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素养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12:4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师素养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一套机制:制度规范保障教师发展
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化发展”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根据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和要求,并作为学校重点工作。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师队伍工作机制及管理制度,规范、评价、激励全校教师,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学校制定《ΧΧ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的目标及愿景;制定《ΧΧ中学教师基础性评价考核方案》、《ΧΧ中学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聘用考核实施办法》,从制度层面,推进教师有序、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制定《ΧΧ中学师徒带教工作方案》、《中学青年教师沙龙工作方案》、《中学“校名师”培养对象申报方案》,规范学校教师梯队建设流程,形成分层、分类教师培训机制;制定《中学教职工挑战性评价方案》、《中学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办法》、《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推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打造教育教学风格、凝练教育教学思想。
2.两重支撑:硬件保障服务教师发展
为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学校从经费和平台两个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
经费支撑。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性经费,如为购买专业书籍、组织专项培训、开展项目研究、出版学术专著等提供经费保障;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激励性经费,如绩效考核方案中为教师教育教学竞赛获奖、及获奖、课题立项及获奖等设置专项奖励。
平台支撑。为满足信息时代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学校整体教师自主发展网络平台:搭建基础性评价网络平台模块,实现教师绩效评价的网络化、电子化;搭建挑战性项目网络平台模块,提升教师“挑战性项目”项目过程管理的动态性、即时性;搭建师训课程网络平台模块,通过利用平台现有专家课程,结合校本师训课程开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体系化、模块化的课程支撑;搭建校本研修网络平台模块,组建学科内研究共同体、跨学科研究共同体等教师互助团队,以网络项目驱动的形式形成有效合作、共同成长。学校现正申报华东师范大学开放学院“校本研修平台”创新实践基地校。
3.四支队伍:梯队建设带动教师发展
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教学经历、个性化发展需求,打造4支教师发展队伍,设置差异化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形成学校教师梯队。
(1)针对新进教师队伍,推进“三新工程”建设。对学校新进教师、新班主任教师、新高三教师,通过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师徒带教等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磨练教育教学基本功,初步发掘教育教学潜能,提升在教育教学岗位中的胜任力。
(2)针对青年教师队伍,推进“青蓝工程”建设。对学校青年教师,通过学习共同体、青年教师沙龙、项目研究等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锤炼教育教学策略,深入探索教育教学优势,找到适合教师兴趣特长、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特色发展方向。
(3)针对骨干教师队伍,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对学校骨干教师,通过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题研讨、初步尝试撰写著作等方式,帮助教师进一步提炼教育教学风格,高度凝练教育教学特色,成为在市、区层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教师。
(4)针对名优教师队伍,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对学校特级校长、特级教师,通过进一步搭建示范、展示、交流平台,帮助教师进一步展示教育教学艺术,示范辐射教育教学成果,提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品质。
4.四大板块:专业引领促进教师发展
构建师德素养、教学技能、育德能力、研究能力等四大板块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内容板块,着力打造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和研究能力,培养的“厚生乐教,固本求真”教师群体。
(1)以师德为先,提升教师职业道德
学校文化浸润。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构建了“乐群笃志,协同致远”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选择教育文化氛围,形成了“厚生乐教,固本求真”师风,促使学校教师在文化浸润中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承担育人使命,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师德素养校本研修课程。形成学校“十三五”校本研究课程培训工作方案,开展师德素养类及实践体验类课程,并以此为契机在全校广泛开展师德素养、育人能力大讨论活动。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持续多年开展“我心里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树立“教书育人楷模——ΧΧΧ老师”等师德榜样,形成教师爱校、爱岗、爱生的精神风貌。
读书活动。教师通过阅读教师专业发展、师德素养等相关书籍,提升专业使命感和教育责任感,为逐步树立新的课程观、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奠定良好基础。
在历年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学校教师的满意度高,认可学校教师的敬业心及转专业素养。
(2)以能力为重,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校本研修课程。在完成市、区要求的相关师训课程要求后,学校在进行教师专业发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校本研修方案,聘请专家开设校本研修课程、讲座,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如,以校本研修专项主题活动“教学目标设计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引导一线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的提升,充分挖掘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科素养的要点内涵。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以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为抓手,引领、帮助见习教师熟悉教育法规政策,提升师德修养,了解教学常规,掌握教学基本功,关注自身专业发展。学校现为普陀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师徒带教制度。《ΧΧ中学师徒带教工作方案》,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对新进教师、新班主任、新高三教师等进行带教培养工作,形成校内带教序列。
“ΧΧ杯”教育教学竞赛。每学年设置主题、开展校内“ΧΧ杯”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和能力的训练。
青年教师沙龙。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沙龙,通过同伴互助、专家指导等方式,指导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邀请普陀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物理特级教师ΧΧ老师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如何说课”专题讲座,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主题教研活动。学科组、教研组聚焦学科发展特色,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特色发展。如,历史教研组“见微知著以人见史”的特色主题教研活动,指导教师从“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在教学中的涵育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实践;理综学科组“渗透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和“研究学科融合路径,完善课程开放性” 主题教研活动,关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协同性,指导教师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及课程开发能力。
学习共同体。根据教师能力特点和发展需求,组建学习、教学共同体。如,语文学科组组建了“关注课程标准的落实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命题与作业的研究”、“重视学生的心理及思维特征”等四个学习共同体;理综学科组形成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题的学科命题团队等。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能够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竞争,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
教学成果校内展示。通过校内“一师一优课”评审及相关课堂展示、研讨论坛,校内论坛“协心戮力,行稳致远——单元教学设计成果交流论坛”、 “微课初探,星火燎原——微型课程成果交流论坛”、 “合理运用导学案,提高教学有效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论坛”等活动,展示教师在教学转型、课程建设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2015年至今,学校教师共获得国家级教学竞赛奖项8项,市级教学竞赛奖项122项,区级教学竞赛奖项30余项。
(3)以学生为本,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育德能力专题培训。邀请市、区级专家,开设教师育德能力专题培训讲座,促进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位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邀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市、区优秀班主任,开设《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评估与干预》、《以情优教,提升教学的艺术性》等专题讲座,
学科德育渗透。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引导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学科德育渗透点,并开展校级“德育示范课堂”大奖赛。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挑选骨干教师参与“上海市学校中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开发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等方式,帮助班主任教师学会与班级学生沟通与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将心理咨询技术融入班级、学生管理的全过程。
德育论坛。通过“创设多元育人环境,促进学科融合德育——德育示范课堂展示交流论坛”、“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卓越发展育人环境班级建设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展示教师在班主任工作、学科德育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4)以研究为翼,提升教师科研品质
“挑战性项目”研究。学校突出教师的个性化与研究力,设计和开发了《ΧΧ中学教职工挑战性评价项目》,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和能力优势,聚焦学校重点项目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德育创新、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管理服务、自主创新等角度选择项目,开展项目研究。目前学校组织的首轮教职工挑战性项目的申报,共有74个项目申报和立项,100多位教职工参与项目研究。学校组建了校内专家立项审核工作小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审核工作,从不同角度为教职工的挑战性项目研究提出了很有启发意义的建议。
“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制度。制定了《ΧΧ中学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办法》,就教师的课题评比获奖、文章、论文评比获奖等进行奖励,鼓励教师将项目研究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提升,逐步凝练自身的个性化风格,打造教师教育教学特色。
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学校聘请校外专家、搭建展示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的平台,积极鼓励骨干教师提炼教育教学思想,形成教育教学风格,开展“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专题研讨活动”。
《ΧΧ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学校鼓励、支持学校教师将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从而提升学科发展品质及学校学术影响力。学校制定《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为在职教师提供出版学术专著、基础理论著作、课题研究著作等提供全额支助。
5.多方协同:组织协作推动教师发展
篇2
回顾2015年,我们以《学校"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围绕学校《"十二五"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办学思想,在"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和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推进教科研与教师教育工作规范化、信息化、主题化,教师队伍成长迅速,成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一、制度建设:突出各层落实,确保工作有序
领导重视,目标明确,以规章制度做保证,切实推进教学工作计划,是我校教师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2015年,我们严格执行《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制定了教师教育工作计划、校本培训计划等,并认真落实了教研(备课)组长例会制、师徒结对制度、每学期一人一节公开课制度、教师素养提升四个一活动计划等各种校本培训方案,并指导各教研组制订了教研组、备课组计划,规范集体备课,规范指导教师素养提升工作,充分利用校内外师培资源,对教师进行全方面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年来,举行教研(备课)组长例会 次,教研(备课)组开展主题教研 次,一人一节公开课开课率95%以上。
贯彻落实学校承办活动规定,积极组织好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2015年共承办市直级以上教研活动15次,开课或讲座30人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从教研组制订相关方案,主管部门组织监督指导,较好地保障了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有序开展。
二、平台培训:注重以点带面,推动理念更新
三、骨干效应:抓好师徒结对,凸显项目引领
"师徒结对"是我校教师队伍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从办学伊始就一直在做。面对教师队伍的新形势。我们在2015年对"师徒结对"工作进行了改革,将其分为"协作体"和"一对一"两种形式,以教龄3年到5年为限,教研组综合考虑,教师双向选择,学校统一认定,为期一学年,开展以项目研究为途径的教学合作。围绕学案、有效教学、课堂模式、学科习题编制、学情等专题,设计项目,或者深化教研组的传统特色研究等,确立了近百个相关研究项目。同时,教务处加强了对项目研究的中期检查和成果形成指导。一年里,我校在市里立项的11个课题中有三分之二为研究项目,省7个市级精品课程中有3个也是正在不断深化的研究项目。
四、校本教研:强化课堂研究,挖掘教研深度
为了更好地推进"促进有效学习"试点项目,我们强化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提升教研组教研的实效和深度。
以校级公开课为抓手开展课堂研讨。全校一线教师均开出校级公开课,教务处在学期初对公开课进行了总体设计,按照时间段,分为高三试卷讲评、高二学考复习,师徒结对汇报、骨干教师展示,面向市直公开课、校级推进促进有效学习研讨课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有序开展了各类校级公开课。
上学期,针对各学科课程的实施难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开展语文(教材解读、学考复习)、数学(先学后教)、英语和政治(学考自编学案复习应用研究)、高三试卷讲评等学科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并继续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开展研讨活动。下学期,围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试点项目,除开展多次教师平板使用培训外,还进行了多次相关教学的公开课。陈雪金、赵天天老师还在市"平板走进试卷讲评课"教学活动中开出公开课。
一年来,有19个市级课例评比中获奖,有9位教师在市直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这些教研成果多数来自平时教学实践研究。
五、教师评价:围绕素养提升,促进自我发展
一年来,教务处紧紧围绕学校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基本内容,开展各类校本教研活动,以市学科素养比赛为依托,推动学校教师技能"四个一"评比活动,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1.强化教师的校本研修管理和过程质量监控,促进教师培训过程规范、内容落实。学校要求各学科备课组,抓住校本教研着力点,实行"一组一主题",每次校本研修活动,都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记录,加强出缺勤的管理以及记录。做好对教研组教研活动的管理,及时向教研组长反馈教研活动参与情况,督促落实,改善了教师的发展的学习、研修氛围。
3.教师全员开展教师读书学习活动,定期召开读书汇报和交流活动。为教师购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读本》、《论语心读》等书籍。每位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撰写相关的读书报告或心得体会,既可以形而下立足教育教学实践,也可以形而上提炼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扩展视野的阅读活动,促进教师成为研究型、内涵型的教师。
篇3
为深入贯彻落实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圆满完成云南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的德宏州梁河县扶贫攻坚任务,云南师范大学结合自身优势及梁河县的发展需求,制定《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旨在统筹学校教育、科技、文化资源,以基础教育帮扶为重点,以打造教师培训团队为核心,帮助梁河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
统一部署,精心打造梁河县教师培训团队
云师大为帮助梁河打造一支由各学科专家引领、以梁河县教科中心教研员为核心、以中小学一线教师为主力的强大而稳固的教师培训团队,每年派遣高年级师范生到梁河县中小学和幼儿园实习一学期,置换出当地教师到云师大附属中小学、幼儿园跟岗研修;同时落实“特岗计划”,针对梁河县申报“国培计划”等教师培训项目。
在具体工作中,云师大党政领导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组建专家团、工作组到梁河调研、指导,按需确定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及时安排集中培训。2016年10月10日至31日,梁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挂职副主任朱彩梅与全县初中、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等21个学科共45名教研员、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2016)”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云南师范大学培训班(梁河)第一阶段集中培训。
培训中,云师大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教育扶贫实施方案及梁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上报的教师队伍情况、培训需求与专家团、帮扶工作组前期调研情况,专门定制的培训方案,分“培训公共课”“跟岗研修”“学科培训教学”3个时段实施。第一时段培训由成教院负责组织,邀请阵容强大的专家团队集中开设综合学科知识课程、专业课程、综合课程。校外专家中,云南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雷韬讲授《教育法规、政策及运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学容讲授《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云南省教科院中学特级教师方贵荣讲授《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分析》,明德中学高级教师谷润老师讲授《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校内专家原一川教授讲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行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国培”首席专家李辉教授讲授《送教下乡培训活动设计与实施》,张承明教授讲授《示范课、研究课的设计与实施》等。
第二、三时段由文学院、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负责组织实施。第二时段,学员到昆明市各学科名师工作室、云大附中、云师大实验中学、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云南财经大学附属中学、滇池中学、师大附小、五华区莲华小学等中小学跟岗研修,进行案例教学、优质课观摩、评课议课,以及“送教下乡”观摩学习、交流探讨等。第三时段的“学科培训教学”实行导师制,学员按要求完成指定阅读书目,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第一时段学习内容、第二时段跟岗研修中产生的教学疑难问题,在导师指导下,形成一个专题讲座,并在团队中试讲、打磨,最后到本科师范生中讲授,导师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议、指导,为下一步的“送教下乡”打好基础。
增强梁河教师团队“造血”功能,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
在国家开展“挂包帮”“转走访”脱贫攻坚背景下,云师大借力“国培”项目,有针对性地培养学员,旨在增强梁河造血功能,为其打造一支强大的教师培训团队,以扎根梁河,有力、持续地培训当地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使之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云师大“国培”首席专家李辉教授细致指导培训工作。他提出在“送教下乡”活动中,要改变以往教师离开学校、离开教室、离开学生而进行讲座、讲授的模式,让“送教下乡”真正进入学校、深入课堂,获得更高效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重点注意加强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力,自我完善,提升培训能力;送教活动要遵循4个阶段的内在逻辑,即问题诊断――磨课研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
“送教下乡”梁河负责人、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发达一直在思考、规划后续工作。他表示,回梁河后,将结合所学,与云师大共同推进“国培”项目的开展,促进梁河县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发展。教科中心将遵循省市统筹,区县组织,依托本县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定期开展送教下乡培训,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主要落实好以下任务:第一,分学科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送培团队;第二,分阶段开展主题鲜明的送教下乡培训;第三,现场指导乡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第四,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第五,加工生成一批本土化培训课程资源;第六,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遵照李辉教授指导的四阶段分步法,制定好送教下乡培训年度计划和周期计划,原则上同一乡镇同一学科每年送培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天,确保送教下乡培训落到实处。
云师大针对梁河县教师的培训,意在通过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促进全县教育发展。通过精心组织悉心落实,参训学员们普遍得到收获。
梁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杨早芹表示: 乘着云师大“挂包帮”梁河县的“东风”,金秋十月,我以“国培”学员的身份参加了培训学习。这期间,我每一天都在感动:为云师大提供的优质学习资源,为导师谭晓云教授的悉心指导,为云师大文学院挂职我们教科中心副主任朱彩梅老师的真诚帮助,同学们的友好相待……有幸参加这样专业、高端的培训,我感受到了仰望名师的幸福,提升了认识,获得了方法,坚定了信念。名师们的讲座、风范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我决心做个有温度、有情怀、有素养的教研员,与我县的初中语文教师一起成长。
梁河县曩宋中学教师寸待蓉深感收获丰厚:千言万语道不尽内心对师大及梁河县教科中心的感激,喜欢培训这份优厚的“福利”,也期待来年春天与师大的约会。作为基层一线教师,我期待着师大给予我们一些更接梁河地气的培训课,比如:与初中语文有关的专业知识,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生心理健康引导,教师职业倦怠预防等等。这次高质量的学习,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次新的成长。接下来等待我的是“送教下乡”的磨炼,相信付出与收获必将成正比,期待柳暗花明那一天的惊喜。
篇4
“搭梯子、树榜样、借行家”
金刚中学始建于1958年,校园面积51亩,现有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生活服务楼等基础性建筑;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音乐室、美术室、科技室、仪器室、理化生实验室等功能教室一应俱全;所有教室班班通设备已完成提质改造。学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校园环境宜人,是浏阳市一所规模较大的乡镇初级中学。
学校现有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78人,教职员工125人。学校以“求真知、明真理、养真心、做真人”为校训;“团结、守纪、勤奋、进取”为校风;“勤学、多思、求是、创新”为学风;按照“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严谨治校,致力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校长何宗武自2006年9月先后在金刚完小、荷花街道人民路二小、三口中学任校长, 2015年8月任浏阳市金刚中学校长,主持全镇教育管理工作,被称为是一位“有经验、有魄力的教育人”。
2015年,学校通过开展“搭梯子、树榜样、借行家”工程,引进长沙教育学院“原野行动”基地校和长沙特级教师工作站落户金刚中学,同时争取浏阳市二中对口帮扶共建,将原本浏阳教育落后的“死角”,一跃成为当地教育的样板与亮点。长沙市特级教师金刚中学工作站导师肖万祥说:学校进步从教师做起,教师进步也应有一些“常法”,教师应从研究角度把握教学,分清课型特点,建立系统宏观思维,并在微观思维中实施具体教学行为,探索与总结课型的基本模式。特级教师、工作站站长许月良说: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科基本技能及信息技术能力,注重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相结合,做研究型教师,而不只是教书匠。“导师”的引领,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了金刚中学教师专业成长。
同年5月,学校面对农村师资薄弱的现状,成立了“邱楚芳小学语文工作坊”,每周三下午,来自全镇12所小学的18位语文老师齐聚一堂,开展“校本教研”。两年来,“工作坊”开展活动60次,送课交流15次,对外展示5次,教师在“工作坊”中互帮互助,获得专业成长。此种将“本土名师”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实现互助共进、交流联动与有效整合,达到共同提升的研修新途径,在当地实现了零的突破。金刚中学借助优质资源和成熟经验,全镇教学获得长足进步。
副校长徐华珍说: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校本教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搭梯子、树榜样、借行家”工程促进教师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激励教师真正把心思用在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教学上,把劲头用在发展上。学校创建“金刚教育在线”微信公众号,开展“寻找最美教师”“做最可爱乡村教师”评选活动,并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广;学校为教师搭建相互学习、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创建QQ群、微信群,编印周工作简报,发现教师优点、闪光点,及时在QQ群、微信群、简报上及会议上点赞,从而让教师在充满人情味的大家庭中,享受教育与教学的乐趣。这些举措,极大地稳定了教师队伍,凝聚了学校教学力量。
发挥家校教育合力
近年来,学校注重发挥家校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金刚中学分年级部召开家长会已形成制度,家长在开放日活动中,可以各自到子女所在班级听课;课后,与所在班级老师一起午餐。家长开放日期间,既可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让家长了解学校,又可增强家长对孩子的有效辅导。
致力于重塑学校形象,社会重教氛围日渐浓厚。2015年,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成功召开全镇教育捐资大会,I措爱心善款1200万元。
学校秉承“量、质、趣”相结合理念。为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锻炼,大课间活动安排在每天上午的第二节课后及放学后进行。在时间上,充分满足学生锻炼的“量”。旗操、武术操、球操分场地同时进行,保证了大课间的多元化;在 “趣”上,体现于分班级活动,有排队投篮、有乒乓接力、有跳竹竿、有花样跳绳等。学校大课间活动因此荣获长沙市“阳光体育竞赛”一等奖。继在浏阳市2016年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初中甲组团体第二名后,2016年长沙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周南中学召开,此次运动会上,金刚中学代表队首次参赛便夺得3金4银3铜的好成绩,并获得团体“道德风尚奖”,再次获得佳绩。2016年,金刚中学体育中考获浏阳市第四名、农村中学第一名;前几天,又传来捷报,2017年,他们的体育中考再次获得了农村中学第一名。
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金刚教育人不懈的追求。在2016年浏阳市义务教育总结大会上,金刚中学获浏阳市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进步奖,校长何宗武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学校年度绩效考核进步37个名次,获市一等奖和优秀领导班子奖,被当地媒体作为典型报道。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长沙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长沙市劳动实践示范基地”“长沙市模范职工之家”“浏阳市德育示范学校”“浏阳市安全文明单位”。
“不出门的教研”与“青蓝工程”
学校认为:良好的用人机制与开放的办学态度是学校发展的先决条件。2016年8月5日,金刚中学教师会议室气氛热烈,在进行金刚镇中小学管理干部岗位竞聘演讲;浏阳市教育局领导、专家以及其他各方代表作评委。此次竞聘,全校有28名教师参加,其中40岁以上教师6人。最终经评委评议,黄会等8位教师脱颖而出。灵活的用人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金刚中学在“校本教研”中,先后邀请名校名师来校“互动”,是“搭梯子、树榜样、借行家”工程的又一补充。3月29日,来自长沙梅溪湖中学、雨花中学、长郡双语实验学校、青竹湖外国语学校、南雅中学等名校名师,在金刚中学分别展示初三语文、数学、政治、外语、化学、历史、物理示范课。课后,与金刚中学教师共同分享授课策略及经验。最后,由专家对示范课进行评议,开展“微讲座”。这种“不出门的教研”,通过课例研修,引领金刚中学教师思考和掌握如何构建轻负高效的教学模式。
学校还通过“青蓝工程”组成师徒结对。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一直是金刚中学的优良传统。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打造并扩大名师队伍,学校每年都会给新教师和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指定一位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当“师傅”,不仅在业务上给予指导,而且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青年教师,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2016年,在浏阳市第20届中学课堂教学评优中,共有5位青年教师获市一等奖。
名师小记:“工作坊”导师邱楚芳
金刚完小教师邱楚芳从教18年来,勤于教学,善于积累,在教学教研上独树一帜。邱楚芳的公开课,写几十页手稿是常事。同事说:邱老师上课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总让人百听不厌,仿佛花香鸟语萦绕耳际,回味无穷。多年的钻研与摸索,邱楚芳在教学中坚持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课堂与教学外延,使课内学习与课外积累相联系、相互促进,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使语文传统学科焕发出新的魅力与光彩。
金刚中学为了更好发挥“本土名师”资源,2015年通过市教育局批准,任命邱楚芳为金刚镇“小学语文工作坊”导师,带领金刚镇12所小学的18名青年教师,开展“校本教研”;两年来,邱楚芳带领“工作坊”成员到全镇各小学进行交流活动,与澄潭江澄市完小进行手拉手活动,并多次参加浏阳市举办的开放教学展演。金刚中学通过“工作坊”形式锻炼了全镇青年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从“工作坊”走出的年轻教师先后有8人次参加浏阳市赛课并获得优异成绩。
作为金刚镇“小学语文工作坊”导师,邱楚芳尝到了学无止境、成功不易的道理。她说:教书不能死死按照“文本思路”,活的课堂要在文本当中呈现,而不能不加选择的全部纳入,全线出击,寄希望于全面开花,结果却使课堂陷于庞杂而琐碎境地,导致课堂预设目标不能有效达成。解析、归纳、整理是一个打乱重组的过程,也是一个提炼优化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课堂设计,主线才清晰,结构才顺畅。邱楚芳总在反思中前行。
2015年,邱楚芳指导学生参加创新作文竞赛获金奖3个,银奖8个,铜奖12个;浏阳市阅读班级评选活动中,所带的班级被评为“最爱阅读班级”;辅导学生在参加湖南省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同年度长沙市名师工作室考核中,邱楚芳被评为“优秀学员”;2016年邱楚芳指导学生荣获浏阳市中小学生“三独”比赛“优秀艺术指导奖”;同年在“爱阅读善表达”学生素养大赛浏阳市选拔赛中,邱楚芳指导的学生团队荣获一等奖。
邱楚芳本人也于2015荣获长沙市“小学语文阅读推广先进个人”、浏阳市“创作杯优秀指导教师”;同年底,在浏阳市“百变魔方”学生作文竞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城南旧事》获阅读设计一等奖。
人物对话
《教育》:请您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怎样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独创性?
何宗武:我认为,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直观教材教具、现代教育媒体、实物等,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想象能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这里需强调的是,指导学生观察,进行作文训练或指导学生写作文,也是开发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题,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情境,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创性,鼓励学生质疑,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重要途径。
《教育》: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何宗武:在金刚中学,无论学生的意见正确与否,我们都必须给予他最基本的自由权利,并不断给他们创造机会,而不是扼杀他们的学习思路。如果老师能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自由,那么,学生会更尊重老师,对老师的意见和批评也能愉快地接受,也可能更加热情地投入学习之中。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自由空气,使他们敢说、敢想、敢提意见,便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意识。
《教育》:如何J识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何宗武:近年来,尽管几乎所有学校都把安全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学校也会定期开展各类安全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但悲剧依旧在不停上演。另外,考试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做错事被老师罚写检讨这类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导致学生采用过激行为不胜枚举。这一现状折射出当下生命教育的不完整,大部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比较模糊,从而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容易焦虑、迷茫,甚至钻牛角尖。我认为: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创新形式,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
《教育》:新时期,怎样做一个研究型校长?
何宗武:做一个研究型校长,就应该正确理解与执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所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国家振兴,民族的希望,在很大程度上,关键在教育。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教育科研是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的主渠道,是最利于推进新课改的有效方式。因此,金刚中学在“校本教研”中,立足对学校教学中产生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持续不断地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篇5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工作职责;能力
0.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培养模式及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并且逐渐完成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价值观,使学生能力得到综合发现。为实现这一要求,我们应该全面提高中学体育教育质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体验到体育课的乐趣。
本研究在通过走访的石家庄市区11所中学和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结合《学校体育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确定了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根据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分析出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并且通过对照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对石家庄市区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客观评价,发现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提高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建议,旨在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也为高校培养师资力量和对在职中学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石家庄市区部分中学为研究对象,例如石家庄二十七中、石家庄四十二中、石家庄一中、石家庄二中、石家庄精英中学、石家庄十七中等学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人已查阅了大量关于国家教育政策相关指导性文件、有关教师职责、教师专业能力和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等文献资料50多篇;认真研读了《教育学》、《学校体育学》、《教师能力概论》、《现代教育理论选讲》、《体育教学论》、《21世纪体育教师》等相关书籍。
1.2.2实地考察法
2013年9月到2014年1月先后到石家庄二十七中、石家庄四十二中、石家庄一中、石家庄二中、石家庄精英中学、石家庄十七中等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2.结果与分析
2.1中学体育教师工作职责分析
根据《学校体育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及结合走访的石家庄市区11所中学和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所得到的信息,总结出中学体育的工作职责。具体如下:(一)努力提高政治业务水平;(二)教书育人,全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三)上好体育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四)搞好课外体育活动,加强课余体育训练;(五)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六)协助学校和教研组做好各项工作。
2.2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构成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六条中学体育教师工作职责,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与相关权威专家交流,最终确定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余体育训练能力、科研与创新能力。
2.2.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贯穿整个课堂。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来概括:(一)在上课前要仔细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完成教案的撰写,并且在撰写教案的时候要体现学生是“动”的,还要准备好场地和器材。(二)在课中,也就是教学设计实施的过程,首先体育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课堂状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其次要掌握好课堂,控制好自身和学生情绪,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要在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三)课后要进行教学评价即对自身、对学生、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等。
2.2.2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是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所谓教育能力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就是教师通过言谈举止对学生在心理方面的改变的能力。体育教师不仅面向教学工作还要面向社会,指导社会体育运动及健身运动,有很强的社会性,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对学生的身体、社会适应等进行教育,这是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的。
2.2.3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所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一般来说是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由于体育课不在教室,而是在操场上,同时体育教师还肩负着课间操及各种体育比赛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外组织管理能力。因此体育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对课堂的管理能力和对活动的组织的能力。
2.2.4课余体育训练能力
课余体育训练是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指在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一定体育特长或爱好的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提高竞技能力,逐步使他们的运动才能定向地发展和提高。课余体育训练能力主要体现在了体育教师的执教、制订训练计划、运动员选材、裁判工作等几个方面。
2.2.5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能力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主要是从事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各种课题的实验、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能力。创新能力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体育教师自身创造出的课堂模式、训练方法等,另一类是在教学或训练过程中引用或吸收他人理论成果,贯穿于体育活动过程中,提高体育活动质量。
2.3提高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策略与途径
2.3.1石家庄市区中学体育教师工作职责下能力现状
通过走访30多个学校,与40多名教师交流发现,石家庄市区中学体育教师的能力总体水平较强,但还有不足之处。在教学能力方面,语言感染力不强,不够幽默、示范方式单一、不讲究美感、教学反思意识不强等;在教育能力方面,社会适应教育能力还需要提高;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在课余体育训练能力方面,制定训练计划还不够科学;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普遍偏差。由此可以看出,石家庄市区中学体育教师的能力还需要不断的提高。
2.3.2策略与途径
(1)学校要重视体育课,多为体育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适当的时候可以组织专家讲座、教师培训等,并且还要鼓励教师在职研修,增强体育教师自身的素养。
(2)完善评价制度。体育教师的职称普遍偏低,这不是说明体育教师能力差,主要还是因为体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目前的评价制度相对较笼统,为此建议对教师的评价应该具体到每个学科。
(3)体育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4)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配置应该增开科研创新课程,培养体育教师的创新思维,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缪宁陵.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篇6
关键词:校本培训;教师类型;分类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275-02
学校的工作中心是学生,办好一所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不断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市的“深综改”不断为学校的发展提出新的题目,教师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和师德水平成为学生核心素养能否得到全面培养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协调农村学校发展、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关系,对农村学校教师的成长规律进行研究和把握,我们进行了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分析,以便进一步寻求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师培训策略。
一、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分析
通过走访不同层面的教师,聆听不同教师的感受,感悟他们的工作状态和精神境界,从整体来看,我校教师的发展情况有以下几种类型。
1.摸爬滚打型。刚上班,每天忙于理解教材,写教案,上课与批改作业。心里则是冷暖相交,备受煎熬。每天不知要发生什么?也不知自己为什么就成功了?也不知为什么那样干就不成功?在被动地应付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积累着经验,收获喜悦,接受挫折,当走完一个教学循环和管理循环时,就变得从容了。
课堂表现:学生以听为主,兼做课堂笔记。觉得需要记得多想得少,老师总也讲不完,其他的活动很少。
教学观念:跟着教材和大纲。也可以说:自己会的就要讲,讲不讲取决于自己,会不会取决于学生。
管理特点:落实规范,力拼争先;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挨过一天算一天;勤奋、执着、生猛各种风格都有,但是不确定。
研究状况:学习、模仿,偶尔有一些小的窍门。
2.韧性磨砺型。对教学和管理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人往往借助自己的充沛精力和奉献精神,就可以把教学成绩和管理效果搞得很好,不需要什么理论和思考,这就是一力降十巧。
课堂表现:学生感觉课堂张弛有度,听、记变少,但思和练成为主要的内容。总结被加强,但主要是老师在做。
教学观念:远离教材,归类题型,精讲多练,看住学生,懂的学生不做,讲的再多也白搭,鼓励学生多做题。
管理特点:强势管理,计划性很强,在学生面前有威信,班级的各方面工作都被认可。
研究状况:开始尝试写一些经验总结或论文,有引经据典的需要但是不恰当,但这是今后发展的开始,必须鼓励。
3.反思探索型。教师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把教师作为终身职业的心态趋于平稳,特别是更年轻的教师的成长带来的冲击,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能力,开始需求一种自我改变来发展自己,他们往往从重读以前的教育理论课本、大学教材开始,借助新的教育理论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和管理行为,他们开始重新认识学生,从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规律、发展中的行为解读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课堂表现:教师开始减少训练量,开始注重课本的理论思考,开始注重一事多角度思考,多事如何归一,学生的课上讨论和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增多。这是一个演变过程。
教学观念:教学要注重知识结构的构建,要注重知识形成过程,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知识不在多,而在于想的明白。
管理特点:开始设计学生的自主管理体系,开始尝试制度管理,开始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甚至有时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外,他们还开始关注家庭对学生的影响。
研究状况:开始把理论给予具体的情景,开始把理论整合为自己的理解,开始思考理论和实际的冲突,开始尝试用科研的方法解决问题,如申请各级课题,提炼专业理解。
4.理论贯通型。对教材,对教学,对学生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都认识到位,只能说你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你能不能沿着这个方向前进那还是要看你是否能找到前进的道路,即指导工作的方法论。
课堂表现:学生获得教学材料,按指定的程序,开始思考、尝试、讨论、交流、总结,开始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看书、交流努力自己解决。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和自由的思想活动。
教学观念:教学就是为学生搭建学习框架,提供资源,创造学习和交流的环境。通过肯定性评价和支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所以,教师的学习活动设计和学科水平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深度。
管理特点:充分放手,事前严审设计,事后及时指导总结。对学生更加注重品格教育和思想指引。让学生在思辨中辨明是非,而家长成为其同盟军。
研究状况:开始提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并且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不再关注虚名,注重课题对本职工作的指导作用。开始写东西,阐述自己的教育理解。
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思考和实践
1.给其肯定,帮助其进行专业规划和学习引导。教育理论是需要慢慢品味的,不可能速成,专业成长是需要积淀的,有一些成长必须是走完一定的人生经历才能懂得。还有一点是一个人不同的时段对同一件事的理解是不同的,而不同的社会形态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它是动态的,长期不懈的。在长期的成长中人是需要肯定、帮助和督促的,而专业规划既是指导又是督促。
2.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实现自我提升。教师专I的提升,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形成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教师们已感觉到,新课改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一名合格的教师将伴随新课程的实施,逐步走向“专业自觉”,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扬长避短,总结经验,反思创新,形成特有的工作、学习、研究和创新于一体的教师生活方式。教师逐渐从枯燥的教学模式和职业倦怠中解脱出来,以良好的心态去转化压力和矛盾,实现自我超越,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7
一、紧抓关键环节,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以来,学校师范专业每年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均在一本控制线30分以上,生源质量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目标追求,近年来,学校专门成立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和教师教育办公室,定期召开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专题会议,对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以及各个关键环节的目标要求进行认真论证,大力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工作。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精品课程资源
本科学习阶段所形成的良好专业基础和发展潜能,对于师范生将来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深入研究教师教育发展趋势,认真总结多年来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理念和通专结合、文理交融的原则,积极实施“2+2”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进校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大类进行培养,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并完成教育实践和科研训练等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校级精品课程100门,省级精品课程4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通过建设教师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体系,力争使免费师范生经过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具有厚实宽广的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
2.建立专业机构,强化免费师范生教学能力
为了培养免费师范生从教实践能力,学校以建设“国家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为契机,组织精干力量,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建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积极创新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理念和思路,从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语言文字表达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从教能力进行专题培训与测试。同时,学校每年举办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通过教学方案设计、说课、模拟授课和现场回答评委提问、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等环节的实践演练,使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与提升。
3.设立创新项目,提升免费师范生研究能力
作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学校,学校十分重视免费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学校还建立专门的研究基金,实施“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师范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事学术研究,培养初步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各院部和职能部门也从不同层面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支持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学生处从2010年开始设立“大学生勤助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目前已经立项132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设立“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基金项目”,从2007年至今,立项611项,目前已经结题505项。这些工作的实施,有效地培养了免费师范生的学术研究意识,促进了其研究能力的提升。
4.开展理想教育,培养免费师范生从教信念
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立志从教、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四年来,在免费师范生新生入学后,学校不失时机地启动以“坚定理想、牢记使命、立志从教、快乐启航”为主题的“免费师范生入学教育活动月”,围绕“理想教育――西部基础教育现状与师范生使命”“励志教育――做人民的教育家”“专业教育――我的大学”和“成长教育――快乐启航”四大主题,在免费师范生中开展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特色鲜明的入学教育活动。学校举办“教师教育论坛”“基础教育名师讲堂”“博雅讲坛”“启梦教育论坛”,同时,学校在大学二年级,为免费师范生开设《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大学三年级开始,结合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相关政策,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坚定教师职业理想,投身基础教育事业,做坚定的教育工作者。
5.注重人文教育,提高免费师范生文化素质
学校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免费师范生文化素质教育,制订《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推荐30种“教育名著阅读书目”,引导免费师范生充分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师范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人类已有的教育文化奠定应有的基础。与此同时,学校还定期举办古诗文吟诵活动,鼓励免费师范生背诵一定数量的中国传统文学名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年来,新闻与传播学院积极开展“晨读经典”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和正确理解经典名著的文化内涵;理工科基础教学部和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分别举办“博雅讲坛”和“启梦教育论坛”,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加强制度创新,保障教师教育培养质量
制度建设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保障和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学校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为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
1.推行“教授接待日”制度,创建全员育人氛围
2009年,学校实施“教授接待日”制度。校内各学院每周至少安排两个单元时间,在相对固定的地点,由教授轮流值班接待学生,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心理及学业等方面存在的困惑。通过教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和沟通,启发学生尽早形成学术研究意识,增强其创新思维能力。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悟从师者的道德情操、治学态度和教学风格,“教授接待日”制度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近三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强化了广大教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调动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而且对于培养免费师范生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实行双导师制,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
为了强化免费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提升其从教专业能力,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有组织地聘请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大学和中学教师,共同担任免费师范生的指导教师,并从不同角度帮助师范生逐步提升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的知识与理论水平,为其将来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奠定应有的基础。同时,学校还专门设立“专家导引室”,坚持每周组织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讨论学习和生活问题,增长学生见识,开阔学习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3.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
为了营造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校坚持每学期对免费师范生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进行统计比较,对于品学兼优的免费师范生给予奖励,提供多种奖学金,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选派到国外高校进行交换学习和深造;对于学业成绩较差的免费师范生给予警示和督促,对于学习动力不足、挂科较多的免费师范生,及时进行学业劝诫。学校还建立本科专业分流制度,实行入学一年后专业分流模式,免费师范生可按照学校规定在师范专业范围内进行二次专业选择。这些激励与约束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采取切实措施,提升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免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学校积极引进相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利用多种方式资助教师出国研修,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同时,在相关学科设立“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和“曲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研究制定了《陕西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曲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设置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教师队伍学历提升计划实施办法》《陕西师范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奖励暂行办法》《陕西师范大学“三英人才计划”实施方案(2010年―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教师转岗分流工作暂行办法》等人才工作制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大力促进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构建起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教师教育学科学术梯队。
三、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教师教育培养特色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免费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实际从教能力,建立对中小学生以及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树立从教职业理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以来,学校认真总结十余年“校县共建”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部六省区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共建活动,将直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与加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着力做好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的各项工作,努力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1.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为确保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实习支教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和指导全校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同时,在各学院相应设立由主管院长负责,学科专家、学工组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以学科专业为单位,开展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以及实习基地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教育实习的学校安排、生活接待和业务实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建立了校内和校外教育实习的两级管理体制。
学校十分重视制度建设的作用,在实践探索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实施方案》,从目标、内容、时间、组织机构、工作模式、成绩考核、学分认定、经费管理等方面,对实习支教进行系统的安排部署,以确保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学校还制定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见习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师范生在第1学期到第6学期,每学期至少参加为期1天的教育见习,加深学生对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了解,为开展教育实习工作奠定了基础;修订了《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经费管理办法》,将实习经费从学院业务费中单列出来,按照“限额分配、部分包干、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管理,为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提供应有的经费保障。
2.开展改革试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适应性,保证首届免费师范生一学期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探索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学校积极进行半年实习支教试点工作。2008年,组织125名师范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2009年,扩大试点范围,组织505名师范生进行半年实习支教试点工作。在实习支教期间,学校领导还带队赴新疆等省和陕西各地开展专题调研,听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学领导和教师对学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从各个环节完善教育实习的制度设计和组织管理工作。通过试点,学校探索了“区域集中、分片管理、两级指导”的教育实习工作机制,确立了多学科专业混合编组与单一学科专业编组相结合的教育实习组织方式,为做好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奠定了应有的基础。
3.强化指导队伍,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教育实习质量,近年来,学校一方面组织聘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担任师范生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截止2010年末,已经正式聘请学科教学兼职教师400余人,主要承担师范生在中学教学一线的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学科教学论教师的引进及培养培训工作,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按照区域集中、分片管理的原则,聘请学科教学论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队,赴各实习点巡回指导,为学生教育实习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建设成果,通过教育实习网络指导平台,成立专业化、高层次的教学指导团队和心理辅导团队,针对学生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在线答疑,实现网络化、即时性的指导。
4.拓展实习基地,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根据师范专业的学生人数,学校积极拓展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按照“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先后在省内外建立了320个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2009年,学校结合与西部六省区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共建工作,将实习支教与免费师范生将来的就业去向进行统筹设计,重点遴选100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教育实习创造便利条件。2010年秋季,首届免费师范生分赴9个省区300余所基地学校,开展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其中,在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开展教育实习的学生人数为:新疆402人、甘肃297人、宁夏350人、青海256人、81人、陕西765人。各省区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对教育实习工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学校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共建,对于教育实习工作成绩的取得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继续探索,积极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
从陕西师范大学四年的探索来看,国家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譬如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设计弹性空间过小,没有建立免费师范生退出与非师范生转入的相应机制;试点学校师范生规模与培养条件不相匹配;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的服务年限过长,不利于吸引优秀生源;不允许免费师范毕业生报考脱产学术型研究生,不利于部分优秀免费师范生继续深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院校与地方政府、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不够,渠道不畅,信息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如部分省份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政策要求学生回生源所在县中小学任教,不符合国家关于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用人单位(中小学校)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缺乏全面了解,缺乏与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合作意识,未能充分参与到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活动中来,尤其是示范性高中等优质中学在接受免费师范生开展实习中表现不太积极;市场经济下就业双向选择与确保免费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存在一定矛盾,对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地域进行限制,不符合由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各地免费师范生招生数量与教师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确保免费师范生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存在一定困难。针对上述问题今后我们要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
1.积极扩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
第一,国家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开展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各省区结合自身条件,选取1至2所师范院校进行改革试点,建立高师院校实施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层次的师范生免费教育体系,不断扩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为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优秀教师。
第二,在以各省财政为主的前提下,建立国家层面师范生免费教育专项资金,中央财政根据各地经济、教育状况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合理分担地方试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办学经费。
第三,建立健全免费师范生的选拔、准入与退出机制,将真正热爱教育、有志于长期从教的学生选拔到免费师范生队伍中来,使真正有志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专业学生进入免费师范生行列,使不愿意或不适宜从事教师职业的免费师范生能够退出免费师范生行列。
2.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的就业政策
第一,允许免费师范生面向全国教育系统就业,毕业前未签订就业协议的免费师范生派回各省区教育行政部门,由各省区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安排到本省师资紧缺地区任教。
第二,国家应严格审查各地制定的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督促有关地方政府修订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尽量使各省区在就业管理工作实践层面的相关规定(就业原则、就业途径、跨省就业等)保持相对一致。
第三,各省区政府职能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免费师范生就业督查机制,监督、审查本省各地区对免费师范生的岗位工作落实是否得力,考核、监控免费师范生工作表现及流动情况。
3.切实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相关政策
第一,制定免费师范毕业生申请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基本条件、用人单位考核标准、报考专业与学校、学费、指导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具体实施细则,允许学生在六所部属师大之间跨校报考;选拔部分优秀免费师范生(10%左右)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毕业后再履行协议规定的从教义务。
第二,适当缩短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服务年限,同时,部属师范大学进一步采取切实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持续深入开展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教育,使其履行承诺,立志从教,终身从教。
第三,在免费师范生本科和教育硕士学习期间,设立专门的国家奖学金,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国家设立免费师范生国际交流基金,进一步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采取校际交流、访学、联合培养等方式,搭建师范生成长的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
4.进一步加强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制度设计和经费投入
完善教师教育改革的制度设计,建立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联动机制。地方政府要支持师范大学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和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师范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接收免费师范生实习工作纳入到对中小学的业绩考核中;师范大学要进一步拓宽与中小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合作领域和方式,进一步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篇8
在我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仍将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文章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检索,从文章数量、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三个层面进行了内容分析,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尝试提出了国内外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点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分析法;研究现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12—0047—08
引 言
目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趋势。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深化,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并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为了更清晰地探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文章尝试对2002-2011年国内外期刊论文数据库中有关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试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界定
当前,国内关于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尚未有统一规范的表述。焦建利等在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概念、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对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技术,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环境、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促使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不断完善的系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其目标在于帮助教师适应信息化教学,促进教师发展,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在概念的界定基础上我们认为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延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改善,具体包括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师远程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 研究样本的选择
国外文章选择的研究样本为学术论文,以数据库的地位和权威性为参考,最终确定的外文数据库包括Elsevier Science Direct、Springer Link、Wiley Inter Science和EBSCO等四家国外知名数据库。因此,首先以国外文章这四个外文数据库为研究范畴,时间跨度为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分别以检索项“Article titles”和检索词“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eacher training”、“teacher education”、“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等检索方式进行检索;然后在结果中筛选出与技术相关的文章,其中技术类的关键词包括网络、在线论坛、Moodle平台、电子书、多媒体、交互电视等;最后剔除无关样本,共获得有效样本文章115篇。
国内文章的选择是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样本来源进行检索,检索词包括“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化”、“技术支持教师教育”、“技术支持教师培训”、“教育技术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等;时间是2002-2011;匹配方式是模糊,剔除会议报道等无关样本,共获得有效文章样本204篇。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开展研究。内容分析法就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地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2]这种研究方法被大量用于分析文本材料,预测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文献分析法是按照研究课题的需要,对教育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进而探索教育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文章结合这两种研究方法开展本主题的分析研究工作,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辅以文献分析,力求研究的结果更加真实全面。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的生成均使用Microsoft EXCEL2007软件。
3. 研究类目与分析单元
国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主要从文章数量、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关于研究主题的分析类目主要以焦建利对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分类为参考。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文献的研究内容,对其进行归类、合并,并请两位专家对分析类目进行了评判,最终将研究主题的分析类目分为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媒体技术和工具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心理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研究、混合式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和教师信息与传播技术(ICT)能力研究等六个维度。
对国内研究现状的梳理主要从文章数量、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研究主题分析单元的划分过程与国外一样,通过对样本文章研究内容的分析和归类,最终将研究主题分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育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Web2.0工具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反思研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等六个方面。
三、国内外技术支持教师
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
1. 国外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
(1)文章数量分析
(2)研究主题分析
① 网络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在线讨论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在线学习社区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网站支持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虚拟网络教室面对面培训研究、远程教师培训中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及教师在线学习专业发展课程的效果研究等。例如,Kathleen Roskos等依据“人是如何学习的”设计了三个在线教师专业发展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框架都包含知识类型、认知需求层次、交互层次以及感官细节等内容,并且模块内容强调陈述性知识(事实和概念)和低层次的认知需求(记忆和理解)[6]。Catalin-Cosmin Glava和Adina-Elena Glava将在线学习平台BSCW(Basic Smart, Cooperate Worldwide)作为虚拟教室来为职前教师进行培训,这种方式为职前教师提高学习技能、改善个人协作能力和学习任务设计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遇。[7]此外,Ditte Lockhorst等对远程教师培训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环境对培训结果并没有产生显著性的影响,而任务教学(预先设计的结构、个人角色和任务自身的驱动力)和小组活动过程对教师在线协作学习都有着明显的影响。[8]
② 媒体技术和工具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及移动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电子书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Web2.0工具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电子档案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和交互式电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例如,Franklin Teresa等通过一个案例研究介绍了如何将PDA技术与普通高校中的教师教育项目相整合。[9]同样,P. Sepp?l?和H. Alam?ki通过一个移动学习项目介绍了如何将移动设备应用到教师培训中。[10]由于在职教师受工作时间所限不能参加面对面的培训项目,因此,电子书成为一种在不同培训项目中整合多种培训课程的重要工具。如Laura Monica Gorghiu等介绍了信息与传播技术(ICT)与教师培训整合的一个项目——欧洲在职教师未来培训的一种方式(FISTE),项目中的课程内容和网络指导通过电子书中的桌面创作软件呈现给教师。[11]此外,Leonard A. Annetta和James Minogue对交互式电视(ITV)对其在不同教龄下初中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开始的五年内,交互式电视作为一种工具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对于有5-20年教龄的教师,利用交互式电视开展培训的效果随着教龄的增长呈现出了稳定的递减趋势;且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其培训效果要好于16-20年教龄的教师。[12]
③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心理研究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除了需要信息技术和工具的支持之外,还需要教师本身在培训项目上有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情感认知上的投入。有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心理研究主要有:教师培训中技术工具对教师的认知和动机影响研究、教师的情感态度研究、教师心理需求研究和教师接受程度的研究等。例如,Steffen Schaal围绕数字概念图工具对职前科学教师的认知和动机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常使用可视化的数字概念图工具能够增加教师的自信程度,使之更容易接受培训的主题内容,同时能够帮助教师掌握足够多领域内的知识结构。[13]Fezile Ozdamli等对中学教师基于协作学习培训中的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期望学到关于如何制作视频、博客应用、展示个人研究、基于网络的教育实践和wiki在课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14]
④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研究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评价研究主要包括教师信息与传播技术能力评价量表的开发、教师教育中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培训中的政策性评价、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参与者指导评价、电子档案袋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评价和智能技术评价等。例如,Brian J.Richards在持续一年的培训项目课程中,对教师进行了一项诊断性的语言测试。这项测试主要探索教师在学习外语时所面临的语言方面的困难,并对学生显性和隐性的语法知识进行了评估。[15]而Martin Valcke等针对信息与传播技术(ICT)教师培训开展了一项政策性评价研究,研究问题包括教师培训内容与形式的有效性和学校政策与ICT教师培训的关系两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学校有关ICT方面的政策并不健全,对教师培训的关注程度不深,学校的政策与在职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出现偏差。这项研究及其评价结果为学校政策的调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6]
⑤ 混合式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混合式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而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混合式学习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Myint Swe Khine和Atputhasamy Lourdusamy,在教师教育中通过结合面对面教学、多媒体CD-ROM和在线讨论等混合方式进行了模块教学。结果发现:这种混合式学习方式得到了受培训教师的认可,并且当满足面对面培训时采用基于活动的指导、呈现的CD-ROM材料具有真实性并且与情境相关以及实施多元评价以鼓励在线参与三种情况时,会产生最佳的培训效果。[17]而Bopelo Boitshwarelo通过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研究探索了混合式学习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一是学校应该为教师在工作场所中的学习提供支持,并管理好ICT资源以方便教师使用;二是政府应该支持个人和机构接触使用ICT;三是培训者应该采用混合方法来开展优质的ICT教育实践。[18]
⑥ 教师信息与传播技术(ICT)能力研究
几十年来,世界各个国家的学校一直在寻找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教师将信息与传播技术(ICT)整合到他们的教学策略中。[19]教师ICT素养的提升已成为信息化社会教师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Jong Hye Kim等在教师培训项目中设计了教师ICT素养内容,包括信息社会、信息设备、信息处理和信息操作等四个部分。在教师培训课程中每一部分内容被分为两组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处理被认为是教师ICT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应该整合到教师ICT素养培训的课程中。[20]此外,Michail Kalogiannakis对希腊全国范围内的ICT培训项目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为受培训教师提出了建议:一方面,为了跟上信息技术的步伐,教师需要广泛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了解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任务,以便使ICT资源与学习能够有效地整合,而不是作为一个附加的工具和资源。[21]
(3)研究方法分析
(2)研究主题分析
从图5中可以看出有关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育研究比较多。与国外研究相比,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此外,有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也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研究主题。从国内有关技术支持教师专业的研究现状来看,其研究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育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虚拟学习社区和学习共同体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远程培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农远工程教师培训研究和远程教师教育的绩效评估研究。例如,程思岳从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努力构建网络时代教师终身学习新体系的角度,论述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混合性教学组织、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型学习的实施以及教师继续教育混合型学习的过程性综合评价,从而探索出一条大规模、高质量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途径。[22]随着网络化学习的推广和终身学习的深入人心,虚拟学习社区正逐步成为广大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理想平台,在这个平台下的教师可以拥有共同的目标,共享信息资源、开展协作与对话。马秀峰等论述了教师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专业发展形式以及虚拟学习社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23]此外,闫寒冰将绩效评估引入远程教育,考察了教师教育与远程教育中的绩效评估,并从两者整合的视角探讨了远程教育绩效评估的设计原则、实施原则与管理办法。[24]
②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究、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活动设计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研究等。例如,何克抗教授对制定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重要意义作了分析,并对该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过程、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以及标准的贯彻与实施等问题作了具体地阐述。[25]丁卫泽等以南通大学为研究样本,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与态度、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和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与评价进行调查,最后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考及建议。[26]
③ 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谢海波在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和专业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的网络工具、资源、服务及环境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包括自主学习、交流协商、专题讨论、协作研究和评价反思等五种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并在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策略。[27]在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过程中,多元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式。例如,杜玉霞提出了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包括以校本培训为主的长期发展模式、以县为主的区域资源整合培训模式、以网络研修为主的开放发展模式和以自主研修为主的个性发展模式,并探讨了这些模式的特点和应用方法。[28]
④ Web2.0工具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Web2.0工具的应用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借助Web2.0工具能更好地支持教师的知识建构、社会协商和实践参与,促进教师多元智能的发展。在当前已有的文献研究中,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Web2.0工具主要有Blog、Wiki、Moodle和Sakai平台。例如,阳燚等人从教育Blog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出发,对Blog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利用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新思路。[29]刘峰等对利用Moodle平台开展教师培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研究,并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和青海省西城区教育局联合启动的“青海省西城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项目”中基于Moodle平台实施的教师培训为例,对培训实施中的关键点进行了解析。[30]另外,Wiki作为一种社会性软件,因其对结构化知识的积累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逐步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例如,高燕等针对现阶段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Wiki支持下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型,并将其应用到高校远程支持系统的“交流中心”模块中。[31]
⑤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反思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反思研究包括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农远工程教师培训的反思、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和信息技术支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等。例如,汪颖在分析农远工程教师培训系统的外部保障系统和内部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宏观层面上增强外部保障系统的理解与研究、中观层面开放学校管理、微观层面以提升教师能力为核心的优化方案是保证农远工程教师培训系统生态持续平衡发展的措施。[32]张进良等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出发,分析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提出了信息技术可以从环境建设、观念更新、培训革新、促进反思和深化研究等方面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33]
⑥ 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自2004年12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我国中小学教师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之后,有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各类培训拉开了序幕,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钟晓燕等通过质性研究对重庆市北碚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作为当前促进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之一的教师培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针对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的基本框架;[34]同样,谢超以海南远程教师培训为个案,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新课程远程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资源建设和实施条件两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35]
(3)研究方法分析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可以发现,从文章数量及趋势变化上来看,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国内外关注的一个共同主题并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从研究主题上来看,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媒体技术与Web2.0工具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两个研究趋向。而在国内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这主要是由于教育部在2004年12月下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在2005年5月启动了“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有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在全国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并一度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在评价研究上,相对于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相关的研究还处于理论层面,尚未在实践中深入展开。此外,由于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在研究主题上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研究取向,如国外注重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研究,而国内倾向于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等。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混合研究法是国内外共同采用的研究方法,但由于各国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这些研究方法在主导研究范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前所述,研究方法并不好坏之分,我们应当深入详细地研究各种研究方法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以及可能的各种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等,以便更好地为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需要选择研究方法时提供依据。[37]
五、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1. 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
(1)技术支持高校教师与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与突破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现代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社会成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多方面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重任,其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将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成败。因此,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国内有关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层面上,对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中主要围绕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型、现状和策略等方面展开,而对网络技术、新兴媒体技术和Web2.0工具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却研究不多。此外,职前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军,探索其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高师院校作为职前教师培育的重要基地和摇篮,进一步加强对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已迫在眉睫,探索有效地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与方法也势在必行。
(2)相关评价研究的缺失与不足
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逐步完善离不开评价的支持和参与。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是为了确保教师专业发展能够实现预期目的而进行有计划的活动。相对于国外评价研究的发展,国内关于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围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开展了相关理论层面的研究。而国外文章从评价量表的开发、培训项目的评估、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应用到技术支持教师培训的成本效益评估等方面都有所研究。例如Jung Insung对在线教师培训和面对面教师培训两种方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线教师培训比面对面培训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38]因此,如何结合技术环境下的特点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相关的评价研究是今后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研究范式的困境与转变
从国内研究方法分析中可以看出,理论研究应用非常广泛,这种“坐而论道”、自上而下的研究方式固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但对实践的启示和指导终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由研究问题引发并造成当前的这种困境;另一方面是受中华民族传统的思辨思维习惯和方式影响,其更多开展的是理论探讨研究。而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规范性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脱钩,造成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现象。因此,研究者应完成从满足于逻辑推理的应然走向注重案例研究的实然、从初级的描述性研究走向深层次的关系研究和过程与机制研究、从力图寻求普遍规律的实证研究走向追求理解与共情的质性研究等三种研究范式的转变。[39]
- 上一篇:教师入职培训研修总结
- 下一篇:指导教师研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