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20:2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护理发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护理发展论文

篇1

论文摘要:通过对社区护理目前状况的调查,发现其目前存在的主要新问题有社区护理人才匮乏,社会对护理工作缺乏信任和理解,公众的卫生保健意识滞后等。针对目前社区护理存在的新问题提出发展策略,即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培养社区护理人才,多渠道开展卫生保健宣教,提高公众的防病保健意识。

论文:社区护理;社区护士;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综合而来的,用以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提供连续性的、动态的综合的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特征是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及慢性病为重点,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为一体的综合、便捷的护理服务。目的是解决社区居民的健康新问题,满足其对护理技术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促进社区人群的健康,提高社区人群生命质量。服务对象是以社区的人群为主,面向个人、家庭提供服务。现将社区护理目前状况及其发展策略介绍如下。

1社区护理的意义

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实现了病人在家中享受到和在医院一样的治疗服务,社区服务提高了社会效益。在社区工作中,通过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宣传,使人们熟悉到学会自身保健是免除疾病、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关键。护士进入社区,用知识和技术解除病人的痛苦改变人们不良卫生习惯等,增进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提高护士对事业荣誉感和自信心。

2社区护理目前状况

2.1社区护理人才匮乏在对社区护理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基本上以医疗、预防为主康复护理、保健内容较少,不能充分体现社区护理的特色。1个社区服务站服务1条街,1个街道居民有3000人~5000人,护士仅1名~3名,社区服务只有初步的治疗,社区保健知识宣教、自我保健、疾病预防等工作难以开展。长久以来,我国护理服务一直注重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服务十分薄弱。社区护理是一项范围较广,所需知识面较宽的工作,其服务不同于临床,要求社区护士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而目前的社区护士普遍学历层次不高,再加上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也未受到社区护士的足够重视,致使社区护理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无法提供高素质、深层次的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急需大量的全科护士,而我国社区护理教育还是一项薄弱环节,缺乏培养专门的护理人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

2.2社会对社区护理工作缺乏信任和理解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然而社会上对社区护理工作仍有偏见,有些人对护士的价值并不真正理解,部分人群对社区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一,这样病人的护从性必然很低,护理效果自然受影响,反过来势必制约社区护理的发展。

2.3公众的卫生保健意识滞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没有相应提高,主要原因是过去的医疗卫生部门工作重点放在院内治疗,对防病保健工作投入少、宣传少,现在社区中的大多数老人文化程度低,卫生保健意识也很低。另外,目前一些人下岗,经济收入低,影响人们对卫生保健的投入,他们的钱只能用在有病治病上,谈不上无病防病。

3社区护理发展策略

3.1健全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必须依靠相关学科和有关行政职能部门的广泛支持和参和。卫生部门可根据学科发展和社区的需要,重新界定社区护理的功能和社区护理的职责,提高各级领导工作的熟悉}。社区医护人员是党和国家卫生保健的最直接执行者,也最能发现预防保健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应该有个组织听听他们的建议以解决社区护理存在的新问题。

篇2

1·1心理护理视野正在拓宽

心理护理目标已不局限在病人和疾病本身,而是扩大到病人家属、社区、预防保健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多方面。例如刘蓉华等[2]在护理烧伤患儿的同时,关注患儿母亲的应激状态,进行准确的评估并恰当干预,保证患儿母亲的健康心态,共同促进患儿康复。李乐之等[3]研究表明腹部手术病人术前焦虑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护士应尽可能支持、理解病人,并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帮助其优化社会支持网络,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提高手术耐受力。方逸等[4]对双胎妊娠围生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SCL-90问卷调查分析,以便针对性进行双胎妊娠孕妇的心理健康保健。朱树香等[5]对122例婴儿智力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促进和保障婴幼儿智力发展。

1.2心理护理的方法更趋科学化

心理护理从宣教式的经验之谈过渡到注重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发挥和运用。护理工作者开始关注不同病情、不同病人的个体差异,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理念,拓展心理护理的深度。例如音乐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癌症、心身疾病、围手术期和终末病人[6-10],取得了理想效果。苏晓茵、林征等[11,12]成功地运用了生物反馈训练矫正肿瘤病人和慢性便秘病人不良的身心反应。放松疗法用于冠心病和哮喘病人的辅助治疗[13,14]取得了显著效果。黄秀英、郝天羽等[15,16]通过正性暗示和常规心理护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暗示法明显优于一般的心理护理。王延文[17]采用Ellis理性情绪疗法、Meichenbaum自我指导训练和Beck认知治疗理论成功地对1例意外眼球破裂合并面部毁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董冰等[18]研究表明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法对缓解术前焦虑、加速术后康复的效果优于一般心理护理。

1.3应用量表评价的论文明显上升

本调研显示,1997年应用心理评定量表的论文仅占9.3%,而2002年16月已达56.6%。准确的心理评估是心理护理的前提,胡军等[19]研究发现主、客观两种评估方法差异非常显著。若使心理护理具备科学性和可信度,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科学的心理评估方法,科学地测定病人的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护理,真正使病人受益。

2心理护理的展望

2·1心理护理深入开展是护理成为自主性专业的必要条件

护理要想成为自主性专业,摆脱依赖和束缚,必须有独到的理念和能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之所以不尽人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欠缺心理护理的技巧和能力,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机械操作状态,阻碍整体化护理的完善和进展。护士与病人有着密切的接触,能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这是不该忽视的护理范畴。

篇3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52-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1]、慢性疾病以及各种肿瘤晚期人数不断增多、“空巢现象”等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对临终关怀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在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我国专门的临终关怀中心并不多见。而多数综合性大医院因经济效益、周转率等因素也往往拒收那些无治疗价值且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同时我国相当一部分家庭难以承担患者在综合性大医院住院的费用[2]。加之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大多数患者都选择在家庭等熟悉的环境中走完生命最后的进程。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无疑给社区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笔者旨在对国内外社区临终关怀模式的研究,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临终关怀模式。从而更好的为临终患者提供照护服务,提高临终患者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降低卫生服务成本,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度以及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3]。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模式

模式的概念最早由建筑大师Alexander[4]提出,后来哲学学科引进并延伸了模式的概念,用作分析或阐明事物的关系与本质[5]。在实际工作中,模式一般指事物或事件在一定时间内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格式、样式、样板和模型[6]。临终关怀模式的探索模式,是对事物总的看法和观点,是支配事物发展的总体观念,是对该事物本质性的看法的体现。临终关怀模式就是从总体上对临终关怀进行把握[7]。

1.2 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8](hospice care)是向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顾,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临终关怀学是一门以实践规律为研究内容的新兴学科,其分支包含了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各方面的促进作用,还在于对于医学以及社会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其社会方面的意义,临终关怀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时代水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准。

1.3 居家临终关怀的概念

居家临终关怀是护士或临终关怀专门人员访问家庭护理病人的形式。

2 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

对我国目前临终关怀事业具有指导意义和较大影响的是李义庭的PDS模式和施榕的“施氏模式”[10],两者的共同核心为家庭临终照护和社区临终关怀相结合[9]。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家庭一社区一医护人员”相结合的社区临终关怀模式。

2.1 李义庭的“PDS模式”

李义庭的PDS模式全面构建了“1个中心,3个方位,9个结合体系”(One Point Three Subject Nine Direction)。“一个中心”即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中心,针对临终患者临终前的痛苦,给予特殊的医疗、护理服务,使临终病人尊严、安逸地辞世,表现出对人的最大尊重,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命认识的神话,这有利于减轻家庭成员精神、心理和经济的负担,有利于家庭和谐、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有利于为人类社会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方位,九个结合”,在服务层面上,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相结合。要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列入我国卫生事业和区域性卫生规划内,并认真组织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应将临终关怀同社区人员的医疗、保健、康复一样纳入总体规划。社区卫生服务的城市区域应以街道,农村以乡镇为基本单位,业务上以街道医院、乡镇医院为依托,来推动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目前,或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应重点加强家庭临终关怀病房的建设,并同临终关怀医院一样,建立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在服务主体上,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在费用上,坚持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不断地将临终关怀事业引向深入[11]。

PDS模式作为一种大家比较公认的模式,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理想化模式。但是,其涉及的方面广,人员广,未免显得面面俱到,这在我国现实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其可行性及实用性大打折扣。

2.2 施榕的“施氏模式”

“施氏模式”主要着眼点在乡村,其核心是家庭临终照护。施榕认为,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在乡村将大有发展,家庭临终照护是医学目的的崭新内容,应尊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临终病人的祈望,有利于老人及家庭的利益,有利于社会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施氏模式提出,①要统一认识,全面规划,把我国乡村的临终关怀事业纳人老年医疗保健的总体规划,成立省(市)、县协调织,制定乡村临终关怀的政策法规、制订家庭临终护的相应政策,包括家庭临终照护的基本内容、质量要求、收费标准、费用承担,以及分配方案等,使家临终照护模式有章可循,健康运转。②要建立县、乡、村家庭临终照护指导中心,对所辖的家庭临终照护进行统管,提高乡村全科医生、家庭临终照护的家属和有关人员的业务技能们研究能力和协调水平。③施氏模式认为乡村全科医生是农村卫生工作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乡村全科医生的种种特性为他们在家庭临终照护模式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提出了针对乡村全科医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临终关怀培训。④为防止病人家属或照顾者对病人不愿或不好好照顾,有必要订立“家庭临终护理公约”。⑤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由依赖、顺从、被动的“主妇”名份,上升到独立、自由、主动的主角地位。因此,需要提高妇女角色意识,使她们更好配合乡村全科医生共同做好家庭临终照护[12]。

施氏模式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较高。但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社区家庭照护方面制度并不成熟。同时,随着现在社会独生子的增加及其工作的繁忙,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价值的转变,“空巢家庭”数目的不断攀升,施氏模式很难推广施行。施氏模式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3“家庭―社区―医护人员”模式

“家庭―社区―医护人员”模式吸取了“PDS”模式和“施式模式”的优点。提出由家庭为临终者提供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其余部分由保险公司或者单位支付),创造患者满意的临终环境,家庭成员作为临终团队主要成员进行生活护理、精神抚慰及其他帮助;社区帮助组织安排自愿者组成临终团队进行资金的筹集,如单位提供医疗费用,协助落实保险金、贫困人口医疗补助金,募捐、成立临终关怀基金,并监督家庭中临终关怀的实施。由社区医疗机构或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中心提供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相关的临终关怀服务。社区组织自愿者的具体方式为以己养老模式:由同时具备相当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人组成志愿团队,通过社区组织安排协调进行关怀并记录时间,当志愿者本人或者亲属需要照护时可向社区提出申请,参照所提供的照护时问由社区安排调配偿还或进行一定经济补偿[13]。这种模式是三种模式中覆盖面最广的,也是可行性和实用性最强的。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区在人员、技术等方面的负担。但考虑到我国的经济以及国民素质的局限性,此模式的实施,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3 针对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3.1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广临终医疗保险计划

日本的老年福利医疗保险制度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一方面,我国虽然不能做到像日本一样强制全民皆保,但该举措的成功实施启示我们要更加重视老人医保制度的完善,切实做到为病人服务。

3.2 大力开展临终护理院的建设

在我国现存的医疗制度以及社会支持系统下,我国临终护理大都以居家形式为主,然而,在“四二一”家庭数目的不断增加,“空巢现象”的持续恶化以及家属照顾者相关照护知识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下,居家临终护理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并且还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的社区卫生资源。建立临终护理院可以帮助缓解上述压力,且能优化资源的利用。根据未来发展的趋势,居家为主的临终关怀模式将被社区临终护理院为主的临终关怀照护模式所取代。

3.3 扩大社会支持系统

由于我国医务人员的缺乏(尤其是社区),不仅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不便,也给医务人员本身带来了很大的负荷和压力。仅仅依靠医务人员远远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临终照护需求,所以需要社会各界的人员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包括经济、照护等方面的支持。

4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仍不完善,未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网络系统。尽管目前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几种社区临终关怀的模式,但其中每个模式都有一定的缺陷及局限性,不能很好的适合我国国情。我国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资源利用。我国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牛欢欢.社区临终病房护理模式调查.临床合理用药,2009年1月第二卷第二期.

[1] 牛欢欢.社区临终病房护理模式调查.临床合理用药,2009年1月第二卷第二期.

[3] 陈淑琴,王茂娟. 设置临终病房作为临终护理模式的调查.护士进修杂志 2000年9月第 15卷第9期.

[4] Brad Appleron.Patterns and Software;Ensential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2002-02-14.

[5] 季晓鹏,王志红.我国超市家庭护理服务的现状与分析.护理杂志,2007年第24期.

[6] 马亚娜.超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模式的比较研究.http://.cn/..

[7] 龚实愚.临终关怀的社会价值在我国的模式探讨.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李玲. 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国际护理学杂志,2005年8期.

[9] 李玲. 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年8月第24卷第8辑.

[10] 陈春燕1,罗 羽2,谢 容3. 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5年2月第5卷2期.

[11] 李义庭,刘芳,付丽.临终关怀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5期.

篇4

【摘要】外科牵涉的相关医疗领域比较广泛,并且占据着一定的医学位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外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医学的全面发展,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文章就外科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更好地对医学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外科 医学领域 重要性

引言

外科,从字义表面理解为外伤等一序列身体表面疾病治疗的科室为外科,但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解释是指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科学,是以手术切除、修补为主要治病手段的专业科室。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外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各医院外科的专科设置原则与内科类同,通常与内科相对应。外科方面的疾病主要分为:创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功能障碍等五大类。

外科主要分科为:普通外科(简称普外)、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矫形外科、神经外科、烧伤、整形科、显微外科等。

一、外科发展概述

外科隶属现代医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医学项目,外科主要实现实现如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去解除病人的病原,从而使病人得到治疗,恢复健康。这方面的深入治疗和发展研究。外科和医学领域的其它科目一样,也需要了解疾病的定义、病因、表现、诊断、分期、治疗、预后,而且外科更重视开刀的适应症、术前的评估与照顾、手术的技巧与方法、术后的照顾、手术的并发症与预后等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问题。

从先前古埃及出土的木乃伊的头颅中,医学人员发现木乃伊头颅留有手术的痕迹。在我国2000多年以前,外科在战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并不断完善。19世纪末,现代医学开始问世,起先经常由受过培训的理发师执行手术——即所谓的“医疗理发师”(barbersurgeon),因此在今天的许多英联邦国家外科医师被称呼为“先生”(Mister)而不是“医生”(Doctor)。在20世纪初,随着消毒、麻醉、止血、输血等技术的产生和进步,现代外科学得以逐渐深化及完善。现代外科奠基于是19世纪40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和止血、输血等问题。

外科手术用的止血钳的不断改进,输血和补液也日益受到重视,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外科手术的范围,并增加了手术的的安全性。50年代初期,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的研究成功,为心脏直视手术开辟了发展道路。60年代开始,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进展,推动了创伤、整形和移植外科的前进。70年代以来,各种纤维光束内窥镜的出现,加之影像医学的迅速发展(从B型超声、CT、MRI、DSA到SPECT、PET)大大提高了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特别是介入放射学的开展,应用显微导管进行超选择性血管插管,不但将诊断,同时也将治疗深入到病变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生物工程技术方面也将对医学领域中的外科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外科在不断发展中对医学领域的推动作用

无疑,在社会不断发展和医学不断进步发展中,外科不可能一层不变,其医学作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现代医学在发展中不断实现纵深方向的发展,同时在时间和空间领域中不断得到完善。外科的不断完善与条,分科也变得多了起来,因此,外科要进一步分为若干专科;有的按人体的部位,如腹部外科、胸心外科;有的按人体的系统,如骨科、泌尿外科、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有的是按病人年龄的特点,如小儿科、老年外科,有的是按手术的方式,如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移植外科;还有的是按疾病的性质,如肿瘤外科、急症外科等。

外科在不断发展中实现医学领域的不断完善,在通常病例和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不断的突破和创新发展,实现了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发展角色。推动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外科在医学领域中疾病治疗诊断方面的重要性

外科中常见的医疗诊断及处理医疗上的问题包含了创伤、各种胸腹部急症、先天/后天性畸形、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等,在临床应用上和麻醉学、特级护理学、病理学、放射学、肿瘤学等其它医学专科工作关系极其密切。随着药物、早期诊断技术与其他医疗科技(比如介入放射学)的发达,许多疾病的治疗都转变为非外科治疗为主,然而外科手术仍然是这些治疗无效或产生并发症不可或缺的后线支持,而外科微创手术(内窥镜手术)的领域也在蓬勃发展。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出,外科在疾病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角色,发展空间之广,发展程度之深是一时半会无法完成探讨和完成深入研究的。外科各专科的全面繁荣发展,为人类健康创造一个个奇迹,在医学史上不断实现新领域的突破。故而,在医学临床诊断和手术运用中外科不仅具备前瞻性的发展特点,同时也具备其他外科以外无法完成的医疗难度而外科可以进一步解决的后勤医学发展性空间。故而,外科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外科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医学发展中尤其是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医学研究和发展中,对外科的不断发展和研究创新,应对现阶段和未来有可能发生机已经发生的疑难病症,外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外科的发展历程来探讨,外科在其发展中无论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乃至世界,都有外科发展的足迹。在医学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来看,外科在医学领域中都有涉足,由此不难看出,外科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何伦;“让活人回到医学中来”[N];健康报;2010年

[2]柯利民;徐阳孙;试论医德[J];中医药学报;1981年03期

[3]龚道淑;胥树平;何之荣;护患纠纷对护士造成的心理压力及疏导[J];护理管理杂志;2006年01期

[4]蒋建中;外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模式和实践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6期

[5]徐玉涛;整体护理观念在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黄春玉;黄小兰;王红英;;创伤外科护理记录缺陷分析及改进措施[A];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护理学术年会暨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暨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篇5

【关键词】基层医院;护理;对策

基层医院在医疗设备和医疗能力方面相对差于城市医院或更高级别的医院,在专业医疗人员和专业护理人员配备上也较差于二甲或三甲医院,在医院护理工作中也较为落后,出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护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院临床医疗进程和病人健康状况,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信誉的好坏。

病人是直接影响医院形象的重要因素,医院护理能力高了,服务态度好了,病人会在社会中相互传播和实现口头广告,给医院的信誉带来极大的好处,如果医院护理能力和服务态度很差的话,病人也会在社会中传播舆论,这样,会给医院的信誉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故此,医院护理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医院不断向前发展。

1 基层医院护理发展现状

现阶段基层医院医疗设备和医疗条件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以新时期医院发展要求来衡量,不少基层医院护理条件还处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就算改变也只是在一些表面条件上发生变化和改善,从本质上来看,现代基层医院护理工作中很大层度上没能从本质上发生变化,量变与质变不能同时协调发展。

受到我国新型农合医疗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基层医院护理人员人手呈现出严重不足的现状。这样,无形中加重了护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轮班和夜班等特殊职业状态加重了护士人员身心疲惫程度,极度严重的脑力、体力消耗,容易导致护士在工作中产生消极的心理,不利于正常的护理工作。护士社会地位、工资待遇比医生差,且在晋升、调资、外出学习机会不多,得不到社会公平的认可。护士的期望值达不到,因而产生负性情绪。护患关系紧张。由于媒体过多医患关系负面宣传,患者对医护人员不理解与误解,许多矛盾指向护士,使得护士委屈。基层医院存在的这些护理现状,给医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2 基层医院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编制方面不足

繁重的护理任务来自于护理编制方面的短缺,特别是基层医院,编制问题更加严重。我国医院病床与护士的比例是按照1∶0.4配备的,尽管如此,很多医院仍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很多情况下容易导致医院护理服务工作变得降低,从而降低医院护理服务水平。

2.2 基层医院护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层医院在护理人才培养方面处于劣势,护理人才培养方面问题重重。例如学历低问题的出现。由于基层医院大多数护理人员是中专毕业,这些年来,我们的大多护士虽参加自考来提高自身素质,但很多人由于工作太忙,精力有限,累考累败,打击了积极性。再如论文写作方面的要求,论文第一作者作为高级职称晋升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硬指标,基层医院条件差,写的文章质量不高,想在专业核心杂志上发表是可望而不可及。在科研成果方面,基层医院受经费、水平、能力、条件等多方面限制,护士开展科研很难。人才引进方面基层医院不等同于大城市的医院,介于工作条件的艰难性,护理高级人才的引进工作更是困难重重。

2.3 基层医院护理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低学历的护理人员占据达到数比例,责任心不够清情况时有发生,例如现阶段护理人员年龄结构多为20~29岁之间,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责任心、同情心相对较差,吃苦耐劳精神不强。针对人性化护理措施,有些护理人员知道如何去做,怎样做,但不愿去做,存在懒惰情绪、缺乏敬业精神、人性化服务意识差。

3 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国家相关政策及法规方面的扶持与帮助

(1)对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在待遇、职称晋升、护理岗位、指标等方面适当实现政策扶持与帮助。特别是长期在乡镇医院从事护理工作人员,可提高护士护龄津贴标准,实现护理人员的政策激励帮助。

(2)提高护理项目收费标准,提高护理人员的劳动价值。财政、物价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医院护理人员工作项目中实现实际的劳动报酬的提升,以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对护理人员尊严的充分维护。建立和完善护理法规,制定《护理法》,严格护士注册和护士执业证制度,没有注册和执业证护士不准上岗,护理人员编制要以法规形式强制要求配齐。通过健全法规维护护理职业的尊严,规范护理市场及护理活动的各项秩序。

3.2 以护理事业不断发展来实现护士工作地位的提升

改变医院护理人员与医生现有的从属关系,实现交流—协作—互补型医护关系新模式;护理不再是一项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而是并列、辅助型的医护关系,是一项与医生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 。这一深刻的变革给护理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改变护士的工作和社会地位。

3.3 不断提高基层医院护理人员自身的工作能力

自身能力的提升是实现社会为地位提高的重要手段。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应从自身工作能力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实现强有力的工作竞争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基层医院护理工作作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4 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工作中攒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学要解决的对策较为宽广,文章初略阐释分析几点,以期对基层医院护理工作有所帮助。要实现基层医院护理工作的全面提高和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更需要社会、相关政策、医院、护理人员本身等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基层医院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红.加强法律意识防范护理纠纷[J].现代医药卫生.2007(07).

[2]秦慧玲,吴胜霞.加强急诊护士自身素质及法律意识防范护理纠纷[J].中外医疗.2010(25).

[3]包春艳,房民,包春雨,师亮.新形势下护理纠纷的防范与对策[J]. 中国医院管理.2008(04).

[4]孙艳红,张德凤.医院护理文化的建设[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4).

篇6

论文摘要: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它的发展和完善对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巨大作用。国外养老保障制度具有责任主体多元化、运作模式市场化、政策法规完备化等特点,充分保证了养老保障的公平性。我国可以适度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养老保障的多层次性、服务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及养老模式的积极创新方面不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它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构建一个有效率、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不仅能够通过收人保障机制保障老年国民的基本生活,而且能够作为一种动力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积累基金,优化金融结构。进人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如何设计正确的制度,选择合理的政策,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组合,不仅需要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同时需要汲取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教训。

    一、国外养老保障制度比较

    1.美国养老保障制度

    美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正在向多元化、全方位方向发展,政府的养老保障金和居民个人参与的养老保险产品同步发展。首先,美国通过养老保障金制度为老年人养老提供资金保障。美国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在职人员把工资所得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障税”上交给政府,用于发放给已退休者、残疾人以及他们的家属。在职者退休之后便可以视其工作时间长短、缴纳社保税数额以及退休年龄,从社会保障制度中享有相应的福利。其次,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仅靠养老金不能保证应付晚年生活的各种问题,因此,参与投资、参加私人养老基金等也成为很多美国人养老的选择。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施行于欧美的一种“反向住房抵押贷款”十分流行。老年人把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此获得贷款;当房主去世后,将其房产出售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美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丰富多样,既有居家养老,也有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美国老人依靠子女照顾生活的极少,如果老人不愿意独自生活,可以选择居住老年公寓,类似于社区养老。公寓居住区提供午、晚两餐,区内的交通、游泳池、医疗点、银行、便利店、理发美容店、洗衣店、打扫房间和安全保卫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完全可以满足老年人生活需要。

    2.英国养老保障制度

    英国养老金体制采取的是二支柱结构形式:第一支柱结构为统一缴费的“国家基本养老金”;第二支柱结构为与个人收人相关联的养老金计划。收人关联养老金计划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根据提供养老计划主体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种性质不同的养老金计划,即国家提供的“国家收人关联计划”、雇主单位提供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和商业机构或社团提供的“个人养老金计划”。收人关联养老金计划无论由谁提供,作为雇员只能参加其中一种,而不能同时参加两个及两个以上。英国养老制度实行统一立法和统一管理,劳动和养老保障部是养老金最高行政管理机构,由部级及下属的津贴管理局、国民保险缴费管理局、儿童福利管理局、信息技术局、安置救济局和战争抚恤金管理局等6个局组成。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全民保障、全面保障”,保障制度设计全面科学,管理严密规范。同时,英国养老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中发展,在改革中尝试把以前国家承担的部分养老责任向社会的私人部门转移,开始逐步加强对私人部门养老金计划的规范和监管。

    3.荷兰养老保障制度

    荷兰建立了三支柱式养老保障体系,其基本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共养老金,包括公共养老津贴和公共养老金缴款。二是职业养老金,雇员和雇主必须按50:50的比例承担费用,由属于私营机构的保险委员会负责监督养老基金的运营及保险公司,包括职业养老津贴和职业养老金缴款。三是个人养老金,即由个人自愿购买的养老金,通常由人寿保险公司提供。另一方面,荷兰重视居家照料体系。政府把护理老年人的制度置于家庭成员精神支持的基础上,把大量投资从建设老年设施转而支持家庭和社区互助式服务机构,让老年人尽可能在社区内生活。从2006年1月起,荷兰政府大幅度修改法律,遵循“首先是家庭,其次是社区,最后才是保险机构”的老年人护理原则,以形成家庭、社区、保险机构共同护理老年人的机制,支持家庭成员护理生活尚能自理的老年人,保险机构把护理重点放在需要重度护理的对象身上。在荷兰,“政府社会福利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政策和发展规范,提供经费资助,进行工作检查和评估,社会福利服务全部由非政府组织提供。目前,荷兰几乎所有的社会福利机构都是由私人运作的,政府只对他们进行指导,不进行任何干涉,政府根据有关规定对其进行资助。”荷兰政府通过政策倾斜、科技支持和人文关怀,大力发展养老福利事业,逐步形成了一个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公共照料体系。荷兰形成的政府宏观管理,非政府组织具体运作的格局,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提高了社会福利的运转效率。

    4.日本养老保障制度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公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独居的老人越来越多。为了使老年人所需的生活、医疗和护理费用得到保障,日本政府对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日本政府对养老保险的管理及运营方式进行改革,组建了年金经营基金会,扩大民间和精英人才对基金管理和经营的参与,引进竞争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养老保险基金引向资本市场。其次,推迟养老金的支付年限,将养老金的领取时间逐渐推迟到65岁,每3年提高1岁。男性从2013年开始到2025年结束,女性从2018年开始到2030年结束。这一改革将有效地减少养老金支付的数量。第三,扩大保险基金的来源,将加人养老保险的年限由以前的25岁降低到20岁,延长了养老保险金交纳时间;扩大养老保险金的交纳基数,即工资收人和奖金收人同时纳人保险金交纳基数。最后,推行老年看护保险制度,该制度的保险对象为40岁以上的公民。其内容包括对投保人进行医疗保健、心理护理、日常护理与帮助、健康推进、疾病预防、医疗看护、环境保健等。老年看护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老年人的生活和医疗问题,是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扩大了养老保障资金的来源,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危机,其所实施的逐渐市场化的养老保险基金制度也体现了多元化的特征。

    5.德国养老保障制度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德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主要依靠“法定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来实现。补充养老保险又分为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均属于自愿性质的养老保险,后者主要适用于自由职业和手工业者,且都能获得国家补贴和制度上的保障。除了在资金来源、支出分配上确立一套较为完整严密、具有前瞻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外,德国政府还从人文关怀、社会关爱、康残互助、全员护理的视角和现实需要出发,切实采取措施,认真着手解决养老保障制度中日益突出的“人力需求”矛盾。如适时推出一项叫做“储存个人服务时间”的制度。凡年满18岁的公民,均可利用公休或节假日义务到老年公寓、老人院和老年病康复中心提供各种护理服务,不拿报酬,但服务时间可随时储存在服务者个人档案中,以备将来自己需要接受护理服务时,将这些服务时间提取出来免费享用。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德国政府也在逐步调整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以便未雨绸缪。如提高法定养老保险个人交纳比例;降低退休雇员领取法定养老保险金占其工资的比例;延长雇员的工作年限;提高享受法定养老保险的投保年限等。德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机制灵活,分工明确,政府部门的设定和职能划分科学合理。其所采取的政策具有前瞻性,通过设计不同的制度来体现政策需求。

    二、国外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养老保障体制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目标一致,即在制度安排方面注重公平与公正;在资金收支方面具备可持续性;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来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1.推动多元化制度安排,分担养老保障责任

    世界银行在1994年提出的三支柱理论推动了养老保障制度的多元化发展,许多国家政府开始摒弃传统的政府独担养老保障责任的理念,从整个社会层面系统考虑责任分担,并且实际应用于养老保障体系改革中。近几年,许多国家对已有的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主要是维持和限制政府强制型养老保障的给付水平,扩大企业养老金计划的覆盖面,支持和鼓励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总体来看,国家不再单独承担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责任,更多地倾向于国家、企业、个人和家庭共同承担责任。政府还通过调整养老金领取数额的计算公式、对领取养老金征税和提高养老金领取资格等方式,减少养老金支出,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和养老负担。如有些国家增加了缴费年限要求,提高了退休年龄。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1992年至1996年期间,有21个国家提高了职工的最低退休年龄。

   2.发挥市场机制在养老保障领域中的作用

    市场化运营是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政策扶持,支持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增强其他养老保障方式的吸引力。如智利等南美国家对养老基金的管理和投资引人了市场机制,将养老基金交付给相互竞争的私营部门管理,同时逐渐放松对基金投资领域的限制,从而提高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改善养老体系的服务质量。在养老保障运作中,鼓励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在大部分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可以直接管理养老基金。在许多拉美国家,养老金管理公司成为养老基金的主要管理者。各国金融机构在企业养老金计划和商业养老保险中的作用更为明显,银行、基金公司都成为养老保障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为养老基金提供账户管理、基金投资和资金发放等综合。

    3.对养老保障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

    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法支持。许多国家在养老保障领域都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雇员退休金保障法》、英国的《养老金法》等。各国通过法律法规增强养老保障制度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以更好地维护人民的保障权益。二是税收优惠激励。税收优惠已经成为各国推动养老保障发展的有力工具,主要用于激励企业、个人、家庭积极地承担养老保障责任。

    4.注重养老保障制度的公平性

    从根本上讲,养老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提高覆盖面方面。绝大多数国家都趋向于建立一个覆盖所有人员的、统一的全民养老保障制度。中东欧地区的转轨国家在养老保障改革中,通过鼓励处于市场经济边缘的年轻劳动者参与养老保障体系,扩大了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发展中国家受制于经济发展现状,尽管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障目标,但扩大覆盖面,提升养老保障的公平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的共识和发展趋势。

    三、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启示

    1.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不仅高龄人口规模庞大,发展迅速,而且与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以后才出现人口老龄化不同,我国是“未富先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领取退休金和养老金的人数将不断增加,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的支出将不断增加。鉴于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单一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无法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有必要建立以国家法定社会保障为主体,企事业、社区、集体保障和家庭养老并存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企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同时可以吸引和扶持民间资本进人养老服务业,拓宽养老服务业资金投人渠道,减轻公共财政负担,提高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建立起综合性、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满足老年人保障的各种需求,而且有利于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2.建立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构成复杂、模式多样,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农民分别具有不同的养老保险模式。这些养老保险模式费用来源不同、保障程度不一,彼此独立,缺乏衔接,不利于体现公平公正,妨碍了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也不能有效应对养老保险面临的财务困境。中国社科院2010年4月20日的《2010年社会保障绿皮书》认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逐步缩小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在基本养老金待遇上的差别,使养老保险制度成为缩小收人差别而不是扩大收人差别的内在机制。目前,各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发展都有市场化的趋势,但同时也要重视政府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法规、制度设计、加强财政投人、加强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职能。国家的社会保险部门应该专注于养老救助和社会保险,为全体国民提供最基本的养老保障。同时,“政府应从制度上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基本保障之外的各项制度的经营管理可实行适度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服务优势,如银行的账户管理、托管优势、保险业的精算、产品和计划设计、基金公司的资本市场投资优势等。”从各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走向看,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提高制度运行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提高效率就是突出责任共担原则,从现收现付制度向基金积累制转型,从固定受益制度向基金积累制转型;兼顾公平,体现在制度发展的多层次性,养老金待遇在体现差别的同时应强调相对公平。所以,需要调整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分担,优化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最终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

    3.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由于老人对传统家庭照顾的依赖和心理寄托,居家养老模式在我国养老保障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家庭养老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比正式的制度更经济,还在于它能够给家庭成员提供一种亲密而稳定的情感归属,所以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的老年保障体系仍需要重视和强调。机构养老是立足于高龄等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从服务对象的数量上看,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居于补充地位。这与多数养老机构设施条件差、收费偏高,更重要的是缺乏家的感觉有关。所以,需要加强养老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专业化。社区养老是介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老人分散在家居住,社区服务机构提供非营利的公共服务,从而解决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问题。发展和推动社区养老,既能让老年人继续留在他所熟悉的生活环境里,得到家人照顾,同时又能得到来自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所提供的上门照顾和托老服务。

篇7

    论文内容摘要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老龄化、工业化、城市化等因素的冲击,其保障功能正逐步弱化,而新的养老方式,如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方式,虽可为老年人提供物质、服务保障,但缺乏人文关怀。本文认为,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社会化养老关系到千家万户,其意义富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因此,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在家庭养老与机构化养老中找到合适的结合点,寻求一种更以人为本的养老保障新途径,社区养老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我国家庭养老面临新的挑战

    家庭养老,即由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已成为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根据《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的调查,全国有98.1%的老年人依靠家庭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服务。人们倾向于家庭养老,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精神需求的。

    从子女的角度讲,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是传统伦理,即“孝”的价值取向。尊敬老年人是古今社会祟尚的美德。我国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更是以敬老、爱老、尊老为民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久经不衰。从老年人的角度讲,“养儿防老”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享受“天伦之乐”,对每一个老年人来说,都是一种福分和期盼。由亲人提供生活照顾,不仅在身体健康方面,而且在精神关怀方面,都能够使老年人得到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也是家庭养老从古维系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受到严重的冲击。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龄化速度直通世界之最。根据联合闰规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这一国家或地区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3亿人。有专家预测,今后几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递增,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则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参见下表。可见我国已经走上了高速人口老龄化的道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变得愈来愈迫切,这无疑给家庭养老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工业化的进程也是冲击家庭养老的一个孟要原因。一方面,与工业化伴随而生的城市化与高速的社会流动使得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地理上产生隔离,客观上造成家庭养老的障碍。如今出现的空巢家庭更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有数据表明,在我国最近10年来的空巢家庭一直在增长。1993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占16.7% , 2003年上升到25.8%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单身独居

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由1999年的3.8%上升到2003年的11.00l0。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实质上已经进人了一个高风险的社会。理论上,化解风险的方式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人或家庭有足够的抗拒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第二,社会上有合理的制度安排。显然,从实际状况来看,并不是每个社会成员及家庭自身都具备强大的保障能力,因此,依靠社会力量来分散风险也就成了必然。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实施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孟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执行了比较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促使家庭结构逐步趋向小型化。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家庭户平均规模,1982年为3.69人,1987年为3.59人,1990年为3.20人,1995年为3.15人,2000年为2.9人。很明显,这一组数据表明,传统型的几代同堂式家庭正在不断减少,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则迅速增加,家庭规模正趋向小型化。

    正如社会保险制度是工业化的产物一样,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为养老方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新的养老保障方式成为了一种普遍诉求。

      二、我国机构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家庭养老相对应的就是机构养老。即老年人在政府、社会或民间团体举办的养老机构中,如养老院、托老所等,得到应有的生活照顾、生活保障等。

    一般说来,养老机构基于专业化、产业化的养老机制。机构养老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充足的保障服务,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养老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并非是最佳的养老选择。

    从老年人主观方面来看,更多的老年人还是不愿意选择在养老机构中度过余生。其主要原因是:

      ——个性缺失。老年人人住养老机构之后,其生活偏好与需要都会发生改变。老年福利的连续性理论认为,中年期的生活方式将会延续到老年期,即老年期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中年期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个体社会老龄化的差异性要求机构养老应当个性化。然而,在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一般都是一个固定模式,如按照统一的时间起床、吃饭、就寝等。

    ——尊严缺失。机构养老,使老年人处于一个被管理和被服务的地位,需要服从工作人员的统一安排。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会逐步感觉到独立性在减少,感觉到自身生活受到外界干涉。这些感觉,最终会综合形成老年人尊严缺失感。

    ——亲情缺失。代际之间,明显存在着观念的差异和不同的生活需求。对养老机构,子女相对来说是比较放心的,认为养老机构能够照顾好父母。工作上的繁忙,会减少闲暇时间;而工作压力的释放,也需要占用一些时间。综合起来,就会使子女探望老人的时间减少。另外,老年人生活在一个与亲情、天伦之乐相距遥远的陌生环境中,老朋友、老同事、老邻居来往也在减少。

      从客观方面来看,养老机构也有很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服务问题,多数机构养老职能不尽完善,服务水准也难以达到老年人的基本要求。二是设施问题。多数养老机构不具备必要的医疗条件,而多数老年人也难以在少数有医疗条件的养老机构就医。除福利院和医院外,多数养老院没有正常的检验、治疗设备,甚至没有医护人员。老年人生了病,家属仍然需要请假带他们去医院治疗。三是费用问题,许多养老机构的建设资金是由街乡政府或民政部门无偿提供的。虽然无论什么人出资,对其收人都是免征税费的;但因建立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成本较高,有不少养老机构出现了经费紧张、周转困难,甚至人不敷出、长期负债的现象,投资多年也难以收回成本。

      由此可见,机构养老也并非是我国目前养老方式的最佳选择。

三、英国社区照顾及其启示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工作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而社区养老模式是一个比较新的模式,需要积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英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国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区养老体系,以应对我国在养老保障方面存在的严峻挑战。

    社区照顾作为一种运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英国推行社会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针对住院式照顾而提出的。住院式照顾是通过兴办大的福利院舍,集中供养没有依靠的老年人及有心理残障者的方法。它曾在英国盛行一时,后来发现这种服务方式实际上是把受助者同他原先生活的自然环境分离开来,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受助人的需求,同时使政府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后来,英国社会逐步接受了“社区照顾”概念,并制定了相应计划(1962年)和法案(1989年),以在全国推行社区照顾,其主旨是动用社区资源对有需要的老年人进行服务。如今英国社区照顾已成为各方共识。英国对老年人服务已经由政府出资、集中供养向分散性社区照顾转变。同时,政府提供、运用社区资源帮助这些老年人。这些社区资源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包括来自亲人、邻居及一般社区居民的行动料理和心理慰藉。其基本做法是:

  (1)资金照顾。将那些有病残及生活上难以自理的老年人安置在政府和机构建立的小型院舍中集中照顾。院舍建立于老年人原先生活于其中的较为熟悉的社区内,以使老年人能够较容易适应院舍生活,并得到社区内社会资源,特别是人际关系资源的支持。这类服务的财政基本上是由政府开支的。

      (2)院舍服务。政府在社区内建立老年人服务中心,吸收生活上能够自理,但缺乏密切人际关系支持的老年人日间到拥有较齐备的文娱、体育等设施的服务中心参加活动。

      (3)日间照顾。向行动困难及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的生活服务,如送饭、送报等。英国重视老年人服务,并力图建立老年人社区支持照顾系统。这个系统分三个层次:对老年人提供日常服务的是照顾者,他们基本上是这些老年人的亲属;主要工作人员是对那些无依无靠的老年人负主要服务责任的人,他们可能是那些老年人的邻居,也可能是其他人员,主要工作人员由政府雇用;管理员(经理)是社区中对老年人服务活动指导、协调和督导的人员,对社区中的老年人服务负有较大责任。

      通过对英国社区照顾理念的分析,可以给我国社区养老模式带来启示:

      ——资金筹集多元化。英国推行社区照顾虽然基本上还是由政府出资,但英国也注重发挥  社会力量,运用非正式资源和社区支持网络去解决只靠政府资助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国也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解决养老机构的建设资金,并采取“公助民办”的形式开展经营活动。这也充分体现了口前正倡导的社会福利社会化所包含的社会福利民营化之意:社会福利的投资主体应更加多元化,应加大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一些企业与个人的参与力度。除此以外,在社区内也可以发挥社区居民的筹资力量。比如,社区养老中也可以对一些有条件的老年人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或者提倡社区内居民自行捐款、奉献等。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要做的是不能紧紧盯住政府有限的拨款,而限制了社区养老的发展。

      ——服务层次多元化。英国的社区照顾是以社区资源为依托,将院舍机构同家庭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保障与精神慰藉。从这一点来看,社区养老可以被理解为传统式家庭养老与机构化养老的有机结合,是将二者取长补短的好方法。

      联系我国国情,对老年人可以本着从“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成”的原则构建社区服务体系:

      (1)社区应尽可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顾。这一点体现了社区养老中的老有所养。日常的生活照顾主要包括为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提供日托、陪伴、家务、洗澡、理发等服务,以解决老年人的日用之需。

      (2)社区应尽可能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这一点体现了社区养老中的老有所医。老年人在生活当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看病”,尤其是对于那些孤寡、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有时为了一些小病(不值得去医院,但又必须医治)不得不去医院,要赶很远的路,排很长的队,且成本很高。因此,在社区中建立适当的医疗站点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医疗站点可以给老年人提供日常的保健服务、护理服务、康复服务以及健康咨询等。

    (3)社区应尽可能提供精神慰藉服务。这一点体现了社区养老中的老有所乐。现在很多机构化养老中的养老机构,比如敬老院、老年人福利院等在这方面做得很欠缺。老年人在那里根本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得不到在家中与子女、配偶在一起时的天伦之乐。社区养老与机构化养老最大的不同就是,养老机构设置于老年人熟悉的社区当中,如在社区中建设老年公寓,利用社区中的一切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具家庭氛围的养老服务。因此,如何建立人性化的精神慰问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像上海市罗山会馆举办的老年康复室也是很好的例子。在老年康复室中,老年人组成手工兴趣小组、老年合唱团、老年书画摄影等兴趣小组,在这些小组中,老年人不仅可以丰富老年生活,更主要的是更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传统观念。而经过数年的实践探索,深圳市桃源居社区形成了特有的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为辅,“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桃源居社区拥有1100平方米老人社区会所.1443平方米颐康园,并正在筹建拥有百套老年人公寓,建立了社区老年保健与托护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成”的目标。

    ——服务管理专业化。英国的社区照顾受明确的社会工作哲学的指导,有明确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这一点对我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们经常会抱怨一些养老机构的服务很不到位,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些养老机构缺乏合格的专业化服务人员。取而代之的很多都是下岗人员或是愿意廉价出卖劳动力的人员。从精神理念上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那些非专业化的服务人员自身很多都是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弱势群体,他们可能更多的是想通过服务他人而换取自身生活的保障,而并非用真正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人文关怀精神提供服务。从技术上来看,纵使这些服务人员具备了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价值观,但由于从未或很少接受过专业化服务培训,他们也是很难帮助老年人真正地安度晚年的。

    四、基本结论:构建社会化养老新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人们可以认识到,社会化养老—社区养老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但社会化养老能否真正与机构化养老、家庭养老相区别,并集中二者的长处,使之在社区内真正实行起来,都是要依托于社会工作的基础。

篇8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社会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WHO统计显示,心理疾病在所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导致的疾病负担的排序中居第三位,另外,它也是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老龄大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有2339.73万人,占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数量有706.83万人,占城乡空巢老人的31.21%。[1]空巢老人一直处在经济与心理双重压力的困境与矛盾中,尤其需要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城市空巢老人,退休后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更不理想,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针对城市社区空巢问题,国内学者目前只是从社会问题和人口学的角度对空巢问题进行了关注,但尚缺乏针对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全面调查研究。因此,研究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并且将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介入其中,通过专业的助人方法以达到在老年工作事业上一个新的开端。因此,此研究在当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前瞻性意义,同时能为推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概念界定

(一)空巢老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有同样有其生命周期,遵循着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美国学者P.C.格里克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六个阶段。根据P.C.格里克的划分,空巢是家庭生命周期里的必经环节之一。但有人认为空巢家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因求学、工作或者结婚等原因离开父母,留下一位或两位老人独自居住。广义的空巢家庭还包括无子女家庭和丧子家庭。根据配偶情况,还可将空巢家庭划分为:有配偶空巢家庭和无配偶空巢家庭(独居空巢)。空巢老人即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具体到本文的研究对象城市空巢老人是指未同子女居住的老年人。

(二)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案主提供专业的服务。[2]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1.认知因素

城市中的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后,在身体各种功能及社会适应能力都逐渐衰退的同时,其原有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也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如果在观念和角色转变的过程中,老人们不能很好地适应退休后的生活状态,就会导致其悲观失落情绪的产生,从而影响其自我评价。加之社会上一些不利于老年人的思想观念的存在,最终导致老年人觉得自己无用,长此以往,老人就会走向自我评价过低失去价值感的恶性循环之中,长期下去,老人会变得孤独、抑郁、消极,这对老人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2.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方面的问题

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些有着较强表达能力并善于与人沟通的老人,往往极易与子女或社区邻里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良好的家庭互动及和睦的邻里关系能促使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心理发展健全。与之相反,有些老人因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不能积极融入社区生活之中,甚至被排斥在群体之外,使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备受打击,加快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家庭因素

空巢家庭中子女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缺乏对父母的照顾和关怀,会使老人有一种被子女“遗弃”以及年轻时对子女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感觉。城市老人退休后的普遍衰老感会使老人觉得家庭缺乏子女照顾,在自己生病时得不到子女的及时照顾是年老后的一种悲哀,从而无形中降低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被“遗弃”的意识以及生活热情降低的情况下,心理问题必然产生[3]。

(三)社区因素

当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还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养老机构少、环境差、设施简单等硬件条件严重不足,急需改善;二是服务项目比较单一,仅为老人提供一般生活层面上的照料服务,而精神层面的服务却很少,尤其是缺乏老人的临终关怀;三是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普遍缺乏。因此,大多数老人认为机构养老不是他们的最佳养老选择[4]。基于社区养老机构的现状,城市空巢老人进入机构养老的意愿不大,宁肯独自居住在自己的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其孤独寂寞无处排解。

(四)社会因素

中国素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张载的“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尊上老人[5]。中国传统文化把孝作为道德的根本,认为人学习做事,做官有为,都不过是为了光耀祖宗,孝敬父母。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也在老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对于那些受过传统教育的老人而言,这种观念更是普遍。而现代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及人口、家庭、就业结构以及传统道德观念的变化,求学或工作的子女大多离开父母,独留老人独自生活,这种情况下,如果老人不能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接受子女不在身边的事实,就会导致其深深的失落感。

三、社会工作对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介入

通过分析以上出现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进行介入:

1.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6]。社会工作者以一个专业人的身份仔细聆听老人的表述,感同身受的理解支持老人,与老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老人排解心理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个案面谈工作中还可以通过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综合运用理性情绪治疗、人在情境中、心理―社会治疗等方法促使空巢老人相信自己,进而帮助其重建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体系,增加他们对自身心理和外部环境的控制力,提升自我认知能力,使空巢老人在心理上产生自我满足和自我肯定感。在社会工作者的积极帮助下,老人自身也要积极转变角色,根据自身基本情况,调整自我期望值,放低姿态,主动适应老年生活,克服空巢心理。

2.小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工作将空巢老人以及子女聚集在一起,然后与老人的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并为双方的沟通交流构架桥梁,促使双方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如:子女是为了学习或工作才致使老人独居在家的,老人的担忧也是因为希望子女能多回家看看。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互动条件,对于缓解老人心里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社区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发动社区居民通过自助互相帮助有困难的空巢老人,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使空巢老人能从社区中得到帮助,而不至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加强与社区机构的合作,多举行老人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户外活动,加强沟通,这对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处。

四、结论

鉴于社会工作在救难、解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但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具体落实服务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社区都设有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分配专职的社工,能为本社区的空巢老人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服务。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内地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严重滞后,这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1.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5.

[3] 钟冬红.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8.

[4]孙露.空巢老人困境与社会支持体系建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篇9

一、指导思想:

“积极地发展孩子的情商,锻炼健康的体格”是本学期工作的重点。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接触身边的科技,认识身体的奥秘。逐渐学会:生活中的自我保护,会一定的体育技能,对生命有一定的了解;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欣赏美的事物,有想象地进行创作;整体认读,有较好的阅读和书写习惯;会发起问题,学做实验记录;愿意并期待上小学。

二、班况分析:

经上半学期的综合能力锻炼后,孩子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由于开展了主题活动,孩子们学会了初步搜集资料的方法,能大胆地与同伴、老师交流。熟练地进行6以内的数学换算。喜欢看书、识字,讲述能力有所提高,词汇量还需丰富。孩子们普遍有强烈的绘画欲望,观察和模仿的能力得到提高,能理解并进行主题画。20%为优,75%为良,5%一般。社会性发展方面,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发展,有较强的意识,有为集体争光的想法。

三、班级特色:

在本班进行音乐舞蹈特色教育: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针对他们的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着重发展他们的艺术浅能做好音乐舞蹈特色教育工作,在活动中能结合实践与自我思考,融入新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 的快乐。通过艺术活动,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使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能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

四、班级管理目标

(一)教师与保育员

1.自觉遵守园内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个人职责。教师、保育员之间要相互信任、互相帮助,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2.服从班组长的管理。班级财产人人有责。每月召开1~2次班会,处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3.共同做好上半年的幼儿体检及预防接种工作。保育员要做好班级的卫生与消毒工作。认真备课,写保教笔记,上好生活活动课;

4.发挥教师特长,开展舞蹈教学活动。撰写教学活动方案、教育笔记和论文,积极投稿。积极参加幼教学术交流活动;

5.有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创示范园的各项准备工作。开展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6.有针对性的与家长沟通,正确处理发生的问题。

(二)幼儿及家长工作

1.不溺爱、不偏倚孩子,平等对待。出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解决;

2.提供愉快的生活环境,保证出勤率在95%以上。加强对幼儿的护理,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

3.春夏季细菌多、蚊虫多,做好消毒、保洁工作;

4.提高家长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供多渠道培养幼儿积极的学习态度;

5.带孩子参加社区、户外活动,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集体意识

五、班级工作内容

(一)环境创设

结合主题活动创设相对应的环境,活动区角投放与主题活动相关的操作材料供幼儿使用。活动环境安全、舒适、让人感到愉悦,操作材料安全、丰富。适时地张贴主题活动展板,介绍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开展的情况,展示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定期检查不安全因素。

(二)家长工作

1.学期初召开家长会,介绍本学期教学安排及体育专题计划,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结合开展的主题活动内容,将需要家长参与和支持的事项公布在“家长园地”。开辟家长之间育儿经验交流的专栏,鼓励家长投稿;

3.多渠道地与家长交流,虚心听取家长对班级工作的建议,并合理地改善;

4.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发放家长问卷,每月发放一次;

5.对于家长的建议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班组在不失公允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调节。

六、每月具体安排

二月:

1、做好新生入园的各项准备工作。

2、做好期初家长会和兴趣班的开班工作。

三月:

1.加强体育锻炼,做好三月份的幼儿体检工作和疫苗接种工作;

2.围绕“春天来了”开展主题教学活动。

3.结合学雷锋日,三八妇女节和植树节,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开辟种植地。

4.更新区角活动材料,更新活动室环境。

5.教幼儿新学期早操,月末检查。

四月:

1.结合清明节组织幼儿到南湖公园扫墓。

2.中旬组织家长开放日放风筝比赛;

3.走进大自然,外出春游,学会搜集资料,学做记录;

4.制作主题展板,介绍活动进程;开展亲子活动。

五月:

1、组织幼儿开展夏季戏水活动。

2、做好幼儿“快乐之夏”文艺汇演的编排工作,自行组织和设计一台文艺节目,向家长呈现我班开展舞蹈艺术特色教育的成效。

六月:

1、组织形式多样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多方面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

2、中旬进行班级课题阶段汇报活动。

3、下旬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激发幼儿要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七月:

1、以多种形式做好期末汇报工作。

篇10

摘要:文章从环境成本的界定、核算和披露三个方面介绍环境成本在西方企业中的会计实践,借以分析环境成本会计在我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成本

一、环境会计和环境会计的产生

环境会计也称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ng),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反映特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人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环境会计是环境学,社会学,经济资源学和会计学有机结合的产物。企业的环境成本的会计问题主要涉及企业环境成本范围的确定、分配和计量以及如何正确披露的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以货币价值形式来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1987年,联合国世界经济和发展委员会公布了《我们的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90年代,会计学术界开始讨论并建议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及世界各国研究相关的会计准则。由此出现了“环境会计”的理论,渐构成了现代会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环境成本在西方的会计实践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鉴于西方环境保护的压力,西方会计理论界逐渐开始展开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并逐渐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得到应用。在西方企业环境会计领域,首先进入会计实务的是环境信息的披露,即以环境报告的形式披露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随着会计实务的发展,逐渐涉及到环境成本的界定、核算和披露标准的制定研究。

(一)环境成本的界定

目前,西方各国政府及会计机构还没有制定统一完善的环境成本会计准则,但对于环境成本的会计披露问题的结构和难点一般都有共同的认识。如美国各企业对环境成本的范围的界定基本上是根据企业自身对环境成本管理的需要而设定的。虽然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在会计实务过程中都应用完全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法思想。相对传统财务会计来讲,环境成本的范围界定远远大于传统会计对成本的理解。各企业在环境管理的会计实践中,一般参考美国环保署的《全球环境管理动议》的权威分类方法,环境成本的范围按会计确认的难度分成以下几层:

1、常规运营环境成本(即传统中的会计成本概念)。包括:环境资本(设备)投入成本,材料成本,环境管理活动中的直接人力成本,原料供应成本。以上成本能够直接分配到有关账户中;2、隐藏成本。这类费用以前一般在管理费用中集中列示,不能给管理机构提供足够的环境成本信息。①运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如环境行为通知、通告费用,环境损害的补救费用,档案保管费,医药护理费用,环境保险费,财务保险费,税费,环境补救费用,再循环使用费用,环境研究费用,生态保护区的环境保护费用,绿化费用,其他环境项目费用,财务支持费用等。②生产运营前发生的前置成本:由于环境保护的目的而发生的选址费用,生产现场准备费用,达标费用,研发费用,环境工程和执行费用,环保设备安装费用。③生产运营后发生的后置成本:关闭及退出费用,存货环境处理费用,关闭后续关注费用,厂址后续监测费用。

3、未来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的费用。包括未来依法律必须追溯支付费用,未来可能必须支付的罚款,未来的排放控制费用,未来补救费用,设备损坏维修成本,人员伤害补偿费用,法律费用,自然资源破坏,其他经济损失。

4、企业形象和公共关系成本。公司的公共形象成本,公司与以下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成本:与顾客的关系,与投资者的关系,与保险公司的关系,与专业人员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与借款人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与立法、管理当局的关系。

(二)环境成本的核算

由于环境成本计量本身的复杂性,以上分类的应用难度较大,即使在西方环境会计研究比较完善的国家里,企业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程度也参差不一。在西方企业的会计实务中,一般是将环境成本归入一个汇总账户,然后按一定的方法再进行分配。环境成本的分配方法由于各企业的环境管理方法的不同而有差异,西方会计理论界现在对成本管理发展了一种称为作业成本法的理论研究,这种办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分析产品形成作业过程中的各种作业的成本,再归集到相关科目,因此对成本的分配比较准确。环境成本的计量和分配也开始运用此种方法,即对企业制造过程中的流程进行环境成本的分析,最终得出单位产品的环境成本,由于作业成本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因此,环境成本并没有固定的分配模式。

(三)环境成本的披露

环境成本的会计披露在西方企业中的实践比较早,并已发展出三种不同的披露形式:

1、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由于这种披露方法的灵活性,直到现在,这种披露形式还是西方许多企业的环境成本的主要披露形式。

2、以欧洲和日本企业为代表的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方法,这种披露方法主要是以企业环境会计报表的形式,详细披露企业在会计年度内的环境管理成果和现状。以日本NEC公司的年度环境报告中的环境会计报表披露为例,披露项目分为生产运营成本,前延、后延成本,环境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社会公共费用,环境损害费用等六类。

3、企业以环境报告的形式来对本年度的环境信息进行披露,这种披露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易懂,比较容易给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接受,缺点是披露的内容描述性的文字较多,缺少财务数据来支撑,内容不够详细。

以上是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对环境成本的范围界定、计量分配和披露形式的一些研究,总体来讲,这些研究还是停留在具体会计操作实务的水平上,还没有达到形成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阶段。这就要求我国企业的环境成本实践利用此时间差,完善理论研究,参与国际会计标准制定的工作中,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打下基础。

三、环境成本的会计披露在我国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颁布并修改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及以后相继颁布的《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保护法》,并建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污染者负担的环境保护政策。这些宏观控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进行环境污染的管理。但总体来讲,对于企业的会计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中,因未能有明确规范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的会计准则及相应操作规范方面的规定,直接的后果是国内各企业在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时,对环境成本的会计披露几乎处于空白和混乱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环境管理机构。目前,国内企业中设立环境管理部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是,企业内部环境管理部门却不能提供明确的环境成本分析数据给财务会计部门,环境成本的会计信息来源不明,环境成本的范围和标准缺乏明确的规定。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未建立一套系统的环境信息系统,对环境成本的范围和内容未进行有效的界定,而这正是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披露和管理的基础。

2、企业对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会计处理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受国家环保法规的约束,企业按实际支付的环保费用一般记入管理费用科目,这种简单的会计处理还远未形成环境成本按照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归集和分析,更不用讲上升到利用这些会计资料进行企业环境管理的地步。比如:企业支付污染费造成的环境成本与企业进行环境治理所发生的成本如何比较,如何优化环境管理,如何进行投资项目的环境决策。

3、环境成本的核算。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未规定企业在其会计报告中披露环境成本的内容,因此,在会计披露中,环境成本一般含在企业的管理费用中,既不能看出企业的环境成本占总体成本的比例,也不能看出企业环境管理的绩效。即使在企业会计报表的附注中,虽然会计准则中的披露准则要求披露对企业经营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比如或有负债等,但其罗列的事项未包括企业的环境成本的影响。

4、环境成本的资本化。对于环境成本的资本化的问题,无论是企业会计准则还是企业在实务操作过程中都未涉及,由于成本资本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本管理的绩效和企业财务指标的好坏,因此,对于一般的成本支出,会计准则都规定了成本资本化的原则。企业在对环境成本进行会计处理时,也往往直接用其他成本(如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原则,由于环境成本的特殊性,这样简单的处理并不妥当。

5、环境成本的审计风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对上市公司独立审计的规定也越来越明确和规范,但是,作为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标准的独立审计准则,却对关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环境成本审计范围、方法、内容和审计风险的评估标准等方面却未加任何规定。在审计具体准则中,虽然有关于注册会计师必须利用专家和助理人员,以减小审计风险的规定,从这方面来讲可以认为是注册会计师对环境成本的审计过程中专业问题的解决方法,但是,如此笼统、简单的规定确实使注册会计师缺乏明确的审计标准,增加了审计风险,也加大了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距离。

6、环境成本的预、决策。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成本信息系统,使得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既无法预测环境成本的数额,又缺乏合理的财务评估方法,使得项目决策出现偏差。同时,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不能合理地分配环境成本,使得企业的各产品的成本扭曲。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控制处于后端控制的状态,从而反过来使得环境成本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以上各种现状也和国内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较低有关,如:企业环境管理和会计系统的信息大多数尚未建立,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培训教育等等,都是需要提高的问题,但对企业会计理论研究来讲。首先建立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披露理论体系和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四、我国实行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披露及管理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