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13:2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

篇1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

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篇2

研究者单位:

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工作,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          课题的选题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以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为载体,开展初中生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在课堂中渗透,在细节中体现,在活动中发展,在家校联动中巩固,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既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个人今后成长成材的必要保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表现不够积极,道德教育效果不尽理想。此外,家庭、社会也没有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都是制约现阶段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质量的因素。因此,必须要客观看待道德中小学教育现状,探究提升道德教育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          课题的选题意义

1.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客观要求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外界事物的辨识能力较弱。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法,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兴趣性,给予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就可以使学生不断的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反之,如果学生不能接受到正确的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就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严重情况下还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通过在思想 品德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意识,提高对外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这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

2.是贯彻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现实需要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是教育基础,社会道德实践是关键。因此,新课程改革后,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方面,通过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或是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践行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一章节内容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并在下节课让同学们讲一件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尊重他人的事。通过这种实践性的课后作业,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能够让学生将所学道德教育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希望通过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既符合我校特点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能够行之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思想品德学科相结合,使他们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生发展观理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引导下,研究教育科学,讲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开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马克思人的发展的学说

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环节,通过这个中介,使人类个体从接受人类文化遗产发展到创造新文化,人的素质正是沿着这样的历史过程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将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小学品德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类传承与弘扬的过程。

•          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通过研究使教师明确的重要性,通过培训使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与中华传统美德结合的意识与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用多媒体突破时空限制,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的教学容量。

3.以“品德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品德课程教学策略及“品德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中小学校思想品德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

•          课题研究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不可能面面俱到,首先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抓住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小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了研究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立足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了相关的思想品德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制定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中小学品德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

•          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品德课程的实践活动(如勤学篇、励志篇等以及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展示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品德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中小学品德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各个课题组的负责组织小组成员从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教案、编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撰写教学反思、撰写教学论文、开展观察课并择优拍成视频、撰写研究成效、撰写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等方法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

•          课题研究的具体发展

设计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主要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让全校教师知道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然后针对学科特点开展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研究的主题,同时填报申请表,研究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个阶段:2016年8月—2017年1月

进行课题研究中期小结,整理汇总研究产生的效果、产生的资料、讨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并讨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三个阶段:2017年2月—2017年8月

进行第三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

1.进行中期评估

2.布置下阶段工作

第四个阶段:2017年9月一一2017年10月

进行课题研究全面总结,形成研究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并上报总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结题。

八、课题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表了相关论文,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意义、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完善措施与思路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录制了课堂教学视频音像、制作了微课课件以及教学课例,为以后的品德课程教学提供了经验借鉴。

从教育教学工作而言,开展本项目研究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的新路子,完善了“科研兴校”工作体系,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加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更上一个台阶。

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学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充分意识到:教师要坚持先进的课改理念,要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完成角色定位的转变,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教师要敢于创设标新立异的课型;教师要确立以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切切实实感受到教改带了带来的好处:课好上了,学生变聪明多了,成绩也上去了,自己的教学视野也开阔了,不再是个“教书匠了。

九、分析“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的意义

1.让全校教师初步认识到将传统中华优秀文化引进品德教学课堂的真正意义,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丰富了我校教师的教学素材,让全校教师能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3.使我们学校的教学跟上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步伐。

4.增加了课堂趣味,从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十、分析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打算

当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课题研究还没有彻底“深入人心”,部分老师认为这些试验研究仅仅是“做秀”,无益于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没有什么帮助,甚至会影响中考,这种观点也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认同,因而一些老师对课题研究存在抵触情绪;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存在误解,有些老师花了很多力气设计教学过程,只重视教学形式,而忽视了教学效果,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加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下,试验研究中老师们基本都能做到或意识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重视不够甚至认为完全不必要;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努力克服课题研究中和其他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使教育教学改革结出累累硕果。

十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的问题和思考

经过课题研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1.有些申报小组不够重视,到要求结题时间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或是完成极少,甚至有些申报成员并没有收集到任何资料,更没有自己制作课件和提交体会。

2.有些申报成员并有真正认识到这个课题的意义,而是出于应付,所以收集到的资料并没有什么价值,对教学不起任何作用。

3.有些课件和课例和收集到的资料没有体现这个课题的最初宗旨――有效性。

4.部分成员在媒体选择上比较随意,出现完全使用下载材料,不考虑自己的学生特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5.部分成员在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进中小学品德课堂中后,没有及时反思课堂效果,或是反思和说明太过简单,失去说明和反思的意义。不能体现课题“研究”的目的。

所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加大课题研究指导,让所有申报成员理解这个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要加大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和验收工作,让这个课题研究在我校产生更大效果,从而带动全市的课题工作的开展,推动我校我市的教育。

十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下阶段研究设想

在总结以往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不足,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设计了两方面的设想:

1.初步确定2017年10月以后加强教师研究能力的培训,在现在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与中华传统美德与品德课程教学有关的多个子课题。多方面提高教师的与教学相关能力。

2.加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展力度,确实落实学生研究性学习工作。

篇3

摘 要 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根据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从不同方面,不失时机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本文采用教学实践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体育课堂上实施德育教育进行了有效探索,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德育 体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根据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从不同方面,不失时机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

一、教师身体力行,努力做学生的表率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外,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教学,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良好风气、互助互爱教育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活动形式多样,活动范围广泛,体育活动必须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才能使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这为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了条件。体育课堂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它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互相保护和帮助、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格的要求。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意志品质教育

实践证明,要掌握好一项动作技术,都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使动作达到高度的准确性,达到动作自由化的程度,这样就要付出很大的体能和体力,并且还会在练习过程中产生许多生理感受,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同时还会伴随着产生许多心理感觉,如怕苦、怕累、怕痛等心理障碍。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三)集体主义、纪律教育

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学校的体育活动几乎都是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体育竞赛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学生在练习中常面临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艰难抉择,体育课比室内文化课有更多的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机会,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理想、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教学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以故事、演讲形式,讲述革命家、伟人们的体育锻炼事迹;简要地介绍我国灿烂的体育文化,中国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动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精神,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及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时光,遵循自然规律,积极科学地锻炼与养护身体,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五)承受挫折能力教育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都有一些坎坎坷坷,当代中学生都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心理上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低。心理学认为,一个人遭受挫折的经验对挫折的承受力有很大影响。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目的地、精心地创设逆境,让他们体验各种挫折。比如体育竞赛、登山、越野赛、夏令营,也可组织学生适当参加工人、农民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难,锻炼意志。通过以上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逆境的创设,学生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一些挫折经验,非常有利于增强其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排解挫折的能力。更好地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到前进的方向,在学习、生活中进一步树立目标,更上一层楼。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勇于探索。在体育教学中一切活动都要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体育课堂鲜明的动态性和群体性,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身体练习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其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长。如何把德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把德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 孙立平.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6(2):67.

[2] 陈秀华.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五性”[J].中国学校体育.1998(2):30.

[3] 段炳容.浅谈小学体育课的德育渗透[J].中国学校体育.2000(4):14.

篇4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35-01

提高青少年思想品德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重任,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德育认识和能力水平的可靠保证,身心健康也是德育追求的重要目标。那么教师应当如何抓好小学的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呢?

一、思想品德教育进课堂,开辟素质教育新渠道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我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提出“时时讲德育,处处是美德”的主题,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四年级的一位教师在执教语文参赛课《炮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教师在出示炮手为保护国家亲手炸掉自己房子的残骸时,孩子们的心灵就像是一块大石头投进平静的江水中一般,非常激动,孩子们个个争着发言赞扬炮手,许多孩子说到动情处留下了热泪,记得有一个孩子哭着说道:炮手,你太伟大了!我终于明白了,没有国家哪有我们自己的小家呀。孩子们的肺腑之言让在场听课的领导都热泪盈眶了。无形中,教师就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造班级主题,引领学生前进的方向

学习环境的优化很重要。为了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环境,我们每个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喜好,设计出内涵丰富的班级主题,并制作成班牌张贴在教室门口,教室内的布置与班级主题相符,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与班级主题相结合。例如:五(3)班的班级主题是:争做明星少年。班牌取名为:熠熠星屋,寓意为闪亮的星星之家。班级主题歌为:我是明星。教室内的墙上设计有几大块评价学生的板块:阅读明星、作业明星、背诵明星、检测明星、礼貌明星、进步明星、劳动明星。每星期根据班干的检查记录和老师的检查记录评出相应的明星。在这些班级文化触动下,学生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做人,拥有了自信,拥有了梦想。

三、弘扬民族精神,创新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此,我校长期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活动。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我们始终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引导学生领会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结合教师节、国庆节、清明节等节日,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各类优秀作品以及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专题讲座等,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精神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经常化、具体化。如:每年的教师节。少先队大队部会向全体少先队员发出了倡议:对老师说一句祝福的话;为老师做一件好事;给老师画一幅画;给老师鞠一个躬;给老师敬一个礼;送老师一个自制的小礼物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同时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谊。

“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增强了我校师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增强了建设中华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师生共同体验、共同参与实践、共同探究创造中,民族精神也在师生身上得以真实的体现。

四、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每学期都会举行板报、手抄报、书法、简笔画、手工比赛。每次比赛的主题都不同,有根据各节庆日设定的,有根据学生中出现不良现象设定的,有按照国家大型活动设定的,有老师自由选取的。这些活动都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设计方案,一起设计版图,一起制作展板,比如:在我们制作简笔画活动中,许多教师指导学生画上简笔画,老师再配上文字。整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得到了沟通,感情得到了培养,好胜心得到鼓励,创造力得到发展。使学生时常体验到一种“轻松感”,使他们的合作意识得到提高。

篇5

【关键词】快乐 体育

体育课是汗与笑的结晶。快乐体育指出的是深层的心理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立足尊重学生的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中本身就是快乐,有吸引力的。快乐体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反思。

一、快乐体育的基本内容

(一)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论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失去兴趣的学习,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学生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快乐体育十分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即主体作用。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目的、态度、动机、积极性、身体命令与服从、上级与下级、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神情严肃,不容置疑,学生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快乐体育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双向信息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三)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学校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提高和增强体力,这样教育出来的儿童、少年都是成人化动作、成人化理论、成人化思想,这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尤为明显的是:国内少年和国外少年竞技能力相差无几,或过之,一旦再发展,国内少年成长速度就不如国外了。快乐体育认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快乐体育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快乐体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存在辩证关系,一方面是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发展水平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快乐体育过程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地挖掘从事运动项目的潜力和参与运动的乐趣。这两方面相铺相承。

(四)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应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

体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乐于进行体育学习,“为深化旨在追求运动乐趣的体育学习,孩子们自发、自主的学习活动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满足孩子们的运动欲求就会产生运动的乐趣。这种欲求的水平越高,越明确,其满足后获得的喜悦也就越大。”

(五)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而且还要育心。社会越向前发展,对人的道德情操和适宜社会生活能力的要求也越高。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社会要求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品德、文明修养、道德情操等。快乐体育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个性的同时,也要求运动技能在积极参与下的提高,培养终身的能力和习惯。

二、变革教法。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青少年喜欢接触更多的事物,掌握更多的知识,他们充满自信,敢于自我挑战。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愉快的体育教学环境,变革学习方法,大致归纳为竞争法、多样法和练习法、趣味性诱导法和创造性教育法。

(一)竞争法

跑是连续性的技能。为此,必须根据跑的特点,采用竞争法发展学生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如采用追逐跑比赛、十字接力跑比赛等。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帮组学生提高在竞争中的承受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力。

(二)多样法练习法

必须变革传统的单纯传技方法,根据大纲的要求,实现体育课的总体目标,采用发展身心健康的保健练习法,发展身体素质的运动能力的练习法,以及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磨炼意志的练习法。例如,改变练习形式的跳远作业,改变练习形式的跨栏跑和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的心理应激跑,它不仅激发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克服苦难的忍受力。

(三)兴趣诱导法

不少学校为应付体育加试,而忽视体育教学大纲教材的全面贯彻,更加忽视教育环境的优化与兴趣的诱导。上体育课时,场地布置既没有标志线又没有标志物,例如练习跳远或跳起摸高,如没有远度和高度的标志尺,是让学生随意跳,这不会产生理想的练习效果。当然,也有一些学校在课改中出现了兴趣诱导法。教师在布置原地跳起摸高作业时,根据学生自身高和弹跳能力,设置了不同高度的气球或其他标志,引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不但摸到气球感到喜悦,而且一目了然地通过自己视觉反馈,可以了解自己的纵跳成绩,进行自我评价,激发自己向新的高度进发。

(四)创造性教育法

创造性教育法,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创造性的组织活动,把先进的教学理论创造性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使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得到锻炼,精神上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要留给学生一个创造性的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和同学间的互学,在教师的支持、启发与直接帮助下,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积极参与学、练、议活动之中,以提高学习和锻炼效果。即使是体育技能学习,也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基础,去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跳远、调高的空中或过杆技术,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分别加以指导,完全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篇6

(一)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就能够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奉行教书育人的宗旨,积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当前,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不同程度的检验,作为教师应义无反顾地献身于教育事业,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培育学生身上,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

(2)热爱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求做真人,求做真事;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生活;以自己乐观的精神去培育学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质。无数实践证明,具有高尚品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道德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学生;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学生。

(3)热爱学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校,关心学校的发展,教师之间要谦虚礼让,团结协作。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卫生等习惯,为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劳动习惯、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个体劳动成果、人才培养依赖于教师群体的长期努力,教师个人的劳动常被隐没在群体的成功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博大的胸怀,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为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而喜,为集体获得成功而乐。

(4)热爱所教学科。教师要热爱所教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熟悉和精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方面知识,如在追求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上,在探寻最科学、最有效的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受到思想教育的途径上,在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诸多矛盾上,都要作出不懈的努力。为了胜任所教学科,教师还要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成果,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二)文化科学素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个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决定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决定着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包括哪些呢?

(1)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在联系,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

要想当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小学数学教师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育基本理论。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理论,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以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3)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发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的过程。为了能正确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如何确定,如何选择研究与论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教师要着重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方法、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有关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4)相关学科知识。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应具备数学专业知识、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具有与数学学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既有数学专长,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领域,其中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常识及新兴学科等。总之,教师在这些知识结构中,对于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与信息,都要有所涉略。有条件的教师,还应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既可以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建立起教师在知识方面的权威性,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信赖,使教师成为学生探求知识与追求真理的楷模。

(三)业务能力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能力素养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小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兴趣、特长、志向等各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与情感、动机、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都不尽相同。教育要取得成效,就一定要了解和研究他们。教师要有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要善于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他们的知识、能力、智力与个性发展的真实状况。教师在各种场合,能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姿态、语言等外在表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开导与教育。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和关键,也是教师业务能力结构中的基本能力。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辩证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克服片面性和主观性,并要持之以恒。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应用的广泛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可以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以及一些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概念间的联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做到有意(自觉)、有机(自然)、有效(针对性、实效性),不要离开教学内容另搞一套,而是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3)钻研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能力。课程标准规定了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好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与难点,熟悉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乃至全套教科书中所处的位置,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与实际智能水平,规划好学期、单元、每课时的具体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要有独立处理教科书的能力,为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补充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把教科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使教学活动做到概念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知识系统、训练有素。

(4)课堂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小学数学教师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而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来源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所以说,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科学知识、业务能力、心理素质与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课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引人入胜,有的课却是平淡无奇,无精打采,令人乏味。究其原因,这既与教案设计有关,又与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有关。

(5)组织数学课外活动的能力。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意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施展学生的数学才能与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都是极为有益的,它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可以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地加深拓宽,可以结合某些数学知识,介绍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数学史料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结合教学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开展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和统计资料,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事实,也可以解答数学趣味题,做数学游戏,猜数学谜语,唱数学歌谣,走数学迷宫,举行数学文艺会等,形式可以是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竞赛、建立数学园地等,规模可以是个别的、小组的、班级的、年级的,也可以是全校性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指导地将学生组织起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6)教研与科研的能力。在教学领域中,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的目的、要求、过程、方法、手段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与兼顾个别,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问题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课题,积极地参加到校本教研、学科科研活动中去,最终能够写出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或教育科学研究报告,用以指导实践,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

篇7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一、加强德育管理,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1、新的学年,要有新的生机,创造新的辉煌,但这些必须以人的思想素质为基础,要建立新的德育工作机制,所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建设势在必行,为此我们要以联校为中心,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各学校全面规划、组织实施各校的德育工作,定期召开班主任及辅导员会议,明确每月德育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各校和班主任主力军的作用,形成联校、学校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2、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主导作用的正常发挥。教师在平时行动中和教学行为中,应当特别注意检点自己,一言一行都应当是学生的表率,只有这样,教师自身的威信才会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力量,他的模范言行才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本学期要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教育。认真学习“三风”,特别是围绕教风“三心”(爱心、专心、精心)来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并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善待学生”为核心内容,开展“爱岗敬业,树立良好师表形象”活动。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学习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3、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党性修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并将在节假日期间,举办党员教师座谈会,认真探讨当前我联校党员教师如何发挥先进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提高学校班子凝聚力并带领全体教师以德治校。

   二、加强德育科研,形成德育工作的新特点。

   1、大力开展德育课程的教学研究,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要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转变观念,认真上好思品课、健康教育课、班队活动课充分挖掘这些课的德育内含发挥其德育作用。按照教育目标,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初步形成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新思路。

   2、学科教师主动承担德育教学。在制订各学科计划时,注重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注重课堂、课后对学生行为品质的指导训练,随机渗透,充分做到知识与情感并行,强化德育功能。

   3、加强德育研究。

   学习并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开展“柏庐精神在我心”的小课题研究,并以此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进一步推进我校的德育教育。

   三、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形成德育工作新合力。

   1、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业务培训。本学期通过“班主任学校”、“新老师徒结对”等形式,探讨“21世纪我们怎样当班主任”,通过授课、研讨、观摩、剖析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通过学习,要使班主任老师认识到肩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不断提高青年班主任的素质和管理能力。2、积极开展家访活动,本学期对二分之一的学生进行上门家访,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家长联系,做到“早、勤、诚、精、实”,使家访真正起到沟通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联系家长及时与家长交流,更好的教育学生。

   3、把“创建文明班学校”“创建文明班集体”作为学校、班级建设的重要措施。切实从班级自身出发,各项常规工作抓细抓实,学会主动、科学、民主管理学校、班级,抓好班风班貌建设。同时认真上好班队课、专题课。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使班集体成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发展的一个理想的“家”。通过制订《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使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更合理化、规范化。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创德育工作新天地。

   1、养成教育规范化

   要加强校园常规管理与行为规范训练。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制定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六项评比”,加强学生礼仪规范的训练;通过对红领巾礼仪岗队员的培训与管理,培养学生生活礼仪,讲究家庭礼仪、懂得学校礼仪,学会社交礼仪。教育学生在家当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少年。《1》《2》

   2、德育内容主题化,德育活动经常化

   以“柏庐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加强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深化体验教育的意见”为基础内容,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活动要加强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好计划,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取得主题教育的最大效应。使本学校的少先队工作有一个新的开端。

   3、农村教育开放论

   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合理利用山区农村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本学期,有组织地安排每个学生到一中心劳动基地参加一至二次活动。同时,与乡企业、石材厂等单位挂钩,经常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各项活动,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五、加强检验力度,凸现德育成效。

   1、本学期中心小学将制定考核细则,检查各小学德育成效,并对全乡教师进行德育工作考核。

   2、开展德育工作先进事迹评选活动。

   3、期末在评选德育先进事迹的基础上评选出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师德模范、文明班级、优秀少先队员。

   4、做好德育工作经验总结,争取再创德育工作新境界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的重要思想和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中学德育大纲》和学校计划为依据,以培养良好的校风、班风为重点,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学生思想品德为目标。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进一步发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的作用。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以文明礼貌教育为抓手,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实现教学相长。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

   3、不断深化德育工作管理,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再上新台阶。继续完善德育常规工作的落实,完善班主任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确保班风、学风建设有新突破。

   三、主要工作措施与要求。

   (一)进一步深化德育工作,推动教风、校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规范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学习品质。

   1、进一步规范学生德育管理队伍建设,成立德育领导小组:

   2、每月举行1-2次年级组长长、班主任工作例会,交流学习,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思想素质;

   3、加强班主任的培养工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先进经验,丰富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提高管理水平

   4、狠抓常规德育管理措施的落实,包括:文明班、文明学生评比等德育管理制度,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定期宣传先进典型,树立学习榜样。认真落实好值日、值周、列队放学、德育量化等工作。起始年级要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的学习,严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致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5、充分利用校园重大活动,深化德育工作开展。充分利用好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校园活动的有利契机,积极主动制定好思想教育的实施方案,开展德育工作。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活跃身心,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培养爱班、爱校、爱国情怀,促进德育水平的提高。

   6、继续落实好清洁区、绿化区域的包干责任制,积极开展节约用水、用纸、用电活动,强化环保和节约意识。

   (三)重视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青春期教育。

   本学期要请我校的##老师给七年级学生和留守女童进行青春期的教育,帮助她们安全、快乐度过青春期。九年级学生毕业在即,要及时召开九年级学生会议,缓解他们的中考压力,让他们能在中考中发挥出水平。

   (四)强化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确保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为零。

   1、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

   2、定期开展安全工作大检查。包括各类用电器、线路,消防设备,防盗设备,仪器的摆放。

   3、进一步做好安全工作。包括落实好列队上下公交车;食品安全;用药、用电、用气安全;交通、防火安全;组织应急逃生演练,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把握时代高中生特点和德育规律,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校规约束力,提高德育处人员育人水平和班主任带班能力,让二高中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

   二、工作目标与思路:

   努力掌握现代育人理论,力争让学生有美好的品质,良好的习惯,奋发进取的精神。力争做一个健康的人,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做一个有抱负的人。

   1、形成年部、班级和德育处管理网络化,做到资源共享,做好学生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2、以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爱校教育为抓手。

   3、结合传统节日、班级文化,行为规范等开展三大主题教育。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德育常规管理工作

   1、加大德育处值班检查力度,加大严重违纪学生的查处力度。如:手机、吸烟、过密、打仗、不服管教、损坏公物、造谣生事等违纪行为。加强学生课堂纪律、迟到、早退、卫生、仪表等日常检查考核。

   2、完善德育处、年部日常检查工作,对学生加分和扣分情况及时公布。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要出实招、见实效,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

   3、开好班会。班会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发挥好班会的德育功能,促进班级舆论形成,提高班级凝聚力。

   4、创建平安校园。切实加强学生道德、安全、法制教育,搞好防恐、防火、防震演练,预防学生突发事件及校园暴力,加强与渤海派出所联系,确保校园平安稳定。

   5、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研室人员配合班主任要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预防和矫治个别学生心理问题,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提供学生的抗挫能力。

   6、强化学生公寓管理。改善学生住宿条件,配合后勤做好学生公寓的维修改造。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加强舍管人员工作情况考核,对住宿生在公寓表现做好量化。及时与问题住宿生所在年部、班级、家长沟通,认真执行《辽油二高住宿生量化考核办法》,提升公寓管理水平。

   7、进一步加强门卫管理。按规定调整好门卫人员,执行好上级文件精神和《××门卫管理制度》,切实控制好进出人员和车辆。做好校园安全防范工作,树立学校第一形象。

   (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1、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3月5日开展向学雷锋活动;3月8日妇女节,开展孝敬母亲活动;3月12日植树节,开展环保教育;4月5日清明节,开展学英烈教育;“五、一”劳动节,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五、四”青年节,弘扬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六.五”环境日,开展美好环境教育;“六.二六”禁毒、戒烟教育;“七一”党的生日,开展爱党教育;纪念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

   2、班级文化建设主题活动。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把教学楼走廊、教室布置好,提高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实施“墙壁说话”工程。以班级文化为着手点,充分发挥教室板报、墙报教育功能,让它们成为师生展示素质、发表见解、相互交流的场所,成为师生学习、心灵沟通的园地。

   3、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以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来规范学生行为。重点抓遵规守纪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劳动卫生习惯的教育和训练,把养成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为学生奠基终身发展。

   (1)明确学生自我修养的教育内容,做到有标准、有定位、有成效。

   (2)发挥学生干部作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3)充分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课堂纪律是决定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和德育管理效果好坏的关键,任课教师要把课堂德育内容、形式和要求落到实处,既教书又育人,扎实推进德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4)配合团委开展好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特长,抓好学生社团活动。做好学生中好人好事奖励加分,落实违纪团员的相应处分。选拔利用好学生干部,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5)组织好大课间学生做操、跑步。大课间指挥者搞好点评,切实采取措施,强化监督检查和问题整改力度,培养同学们做操、跑步习惯,培养同学们脚踏实地、奋发向上、乐于健身、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体现好学校管理水平,反映同学们的风采。

   (三)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提高班主任育人水平。班主任要善于借助外力,真正担负起班集体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

   1、班主任用好“校讯通”,及时查看班主任QQ群,了解德育信息,处理违纪学生。班主任加强与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的交流,做好携手合力育人。

篇8

关键词:教育督导;心理现象;心理调控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102-02

收稿日期:[HTSS]2006-09-18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外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FDB050620)

作者简介:穆岚(1963-),女,山西太原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育管理学、教师教育的研究。

一、督导者的心理现象与心理调控

(一)督导者的心理现象

1.角色心理

角色心理是角色承担者的自我意识及潜意识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特定的职业责任、道德规范、行为习惯、职业利益等的反映。参与督导工作的督导人员,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其各具特有的角色心理,会在督导过程中反映出来。他们从各自的角色心理出发,选择不同的价值取向。如专家在督导过程中往往偏重方案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性,实际工作者则倾向于方案的可行性。

2.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现象。督导者按照一种已经形成的固定倾向去观察事物:一方面容易以成见代替现实,使督导者围绕着固有的看法去收集信息,取其所需,而对很多新鲜事物视而不见,以致使观察失真;另一方面则难以对事物按照其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正确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以致使督导中收集信息的工作简单化、主观化、表面化。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在督导中由于督导对象的某些品质或特征看起来比较突出,使督导者对此产生了特别清晰和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其他特征、品质的知觉和评价,从而由一点作出对整个面貌的判断。晕轮效应一般产生在掌握信息不充分和刺激强弱程度不等的情况下,还会因督导者个人的心理因素的差异而导致督导评价结果的不同。这种心理效应的危害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4.趋中效应

趋中效应是指督导者对督导对象既不愿对优者给太高的评价,亦不愿给劣者太低的评价,而是尽量缩小差距,向中间状态集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出现这种心理现象,或由于督导者对督导对象的情况没有把握而采取“模糊”办法处理,或由于“好人主义”、怕得罪人,或由于嫉妒心理,不愿别人冒出来,或由于平均主义思想,不承认差别,对优者严、劣者宽,填平补齐,趋中处理。

5.模式效应

模式效应是指以过去的有限经验和固定模式去解释督导结果的一种心理现象。若督导者头脑中储存着多种固有模式,则会造成先入为主,离开督导标准,错误地把督导对象纳入主观固有的某种类型或模式之中;或者不细致分析督导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差异,把自己主观认定的某种特征,归属于督导对象。

(二)督导者的心理调控

1.认真挑选督导小组成员

督导小组的成员应对学校教育、教育督导工作有高度责任感,应熟悉学校教育对象和工作环境,有较强的判断力、同情心和原则性,能够客观地分析事物并熟悉科学分析方法。与此同时,在确定督导小组人选时,还要考虑督导人员特性方面的合理搭配,如职务、工作性质、特长、性格、年龄等,以避免由于成员结构上的失衡而产生支配性的偏差。与被督导单位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不宜参加督导小组,以防本位倾向的产生。

2.做好督导前的心理准备

全体督导人员应对教育督导的理论、方法以及对教育督导的意义、价值、标准有共同认识,应了解督导方案制定的原则和过程,熟悉方案中规定的督导项目体系、搜集信息措施、量化评分方法和价值判断依据。全体督导人员还应知道过去使用本督导方案时的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督导过程中形成一致的愿望、动机和态度,有共同的基点、尺度和准则。

3.制定简捷的督导项目体系和统一的操作方法

过分繁琐冗杂的督导项目体系会使督导者产生厌烦的心理,也会分散其注意力,模糊主次关系,使督导不得要领。因此,制定督导项目体系应简洁明了。在确定督导项目后,应制定共同遵守的操作方法,如共同的取样方式、共同的记录格式、共同的计分方法等,以避免由于心理压力、外部干扰、取样不公、自然遗忘等原因造成的偏差。

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一是组织督导人员学习有关文件,既包括对督导指导思想、督导标准等文件的学习,以确立正确的督导思想;又包括进行教育科学理论和各种教育政策文件、督导经验总结等方面的学习,以掌握教育规律、办学规律、教育目标、办学方向等。二是对督导人员进行思想觉悟、政策水平、道德品质和纪律法制教育,包括进行组织原则、规章制度、保密条例以及坚持原则、公道负责、虚怀若谷、联系群众等内容的教育。

5.做好管理方面的调节控制

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某些心理现象的发生,制约、控制某些心理现象发生效应影响。在督导过程中,既要注意有针对性的个别调控,又要注意一般性的管理控制;既要注意控制心理现象,又要注意控制引起心理现象的原因;既要注意单一原因调控,又要注意综合因素调控;既要注意管理性调控,又要注意思想品德教育;既要注意补救性调控,又要注意预防性调控;既要注意主观性因素的调控,又要注意客观环境的调控;既要注意督导者心理的调控,又要注意督导者与被督导者关系的调控。

二、被督导者的心理现象与心理调控

(一)被督导者的心理现象

1.被审心理

被督导者在接受外部督导之前,往往容易产生被动接受审查评价的心理。主要表现是:第一,自我评价草率,等待外部评价一锤定音。第二,对督导要求领会不全面,材料准备不充分或者杂乱无章。第三,忙于准备表面工作,以求形式上给督导者留下“好印象”。第四,督导过程中小心谨慎,畏首畏尾。

2.应付心理

它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自我评价马虎草率,搞形式,走过场;督导动员不力,敷衍了事;提供材料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日程安排计划不周,常受冲击;对督导者所提要求推三诿四,拖拉搪塞等等。

3.迎合心理

它对督导会产生诸多消极影响。第一,腐蚀软化作用。阿谀奉承,心理麻醉,失去防卫,使原则瓦解,标准崩溃,偏离督导方向。第二,线索诱导作用。形式上的“积极”状态和态度上的“认真”气氛,使督导者受到情绪感染,发生移情,心境上染上愉悦、理解、同情的色彩,被诱导进入正面肯定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偏向性的肯定。

4.自卫心理

自卫心理一般表现为如下几种思想和情绪:第一,疑虑―紧张―厌烦―怯场等心理。对督导的意义、要求认识不清,容易产生疑虑心理,怀疑督导是否有损于自身,怀疑督导的科学性。由疑而虑,便进入紧张状态,担忧督导影响个人(单位、群体)的名誉、晋级提薪、重点扶持。由紧张又产生厌烦、怯场心理状态。第二,回避―旁观―磨抗连续心理。有的采取回避态度,回避不了的则采取旁观态度,以此冲淡评价气氛,获得内心平衡。或采取磨抗态度,把缺点、问题、弱点掩盖起来,不暴露可能导致否定评价的材料信息:或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手段;或采取以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手段文过饰非。第三,显示―夸耀―磨抗连续心理。表现为以进为退的策略,即一反躲躲闪闪、含糊其辞的状态,转而积极参加,四处活动,宣扬自己的长处、优点、贡献、绩效,以图“取长补短”,冲淡人们对短处的注意;或是挑剔别人的短处和问题,转移督导者的视线。

5.护短心理

其表现形式有: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态度投射到他人身上,用他人的类似行为为自己开脱;二是把问题的原因归之于客观偶然因素;三是自我解嘲,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和平衡。护短心理作为自我防御机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果护短心理太强,则会使督导的功能难以实现。

(二)被督导者的心理调控

1.提高对督导的认识

首先,搞好督导动员。督导动员应开诚布公地宣讲督导的目的、意义和积极作用,使被督导者认识到督导是一种肯定人的价值和工作价值的重要手段。其次,征求群众对督导方案的意见,采纳合理的建议,打破督导的神秘主义。第三,讲明督导的计划和日程安排,使被督导者心中有数,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第四,被督导单位的领导和骨干要为群众做出榜样,以正确的态度积极投入督导工作。

2.采用多种督导方式,控制督导评价效应

就督导的方式而言,以督导评价的肯定与否定边界线划分,有正督导评价和负督导评价;以督导评价的态度划分,有期望型督导评价、激励型督导评价、公正型督导评价、偏见型督导评价、偏激型督导评价;以督导评价主体划分,有外部督导评价、自我督导评价等等。在以上督导评价方式中,显然应摒弃偏见型督导评价和偏激型督导评价。其他督导评价类型各有利弊,应予合理调控,以免产生不良的督导评价效应。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师素养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082

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大多耳熟能详、脱口而出,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一些具体细节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的。教师是新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因此,要注意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并将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要根本改变现代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

(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要适应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了解和掌握,以满足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有价值”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选择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且是对学生以后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这样的数学学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能被每一名学生所掌握。它是普及义务教育地区的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在教师引导和自身努力下都能掌握的数学。

(三)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思考和反映都是不同的。所以,数学课程要在确保学生共同接受教育的同时,给学生更多接触数学、了解数学甚至钻研数学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每名学生的数学需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领域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要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

(一)数学专业知识

这是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小学数学教师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基本理论

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理论,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三)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发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活动,是一个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的过程。为了能正确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比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如何确定,如何选择研究与论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教师要着重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方法、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有关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四)相关学科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应具备数学专业知识、教育基本理论外,还应该具有与数学学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既有数学专长,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领域,其中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常识及新兴学科等。

三、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能力素养

(一)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能力

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教育要取得成效,就一定要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要有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教师在各种场合,要能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姿态、语言等外在表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开导与教育。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和关键,也是教师业务能力结构中的基本能力。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辩证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克服片面性和主观性,并要持之以恒。

(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应用的广泛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可以用生动形象的、可读性强的一些数学资料,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可以通过概念间的联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教学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而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来源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所以,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科学知识、业务能力、心理素质与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课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引人入胜,有的课却是平淡无奇、无精打采、令人乏味。究其原因,这既与教案设计有关,又与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有关。

(四)教研与科研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 体育意识;体育习惯;激励理论;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在学校体育界中取得了共识。如何把它真正变成有效的学校体育实践,还有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第一步就是抓好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第二步则是抓好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意识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

1 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1.1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应有意识的把思想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

1.2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提高师生的体育积极性

学校体育的消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出于条件限制,将就着教与学。对于很多学校而言,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上的“贫泛”,导致许多的教学内容不能开展。学生也就只能学到零碎的、间断的、毫无系统可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2)学校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善。由于学校体育得不到就有的重视,加之管理不善,而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教师觉得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于是就能教多少就教多少,教成什么样就教成什么样;而学生则认为,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也没什么区别,也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要想排除这些干扰,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

1.3加大意识教养的力度

1.3.1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体育教学既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过程,又要通过体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1.3.2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

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参与,它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是技术、战术与身体素质的较量,也是意志的较量。而且这种较量是出于参与者自觉自愿的。因此也就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这里所讲的竞赛,不单是指运动会等一类的竞赛,还必须包括体育知识竞赛等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一切非正式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参与面、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场地器材也不受条件限制。

1.3.3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

要有效培养学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第一,端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正确区分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要引导学生直接参加体育锻炼,因为学校体育的根本在于实践。

1.4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情操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的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组织校园体育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体育意识;组织好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上好体育课,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举行体育竞赛、演讲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1.4.2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

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要做到:(1)让学生了解基本规则,学习技术、战术知识,变“看热闹”为“看门道”。(2)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3)组织好学生参加观摩比赛,在观看比赛前,对所观看项目的规则、技术、战术特点等作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的内容,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进行总结。(4)组织专题讲座。

2 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2.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体育习惯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而采取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想各种动作,达到要求,完成任务。另外,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在学生受到挫折时。在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2.2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促使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的养成

学校体育不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联想。通过联想,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2]刘清黎.体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3]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