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18:1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53-02
在神经外科中留置引流管为一种常见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有:脑室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瘤腔引流管以及血肿腔引流管等。在置管期间,引流管的固定情况、引流管的通畅与否等均会对病情判断以及预后评估等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引流管的合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中出于对神经外科多种引流管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的目的,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留置引流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留置引流管临床患者病例,抽取其中的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有男51例,女47例,年龄23-84岁,平均(59.6±16.8)岁,脑室引流者27例,蛛网膜下腔引流者22例,硬膜外引流者16例,瘤腔引流者14例,硬膜下引流者12例,血肿腔引流者7例。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置管方式、护理措施以及预后等展开回顾性分析。
1.2.2护理措施
1.2.2.1脑室引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以及性状,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应为无色透明状,不存在沉淀,在术后引流液多数带有血性,而后逐渐变成淡血性,若是术后引流液为大量的鲜血,则应高度怀疑脑室出血,应及时处理;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尽量避免引流管受压、打折或者是扭曲,术后患者头部活动应进行合理的限制,在翻身等过程中切忌大幅度动作,不要牵拉引流管,避免发生脱落;在更换引流袋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合理控制引流速度,并调整引流袋的高度;在拔管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意识状态进行密切的观察,若是存在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积极处理[1]。
1.2.2.2蛛网膜下腔引流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过程中,对患者的瞳孔、意识以及体征等进行严密观察,并对颅内高压和颅内低压性头痛进行正确区分,并采取积极的对症处理,选择患者合适,控制引流速度,缓解患者头痛症状;在置管过程中,应对感染的发生进行积极预防,尽量减少探视和病房内的人员流动,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室内消毒,置管部位敷料应保证干燥清洁,在更换引流管等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将引流袋放置在脑脊髓平面下,与创口之间的距离保持在15-20cm,控制引流速度,一般维持引流量在每天40-350ml之间;观察引流液的色泽和引流量,一旦发生异常及时处理[2]。
1.2.2.3硬膜外引流在行硬膜外引流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引流血液、组织液、血性分泌物,同时还可以引流脑脊液,因此,应对患者的引流液的色泽以及形状进行密切的观察,一般情况下,硬膜外引流不可接受负压引流,并应合理控制引流速度,避免导致患者颅内低压的发生,在术后1-2天后,引流量不足50ml时可将引流管拔除,在拔管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
1.2.2.4瘤腔引流在置管过程中,应将引流管放置在瘤腔的最低点,从而保证引流的通畅,在性瘤腔引流的过程中,可将引流血性分泌液,从而使患者的脑膜刺激得以减轻,并且可以避免瘤腔内发生出血而对脑组织造成压迫,在引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性质,并控制引流速度,避免颅内低压的发生,一般在术后48小时后可进行拔管[3]。
1.2.2.5硬膜下引流该类置管包括有传统钻孔冲洗硬膜下引流术置管和微创锥孔置管两种方式,对于传统置管方式在冲洗过程中手法应尽量轻柔,导管不易太硬,并应进行多向反复冲洗,妥善固定引流管,保证患者术后头低足高的,2-3天后换为舒适,引流袋应放置在头部下方10-40cm处,并依照引流量进行适当的调节。微创锥孔置管过程中同样应对引流管进行妥善的固定,引流袋的放置同上,保证引流管通畅[4]。
1.2.2.6血肿腔引流密切关注引流管的通畅情况,避免发生扭曲以及打折现象,观察患者的病情和体征,记录患者引流液的颜色、量以及性质,一旦发生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采取积极处理措施。
2结果
本组98例患者经以上合理的护理措施,在置管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显著。
3讨论
神经外科引流管留置为一种常规操作,在置管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和体征变化,对引流液的颜色、量以及性质进行仔细观察和详细记录,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对于降低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房玲玲.钻孔引流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85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7):53-54.
[2]郝秀珍.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24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04):70-71.
篇2
【关键词】 神经外科;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1 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
11 病情观察不及时 神经外科是一个急、危、重病员多的科室,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随时可发生生命危险,护理工作要求高,如病情观察不及时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抢救治疗,导致患者死亡或永久丧失。
12 坠床 神经外科患者大多存在意识障碍、躁动不安、癫痫发作等异常精神症状,如床栏防护及约束带使用不当均可导致病员坠床或自伤的危险。
13 跌倒 神经外科患者恢复期大多存在行动不便、运动失调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如遇陪护人员护理不周、挽扶不当或患者自主取物、地面过滑或有障碍物、坐凳不稳等均易导致患者跌倒发生。
14 烫伤 神经外科患者多存在感知障碍,如使用热水袋保暖不当或红外线理疗时温度、距离调控不当,热水杯或热水瓶放置不当易发生烫伤意外。
15 走失 神经外科患者一部分存在认知障碍,如家属护理不周时,易发生外逃或走失的危险。
16 皮肤损伤 ①神经外科患者大多长期卧床且存在感觉运动障碍,感知异常加之营养低下致全身抵抗力低,大小便异常,各种检查治疗搬动不当等均易发生皮肤受损的危险。②患者大多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对血管及皮肤刺激性强,加之病员燥动致针头滑脱出血管,液体溢致皮下导致皮肤损伤坏死。
17 肺栓塞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或手术后受限制等情况,可引起血循环障碍,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若处理不当,可致肺栓塞,引发猝死的可能。
18 健康宣教不力 医护人员对专科疾病知识指导宣教不力,患者及家属理解不到位,遵医行为差,如颅内动脉瘤患者擅自下床活动、负重、用力解便等增加颅内压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等意外危险发生。
2 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影响因素分析
21 人员因素 ①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认识不足,如对护理核心制度掌握不全面,各项制度及岗位职责执行不力,病情观察不仔细。②人员素质不高,表现在不坚守工作岗位,护理不周,违反操作规程,协作能力及服务态度差,工作中缺乏慎独精神。
22 技术因素 由于先进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新技术、设备的引进与使用,护士业务不熟,专业知识缺乏,对专科特殊疾病健康宣教不力,沟通不到位;技术操作时不明确操作规程与常见故障的处理,均会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安全隐患。
23 管理因素 管理不严或失控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2]。①业务培训或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管理督导不力,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②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或分工协调不当,临床护理工作任务繁重而出现体力不足,身心疲乏导致工作质量下降而影响护理安全。③护理常用物品、器械、设备、药品的完好齐备与否,均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
24 环境因素 病房结构不合理,用物,设施放置不规范或不妥当,如病床无护栏结构致坠床,热水瓶放置不当致烫伤,地面太滑,有障碍物致患者跌伤等。
25 患方因素 护理工作是护患共同参与完成的医疗活动,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以及患者对疾病的应对能力,家庭及社会支持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造成安全隐患。
3 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31 管理者必须重视安全管理,加强人员培训,规范执业行为,提高安全意识。
311 通过院、科培训,对护士进行素质教育及职业道德意识培训,定期组织学习医疗护理核心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应急预案,医院护理管理规范等文书,使其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及岗位职责,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临床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杜绝安全隐患。
312 加强“三基”培训,提高专科技能水平,科室有针对性地对低年资护士及技术水平差的护士制定“一帮一”的操作月培训计划,护士长亲自督导考核过关;同时利用科室业务学习及疑难病例讨论等时间组织进行理论学习交流,强化专科理论知识,并通过护理会诊、整体护理查房形式提高护士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护理安全。
32 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有预见性地制定干预措施,以防意外的发生。
321 有坠床危险的患者:如意识障碍、躁动、痴呆、高龄患者,护士应反复向家属强调其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各种保护具如床栏、约束带的正确使用方法,检查、搬动患者的过程中,妥善防护,保证安全。
322 对感觉障碍或减退的患者,应向家属详细反复讲解热水袋正确的应用方法,强调热水袋应用时热水温度不应>50℃并加用布套,严禁直接接触皮肤,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减少安全隐患;进行红外线理疗的患者,应告知其不能擅自调节温度距离及碰撞。
323 做好病区环境管理:病室走廓障碍物及时清醒;用物规范统一放置;随时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对刚拖过的湿滑地面放“小心防滑”警示牌;病区走廓必要时设置扶手,以防跌倒意外发生。病区内有醒目的防火、禁烟标识并严格管理,保证安全。
324 高度重视皮肤完整性的管理:昏迷及长期卧床患者做到勤观察、勤擦洗、勤更换、勤整理、勤按摩,防止皮肤长期受压、不良刺激及摩擦,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输入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时勤观察与巡视。
325 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对特殊疾病的宣教(如颅内动脉瘤、脑出血患者的休息、运动及大便的管理)应反复交待直至理解;对认知障碍的患者,应重视与其家属的沟通,交代24 h陪护随同的重要性,防意外走失或外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减少不遵医行为发生,杜绝安全隐患。
326 肺栓塞的预防:关键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神经外科的住院患者,入院后根据评估情况指导其进行下肢肌肉收缩练习,下肢瘫痪者每日给予4次按摩,被动活动关节,促进血液循环。
33 注重细节管理
331 护士长经常深入病房,对每个患者护理重点、难点进行给予指导,特别是对病区的高危患者高度重视其安全管理,督导护士工作;并鼓励病区护士上报护理不良事件,通过晨会、月护士例会,对病区患者常见安全隐患及不良事件及时进行反馈分析并重点讲解,以警示全科护理人员提高安全及自我保护意识。
332 加强护理薄弱时段及环节的管理:科室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午间及夜间护理人力相对不足,陪护人员疲乏,意外事件容易发生,排班时应在护士资历、年龄及数量上合理调配,保证护理安全。
333 注重护理人员人性化服务及沟通技巧的培训:护理操作过程中,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及人性化关怀服务,并通过对患者情况评估采取有针对性较强的个性化沟通方式,让其充分理解接受并配合治疗护理工作,提高遵医行为,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334 做好病区各种物质及设备的管理:对病区设备应专人定期检查、清洁及维护,抢救设备、药械、专人保管,班班交接并保证质量性能良好,品种数量齐备;毒麻药品专人专柜保管,班班交接并保证数量齐备;常规备用药品专人每周一次,护士长每月一次检查药品效期及质量以及分类保管情况,保证使用安全;新进设备及时组织人员学习、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发生故障的应急处理以保证安全使用。
因此,在我们临床护理工作中,每位人员均应从思想重视护理安全,严格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规范自身行为并不断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重症胰腺炎:非手术治疗;护理;营养支持
重症胰腺炎(severeAcute Pancreatitis SAP),是由于胰腺的各种酶被激活和外溢,造成胰腺自行消化及胰腺周围组织发生的化学性炎症。它是外科常见急腹症,起病急,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迅速,易引起全身脏器功能损害,病死率高。近年来,由于对本病认识加深,治疗方法的改进和护理质量的提高,疗效已有明显的提高。我科自2005年以来共收治重症胰腺炎患者49例,其中19例通过非手术治疗与护理1-2个月均治愈出院,28例胆源性胰腺炎经非手术治疗与护理病情平稳后给予相应的于护理的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49例,年龄19-73之间,平均年龄45.7±1.2岁,男41人,女8人,均为急诊入院。其中胆源性胰腺炎28例,非胆源性21例。本组49例均出现腹痛、高血糖,ARDS8例,急性肾衰2例,休克3例。
2.治疗与护理
2.1饮食及营养支持
2.1.1禁食:是使胰腺处于休息状态的基本措施,食物刺激可使胰腺外分泌增加,从而可加重胰腺病变的发展,同时也可使稳定的病变复发。临床上一般禁食2-3周,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延长。
2.1.2全胃肠外营养(TPN)及静脉通道的护理通过TPN,可以使胰腺处于静止和修复状态,从静脉中输注白蛋白、脂肪乳剂、氨基酸等,以增加其抵抗力,促使早日康复。在营养支持期间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导管败血症。因此,在颈内静脉置管及静脉补液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定时对穿刺部位消毒换药,每周2-3次,如导管处敷料脱落、污染、潮湿则应随时更换,每日更换输液导管。
2.2药物的应用及护理
2.2.1生长抑素的应用:施他宁(生长抑素十四肽)是我科治疗胰腺炎的首先药物,其主要药理作用:抑制胃泌素、胃酸以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胰腺的内分泌和外分泌。抑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一般常生理盐水60ml+施他宁6mg,24h微量泵持续泵入。常持续5-7天,首剂250ug经推,病人此时常有恶心呕吐、面色潮红等反应。因此在首剂推注冲剂量时应稀释后缓慢匀速注入。如果中途停药大于五分钟则必须再次给予冲剂剂量250ug静推,然后方可继续泵入。因此护士在更换药物时动作应协调迅速,以免时间过长。由于此药使用使用时维持时间较长,应选择较安全的静脉穿刺部位,加强中途巡视,确保每分钟的输入速度,以免影响疗效。
2.2.2抗生素的应用 因胆管疾患是胰腺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胆管炎的控制,有利于胰腺炎的治疗。另外胰腺炎可继发感染,所以抗生素常规应用是必要的。一般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机会较多,故选择抗生素要有针对性。必要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使用剂量和时间。一旦感染被控制,应及时停药,以免造成二重感染。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肠粘膜坏死脱落或长期禁食肠粘膜萎缩,肠粘膜的防御屏障受到破坏,再加上机体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导致细菌移位,出现胰腺及胰周的感染。常采用能用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如环丙沙星等,适于在胆汁内峰值较高的抗生素如第二代头孢。
2.3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2.3.1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SAP出现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很高。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巡视,建立护理记录单,定时测血氧饱和度。以免及时发现低氧血症,尽早提供呼吸支持。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和早上呼吸机。
2.3.2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及伴随率增加(30/min以上),呼吸困难者,考虑可能为ARDS早期症状,即给予半卧位,尽早吸氧,氧流量为3-5L/min。
2.3.4急性肾功能衰竭 其发生与休克有关,由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激肽酶等血管活性物质及一些胰腺坏死组织毒性产物,影响毛细血管渗透性,并影响肾小管对氧的利用而引起急性肾衰竭,发生时间多在发病前5d,以第3-4d的最多,故SAP时应保留导尿管,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连续的动态的观察尿量的变化。本组中出现急性肾衰竭2例,通过床旁血滤,均治愈出院。
2.3.5休克及水电解质平衡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由于胰蛋白酶释放引起周围血管舒张,血浆蛋白丢失至组织间隙,致使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作为有经验的护士接诊时应立即建立两条或以上的静脉通道,及时纠正休克及水、电解质失衡,及时补充晶体物质和胶体物质,以改善和疏通胰腺和内脏的微循环。同时胶体液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肺毛细血管渗出,改善氧合,保证重要脏器的有效血供,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变化及有无口干,皮肤弹性下降等。如患者出现软弱无力、手足麻木、抽搐、口渴、烦躁等,可能与水电解质混乱有关,应立即汇报医生配合处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本组3例早期休克病人,积极抗休克,均得到纠正。
3.讨论
通过对49例重症胰腺炎非手术治疗与护理,能够有效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回顾性治疗与护理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对于病变范围广,程度重,经过重症胰腺炎非手术治疗与护理,绝大多数可以顺利渡过急性期,使全身情况趋于稳定后再处理后遗症手术,这样手术方式更具针对性,手术更为安全,即达到了治疗的目的,又将创伤降到最低程度的局限性,使死亡率和并发症率明显下降。
【参考文献】
[1]李宝华.非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19(9):529-531.
[2]张文俊,李兆中,许国铭,等.早期空肠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J】.胰腺病学,2007,2(4):208.
[3]于绍平,裘阿芳,王京芬.经鼻肠管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8,10(4):252.
[4]全竹福,黎介寿.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支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18(12):725.
[5]使海安.重症胰腺炎【J】.疑难普外科学.2001.7:545.
[6]杨春莲.急性胰腺炎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5):223.
篇4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30-0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是一项技术难度大、创伤大的手术,能够解决患者髋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改进走路能力,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围手术期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未经预防的病人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70%~84%之间,症状性肺栓塞发生率接近15%,致命性肺栓塞则为1%~3.4%[1]。因此,重视术后DVT的围手术期预防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自2005年1月-2010年5月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开展了DVT的预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5月共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54~88岁,平均年龄64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股骨颈或股骨头骨折36例。术后并发DVT 3例,男性2例,女性1例,患肢出现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经B超检查确诊为DVT,给予抬高患肢并制动,抗凝溶栓治疗后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6个月,未遗留后遗症。
1.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在硬膜外麻醉或会身麻醉下,采用后外侧小切口行人工髓关节置换术[2],术后给于伤口负压引流,48-72小时拔除引流管。术后次日开始床上股四头肌及小腿肌群功能锻炼,术后1~2周扶拐下地活动。
2 临床护理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3]。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属高龄,合并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且有糖尿病史,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术前多因髋关节的疼痛,下肢活动减少;术后切口疼痛,麻醉反应等使下肢活动明显减少,以上因素均使下肢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此外,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长时间的被动,过度旋转和牵拉及骨水泥聚合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间接损伤的概率大大增加。因而我们应当针对病因,在围手术期进行预防。
2.2 术前护理
2.2.1 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做好入院宣教,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建立相互信赖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态度和想法,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消除其紧张情绪,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向患者讲解手术方法、术后注意事项、锻炼的目的、方法,使患者自愿配合治疗。
2.2.2 高危人群护理
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4]。对于这类高危人群,术前要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凝血情况,积极纠正贫血、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护理人员应对DVT加以重视,术前采取有效预防措施:(1)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及后果,以引起患者的重视,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2)引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3)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方法,如用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收缩小腿肌肉,用力伸膝以及收缩股四头肌,伸屈髋膝,被动按摩等。
2.3 改进手术操作
减少手术时间,术中积极纠正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术中出血,尽可能不输血或仅输少量新鲜血。手术操作轻柔细致,特别注意保护暴露于手术野的血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而诱发血栓形成。
2.4 术后护理
2.4.1 早期活动
腿部肌肉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易发生DVT。术后抬高患肢,定时更换,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收缩,有利于静脉回流。每2 h定时协助患者翻身,翻身时避免患肢内收外旋,下肢处于外展中立位,抬高床尾以抬高患肢,要求下肢高于心脏水平面20~25。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胭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按摩腓肠肌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作用消失后督促患者对患肢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如加强踩关节背伸跖屈活动,每2 h做20次。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和小腿肌肉收缩运动,每15 min做25次。同时行髋膝关节屈伸运动,逐渐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活动时避免屈髋>90°。并鼓励做深呼吸和咳嗽动作。
2.4.2 病情观察
术后护理应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皮肤颜色、温度、束梢动脉搏动和肿胀程度。由于手术刨伤、炎症等造成肢体和淋巴回流障碍引起的水肿极易与DVT相混淆。因此,应重视患者主诉,当患者患肢肿胀,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小腿肌肉饱满,压痛明显者应考虑DvT,及时通知医生,切勿将血栓形成的疼痛误认为一般刀口的疼痛,以免延误处理时机。
2.4.3 用药监护
主要用药是肝素6000 U皮下注射.2次/天,尿激酶8万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2次/天,或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30 ml静脉滴注。潘生丁、肠溶阿斯匹林3次/天口服。上述药物可起到活血化淤、扩充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小板凝聚作用。抗凝疗法期间,定期检查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判断有无出血倾向。注意观察切口、针眼、牙龈、皮肤黏膜、消化道等处有无自发性出血情况。
3 小结
DVT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DVT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本院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除有糖尿病等特殊病史外,多因怕疼痛而拒绝主动活动,对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的不了解。因此,必须在围手术期加强对高危患者的护理,做到术前评估宣教、术中仔细操作、术后观察及护理,高度警惕是否合并有DVT的初始症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毛宾尧.人工髋关节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80-281.
[2] 杨柳,李起鸿.小切口关节置换术与微创关节外科[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6):405.
篇5
【摘要】 目的: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应用于儿童大脑胶质瘤诊断的可行性及其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法:儿童大脑胶质瘤患儿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5-16岁,对照组儿童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3-14岁。使用GE1.5T Signa High-Speed MRI扫描仪,双倍剂量造影剂马根维显(0.2 mmol/kg)根据不同患儿血管情况分别以2~4ml/s注入速度通过18G套管针经最佳的血管注射,随后以相同速度注射生理盐水20 ml。结果:磁共振灌注图像质量分为“差”“中”“优”分为三级,造影剂注射速度2ml/s组灌注图像质量多为“差”(12/17),注射速度3ml/s组多为“中”(14/16),注射速度4ml/s组全为“优”(6/6)。结论:磁共振灌注图像的质量与造影剂注射速度密切相关,造影剂注射速度>3ml/s是获得满意磁共振灌注图像的基本条件;而扫描前护士对血管的选择及血管状况的评估是造影剂高速注射成功的前提。
【关键词】 儿童 大脑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灌注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and optimiz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MR PWI)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glioma in children. Methods:18 cases with cerebral glioma were selected as the trial group (female=6.male=12,aged from 5 to 16 years) while 25 cases without cerebral glioma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ast group. GE1.5T Signa High-Speed MRI scanner were used and double dosage (0.2 mmol/kg) Gd-DTPA were given by 18G trocar through the best vein of each child. The injection speed ranged from 2 to 4ml/s .And then 20ml physiological saline were injected at the same speed. Results: The DWI quality was pided into bad, good and best. The image quality was bad in the group in which the injection speed was 2ml/s (12/17), the image quality good in the group in which the injection speed was 3ml/s (14/16) and the image quality was the best in the group in which the injection speed was 3ml/s (6/6). Conclusion: The image quality was determined by the injection speed of Gd-DTPA(>3ml/s). Successful contrast injection depends on nurses' choice and evaluation of blood vessels before scanning.
【Key words】 children; cerebral gliom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erfusion
磁共振灌注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 PWI)技术能反映组织微血管灌注情况并具有较高的图像分辨率,近年来成为大脑胶质瘤浸润范围、肿瘤分级及肿瘤预后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一定的肯定性结果[1~6]。但因MR PWI扫描时需超高速注入双倍剂量的磁共振造影剂,技术难度较高,目前研究多集中在成人,在儿童脑瘤的研究仅见少量文献报道[7~8]。儿童大脑胶质瘤发病率高,并具有恶性肿瘤浸润性生长的特点,神经外科手术后残留、复发及致残率均较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本实验以不同年龄段正常儿童和不同类型、级别的大脑胶质瘤儿童磁共振灌注成像数据为参照,对大脑胶质瘤诊断进行研究,得出初步优化的MR PWI技术参数组合,并探讨其临床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病例组搜集大脑胶质瘤患儿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5~16岁,其中5~6岁2例,7~11岁5例,12~16岁11例。对照组搜集受检儿童25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3~14岁,其中3~6岁5例,7~11岁13例,12~14岁7例。选取标准同实验组。排除各种MRI检查禁忌症。
2.研究方法 使用GE 1.5T Signa High-Speed MRI 扫描仪检查,头线圈,造影剂为马根维显(Gd-DTPA,德国先灵公司提供),常规T1WI、T2WI扫描后行PWI(GRE-EPI,TR1000ms,TE30ms,翻转角10。矩阵128×128,FOV22cm;取听眦线,层厚7mm,间距1.5mm,共4层基本图像;采用多层采集方式,每层采集40幅图像,共采集520幅,成像时间81秒)扫描。PWI检查技术如下:首先由选择好的最佳静脉团注双倍剂量(0.2ml/kg)Gd-DTPA,注射速度由护士判断受检儿童血管情况与研究者共同探讨决定,范围2~4ml/s;造影剂注射结束后以相同速度注入生理盐水20ml。MR PWI扫描结束后,图像资料传送到磁共振工作站(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AW4.0_05),用functool软件后处理得到rCBV、rCBF、MTT图及其相对值。
3.数据分析 采用双盲法由2个主治以上医师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不同年龄组儿童中不同注射速度对灌注图像质量的影响与不同类型大脑胶质瘤的PWI灌注特点。
结
果
两组不同年龄组(不同体重)儿童的PWI图像质量与造影剂注射速度密切相关(表1、表2);不同类型胶质瘤具有不同灌注特点,本研究重点探讨各种胶质瘤的局部脑血流量的改变,通过与对侧正常脑组织对比,肿瘤中心区与周边水肿区均可分为高灌注型、等灌注型及低灌注型(表3、表4和图1、图2)。
注:磁共振灌注图像质量分为“差”“中”“优”三级,造影剂于脑部达到峰值时脑组织信号强度下降10%,流入和流出曲线完整者评为“优”。上述资料统计显示造影剂注射速度2ml/s组灌注图像质量多为“差”(12/17),注射速度3ml/s组多为“中”(14/16),注射速度4ml/s组全为“优”(6/6),各不同造影剂注射速度组的图像质量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
讨
论
1.大脑胶质瘤是大脑胶质细胞发生的一系列肿瘤,是儿童常见的肿瘤性疾病之一,约占儿童神经系统肿瘤的80%~90%。儿童大脑胶质瘤大部分为低级别胶质瘤,其瘤细胞异形小,具有良性肿瘤的特征,但其瘤细胞又喜好沿神经纤维浸润性生长而表现了部分恶性肿瘤的特点。神经外科手术后残留复发及致残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常规的CT、磁共振及其他影像学手段无论在定位还是定性方面,均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2~3],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能反映组织微血管灌注情况,且有较高的图像分辨率,近年来成为大脑胶质瘤浸润范围、肿瘤分级及肿瘤预后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一定的肯定性结果[4~9]。但因MR PWI扫描时需超高速注入双倍剂量的磁共振造影剂,技术难度高,目前研究多集中在成人,在儿童脑瘤的研究仅少量文献报道[10,11]。
2.儿童大脑胶质瘤的MRI灌注特点 儿童大脑胶质瘤的MRI灌注特点与成人脑部胶质瘤相似,恶性度较高者肿瘤区较正常区多灌注明显增高,瘤周水肿区较正常区灌注增高提示肿瘤浸润生长;良性者肿瘤区较正常区多灌注轻度增高,而瘤周水肿区较正常区灌注可增高亦可相似,瘤周水肿区灌注增高者提示肿瘤浸润生长;该灌注特点亦符合胶质瘤生长特点,即良性者亦可边界不清,浸润生长;MRI灌注伪彩图正为肿瘤浸润范围的界定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手段。
3.儿童MRI灌注检查的可行性分析及参数优化 3.1受检儿童的配合是检查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由于MRI检查和环境的特殊性(需要严格制动,幽闭、高分贝噪声、受检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超高速注射等),对受检儿童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当检查过程要求严格制动时,受检儿童往往难以接受。因为扫描时受检者任何轻微的移动都可以造成伪影而影响图像的质量,必须取得受检儿童及亲属的配合,要求受检儿童相对静止。做好受检儿童检查前及检查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儿童MRI检查的成功率,保证图像质量,缩短检查时间,提高检查效率,是一种实用、安全、可靠的制动方法[12]。
在MRI检查中,需要了解不同年龄层次儿童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使其配合完成检查。年龄较小、情绪不稳定者及经心理护理无效者则采用药物镇定(一般使用水合氯醛口服或安定静推)。
3.2灌注成像方法:用18G套管针静脉穿刺选择的最佳静脉并固定,将静脉穿刺针与MR双筒高压注射器连接,定位后先采集4个Phase的图像,然后在继续扫描的同时,按0.2ml/kg体重剂量,以4ml/s流量注入Gd-DTPA灌注成像,紧接着以4ml/s注入生理盐水20 ml。
3.3血管的选择直接影响造影剂注射速度。儿童的血管较细小,要负荷3~4ml/s的造影剂注射速度存在一定风险,因此检查前护士对血管的判断亦是检查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儿童均采用肘正中静脉注射,足背静脉与头皮静脉可作为次选;套管针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成功率,减少血管穿破的机会;若判断儿童血管不能负荷3ml/s以上的造影剂注射速度者不符合灌注检查要求。
综上所述,MR PWI能活体反映瘤体微血管灌注情况,对肿瘤术前定位、定性诊断及肿瘤预后评估均具有巨大的潜力;另外,磁共振灌注成像具有无创性、分辨率高、快速、简便、价格适中等优点,其临床推广同样具有巨大潜力。MR PWI能对儿童大脑胶质瘤的定位、定性、分级及预后评估发挥作用,为儿童大脑胶质瘤的临床手术切除范围或穿刺部位的确定及肿瘤术后随访提供一种更新、更有效的手段,降低肿瘤术后残留、复发率、致残率,为病人节省医疗费用,也为国家节省医疗物资。但MR PWI在儿童大脑胶质瘤诊断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还需大量的病例积累及经验总结以制定最优化的参数组合与统一的诊断标准,其临床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 Johnson G, Wetzel SG, Cha S, et al. Measuring blood volume and vascular transfer constant from dynamic, T(2)*-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 MRI[J]. Magn Reson Med, 2004, 51(5): 961-968.
2. Law M, Yang S, Babb JS, et al. Comparison of cerebral blood volume and vascular permeability from 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enhanced perfusion MR imaging with glioma grade[J].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4, 25(5): 746-755.
3. Cha S. Perfusion MR imaging: basic principl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 Magn Reson Imaging Clin N Am, 2003, 11(3): 403-413.
4. 李建胜,龚洪翰,肖香佐,等.脑胶质瘤的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中国CT和MRI杂志,2006,4(3):1-4.
5. Okamoto Y, Di Patra PL, Burkhard C, et 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on incidence, survival rates, and genetic alterations of low-grade diffuse astrocytomas and oligodendrogliomas[J]. Acta Neuropathol (Berl), 2004,108(1): 49-56.
6. Preul C, Kuhn B, Lang EW, 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cerebral tumors using multi-section echo planar MR perfusion imaging[J]. Eur J Radiol, 2003, 48(3): 244-251.
7. 郭世萍,孙静,鱼博浪.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1):1-4.
8. Law M, Hamburger M, Johnson G, et al. Differentiating surgical from non-surgical lesions using perfusion MR imaging and proton MR spectroscopic imaging[J]. Technol Cancer Res Treat, 2004, 3(6): 557-565.
9. 王晓睿,刘鹏飞.弥散加权成像在胶质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4):46-48.
10. Chang YW, Yoon HK, Shin HJ, et al. MR imaging of glioblastoma in children: usefulness of diffusion/perfusion-weighted MRI and MR spectroscopy[J]. Pediatr Radiol, 2003, 33(12): 836-842.
- 上一篇:爱与责任工作经验总结
- 下一篇:机械行业工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