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育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3 09:3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物理教育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前言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落后,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严重影响物理教学课堂的质量。为了彻底转变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对策。教师不仅要正确引导学习学习,帮助学生丰富物理知识结构,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多方面的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1.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高中物理教学主要为了应试要求,枯燥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高中物理教学的效率。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将新课标作为导向,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革新。具体的来说,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来创建一个高效课堂。对于现有的教学方法要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式。另外,新课标相关内容指出,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全面性。所以在构建高效课堂中,要进行全面性的教学是关键。教师不但要达到高效的教学目标,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革新进步。
2.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情境教学
中学生还处在个性化发展阶段,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还有待培养,外界因素容易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开展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的形象,以学生为主体,来构建一个高效的物理课堂。还有,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结合相关教材内容,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来设计具有趣味性教学情境。比如,引导学生学习《电磁感应现象》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进行。实验目的:观察电磁感应现象,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实验器材:电流表、原副线圈、蹄形磁铁、条形磁铁、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电池(电源);实验步骤:直导线在磁场中:导体不动;导体向上或向下运动;导体向左或向右运动。导体向上、向下运动;电表___________________,导体向左、向右运动;电表__________。结论:导体的移动引起闭合电路面积的变化,从而引起磁通量的变化。
3.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性格,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而且在教学中,老师特别要注意自己是在教一个班级,而不只是几个优等生。所以老师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工作和工作量,老师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事事把每个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那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势必会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和习惯,同时这样也可以促进学生共同的M步,只有这样的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对老师心存感激,喜欢上学习老师所教授的功课,这样也会促进学生因为喜爱老师而进行自主学习。
4.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自主学习就是一种学生通过对自己进行约束来进行的一种自行学习、练习和检测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物理学的教育中一些知识点必须要通过老师进行引导下,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点做到很好的理解。但是老师可以让学生处在一定的环境下,让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和经验等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分析,从而达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5.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我们要明白书本上的许多知识,都是通过对生活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而高中物理的课程,本身就和现实生活联系的非常密切,而且许多学生要学习的物理理论都可以在现实的生活中找到相应的物理现象。而且在老师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同时也引起了他们探索和研究物理的欲望,特别是刺激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各种有趣的物理现象。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一些艰涩难懂的物理概念变得更加容易理解。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也会发现有用之不尽的例子,使老师的授课也变得简单容易。同时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对一些现象进行总结和探讨,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而且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使得学生的情趣得到了陶冶。比如老师在讲到关于摩擦力和惯性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举汽车刹车的例子,比如汽车在行驶的时候,为什么要保持安全车距,而且为什么汽车在急刹车的时候会滑行一段具体,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分析,从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老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还可以采用问题搭桥的教学方法,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拓宽学生看问题的视野,从让学生以更加灵活和广泛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按照自己的学习和认知习惯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总结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是这个时展的必然产物,它使物理教学效果更为理想,而且提高了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本研究阐述了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特点,详解了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笔者希望本研究所阐述的内容更够对高中物理教学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只有物理教学水平有所提升,学生们才能更快、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理解能力、动手操作等能力才能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一、在实践中培养学习热情
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充分激发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高度实践性与贴近生活性决定了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注重创新教学、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用来源于生活的教学实例、教学情境,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公式的印象,深刻理解物理的定律及公理,从而在热爱物理、愿意学习物理、善于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形成强劲的自主学习动力。例如在重力加速度、牛顿定律、万有引力等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这些理性的知识用实验的方式、生活的教学情境加强其与学生感性认识的沟通,并通过合理、深入浅出的教学推理、科学的课堂讨论等环节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物理结论层面,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物理定律的深刻理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科学引导作用,在终身教育观念之下注重自身的主导作用、启迪规范作用,重在培养学生会学、愿意学、积极学的态度,使他们学会用物理思维思考问题,找到物理学习的捷径。
强化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科学钻研能力。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激发研究动力、增强自主获取物理信息、增强处理问题能力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性教学环节,因此教师只有注重强化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自主验证、自主实验中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并促进物理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例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掌握该定律的精髓,可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根据教学现有设备制订实验方案,选择相应的实验器材并按照方案步骤进行演示操作,令学生配合教师记录实验数据,并组织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与验算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师还可将学生分为几组展开自主实验及记录数据,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可在实验教学前先引入假设教学法,使学生全面展开对假设结论的实验验证,在不断的实验失败与经验总结中自主创立科学的探究学习方式,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从而形成综合的物理学习素养。
二、把严肃的物理课堂生活化
“生活化”能增进课堂亲和力,促进“全纳自主课堂”的构建。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现代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物理。当学生认识到某项知识和某种技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时,学习会变得更主动。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入手充分挖掘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实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践,打消学生对学好物理的畏难情绪,提升物理的亲和力。这一教学视角具有素材多、感性认识多、好奇与兴趣点多等诸多特点。这也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如果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及时应用于生活实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不够深入,印象肤浅,不仅容易忘记,而且很难迁移应用,学到的知识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借助物理实验创设实践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促进了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的有效转化,不仅加深了每一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形成自如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特殊学习能力。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主要包括物理知识、物理技能、专业语言与智慧的融合贯通,是一种全身心学习品质的综合架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顺利并成功地完成了物理实践活动,实现了自我的逐步提升,在积极参与、共享探究、实践思考、勤奋探索中掌握了全方位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依据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发生了创新的改变,教师更注重来源于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并科学地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的探究能力、综合的物理技能、忘我的钻研精神,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的创新
教科书中设计的学生实验在数量上和可行性上,并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这要求教师不拘泥于课本,可以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活的素材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这种改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课堂的内涵,从多个维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更加丰富的途径。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高中物理教师应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仅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展开科学、全面与合理的评价,主要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及学习的科学态度等环节入手,运用一定的评价技巧与多样性、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与赞扬,少给学生一些批评与指责,从而使他们在教师的关爱与支持下、科学引导与正面激励中提高自主学习物理的热情,并最终以终身学习观念带动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终身学习观念是高中学生可持续发展、塑造综合竞争力的必要保证,只有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创新学习的科学发展观念,才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畅游自如,形成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并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最大限度地贡献服务价值。
篇3
【关键词】 物理教学;创造思维能力;模型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要通过观察现象,观看演示和学生自己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模型思维能力。要通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等。针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这几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培养学生模型思维能力
物理模型方法是物理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科研方法之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在《万有引力》一章的教学中,就可以重点突出物理模型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当物理学还只是作为自然哲学一部分时,为了说明各个天体的各种表观运动,托勒密建立了一个由偏心轮、本轮―均轮和等距轮三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示一组匀速圆周运动组合的模型。在这个“地心”模型中,托勒密用了约八十个圆周来解释天体的运动,他本人意识到,这种任意加圈的办法不可能具有物理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它能相当准确地测算出太阳、月亮和行星的方位,符合古代人们关于“天然位置”和“天然运动”的见解,同人们的直观经验相一致,后来又为宗教所利用,所以得以流行约一千四百来年。而后哥白尼建立了“日心”模型,他将托勒密体系的八十多个圆周减少到了三十四个,使得天文学上的测算变得更加简单容易。但他仍然把匀速圆周运动看作是最完美最和谐的运动,因而坚持以偏心轮和均轮―本轮的组合来说明宇宙的结构,这使他的体系失去了更彻底的简单性,并导致这一新体系在天文测算的精度上较旧体系并无多大的提高。直到开普勒大胆抛弃了束缚人们头脑两千年之久的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转向用第谷的观测数据去确定行星的运行轨道,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真实规律,建立以“行星运动三定律”为核心的太阳系整体模型。开普勒的这一模型为牛顿创立他的天体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物理学这一段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物理理论或学说都是建立在一个物理模型基础上的,理论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物理模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两点:
篇4
【关键词】高中 物理 追及 理论 三条 一式 一说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57-02
追及问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是一个难点,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理解透彻也不是一件易事。而追及问题贯穿高中物理的始终,并且与生活联系紧密。虽然近年广东高考不提及追及问题,高中教学中也慢慢在淡化类问题。但是,追及问题其实渗透到了其他的问题中,与其他问题相结合成为新的问题,或者被其他问题而掩盖住,例如木板上木块的问题,就是追及问题与牛顿运动定律或者功能问题有机结合而演变和深化而来的;传送带问题也是这种问题的变式,解决其需要追及问题的理论为基础;汽车安全问题,是追及问题生活化的一种表现,也充分说明追击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带电粒子间的碰撞问题,也要用到追及理论;电磁感应中的双导体棒问题也是要用到追及理论的;在转动相遇问题中也是与追击理论相关的。
我们可以说追及问题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其原因有:(1)其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紧密。(2)追及问题中包含了相遇和追赶中的一套基本理论,渗透着物理问题的一般分析和解决方法,同时也涉及临界问题的讨论与分析的模式,以及动态物理变化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些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理解和应用物理解决问题,深化学生的物理思想,强化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渗透物理思维和物理的简单美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于初学高中物理的学生来说,追及问题的理论有着相当的难度,与他们初中的物理问题有着较大的难度差别。很多老师都会用到追及理论中的部分来教给学生解决追及问题,或者有些老师用到了全部的追及理论教育学生解题。我开始的时候也是如此,没有多想就是按照一般的顺序进行教学,虽然课上讲得很明白,学生也能基本接受,但是学生自己处理问题时就遇到了麻烦,总是会出些问题。在今年高一教学中,当我上完两个班的关于追及问题的课后,我突然醒悟,总结出一套简单且较容易理解的追及理论――“三条一式一说明”。
三条:
(1)V前>V后,两者之间距离不断增大;
(2)V前=V后,两者之间距离不变;
(3)V前<V后,两者之间距离不断减小。
一式:
d=S前+d0-S后
一说明:
“三条”,其实我们所说的各种追及问题,比如匀速追匀加速、匀加速追匀速、匀减速追匀速、匀速追匀减速、匀变速追匀变速等等,无非是上面三条发生的顺序会有所改变,导致速度相等时的距离会出现极大或极小值的情况而已。
至于“一式”,在强化追及过程中两个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同时,把位置关系数学化、公式化和模型化,并且这“一式”可应用于任何两种运动性质的追及问题,只是使用时把前后的位移公式与具体的运动性质的位移公式相对应即可。比如,匀减速追匀速,那么S后应该用匀减速的位移公式,S前用匀速的即可;匀加速追匀速,S后应该用匀加速的位移公式,S前用匀速的即可;匀减速追匀加速,S后应该用匀减速的位移公式,S前用匀加速的位移公式即可,等等。
同时,“一式”还能说明两者追及过程中的前后顺序的变化,比如匀速追匀加速,当速度相等时d>0说明追不上,它们的前后顺序不会再改变;如果d=0则恰好追上;如果d<0则说明在速度相等之前就已经发生顺序的改变,匀速跑到了前面,他们会有两次相遇。
当然如果不同时出发,多走的那段时间的位移就可以被看成d0,那样不又同时出发了吗?
上面就是我总结出来的追及问题的解题理论,其构造简单明了,易于理解,首先让学生理解“三条”,这个应该不难理解。接下来关于“一式”,要通过画草图,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并把这个关系公式化。最后就是“一说明”,它是关于这“三条”和“一式”的使用说明,要求结合具体题例讲解说明为上。
说的好不如做得好,下面我们应用“三条一式一说明”来解决一些追及问题。
例1,一小汽车从静止开始以3m/s2的加速度启动,恰有一自行车以6m/s的速度从车边匀速驶过。(1)汽车在追上自行车前经过多长时间后两者距离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2)经过多长时间汽车能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分析:
第一步“三条”:
(1)V前>V后,两者之间距离不断增大;
(2)V前<V后,两者之间距离不断减小;
(3)综上两条,当V前=V后,两者之间距离最大。
第二步“一式”:
d=S前+d0-S后
d0=0
S前=V自t
S后=1/2at2或者V汽2/2a
第三步:“一说明”,本题是同一出发点,同时出发,匀加速追赶匀速的问题。开始时V前>V后,所以根据“三条”可知它们的距离不断增大,等到V前<V后,两者之间距离不断减小,所以,当V前=V后时,距离最大。
当“一式”中的d变成零时,说明两个物体相遇。可以根据“一式”计算出相遇的时间等相关信息。追上后任意时间d都会是小于零的数。
例2,汽车正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前进,突然发现正前方2m处有一辆自行车以4m/s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立即关闭油门做加速度大小为6m/s2的匀减速运动。(1)汽车会不会碰到自行车?碰上的时间?没碰上最小或最大距离?(2)若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求关闭油门时汽车离自行车多远?
分析:
第一步“三条”:
(1)V前<V后,两者之间距离不断减小;
(2)V前>V后,两者之间距离不断增大;
(3)综上两条,当V前=V后,两者之间距离最小。
第二步“一式”:
d=S前+d0-S后
d0=2m
S前=V自t
S后=V汽0t+1/2at2或者V汽t2-V汽02/2a
篇5
[关键词]实验教学 数字化实验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60-02
随着近几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实验教学一直就占据着整个教学研究的重心。但是近年新兴的数字化传感器实验也逐步随着理论的研究开始萌芽。
一、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的有关数字化实验的开发与设计一直处于理论的层面上,主要是借助于计算机的飞跃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实验化。近年兴起在一些常用的物理实验上开始运用传感器来改造传统实验。在美国大学物理教材Halliday的第6版,就用数字化技术处理了五十多个典型物理问题,[1]但在其他的实验上还是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究其原因有很多,典型的原因是在物理研究的领域中人力、物力的使用。大部分物理学家还是致力于传统的物理实验研究,对于数字化实验的研究模式终究还不是很完备。在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已经正式提出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全体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体验、认识和理解亲身经历探索自然世界,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美国的高中物理教材是不仅将内容综合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在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态度方面的教育功能。数字化技术整合于课程在程度上更加强调了数字化技术对加强学生学习的作用或优势,这种思维理念与国内的课程理念有些相似。
依据国内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探究性的学习作为新的理念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传统的物理实验占用的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成了传统实验的致命缺点,所以相比较数字化实验,就有很大的优点。数字化实验为加快教学改革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自从数字化掌门人冯容士,在数字化实验的开发上不断改善,将传统的物理实验加深为将计算机、传感器、数字化采集器三者结合起来,复杂的物理实验瞬间完成,便开创了数字化实验的先河。
但是数字化实验尽管已发展几十年,在国内却始终没有得到普及和推广。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目前数字化实验教学依赖的教学仪器和传感器主要靠山东远大、宁波GQY等公司研发,价格比较昂贵;二是真正应用的实例匮乏,尤其是数字化实验与传统实验的互补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还存在差距。
(二)研究的意义
高中物理实验是以力学为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感觉力学是最难的,原因就是力学在实验上没法完整地体现,而后的所有的与力学有关的物理实验完全处于理论真空状态。所以,开发和设计力学的数字化实验,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要深入利用有利的实验优势,开发出具有教学潜力的实用性实验。
一是加强数字化实验理论的研究。实验的理论性是实验立足的理性根本,在研究的过程中,数字化实验的理论是数字化实验的生命保证。
二是开发实用案例,为教学提供参考。在开发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兴的实验,利用传感器做实验,在传统的实验中处于前沿地位。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已经有不少的实验运用于教学,所以,在以后要更多地开发出数字化实验,更有保证地为教学提供参考。
三是推动实验教学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是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的实验理论,而数字化实验的出现,在更大意义上推动实验的改革。
二、传统的物理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的对比
(一)传统的物理学实验的研究现状
关于传统的物理实验,从自然科学的产生开始,就一直在不断地改进研究。并且,物理是理科实验的基础,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其他学科的实验根本。
1.传统物理实验本身体系复杂且系统
这是物理实验的优点,但正是这种优点,使各科实验的本身的研究时间要远比安装实验的时间少。一小时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远比完成实验的时间要少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验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复杂而生疏的根基。物理实验的复杂原因很多,影响实验的因素也很多,包括实验仪器本身的原因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致使在实验结果中体现很多的偏差。
2.学生本身对实验的缺乏认识性
物理实验对于学生而言,缺乏兴趣,先是物理学科本身的难度系数大,加上实验,难度更大。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就过多纠缠于实验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这对于学生没有过多的用处。若成功,学生以完成任务而告终;若不成功,则去抄袭其他人的实验结果,进而拼凑,实验才得以完成。产生这样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对实验本身缺乏耐心,缺乏科学感,总感觉实验是一门课,而不是延续物理理论的根本,实验的重要性在学生的心中没有过多的认识,这样的结果对物理实验是重大的冲击。
(二)数字化实验的理论基础研究
数字化实验,是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计算机等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实验。但是正是这种理解的误区,使研究者一直理解为数字化实验是由传感器做的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是将实验误差减小到最小。其实此项实验主要是借用的现在的多媒体技术,结合传感器,对物理实验的数据进行更精密的分析。[2]
将计算机与整个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是教学发展领域的前沿。数字化实验由来而生,冯荣士对数字化实验的研究将实验与计算机的结合,建立数字化实验室,将理、化、生实验以仿真软件、传感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加以结合,使其更符合实验的精髓,用实验解释理论,更有效的深入理论。[3]
数字化实验虽然是以便捷、节省时间、数据精确而著称,但是大多数的学校因为资金的问题而承受不起,即使承受的起,一般情况下,也不能广泛的运用,并且数字化实验与传统的物理实验,也因为互补,才更能够相得益彰。
三、结论
对传统的物理实验和数字化实验的优化能够体现出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传统物理实验中的趣味实验,能使学生更有亲切感,激发学习的兴趣。这就充分可以证明传统物理实验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生活中抽象出模型,进而得出规律从而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再与数字化实验的先进结合起来,就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主动激活的在课堂状态,DIS 作为动态过程,又可以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实验探究状态。[4]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运用数字化实验系统改进传统物理实验, 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物理概念规律的欲望, 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积累实践性知识, 扩大科学探究的广度、挖掘科学探究的深度, 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提高动手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5]
【参考文献】
[1]Halliday.Fundamental of Physics[M].John Wiley & sons,IEC,1999.
[2]顾连忠.数字化实验的内涵及误区解读[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70-72.
[3]隋国政.数字化实验教学探讨[J].教育在线,2009(23):
157-159.
篇6
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能等同于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观察、分类、比较等等。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学生很难重复体验科学家当年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可能只涉及科学探究的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学生需要探究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探究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完成,凭借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同时实现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素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多样化的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实现课改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无疑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实用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
杜威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式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开辟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引起人们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大关注以及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反思。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活动中:⑴明确“以学生为中心”;⑵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⑷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⑸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⑹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探究式教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科学在本质上是探究,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如果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把实验仅当作验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学生,容易使他们形成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错误的科学方法论和片面的科学发展观。从信息处理过程出发,认为教学与其着眼于知识的掌握,毋宁更注意教学信息处理过程本身,并建立了与此种思想相对应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4、人本主义的探究式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不仅对学生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而且为了使科学教师能切实开展探究式教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主张“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用的主要做法。”反对把探究式教学演变成纯粹的学术活动,使其脱离社会和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而是围绕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设计高中物理的教学探究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唤起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想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探究;注重方法引导,使学生会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爱探究。
②设计物理教学的探究重在增加学生体验性的探究机会、通过交流合作式的方式体现主体性的学习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设计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自定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⑴课题研究的准备(20*年9月~20*年3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⑵课题开题报告会(20*年5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⑶课题实验(20*年9月~20*年6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⑷汇报成果阶段(20*年6月~20*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⑸修改完善阶段(20*年9月~20*年10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⑹上交专家评审(20*年11月)
⑺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年12月)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
1、课题成员的保障。
成立由校长、主任、副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参加的骨干教研成员,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2、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保障。
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各处室和漳平市进校领导也都大力支持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为课题组的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
3、学校网络资源的保障。
学校电教中心,电子备课室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课题组教师的精诚团结和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九、课题研究成果
1、探索尝试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
具体概括如下:
(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物理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
(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
(4)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
(5)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2、设计探究课的教学时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程序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直接脱胎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的特色。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必须非常严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2)多样性原和选择性则
课堂探究中不可能探究过程的每一步都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应该具有探究过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最显著的特性,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
(4)问题性原则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应精心设置探究情景,使情景中隐含着要探究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动机是应该关注的设计原则。
(5)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动机,要保证整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
(6)激发兴趣原则
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是探究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与物理规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探究,会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兴奋,产生探究的欲望
3、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为切入点着手进行:
(1)选取适当的物理情景,以“激疑导问”为切入点,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态度。
(2)选择适当的物理问题,以“竞猜遐想”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3)选取适当的物理实验,以“自主设计”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4)联系生活和技术,以“学会应用”为切入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上一篇:服务行业工作经验总结
- 下一篇:特岗教师工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