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4:1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学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学术论文

篇1

1文献的概念及其分类

文献是通过载体记录的知识,载体是文字语言附着物,是物质形态。从古至今,载体有竹简、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等。科技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一切著作的总称。其分类包括:①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②二次文献。在一次文献基础上加工而成,常称为“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摘要等。③三次文献。通过检索工具(二次文献)收集原始资料(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成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如综述、述评、年评、指南等。④零次文献。

未成文的口头传递的信息,或手稿之类的资料,即还没有传播载体。

从上可以看出,综述既不同于原始论文,不属一次文献,也不是论文的摘要、索引或书目,不属二次文献,而是一次文献高度浓缩的产物,是把多篇相关文献综合加工而写成的三次文献。因此,综述包容的信息量大、反映学术动态快,是获取信息、促进科研、指导实际工作的有效途径。

2文献综述的特点

综述包括现状综述——成就性综述、回顾性综述——动态性综述和专题争鸣性综述三种。其特点如下:①资料来源是拿别人的文章做自己的文章。②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不是人或动物。③内容涉及面广,信息浓缩、精炼。④叙述性的表现手法,以事实为基础,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评论。⑤引文多,有很强的参考性。

3撰写文献综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特点如文献数量多、增长快,内容分散,重复交叉,语种增加,知识老化加速,质量下降,时滞严重等,呼唤着护理综述文章的出现,使其显得非常必要。此外,综述是知识再创造的研究(科研分为创造知识、修改知识、综合利用知识),写作综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成熟,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再则,综述提供回溯检索文献线索等,以上说明文献综述的撰写显得非常重要。

4写作步骤

4.1选题

①选取护理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②选取位于学科前沿,有一定超前性,能反映新成果、新技术、新动向或矛盾焦点的问题。③选取自己熟悉或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题目。④选题要大小适度。⑤希望在杂志发表的综述,应注意期刊的要求。总之,选题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掌握四个相符:与个人主观条件相符、与自身客观条件相符、与护理进展现实相符、与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相符。

4.2收集文献资料

4.2.1对文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①数量要求。>40篇,有人提出初始收集资料最好>100篇。②质量要求。年代分析,文献发表的年代越近越好,近3年最好,至多不超过5年;专业分析,资料来自本专业学术期刊、核心期刊的论著性文章;国别分析,资料来自本课题研究的先进国家、权威机构、有威望的专家;主题分析,引用资料的主题与自己的选题相同或相近。

4.2.2收集方法:①顺查法。顺年查找,由远及近。②逆查法。由近及远,从当前开始,倒查近3年或5年的文献。③追溯法。又称篇后文献检索法,是利用已发表综述后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

4.2.3检索工具:有目录、索引、文摘等类型。①中文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中国医学文摘》和《国外医学》等。②英文工具。美国《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等。③联机与光盘。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联机数据库(MEDLINE)等。④网上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医药信息检索系统网上数据库等。

4.2.4检索途径:①题名途径(主要按书名、刊名检索)。②著者途径(按作者姓名检索)。③分类途径(按文献所属学科类查)。中国图书分类法规定,“R”是医药卫生,如R4为临床医学,R47为护理学,R248为中医护理学,R5为内科学等。④主题途径(按规范化术语即主题词查)。

4.3整理加工文献

①阅读(浏览、粗读、精读;应确定优先阅读的文献)。②整理、分类、筛选。③综合组织(可按主论点、分论点组织论证材料,确定论证方法,安排层次结构)。④拟定提纲,完成全文。

篇2

护士语言的运用原则

语言在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语言修养,是现代护士必备的条件,面对群体患者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是我们医护人员应该重视和探讨的一项内容。我认为在护理工作中,语言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语言要规范化

语言规范是指语言要符合语言学的科学性,要求我们发音清晰,语音准确,让病人听清听懂。语言交流要有系统性、逻辑性。只有这样,护士在汇报病情及与病人交谈,包括向家属交待病情时,才能做到语言精练,表达明确。

2语言要有情感性

护士对病人的语言要富有情感性,这首先取决于护士的情感控制与调节,这就要求护士上班时进入角色,不应该把个人家庭的烦恼迁延到工作中,应同情、尊重病人,运用礼貌用语,尤其对病人称呼,这是病人对医院及其医护人员的第一印像,称呼得当,首先使病人对你产生信任感。

3语言要有安慰性

护士对病人应使用安慰性语言,这对诊治过程中的病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病人患病在身,在心理上、躯体上都有痛苦,在治疗过程中,适当运用安慰性语言,会使病人感到护士对他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

4要注意巧用避讳语

护士这个职业要求护士必须将患者的护理过程及护理规程向患者做全面的讲解。这样就导致护士必须经常对患者说一些不便直接说明的话题或内容,如“耳聋”“腿跛”等。这时护理工作者就需要使用一些避讳语来进行委婉的表达,例如将“耳聋”改为“重听”,将“腿跛”改为“腿脚不方便”等。

语言要遵循道德规则

护士语言的表达要符合道德规则,语言的道德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严肃性:护士温柔的语言中带有几分自尊,既能体现出“同志式”的交际,又能使病人感到护理工作的严肃性。反之,说话随便,嘻嘻哈哈,会使病人感到不安全。

(2)高尚性:护士在岗的谈话内容,应限于医护方面或围绕本职业务范围内,不应在病人面前议论他人他事,更不应该谈论医院内部的矛盾及医护人员之间的是非。

篇3

关键词:学术伦理;交互主体性;学术共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65-02

交互主体性理论有利于学术共同体内部成员学术共识的达成,交互主体性孕育的学术伦理实践的践行能够有效预防学术腐败的生成。学术共识使学术共同体得以形成,学术共同体依靠共同的学术共识来维持学术共同体的生存。学术共同体对理论认识的承认,即需达成学术共识。学术共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理论工作者不应该盲目跟随学术共识,要有自身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主体间性的交往实践主旨在于重建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交往实践过程中,交往主体之间的共识达成,而且共识的达成出于自愿的原则,共识达成的交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相互理解行为。

一、 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学术伦理支点

(一)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内涵

交互主体性理论是克服技术理性弊端,通过主体与主题之间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来克服异化,进而建立起主体与社会、主体与客观、主体与主观之间的有效交流,交往理性是技术理性批判的重要维度,主体间性的交往实践主旨在于重建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交往实践过程中,交往主体之间的共识达成,而且共R的达成出于自愿的原则,共识达成的交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相互理解行为。

(二)交互主体性理论的提出

交互主体性理论是为了解决当代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界,而造成的自身困境,如水资源匮乏、雾霾等生存困境,而提出的克服主体欲望无限膨胀的哲学理论。交互主体性理论又称之为交往理性理论,是主体之间在确立人类自身生活世界过程中,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等的态度和观点的一致性的取得。交往理性不是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占有和控制,而是确立人类自身主观世界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的一致性,即重构生活世界的合理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为共识的达成需要广泛的交往空间。当代人类社会的弊端在于把自身建立在钢筋水泥的房子里,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更多采取剥削、掠夺的态度,人类不断沉醉于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的节节攀升,忽略了一点认识,那就是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主宰,人类从匍匐在上帝脚下的可怜被造物开始人类自身觉醒的路上渐行渐远,最终人类把自身成功的塑造成砍掉人类自身的牵绊,把自己束缚于钢筋水泥的建筑物之中,无法去理解和解读世界,更无法建构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合理的生活世界。人类借助于发达、便捷的科技和通信手段,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往和沟通,人类把自己囚禁与钢筋水泥的孤岛之上,切断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真正交流和沟通,而交互主体性理论的主旨在于重构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拓展主体之间交往的空间,冲破交往实践的藩篱,进而重建人类生活世界的开放性,重构人类生活世界的持续性和生存性。

二、学术共识是交互主体性的学术伦理的实践体现

学术共同体就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同行,同行在科学理论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同行评议是学术理论获得社会认可的首要前提性的社会活动。学术共同体内部同行评议存在人为因素,就会存在人为因素的影响。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同行评议有自己的管理体制,如论文评价等,与此同时,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专业性越来越强。

(一)学术共同体

学术共同体对理论认识的承认。以学术派别为依托的学术共同体,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但同时,不同派别的理论观点之争,也会阻碍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共识的达成。学术共同体内部都遵循自身的学术伦理,即自己的学术伦理规范。学术共同体就是人们所认为的同行,同行评议在学术活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不同学派,在学术进步过程中起到了不可限量的作用。

(二)学派

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的现实表现形式。学派是学术共同体在学术活动中的科研合作,学派在学术共同体中,是学术活动的展开形式,在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派遵守共同的研究方法,学术共同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研究习惯,不同学派之间存在竞争,学者之间用学派结合在一起,有着共同的学术倾向,不同学派之间存在竞争,维护学术自由。

(三)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学者创造性思维的显现。而创造性思维不可能是闭门造车,而是来自于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思维碰撞。即使学术共同体成员遵循共同的方法论和规范,并不意味着学术共同体成员思想处处保持一致,也会出现各种分歧,学术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术讨论能够激发学术共同体成员潜在的思维火花,促进新的学术活动实现质的飞跃。当然,科学认识活动在西方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之后,摆脱了对神学和意识形态的依附,取得了独立的存在形态,实现了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为学者阐明自己的理论认识提供了生存的学术空间,尽管,任何一个新的学说的诞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需要艰苦卓绝的抗争的,但是毕竟保证了自由的学术论争的氛围,承认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存在和竞争,体现了学术认识活动的社会进步性。

(四)学术成果的发表

学术成果的发表是学术活动争取社会承认的重要步骤。任何学术活动要想获得社会承认,就都要发表,为同行和社会所了解。如果学术成果不发表,就无法被同行所了解,更谈不上社会承认。但并不是所有有见地和创新的学术成果都会得到发表,常常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总之,学术理论不在于必须被证实,而在于学术理论本身的理论魅力和理论潜力,不能被证实的学术理论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学术共同体掀起的新的学术革命。学术共同体在确认学术的实际活动,对学术的确认是需要同行来评议的,即需达成共识。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的理论组织表现形式。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精诚合作的思想指导,在面对外部质疑时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学术共同体活动的积极组织形式。学术成果的发表是学术活动争取社会承认的重要步骤。

三、交互主w性伦理是解决学术腐败问题的学术伦理基础

学术伦理是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预防学术腐败问题,而且是解决学术腐败的问题的关键点。学术不可否认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研究成果,而且是学术共同体的特殊劳动成果,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由此不难推断出,学术伦理不仅是个人学术成果创作过程中的个人主体学识与德行的个体伦理,还应包括学术共同体成员的个人主体学识与德性的共同体伦理,同时更是学术共同体成员所应具备的职业伦理。要想从源头上预防学术腐败问题更应该切实加强学术伦理问题的构建,学术伦理问题是学术腐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前苏联的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实行学术自由才能真正推动学术的进步。没有人能够保证对学术成果的评价是准确无误的,权威性的评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术的发展,允许各种学术观点自由争论,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才会真正促进学术活动的进步。

学术理论不在于必须被证实,而在于学术理论本身的理论魅力和理论潜力,不能被证实的学术理论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学术共同体掀起的新的学术革命。学术共同体在确认学术的实际活动,对学术的确认是需要同行来评议的,即需达成共识。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的理论组织表现形式。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精诚合作的思想指导,在面对外部质疑时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学术共同体活动的积极组织形式。学术成果的发表是学术活动争取社会承认的重要步骤。理论界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向研究为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交互主体性伦理是学术伦理的理论基础,学术伦理的有效构建能够促进学术腐败问题的良性解决。

理论界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向研究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交互主体性伦理是学术伦理的理论基础,学术伦理的有效构建能够促进学术腐败问题的良性循环。而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相互表达的真诚性和语言表述的确定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在表述生活世界过程中的表述的真诚性,表达的真实性,而这恰恰是学术伦理表达的真实性是同出一辙的。学术理论要求学术共同体或者个人能够如实描述生活世界,对生活世界的表达出自自身的真诚性,语言描述的确定性,基于此基础上形成的学术伦理实践即是交互主体性伦理实践,是交往理性在生活世界的现实表述,更是主体之间的共识,而这也正是学术共同体成员所应遵循的学术伦理。

参考文献:

[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

[2]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6.

[3]俞吾金,陈学明.国外哲学流派新编[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2.

篇4

【关键词】人工肝血浆置换术;重型肝炎;护理

人工肝血浆置换(下称血浆置换)是用人工方法清除血液循环中因肝功能衰竭而产生的有害物质,使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代偿,从而为肝细胞的再生赢得时间,度过危险期以获得康复[1]。它是采用血浆分离器将患者血浆从全血中分离并弃去,同时代之以新鲜冰冻血浆。本科自2000年4月将血浆置换用于重型肝炎的辅助治疗至今,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30例,男122例,女8例;年龄20~65岁。药物性肝炎4例,急性重型肝炎5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2例,慢性重型肝炎109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效果评价:患者的乏力、纳差、恶心、腹胀等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精神好转,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胆红素下降。治愈35例,好转73例,自动出院14例,死亡8例,治愈好转率83.1%。

1.2治疗方法采用门冬氨酸钾镁、甘灵铵、还原型谷胱甘肽、思美太、丹参、促肝细胞生长素及人血白蛋白等支持治疗基础上行血浆置换。血流量60~100ml/min;血浆分离和输入血浆流量30~45ml/min,单次血浆置换量2000~3000ml,间隔时间3~5天,患者行1~3次血浆置换。

2护理

2.1术前准备

2.1.1物品准备人工肝室紫外线照射1h/d,物表用0.5%84消毒液擦拭,保持房间相对无菌。备2000~3000ml同型血浆,生理盐水、葡萄糖酸钙、异丙嗪、地塞米松等常规用药及急救药品、器械,穿刺针(16号动静脉置管用蝶形留置针)2个,穿刺盘1个。

2.1.2患者准备根据患者及家属文化层次的不同、性格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及家属讲解人工肝相关知识、目的、治疗方法、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处理措施,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的解释,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陌生心理。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仔细查看患者的病情及外周血管情况,判断穿刺难度。对神志不清、躁动不安者可以选择静脉置管。

2.2术中护理

2.2.1患者取平卧位,注意保暖。

2.2.2各管路、血浆分离器连接紧密,防止空气进入血液管路。严格无菌操作,穿刺成功后建立血管通路,连接血浆置换仪配套管路,打开流量泵进行血浆置换。

2.2.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持续心电监护,血氧监测,动态血压监测。必要时予以吸氧。

2.2.4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1)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畏寒、发热、荨麻疹、皮肤瘙痒等。治疗时常规静推地塞米松5mg,肌注苯海拉明20mg或异丙嗪25mg。(2)低血压:表现为头昏、心慌、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可减慢血流速度,必要时用升压药。(3)电解质紊乱:低血钙表现为患者口周发麻、出现肌肉痉挛、手足抽搐;低钾、钠,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处理是给予相应的电解质补充。(4)其他:如出血,治疗中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观察滤出血浆的颜色,判断是否溶血。

2.3术后护理

2.3.1嘱患者严格卧床休息。穿刺部位拔针后以食、中、无名指三指垫2~3块纱布压迫30min,轻重以指腹感到血管搏动和皮肤穿刺点无渗血为度。如有渗血再重复压迫,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必要时用沙袋压迫。穿刺侧肢体制动24h。

2.3.2饮食指导:给予优质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软食,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2.3.3加强巡视,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小结人工肝血浆置换术作为治疗重型肝炎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已被相关专家承认和肯定[2]。它降低了重型肝炎的病死率,缩短了疗程,为患者的康复和延长生存期,为肝移植争取了时间。在治疗过程中医护密切配合,加强术前、中、后护理,是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得以顺利进行和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篇5

1临床资料

1.1病例资料本组33例,男29例,女4例,年龄16~47岁,平均33.8岁,开放性损伤16例,闭合性损伤17例。致伤原因:交通伤25例,坠落伤4例,绞轧伤2例,火器伤1例,刀砍伤1例。致伤部位:肱动脉损伤2例,尺桡动脉损伤3例,股动脉损伤3例,股深动脉损伤3例,腘动脉损伤14例,胫前、后动脉损伤8例。动脉损伤类型:动脉完全断裂5例,不完全断裂20例,动脉血栓形成7例,假性动脉瘤1例。本组病例均合并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7例,伴行静脉损伤15例,神经损伤6例,其他脏器损伤5例。

1.2治疗方法血管吻合4例,血管修补20例,切开取栓子7例,结扎1例,静脉移植1例。根据骨折类型,分别用钢板、交锁髓内针、外固定器固定。

1.3结果手术成功修复32例,小腿中段截肢1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切开减压治愈。股动脉吻合口血栓1例,切除血栓部位后静脉移植再吻合成功。无死亡病例。

2术前护理

2.1迅速止血,控制损伤部位的血管出血四肢血管因管径不同,损伤后发生出血的程度和休克的比例也不同。大血管如股动脉、国动脉损伤后出血迅速,休克发生率高。对活动性出血部位,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力量的大小能达到止血目的,而不影响肢体血循环为宜,压力均匀,避免对局部血管神经的继发性损伤。也可用止血带法,尽量靠近伤口,以能阻断动脉出血为宜。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则止血效果更佳。切忌用止血钳盲目钳夹血管,以免损伤邻近的血管神经,给手术修复带来困难。对骨折的肢体予简单有效的外固定,防止骨折分离移位,进一步损伤血管和神经,加重局部出血和疼痛。

2.2迅速补充血容量,积极抗休克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序的血容量不足,尽快恢复有效的循环血容量是救治成功的基础。接诊后立即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通常使用16~18号留置静脉针,其有操作简单、迅速、管径粗、补液速度快等优点。对穿刺困难者,果断行头静脉或大隐静脉切开插管,禁止在损伤肢体远端建立静脉通道,在紧急情况下,在配血的同时,10min内快速输入7.5%的氯化钠液200~400ml,多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扩充血容量,一般均能使血压回升。随后可输入平衡液2000ml,此时如配血完成,即可输入适量全血,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从而保存患者的生命。

2.3加强伤肢观察,警惕血管损伤的可能四肢动脉损伤的局部临床表现有硬指标和软指标两大类征象[1]。前者临床表现典型,包括肢体受伤部位趾(指)端脉搏减弱或消失;伤动性出血;快速增大的血肿或搏动性血肿;肢体远端有缺血征象;扪及震颤或闻及杂音。后者表现不典型,包括小而稳定的非搏动性血肿;与血管解剖有关的神经损伤;不能解释的低血压;受伤当时曾有活动性出血;接近大的血管部位的穿透性损伤。由骨折导致的血管损伤,尤其是闭合性损伤主要动脉完全断裂者较少,多为不全断裂或血栓形成,有时临床表现不典型,因此常重视骨折表现,而忽视了血管损伤的症状。我们将上述硬指标和软指标的观察作为常规观察指标,24h内连续密切观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行多普勒超声检查。

2.4积极进行术前准备一般认为,四肢主要血管损伤在6~8h内得到修复比较安全,因此接诊后应在抗休克的同时快速做好术前准备。在静脉穿刺成功后立即抽取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以便能及时输血,同时急查血常规、生化、肾功。对休克患者行留置导尿,观察并记录尿量及尿的性质。及时做抗生素及TAT、奴夫卡因皮试。根据结果,尽快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3术后护理

3.1监测生命体征,重视全身情况的观察和处理术后早期常规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对伤情重者进行CVP、24h出入量、尿量监测,若CVP<5cmH2O,尿量<30ml/h,则提示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应快速补液;若CVP<15~20cmH2O,提示血容量过多或心排出量下降,应减慢输液速度,酌情予强心、利尿治疗。还要每天监测血生化、肾功能的动态变化,早期发现肾功能不全,早期处理。直到患者一般情况稳定。

3.2防止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术后室内应保持温暖、安静,室温维持在22℃~25℃,温度过低时可用烤灯局部照射。室内禁止吸烟,防止尼古丁引起血管痉挛。疼痛患者及时给予止痛镇静药物。术后1周内每小时观察1次患肢血循情况,注意与健侧对比。若患肢出现皮肤苍白或浅灰色,皮温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多为动脉栓塞;若出现肢体肿胀,皮肤颜色变为紫红色或暗红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缩短,多为静脉栓塞。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血管探查手术。本组1例术后发现股动脉血栓形成,及时手术获得成功。还要密切注意患肢是否出现严重肿胀、感觉运动是否出现异常,特别是牵拉痛明显时,应警惕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本组2例术后小腿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时发现切开减压。

3.3保持肢体适当,正确指导功能锻炼本组患者均同时进行骨折固定和血管手术,制动和功能锻炼是一对矛盾。术后抬高伤肢,使之略高于心脏并维持在功能位,过高动脉供血不足,过低静脉回流不畅。在2周内,伤肢严格制动,绝对卧床休息,因此时手术的血管张力高,脆性大,吻合口易发生痉挛或栓塞。此期间可进行远端肢体的被动伸屈活动,有利于血液回流和防止静脉血栓形成,2周后方可进行主动功能锻炼。

3.4重视心理护理患者多为意外伤害,伤情重,病程长,易产生抑郁甚至绝望心理,多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脾气暴燥,拒绝治疗。对此类患者应注意加强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谈,关心安抚和鼓励患者,同时了解每位患者的心理,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可请恢复期患者进行现身说法或让患者观看救治成功的图片,使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篇6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可以提供很多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在课上运用多媒体,选择、丰富多彩的图片,或者是声音、画面为一体的视频动画,利用这些动画,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而教师也省去了很多讲授,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和黑色的黑板,而是形象生动的、色彩斑斓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氛围加强了,学生也获得了实际的操作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社区护理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一)形象展示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社区护理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生对于纯理论的东西理解上有些难度,而通过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三维动画,能够非常形象地展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这些知识,从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学生不容易忘记所学知识。

(二)丰富课堂内容,扩大知识面

网络信息资源主要的特点就是可以资源共享,教师从网上可以搜索到相关的教学资源,这样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多样性,教师将对于课堂内容有用的电子内容引入到新授课中,大大加强了内容的信息化程度,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提升了自己的素质和知识水平。社区护理学科这门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能,恰当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将这些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开阔,知识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三)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直观地将病人的症状进行展示,这样学生结合理论,对知识的理解会加深。因此教师在上每一节课的时候,都要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成ppt,并且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病例的具体细节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促进了教师学习水平的提高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每位教师学会计算机技术,因此,教师要在课下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学会搜索资源,学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这样,教师的综合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在社区护理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劣势及应对措施

(一)师生互动相对较少

由于多媒体容量大,很容易导致上课的时候信息量过于繁杂,教师往往只是关注了多媒体,却很少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生也是只顾了看多媒体,却忘记了做记录。这样整个课堂就好像是观赏课一样,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课堂也是不行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解决。1.采用生动的课件,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课件的设计,对于文字、图像、动画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得教学内容具有连贯性和趣味性。而且在设计教学课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去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课件,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此外,每一节课后,教师都要询问学生,问问他们对这节课理解得如何,教学效果怎么样,怎样学习能够收到最好的效果。根据学生的意见,对教学课件和内容进行改进,逐步完善,提高教学效率。2.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媒体是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但是我们的教学也不能完全依靠它,而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机会,解决遇到的问题,最后交流出一种比较适合的知识内容。教师在课上,要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二)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学生眼睛老盯着大屏幕,就会产生视觉疲劳,所以,我们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对内容进行精细化,不能一个模式,要将一些趣味的东西整合起来,这样,学生就不会产生疲劳,也就不会因为疲劳而对学习产生厌烦。同时,我们还要要求学生在课下多闭眼睛休息,做眼保健操,缓解疲劳。

(三)采用多媒体,板书空间过小

利用多媒体,黑板就被占去了很大一部分,写板书的地方很小,要写板书,还需要将灯光开启,这种情况下,教师很少写板书,只能口说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对自己要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适时要求学生做笔记。此外,社区护理学活动有很多不同的环节,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将这些环节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提升多媒体的作用,但也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将这些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使得多媒体技术在社区护理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效果,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

(四)注重社区护理教学设计,避免简单的演示型教学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根据教学的目标而设计的,所表现的是一定的教学以及相关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以及重视学生在认知结构方面的东西,这样就避免了用简单的演示来教学。在社区护理教学设计中,还应考虑以下几点:在制作电子教材时,要让学生脱离书本;在合理设置界面时,要注意导航系统和导航提示,以及能够解决在网络教学时遇到的问题;在主窗口中,按照顺序排列网站链接,学生根据需要点击进入。在主标题下,设计与社区护理相关的问题,并提供与其相关的内容,同时加载与其相关的一些视频和动画,为了更加充分地突出在网络、信息方面的处理能力。对于各相关主标题,在设计与其相应的讨论区时,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窗口区所设计的课堂练习,往往是即时练习,即能够以“评价、判断”的形式进行。在此期间,能够与主机上的老师做到随时解答疑问,这样就实现了在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同时对于学生在思考和创新方面得到满足,也有一个好的环境氛围来学习。

(五)采用合适的社区护理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要设计一个好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使其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规律,使得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六)给学生引导和帮助,及时进行社区护理教学的反思

篇7

颅脑外伤,在平时发生率均很高。头部外伤后,颅骨板障出血,硬脑膜血管以及脑表面或脑实质内血管出血均可形成颅内血肿,压迫脑组织。随着血肿不断扩大可导致脑移位,形成脑疝而累及生命中枢。因此,其致死率或致残率均很高,应引起人们普遍重视。以往大多数颅内血肿均采取手术治疗,随着CT在脑外伤临床诊断中的普遍应用以及对颅内血肿认识的加深,对部分颅内血肿采取非手术治疗的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从而对如何观察病情的演变等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2005年2月对78例颅内血肿采取了非手术治疗,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8例,男50例,女28例。年龄1~82岁,平均31岁,其中35岁以下62例占79.49%。

1.2受伤方式及临床表现打击伤5例占6.41%,坠落伤18例占23.08%,车祸伤55例占70.51%。主要症状:伤后无昏迷者40例占51.28%,嗜睡7例占8.97%,有原发性昏迷31例占39.74%;昏迷时间5~10min。有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者64例82.05%,有偏瘫者5例6.41%。CT提示22例儿童颅内血肿量为1~7ml,成人血肿量为7~15ml。

1.3结果治愈72例占92.31%,好转(轻残)6例占7.69%。

2讨论

2.1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1)在观察过程中,意识一直清醒或原来的意识障碍无进一步加重,在观察中,意识平稳或逐步好转者。(2)头颅CT检查,颅内血肿量20~30ml以内(包括儿童),观察过程中无进一步扩大者,值得注意的是CT扫描只代表当时的血肿量,应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CT检查距外伤的时间越短,CT所示血肿量的可靠程度越低,因此,单靠CT的血肿量取决手术与否,而忽视动态观察,特别是临床症状的观察是很危险的。(3)头颅CT示中线结构移位<0.5cm,环池存在且>4cm。

2.2随时做好应急术前准备颅脑外伤后继发颅内血肿或严重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致脑受压,严重者须急诊手术治疗。由于急性脑受压往往病情变化很突然,随时都有手术的可能,故凡是颅脑外伤急诊住院者均按脑外科常规做好术前准备,如理发、备血、出凝血时间的检查、输血前准备等,以备应急。

2.3密切观察意识改变神志状态是判断脑损伤程度最可靠的标志,也是护理的重点观察项目之一,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神志障碍的程度观察(除意识清醒外),分为嗜睡、朦胧、浅昏迷、昏迷和深昏迷。应做好每班床头交接,严密观察,如发现意识障碍逐渐加重,并伴有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光反应迟钝以至消失,以及一侧肢体活动减少,在锥体束征即提示有急性脑受压的出现,需立即报告医生行头颅CT复查,并根据CT提示结果做相应的处理。而对儿童观察更要细致,由于儿童在颅脑损伤后,常有一段很长时间的嗜睡,而且较成人更易发生呕吐、抽搐,对于出现这类症状的患者,更应严密观察意识有无进一步加重,并结合生命体征的变化来区别是原发性脑挫伤所致的反应,还是颅内血肿的症状。不管成人或儿童观察中应结合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程度来判断意识的变化。在意识观察的同时,还应注意一些精神症状的变化,有时性格改变,某些精神状态也是颅内压升高的早期表现。观察患者动作情况,包括四肢的自主活动,对疼痛的反应,吞咽动作,饮水有无呛咳,排尿是否从会用便器发展到尿失禁,呕吐从主动转头到不能自我控制等。从上述的这些颅内压增高的早期表现中来判断患者有无颅内血肿继续扩大以免到了晚期脑疝再处理,那时即使手术效果也很差。

2.4观察颅内高压的其他临床症状观察内容主要包括:(1)头痛性质,恶心、呕吐次数及性质;(2)生命体征是否有二慢一高表现(即心跳慢、呼吸慢、血压高)。病例41岁脑外伤患者晚间8∶00生命体征瞳孔均无明显改变,30min后患者出现脉搏从原来84次/min降至40次/min,呼吸从原来24次/min降至20次/min,血压从原来90/60mmHg升高到130/85mmHg,护士发现后及时报告医生,立即给予静滴20%甘露醇,同时急诊头颅CT检查,提示为严重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经以上紧急处理赢得抢救时间,患者转危为安。生命体征观察与判断,把颅内血肿所致呼吸、脉搏、血压的改变规律如下表1所示。在观察中发现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三项中两项或一项的变化比较多见。

表1颅内血肿致呼吸、脉搏、血压改变的规律(略)

篇8

关键词:《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例外条款 限制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的所有的国际条约中,《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以下简称《伯尔尼公约》)是其中历史最悠久同时也最负盛名的公约之一。说其历史悠久是因为他缔结于19世纪末――1886年,说其是最负盛名是因为它要世界范围支配着国家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关系。这个知识产权公约在经历了一直伴随着它们的种种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之后,已经显示出其他国际条约几乎无法超越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伯尔尼公约》从1886年缔结以来到1971的巴黎文本,进行了数次重大修订。其中有关条约的例外条款也经过修改,版权保护也有所变化。《伯尔尼公约》的例外条款,广义上包括该版权条约的所有适用例外,如第21条(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别规定)、第38条(过渡性规定的例外)。狭义上则指该条约中所明确指出的版权保护的限制或例外条款,即第2条之二(对某些作品受到的保护进行限制的权力)、第6条(对某些非联盟成员国国民的作品受到的保护进行限制的可能性)、第10条(使用作品的有限自由)、第10条之二(使用作品的其他自由)、第17条(政府控制作品的流通、表演和展览的权力)等。本文限于讨论狭义的《伯尔尼公约》公约的例外条款,以探究其条款内的深层意义,对例外条款进行解释及及分析我国著作权法与公约之间版权限制方面的差异。

一、《伯尔尼公约》的例外条款

《伯尔尼公约》的例外条款为:第2条之二 (1)本联盟成员国的立法可以将政治言论和诉讼过程中的言论全部或部分地排除在前条规定的保护范围之外。(2)本联盟成员国的立法可以规定在哪些条件下,准许在提供信息目的所证明的合理限度内,对已公开发表的讲授、演说或其他同类性质的作品进宪登载、播放、公开有线传播,以及进行本公约第11条这二第(1)规定的公开传播。

在第2条之二中,公约准许成员国国内法规定口述作品的保护范围。特别准许各成员国国内全部或部分地拒绝对政治言论以及法官和律师在法庭上发表的言论给予保护。通过此例外条款的理由是新闻自由。别一方面,有关作者仍然保留汇编其作品出版的专有权,这种汇编的实例是收编有政治家的演说和著名律师的辩护词的最新出版物。同时这一款第2条也给予了成员国就这些口述作品的保护自行做出规定的自由。这种自由的的范围不断扩大,以便除形诸以文字的报刊使用外,也能考虑到广播电视新闻简报的使用。从此,讲授、演说和其他相同种类的作品不仅可以由报刊登载,而且可以由其他现代传播媒体复制。尽管如此,公约对这种使用还是规定了某些限制:要对这些作品进行自由使用的话,必须是已经公开发表的。此外,使用必须限于为提供信息这一合理使用范围。

第6条 如果一非联盟成员国对本联盟一成员国国民的作品未给予充分的保护,该成员国对在首次发行之日属于访非成员国国民且在本联盟成员国没有惯常居所的作者的作品,可以对给予保护进行限制。如果首次发行国授用这一权力,本联盟其他成员国给予因此受到特别对待的作品的保护,无须比首次发行国给予的更广泛。

这一条款试图保持公约的适用范围的统一性,并为此准许对未给予本条约成员国作者充分保护的非联盟成员国实行报复。该条约的目的明显在于尽可能避免一种情况发生,即位于本条约成员国周边的非本条约成员国国民通过在本国和本条约成员国同时发行其作品,并被视为成员国国民而受益;而这些非本条约成员国的国内法提供给本联盟成员国作者的保护又低于公约规定的最低保护标准,或未提供充分的互惠保护。但是这一制裁仅准许对保护进行限制,而不准许完全拒绝给予保护。如果某条约成员国完全拒绝给予保护就超出了公约所准许的限度。

第9条第(2)款 本联盟民员国的立法可以准许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复制上述作品,只要这种复制不与该作品的正常利用相冲突,也不致不合理地损害作者的合法利益。

第9条给予成员国一种权力来削弱作者的专有复制权,准许“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复制作品。但给予它们的不是完全的自由。第10条(1)对于已合法地提供给公众的作品,包括报纸上的文章和新闻搞要形式的期刊,准许进行引用,只要这种使用符合公平惯例,而且不超出这一目的所证明的合理限度。(2)本联盟成员国的立法和本联盟成员国之间已缔结或将缔结的专门协定,可以准许在出版物、广播电视节目或录音录像制品中,以教学示例方法使用文学或艺术作品,只要这种使用符合公平惯例,而且不超出这一目的所证明的合理限度。(3)根据本条前两款使用作品,应指明出处。如果该作品上署有作者姓名,应同时提及作者姓名。这一条涉及公约本身或国内法对作者利用其作品的专有权的限制,规定这些限制的目的在于满足公众对信息的迫切需求。第10条(1)所指的“引用”是指重复他人所说或所写的话。这里,它是将他人的作品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段落纳入自己的作品这一意义上使用的。换言之,引用是指复制某一作品的片断,用来说明某一主题或为某一论点辩护,或用来描述或评论被引用的作品。第10条(2)是泛指在符合已经提到的两个限制条件下以教学示例方法的使用。因此,可以有理由坚持认为,公约准许成员国国内法限制作者禁止将其作品纳入教育广播电视节目和录音录像制口的权利,只要这种使用始终符合公平惯例,而且不超出这一目的所证明的合理限度。

第10条之二(1)本联盟成员国的立法可以准许在未就报刊转载、播放或公开有线传播保留权利的情况下,对报刊上登载的有关当前经济、政治或宗教头问题目的文章,以及广播电视节目中播放的同类性质的作品,进行转载、播放或上述传播,但一律必须指明出处。(2)本联盟成员国的立法可以规定在哪些条件下,准许为时事报道并在提供信息目的所证明的合理限度内,以摄影、摄影电影、播放或公开有线传播的方式复制和向公从提供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看到或听到的文学或艺术作品。

第10条之二(1)对于文字和语言的新闻媒体都十分重要。1967年对它作了若干改动。1967年前的文本曾经规定,有关当前经济、政治或者宗教问题的文章,在没有明确保留权利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公约自由转载。自从1967年修订以后,关于是否转载的问题就由成员国自行做也决定。这一改动,增强了对作者的保护,明显是对版权保护限制的反限制,因为一度普遍适用的限制现在仅具有可选择性。此外,考虑到技术革新,以现在传播方式,这一条款的范围不仅涉及报刊上登载的新闻文章,而且涉及到那些被播放的文章。也就是说,不仅报社可以使用这样的作品,广播组织也可以使用这种作品。

第17条 本公约的规定绝不影响本联盟各成员国政府根据法律或规章,在该国主管当局认为有必要时,行使准许、控制或禁止任何作品或制品的流通、表演或展览的权力。

这一条款它涉及政府采取必要措施来维护公共秩序的权力。因为,成员国的不受公约赋予作者的权利的影响。作者只能在不与公共秩序相冲突的情况下行使他们的权利。成员国的绝对的凌驾于作者个人的权利。作者的权利必须让位于公共秩序。因此,这一条是赋予成员国某些控制权。

从上述的例外条款来看,我们不难从中发现:(1)赋予有关作品的作者的一种专有权,绝不会妨碍其他权利的行使。(2)准许本联盟成员国报复非联盟成员国。但这种报复仅准许对版权保护进行限制,而不准许完全拒绝给予保护。(3)成员国的不受公约赋予作者的权利的影响。国家公共秩序绝对的凌驾于作者的权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版权保护的国际条约法,其中的例外条款是协调作者专有权与其他权利人的权利,调节着作者个人利益和他人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遏止权利无限扩张这一天然特性。权利保护和权利限制是法学上亘古不变的话题。因此,在保护权利人利益的时候,通过制度设计为权利设置边界是法律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伯尔尼公约》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版权保护例外条款的比较

《伯尔尼公约》中,规定了版权保护的三类限制:(1)属于公约明确规定不给予保护的范围,如政治言论和讼诉过程中的言论、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2)属于对版权作品的合理使用,如对作者享有复制权的作品,只要符合合理使用的条件,在为达到目的的正当超大需要范围内,可以从作品引用,包括也报刊提要的形式引用报纸期刊的文章;(3)是由法律规定行使权利的条件,如行使广播权的条件以及音乐作品和歌词作者行使录音的条件。《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则在公约的基础上对上述限制规定了三项条件:(1)这种限制或例外局限于一定特例中;(2)该例外应不与作品的正常利用冲突;(3)不会不合理地损害权利持有人的合法利益。

三、我国《著作权法》与《伯尔尼公约》中例外条款的差异

建立著作权法律制度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总政策的一环。我国政府立法部门在起草《著作权法》的同时,就着手研究解决涉外著作权关系正常化的问题,故立法者一直十分重视有关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故因此我国《著作权法》与《伯尔尼公约》的立法原则和主要条款具有一致性。这一点也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认可。尽管如此,我国《著作权法》与《伯尔尼公约》例外条款仍然存在着一些出入。

《著作权法》第22条第1款第4项规定:报刊、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或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已经发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属于合理使用。该项涉及到新闻媒介彼此使用对方的作品的情况。《伯尔尼公约》中相应的条文是第10条之二第一款。诚如学者所言,它在两方面超过了《伯尔尼公约》所允许的范围。其一,涉及的作品超出政治、经济和宗教范围。其二,作者没有以声明排除他人的合理使用的机会。值得补充的是,《著作权法》在另一方面却超过了《伯尔尼公约》的要求,因而更少地触及他人的权利。《著作权法》明文限制合理使用的对象只能是社论和评论员的文章,然而这通常都是新闻机构自己的作品;而《伯尔尼公约》则没有这么严格,它所允许使用的由其他新闻机构刊载或播放的“有关政治、经济和宗教的作品”则不仅仅包括新闻单位自己的作品,也包括大量的其他投稿者的作品。

由此可见,我国现行著作权法虽然有许多地方不符合《伯尔尼公约》的精神,或者低于其要求的最低保护水准,但是也的确不少方面在保护水平上超过了公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清:“版权与有关权:限制与例外”,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7月.

[2]参阅国家版权局:《著作权》1992年第2期,第11页.

[3]郑成思:《伯尔尼公约与我国著作权法的权利限制》,《法律科学》1992年第5期第50-54页.

篇9

1文献的概念及其分类

文献是通过载体记录的知识,载体是文字语言附着物,是物质形态。从古至今,载体有竹简、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等。科技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一切著作的总称。其分类包括:①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②二次文献。在一次文献基础上加工而成,常称为“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摘要等。③三次文献。通过检索工具(二次文献)收集原始资料(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成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如综述、述评、年评、指南等。④零次文献。

未成文的口头传递的信息,或手稿之类的资料,即还没有传播载体。

从上可以看出,综述既不同于原始论文,不属一次文献,也不是论文的摘要、索引或书目,不属二次文献,而是一次文献高度浓缩的产物,是把多篇相关文献综合加工而写成的三次文献。因此,综述包容的信息量大、反映学术动态快,是获取信息、促进科研、指导实际工作的有效途径。

2文献综述的特点

综述包括现状综述——成就性综述、回顾性综述——动态性综述和专题争鸣性综述三种。其特点如下:①资料来源是拿别人的文章做自己的文章。②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不是人或动物。③内容涉及面广,信息浓缩、精炼。④叙述性的表现手法,以事实为基础,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评论。⑤引文多,有很强的参考性。

3撰写文献综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特点如文献数量多、增长快,内容分散,重复交叉,语种增加,知识老化加速,质量下降,时滞严重等,呼唤着护理综述文章的出现,使其显得非常必要。此外,综述是知识再创造的研究(科研分为创造知识、修改知识、综合利用知识),写作综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成熟,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再则,综述提供回溯检索文献线索等,以上说明文献综述的撰写显得非常重要。

4写作步骤

4.1选题

①选取护理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②选取位于学科前沿,有一定超前性,能反映新成果、新技术、新动向或矛盾焦点的问题。③选取自己熟悉或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题目。④选题要大小适度。⑤希望在杂志发表的综述,应注意期刊的要求。总之,选题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掌握四个相符:与个人主观条件相符、与自身客观条件相符、与护理进展现实相符、与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相符。

4.2收集文献资料

4.2.1对文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①数量要求。>40篇,有人提出初始收集资料最好>100篇。②质量要求。年代分析,文献发表的年代越近越好,近3年最好,至多不超过5年;专业分析,资料来自本专业学术期刊、核心期刊的论著性文章;国别分析,资料来自本课题研究的先进国家、权威机构、有威望的专家;主题分析,引用资料的主题与自己的选题相同或相近。

4.2.2收集方法:①顺查法。顺年查找,由远及近。②逆查法。由近及远,从当前开始,倒查近3年或5年的文献。③追溯法。又称篇后文献检索法,是利用已发表综述后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

4.2.3检索工具:有目录、索引、文摘等类型。①中文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中国医学文摘》和《国外医学》等。②英文工具。美国《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等。③联机与光盘。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联机数据库(MEDLINE)等。④网上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医药信息检索系统网上数据库等。

4.2.4检索途径:①题名途径(主要按书名、刊名检索)。②著者途径(按作者姓名检索)。③分类途径(按文献所属学科类查)。中国图书分类法规定,“R”是医药卫生,如R4为临床医学,R47为护理学,R248为中医护理学,R5为内科学等。④主题途径(按规范化术语即主题词查)。

4.3整理加工文献

①阅读(浏览、粗读、精读;应确定优先阅读的文献)。②整理、分类、筛选。③综合组织(可按主论点、分论点组织论证材料,确定论证方法,安排层次结构)。④拟定提纲,完成全文。

篇10

学生实习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与实践;紧紧抓住德育实践改革、专业技能培养、实习实践活动及学生第二课堂综合实践

活动的实施等重点内容,寻求突破,从而保证总体目标的顺利实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

高职护理学生的特色。

关键词:德育 ; 护理;核心能力;培养 ; 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教育部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专业,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为解决这些弊端并且使高职护理教育既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又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必须以当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核心能力教育理论运用到高职护理教育中,从教育学的视角探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具体的核心能力,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探讨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途径。

本课题立足于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所依托的终身教育理念、核心能力教育理念、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和教学论、课程论的基本原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拓展。因此,本课题对高职护理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及方案。

2.通过对高职护理德育教育教学实践、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探讨提升高职护理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4.最后形成指导高职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结构体系及培养方案,撰写研究报告与理论著述,用于指导高职护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时间为2011年6月——2011年8月

本阶段确立了课题组成员,组建了课题组;认真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理论学习和交流,达成共识。经研讨搞好课题设计,写好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制订实施方案,在邀请专家论证后,进一步改善方案设计,完善开题报告。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调查法和比较法等。

第二阶段,调查分析阶段:时间为2011年8月——2012年1月

此调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在校所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现状调查,目的在于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对策。二是针对实习学生的核心能力需求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核心能力培养情况,为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此阶段要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课题组制定具体实施内容,在实践中进行探讨研究,课题组成员还要撰写出调查报告学术论文。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列表法和比较法等。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2年6月

本阶段分为“三块”、“二步”、“一总结”进行:

所谓“三块”即是德育教育教学、高职护理专业课教学和实习教育教学三方面同时针对各部门的研究内容,展开科研活动。

所谓“二步”、“一总结”即是“三块”分别进行前两步走,最后共同一起对研究进行探讨总结。具体做法为:

第一步:

1.德育教育教学方面:

由学生处和德育教研室负责,通过访谈的方式,使学生、教师畅谈对德育教育教学的认识;德育教育教学实施的最佳方式、途径及效果的保持等,由参研人员汇总,做收集材料的基础性工作。本处之所以采用访谈法,目的是减少学生、教师的受约束性,愿意谈,真心说,有利于调查材料真实性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并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2.专业课教学方面:

由护理教研室负责,结合学生调查反应的问题,组织专业课教师访谈,了解教师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3.实习教育教学方面:

由实习科和学校附属医院负责,组织实习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访谈,了解他们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找准实践依据,从问题需要出发,确立研究重点,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的计划。

第二步:

1.德育教育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如何使学生认可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探索学校整体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处开展和谐班级与和谐校园建设活动,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努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专业课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如何使学生有效灵活地掌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意识的强化,缩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尽快进入角色。

3.实习教育教学方面:

依据实施方案和具体分工计划,根据高职护理学生临床实习的实际情况,和教授学生职业生涯及就业课的教师合作,进行信息反馈,使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再有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请已经就业的和即将就业的学生回校“现身说法”,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明确,踏实学习,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立志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总结”:

就是依据实施方案,教学、管理、实习和临床医院的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重点内容、研究目标,学生特点,在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实施教育教学的同时,探讨如何有效配合,发挥整体资源的优势,进行课题的具体研究。此阶段具体实施中采取边研究、边行动、边调整、边总结的方式。

本阶段的研究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个案法、调查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

第四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2年6月—2012月12月

本阶段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对所搜集和整理的研究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形成《卫生职业学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和《高职护理实习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撰写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进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

第二步:对课题具体实施及成效进行评估反馈,聘请专家学者指导研讨,并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

第三步:课题组全体人员对课题进行研讨,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向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结题验收。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分析法、座谈法、统计法等。

四、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