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16:1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经验总结

篇1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状况是评判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应视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初中生心理健康体现在各个方面,如生活、交往、学习、人格、自我意识等。初中班主任要实施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和长期的教学经验,制定有效的实施策略。

1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1.1日常生活问题

现如今的初中生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家庭提供的优越的环境下生长,集千万宠爱于一身。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们,往往形成了霸道专横、自私、自大的性格。他们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独立意识薄弱,缺乏自我生存能力,依赖性极强。再加之,在过去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教育都呈现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学校的教育的价值观在于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在学校的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家长也

更加重视监督孩子的文化素养的学习。学校和家长两大主要教育力量都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2学习态度问题

学习是每个初中生日常主要活动,学习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初中生刚经历了升学,由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并且学习的科目发生变化、增多,老师们的上课方式和手段也与以前不同。面对新的局面,若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的话,没有很好调整学习态度和方法,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学习心理问题。更深层次的是,进入初中后,学生间的竞争凸显锋芒,激烈的竞争是的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一部分学生甚至无法适应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过度紧张的神经使他们的神经涣散、注意力无法集中和逃学厌学的情绪。

1.3人际关系协调问题

人际关系处理是人生的必修课,而中学阶段是人际交往态度和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与社会接触较少的初中生显然对人际交往知之甚少。人际关系处理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人际关系包含内容繁杂,它包含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师生关系、亲朋关系、同学关系等。这么众多的关系中,无论那一类关系不协调,都会使学生陷入焦虑烦躁当中,而无法专心其他事情。当前,初中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在反叛和抵制家长,畏惧和抗拒教师,疏远和防备同学。当然,一部分教师忽略与学生沟通交流,甚至存在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差,歧视和挖苦后进生,给学生心理带来伤害,学生关闭与外界交流的窗户。

1.4第二性特征发育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是这是其学生的显著特征。他们反感父母的安排,反驳父母的建议,追求自我独立,不愿意受任何人的束缚。在青春期这个过渡阶段,学生的心理正逐渐向成熟发展。但由于还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学生情绪带有两极性,他们时而欣喜若狂,时而低落悲伤。初中生的性意识也在这一时期萌发,他们对异性关系持羞怯但又极度好奇的心态,若在两性关系上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行为。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班主任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操作者,提高自身素质是必然的选择。这里班主任要提高的素质有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和教育技能水平。只有自身拥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班主任才能以身作则,以身说教,用自己的行为的教育和感化学生,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当然,自身具备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不够,班主任还要懂得如何发挥出这些优势,即要懂得相应的教育技能。一片广阔的土地需要一把锄头。班主任只有在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时,才能锄好这块“土地”,才能在学生的心灵上播下一颗优良的种子,呵护它健康成长。

2.2营造健康和谐的班风和正确的集体舆论

和谐的班风班级每个成员都有感化和制约作用,健康良好的班级风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健康的班风也是班级凝聚力的具体显现,较强的班级凝聚力能够使学生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更加轻松愉快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所以,每个优秀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促成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出,群体的约束力对于每个学生作用都是巨大的。因此,初中班主任可以引导组织一些班集体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行思想交流,可以通过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打开心扉,建立深厚“革命友谊”,容易达成一致的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个学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内也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向班集这个整体靠近。

2.3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

学生的成长过程不仅受学校因素影响,还受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就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班主任的工作不仅是要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和家长多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在家里的表现,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的实际情况。很多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都源自于家庭,或者与家庭问题联系,所以,班主任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协作。初中班主任要统一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协调教育的步伐,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结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于初中班主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每个班主任的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出色地完成这个时代赋予班主任的使命。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实施策略。本文分析了初中生的心理状况,结合了个人长期的教学经验,研究和总结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希望能为广大初中班主任的喜力健康教育工作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小华. 初中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J].教育界,2012,(20):70-72.

篇2

为发挥德育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原则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德育工作要紧扣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这个中心,本着“抓德育,强素质,促教学,提质量”的工作原则,不断创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二、主要工作

1、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把学习、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经常性工作,加强常规管理。在全市中小学重点进行讲文明、讲礼貌、遵规守纪、勤奋学习、遵守公德、立志成材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社会公德意识和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各地各校要针对主题,细化教育目标,抓住教育细节,制定相关细则,不断深化养成教育。大力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全面开展“优良学风班”、“学风进步班”评选活动,在校园内形成勤奋学习、文明健康的良好风气;继续深入开展“争做文明人”——六项基础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启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认真预习、认真上课、认真作业、认真复习、认真考试”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学习“五认真”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学生中营造乐学、勤学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广泛开展“学习之星”、“文明之星”评比,鼓励学生认真刻苦学习,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市教育局将不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反馈,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做法。

2、进一步推行“两制”。各地各校要依据徐州市教育局《关于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学生成长伙伴制”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导师、伙伴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把实施“两制”与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紧密结合起来抓实抓好。**-**学年第一学期,各地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当地初级中学推行“两制”。**-**学年第二学期,全市将在各中小学全面推行“两制”,并把教师担任导师情况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考核指标之一。市教育局在徐州教育网/德育园地栏目设立“两制”专栏,推荐专家观点,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两制大家谈”征集活动,各地各校要积极发动教师参与,及时上报实践中的经验、探索中的思考,市教育局将择优刊发,于**年暑期从中选择优秀论文和经验总结进行评选、表彰。

3、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市教育局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加大培训力度,保证各校的人员需求。各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级培训,扩大辅导员队伍;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兼职教师的作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持续健康发展。各校要依据《关于印发<徐州市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暂行办法>和<徐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守则>的通知》(徐教基〔**〕44号)、《关于印发<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的通知》(徐教基〔**〕45号),做好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把上好心育课作为广大班主任的一项基本技能,作为青年班主任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

4、进一步加强学科渗透。要不断强化教师对学科渗透德育的认识,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训练、课外活动加强德育渗透,建立完整的德育目标任务体系。各地各学校要按照市教育局印发的《学科渗透德育课堂评价表》制定各学科渗透德育优秀课、优秀教案标准,在各类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把学科渗透德育情况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

5、进一步加强德育实践活动。各地各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确保每学年初中20天、高中30天实践时间。要积极拓宽德育领域,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珍爱生命”安全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倡导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环保教育、生殖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6、加强“三结合”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各中小学家长学校积极开展工作,并主动和当地关工委、妇联等组织配合,加强对家长学校工作的督查、指导,定期开展家长学校的专项评估检查。各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网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要利用学校开放日、校长接待日等形式,展示学校教育成果,听取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7、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各地各学校要以贯彻落实《关于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暂行规定》、《师德师风考核意见》等文件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继续开展“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发挥榜样作用,激励教师以身作则,增强责任心。各地各校要鼓励和组织班主任和德育骨干参加教育局组织的相关业务培训,建立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岗前、岗位校级培训制度,围绕全局中心工作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德育工作研讨活动,定期培训教师,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各地各学校要制定倾斜政策,有条件的学校要适当增加班主任津贴,职评时应适当加大班主任工作权重;要加快骨干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首席班主任试点,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综合素质。

三、有关要求

1、围绕中心抓德育。部分地区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着德育、智育“油水”分离、德育与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相分离的现象。各地各校要本着“德育为先,教学为主,素质为重,育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把德育工作真正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针对本校实际,分析学生状况,找准问题,找准不足,通过提高课堂纪律、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等教育细节,有计划、有系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篇3

梦想很重要,目标影响着人生。如果没有目标,人生将会有更多的茫然,更多的徘徊。作为一个从教18年的教师的我,从事班主任工作有16年的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目标的重要性。今年,有幸加入__市__班主任工作室的我,决定重新规划的个人成长计划,使自己从事班主任教育事业时,有明确的方向,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现根据工作室的规划方案,制定个人的成长计划,在工作室的带领下,向名师靠拢。

从教18年以来,我一直担任语文科的教学和做了16年的班主任工作。18个春秋里,我学理论,勤实践,勇探索,吃苦耐劳,锐意进取,兢兢业业,努力让自己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一路来,自我感觉我过了教师的第一个发展期,从2010年开始,就迈入了高原期,停滞不前,满足现状了。下面我就自己的状况做出分析如下:

个人发展优势与特长:

1、保持一个热情之心,爱教育爱孩子。

2、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敏于发现,勤于思考,容易接受新事物与新观点。

3、班主任工作做得到位,所带班级注重民主,班干部得力,学生管理能力比较强,自觉性也很强。那么多年,学生都喜欢与我交朋友。

4、专业知识比较强,爱语文,好写作,特别喜欢写诗填词,喜欢创作。

5、职业心态平和,能正确地处理与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关系。

6、能够较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灵活有效为教学所需服务。好学、勤学、不耻下问。

存在问题与不足:

1、 理论功底还不够强,理论还是不深,写起论文来,可以引经据典的东西还真没两句。

2、教学有惰性,有时会处于被动,总是“拨一拨,动一动。”

3、对于课程开发研究的能力还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4、班主任工作还不够细致,处理事情不够睿智,做事还不够踏实,创新能力还不够。

在__市__班主任工作室的指引下,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增强担任班主任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通过班主任工作研讨、班会课备课与观摩研讨、教育案例研讨、课题研究等形式,提高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提高育人工作的艺术性和实效性,使自己努力成长为一名科研型、学习型、反思型的优秀班主任。

第一年度目标:

通过__班主任工作室的帮扶,校本研修等活动的开展,接受教育新理念,向带班能力强的教师学习好经验。认真参加班主任工作研讨交流,认真研读相关教育书籍,及时了解小学教育的新动态、新方向和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使自己成为其中较突出的班主任。

第二年度目标:

1、自觉阅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书籍,吸取各派理论精华,厚积薄发,通过撰写成长报告、工作反思、工作案例等方式,梳理工作经验,以聚焦工作特色;或运用观摩一些优秀班主任的公开课,进行交流和研讨,提高教研水平。

2、系统学习德育、心理健康、班级管理的前沿理论与课程改革理论,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在工作室网络平台发表读后感言,交流心得体会,结合实践积累经验,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并且通过学习撰写有质量的经验总结或论文。

3、以教育案例型主题班会为突破口,以观摩、交流、研讨为主要方式,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提高教育工作水平,把握好班会课的教育功能,熟练驾驭班会课形式,内化成自己的教育理念。

4、在班级管理中能积极主动的参与研究与讨论,并能以案例或论文的形式大胆的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

5、班集体文化建设方面:努力打造五星级班级。

第三年度目标:

通过教学案例和课题研究实践、专家引领等,提高其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1、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丰富教育科学理论,促使教育策略与实践更加完善和灵活。

2、深入参与工作室科研课题是《小学低年级书香班级建设的研究》,以课题为促力。努力积累经验,丰富底蕴,成就自己的班主任专业能力,突显班级特色。

3、借助汇报交流活动,可以展示教学特色和思想,提升自身班级建设水平。

1、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掌握一定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每学期最少读两本教育类书籍,并做好相应的随笔记录,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2、利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信息反馈,自我反思,不断提高。

3、在教学上要虚心向有经验的

老师请教;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要经常地、系统地进行自我反思、多听课,多看专业书籍,以此作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催化剂。立足校本研修主渠道,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学习交流系统,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倾听专家指导做好记录,反思自己的教学,找出不足加以改进,优化自身专业思想,并随时把自己的收获和反思整理到博客上。

当一个专家学者型的名班主任,是我的理想和追求。我相信,有梦想就会幸福!我愿意追梦中寻找幸福!

篇4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training model;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254-02

0 引言

在教师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很多高校已不再将科研能力作为衡量教师成就的唯一标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逐渐备受关注。高校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与素养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要注重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兼顾对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培训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已从过去单一、陈旧的培训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多角度、全方位技能训练。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新时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方式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

1.1 教师岗前培训

目前,高校教师从业前首先要经历的就是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正式培训。培训形式以集中授课为主,其课程内容全面而细致,涉及到教育教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岗前培训教师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更好更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但这种岗前培训普遍缺少合理目标,不少高校将其定位为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把它等同于补修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缺少针对高校教师教育者展开的培训,过程很难激起参与培训的教师兴趣。岗前培训课程明显偏重理论学习,一般采用传统的专家讲授方式,忽视了与高校日常工作的联系,很难抓住教师成长的关键需求[1]。因此,高校岗前培训在内容上应适当减少理论性内容,增加实践性内容,可以通过加入课堂模拟演练、优秀教师经验交流等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另外,在培训方式上也应注重课堂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总之,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岗前培训模式,才能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和全面发展。

1.2 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由高校自行组织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由于是以学校自身为培训基地,便于全体教师参与,因此该培训是最经济实用的一种培训方式。

以往的校本培训主要包括教师间相互听课、教研室研讨、示范课和公开课,开办各种学术讲座等。但这些简单易行的培训方式也显得形式化,组织者不重视,青年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活动处于放任状态,校本培训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2]。究其原因,主要是校本培训的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内容不丰富、培训课程不具有针对性,培训质量不高。因此,学校需要对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积极探索和开发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使培训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实现教师素质与能力的不断提高。

1.3 教师进修培训

教师进修培训主要采用在职学历进修、国内进修、出国培训等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鼓励教师通过进修培训及时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经验、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通过有效的教师培训可以缩小学校间教师的差距,实现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大化。

但进修培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有的学校对教师培训期间的工作量不能科学合理地量化,造成培训期间教师个人收入受到一定影响。进修培训大多针对的是少数较为优秀的教师,大多数教师很难有这样的培训机会,难以满足多数教师的发展需要。培训模式单一、不能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所以,针对以上几点不足,建议各高校应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不断完善教师培训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教师培训工作不但要关注不同教师群体的发展需要,还有考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要。丰富培训项目,设置个性化培训内容,努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新时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式

2.1 教师顶岗实践

顶岗实践是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它已经不只是高职院校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措施,其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顶岗实践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起目的在于鼓励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通过参加短期实践操作、做企业兼职和技术服务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实践技能[3]。

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不仅可以了解企业文化和生产需求,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还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企业项目相结合,共同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与效率。在学习与合作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企业的科学决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

为了达到顶岗实践的预期效果,学校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同时要加强监管力度,规范过程考核;教师要明确顶岗实践的目的及要完成的任务,记录顶岗工作情况,定期作工作汇报和经验总结,完成实践成果应用推广;企业要对参与顶岗实践的教师给予支持和配合,认真考核教师到岗情况,为教师创造良好的顶岗实践条件。只要学校、教师和企业的工作落实到位,教师的实践技能必将大幅度地提升,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科研和生产管理会全面合作、共同提高。

2.2 微课

微课凭借其时间简短、内容凝练、资源多样和传播便利等特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追捧,它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样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微课作品学习别人的宝贵经验和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中,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教师在微课开发过程中,通过上传微课作品、接受微点评、作出微反思和进行微实践,获得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的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微课培训中那些不被正式传授的东西,深深地蕴含在情景化的培训内容中,潜移默化地丰富着教师的实践体验,真正地实现了“理论倒过来讲”,改变了专家强行理论灌输的培训境况,改善了教师被动接受指导的培训境遇,并重构着教师的专业理论体系,实现着实践场域下教师专业实践智慧的内凝[4]。总之,微课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方式,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相比传统的培训更具多样性、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为教师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教师教学技能竞赛

如今,各高校还通过讲课比赛、实践技能大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讲课比赛一般分为初赛和决赛。初赛的选手由各院系选参加学校的决赛。由于初赛不限制人数,只要报名的教师都能参加,所以大多数教师都可以通过这种比赛得到锻炼。

每一年的评判标准都较以往更加严格,不仅要讲课生动,还要板书工整。比赛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各种教学用具等)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还要通过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方式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所讲授的内容必须联系实际,反映科学技术发展前沿,能将现场经验、科研成果及经验带进课堂。在实践技能大赛中,教师不仅要一边讲解,同时还要演示各种仪器。比赛要求教师不仅示范操作熟练,而且对关键步骤和学生易犯错误的方面讲解细致,能够正确介绍采集数据的方法和规范,并针对具体的实验介绍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据赛后很多老师反映,这种比赛不但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应对教学中出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总结和展望

篇5

一、校本培训认识到位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学校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我们确立了“和谐发展”的理念,其核心是“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因而,教师的校本培训,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从理论层面,认识校本培训内涵的丰富性

“校本”这一概念,有三个重要内容:“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我们的理解是,“为了学校”就是以改进学校工作,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对于我校来说,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在学校中”就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人员即校长、教师、学生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基于学校”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各项工作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释放学校的生命活力。抓教师校本培训,正切合我校实际,可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通过发掘、优化人力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指导学生成长,从而推动学校发展。

2.从发展层面,认识校本培训的必然性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这一宏伟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而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理应自觉为教师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服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3.从现实层面,认识校本培训的紧迫性

我校教师结构不优,已然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之一。教师年龄结构偏大,40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达75%;学历结构偏低,第一学历为本科者所占比例太小;职称结构不优,高级教师93人,没有35岁以下的中学高级教师,也没有在职在岗的特级教师;知识结构偏旧,许多教师对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缺乏系统地掌握,能深刻认同、自觉践行的人少。总之,对照学校内涵发展目标,对照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育思想、学识水平、施教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经验主义思想还有相当的市场;职业型教师还占相当比例,且缺乏名师引领,不利于学校品位的提高。在不可能谋求用大面积换血“创伤疗法”的前提下,立足校本,针对实情,科学谋划,多管齐下,有效促进自我更新的教师校本培训,实在是刻不容缓。

二、校本培训保障有力

1.领导重视

无论是领导的重视程度还是经费投入,无论是校本培训的条件还是培训资源,我校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主管教研工作的副校长是校本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校本研训的全面组织、策划、决策工作。教研室、教务处负责校本培训的日常工作,具体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学校成立了校本培训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教师的考核。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师德师风及班主任队伍培训。各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实施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落实教研室、教务处组织的有关校本培训的各项工作。

学校领导定期研究校本培训工作,并把校本培训纳入校长任期工作目标。学校在教育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对校本培训工作大力投入:一是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二是购买了大量的图书和音像资料,构建了完善的校园网络;三是为教师订阅了大量的期刊杂志,完全满足培训与研究需要;四是对和优质课获奖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申报的各级科研课题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五是每年召开一次校本培训工作总结表彰会,对一些通过培训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绩突出者给以奖励,从而保证了我校校本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制度健全

为确保校本培训落实到位,学校制定了《校本培训工作方案》《校本培训管理制度》《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青年教师考试制度》《教师学习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教研制度》《听评课制度》《学科带头人评选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并在组织、人员、管理上依据实情形成培训网络。同时配套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如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评定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以及不合格教师候课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素养。

3.管理落实

为加强管理,落实工作需做到:一是强化行政调研、督查。每周四为学校行政督查日,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下到年级督查相关学科的教研教学工作,在周五行政开例会上通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二是年级管委会蹲点指导。年级管委会成员蹲点指导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落实相关要求。三是加强常规考核和专项工作考核,建立教师校本培训个人档案资料,为考核提供依据。认真记载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包括参培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讲课教师、培训结果等,并根据规定,认真登记培训的学时和学分,然后由教研室核准确认,记入个人培训档案,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听课笔记、课例或案例、课件、学习体会、经验总结、研究论文等文字材料和参加培训或研究活动的考勤情况作为校本培训检查、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校本培训途径多样

(一)倡导自主学习,让教师在自修中提升素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取决于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就是要让教师通过个人自觉的多种形式的学习,尽快更新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1.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发展,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组成部分。教师专业发展需以学校为依托,学校的发展需要以教师发展为基础,只有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校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的发展纲要制定“个人三年专业发展规划”,将自己专业成长阶段性目标、个人专业发展的愿景和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融为一体,把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目标、实施步骤与日常教学、教研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力求有新进步、新突破。

2.积极开展“学研”活动

(1)开展读书活动。读书学习的内容分为学校统一确定配发与教师个人自己选择相结合,我校给予教师在学习内容上以具体的指向:结合新课程的学习、结合科研课题的学习、结合学科特点的学习、结合自身实情的学习、结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等,并写出读书笔记,学校统一给每个人定做了学习笔记本,要求每人每学年至少写满一本读书笔记,其间学校开展读书交流评比活动。

(2)倡导校本教研。倡导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以务实的教研工作引领教育教学。校本教研要求“研实情、想实法、求实效”,强调“近”“小”“实”。“近”,就是贴近教育、贴近现实、贴近学科教学;“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进行研究;“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每年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积极鼓励教师向有关部门多投稿,对于获奖的论文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校本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3)实施以“考”促“学”。为更好地锻炼青年教师,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学校要求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期参加两次由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成绩记入教师成长档案,促使青年教师在平时不断钻研,不断积累,达到以“考”促“学”,促进教师尽快成长的目的。

3.注重教育教学反思

建立反思制度,并定期收集相关的反思材料,进行反馈交流。在反思形式上有教师自我的个体反思,如教师的反思日记;教师的群体反思,如备课组的同伴交流反思。在反思的内容上有教师个体课堂教学的反思,有考试后的反思,有备考的反思。反思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定期集中培训,让教师在他律中完善自我

为解决共性的、重大的、重点的问题,我们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在每年的开学及暑假期间,举行主题学习活动。2008年、2009年、2010年暑期,分别举行了“正视现实找差距,转变观念谋发展”“坚定信心,深化改革,稳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和“用心用智求突破,和谐奋进促发展”的主题学习,以重点解决服务作风、发展信心和发展方式等全局性问题。通过主题报告、专家讲座、集体讨论、集中反思等形式,对照先进反思自身,对照形势反思过去,统一了思想,协调了步伐。

(三)注重团队协作,让教师在互助中不断成长

在校本研训中,我们充分利用本校教师资源,积极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1.着力集体备课,形成团队合力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学理想腾飞的基地,也是校本研训的核心支点。课堂教学的校本研训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根据我校教学现状,我们提出“着眼课堂高效、着力集体备课”的团队合力工作思路。

(1)“五定”保证集体备课的常态化。“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定初步学案。学校每周各科定时间定地点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每周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即一个主备教师。主备教师在每次活动前,需提前钻研教材,搜集相关信息,并写出集备的教案,对备什么内容以及备课的必要环节等作了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教材分析、重难点突破设计分析、训练设计分析。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重点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通过集体备课以实现同学科教师教学目标统一、进度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训练统一,实现资源共享。每次集备,中心发言人可以提出自己在备课期间所遇到的疑惑问题让大家共同探讨,每个教师可以提出自己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大家一起磋商,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2)“五步”保证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五步”即:自己备课—合作研究—课堂实践—集体反思—再次实践。我们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学期每个教师上一节组内公开课。上课教师在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上课实践的过程中,提炼自己的个性化问题。在集体备课中,上课教师将自己的问题提出,备课组成员进行研讨交流,充分发挥同伴的互助作用,在集体智慧的引领下进行操作设计,然后回归课堂。备课组其他成员立足课堂观察,关注问题解决情况和新生成的问题,每次上完课,备课组都会再进行集体研讨,提出改进意见,这样既给了年轻老师较多的机会促其快速成长,又使研训活动具有实效。

2.实施青蓝工程,拜师结对共进

近年来,为解决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我校每年从一本师范院校择优聘用了一批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为让这批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学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青年教师培训制度,通过目标引领、榜样示范和技能竞赛等方式督促青年教师的发展。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水平,学校强化新任教师的上岗培训,对他们进行如何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专业培训,使他们的教学基本功得以迅速提高。同时学校实施“青蓝工程”,组织新老教师签订“师徒帮带合同书”的“拜师制”,使富有资质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单兵教练”。青年教师在老教师指导帮助下,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研课题,学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学校每年9月份召开“青年教师拜师及经验交流会”,承前启后,师徒签订帮带协议书,并由“出徒”结业的青年教师骨干进行经验介绍。新老教师帮带大大促进了青年教师快速、健康地成长。学校通过以教研为龙头,深入开展“科研兴校”为主题的系列课堂教改活动,结合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让高级教师点评,新教师上观摩课,使新教师尽快地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技巧和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一大批青年教师在短时期内脱颖而出,学校形成了以高级教师为主体的人才成长梯形团队。

3.严格听评制度,互学取长补短

推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为了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增进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规范教师听评课的行为,以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学校对教师的听评课提出如下具体要求:

(1)教师听课要求。教龄不足5年的青年教师要求每周听课2节,其他教师每周听课至少1节。听课前一定要先了解教材内容要求,听课过程有记录,包括课堂评价或教学建议等。听课后要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班主任有责任多听本班的课, 年轻教师应主动多听老教师的课。听课时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地结合。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包括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 教研组长要不定期检查教师的听课本,学期结束时,教研组长把教师听课评课登记表及时上交到教务处。教务处每月对教师听课、评课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并将其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2)听课的种类。一是随机听课。指校级领导、中层行政人员、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随机听教师的课。二是集体听课。指学校教务教研部门或年级组组织的观摩课、汇报课等。汇报课、观摩课分文理两大组进行,要求全校教师听课,当场由上课教师自评,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点评,校长总结。三是公开课听课。指由教务处组织的教研组公开课活动,每个教研组每学期公开课不少于2次。教务处安排公开课日程,教研组长预定公开课上课教师名单,并提前告知本组全体教师。上课结束后,教研组长要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评课、议课活动,公开课听课及评课、议课是组内教师必须参加的活动,不得缺席。

(四)实施专业引领,让教师在研究中增长智慧

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我们还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师实施专业引领。

1.突出专业培训,理论引领资源广

(1)走出去。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教师培训回来后要为其他教师介绍培训的主要内容、主要精神和教改前沿的理论知识。

(2)请进来。学校邀请省市教科院所的领导、教研员来校进行指导,邀请省内外的各级专家、特级教师来校作讲座。近几年我们先后请到了教育专家李镇西、如东一中副校长张治忠、石门一中校长苏邦、原株洲县五中校长易湘成、市教科院副院长陈悍东以及师大附中、长郡中学的教研组长来我校传经送宝,从专业层面给全体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

(3)重交流。我校校刊《攸县一中》每期都有教师校本培训学习板块,并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切磋学习,共同提高。我校开通了校园局域网和教师博客网,用先进的网络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武装了教师的头脑。这些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对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大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在网上交流,促进了教师素养的提升。

2.助推名师骨干,示范引领方向明

在实践中,我们注重为教师们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在体验成功中,激励创新的动力。我校实施“名师工程”,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努力为教学新星、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层面的名师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实现教师队伍的梯队式发展。学校设计并举行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有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优秀课等,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展示个人研究成果、教学才艺和学习他人的机会。

3.强化校本研究,问题引领效益好

我们以校本实情研究为基点,推动课堂改革和资源整合,提高教学实效。

(1)“四情”研究有成效。“四情”是指学生情况、班级情况、教学情况、考试情况。各年级组以班级为单位,以学情研究为核心,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而全面地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教师的施教效果,并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在参与“四情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校本个人课题。“四情”研究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以调查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一线人员全员参与,学校实行限期办结、定期考核。

(2)课堂改革有起色。在全校推行自主探究、学案引领的“三五”课堂教学模式,贯彻了“为思维而教,为成功而教”的教学理念,突出了课堂效益,深化了高效课堂建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学习氛围好,学生热情高,学生参与课堂有深度、有力度、有普及度。在此基础上,有效拓展了课堂外延,分类指导初显成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各年级建立导师责任制度,整体推行分层次教学,实施特色培养战略,切实加强对四类学生的对口辅导,立足全面和谐发展,各有侧重,兑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承诺。学优生学科成绩上了台阶,心理品行上了档次,平衡中有了突出;学困生受到全方位关注,在目标引领下,夯实了基础,提升了信心;临界生补足了弱科,促进了全面发展。贫困、心理特殊的异常生得到了更多更特殊的关爱。

(3)资源整合有力度。资源整合是我们根据学情的需要而设定的一个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课题。根据学校工作实际,我们认为教研、科研、培训三者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要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在平时我们要求各备课组在期初,即要组织精干力量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以学案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各科都必须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并要将所有整理好的资料上交教科室,以形成系列。开发的特色校本教材,符合县情实际,结合教师特点,突出“校本”二字。每期我们都要求整合2~3门校本课程样本。

四、校本培训特色初显

我校一贯坚持教研先行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适合校情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道路。概括起来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具体有四个特点:

1.培训目标具体化

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新课程、教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法规政策、教学能力提高等方面的培训。二是让全体教师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开展不同程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三是建设一支由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业课教师组成的、有较强培训能力的教师队伍。

2.培训工作常态化

我校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学期初就制订好培训计划,按计划执行,并要求参与培训的老师写好培训学习体会。做到时间保证、任务落实、制度健全,活动有记录,效果有检查。学校规定各科每周定两课时为法定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活动时间,或同学科学习理论,或同学科集体评课,或搞小课题研究,或进行教学反思活动。教师除每周参加集体教研外,平时以课题组、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定期活动,加强学习交流。

3.培训内容广泛化

力求做到全面、丰富、实用、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具体有师德修养、新课改理论学习、各科课程标准解读、班主任工作经验谈、教师心理健康分析、教学案例观看、课题研究方法等。

4.培训形式多样化

有学习交流、案例分析、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研讨形式,举行校内观摩课、研讨课、交流会、汇报会等,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培训。要求教师将培训落到实处,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

五、校本培训成果显著

1.教师理念更新,教学行为质变

通过培训,广大教师的终身教育理念初步形成。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接受终身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培训,广大教师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经验已经转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行动,教师整体素质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更新,教师普遍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过去以教师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中心,高效课堂已成为我校教师追求的目标。

2.教学质量攀升,学校声誉日隆

卓有成效的校本培训给学校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学校高考一次性二本上线人数,2009年为442人,2010年为554人,2011年为611人;二本以上升学率分别为41%、57.43%、70.03%;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正试合格率2009年为96.93%、2010年为99.82%、2011年为100%。不断刷新历史,提前三年完成学校“五年规划”中的质量目标,基本兑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社会承诺。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在湖南省株洲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学校被指定作高三工作经验介绍,获得了株洲市高中教育质量建设“先进单位”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校本培训为学校树了形象,创了品牌。

3.教师专业发展,教研成果显著

通过校本培训,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极大发展,骨干教师日益增多。学校现有蔡红辉、彭贵国、贺文钢三位省级优秀教师,陈卫旭、刘正茂等8位市级学科带头人,刘铁汉、李昕龙、陈艳等5位市级优秀班主任,贺建华等9位县级优秀班主任,还有校明星班主任10人,校学科带头人37人。2010年学校校长王池元被评为株洲市“十佳校长”,刘铁汉老师被评为市“百优教师”。

近几年来,我校教师在论文写作,作品创作上有了较大的突破,每学期都有近50篇作品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有三个市级课题,一个省级课题立项,并进行了有效研究,成果显著。《湖南教育》杂志对我校“公民教育”特色德育进行了专题报道。另外,教师在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的魅力。

4.校园文化升级,学校内涵发展

近几年来,我校教师继承“务本务实,尚勤尚新”的一中精神,责任心、事业心强,具备“现代审美教育的理论与观念”,实施“融合式”美育的知识与技能,具备教育技术现代化手段的掌握运用的素质。教学中追求过程的愉悦和全方位的和谐。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使教学过程与审美过程相统一。校本培训从各个方面提升了学校品位,学校的校园文化也在教师的成长中得到了升级,学校的内涵得到了充实与发展。

篇6

关键词 德育 护理 核心能力 培养 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教育部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专业,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为解决这些弊端并且使高职护理教育既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又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必须以当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核心能力教育理论运用到高职护理教育中,从教育学的视角探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具体的核心能力,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探讨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途径。

本课题立足于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所依托的终身教育理念、核心能力教育理念、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和教学论、课程论的基本原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拓展。

因此,本课题对高职护理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及方案。

2. 通过对高职护理德育教育教学实践、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 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探讨提升高职护理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4. 最后形成指导高职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结构体系及培养方案,撰写研究报告与理论著述,用于指导高职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 时间为2011 年6 月——2011 年8 月本阶段确立了课题组成员,组建了课题组;认真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进行理论学习和交流,达成共识。经研讨搞好课题设计,写好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制订实施方案,在邀请专家论证后,进一步改善方案设计,完善开题报告。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调查法和比较法等。

第二阶段, 调查分析阶段: 时间为2011 年8 月——2012 年1 月此调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在校所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现状调查,目的在于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对策。二是针对实习学生的核心能力需求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核心能力培养情况,为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此阶段要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课题组制定具体实施内容,在实践中进行探讨研究,课题组成员还要撰写出调查报告学术论文。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列表法和比较法等。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2 年2月——2012 年6 月本阶段分为“三块”、“二步”、“一总结”进行:所谓“三块”即是德育教育教学、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学和实习教育教学三方面同时针对各部门的研究内容,展开科研活动。

所谓“二步”、“一总结”即是“三块”分别进行前两步走,最后共同一起对研究进行探讨总结。具体做法为:第一步:1.德育教育教学方面:由学生处和德育教研室负责,通过访谈的方式,使学生、教师畅谈对德育教育教学的认识;德育教育教学实施的最佳方式、途径及效果的保持等,由参研人员汇总,做收集材料的基础性工作。本处之所以采用访谈法,目的是减少学生、教师的受约束性,愿意谈,真心说,有利于调查材料真实性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并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2.专业课教学方面:

由护理教研室负责,结合学生调查反应的问题,组织专业课教师访谈,了解教师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3.实习教育教学方面:

由实习科和学校附属医院负责,组织实习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访谈,了解他们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找准实践依据,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第二步:

1. 德育教育教学方面: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如何使学生认可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探索学校整体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处开展和谐班级与和谐校园建设活动,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努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 专业课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如何使学生有效灵活地掌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意识的强化,缩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尽快进入角色。

3. 实习教育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临床实习的实际情况,和教授学生职业生涯及就业课的教师合作,进行信息反馈,使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再有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请已经就业的和即将就业的学生回校“现身说法”,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明确,踏实学习,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立志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总结”:

就是依据实施方案,教学、管理、实习和临床医院的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重点内容、研究目标,学生特点,在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实施教育教学的同时,探讨如何有效配合,发挥整体资源的优势,进行课题的具体研究。此阶段具体实施中采取边研究、边行动、边调整、边总结的方式。

本阶段的研究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个案法、调查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

第四阶段:成果总结阶段 2012 年6 月—2012 月12 月本阶段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对所搜集和整理的研究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形成《卫生职业学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和《高职护理实习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撰写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进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

第二步:对课题具体实施及成效进行评估反馈,聘请专家学者指导研讨,并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

第三步:课题组全体人员对课题进行研讨,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向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结题验收。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分析法、座谈法、统计法等。

四、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注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突出高职护理特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课题立项后,为了让课题组成员更好的做好科研工作,学校不但通过图书馆给课题组订阅了《职业教育杂志》、《高等职业教育》、《中华护理教育》和《护理学杂志》等,还同意购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与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论》、《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护理人际沟通》、《临床护理三基实践指导》等开拓教师视野的专业书籍,课题组还要定期学习国家有关高职护理教育的方针政策。通过学习,使课题组成员更加明确认识到高职护理教育的重要性,感到肩负的责任,从而达成共识,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科研当中去,开阔视野,增强现代教育理念,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2.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1)课题组除在自己内部组织学习交流外,还走出去向专家、学者学习。

①由课题负责人参加河北省教育规划办组织的科研课题培训,会上不但认真听取学习与会专家所作的科研学术报告,还购买了内容光盘带回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它不但增长了课题组人员有关的科研知识,也使大家对做好科研充满信心。

②课题负责人把自己在读研究生期间所学的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根据课题计划,分别就自己所学的内容和心得向课题组成员做了汇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达成共识,提高认识,为进一步做好科研课题夯实基础,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③课题组鼓励成员参与科研有关学术会议,并把会议有关内容进行整理,供课题组成员学习借鉴,专家学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开拓性的教育教学方式拓展了课题组人员的思维方式。

(2)根据计划,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讨论和交流,达成的共识有:①是教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的观念,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充分尊重、理解、信任他们。因为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3+2 护理专业的学生,虽不是在选拔中被淘汰的学生,但多数却是被拒之高中校门之外或是觉得升入普通高中后上大学无望才走入职业院校大门的,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中大多数不被教师重视,在成长的过程中处于被压抑的环境中,缺少关爱,所以,他们更需要师爱,教师要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可以说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切入点。

②是要放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以心相待,以诚相交,唯有真心才能换得真情,唯有真情才能铸造出一颗颗火热的心。

为此教育教学要以亲情、温情为开端,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老师和学生的心理“零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体会到老师确实是为自己着想,是自己的精神父母,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育在学生心灵中“软着陆”,从而学生自觉地跟老师前行或按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行。

③是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准确定位,和学生同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顾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不顾实际教学效果,要和学生充分交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要齐抓共进,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是要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全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这是现代护理事业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能够学有所用,实现自身价值的保障。

⑤是要以座谈的方式,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问题研讨,课题负责人要亲自负责进行会诊。研讨会上大家把棘手的问题摆出来,以探究的态度共同研究讨论,出谋划策。课题组每一名成员都要谈出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切磋,使许多“难题”有了好对策,好方法。

3. 为找准课题实施的研究方向和立足点,对在校3+2 护理学生和3+2 护理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1)由德育教研室和学生处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分析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3+2 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由学生处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由专人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2)由护理教研室和、实习科和校附属医院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分析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3+2 护理专业实习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由实习科和校附属医院组织实习学生进行调查,课题组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由专人负责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资料依据,明确了课题研究方向。

五、研究成果及成效

(一)理论成果经研究,课题组认为“德筑人生、技创未来”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核心能力培养中必需贯彻执行的两条线,因为“德”是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进而对社会和他人有所贡献及帮助的前提和保障;“技”是学生在社会生存的基础,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条件,优秀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追求的目标。“德筑人生、技创未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此理论总纲指导下,课题组达成的理论共识有:1. 明确德育工作具体目标,构建大德育框架,营造全员德育环境氛围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职业院校培养目标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到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到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要紧紧围绕课堂常规的落实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两假一习”为突破口,教管协作,并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努力构建“以生为本”的职业院校“大德育”框架体系,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优化育人环境,使德育工作更能做到实处。

2. 更新教育理念,突出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特色,培养合格的职业人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的教育,就在于它是在“教育”二字之前冠以“职业”的教育,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有自己的特色,作为教师应从心底深处打破习惯传统和社会造成的主观偏见,尊重学生,热爱护理职业,坚信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所说:“把卫星送上天的是人才,使抽水马桶不漏水的同样是人才。”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

成功不一定是“出人头地”、“成名成家”,“安居乐业”,学有所用同样也是一种成功。

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3.深化课程改革,建立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标准课程是育人的方案,它与作为育人过程的教学一起,是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三个层面:知识和技能属于同一个层面,是第一层面的目标,它是掌握方法和获得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层面的目标就是方法和能力,它概括的程度比知识和技能更高级一些。第三层面的目标是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实质上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是最高层面的目标。课程的设计要注意内部构成的层次性,完整性,要加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完美统一和平衡。为了科学设置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要建立相关的课程标准,然后根据课程标准来科学设置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以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具有广阔知识基础,高度适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专业技术服务人才。课程设置应坚持的原则是:(1)突出核心能力标准以核心能力为主是高职护理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实践是有限的,能力的培养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使学生掌握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每一门课程的设置都要承担着培养学生某项或某几项核心能力的任务,以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其课程体系。

(2)突出理论知识应用向理论和技术创新的转化课程标准要充分发挥其导向性,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把教学的重点从掌握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到形成学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从注重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引向注重它们向临床灵活的应用护理技术和技术与理论创新的转化。课程标准应准确把握理论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合理与适当。

(3)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标准现今社会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是新时期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为此课程标准不能只规定知识和能力标准,而要将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之内。专业护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包括具有人文关怀理念,对他人利益和健康完好状态的关心;给患者提供信息做到知情同意;有尊严:尊重个人、群体的独特性和内在的价值;遵守职业道德,恪守伦理准则和执业标准:坚持道德、法律、人道准则。这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单单靠哪一门课程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教育过程,因此应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护理教育的过程中。

4.整合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淡化学科界限(1)要合理整合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

高职护理教育要体现“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采取课程精简、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优化课程结构,进行课程整合,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如可以将护理伦理与法规、护士人文修养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内容可以涉及到护理伦理学,卫生法,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以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考虑增设循证护理的课程。课程内容要涉及到经济学和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通过开设循证护理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打破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整合职业基础课程,按人的生命周期重组职业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整合中专、高职和本科层次的护理教育课程,以减少各个教育层次之间课程严重重复的现状。高职层次的护理教育是介于中专和本科之间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考虑到中专、高职、本科之间课程的内在一致性,难易程度的递增性,如在中专课程中将循证护理作为一种理论纳入护理学课程中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该理论即可;在高职阶段,则将循证护理单独设置为一门课程作为必修课,使学生会用“循证’’的思想进行护理工作,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对于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可以分为护理学基础( 一) 和护理学基础( 二),分别作为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的教材,内容从浅到深,自然衔接而不重复。

(3)淡化学科界限,拓宽基础。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应改变只重视人的疾病而忽视人的社会心理变化的课程体系。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并贯穿于护理程序的应用,要淡化学科界限,合并一些课程,开放学科边界,鼓励跨学科修习,加大人文、社会、法律、心理、行为科学方面的比例,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兼顾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5.改进教学方法,使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护理工作的灵活性越来越大,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工作情境更加复杂化,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身具有的能力去创造性的解决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而我国护理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的灌输式教学,这极大的制约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显然不能满足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更加有效的、灵活的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模拟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扮演,练习如何接诊、如何鼓励患者、如何交代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学会语言的组织、语气的使用、动作神态的展示。练就自然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为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案例教学,可以使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疾病,提高其疾病诊断能力。

6.缩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聘请“双师型”教师参与教学为了能把最新的医护知识和信息教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在实践中, 我们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实践, 引导教师为医院开展技术服务, 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缩小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

7.吸纳社会资源参与教学,增加学生实践机会(1)积极寻求合作,保证临床教学顺利进行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与医院的要求可能出现的偏离,学校可以通过与有关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院校之间的协调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如:开展护理专业调研、课程体系分析及课程标准制订,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共同商讨确立教学不同时期的工作计划,突出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并把临床教学工作纳入医院的正常工作;双方合作承担临床课程教学和共同申请科研项目,互派教师和医护人员到对方单位学习进修等。通过合作实现共建专业、互通师资、共享资源,为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的临床学习,实现临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2)吸纳社区教育资源,缓解医院实习压力随着国务院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重要内容的提出,社区卫生服务得以全面推开,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行学校实训+ 社区实践+ 医院实习,学校、社区、医院联合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已越来越受到肯定。这种吸纳社区为护理实践环节的教育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缓解了学校因扩招给临床教学医院带来的实习人数急增的压力。

8.建立健全护理教育学生学业考评体制高职护理教师在考评学生学业绩时,不能单纯依靠死板的记忆式考试,要从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核心能力,反对以分数高低作为学生优劣的评价标准。课业考评要包含学生完成的各种有自己独立见解和观点的研究计划或小型论文等,以刺激学生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辨别知识、获取知识。在设计试题时,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设计情境,或给出真实病例,侧重于考察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实践成果

1. 教师的素质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探索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

(1)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知教育学生、以实力服务于学生,已成为本课题组教师共同的工作准则。一个“以生为本”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在这个群体中已经形成。

(2)教师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科研意识得到增强。

课题组通过多元化的理论学习与定期交流,对教师的功能做了重新的思考与定位,他们重视树立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主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并自觉运用这些规律为工作服务。

(3)课题组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教育理念不但增强,而且自己使用现代技术从事教学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以前很少关注的音频、视频知识也纳入了学习的范围。

(4)贴近学生,关注生命已经成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南丁格尔精神得以传承,并激励着师生前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服务生命;善待生命”的理念已经贯注到课题组每一个成员的行动中。

(5)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德育教育教学模式,促使大德育框架形成并发挥作用。

整合性德育教育教学内容分为课堂教学、校内课外教育活动和校外教育活动三部分。依次分为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公德与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素质训练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应对灾害生存教育和生命意义教育。其特征为:①整合性德育教育的基本点是一个基础即和谐的师生关系。两大平台即群体德育活动和个体德育咨询。三大整合即专门化的德育课程与非专门化的生涯服务整合、校内学习与校外活动的整合、活动体验与专题咨询整合。其核心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德育,基本目标是教育学生做合格的职业人、做幸福的职业人。

②整合性德育教育是分阶段的德育教育。它分为“准职业人”角色和“职业化”形象的培养;“职业化”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职业化”规范和“职业理想”的培养三个阶段。

2. 课题组教师个人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课题组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发表国家级论文13 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9 篇,在国家级学会评比中有1 篇论文获一等奖、2 篇获得二等奖;以主编、参编国家级著作3 部。

此外,课题组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还多次获得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和校级先进个人奖励。

六、研究的结论

1. 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要更新教育理念、在态度和方法上要转变为:尊重;服务;引导;帮助。

2. 德育工作过程的模式、目标和方法为:创设环境;人文管理,多角度、低坡度、全方位地进行,教学和管理一体,坚持德育大框架,实施全员德育。

3. 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学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 创建了具有护理核心能力培养功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在学校多门课程中开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一系列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采用角色扮演法及小组讨论用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广泛应用多媒体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4. 注重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护理操作和动手能力。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模拟实验室、模拟病房进行病房情景模拟实验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我练习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

5. 在人文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中,注意和学生专业内容贴近,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实用性;在专业课教学加入医学人文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职业素养。

6.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即减少终结性评价, 增加形成性评价, 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建立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理论+ 实践操作+ 综合能力的评价,, 改变由教师单独评价学生状态,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及小组间的评价, 体现师生互动,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7. 在临床实践时间安排上,将临床实践分阶段安排,即在讲授临床课的同时进行,让学生在学习的整个阶段都有机会接触临床实践,形成“课堂学习—临床实践—课堂学习—临床实践”的良性循环机制;在临床实践指导上,借鉴“双重临床指导”的方式,由学校的全职老师和病区临床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使学生可以得到及时和恰当的指导。

七、研究的展望

1.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对现今的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中的学生素质不适应,产生了“职业枯竭”症,如何唤起教师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和教学中去,是做好今后高职护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

2. 在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其本心所做的工作都是有利于学生的,但是学生却不接受,教育者的工作是不是存在误区?如何克服这些误区?3. 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需要设计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

所谓核心能力课程是设计、构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案、系统,实现教育目的、课程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但目前所提出的课程整合还是停留在原有课程体系上的整合,缺乏对与核心能力相配套的新课程开发,这还有待于我们对核心能力课程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中国德育网;河北德育网。

[2]《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年版。

[3]《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4]《让“准职业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俞松涛校长所做演示文稿[5]《德育应该是快乐的》中央科教所演示文稿[6] 邱桂红. 护理学专业教育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策略[ J ].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7] 张贵源. 医学专科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 J] . 医学教育,2000, 6: 12- 14[8] 王克芳, 高庆岭. 护理学基础 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改革[ J ]. 护士进修杂志, 2003,18( 12 ) : 1088- 1089.

[9] 张玲芝, 周彩华, 李光兰. 护生临床处置能力在模拟职场环境下的培养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102-103.

[10] 黎燕清. 我国临床护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中华护理教育,2008,5(6):266-269[11] 殷磊, 王艳. 谈护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J]. 中国护理管理,2009,9(1):9-10.

[12] 吴原. 临床教学引发的几点理性思考[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20):106-107.

[13] 楼蓉蓉, 蒲杰, 丁玫, 周瑛. 临床护理教学的管理思路与实践[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