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4 12:3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名师培训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名师培训个人总结

篇1

(一)工作目标

1.组织推荐部分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校长(园长)参加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评选活动,力争一定数量的校长(园长)当选。

2.深化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名校长后备力量,系统、有序地推动名校长群体的不断壮大。

3.系统梳理、总结评选出的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开展办学理念研讨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宣传、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

4.建立健全打造名优校长群体的运行机制,保证“名校长工程”的不断深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1.组织开展“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争创工作

根据北京市教育学会评选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的通知精神,组织开展“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争创工作。推荐部分政策理论水平较高、有一定办学理念、业务能力较强、工作实绩突出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参加由北京市教育学会组织的“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评选推介活动。在*教育发展指导团的指导下,通过校长自身总结梳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管理特点、学校发展情况,形成参评事迹材料,参与评选活动。

20*年12月20日前完成推荐人选的事迹材料准备工作并报送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评选组委会。

20*年4月-9月,配合组委会的“校长采访”活动,组织入选校长(园长)根据组委会的采访要求,深入总结、挖掘其办学理念、典型经验。

2.继续举办“校长专题研修班”

在对20*年度名校长工程培养对象综合评定的前提和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选拔30位左右中小学骨干校长组建“校长专题研修班”。通过专家的指导、引领,重点开展以提升依法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为主攻目标的系列培训,强化以学校效能改进为指向的培训培养。其内容和方式主要包括学术报告、研讨交流、课题研究、工作诊断、参观考察等。20*年4月-12月,总计200学时。具体方案另行制定。

3.创办“青年校长书记专业发展论坛”

选拔40名左右中小学青年校长、书记,创办“青年校长书记专业发展论坛”,分设校长组和书记组,以教工委、教委年度重点工作为主题,开展符合青年干部特点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系的系列活动。为青年干部成长搭建平台,积累管理经验。

20*年2-12月,组织论坛活动3-4次。具体计划、方案另行制定。

4.继续举办校长办学理念研讨活动

对入选的北京市杰出校长(园长),以及在举办校长专题研修班的基础上,选拔出一定数量的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学术素养,具有较系统的办学理念、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显著的办学实绩、有一定影响力的校长,总结、提炼他们的经验,开展办学理念研讨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20*年下半年适时以集中或个别展示形式开展研讨活动。具体方案另行制定。

5.组建*区“名校长工作室”

三年来,我区名校长工程不断推进,塑造推出了一定数量的名校长,已初步形成了*名校长群体,为充分发挥名校长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组建*区“名校长工作室”,重点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

通过明确名校长工作室的工作任务、目标,确立责任,培养一定数量的年轻校级干部,从而提高青年校长管理学校的水平,提升骨干后备力量的基本素质。

20*年拟组建2-3个名校长工作室。

6.建立名校长数据资料库

收集整理近三年来我委塑造推出的名校长的各种信息、资料,在*分院建立*名校长数据、资料库,完整保存名校长的信息资料,保护好*优秀校长的办学经验成果,为年轻校长学习、研究提供方便,逐步积累*校长队伍建设成果。

20*年上半年,完成资料库的建设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名校长长廊。

7.启动学区培养塑造优秀校长工作

各学区以教工委、教委《20*—20*年名校长工程实施意见》为依据,结合本学区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学区优秀校长、骨干校长培养、塑造工作计划,明确培养对象、培养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培养,并适时组织研讨交流活动,培养学区层面优秀校长、骨干校长,逐步形成本学区优秀校长群体。

20*年4月底前各学区制定出本学区优秀校长、骨干校长培养实施方案。

二、“名师工程”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工作目标

以提高名师区域影响力、辐射力和总结名师成长规律为主线,扩大名师团队规模,推进“名师工程”建设。

1.落实“三级管理”工作制度,推出200名左右区级学科带头人和40名左右市级学科带头人、200名左右市级骨干教师。

2.完善导师带教工作制度,坚持资源共享,推进“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制定落实对区级骨干教师的管理制度,落实对在职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管理考核制度。

3.做好宣传和展示工作,进一步推出我区名师品牌,扩大和提升“名、特、优”教师的影响力、辐射力。

4.完善引进名师的制度,推进引进工作,扩大名师团队规模。

(二)工作重点

1.区级工作层面

教委人事科牵头,协调教研中心、*分院、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以完善专家带教和宣传推出名师群体为重点,集中做好以下工作。

(1)继续做好区外专家导师带教工作

在总结上一年度区外专家带教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聘请5位外区专家对我区遴选的16名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开展导师带教的培养工作。以管理、培养、推出并重,促进带教学员的成长,为20*年新一届北京市学科带头人评选做好准备。

20*年4月、9月召开阶段工作会,12月召开总结会。

(2)推进“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

探索和完善以特级教师个体领衔的“特级教师工作室”运作模式,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师带徒、开展“名师讲堂”、“名师讲坛”等方式,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提升特级教师的影响力、辐射力。

20*年完成15个“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组建和开展工作(4月底前组建5个,8月底前再组建10个)。

(3)继续开展“名师讲堂”

选拔在职特级教师、部分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在*有线(北京电视台公共频道)继续推出“*名师讲堂”系列讲座,宣传和展示我区名师群体,逐步打造、形成一个品牌栏目。

20*年计划安排12个专题,每月1个专题。

(4)举办“名师讲坛”活动

充分发挥在职特级教师资源优势,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结合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专题,20*年计划围绕2-3个模块,由特级教师在*分院定期举办讲座,逐步形成特级教师开设讲坛的特有风格。

20*年计划安排6次专题讲座,每两个月1次。

(5)加大名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

在教委开辟专门展室,收集汇总我区名师在教育、教学、科研、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和物化成果,宣传名师做出的贡献;在*分院建立“名师长廊”,汇集我区名师教育教学风格和特点,展示名师风采。

20*年12月底前分别建成“名师展室”和“名师长廊”。

(6)组织名优教师出国考察学习

进一步提升优秀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拓宽工作思路,了解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丰富教育教学知识,继续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到教育发达国家进行考察学习。

20*年11月之前选派部分优秀教师赴境外考察。

(7)做好名师引进工作

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名师引进政策,推进名师引进工作。组织市区示范中学和国家、市骨干专业职高学校引进名师工作研讨会,指导学校做好名师引进工作。

2.区级学科工作层面

教研中心为工作主体,在*分院的配合下围绕学科建设开展名师的培养培训,以“新课程研究中心组”课题引领、对新评选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和宣传展示名师专业发展轨迹等形式推动学科名师工作。

(1)推进“新课程研究中心组”工作

在总结上一年度“新课程研究中心组”取得成果经验的基础上,以16名导师带教学员为核心,继续实施课题引领的学科名师团队培养。

20*年3月以前组建5个“新课程研究中心组”并推进工作。

(2)召开学科名师教学特点研讨会

不断为学科名师创造成长的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及时宣传他们在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特点及取得的成果。

20*年不同阶段在中、小、幼、职不同学段分别选出1名学科名师为其召开“学科教学特点研讨会”。

(3)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

组织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增强学科素养,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做好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推荐工作,提前进行准备培训。

(4)多种形式发挥区级学科名师辐射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教研中心《*教育研究》、《*课改》和教委信息网介绍名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先进经验和创新成果。通过网上献课、举办研究课、送教下乡、组织校本研修等方式,更大范围的发挥学科名师的辐射带头作用,增强他们的影响力。

20*年在《*教育研究》、《*课改》、《*教师教育》和教委信息网开设名师栏目,对学科名师进行宣传介绍。

3.校级工作层面

基层学校为工作主体,在教委各业务科室和教研中心、*分院的指导下,加强校内现有骨干教师和名师后备力量的培养力度,并做好校级名师、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1)制定并推进20*年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工程”工作计划

结合上级下发的“名师工程”工作文件和学校制定的“名师工程”工作方案,制定本单位20*年“名师工程”工作计划并加以推进落实。

20*年4月底之前完成工作计划制定并实施。

(2)继续探索并完善学校名师的工作机制

各基层学校在推进校内骨干教师的培养、选拔和使用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实践继续探索并完善学校名师的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带动全区各学校名师建设工作的开展。

结合市区骨干教师认定和名师引进情况,20*年适时利用表彰会宣传“名师工程”工作典型单位。

(3)提高校内名师培养工作实效性

加强学校“名师工程”各项常规工作的管理,积极推进年度计划的逐步开展。各校要定期总结并上报学校名师工作的进展情况,使校内名师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各基层学校12月报送年度工作总结。

篇2

一、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的价值取向

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的培养目标是增强课程理解。教师的课程理解就是教师以课程主体身份对其既有课程教学经验的价值和缺陷进行客观审视,在对外来教育改革理论和要求理性分析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作出的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决断。[2]目前,选择对教师进行分类培养的培训机构逐渐增加,随着分类培养模式的不断发展与深化,课程理解有了不同的层次,在青年教师和名教师两大类培训取向上分别体现“教育情感”和“课程智慧”。青年教师的培训取向类型设置为教育情感类型,体现为应用型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作为启蒙课程知识的培训型态、课堂技能训练的培训型态。名教师培训取向类型设置为课程智慧类型,体现为学术型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课程理解的培训型态、课程反思改进的培训型态、构建个人知识的培训型态。

教育情感反映青年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的把握与投入程度,教育情感更多地让青年教师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正式课程只有经过青年教师的教育情感投入和自我建构,才能转化为课堂里实际的运作课程。教学表面上是操作行为,但实际上是基于教育情感的行为,或明或暗地受到了青年教师教育情感的主导。课程智慧其内涵结构有课程目标意识、学习过程意识、开发课程资源能力、发展性评价力等。假设青年教师的课程理解是以培训课程知识和培养教育情感投入为基点,名教师的课程理解则以提升开发课程资源能力和课程转化力为培养目标。

二、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路线和关键要素

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需要引导教师对其仅仅依靠日常经验而获得课程理解予以理性分析,关注教师的课程理解可以使教师走向对“为什么这样教”“什么是适合我的更好的教学”等教学价值的追问和澄清。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教师的课程理解可能成为“后课改时代”推进课程改革的破冰之旅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向选择。[2]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不是一种被迫的接受,而是基于原有知识观不断吸纳课程知识并主动重组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过程。如何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其实是一个经典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延伸。课程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或多或少是沿着下列路线发生的:(1)出现一个需要解决的课程问题;(2)搜索教师个人知识结构记忆,发现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3)作为学习者之间共同互动或专家指导的结果获得了新的知识;(4)导致积极结果的新知识成为教师个人知识的一部分;(5)这种知识通过社会化和教育教学过程得以传递;(6)这种新知识进入教师专业发展的记忆中,并且在未来相同的教育教学问题再出现时成为决策选择或行动的基础。

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关键要素是转化力。“你不要强迫这些事情运转,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创造条件使人们能够考虑和促使人们考虑个人的和大家的见解,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技能开发的实践。强制性的东西用得越多,时髦的东西就越泛滥,变革看起来就更多表面化的东西和偏离教学的真正目标。”[3]教师课程转化力的建构是教师通过情境性思维、批判性反思,探讨他们的决定、判断、行为及其中隐含的课程价值和意义。课程转化力不在于控制,而在于增强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提高判断和自我管理的层次。教师的课程转化力就是在学校多元、复杂的教育情境中,与学生一起从事课程改革意义的建构,及时提供支持和改变课程改革的环境和条件,有效地规划丰富的、智慧的课程资源。

三、课程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实践

体现“教育情感”和“课程智慧”的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教育,即体现一种主体教育思想。鉴于此,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以培养青年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提升名师的课程转化力为关键要素,以“导学、导思、导行”为核心内容,加强课程知识系统学习和教学思维培训,加大实践性课程设置力度,以力求“开放”的教师培养格局。因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悟性”,在种种“教学模式”“教育技巧”的背后,教师应有深厚的课程意识作为背景。

(一)课程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基本范式

课程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基本范式以“三导”为核心,重视教师的自我教育,重视课程意识尤其是思维与方法培训,以提高其课程素养。其中,“导学”是基础,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学好课程知识。“导思”是关键,就是引导教师学会课程视域中思考和辨析,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导行”是目的,就是引导教师通过课程知识学习与思考,转化于教育教学实践。

从学员自我教育角度而言,“导学” 即“接受习得”,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首要任务。其基本环节包括:一是理论学习,集中学习有关显性化的课程知识,其基本内容可根据教师已有水平的不同而进行灵活的调整,但基本方面包括课程论依据;二是方法习得,学习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扎根理论、专业成长史撰写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个性及人格分析法等;三是专题研讨,主题由培训专家和教师商讨确定,例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课程评价等,方式采用邀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等;四是交流分享,以“教师的课程意识”为主题,交流和分享理论学习、方法习得和专题研讨过程中产生或发现的,课程视域中有关教师角色定位的认识、疑难、困惑等问题。

从学员自我教育角度而言,“导思”即研究发现,是名师培训的关键。基本环节包括:一是批判阅读,要求名师批判性地阅读指定的课程论著作,并做出批注,阐述自己的理由;二是拓展阅读,名师体验性地研读指定的国外课程论、教学论著作或者其他专门的教育学著作;三是反思研究,结合理论学习和读书收获,回顾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发生的成功故事、困惑事件,或者讲述对自己触动很大的特殊事件并进行根源反思;四是交流分享――以“我的教育故事”为主题,结合读书与反思,名师运用叙事手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交流分享从中发现的问题与困惑,分析自己独特的教育人格和个人知识的存在和作用;五是理论建构,培训专家和名师合作,整理和分析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的新发现,从中提炼出富有理论价值的主题或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和理论建构,并撰写成论文。在此过程中,重视对名师就教育教学课程改变方法和技能上的指导,开设一些对研究课题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专题课,切实引导名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导思”重在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提升课程转化力,如教师的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实施专业意识和行为、课程评价力等。名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提升课程转化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因为它能使名师产生较高水平的工作满意感和成功感,并使其强烈意识到自己的专业和智力得到发展,这对名师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从学员自我教育角度而言,“导行”即实践探索,是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的有效保障。其基本环节包括:一是合作研究,培训专家到学员所在学校,与学员合作进行“现场教学”,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发掘教师的个人知识。在这培训阶段中,要以个别开发指导为主,让教师自己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或通过指导教师制订的开发方案促进教师积极进行个别指导下的学习。教师显然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他们能恰当选择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需要能作出最适当的判断。二是实践指导,教师把培训中得到的收获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程理念、教育行为进行相应的分析、反思、总结,进行教学改变的试验。三是交流分享,以“我和我的教育”为主题,交流分享个案研究、现场教学、教学改变的经验与体会。四是建构新知,教师总结培训的收获,规划个人管理专业生涯发展,设计教育教学的改进策略和行动计划。

(二)以教育情感为起点,树立青年教师的课程意识

青年教师时期是形成基本专业行为的关键期。他们面临的挑战来自学生、家长、同事和校长。他们必须改变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举止言行,而养成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行为。如学会运用两分钟的预备铃,学会上好每堂课,学会应对学生的调皮、恶作剧和突发事件,学会布置和批改作业,学会与比自己年长的学生家长打交道等。培养青年教师的专业行为,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课程意识的树立是前提和关键。教学缺乏课程意识就是缺乏了前瞻意识。课程意识使得青年教师站在教学的起点,对本学科的教学进行全程统筹安排。值得青年教师进行深度并专业反思的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教师该怎样备课”。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实践操作中, 以教育情感为起点,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是理论学习,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方式。专题讲座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开阔学员课程视野的特点,针对学员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根据学员学习与研究的需要,邀请相关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阶段二是课堂引领,主要采用学员与名师展示各自教育观点,分享彼此教育教学经验,培养教育情感的投入;名师的引领,课堂的研讨,观点的碰撞,在这个展示、交流与研讨过程中,学员的课程素养得到了真实提升。阶段三是实践探究,实践探究主要采用学员展示自身课堂教学实践或进行学员专题交流、学员作专题发言。

(三)以课程智慧为追求,提升名师的转化力

专业发展培训作为实践哲学,其核心概念即转化力。人类的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实践哲学有不同的特质,当用实践哲学的若干理论或主张关注专业发展培训时,培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转换或改造,或赋予其新的规定性。这个新的规定性就是课程转化力。确立探究实践的教育立场、课程目光和课程尺度,探寻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的教育逻辑和基础,完成实践的培训转向。名师习惯于教师的角色,具有能力探讨较抽象、较深入的课程问题,有带教老师、课程编制、教学视导能力,培训应对名师提供系统的资助服务,使其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为系统、深入的课程知识,追求课程智慧。培训课程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集中专题培训,导师结对指导,个人研修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建立讲师团制度和“名师”带教骨干教师制度、蹲点培训、建立名师个人网页,开展成果展示活动。在培训方式上,将理论知识讲授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使理论培训注重操作性,实践课程注重理论性。采用集中通识培训、学科实践培训、导师和学员交互式个性培训、跨区域交流培训等方式进行,切实提升名师的课程转化力。一是采用“互动性”培训方式。其具体做法是由学科专家组织学科讲座活动,传递学科前沿信息或讲述教学实践经验,将学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学员专业水平。另一方面,由学员将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困惑、问题提出来,学科专家或导师针对具体情况答疑解惑,提出预设性“策略”与“建议”。二是“实战性”培训方式。其具体步骤是先由学员上课,然后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学员进行初步诊断,发现问题,导师引导学员有针对性地探讨问题,并将有关教学理论引入课堂。如由不同学员执教同一教案,在比较中寻求最佳教学组合,进一步检验预设性“策略”与“建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三是“观摩式”培训方式,如同一导师指导的学员相互观摩,学科间不同导师学员相互观摩,本市同行跨学区观摩,跨地市同行观摩。四是导师和学员交互式个性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是由导师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化指导。

参考文献:

[1] 崔允.课程改革政策执行――一种分析的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1-6.

篇3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问题与策略;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

“十三五”开局,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内涵与形式不断调整与提升,名师工作室一直以教师学习共同体和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形式,为教育教学深入研究提供了交流研讨平台,为教师成长提供了专业发展路径,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有效实践策略。不可否认,我们在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过程中对于推动教师培训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经验,也建立起了一系列配套的选拔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但从深层次分析,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和误区也逐渐浮现出来,名师工作室进入一种“高原”状态。

一是自主发展的动力与意识不强。名师工作室作为一个开放性非常强的非正式学习共同体,工作室的主持人和成员既要完成在专任岗位既定的工作任务,同时又要承担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分享、互动等工作,尽管很多工作室因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下工作理念与方法的限制,部分工作室仍没有形成自主发展、自主研修的良性运转机制,个别工作室主持人仅仅局限在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浅显层面,工作形态程式化、常规化、平庸化,基本上就是送课听课评课、座谈交流、网络教研、展示成果等几种形式,现实结果与预期效益落差太大。

二是个人定位与团队定位不准。和平区的名师工作室都是以某一名师为核心组建起来的。通过聚焦、定位主持人的教育教学主张、教育教学风格,用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学识修养、风格特色等去影响工作室的其他成员,促进名师自身以及更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前,个别工作室主持人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与团队发展的关系定位不准,还存在个人发展与团队研修相脱节的现状,同时因为对成员的专业发展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与指导,部分工作室也出现了成员专业成长发展缓慢的情况。

三是团队管理与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的区域名师需要有意识地提升个人领导力,运用战略思维,在团队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影响的作用,同时能够将区域内外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科研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名师工作室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部分工作室没有开辟出有效发展的途径,不会整合资源、利用资源,不会借助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指导实践,也不懂得如何更好地开展团队研修,缺乏管理意识和流程意识,活动尽管开展了很多,但是过程管理比较散乱,没有实现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创新。

沈阳市和平区在名师工作室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以“尊重差异,合作共赢”为名师工作室和区域名师培养的共同发展模式,这是基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及经验优势开展的人才培养战略,是借助区域教育资源优势实现与名师工作室共创特色发展模式的尝试与策略研究。

路径一:找准定位,打造品牌

通过工作室申报答辩考核的方式,以主持人的教学主张为答辩内容,引导工作室主持人深度思考与探索提炼自身的教育教学风格、特色和思想,快速定位主持人及其所带团队“品牌”的发展方向。准确定位是发展的前提,工作室建设要率先挖掘工作室主持人的教学主张,研究工作室主持人的教学风格与特点,掌握工作室主持人的能力优势,提高工作室成员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提炼他们的教学经验及教学特色,使其由“经验型” 教师向“研究型” 教师转变,由“标准型”教师向“特色型”教师转变。搭建工作室成员人才成长梯队,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在不同的起点、不同程度上都得到发展。

路径二:创新思路,转变方法

改变技术主义倾向,搭建多元化、开放性、互动性发展平台。鼓励工作室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导师负责制,即为工作室成员量身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促使工作室成员成长为某一专业领域的名师;项目牵动制,即确立一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开展专题研究,并相应承担区级培训项目的课程开发工作;成果辐射制,即将工作室成果以各种形式进行介绍、推广,启动区域性名师工作室特色发展论坛,鼓励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进行个性化展示,提出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观点,展开教育教学大讨论。开展多边合作,盘活区域资源,创设名师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环境。与其他地区联合开展“对话式”名师工作室交流活动,开启多地工作室合作发展模式。

路径三:制度转型,去行政化

减少行政管理的干预控制,变精细管理为政策引导和机制保障;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变常规考核为动态考核和特色考核;减轻名师岗位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保护名师积极性和身体健康,使其有时间和精力主持和参与名师工作室工作,开展专业研究、整理成果和培训指导教师,为名师工作室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区域差异化服务下的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名师发展的平台、人才培养的基地、教学示范的旗帜、科研兴教的引擎和教育改革的论坛。实现名师工作室研究进程、工作开展的延续性。

参考文献:

[1]我国名师工作室研究的回顾与省思,韩爽 于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0145期

[2]名师工作室环境中的教师专业成长―― 一种专业共同体的视角,全力,《当代教育科学》2009

[3]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的问题与建议,胡继飞,《基础教育》2012

篇4

新学期工作已拉开帷幕,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树立“育人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以普教德育工作意见和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为依据,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教师职业修养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以活动为载体,以“文明礼仪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为突破口继续抓好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延伸、社会辐射的德育工作格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师表风范,提升师德修养。以“修四德、强素质、

尽责任、构建和谐校园”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培养和谐、悦纳、睿智、大气的教师群体队伍。使教师享受职业尊严和幸福。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形成健康向

上的个性心理。培养活泼、健康、自信、大方的学生。

3、注重班主任教研,加强班级德育管理。

三、工作重点:

1、加强师德建设,注重教师职业修养的提升。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形成健康向

上的个性心理。

3、加强班主任教研,加强班级德育管理。

四、具体措施:

(一)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修养。

1、加强师德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修师德、强素质、尽责任,构建和谐校园”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为切入点,以德为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标准,以“四主动”和爱岗、爱生、爱校为主要内容的争做“主人”师德教育活动为突破,以期达到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的目的,形成聚心凝力的教师团队,将开展以下活动:

1、继续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师德的认识,采取学、讲、思结合的形式,系统的组织教师观摩教师礼仪录像,学习全国师德典型事迹,并组织开展讨论辨析,进而提高认识。

2、通过查摆、整改、实做三个环节,增强教师对师德形象的重视并主动完成本职工作。

(1)查摆:查思想根源,对师德认识,自己从教行为;摆有违师德的言行及工作中的差距。这个环节采取自查自摆,9月份写出自检报告。

(2)整改:根据查摆的不足及不良现象,制定出整改措施。(9月末完成)

(3)实做:以“四个”主动为标准,按照“四个主动”的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这三个环节除个人自省、自检外,学校将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调查(问卷、座谈会)了解学校管理上、教师师德等方面存在的影响学校发展及声誉的问题,进而结合个人查摆的差距,采取针对措施,开展教育,以期提高学校教师在校内外的声誉。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达到自我教育,促进学校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

3、在校内开展推名师、树名师、学名师、做名师活动。

(1)自荐申报、建名师升级档案(按各层次标准、由个人对号入座)

(2)宣传名师、创设学名师氛围,利用校报、广播分期对名师进行宣传,掀起学、做名师的。

(3)名师交流。为了打造和发扬团队精神,本学期推选出优秀团队进行交流、研讨。

(4)开展团队竞赛

4、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开展重点教育活动基础上,抓好常规,常规主要以六查六看为主要内容的强化教育。

六查六看:

一查依法执教,看有无岐视后进生或将学生撵出课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二查爱岗敬业,看有无不坚守岗位,不认真备课,不按时上课,不批改学生作业现象。

三查教研业务,看是否参加教研教改,坚持业务学习,集体备课。

四查团结协作,看有无同事间闹矛盾、搬弄是非和搞不团结现象。

五查“三乱治理,看有无有偿家教,乱订教辅资料现象。

六查为人师表,看工作期间有无酗酒、脱岗、上课接打手机、接待客人、网上游戏等不良行为。

5、继续开展送温暧工程,尽其所能,帮助和协助教职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创建温馨和谐家庭环境。

6、继续做好推优入党,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以学习结对、谈心等形式对党员进和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其真正的发挥作用。

7、总结表彰。学期未,将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师德交流大会。

2、加强班级德育管理: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注重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培训,以更好的促进班级德育管理的实施。继续抓好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强化班主任教研,通过校本分层培训、聆听专家讲座、撰写班主任工作案例、开展班主任论坛、组织班队活动观摩等途径,不断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本学期我校从以下方面进行:

篇5

一、创建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常态

1. 县级机构形成合力支持

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县教研室、县电教教仪站是教师培训的支持单位,县内一切教师培训均由教师进修学校统筹安排,由教研室、电教站协助。教师进修学校年初根据有关教师培训要求,结合本县教师的不同需求,拟订全年培训工作计划,局长组织召开师培工作会议,讨论、修改,形成文件,确定师培经费总额,进修校按计划组织实施。

2. 县、片和校联动互助支持

县教师进修校培训者、教研室教研员、电教站电教员及县级导师团队为全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由县名师工作管理办公室(设在进修校)统一管理。片区教育督导站的师培专干、教研员、电教干事及片区教学研究工作室教师为片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同时接受县名师工作管理办公室管理,接受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的指导。中小学校校长、教导科研主任、信息技术主任及学科教研组为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接受县、片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的指导。

二、走访培训―即时现场培训与指导的途径

走访培训是指县教师进修学校安排县级或片区导师,乘坐移动教育资源车,利用自身智力资源和车载教育资源、设备在农村中小学校持续开展的各类教师巡回培训指导活动。走访培训突出五大特点:一是县进修校、教研室、电教站、督导站专职导师重心下移,2/5~3/5工作时间下校,深入课堂,查找问题,分析需求。二是兼职导师示范支持,即县级中小学校导师1/5工作时间,片区导师1/10工作时间研究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三是专兼结合,县级导师团队分4个小组,每小组专兼搭配、学科搭配。四是片区导师以服务本地教师为主,以联合教研形式定期开展研究活动。五是县级导师包片定校,全县8个片区,每组定点联系两个片区,10~15所学校,采用查找问题专职为主,解决急需专兼结合, 观察变化专职为主,持续跟进专兼结合的四步工作法开展工作。

县教师进修学校根据中小学校提出的需求,培训、教研、电教机构教师、县片区导师团队教师下校调研分析所得的需求,中小学校学科教师反映的需求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等统一制订培训及下校计划,计划明确时间、地点(学校)、需求内容、完成任务团队等内容,教科局召开学期教师培训工作启动会,学校校长及县级4个片区9个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教师等参加,学习这一计划,领取任务,团队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届时,进修学校培训处按计划时间通知导师搭乘移动资源车前往学校,县名师管理办、进修校培训处参与并考核各团队小组培训活动。

三、领导支持―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建好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保证。分管教育的各领导对项目工作投入很大的热情。他们每到学校指导工作,都要了解“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的实施情况。县教科局等领导经常深入学校与校长一起研究培训内容和方式,有力地推动项目工作的开展。

四、满足需求―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达成要求

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和教师需求,协助学校和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开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培训计划和指导建议,满足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目标宗旨。

以月山小学为例。月山小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薄弱,离县城60千米,教师编制紧缺,一位教师常兼几门学科教学,能走出学校,外出学习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上学期,导师王智群到校调研,校长刘明现向他反映这一现状,并提出亟须对4位特岗教师进行教学常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示范的跟岗培训,希望县级导师一对一地在校进行一周的示范指导。连续一周下乡指导,对兼职为主的导师团队来说,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回县后,王智群向导师团队和县名师办汇报这一情况,大家认为,学校的需求很实,而且很急,应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导师该如何选派是个问题。县级兼职导师一周从事项目的时间1~2天,这是每位校长都清楚的。县名师办、人事股负责人立即召集陵江小学等校校长进行紧急沟通,派出4位导师到校指导,4位特岗教师全程学习4位导师一日教学流程、完整一课教学设计和授课的教学模式方法。学期末,刘校长反馈,名师办的实地效果测评显示,4位跟岗教师进步快,变化大。这学期,这4位特岗教师每周1位轮转,持续到4位导师所在学校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活动。

五、提供资源―教师支持服务体系持续运行的条件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支持体系,是教师支持服务体系运行的基础。导师在工作过程中,根据学校教师的需求,不断总结、梳理、开发在指导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及时添加到资源包中。开发的培训资源包、信息资源包、知识拓展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提供丰富的资源。

培训资源包是导师自己开发或收集整理他人的,到学校走访时所用的系列资源,包括需求菜单、专题讲座、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例视频等。教师通过学习借鉴,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信息资源包有优质网站、教育电视节目、报刊杂志、培训信息、名师、专家的推荐等。信息资源包的提供,可以弥补学校教师遇到困难而本校不能解决、导师不在现场的不足;知识拓展包主要储存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教学及学科领域相关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一校一包,适时更新,供教师广泛阅览,丰富综合知识。

六、五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通过走访学校,发现每所学校教师的需求情况各不相同,导师团队将各导师小组的教师需求汇总、整理、归纳,最后概括为五类。即通识理念知识普及、学科课标教材过关、课堂教学要求规范、实践研修能力提高及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各导师小组根据五类需求与学校教师对照研讨,规划教师培训项目,确定提升目标。在走访培训时,按五步提升进程,导师分步对教师进行培训,每完成一项,由教师接受统一考试考核,合格者再进入第二步,不合格者,继续学习,直至合格,方可进入下一步。

七、表彰奖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县教科局拿出1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每年走访培训导师下校的生活(40元/天)和交通(10元/天)的补助,按20%评选比例表彰奖励专业发展先进个人(每位奖金300元,优秀导师发奖金500元),评选10~15所先进学校(每校奖励1 000元),目标考核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学校,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别增加5%、4%和3%。

李仕凯,小学语文教研员,省特级教师,在上周期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和本周期“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中是县级专职导师。2015年,正值项目关闭之际,也是其满60岁退休之年。7年的导师工作,他已走遍72所中心小学、82所村小,达到4个轮回,正是他前16年下乡教学研究次数的总和。2015年1月,县导师名师工作总结会上,教科局领导对他23年兢兢业业研究县小学语文教学,抓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所做出的成绩进行充分肯定。

在和年轻导师交流时,他说道:“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导师制的实施,加速了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方便、快捷获取专业指导和资源比以前翻了几番。一组数据既让我们感到吃惊,又使所有导师受到鼓舞,进一步增强导师工作的责任心。往返走访一轮中心小学总里程为7 046公里,往返走访一轮村级小学总里程为9 390公里,完整一轮走访中心小学、村级小学公里数为16 436公里,李仕凯老师做7年导师共行程65 744公里,每年约为1万公里。

八、传播推广―支持服务体系创新的生命

篇6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为主题,以课堂教学改革落实为核心,以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为动力,创新教学常规管理,向教学常规要效益,做实校本教研,遵循用“最简单的办法追求高效”的原则,全力打造高效务实课堂,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着力提高教学效能,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新突破。

 

二、工作目标

 

1、实施语文学科“读写一体化”教学改革,让“阅读、写作、练字”成为语文学科三大永恒主题。

 

2、数学物理化学学科,根据学科特点“题目千千万,题型一二三”,对教材、资料等按单元章节进行“总结、凝炼、提升”。

 

3、英语学科,一是以“单词快记、阅读与听力”为主题编写基础年级校本教材,二是对“复习闯关”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凝炼形成理论和实践体系。

 

4、深入研究探索, 建设“一对一数字化”高效智能课堂。

 

5、创新教学常规管理,向教学常规要效益。

 

6、对学校名师工作室进行内涵建设。

 

7、强化校本培训,加强学科思想建设,提升学科素养,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8、加强教研活动管理,进一步完善资源库建设。

 

9、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研究,制定科学评价体系,构建生本课堂。

 

10、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1、加强毕业年级和结业学科管理,强化备考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三、工作措施

 

(一)创新教学常规管理,深化“三步五环两段课堂导学模式”。

 

1、教学常规管理和考核进行改革创新。实行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静态管理项目为备课、学案、课件、作业、听评课、单元检测,动态管理项目为课堂教学、备教一致情况、作业设置情况。

 

动态考核就是逐步探索建立一个以打造高效课堂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全面监督监控为基础,以加强集体备课实效性、提高电子备课、学案、课件质量为动力,以完善的教学常规管理为载体的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使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和过程都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制定《教学常规动态考核细则》,动态考核实行业务干部与骨干教师教师全员参与,学校成立13个教学常规动态考核小组,各年级、各学科交叉进行,对所有任兼课教师课堂全覆盖。动态考核凸显课堂教学在提升教学质量中的主阵地作用,增强考核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2、以课堂教学动态考核为契机,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统一思想,分析形势,明确现状,研究对策,使全体教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制,形成合力,课堂教学讲质量、求效益,做到学、练、导相结合、温故知新相结合,着重解决“四弱”问题。

 

(二)实施“五案六环”集体备课模式,打造电子备课、学案、课件三位一体高效课堂。

 

为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集思广益,实现智慧共享资源共享,学校实施“五案六环”集体备课法。

 

1、五案即“个案、初案、定案、复案、补案”,个人初备形成个案,集体研讨形成初案,二次加工形成定案,课前再备形成复案,课后反思形成补案。

 

2、六环即“一统二独三研四修五创六补”。

 

一统就是学期初学校统一组织大集体备课:定方向-定规划-定内容-定措施要求。

 

二独就是日常集体备课时,主备人根据任务独立通研教材。

 

三研就是集体研讨-集思广益,形成初案:集体备课时主备人结合多媒体课件对个人备课进行全面分析,就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及突破、探究问题的设计、教法学法等谈出自己的观点及设计方案,后进行重点环节交流研讨,备课组成员要针对主备人的观点,积极谈自己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及观点,博采众长,进一步修改完善个人备课、学案、课件形成初案。

 

四修就是博采众长-去粗取精-形成定案:各主备人博采众长统一各环节备课组成员的意见,并据此二次修定形成定案。

 

五创就是创新思路-形成个人特色-打造高效课堂形成复案。

 

六补就是课后根据上课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课后反思,并修改完善导形成补案。

 

本学期,学校在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中全面实施教师电子备课、学案、课件三位一体体系:学案和课件从电子备课中精简而出,课件注重呈现教学过程、学法指导等,学案注重呈现预习、自主学习与检测功能。不管是学案还是课件内容都要精炼、典型,当堂完成。

 

通过实施“五案六环集体备课”模式,营造浓厚的交流、合作、探究的教研氛围,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力争各学科打造出一批精品备课、学案与课件,使学校的备课、教学、教研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三)强化校本培训,加强学科思想建设,促进教师素质提高。一是学校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等方式对课标、学科规范进行系统学习与研究,促使教师了解掌握课标要求,增加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二是组织教师对近5年中考题进行研究,制定中考双向细目表,将考试重点与教学相结合,通过考试研究,把握教材知识传授的难度、深度、广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通过示范课、展示课、师徒结对等多种方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培养一批青年骨干名师。三是强化校本教研,学校将教育理论学习、教学论坛研讨、优秀课例观评、同课异构活动、优质课评选观摩等系列活动融为一体,以活动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业务能力。四是专家引领,学校安排教师外出参加学科教学培训、教学管理培训、课改实验观摩学习、NOC学习培训、三级建模学习观摩等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学xxx台。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执教能力、优化课堂设计提升课堂效率。

 

(四)探索有效的分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是降低难度,让学困生学有所得,重树信心,逐步增强成就感,产生前进的动力;二是培优拔高,让优生有更多的展现提高机会,最后达到齐头并进共同享受成功的乐趣。初步想法是学生住宿之后自习较多,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实行分层学习: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和选取的学习指导小组(每科均有,各科之间人员尽量不重合)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重点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习惯、信心,使他们能够学得进、跟得上、感兴趣,帮助他们战胜自我,找回学习的自尊心并享受成功。对于基础相对较好地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分别加入各科学习指导小组,和各科教师共同设计选题,以此锻炼其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加强他们的思维方法训练,培养他们的学习个性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教研日活动管理,进一步完善资源库建设。

 

加强教研日活动管理,增强活动的计划性。以资源库建设的融合为突破口,将集体备课与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结合起来。学科组(备课组)制定好月度教学资源制定计划,建立教师分工制作—备课组长审核把关—集体备课研讨完善确定为基本模式的学校教学资源制作上传模式,通过分工合作,打造优质备课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加强课题研究与专题培训学习。教研活动要突出专业化和实效性,要对方案的制定、过程管理、结果的完善做好统筹规划,特别是要加强成型模式的推广和深化,注重对典型课例和课堂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的研究。组织好网络教研、网上备课、评课议课等活动,发挥网络优势,促进教研工作的深化。

 

落实好班级教导会制度。定期组织班级教导会,做好班级会诊,共同协商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落实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将学生的过程性管理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全面化、制度化。

 

(六)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一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一名学生制定符合自己能力的学习目标。几学期以来我们的做法是:每名学生在班内找一名要超越的对手,这样每一名学生都有了实实在在的前进动力,而被超越的学生也就有了紧迫感,于是,就产生了双重激励机制。二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要求班主任从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组织纪律等多方面全方位了解学生,分期、分批、有重点地适时召开各类学生座谈会,使他们明确各自的目标,看到希望,产生动力。三是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以及诚信教育,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四是制定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并对照标准开展各类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主题教育活动。以经典阅读为依托,以语文组、英语组为主,分年级分学科确立读书任务目标,并通过系列读书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五是加强学习小组建设,培养学生规范的课堂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书写习惯、考试习惯、用眼习惯等,依托德育处班级学生培养方案,做好学生习惯培养。

 

(七)提升毕业年级和结业学科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毕业年级和结业学科管理水平,强化备考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使毕业年级教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制。二是定期召开教师会、家长会、学生会,统一思想,分析形势,明确现状,研究对策,形成合力。三是狠抓学科的课堂教学,讲质量、求效益。每节课要做到学、练、导相结合、温故知新相结合,在配套训练中培养能力,在专题综合中发展智力。四是深入课堂进行跟踪听课,督促检查,解决弱班、弱师、弱科、弱生问题。五是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借鉴、移植其他学校先进的、可行的做法,以人之长补已这短。六是加强优生培养。

 

(八)深化名师工作室内涵建设与青蓝工作建设。

 

名师工作室将围绕 “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研究方向,从“团队建设,培育名师,发挥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全面提升带动作用,实现课堂教学创新出样板、出模式、出质量,课题研究出成果,形成名优群体效应,对学校学科教学教研做定向业务指导,带动全体教师稳步成长,教学成绩教学影响力明显提升。

 

落实好青蓝工程各项活动,定期组织座谈调研,及时调整阶段性培养任务,将培养任务完成情况及培养效果纳入骨干教师考核,确保活动实效。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论坛、常规展评、优秀论文(或教学反思)评选、青年教师点评课、汇报课、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系列活动,展示教师培养效果。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名师培养系列活动,促进青年名师尽快成长,为学校发展增添活力。

 

四、主要教学活动

 

二月份

 

1、开学初教学情况调研

 

2、召开学科组长、备课组长会议,布置安排本学期的工作

 

3、制定下发校历表、教学进度、重点活动安排表

 

4、制定学生学习规范、小组合作学习方案

 

三月份

 

1、教学常规规落实活动月

 

2、教学成绩分析会(暨上年度教学表彰会)

 

3、新入职教师调研课

 

4、开展新学期教学秩序检查

 

5、深化教学改革会议,加速推进我校教改进程。

 

6、制定教师学科素养培训方案

 

7、制定教学常规动态考核方案

 

8、组织课标学习活动

 

9、制定空中课堂班级考核方案

 

10、县教学资源平台应用培训

 

11、制定全校性阅读计划。

 

四月份

 

1、组织学科教学规范学习活动

 

2、课改工作推进会,安排推进课改工作

 

3、规范教学常规培训工作会

 

4、作业常规专项检查督导活动,优化末作业设计

 

5、深化青蓝工程:新入职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活动。

 

6、开设公共书法课

 

7、制定我校提升英语学科教学质量方案及配套文件。

 

8、制定我校作业审查审批制度,并具体落实

 

9、制定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及活动配档表,并严格按方案实施

 

五月份

 

1、教学常规反馈研讨会

 

2、期中阶段性诊断测试,教学质量分析、表彰

 

3、班级教学现状调研活动

 

4、各学科优秀课例初步征集评选,后进一步修改完善。

 

5、安排课改教师课堂展示活动

 

6、进行优秀教案和优秀作业评选,作业分层、作业质量、批改质量。

 

7、名师工作室活动示范展示

 

8、英语单元复习四步闯关校本教材最后修订印刷。

 

六月份

 

1、组织县订单市教研复习课专项指导活动

 

2、优秀教学资源评选活动(精品课件、精品学案、精品作业等评选)

 

3、准备同课异构事宜,并报教研室,开一下眼界,相互学习

 

4、教学考核方案调研修订、征集意见,提交教代会审核。

 

5、制定21年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方案

 

6、组织课堂教学管理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学论坛

 

7、课改教师示范课

 

8、毕业年级复习研讨会

 

七月份

 

1. 复习课研讨

 

2.系列竞赛活动,评价奖惩

 

3. 教学常规考核汇总

 

4. 课改教师课改成果调研

 

5、期末诊断性测试

 

篇7

在许多人才市场,一中常常是众多求职者的首选目标。而一中人也以自己是一中团队中的一员倍感自豪。南通一中,为何如此具有吸引力?这,首先得益于校领导班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一、善待每个教职员工,使学校集体与职工个人同步发展

教职工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发展需要每一个教职员工尽心尽力。只有每一个教职工认同自己的学校,主动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竭力工作,学校的发展才会象顺水行舟。正是有了这个共同的认识,我们的校领导班子把善待每一个教职员工看作自己进行管理的前提条件,把如何对待教职员工的困扰与困难当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对这一点,一中人深有体会。 过效曾老师一家三口在校任教,去年过老师远在外地的亲人去世,当他们收拾行囊正准备匆匆赶去奔丧时,学校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需,特此安排一辆专车送他们一家人前去。每每想起此事,过老师一家人总是热泪盈眶,他们说:就看在这一点上,我们在一中干一辈子值得。今年过老师的爱人季老师光荣退休,座谈会上季老师心情难以平静,“一中平时待我们太好了,现在我退休了,只要一中一声召唤,我肯定随叫随到,因为一中是我们永远的家。” 善待每一位教职员工还体现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有口皆碑。冬日的早晨,许多老师来不及用早餐,就赶到学校主持晨读,当他们一下课,他们会发现,食堂已送来了热腾腾的豆浆,热呼呼的包子。喝着豆浆,吃着包子每一位老师都感到由衷的欣慰。在一中当老师真幸福。 青年人都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到一中他们对自己的前途都有着自己的考虑。学校领导深谙这一点,尽力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成才成名的条件。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大规模对外公开教学活动,每一次都推出一大批新人,让他们经受锻炼,迅速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还把他们的论文、教案编辑成书,请正式的出版社出版。这一切让青年老师对自己更是充满自信,同时,对学校也充满感激。他们深深地感到,他们个人能与学校一起共同发展,在一中当老师有前途。

篇8

关键词:教科研;搭建平台;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42-03

一、教科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

教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作为科学研究一个分支的教科研总是为如何解决现实教学活动中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而展开的,即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教学。简言之,教科研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学习和探究的有机结合,是加速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换的最佳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是指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主要通过教师自身的学习反思在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个人成长与实现;另一方面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教育部门或学校通过提供培训等各种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教科研与教师成长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就要对教育的规模、目标、制度及内容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决策;另一方面,课改的逐渐深入,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因此,积极探索、实践能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成为必然趋势。

教师队伍是学校的根本和保证,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更与学校的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如何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教师以此为研究探讨对象,努力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过程既是教师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型” 向“专家型”转化的教科研过程,也是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的专业成长过程。

三、以教科研为抓手 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科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已逐渐深入人心。为鼓励教师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我校以教科研为抓手,努力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一)建立健全教科研机构,完善规章制度

制定了《教科研配套(奖励)办法》,对课题研究、教科研成果、学术论文论著、论文评比获奖、专利等作了明确规定。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提升教科研水平,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发展,我校在《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中将教师的年度教科研工作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以教研活动为依托,教科研“常态化”

我校将每周一下午的两节课后定为教研活动时间,教研活动形式包括专家讲座、教师培训后总结、校(系)骨干或青年教师公开课展示、集体备课评课等。

1.推行“每日开放课”、“每周公开课”。在全校范围内推行“每日开放课”、“每周公开课”。各系部每周推荐1名教师,由教学科研处根据课表统一安排开放/公开课时间,并提前1周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向全校教师公布开放课的相关信息,包括时间、地点、授课教师、班级和授课内容等。要求全部听课教师(各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或教务秘书至少有1人)签到、做好听课记录及评课总结。教学科研处定期组织开放课听课反馈交流会,邀请学校在省级“‘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中获奖的教师介绍如何备课、说课、上课、听课以及评课,并对开放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多听”、“多学”、“多交流”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勤于思考、勇于发现题和善于通过科研解决问题。开放课与公开课制度的推行,增加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了天天有课听、人人都上开放课的良好局面,为教师开展教科研提供了素材和拓展了思路。

2.加大教师教科研培训力度和广度。为开阔教师视野、拓宽其科研思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加大了以“请进来,走出去”为特色的教师培训力度。

请进来,即邀请专家、名师来校举办讲座。如,为使教师熟练运用“中国知网”这一科研平台,提高其教科研水平,学校邀请了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专家来校作“如何使用中国知网提高教科研水平”讲座。又如,针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教科研等热点难点问题,举办了全国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杨老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例》、全国职业学校信息化比赛一等奖获得者路晓凤老师的《信息化的语文课堂设计从“模糊”走向“清晰”――我的信息化大赛之旅》、青果公司专家的《如何创建教师学习空间》和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蒋慕东博士的《先写楷书,再写草书――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等系列讲座。

走出去,即本着公平、公正及教师自荐和系部推荐的原则,每年选派大量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科研培训。为实现全员培训及达到以点带面的培训效果,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市级培训,每2-3年参加一次省级及以上培训。省、市级培训教师在培训后1个月内完成培训后感想的培训总结,并在系部教研活动时汇报。出国培训教师回校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专题讲座,进行成果汇报会,让全校教师共享培训成果。近五年来,学校投入近200万元,选派了30多位教师走出国门,到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国家进修和考察交流。这些举措,让教师对国际先进理念、办学模式、培养方法和教学经验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效提高了其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3.以国家、省、市各级教学竞赛为契机,掀起教科研热潮。近几年来,为实现以赛促教和以赛促研的目标,学校上至校长下到每一位教师对各级各类教学大赛愈加重视,不仅从政策、制度、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以此为契机,通过对竞赛活动的严密组织和层层打磨,掀起了全校教师申请各级科研课题进行研究的科研热潮。

(1)广泛动员,全员培训。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教学分管校长、教学科研处处长及各系部主任为首的指导小组,根据省、国赛要求制定了校级竞赛工作方案。各系部收集、学习省市相关文件,制定活动方案,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在全校教研活动大会上,主管教学校长就教学竞赛活动的意义、程序等作进一步阐释,鼓励老、中、青教师全员参与,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全体教学人员参加了在我校举办的淮安市“五课”教研工作培训会,对省体育与心理健康中心组组长钱爱成、省语文中心组组长何忠及省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心组组长石光耀等专家的有关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反思撰写、教学策略安排、教学程序布设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等讲座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对自己今后的教学研究方向更加明确。

(2)教研室、系部、学校、淮安市等层层打磨。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个人申报、教研室―系部―学校层层把关选拔市级参赛选手。首先,发挥教研室、系部集体备课优势和教学团队群策群力作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积极探讨。其次,在全校观摩活动中,教师参照《教师说课评分表》对各系部推荐的选手进行打分,选出市赛选手,且要总结其优点指出不足,以便其他老师取长补短。再次,选手对教案、说课稿进行认真修改、打磨后,学校组织校内评委,严格按照比赛要求对选手的教案撰写及说课展示进行点评。最后,邀请本校、本市兄弟院校的专家对在市赛中入围省赛选手的教案、说课进行点评。

近几年来,我校在“‘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中获得省示范课3项、研究课十几项,淮安市示范课20多项。2011年,受淮安市教育局委托,开展了淮安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推进中职校教学改革的研究――以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的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且对我校以“‘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为契机,激发教师教科研热情,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

(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教科研“科研化”

课题研究是教科研工作的载体。近几年来,我校承担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7项、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3项及多项市级重点规划课题的研究,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走上科研的道路,激发了其研究热情,为教师的专业成L铺设了道路。

(四)实施“五大工程”,树立教科研标杆

篇9

老师们,同学们!“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xx中学去年在全校师生努力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各方面均取得可喜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这是xx中学师生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的结果,是xx中学师生一直以来艰苦奋斗、勤俭办校的结果,也是xx中学师生顽强拼搏、自加压力、负重前进所取得的结果。

过去一年来,全体师生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与时俱进,真抓实干,使得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今年中考又取得很好成绩。刚才x校长已作了说明,我不再在这里重复,但我总觉得这些成绩的获得确实来之不易,你们为学校争得荣誉,为全市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此,请允许我以个人的名义,向xx中学的全体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老师们!同学们!纵观我市教育发展情况,成绩是喜人的,而形势又是迫人的,在教育发展这个大环境里,停滞就意味着失败,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来不得半点自满。现在,新的学年又开始了,又是播种、耕耘的时候,又是辛勤付出的时候,付出了汗水,才会有好的收成,因此,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在新的征程里,戒骄戒躁,团结协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振兴我市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值此机会,我提三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1、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名师工程。创办名校,就要有名师,名师是一间学校的一张名片,能提升学校的品位,更能提高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质量。xx中学是一所充满活力的学校,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优势及条件,开展“创名师”的活动,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敢于压担子,让年轻的教师及早地成长起来。通过各种渠道,磨炼教师的意志,开启教师们的智慧,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深受学生及社会欢迎的师资队伍。

2、继续实施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要站在现代教育的制高点,实施“科研兴校”的战略,构建教师、集体、个人,专业研究“三位一体”的校本科研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设备与师资力量的优势。通过建立培训制度,开发校本课程等渠道,走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之路,继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篇10

一、备课组取得的成绩

1、高二化学备课组是团结奋进的集体,在2011年春季会考中,我校化学科不及格的学生为23人,及格率96.17%,仅比二中低0.3%,远远超过十中。我们相信只要化学组坚持集体备课,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今后一定能够超过二中。

2、我精心指导高二化学组教师参加市、区两级举行的

教学竞赛,把参赛当成全组的事情,教学设计上勇于加培训,为参加市级比赛做准备。课比赛、“网络整合”教学实录比赛中,我组的成员积极参加,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顺义区基本功笔试中,全组成绩合格,丁立平老师还被选拔到区里参加培训,为参加市级比赛做准备。

二、个人取得的教学成绩

1、在2011年春季会考中,我所教的三个班(1个实验班,2个平行班),取得了会考及格率100%的好成绩,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

2、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都得到了领导、老师的赞赏。我所教的学生张迪获市级一等奖,张立文、焦阳获市级二等奖,张楠、胡胡子健获市级三等奖。

3、一年来,我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不断向名师、同事学习。在2011年5月26日,我在阶梯教室上了一节“全校示范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都得到了领导、老师的赞赏。

三、教育进修、教育科研、社会工作、论文获奖

1、参加顺义区名师工作室

我是第二届“顺义区名师工作室”的一员,在赵向军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的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这一年,我完成了高三二轮、冲刺题目的编写工作;完成了选修四第四章的教学设计任务。在名师的带动下,我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进行了实践探究。我们听讲座、开研讨会、课堂设计和实践,虽然紧张忙碌,但是也非常充实,我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2、参加顺义区骨干班主任研修班

2009年11月,我被选拔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与顺义区联合举办的“骨干班主任研修班”,每周六都要参加研修培训。在众多专家和优秀班主任的引领下,我的教育观、学生观与时俱进,理念引导了方法,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效果更好。

3、论文获奖:

2010年4月,我撰写的教学设计《“盐类水解”的教学设计》获第五届“全国实验区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二等奖。

2011年1月,我的文章《做专业、智慧的班主任》获全国“和谐德育与班主任治班方略”论文评比一等奖。

2011年六月,我被评为顺义区“十一五”继续教育“先进培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