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工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5 08:4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车工工作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机座总成 免精车 效率 成本
一、背景问题:如机座总成示意图。电机装配前需要将定子总成装配进管状机座内,压装后的机座总成因为达不到下工序装配质量要求,需要增加一道工序:上车床精车机座总成两端止口,以达到质量要求。
二、原因分析:
①外购件管状机座两端面平行差的影响;
机座压装定子总成前机座两端面平行差对装定子总成后,机座端面对定子总成内孔轴线垂直度有较大影响。机座两端面平行差越大,压装定子总成后,机座止口端对定子总成内孔轴线的垂直度越大。
②定子总成外径与机座内径过盈量的影响;
机座压装定子总成后,无论用哪种方法压装,前后端止口内径的椭圆都会增大,增大的量随定子外圆直径与机座止口内圆直径平均值的过盈量有关,过盈量越大,装好定子总成后机座止口椭圆度增大越多。
另外,用油压机压装定子总成时,定子总成外径会使机座压入端止口(后端)产生塑性变形,所以其椭圆度增大的量会比前端多0.1~0.3mm。油压机夺装使用到的导向模外径大于定子总成外圆直径时也会引起机座止口内孔椭圆度增大。
③机座前后端止口内径椭圆度,对装电机后转子与定子间的气隙均匀性影响不大。因为机座止口内径椭圆度不会造成装电机后两端盖轴承室对机座止口轴心线产生偏心,但是机座止口内径椭圆度大会造成装电机前后端盖时要用较大的力打端盖才能把端盖装进止口内孔,这样就会有可能打坏前端盖上的轴承。
三、试验方案及结果
通过分组使用油压机加导向模压装和气压抱紧装置压装两种方式,每组20台,对比压装前后对机座两端内径,椭圆度,及前后端平行差的变动情况,根据电机装配的质量要求去确认三个指标的公差范围,并确定批量生产的压装方式和零部件尺寸公差。
经大批量试验有如下结果:
① 机座压装定子总成前机座两端面平等差≤0.15mm时,装配出来的电机性能、振动、噪音均符合标准要求。
② 机座内径与定子总成外径过盈量在0.07~0.21mm之间时,装配出来的电机性能、振动、噪音均符合标准要求。
③ 机座压装定子总成后机座止口内径椭圆度≤1.0mm时,装配出来的电机性能、振动、噪音均符合标准要求。
要控制机座装总成后机座止口内径椭圆度不大于1.0mm,必须控制机座两端面止口内径平均值在139.9~140.0mm之间,定子总成外径控制在140.07~140.11mm之间。
④ 使用油压机压装定子总成和自制气压抱紧装置压装定子总成,经过批量试装,都是可行的,装出来电机的性能、振动和噪音均符合标准。使用油压机压装定子总成的机座其止口椭圆度会比抱紧装置的小一些,而且有脚机座和无脚机座都能装配使用油压机压装,故建议批量装机时用油压机压装。
⑤ 建议零件尺寸及形位公差验收标准,机座内孔直径139.9~140.0mm (按实测同一截面8个直径尺寸的平均值作为实测值),机座两端平行差≤0.15mm;机座端面对机座内孔垂直度≤0.15mm;内孔圆度≤0.25mm;内圆母线直线度≤0.10mm。与机座装配的定子总成外径140.07~140.11mm,定子总成外径圆柱度≤0.04mm。其余尺寸及形位公差按原来图纸要求。
⑥ 使用油压机压装时的压装导向模,经过对中间有导柱的而外径为160mm的导向模及中间无导向柱的而外径为159.5mm的导套做试装比较,前者装出的机座比后者装出的机座的端面跳动稍好一些,前都 为0.12(平均值),后者为0.13(平均值)。但前者要增加一个导向模压出的工序,所以建议用中间无导向柱的外径为D159.5mm的导向模装配,减少装配环节,节约生产成本。
四、质量控制
① 装配过程控制,批量装配时压装操作工作必须首检,对压装出来的第一件产品,检查端面对内孔轴线跳动≤0.15mm,两端止口椭圆度不超过1.0mm,方可开始批量装配。在装配过程中操作工人还要抽检。在油压机压装操作时,油压机底板要平直,不得有凹面存在。
② 压装好后要设立全检端面跳动工序,对端面跳动超过≤0.15mm的机座可以用涨套夹紧总成内孔,在车床上精车两端面及倒角。
五、结论
通过对原压装工艺过程的分析,发现可能影响工序质量不良的技术指标,并通过试验实践得出使用油压机可批量压装符合文中技术指标的的零部件,能达到符合下工序质量要求的机座总成,并预期可以达到减少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的目标。■
篇2
关键词: 工业锅炉 计量 过剩空气系数 节能
【分类号】TK229.6
前言
我国燃煤工业锅炉量大面广, 平均容量小。锅炉容量在(2-10)t/h的占75% ,燃煤工业锅炉占工业锅炉总量的80%以上。截止2008年底, 我国在用工业锅炉超过57万台,燃煤工业锅炉的实际运行效率只有65%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0%,年耗燃料约4亿吨标准煤, 约占我国煤炭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由于锅炉运行效率不高,能源浪费相当严重,每年多耗用燃煤约6000万吨,节能潜力巨大,同时,燃煤工业锅炉排放大量烟尘以及SO2和NOx 等污染物, 成为我国大气主要煤烟型污染源之一;因此,搞好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是搞好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 工业锅炉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多年以来的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数据分析,造成燃煤工业锅炉热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排烟热损失大,也没有安装省煤器;二是气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和固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大,三是炉体保温不符合要求散热损失大,经过综合分析以上原因,主要是由于燃煤工业锅炉自控水平较低,仪表配备不全,使锅炉的燃烧和运行调节变得难以操作和掌握, 无法使锅炉运行较快地适应工况的变动,不能及时掌握过量空气系数、蒸汽或给水流量、排烟温度等经济运行参数。运行人员往往不能对锅炉的运行状况及时作出准确判断,无法在锅炉的燃烧及运行工况变化时, 实施相应的运行调节, 使锅炉处于最佳工况运行,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和能源浪费,从工业锅炉实际运行情况看, 过量空气系数普遍存在严重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经过对安装配备了氧含量仪表的锅炉分析,配备并安装氧含量仪表的锅炉能够很好的控制过剩空气系数,从而使燃料达到充分燃烧,并且降低了排烟温度,提高了锅炉热效率。没有准确、可靠的计量技术,要想提高燃煤工业锅炉效率是十分困难的。
二 计量技术在燃煤工业锅炉中的应用
计量技术广泛运用于燃煤工业锅炉各个工序部位,计量是锅炉的眼睛和耳朵,没有计量,寸步难行。从原煤的煤质化验分析、用煤量的计量、锅炉水质化验分析、炉膛压力、炉膛负压、炉膛温度、炉膛含氧量、水位计、流量仪表、过剩空气系数等。没有相应的计量手段,没有准确可靠的计量仪表、计量技术,煤质化验分析数据、锅炉用水水质就没有保证,同样,没有准确的计量技术,锅炉用煤量、产蒸汽量也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这对计算锅炉吨煤产汽量、热效率都很困难,没有这方面的数据就不能和同类锅炉效率进行比较,对节能潜力难以作出客观的评价,影响锅炉节能,另外,由于现在使用的泵与风机多为通用产品, 无负荷调节档次, 不能随锅炉运行工况的变动进行相应的变速调节, 而仅靠挡板、阀门的节流来调节流量或压力,所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面对目前锅炉多数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 辅机不能在高效率区域运行, 辅机设备处于高消耗、低输出的运行状态, 使得锅炉自身的电耗比例增加, 造成较大的能源浪费。从工业锅炉实际运行情况和我们多年的节能监测情况看, 过量空气系数是节能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提高燃煤工业锅炉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安装使用了氧含量仪表的锅炉,就能很好地根据氧含量来进行调节,达到节约电能,节约能源。
三 燃烧与过剩空气系数调控
燃料中的可燃物质与空气中的氧,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剧烈的化学反应,发出光和热的过程称为燃烧。因此燃烧的基本条件是可燃物质、空气(氧)和温度,三者缺一不可。锅炉正常燃烧,包括均匀供给燃料,合理通风和调整燃烧三个基本环节。只要三者互相配合均匀协调一致,即可达到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的目的。
在锅炉运行中,过剩空气系数是一个很重要的燃烧指标。过剩空气系数太大,表示空气太多,多余的空气不但不参加燃烧反而吸热,增加了排烟热损失和风机耗电量。过热空气系数太小,表示空气不足,燃烧不稳定,甚至会熄火,会降低锅炉的热效率,也造成燃烧损失,所以,只有将送入的空气量保持在纸币理论空气量稍多一点,也就是尽可能低的过量空气系数下,使燃料完全燃烧,就是合理燃烧。
过量空气系数不仅与燃烧损失有关,还会影响锅炉排烟温度,排烟损失是锅炉各种损失中叫大的一项,过量空气系数越大,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量越多,在相同的排烟温度下,由烟气带走排入大气的热量也就越多,设备的热效率就越低。过剩空气系数的大小取决于燃料品种、燃烧方式和运行操作技术。
四 锅炉氧含量仪表的使用
锅炉氧含量仪表一般由仪表和氧传感器两个部分组成,其测量原理是把氧传感器直接插入炉膛或烟道内,能快速准确的反映炉内燃烧时的即时氧含量,并输出与氧含量成正比的电信号,该信号传输给仪表,并通过仪表显示其氧含量数值,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氧含量分析仪表已经广泛使用,它是一台以单片微处理器为核心组成的智能化仪表,通过软件实现大部分功能,如参数的修改、上下限报警设定、实时数据传输等;仪表适如与自控装置配套,还可即时有效的控制烟道挡板、油门、风门等,对提高燃烧效率、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过剩空气系数的掌控是实现工业锅炉节能的关键,根据《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方法》(GB/T15317-2009)技术标准,它不仅保证了节能监测的主要项目排烟处空气系数符合要求,而且对排烟温度的降低、炉渣含碳量的下降、风机节电等也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方法》(GB/T15317-2009)
《企业能源审计与节能技术》 尹洪超
《工厂能源管理》唐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