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16:0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全科医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全科医师的培训教育成了我国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人才培训体系的重要环节。现对本院的社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反馈实施效果和意见,以便提出更好的改进措施,服务于社区。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本院8个社区(万宝、府明、东安、盐湖城、登峰、湖滨、安民、府园)的所有医师进行全科培训,其中医师26名,主治医师32名,副主任医师22名,年龄(35.4±6.7)岁,依据社区医师对岗位培训的需求,制定社区医师全科培训计划并提供依据。
1.2 全科医师社区角色与特点
1.2.1 为个体病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医疗保健
辨别病人提出的所有问题,包括不确定的问题、疾病的早期症状、慢性疾病、心理社会问题及康复需要等。
1.2.2 提供病人为导向的保健
了解病人为什么在特定的时间,带着特定的问题来看病;掌握病人每次诊疗时对结果的期盼,并对之作出反应;了解特定问题如何影响特定病人。
1.2.3 提供家庭为导向的保健
认清谁是真正的病人,是与医生接触的人,还是其他的家庭成员;认识家庭因素对病人健康的影响及病人的健康问题对家庭的冲击。
1.2.4 促进医患关系
了解医生对病人的感情是如何影响病人的情况,以及医生应如何处理这种感情方式,把医生和病人及家庭的关系视为医疗保健的重要方面。
1.2.5 确定社区的健康问题和需要,制定社区卫生计划
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发现社区中寻求医疗保健的人之外的健康问题,通过病例发现并进行健康教育,照顾那些缺乏照顾的人群;确认社区的健康需要和社区资源,制定社区的整体卫生计划。
1.2.6 管理社区资源
努力争取在卫生保健系统中的优势地位,对社区的任何健康问题发挥最大影响力,在分配协助使用有限卫生资源时起到主要的管理作用。
1.3 培训方法
1.3.1 临床实践
岗位培训分为1年制、2年制、3年制三种学制形式。第一年:用两个月时间集中理论学习,以后以讲座形式分散学习。集中理论学习内容为:全科医学的概论和社区常用诊断学基本方法等;第二年:用一个月时间集中理论学习,以后以讲座形式分散学习。集中理论学习内容为: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合理用药,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等;第三年:用两周时间集中理论学习,以后集中临床各科知识和实践操作为主的学习。
1.3.2 培训方式
全科医师岗位培训采用理论学习和社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其中理论教学和技术操作300学时,社区实践200学时,选择教学方式多为实践观摩和理论课面授相结合方式。不同学历与年龄段的学员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有所差异,高龄段学员对面授等传统教学方式认同度较高,而低年龄段和学历层次高的学员对计算机网络培训教学方式的接受度较高。
1.3.3 培训考核
主要以社区实践基地实施量化管理和考核,不同学历层次的学员对考试方式的选择有差异,学历层次较低的学员对理论考试方式认同度较高,学历层次较高的学员则较注重教学实践训练和考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全科医师培训基本模式的形成
2.1.1 培训时间
依据不同的学历、不同的工作年限、不同的科系,确定拟培训的时间。
2.1.2 理论培训
由于社区全科医师每人一岗,时间受限,因此,培训采取自学、短期集中学习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2.1.3 考试考核
阶段性考核与综合考试相结合。
2.2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应提高对全科医师培训的重视程度,应该在政策上、经济上加大扶持力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全科医学工作,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2)学员培训期间不应影响到其个人的福利待遇,培训经费应适当给予补助。(3)尽快健全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重视全科医师及全科医学的宣传,增强社会各界人士对全科医师的理解及支持,明确全科医师在其中的地位及作用。
2.3 培训效果
通过对本院社区全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增强了本院社区全科医师的理论基础,提高了社区医疗实践技能,保障了本院社区全科医疗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提高了本院社区卫生医疗的满意度、信誉度及美誉度,同时使大多数全科医师得到了自我知识与技能、能力的进步及提升。
3 讨论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诊疗技术不断出现,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专科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给病人持续的关爱,全过程的医治,终身的照顾,社区居民的首诊,实行24h全天候诊治,贴近老百姓,做病人的知心朋友,并且要与病人建立一种新型的医患关系,于是产生并建立全科医学,需要出现全科医生。全科医生要以人为本,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优质、便捷、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他们的服务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于一体。社会对全科医生的需求远远超过专科医生。
全科医疗是一种社区定向的医疗服务,它强调的是以一定的社区、一定的人群作为服务范围,以社区人群健康作为工作目标。全科医师立足于社区,为居民提供第一线的、完整照顾的全科医疗工作,与医院的专科医疗模式有所不同。本院自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至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进行阶段性、长期性、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教学。采取多学科知名专家常年下社区中心坐诊会诊,强化岗位全科转型培训,从而提高社区全科医师的诊疗水平。
200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纳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1],进一步强调要“开展规范化培训”,“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这说明规范化培训是培养高素质全科医师的根本途径,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的教育制度则是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人才基础。
通过对本院全科医生进行为期三年的系统的现代全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全科医师的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沟通技巧,塑造和谐、向上的全科团队精神和工作氛围。全科医师不单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懂得与患者沟通,进入患者的世界,不能像临床专科医师一样以被动和以疾病为导向的诊疗模式开展工作,而是要主动对社区居民开展卫生服务、进行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树立以预防为导向的诊疗理念,坚定全科医学发展的信念。
目前市民对“社区医生”普遍存在着疑虑,宁愿“挤”医院,也不去社区就医。本市几所大医院的门诊医师的每日诊疗工作十分繁重,每人每天可能需要看40~50位病人,大医院的门诊医师无法花大量时间与病人交流,倾听病人的心声。如何保证医疗资源惠及每一个社区群众,只有通过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的就医场所,才可能解决社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而全科医师则不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将有利于改变这一状况,全科医师管理的病人数及范围相对专科医师少且固定,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病人进行交流,同时方便对病人的预后进行跟踪随访,甚至可以让病人主动参与自己诊疗方案的制定或调整,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主”的服务理念,这些都可以大大促进医生与病人的沟通,此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大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目前培训现状较符合实际工作需求,但应更加注重规范化培训,就本院社区全科医师基本技能操作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必要对所有全科医师进行定期的强化培训,不要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培训,要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培训后,更需要的是基本技能训练,他们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师训练基地完成基本技能训练。
2009年卫生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2]。建立有良好医德医风,技术质量可靠的社区全科医生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优质的综合卫生服务。
建设大庆市社区全科医师队伍,以规范化培训为基础,转型培训为主体,遵循全科医学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医学理论学习与临床技能实践并重的原则。因此,社区卫生服务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市民的欢迎,使人才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已成为社区卫生工作的关键,亦是探讨我国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得到进一步开发。
社区卫生服务人力队伍建设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因素,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做好全科医师的培训工作,保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持续发展,只有坚持不懈的探讨和实践,在培养全科医师的道路上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才会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消化内科;全科医师;培训;体会
为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较弱的长期矛盾,为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医疗怪圈,国家卫生部及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不断探索,逐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医疗卫生政策,其中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就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1]。经过转岗培训合格的全科医师能为乡镇居民提供经济方便、优质有效的全方位负责式医疗健康管理[2]。目前贵州省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主要问题表现在执业医师严重不足,全科医师数量更是少之又少,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具有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十分匮乏,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总体素质及学历偏低,难以取得广大乡镇居民的认可,造成了全省几家大医院人满为患,像"急、慢性胃肠炎和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也往大医院挤,进一步加剧了看病难。所以为广大基层培养"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全科医学人才刻不容缓。
现就我院消化内科近2年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临床带教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和归纳,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建议,可以为其他培训机构参考借鉴。
1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培训内容多,实践课时少在内科疾病中,消化系统疾病最为常见,实践性较强,基本技能培训包括:问诊、腹部体格检查和腹腔穿刺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多,学员学习内容多,负担重,但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教学大纲要求消化内科培训时间仅仅2w,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培训任务有一定难度。
1.2全科医师学员方面全科医师学员绝大部分来自偏远的乡镇卫生院、私人医院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总体素质和学历偏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年龄跨度大,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均比较薄弱,对全科医学的概念和相关理论知识认识不够,少部分学员学习目标不明确,动机不纯,认为消化内科疾病诊疗简单,更有甚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3]。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对培训不够重视,对培训合格的学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医院的长期发展缺乏市场意识,容易造成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降低。所以基层医疗机构对学员的遴选要严格把关,对培训合格的优秀学员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
1.3培训师资方面目前,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主要由大型综合教学医院承担,带教老师一般都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但部分老师对全科医学的理念和全科医师培训的目的不清楚,对培训质量不重视,部分老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带教方法一成不变,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去培训这一特殊群体,其培训质量可想而知[4]。造成带教老师对培训不够重视的原因可能有:①大型教学医院医疗任务和教学任务重,带教老师时间和精力有限,在全科医师培训上的投入不足;②部分带教老师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的师资培训,所以教学方法和培训手段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5];③培训机构对带教老师没有采取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容易造成部分老师在培训上产生惰性,甚至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思想。这样一来,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培训质量不尽人意,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目的就很难达成。
2培训方法及对策
2.1培训对象的遴选从近2年我院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情况看,学员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大部分学员学历层次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差,临床思维较窄。由于我院医疗工作繁重,带教老师在培训工作上的投入明显不足,对学员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存在专科化带教模式,造成部分基础较差的学员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最后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任务,有必要提高培训学员的遴选条件。我们可以借鉴省外培训机构的一些有益经验,譬如:①基层医疗卫生工作3年以上;②具有良好的医德,年度工作考核优良;③有医学中专以上学历,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④有一定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⑤曾接受过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全科医生在岗、骨干培训,或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另外笔者个人认为,培训学员尽量为年轻医师,因为年龄偏大的学员可能由于家庭方面等的因素,导致培训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2.2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俗话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所以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当前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培训出一批合格的师资队伍[6]。为了更好地承担培训工作,带教老师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接受过正规的全科医师师资培训,要熟悉全科医学的理念,要清楚全科医师培训的要求和目的;其次,带教老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最好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组成;另外,带教老师要有责任心,要关心、爱护学员,多与学员沟通,了解学员的医学基础及医学经历,拉近与学员的距离,因为学员大多来自偏远的基层医疗机构,各方面的条件与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生差距较大,心里上处于弱势,学习可能会比较被动。最后,医院各个科室的带教老师要组织起来进行讨论,互相借鉴教学方式,总结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学能力。
2.3因人而异,培训形式多样化由于学员参差不齐,医学基础和医学经验不同,带教老师不能采取固定的教学模式,应与学员充分沟通,了解学员的医学背景和学习诉求,重点是查缺补漏,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方式可以采取如下方法:①集中理论培训;②临床观摩;③参与教学查房;④病案讨论;⑤基本技能手把手带教操作等。比如基本理论比较薄弱的学员,就应该加强理论培训、教学查房和病案讨论。在培训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加强教学效果,促进理论联系实际[7]。讲解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热情。比如讲解黄疸一节中,就可以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在讲解黄疸代谢这一复杂过程时,老师应尽量采用打比方、类比的教学方式,就比较直观、形象生动,学员就容易理解,然后找一个合适的患者,带着学员一起进行问诊、查体和分析病历资料,分析时启发学员进行思维并适当提问,最后共同导出诊断和治疗方案[8]。通过这样的病例分析,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员的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9]。又比如基本技能差的学员,在做腹腔穿刺的时候,先让学员认真观摩,待熟悉后老师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手把手带教操作。所以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只有个体化、教学形式多样化、灵活化,才能提高培训质量。全科医师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提高了,就可以为患者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仪器检查和化验,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10]。
2.4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考核制度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结束后,培训质量怎么样,需要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评价考核制度。学员入科时应进行入科考试,主要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出科时除了考核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还要进行实践技能考试,考试结束后,老师现场给予解释、讲评,纠正学员不规范的技能操作。出科考核还应包括作风品行考核,比如工作态度、医德医风、遵章守纪等。为了督促带教老师更好地完成培训工作,也应对老师进行考核,包括责任心、教学方法和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进行[11]。对考核优秀的学员和老师进行适当的奖励。
总之,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成败关乎基层医疗的健康发展,老师要根据学员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内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加强基本技能教学,建立合理有效的双向评价考核制度。同时,应探索更多更长效的教学形式,比如学员可以通过QQ、E-mail、微博、微信等现代通信方式与老师保持长期联系,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为基层医疗提供实用、有效的医学资源,以便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12]。
参考文献:
[1]刘小平,路孝琴,黄亚芳,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的问题与建议[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6):4-6.
[2]翟萌,韩苏闽.全科医师更应重视知识获取能力[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8):393.
[3]杨艳红,裴汉军,张杰梅.全科医师临床带教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1):106.
[4]李春芳,李雪兰.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妇产科带教的实践及体会[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1):109.
[5]景汇泉,李君,孟群.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和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1036-1038.
[6]饶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科医师培养现状及探索[J].华西医学,2012,27(11):1718.
[7]李全忠,覃泱.全科医师心脏听诊的带教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46-148.
[8]李红平,王红.消化内科诊断学教学浅谈[J].医学信息,2011,24(1):15.
[9]吴洁,李君君,徐刚.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3):358-360.
[10]Sarosi GA.My stethoscope[J].Ann Intern Med,2012,156(1):62-63.
篇3
[关键词] 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4-0122-03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指对具有专科背景的从业人员进行全科医学的岗位训练,即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现有的专科医生,通过转岗培训,使其具备全科医学知识并取得全科医生的执业资格,从而完成身份和执业的双重转变。湖南省卫生厅根据国家六部委下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的明确要求[1],2010年研究制定了《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方案》,明确了湖南省全科医生培养目标为每所乡镇卫生院1名全科医生、城市每万名居民拥有1~2名全科医生,过渡期内分三年对基层医务人员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本文通过对湖南省2010~2011年首批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情况的回顾和经验总结,为下一步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提供参考。
1湖南省2010年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制度
湖南省于2010年启动了首批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根据全科医生工作要求、全科医学基本原则和卫生部《全科医学医师培训细则》[2,3],提出了“缺什么,补什么”。由一名指导老师负责1~2名学员的“一对一”培训模式,制定了《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制定了“201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计划”。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可进行部分调整,提出适合本市的培训方式[4],这些切合实际的调整,发展和完善了湖南省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工作内容。
1.1培训基地
湖南省14个地州市各确定1所三级综合医院为“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参照《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执行。转岗培训基地由省卫生厅发文认定。
1.2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具有正规医学中专以上学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和基层血防站的基层执业(助理)医师。
1.3培训师资
培训基地要求指导老师有6年以上工作经历,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医院择优选拔“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指导老师”,报当地卫生局下文确定,并报省卫生厅备案。
1.4培训内容
根据国家卫生部《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的要求,湖南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内容包括了内科、外科、妇产科、传染科、急诊科、儿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同时包括了社区预防、社区保健及康复课程。
1.5培训方法
采用“缺什么,补什么”、由一名指导老师负责1~2名学员的“一对一”的培训模式。转岗培训分理论学习、技能操作和临床实践三个阶段。
为缓解工学矛盾,理论学习分为自学和集中授课两个阶段,课程统一安排由学员选修。临床实践形式采取集中理论培训、个别面授、临床观摩、参与查房与病案讨论、手术带教等。带教方式采取课堂授课、举办讲座、远程教学、基层现场指导、互联网视频等。学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指导老师形成“一对一”的教学关系,双方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完成培训内容。
1.6网上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在网上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培训途径、培训原因、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场地、对全科医生的了解、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对培训医院各科室专家的了解、是否愿意从事全科医学等。
1.7考核和结业
考核分为科室考试和结业考核。
科室考试增加了学员在科室内的学习压力,出科考试合格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科室学习。入科考试主要为理论考试,出科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入科考试和出科考试均由培训基地相关科室组织。
结业考试内容分为实践技能考核和理论考试两个部分,实行百分制,按6∶4的比例记入总成绩。实践技能考核由市州卫生局组织,对学员要求掌握的技能操作进行考核记分,操作成绩在60分以上者才可以申请结业参加理论考试。理论考试由国家卫生部建立试题库,统一命题,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对学员进行考试。操作和理论考试的总成绩在60分以上为合格,取得湖南省卫生厅颁发的《湖南省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证》。结业总成绩低于60分者,可在3个月后,申请理论考试补考一次[5]。
2湖南省2010年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情况
2.1培训基地
在全省14个地州市各选择了一家三级医院作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
2.2学员情况
湖南省卫生厅计划2010年在14个地州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收转岗培训学员1 000名,实际招收985名,其中男671人、女314人,其中16人中途放弃。
2.3师资培训基地
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师资培训基地确定为湖南省人民医院[6]。
2.4问卷调查结果
网上调查采用一人一卷的问卷方式,发出969份,收到有效答卷664份。从问卷调查表的结果统计看出,学员近两年培训次数统计中培训1次的最多,为277人,占42%;培训时间3个月以内的最多,为420人,占63%;学员希望通过培训实现自我提高的有370人,占56%;表明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机会少,培训时间短,希望参加培训的愿望强烈。工作困惑统计中认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困惑的最多,为489人,占74%;愿意参加由政府出资的培训有959人,占99%,说明学员对学习培训有现实的需求。这次教学内容基本满足卫生技术人员系统学习全科医学知识的迫切需要,课程安排符合当前培训需要,培训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符合培训对象的需求。培训后学员对全科医生的了解比率为97%,愿意从事全科医生的532人,占83%;有固定病友群的518人,占78%。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与带教老师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对建立双向转诊网络有帮助。愿意与指导老师保持联系的921人,占95%;经常把患有严重疾病的病人转向上级医院的有486人,占75%;偶尔接受上级医院转回的康复患者291人,占45%;说明双向转诊的渠道还不顺畅。学员每天工作10 h以上的最多,为260人,占39%;周工作日统计中工作6 d的最多,为354人,占53%;出诊次数统计中以随喊随到的最多,为490人,占74%,表明学员在基层起到了“健康守护神”的作用,把服务对象的健康放在了首位。目前的培训费用由政府负担,学员不用为学费发愁,问卷调查中认为参加学习影响个人收入的有355人,占53%,这可能是制约基层卫生人员参加转岗培训的主要因素,下一步制定政策时应发培训津贴,适当弥补损失以提高参训积极性。
2.5 临床技能操作考试成绩
在湖南省14个地州市进行了操作技能考核,抽考了体格检查、外科无菌技术、急救技能、儿科体格检查等,实际参加考试人数969人,0人缺考。考试结果显示90分以上(含90分)112人;80~89分(含80分)415人;70~79分(含70分)297人;60~69分,(含60分)136人;60分以下9人,操作合格率为99.3%。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衡阳市、娄底市、永州市、怀化市、常德市、益阳市、张家界市、邵阳市、湘西自治州合格率均为100%,郴州市合格率均为96%,长沙市合格率为94.7%。
2.6 理论考试成绩
实践操作考试中9名学员不及格,因此有资格参加理论考试的人数为960人,其中4人缺考,实际参加考试人数956人。考试结果显示90分以上(含90分)161人;80~89分(含80分)351人;70~79分(含70分)254人;60~69分(含60分)136人;60分以下54人。理论考试不合格人数占5.6%,说明要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理论学习与培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操作考试和理论考试通过率见表1。
2.7 合格达标率
临床技能操作考试成绩与理论考试成绩按6∶4的比例计入总成绩。有的学员虽然理论考试不及格,由于操作考试成绩的比重大,两项汇总后仍可达标。本次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参加学员969人,考核考试合格的学员为951人,合格率为98.1%。
3 讨论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可以改善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7]。截至2009年底,湖南省共有县级医院291个,乡镇卫生院2 390个,村卫生所44 39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92个。全省社区卫生人员7 773人,乡镇卫生院人员61 053人,村卫生室人员50667人,占湖南省卫生人员总量的34.02%。全省执业(助理)医师105 800人,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执业(助理)医师分别为4 995人、28 400人、3 537人,分别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4.72%、26.84%、3.34%[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匮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执业医师尤其是全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服务水平不高、从业人员不稳定。湖南省规划到2020年,经过多种途径培养12 000名全科医生,近3年以转岗培训为主要途径[8]。湖南省2010年首届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在2011年完成,参加培训的人数为969人,培训后合格达标的学员为951人,合格率为98.1%。
湖南省首批参加转岗培训的学员文化程度以中专和大专学历为主359人,占54%;资格统计中执业助理医师最多,为378人,占57%,反映湖南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匮乏,亟待加强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和学历提升工作。这次转岗培训工作,有的市州未完成招收任务,学员总数差31名。主要原因在于工学矛盾,只有缓解工学矛盾带来的压力,才能提高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培训效果。
湖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采用“缺什么、补什么”、“一对一”的培训模式,重在培训基层全科医生必备的医学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满足基层医疗队伍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型,开展基本医疗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央编委,等. 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号) [Z]. 2010:13-14.
[2] 吕兆丰,郭爱民. 全科医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6-82.
[3]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 全科医学医师培训细则[Z].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10-15.
[4] 王诚丽.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组合拳[J]. 中国医院院长,2011,8(2):80-81.
[5] 湖南省卫生厅. 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考核管理办法(试行)(湘卫科教发[2010]20号[Z]. 2010:3-8.
[6] 湖南省卫生厅. 湖南省卫生厅关于确认首批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基地及师资培训基地的通知(湘卫科教发[2010]16 号)[Z]. 2010:3.
[7] 连建平,朱蓉,马艳红,等. 湖南农村乡镇医疗卫生现状及对全科医生需求的分析与对策[J]. 改革与开放,2011,19(10):39-40.
篇4
关键词 家庭医师责任制 社区医疗群 台湾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2-0014-03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family doctors in Taiwan
YANG Danhong
(Industrial Zon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nshan District, Shanghai 201605,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system, Taiwan has established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which reflects the organization form of the community medical group. The system has attained the target of the first diagnosis in the community clinic,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two-way referral so as to realize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which is worthy of study for the mainland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in Taiwan and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basic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mode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in physician training, health care support, information service, economic income and others.
KEY WORDS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family doctor; community medical group; Taiwan
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在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改善全民健康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台湾全科医学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在近10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获得了WHO的充分肯定。
上海的家庭医师制建立于1993年,金山区于2008年全面试点实施家庭医师团队服务模式,现在积极推进的新一轮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对全科医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更好地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金山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安排区域内的全科医师骨干赴台湾地区进行为期2周的学习考察。通过台湾坜新医院及几家盟院的拜访学习、实务考察,亲身感受台湾同行的管理及服务理念,并对台湾全科医师培训和发展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比较海峡两岸的制度差别,我们也对如何发展家庭医生制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在全科医生的资格准入和培养机制、医疗体制的健全、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基金的使用等方面,下面就台湾家庭医师制度的发展作一简要阐述。
1 台湾家庭医学发展简史[2]
台湾于1986年3月成立家庭医学会;1988年台湾卫生署制定了专科医师制度,家庭医学位列第一专科,1988年5月,台湾家庭医学会正式成为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会员;2003年3月,台湾提出了全民健康保险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计划,建立了台湾地区家庭医师制度;2011年1月,公告实施二代健康保险(以下简称“健保”,进一步推进了家庭责任医师制度的发展。
2 台湾家庭医师责任制度出台背景
台湾地区健保制度中,民众个人负担部分较轻,可自由选择就医。这一模式虽充分保障了民众就医权益,但也极易造成其在不同医疗机构重复就医或越级就医的问题,导致医疗服务碎片化和医疗服务品质下降,同时也增加了健保财政负担[3]。国际卫生改革经验显示,实施家庭医师制度,垂直整合医疗体系,有助于提升医疗品质并降低医疗成本[4]。基于此,2003年3月台湾提出“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试行计划”,建立台湾地区家庭医师制度、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建立适当分级及医疗模式、强化基层诊所和社区医院的互信和合作,共创民众、政府、医界“三赢”的健康照护模式。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制度中的“责任”,内含5大内容:负责参保会员的疾病预防,成为会员的医疗守门员,提供一线医疗服务,负责高医疗品质和医病关系,承担财务责任(论人计酬,论人支付)。通过实施家庭医师责任制度,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形成以人为中心、以体系为基础的家庭责任医师医疗服务体系。
3 台湾社区医疗群的形成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医疗服务体系主要以社区医疗群的组织形式体现。2002年台湾建立了第一个社区医疗群,是由台湾坜新医院最早创建的桃园社区医疗群,形成了从医院到社区医疗发展无缝照顾的模式。截至2013年,全台湾已建立社区医疗群374个[5]。每个社区医疗群由一家社区医院(如台湾坜新医院)和N家基层诊所自愿组合,健保局(相当于大陆的医保局)根据资料库就医频率对民众指定签约单位(医院或诊所),并根据签约(一年一次)对象的数量拨给社区医疗群一定的服务费用。
社区医院成立执行中心(主要由护理师负责),开展24 h咨询专线服务、医疗小管家等支持体系,不强迫家庭医师参与卫健(社区健康营造及健康促进),只建议其自愿参与。社区医疗群诊所与诊所之间建立平行转诊、诊所与医院之间建立垂直转诊,转诊患者的医疗信息、病历资料实行共享,住院患者实行双主治医师查房制度(诊所医师到社区医院对转诊患者参与查房),以便更好的照护患者,这种方式使双向转诊的服务机制真正落到了实处,彼此合作的互信精神值得推广。
4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4.1 严格的资格准入和培养机制
全科医师严格的准入标准、完善的培养机制及实践的独立性保证了全科医生的质量。在台湾,做医生不是件容易的事,各个医科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都较高,而且每年全台湾只招录2 000名医学生。台湾的医师训练只有一种学制,7年医科大学毕业后才开始轮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全科及社区医学,第8年开始才可以进入专科训练,然后可以独立行医。
例如:台湾坜新医院的家庭医学/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创建于1995年,主要负责基层医疗人才的培育,它承担着医学生最后3年的培训工作。其中第1年医生每周仅有2个半天门诊时间,每次只能为5位初诊患者进行诊疗,第2年可以接诊10位患者,到了第3年才可以独立看诊。
严格的资格准入和培养机制实现了台湾全科医学的高水平,借此实现了全台湾医疗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从医疗技术上确保了民众的日常医疗问题可在全科医生处得到解决,避免了基层或社区医院无人问津而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目前大陆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普遍缺乏全科医生,全国8 0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具备本科学历的医生还不到25%。为稳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队伍,各地政府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如上海浦东、奉贤等地区推出了远郊补贴的倾斜政策,金山地区则出台了一次性奖励、社区优秀人才津贴等政策。如何加快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提升其职业吸引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4.2 高效的健保支持
台湾民众的医疗基金统一由台湾健康保险局管理,“三段五级”(相当于大陆的三级预防)中任何与健康有关的服务都由健保基金提供。健保基金覆盖入院前的疾病预防、健康教育、住院医疗及出院后的康复锻炼、家庭日常护理及临终关怀等所有与健康相关的领域。台湾健保报销制度为按医院等级对一定时间段内的住院金额进行全额支付,超过的时间段则由民众自付。三级、二级和一级医院分别实行7 d、14 d和45 d内健保全额支付制度,社区居家照护和安宁养护机构有更长时间段的健保支持。
此外,台湾各级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差别很大,级别越高收费也越高。如台中市某三级医院全科门诊挂号费为250元新台币,而挂靠该院的公立基层医院挂号费仅50元新台币,通过基层医院转诊至三级医院全科门诊也只需支付50元新台币的挂号费。此举有效提高了居民在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处的就诊率。
台湾健保基金的支付模式充分体现了基金使用效率高,覆盖面广、医疗导向力度大的特点。此举有效加速了整个医疗体系的运转,提高了医疗效率,使全科医学模式在社区或基层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4.3 完善的信息化服务
为了让医院整体的服务流程作业更加顺畅,以台湾坜新医院为代表的社区医院打造出了一流的医疗咨询系统,目前医疗管理系统(HIS)包含门诊、急诊、住院、护理及支援系统,都为医院自行研发。以门诊为例,每天医院的日均门诊量为2 000人次左右,但院内完全看不到拥挤的患者就诊的场景,因为70%的门诊患者均通过特定的预约时间进行就诊。患者不仅可在诊间预约,还可通过电脑或手机预约。预约时,会被告知建议就诊时间。就诊当天,还可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查询具体就诊情况,不必过早去医院等候。
台湾坜新医院还建立了一套智慧看诊系统,在每个诊间外设有系统,可以快速知悉候诊病患的信息、哪些病患正在检查中等讯息。同时,在各项检查后,诊室的医护人员可以即刻知悉患者的就诊情况。强大的信息化服务还包含诊疗服务行动化、医生电子秘书、建立脑卒中个案管理制度、实施电子病历以及上述的“桃园社区医疗群”,它可通过网络双向、实时查看转诊患者的诊疗信息这一系列措施把电脑信息化做到极致,提高医疗品质,打造智慧医院,为患者提供崭新的服务模式。
4.4 丰厚的经济收入
经过严格培养的执业医生进入社会后,其社会地位和待遇明显高于公务员等其他行业,这是台湾全科医学模式成功的另一重要条件。台湾地区医生(包括全科医生)的待遇一般是普通公务员的3~6倍,高级别医生的待遇则更高。这使台湾很多医学生选择在社区或基层做全科医生而非单一选择去高等级的大医院从事专科工作,也保证了已在基层或社区工作的医务人员不会因待遇问题而有所流失,从而为台湾全科医学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总而言之,台湾社区医疗经过20多年的发展,寻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成为了亚洲地区的最佳典范之一。大陆地区目前在实践探索中的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类似于台湾地区的社区医疗群,如上海提倡的“1+1+1”家庭医生签约制服务,根据自愿原则、居民自身健康需求与就医习惯,原则上按照居民所在辖区选择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家区级医疗机构及一家市级医疗机构,通过辖区家庭医生进行签约,形成“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对于部分病情稳定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开展慢性病长处方用药、需要转诊的予以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
由于海峡两岸的地理环境、人口数量、健康素养、经济水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同,使得两岸在医疗机构管理和运行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医疗制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例如上海最近推行的社区综合改革,很难一蹴而就,要在不断改革和摸索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医疗制度。从台湾社区医疗发展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特别是能够为我们的全科医师培养、双向转诊等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徐绮. 加拿大基于家庭医学改革的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管理亮点[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6, 15(6): 495-496.
[2] 詹其峰.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养成教育与训练及未来挑战[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1): 82-83.
[3] 蔡佳洵. 利用全民健保研究数据库探讨台湾民众手术前重复就医次数与决策期间的关键性因素[D]. 台湾: 国立中央大学, 2003.
篇5
【关键词】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 培养目标 培养与激励机制
引言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这是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又一重大举措,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提出从2010年开始,在高等医学院校连续三年开展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
所谓的全科医生是在通科医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高素质的新型初级保健医生,也是一种独特的专科医生。为了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各医学院校必须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培养管理方法的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笔者根据对两届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带班中显现的问题,单独针对培养管理层面上如何建立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与激励机制措施提出具体的建议。
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特征和培养管理现状
目前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管理政策和方法,还是按照通科生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方法,由于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的独特性,目前的学籍管理政策和方法、奖罚制度、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已跟不上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的需要。所以,针对免费定向五年制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管理、激励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1.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管理的独特性
(1)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管理工作的特点
从国家的政策看,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经过全科医师培训后就要能直接从事基层的全科医师工作,这样其培养既要符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标准,同时又要具备基层工作的全科医学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全科医生是为基层人民服务,站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上,所以对全科医学生培养要求既是高合格率,同时又要求高优秀率。
(2)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特点
首先,全科医学生入学时的成绩优秀。据笔者了解,西安医学院所在陕西招收的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入学成绩都非常高,许多学生的高考成绩均超过一本线;其次,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中下,笔者所带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大部分属于此情况;再次,学生对从事医学专业目的不清楚。笔者在新生入学教育期,曾做了一个调查,超过半数对全科医学均不了解,并不喜欢医学只是因为免费或定向有工作或是家长要求而报考,只有极少数的人对医学有所认识;最后,学生普遍对全科医学学科初步认识不够,不清楚什么是全科医生,其培养目标是什么,自己应如何规划学习生涯等等。
2.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与管理现状
(1)学习生涯规划不明确。由于学生对医学和全科医学学科认识不足,普遍存在学习目标、学习方向不明的状况。
(2)缺乏自主学习动力。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入学前已经和卫生行政部门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学生不担心就业问题。这将影响到学生在院校期间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影响培训质量。
(3)缺乏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管理工作的特点,上级部门必须制订有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最低教育标准,既可以给培养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提供指导,通过相对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管理方法,保证人才培养的统一规格,又能够督促培养院校和免费定向医学生对照教育标准,找出差距,弥补不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4)学藉管理有待规范。目前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享受国家的免除学费及住宿费的政策和定向就业政策。但在校期间如果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或是其他特殊情况,导致出现留级或退学的无法完成学业的现象,将影响基层卫生机构用人;或毕业后不能通过执业医师和全科医师资格考试,不具备全科医生的岗位资格,将无法达到国家开展培养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最终目标。
(5)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基层管理团队任务重且管理手段滞后。现在大部分的学校对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管理采取的是按一般学生管理对待。在校的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一般由1至2位辅导员进行辅导管理。几乎所有涉及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生活、学习、个人发展及培养目标如何实现等各种问题都由这几位辅导员处理。加之学校培养与管理制度不配套,使辅导员工作任务压力加大。
规范和明确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措施和激励政策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规范和明确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措施和激励政策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制定全科医学生的培养方案
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卫生行政部门联合培养院校、免费定向医学生的用人单位几方共同制定全科医学生的培养方案和最低教育标准,且政府必须有相关的长远发展计划,配合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采取恰当的措施,这样才能使全科医学生培养持续稳定发展。
2.全科医学教育贯穿整个本科阶段
从学生入学就为其开设“专业前沿技术”引导课程,并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整个本科阶段。学校需选派有医学专业特长的教师、专家、管理干部,为学生开展系列性的全科医学学科教育,其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整体医学观,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方法; 使更多的医学生和医生认同全科医生的作用,以便日后能与全科医生密切合作; 使更多的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发生兴趣,从而在毕业后能安心地参加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训练。
3.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应建立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的培养准入和退出制度。例如,在学校出现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留级或退学的情况,原定毕业人数减少的时候,可以建立补充机制来解决,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允许同校或同省内品学兼优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主申报补充名额。当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无法通过执业考试、中途留级或退学者,已经直接影响到国家免费培养工作规划目标的实现的应退回国家的培养金。
学校制定学籍奖励政策,对学习成绩优秀,达全年级前15%的学生,若其已通过英语6级,可直接本校保研或推荐外校保研。学校还应尽早建立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制度,培养高层次的全科医学人才,保证全科医学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全科医学生基层管理团队力量
学校要加强对辅导员工作和制度的研究,关心辅导员的发展成长;除了配备足够的人员外,还应聘请有医学专业特长的教师、临床医院医生专家兼任班主任,配合辅导员主管学生学业方面管理,主要解决学生学习规划指导、课程执行监督、课程内容和进程的修正。
5.建立助学金年评审制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考虑把学生的助学金按成绩划档。例如:把原本学生的助学金按成绩划三档,一等7000元/年(人数占总人数的30%),二等6000元/年(人数占总人数的40%),三等5000元/年(人数占总人数的30%),以上金额可以根据各地生活消费水平向上调整。
6.学校应建立用人单位助学基金,扩大助学力度。学校除开拓校内助学资金的同时应开拓用人单位助学渠道。用人单位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按理应以多种形式回报高等教育事业,如以用人单位为名义设立专项基金,可以定期捐助和加大全科医学生的助学力度。
结 语
建立一个合理的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管理方面的激励机制,还需要不断地摸索经验和进行实践、创新来推进发展。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在激励机制实施中,不断总结和摸索,积极探索有效的激励手段,并建立激励机制执行程序公正性的保障制度,才能切实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达到引导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和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杰.社区全科医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 .
篇6
“终身学习是医生的必经之路”[2],2008年前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3]及2010年前卫生部、中央编办等六部委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4]中都曾要求各大中城市均需全面启动全科医学继续教育,为基层全科医生提供高水平、具有实用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新的医学目标是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护健康;缓解疾病疼痛,减轻疾病痛苦;照顾并治愈病人,对不能治愈病人的照护;防止过早死亡,遵循临终关怀。而全科医生是经过全科医生培训合格,工作在基层,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方位、全过程负责式管理的医生。全科医生所担负的责任是实现我国新的医学目标的全部保障。但就我国目前现实情况的全科医生的基础是难以实现上述目标的。如何更快、更高质量地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需要的、胜任新的医学目标的基层全科医生,是我们高等医学院校对基层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所面临的研究重点。为进一步做好本地区基层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应针对本地区现状,开展相应的调查分析,制定适合本地区基层全科医生需求的、个性化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为完善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相关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基层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体会
1.授课对象及课程设置。2009年底,辽宁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健康管理中心、全科医学教研室通过了辽宁省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评审,几年的基地建设中,我们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及锦州市、朝阳市、盘锦市卫计委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故授课对象选择当地卫计委负责培训人员组织所管辖的市县区的基层全科医生,分别办班,每期学员人数200人左右,一座城市一年4期。课程内容根据对当地全科医生的调查需求及辽西地区的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等特点所致的疾病高况进行设置,授课教师均为辽宁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各专科的专家教授。目前已开展的课程有:《社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适宜技术及正确解读》、《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及用药原则》、《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策略》、《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管理》、《社区全科医生对糖尿病的综合管理措施》、《社区脑卒中的康复指导》、《晚期癌症病人的社区关怀》、《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的社区干预》。另外,基层全科医生的主要任务是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在以后每年的培训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完善课程内容,满足不同职称、不同学历基层医生的要求,将其培养成真正“六位一体”的“五星级”全科医生。
2.授课形式及考核方法。在讲课方式方法上,第一临床学院被选中的授课教师坐在一起集体备课,共同探讨,针对基层医生的工作性质、职称、学历、接受能力及既往的培训情况,结合我们长期对本科生教育的实践经验,决定采用LBL教学法(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与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传授内容过程中,结合基层工作的需求提出相应问题,将听课学员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将问题再集中上来进行统一讲解,不仅提高了基层医生主动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更是增加了基层医生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的兴趣。另外,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医学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对医学信息素养做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自学、获得信息、治疗管理病人及开展卫生保健工作[5]”。而全科医生的职业需求就是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由于全科医生每天工作中的服务对象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科别,无论什么疾病均可能遇到并解决,所涉及的疾病谱相当广泛。因此,全科医生应该做到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地从各类医疗信息资源中准确、快速地查询,并获取解决各种问题的信息,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基于上述需要,我们在面授教学过程中,随时向学员传授如何学会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如何主动自主学习,并征求学员的意见,什么样课程内容需求面授,什么样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模式,让学员自行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将问题提出,我们通过网络答疑,也可以在培训班上提出进行统一答疑。对于教学过程中学员的教材,我们选择印发讲义的形式发放给学员,效果较好。对于考核方法,我们采取现场考试、答疑形式,并按规定授予学分。
3.师资队伍建设。2009年初辽宁医学院全科医学教育刚刚起步时尚无一名经过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培训的教师,本科生的《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是由公共卫生学院教师代授。半年后,学校选派了3名教师接受了卫生部全科医学教育师资的培训并获得证书。同年底又成立了全科医学教研室,通过了辽宁省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评审,在评审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多个社区教学基地。有了上述基础,我们与辽宁省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的老师联合,并邀请省各位老师帮助我们成功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培训班。培训班要求第一临床学院的各专科副高以上专家必须参加,包括辽宁医学院及社区基地在内,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共有100多人获得了证书。至此,我们的师资队伍加强了,不难胜任本地区的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但仍感师资严重不足,队伍急需建设。优质的全科医学师资是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关键因素之一[6],总结其原因,除社区教学基地外,辽宁医学院专职教师仅4人,其余获得证书的多为兼职教师。而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在全科医学发展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水平及素质提高。所以,要想做好本地区的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工作,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提高专科师资对全科医学培训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医院和社会要加大宣传教育和推广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力度,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4.完善继续教育的建议。一是政府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对基层医生及护士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不能只开展一次经考试合格即完成任务,必须根据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持续不断地向基层全科医生及护士传播医学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但我们在培训过程中发现,由于时间、交通及费用等诸多问题,很多学员在4期培训中仅参加1期至2期,根本达不到提高自身水平、满足基层需求的目的。基层医生工作忙、没时间,单位和本人不够重视,培训机构没有相关政策,仅把培训当成完成本年度任务、用学分及晋升强迫学员学习、学员收入低、不能承受学习费用等等因素,使得继续医学教育不能取得最终的效果。建议当地政府按照国家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使全科医生继续教育要制度化、规范化,从制度上保障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地方财政部门应加大全科医生继续教育投资,提供更好的免费继续教育项目,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也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在完成相关医疗工作前提下,重视员工的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员工主动自觉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完善课程设计和授课内容。二年的培训,在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法上,我们做了调查,多数学员(83%)均支持教师面授,非常认可我们LBL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8%的学员认为采用远程教育的网络教学亦容易接受;而认可其他教学形式如讲座、座谈、演示、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刊物等方式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基层医生占有相当少的比例(仅8%)。因此,继续教育的形式毋庸置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课程设计和授课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全科医生的工作与专科医生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分年龄、性别,提供持续性照顾,涉及的专业包括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提供综合性照顾,掌握的知识要求更深更广,服务的内容不仅有生理、心理,还有社会各层面的健康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满足基层全科医生的不同需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从全科医生所从事的“防、治、保、康、教、计划生育”工作入手,循序渐进的逐一培训,并考虑职称和学历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按照需求办班,可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设定初、中、高级班的培养目标,真正起到对全科医生的指导作用。三是加强基地建设,健全培训体系。全科医生培训基地是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场所,对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至关重要[1]。通过近二年的本地区培训,我们认为辽宁医学院的基地建设必须加强,按照国家“全科医学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培训基地的组织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教学设备;学校领导和政府要认识到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同时给予全科医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可以增强全科医学师资的岗位吸引力,留住现有师资并让更多的优秀人材加入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来;建立健全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质量及监督体系,及时发现在培训中出现的各类缺陷并加以改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每年均能招收学员,使得基地建设在实践中得以逐渐加强,培训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得以逐步完善。
三、基层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展望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充分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服务,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坚持人才为本、质量优先,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坚持分类指导、均衡发展。通过努力,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区建立基础设施齐全、基本装备配套、人员素质较高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转变服务模式,完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为群众提供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基层卫生服务,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家庭服务为主要服务方式,切实减轻居民医药费用负担,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矛盾。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政府投入保障机制,明显改善农村基础卫生状况,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指标:
1.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村卫生室全部改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并根据人口数量的要求,本着方便群众就医的原则,适当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年至20*年每年建成12家,根据需求到2010年再建成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20*年通过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验收,20*年争创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
3.所有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都能够提供“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
4.基层所有社区医护人员完成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20*年,全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率达到100%。
5.60岁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95%以上。
6.到2010年基层从事临床的医务人员,学历本科以上达到95%。
7.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为100%、综合满意度达95%以上。
8.到20*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行网络化管理。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方便群众就医
认真制定和组织实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促进优质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加快村卫生室改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步伐,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科学规划,加快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便群众就医。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原则和标准:
1.原则: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依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行政区划等综合因素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以一级医院(街道卫生院)为基础组建,服务5-10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不到的居民区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人数达到5000人口以上的再建数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设置科室时,要做到布局合理、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及体现无障碍设计要求和方便、实用、温馨等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一般不低于5000平方米,设社区卫生服务部、医疗康复部和行政部,并按照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任务,根据居民需求等可设置相关科室与一定数量的床位。能够解决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开展适宜常规手术。配备适宜类别、层次和数量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同时还应配备相应的公共卫生医师及开展工作需要的其他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配备能开展“六位一体”综合所必须的基本医疗设备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业务使用面积400-600平方米。应设有疾病控制室、妇幼保健室(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室)、健康教育室(健康档案室)、诊断室、治疗室、输液室、化验室、药房。各室根据功能、任务和服务、人口需求,配备适宜类别、层次和数量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城郊结合部的还应配备相应的公共卫生医师及开展工作需要的其他人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配置诊察床、便携式心电图机、B超、显微镜、急救箱(出诊箱)、便携式氧气瓶(袋)等常用仪器及计算机、交通工具。
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使用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其他设置要求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二)加快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卫生队伍素质
严格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准入管理,建立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持证上岗制度。切实把加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着力培养一批具备全科医学理念、综合业务知识和技能,能运用适宜技术、提供适宜服务的基层卫生人才,增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
开展农村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现有卫生服务人员业务素质。卫生服务人员每5年应到二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进修一次。加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快培养农村卫生服务的专门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在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接受全科医学学历教育,强化业务知识和综合技能,提高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学历层次。到20*年,全区现有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率达到100%。
加强区二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援,有计划安排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门诊、带教、讲座等业务指导。做好优秀人才引进和开发工作。严格执行政府办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学专业学历人员,在晋升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前,必须到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一年的规定。符合条件自愿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高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可比照高级专家延退的有关政策,适当延长其退休年龄。同时区财政局、卫生局要每年拿出专项经费,鼓励和引导高级人才到基层服务。
(三)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居民基本健康需求
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强化综合服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站都能够提供“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做好社区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实施综合防治和群体性干预;做好辖区内孕产妇、儿童的保健管理工作,推行妇幼保健服务属地化管理模式;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提高育龄妇女的避孕节育知识普及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咨询,做好全民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方便快捷、质量优良的基本医疗,逐步提高社区急救水平和能力;开展以肢体康复为主的康复服务,着力提高慢性病人的生活质量。
要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强化连续服务、上门服务。农村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以及脆弱群体为重点,对居民实行不间断的健康管理,规范慢性病、精神病人的管理,为康复期病人提供主动的、连续的、便捷的、有效的、廉价的服务。到20*年,我区60岁以上老人健康建档率达到95%以上。完善责任医生制度,全面实行团队服务,主动上门,提供契约式、人性化的服务,把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解决在基层。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
街道、镇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对政府举办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专项经费,并纳入每年卫生经费预算,用于街镇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配备建设和设备配置、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补助,补助经费随着社会经济和财力的增长而相应增长。区、镇街两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卫生站的新建、改建分别给予改造建设资金。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备由区卫生局负责提供,土建项目由各镇、街道、村负责。每建成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区财政给予30万元以奖代补;每新建、改建一家卫生服务站,区财政给予每家3万、1万的标准以奖代补。
区发改部门要将农村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积极推进我区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
区人事部门要按照相关政策,结合我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实际,核定出政府兴办的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工资总额,农村卫生服务机构要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科学落实内部分配,最大限度的吸引优秀卫技人员进入基层工作。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经市级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符合定点准入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并将符合基本医疗服务的服务项目如家庭病床等列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纳入定点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所使用的药品,必须符合基本医疗保险的用药规定。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就诊费用的个人自付比例应低于在二级、三级医院就诊费用的自付比例。
区物价部门要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的价格政策。农村卫生服务机构收费项目原则上按《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及省物价局、卫生厅规定执行,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在政府规定的医疗收费项目外,放开根据居民需求开展与基层卫生服务有关的延伸价格,收入由卫生服务机构自主分配。
区规划部门在新建或改扩建居民住宅区时,按城市规划标准在公共服务设施中预留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并无偿提供给政府兴办的农村卫生服务机构使用。
区税务部门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的房屋、土地等不动产,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农村卫生服务机构使用期间,按国家规定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执行。
各街道、镇要将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纳入街镇发展规划中,统筹安排并无偿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
(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区政府、各镇街要成立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农村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政府发展农村卫生服务年度工作目标,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考核挂钩。同时,定期召开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专题会议,及时总结和部署新时期的农村卫生工作,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开展年度检查评比,确保完成工作目标。
篇8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建议;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也高。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人们不仅要求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更希望能够享受方便、快捷、优质、价廉的预防保健等医疗综合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对方便群众就医,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提高群众的健康素质,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1.1社区卫生服务是指政府主导、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人群为重点,以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性基层卫生服务。
1.2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内容
1.2.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代替了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个体开展系列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发放健康处方、进行社区、家庭和个人行为的干预。
1.2.2健康档案建立 建立健康档案是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服务过程中的全程真实的记录,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如检验报告、超声报告等)的系统化记录文件,是居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体现形式。
1.2.3社区康复 慢性病患者或残疾人经过临床治疗后,由社区继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使他们从心理上和生理功能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1.2.4社区医疗 通过在服务中心诊治患者和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就医诊疗;慢性病的筛查、行为干预及管理,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1补偿机制不健全 从2007年开始,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随后国家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做为了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为居民提供了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而社区服务机构的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随访管理等均为无偿服务,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得不到有效的补偿。国家只考虑到居民得到实惠,享受卫生民生成果,却忽略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压力。
2.2政府宣传力度不够 有的部门还没有意识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组织领导与推动力不够,群众认知度不高。造成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进行慢性病随访管理时,居民不理解,不信任,甚至拒绝接受服务,拒听电话、拒绝调查、冷言冷语对工作人员。
2.3社区卫生人才匮乏,是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 由于这是一个新兴的机构,相当多的社区服务机构管理者观念还有待转变,年龄偏大的、职称、学历偏低的都往这个部门送,而且大部分人都未经过全科医学的基础理论培训,不懂电脑操作,现在的工作都离不开数字化、现代化,都离不开网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满足不了社区公共卫生发展需求。加之绩效工资等福利待遇问题还未完善,不能吸引优秀人才。
3 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建议及对策[1]
3.1从实际出发,理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 目前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学历、职称偏低,仪器设备欠缺,造成服务质量不高,工作任务完成不好的现象。政府应加快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功能改造。尤其是我区正进行大规模的拆迁,可通过现有人口居住情况重新合理设置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择优招聘工作人员,或者将个体诊所转型。
3.2完善社区公共卫生人员配置[2]
3.2.1加强对社区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培训和定期考核,建立健全规范化培训制度 目前制度已日趋健全,政府财政投入逐年增大,比如我市重大公卫卫生项目培训含急诊急救、健康教育、康复医疗技术培训等社区工作人员技能培训及全科医师培训、岗前培训等能定期开展。
3.2.2转变各级管理者对社区工作的认识 一个合格的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业务技能,必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执著的科学精神。不能将一线上年龄大的,业务技能不好的职工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应通过竞聘上岗等形式,主动择优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人才。
3.2.3绩效考核机制合理化 职工所得的绩效工资应通过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等考核分配,多劳多得,防止高职称、高级别、低能力的人高收入、大锅饭现象出现。
未来几年,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覆盖,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将会一定程度的增长。因此,必须针对关键环节,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健全体制,逐步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完善机构、人员、技术等社区卫生服务要素的管理及技术规范。尤其是中医药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特色优势。
参考文献:
篇9
根据会议安排,现在,我就基层卫生工作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增强做好基层卫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我县的基层卫生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卫生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县基层卫生工作的目标要求,真抓实干,扎实工作,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我县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在市卫生局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在县初保委组成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瞄准先进县目标,紧抓重点、主攻难点,求真务实,扎实工作,通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顺利通过省级评审,荣获初保先进县称号。
(二)、乡村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各单位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响水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做到不重复,不乱设置,合理整合和配置卫生资源,基本实现了一村(居)一室或联村设室的要求,全县145个行政村(居)共设置村级卫生机构142个。加大村级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各乡镇都能按照标准和要求,因地制宜制订建设改造方案,能改造的改造,能扩建的扩建,尽可能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高的效益。所有的村级卫生机构在面积上都能达到60-120平方米,室内做到4-7室分开,50%以上的村级卫生机构达到环境整洁、温馨,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比较优越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得到了居民的欢迎。
(三)、社区卫生服务的转型工作进展顺利。
各单位都能按照卫生局对服务站转型的要求,选择条件好、面积达到要求的卫生室作为转型的对象,自加压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扩建和兴建工作,在室内的布置上,严格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做到流程合理、设备齐全,今年我县累计卫生室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达57个,建站率达40%。由于工作到位,我县有10个服务站被市评为优秀社区卫生服务站,另有10个服务站得到了省扶持,争取省补助资金15万元。
今年,基层卫生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单位领导重视不够;二是基层卫生组织还不健全;三是社区卫生服务层次比较低,全县普遍存在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质量不高的等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在明年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确保全面完成基层卫生工作任务
明年的基层卫生工作,以巩固初保先进县成果和推进农民健康工程为龙头,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努力开创全县基层卫生工作新局面。
(一)、创建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
抓住政府重视、支持农民健康工程的机遇,积极创建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推动全县农村卫生工作开展。一是积极抓好农民健康工程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在去年通过市级农民健康工程三个示范乡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积累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全县工作开展,今年再完成示范乡镇5—6个,使农民健康工程示范乡镇达到70%的要求。二是建立督促检查和工作指导机制。适时调研分析创建情况,制订创建计划,贯彻落实各项创建内容和措施,组织工作实施,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做到督查与指导相结合,针对问题,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三是着力推进重点工作。针对薄弱环节和工作难点,集中精力,大力推进,保证总体达到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标准。
(二)、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紧抓机遇,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要严格按照《响水县社区卫生服务设置规划》,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转型力度,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覆盖率,年内再转型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转型7个以上服务站,力争以县为单位服务中心覆盖率达85%以上,以乡镇为单位服务站覆盖率达70%以上。对此,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紧紧抓住省扶持苏北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机遇,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落实责任,要严格按照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标准,逐条逐项落实到位,在服务站建设上,坚持以兴建为主,积极与乡镇村沟通,争取村无偿提供地宅,坚决按照统一图纸,集中采购设备,统一使用标识,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到位,在资金上以卫生院向乡村医生借资为主,再由卫生院出一点,争取政府支持一点,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做到产权清晰,流程合理,环境温馨,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2、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我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覆盖率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水平较低。因此,加强内涵建设成为首要任务。我们将以乡镇卫生院转型为契机,在四个服务转变上功夫,真正形成防、治、管相结合的“六位一体”的综合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力争1-2个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得到省扶持。
(1)、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在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的同时,不断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内涵建设,要紧紧围绕农民健康工程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质量管理,制定社区服务工作规范,做到管理统一,服务统一。加强对慢性非传染病人的管理,健全健康档案,保证慢病病人和60岁以上人员的建档率达100%以上,管理随访率达90%,逐步推行健康档案微机化管理,各乡镇60岁以上人员微机化建档率达100%,要积极开展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工作。制定双向转诊的具体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上级医院建立社区转诊病人的绿色通道,方便社区病人转诊;积极推行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建立家庭责任医生联系卡,引导责任医生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对转诊病人跟踪服务,既当医生,又当就医参谋,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从政策引导、方便就医、提供优质服务等多种途径入手,推进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抓好各项资料的收集归档,确保台帐齐全,内容翔实;建立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健康档案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健康进家庭活动,将卫生知识送到每户居民,真正为农村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的服务。
(2)、增强队伍素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离不开全科专业队伍。一是开展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的岗位培训。年内举办1-2期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培训班,邀请市级专家来响水授课,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努力使专业队伍在观念上和服务方式上得到根本性转变。二是建立继续教育制度。要求各乡镇都能选派责任心强、工作踏实的人员进行全科医生培训,力争各单位有80%的人员都获得全科医师证书。三是严格执行晋升中、高级人员下基层服务制度,不断传播服务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四是加强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的管理。各乡镇要高度重视补偿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切实履行告知义务,确保没有一个乡村医生不知到补偿教育,各乡镇是补偿教育的教学点,要抓紧做好教学场地的准备工作,严格管理,保证教学质量。通过队伍建设,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劲。
(3)、规范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是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各单位要按照《响水县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业务统一管理、人员统一调配、财务统一建帐、药品统一调拨、建设统一标准”的“五统一”制度;加强乡村医生培训考核,采取多层次的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进一步探索乡村医生和村卫生机构规范管理和考核的方法,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果;逐步建立健全乡村医生档案,以乡村医生注册的相关资料为基础,统一填写“乡村医生登记表”,收集乡村医生注册申请表,变更表,个人相关身份证明,执业证书等复印件和表彰奖励情况、考核情况,一人一袋,统一编号造册,使乡村医生档案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规范乡村医生诊疗行为。切实履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所赋予的乡村医生职责,依法加强对乡村医生诊疗行为的管理,加大对村级卫生机构的督查力度,强化检查指导,依法查处个体单干、超范围执业和医疗不规范行为,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诊疗技术规范。
三、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10
亚健康状态就诊模式与我国目前服务现状有关
亚健康状态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出现各种非特异性症状和身心不适,但经现代医学和各种生化检验和器械检查,却无阳性发现,比如临床上很多患者出现精神萎靡、乏力、饮食减少、睡眠欠佳、心烦易怒,但到医院进行各种实验检查和器械检查,却常常没有阳性结果,通常被告知“无病”;二是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和身心不适,但现代医学的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处于正常与疾病的临界状态,如1型糖尿病前期,患者可能没有临床症状,但空腹血糖或葡萄糖耐量实验出现异常,没达到确诊糖尿病的水平,这时患者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两种情况许多学者认为属于中医的“隐症”、“潜症”,在许多疾病康复期,患者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慢性肾炎,经积极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但尿常规检查有轻度异常,这可以认为患者此时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临床上,这类人就诊时,很少有人问及药物之外的其他治疗方法,如不良行为干预、心理咨询、平衡膳食等,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目前我国卫生现状有直接的关联。
首先,绝大多数患者首选医疗单位是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等,这些医院的医生接诊量远远高于一级医院,较大的工作压力,紧张的工作时间,较窄的专科设置,各种疑难杂症的堆积,使得医务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为这些亚健康状态的人,在应用生物疗法的同时,结合心理咨询、行为干预及平衡膳食等方面治疗,不能以“治未病”的思维预防疾病。
其次,由于心理咨询、行为干预、平衡膳食效果具有长期和隐匿的特点,患者看不到远期效果,从而也无法使亚健康状态者从思想上对心理咨询、行为干预、膳食平衡等社区干预性治疗给与重视。还有很关键的因素,就是临床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所具备的心理学知识有限,职业化的心理医生极度缺乏,而绝大多数(90%以上)处于身心亚健康状态的人不愿意到精神病院就诊。
社区服务在亚健康状态者诊治中的优势
(1)社区全科医生更有可能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一体化的服务,与三级、二级医院医生相比,社区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接待每位居民,许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本身就有着漫长病史,实践证明,社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人的负面情绪,减轻临床症状;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运用中医药方可以提高综合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2)虽然亚健康状态不能明确诊断为医学某种疾病,但通过社区全科医生的望、闻、问、切,都能得到明确的中医诊断。笔者临床观察,处于临床亚健康状态,不论有无临床症状和身心不适,通常在中医的舌诊、面诊、脉诊、耳穴诊、生物全息律诊方面,会表现出病理征象,因此中医体征,如舌诊、脉诊、面诊等,在亚健康中的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在辨证方法选用上,传统的辨证方法亦可选用,其中病性辨证和脏腑辨证在亚健康状态中的诊断运用最广。李氏等[1]进行了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辨证研究,共调查400人,其中245人具有亚健康征候。调查结果,症状表现以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肾虚者居多,神疲乏力,自汗盗汗,食少纳差、失眠、健忘、易感冒等;脾肺气管次之。余氏[2]研究辨证分型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中的应用,认为亚健康状态出现自觉头晕、头重、胸闷、乏力,四肢困倦,精神不佳或者食欲不振,入睡困难或喜睡,心悸、虚汗,小便清长,腰酸等症状,以其中几个症状组合出现较为多见。临床上按症状表现对每个人进行辨证论治,把亚健康状态分为脾气虚、肝郁气滞、脾虚湿盛、肝肾两虚等,治疗能达到症状改善的目的。王氏[3]等论述了体质分型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认为可以从体质入手将亚健康状态分型为脾心肺肝气管型、痰湿型、痰阻型、内热(实热、虚热)型、脾肾阳虚型。从上述研究方法看出,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型很复杂,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亚健康状态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包括了多种身心功能失调,如果不治疗干预,生活调节不当不及时,便能分化出很多种疾病。现代设备检查和化验数据也难以对亚健康状态给予特异性指标;亚健康状态用中医证型解释也是很复杂的,没有固定的演变规律,但严格按照社区收集的资料,不难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社区全科医疗中,对于亚健康状态进行辨证、施以分析,针灸、按摩和气功治疗等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能够取得非常好的疗效,中医“上工医未病,中工医欲病,下工医已病”,未病即疾病前期状态――亚健康状态,中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调摄情致、适度劳役、合理饮食、谨慎起居等养生之术,符合目前社区保健的需求。
进入21世纪,社区医疗蓬勃发展,亚健康状态在社区全科医疗中,对于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因此,对于亚健康人群的治疗,以防微杜渐,体现社区医疗预防为先的主题思想。如2型糖尿病的前期患者临床上大量存在,据统计北京对医务人员进行耐糖实验,阳性率为60%,对于治疗亚健康人群也属肝郁,生活调节可以阻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这类人群大多属于脾虚痰湿或脾虚湿热者,临床上以健脾、化痰、祛湿或健脾、清热为主,进行预防性治疗,并加以健康教育,早期进行预防性干预,非常有意义。
加强社区服务优势的建议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于亚健康的认识有悠久历史,在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手段丰富多彩,疗效卓著。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疗对于亚健康的干预和治疗,不仅可能,而且可行,这可以作为一级医院与二级、三级医院竞争的优势。同时普及中医适宜技术,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是一项有益的举措。今后,培养社区中医全科医师、发展中国全科特色是全科培训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李晶,金亚晶.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调查及中医辨证.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756.
- 上一篇:专科护士培训个人总结
- 下一篇:幼儿园本培训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