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师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02:1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师工作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基层医师;临床培训;妇产科;教学
临床妇产科教学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妇产科医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作为北京市唯一的三级甲等妇产科专科医院,每年承担着大量的基层妇产科医师的临床培训工作。对以往来我院进修的基层医师调查数据显示,其特点大都是基础理论知识薄弱,临床实际操作不够规范,专业文化程度、工作时间长短差异较大,临床实际工作经验及能力也参差不齐。虽然进修医师的个体化差异较大,但一般来说,他们对进修学习都怀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希望多参与医疗临床实践,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如何针对学员的基础水平并结合我院的教学资源优势,在卫生部颁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己在基层妇产科医师临床培训中的教学水平,是从事基层医师培训的专业医生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工作。以往妇产科学教学方法,如传统的大课堂讲授法、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法、临床演示模拟器材教学法、病案启发式教学法等,哪些更适合基层医师的临床培训、如何根据基层医师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临床教学效果,是每一个培训医师所必须用心思考并努力实践的课题。下面就谈谈我在基层医师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 注重临床基础理论培训及个性化特色培养
妇产科学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十分强的临床学科,妇产科学也是一门医疗风险相对较高的学科,在基层医院发生医疗差错事故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基层进修医师对进修培训大都体现出浓厚的专业兴趣,他们对待临床工作也非常认真努力。针对基层进修医师大都理论水平较低、接待病员时思路不清、病情变化后不知所措等特点,我们的经验是首先选用具有高级职称、理论知识丰富、责任心强的高年资医师作为带教老师,按照教学计划利用小课堂授课方式,定期轮流为她们集中进行专题基础理论的教授;其次,利用每日常规的上级医师查房、定期的主任查房、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术前讨论等一系列的制度,精心挑选比较合适教学的病例,详细地讲解该病例的诊断要点、诊治原则、病因病理、疗效观察及病情发展趋势,最大程度地在理论知识方面给予基层进修医师以帮助;再次,利用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提出疑难病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导他们利用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系统,通过查阅文献获得所需答案,并进行总结和撰写相关科研论文,全方位、立体式地尽最大努力提升他们的临床理论知识水平。
除了下大力气提升他们的医疗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外,我科还针对进修医师不同的工作经历、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对其大致分为如下3种类型:(1)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医师,在原单位临床经验少,不能独立开展临床工作;(2)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基本掌握妇产科常见病的诊治,在原单位能独立开展部分临床工作;(3)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原单位工作时间长,有一定的资历,能独立诊治各种妇产科常见疾病。对于第一类进修医师,主要通过低年资医师病房轮转制度来掌握妇产科常见病种的诊治,掌握低中难度的手术操作。对于第二类医师,主要通过日常临床实践中规范他们在常见病种诊疗中的手术操作,熟练掌握妇产科常见病种的诊疗和手术,并对少见病种、疑难病种高难度手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于第三类医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考评后,可以在上级医师的监督下独立值班,管理一定数量的病床,在一些常见手术中参与或主刀。总之,大原则就是严格考评其临床能力,根据其临床工作能力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工作计划,尽量做到对每一位进修医师的因材施教。
2 注重医疗临床认知的纠偏与重塑
基层医师由于一般工作、生活在县乡一级的卫生医疗机构,对医疗的认识大都停留在手术是否过关的问题上,认为熟练的手术技巧就是一个优秀医师所具有的一切。这些基层医师不乏手术水平很高的进修者,但充其量也只是个手术匠而已。由于他们对妇产科疾病的并发症、合并症、综合征缺乏深入细致的认识和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一些诸如妊娠高血压、妊娠合并心脏病、难产的处理、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严重感染休克等风险大的病种不加重视,导致这些疾病的处理不够到位,经常埋下医疗事故的隐患。因此,带教老师在不断强化临床实践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制定和完成临床工作程序的量化标准外,还需要不断强调手术从来就不是妇产科学的全部,而对疾病的科学诊治思路、治疗方式的选择、手术前指证的把握、术前准备、术后处理都是一名优秀医师医疗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此外,由于患者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纠纷也呈上升的势头,所以对医疗事故的分析和学习就变得非常的重要。通过学习,要让基层医师从医疗纠纷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加深他们对医患沟通解释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学会维护自身的权益。
3 注重培训医师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3.1 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对妇产科知识的总体把握
一个合格的妇产科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我本人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很注重自己理论知识的更新和巩固,不断学习新版印刷的妇产科教科书,时常注意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国际间的交流,积极撰写科研论文,学习国外文献知识。理论知识需要临床工作来验证和加深印象,临床医疗实践也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储备作为指导。所谓对妇产科知识的总体把握,绝不仅仅是知道、了解这些重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随时地提取和应用它们为病患服务。在对基层医师的培训过程中,他们所提出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那一点点,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需要清晰明了地表述能力外,对妇产科知识的总体把握无疑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还要能够使他们明白的掌握所学知识,所以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生动的事实举例表达清楚,使得她们能够理解和掌握。
3.2 要形成自己生动形象的鲜明教学风格
基层医师大多都接受过临床医学的理论教育,更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只是可能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实践操作不够规范,对疑难病症的处理缺乏经验。在给她们进行培训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补充,另一方面还要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授予大家,与单纯的医学生授课有所不同,在于深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可能存在病人疾病发生率及疾病种类不同,针对不同地区
的疾病特点予以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基层医师应该掌握当地多发疾病的诊疗常规及特殊情况的应对。在教学课堂要有大量的互动,深入了解她们的需求和薄弱环节,通过讨论、提问、争论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基层医师的需求,有时可能还要有具体实例、病历分析,还有以往经验的探讨等等,甚至有时还要强调语言表达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3 注重激发、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
基层医师的临床工作可能很单纯。对单一疾病的处理非常熟悉,甚至很在行,但是对复杂疾病的处理,就缺乏经验,在讲解了疾病的病生理基础上,讲解诊断与鉴别诊断,最终讲到治疗方案。另外临床操作往往沿袭以往的当地的传统的方法,不够规范,不够严谨,甚至是错误不建议再使用的方法,对于这些情况要有针对性一一解决,举例说明老方法的不可取之处、新方法的优势等。可能有时要把使用的器械、流程、用实物的形式很生动的呈现在学员面前,借鉴国外的方法,进行workshop的使用,来进一步激发学员的积极性,用手把手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实践技能。
3.4 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中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兼具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多元化教学在妇产科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确保基层医师有效地获取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妇产科教学质量,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示教是非常必要的。其中PBL教学、教师模拟标准化病人、参与式教学方法、电教多媒体技术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都是非常有效的。多元化教学具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基层医师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等诸多优点。
实践表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引入将有助于妇产科示教课医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能有效地调动基层医师的学习热情,能够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十分有益于基层医师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5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
现代医疗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为了提高医学教学和科研的起点,妇产科医生要在认真阅读妇产科重要文献的基础上,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的最新专业资料,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通过利用网络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方法阅读大量的经典文献和最新资料,打牢学科基础理论,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总之,为提高基层医师的专业能力,要在提高自身妇产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信息技术等方法,强化基层医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发挥学习主动性,坚持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国内和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从而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林,辛晓燕,陈必良,浅谈妇产科学教学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965-967
2 吴红骏,赵洁,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改革远程开放教育的教与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0,(8):25-28
3 欧阳仁宣,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J],中国电化教育,1999,(2):23-24
4 舒涛,梁渊,张文斌,等,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21):1
篇2
【关键词】抗菌药物;管理难点;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75-02
本次课题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难点及相应的管理对策,为此选择2000例患者作为说明对象,现将结果进行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0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123例,女性患者877例,年龄12-78岁。根据入院时间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100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570例,女430例,平均年龄(32.9±2.1)岁。对照组100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553例,女447例,平均年龄(32.1±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充分比较。
1.2排除标准[2]
(1)年龄>80岁者;(2)合并严重感染者;(3)精神疾病(或语言障碍)无法正常交流者;(4)未成年无监护者。
1.3研究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抗菌药物过敏史、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用药名称、用药方法、停药时间、住院费用。
1.4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住院及门诊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51.9%,明显低于对照组(89.3%),两组差异显著(P
观察组患者实施专项管理后,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种类、用药时间、用药时限及费用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管理前)相比差异显著(P
2.3药品种类变化情况
专项管理前后,使用频率最高前5位药品出现明显改变,前后差异有统计意义(P
3.讨论
抗菌药物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使用频率较高,且用药时间较长,常常会增加耐药菌,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毒副反应,给治疗工作带来严重影响。为此,不断强化监管力度,能够进一步对规范临床安全用药产生促进作用[1]。
3.1管理难点分析
从表1及表2 中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住院及门诊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使用强度虽然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是仍然占有一定比例。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导致这种现象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为:使用依据不充分、经验性用药情况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非常普遍,成为抗菌药物的主要管理难点。同时,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实施抗菌药物管理后,临床集中使用的前五位抗菌药物种类出现明显变化,这种现象实际上能够说明,临床抗菌药物用药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并兼具时效性。
3.3管理方法
3.3.1明确责任
严格按照卫生监管组织及上级部门制定的抗菌药物相关使用规范和要求,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以医院院长作为抗菌药物规范管理首要责任人,并下设相应的管控小组,小组内部成员为各个科室,形成至上而下且完整全面的管理体系,进而对临床药师、医师抗菌药物开具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进而有效杜绝或减少无根据选择药物、经验性用药等不合理现状。根据抗菌药物管理情况,严格执行月考核制度,在明确考核基础的情况下,进一步对相关人员责任进行明确,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3.3.2全面干预
成立专门的抗菌药物监管机构,根据医院内部实际情况制定完善良好的管理制度及整改措施。同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控制措施,并结合医院行政干预方法,进一步为抗菌药物合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其中技术控制措施主要是指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严格评估和审核,发现不合理现象,要及时进行采取应急措施进行科学干预[3]。行政干预则是通过考核方法对抗菌药物进行有效管理,对于出现严重问题的科室或个人,要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只有形成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才能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苓,王天龙.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难点分析与对策[J].北京医学,2012,08:741-742.
篇3
[论文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发展,文章从医学留学生在临床前期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等方面入手,探讨、研究医学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旨在提高中国医学高等院校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知名度和教育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国际化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发展,以教育和人才为核心的全球化行业竞争与合作日趋激烈和频繁。就高等教育而言,海外的渗入与引进,国内的输出与交流,这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这一新形势变化,着眼于提高国内高等教育的国际知名度、竞争力和拓宽我国对外友好交流的各个领域,国内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积极发展对外留学生教育。如何开展好高等医学类专业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由于目前没有现成的标准或模板,各医学院校均在探索之中。苏州大学医学部(以下简称“我校”)在实践中不断研究这类问题,及时优化和规范医学留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尽快熟悉学生情况
我校自2004年起招收临床医学专业海外留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应届高中生。他们的基本情况是:(1)具备一定的数理化知识、生物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但其医学知识相对匮乏,且学生间知识水平差异较大。(2)受英联邦国家语言环境的熏陶,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特别是阅读和写作水平,但英语毕竟不是他们的母语,其英语发音和表达与标准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之间存在差距,而且不少学生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其语音相对不够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问的交流。(3)这些学生大多信仰印度教或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深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4)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课堂气氛热烈,但组织纪律性差,上课迟到、早退时有发生。(5)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回国参加本土医师执业资格申请或执照考试。
尽快熟悉这些情况,使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在开课前教师应该熟悉来华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历史等,并将其融人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减少师生间的陌生感,为教学的Jib~,利展开营造一个亲切和谐的氛围。
二、精心选编英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和依据。好的英文教材是开展医学留学生教育的重要保证,然而国内还没有现成的、适合留学生医学教学的英语教材。教师是使用国外原版医学教材还是改写教材或自编英文教材是授课前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教材建设方面,教学管理人员应及时为教师服务,提供各种相关参考资料、教材和后勤保障,并与授课教师一起协商,提前研究其内容,结合授课对象的特征,科学选择适用教材。目前,引进国外的医学原版教材是一条捷径,它有以下优点:(1)概念准确,内容精练,要点清晰,句子优美、简洁。(2)注意知识的拓展和更新。(3)强调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融会贯通。(4)重视循证医学。(5)图文并茂。(6)列出一定数量的参考读物,鼓励自学,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
遵照教材内容应为授课提供思维空间、教学内容应与教材内容基本相一致的原则,我校教师组织、白编出版了双语《机能实验学》教材,既可用于医学留学生英文实验教学,又可用于国内医学本科生双语实验教学。教材建设的实践在广大留学生应用中深受欢迎,也为其他医学相关学科用英语顺利开展教学提供了依据、规范等一系列有力保障。
三、组织精干的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教师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大多数来华留学生通常只学习过汉语日常生活的简单用语,对于医学专业知识则无法用汉语交流,这就要求教学全过程需用英语完成,因此医学留学生的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高水准的英语听说表达能力。
1.深化教师认识留学生医学教育的重要性。组织教师学习国外医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模式,使他们认识到实施留学生医学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组织海外留学人员介绍国外医学教育的现状,以及他们在国外考察、学习的经历,让教师认识到开展留学生教学是锻炼、提高自身能力的好机会;同时出台一系列针对留学生专业教学的激励、扶持政策,以此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强化教师的医学外语素质。成功的医学专业课全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丰富的英语医学专业知识。我校进行强化教师医学英语水平的尝试包括:(1)从日常工作人手,鼓励教师经常读、说、听、写英语,特别是医学专业词汇和术语的拼写和发音。(2)增加教师用英语交流专业的机会,如开展英语形式的医学讲座、科研项目交流、学位论文答辩等。(3)建立医学英语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措施。“请进来”即定期邀请国外医学专家、海外医学精英、国内其他学校以及我校的优秀教师在我校进行英语授课示范和进行专业英语的“传、帮、带”,感染一片,强化一方。“走出去”即大力选派本校年轻教师到国内外开展留学生教学较好的医学院校或研究所进修、学习英语口语。(4)开展教师医学专业课全英语教学的授课演讲竞赛等。通过上述措施,培养和打造过硬的医学留学生教学师资队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教师应研究留学生医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与师生交流,经常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针对医学留学生教学工作的研究与讨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力求优化教学各个环节,流畅衔接于教学全过程。
四、从容驾驭课堂教学
教师能用英语自如地进行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留学生授课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讲解、课后交流、信息反馈和经验总结等。
1.做好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鼓励留学生预习所讲的内容,包括专业词汇和术语;二是要求教师查阅、收集大量与教学相关的英文资料,精心备课,力求课堂上可以用英语熟练地讲解。备课不单单是对教学内容的常规准备,不是一个仅仅完成讲授“量”的作业,而是要对课堂内容有一个“质”的细化工程。
2.认真讲课。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师讲课时应做到发音标准,深入浅出,条理分明,突出重点,联系实际等要求。切实让留学生感到用英语讲授课程高效而不单调,讲授丰富而又不失主题。(2)医学留学生课堂教学还应始终重视贯彻“三基、五性”原则。“三基”即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性”即教学要体现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坚持上述原则,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3)留学生医学教学密切联系生活体验和临床工作经验。有些医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复杂。因此,教师在用英语授课时,还应积极主动联系生活体验和临床工作经验,教学过程中,要多举例,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挑选一些留学生讲授简单易懂的内容,从而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任务的能力,而且营造了热烈、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5)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善授课效果。教师可辅以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诸如在课堂上努力营造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并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
3.抓好课后交流。(1)要求留学生及时复习,“趁热打铁”,归纳总结。(2)教师结合已讲内容,引导留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并能触类旁通地灵活掌握所学知识。(3)鼓励并推荐留学生选择性地阅读相关外文资料(英文原版书籍和学术杂志)和查看专业网站,以满足其快速和大量阅读的需要,扩大其专业知识面。(4)重视医学教学实验操作技术及相关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与交流,培养留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5)不定期地进行课堂-’J,N验以及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安排留学生课后自学,巩固所学内容。
4.重视信息反馈和经验总结。课后教师应及时听取留学生对授课内容、方法的反映,根据反馈意见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和修订教学内容,不断促进担任医学留学生教学的教师再学习和再提高,积累经验,精益求精,优化对留学生授课的教学效果。
五、严正考试制度
我校对医学留学生专业课程考试的出题、组卷、审查、备份、保密、监考以及试后阅卷、成绩录入、装订保存、试卷分析等各个过程严格把关,建立了和国内学生相同的一系列围绕考试前后的准则、规章。尤其针对留学生考试纪律松懈而制定了严格的考场纪律守则,对于违纪的学生不论情节轻重均要严肃处理,以此真实检验留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六、重视教书育人
担任医学留学生教育的专业教师与管理者应重视医学留学生教育事业。教师不能因为开展医学留学生教学任务重、耗时多就忽视了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传授医学知识时,教师应抓住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典型实例及课余机会,培养留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丰富深厚的人文情感,努力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自然环境之间以及医患、医护、同学、师生等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具有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医学职业操守。
篇4
护理学在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术中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美国腭裂颅面协会在“唇腭裂及颅面畸形评估与治疗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护理学在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地位、意义和工作内容[3]。在欧美,许多唇腭裂治疗团队都有着一批经过特殊训练的护理人员,他们从患儿出生后第一天开始就和家长、患儿接触,介绍有关唇腭裂的一般知识和治疗内容并指导患儿双亲进行正确的喂养,从而较早地增进了患儿家庭和治疗团队之间的接触,起到了患儿进入序列治疗的桥梁作用。在我国,由于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术开展时间不长,这方面的护理经验总结较少,而唇腭裂新生儿作为一个特殊的患者群体,其护理工作又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 因此本文将我院护理工作经验作一总结。
1临床资料
门诊随诊患者15 例,男性9 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者出生2天,最大5 天(平均2.8天), 均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2护理
2.1术前评估:对患儿生长、发育、营养和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以判定对矫治术的承受能力;按照医嘱作好各项术前检查;对唇裂患儿应观察面部皮肤有无异常(溃疡、疖、痈等);对腭裂患儿应检查口内及耳、鼻、咽、喉等部有否炎症。
2.2 制取上颌模型
2.2.1制作特殊托盘:用1岁左右健康幼儿上颌牙模去除牙列, 采用光固化牙科树脂预成型片(福克斯,GC公司,日本)在牙弓上制作托盘,光敏固化、边缘抛光待用。
2.2.2 取模:由两人配合完成,一人端坐位将患儿头倒立,左手轻轻托住患儿头部,右手牢牢拉住双腿;另一人调拌合适硅橡胶印模材料(赛拉格,DMG公司,德国),要求粘稠度适当、固化时间短,将其置于特殊托盘上旋转放入患儿口内,取模。 印模应包括整个硬腭并进入颊沟、前庭沟及患侧鼻前庭。将完成后印模灌制石膏模型。
2.3制作矫治器:依据石膏模型,确定塑料托的大小。用牙科蜡填平腭中部的裂隙并恢复成正常的牙弓,然后制作腭护板。使用自凝透明牙科树脂(Ortho Dontic,日进齿科材料公司,日本)制作腭托, 注意腭护板要伸展到两侧颊粘膜反折处及上颌结节后方,以利固位(注意矫治器边缘距离粘膜反折处应空出2mm)。打磨抛光矫治器,使其边缘非常光滑。(如图1)
2.4 戴腭裂矫治器:将腭护板轻轻旋转戴入婴儿口中,调改腭护板边缘长度, 最后在护板两侧组织面加义齿软衬材料(德山公司,日本),复位到患儿口内至材料完全固化。最后用防水纸胶布(3M公司,美国)将突出、扭转的上唇及上颌骨加压粘着,防水胶带的两端粘着固定于面颊部(如图2)。通常婴儿可立即进行正常吸吮。同时指导婴儿父母如何给婴儿戴入、取出及清洗腭护板。腭托后缘不宜过长,以免引起恶心。患儿适应矫治器后可24h戴用,每次进食后需清洗矫治器。
2.5心理辅导:护理人员应了解新生儿特殊的心理状态和需求,然后根据治疗进程进行心理护理。对于患儿双亲, 重点在于消除家长的疑虑感,必要时可向他们展示以往病例患儿术前、术后的照片、模型,从而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增强治疗的信心, 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
2.6及时随访:患儿离院时,应主动交代注意事项,包括如何喂食、清洁护理、早期教育、如何使用矫治器等。在患儿下次复诊前及时电话回访家长,了解患儿使用矫治器和身体健康情况,必要时作家庭访视,使家长始终保持与医疗团队的紧密联系。
3讨论
唇腭裂婴儿的术前正畸治疗,可明显改善喂养状况,有助于患儿获取足够的营养;有利于纠正外鼻畸形,防止鼻翼塌陷;有利于上颌骨前齿槽突的复位及唇腭裂隙的缩窄,从而降低手术难度,使手术能在患儿语言发育初期实施,对手术瘢痕的愈合及患儿今后的语言发育有极大帮助[4]。
3.1上颌印模方法:以往文献报道中印模材料大都选用常规藻酸盐材料[5],所调拌印模较稀流动性过大,容易引起患儿误吸甚至导致窒息。我院选用重体硅橡胶印模材料,材料不易流至患儿咽喉,而且硅橡胶印模更为精确、不易变形。此外,在取模时患儿选择上,作者认为倒立位具有便于操作者观察整个口腔的优点:①能直视观察到印模范围是否完整;②及时发现是否有印模材碎片和误吸;③确保婴儿气道通畅。
3.2婴儿喂养:唇腭裂导致患儿口鼻腔相通,不能产生足够的吸吮力,婴儿容易疲劳、呛咳。戴入矫治器后,口鼻腔基本封闭,有助予患儿摄取足够的营养。根据我院诊治经验, 绝大多数患儿家长都缺乏基本的婴儿喂养知识,往往患儿就诊时因为饥饿而身体十分虚弱, 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唇腭裂患儿喂养知识的护理宣教, 在初次就诊时就给予家长详细的营养咨询和喂养示教。
3.3心理辅导:唇腭裂家长心理往往比较急躁忧虑,需要特别的心理辅导[6]。初诊时,护士要主动向家长做唇腭裂知识的讲解,使其初步了解未来治疗过程,树立和坚定信心。后续复诊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的治疗情况,鼓励家长,同时做育儿健康知识的宣教。对待患儿,护理人员可以学习新生儿抚触和音乐疗法,加强与患儿的心理交流[7]。应注意动作特别轻柔和利用婴幼儿心理本能,例如可用手指轻触患儿嘴唇,通常患儿出于吸奶的本能会自动张口吮吸,这样可以方便取模或取带矫治器,切勿使用暴力试图强行掰开患者口唇,往往结果适得其反。
4小结
现代的唇腭裂序列治疗已不再是单纯的医师工作,护理工作者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医疗辅助者变成治疗的重要参与者, 他们通过将规范的护理治疗贯穿在整个序列治疗,加以其细致的心理干预,有助于帮助家长树立信心和尽力配合,从而得到最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Grayson BH,Santiago PE,Brecht LE,et a1.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 in infants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J].Cleft Palate Craniofac J, 1999,36(6):486-498.
[2]封兴华. 腭裂的综合序列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6):604-605.
[3]Matsuo K,Hirose T.Preoperative non-surgical over-correction of cleft lip nasal deformity[J].Br J Plast Surg,1991,44(1):5-11.
[4]刘建华. 唇腭裂患者颌骨畸形治疗方法的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0,9(3):177-180.
[5]闫 燕,林久祥,罗 奕,等. 婴儿期唇腭裂早期正畸的初步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4,29:672-674.
[6]卢 蕊.新生儿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J].中国航天工业医药,1999,1(4):69-70.
篇5
【关键词】 逆行穿刺;肢端关节;静脉输液;固定方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176
静脉输液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基本操作, 是考察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疾病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1, 2]。临床上患者因疾病致皮下水肿, 血管弹性差且反复穿刺血管受损者, 护理人员往往采用肢端关节静脉较浅部位用传统的穿刺与固定方法进行操作, 但由于部位不易固定, 导致穿刺针滑出血管的事件屡见不鲜。对血管条件差、反复静脉穿刺的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及心力衰竭水肿患者能做到一次性穿刺成功, 需要护理人员具有精湛的穿刺水平和妥善的固定方法, 这对减轻患者痛苦、减轻护理工作强度、改善护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总结, 作者在肢端关节静脉输液方面改变传统的做法, 采用逆行穿刺并用宽敷贴固定穿刺针的方法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内科住院患者232例, 其中男132例, 女100例, 年龄53~83岁, 患者均因静脉血管欠佳而选择肢端血管穿刺。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静脉穿刺均选择在肢端关节静脉的浅表小血管进行, 穿刺针选用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全部为一次性5.5号静脉输液头皮针。观察组采用离心逆行进行静脉穿刺, 穿刺成功后用宽敷贴固定, 再常规固定好输液管道。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静脉穿刺, 穿刺成功后以普通胶贴固定, 同样再常规固定好输液管道, 穿刺和固定均为专人操作。
1. 3 肢端静脉穿刺与固定成功判定标准 整个输液过程, 无穿刺针针头完全或部分滑出血管外, 患者静脉输液处无渗漏无皮下水肿为成功, 否则为失败。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输液成功106例, 失败10例, 成功率为91.38%;对照组输液成功81例, 失败35例, 成功率69.83%。观察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传统的静脉输液方法在肢端关节静脉输液固定中, 首先常由于关节位置特殊易导致穿刺针针尖完全或部分滑出血管外, 造成液体渗漏皮下肿胀;其次因为浅表静脉血管短小, 穿刺后大部分针柄暴露于皮肤外[3], 不易固定, 患者稍微活动或者衣服摩擦都会造成穿刺针针尖完全或部分滑出血管外, 或者是针头移位等。自控能力较强的患者, 尚可减少针尖滑出血管外事件的发生, 但脑功能退化、疾病因素导致自控能力减弱者, 穿刺针针头滑出血管外的事件就会频发, 这样不仅增加护士的工作强度, 有时患者家属认为是护士穿刺水平差及操作不熟练而发生争执,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也增加了护患之间的矛盾, 特别是在老年心力衰竭水肿、慢性病患者中, 长期和反复的静脉穿刺使血管严重受损[4], 大部分易穿刺血管已经受到破坏, 肢端关节浅表血管清晰易辨, 虽较易取得静脉穿刺成功, 但是因为位置特殊, 患者输液时间过长, 输液关节肢体疲劳, 常会身不由已的活动[5], 导致普通输液贴松动, 穿刺针针头全部或部分滑出血管导致输液渗漏, 采用逆行静脉穿刺法在肢端关节静脉输液固定中, 首先避开了关节位置, 有利于操作者的穿刺角度,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其次采用宽敷贴固定, 穿刺针固定面积较传统多条胶贴固定面积大, 并且针柄完全包裹在一个敷贴内, 输液管道更加牢固, 同时也避免了暴露在外的针柄受到污染, 即使输液时间增长, 患者的活动也不会受到太大的限制, 输液的通畅度也不会受到影响, 针头移位和滑脱现象明显减少, 避免了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让患者及家属更加满意, 促进了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减少了护患纠纷。本统计结果显示, 观察组输液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逆行穿刺法在肢端关节输液的固定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方便, 可行有效, 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保护了血管, 固定后更加牢固不易松动、滑脱及渗漏, 不但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而且使患者的活动不严格的限制。但是在穿刺前一定要先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穿刺方法, 部分患者看到逆行穿刺可能不易理解, 因此要耐心解释取得配合, 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放心满意。
参考文献
[1] 李莉茹, 李彩云, 吴玉梅.谈静脉穿刺失败的心理反应与方法改进.医学创新研究, 2007, 4(8):84.
[2] 王欣.静脉穿刺的失败原因分析与对策.中华临床防治医学杂志, 2007, 2(4):44-55.
[3] 汤颖, 张瑛, 罗晶.翻转针柄法应用于输液不畅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 2006, 21(23):43.
[4] 刘碧英.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失败的原因和对策.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2014, 30(16):148-149.
篇6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 3级预防 疗效分析
2型糖尿病前期是指患者出现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唐调节受损(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该类患者可单独表现或合并出现。相关研究报道,IGT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伴有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症状的患者是糖尿病易患群体[1]。由于IGT具有可逆性,因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治疗可以纠正糖尿病前期症状,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尽管如此,很多人对于糖尿病前期的重视度不够,对其潜在的危害不了解,是目前存在的最大危害。本社区针对该类人群进行112干预模式,以期提高社区人群对糖尿病前期的重视度及考察该法在社区的可行性。
资料与方法
参照2003年国际糖尿病委员会提出的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2]:“IFG:空腹血糖(FPG)56~69mmol/L;IGT:糖耐量实验餐后2小时血糖78~110mmol/L”。针对社区健康检查资料,随机抽取6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IFG 19例,IGT 11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3±71岁,合并高血压26例,高血脂17例,BMI≥24 21例。干预组IFG 10例,IGT 2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22±69岁,合并高血压21例,高血脂18例,BMI≥24 2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50例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对照组与体检后由负责医师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服用相应的降压、降脂、降糖药物。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112干预模式”,此模式有专题负责人带领相关专业人员及社区责任意识组成的三级管理系统通过检索文献、工作经验总结,并经多次例会讨论敲定的三级预防模式。首先对干预组进行1系列的糖尿病知识讲座,提高糖尿病前期患者对该类疾病的认知水平。然后采取与预者签定“行为改变承诺书”、发放“健康行为益损对比表”,帮助其树立1个健康行为信念,此阶段给每位预者设计健康卡片,指出其应遵循的饮食运动、就医行为。最后,以个体随访指导和号召家属配合2种措施帮助其行为转变,督促预者形成健康行为。期间所有干预服务由通过糖尿病知识、技能及干预技巧的培训的专业人事协助完成。
观察指标:干预前、6个月、12个月、18个月对患者的血糖(空腹血糖及、糖耐量实验餐后2小时血糖)、血压、血脂、BMI指标进行计数资料统计。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干预期间两组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情况:18个月的干预后,干预组中67%(2/30)的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对照组267%(8/30)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对照组的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比例远远大于干预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0,P<005)。
干预前后两组的血糖恢复情况:干预6个月时,对早组367%(11/30)的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干预组633%(19/30)的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时,干预组血糖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越18个月时,对照组两例患者复发,改组血糖有效控制率567%(17/30),依旧明显低于干预组(967%),见表1。
干预前后两组的血压、血脂、BMI恢复情况:18个月间,对照组769%(20/26)的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干预组100%(21/21)的高血压患者得到控制,两组在各个时间段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的血脂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在第18个月检查结果显示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BMI控制情况比较,干预组自第12个月时有效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18个月时效果更显著(P<005),见表2。
讨 论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世界上逐年增高趋势,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发病率的增加,其患病人数可想而知。WHO针对
不同人群制定了相应的三级预防计划,一级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病,二级是对糖尿病做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三级是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在我过这个人口大国,且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把好“一级预防”的大门将大大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大军,同时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基于我国的管理形式,社区作为一个城市的最小单位,从市区入手,对社区内人群进行健康体检,针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给予正确的教育及预防措施,将大大提高糖尿病的预防,提高整体人口素质。
近几年,我国个各地纷纷展开糖尿病社区干预模式,通过对社区人口的检查,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给予统一的全面知识普及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干预,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付肖冰对116例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的19个月的饮食及运动社区干预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3],紧5例患者紧张为2型糖尿病,其他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唐倩茹对唐调节受损人群给予社区干预模式取得了不多的效果[4],经过12个月的连续性干预患者的血糖、血脂代谢明显好转。戴霞等在社区构建糖尿病健康网络教育平台和糖尿病预防监控系统[5],大大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提高糖尿病控制达标率。针对社区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了“112干预模式”的社区干预,本模式即采取了普及教育的形式,又结合了患者个体的检查情况,同时将患者家属引入此模式中,全方位的提高每个糖尿病家庭对糖尿病的重视程度,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但长达18个月的监督发现,多数患者在初期的积极性均较强,但坚持几个月后普遍出现松懈期。长期的饮食运动调节对于现在生活节奏的人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个人的身体长久健康,长期坚持饮食运动调节将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本次干预组中67%(2/30)的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对照组却有267%(8/30)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对照组种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比例远远大于干预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控制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上,干预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社区型预防在我国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短期效果看,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识,促进患者控制血糖的决心。但多数干预行为处于试行期间,周期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朱妍,仝小林,刘喜明,等.2型糖尿病前期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11):1689-1692.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814.
3 付肖冰,施萍.社区糖尿病前期人群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2:19-20.
- 上一篇:物业管理工作经验总结
- 下一篇:运营管理工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