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研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15:5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研工作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研工作经验总结

篇1

(一)加强师德建设,发扬奉献精神

教师的师德高尚与否直接影响到下一代,我们以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发与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再小的事也从教育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学生难以做到的,教师自己也先行一步。

我们教师爱岗敬业,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许多老师常常利用下班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家访,备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可以说,我们的老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上下班,上班好好工作,下班常常又是上班的延续。

我们教师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教师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不断更新知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二)培养团队精神,发挥集体作用

单个教师教学质量高,群体又能拧成一股绳,团队精神好,学校质量就高。教师如果视教科研成果、课题研究等为个人财富,加以保密、封闭,就损害了教育的整体效益。因此,我们增强群体意识,发扬团队精神,以学校大局为重,以千方百计教好学生为重,反对保守封闭。我们发扬团队精神,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照应,工作中相互尊重,主动协作,经常沟通,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群体成就的推进,也有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学校建立了以年级组以及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师集体;成立了学科组、备课组,建立健全了备课、教研制度。学科组、备课组相互协调,每学期分学科组、备课组进行评比并给予适当的奖励。特别是学校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核心作用,对教师个人的奖励逐步过渡到对班级的集体奖励,促使班主任要做好协调工作,各班级任课教师之间也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这种团队精神使得教师之间虽有竞争,但更多的是合作。

(三)班主任工作激励制度、先进班主任表彰、优秀班级评选

为了强化班级管理,丰富校园文化,鼓励争先,弘扬正气,学校每学期评选一次优秀班级,获优秀班级的班主任为当学期优秀班主任。对获奖的班主任,开会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通过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学校网站,大力开展优秀班主任感人事迹及工作方法的宣传,通过榜样激励和典型示范,形成了人人争做班主任,个个争做优秀班主任的良好氛围。

(四)先进备课组、先进教研组评选

随着教改的深入,备课组的作用愈来愈得以显现,它不仅直接影响教研组建设,而且还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要落实好学校的教学管理,夯实基础,必须从备课组抓起。为此学校每学期评选一次先进备课组,每学年评选一次先进教研组,依据是平时考察及组内取得的成绩。我校语文组、信息组先后获合肥市先进教研组。

(五)期中期末教学工作检查制度

为对教学过程的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实施教学任务的分解落实,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和各科教学目标的实现,我校期中、期末对教师的备课笔记、听课记录、作业批改与平时测试情况进行集中检查,同时召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期中、期末都召开质量分析会。对教师所带班级的学生成绩、从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然后综合评奖。期中、期末的教学评价涉及到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因而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六)教育教学表彰,编印教育教学成果册

为了激励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校争取荣誉,学校每年出一本成果册,将一年来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辅导获奖、学科竞赛、教学评比、艺体比赛、中考成绩等方面获得奖励和成绩的教师,在成果册中进行宣传,既弘扬正气又为今后职称评聘积累材料。

(七)实施名师工程

一所好的学校,必然要有一批名师,我校一直走本校培养和引进两条路,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各种比赛或考察学习,并为参赛教师提供最好的条件,一人参赛整个备课组共同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另外,只要有一点途径,就为青年教师创造机会,搭台亮相。__年我校28人代表区参加市“教坛新星”评比并全部获奖,其中5人获市“教坛新星”称号(全市共95人,我校位列全市初中第一),两人获省“教坛新星”称号。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培养了一支团结协作、竞争向上的教师队伍,为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 八)加强培训,使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

推进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教师教育理念能否更新,又是新课程能否落到实处的根本。因此,我校组织各科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的专门培训和新教材培训,不仅使教师有效解读了新课程,也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管理

(一)大力转化后进生

后进生转化工作已成为学校及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对于稳定班风、校风,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至关重要。我们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获得发展的可能,只要为他们提供了适当的教育。教师应当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能潜力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充分的发展。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不放弃任何一个后进生。每个学期评选一次突出进步学生,主要对象就是后进生,并把它作为毕业时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重要实证材料。每学期在期中和期末分两次将年级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张榜进行表扬,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以此来激励后进生,端正学习态度,争取提高学习成绩。

(二)加强一日常规检查

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学校编发《学生文明礼仪常规》手册,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加大巡视和检查的力度,定期对学生进行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学校逐渐摸索出通过每天的一日常规检查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每学期从各班选拔一个工作责任心强的学生组成“一日常规”检查组,每天对班级的卫生、卫生区、教室的桌椅摆放、课间操进行量化打分,课间检查学生的行为规范,星期一将各班上周的“一日常规”的分数在宣传栏上公示。“一日常规”的分数作为评选先进班级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对规范学生良好的行为,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我们注重了德育的细节管理,校风越来越正,学生的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规范考试制度

考风是否端正、监考是否规范严格,直接影响到学风和校风。学校要求考试前,各班主任填写“考试无作弊班级”申请表,必须在班级进行考风考纪教育,严格要求学生诚信考试,并让学生和家长共同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课任老师强调本学科考试要求,并教育学生考试时不要作弊,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四)设立奖学金,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__年9月始,__置业有限公司每年赠予我校8万元奖学金;__年底,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每年赠予我校5万元奖学金,15万元奖学金均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受奖人数达200人,此举极大地鼓舞了我校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好评如潮。

(五)问卷调查

为了全方位考评教师,在引导教师科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避免了片面追求考试分数的现象,教务处每学期召开两次学生座谈会,随机从班级抽取5名学生,对所有任教教师的“为人师表”“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教务处汇总,在教育教学反馈会上进行公布。此举,保证了对教师的评价更加地客观公正,促使教师不断进行调整、改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制度的思想核心,是学校发展的保证,更是学校永续发展的内在源泉。学校大力加强以现代教育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去吸引他人的关注。

(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家庭教育在我校得到高度重视,我们组织开展了诸如专家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家长开放周、优秀家长表彰会等系列活动,使每一个学生家长都能受到教育。在我校的校园网站上还辟出专栏,可供学生或学生家长发表意见建议。

(八)文体活动屡获佳绩

__年获市田径运动会第一名、__区田径运动会第一名和道德风尚奖;__年市广播操比赛一等奖;市九运会女团第二,男团第四,单项奖4金4银8铜,并获优秀组织奖。

三、特色教育

(一)现代教育技术特色学校

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充实,更新知识,从而实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的与时俱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就是教师思维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防止了观念上的静止僵化、裹足不前。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公开课观摩、专题研讨、培训讲座和课件比赛等形式,将规定落到实处,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几乎囊括瑶海区所有学科教学比赛的一等奖,在省、市评比中屡获佳绩。

(二)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

__年5月,38中在第__届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表现突出,所有参赛选手全部获得奖项,其中FLL项目保持了连续三年获得省赛第一的好成绩。__年8月,FLL项目、VEX项目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其中FLL项目将作为冠军参加世界比赛,这在安徽省尚属首次。

(三)青少年科技创新

__年3月14日,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优秀科技实践活动竞赛上,__中学生《沼气环保处理新方法》、__《柑橘属橙皮果皮中去污成分的研究》荣获一等奖。__中选送的六件作品全部获奖,充分展示了38中科技创新的成果与实力。

__年4月,省、市青少年科幻画作品比赛评选中,有4人次获奖,其中有2人获得市一等奖,1人获得市二等奖;同时,安徽省省级奖合肥市初中只有3位同学获奖,《沙与煤矿》是38中__同学为瑶海区争得的唯一获得省级奖项的作品。

篇2

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迈上平稳、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文章在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以“一本+三线”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

网络环境;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一本+三线”

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深化教研,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为本,以着眼“愉快学习有效课堂”构建、学生成长、资源建设三个方面的发展为主线,力求综合提升,形成了属于学校自己的经验与特色,对周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带动作用。以下笔者将对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进行简要阐述。

一、“一本”

近年来,学校把“以研促教科研兴校”提上了新高度,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教研组内,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以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二是在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争取机会外派教师到教育信息技术化水平较高的实验小学学习、取经。学习归来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真正做到“一人出学,全体受益”。三是组织成立了“校长—教导处—教育信息化办公室—名师工作室—教研组”五级培训梯队,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门、系统、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技术通识培训。信息化领导小组利用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和技术应用平台组织教师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名师和专家零距离对话,共享优质资源,使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意识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更为具体化、常态化。

二、“三线”

(一)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愉快学习有效课堂”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是以新课改背景下徐博承的《愉快学习有效课堂》一书的相关理念为依据,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依托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制定方案—理论学习—起草模式—示范引领—对比研讨—课堂评优—模式完善—实验推广。为了扩大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胆探索:一是利用学校微信群和QQ群,加强各教研组对“愉快学习有效课堂”相关专著和文章的系统学习,使广大教师能方便、快捷地明确“愉快学习”的魅力和要义。二是全校教师均开通了教师个人学习空间,实现了教师“人人通”,使教师能熟练应用国家、省级资源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进行愉快学习,高效沟通。三是充分利用一体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开展信息技术在“愉快学习有效课堂”中的创新应用示范课、观摩课活动、对比研究课,以及教学技能大赛,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共进和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四是鼓励各学科组围绕中央电教馆备案的大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积极申报子课题,一边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题研究,一边总结经验,撰写相关教育教学论文,努力营造以研促教的、教学相长的育人氛围。

(二)发展学生个性,坚持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

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内容建设、运行方式都力求符合学生特点和现代化的育人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平等、健康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愉快学习和个性发展。学校各个班级都利用甘肃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班级空间,有一部分学生还建立了个人学习空间。课前,大多数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接受教师的延展性作业,查询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将课堂以外的信息资源引进到课堂学习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借助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单进行资源共享、问题讨论、信息交流和成果展示。课后,学生能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和工具,适时就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网上交流探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重视资源建设,把准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

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为了增加资源储备,为今后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提供有力的软件支撑,学校一方面建立了教师原创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应用、开发激励机制,将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制作教学课件、撰写优质教案、开发电子软件等纳入考核奖励之中;一方面通过网络下载和购买引进等方式将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试题、课件、教学案例等充实到学校资源库,以备教师使用。

三、结语

篇3

卖票法

为让教师及时搭乘“校本科研”这趟列车,培训是最好的“火车票”。我们不苛求人人都会从培训中得到“乘车的票”,但求有人能买到票上车。作为学校科研管理的领导者,服务教师开展好真实有效的培训是搞好课题研究最好的动力。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能够一边工作一边把经历过的事提炼出文字(随笔、案例、心得体会等并进而上升为教育经验总结与论文),也是一条步入科研的路。为此,我校尝试了卖“引导教师做即时性研究再进入专题性研究”这张票:把“?”带身边――即时搜集,让教师有问题意识;把笔用起来――即时积累,让教师丰富研究素材;把事放大看――即时总结,让教师学会提炼课题或是工作经验。对于一个需长期去研究才能得出结论或指导我们工作的经验与存在的困惑,那就需要我们进行小课题研究。通过从教师需要之处选择实用的培训,如,怎样写案例、反思、随笔,怎样写小课题方案等。或者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只要教师喜欢思考,初步有了研究意识,我想都离有效选择小课题也就不远了。另外,作为管理者也需要学会等待,对于部分“买票上车后不会看沿途的风景只有旅途劳累”的教师,请给他们一些时间,因为接受总需要一个过程。

买票法

旅客总是清楚了所要到达目的地之后,查看或询问列车时刻表才会有选择地进行买票。同样道理,教师只有清楚了校本科研小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他才能主动去申请小课题研究。以前学校总是大会上强调哪些教师应参与科研,哪些教师自愿参与。到近年来学校规定了参加课题研究自愿,把此项工作纳入了学校考核细则中。尽管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参加,但毕竟有人参加啊。把列车时刻表――学校科研领导小组负责人带领各教研组长静下心来归纳在工作中尚需解决的问题整理成小课题张贴出去,任由教师选用或在此基础上受到启发自行申报课题或是直接加入不同级别的课题组。归纳出来的小课题,如:课后作业布置的研究、班干总轮换方式的研究、有效设计学生评价表的研究等等。只要是教师认为有可抓手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动买票旅游一番的必将越来越多。

检票法

检票员把票剪了个小口,这才是它生效的标志。同样学校领导如能给教师所选的小课题把关,是对教师工作最大的负责。小课题研究要想有效,唯有为教师个人或小组的课题把关。我校以学年组或村校为单位填写各团队每人的课题名,待科研室批阅后给出相关意见修改后才能形成自己的小课题名,方可进行课题立项与研究。后来,为了节约时间,我们采用了电话或是邮箱、QQ群等方式与每位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进行沟通。沟通的时候不免要碰到三类人:一类是帮他起课题名的;二类是查找可借鉴的课题卷宗的;三类是请他人帮忙完善成课题名的。这里说说一类与三类的人吧。第一类帮起课题名的同时,你必须了解他处从事的岗位,需要引导老师一同找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哪些困惑整理成课题。第三类的需要把一些课题名缩小或是放大。如,“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缩小后为“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规范班级学生行为习惯的研究”“规范学生学习用品摆放的研究”这是把大课题缩小的例子。再如:“让学生及时完成假期作业的研究”把问题放大为“小学生课业完成效果的调查研究”等,这是把问题放大的课题。

为使一线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适时开展小课题来研究,选题是关键。掌握了卖票法、买票法、检票法会让一线老师选择一个自己喜欢、适时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就成为可能。

篇4

大部分小学高级教师经过多年的成长后已经站稳了讲台,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事业也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此时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实现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这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由稳步提升步入停滞和退缩阶段,表现出长时间的“高原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新奇感在慢慢地消失,拥有的热情在渐渐地退去,对教科研、教学基本功评比等持冷漠态度。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持续下来将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针对小学高级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现象”,应该如何予以克服?

观念转换是基础

第一,要确立终身学习观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更新的周期日益缩短,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因此作为人类文明传递者的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比其他人群显得更为重要。而小学高级教师走上岗位已经多年,他们在学生时代中习得的知识是有限的,他们原来学的知识很快会过时而不适用,必须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以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作为小学高级教师,要有计划地、认真地选读一些教育科学与教学技术方面的理论著作,使自己在加深加厚理论底蕴的过程中逐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开拓的视野和较高的起点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的毅力和能力,这不仅是学习化社会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第二,要确立由“匠”到“家”的职业理想。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就首先要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而一个平庸的“教书匠”往往会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缺乏个性和创新,在“高原”上迷途忘返。这要求我们不能甘愿做“匠”,而要追求做“家”――做一个教育教学中独立思考,对理想执著攀登的具有科研能力的“教育家”。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小学高级教师,应该树立“教师即研究者”“课堂即研究室”的观念,在职业生涯中勇于质疑自己、挑战自己,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批判。追求向科研型转变、成为“教育家”的职业理想,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和教师唤醒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教师突破“高原现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自主实践是关键

教师要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在行动中积累逐步完成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成为一名“学有进展”“教有特色”“研有成效”的教师。

1.在研训中收益。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过去师范院校中的教师技能培养不可能受用终生,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还必须接受各种培训。教师要发挥协作互助精神,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共同钻研教材;积极参与“听、说、上、评”系列研训活动,在研训活动中学习同行成功的教育实践,研究其中所蕴含的先进观念,学习同行思考、实践现代教育观念的思想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向同行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是充实自己、完善自我的一条捷径。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往往是别人曾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学习、借鉴他人实践经验,或许会使我们在黑暗中的摸索变得豁然开朗。

2.在反思中提升。自己或别人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留心积累,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不仅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还是帮助我们突破“高原现象”的良方。一方面,要反思成功处,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恰当的教学设计、敏锐的教学机智、成功的教学个例进行梳理,写成教后记、案例分析等,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去扬长。另一方面,要反思失败处,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因而影响教学的动态因素很多,教师很难把握每一个细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疏漏之处。我们要客观地面对失败,及时记录、思考,寻找问题的根源,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补短。反思记录写好后,不能束之高阁,要与他人共同探讨,在探讨中更好地得到提升。

3.在科研中收获。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着力点就是要把教育理论的学术研究回归到鲜活的教学实践之中,使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得以充分的交融。只有积极地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学习和运用一些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在科研过程中,要把低层的经验升华为高层的理论,就一定要勤于动笔,把在工作中的思考和探索提炼出来,写教研案例、教学随笔、教育故事、教学评析、教学反思录、经验总结、论文等都是实现这种升华的好形式。这些写作看似事小,如果贵在坚持,日积月累就会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获得不小的收获。

4.在博客中交流。“博客”这个网络新兴宠儿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教师的生活。借助教育博客,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教育文章,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它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网络阅读,从而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自我更新成为现实可能。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日常教学的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并坚持通过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研论文、课题成果等形式,将教学中的得与失写下来,在博客中进行交流。在相互的交流中进一步思考挖掘、提升自己的教学潜力,形成属于自己的资源积淀,而这个积淀的过程,也正是专业发展的过程。

机制激励是保障

1.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制度急需改革。在我国现行的小学教师职务系列中仅设有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小学高级教师为中级职务,小学一级教师、小学二级教师为初级职务,另外小学教师可以通过评选(小学)中学高级教师(一般称之为小中高)取得高级职称。但这种高级职务在小学设置比例少得可怜,如目前我省的小中高的设置比例仅为1.5%,远远落后于中学中高级职务的设置比例,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并且评定须由省级层面操作。这种现象对小学教师而言很不公平,也很不利于小学高级教师的专业发展。试想一个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分配到小学任教,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的话,6年便可评上小学高级,可能因为再向上评高级职称条件的苛刻而望而却步。在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难免会处于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状态,在“高原”上迷失努力的方向。因此改革现行的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制度刻不容缓,去年上海市把小学高级职称的比例调整为10%~15%就是一个很好的改革例子。

2.完善学校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机制是激励教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是学校为了及时掌握每个教师的思想状况、 业务水平,找出他们的个人优势与不足,甄别他们的工作效能和个人才能。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规范和强化进入“高原”状态的小学高级教师的职责行为,增强其责任感,调动他们履行现职职责的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应以“促进发展,体验成功”为目的,通过教代会不断完善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同时运用“发展记录袋”为每个教师记载一学期来的工作足迹,举行发展档案展评,既让教师看到自己的工作业绩,体验成功的乐趣,又让他们看到同事的发展进步,激励自己不断超越“昨天的自我,身边的榜样”,使教师时刻保持专业发展的冲动和欲望。

篇5

验;理论素养;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0―0038―02

当前很多中小学采用“师带徒”、“导师制”等形式,加强对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但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农村中小学,能够胜任新教师导师的专家型教师寥寥无几。为能更好地完成对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工作,也促进辅导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农村中小学担任新教师辅导工作的教师,需要积极提炼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理论素养,积极提高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素养,重视合作交流素养。

一、教学经验与教学理论素养

许多一线教师感到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难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从而轻视理论,教学经验大多是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感性经验,缺乏理论性提炼,难于支持对新教师的辅导。“教育学的影响是情景性的,实践性的,规范性的,相关性的和自我反思性的”。情景性,实践性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教学实践的经验,教学经验保证教学行动中抓住具体难以预见的教育情景,并能不假思索地作出教育学上的反应;而规范性,相关性和自我反思性则强调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性,即教育行动从教育的观点,原理,道德上有理有据,并能负责任地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恰当,正确,合理。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地将教学经验总结与教育理论学习相结合,即积极地发现教育教学问题,结合理论学习寻求解决办法,积极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反思、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动,展开构建性学习,自主性教研。

教学反思是教学经验总结和教学理论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桥梁。教学反思作为一种行为,指教师将自己教学实践作为一种可以客观认识的对象进行审视、分析的过程,意味着教师站在教学实践之外的立场,对某些问题进行严肃的,持续不断地深思,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意在希望改变那种随意的盲目的依靠习俗或权威的思维习惯。反思作为一种行为,不能与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展开,而真实的教育情境充满着“复杂性,模糊性,不稳定性,独特性和价值冲突”,因此教师如果仅仅将反思作为一种行为来理解并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就容易失掉生机。反思意味着对自身意识的觉察,即伴随教师对其自身教学行为的觉察和觉醒,使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中,能敏感地觉察到,捕捉到赋予教育意义的机会;也意味着在先地、有预期地、积极主动的意向性的构建力量。这种反思意识越强烈,教师就越容易抓住教育机会,越能自觉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机智也就越容易被激发。反思意识支配、指引着教师的教学实践,贯穿于教学实践的细节之中,而反思意识的培养要依靠反思行动。积极地、长期不间断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真正意义上理解、应用和丰富教育教学理论,实现知行统一,提升教育教学的诊断能力。而高超的教育教学的诊断能力,是胜任新教师导师的重要素养。

所谓教育教学的诊断能力指对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现象,某些问题,既能从理论的高度给予深刻的剖析,又能以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对其他教师有切实的启发意义。辅导教师依据教学诊断,在辅导新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能避免生硬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移植”给新教师,能够从根本上侧重指导新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课、课堂管理、反思性教学等教师专业基本功的训练,也能够理清教师面临的主要困难而给予适时的帮助,也有助于指导新教师根据自身特色扬长避短,磨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提高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素养,了解新教师的特点与困难

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侧重了解新教师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有助于对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实施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引领,同时辅导教师也对自己在教师专业发展历程中的阶段性特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被不断地丰富,“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包括教师个体生涯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的发展,还涉及与学校、社会等更广阔情境的道德与政治因素。”个体教师专业成长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新教师、熟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呈现出个个亚阶段,教师在认知、人格、工作动机、职业动机、学校情景等方面呈现不同的心理特征。作为新教师的辅导教师,提高这方面的知识素养,了解教师合作、教育生态化等前沿研究成果,开拓眼界,对自己的发展和对新教师的辅导都更趋于理性,激发更高层次的创造性。

任何一个专业活动领域内的新手要成长为专家都至少需要十年的工作经验,即所渭的“十年规则”。由于教学问题的高度复杂性,新教师成长为熟手教师,再由熟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教龄在0~3年的教师,一般称为新教师,在这个阶段,教学上存在很多困难,角色转换与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方面也普遍存在困难。

一般新教师正处于成人初期,面临着脱离父母的经济独立,脱离对父母的心理依赖,面临婚姻的家庭角色转换。而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由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转换突然,心理调适困难。相比之前的学生时代,多数时间与同龄人相处,而工作岗位上需要与同事、领导、学生、家长等各方面人士打交道,角色转换突然,沟通经验不足,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融入学校文化与人际关系上的困难容易造成新教师人际敏感,偏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有较强的被理解、安慰和鼓励的心理需求。

三、提高交流合作素养,促进共同提高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97-01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教研中,我们常会探讨:怎么样的教学才算好的教学?高效率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标准。特别在轰轰烈烈的课改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冷静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捷克的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扉页上指出,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这些都是对教学有效性的阐述。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整合、协调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内涵。如果背离或片面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学就只能是无效或低效的。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则是通过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魅力的教学获得的。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课堂教学中的单调(听讲)、单项(师生)、单一(教材)、滞后(反馈不及时)、被动(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的境况限制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

2.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人人学会是目标。懂得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每个老师都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该掌握的要当时掌握;该会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

3.改进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做到独学,对学,群学,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教师课堂教学中要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的使用是否正确;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通过“三看”,关注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致力于高效课堂。

4.加强课堂管理,拓展“课堂空间”

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引导着、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管理是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达到高效教学的基本前提。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编制导学案和改写导学案,让教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学生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师生由此构成相同的经历,有备而来。课中教师要重申目标,达到具体、明晰,老师要进行学情调查、问题汇总,解决互动的针对性问题,根据问题在讲解,直击问题,精讲点拨,在关键时刻点关键问题,要当堂检测。课后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要做到课堂问题的堂堂清。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疑惑,首先要求教于同学,其次求教于老师,落实学习目标,完成堂堂清任务。

5.做好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艺术

篇7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 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03-05

[作者简介]段作章,江苏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教授,(江苏徐州 221116)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问题

2009年3月,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全日制专业硕士这一新的培养目标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探索阶段。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能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目标各具特色,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与创新,旨在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旨在培养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就全日制专业硕士而言,除了与学术型硕士存有差异外,与以往要求的“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方可攻读专业硕士学位也不同,它以应届本科生毕业生为主,学习方式是集中在校学习两年,同时授予专业硕士学位证书和研究生学历证书。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临床专家型”中小学教师,其素质特征表现为: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厚实,具有较强的教育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能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合理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浓厚的中小学教育志趣和关爱学生的教育情怀,能以教育者的“慧眼”和“心智”引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他们是未来人民教师的预备队。在培养方式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从中小学聘任富有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的高级教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注重实践教学,要求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在学期间的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型,顺应国际潮流,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其独有的教师职业定向性、实践取向性等特征,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实践来看,尚存在着培育者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培养模式简单移植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模式、实践教学难以落实、毕业生缺乏竞争优势等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实践教学目的不明确

“临床专家型”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教学实践比本科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有着更高的目标要求。但从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由于各培养院校对实践目的认识不到位或缺乏足够的实践导师等原因,普遍存在着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等同于本科师范生实践教学的现象,组织形式相同,实践教学要求也大体一致,基本上是对本科师范生实践教学的简单重复。全日制教育硕士没有得到专门的、高水平的教师职业训练。

2.实践锻炼时间得不到保障

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要求很难得到贯彻落实。主要是迫于当前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小学普遍缺乏接受研究生教育见习、实习的热情,即使碍于情面勉强接受了,也根本不敢放手让研究生实习1个学期,更遑论1个学年。在实际操作中,优质学校(意味着有优秀教师)接受研究生实习,安排课堂教学实习的机会较少;而一般学校(意味着较少或没有优秀教师)比较乐于接受研究生实习,但基本是为实践而实践,缺少有效指导,研究生的教学能力难以获得有效提升。鉴于此,有些高校为了避免麻烦而采取“自找门路、分散实习”的办法。这种实习可能因缺少指导和管理而难以保证质量。有的高校甚至减少实践教学环节,这直接违背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设置的初衷。

3.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具备深厚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具备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导师队伍的特殊要求。然而,现实中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严重不足。高校的教育硕士导师大多由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兼任,他们虽然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造诣,但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和动态知之甚少,缺乏基础教育实践经验,指导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常有不得要领、力不从心之感。而从教育实践基地聘任的指导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但能够将教育教学实践升华到一定理论和学术高度并加以认识分析的却又很少。由于实践指导教师的缺乏,出现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指导教师与本科师范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处于同一层次和同一水平的现象,难以保障教育硕士更高目标、更高要求的教育教学实践质量。

二、“四习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想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性”要求教育硕士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从事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如何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是能否贯彻落实实践教学的前提。如果把“实践教学”理解为到中小学“真刀实枪”地开展课堂教学,在目前学校和家长普遍看重分数的背景下,为期半年的实践教学确实难以安排落实:我们认为,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不可划等号,不能把实践教学简单看成是进入课堂教学实习这一单一形式。其实,除了教育实习外,实践教学还包括观察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规范和章法的教育见习,考察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参与教育行动研究,以及深入中小学感受体验教师的教育生活等等。同时,在高校教师教育综合实训中心(基地)的微格教室、教学实验室进行的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班级实务管理模拟训练、教学设计与说课训练、优秀课例研究、优秀教师成长个案研究、班级管理案例分析等,都属于实践教学的形式,对于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均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提出“四习一体”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初步构想。“四习”(共20周)是指见习、演习、实习、研习四种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四习一体”旨在形成前后衔接、内在统合、逐次推进、螺旋式提升的实践能力训练机制。

1.见习(3周)

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教育见习仍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他们在本科学习阶段的教育见习活动是比较薄弱的。而在考研期间,所在高校鉴于目前“考上研究生就算就业”的就业考核导向,通常对准备考研的学生开放绿灯,在教育实习方面网开一面,考研学生甚至可以不参加教育实习(教育实习和考研准备均为第七学期),因此许多研究生没有进行过教育实习。与在职教师攻读专业学位相比,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最大差距就是缺乏实际从教经验,实践性知识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他们对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见习,走进中小学参观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包括学校特色、中学生特点、规章制度、日常工作、教学改革现状等,感受教师职业生活,形成感性认识,无疑有助于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理解教育类理论课程。古人云:“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见”,才能真正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与伟大,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以及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现状等。见习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备课和实用教案编写、课后答疑和作业批改、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活动等等。见习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初步感情,初步认识当今中学生的现状,熟悉中学教学和管理工作,了解中学教学改革及研究的现状。见习宜采用“集中见习与分散见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观摩“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研课”等教育实践,丰富学生的教育实践经历与体验。

2.演习(3周)

演习是指在见习的基础上为教育实习而开展的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模拟演练。演习训练的目标包括:通过演习,初步感知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常规要求;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初步掌握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为顺利开展教育实习打下良好基础;巩固、应用、验证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理解和把握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演习可以结合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穿行,也可以相对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无论分散演习,还是集中演习,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演习方案,细化操作流程,加强点评指导,如此方可保证演习的效果。比如模拟上课实施流程设计,教师依据不同课型选择部分教学内容,选取部分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模拟上课;针对模拟上课情况,教师讲评,学生互评,特别指出优点以及改进意见;组内模拟上课,每位学生在小组内模拟上课,组内点评;优秀课例展示,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班级模拟上课,展示小组模拟上课成果。再如,评课演习设计。第一步为评课内容设计。可以播放优秀教师示范课光盘、或者任课教师自己录制的一线教师教学光盘,在班级集中进行评课;可以与模拟演练上课相结合,对学生的模拟上课活动进行评课;可以结合微格教学录像,师生针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技能进行评课。第二步为评课标准设计。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效果五个方面结合教学基本功进行总体评价和针对性评价,旨在引领研究生树立有效课堂教学的全面观和系统观。第三步为评课要求设计。每位学生提交2篇针对某一节课的评价报告,培养学生教学评价方面的反思意识和总结能力。

3.实习(10周)

实习是指研究生走进实习基地学校,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独立开展课堂教学、班队管理、教育调查等活动,经受实际历练,丰富实践知识,切身体验为师之甘苦,全面锻炼提升其综合素质。教育硕士研究生经过了校外见习和校内演习两个阶段的训练,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实习的理论基础和前演性能力,但还缺乏教育实习的实战经历和实践能力。教育实习要着重强化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实战性和实践性,能切实锻炼和提高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在教育实习方式上,各高校先后尝试过分散实习、集中实习、委托实习、顶岗支教实习、全程浸入式实习等形式。从实习效果看,比较理想的还是“统一安排、集中实习”模式。其优势在于,集中实习通常实行双导师制,通过高校教师的理论指导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指导,可以实现教育实习效果的最大化;实习生有一种集体归属感,便于相互之间的合作教研、切磋、启发,有利于保证教育实习质量。

4.研习(4周)

研习是在实习之后为进一步巩固扩大实习成效,提高研究生对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理性认识而开展的课堂案例研究、教育调查研究、名师成长个案研究、教改范例研究等实践教学活动。“研习”活动的目标定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通过教育研习,从理论上反思总结教育实习中的得与失,并采取措施查漏补缺,形成以学科教学知识为主体的(包括教育心理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知识;掌握课例研究的程序和方法论知识;学会并运用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的一般方法;掌握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撰写教育调查研究报告的基本思路与技巧。二是能力目标。根据“经验+反思=成长”的理念,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升从教能力;以班队管理经验反思为载体,提升班级管理能力;以教育现状调查为载体,提升教育研究能力。三是情感目标。从活生生的、亲身经历过的教育实习事例中总结和反思教师爱岗敬业的真谛,从中小学指导教师身上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认识基础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提高师德水平,更新教书育人的理念和方法。

通过见习、演习、实习三个环节的实践学习,教育硕士研究生对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现象与问题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正渴望从理性认识的高度对自己的教育行动进行反思、研究、改进。研习活动的设置,恰好可以满足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渴望”,对于研究生理性化地认识自身的初步教育实践,提升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乃至将初步教育实践中积淀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三、“四习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1.“四习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符合教育硕士专业能力的形成发展规律

教师教育实践表明,师范生专业思想和能力的形成,不是靠单纯的理论教学或短期“突击性”实践锻炼所能解决的,它需要一个反复的、系统而连贯的实践训练过程。从专业能力构成来看,教育硕士的专业能力既包括传统的“三字一话”基本技能,又包括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还涵盖了教育研究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合作共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应该说,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已经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实践教学训练,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三字一话”基本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但离“临床专家型”教师素质还相去甚远,仅靠低水平的一次性实习很难解决问题。“四习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贯彻“针对性训练”的理念,强化实践训练的理论性指导,符合前后衔接、逐次提升的实践能力形成机理,因而可以卓有成效地培养教育硕士的专业能力。

2.“四习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符合教育伦理的明智选择

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中小学校毕竟面临着追求升学率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校际之间的竞争,而且来自家长和政府的评价。政府和学校担心因接受教育实习而影响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甚至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家长也不再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要求“上好学”,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是前所未有的,他们不会“容忍”学校把孩子交给实习生“实习”半年。笔者将模拟教学实践纳入实践教学范畴,不仅丰富了实践教学形式,而且是考虑到实习中小学校的“可接受性”而作出的合乎教育伦理的现实选择。

3.“四习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符合教育部有关实践教学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下文简称《意见》)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显而易见,教育部关于实践教学的要求是有弹性的,已经考虑到各类专业学位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并不是硬性规定必须一次性安排半年实习。“四习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见习3周、演习3周、实习10周、研习4周,用20周的时间开展教育实践训练,是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也是比较适合国情的。

四、“四习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支持系统

任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都是有条件的,必须从硬件到软件形成强有力的支持系统。没有这样一个支持系统,改革创新方案只能停留在理论设计层面,难以付诸实践。与本科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模式相比,“四习一体”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不仅把绝对时间延长了,而且要求更高了。尤其该模式中的演习和研习训练,是本科阶段较为薄弱甚至不曾开展的实践活动,对软硬件支持系统和教师的专业性高水平指导具有很高的依赖性。

1.建立健全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实训中心

为实现本科师范生的模拟教学训练,高师院校大都建有数量不等的微格教室。这类微格教室无论在硬件设施方面,还是软件配置上,都难以满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训练的要求。要想把“四习一体”中的演习、研习落实到实处,必须根据教育硕士实践能力训练的要求,建立健全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实训中心(基地)。既要扩大实训场所、设施设备等硬件配置,更要加强软件建设,如微格教学案例库、说课训练案例库、评课训练案例库、优秀教师教学示范课、优秀班会案例库、班队主题活动案例库、教育硕士说课训练指导录像以及教育硕士教育见习、演习、实习、研习录像等实践活动相关资料的基本课程资源。既包括文本资源,也包括电子资源;既包括教学团队精心打造的教学资源,也包括教育硕士实践活动动态生成的学习资源。

2.造就一支双师型导师队伍

根据《意见》要求,教育硕士研究生要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如前文所述,目前高校以“指导为主”的教育硕士导师大多由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兼任,他们虽然不乏指导的热情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但缺乏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指导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得要领,尤其在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演习和研习训练时,难以高屋建瓴,切中要害。因此,为适应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需要,急需打造培养一支“双师型”导师队伍。从导师队伍建设角度来说,遴选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标准要从严要求,不仅考量相关专业的学术研究水准,而且要有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最好具有基础教育实践经验。作为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主力军,学科教学论教师更要关注、研究基础教育,每隔几年,要走进中小学执教一段时间,以便及时了解、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和动态,更加卓有成效地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