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1 05:5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创新;模式
一、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意义
要提高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就是要提升当地师资的力量。而西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是实现教师师资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西部地区受教育人群角度来说,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从教师的自身角度来说,继续教育培训的开展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措施。农村地区学校教师作为西部地区学校的主导力量,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但由于农村地区存在经济落后、师资缺乏,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设施设备不足,知识信息闭塞,观念理念落后,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必将影响和阻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成为制约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
第一,经费短缺,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培训实施。在中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是以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主,自我多方面的筹款为辅。由于西部地区自身的经济水平落后,财政收入薄弱,有的县市甚至连教师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障,更别提相关的继续教育经费的拨付了;[1]不少农村学校因为经费短缺,导致办学困难,教师的基础教学设备得不到保障,尤其是有些村校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教师要外出参加培训,只能自掏腰包,但是很多教师自身的收入并不高,如此一来很多人就只好放弃继续教育培训。[2]第二,机会稀缺,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全面普及。继续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专业成长的良好平台,但中国西部地区的教师数量并不少,每年通过公招、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等各种渠道进入到西部从事教师工作的人不在少数。可是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对于教师队伍的数量来说是远远不足的。以“国培”计划为例,基本上一个县能够分到的名额就是两三个,一般均分配到县级重点学校,能够分到农村学校的名额更是少之又少。[3]第三,远程培训的制约,难以达到相应效果。很多农村地区网络条件和计算机硬件条件都比较缺乏,加之有的教师不会使用计算机,不能面对面地互动,使得远程教育难以落到实处。[4]
三、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模式的尝试
第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培训机构在开展针对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时,可以结合在线点播与学校有效结合,搭建起在线的教育平台,整合国内的在线教育资源为教师进修培训服务,丰富其教育资源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各种PC或者手机连接互联网进行学习,培训机构通过搭建在线教育平台,帮助教师异地进行进修和学习,还可以通过习题的设置和监控,规范教师在异地进修的行为,提高教师参与在线教育资源进修的效率。由于在线点播的培训进修不受时间、空间、位置的限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个人的时间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农村地区教学师资水平。第二,在现实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很多教师因为个人或其他的原因无法按时地参与培训进修,错过了直接学习的机会,这时便可以通过课堂视频直播,在家或者学校重新进行进修学习。视频直播拉近了教师与培训机构的距离,教师只需要利用电脑和互联网就可以搭建学习的课堂,有利于帮助更多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实时地参与到专家、学者组织的趣味课堂,听取他们对重点难点热点的精辟分析,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与专家学者的互动了解,解疑答惑。第三,远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问题,但是,对于硬件条件的缺乏,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同时,培训机构也要组织相关的计算机培训,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学习。第四,教师培训机构,应该经常组织相关的授课人员走进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进行实地的调研和考察工作,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了解一些农村地区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跟踪进行指导。捕捉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纳入教师培训的内容;收集一些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成为教师培训的理论支撑,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究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对于提升西部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教师培训机构,应该积极地联系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到资金和帮助,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搭建现代化的在线教育平台,让每位西部地区农村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时间和需求,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培训机构还可以适时外聘专家学者亲自授课引领指导,层层辐射,推动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瑾瑜等.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创新与实践——送培进疆新课程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总结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01).
[2]曲中林.关于集成性—回应式教师培训的构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3]沈有禄.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2).
篇2
本文从继续教育的目标、继续教育者的现状和继续教育模式优化方法进行分析。
一、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分析
教育目标是教育任务的导向,而继续教育目标的设定一是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二是根据教育者的实际情况。
学者李建军认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目的是培养出一批适应21世纪需要的理论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作家型、学者型队伍,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二、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现状
通过访谈发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后,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普遍反映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的目标实施无从下手,许多功能性目标的实施不宜操作。另外,一线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新课标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传统体育教学基础之上。因此,新课标实施之后,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整合能力以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教师向科研和教学双师型教师发展,说明教师的科研能力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体现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着教学的改革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的意识、方法和科研能力不尽人意,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科学研究凤毛麟角。
三、体育教师培训模式探索
(一)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分类和选择依据。现阶段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分为高校本位模式、培训机构本位模式、在职学习本位模式,协同式模式和教师本位模式,研训一体模式。这些培训模式的共同特点:一是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更为广泛,更具有实践性、更新性、延续性和研究性的特点;二是倾向于在一种培训计划内使用多种方法;培训方法由简单的认识向实验性方向发展;三是培训目标注意面向未来变化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培训模式的选择上首先应按照中小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求,其次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即要针对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新课程标准的操作能力不足问题;针对教学科研能力水平不高的问题等等。其培训的类别可以分为通过学历、学位的进修、参与学术研讨、学术交流,或者观摩优秀教师授课等形式实现。
(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要重视学科特性。体育教育主要是实践课形式教学,是以身体教育为载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因此,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不仅要理论角度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更要从实践课教学的特殊性角度解决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本次课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组织与教学效果的效益的关系上考虑体育教师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从而完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
(三)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要注重继续教育本身的有效性。继续教育本身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培训后,其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方法是否有改变,教师人文素养是否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否提高。另外,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总是否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时刻要求自己。二是作为培训的组织者本次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否实现,任务是否完成、培训者的培训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等的这些都是评定教师教育培训效果的指标。
(四)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心要向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转移。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解决现实问题,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做教科研型教师也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脱离教书匠式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做法,做既有灵活的实践能力,又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型的教师,要有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进而能新颖别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以继续教育的学习、评价为契机,推动教师提高理论水平,掌握教科研方法,激励探究总结意识,最终实现教学艺术水平的质的飞跃,做专家型教师、教科研型教师。
(五)继续教育的内容要多样化,且以培训对象为导向。以培训需求者为导向即主要是满足不同教师培训者的培训需求,最大化实现继续教育的目标。即在继续教育培训前,对培训者进行调研摸底,如从教学教学角度、科研水平角度、学生教育管理方面进行摸底,了解体育教师的不足之处以及制约瓶颈,从而科学选择授课的内容和授课形式等。在培训后对培训者调研,了解培训的满意度,从事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为下次继续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六)继续教育培训方式要不断完善
以往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其中学历教育占大部分。因此,完善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非常重要。如1)新进教师的培训。即对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教师,主要是帮助他们加强教学常规训练和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他们的教学组织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使他们掌握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尽快适应教学工作。2)中青年教师培训。主要是帮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总结教学经验、提高科研能力,促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学者型教师。3)骨干教师培训。对一些有一定教学经验和培养前途的教师,应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深造的机会,以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导师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培养,组织他们参加研究性课题研究,帮助他们成为教学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篇3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 混合培训 培训模式
一、研究背景
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继续教育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继续教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一种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非常必要。
二、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研究
(一)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概念界定
所谓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指将混合学习原理应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领域,整合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将培训有机优化组合的一种新的培训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是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整合,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有机整合。
(二)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的特点
与单纯的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相比,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表现出以下优势:
1.混合培训模式是网络在线学习、面授答疑与校本研修的结合。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针对教师培训需求,对在线学习、面授辅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培训方式的深度整合,发挥各种方式在不同培训情境下的优势,以期将培训效果最优化的学习模式。
2.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多种学习方式和策略的结合。
在教学方式层面,混合学习是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包括典型的讲授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混合。在混合培训模式实施中,面授辅导主要以讲授型学习进行(专家讲座形式),而网络学习包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3.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是资源整合、共享与资源重复利用的结合。
混合学习培训模式通过网络在线学习、专家讲座、校本研修等多种培训方式,可以实现培训者与受训教师之间、受训教师相互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且培训具有长效机制,资源可以重复利用,极大地节约了培训成本。
4.混合培训模式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评与互评及他评的结合。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注重终结性考核,培训结束后的最终考核在评价中占据极大比重,混合培训模式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通过学习监控、管理系统可有效获取学习过程数据,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的相互结合和渗透。
(三)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的构建
1.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架构。
混合培训模式架构主要是将网络在线学习、专家讲座、校本研修相结合。受训教师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集中培训(专家讲座)前预习、填平差异,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交流互动和在线考试等,面授(专家讲座)进行重、难点解读和答疑,通过校本研修提高个人教学研修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进行教学反思和体现教学成果。各种方式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循环巩固,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整体。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架构如图1:
2.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流程。
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培训模式在流程上应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培训实施和评估总结四个环节,如图2所示。
三、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学习培训模式实践
(一)总体设计
1.培训平台设计。
本次培训依托QQ群、学校平台进行,采用摄录像技术、flash技术和,html技术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及教学案例等形式的培训内容,针对教师工学矛盾突出情况,尽可能选择了教师迫切需要的知识进行学习,如网页制作、微课等新知识进行了培训。
2.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为视频讲座等课例,并提供文字材料,经过培训过程后问卷调查教师的学习情况,发现课例为10分钟左右的比较受教师们欢迎,在课例制作时可以参考微课程制作的方法,把讲解的内容分解成几个单独的部分,可以很好地强化培训的效果。
(二)评估总结
为了解混合培训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对教师培训中的效果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三个方面的评估(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效果),评估结果显示,教师对该培训模式的三个方面满意度均达到了90%以上。
四、结语
实践表明,教师继续教育采用混合学习培训模式非常可行,这种方式是开展大规模、低成本、有质量的培训教师的有效途径。同时,混合培训模式在实践中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受环境条件限制,如部分偏远地区计算机软硬件缺失,培训效果受到一定影响。(2)以传统面授培训为主的培训方式根深蒂固,这对受训教师的学习自主性具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阮连法,张素江,周朝农,等.网络――面授集成培训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2012(6):7-10.
[2]吴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6):72-75.
篇4
关键词: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资源是指促进继续教育发生、保障继续教育正常运行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它通常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为依存,主要包括物质财力资源、组织管理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等四个方面。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包括三层含义,即高校继续教育内部资源的整合、高校继续教育和日制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资源的整合。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继续教育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具体表现为:继续教育投入不足,财力、物力缺乏有效保障;继续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的闲置浪费和资源匮乏同时并存;继续教育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混乱,信息化程度不高,不顾实际一窝蜂上同类项目;培训机构条块分割,小而全,重复建设,缺乏规模效益;培训层次、水平较低,专业设置落后,专业结构老化;培训内容单一,课程体系陈旧,教学形式封闭,方法手段缺乏创新;师资队伍来源渠道不畅,急需大批名牌培训师;缺少品牌机构和精品课程,缺乏各自的特色。
沈阳工程学院有着深厚的能源电力行业背景,除成人学历教育外,目前各类培训促进了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原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具行业特色、应用性的特征明显。在知识型、创新型社会中,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的素质与资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人力资源基本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类教育培训将作为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的、基本的继续教育模式。这种需求量大、质量要求高的培训对施教者的要求很高,只有经过整合的优质资源才能胜任。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必须得到培训主体资质的确认。目前,高校继续教育的培训首先是以专业学院或系、部为主体进行短期培训市场开拓、培训项目承揽、培训工作实施及培训绩效评估。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培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培训起点高、优势明显、信誉好、师资力量雄厚。
目前,辽宁省部分高校实现了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以及各种形式培训的资源整合,建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可以说,对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继续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还有部分高校,在继续教育管理和资源整合上亟待改进。
二、突出行业特色,发掘非学历教育的资源,开创“学历+证书+技能”有机结合的新局面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理念的提出,电力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的进步,对员工岗位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国家也不断完善了各行业的职业标准,部分行业设置了非常严苛的准入条件。在此背景下,非学历教育方面应实行证书教育制度,并构建起证书换学分、证书换学历机制。非学历教育应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学习成就认证制度。属于技能的,通过专门机构或者委托机构,通过鉴定,给予分级证明,大力开发实践基地资源,强调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的实用性;属于知识的,特色优势专业可自行组织考试认可,其它专业可指派或委托有能力、有信誉的学校考试认可,给予成绩证明,作为以后颁发文凭和学历证明的依据。使学历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实用。
截止目前学校已经开展函授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26个专业;自学考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4个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电工、数控操作员等55个工种;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考试:高压试验等4个工种;技术培训:已经与中国国电集团东北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东北公司等多家发电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提供技术培训服务。这些工作既涉及学历教育,也涉及非学历教育,调动使用了学院大量的教师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成为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优化资源结构,促进继续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
(一)在实物资源方面:专兼结合、资源共享
新增实践教学资源充分考虑继续教育的培训需求,发掘原有资源的潜力,整合这些实践教学资源并合理共享,必将给相关行业带来极大的吸引力,保证继续教育的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在中央与地方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沈阳工程学院共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7240万元。按照学院二级学科的布局,建设了适应教学、科研、职业技能培训需要的“电气工程、能源与动力、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电子与测控技术、机械工程、现代管理技术、现代服务技术”等实践教学基地群。
学院现有实践基地建筑面积为43000平方米,拥有72个实验室,8个校内实习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2271万元,台套数达25721台套,40万元以上大型实验设备10件。学生人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万元以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水平要求。
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建设(改造)电缆施工工艺实训室、高电压技术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高压电工实训室、安全生产实训室等多个全日制教学和继续教育共享的实训室,截止目前,完成相关企业培训、考试等项目达一万余人次,实现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实训室实现了和工程实际无缝对接,既满足了企业的培训需求,也改善了全日制学生实验实训场所,使在校学生能在逼真的环境中开展工程训练,满足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教学资源方面:体系完备、保障有力
构建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管理规范、资源集约、资质优良的完整培训体系,在资源整合中造就一支既有扎实的、高起点的、具有前瞻性理论素养,又有开放性、开拓性、创新性实践品格的师资队伍。实现对继续教育不同形式的统一管理,避免不同形式继续教育各自为政、建设重复、机构重叠、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课程的重复,以节约师资力量。实现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本科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育培训体系结构(图1所示)。 1.建设两支高素质队伍
建设一支热爱教育培训、专心研究培训需求的管理团队;聘请校内教学骨干和校外技术型专家,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熟悉现场生产实际的教学团队。重视两项调查研究:以企业培训需求为导向,组织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新装备和新技术使用状况;调研员工基础知识水平状况。
2.建设两类优质资源
以东北区域内相关企业典型设备和技术应用为中心,多方收集现场资料,开发高水平理论教学资源;以企业员工高端技能要求为导向,建设满足资质要求的实践教学资源。
3.创新评价机制,实施了双向考核
企业工程师与授课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答辩形式的技能水平考核;学员和企业共同参与评价教育培训工作,实现“教”“学”双向考核。以考核评价结果为依据,审视培训教学各个环节,查找教学和管理细节问题,促进培训教学提高质量。
4.规划课程建设,储备课程资源
以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自主超前开发建设需求前景良好的培训课程,储备承担新培训项目的能力。
5.依据学员考评业绩,完善培训体系
调查学员岗位技能发展业绩,以考试通过率或返岗后工作实绩为根据,审视培训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检验学、用的真实相关度,凝练教学重点,调整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教学的实效性。
(三)市场资源方面:持续发展、互利互惠
依托电力行业,辐射装备制造业,与企业事业单位签订稳定的培训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打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品牌,通过品牌效应盘活继续教育市场。
学校已和中电投东北分公司、朝阳发电厂、大唐集团调兵山发电公司、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沈阳分公司以及沈阳市属惠涌热电公司等数家能源电力企业和装备制造业签订了稳定的培训协议。这些企业除在学院开展培训外,有的还成为了学校全日制学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建立“强调归属、教学准入、反馈及时、评价科学,互利共赢”的良性管理机制
由于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工程实践性较强,对培训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完善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继续教育指导功能,提高培训教师的归属感,建设院系两级的专业化培训中心,参照反馈信息,加强培训教学管理,实施教学准入制度,继续教育学院建立了稳定的培训教师资源库,对入库培训教师分级管理,制定了合理的激励政策,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如培训教师待遇与培训成果挂钩等,定期召开继续教育工作会议进行全面总结和规划培训工作,促进继续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以此来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见图2所示)。
(一)“强调归属、教学准入”的教师队伍遴选机制
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随着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的改变,也经历了粗放式管理和精细式管理的管理机制转变过程。在电力企业没有大规模改革以前,学校因为占有电力系统院校的强大优势,以及多年来在电力系统职工培训、函授教育、自考教育等方面的历史渊源,借着电力行业相关企业的思维“惯性”,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给人一种持续繁荣的假象,对教师队伍的遴选和管理也十分粗放,没有形成合理的选拔机制和稳定的教师队伍,往往培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训任务一来,随机就抽取教师开展培训,培训效果、教师授课情况也没有系统的评价。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的缺点逐步显露,导致大量的优质教师资源散乱无章,无法形成合力。
针对上述情况,学校逐步建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团体,按照学科归属遴选出了首席培训师、骨干培训师、青年培训师三个梯次的教师队伍,并建立了青年培训师递进至骨干培训师,骨干培训师递进至首席培训的教师上升渠道,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制定出相应的绩效考核激励政策,继续教育学院制定出专门的教师培训、薪资待遇的具体激励措施,为打造继续教育品牌效应提供了教师资源保障。
(二)“反馈及时、评价科学”的教师队伍评价考核机制
已形成了学科专业门类及教育培训水平完备的教师队伍,为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如何激励并导引教师队伍健康发展也是个重要问题,学校在继续教育学院的推动下,逐步构建了三级反馈评价机制。
第一级二级学院报备符合条件教师名单、协调全日制教学冲突,日常评价考核,第二级继续教育学院组织受训单位在课程单元结束后反馈评价,第三级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中心综合评价,三级评价结束后,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对不合格的培训方法及时进行改进,由首席教师负责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包开发及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最大限度满足受训单位诉求。反馈结束后,对不合格的教师队伍进行诫免和调整,对合格以上的教师队伍兑现各项奖励、激励措施,以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学校获益,教师个人获益,企业获得高校继续教育知识红利,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篇5
关键词:护理继续教育;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94-02
护理继续教育(nursing continuing education,NCE)是护理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终身性医学教育[1]。其目的旨在使在职护士不断学习同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跟上护理科学的发展。因此,从教育的职能上看,它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是专业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完善。 在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着卫生技术人员自身前途的发展,而且是医院护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之一。
一、医院概况与护理继教人员职称结构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创建于1896年(清光绪廿二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医院。全院护理人员总数831人,人员职称结构如下。
二、完善培训制度,加强组织领导
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医院应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把其提升到护理质量战略发展的层面上来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继续教育体系。提高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护士长以及科主任干部考核和护理部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并以院部名义下发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
医院设立分管护理副院长为组长、护理部、各科室护士长、科主任组成的全院继续教育领导小组,下设临床、医技和护理等继续教育委员会,分别负责其继续教育计划的完成和落实。护理部特别设置分管部门配备一名副主任和干事负责具体事务的处理。实现院、科职责分明,齐抓共管,互相督促检查的良性运转,使继续教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三、设置合理的护理继续教育方案
(一)教育形式要多元化
医院在院部的高度重视下,对全院的继续教育进行全局规划并为护理人员设置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形式,尽最大可能为护理人员创造继续教育的途径,包括:由单位组织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技术操作示教、现场临床技术观摩教学、新技术推广、临床病理讨论会、多学科多科室组织的案例讨论会、大查房等。另外,医院引进了先进的网络继续教育系统(好医生远程继续教育系统2.0)、ICME等和业内知名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网站合作并为每位学员配置继续医学教育学上课IC卡,学员持有IC卡听课考勤,极大方便上课管理,有效地提高学员的出勤率,促进继续教育年度计划的顺利完成。
(二)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保障
医院鼓励所有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培训、学术会议,每年院部的财务预算中拨出一定预算予以固定资金保证。大力支持和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类成人教育提升学历并对获得学历提升后的人员按顺利获得文凭等级予以报销一定比例的学费。此外,医院每年积极争取主办或者承办各类专业学术会议,不仅方便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就近学习,还极大地增加全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学术氛围。
(三)规范培训内容,拓宽教育渠道
根据不同专科护理的发展趋向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来优化和编制培训计划表,以加强NCE的内容层次[2],刺激参加人员求知的学习欲望,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不断成长和业务技术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比如:开办一些创新启发式课程、护理人员经常使用的计算机日常办公软件、外语、医疗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新业务新理论等知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举措旨在寻求一个合理的教育模式以便更适应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这种模式的建立也要依托举办单位现有的网络学习技术的硬件支持等,从而在技术上解决了学习者不能脱产集中学习的工学矛盾,让护士直接在岗位上或者利用护士站的现有电脑平台OA网络(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简称OA),甚至利用能在院外、家中就能得到学习的更先进的VPN网络(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简称VPN)中的远程视频系统,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实现就像面对面一对一的授课。从理论上讲,应用先进网络技术或者网络视频学习系统也是NCE 合适的教学方式之一。
(四)定制合理、有效的NCE 效果评估体系
在开展NCE活动的应用过程中,组织者应注重学习效果加强考核,也要不断探索积极改进继续教育学分的科学管理办法,医院主管行政部门不仅要在NCE 的培训计划的制定进行把关,更要在注重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加强质量的管理,切勿把NCE流于形式[4]。对于继续教育学习的评价体系要积极引入循证护理理论对授课进行适时有效评价,培训项目和方案不合理的要及时予以更换或者重新修订,寻求更能激发护理人员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激励培训人员的积极性,探索有效的约束机制
要认真落实卫生部和人事部有关文件精神,把继续教育学分年度考核是否合格纳入卫生技术人员聘任、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要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较好、合格率高的科室和能积极参与并重视继续教育的个人给予表彰,同时也要对不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或者违反规定的科室和项目负责人予以处罚并通报批评,甚至取消项目举办资格等措施。
四、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必要的制度为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
(一)对任职教师的遴选聘任管理需要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
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精神强,热爱继续教育事业;具有相关教师任职资格、本学科大学本科(含)或以上学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具有所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业务基础扎实、教学效果好;能认真编写教材,对医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有关卫生的法律法规兴趣浓厚;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认真做好成绩考核工作。授课教师组卷、命题主要考核学员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临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平时成绩客观评定学员的成绩。
(二)任课教师备课、上课管理制度
培训教师授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选择合适的临床教学方式,保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针对不同职称和年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特点,因材施教,授课的内容要体现“三基三严”,也应该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实践。授课教师理论上课教案要经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方可上讲台。授课教师严格按培训计划和内容上课,不得减少课时,不得随意调课换课,保证培训课时到位。教师应认真上好每节课,不断创新继续教育培训的教育手段和授课方式。
(三)教学培训质量督导评估制度
通过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各种质量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到自己所授课程的质量,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恰当是否紧跟上级卫生政策的要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既能保证临床工作的特殊性又能很好地完成并指导了学员。医院护理部或科教科成立教学督导并负责检查和跟踪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督查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教学方案、课程教学资源、师资配置及其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检查和跟踪教师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的临床培训质量情况。听取学员对培训的安排与教学质量的意见,进行分析和汇报。对考试工作进行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和跟踪。
(四)培训效果跟踪评估制度
利用规范化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收集评估基础资料,为培训的效果评估提供一定的量化分析依据。采取多渠道、多形式了解学员的培训感受和收获,定期征求学员的意见和建议,适时总结经验,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认真调查了解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发挥各学科各自的特色和优势,编制符合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在教学组织中严格管理,保证培训质量。
五、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及时改进的地方
(一)普遍的问题是存在学习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的现象
很多护士对学习的动因认识不足甚至是流于形式 还有继续教育学分管理方面也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认为实行学分制管理及建立登记制度不是很有必要,也有部分护士把学分制管理看成是“形式主义”,随便应付下就行了[5],甚至有些护士在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存在这种观念,认为参加继教学习只是为获得学分而学分只是为了晋升,而不是以获得知识为学习目的,出现“混分”“买分”现象。
(二)工学矛盾突出 ,政府层面的立法依据缺失
目前查阅学术期刊或者使用CNKI的网络平台是护士获取专业学术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参加继续护理学教育其他项目活动如到上一级医院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或者专题学习班等, 虽然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 但因所在单位的原因可能对护士的鼓励机会不同, 因为受到学习经费、出差时间、职称高低所给予的学习机会限制,临床护理人员编制不够,既要上班又要参加各种学习,造成突出的工学矛盾。2008年卫生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中的条款较笼统粗放、注重原则, 可操作性不是很好;在推行、管理、监督继续教育实施中力度不强, 更早期卫生部颁发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暂行规定》不是法律条文, 不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 难以保障继续护理学教育工作在有法可依的轨道上健康深入而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彤华.开展护理继续教育提高护士整体素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 (2) :262-263.
[2]黄平.继续教育概论[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51.
[3]DeSilets. Looking back on 25 year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J].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2004(1).
篇6
关键词:继续教育培训;更新理念;培训方法;总结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18-01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承担中小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主体,作为一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研究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当地教育教学服务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本文以作者多年的继续教育培训经验和深入实际对参加培训教师的了解和研究,就如何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谈点自已的观点和方法以期和大家共勉。
1.培训者必须更新培训理念
1.1 要树立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理念。培训者必须将培训对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了解他们现实的需求,更要了解他们潜在的需要,还要去研究他们发展的需求,在培训的内容、模式上,应该尊重培训对象的选择,在充分尊重培训对象的基础上来确定培训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转变培训理念就要求培训者要尊重培训对象的现状和需求,按需施教,这样才能提高培训质量。
1.2 要树立培训者首先是一个研究者的理念。教师培训,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事业,是一门科学,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培训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面对、需要研究、需要探讨。这就要求培训者首先要是一个学习者。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转变角色,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成果,只有首先成为一个学习者,才能做好培训者。同时培训者还是一个研究者和合作者。培训者必须要研究教学、研究培训,要与团队合作与培训对象合作,才能提高培训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促使其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方法和规律,提高培训质量。
1.3 要树立培训对象是重要培训资源的理念。培训者在培训时不仅要开发文本、环境和社会资源,同时要将培训对象作为重要的培训资源,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样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要特别注重开发生成性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要转变将培训对象仅仅作为是被动的接受者的传统观念,要将培训对象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资源的提供者,要尊重他们的创造,尊重他们的经验,注意在培训中互动和交流时生成资源的捕捉和开发。
2.培训内容的设立要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
2.1 设置培训内容时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确立科学的培训内容是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培训内容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研结果要进行分析,要从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出发来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对象的需求往往从现实出发,多是自己实际工作要碰到的难点和困惑,往往重操作、重技能、重现实的多,而对能力素质的提高、考虑发展的需求较少。作为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必须站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既要注意教师现实的需求,又要考虑他们发展的需要,既要解决他们操作层面的问题,又要研究他们理论支撑和知识拓展的核心问题,总的来说,教师培训工作应以提高实施新课程能力为突破口,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培训内容模块,帮助培训对象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
2.2 培训内容设置的现实性。通过调查分析,在现阶段教师培训内容主要应在下述几个方面:现代教育理论,解决教师理论基础,以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增强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教学管理及班主任工作;新课程标准学习,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开展新课标的基本理论学习,让教师们把握新课程的原则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为老师上新课程理念下的展示课,启发和引领教师去适应和实施新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进行教育科研能力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引导教师们立足岗位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不仅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和成果应用,可以极大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3.培训时要选择有效的培训方法
培训方法是为培训内容服务的,培训者在进行培训时要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培训方法。
3.1 反思性教学法。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即反思性教学。指教师凭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优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的思考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在教师培训中倡导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把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融会贯通,反思重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2 教学案例研究法。教学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中的问题、过程的记录与再现、反思与探讨。培训中的教学案例研究活动能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教学实践问题。教学案例让教师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分析,产生丰富的、个性化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案。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审视教育实践,在真实背景和个人体验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训者在分析教学案例时,不仅要从案例中指出理论要素,从经验上升为理论,更要从案例研究过程中使受培训者得到实践性知识,得到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启示。
3.3 问题切入法。从培训对象本身存在的困惑出发,结合培训目标,就某一带共性的问题由培训者列出专题,在进行讲座的前提下,将问题作为深入进行研讨的专题,让培训对象共同参与,这种研讨有利于激活培训对象潜能,促进提高培训对象总结反思能力,还有利于教学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要做好培训后续工作
篇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人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能力素质,适应社会需求,使得继续教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新的形势下,经济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让高校继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新的形势下,继续教育学院应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模式,从教育管理实际出发,不断改革创新,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搞好新形势下的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这对做好我国教育工作,促进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在高校运行的现有成果
1.高校资源的合理运用。高等学校作为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基地,既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科学实验条件,又有理论知识雄厚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它们应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资源,合理配置,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高校构建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随着高校继续教育的不断扩大,学院各系部共同构成完善了教育管理模式。很多高校根据学校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推动了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此外,它们也不断和各系部沟通,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结合继续教育教学特点,优化改进教育管理模式。
3.高校对继续教育高度重视。随着继续教育培训人数的大幅度上升,高校开始适应继续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各类继续教育工作得到高校的重视,组建了继续教育管理团队,构建了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各高校也制订了具体的培训计划,已经成为持续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基地。
二、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1.教学管理质量认识不够。国家已经把继续教育放在重要教学战略的高度来开展,但依然存在很多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没有认识到高校是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没有把继续教育真正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仅仅开设一些规模与影响小的继续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没有指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办法,使继续教育无章可循,阻碍了它的持续发展。
继续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升被教育者的综合能力素质,但很多办学单位对教学管理质量的认识不够,部分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认识单薄,对继续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毫不重视。再加上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质量与普通高等教育无法相比,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和声誉。
2.教学管理模式单一,缺乏自身特色。继续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侧重实用性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学生背景、培养方向,还是培养方案,都应有自己的模式。但是,很多继续教育办学机构仍对继续教育管理缺乏创新,没有重视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差异,无论是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计划,还是教材和教学方法,完全按照统招教育进行设置,并未针对继续教育进行设置,这直接关系着是否能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继续教育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它的规划必须随着市场需求和技术的进步而调整,如果不能适应变化,就不能保证继续教育的良好发展。所以,务必建立一套适合继续教育的培养计划和教学课程教学管理模式,才能保证继续教育的教育质量。
3.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继续教育产品,尤其是培训项目的要求越来越多,要求培训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给继续教育管理队伍提供更高的要求。目前,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仍局限在常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方面,缺乏开拓市场、制订合理培训方案和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与管理能力,而且当前的继续教育管理队伍不能满足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要素之一。目前,继续教育管理队伍不稳定,没有稳定的教学和管理队伍支持继续教育工作,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管理知识了解甚少,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学习。还有就是部分授课教师完全是聘用高校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所有的教学任务,包括课程设置、教学任务、毕业设计等,都由统招授课教师兼职,这就使继续教育教学管理队伍更加不稳定,成为阻碍继续教育发展的阻碍。
4.继续教育教学内容难以适应社会需求。随着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有着与时俱进的要求,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高校继续教育常有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不能及时更新前沿培训内容。目前,很多高校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制订实用性和具有前瞻性的培养方案和相关课程,没有严谨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管和优化,没有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考虑新的教育模式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各高校也没能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前沿专业优势,实现继续教育工作。
三、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一)提高认识,重视继续教育工作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的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高校在发展和完善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真正把继续教育作为高校的重要任务,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制定规章制度。职能部门要统一认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阵地。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佳途径,各高校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适应继续教育市场
1.制订具体的继续教育教学培养方案。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形势下社会技术人才的需求,继续教育必须随着市场和企业单位的进步而变化,制订培养计划。
继续教育要有好的成果,必须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在教学管理体制和考核上区别于学历教育,根据继续教育实际情况,分析并研究具体的教学管理体制,设计出针对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开拓更多的学习方式,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融入在线学习等学习方式,促进继续教育教学以多元化的方式发展。
2.加强校企合作,引进“双师型”师资。继续教育培训方案中,加强校企合作方式,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保证继续教育就业问题,使继续教育走进市场,以促进就业的方式管理继续教育工作,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新形势下,有效的校企合作是培养实用性人才和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继续教育模式的新探索,需要高校强化创新服务意识和合作模式。同时,要引进“双师型”师资,充实师资队伍,增强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交流。根据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校企之间的合作,通过开展培训等,对有针对性地开展继续教育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加强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保证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
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授课内容及方法都与统招学生的管理模式不同,所以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必须了解继续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式,具有开拓市场和制订具体培训方案的能力,结合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具体的教学管理模式。
对于继续教育,要有稳定的师资队伍,教师要对继续教育有深入的了解,并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学习背景,安排具体合理的培训方案,保证教学效果,保证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结合具体课程,因材施教,总结出更适合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引进“双师型”师资,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并改善继续教育的教师结构。
(四)优化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管理工作
1.全面分析、设计继续教育教学内容。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增强人才能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培养目标,优化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继续教育的市场很广泛,高校要以教育资源为基础,立足自身专业,贴近企业发展需求,开展新项目,构建科学的培训项目体系和课程内容。高校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和内容,务必通过学科专家、企业部门专家及管理部门的工作研究,制订具体的培养计划和培训内容,考虑培训规模和效果,突出继续教育的特色和水平。
2.建立教学监督组监管教学工作。组织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和实际教学管理专家组成教学监督组,及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管和反馈,对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方案,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3.开展网络化教学模式。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以班级集中授课为主,受训人员无法获得个性化和实用性的知识与技能,借助互联网构建的教学和学习平台,可以实现继续教育网络化。新形势下,信息化和网络化教育成为新的教学管理趋势,将继续教育教学与网络教育有机结合,可使继续教育教学手段更为多样化发展。网络教育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的提升,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个人需求的教育内容,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篇8
一、馆员的继续教育的外部意义
1.图书馆员继续教育是图书馆发展的先决条件。图书馆员通过继续教育实现个人知识增新和改组,在图书馆员群体知识结构得到调节的前提下,能够保证图书馆事业的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2.图书馆员继续教育是图书馆工作内涵扩大的基本条件。图书馆工作内涵扩大,依赖于提高图书馆员工作效率和改善图书馆运营管理,而这些都取决于图书馆员所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3.图书馆员继续教育是图书馆潜在社会价值转化为现实社会价值的前提。只有馆员通过继续教育,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图书馆工作实践,才能实现将图书馆潜在的社会价值物化这一目标。
二、馆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类型
(一)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
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及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综合运用,给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模式带来猛烈冲击,图书馆的服务不再局限于服务一个读者,而是要着眼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所需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开发服务。图书馆员不再是传统的书刊资料的保管员和外借员,而是要面向社会各个层次的人员,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员要在信息社会成为被公共认可的不可替代的群体,就必须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补充和重组,形成全新的知识结构。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图书馆学基本理论知识是图书馆员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其从事图书馆业务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更是完成图书馆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要求图书馆员熟悉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分类学、文献学、情报学、文献计量学、图书史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掌握图书馆工作技术方法,如图书分类、图书编目、藏书建设和藏书组织、文献复制与保护、咨询与读者服务,以及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图书馆评估技术等。[3]2.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图书馆员尤其是学科馆员,需要掌握系统一至二门专业知识,并广泛学习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前沿问题及有关学科的相关问题,做到“触类旁通”。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各类用户和读者的需求,有效地从事信息加工、组织等一系列工作。3.信息技术及语言文字知识。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愈发广泛,文献载体形式呈现多样化,这就要求图书馆员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联机检索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图书情报检索、标引、编译、外文分类等业务都对图书馆员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掌握了外文文献信息的内容,才能进行文献信息的加工与输出,做好文献资料的编译工作。图书馆员还要及时了解各学科的发展动态,收集相关的国外最新科研信息,这都要求其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在汉语水平方面,图书馆员要具备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文字功底,能够撰写出检索报告、工作总结和科研论文。4.知识产权知识。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员在利用网上信息进行服务的同时,必须了解与信息服务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以保证图书馆员做到依法合理地使用网络信息资源。5.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知识。图书馆员还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图书馆员自我心理状态的调节,克服职业倦怠等消极心理的负面影响,帮助图书馆员了解读者的心理活动和需求动向,为读者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二)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类型
根据信息社会对图书馆员知识结构的需求,及其自身的教育背景等因素,可以将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知识、技能补充型继续教育。补充型继续教育旨在补充在职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弥补和加强其知识结构的缺陷和薄弱环节。这一类型的继续教育主要针对非图书馆专业的新入职馆员进行,可以使其尽快融入到图书馆工作的大环境中,学会图书馆工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知识结构增新型继续教育。该类型继续教育旨在增加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本专业领域内新的专业知识技能,扩展他们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解决他们知识的陈旧和狭窄,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的薄弱等问题。该类型的继续教育适用于图书馆专职技术人员,如网络维护人员、学科馆员、编目馆员等。3.知识结构转换型继续教育。该类型继续教育旨在改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智能结构,以适应自身的职业、工种岗位变换后的工作需要,或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类型的继续教育主要适用于中小型图书馆,其馆员数量较少,需要馆员能做到掌握多种专业知识,适应多种工作需求。4.研究型继续教育。该类型继续教育旨在提高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和攻关能力或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这类培训适用于图书馆专业人员及高级馆员,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水平和创造能力。另外从继续教育规范性程度角度来划分,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有组织的规范性继续教育,即资格性继续教育。这类继续教育是由上而下的规定性教育。一般来说,首先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依据图书馆职业的规定性,制定图书馆员教育培训的标准;其次,以此为依据确定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内容及其计划;然后,依据统一的教育培训计划,实施继续教育过程;最后,通过资格性考试,获得资格证书。2.民主性继续教育。这类继续教育主要具有下列特点:教育计划制定的民主性,课题模式的无限定性,教学原则的因材施教性,以及学的决定性。一般由各级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组织的不定期馆员培训就属于这一类型。3.自我指导性继续教育,即自主性继续教育。一般来说,接受教育培训目标由自己制定,课程内容由自己选定,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最后,学习结果由自我评估。实际上自我指导性继续教育就是由图书馆员自觉参与的学习提高过程,其依赖于图书馆员自我提高的需要和意识,完全由图书馆员自主实行。
三、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实施要求
(一)图书馆员继续教育要经常化、制度化
国家人事部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高、中级技术人员每年脱产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40学时,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累计不少于32学时”,贯彻落实此规定,要求主管部门把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作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师资、经费、组织管理等项目进行明确规定并具体实行。
(二)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形式要多层次、多样化
图书馆应该根据本馆及图书馆员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形式来提高图书馆员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对不同岗位的图书馆员要采取不同的继续教育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可以采取进修、研修、长短期培训、学术会议及讲座、业务考察和有考核标准的自主学习等有效形式。
(三)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中馆员的主动性与强制性相结合
馆员自身的主动性主要是指唤醒、激发图书馆员学习的热情。图书馆占有学习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图书馆员自身的学习热情并加以正确引导,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图书馆更加有效地为读者用户和整个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奠定人才基础。而所谓的强制性,是由继续教育本身具有的灌输性决定的。图书馆要使每位馆员认识到,接受继续教育是权利,也是义务,是由图书馆员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篇9
探讨档案职业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必然涉及谁来保证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在档案职业培训方面要发挥经费支持、政策要求等多种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专门的培训机构实施培训。此外,受训者所在单位还应该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条件支持v此因素相对较小,可以不重点考虑w。因此,档案职业培训质量的保证者,就既包括政府v管理主体w,也包括培训机构v实施主体w。政府部门主要包括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等,其中档案行政部门是档案职业培训的直接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则主要包括各级档案干部培训教育中心、档案学会、设有档案学专业的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由于质量保证有政府部门和培训机构两个主体,而两个主体在作用和功能上是有区别的,因此,就保证主体这一维度,可以把档案职业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分为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和以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两种s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包括经费、政策、制度、机构等保证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行政管理层面的体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包括需求调研、方案设计、效果评估等实施过程及其管理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实施机构层面的体系。本文对两种质量保证体系及其相应的质量管理文件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构建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
(一)加强法规建设。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立法还不够健全,没有从法制上确立继续教育的地位。在档案继续教育方面,1997年国家档案局了《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此后,各省也都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制订了本地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方法。从内容上看,这些规定和办法主要是关于档案继续教育的性质、对象、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规定,从效力上来看,它属于行政规章,其效力要低于行政法规。因此,国家档案局和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档案继续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 通过立法对各类档案专业人员在继续教育中的权利、义务、时间、内容、经费、保障措施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使档案职业教育培训做到有法可依,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档案职业培训机制。目前,我国档案职业教育培训由档案行政部门主导,各级档案干部培训中心承担档案职业教育培训职能,档案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参与培训活动。这一培训模式是在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其优点是计划性好,便于集中资源办培训,缺点是社会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随着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和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以及档案管理技术、方法、理念和手段不断更新,传统的主要以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的档案职业培训模式,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政策保障、教学方式等方面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教学质量表现不尽人意,较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档案工作现实的需要。因此,要加快档案职业培训模式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档案行政部门为主导的档案职业培训体制与机制,向政府宏观管理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的档案职业培训模式与机制转变,培育档案职业培训市场,推进档案职业培训模式市场化和社会化。档案培训机构作为独立质量主体进入档案培训市场,平等竞争,以优质服务取胜。
(三)建立培训机构质量评估与资格准入制度。档案职业培训市场化和社会化,还须档案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培训市场进行督导检查,政策引导。档案行政部门要建立培训机构质量评估与资格准入制度,设计一套科学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现有的档案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管理制度、学习效果等进行定期评估、认证,以确认其质量水平。对质量评估合格的培训机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颁发资格证明,准许其从事档案职业教育培训。建立档案培训机构退出机制,质量评估认证不合格的培训机构,档案行政部门应及时对其批评、警告,屡次未能合格的,撤销其培训资格。持续规范的培训质量评估和资格准入评审不仅可以从源头上杜绝不合资质的机构进入档案培训市场,还可促使培训机构加强自身建设,改善质量管理,提升培训质量。
(四)建立非终身制的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于档案行业缺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仅影响了档案部门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还导致档案培训机构和参训人员缺乏提升培训效益和质量的压力和动力。从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推行职业资格认证的条件。国家档案局应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纳入档案立法范畴,制定档案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并依据这些标准设计出具体的考核办法。档案工作者通过资格认证,就可获得档案职业资格证书。以再认证制度代替档案职业资格终身制,明确规定档案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过了有效期就要对档案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再认证。认证机构依据申请者的专业工作经历、教育培训水平、专业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服务、学术写作成果、课程考试成绩等几方面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分数合格者就可以通过考核,再次获得资格证书。档案职业资格证书不仅体现了档案继续教育的成果,使参与档案继续教育并取得优秀成绩的档案工作者获得了资格证明,同时也是对档案培训机构教学质量的考核检验,促使培训机构改进服务提升质量。
(五)建立档案培训教师资格认证与持证任教制度。师资队伍建设,是档案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保证的关键。建成一支以兼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是符合职业培训特点的成功做法。我国档案职业培训的兼职教师主要是来自各级档案行政部门的专家型领导、来自高等学校的档案学教授、来自档案杂志社、档案学会的专家,来自档案工作一线的优秀档案工作者。这些兼职教师有较深的档案学术修养,但缺乏高水平教育技术和授课艺术,有的还不了解档案工作现状和实际情况。而档案职业培训的性质特点决定了教学人员应具有成人教育培训方面的经验,通晓培训内容,理解培训目标,具有足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的知识和技巧。因此,档案行政部门要建立档案培训教师资格认证与持证任教制度,加快步伐开展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兼职教师经培训考核后,凡符合任教条件的,由省档案局批准发给兼职教师证书,方可从事兼职教师工作。建立兼职教师进修培养、科学研究、考核管理、资格复审制度。档案行政部门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对档案兼职教师进行跟踪管理,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和复审。
(六)加强档案职业培训教材建设。培训教材建设是档案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工作做得如何,培训内容是关键,培训教材是支撑点。档案职业培训应从上岗培训与继续教育培训两方面,根据不同层次培训对象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档案行政部门应设立教材专项基金,用于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由国家档案局组织档案教育中心、档案学会、高等院校的档案学知名专家学者成立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教材的规划、编写、审核等工作。省市档案局根据本地区档案工作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编写出版教材参考资料,制作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课件。编写的教材应反映国内外最新档案学理论与工作实践最新成果,突出成人教育的特点,并符合受训者的实际需要。
(七)加强档案职业教育培训的科学研究。档案职业培训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档案行政部门应通过课题立项、经费资助等方式组织研究力量开展档案职业培训科学研究,探讨档案职业培训的科学规律。研究探讨的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人员在职学习的动机、策略、规律;档案人员专业成长阶段划分,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档案人员的发展需求、所面临的困惑和所关注的问题、期望得到的帮助等;档案职业培训的性质、目标、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条件设施等。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档案职业培训的规律与特点,为我国档案职业教育培训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八)设立专项经费,提供发展保障。发展继续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大力增加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国家应设立档案职业培训专项经费,地方各级政府必须明确界定档案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拨款项目和数量,并真正落到实处;参训档案人员所在单位可以分担部分培训费用,尽量减少参训人员个人所需承担的费用。
(九)完善档案职业培训激励机制。档案在职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持久力来自于广大档案工作者的认知度和自觉执行力。各级档案行政部门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档案工作者参加职业培训的内部动力。
1.让档案培训与单位和个人利益相关联。将档案职业培训与相关单位和个人利益挂钩,会产生直接的外部激励作用。建立档案人员培训考核、登记制度和学员学习档案,把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资格培训的情况及考核结果计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上岗任职、评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和必备条件。将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作为对单位档案工作年度评估的考核指标,与单位档案工作评级选优挂钩,必将激励档案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做好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2.创设有利于档案专业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为档案专业人才成长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和实践锻炼平台,鼓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攻读硕博学位,或者进修某一相关专业;逐步实施带薪进修制度和进修加薪制度。设立档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遴选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为他们提供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实践锻炼的机会,引导他们在档案工作中增长才干,成为优秀的档案专业高层次人才。加大档案科研工作的组织力度,设立档案科研专项经费。对热心档案业务研究的档案工作者要及时给予课题立项、经费申请等方面的扶持,促进档案工作者刻苦学习、努力实践,把自身潜能调动与开发出来。建立档案科研成果评审奖励制度,进一步提高奖励金额,扩大奖励覆盖面,对杰出的档案专业技术人才授予荣誉称号,以激励更多的人加入档案科研创新行列。
二、构建以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一)预防为先,实施档案培训教学全过程管理。继续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培训水平及学习成效不宜制定统一标准,难以进行量化考核,容易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因此,仅仅依靠对培训结果的考核评价不足以保证培训教学的质量,必须对培训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档案职业培训教学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目标设计、方案设计、效果评估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就是要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一方面以预防性的活动控制教学全过程,避免发生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失误时也能及时地作出反应,通过调整和改变教学质量监控措施,有效地纠正失误。
需求分析。为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培训服务质量,必须首先调查了解学员的需求,并针对学员的需求进行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影响档案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的因素很多,如我国档案政策调整变化及新标准出台,新科学技术在档案工作领域的应用,学员的岗位职能、行业背景、知识结构等等,都将影响档案职业教育培训当前和潜在的需求。需求分析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进行分析;需求分析的方法包括确定调查对象、问卷调查、客户访谈、专家咨询等。
目标设计。培训目标应基于档案职业培训的需求分析。确保档案培训项目有明确的目标群体,培训目标依目标群体的需求而设计。档案职业培训目标应涵盖档案理论知识、档案职业道德与价值观、档案操作技能。培训目标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策划的基础,同时也是测评培训效果、提供信息反馈的依据。学员和教师应充分理解培训目标并了解如何达成目标。
方案设计。培训方案包含培训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时间安排等内容。教学内容应与培训目标相匹配。目标确定后,聘请培训项目领域中学术造诣较深、实践经验丰富的档案专家担任教师,由专家设计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时间安排等工作计划。培训内容可以由几门课程组成,应确保课程之间内容编排合理,逻辑层次清晰,每一门课程支持不同的培训目标。同时,培训内容应反映档案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符合国家档案工作规范。教学方法应适用于目标群体,除了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的规律,还应考虑档案队伍中非档案专业学历比例大,人员流动频繁等特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多样化,满足不同学员的不同学习风格。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应使学员有机会积极参与,使教师、教学内容及学员之间充分互动。
效果评估。学习效果评估是档案培训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培训项目研发的内容之一。培训结束后,要认真组织培训考核,形成培训成果,实现以考促学。培训目标决定对受训者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学习效果评价。考核评价形式包括:口头考试、书面报告、培训机构内部组织或外部组织的标准考试、以及撰写考察报告、工作方案、研究论文与学习心得等。
(二)关键在学,强化主体积极参与和积极转化。培训是教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培训的效果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教是外部条件,学是内在的根据,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档案职业培训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教育培训对象有着较高的文化程度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他们的学习具有自我导向、以丰富多样的人格化经验参与、以问题为中心、以追求实效为目的等特点。根据大量研究和实践的总结,笔者发现在档案培训中,学员的积极参与与积极转化是关键性因素。档案培训机构在教学与管理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培训过程。积极参与主要反映在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与教师互动,与同伴交流。积极转化体现在学员学以致用,及时地把自己所学所悟转化为档案工作的新理念、新技能,改进自己的工作,提升工作绩效。
(三)按需施教,加强档案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档案职业培训应与档案事业发展需求紧密相联,以档案工作需要来确定培训目标和方向。培训机构要重视培训需求分析,了解档案工作者最关心、最薄弱、最需要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技能水准的档案人员设计相应的培训方案,使相应的学员得到相应的培训,让教与学相契合。一是更多采用专题培训模式。一次短期培训安排两三个专题,一个专题针对一两个实际问题,传授者说得清说得完,受训者也因学习内容“单一”而学得透。二是探索开展培训自学和远程教学。远程教学和分散自学可以由学员自行安排学习进度、学习时间,把握学习重点,让培训更具针对性。档案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适合远程教学和学员分散自学,问题研讨和技能培训适合现场集中授课。三是逐步加大实训教学力度。当前档案培训对技能操作的实训教学重视不够。档案培训现状是“应知”教学有余,“应会”培训缺失。应提高实训教学在档案培训中的比重,使之在档案培训中的课时比重达到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
(四)以评促建,积极开展培训质量自我评估。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对培训工作的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建立有效的回馈圈,是档案培训质量保证的重要方面。除了档案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监督以外,培训机构自我评估也是改进质量的重要手段。自我评估是以培训机构为主体,自己组织的对机构内部教学活动进行的各种评估。自我评估是培训机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培训机构通过自我评估,能及时掌握自身培训工作状况,增强质量保证意识,有效达成培训目标。对培训结果评估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学员的满意度进行评估;二是对学员学习结果进行评估;三是对培训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除了对结果进行评估以外,对输入因素的质量作预先评估审核也很重要。对培训方案、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培训经费等因素,都应该组织档案专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审核评估,合格的才允许运行,不合格的进行修改调整。自我评估要制度化,评审后要有相应的改进措施,评估结果要与奖惩挂钩,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提升质量的目标。
三、加强档案职业培训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建设
质量管理(即质量保证)是通过文件和活动两种形式实现的。文件是承载质量内涵的文字表述和文本,包括制度、流程、标准、表格、记录单等。质量管理活动是依据文件、运用文件进行管理的活动,包括质量的规划、测量评估、控制改进等。因为质量管理活动离不开质量文件的引导,因此质量文件十分重要。当前,档案职业培训在质量文件建设方面比较薄弱、不够完备。因此,加强质量文件建设是完善档案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档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内容包括:①质量方针,是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比如有的定位于“培训高水平档案创新人才”;②质量目标,是管理层提出的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标,比如学员满意度超过90%、课件提供率100%;③质量标准,它包括政府的政策制度和培训机构内部的质量标准,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度包括: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办法、档案培训机构质量评估与资格准入制度实施办法、档案培训教师资格认证与持证任教制度实施办法等;培训机构内部的质量标准包括:培训方案质量标准、培训课程质量标准、培训师资质量标准、培训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培训效果评估办法等;④质量信息,即培训活动各方面各环节的质量信息,诸如学员学籍卡、学员出勤率、学员成绩登记表、培训满意度、培训活动记录等。
篇10
摘 要:人才的管理和使用的前提是搞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人才的开发很重要的一条渠道就是坚持搞好继续教育。本文主要揭示了继续教育的科学内涵、继续教育对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及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继续教育 开发人才 干部培训
发展经济,扩大社会再生产,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二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扩大再生产相对应的人才开发也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对既有的人才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和组合,达到最佳效益的优化配置型开发;二是着力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品味提高的内涵挖掘型开发。内涵型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继续教育。
所谓“继续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继续和补充,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体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对大学毕业后的在职科技人员为更新、拓宽及加深专业知识所进行的教育;(2)对在职科技人员的研究生教育;(3)对技术员和技工进行提高学历的教育;(4)除学历教育外,还有对成人主要是对干部进行的非学历性的思想和业务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如公务员培训教育。
一、继续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继续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措施
人力资本并非天赋,而是靠后天获得的,其途径就是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正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实践证明,对员工培训与教育的投资会获得比物质投资更高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具有长效性和超成本性。经过教育培训的员工,劳动熟练程度明显提高,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会增加,在劳动组织中与其他人员的配合也更为默契,产出会大大增长,所提交的产品质量会得到明显改善,生产成本也会随之下降,从而对提高组织的劳动效率和效益的贡献也就更大。由此可见,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内在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呈明显的正相关。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根本原因之一正是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低下,而教育落后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二)继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延续和发展
首先,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的、渐进的。传统的“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思想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仅占其一生获得知识的10~20%,80%以上的知识则是毕业后从在职教育和工作实践中获得;其次,人才的成长不能只靠学校教育这个单一渠道。做为人才培养基地的中、高等学校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专业设置面偏窄,知识局限性较大,难以满足社会需要。要改变这种教育滞后造成的人才素质与岗位需求脱节的现状,除了从学校教育入手外,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途径。
(三)继续教育是一种激励手段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是社会中的人,不但有衣食住行等物质生存条件或基本生理方面的需要,而且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才都有一种追求自身发展的欲望,这种欲望如不满足,就会觉得工作没劲,生活乏味,影响到工作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导致人才流失,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会更强烈。做为一个组织,应力求创造一个满足员工多方面需要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实施继续教育一方面能增进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跟上组织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员工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重视和培养,提高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员工个人求得了发展,得到了益处,既增加了在裁员过程中的竞争优势,又增强了职业发展的机会,还可能带来经济收入的增长,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组织的认同感,拉近了组织和员工间的距离,从而大大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终实现“双赢”。
二、继续教育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继续教育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明确: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继续教育的实践表明,成功的探索固然有之,但理性的作用似较欠缺;而对探索的实践总结,又偏重于经验性的概括。因此,只有以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继续教育才可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其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必须体现出注重能力培养、激发学习动机、强调学生主体性等特征。
再次,要将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贯穿于继续教育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目的确立,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以及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效果测试和教学评估等环节。
(二)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应是提高有关人员的创造能力,包括对知识的更新和补缺
首先,在继续教育中要体现浓缩性的特点。教材不必追求系统、完整,而应以重点、难点为主,兼顾“跨度”与“深度”的关系。
其次,继续教育应体现出注重科研的特点。在讲授新技术、新成果时,要阐述其产生前提和形成的背景,介绍创新者所取得成果的思路与方法,并对各种观点作比较和分析。尤其要介绍当前的科研热点问题,将学员推到科研的前沿,激发其创新欲望和探索兴趣。
再次,继续教育的成绩考核应体现多元化特点。即不单纯地搞知识记忆性的卷面考试,而应运用论文、总结、答辩、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多种形式。
(三)充分结合培训人员学习特点,努力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
由于继续教育中的学员,有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再次进入学校进行脱产学习,而绝大多数人是进行在职学习,他们对知识的获得,主要靠自身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继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员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
- 上一篇:小学个人校本培训总结
- 下一篇:继续教育个人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