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0:3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工作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体育工作经验总结

篇1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体育科研、课堂教学、课余体育活动

研究内容

现任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调查,教学能力分为课堂教学能力、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能力、体育科研能力、卫生保健知识科普能力。其中课堂教学能力还包括:1、教材搭配2、教法运用3、组织调动,情绪调动。4、课堂调控。通过对228所小学的调查问卷的研究,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五年制体育大专班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2001年,向黑龙江省的228所小学校发出660张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47份。

2.2实地访问法

利用九九体育专业教育见习的机会,用问卷和谈话的方式调查了34所小学。

2.3研究讨论法

与参加调查的同学讨论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研究未来学校需要体育教师具有哪些能力,要求每个同学都发言。

3、结果与分析

3.1 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在完成每堂课时,所表现出的多种能力,包括编写教学文件、组织教学、运用教法、知识更新、教学效果等部分。调查反映,各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大多数基本素质较好,有一技之长,但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完整;能上课但不会写教案;能够示范但说不出其要领;能够认真工作但不善于总结,致使小学体育课枯燥乏味不适合学生的特点,不能很好的完成《体育与健康课大纲》的要求,宝贵的经验得不到及时总结。出现有热情没水平、理论知识薄弱、实践水平一般的格局。

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表中不难看出,体育教师在编写教学文件和知识更新两方面较差(33%的教师没有教案,30%的教师自工作以来没有参加过各种业务学习)。致使很多学校得体育课内容陈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有甚者“一堂课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这说明体育教师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还需要加强。

3.2 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能力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在调查的262所学校中有64所农村小学没有在课程表中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有140多所学校课程表中虽有体活课,但不能经常性的组织活动,60多所学校能够较认真的组织课余体育活动,其中只有11所学校有完整的课余活动组织机构和活动计划。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第一是学校领导对升学率抓的很紧,对体育的作用价值认识不足;第二是部分体育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工作热情低,没有奉献精神,拜金思想严重;第三是学校场地小,器材少,经费短缺,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上述情况中,城市的中小学课余活动好于农村,同时体育器材和经费情况城市也好于农村。

3.3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小学体育教师工作能力中最薄弱环节。科研基础水平差,科研成果少,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成果。现有的科研成果质量也很低,70%多的成果只是一般性工作经验总结,在省级各种学术会上获奖论文只占24%,只有6%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3.3.1 最近几年体育院校才开设体育科研课,起步较晚。

3.3.2 有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资料、杂志、书籍较少,收集信息、更新知识较难。

3.3.3 体育教师本身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缺少科研意识,不能虚心学习他人之长。

3.3.4 小学科研设备少、条件差。

3.3.5 缺少学术交流,各种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得不到推广。

综上得出,体育教师在思想品德方面是良好的,为体育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理论水平低,教学组织方法单一,科研能力差,教学中体育课与健康课比例失调,重技轻能,基础知识被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所代替,脱离不了传统体育观念,适应不了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结论

4.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4.2 尤其是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4.3 务必从教学战略发展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4.4 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工作的指4.5 导思想,4.6 把体育教师的岗位培训、教学文件的编写、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4.7 力争使中小学体育教学到本世纪末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目标4.8 。

4.2 加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理论教学,开设科研课和课余训练辅导课,把编写各种体育教学文件作为毕业考试内容,严格把关,注意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3 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体育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的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考试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专门考试体育的领导机构实施,并及时检查督促。这样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认真对待体育课和课余活动,让体育教师有压力,让社会重视,促使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2

南江县沙河镇小学,位于巴广、巴南公路的交汇处,学校占地面积29271m2,建筑面积9456m2,体育场地9500平方米。教职工86人,学生1100多人。

二、安全工作经验总结:

学校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重点之一,是全校师生安全的保障,我校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按照“系统谋划、综合整治、群防群治”的工作思路,以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精神,加强安全管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近几年,学校被评为“四川省交通安全文明学校”、“四川省应急教育示范学校”、“荣获巴中市达州市2017年度护林联防工作先进单位”、“巴中市无创建示范学校”、“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一)、着力安全管理,展现安全责任落实新成果

1、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安全工作有序推进。由校长方玲任组长,副校长陈江任副组长,安监室主任和各中层干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安排部署学校安全工作。利用每周例会,班主任工作会等形式安排学校安全工作。

2、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根据学校安全工作的特点,积极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制定了各类应急预案,学校成立了处突分队,巡逻分队,巡逻队员每天对校园不定时巡逻。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制度,每月25号上报安全月报表,真正做到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3、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确保责任层层落实。一是实行安全责任到年级组,安全责任到班级,安全责任到教师,每学年初都要与教师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一级管一级的责任包干制,实行了“一岗双责”和时段负责制;二是加强常规安全检查,从教师备课、教师讲解、学生笔记、学生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将安全管理工作与教师评估考核紧密挂钩,并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

4、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安全工作顺利开展。

学校配齐物防设备,如防爆头盔,防暴盾牌,钢叉,辣椒水,橡胶棒,服装等,配齐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等,配齐技防设备,真正做到了物防技防双落实。

(二)、着力活动开展,提升师生安全意识新境界

1、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开设《生命生态安全》课并且保证课时、教师、教材三落实。学校利用应急体验馆,从交通安全模拟体验系统,灭火体验系统、报警电话体验系统、心肺复苏体验系统、烟雾逃生通道、地震体验平台等让学生感受模拟场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让学生总结生活中的安全活动经验,使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利用应急体验馆、班会课、活动课、广播、黑板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编制校园安全童谣等形式,通过讲解、演示和演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增强学生自我防护能力。二是通过《致学生及家长一封信》、《告家长书》、《暑假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书》、《学生安全管理责任书》、家长座谈会、家长调查问卷、意见征询、小手拉大手等活动确保安全教育进家庭、进社会。三是定期组织防火、防震、防暴、防踩踏等逃生演练,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强化安全知识,弘扬安全文化,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推进了校园安全工作的深度开展。

2、加强教职工、保安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全校教职工和保安学习各类安全知识,特别是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预案、设施、设备的使用等反复培训,入脑入心。

3、协调联动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积极与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通力合作,邀请沙河交警中队、沙河派出所、法制副校长等领导到学校作交通、消防、法纪、安全知识专题教育课。

(三)、着力常规排查,塑造学校环境安全新风貌

1、加大校园门卫综合治理力度。聘请了三名专职保安人员,负责日常的治安综合治理和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严格门禁制度,做好来访登记、交接班记录、学生请假出校记录,做到事事有记录,事事要汇报,杜绝不明身份的人员进入校园。

2、加强学校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坚持做到每天一小查,每月一大查,建立安全台账,摸清学校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实行责任追究制并立即整改,确保设施设备和器材的使用安全。

3、严格执行值班制度。每天领导带班和教师值班,分布的校园的重点部位,督导学生课间的活动情况,随时掌握学生的安全动态,一旦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能迅速在现场组织抢险和处置,切实做到响应快速、组织得力、施救有效,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三、历年新闻报道情况:

近三年,我校在巴中日报等各类媒体报刊上有关安全工作宣传的新闻报道40余条,如2020年12月,李坤林撰写的安全稿件《沙河镇小学多举措抓实校园安全工作》在中国报道网站上使用;2021年4月16日巴中晚报专题报道《南江县沙河镇小学抓实森林防火工作》;2021年4月1日我校教师李立恒撰写的《南江县沙河镇小学开展防灾减灾地震避险演练活动》在四川科技网上发表使用等。

篇3

遵照局领导要求,笔者查看了各校的校内外环境、总课表、教师任课表及校本教研和培训计划、开学初学校自查情况记录等,并将调研重点放在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研、培上,通过与校领导、教师交谈和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一些总体印象。

1.领导重视,投入到位

三所学校均高度重视技术装备的基础建设,不断加大投入,提高装备水平,成效显著,基本达到省级二类标准,部分条件达到省级一类标准(见表1)。

2.思路明确,管理规范

三所学校都充分认识到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作用,再先进、再完备的装备,没有良好的管理和规范的制度,也只能是一种摆设。三所小学均为小班化学校,校领导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具有小班化特色的管理规范。他们引导教师进一步规范仪器、设备、器材的登记入库、使用借用、损坏赔偿等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从近年来部分专用室获得的省、市级专项认证情况,可以看出各校在技术装备管理上下足了工夫(见表2)。

3.聚焦课堂,重点突出

三所学校都敏锐地意识到,课堂是关键,是技术装备建、配、管、用服务的主阵地,主阵地上师生的发展,是技术装备工作的意义所在。为此,虽然是刚刚开学,各校均立足课堂教学,把校本教研、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培训等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多研究学生,从而增强师生的主体意识。

4.努力创新,成果显现

三所学校依托技术装备工作,在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同时,也在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回龙桥小学结合晨诵、午读等群体性活动,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借助学校周边教育资源,成立了“回龙桥小学少儿信息科学研究所”。青云巷小学建设了“古生物陈列室”,对学生进行拓展科学教育。马台街小学教师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了多个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模”“科技发明”等活动先后在省、市、区比赛中获奖,为技术装备的应用性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当然,在充分肯定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群众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高标准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既有的“标准”,学校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表达和落实。

第二,学校在器材装备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如何进一步彰显体育场地功能,如何进一步规划和利用技能创造室等主题专用教室,这些都亟须研究和解决。

第三,在教师的专项培训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不论是经费的投入还是人员的培训以及课程的开发,都需要不断加强。

上述问题提出的基本出发点是:我们不能仅仅在技术装备的配置上下工夫,不能仅仅满足于管理好,还要想办法用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要创造性地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做出成效,做出特色。

二、管理建议: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

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做到的行动。能不能做到,做得好与不好,首先要看我们在具体工作展开之前有什么样的决策。教育技术装备调研的初衷,就是通过调研发现问题,为学校技术装备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笔者着重从如何凸显“软实力”方面提几点建议。

1.立足校情,优化管理

配备与管理,始终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要牢牢站在学校情境之中。这里的学校情境,包括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包括学校教育教学的个性化主张,以及学校里学生与教师的发展诉求。这些,都是决定一所学校的技术装备工作应该怎样做、怎样管的大方略。衡量一所学校的技术装备管理水平,不仅要依据专项配备标准,更要看其工作思路与绩效是否服务于学校的办学需求,有没有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预留足够的空间。因此,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有所调整。

2.立足教学,细化服务

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使命。我们的工作思路应该是,所有的教育技术装备要能够服务到每一门课程,服务到每一节课,服务到每一名学生。不是说美术专用教室只能上美术课,科学专用教室只能科学教师来用。要进一步细化所有的教育技术装备的教育功能,要制订整合性、一体化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做到物尽其用,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3.立足发展,强化创新

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终极目标。可喜的是,在这方面,三所学校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循着这样的思路往下想,我们可以围绕专用教室的设置开发独特的校本课程,形成课程特色;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尝试“大单元整合教学”,形成教学特色;我们可以充分依托社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区教育资源,借助校园网、图书馆等校内信息源,构建更大范围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形成特色学习平台;我们可以针对校内小小博物馆,深度开发各种主题学习单元、活动单元,真正把这些校园场馆办成富有特色的“主题学习馆”;等等。创新发展,来源于创新思维,学校层面在这些方面可以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三、 同步思考:统一观念,统整思路

通过这次调研,结合自己的工作领域,笔者认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研究与实践要集中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即管理、服务和创新。管理是技术装备工作的基础,即配齐、用足、用好,要科学规范;服务是为了让技术装备能够切实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技术装备工作的目的;创新则是技术装备工作的目标,要充分利用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开创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形成办学特色,这是基层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三个维度。

从工作领域上看,管理、服务和创新是教育技术装备的三个方面;从工作水平上看,管理、服务和创新则是教育技 术装备的三个不同的层次。在三者的关系上,管理是服务和创新的基础,只有管理到位了,技术装备的效益才能发挥出来,才谈得上服务和创新;服务是管理的内在指向性目标,即怎样服务就应该怎样加强和提升管理,服务同时是创新的生长点,服务水平发挥得越好,就为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创新是基于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水平上的飞跃,是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换来的“可能局面”。

从管理、服务、创新三个维度上来看三所小学的技术装备工作,可以认为:三所学校均十分重视管理,强化管理的做法扎实到位,富有成效,这是我区在这方面工作中一直提倡的,其他学校也做得不错;在服务水平上,三所学校也有明确的意识,不断提高服务和保障一线教学工作的水平;在创新这一层次上,三校虽有亮点,但还没有形成品牌特色和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而我区有的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卓有成效。

通过对三所学校的调研,笔者看到了各校在技术装备工作上所付出的努力。如果说硬件建设上的投入需要“硬实力”,学校需要依托教育行政部门才能完成,那么在日常管理上所花的工夫则完全展现了各校的“软实力”。技术装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配置可见的技术设施设备提升教育和教学水平,对学校来说是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这些不可见的、隐性的成分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是更加重要的。因此,从强化管理,到提升服务,再到大力创新,全部的用意都是在促进一所学校“软实力”的凸显。做强“硬实力”,凸显“软实力”,应该成为下一阶段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的思路。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对三所学校技术装备工作的总体设计,就应该向凸显“软实力”方向倾斜,为各校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撑。从学校办学层面上看,要将凸显“软实力”作为学校下一阶段技术装备工作的重点,通过课程资源开发、统整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水平。

因此,各学校在以后的技术装备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科学统筹规划,明确工作思路,在管理、服务、创新三个维度上再上新台阶。这样,我们才不会只拥有“亮色”,而是绘成丰富的“底色”,形成鲜明的“特色”,甚至是叫得响的品牌。通过凸显“软实力”提升学校的技术装备工作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四、主要措施:注重需求,协调助力

作为技术装备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科学合理分配利用资金,为学校装备最好的硬件,还要通过整合,使教育技术装备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使教育教学的三大要素通过装备过程实现和谐的融合,形成一个学科的高质量高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水平建设。由学科到全面,使得技术装备的最大化运用成为学校提升“软实力”的有力增长点。要实现上述工作目标,技术装备工作者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努力成为“软件开发者”“资源设计者”,协调各方面力量,为凸显“软实力”,提升学校技术装备工作的水平做出自己的努力。

首先,不仅注重符合“标准”,更要注重实际“需求”。

过去,我们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标准”来配备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和现代化装备。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标准,就容易脱离实际,忽略校本需求。这里所说的学校实际,既包括学校所在区域的群众对学校办学的要求,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指引,也包括学校的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现状、愿景的特点等,这些都影响着学校办学的方向,当然也决定了与之相配套的教育技术装备的“需求”。然而,办学需求对技术装备工作的这样一种“重要影响”往往是被忽视的。面对看似统一的“标准”,我们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应该立足具体情境,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目前我们要配备“技术装备”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了“需求”与配备的“针对性”,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特色化发展,配备了个性化、特色化的数字化实验室,如汉江路小学配备了再生纸创造室,丁家桥小学配备了机器人工作室,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将来这些工作会不断得到加强,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装备“示范学校”。

在技术装备工作领域里有这样一个误区,一谈到装备,人们立刻想到各种专用教室,好像是配备得越多,就越能反映一所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水平。诚然,专用教室的配备是现代教育装备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为学校配备更多有特色、有意思的专用教室。可是,如果仅仅是追求数量上的“多”,而不去考虑使用上的“优”,不仅会让学校财务不堪重负,也会造成新的闲置和浪费。例如,前面提到的技能创造室,其功能和定位究竟是怎样的?不仅要用于科学课,能不能更好地和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课程相整合?再如,很多学校花大力气做了微型专题馆,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地,然而,如何更好地开发其教育功能,更好地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从而创造性地将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所以,我们不仅要配备“项目”,更要注重“整合”。

其次,不仅注重技术装备,更要加强协调助力。

在实践中,人们还是习惯于将技术装备等同于“实物”—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而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却有可能被忽略。例如,三所学校共同反映出来的体育、艺术、科学等课程专业教师培训的不足,就是“软件”不到位的表现,还有一般任课教师的“技术装备应用”专项培训也不到位。随着我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不断推进,校园内每间教室都变成了多媒体教室,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可是,我们的培训远远没有跟上,甚至连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培训都不尽如人意,更别说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设备开发课程与设计教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学了。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 为了提高技术装备的应用水平,发挥其最大效益,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级培训,督促学校自行组织培训,同时有计划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装备管理、实验操作技能、自制教具、多媒体应用、装备新技术应用等,让装备工作在管理上上台阶,在服务上上水平,在创新上再突破。

在“协调助力”这方面,我们不仅提供培训机会,还要在以下方面加以强化:加大使用“南京教育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力度,使每所学校全面符合要求并在工作上有所创新;组织参加市级以上的“实验操作技能比赛”和“自制教具比赛”,并先进行区级选拔赛,力争取得更好成绩;利用“鼓楼实验中心组QQ群”及时传递信息、交流工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组织装备工作经验总结和研讨活动,鼓励更多的同志发表优质论文;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教科研工作,争取专题立项;等等。

篇4

摘要:中小学校的学生管理主阵地就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校风学风。本文通过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分析,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班主任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和具体方法并通过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校 学生管理 班级管理 自我管理 管理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13-02

传统的班级管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班主任普遍有主观性、随意性。或是强制性地发号施令,或是家长制地出言必训;或是保姆式的看管,不给学生一点自由支配的权利。长期以来,我们的班主任起早贪黑,班级工作无巨细都要管。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使班主任疲于奔命,事务缠身,不得于自身的提高;另一方面,这种“保姆式”的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个性、积极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只有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让其真正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班集体才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尝试成功的精神乐园。因此,我认为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保姆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必然要进行根本的变革。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真正做到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自己,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如何在班集体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制定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前提条件,而学生的自主精神是班级管理的灵魂。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从思想上更新管理观念,确认每个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权利和义务,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加强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教育,以“我是班级管理的主人”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

1.班级总目标的制定。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时,要求每个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出谋划策,组织他们学习、讨论,共同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的总目标。管理目标的确立,一方面使学生既要看到前进的方向,又要明确目标实现是每个个体努力的总和;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看到目标高而可攀,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管理目标制定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

2.引导学生制定分解目标。分解目标分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1)横向目标。横向目标其外延涉及学习风、组织纪律、班风班容等。对每一项目标,都予以量化,变软性任务为可检测的硬性指标。我班每个小组都讨论制定了学习、纪律、生活的目标,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激发学生把潜在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每一级的情况有专人记录,每月一统计,评出优胜组,期末按目标评出各项最佳小组。(2)纵向目标。纵向目标是指“横向目标”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要达到具体标准,须明确设计。学生通过参政目标的制定与实践,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与责任感心,使班级管理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为班级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班主任必须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1.建立值周制度。每周推选一名学生担任“值周小老师”。班中的事由值周小老师全权负责。晨会、主题班、团会等活动,老师只加以启发指导,从方案设计、组织准备到主持活动、总结评价都由学生自己做。值周小老师还要负责记载班务杂志,检查班干部的工作情况。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才能,班级的自我管理得到了加强团结,班集体内部也日趋团结。

2.改革班干部的选举方法。以前班干部的选举由学生提名,举手表决通过。常常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从进中学开始,就因为听话、大胆等原因被选为班干部,以后又因为有了工作经验,有了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从高一年级到毕业,连选连任,致使多数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有当班干部的机会,我采取班干部定期轮换制的方法。班干部从没有担任过的同学中间选举产生。由学生自我推荐作竞选演讲,再由同学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组建班委会。这样既可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干部以后走上社会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事业的关系。班干部的职责是协助值周小老师管理班级,负责检查各管理小组的工作,并记录检查情况。

3.建立若干管理小组。根据班级管理的具体要求,在班里建立若干管理小组。每个管理小组职责分明,分别督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维护班级纪律秩序。如课堂纪律组——负责课堂上的纪律;卫生组——负责教室及包干区的清洁工作,检查个人卫生;课间纪律组——负责课间纪律的检查,协助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等。各管理小组建立后,各组的岗位责任明确,并由组长负责。组长是一周一轮,负责记载好当天检查的情况。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机构,虽然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不能忽略教师的点拨。为了调控好整个班经受管理机制的运转,必须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火车头”作用。班主任可以把班级日常工作分成学习、卫生、纪律等几部分,每部分由一位同学主管。每天放学后,各管理小组组长分别向自己的主管同学汇报,主管同学再向值周小老师汇报,值周小老师把各主管同学汇报的情况进行整理归类,并向班主任汇报。这种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自我管理机制,使学生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班级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桥梁,是促进班级集体建设的中介,是学生展示才华的乐园。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属于养成习惯的事,光反复讲未必有用,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老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因此,班主任必须根据班级管理目标,指导员学生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1.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每学期初,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去集思广益,精心设计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主题队会,制定好一学期的主题班、团会计划,并选好主持人,做到人人参与,富有个性。由于这些班队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每个步骤都有学生的参与。在参与中,学生的自治能力得到提高。

2.新颖别致的晨会课。晨会是班级活动的主阵地之一,也是同学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老师应尽可能性给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值周小老师根据本周的行为训练重点安排一周的晨会内容。晨会内容有新闻交流、小品表演、辨论赛等。每周五,由值周小老师总结一周的情况,提出下一周的努力目标,同时推选好下周的值周小老师。这样周而复始,进行常规化的系列的活动,既有针对性,又有启迪教育意义,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创新性融为一体,既成了学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展示个性、尝试成功的乐园,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治能力,对班集体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建立竞争机制,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让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气氛。每个学生自找一名对手(水平相当),老师可依据学生的可比性,稍作调整。竞争对手比学习、比思想、比体育。竞争对手名单列表上墙,各自的成绩公布于表,以便时时可激励双方。通过竞争,优等生更优,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进步特别快。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总之,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才能,以自己为本,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达成有效的班级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骆舒洪.周卫红《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1第11期

篇5

关键词:一师一优课;课堂实录片;拍摄规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64-04

2015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这是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惠及全国的一项公益活动项目,涉及到普教系统的小学、中学的所有教师,面广量大,意义重大。

南京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启动以来,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各区教育局、电教中心、教研室和广大教师共同努力,2015年共有1.7万多名教师注册,晒出了1.5万多节课, 有102节课获得部级优课。在活动中,教师们课上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课下积极研究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方法,平时注意积累自己上课的视频资料,积极参加晒课。这些课均按照一节完整的课堂实录片(以下简称“课片”)的形式呈现。活动开展一年多来,我们已经发现并积累了一批优质的课堂实录。但是,我们也看了很多参赛老师提供的视频,从拍摄的技术层面上看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拍摄的前期准备,拍摄期间的摄像手法、拍摄后的编辑技巧等环节,都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目标不明确、声音不清楚、画面不稳定等等。

虽然很多老师对课本身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由于技术上的欠缺和认识上的不到位,造成课的质量受到了影响,应该说是很不值得的。因此,笔者在这里想结合自身从事课片拍摄10余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组织和评审活动的切身体会,跟大家一起交流课片的摄制规范。希望能够给参加这项活动的参赛教师和从事视频制作的人员带来一些启发。

一、课堂实录片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想拍好一节课片,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课片?

所谓课片也就是记录一堂课完整过程的视频。有人可能会讲,这也太简单了吧,没什么好讲的呀。其实不然。我们知道,一节合格的课片,需要能够把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清晰的交代清楚,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而这在技术上首先就要让观众看得清、听得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信息传达的基础。设想一下,如果一节课片画面非常清晰,但是没有声音,还能够有效传达教学的信息吗?如果一节课声音录制很好,但是画面聚焦不实,观众看起来就会觉得非常费劲甚至根本看不懂。

所以说,看得清、听得清是摄制一节课片最基本的要求。在这基础之上,怎样才算是会拍课呢?

拍课片最核心的宗旨就是“跟着课走”。我们很多非专业人士拍课片,都是把镜头紧盯着教师,始终把教师放在画面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镜头,但这种拍法会比较容易忽视其他信息的传达,比如板书、学生、课件等等,比如教师写完板书就走到学生中去了,但实际他嘴里说的内容还是刚才的板书,这时候的画面,应该依旧是板书,我们完全可以让教师在写完板书后走出画面。同样的,教师讲到课件的时候,画面就应该是课件。所以“跟着课走”这句话,基本可以理解为“老师在讲什么,就拍什么”。经过笔者十几年的实践,也有了一些自己新的体会,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观众想看什么,就拍什么”。@句话强调的是为观众服务,强调拍摄的目的性。

二、课堂实录片拍摄的前期准备

经常会碰到一些负责视频拍摄的老师,在拍摄之前不做任何的准备工作。其实,这是拍摄课片的大忌。要想拍好一节课片,作为拍摄者,充分有效的前期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需要做到明确拍摄目的,进行有效沟通,做好技术准备。

1.明确课堂实录片的目的

明确拍摄目的是什么?是用于教师培训?赛课?教研活动的素材?还是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同的拍摄目的,就有不同的拍摄手段和表现方法,从摄像机的数量和位置、拍摄的侧重、剪辑的技巧、录音的技巧,甚至课件和板书的停留时间都不一样。所以说,拍摄课堂实录的第一步是明确拍摄的目的,只有明确了目的,你才能以执教者和观众的角度去思考,他们要表达什么,他们想看什么,从而决定思考拍摄和剪辑的方法。

一般来说,课片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示范课:主要目的是强调、展示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产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的规范等。可以通过字幕等形式强调教学环节、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让学习的教师有更大的收获。甚至可以穿插专家的点评,及时说明一些要关注的内容。

(2)参赛课:突出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中优异的一面,突出教学环节中的亮点。通常需要通过剪辑以实现尽可能完美的结果。“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课堂实录,就属于这个类别。

(3)研究课:通过真实、客观的反映教学过程和效果,达到研究和评价的目的。通常会保留一节课里成功和不成功的各种行为和教学环节等。

在明确了拍摄的目的后,作为拍摄者还需要弄清楚这节课的主体是谁?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这直接决定了画面的主体。以及到底采用何种手段进行拍摄?是需要真实的记录还是可以在后期进行二次加工,这也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拍摄。

2.进行有效沟通

有些拍摄者在拍摄之前,没有与任课教师进行很好沟通的习惯,在不知道这节课讲什么、怎么讲,出镜教师有什么想法和要求的情况下就贸然录制。可以预见这样录制出来的课片,质量一定不会高。拍摄之前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拍摄者要去了解教师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哪些地方是重难点,了解他们对拍摄的想法。此外,既然是沟通,就一定是双向的。我们在倾听老师想法和需求的同时,也要对老师提出专业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只有双方充分沟通,各自从自身的角度提出要求,才能把课拍好。

(1)询问老师的拍摄需求

询问老师这节课的内容设计、要突出的环节等,在拍摄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2)告知老师拍摄的要求

老师不属于专业演员,但是由于其需要出镜,因此还是要有一些服装、化妆等方面的规范。

例如,服装方面,根据实践经验和电视规律,可以有如下几条:建议老师穿着暖色调的服装,忌穿纯黑或纯白色衣服;服装颜色简洁,不要有条纹;服装面料不能反光;忌穿无领的衣服;若有可能,请多带一套衣服备选;拍片时眼镜易反光,最好不要戴。

再比如化妆方面,一般我们会建议中长发女教师全部将头发扎起,用发绳束之,忌用发夹(尤其是带闪光装饰的发夹)。所有教师不得佩带戒指、耳环、手镯、项链等饰品。男教师需剪短头发,刮净胡子,确保端庄有神。

教师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从电视的角度,也是有要求的。如排版应尽量“字大行稀”,页与页的切换不要使用任何特技;课件中字体建议选用黑体字,英文可用Arial字体,字色的选用不建议超过3种;字号介于32-40,字大观众容易看清;每页的内容上下左右要留有空白,不要顶天立地,左右也不能太靠边,防止课件内容在转换为电视信号时被去掉等。

此外,在录制过程中,我们也建议老师尽可能正面面对摄像机、不要挡住镜头,特别是在板书、提问学生的时候。尽量减少频繁走动、提醒学生不要挡住镜头,尤其是在小组活动或写作业的时候,提醒学生坐姿和写字姿势,请学生发言时尽量做到声音洪亮(便于拾音)等等。

3.做好技术准备

在与老师充分沟通后,拍摄者应当对需要拍摄的这节课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应当根据课的要求和特点,从专业的角度做好相关的技术准备,包括设备的选用,如是用一台摄像机还是两台摄像机?需要几个摄像人员?是否需要额外的话筒等等。这些准备工作必须在拍摄之前完成。此外,还要做好空间和时间的准备。例如如果是在学校教室拍摄,教室的光线是否满足拍摄要求?教室的隔音是否合格?选定的拍摄时间是否会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又或者是否会被课间的铃声、噪杂声干扰从而影响正常的录制等等。

可以说,充分有效的沟通,是成功拍摄一节课片的基础。

三、课堂实录片的拍摄方式

从2015年南京市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情况看,从拍摄技术的角度,绝大部分课片都采用了以下四种方式之一:单机拍摄;双机拍摄;多机位现场切换拍摄;录播系统拍摄等。

1.单机拍摄

单机拍摄通常只需要一位摄像。由于大部分课片是由老师自己解决拍摄问题,因此,成本最小、实施最便捷的单机拍摄,也就自然而然成为这次活动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拍摄方式,这是这种拍摄方式的优势所在。同时它也有很明显的劣势,就是由于机位单一,会造成无法很好的兼顾教师和学生,在后期剪辑中可能也会造成前后画面因为相同机位拍摄而无法自然衔接的问题。因为只有一台摄像机,所以单机拍摄的机位选择非常重要,要能兼顾教师、板书、投影、学生的空间位置,减少摄像机镜头摇动的幅度(摇动幅度大而频繁,会让观众头晕)。在用摄像机随机话筒拾音时,还要注意离教师近一些。在教室一边是窗户,另一边是墙时,尽量靠近窗户,这样处于顺光拍摄,师生的脸不会“黑”。

2.双机拍摄

有些课片,安排了前后两台机器拍摄。在原有一台机器拍摄教师活动的同时,增加一台用于专门拍摄学生活动。@种方式较原有的单机拍摄,可以更好地兼顾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更加准确地反映教学的真实过程。但是由于是两台机器进行拍摄,画面素材增加一倍,后期的剪辑工作量大幅增加,需要找到相同的时间点,并对齐,对制作人员的剪辑能力有一定要求。

3.多机位现场切换拍摄

我们还看到,本次活动中还有少数一些课片,采用的是类似专业EFP现场制作的模式,包括使用两台以上的摄像机,一台以上的视频信号(图像)切换台,以及调音台等组成完整的拍摄录制系统。采取这种模式录制的课片,音画质优良、画面切换自然流畅,且一般不需要后期再花费太多的时间,制作效率高。当然,这种模式成本较高,对设备和人员的专业要求也较高,通常只有电视台、电教馆和部分专业视频公司才具备这种拍摄能力。

4.录播系统拍摄

此外,还有一些课片是在学校的录播教室里拍摄完成的。近年来,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许多学校新建了录播教室,为教师们录制课片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方便。录播教室的环境和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画面和声音的质量,且这种模式通常只需一个人甚至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录制,因此在有录播教室的学校中,也经常被采用。不过由于纯粹的自动录播系统暂时还无法做到像人工一样智能,所以无法完全应付各种突发的场景变化,有时会发生画面切换延时、不到位、构图不准等一系列问题,会影响整节课的展示效果。如果想通过这套系统进行高质量的拍摄,可以采用人工切换的方式,即取消自动切换,改为手动切换,由摄制人员手动进行镜头的切换。目前大多数自动录播系统都具备该项功能。

四、课堂实录片典型场景的拍摄规范

任何与拍摄有关的规范,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拍摄基本功为前提。如作为一位摄像,需要了解摄像机的性能,需要知道机位、景别、光线、构图等基本概念,需要能够运用“推、拉、摇、移”等基本拍摄手法等。基本功的训练,需要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靠自身勤加练习。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不多赘述。这里仅就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若干典型场景,提出摄制的经验与建议。

1.如何拍好小组学习课片

在一些小组学习的课中,教师通常让4-6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全班有若干个小组。想要反映出全部小组的学习过程,看清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太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应当集中精力,用摄像机“盯”住2-3组学生,交替拍摄。同时,也需要给教师一些镜头,表现教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的。

那么,如何确定“盯”哪几个小组呢?这其实就要求拍摄者在拍摄前与老师做好沟通,清楚地知道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明确拍摄的主要对象。同时也要求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以便准确迅速地捕捉到有价值的镜头。

此外,在拍摄小组学习的时候,声音的拾取是一个难点。每个小组都在同一时间进行讨论,如何突出想要的声音?笔者建议:画面上出现某个小组的时候,让一位录音师用横竿将话筒举到那个组的上方,在不进入画面的情况下尽量靠近学生,与此同时调音师只保留这一路声音,把其它声音都消除,这样就能确保观众听得很清楚。当然,这种方法对于人员和设备配置都有一定的要求。

2.如何拍好数字化学习课片

现在有不少老师选择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由于平板屏幕小,学生有时候还是手持操作,普通观众无法看清学生平板上的内容,给这种数字化学习的课片拍摄带来了一些挑战。那么,怎样才能拍摄好此类课片?

(1)直接拍摄。与小组学习类似,用摄像机直接拍摄平板屏幕。这种方法对摄像师要求更高,需要其能够尽可能拍摄特写画面,清楚的拍摄出屏幕上的内容;此外对现场导播要求也较高,学生手持平板操作的画面有时稍纵即逝,需要其及时切换。

(2)事先与老师沟通。请老师及时将符合要求的平板信号通过教室的广播软件切换到教师电脑,然后通过采集卡等手段采集教师电脑信号,就可以获得画面质量较高的全屏信号。

(3)事后补拍。某些时候,可能没有办法录制到课上即时的平板画面,不得已只能在课后进行补拍。这种方法不建议常用,一是会造成后期工作量的增加,二是有时某些画面是生成性的,等到课后再拍已经不是原来的状态,也会造成工作量的增加。

五、课堂实录片声音的拾取规范

课片声音的录制,对于一节课片来说,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画面。课片的声音录制,主要包括教师声音录制和学生声音录制两方面。

1.教师声音的录制

最好的办法是让老师佩戴无线话筒。把无线话筒的发射端戴在老师身上,把无线话筒的接收端装在摄像机上。这样,老师的声音就能清楚的记录下来。无线话筒尤其适用于拍摄体育课,教师无需再为话筒的线缆所约束。如果因为条件限制没有或者无法使用无线话筒,可以使用有线话筒。这样就需要注意话筒的线缆,不要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教学,且由于有线话筒不方便随身佩戴,因此教师要注意不要离有线话筒摆放的位置过远而造成拾音不清。如果无线、有线话筒都不具备,只有摄像机上的随机话筒时,通常录制的声音质量不会太高。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当首先选择隔音环境更好的场地进行录制,此外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提高音量,有意识的面向摄像机、靠近摄像机,以使声音更加清晰。

2.学生声音的录制

在拍摄过程中,理想的方式是为学生配备若干手持无线话筒。当有学生发言的时候,可由老师交到学生手里或者由学生自行传递,学生通过无线话筒发言。

如果没有无线话筒,而老师佩戴了无线话筒,可以请老师走近学生,用老师身上的无线话筒拾音。有时候,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没有任何话筒。在这种情况下,拍摄人员应该事先跟老师做好沟通,请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简要重复学生的重点词句。观众可以通过老师的重复获得学生回答的信息,有助于观众准确的理解这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