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01:1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社团工作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不少高职院校的现有专业结构不能及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直接导致大学生在校所学专业与现实社会需求的矛盾,出现有者不需,需者无有,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导致结构性待业。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要求越来越多。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来说,工作经验最为缺乏。尽管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都参加过实习,但由于时间短,实习的深度一般也达不到专业工作的水平。故现在有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
2、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就业教育认识欠科学,重视不够。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自身发展及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职院校普遍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理论研究、教育实践起步较晚,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尚未到位,尤其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先找工作,即先就业,再去创业。一些高校重“进”轻“出”,对招生肯花大力气,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却开展不力,造成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存在明显缺陷,大多缺乏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能力,对自我、社会、职业的认知不清楚等。
2.2就业教育内容相对陈旧,形式较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利用课堂讲授、报告会、讲座等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内容仅限于方针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方面,存在空泛化和形式化的问题:一是教材的适用性不够、指导内容理论性过强,与现实社会实际联系不够密切,模拟性的求职面试等训练比较缺乏,指导过程缺少交流与互动;二是指导体系系统性不强,时间和内容安排不合理,尤其对大一、大二学生指导不够,而对毕业班学生则是一拥而上、临时突击;三是指导内容侧重对就业过程中的面试技巧、简历写作等指导,职业意识与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教育严重缺乏。
2.3就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水平有限。一是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多是“半路出家”,大多数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只是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或相近专业背景开展工作,严重缺乏专业化、规模化及理论知识;二是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在整支队伍中所占比例很小,工作量大,无暇顾及专业知识的钻研和自我提升;而兼职人员则更愿意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主要工作和专业中去,难以有效从职业生涯的层次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迫切需要理论的提升。
3、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3.1大力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首先,改革课程设置,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创业、就业来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同时,学院还应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以创业学以及企业管理、企业策划等基本知识为主体的选修课,使之与专业课程设置相配套;要把创业的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从而促成学生对创业理论的了解;其次,改革教学方法,促成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1)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2)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3)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地对话,为学生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
3.2加强校企合作或创办校办企业。高职院校一般都是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2年,校外企事业单位定岗实习一年),高职院校应该在学生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桥梁,让学生的就业活动与企事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为学生就业创设有利因素。高职院校也可以创办校办企业,在校办企业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团体协作,实现创业。
3.3加强社团活动的引导和管理,设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基金会。学校可以在社团管理中创立相应的机制,让学生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提前进行职业练习或创业尝试,以社团为基础成立一些相关的实体,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长期良性运作,使社团成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实习基地。同时,学校可以依托学生社团,注入一定的资金作为学生就业与创业基金,指导学生经过深入调查后,对某行业或某项事业活动进行策划,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模拟运作,并定期举行评比,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对于运作不佳者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篇2
N种现象
都说现在工作难找,可是,雇主们最近也发现,有些刚走上职场岗位的年轻人,对给了他工作的老板却并不买账,稍有不满便递辞呈。《申江服务导报》归纳出几大“雷人”辞职现象。雷人辞职现象一:一名新员工第一天上班手机在路上被偷,故认为“开头不顺”,连招呼都不与单位打,从半路折回了家,单位打电话过去才知她不来工作了。雷人辞职现象二:一家500强企业的员工因女朋友与之分手,所以“现阶段没有心思上班”,坚决辞掉了本来不错的工作。雷人辞职现象三:一名应届生,上班第三天就辞职,理由是公司没有地方停车。迟到、路远、看人不顺眼、小小的波折……都能决定一份工作的去留。在“雷人”的辞职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年轻人怎样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
高收入者“生物年龄”
超10岁
“中国城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健康状况白皮书”显示,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极低(不到3%),35~50岁的高收入人群中,“生物年龄”超龄趋势明显加快,平均超过“日历年龄”10年左右。精英人群比较突出的健康问题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属于代谢紊乱疾病,第二类是疲劳、失眠、心理障碍等亚健康问题严重。专家分析,这类疾病的形成除工作紧张、经常加班等压力因素之外,长时间上网、应酬过多、饮食不科学、作息无规律、缺少体育锻炼以及家庭不和睦、精神压抑等都是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外企管理人员过劳现象最多,国企高层、私营企业主、新闻媒体、IT等行业过劳现象最普遍。
省委书记求职因“年龄大”遭拒
1月7日一大早,河南焦作市某公司媒体客户经理庞佳接到一个女性打来的电话,说是一位59岁的男子要应聘发展专员这一职位,因其“年龄大”庞佳一口拒绝。而这位求职者不是别人,他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
1月7日上午9点多,卢展工视察了焦作市人力资源市场,随手翻阅了一下招工简章,抽出一份河南省纳海广告有限公司的招聘表,然后对一名工作人员说,“这个公司要招聘媒体发展代表2名,没年龄限制,你打电话问问看行不行。我59岁了,姓卢。”遭到对方拒绝后,卢展工又说:“我年龄虽然大,但是经验很丰富,我与媒体联系很多,看看他们要不要。”结果又被拒绝。其实,别说59岁,就是49岁的人去求职,恐怕也得碰壁。
“90后”增强危机感为就业早准备
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们的“90后”,他们不可能立即投身招聘会的洪流,但很多人已经开始为就业做各种准备。北京交通大学大一的郭欢就选了针对就业的选修课《就业与职业规划》。入学后,郭欢想也没想就加入了校学生会科协创业部,关注大学生创业。她还和另外5个“90后”组成了一个团队,报名参加学校的创业大赛,参赛的项目是“博思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就业课程”火爆、提前准备实习、积极考虑创业……就业压力对“90后”的大学生活改变并不仅限于此。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学生活应该是轻松而又有激情的,现在“90后”的大学生活虽然不乏激情,但“轻松”二字却很难和他们联系到一起了,即使是选择社团也不再是为“娱乐”。“大家感觉目的性都很强,刚入学就开始筹划以后工作的事情。”
职场会议多,参会人多走神
开会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交流工作进度,鼓励员工工作,碰出创意火花。但会议过多,也许会成“灾”。从事客户服务工作的职场人中有六成职场人表示会议多;排在第二位的是从事财会或审计的职场人,比例为58.8%;从事传媒行业的职场人认为工作会议比较多的比例同样为58.5%。调查显示,高达五成的职场人认为原因是领导喜欢开会,比例为47.8%,而认为工作真的需要的比例仅为16.3%。因此,会议的效率大打折扣。除了一部分职场人表示自己在开会时会记笔记外,50.3%的职场人表示自己开会时会走神,42.2%的职场人表示自己会在本子上涂鸦,还有23.4%的职场人表示自己会玩手机。
工作经验多了企业不要
“工作经验在三年以上”“至少五年相关工作经验”……在很多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多将工作经验作为基本要求。但工作经验丰富未必是求职法宝,沈阳的一家招聘企业就针对不同岗位,要求应聘者工作经验要在“三年以下”。一位应届毕业生认为,可能是企业怕留不住经验丰富的人才,才设定的这个条件。但他觉得这个企业相当于给工作经验少的就业者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就业机会。该公司外贸部经理赵小姐介绍,首先因为企业较小,对于工作经验丰富者来说,这里有点“水浅”,即使他们来了,流动性也比较大。此外,工作经验多的人可能会形成一定的工作模式和惯性,不容易改变。而工作经验少的年轻人则不同,他们充满活力,可塑性比较强,接受企业营销文化的能力强,“这是根据以往招聘经验总结出来的。”
成都职员流行“带饭”自助
这段时间以来,家住成都肖家河的小麦每天都是一大早就起床,除了做早饭,还要准备午饭。小麦是三个月前才开始成为“带饭族”的,原因就是同办公室的几个女孩都开始自己带午饭了,单位也专门为大家配置了两台微波炉。自带午饭到单位,一直以来都是工薪阶层节省开支的行为。专家认为,白领加入“带饭族”,引发了很多令人深思的东西,尤其是对社会颇有争议的“80后”白领来说,“饭盒”对他们也许是一个难得的历练契机。从前不少“80后”白领,吃饭时前呼后拥到饭馆酒楼,任意潇洒。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80后”来说,在经济危机这个特殊时期,如不想依赖父母,只有学会“算计”生活,琢磨合理、经济地花钱。
长沙白领时兴走路上班
“走路上班是最安全、最有效的减肥方式。”在一家知名日系化妆品公司上班的周小姐说,因为平时上班忙,匀不出时间运动。她索性决定,每天早起20分钟,走路上下班,如此两个月后,已从130斤减到了最标准的110斤。周女士建议,即使不能全程走路上下班,也可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提前下车,尽可能多的步行走完剩余路程。由于工作节奏快,往往养成不良的早间生活习惯。睡懒觉,不吃早餐或草草打发,更不用说锻炼身体了。一位快餐店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助媒体和餐饮企业的平台和优势,在广大市民中宣传推广科学合理的生活理念,早起十分钟,读一份早报,吃一份早餐,做一次早锻炼,共同打造健康的早间生活方式。
职业追星族按“粉技”明码标价
他们“拼死拼活”簇拥在明星周围,哭红双眼、疯狂尖叫……明星是真明星,粉丝可不见得全是真粉丝。几年前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催生的“秀场粉丝”,现在已彻底职业化。现在的这帮粉丝里,十有八九是职业的,他们“一哭、二闹、三上吊”可都是有金钱当诱饵的,想以此为职业,必须很敬业。据媒体报道,当“职粉”得有职业精神,也就是给钱了才去追星,痴迷程度明码实价。职业粉丝的行规是,“举举牌子20元、喉咙嘶哑50元、泪流满面100元、哭到昏厥200元”…… 2005、2006年火爆异常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催生了大批“秀场粉丝”。随着演艺圈的起起伏伏,“秀场粉丝”逐渐演变为职业粉丝,并出现了粉丝经纪人和粉丝经纪公司,专门为明星、选秀活动等提供各项粉丝服务。
“世界最好工作”其实很累人
从3万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功竞得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旅游局“世界最好工作”的本・绍索尔,日前结束了6个月的工作。绍索尔称这是一份很累的工作,但必须有人去做。
绍索尔上岗后负责管理澳大利亚大堡礁的汉密尔顿岛,这部分区域有300多个小岛屿,绍索尔每周要工作7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需要喂鱼、清理池塘、收发邮件、观察鲸鱼,因此足够绍索尔忙的。但是他承认,领取14万美元的高薪照顾一个小岛,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即将离开大堡礁的他说:“我在这6个月里做的事情,恐怕比过去34年做的还多。能够在这个美丽海岛工作,感觉非常美妙。”
工程师带“机器人女友”见双亲
现年34岁的李忠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布兰普敦市的一名前软件程序师,由于工作忙碌,他压根没有时间约会谈恋爱,所以年过三十,至今仍然形单影只。3年前,李忠彻底厌倦了这种“孤家寡人”式的生活,为了能有一个伴侣和自己朝夕相处,精通电脑程序和人工智能的李忠竟决定亲手为自己打造一个“机器人女友”――爱子。李忠为了打造这个“机器人女友”,花费了30000英镑。爱子具有不可思议的人工智能,能为李忠管理家庭财务,可以一天24小时做家务;能够辨认脸庞、和人对话,为李忠朗读报纸头条新闻;而对“非礼”的男人会甩巴掌。李忠发誓要将爱子打造成一个完美的机器人,然后将爱子的克隆产品推向市场销售。李忠称,他这一辈子可能都不会再找其他女友,而是会和爱子相伴一生,不离不弃。
代人“偷菜”引发强迫症
篇3
论文摘要: 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培养,是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研究和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必须从明确目标定位、拓展实施路径和构建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这对于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在要求。多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实践表明,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培养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密切相关。做好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辅导员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研究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必须从明确目标定位、拓展实施路径和构建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笔者结合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以上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辅导员培训培养目标
目标是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也制约着实践活动的手段。因此,要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首先就必须明确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不是简单地使辅导员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和工作方法,也不是单纯地提高辅导员的学历层次,而是要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特色和职业要求,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从而使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势在必行。所谓“专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应当是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培养,掌握有关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1]。这是因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有其自身特殊的内在规律、特定的工作职责和特有的工作手段,要胜任辅导员工作就必须系统地掌握反映其内在规律的专业理论和能够熟练运用其工作手段、全面履行其工作职责的专业技能。同时,高校辅导员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但又不是这些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而是需要在系统掌握这些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依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规律和具体实际,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可见,高校辅导员工作并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的,而是一项具有很高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专业工作,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并且要胜任这项工作,就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培养。
所谓“职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并不是一项临时性的、附带性的工作,而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职业岗位[2]。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知识与技能的职业性要求。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有其内在的特殊要求,普通教师受到学科领域的局限,无法综合、系统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求。而以上内容都是辅导员岗位的基础性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辅导员岗位具有不可或缺性,非专职不能做好,从业人员具有不可替代性,非专人不能深入。二是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所带来的职业性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高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学生构成的层次性、复杂性日益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日益凸现,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加大,迫切需要有一批政治方向坚定、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专门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去,并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长期从事乃至终身从事的事业,扎实工作,努力探索,不断创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是紧密联系的。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必然趋势和提升。
总之,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目标,要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从而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明确了这一目标,也就明确了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内容。
二、辅导员培训培养的主要路径
1.开展专业培训。多年来,各地高校积极开展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包括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体系。[3]一是上岗培训。每年都组织新聘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优秀辅导员代表进行业务辅导。着重引导他们认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任务,初步掌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使他们尽快符合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要求。二是日常培训。根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一般高校每年都要对辅导员进行专项业务辅导或培训,组织他们听取形势政策报告、专家讲座,到兄弟高校学习考察,引导和帮助他们及时掌握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及时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三是专题研修。围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新情况,经常组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辅导员骨干,开展专题研修,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具体指导。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经常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危机干预、大学生管理沟通、大学生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大学生管理中的有关法律问题等专题研修,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四是学位进修。充分利用部分高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招收高教硕士的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不仅提升了辅导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而且使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
2.进行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长才干。在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中,高校应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系统理论培训的同时,着力组织和指导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放手工作、大胆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并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增强能力、展现才干,实现自身的价值[4]。一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学生导师的作用,引导他们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增强自身的育人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辅导员要认真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领域,辅导员应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善于把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理论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生生活领域,高校可以选派辅导员担任“学生生活园区指导教师”等,让辅导员经常与学生生活在一起,了解学生实际,从而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在校园文化活动领域,辅导员应兼任学生社团指导老师,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在社会实践领域,辅导员应在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的同时,亲自带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参加社会实践。只有辅导员全方位、全过程地介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培养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二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管理骨干的作用,并引导他们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增强自身的管理素养。如我校辅导员队伍在“建设新校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引导辅导员们积极带领学生投入学校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一些高校在开展百年校庆、本科教学“创优迎评”等工作中,辅导员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均受到了广泛好评与肯定。三是要积极发挥辅导员作为突击队的作用,并组织他们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着力提高自身的快速反应能力。近年来,许多高校紧紧依托辅导员队伍做好校园稳定工作,逐步构建和完善各种信息预警机制和各种突发性事件预案,及时化解了各种影响学生安全和校园稳定的因素,同时也使他们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3.组织科研活动。在辅导员培训培养中,高校应坚持理论学习与工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工作交流、经验总结、专题研讨和课题攻关,以提高辅导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此外,还应逐步提升不同类型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比如,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要增强其学科意识,努力使其成为专家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本身具有学科优势,具备较为深厚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和学术研究。他们应该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研究型专门人才;针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使其成为行动研究型辅导员。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相对于思想政治相关专业辅导员,在理论基础方面有所欠缺,所以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只有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才能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任何风险中站稳脚跟,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打下基础;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辅导员,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团队合作。首先对于年轻辅导员来说,要从事务性工作中走出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多角度获取资讯,开阔自己的视野,释放工作热情,发挥创新精神,有目的地开展调研工作,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对于年纪偏大的辅导员,要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一方面发挥老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年轻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将好的经验总结、凝练、讨论、推广,转化为科研成果。此外,年轻辅导员还要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在不同研究内容方面合作研究,从而相互促进、相互带动,进而在整体上形成重理论研究的氛围,这样更加有助于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5]。
三、辅导员培训培养的保障体系
辅导员的培训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切实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管理政策,办好培训基地,从而为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构建起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1.提高认识,奠定思想保证。切实加强辅导员培训培养,首先就要端正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因此,高校要着力做好领导干部和辅导员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思想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价值,明确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低教师一等”的思想,纠正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倾向,引导辅导员增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二是要充分认识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功能,明确辅导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职业岗位,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只是“过渡岗”、“临时工”,甚至把辅导员当作“跳板”的思想,纠正重辅导员的使用、轻辅导员培养的倾向,引导辅导员确立长期从事乃至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志向;三是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特殊的专业性质,明确辅导员也应当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专业人才,克服那种认为辅导员是缺乏专业性的“万金油”,甚至把辅导员当作一般人都能从事的“勤杂工”的思想,纠正重专业教师培养、轻辅导员培养的倾向,并引导辅导员增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自觉性。
2.完善政策,强化制度保证。为激励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高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推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考核。高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推行辅导员工作任务,加强过程控制,使辅导员各项计划任何和工作指标得以落实,使辅导员既有目标又有压力,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辅导员奖酬的相对公平。分配制度是组织奖酬资源与组织目标体系之间的通路,它决定着员工完成目标后会获得什么样的奖酬资源,它在激励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特别是确定合理的薪酬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薪酬满意度和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策略[6]。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辅导员薪酬水平的定位要参照专任教师和行政干部的薪酬水平。再次,要不断完善辅导员的管理、培养和发展机制,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要坚持“严管、精育、优出”原则,逐步完善规范管理机制、学习培养机制和科学发展机制,激励辅导员更好地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最后,要奖惩分明,强化期望行为。高校要利用好奖励与惩罚这两个激励手段,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3.办好培训基地,搭建新的平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辅导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加快辅导员知识更新的速度,及时调整辅导员的知识、能力结构。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加强辅导员培训,教育部自2005年以来列出专项经费连续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班,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的培训政策,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2007年9月2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会议要求,要尽快健全基地运行工作机制,落实基地培训计划,完善基地培训工作方案,展开基地各项职能,努力推动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培训基地的建立,为开展辅导员培训提供了新的更高的平台,使辅导员培训工作更具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同时也激励着基地所依托的高校进一步做好本校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在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良.关于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9,(1).
[2]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基本问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于成学.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期待视野[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5).
[4]胡建新,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和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
篇4
目前,高校存在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的问题。我校以助学育人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助学贷款零违约率为目标,依托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机构建立完善体系,以制度建设、与学生联系不断档、德育教育为抓手,全程全心为贫困生服务,探索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工作长效机制,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的良性循环,解决国家、社会、银行、学校贷款的后顾之忧。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守约;教育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2007年3月颁发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规定,助学贷款应在毕业后的第三年归还本金,2011年为国家助学贷款归还本金第一年。目前,广东省部分高校却存在助学贷款违约率较高问题。学生能否按时归还贷款本金、归还本金率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能否顺利开展,而且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我校以助学育人为根本出发点,助学贷款本金归还零违约率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依托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机构建立完善组织体系,以制度建设、与学生联系不断档、德育教育为抓手,全程全心为贫困生服务,建立助学贷款还款还息的长效机制。截止2011年10月,进入还本期助学贷款全部归还本金,归还本金率100%,顺利完成贷款归还本金工作。现将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依托三级机构建立完善体系,为还贷提供组织保障
实行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是助学贷款政策落实的组织保障。学校成立学生助学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担任成员,负责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及资助工作。二级学院成立学院学生助学工作管理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领导任组长,学工办主任担任副组长,学生辅导员担任成员,负责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资助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审核。班级成立助学认定评议小组,由辅导员任组长,班委、学生代表担任成员,负责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资助的民主评议。严格按照《广州中医药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管理条例》要求,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每年9月份,首先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助学认定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提交的《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表》和《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确定本班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经过公示后上报学院。学院助学小组认真审核认定评议小组申报的初步评议结果,公示后上报学校奖贷助中心,学校再次公示最后家庭经济困难资格学生。学生通过贫困认定是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基本条件。校、院、班级三级管理,权责清晰,公开透明,层层把关,层层落实,严格审核,切实保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贷款把好源头关,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为还贷的根本
如果说给予学生奖、助、困、补是输血的话,那么毕业后的助学贷款还息还本就是造血。在追还本金的过程中发现,有工作、收入尚可的毕业生均可以按时甚至提前归还贷款,工作不理想、收入较少的毕业生,还本还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如何提高助学贷款学生的造血能力,是学生按时还贷的根本,而学生的造血能力取决于其综合素质的高低。提高贫困生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贫困生深受着来自同龄人的心理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表现在上课发言少、参加集体活动少、集体活动中表现不活跃,个别同学还存在学习挂科多成绩差的问题[1]。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贫困生看到别的同学出手阔绰,在不经意的对比中自惭形秽;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身份标签,使其在日常生活别在日常消费方面畏首缩脚,即使获得经济资助也不敢花钱,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功夫在平常,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给予贫困生更多关注与宽容,提供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通过优秀贫困毕业生讲座、班级评选自强先进个人等方式,树立身边生活的榜样,增强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困境,锻炼其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发扬自立自强、勤奋刻苦上进的优良品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贫困生参加集体活动和学生社团组织,为贫困生在学生组织中任职创造条件,使贫困生获得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在集体活动中全面的认识自我。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勤工助学,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勤工助学与学习、参加集体活动之间的矛盾,部分学生因不能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同学人际关系矛盾,长期影响易致心理问题。学校应合理引导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正确处理与学习的关系。鼓励学生参加校园内兼职,减少与学习时间、集体活动的冲突,同时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经济补助,缓解经济困难。同时,以校园为基地,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如组织开展二手市场义卖活动、贫困生经营爱心服务超市,倡导社会公益活动,自力更生,回报社会,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社会角色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习上,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结合,和班级同学一起帮助贫困生补习课程,全员育人,解决其学习上的顾虑。为贫困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就业服务。学生就业率与贷款违约率成反比,毕业生能否就业、就业的质量直接决定其还款还息能力,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的专业,学生贷款违约率低,反之则学生贷款违约率高。贫困生先天不足,加之社会资源少,就业时面临着比普通同学更大的困难。对于助学贷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班级成立专门就业小组,在简历写作、面试技巧给予一对一指导,提高就业能力。了解并登记贫困生就业意愿,提供合适贴心的就业信息。同时发挥院校合一优势,将就业困难的学生推荐到与学校长期合作的医院面试、工作。贫困生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学生还款还息的根本保障。
三、与学生联系不断档,为还贷的基本条件
学生毕业到归还贷款本金的三年之间,由于老师岗位的调整和学生工作单位的变更,学校已经与相当一部分贷款学生失去联系,增加了贷款违约的风险,这也是助学贷款成为呆账的一个重要原因。依托班级qq群、每届学生贷款qq群等手段,及时更新国家开发银行系统,建立班级贷款学生动态数据库,包括学生生源地、家庭成员组成、职业、收入情况、贫困证明以及受助情况等相关信息在内的动态贫困生数据库,并针对贫困生贫困程度的变化和在校学习、生活,毕业后工作变动、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相关信息的调整。更及时、更全面掌握学生家庭经济信息,努力做到准确、全面、动态管理,全程跟踪助学贷款学生,确保能够及时联系到学生,将还贷还息政策提前通知学生。毕业后定期与学生联系,关心贫困生工作生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用心感动学生,做到与学生感情联系不断档,使他们时刻感受到母校的关怀和厚爱,全程全心服务学生。
四、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提高还贷的积极性
制度建设是保障。在追贷过程中,建立责任清晰、奖罚分明的制度,调动各方面还贷还息的积极性。首先建立学院、辅导员贷款负责制。辅导员是贷款学生的学校联系人,是学生接触最多、最具感召力的老师,也是学生还贷的直接责任人。将学生还贷还息违约率,与辅导员评优评先挂钩,设立助学贷款奖励制度,提高辅导员追贷的积极性。学生方面,抓住学生提前还贷的时机,建立提前还贷、按时还贷奖励制度,鼓励学生提前还贷、按时还贷。如果学生能够毕业前还清贷款,将极大缓解学校追贷压力,降低贷款违约的风险。毕业前半年是学生提前还贷的高峰时期,由于工作原因,部分有条件的同学毕业前还清贷款。积极动员学生提前还贷,采取集体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讲解毕业还贷政策和提前还贷方法,及时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解决还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对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提前还贷创造条件。对于提前还贷的毕业生,作为评选优秀毕业生优先条件之一。工作后按时还贷、提前还贷的学生,给其就业单位邮寄诚信表扬信,充分调动学生还贷的积极性。
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还贷的自觉性
目前,高校助学工作存在专职人员少、强度大、办公经费少的问题,往往被称作“苦活”、“脏活”,且将助学工作当做纯粹的事务性工作,容易忽略其中的教育意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学生工作者在开展资助工作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助学贷款是培育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影响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工作内容和学生教育载体[2]。诚实守信、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道德观念的深层内涵。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诚信意识和感恩心理缺失的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思想教育的实物支点,开展丰富多样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还贷的自觉性。开展诚信教育。国家助学贷款最大优点是不需要担保的信用贷款,学校作为借款的介绍人和见证人,学生以个人的身份为保证获得贷款,手续便捷。大学生虽然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加之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个人信任制度,学生考试作弊屡、论文抄袭、贷款违约等诚信缺失的问题仍旧突出,学校追贷压力较大。学校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贯穿于贫困认定、贷款签约、发放全过程,强化诚信意识,倡导文明自律。首先,通过班会、毕业生座谈会等途径进行诚信宣传,毕业时举行毕业诚信还款承诺集体宣誓,签订还款承诺书,讲解还款时间及流程,向学生说明贷款违约对个人信用度的影响及个人贷款的限制,对学校、个人声誉的不良影响,社会法规约束措施促使学生还贷。利用电视、网络及身边的诚实守信的榜样,树立标杆,营造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舆论氛围,使学生还贷款化为内在的自觉行动。感恩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最基本道德[3]。90后的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突出,感恩意识淡薄;另一方面高校奖贷助工作多是辅导员兼职,负责助学贷款的申请、审批、合同签订、发放,仅仅当做繁琐的任务来完成,无暇顾及助学贷款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只是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经济资助,认为只要给予学生经济资助学生就应心存感恩,但是部分同学视国家助学贷款、学校经济资助为理所当然,存在“靠“”要“”争”的思想,为了获得经济资助,不惜出具虚假家庭贫困证明,同学之间争贫困骗资助令人痛心的现象,而对政府、学校、资助人并无感恩之心。首先高校和辅导员应重视资助工作的思想教育作用,资助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
加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学生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最终受益人,让学生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历史沿革,了解政府和学校、银行在助学贷款中扮演的角色,使学生感受到政府对贫困生的关注、关心、关爱,使学生怀着感恩的心,珍惜学习机会,引导学生从内心感恩祖国、感恩社会,使助学贷款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开展感恩实践活动。每年学校、班级举行助学贷款感恩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助学贷款学生人人参与,抒怀,表达对祖国恩情。组织受助学生给资助者写一封感谢信,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使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珍惜,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还有寒暑假给父母做一次足底按摩、感谢身边的人等丰富多样的践行感恩活动。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育人功能,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缓解学生经济上贫困,而且应以资助工作为载体,塑造贫困生健全人格,解决其思想上的贫困,将贫困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我国建立起了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社会资助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生活困难状况。但是,中医院校农村地区学生多,贫困生比例大、贫困程度重,仍有部分学生未能获得经济资助。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校友个人设立奖、助学基金,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其他物资支持,如发放棉被、临时补助等多种形式资助贫困生,缓解学生经济困难。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在校生人数激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成倍增长,学校今后将面临着更大的助学贷款还本还息压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学生缴纳学费和部分住宿费,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后顾之忧,是贫困生在校学习的定心丸,挽救了一个贫困家庭,不仅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有助于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4]。做好助学贷款工作是学生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学生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制度的设计与政策的实施还存在许多问题,探索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工作长期化、制度化,解决国家、社会、银行、学校贷款后顾之忧,是摆在每一位学生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家俊.试析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危机及其对策[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4,4:76-80.
[2]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11,8(8):77-80.
[3]陈晨.刍议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湖北民族职业学院,2011,7(3):69-73.
- 上一篇:小学团队班工作经验总结
- 下一篇:阅读课老师工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