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7 17:2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细化管理工作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细化管理工作经验总结

篇1

本篇文章针对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供电企业安全事故现状与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管理措施,其中包括安全制度管理精细化、安全教育培训精细化以及安全监督检查精细化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供电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带来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

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

1前言

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所指的即为在生产环节中所涉及到的环境秩序、物质条件,避免出现人身安全事故、电力设施损坏以及电网事故等各类不良灾害,确保供电企业的工作人员、电力设备以及电网的使用安全。由于供电企业的工作与生产环境中隐藏着很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因此需要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投放到对安全生产领域的精细化管理中,为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供电企业安全事故现状及其原因

2.1安全事故现状

供电企业作为与用电用户接触最为密切的基层作业单位来说,同样也是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单位。我们经常会通过网络、报纸以及电视新闻中看到有关于供电企业的安全事故,其中比较多见的为作业触电、高空坠落、交通事故以及打击砸伤等等。经过对以往供电企业的安全事故进行深入分析后可知,导致安全生产环节中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为安全意识不强、安全制度过于松散、安全管理的工作的执行力不够、安全管理的组织分工不够细致、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等等。

2.2原因分析

首先,我国绝大多数的供电企业都没有严格按照《电力安全规程》中的相关内容来落实安全管理工作,一些供电企业的工作人员只是凭借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完全按照主观想法进行操作,甚至还会为了节约成本而忽略了应有的安全保护措施[1]。其次,供电企业中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并不具备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与防范意识,只是去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作业,埋下了较多的安全隐患。再次,供电企业仍然采用的是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总是将工程施工放到第一位,导致了供电企业的管理状态混乱。最后,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上到管理人员下到基层执行人员都不具备应有的安全意识。

3供电企业安全精细化管理的设计思路与原则

3.1设计思路

安全精细化管理需要将工程理论、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职业健康理论等内容作为工作基础,并且还要考虑到企业当前的经营和管理现状,要协调好供电设备、工作人员以及自动化管理系统之间的复杂特点,要针对每一个管理环节做到全程监控与精心设计,争取将供电作业的整体方案调整到最优状态,确保每位作业人员都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应肩负的安全生产责任。除此之外,供电企业管理者还要将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转移到最前方,让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可以主动的参与到安全生产过程的整个策划与设计环节中[2]。

3.2设计原则

(1)数据化原则。要用真实的数据信息来让供电企业的内部员工了解到怎样操作才是正确的;用真实的数据来为员工树立起明确的执行标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运用真实的数据来制定出供电企业的经营目标、供电管理计划以及工作环境;运用数据信息来辅助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2)操作性原则。将供电企业已有的管理模式与规章制度顺利的转换成为操作性措施,确保内部员工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3)细化原则。要将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细化为标准计分,并且根据企业当前的经营现状来决定好纵向或横向计划,并且要凸显出主要控制环节中的控制要点。

4供电企业安全精细化的管理措施

(1)安全制度管理精细化。对于新行业形势中的供电企业来说,规章制度才是确保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保证,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生产实际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让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可以按照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进行作业。供电企业规章制度的完善是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完善且科学化的规章制度一方面能够确保供电企业朝向正确的经营目标所高效运作,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供电企业根据当前的行业环境来及时的调整自身的安全管理模式。首先,供电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出规章制度的应用价值,要运用制度来规范企业内部的各个安全管理环节,确保所有工作人员都可以详细的了解自身的安全管理职责;其次,企业管理者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提高安全管理标准的明确性与精准性,要让内部员工做到有章可循,深入的认识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最后,供电企业的管理者还要尽快形成一个奖惩分明的管理格局,要为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此来提升供电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3]。

(2)安全教育培训精细化。首先,供电企业的管理者要进一步落实理论教育,为内部员工多提供一些参与现场操作与实践训练的机会,要将安全规程中的内容落实到供电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供电企业应当尽可能多的引入一些优秀的管理模式,让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基层职工牢记安全生产知识,人人都要做到熟练应用安全技术,在第一时间就可以准确的判断和甄别在作业现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能力;其次,供电企业的管理者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完善安全培训的教育内容,根据工作者的喜好和想法来创新培训方法,充分运用好平时的早会、午休时间来开展一些简单的案例与考评活动,让职工定期参加《安全生产规程》的日常考评,并且将考试成绩与员工的薪资水平紧密的关联到一起,全面增强内部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

(3)安全监督检查精细化。供电企业中的安全监测机构要深入到员工的日常生活当中,争取在第一时间发现内部员工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要贴心的去为基层职工解决生活与工作当中的困难。除此之外,供电企业的管理者还要积极的同其他生产单位之间做好沟通与交流工作,要将各个部门的安全管理现状及时的上报给上级领导,并且要虚心接受和听取事故单位的意见与想法,要对安全事故的产生原因与发展情况展开科学化的评估与判断,避免因处理不当而对安全管理制度带来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念怀.为创建一流的股份制供电企业而努力奋斗[J].新华出版社,2016(02):105.

[2]张泽,王有辉.“入世”对发供电企业的影响[J].山西电力技术,2014(05):77.

篇2

【关键词】架构效益信息系统和新技术利用成本动因单机成本精算标准成本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F275

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高,要求越来越精细化,市场竞争令毛利水平逐步降低,物流行业是为客户创造服务价值的行业,成本管理更是整个行业要走的一条路。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将服务成本降至社会平均成本以下,是提升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有力保证。“从作业链条环节提质增效,从成本效益提升中挖掘利润”,这些理念对作业环节多、固定成本杠杆效应显著的仓码业务尤为重要。本文以一家仓码单位为例,逐一从结构优化、新技术利用、生产流程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探讨降本增效的空间,这也是响应总理号召的各行各业“提质增效”、“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和探讨。

一、改进组织架构设置,突显架构效益

从成本动因来讲,企业的管理成本、沟通成本、人力资源和办公资源配置成本,与它的组织架构设置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完整的组织架构包括操作部门、营销部门和管理部门,资源投入呈梯型分布。

对于仓码单位,操作部门无疑是资源投入最大的、与作业流程最密切的部门,进行部门设置时应充分考虑作业流程衔接,以及所需的资源调配权。随着业务流程标准化和仓码系统的推广实施,各仓码单位的作业流程已大致相同,而操作部门设置有两种不同的模式:

模式一:操作部门设置简明清晰,由商务部和操作中心两大主线统管操作流程。

以这家仓码单位为例,其围绕业务中心,逐步实施功能化组合,将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的计划功能、船舶调度、机械调度、集装箱管理等功能集中在操作中心,集中生产要素,缩短管理链条和沟通环节,从而形成生产合力,提高作业效率。现1.5万吨的散货钢材船最快可在25个小时内完成卸船作业,比上年提高了300%,而且管理扁平化、管理成本明显下降。

模式二:功能定位精细化,除商务部外,操作按作业流程细分为操作中心(计划控制)、理货箱管部、操作部、仓储部等不同功能定位的部门。

同一作业流程,切割出的部门越多,功能定位越精细化,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各部分形成更专业、细致的操作流程和规则,培养管理人才梯队。不足之处是作业信息流在部门间的衔接点增加,信息链条和管理链条变长,因而所需的管理控制点和沟通协调成本相应增加,为确保各部门功能完整,人力资源和办公资源需求也相应增加。

“管理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组织架构并非越精简越好或越精细越好,而是各有利弊。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评估选择不同的、合适的组织架构模式,此外,还应保持发展的眼光,持续分析、完善公司组织架构。

二、信息系统和新技术应用对成本效益的影响

近年来,行业内的仓码单位都在持续改进仓码板块信息系统和技术,例如:仓码系统、E-MIS系统、电子闸口、自动吊具等,但信息系统和新技术投入使用,不等于马上提高生产效率和成本效益,系统还需要人来开发运用。

实践中发现同样的系统资源,应用的程度不同,或者与作业流程、内部结构优化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程度不同,则发挥的效用有很大差异。

1.仓码系统接受舱单信息的应用技术差异

为便于与外界信息的对接,信息系统大多预留了必要的信息输入/输出接口。在开始仓码装卸船作业前,仓码系统首先接收的是船舶舱单信息。目前行业内仓码单位接收模式分类如下:

模式一:与船公司沟通协调,要求船公司舱单信息以TXT文档格式形式Email对接,直接导入仓码系统;

模式二:与船公司业务系统对接,接收舱单信息仓码系统,或开放端口由船公司驻点人员直接输入舱单信息。

模式三:根据船公司的舱单信息(纸面或邮件),由文件中心专门人员录入到仓码系统。

这三种不同的模式对操作成本和人力需求自然不同。接收信息的模式值得探究,输出信息的模式同样有发挥的空间,如某仓码与某国际大型船公司建立了数据系统对接,将其当天的集装箱进场和装船等信息通过EDI系统直接导入国际大船公司信息系统,既避免了信息的重复录入,又提高了准确率。

可见,对同一系统的具体应用还有很大潜力,即可积极与外部机构沟通、协调,从系统和技术应用中挖掘更多有利于提升成本效益的方法。

2.通过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突破吞吐瓶颈

举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码头的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口+喉咙+肚子”,“口”反映码头装卸船和闸口车流量的能力,“喉咙”反映码头前沿堆场周转的能力,“肚子”反映后方堆场/仓库存储、操作的能力。通过过往建设仓码的经验总结,会存在一部分资源投入后得到提升,但受限于另一部分资源而未能发挥协同效益,制约了产能。其中,“口”的限制是最常见的。

先看码头装卸船的能力:如很多内河私人小型码头单位,不仅受岸线资源制约,而且设备比较老旧,机械操作人员熟练度不高,岸吊装卸效率仅为每小时8~10个自然柜,种种因素令市场有货量却难以接收、消化,对于这种岸线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私人码头,提高岸边作业效率是突破吞吐瓶颈的关键,一方面可以通过机械改造或优化、另一方面培养或外聘熟练的技术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船舶候港、装卸时间。又如一些时间较久的中型仓码单位,主要是对旧的机械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例如将旧门座机人力挂钩改造为电子自动吊具后,装卸效率提升到每小时20~30个自然柜(平均2~3分钟/自然柜),比人工挂钩每柜节约1分钟的操作时间,作业效率约提升30%,而且节约了人力挂钩成本,加强了作业安全。最后再看看近年新投资建设的大型沿海仓码单位,一般均使用更先进的码头岸桥装卸船,每桥每小时最高可装卸105个自然柜,是中、小型码的5倍以上。可见技术应用不一样,作业效率和产出效益大有不同。

再看闸口车流量的能力:比较理想的闸口设置是进出车辆分流、行政车辆和操作车辆分流。如果个别运作成熟的码头难以拓展道路、取得相应的资源条件,则可依靠先进技术提升闸口通过能力。比如有很多仓码单位,通过投入资金对原有闸口实施改造,建成现用的大门闸口与集装箱号、车牌号采集系统,每套设备都有专属的计算机终端连接到公司的中心服务器,与仓码系统进行对接,使集装箱、堆场等信息迅速传输到码头各环节,加强了各部门各环节间的配合。出入口处安装的地磅,可以利用车辆交接单的空隙完成过磅工作,前方指示屏幕能方便司机查看。闸口改造后,运输车辆进出闸时间由原来约2分钟/车大幅缩短为约1分钟/车。随着拖车司机对闸口操作的进一步熟悉,效率有望提高到30秒/车。

这些例子启发了通过分析瓶颈在哪里,找到突破口,将信息系统和新技术运用好、运用到位,提升作业效率、提升效益还是有空间的。

3.挖掘系统信息隐藏的功能,为优化流程、分析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仓码各个环节的操作人员在仓码系统中记录了所负责的信息,信息衔接后形成整个作业流程,积累成一个很有价值的、庞大的信息库。例如,无功作业翻箱率这个数据,是安排堆位计划、进行作业效率分析、计算仓码标准成本时非常重要的信息。操作中心利用仓码系统信息找到了统计方法:系统中记录了每一项移箱动作(目标是移动哪一个箱,中间牵动了多少个无功的翻箱动作),通过系统信息输出、加工就可以得出无功翻箱率,而不需要在堆场旁人工抽样统计。

这启示不能仅满足于用仓码系统处理作业,更要从细节中发现系统隐藏的功能,有意识地积累有分析参考价值的信息,总结形成规律、指导实践,从而提升计划的科学性和企业的成本效益。

三、优化作业流程,从作业链中挖掘成本效益

本着提质增效和“弘扬工匠精神”,目前行业内仓码单位都持续实施对作业流程进行优化改造,增加计划环节,加上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改变了过去码头作业的随机模式和现场计划控制模式,提高了码头资源调配的能力和效率:

装/卸船:提前(约1天)接收船舶舱单信息――提前进行泊位计划、大堆位计划和机械准备――船舶到位――舱单最终锁定――信息对碰,系统显示从指定的堆位提柜(装船)/按输入系统的计划方法派堆位(卸船)――调度机械作业――堆位核销――走船离场

实际工作中,上述环节还可以再细分为许多作业细节,仓码单位也结合工作经验提炼规律、持续改进,体现出优化的亮点:

1.加强和客户、船公司的沟通,在提箱时尽量安排提取翻箱量少的箱号;了解箱的安排,对即将装船的箱做好堆位安排,减少移箱、翻箱动作。比如通过与客户、船公司的沟通,尽可能岸吊上拖车,直接离场到工厂装货,减少了“场内拖车――吉柜入堆――机械作业上外拖车”的作业环节,降低堆场和机械压力。

2.紧密衔接内部作业流程,缩短信息流。如龙门吊上设置系统终端,龙门吊操作手作业后直接核销集装箱堆位,与同行相比,较少了操作手用对讲机反馈到操作中心核销堆位的环节,也提高准确率。

3.对质量高、信誉好的大客户或拖车公司,通过特定的单证流转和信息传递方法来加快作业效率。如对大客户的卸船重箱,凭客户提供的卸船清单,按提单号直接办理“重出吉回”,费用由客户托收。业务完成的提货单,全交由客户统一发放给客户和司机。这种操作流程一方面减少了排队办单的时间和车辆进场后的作业环节,提高作业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舒缓码头区内外的交通压力,减少仓码公司承担的货物提货风险。

虽然这仅仅是作业流程细节的一些改进,但对资源使用效率、成本效益、服务质量影响深远,只要以成本管理为主线进行细致梳理和总结,减少重复操作环节,为每一项操作提供精确的作业标准,同样可以帮助企业合理控制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益。

四、利用单机成本精算和技术应用,提升资源运用效益

机械成本是仓码业务的关键成本因素,单机产值与能耗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规模与收益。经过各类机械常见费用的研究,设计出单机核算表格(如表1)。

这样就可以从单机成本入手,逐步积累数据,分析异动情况,加强机械成本的控制,制定单机的标准能耗与标准产值。在单机成本数据采集和应用中,还有以下思路:

1.利用系统信息,提高单机成本核算效率

在现阶段,我们可以借助仓码系统、E-MIS系统、BIS系统功能,改变手工统计单机产值与能耗的现状,提高信息效率。好的系统还有赖于我们规范、应用,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2.加强作业记录,辅助统计、分析、评价

优化装卸船作业记录表、龙门吊工作表等辅助工具,对每台岸吊/龙门吊及其操作手的作业进行有效统计,得到单船单机效率,对成本效益分析和对机械使用、操作手的评价有很大作用。这说明如操作部门有意识地做好生产运作记录,可以更好为制定标准定额消耗指标积累原始数据,从而推动成本管理工作。

3.结合单机成本效益信息,为日后机械选购、分析评价提供依据

举一个例子,目前码头修理维护费用主要在吊具钢丝绳、电缆、轮胎等方面,而这些修理维护费用与设备本身有很大关联。同类的门座机,采用电缆供电还是采用集电器供电,在维修费用方面就有很大差异:电缆价格高(约800元/米),易遭盗窃,监管成本高,而且损坏时很难修补,如置换则花费数万元;而集电器只需1 000多元/个,一般使用寿命1~2年,相关维修费用可大大节约。

五、对成本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成本控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和操作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各个部门甚至外界机构的协调和努力。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理念需要加以宣传、推广,还需要定期分析、考评和激励等管理机制的配合,同时需要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有所增强。例如在作业安排和操作时,需要操作管理人员主动考虑到成本因素,主动提出对标杆成本、操作可行性分析等信息的需求。

外部机构对我们的成本管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如客户、供应商、相关政府部门等。我们可以从“双赢”的角度寻找方法,如优惠政策、社会影响力等,引导外部机构配合我们的成本管理工作。例如给予适当的优惠鼓励客户重出重回,减少吉进、卸柜、堆存、装柜、吉出一系列环节,从而减轻堆场、闸口压力以及装卸成本。“众人拾柴火焰高”,调动每个机构、每个人的积极性,提升成本效益就有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最终需要建立标准成本管理的构想,首先要夯实和采集数据,即:一要建立《账务核算管理办法》、《三项费用账务处理规范》等来规范成本费用数据的开支范围和核算,采集对成本数据进行细致的口径规范,进行核算、统计管理;二要有比较先进的系统和工具来做实际数的采集和比较分析;三要建立在流程比较标准、比较优化合理的基础上,否则测算出来的标准成本并不标准,反而误导了操作和评价。

然而这只是成本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夯实和采集基础数据准。第二步是准确核算每一项业务的标准成本,为客户制定跨板块的、低成本的物流方案提供依据。而这又回到作业成本法备注下的标准成本管理问题上,因为首先要求各个板块能正确细分、清晰界定每一个业务环节的成本,进而界定单一产品的成本,认清成本水平在同行业中所处位置,以及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没有这个基础,根本无法计算整体物流方案这类一体化产品的成本是多少、报价应该是多少、利润是多少,更无从谈内部交易价格是按成本水平结算还是按市场水平结算、利润如何分享这些问题。

因此成本管理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课题,需要分阶段、有计划地研究解决。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逐个切入每一个业务环节,进行成本细分和环节的标准成本界定工作,进而清晰界定单一板块产品的成本;接下来再从线到面、从板块内到板块间,逐步清晰一体化产品成本的构成。通过有计划的、持续推进的工作,逐步实现板块标准成本管理、一体化产品成本管理的构想。持续提质增效、提升成本效益,就是从成本动因管理开始、从细节和基础管理开始、从“每个人”参与成本管理开始,贯穿于企业经营整个过程,细分目标、分阶段去积累和突破,建立各板块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的构想。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微.国有港口企业推进成本管理工作浅谈[Z].2007.

[2]王岩.港口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D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3]余新培,李金泉.管理会计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76.

[4]港口行业的发展特点与趋势[Z].电脑商网,2011.

[5]马慧艳.港口企业如何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J].2009.

[6]朱志欧.战略成本管理在港口企业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水运杂志,2010.

篇3

【关键词】水电;机电物资;管理效率

0.前言

近几年来,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不断重视,机电物资的管理作为各项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更是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优势。水利水电建设项目中的机电物资管理作为水电站开发实现建设目标和工程利润的核心所在,其在工作中加强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对于整个工程建设而言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我国机电物资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主要是采用合理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及现代化管理技术与手段,并且对大型水电开发公司进行发电的全过程运用高效及合理的现代化管理方法,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大型水电开发公司的机电物资管理方法的效益和质量水平等过程。

1.机电物资的管理方法

提高大型水电开发公司的管理理念是,应准确、严谨地落实到公司的管理要求,根据机电物资的实际情况,对机电物资管理进行规范化、合理化、标准化建设。应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适合大型水电开发公司的机电物资管理制度、程序和执行标准。使机电物资管理迈向新台阶,取得明显的管理成效。从而,对于一般大型水电开发公司机电物资的供应及管理,可以直接的保证物资材料的质量及品质,使机电物资管理能有序、高效、低耗的安全稳定运作,因此,为了公司能更好管理机电物资,实行以下几种方法管理:

1.1不动资产管理

一般不动资产的管理主要是设备,其包括设备的采集,维护、保养、运行、检测及管理。制定一定的管理目标和相关制度、规范及各种各样设备的管理制度,确保设备在运行时的安全、完整及不断稳定增值,保证机电物质设备的正常运行,避免设备事故的频繁发生,提高设备的安全和使用期限,从而更好的满足大型水电开发公司工程建设的需要。

1.2流动资产的管理

对于流动资产的管理其主要是材料的管理,对其包括材料的采集、维护和保养,统一分配及检查管理相关部分。建立相应机电物资的管理和相关制度、规范材料的采购和管理制度,确保各种材料在工程中的合理分配,从而满足大型水电开发公司工程建设的需要。

1.3现场的管理

对于这种大型的水电开发公司来说,现场管理尤为重要。工作人员巡视和检查机电设备材料时,应间隔1小时就巡视检查一遍,避免机电材料损坏不能及时发现;同时为保障国家、公司财产和人生安全兢兢业业工作;因此,公司应对现场管理人员提前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且要搞好安全宣传,增强安全意识,减少或杜绝事故的发生。

2.加强机电物资成本费用控制

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广,实施手段多,实践时间长,因此,机电物资的成本管理人员不仅要根据定额,更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对建设项目成本进行预测,安排计划,在实施中进行控制,并核算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因为,大型水电开发公司的机电物资成本控制的好与坏,会直接到公司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与坏。对于大型水电开发公司来说,除了节约一分钱,就会获得一分利以外,还需要每一位员工坚定信心、同心协力、积极配合,需要科学的控制费用,准确的管理及奖罚分明等方式,才能更好的、有效的控制成本。

2.1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控制成本报告制度

应制定正式的成本报告,并且向有关部门进行分送。制定报告的内容应以成本管理原则为主要信息,同时要区分机电物资的可控制费用和不可控制的费用,对其制定报告最好以表格形式来表示,能让有关部门依据报告,可以对自己管理的项目进行准确的了解及掌控,若出现问题,就可以深入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等。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能很好的控制机电物资成本,有效的提高成本的监控工作,能为机电物资成本提供准确的依据。

2.2进行相应成本的调查,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成本控制中可能会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对此就应该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一些问题的出现就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调查实际情况,分辨严重的程度,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研究和讨论,从而提出各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取优秀方案,合理的执行优秀方案,过程中进行检查监督。对方案的实现之后,检查机电物资成本的经济效益,是否能达到预期成本控制的管理要求。

2.3机电物资成本效益与奖罚制度紧密联系

对于一般的公司和企业来说,必须有健全的奖罚制度,才能更好的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公司及企业的员工应该采取奖罚工资制度来激励员工的作用;然而对于一些领导来说,可从业绩上来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资奖励,从而,完善大型水电开发公司机电物资的成本费用的控制。

2.4加强机电物资现场管理和控制

对于大型水电开发公司的机电物资应实行相应的、统一的管理制度,机电物资计划应按照整体的计划:年度、季度、月份和周计划来进行合理的制定。机电物资材料需要总体规划由各项工程来进行规划汇总而形成,是机电物资依据的总体管理规划,以上均由公司及企业的有关部门来合理、规范制定。对于部分机电物资规划进行时间分段的管理,如汛期物资储备等等,对此每次机电物资的数量,根据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进行从前到后的准确、合理的制定,对物资规划要求严格与其机电工程进度来统一规划,当发现相关问题的出现,要及时的进行调整、防患。

2.5对重复使用的周转材料实行租赁管理

我们对各种各样能够重复使用的物资,应对内部和对外部实行租赁。机电物资租赁时,须严格的检验,避免一些设备的损坏和短少而进行的物资赔偿费用。因此,机电物资租赁产生的效益变得更加直观性。对机电物资材料实行统一、合理、科学的储存管理方式可以更好的促进大型水电开发公司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加强机电物资管理确保畅通

加强机电物资管理工作,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建立集中、规范、高效的机电物资供应保障体系,确保机电物资按质、按量、按时供应;合理节约采购成本;将机电物资实际耗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降低工程成本和工程造价。 对于大型水电开发公司机电物资管理应按公司及企业的要求,一是,计划的编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原则,以计划管理为基础,以制度建设和落实为手段,发挥集团化采购优势,积极参与集团信息化建设,共享集团信息化平台成果。利用好集团电子化采购平台,全面打造“业务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永久追溯”的物资采购阳光工程。二是,以采购管理为重点,理顺采购流程关系,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体系,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基本形成适应大型水电开发的采购管理体系,高质高效,为大型水电开发全面实施物资供应保障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逐步实现“归口管理、集中采购、联合储备、降本增效”的目标,形成适合公司的采购管理模式。四是,不断完善机电物资的供应过程管理,重点在物资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核销管理的制度实施落实,做到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梳理各种制度及要求,不断总结经验,对各类计划进行表格化,做到一目了然,及时检查及上报,以维护制度及计划的严肃性。五是,加强采购人员学习培训和交流学习。采购人员在机电物资管理活动中要遵章守法,提高采购人员业务素质,以提升管理水平为目的,使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积极引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物资采购人员组建物资采购专业化团队,增强物资采购的科学化。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阐述了对我国如何提高大型水电开发公司机电物资管理效率进行研究,对于大型水电开发公司机电物资管理效率应该逐步升级,从而能够确保我国大型水电开发公司机电物资管理能更好服务于国家及社会,保证国家和企业的工程建设全面发展。提高大型水电开发公司机电物资管理效率是一项整体性管理工作,综合宏观经济形势、供应商产能、物资库存、主要原材料价格走势等因素,是发挥集团集约优势,保障公司机电物资供应,保证采购质量,控制采购成本,提高公司总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经,通过开展提高机电物资管理效率工作,加快推进企业管理方式,进一步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转变,进一步消除管理短板,巩固提高机电物资管理效率成果。因此,提高大型水电开发公司机电物资管理效率是保证企业实现最大利润的重要手段。 [科]

【参考文献】

篇4

引言

去年年底,网上开始流传《劲霸总裁洪忠信致员工的一封信》,并引发热烈探讨。据说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对此信件做了批示,希望各个企业学习借鉴。

公开信中,面对劲霸遭遇的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市场下滑,洪总认为:劲霸目前存在的内部管理和工作作风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打击。

公开信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再不面对我们自身的问题,成就伟大企业的愿景可能真的就变成了不能实现的梦想;我们的价值观也仅仅成为一个挂在墙上的口号。

我们为终端提供POP,由三大系统合作完成。本应齐心协力协作完成的这项很简单的工作,却因为责任心和职业操守而导致延误……不是迅速解决问题而是一再推诿、互相指责,沟通会议开了无数次,依旧无法推进工作……这件事情最终不得不开全体高管会议进行裁定。

我们的三大业务系统本应是互相支撑、相辅相成的铁三角,产供与商品,却不断因为本位的工作心态和简单的KPI导向,造成很多环节的低效沟通、反复推脱,互相责怪,为一件小事情居然邮件来回几十次而最后仍然让工作停顿,直至要最高层出面调停。

……供应链货期项目进行了一年,目标是为了缩短供应周期、按照市场需求准时交货,而结果是什么?结果是每一个与货期有关的部门都给自己留了更多的时间,计算出来有些产品的加工周期长达半年以上。至今为止我们有很多交货的延误。这就是我们站在消费者、客户角度的工作导向?我认为这是为了所谓的KPI,损害公司利益的渎职行为。

……甚至到了目前,大家连互相沟通都不愿意进行,以所谓职责明确作为不协同的借口、以职业化作为不合作的理由、以流程规定作为不负责任的说辞。

符合劲霸价值观的员工尤其是管理者,首先要具备的是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其次要在遇到困难时勇于承担、坦诚正直挺身而出……

以不劳而获、不负责任、不思进取的态度工作……你不是劲霸一员,我会毫不客气地请你离开。若你以为工作就是天天混日子,你的追求就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你也不是劲霸的一员,我也会请你离开……

……

本人认为,该网络公开信是否100%真实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指出了行业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这种乱象一样存在于鞋、皮具、家纺、腕表、百货公司,甚至非服饰行业,这是具备“大时代”特征的管理焦点。

因此,本篇长文只是以此为契机,针对“公开信”指出的共通弊病,进行深刻思索,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全新思路与全新方案。

因此,本文的目的绝不是“炮轰劲霸”,“反击洪总”,而是以 “科学零售”代替“原始初级零售管理模式”,提出“零售模式必须科学化”的管理思想和解决方案。

“科学零售”源于西方国际零售、国际服饰公司结合中国本土市场15年的管理体系,是精细化、精算化、流程化的现代零售管理,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连锁管控手段。它少有书籍,大学不设专业,只源自国际零售公司的长期企业实战。

改革开放至今,服饰行业走过了30多年,企业经营模式不断改变升级,从最初的制造工厂、批发散户,到品牌授权、加盟,到今天的自设专柜、专卖店;从重视布料工艺,到进军时尚设计,到今日终端制胜……时代不同,市场改变,只有那些一次次迎合了服饰行业发展变革的企业,才能成功走到今天。

2012年以来,市场、利润、竞争、员工诸多不利因素,激化了公开信中所指的各种管理矛盾。这是服饰行业现有初级、原始零售模式中,存在的各种弊病与“市场要求”的激烈冲突。不管这种旧有模式是多少年经验的累积,过去企业依靠它创造了多少利润和市场,不管它被多少所谓的名家大师推崇,均不能改变“不科学”管理的本质。

科学有其普适性,好比是西医,能治疗外国人,也一样能治疗中国人。针对企业管理,企业管理者的任务是如何把“科学零售”与每一个企业的现状相结合,重造全新的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

这是一个令人警醒的信号,一个服饰行业再次到了“经营模式变革”的信号!击败企业的不是市场因素,而是“传统零售”下的一系列“旧有盈利模式”!

“伟大的文化”是教育出来的?

“伟大的制度”才能成就“伟大的文化”

单纯的道德教育、企业有用吗?

很多企业家都认为,种种企业重大疑难的管理问题,多来源于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尤其当发现部分员工放弃了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就迫切认为解决问题一定要先从企业文化价值观上入手。你看,伟大的管理者韦尔奇不就是重新塑造了GE的文化吗?

没有人能够否认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和消极的工作价值观,对结局的影响巨大。这就如同那个非洲卖鞋的经典故事:积极的人看到的是非洲人没有鞋子穿,市场一片大好,要大力优先占领;消极的人看到的则是非洲人不穿鞋,产品一定卖不出去,这个市场没啥好开拓的。

问题是:好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反过来问,难道是人的思想蜕化,导致了“不劳而获、不负责任、互相推诿、不思进取”?

再深究一句:是什么导致了思想蜕变???

员工并非天生如此。既然推诿、消极、借口文化不是公司倡导的,那么招聘时,凡是这种价值观的人,都不会入职。既然员工入职时没有这种价值观问题,为什么工作一段时间就出现了,还愈演愈烈?

不少民营企业的中层和高层,多是长期服役,内部提拔,为什么这种与企业文化背道而驰的风气,成为部分管理者的价值观?

如果不深究更深层的原因,认为是人的思想出了问题,就要从整顿思想下手,那我们就要问问,为什么今年3月份《青春的雷锋》上映,南京首映了9场零票房,太原首映了4场零票房?

雷锋的光辉典型大家都熟悉,从20世纪60年代学雷锋到现在,差不多50年了。为什么导演和演员煞费苦心,拍出自我评价还算是优秀的道德教化电影,是零票房?

而此前不久上映的一部搞笑片《泰囧》获得了12亿的票房!

这种对比至少反映出一个基本现状:今天纯粹的道德感化、道德教育是多么苍白无力!

如今,员工塑造、职业态度、企业文化的培训,做了一场又一场;名家讲师的录像碟片,机场书店播了一年又一年;态度决定一切的书籍,书店里一堆又一堆;企业自费购书群发给员工学习,一次又一次……是不是管理层、员工上了课,看了书,心灵上认可了这种价值观,态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呢?

恐怕更为真实的是,培训课堂上充斥的是口头的应付,态度的无奈,心中的抗拒……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教化,使得我们这个民族最不缺乏就是仁义道德之类的口号和理念!

单一层面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炒人,恐怕不能彻底、持久、深刻地解决问题!

南辕北辙的制度,掘墓企业文化

优秀企业文化的根基是什么?

是不是老总倡导了,企业就具备了?

是不是把文化标语贴在办公室的墙上,贴在厂门口,员工们就拥有了?

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倡导伟大文化,常常没有生根发芽,总是流于形式呢?

回顾20世纪90年代初期,很多国企转制为股份制甚至私营企业,设备没有很大的改变,产品没有很大的改变,员工还是原来的那一群人,仅仅公司机制改了,企业就重新焕发活力,扭亏为盈。说明人的行为更大程度上是受制度影响的。

众所周知,服饰是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谁都知道“顾客是上帝”。为了吸引顾客,留住顾客,企业无不绞尽脑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某著名男装上市公司的《VIP顾客的积分礼品兑换表》,看看这家在终端培训时非常强调善待顾客、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是如何贯彻“顾客至上”的文化价值观的。

分析一下这个简单的《VIP顾客的积分兑换礼品表》,一股霸气迎面而来,整个表格没有丝毫的尊重之意!

什么是VIP!非常重要的客人才叫VIP! 一家门店一个企业有多少VIP顾客?

积分兑换礼品是对顾客长期光顾品牌的一种感谢,表达的是“礼品虽轻情意重”的意思,是VIP客户忠诚度营销的重要手段。结果呢?

1.整个表格手续繁杂,又是签字又是声明,好像什么天大的事情。不就是一个小小的礼品吗?我是VIP,有的是消费力,根本不在乎你一个什么小礼品!

2.本来积分够了就能兑换,这里却要店长批示、区域主管批示。是什么意思?这些积分都是顾客买服装时真金白银换来的,难道我买衣服的时候也要你们管理层批?这哪里是在送礼,分明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

3.兑换礼品出现质量问题,收到礼品的七天内退回时务必保留“原包装、内附说明书以及文件”,“过期不予受理”。如果说连少量的VIP客户礼品,企业都不能保证质量,那我们倒要问问这家著名的服装品牌:“你的产品比这礼品多得多,你又该如何确保质量?”

礼品出现质量问题,企业应该感到惭愧、歉意,而这里呢?理直气壮要求顾客遵守近乎苛刻的礼品退货方法。本来是企业购买礼品质量出了问题,不问责自己,反而给因质量要退货的顾客上设置千般障碍,这样的制度能让员工实施“顾客至上”的理念吗?我看到更多的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4.再说说“礼品数量不够”的条款。既然要感谢客户,为什么非得让一些客户得不到礼品呢?难道那些因为时间原因不能早来的顾客,就不是VIP了吗?他们的人民币就不是钱了吗?有消费能力的VIP,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那个兴趣来抢你的礼品!

如是无端制造很多兑换礼品的障碍,更不要提还必须到指定店铺去兑换,快递还要扣掉积分等等。

这样的一个《VIP积分兑换礼品申请表》,看起来很严谨,看起来有制度,但如果终端服务人员照章办理,那么尊重顾客就连墙上的口号都不是。

因此,不要埋怨终端人员服务顾客的态度不好,不要指责员工没有优秀的价值观,请问,假如大量的管理制度都是这样的话,这样制度下的员工是什么样的员工???

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造就什么样的文化,管你总裁、CEO说什么伟大的远景。因为企业的制度,才是员工行为的第一准则!

管住心,还是管住行为?

同样是高举“顾客至上”旗号,世界上最著名的零售公司沃尔玛,其每一家门店入门处都贴着这样顾客服务守则:

1.顾客永远是对的。

2.如有疑义,请参照第一条。

为了贯彻这条大多数员工入职时都“难以理解”的《顾客服务总则》,沃尔玛不仅在内部宣扬,最关键的是:公司很多管理制度都硬性规定,甚至严苛规定。

在这家企业里,开除一个普通员工,需要六次书面警告,并且每一次的警告,都要有人力资源部、部门经理以及本人三方共同进行并签字确认,前后至少需要六个月的时间——沃尔玛开除一个普通员工是多么艰难。

但是如果你得罪了顾客,被顾客投诉并查明属实,比如你敢说一句“我不怕你投诉,你去投诉吧”,沃尔玛最大的可能是立即开除,无论职位高低,无论你个人有多少理由。因为这是公司的高压线,公司制度就是要体现顾客永远是对的。既然顾客至上,你怎么可以不怕顾客投诉?

零售业中,消费者大量的不满,集中在退货过程中。为了让所有的门店在退货过程中降低顾客不满,加快处理速度,沃尔玛在十年前服务台员工的退货现金权限已经是500元,收银副总退货权限已经是2000元。可以说,除了贵重商品和大家电以外,几乎不需要店长事前签字,就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和沃尔玛有关规则快速顺利退货,省略了诸多请示批准程序。

对比上面的案例,兑换一个小小的低价值的礼品还要两级管理层批准,是多么可笑!

为何我们的店长总是忙得不可开交?是不是每日都在干这些徒劳无功的所谓管理工作?这是一种累死员工的“表格化”管理!

如果询问服饰行业的企业家,他们肯定也认同“顾客是上帝”,但为什么在终端呈现出来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呢?是我们的员工素质太差,“不劳而获、不负责任、不思进取”吗?难道500百强企业选择员工时,没有例外全部是优秀员工?还是他们具备把普通员工变成优秀员工的能力?

姑且不论沃尔玛在其他方面做得好与坏,单就“顾客永远是对的”这一条,全体员工做到了坚决贯彻。因为不管员工理解与不理解,公司有一系列严格的制度来保证着这一文化理念的实施。既然你服务于这家公司,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执行公司的管理制度!

小 结

缺乏伟大的制度,大谈伟大的理想、伟大的文化、伟大的价值观是很苍白的,是没有着力点的。伟大的文化需要用伟大的制度来确保实施。只有作为“企业之法”的制度执行到位,文化才会变成员工的行为,继而变成他们的工作习惯,继而升华为他们的个人理念,长此以往,变成员工素质的一部分。当所有员工都认可这种理念标准的时候,才展现出企业的伟大文化!

要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要有什么样价值观的员工,请先看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是否与价值观背道而驰,请先看企业是否具备与伟大文化配套的制度。

在这个“雷锋”、“焦裕禄”稀缺的市场经济时代,在这个“经济至上、个性张扬、民主流行”的时代,在没有优化改善 “以法治企”的前提下,高谈阔论任何文化、思想、价值观,均有妄谈误国、妄谈误企之嫌!

VIP积分兑换细则

1. 积分礼品兑换仅限于本人,不同积分拥有者不得合并积分使用。

2. 积分礼品兑换是本公司惠顾和答谢客户的一个活动,所以,兑换单落实后就不再撤销。无质量问题不接受退换。

3. 在签收礼品时请当场检查礼品的完好性,如果破损可拒绝签收。

4. 礼品若存在质量问题,请在收到礼品的7天内致电,退回时,请务必保留原包装、内附说明书及相关文件,过期不予受理。申请一旦生效,您的总积分将被扣除相应积分。

5. 所兑换的礼品数量有限,先申请先得,不接受预定兑换礼品。

6. 积分如有变动,以本公司VIP网站查询的积分为准。

谁是“推诿、借口、协商”的罪魁祸首?

三大真凶:传统零售模式的“制度不明、职能交叉、分工不清”

先检讨流程,胜过无休止的协调会

知道吗?在管理培训中,关于“沟通”的课程是卖得最好的!

“为什么总是沟通不良?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问题总是相互推诿,互相指责?”这绝对不是一个企业管理者的抱怨,而是太多老总的心声。

当我们按照管理惯例,把问题的解决都寄托在大量的“沟通协商”上时,为何不想一想:类似终端POP这样程序化的事情,有必要开会吗?

一件常规小事情要动用主力部门共同合作,甚至到达高管会议才能决策,那会议如海便天经地义了。美国人开会是为了表示民主,国人开会是为了啥?

有的事情必须开会,有的事情绝对不需要开会,本人的观点是:

类似终端POP之类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开会。

也许有人问,不开会怎么做?

开会才能解决问题,这是管理者固化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古代中国的汉人朝代,没有不花费国家财力筑长城的,没有人质疑该不该修长城,只是讨论如何去修长城。于是康熙皇帝说,筑长城是为了防蒙古,大量的国力、物力、人力都耗在这堵墙上了,如果用在征服蒙古、开拓新疆、治理好上,那还需要长城吗?

因此,我们今天看到是明长城,而不是清长城。清王朝300年没为长城添过一砖一瓦,而是扩展疆域,这才使得长城今天成为中国的“国内”景观。

这就是同样的问题,不同的解决思路。

【案例】

2002年,当时我们在广州经营连锁大型零售连锁店,每月要接收几百家供应商送货。由于收货单涉及到财务部对供应商的付款,是不能出错的。可是最初收货的错单率高达20%。这意味着每月几百单的数据有误,导致付款延迟与误会,供应商、采购部十分不满。

财务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地组建核单组,两个能干的专员,什么也不做,每月就是核对四家门店的进货单据。

自然,这种事情次次都在开会,营运部、采购部、门店、财务部、保安部等在会议上,一样相互推诿、互相指责,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为什么国际零售公司从来不会因为收货单据问题而开会?

所以,我们不能接受这些收货单据上的错误,因为一个门店正确地收货,单据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不应该出现失误,更不能月月因为这些错误,导致总部各个部门管理层不断开会协商。

本着“出了问题,永远先找流程上的问题,其次再找监督上的问题,最后才找人的能力与态度问题”的管理箴言,我们通过审查流程,发现收货流程是参照世界先进零售企业的流程制定的。明明借用了先进收货流程,为什么频频出错?难道是保安没有按规检查吗?难道是员工的责任心不够吗?

原来,尽管采用了国际公司的红线收货原则,但我们的收货外区又窄又小,员工培训时间短而技能不熟练,导致收货区多家送货时物品太多,码放区分不清,点数有误。

于是结合现状,我们把收货流程改成了“ABC三区”收货,错单率大大下降,由20%下降到2%。流程经过三次大改造,三次小改动,错单率降到每家店每个月不超过2单。

运行6个月后,财务部撤销了核单组,各个部门再也不需要为收货错单开会,自然也就没了什么协商、配合、推诿、指责。

改造收货管理流程,彻底消灭了无用的会议、无意的争吵!

“科学零售”管理理念,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流程能不能做到让最傻的员工都不出错?

沃尔玛这样的公司,只有总裁山姆·沃尔顿先生一个人在大讲企业文化,全球有 1200多人在世界各地门店不断巡查,工作内容是不断完善、修改沃尔玛那套管理着5000多家门店的运营制度。

没有制度,或者制度不完善,就会出现错误、漏洞,表现出来则是员工的工作失误。是首先用制度来消灭问题,还是首先用道德、责任感来消灭问题?

一些基础的、常规的、流程性的工作,都应依赖于制度来运营。好比终端POP这一类的小问题,就属于这个范畴,不应该通过开会,更涉及不到企业价值观、态度这个层面。

不要强调所谓的“有制度,只是团队执行不力”,80%以上不是执行不力,仍然是制度与流程的设计弊病!

因此,出现问题,第一是检讨流程,第二是检讨流程,第三还是检讨流程!属于流程的范畴,请在流程设计中解决,不属于部门开会协商的问题,就不能出现在会议的桌面上!

开会之前,先看看开会的议题是不是值得开会,不要什么萝卜青菜、山珍海味,都往会议桌上端。基层会议解决什么问题?中层会议解决什么问题?高层会议解决什么问题?有分工的!

皇帝不管村民偷盗,只会审核砍头死刑,否则,管理层只有不断投入没完没了、没有效益的会山议海!

部门分工不明,多头负责等于都不负责

如下是深圳某著名服装公司的部门职责,下表分析可见,市场、渠道、商品三大部门,对最重要的销售任务,都有分工。

1.零售是一个整体的目标和任务,市场部负责销售分析、市场分析、适时调整销售策略。销售策略中最重要的是价格和促销,但是这两点职责不在市场部,而在渠道和商品部门;

2.渠道部负责参加百货公司活动以及组织策划大型特卖活动。参加特卖活动就涉及价格和平均利润水平,但是定价管理的权力和职责在商品部门;

3.商品部门负责采购计划和定价管理,如果销售策略和促销活动都不利,则直接影响采购计划的数量

统计一下,3个部门共计有9项重要的职责,但其中有6项是多部门共同负责,占比达到2/3。

于是,如果生意不理想,如上的部门职责划分,不吵架、不推卸责任、不大量地开会协调,才是怪事!

市场部埋怨价格和促销不到位,甚至埋怨采购品种和订货计划失误,导致产品的系列滞销或者畅销品不够卖;

渠道为了制定和策划销售特卖活动,肯定要做大量的销售分析和市场分析,等于重复市场部的工作内容,同时特卖涉及的最重要的价格政策与管理,自己却要与其他部门协商决定;

商品部进行的各种采购计划必须依据特卖、促销以及销售策略,做4次大型活动与做1次大型活动,其采购的商品品种数量肯定不一样。同时,产品的质量问题,多涉及售后政策和百货公司的服务政策,商品部本身较少管理这一领域,由其负责,结果不得而知。

如此混乱成一锅粥的三大部门职责划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牵扯我,我牵扯你,你影响我,我影响你。如果出了问题,根本没办法分清楚责任,只有吵架、推脱,于是我们的领导才想到了,是否要强调所谓的沟通技巧和沟通态度?是否可以“勇于承担”?

如果不改变部门职责中的错误交叉,苛求各个部门之间的所谓的“合作、配合”,那么配合上出现一点点差异,协调会、沟通会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不能完成工作,会议中的争论、职责、推脱、借口,更是自然而然的事!

“全能”岗位层出不穷,人人都是总经理

执行不力、相互指责的另一源头,在于岗位职责划分错误。

由于部门分工不清,职责存在交叉,于是很多重要的岗位,实际上最后变成了“全责岗位”,大量的培训,意在培养大批符合全责岗位的“全才人员”、“全能人员”、“金牌人员”。但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能成为全才的毕竟少数。

曾看到某大型鞋企分公司部门经理的岗位职责,洋洋洒洒21条,光巡店时要看的内容就几乎包罗万象。据说一个经理巡查公司旗下的专卖店时,没有两天时间是看不完巡店表格上的要求事项的。

两天时间才巡查完一家门店,效率何在?一个月能看几家店?如果管理上百家店,那要几个月才能看完一次?看了这21条岗位职责后,强烈的第一感受是:这不是部门经理的岗位职责,而是一个“类总经理”的岗位职责!

再看他们的终端店长职责,也是“全责”岗位的典型。

湖南某服饰品牌,管理层都抱怨店长执行力不够。而调研的结果显示,要做他家的店长,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二是至少大专以上文化;三是店长稳定工作不跳槽。

为什么呢?

因为管理层安排给店长的大量工作,是不应该由店长来做的,包括数据分析、商品分析、绩效分析、人员激励、陈列、工资、补货、订货会等等。这样的店长很难招聘,即使有这样的人才,他会在店长这个职位上长期服务吗?

不是店长的执行力不行,而是管理流程与制度出了问题。决胜终端,应该“解放店长”,不是把所有的店长都培训为“店总经理”式的人物。

如今好店长成了绝对的稀缺资源,公司开一家店不难,难的是没有好员工、好店长。福建某上市男装大牌,在全国风暴式实施“落地式培训”,每个培训讲师组成一个培训小组,下到门店,以15天为一个学习周期,就在店里对店长、店员进行现场操作式的培训。

培训绝对实战了,绝对实操落地了,时间绝对充足了,如此之大的成本投入,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店长、店员不辞职,效果可能改善;但是如果培训后店长、店员辞职不做、另寻高枝呢?请问培训效果何在??

目前,三大网上招聘公司测算出,零售批发行业的员工流动率超过50%,劳动力的缺口20%,终端专柜、专卖店的长期现状是招工不足,并且人员每年流动更换至少2次。大部分终端从业人员就是初中、高中毕业的素质,把这些人培养成“店铺总经理”,要多少时间,多少成本?就是培训好了,他们能为企业服务几年?

这种“全责”岗位制,究竟还能走多远?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培训是不是实操实战的,问题也不是培训时间多还是少,不是店长的能力高与低,而是“科学标准化的终端零售管理”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如果岗位有科学的分工,职责清楚,并与该岗位要求的能力素质配套,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如果职能线、经营线、终端零售管理线都划分得一清二楚,各自尽责,还需要这种全责的岗位吗?

既然分不清,还要做事,只好胡子眉毛一把抓!生意好了,一白遮百丑;生意不好,压力如此之大,肯定要有理由为自己开脱,不然全部的责任担承,哪个承担得起?

“全责店长”的做法,在管理上出现缺陷,尤其在“终端标准化”上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和浪费”。终端标准化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大量的工作移给店长,店长个个都必须是“全能精英”,而是“解放店长”——店长除了做好人员激励、商品销售以及陈列执行,做好顾客服务,不需要有更多的工作,实际中也难找到这样的“总经理式”的店长!大量“全能店长”的培训应产生的效益,早早被“快速离职”所稀释。

于是督导部、零售部、市场部,以及加盟商、商最头疼的事情是“怎样挽留优秀的导购员和店长”。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建设“科学零售的管理体制”!如果你有,你将大大减轻对人的依赖,“铜牌店长”一样甚至超过“金牌店长”的效益,你还用苦苦留人吗?

在四川的二线城市,一个月PU女鞋销售的工资提成9000多人民币,人家导购员照旧离职!什么意思,不是挣得多我就给你服务!终端店长是一个社会地位很低的工作,职业上升空间非常有限,还需要一点美貌,一点年轻,一点口才,甚至一点机灵,你能给这个群体的年轻人,提供哪些未来10年的幻想?一个导购员和店长就能满足她的人生期望?

企业最好不要发梦!!!想用几次激励课程来改变一代90后的人生择业选择,只能说是精卫填海!

店长目前做的大量的工作,应该由体系和管理系统来完成。因此“终端制胜”核心点不在终端,“终端标准化”的核心点也不在终端,而在总公司是否有一个标准化的流程和体系。没有这个体系,累死店长,也做不到标准化!

我常常把这个问题比喻成“农民种田”和“现代化农场”的区别。

要种出一样的标准化粮食,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农场,把所有的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分工,育种的专门育种,播种的专门播种,浇水的专门浇水,除草的专门除草和施药,收割的专门收割。在现代化农场中,也用1000个农民,但是他们每一个都被分到不同的步骤,被职业化,每个人负责相应的工作,之后农场1万亩地生产的粮食一定是标准化的粮食。

第二种做法,我们把1万亩地分给1000个农民,每个农民负责10亩地。之后把每个农民都培训成为“金牌农民”,“全能农民”,从育种到耕种、浇水、除虫、农药、灌溉最后到收获,这个农民什么都会,最后也是1万亩的产量。

究竟哪一种方式,才能产出标准化的粮食?

无疑是现代化的农场。

哪一种方式是最容易执行?

无疑是现代化农场。

哪一个方式成本最低?

无疑是现代化农产。

哪一种方式风险更大?

如果一个农民走了,意味着10亩地没了,如果走了100个农民,意味着我们1000亩地没了。

把1000个农民打造成“金牌农民”,通过1000个人,每个人种10亩地,完成1万亩地的标准化种植是非常难的。这样的标准化,我称其为“伪标准化”,因为它根本不能实现。我们服装行业多年来推行的标准化就是这种“伪标准化”、“假标准化”!只不过在当今服装的传统零售模式下的“金牌农民”就是“金牌店长”、“金牌督导”,“全能农民”就是“全能督导”、“全能经理”、“全能店长”罢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这么多年一直推行“终端制胜、终端标准化”,制度写了一大堆,不断开会讲“标准化”多重要,却不能实现目标。因为是用几百、几千个“全能店长”方式实现终端标准化,与现代化科学零售标准化的本质相差甚远,是南辕北辙的。

标准化本来是要“降低对大量基层人员的依赖”,因为零售业终究是一个知识层面不高、收入有限、年轻为主、流动较快的群体,可在“传统初级零售”模式下诞生的“伪标准化”,恰恰是提高了对终端、店长、导购、销售人员的依赖,甚至是严重依赖。一旦人员流动迅速,店长等优秀人员被挖角,销售大幅下挫是常有的现象,企业前面所有的标准化工作都将石沉大海。结果,所谓的“标准化”就成了一个“鸡肋”——不做不行,做了难见产出,沦为一个死循环。

那些还继续鼓吹和向企业传授所谓的“全能督导”、“金牌店长”、“单店管理”、“多店管理”理念和绝招的培训大师们,的确应该歇歇了!多年经验总结就正确吗?实战贴近就正确吗?那要看针对什么目标和目的!

“农民种田”的方式一样实战,更是中国几千年农业的精华累积,难道对于今天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农场”、“大规模产业化农业”而言还是正确的吗?

同理,过去10年中国服饰行业依赖单店个体、夫妻店、原始门店管理经验总结出来的这一套,对于建设“标准化连锁终端”就是正确的吗?!

如果今天的服饰行业,目标是管理几十家门店,不是几百家、几千家;如果今天服饰行业,还是三位数的增长、三位数的利润;如果今天的服饰行业,还是商品开发错误也不怕,有大量的三、四线市场可以消化库存;如果今天的服饰市场,还是一开店铺就拼命赚钱,那就可以继续“旧有模式”!

今天,包括皮具、鞋子、家纺、家具在内的服饰行业的企业家可以用心想一想,你的企业有多少利润,可以继续支撑你走一条“高成本”落伍模式的道路?

今天,是不是全行业应该“打开眼界”,审视一下我们过去赖以自豪的“传统零售”模式,是否难以为继了?是不是很多管理问题如癌症一样,反复发作无法根治??

智库行业的精英们,究竟是以“传播真理”为企业家造就百年企业指点正确道路,还是为了赚钱或自我尊严,坚持守旧“自我熟悉”的经验与知识,进而继续“误人企业”??

借用鲁迅大师的一句话,“科学零售”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制度空位”,引发执行不力

不少企业发出“管理制度很多,就是执行有问题”的感慨。

一个制度如果在员工正常执行过程中,没有出现企业所期望的结果,这个制度就是“伪制度”,这个流程就是“伪流程”,这个标准就是“伪标准”!

因为一个员工执行有问题,两个员工执行有问题,一个团队执行都有问题,就说明不单是人的问题,而更多是制度、流程、标准的问题!我们的思考方向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改造制度流程,让员工正常执行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呢?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都是食品行业关于洗手消毒的规定(食品卫生是保证食品质量非常重要的环节),这2种制度中都有“关于如何洗手的规定”。

看过这两个制度,第一感觉是:后面的制度不仅清晰,并且细化。如果配上图册指示,恐怕没有几个员工不会做。

洗个手需要23条规定吗?是不是小题大做?

那就看你要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你要几千人都用一个方式洗手,要的是全体人员的标准化执行力,非23条不能达到!

如果用《个人卫生制度》,1000人有2000个洗手的方法;如果用《如何正确洗手》,1000个人只会有一种洗手的方法,出现例外,那就只有:

1.该员工没有被培训过。

2.我们管理层者没有尽责,没有监督到位。

3.该员工抗拒公司的管理制度,不做。那可以立即处罚,并且有理有据,员工没有任何辩解的理由。

《个人卫生制度》对食品企业来说,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制度”,存在可发挥的空位太多,应该改造提升。

管理的目的,执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依靠公司“制度本身的质量”高低——既然人的素质能力有高有低,制度的质量也一定有高有低。不能什么事情执行不力,就一棒子先指责员工的能力与意愿!而应该第一检讨制度,第二检讨制度,第三还是检讨制度!

下面这两个案例是服装领域的制度案例:

《进货的管理制度》是某童装企业的现行管理制度,进货时机、进货原则等一大堆的阐述,但是,10个人对进货管理有10种判断。什么叫适量?什么叫进货太多?什么叫进货太少?根据销售数据做进货判断,怎么判断?同样销售了50件,究竟进45件合适,还是进55件合适,还是进60件合适?

如果大量的企业制度都是这种“原始初级”的制度,这样的制度在执行中不走形、不变化多端,才是让人奇怪的。正因为员工各有不同的做法,不协调、不跟板也是常态,最后肯定是要走进会议室,开会讨论、争论不休的。

《商品销售预留流程》也是一个管理制度,这是“科学零售”体系下制定的流程。

制度表述非常清楚、完整,非减价期间和减价期间,这是非常明确的,公司的价格何时减价,有开始、有结束,任何员工都不会因为搞错期间而出现错误。

一般情况如何处理,特殊情况如何处理,甚至把顾客留钱的比例与预留天数的比例,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员工只要照着操作就好。

如此定量的流程,只要员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稍加培训,都知道该怎么做。出现例外,则是:

1.员工没有被培训过,不知道公司给客人留货的流程;

2.他知道不做或不会做,那就是管理者培训和监督不到位;

3.管理者监督了,员工依然不做,即是抗拒公司制度。

流程清晰,操作明了,过程完整,正常与意外全部考虑在内,这就是留货方面的工作指南,行为指南。员工与管理者职责分明,出现问题,可上溯到人,谁有理由推脱、解释?只有一条路留给员工:执行好流程,管理者尽责!

科学的流程,“不需要”过多要求管理层做什么“勇于承担”的榜样,按公司规定“尽责”就好!所以科学零售不是不实战,而是更实战。

企业制度太多空白、空位,好比用大清朝封建社会的法律,管理今天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社会。因此,当制度流程执行不力的时候,我依然坚持自己的第一观点:改造制度优先,指责员工在后;改造法律在先,指责态度在后!

改造企业内部之法,就是改造员工的行为,任何受聘用员工都必须按照公司的制度做事,这是在聘用合同中规定的条款。口头上、精神上、文化价值观上的教育,永远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效果,永远属于人的自愿行为范畴。

当然,我不否认精神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性,不否认态度对行动的重要性,“科学零售”的管理流程中,一样有对态度、配合、工作价值观的要求。但是,只有行动改变,才有绩效改变。因为企业需要行动才能产生价值。

还是强调:第一检讨制度,第二检讨制度,第三检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