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个人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5 22:4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师个人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总结如下:
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埋头苦干是必须得,但抬头望头也是必要的。一味埋头苦干会迷失道路,偶尔抬头望天才能看清方向。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培训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不仅对理清新课改中的种种关系有帮助,而且对突破新时代教育教学中一些“瓶颈”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如赣南师院文学院的孔刃非教授的《以良好的素养,高度思维责任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专题报告。首先分析了当前教育的各种缺失,指出当前的教育还是“精英教育”“应试教育”,忽视了人的素养的培养。怎样改变这种现状?他提出从中国古代优良传统找良方,将“孝”“信”“义”“耻”“礼”“忠”“枨”等纳入语文课堂,将人的精神基础打牢,提高人的素质。
赣南师院副院长陈勃教授和李东斌的报告,都关注了教师的身心健康。社会压力、职业压力让我们的教师生存不易,需要学会自我调节,需要乐观的工作生活。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偏离正常的轨道,越来越朝着急功就利与速成的方向发展,教师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受到挑战。这些都需要在理念上纠正与更新,使我们的教育不离其本质。
二、更新了教育教学知识。
教师是一个永新的职业。这里讲的“新”主要指知识的更新与教学艺术的更新。作为语文老师,他应始终站在时代文化前沿的号手,把住时代文化发展的脉博;他应是始终站在科学知识岸边的摆渡人,传承知识与文化;他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师与精神垃圾的清道夫。所以,作为语文必须时时保持充电的状态,此次培训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机会。经过培训,就我个人而言,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补充,而且在教学艺术方面得一次新的补充。
杭州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讲的《写什么与怎么写》的报告,睿智的指出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五种缺失,强调:1、要创造先有模仿;2、老师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指导如何写,而不是只会提要求。倪教授是全国作文教学方面的知名专家,他的方法科学而切实可行。对当下普遍迷茫的作文教学是一股清新之风。
赣南师院副院长陈勃教授的《教育心理与教师发展》的报告。陈院长强调,21世纪是“压力时代”,需要学习教育心理学,尤其是人民教师。同时,现在的教师需要有反思精神,需要掌握教育学知识,才能成长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又如,李东斌教授的《课堂观察与压力管理》的专题报告。对课堂观察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提出这是聚焦课堂的教学研究的最直接的方式方法。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不断的自己更新,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观摩了专家名师风采。
此次培训活动的一大特色就是理念联系实际。不仅聆听了专家的解读,而且近距离地学习了名师的教育教学艺术和班级管理艺术。
南昌教研员胡小望老师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践与反思》,强调新课程中,青年教师应有所作为。校本教研不能丢,专业成长方才有动力。如若深入多思考,目标达成就不成问题,都很有指导性。
而南昌三种的聂水兰老师的《一名普通教师的成长》和《班级管理》的报告,完全是自己的实践的梳理和总结。胡老师提出,教育是一项爱的工作,只有全身心地热爱,才能有所成绩。教学工作如此,班级管理亦如此。在报告中,胡老师用自身的实例很好的诠释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真正内涵。
四、教师自身的成长
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的成长。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的软实力来自己于拥有
一只业务能力强,团结敬业的教师队伍。对于个人而言,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适当现代教育的需要。此次培训,很多专家与同仁重点谈了教师如何规划自己的成长之路,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
如赣南师院教育学院院长焦中明教授的《学点教育研究方法——做研究型教师》的报告。从全球科技发展的高度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出发,指出教师不应是“蜡烛”,要有可持续的文化知识储备,那就要学会做研究,成为专业化的教师。而研究应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又要回归课堂,服务课堂。
又如,南昌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胡小望的《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讲座,提出教师对课例进行研究,加强对文本的解读和探究,提倡及时反思。课例研究的价值在于:拓展教学视野、发展反思能力、唤醒主体意识和培养问题意识。最终的目的是簇进专业成长。
又如,师大欧阳芬教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的专题报告。对中西教育进行比较,得出各有利弊,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结论。今天的教师角色应该转变,由教学主体向学习伙伴转变;由知识传授向导学转变。
五、结识了全省教学名师。
此次培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参加培训的都是全省教学一线的精英、名师,对教育教学都是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此次培训又是一个非常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7月15日上午的沙龙开得很成功,大家将自己教学中的经验互相交流。下午的说课比赛又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同时,还是建立友谊的纽带,平时只能在报刊杂志见到名师的老师,通过此次机会,终于可一睹尊容,亦为乐事。创办的QQ群,成为了大家各在一方时交流的平台。
六、在职研修硕果累累
本学期开学至今,我担任了八年级语文教学,在完成教学常规工作的同时,积极实践完成培训基地布置的作业。主要有以下方面:
1、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叙事。集中培训回来,我写博客的劲头更足了,思路也更宽了。7月25日至今,我在中华语文的博客了更新了30多篇博文,有不少质量上乘的佳作。其中《怎一个“闲”字了得》《孩子,你应该快乐》等博文被版主评为精华。
2、努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全校教师上了公开教学观摩课《记承天寺夜游》,并录下视频;做了《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知识》的讲座,在传达集中培训的新精神的同时,将自己多年来论文撰写的体会和收获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得到教师的好评;设计了教育教学研究方案《新农村“学习型”家庭试验研究》,这个研究方案着眼于目前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只注重建屋修路,而忽视家庭内部学习氛围的营造,很有研究的针对性。准备于2011年上半年申报省级课题。
3、积极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出谋献策。作为学校的老教师,我主动将这次培训的成果带回单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积极示范,大胆引领,带领全校的语文教师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在集体备课里,在教研组活动中,我积极解答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引导互动和交流,使学校语文组成为了全校活动最丰富,效果最显著的组别,促进了大家的专业素质的成长。目前,学校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并准备在中华语文网上开通“棠阁学校语文工作室”,成为学校语文教师交流的固定平台!
篇2
从长远来看,走一体化道路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一体化要求必须打破单一的语文教师培养体系,以我国目前现实来看,由于语文教师专业成熟度不够,如果将语文教师培养模式由“定向型”全部转变为“开放型”,很可能会造成语文教师数量和质量双双下降。鉴于语文教师教育体系在语文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因此它的完善要涉及制度、模式、研究体制多方面的改革。
一、语文教师教育体系的政策法规需要完善
政策制度是专业化进程最有力的保障,它既有评价导向作用,又有考核监督作用。进入21世纪,各国政府都充分认识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教育的质量,因此,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培养优秀语文教师和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例如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接连公布了有关语文教师教育的十多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对师资培养、培训目标方式等都作了相应规定,并全面实施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美国则在语文教师成长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质量保证和监督及激励体制,他们的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上最为完善的语文教师证书制度之一。在我国,语文教师资格证书作为衡量学校语文教师质量和素质及其数量供需调节的标准,这一制度符合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推行的职业准入制度,尤其是实行“开放型”师资培养模式的国家对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要求都很严格。通过对我国现有的《语文教师资格条例》与其他国家相关制度比较,笔者认为我国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保持原有特色基础上应该有以下一些改变:
(1)改进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增加测验形态,将单纯的纸笔测验与网上测验、实地教学测验相结合。纸笔测验是对一些基础知识的量化评定,而网上测验每个人的试题是随机的、快捷的,不仅考察语文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可以检测其计算机与信息应用知识。实地教学测验则更能反映出被考察人参与教育教学的能力或潜力。
(2)划分语文教师资格证书种类,将入职与在职的资格鉴定加以区分,从而制定不同的测评体系和认证标准,建立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如“临时语文教师资格证”、“专家型语文教师资格证”、“终身荣誉语文教师”等等,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的实用性。
(3)规定语文教师资格证的有效年限,有效期满后要重新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进行考察。同时将所有获得语文教师资格的申请人的基本资料进行统一注册和管理,用网络或其他手段扩大语文教师专业性的影响。
随着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健全,语文教师任用制度也将更为严格。我国现行语文教师任用制度正由分配制向聘用制逐步过渡,但还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成立一个全国性的语文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对语文教师的资格、职称晋升等进行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认定,保证语文教师任用的公平和公开。
二、语文教师教育模式应该有弹性
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1)职前培养。职前培养是语文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奠基阶段,首先在观念上就要保证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从“基础学科知识专家型”向“复合型学术素质人才”转变,这直接影响到师范院校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安排等领域。实现这一转变,才能彻底解决“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问题。其次,培养层次和规格要逐渐上移,加强研究生教育和教育硕士培养,为提高未来语文教师整体学历水平做准备;学制上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为愿意和善于做语文教师的人才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锻炼机会。目前,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都在这方面作了一定尝试,例如华中师大采取了一种较有新意的模式:“嫁接式”,其基本做法是让部分较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两年某专业之后,可以转到另一专业学习一年半,毕业时授予后一专业的学士学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校并没有忽视师范院校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为职前教育各专业搭建一个全校性的师范大平台。所有专业必须学习四大系列的教育类课程:教育学与学科教学论、心理学与心理辅导、现代教育技术、教育见习与实习。除此之外,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选课,学分修满即可获取学位。
这种富有弹性和活力的语文教师培养模式,可使师范院校的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在初期阶段与普通高校看齐。在策略上,逐步地、分层次地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不仅在语文教师培养体系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也使语文教师的来源和师范院校学生就业渠道具有更宽的口径和更大的自主性,有利于师资培养层次和规格上的多元化与人才的合理性分流,既在纵向上加深了学科与专业教育内涵,也在横向上拓宽了专业口径。
(2)职后培训。职后培训是对语文教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职后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总结起来目前主要有两种:技能熟练模式和反思实践模式。前者主张语文教师职业同其他专业职务一样,将专业属性置于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中,其专业能力受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所制约。语文教师进修课程的开设以有关语文教师职业的理论、原理、技术的知识为基础。后者则主张语文教师的专业成熟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加以保障的,并且这种实践性知识具有以下特点:它是依存于有限情境的经验性知识,较理论知识而言缺乏严密性与普遍性;它作为一种案例知识而积累和传承;它是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知识;它是作为一种隐形知识发挥作用的。这两种模式各有长处,前者注重理论知识的形成,后者则把握住了语文教师工作的不确凿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强调对实践的创造和反思。
三、语文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扩大
我们通过对当前的语文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语文教育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许多语文教师重实践轻理论,语文教师学术水平低下,科研能力缺乏,甚至缺乏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指导,满足于语文教学经验。这种教育现状不仅妨碍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也使新语文课程实施受到阻碍,更有可能会使语文教学研究脱离语文教育共同体。而且研究表明,语文教育共同体是影响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语文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及研究团体和语文教育研究媒体。
(1)成立专门的语文教师专业化研究团体。当前语文教师专业化结构研究多数是学者的个人行为,而且学者的专业结构又极其相似,这样使研究者难以突破自身的局限导致研究视野狭隘、缺乏创新。建议语文教师专业化结构研究人员要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注意沟通和联合不同的研究力量共同研究,发挥不同知识结构研究人员的研究专长,建立由不同研究力量构成的专业研究团体,注重和政府、工商界等其他社会各界的沟通和配合,形成良好的研究环境,为系统研究创造条件。
系统研究的工作包括:整理收集国内外已有的语文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成果;梳理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学习、吸收各种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中有益的成分;加强对语文教育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的融合与沟通;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文艺学、语言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要及时了解和学习。
学校首先应该“请进来”,即把语文教育专业研究人员请进学校。语文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应该立足于学校的实际,立足于学校语文教师的教研水平,发挥自身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优势,积极构建专业引领、经验分享、平等合作、共同成长的关系,科学地引领学校语文教学研究的健康成长,进而引领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
(2)语文教育研究媒体的正确引导。语文教育研究媒体为语文教育研究共同体提供了工作和交流的平台,实际上语文教育共同体通过语文教育研究媒体能够传播新的语文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指导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特别是语文教师)应积极通过语文教育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等了解和把握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使本校教学研究摆脱局部性和脱离语文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危险,进而使校本语文教学研究在语文教育研究媒体的引领下健康地成长。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以专业意识为基础,以外在背景为动力,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探讨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长足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结构
(一)教学理念
所谓教学理念就是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儿童观等。教师理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教师的认知过程。教师的教学理念是隐性的,并长期、稳定存在的,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内在的、根本的影响。就教学理念而言,在小学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一是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二是挖掘人文内涵。通过课文主旨的讲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三是授予正确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激发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往往直接支配着他的教学活动:知识结构规定了思考问题的视野,也规定了他的实践工作范围。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上始终是在他的知识范围之内进行的”。
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学科知识和人文素养,学科知识是教学的基础,人文素养是要求教师用自己真实的感受来带动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培植起一种人文情环;二是教育专业知识,也就是教学方法,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木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高相关”。 也就是说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更重要。
(三)专业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分为: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提升能力。教学能力是小学语文老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对教材解读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对课文感悟的能力、对教程的组织设计能力等。教研能力是在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探讨研究的能力,是对教学任务的进一步深化,决定了教育变革的方向,课程的研制、开发。提升能力就是要求小学教师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化教学任务。
二、影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
影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社会地位低是小学老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大多数人认为小学教学内容简单,教师要求的素质相对较低。社会地位、经济待遇是大多数人选择职业的主要考虑因素,只要提高小学教师地位,提高福利待遇,才能引进人才进入小学教师队伍,促进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发展。
(二)内在因素
影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知识结构。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教师只有热爱这个职业,才能热爱她的学生,才能用自己的心与学生沟通,将自己的知识和感悟传授给学生。知识结构是小学教师发展的基础,也是制约因素,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知识素养、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才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知识结构中缺少一部分,教师就谈不上个人发展,更谈不上专业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一)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和勤奋思考的基础上,撰写教学日记,记录下课程上学生的反响及授课的效果,课后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相关经验。教学还要积极参与教学课题研究,总结出自己教学经验中普遍性的东西,将教学实践理论化,使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总结,将理论升华后再应用于实践。在反复的实践工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二)努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首先要从教师教育入手,教师教育要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实施、教学过程等方面,全面进行改革,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教师开展教育,除了师范教育外,还应采取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教师作为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中间人,应具备基本的专业教学理论,还应具备教学实践专业操作能力。教师教育就是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传授给教师,让教师将反复论证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三)形成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组织及有效的交流机制
学校、年级组、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与生活的日常组织,可起到专业组织的作用。但要使教师专业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就需要建立跨学校的专业活动组织,如研究会、学会等,主要目的是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要形成专业组织的内部交流机制,出台定期研讨、定期参观活动等一系列的交流机制,大家共同探讨专业问题,交流工作经验,以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苏霍姆林斯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38-01
时展,社会推移,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在整个教育系统也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作为语文老师,怎样适应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呢?我认为,只有靠扎实的语文专业水平,才能屹立于改革的浪潮之中。
语文教师扎实的专业成长之路在何方?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培训、学习、进修、座谈、参观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近几年来,我们学校敢为人前,另辟蹊径,一直探索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经过实践探寻,把自觉读书、备课思考、务实科研定为立足点,三足鼎立,三为一体,以促进语文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现表述如下:
立足点之一:自觉读书,夯实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以读书作为自己人生成长的一笔重要“财富”:“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但与他一丝不苟的读书态度极不协调的是,一些中小学有相当一批教师却很少有时间去读书。试想,如果一个学生一年读一本书的话,那么有着50个学生的老师又该读多少书才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呢?实际上,语文教师每年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00万字。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语文教师要自觉读书更是责无旁贷,首当其冲,一个语文教师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读书的习惯、读书视野的宽窄和读书积累的厚薄。读书是每位语文教师生活和工作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觉是读书的基本前提,是内在的潜动力,读书才会常读常新,常读常活,犹如一股源头活水,不断冒出鲜活的泉水。语文教师通过自觉读书,不仅获取信息、增长知识,还提升了个人的人文底蕴。知识面广了,底蕴深了,教学起来驾轻就熟,事半功倍。我每周业务学习,通过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强化自己作为语文老师的语文底气。这样学习也是读书的一个的重要环节,营造良好的愿读书、好读书、乐读书的氛围。
立足点之二:备课思考,踏实语文教师的专业内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掷地有声的警言,告诉我们,如果读书不思考,往往进入宝山而空手而回。读书是汲取别人的智慧,而思考才是自己的智慧。对文本的积极思考又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必由之路。教材是载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开放的课堂当中,在知识来源广泛的层面上,就看老师的思考能力水平的高低了。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一定要一丝不苟对待,特别对教材进行备课思考,应包括三方面:课前预设的思考、课中组织的思考、课后反馈的思考。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课前预设的思考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会解读文本是必备的素养,是一种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我们除了学会解读自己,对自身的知识、能力,自己的情感、心智等的解读外,还要学会解读学生。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时,我们最能够见出一个教师的思想修养,学理结构和他的文化视野。
有了良好的课前预设,还要求教师有出众的课堂调控能力,因此,语文老师必须对课中组织进行严密的思考,掌握两种能力,一是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二是对学生的驾驭能力。教材是静止的事物,课堂上老师可以调控,可以分重难点进行割舍,旁敲侧击,有的放矢;而学生是动态的个体,需要老师的洞悉察觉,教育机智,还要有口若悬河的口才,敏捷的思维,以应对课堂中的千变万化。在不同的情况下,对课前的预设,教师灵活变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立足点之三:务实科研,充实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能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真正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阔更远一些,就要走上科研兴教的道路,以大胆务实的科研能力,充实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篇5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列宁曾经说过:“学校教育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素质和水平。”在学校教育的所有课程中,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基础的工具性的课程,对语文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对其他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担任民族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更显得任重而道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师要能成为学生的良师和学生人格形成的模范,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语文教师必须在探索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来。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落实素质教育的“三要义”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素质教育的基本渠道在课堂,语文的课堂教学必须落实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精讲,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训练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每一个学生都参加学习、参与训练,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二是全面提高。就是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能够教学生基本语言文化知识,而且具有与德育、美育结合的客观条件,基础教育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小说、茅盾的散文、郭沫若的诗歌、老舍的戏剧以及高尔基等外国优秀作者的一系列思想性、艺术性极强的精彩华章,都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用的素材。三是主动发展。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愉悦、主动求知、主动发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文道兼修,教导合一
文道并重,教导合一,这是中国教育实践的重要经验。语文教学首先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积累文学文化素养的同时,在政治思想上能明辨是非,学会爱憎好恶;性格上积极向上;感受华彩文章的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真谛,实现思想和情感的升华。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文道兼修。语文教师应该是思想品德高尚,坚持真理,言行举止堪为学生表率的教育工作者。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语文教师还要加强业务修养,不断提高教书水平,教导合一,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在语文课中大多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来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充电”,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如通过朗读,我们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归田园居》《荷花淀》所勾画的意境美,也可感受《麦琪的礼貌》《小二黑结婚》所表现出来的结构美和语言美。教师还可以通过文章的线索、词句、创设情境等方法诱导学生步入胜境,领略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境界。
三、提高语言素质,突出说写能力的培养训练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其“说”的水平和“写”的能力尤显重要,因为“说”(口头表达能力)不行,无以为师,“写”(写作能力)不行,无以为范,只有说写俱佳,方可锤炼成出类拔萃的语文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 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还应做到说理述事具有逻辑性,描述人物具有形象性,范读谈话具有感染性,借助手势,具有谐趣性,发音正确,富有精确性,举一反三,具有启发性,阐述分析,富有教育性。
从“写”的角度来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只的一大难点,要教好学生写作文,语文教师是关键。既要自己知道“怎样写”,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写”,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写作基础,掌握写作规律,通晓各种文体的知识,擅于不同文体的写作,语文教师要把自己工作中的作法、总结、感想等用笔论述出来,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样,既为学生做出榜样,又为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四、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适应未来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师,必须大力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教师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宽容精神,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真诚地接纳、尊重和理解学生。
五、多积累,海纳百川
篇6
[关键词] PBL;小学语文;教学;应用;调查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学习模式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推行与实践已有多年,从对其基本理论的研究,到对其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该模式已得到相关专业人士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么,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应用PBL模式所产生的实际效应有着怎样的认识和评价?他们在PBL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如何才能解决这些困难?为了明确这些问题,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基于问题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成员在2013年7月至2013年11月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相关调查,面向500名来自省、市、县不同层级的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基于问题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的调查问卷》的问卷调查,选择50名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小学语文教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并且深入到十多所小学听课,现将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PBL模式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已日益广泛,其积极效用得到了专业人士充分的肯定
从我们多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PBL模式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目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PBL模式进行教学,而在接受调查的近600名小学语文教师中,有91%的人认为运用该模式能营造出更宽松的学习氛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他们反映,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大部分小学生也都非常喜欢这种模式,认为这种学习模式给他们的学习带去了更多的趣味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PBL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国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根本变化,也充分显示了中国多年以来大力推行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效。
中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发展的综合性学习。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对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践行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需要探究和使用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在自我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而PBL模式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它最为突出的特征正是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力求赋予学习者更大个人发展与创新空间――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基础,重视跨学科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反思建构知识并形成学习的技能。
正因为PBL模式的教学理念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念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理想状态的PBL模式正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所需要和所寻求的教学模式之一种,所以近年来PBL模式受到了小学语文教师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且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积累,教师们在应用该模式的经验方面也日益丰富。
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PBL模式教学时经常面临的困难
1、教师因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而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2、非结构化问题的确定有一定难度;
3、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易掌控。
三、解决困难的方法
客观地来讲,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PBL模式对于小学师生综合素养的要求的确更高,想要解决以上提到的这些困难,教师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进行努力:
1、保持持续、广泛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多争取各种培训的机会,多参加各种专业的研讨活动,使自己具备更加渊博的学识、更加灵活的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更加熟练的教学掌控能力。
2、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工作中,进一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1)设计问题阶段
在PBL模式的教学中,问题是学习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学习内容的主轴,所以非结构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是整个工作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要向设计出合适的问题,教师们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把握问题设计的标准
实际问题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问题是否与学习者先备知识相连结?问题是否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难度是否适中?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充分明确教学的目标
问题要能体现教学目标,问题解决的过程应该就是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
第三,深入思考、集思广益
问题的产生可以是教师独立思考的结果,也可以是教研会、集体备课等活动中集体交流的结果,有效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能够使问题的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
第四,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blems of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Course Resources
WANG Fuwang
(Hebei Xianxi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ureau, Cangzhou, Hebei 062250)
Abstract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work can not be ignored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suggestions from the curriculum awareness, management training,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to improve discipline and other aspects, and strive to really implement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esources.
Key words junior Chinese course resource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课程建设已步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已刻不容缓地摆到了人们面前。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任务所在,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结合县域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现状实际,着力做好初中语文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工作,将初中语文课程建设落到实处。
1 县域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缺乏科学的系统管理支持。县域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尤其是县域教育主管单位和各位中学校长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先进的课程理念作指导,摒弃老旧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过去单一以升学率、优秀率、合格率为标准的学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给广大教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语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及应用的内驱力不足,缺乏开发的主动性、自觉性。由于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拥有的教育信息相对较少,课程资源相对短缺,研发资金缺乏,学校的教师考核评价缺少相应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激励指标等等,导致教师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影响,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效果和作用大打折扣,影响了初中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3)语文教师缺少必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及应用的相关培训,专业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教师传统的课程观念根深蒂固,仅仅局限于教教材,当然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究其原因在于缺少课程建设方面专业引领,缺少课程开发与应用的专业技术培训,尤其缺乏学科课程专家的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2 针对农村初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制定以下几点对策
(1)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意识,使课程资源建设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工作。改变过去教师狭隘的课程资源观念,初中语文教师不要仅仅知道教材、教参、教辅是课程资源,其实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结合县域语文课程资源的实际,开发出具有本县地域特点,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从宏观角度,统筹整合县域范围内的语文课程资源,编写相关的乡土课程、校本课程,其中融入相关的语文训练内容,使得本地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训练相结合,使得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真正落到实处。河北省献县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名人代出。我们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了相关的地方课程。献王文化,毛公书院,清代才子纪晓岚等家喻户晓;民族英雄马本斋纪念馆作为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之一,已成为全县中小学生革命理想教育的基地。在此基础上,我们相继开发了校本课程《阅微草堂话沧海》,在今年的河北省课程开发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地方课程《民族英雄马本斋》也普遍受到师生的好评。
各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大力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语文学科方面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实现学校个性化的发展,挖掘学校潜力,弘扬学校传统,增强教育内涵,促进个性发展,使学校教育充满活力。” ②
在开发和应用本校语文教学资源方面,语文教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人文环境、教育模式、办学特色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源头活水。加之语文教师的独有的语言表达技能,辅以专项拓展训练,会使得语文教学的视野得以开阔,从而逐步形成学校自身独有的校园文化。
(2)明确县域、学校在语文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的管理职能,建立相应的学科实施评价机(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45页)制。在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县域学科的中心教研部门要发挥好指导和管理职能。县、乡都要成立专门的语文学科课程开发机构,县学科中心教研组负责全县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及应用的统筹协调工作,适时安排、组织、督促、检查此项工作的落实工作。并建立相关的督促评价机制。县语文学科中心教研组要定期对活动开展进行总结,对活动开展有成效、有成果的学校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借以推动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3)加强语文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开发课程资源,努力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应用能力。
围绕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要设计和制定好教师培训计划,确定学科培训内容和目标。县学科中心教研组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总体规划。县语文中心教研组要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课程建设、课程开发方面的专题会、研讨会,及时了解课程开发方面的前沿讯息,掌握课程开发方面的基本途径、方法和内容,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水平。各乡镇、中学学科教研组也要结合教学主管部门的总体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②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要发挥好本地课程开发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举办先进经验交流会,开展语文课程开发成果展览活动,让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借鉴学习他们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方面的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借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③要引导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工作。语文教师也要充分运用好已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要精心设计,巧妙训练,让活动训练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参与活动,让学生感知家庭,感知社会,感知参与的快乐与充盈。
语文教师在开发与应用语文课资源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要着眼于现实鲜活的典型事例和鲜活的人物精神的发现和宣传,努力做到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当代人物风采的展示交相辉映。语文教师也要立足学校实际,努力提炼和内化学校师生精神风貌的校本文化,从而凝聚起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学校的长久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另外,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开展,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综上所述,县域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工作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增强责任意识,加强组织和领导,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千方百计调动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信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工作定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注释
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
篇8
有人在回顾课改成果时作了这样的阐述:“从语文教育理念到语文教育实践,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初步实现了语文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了语文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了语文课程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初步改善,正在逐步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语文课程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等等。”[1]如何考量这些成果,暂且不论。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在这里看到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转变与成长。而在对语文课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时,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大多与教师有关。“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割裂,脱离文本、架空语言的教学不足取;对‘语文素养’概念的界定需要明晰;对话不等于谈话,教师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语文训练不等于语文‘操练’;诵读是基于理解的一种声音表达形式,关键在于理解文本;语文教师的主体性不容漠视……”[2]这里涉及到了语文教师的学科价值取向、角色、课堂教学策略、主体性等多个方面,这些现象在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确实具有普遍性。从回顾与总结中不难看出,课改的外部条件有着强大的支撑,宏观的建构也颇具力度,但处于风暴中心的教师似乎成了课改的瓶颈所在,所存在的问题几乎都与语文教师的观念、素养相关。
一、调查与分析
笔者对中学青年语文教师的教学样态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在课改中所处的境地颇为尴尬。作为课改的有生力量,他们本应该是课改的希望所在,然而,在这场变革中,不少人丢失了自己的话语权。他们疲于应付,被动盲从,失去了应有的自信力。于漪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改十年路程走下来,我们很多教师,包括一些优秀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自信力都很少,往往是不知道课怎么上。我想这样一种心态,会影响我们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3]
1.关于专业功底与职业兴趣
青年语文教师的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高中毕业时间大多在90年代之后。其时,师范类专业已经被冷落,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愿意填报师范类院校的人数减少,生源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另外,高中教育中,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更多地依赖应试式训练,只求分数,忽视素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不足,语文学科功底相对薄弱。从就业意愿来看,选择语文教师职业是一些人的无奈,只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在问卷中,有38%的受访对象表示,做语文教师并非出于对语文或语文教师的喜欢。从专业素养来看,不少青年教师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这一点,另一组调查数据也可以印证。在问及“业余是否会写一点文学作品”时,“基本不写”的占36.4%,“偶尔写”的占54.5%,“经常写”的仅占9.1%。多数青年语文教师对业余写作缺乏热情和兴趣,更谈不上爱好和习惯,这是值得忧虑的。问卷显示,即使踏上工作岗位后,依然有30%的受访者表示“不喜欢”自己的职业。目前升学率的压力,成绩评价的压力、使工作经验相对不足的青年教师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对职业的热情逐步削减,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厌教”情绪有蔓延趋势。
2.对于学科性质的认识与教学观
新课标在“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里说得明白,但个人的解读不一定清晰到位。“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真正做到“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更是一个难点,青年教师常常会陷入误区。譬如,阅读教学究竟是以思想内容为主,还是以文本语言为主?调查数据分别是37.7%和62.3%,更有32.6%的青年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应该是“瞄准分数,应对考核”。语文到底教什么,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他们在选择中出现了摇摆。
导致他们观念模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语文教育观念的变化与十年教改曲折起伏的走势相吻合。十年语文教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语文工具理性的批判到过度张扬人文的泛语文化,再到新理性精神的呼唤和寻找。1997年第11期的《北京文学》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题,刊登了一组文章,由此引发了20世纪末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有的学者批评说:“回顾百年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确是大大忽略了人。语文教育漠视了精神,忽视了精神,也就榨干了情感,泯灭了灵性,教材与课堂也就无趣无味,干巴枯燥,贫乏单调,形同于自然科学,形同文字游戏。”[4]这种批评直指语文的工具理性,呼吁语文教育能够承担起更多文化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审美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但对于人文的理解偏差或者极端化强调,又导致了人文精神在语文中的泛滥。“当语文教学擎着人文大旗一路高歌猛进时,忽然发现阵营里出了一个异端――泛语文现象……泛语文现象依然以人文之名,波澜壮阔地蔓延下去”[5]这时,又有学者指出:语文新课改“在弘扬人文精神的同时弱化了知识与理性精神”“倡导开放性与多元性导致教学的随意与放纵”“语文现代化进程中,丢弃了一些传统的做法与精神”[6]。反思语文课改的困惑,人们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思考又重新转向立体式的、动态的、互为主体的实践视角,也就是人们所呼吁的新理性精神。十年课改,关于语文教学的价值定位纷争不断,人文与工具忽此忽彼,直接导致一线教师的迷茫。面对“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风云变化,刚入行的一些青年教师自然无法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盲从,随大流,简单化跟风,迷失了方向。
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青年教师在职自我进修的主动性趋弱。以阅读为例,“近五年你阅读过几本教育专著”的反馈显示,每年读完一本专著的只占16.4%。五年中,只读过一本甚至一本没读的占34.5%。从来不订阅专业期刊的占31.1%,而每月坚持阅读专业期刊的只占28%。对名师教学经验表示关注并借鉴的还不到一半,偶尔关注但无行动的占了53.6%。专业学习上兴趣的衰退,严重制约了青年教师观念的与时俱进,他们在课改中摇摆不定,对或此或彼的观念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别能力,导致在他们的身上出现了与年龄相悖的墨守成规、随波逐流的惰性。
3.对自我教学的满意度及语文生态的评价
关于青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满意度的问卷显示,“较满意”的占26.9%,“基本满意的”占69.2%,而“不满意的”只占3.8%。客观地说,语文教学现状总体上并不令人满意,无论是课堂教学策略的科学性还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效性,即便是教育圈之外也颇多指责的声音。而青年教师却大多数自我感觉良好,这种盲目的乐观是专业素养薄弱导致的误判,还是进取心不足表现出来的慵懒?也许两者都有。
青年教师对当下语文教学生态环境的评价普遍是不满意的。他们把影响教学效率的原因大致归为以下几类:教材体系不当,占40%,学生课外阅读受限,占70%,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占52%,自己教学不得法,占25%。客观而言,教材、学生语文学习空间是制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语文教材采用的是人文主题单元结构,淡化了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加上其他学科时间的挤压,使学生失去了自由自主的阅读空间,应试教学导致的题海战术,也让语文失去了应有的魅力。但青年教师把主要原因都归结到客观层面,对自己教学上的反思还是不够的,很容易导致责任感的淡化和上进心的缺失。
从上述问卷分析来看,一些青年语文教师的迷茫既有先天不足的因素,专业知识的薄弱和职业兴趣的冷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专业发展,而当下主观或客观的负面因素则左右了他们前行的方向,动摇了他们的信心,削弱了他们的行动力。反思十年课改,虽然我们在教师培训上投入得不少,但大多数的培训还是的干预,或者是居高临下的观念灌输,或者是在基础层面的策略传授,而缺少对青年语文教师自我角色意识的唤醒,缺少基于青年语文教师真实教学生态的有的放矢的引导,导致他们只是记住了课改的一些概念和口号,行动上反而无所适从,或者干脆“涛声依旧”。
二、对策与建议
1.树立语文教学人生的目标
选择了语文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份责任。于漪老师这样说过:“我树立的目标是终身做一名教师,我一辈子树立的目标是做一名合格的基础教育的教师。我认为每堂课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生命的质量,求学时期,学生的生命大部分是在课堂里成长的。因此,教师须建设教学人生。”[7]把教学提高到人生的高度,作为追求的境界,是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职业生存方式,而是一种人生的呈现和价值的证明。当教学与人生携手而行时,才会有主动寻找职业成就与幸福的冲动和耐力,生存的疲惫和无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忽略和淡化。这似乎已经超越了语文学科领域的要求,但如此的引导是应该的和必须的,是对青年教师自我角色意识的唤醒。
“做一名合格的基础教育的教师”,这是于漪老师的谦词。对青年语文教师而言,合格是基本的目标。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坚力量,显然需要更高的要求。语文课改需要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各具风格的领军人物,青年语文教师应该敢于追求,敢做课改的弄潮儿,努力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所以,不管就业动机怎样,专业功底如何,兴趣是什么,立足当下的专业成长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在职培训,不能满足于合格,而应该更多地推广层级提升模式,建立骨干教师梯队,不间断地推动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成长需要引领,名师辐射效应和引领作用对青年教师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张家港市是一个县级市,他们推出了特级教师工作室、青年教师语文沙龙、骨干教师评审机制,使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师找到了不同的成长目标。身边的名师就是自己的目标,与名师为伴,与名师结对,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目前张家港市的语文特级教师就有12名,后备人才正在不断涌现,以名师为核心的团队成长成为其鲜明的特色。
2.学会独立思想
王栋生老师曾经说过:“独立思考是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禀赋。在思考中成长,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保持独立精神。”青年语文教师如果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声音,自然会在纷繁喧嚣的舆论中迷失。观念多元化的时代,拥有一双慧眼和独立的灵魂显得尤为重要。
好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年语文教师虽然经过大学的专业培养,为就业进行了相应的准备,但这些储备是远远不够的。从专业技术工作的要求看,本科教育仅仅是入门水平,想要胜任专业学科教学,教师必须有持续发展自身能力的自觉意识。教师的教学实力不可能是静止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会逐渐变得陈旧,能力和方法也不一定适应新的形势,必须有发展自我的追求。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通过读书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漪老师强调“有学才有识,有学识才有胆识。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必须要有文化的积淀。”[8]一年读不了一本教育专著,甚至连专业期刊也很少阅读,整天埋头于试题讲义,没有新鲜的养分丰富自己的头脑,思想自然会变得苍白并渐渐萎缩。除了读书,名师课堂、名师讲座、学术论坛等学术观摩研讨活动,也是不断汲取营养的途径,以名师为镜,可以比照自己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法,避免前行中的弯路。
好思。“我思,故我在。”有了自己的思考,才有独特的见解。有了充分的思考,才有表达的自信。思考与写作可以结合起来,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有些观点在头脑里是模糊的,经过写作时不断的推敲、校正、打磨,会渐渐变得清晰起来。有的青年教师的写作动机只是为了职称评审,而不是为着去思考并解决某个问题,写作东拼西凑,缺少自己的体验和观点,这对专业素养的提升起不了任何作用。课题研究是探索思考的最佳途径之一。据笔者对周围同行课题研究状况的观察,青年教师的介入并不积极。他们常常把教研与教学割裂开来看,认为课题研究是学校场面上的事,跟自己的教学关系不大。客观上,这与一些学校课题搞形式,不重实效的做法有关;主观上,是我们的青年教师没有真正投入教研,还没有体验到个中的乐趣。课题行进的过程,就是一个专注思考的过程。属于自己的实践与研究,参与者最有发言权,也最能形成并展现独立的观点。
思考,需要批判精神,也需要自我否定的勇气。拿来、挑选、检验、修正、总结,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成果。青年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的反思,对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校正、学科水平的增进、科研能力的提升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在实践中大胆创造
青年语文教师处在教学的第一线,岗位是他们的创造平台,课堂是他们播种和耕耘的责任田。面对语文教学的低迷现状,作为教师,首先要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有什么问题,哪些方面可以尝试改变。青年教师应该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应该有更广的视野,也应该有更多的激情和无畏的勇气。没有什么比行动更能证明自我的存在,青年语文教师要敢于行动,敢于创新,敢于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
课改呼唤着创造。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场革新,是一种大胆的创造性实践,没有现成的模式和范本照搬照用。从课程的角度看,教师的角色已不是单一的国家课程实施者,而是课程的组成内容,更是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青年语文教师施展才华的空间比以前的更广。从课堂的角度看,教学方式的转变也要求青年教师充分发挥才智,尝试多种策略,探索更多的模式,这些也为青年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证明自己的最好机遇。
大胆创造,要相信自己,敢于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青年教师,离开了教参就不能独立处理教材,离开了“一课一练”就不知道让学生做什么,不用多媒体就担心自己的课不合时,缺乏的就是自信。信自己就是要尊重学科规律,尊重教学规律,相信自己的才智。信自己,还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所长,不随大流,不盲目崇拜,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见解不同,观点百鸟争鸣;个性不同,课堂百花争艳;优势不同,风格姹紫嫣红。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如果我们全国各地都能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优秀教师,一定可以顶起我们语文教学的一片天。”
青年语文教师的优势在于青年,青年的优势在于希望,他们是教育的希望,是语文课改的希望,他们的缺席将意味着明天的暗淡。当他们自信地站立在课改的前沿振臂呼喊时,语文教学必然是“风景这边独好”。
参考文献:
[1]邱福明.新理性:语文教育的文化精神建构――语文课改十年文化思想巡礼[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10(3).
[2]胡晓.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3][7][8]于漪.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J].语文学习,2010(1).
[4]李海林、韩军.关于“新语文教育”的通信[J].中学语文教学,2000(11).
[5]黄琼.一个异端的前世今生――泛语文批判[J].中学语文教学,2005(6).
篇9
实践:虚心留劲节,风雨不知寒
张卫其老师认为,“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过程”。为培养儿童的阅读思考力,他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全身心投身课程改革实验,先后进行了两轮课改实验。
教学实验第一阶段,也就是1995~2002年开展的“如何使语言文字训练到位”的研究阶段。期间,张老师执教的《桂林山水》一课获湖州市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在浙江省录像课评比中获得二等奖;撰写的论文《用比较法教学〈猫〉》等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课题成果获市一等奖;多次开设市级公开课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于2000年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在教学实验的第二阶段,即2003~2009年开展“小学语文‘自探共研,适时训练,随机反馈’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他发现在语言文字的过度的形式训练中,造成了语文教学中人的个性、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的缺失,对此,他开展了研究。为建构有效模式,他潜心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并虚心向同事、导师请教。期间,他还参加了浙江省小学语文高端培训班、湖州市第一层次名教师培养学习班,到“王崧舟名师名校长工作室”脱产学习,得到了沈大安老师、汪潮教授、王崧舟老师等一大批教授、专家的指导,简约灵动的语文教学风格和“自探共研,适时训练,随机反馈”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在他的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得到了张扬,学生的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发展。许多老师觉得他的课堂充满着“思性语文”的魅力。他执教的《草船借箭》一课在浙江省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当时,评委老师都这样评价:张老师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变“教师一言堂”“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的多向立体化交流”;他着力打造教学目标简明、内容简要、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的简约生态课堂,从而摒弃一切浮华和花架子,让语文真正姓“语”名“文”。
2010年,张老师调入安吉县教科研中心工作,积极实践“儿童本位”研究课题,倡导教研要为教师服务,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研活动按照“问题切入、主题引领、课题深化、培训跟进、活动反馈”的“五环式”教研体系开展。他提出的“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阅读要从单篇走向一本,从一本走向多本,从课内走向课外”的鲜明主张,指向儿童阅读思考力的培养。为了推动儿童阅读,让农村小学的孩子有书读,好读书,读好书,多年来,他和老师们共同开展了儿童阶梯阅读项目研究,倡导“在共读共写中发现语言密码”。记得他调到县教科研中心组织的第一个县级活动就是“班级读书会”,邀请我们杭州上城区的蒋军晶等老师进行示范、讲座。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课外阅读、班级读书会目前已经走进了乡村学校,在安吉县小学遍地开花。据我所知,晓墅小学、递铺三小、实验小学、杭垓小学等一大批学校都把“读书节”作为每学期的“固定项目”,并成功实践和开发了晨诵课、绘本课、导读课、方法交流课、主题探讨课等各种童书共读课型,一大批学校开发了具有个性化的“儿童阅读”校本课程,使童书阅读成为了学校常规性的活动。
以变革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发展。张老师曾说过:“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在新的评价方法探索上,他一方面鼓励学校改革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将活动评价、绿色评价引入学校;另一方面,他尝试将PISA阅读测试理念、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引进试卷,变监测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检测是否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期间,他在首届浙派名师培养工程中开设“个人专场”展示教学成果,获得了汪潮教授的赞誉。他撰写的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获浙江省小学语文论文评比一等奖,近30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其中《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全文收录,《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在浙江教研网“天天公开课”栏目播出。他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第四届江浙沪教学观摩活动”“华东六省一市教学观摩活动”,获得了“浙江省优秀教研员”“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首批课改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教研之路上,他虚心实践,阔步前行。
传播: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
2010年,张老师从一线教师转而成为安吉县教科研中心的语文教研员,他与学科团队一起着手尝试推进“学为中心”的“学导课堂”。也是从这一年起,他的教学主张“教师的教,不在给予,而在基于学情的相机引导”使安吉县的小学语文教学面貌发生了改变。他说:“改变多年的教学习惯,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总要允许老师们有一个磨合过渡期。”作为教研员,他思考更多的是全县学科教师队伍的个性体验和职业情感,为了帮老师们顺利过渡到“学为中心”时代,他平均每学期开设两节示范课、听课100节以上,经常对县里的小学进行专项的教学调研,通过听课、查备课笔记和作业本、举办教研活动等,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反思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学习单的编制和使用》到《学习单的优化策略》,再到《学导课堂的误区和操作策略》,他的每一次讲座都见证了把思考和实践推向深入的渐进步伐。
他关注课堂,更关注课程建设。“课程意识、课程规划、课程执行”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三大核心问题。但一般教师的课程观非常淡薄,要树立青年教师的课程观,首先得身体力行。他集合自己的研究思考,利用每学期教师培训的机会,引导青年教师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整体思考小学语文教学,引导青年骨干教师先行实践与思考。比如,自然形成的小班如何借用课程理念进行课程整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如何实现有效连接,根据地方特色如何建设学生喜爱的拓展性课程等。有关注才会有行动,有行动才会有收获。在他和老师们的努力下,“绿动课程”“驿站课程”等一大批富有校本特色的语文拓展性精品课程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课程意识观照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更具活力和张力。目前,安吉县的小学语文课堂正努力体现着有效的语言学习及和谐的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区域五所课改基地学校先后接待了温州洞头实验小学、建德市校长代表团、上虞金近小学、浦江县校长考察团、庆元县江滨小学、江苏启东和合镇教育集团、义乌廿三里小学等100多所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在近两年里,参观总人数就达4000多人次。张老师开设的讲座,在省内外各地交流示范,取得了良好反响,扩大了“安吉小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他也被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推荐为长三角基础教育学科专家库专家。
创新: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
要抓好学科建设,关键在教师;要抓好教师队伍,首先得抓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张老师通过“培养制度与指导平台的建设”,引领青年教师走合作发展之路。在合作中引领,在分享中进步,使教研团队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教科研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对全县教师产生了较强的辐射作用。
他以学科特色教研组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培养、指导教师对象上,点面结合,内外兼顾。一方面重视教师的个体分层指导,另一方面重视教研组的建设,并强化培训。我多次参加安吉县的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张老师的“分层培训法”给我印象颇深。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对课堂教学还缺乏了解的青年教师,他开展了“让每位新教师有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体验”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改变了以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调研方式,对新教师采取跟踪式调研。要求新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反复上,让他们亲历上一堂好课的磨砺过程,并在第一学年学期末上一堂“亮相课”,让他们逐步获得“只要我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把课上好”的成功感。对于已经逐步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他通过结对的方式进行指导,在结对活动中通过上示范课、作讲座、现场教学指导等形式加强培训。同时,他还要求结对教师在本校教研组中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并制订了《结对教师考核办法》,要求结对教师所在学校的教研组活动次数与内容数量要相结合,并纳入考核范围。这样,就将指导面从结对教师辐射到了其所在教研组与学校。对于日趋成熟、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他通过全县层面的选拔,建立了“县小学语文学科指导组”,除了个别指导,更要求研修小组成员在校内教研组开展体现校本教研特色的各类教研活动,将骨干教师的研修与全体教师的整体提升紧密结合,发挥了指导组的最大功效。其间,结对教师成绩颇丰,省教坛新秀、市教学明星、市教学能手、市教坛新秀不断涌现。
他改变传统教研模式,以网络教研为平台,促进全县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安吉县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实情和网络教研的优点,他通过对骨干教师的选拔和管理,组建了安吉县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研修小组”,并申报了市级规划课题《网络教研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经过实践,建成了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安吉县小学语文以教研网为主、QQ群为辅),探索了两种基于网络研修平台的教研模式: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教学研讨模式和以互动交流为形式的主题讨论模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使偏远的农村教师能同步享受优质的教研服务,有效促进了区域教师的均衡发展。
篇10
关键词:语用能力 就业 口语表达 应用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10-01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中职语文应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同时还要“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当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素质为本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职语文教学需积极探寻的教育方向。
所谓语文就是“中国语言文学”,包含“语言”和“文学”。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基础能力。而对中职生来说,笔者认为培养其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尤为重要,即是语文的应用能力(简称语用能力),其中包含口语交际和文字写作两种能力。作为未来服务、销售和生产行业主力军的中职学生,良好的语用能力已成为决定其就业成才必备素质之一。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语用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都应为之探求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而不懈努力。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知道,用人单位对一线就业者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在就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审视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一名中职毕业生从制作个人简历,投递求职信到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交流等整个招聘流程中,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能力将呈现无遗。而制作规范的简历和写一份有特色的求职信,及能在面试中打动招聘人员的心,这些与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密切相关的。
中职语文教育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所教班级专业岗位的不同需求,提升中职学生与语文课程相关的重要能力——语用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中职生的语用能力呢?笔者在多年一线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从中职生思想入手,同时教给实用技能并应用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操练,才能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岗位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1 树魂立根,从灵魂深处树立起中职生的信心,做学习的主人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低分段录取的,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同时,因中考这场严酷选拔考试,分数的差距、大众的歧视使一些中职学生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不仅关系到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状态,而且也将影响到他们未来对工作、对社会的适应。
因此,针对大部分中职学生存在的自我贬低的自卑感,笔者认为教师应利用榜样示范法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信。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从浩瀚的中外历史上选取身处逆境却坚强拼搏,最终并获得成功的事例推介给学生,为增强其自信心提供鲜活的范例。例如,可以讲述世界吉斯尼汽车销售冠军的乔·吉拉德的故事,告诉学生:放手去做,一切皆有可能。还有海伦·凯勒,张海迪等,通过他们成功的人生经历,证明了自信心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中职学生只有增强了自信心,克服了心理障碍,那么,教师在实施语用能力操练时才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为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创新的搭建训练平台
(1)经常让中职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为口语表达积蓄语言基础。
朗读有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做才是有效的朗读训练呢?第一步,聆听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带。通过聆听标准的示范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第二步,利用早读或自读课时让学生模仿录音反复朗读一些精美的文章。第三步,创新激趣仿说。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曾大胆引进广告词进课堂,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把电视节目《梦想中国》节目广告词“让快乐张开翅膀,看梦想瞬间绽放”让同学们记住,再让同学们仿说这句广告词,看哪位同学在语音,语气,语调表现的最好。这样,通过朗读、模仿与仿说,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2)结合专业课教学,开展实用岗位用语训练。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学校就开设相应的专业。因此,为了让中职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我们对营销、财会、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中职学生进行了岗位用语的培训。如怎样应聘,怎样迎送客人等,让他们在以后就业岗位上能够更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实践证明,在人才招聘会现场,经过培训的同学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活动课的良机,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并激励其在课堂上发言,同时,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例如,可以模拟全国大专辩论赛的形式,就学生比较关注的“读书”、“上网”等热门话题,设计辩论题目,分设正反两方展开讨论。在活动中,同学们或娓娓叙说,或慷慨陈词,或针锋相对,在相互切磋、相互砥砺中,不知不觉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增强了与人协调沟通的能力。
3 应注重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
中职生一定要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简历、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并且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恰当运用,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洁,这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最基本的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重视应用文写作教学,让中职生在将来就业岗位上能胜其职,展其才。
那么,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促进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呢?
(1)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际岗位与应用文教学紧密连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参与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例如,校广播室、校刊校报等宣传阵地,尽可能的多吸收学生成员,通过广播稿、校园新闻的采写与编辑,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锻炼提升文字写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
(2)结合中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情况,设计一些独具特色的写作训练活动平台。例如,在进行《简历》文体教学时,可以模拟应聘活动组织学生对众多的简历进行比较、点评,让学生以招聘人的角色参与活动,这样亲临其境体验到怎样的简历更吸引招聘人的眼球,从而提高制作简历的水平;在进行《通知》《启事》《新闻》等文体教学时,就以学校开展的运动会、技能节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行动等为情境,让学生拟写通知启事,采辑素材并撰写新闻稿件;在进行《计划》文体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生活实际情况,为实现自己人生的蓝图作一份学习计划或职业规划等。
总之,为了让中职学生能更快适应竞争激烈的21世纪,语文的应用能力是中职学生首要必备的基本素质。中职语文教师应深刻地意识到: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能为学生谋求职业提供帮助;有扎实的文字写作能力能帮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更好展露才华。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努力探寻提升中职生的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让语用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就业成才的有力双桨。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小学语文培训个人总结
- 下一篇:短期集中培训个人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