版比较完善的统计工作机制,相信会越来越准确的。
二、数字出版产业模式不断创新
1.集群式发展初现端倪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式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框架。
在我国,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迅猛发展,根据业界的需求,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批复成立了多种类型的与数字出版相关的产业基地,集群式发展已初现端倪。
9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集中分布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和西南地区,构建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区域发展的初步格局。经总署批准的国家游戏动漫出版产业发展已有12家。
2010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在北京成立第一家国家出版创意产业园区,综合配置出版资源,汇聚龙头企业,出版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精品出版物,充分发掘国有、民营书业的内在潜力。
加强国家出版传媒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是新闻出版业五年发展规划的突出内容和重要任务,以此推动出版资源整合,充分挖掘多种出版资源的潜力,从而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出版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2.数字出版新业态、新终端层出不穷
微博在2010年迅猛发展,让人始料不及。有人已将2010年称为微博年。微博即微型的博客(MicroBlog)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随着微博的出现以及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导致了博客收入、影响力以及使用率下降,而微博则迅速膨胀,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消费用户。面对如此旺盛的消费市场大部分新媒体公司都开展了微博业务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出版领域很多人也开始关注它潜在的营销价值,通过微博直接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感受,来获取市场动态。如安徽出版集团和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就利用微博这个新载体来全面宣传图书,通过微博与读者、作者进行互动,加强品牌推广和营销力度。
2010年2月,苹果公司推出了ipad平板电脑。它不仅可以更轻松地实现iPhone的几乎所有功能,还突破了手机屏幕过小的限制,更适于浏览网站和处理日常事务,Wi-Fi和3G亦可弥补其无法接听和拨打电话的遗憾。在这种情况下,正趋于“手机化”的网站界面也开始向更干净、更友好、更直接的传统回归。此外,iPad的推广还有利于淘汰Adobe Flash等过时的Web标准,同时推广HTML5之类的新标准,这将大大改善用户的网络体验。
3.媒体融合发展态势明朗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单一的媒体不能满足人们在传播的速度、广度、深度,交互等方面的需要。面对这些变化各传媒公司已经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各种媒体间业务的交叉、渗透、互动,直至融合,并逐渐发展到媒体平台及市场的交汇、相融。而更高层次的融合,将会在电信、IT界与传媒业等相关行业的各类机构大汇流的基础上出现。
2009年12月4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凤凰卫视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这两家媒体同是当今华文媒体领域里的佼佼者,在中国传媒业界和受众中都享有盛誉,独具一格,在全球化竞争的态势下进行跨媒体合作,突破了以往同类同质媒体之间的合作。
此外信息的传播途径也趋向于向一个统一的移动终端靠拢。手机作为数字阅读终端在近几年兴起,手机拥有便携性和移动化的特点,以手机为载体下载、复制和浏览文学作品的新型阅读方式,正好满足了人们希望随时随地获得知识、愉悦身心的需求。随着3G技术的成熟,传统报业、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将加速向手机终端汇聚,手机媒体业必将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手机或将成为集成性的移动媒体终端。
4.娱乐化、碎片化内容消费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发现,从2007到2010年,网络游戏连续4年销售收入位于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前三名,这说明数字出版的娱乐化倾向非常强,网络游戏以及SNS等已经成为人们比较喜欢的娱乐消遣方式。但同时我们注意到,在专业知识、学术研究领域,传统阅读仍占主导地位。
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时间被“碎片化”,伴随而来的是阅读的碎片化。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阅读器、网络等终端进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地阅读模式。在候机、等车、等人、电梯里、上下班途中、会议的间隙用手机浏览手机报、登录微博查看朋友的留言等,无疑是利用零碎时间获得有效信息的最佳选择。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使方便携带、可随时随地使用的手机迅速成为见缝插针式的碎片化阅读的新载体。碎片化阅读的快速发展,使手机作为移动终端也发展迅速起来。
三、困扰数字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
1.优质内容缺乏,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用户上传内容已造成数字出版内容泛滥,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严重缺乏优质内容,而且优质内容也很难脱颖而出,不仅有害于数字产品品牌的创建与打造,而且也很容易导致同质化现象发生。以同城手机报为例,无论在内容、编辑、发行以及传播方式上,都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这使得手机报缺少特色、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除了少数全国性大报和各地主流都市报外,大多数同质化的手机报由于自身报媒品牌没有竞争优势而难以吸引足够多的用户订阅。此外,手机报按月收费的订阅模式,使得陷入同质化漩涡的手机报存在用户订阅数不稳定的情况,无法令受众满意的手机报就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2.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尚未真正确立
现阶段,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包括技术手段、授权模式和保护体系等)的建立尚不完善。现有法律适用于数字出版明显滞后,有待作进一步修改和补充,且版权授权不规范,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和出版社的出版权益都难以得到基本保障和有效维护。
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电子书等许多数字出版业务都面临版权问题。
由于数字期刊著作权主体是海量的,一对一的获得作者授权的方法是不现实的,会导致出现疏漏授权和授权不真实的现象。
网络原创文学面临的盗版侵权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网站和网站之间未经许可的转发和盗用;以及由搜索引擎未经网站许可便无偿链接,或以某种如“贴吧”的形式转载原创网络作品。对于此类问题,网站和作者本人都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对数字版权的认识淡薄。
电子书提供商在与出版单位签署电子书内容预装或下载协议时,在版权问题上可能遇到如下问题:在数字版权概念尚未出现时,出版单位早期作品存在数字版权模糊现象,不知道数字版权归属于出版社还是作者本人,出版社越权签署协议,造成事实侵权;而在数字版权概念出现后,作者没有授予出版单位数字版权,虽然电子书提供商不知道版权的归属,但为图方便仍与出版单位签订了协议,侵犯了作者的数字版权。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数字出版侵权案件面临取证难、认定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版权问题已成为阻碍数字出版发展的巨大瓶颈,缺乏可靠的版权保护机制,将阻碍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
3.人才仍是制约新闻出版业实现发展转型的关键因素
传统出版单位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特别是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研发的人才。而在新媒体出版及制作单位中,数字出版流程及审读规范还不完善,缺乏适应数字出版要求的编辑人才。同时,出版单位的人才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对人才的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阶段,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并造成人才流失。另外,现在的高校很少涉及数字出版专业,且师资力量不足,造成人才培养与数字出版发展不同步。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对技术含量高的数字出版新业态无法把握,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有关部门应重视并积极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法律法规、编辑加工、市场开拓、数字版权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及时补充与数字出版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4.数字出版领域标准滞后
数字出版标准化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我国的标准制定仍存在严重滞后。业界对数字出版标准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于关键标准制定的意见还未达成一致。
标准的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出版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特别是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个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十一五”期间,虽然完成了新闻出版、信息化、出版物发行等标准体系表的制定工作,但距离建设层次清晰、分类科学、完整适用的标准体系还有一定的差距,基础性标准和关键性标准缺位;手机出版、互联网出版、动漫出版、网络游戏出版、数据库出版等新型出版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标准格式不一,难以协调,现阶段未能实现统一。数字出版标准化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数字出版行业顺畅快速发展。
5.大规模开拓中小市场的需求机制尚未激活
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存在着“抓大放小”的现象。数字出版企业一般更加注重大市场、缺乏对市场细分的认识与作为,缺乏对中小市场需求的调研与调动,没有引发中小市场对数字出版强烈的渴望与渴求。虽然有些数字出版企业创建了面向中小机构用户的个性化出版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但是普遍而言,中小机构对信息和知识服务的需求意识还相当薄弱,市场启动还需要通过典型用户的示范和引导加以推动。
四、数字出版产业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1.内容创造者、提供商将掌握定价权
数字出版自身内容与技术结合的特质,决定了数字出版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纵观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历程,数字出版技术一直引领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技术提供商在产业链中一直占据主动位置。相比技术提供商来说,内容创造者、内容提供商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缺少相应的话语权与主导权。因此,内容提供商和创造者在数字出版领域获利能力很低。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参与数字出版的热情和创作、生产的激情,主动性与积极性均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随着电子书产业的发展,虽然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技术提供商在收入分成比例上有所调整,但是由于技术提供商、平台运营商将产品定价较低,对于内容提供商、创作者来说,收益甚微。究其根本,在于内容提供商、创作者交易主动权的缺乏、定价权的丧失。从目前来看,在美国等出版发达国家中,数字产品定价权由内容提供商、创造者控制已初露苗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内容创作和生产也提出来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内容对于产业的意义将会日益突出。例如,根据九月网对电子书用户的消费行为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电子书的用户习惯其实并没有偏离阅读实质,内容才是消费者决定阅读的关键,阅读终端其实并不是消费者关注的主要焦点。相信在“十二五”期间,在产业发展需要和自身的积极努力之下,内容创造者、提供商掌握数字出版产品定价权将有望逐步实现。
2.手机出版将会快速发展
手机出版是目前发展最快的数字出版新业态。手机阅读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较小,手机上网相对电脑上网更加休闲化和碎片化,且能够为一些上网条件差的地区和人群提供便利,手机阅读付费方式便捷,读者与创作者的互动性强,随着3G和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将极大地带动用户对手机应用的热情,因此手机出版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1月公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调查统计,截至201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同比增长29.6%,其中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几年,手机出版规模持续上升。目前大陆已有一半的报刊开展了手机报业务,手机报数量已突破1500种。手机新闻网站、手机小说、手机报等业务已成为手机网民阅读最重要途径之一,人们的阅读习惯已悄然改变。
手机阅读基地也加大了出版产业链各方的合作,目前已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浙江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盛大、方正、新浪等30多家优秀的内容提供商开展合作。
3G手机的出现,为手机出版形成全媒体平台提供了技术可能,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其他媒体可以为手机出版提供内容,或在手机出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展开合作。随着3G、无线搜索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三网融合、三屏功能合一的进一步深入,手机终端软件的日益完备与丰富,手机出版原创内容不断增多,手机出版行业规范及相关法规逐步完善,赢利模式不断趋于清晰,可以预见手机出版将会持续发展,走向繁荣,并成为未来数字出版的主要盈利模式。
3.电子书产业日趋成熟,投资热点不断涌现
我国电子书产业发展迅猛,新产品不断涌现,技术不断成熟,阅读人群不断增多,投资热点不断形成,我国已成为全球电子书的重要消费市场。2009年不同品牌电子阅读器累计实现销量约50万台,收入规模近10亿元。2010年有接近50个品牌的阅读器产品问世,收入规模接近19.8亿元。
为推进电子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将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纸、终端阅读器等新产品、新载体的研发和应用。
虽然目前电子书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各方面尚有不成熟之处,且因电子书硬件价格较高,收入规模始终依赖于机构用户,大众市场还未完全打开,但发展前景看好。未来几年,随着电子书各项技术的逐步完善和成熟,硬件成本将进一步降低;随着电子书内容资源不断增多,电子书原创内容及平台不断涌现,电子书内容将更加丰富与细化,电子书内容质量将得到大幅提升;电子书功能将不断强化与多元,以丰富阅读体验;而伴随着电子书各项标准逐步制定和电子书相关法规建设的进一步修订,数字版权保护手段的日趋完善及保护力度的加强,市场监管机制的日益强化,电子书市场环境将进一步得以净化。另一方面,随着各种数字阅读活动的开展,,面向大众、面向教育、面向农村的电子书产品的普及,以及读者新型阅读习惯的养成将进一步带动市场需求,电子书产业市场空间和销售渠道将不断得到拓宽,电子书产业将更加健康、有序、蓬勃发展。
4.专业的内容加工企业成为重要环节
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对数字内容产品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数字出版需要对内容资源进行实质性再造,做进一步加工处理。数字出版日益趋于成熟,业界对内容加工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数字出版时代,信息资源规模纷繁庞大,内容加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内容加工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除了出版企业自身建立内容管理系统,以及搭建内容管理平台外,专业化的数字出版加工企业也将应运而生。
高等教育出版社将内容加工的工作外包给菲律宾最大内容加工中心——SPI公司,而国内也出现专业的内容加工企业。湖南青苹果数据中心有限公司,是我国创建最早的数字化企业,主要从事数字化产品加工制作,包括网页、数据库及电子出版物等。拥有我国最大的电子数据制作基地,专业从事电子出版物制作、大型数据加工、软件开发和产品销售,在电子报刊和图书制作领域具有独特的行业优势。每年可制作数万册电子图书,11年中曾接受国内和国外各种大型数据制作业务,并自行开发数十种电子出版物产品,累计生产数据量超过100亿汉字,具有强大的生产制作能力。
随着未来出版业分工趋向细化,专业内容加工企业将不断涌现。
5.数字出版将飘在“云端”
云计算正席卷IT界,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来说,进入云出版时代是大势所趋。“云”是一种聚集方式,云计算是指基于互联网的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通过云计算平台,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可以将大量计算资源用网络连接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云”中的资源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
篇8
一、概述
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深入推行政务公开,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阳光政府、法制政府,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的重要举措,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夯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基础,拓展公开渠道,创新公开方式,加大工作力度,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将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以外的,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网站、政府信息查阅场所、信息告知栏等渠道和方式,主动向社会进行了公开。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情况
(一)组织领导情况
局领导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各司其职,人秘科协调办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调整充实了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并由一名分管领导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明确局人秘科为处理信息公开事务的牵头责任部门,各科室负责人对本科室的信息公开工作负责,做到有领导分管、有工作人员负责,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为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确保了我局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制度建设情况
我局严格按照我市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工作。
三、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以及公开平台建设情况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年,我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0条。其中,机构职能类信息1条;政策法规类信息0条;规划计划类信息2条;业务工作类信息16条;统计数据类信息0条;其它类信息1条。
我局主动公开的信息有信息公开指南、机构概况、内设机构、机构领导、政策法规、规划计划、业务工作、统计数据等9类。
(二)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情况
1、政府网站。市民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栏目可查看我局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2、政府信息查阅室。局人秘科是我局信息查阅室及资料索取点,该科室明确一名工作人员为群众查阅信息服务。
3、其他平台。我局通过“政风行风热线”、“新闻”等平台,及时公开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的信息。此外,还在局院内设置了信息告知栏积极公开政府信息。
四、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办理情况
年度,没有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五、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年度,无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及减免情况。
六、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年度,我局没有发生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七、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及监督检查情况
(一)保密审查情况
我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政府信息保密审查工作,规定所有公开的信息都要进行严格的逐级审批,先由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审核,再报局人秘科审核,然后报分管领导审核,最后报主要领导审签。
(二)监督检查情况
为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落到实处,我局通过投诉电话、电子邮箱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要求,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并积极接受市政府的检查督导。
篇9
一、基本情况
1.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组织领导
为贯彻落实《条例》精神,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我局专门成立了由局长担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同时,配备了2名政府信息公开专职工作人员。
2.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和相关制度
我局先后制定了《区国家税务局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规程》、《区国家税务局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办法》、《区国家税务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办法,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原则和要求、内容和程序、范围和形式、时间和期限,确保公开的信息既及时准确公开,同时又做到该保密的能保得住。
3.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我局适时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传达上级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指示和精神,学习政府信息公开知识,增强了工作人员及时、准确、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意识。同时,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政府信息公开培训班,提高业务素质,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能力。
二、主动公开信息情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坚持“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2012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50条。其中,工作计划2条,占4%;收入统计1条,占2%;税务稽查情况1条,占2%;队伍建设3条,占6%;人事管理5条,占10%;其他信息38条,占76%。
区国税局通过区局网站、新闻媒体等方式,多渠道积极做好主动公开工作。
1.网站
区国税局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平台设有领导信息、主要职能、行业概况、工作计划、政策法规、税收征管、办税指南、行政许可、非许可审批、税务稽查、收入统计、队伍建设、人事管理、注册税务师管理、重大项目、政府采购等17类税务信息,并及时维护更新。
2.新闻媒体
2012年,在《晚报》、《日报》及区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共报道17篇新闻。
3.办税服务厅公告栏
在办税服务厅设置信息公告栏、滚动电子信息屏等,定期通过办税服务大厅张贴欠税公告。
4、其他途径
除依靠网站、新闻媒体等渠道主动公开信息外,我局还通过电话咨询、电子邮件、网上咨询、手机短信、借助“税收宣传月”和“12.4普法宣传”等方式,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借助“萝卜节”和“风筝会”等重大节会活动,有效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我局高度重视通过公众问答、局长信箱等方式发来的各种信息咨询、情况反映及有关诉求,能够做到及时反馈和办理。
三、依申请公开信息和不予公开信息情况
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我局未发生依申请公开信息和不予公开信息情况。
四、收费及减免情况
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我局没有因依申请公开信息收取或减免费用情况。
五、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情况
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我局没有因政府信息公开而被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情况。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 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意义 策略
对一所职业院校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价,不但需要考虑到学生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还需要通过学生实际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情况来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了解人才的质量是否满足实际的需要。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必须重视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的完善,将其作用发挥出来。
一、建立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的意义
(一)能够强化职业院校的质量意识
建立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能够帮助职业院校增强质量意识,树立评估主体地位。不断采取措施完善内部制度,建立评估制度,能够帮助职业院校更好地了解教学质量,并反思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教学[1]。
(二)能够增强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的有效性
建立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能够帮助相关部门客观、全面地了解职业教育质量情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在分类拨款、分类指导等方面提供参考。
(三)能够让社会更加关注职业院校教育质量
建立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能够让社会更加关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将组织、校友、媒体、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的作用发挥出来,将职业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校。这样能够深度融合社会需要和职业院校教育,切实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当前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很多职业院校的领导在任的时候,比较重视自身的政绩,而对学校长远发展不够重视,因此很多质量报告并没有很好地分析教学的质量,更像是成果展示和工作总结。和教学质量有关的,列举的往往是审评获奖情况和行政评奖情况。这些报告中,并没有提到重要的问题,比如每年政府投入情况 、学生家庭投入情况、生源构成的变化、学生是否满意学校生活、毕业后学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评价等问题。长此以往,质量报告很可能会流于形式[2]。
职业院校的质量报告应该是客观和全面的,其中应该包含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撰写质量年度报告的时候,应该整合多方面的数据,将大学生作为报告撰写的中心,将就业作为撰写的导向;对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进行衡量的时候,应该从教育大众化、教育公平、为学生服务以及给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几个方面出发。
三、教学质量报告的量化和质化的主要形态要素
(一)学校的目标和使命
对于学校而言,目标和使命是其重要的顶层设计,其能够直观地展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宗旨以及服务面向等一系列的价值追求。人们在衡量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时,往往会根据其目标和使命进行,而培养目标便是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3]。
(二)使命实现以及目标的条件和资源
此处的资源条件包含经费、物质、仪器、图书以及信息网络等组成部分。对于这些条件和资源,国家制定了最低标准,若是能够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标准,则说明这所职业院校的硬件有一定的保证。
(三)教学服务水平
教学本身也是服务的一种,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更是如此。评价职业院校教学服务的质量可以从下面几项出发:学校有没有给学生学习提供质量较高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有没有被学生充分利用;教师在教学时是否付出了足够的精力、实践和感情,能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有没有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等等。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重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毕业生的就业率等方面[4]。
(四)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及其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对学校的教学目标、使命是否达成等教学效果进行衡量,其中包括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身心发展情况。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社会用人单位和家长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
四、撰写教学年度质量报告的策略
(一)牢牢抓住教学质量报告的主要特点
首先,必须认识到教学质量报告和工作总结、工作汇报有着很大的区别,其能够体现教学工作的反思内容和过程,其重点是分析与反思。教学质量报告应该重视学校教学工作的总结,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应该通过具体措施的实施情况、相关数据来进行分析和对比,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对教学质量造成重要影响的要素
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比较多,主要包括指导事项和教学理念是否先进,创新办学模式是否合理,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是否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等[5]。所以,在撰写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的时候,需要对以上诸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建议。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就业率是衡量职业院校培养成果的关键指标,其能够使职业院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直观地体现出来。
(三)从纵向和衡量两个维度来对比教学质量
想要详细分析教学质量,了解学校教学质量的状态和发生的变化,需要对比职业教育基本的状态,从而对学校教学工作状态进行判断;通过对比同类型和同层次的学校来对本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位置进行分析[6]。此外,那些办学水平比较高的职业院校还应该和国外的相关院校进行对比,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五、撰写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建议
职业院校撰写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应该包含下面七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需要进行综述;第二,分析学校办学的一些基本信息;第三,分析学校招生和专业的实际情况;第四,分析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情况;第五,分析人才培养的结果和质量;第六,对社会服务情况进行分析;第七,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措施。
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只有包含了上述内容,才能够切实体现职业院校在招生、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情况,这样的报告才是真正的、完整的[7]。
在职业院校中,质量报告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履行社会职责以及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撰写报告时,通过对人才培养的分析和总结,对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用人单位的相关评价,找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措施来改进。
六、结语
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能够帮助职业院校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进行改进,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规划学校的发展,不断地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效果和办学效益,切实提高办学质量,让社会、家长和学校满意。所以,学校必须重视人才质量年度报告撰写,将其积极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朱方鸣,陈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若干问题商榷[J].高校教育管理,2014(02):97-98.
[2]李术蕊.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37-44.
[3]杨应崧,苏志刚,齐小萍,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2(03):94-96.
[4]赵佩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之探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44-46.
[5]徐伟,屠群峰,孙莉萍,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作用与框架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64-6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年度核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