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0:2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教师校本研修总结

篇1

关于生物老师工作总结通用范文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始终关注学生的听课情况,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演好每堂课。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发挥她们的主动性。改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想学习,要学习。

  关于生物老师工作总结通用范文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师德表现

  “德中为师身正为范”,我牢牢地记在心中!教师不光是教书更是教人!看一老师的水平先看那老师的师德!在教学的过程我加强了自己的师德和修养!

  1、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关心国内大事。

  2、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下午认真辅导,不缺勤。

  3、服从安排,人际关系非常融洽。

  4、积极主动关心学生成绩及生活各方面。

  二、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新的课标,明晰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高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每节课的课程标准。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怎样教物理,成了广大教师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2、注重每节课的备课情况。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中教学水平。

  3、注重每节课的课堂效果。我深深体会到每位物理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4、注重每节课的课后反思。一堂课上的好,不代表下节课就一定好!好的课堂是经过不断反思从而不断改进的结果!课后我常常将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本节课的优点所在,为自己将来的教学生涯多添一砖一瓦!

  5、注重每节课的课后作业。给学生布置作业,不过量也不少量,争取做到给学生最少的作业让学生取得最好的效果,作业及时批改及讲解并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6、注重坚持校内校外听课。注意学习本学校各老师的教学经验,汲取他们的优点;注意常听校外其他物理老师的课堂,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期学校举行的两次公开课活动让我受益非浅。

  五、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我一学期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关于生物老师工作总结通用范文

  这一年来在学校领导、年级领导及本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下,我总是能够与同事精诚团结,共同应对各种问题。正是这些使得我所承担的工作得以顺利、圆满完成。现将我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以供日后开展工作提供经验。

  一、在岗校本研修方面

  校本研修本身就是一门崭新的科研活动,只能逐步探索才能走向成熟,为了提高对生物校本研修的认识,探索研修方法和知道生物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生物组对本学科的校本研修进行思考,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战略方针,树立以师生发展为本的培训理念,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构建基于网络的自主、开放的校本培训模式。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的精神,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动,具有科技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体思路汇报如下:

  (一)开展以校为本的专题研究

  我们的生物校本研修力争真正做到,以解决我校生物更为薄弱学科为主要出发点,我们生物组通过分析我校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定课题,在研修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再用研修成果来指导教学实践,使生物教学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主发展,学校良性发展。

  生物“集体备课”内容的选定要克服随意性,增强目的性。在学期初,就要让各年级组确定好“集体备课”的内容,不宜过多,最多不能超过整册教材内容的一半。在确定哪些为“集体备课”的内容前,年级组的所有教师要把整册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疏通,了解各个知识领域在本册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乃至与其他年级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一般来说,所选“集体备课”的内容应是教师们共同认为在教法上较难处理的、别人研究过但又上不出新意的、他人从未研究过或是目前教材中的生物综合实践内容等。年级组的所有教师要把整册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疏通,了解各个知识领域在本册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乃至与其他年级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一般来说,所选“

  (二)研修专题草拟

  教学中抓学生学习习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研修重点。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其基本结构如下:

  1.课前列出问题,提出预习目标

  2.课前自主预习,尝试解决列出的问题

  3.课内师生交流,讨论问题

  4.课内变式训练,提高能力

  5.课内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6.课后完成练习,比较课前解决问题能力

  7.阶段总结,研究解决上述教学困惑。

  二、课题研究方面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在20xx年十月份确立了这一年的研究专题《如何做好生物课程的初高中衔接》,并且在20xx年六月份完成了专题的研究。专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

  高中生物快节奏、大容量的学习,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学习进度慢的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所以我建议学生可以从四个方面解决课程的衔接问题:一、做好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衔接,如细胞的结构;动物的重要系统;技能方面,如显微镜使用、实验技能和分析等。二、适应从慢节奏向快节奏过渡。高中生教学进度、难度、深度、密度都较大,要依靠自己解决较多的疑难问题。三、解决“作业难”问题。高中生的作业,往往要在理解基础上,用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多个知识点,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需要较强的图文信息转换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推理应用及综合能力,较好的思维深度、灵活度和广度。四、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初中生学习方法较多的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高中生要对学习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和独立思考,学习方式要由“经验记忆型”被动接受向“探究理解型”主动学习转变,学会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养成快速记笔记、边观察边思考等习惯,改变“平时不重视,考前背提纲”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利用概念图和知识结构图来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篇2

一、联片教研的定义

“联片教研”是以“校本”为基本理念,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目的,以有效实施新课程为工作目标,以校际合作、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为行动策略,在校本研修基础上,延伸拓展到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为校本活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它是让众多学校在这个平台上共同研究解决校本中存在的共性或较深层次问题的“大校本”教研工作机制。联片教研工作的开展需要奉献精神,所有的奉献是建立在“组员”积极合作的基础上。

二、联片教研的组织形式

(一)校际会课。每学期安排一次或两次,通过“课”的形式,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标(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等)的理解,着重探讨如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流程概括为:上课(或说课、片段教学、观看教学录像等)提问交流反思整理汇总。会课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切磋和研究解决问题,不评谁优谁劣。

(二)教学互访。遇到困难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加大同片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分享教学中所取得的经验。互访可不定期举行,在互访中都认真准备、积极研讨,提高认识,双方受益匪浅。

(三)专题研讨。如果面临相同、相似的教学焦点、难点问题,如,初高中衔接、高考第一轮分层复习教学专题研讨等,依靠一个学校的2-3个生物教师力量明显不足。通过联片教研,跨校合作,集中4所学校的同年级生物教师(大约10人左右),充分发挥人员优势,联合开展专题教研活动解决问题。其基本过程为:“发现问题交流研讨解决问题”。

(四)命题研究。厦门的高中实行平行志愿录取,不同的学校学生层次不同,同一所学校,学生的层次也不尽相同。现在的教辅书虽多,但任何一本教辅书都不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加强片区命题研究,作业分层,适时建立一个适合的题库。还可专题合作、结对研讨等。不论是哪个层面,哪种方式组织的联片互动,我们的原则是整体提高,按“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准备发言上课(或说课、片段教学、观看教学录像等)评课、交流、答辩整理总结写出案例”的模式进行。

三、联片教研的作用。

(一)搭建展示平台。联片教研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以推广先进经验,推动校本研修。联片教研,教师将自己的教研成果(含论文、教学设计、教育叙事、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等)展示出来,通过其他老师的评判,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得以修改提高。同时,也为其他老师创造了一次次学习、吸收、进步的机会。

(二)提升教师素质。在联片教研活动中收获最大的是教师。一是提高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开展联片教研,使得每位教师都能当主讲,都是培训者,激发了他们的内动力,创造了他们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二是开阔教师的视野。联片教研使教师从单独一个学校教研变成几所学校的共同教研,视野更加开阔。三是发挥教师的优势。

(三)推广先进经验。为提升课堂效率,各校创造了很多经验丰富,各具特色的经验和方法。这些经验需要在教学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完善,并得以学习和推广,即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它们的适应条件,如学生特点、学习环境、教师风格等。

篇3

早上好!今天,我怀揣着一份激动、一份自信,走上了竞聘的平台,竞聘学校的教育管理岗位。

本人200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生物技术系本科,现正积极报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

学校里熟悉的伙伴都戏称我为“流动大军”,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冲。从教七年来,我曾任教过数学、科学、生命科学、心理等多门学科,担任过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政工教导员、大队辅导员等职务。无论处于哪个岗位,从事哪份工作,不求闻达于人,只求每天能尽职尽责的做些实实在在的事,用真情和爱心对待每一位同事。

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培养和教研员的悉心指导下,已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师德水平,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近三年来由于学校的栽培和自身的努力,获得了普陀区教育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荣获“普陀杯”生物学科评优大赛二等奖,参与了《上海市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内容的编写工作,撰写的论文也分获全国、市级比赛二等奖。

初踏竞聘平台,我对教育管理有着如下初步的认识与思考:

我认为,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保证,是学校培养“勤于思考,敏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乐于奉献”的教育人才、优化课程改革,落实课堂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管理者除了兼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以外,还应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能力,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调控、自控能力及熟练的现代技术手段,能做到平等负责地落实每一项学校工作,协调各项活动,明确服务意识,以共同的目标团结人,以有效的管理激励人,以自身的行动带动人。

如果有幸加入学校教育管理的团队,我将做以下两点尝试:

一、重视学习适应角色

1、立足本位,丰富教管学识

如果我能有幸踏上教育管理的岗位,我将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本的理念,向骨干教师学习专业理论,向部门领导学习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教育管理水平,思考可行可检的工作策略,做好教导主任的助手,深入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优点和长处,发挥团队的最大合力。

2、着眼群体,促进自我发展

新课改下的教师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因此倡导自我发展,让教师做好终身学习的主人是教育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普及教科研方法,使教师能善用理论去研究理论,善用理论去拓展实践;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二是熟读善用《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前者通过对于学科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规划,体现了学科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课程理念。后者通过细致入微、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和学科目标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加以表达,更有利于教师对于课堂教育的把握;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三则是力争在上好每一堂“家常课”的过程中加强自我反思、学习和改进。在课堂教育“实战”中,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中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生成在书本上无法找到的教育智慧,这些东西都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都需要教师个体细细体验、默默领会的,是别人难以教会的,属于教师个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范畴。

二、重视创新发展特色

1、以创新推进成效关注有效教育

通过理论层面的学习,让教师逐步认识到提高常态课的有效性,对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教师必须“在教育中学会教育”,因此化理念为行为,倡导“做中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通过教研组集中培训(主要是明确前段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如调动“教苑报”的潜在优势)——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个人的课堂实践——基于跟踪调研下的小范围互动探讨与改进——公开示范课(或改变评价方式,尝试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个体与团队的互动中提升教师有效教育和因材施教的能力,改变教师以主观臆断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网络媒体的作用亦不可忽视,既能丰富教育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育实效性,又可提高教师有效应用信息的能力与增强教师获得有效专业支持的机会。面对“家校互动”平台的潜在优势,组织有能力的教师制作个人教育网页,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获取他人的评价和建议,增进与学生、家长、教师的沟通与交流。

2、以创新引领变革促进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无疑是学校教育管理中最有效的一个方法。通过教师群体围绕课堂教育不断改进实践与探索,将来源于常态工作中的研修深深扎根于课堂教育主战场中。

就我校基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校本研修模式而言,虽然“合作伙伴”的研修模式使我们受益匪浅,但可以看到第一轮的合作伙伴并未覆盖到全体教师,因此在第二轮的“合作伙伴”项目申报上,老师们更多地把眼光投向到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申报项目上,以期达到教育研究的最大合力。所以我认为我校的校本研修更应该倾向同伴互助,因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对于教育管理而言,是最为实用的方法,它不拘形式,又能兼顾教师本身的自尊心及自信心,重要的是激发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张扬和发挥教师的主体意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引领”则会投射出更夺目的光芒。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与兄弟学校的教育教育交流活动,用心做好每一次教研,精心策划、全员参与、全程管理,提升自己努力成为优质教育“点”的同时尽可能发挥“链”的辐射作用。

篇4

1 目前江苏高中生物教育现状

(1) 生源减少:生源减少是全国普遍的趋势,江苏近年来生源减少的速率相对较快,高中每年毕业的学生从4年前的50多万人减少为2012年的约40万人。每年平均递减约5%。

(2) 高考体制导致的生物选修生人数减少:由于江苏高考采用了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高考科目计入总分,加两门选修科目的等级测试,其中物理是理科学生必选科目,生物和化学是理科学生的选修科目,学生普遍对生物课程不重视,2012年高考中选修生物的学生不足10万人。

生源的减少和高考体制导致江苏近年来科学课程教育水平和基础教育对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降到了历史最低点。高中生物教师队伍相对于教育需求过于庞大,各地区生物教师招聘人数急剧下降;选修人数下降及省“五严”禁令导致生物课程总课时数下降,教师处于“吃不饱”的状态,部分地区的调查显示教师平均周课时数仅为9.6课时/周。解决师资队伍过剩的问题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社会必须关注的话题。今年教师节,各大媒体同时报道了教师资格不能终身制的消息,这实际上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队伍现状与课程改革的不对称日益严重,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之选。

2 高中生物教师普遍的专业成长需求

(1) 在对参加2012江苏省培的高中生物骨干教师的调查中发现,90%的教师具有本科学历,10%为硕士研究生以上,这个比例在目前的教育体系要求下显得略低了一些。教师本身接受的教育、从事过的科学研究工作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新课程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这也是目前各地招考中普遍对参考人员提出“硕士以上学历、或(和)本科211以上高校”这些苛刻条件的原因之一。这些苛刻的条件虽然不尽合理,但它传递出了基础教育需要更高学科素养的教师的信息,客观上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2) 在教师需要哪些培训内容的调查中发现,40%的教师选择了教学实践技能的培训,对学科知识(10%)和教育理论(不足5%)的要求普遍较低(见图1),这不能不说是目前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认识上的问题。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作为基础教育的主管领导(主体是校长)们其实都非常重视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和教育理论储备,他们普遍认为学科素养是教学富有成效的基础和关键,而且学科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理论则对教学实践产生指导意义,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教育技能校长们常常只强调符合某个基本要求即可,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很快增长和发展的东西。教育主管领导们的认识固然不完全正确,但这是基于实践经验的认知,有相当的合理的成分。这实际上应该对培训者和被培训者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3) 在对培训效果的评价预期调查中,超过40%的教师选择了“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选项,这说明教师实际上对学习有正确的预期,他们大都能意识到学习的主体参与和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对学习的积极意义,这些恰恰应该成为他们在教学环节中充分注意的问题(注意教学过程的组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注重过程性学习而非结论性学习等)。

(4) 从以往的培训和教学实践过程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急需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专业技能亟待提升。例如:徒手切片、腊叶标本制作、校园植物的辨认、昆虫标本制作这些基本技能,大部分教师反映自身的掌握是有欠缺的;复杂的基因的扩增、电泳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等教师掌握的程度就更差了。而这些都是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或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2011年江苏生物高考考了PCR技术中的引物设计原理,包括一些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在内的约90%的高中生物教师都不能正确地回答,这反映了目前高中生物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与课程的要求仍有差距,亟待提升。

② 概念不清,概念传递的方法不正确。前科学概念不仅存在于学生,而且存在于不少教师身上,这就导致了教师传递概念会采用不科学的方法。例如,某教师在生态系统结构讲到食物链时,把食物链简单地总结为“吃”和“被吃”的关系,导致学生在判断过程中将“蘑菇”误认为“生产者”,因为“蘑菇”是可以被吃的植物;另一位教师在讲到为什么采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时的解释是“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是为了给血红蛋白腾出更大的空间”,直接导致学生对现代进化理论的矛盾认知,这也是学生出现诸如“细胞分化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和“冬季植物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是为了抵御冻害”的因果颠倒的错误概念的原因。当然,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先看书、再答题”的阅读式教学方式也是概念传递与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 对先进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对课程的一知半解是导致课堂低效的又一重要原因。在江苏省培结束后对学员的调查中发现,学员反应收获最大的除了教学观摩的实践活动,就是先进教育理念的传递(见图2)。这说明教师们在参训前对很多教育理念的理解是似是而非的,经过专家引领,互动研讨,大家收获很多,明白了对教育原理、方法、理念的误读是导致今天生物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新瓶装旧酒”的重要原因。现在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汇报课、展示课等,表面上看教学过程轰轰烈烈,实际上收效甚微,学生习得的东西很少。课堂教学象演戏,多数环节都是预先排练好的,演完散场,学生除了哈哈一笑,其实什么也留不下来。教育理念的提升,有助于广大生物教师更好地理解生物课程理念,更好地践行生物新课程,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3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措施

(1) 各级教师培训:以本次江苏省高中生物教师培训为例。2012年以前,市级以下高中生物教师培训由各市、县教研室组织,但去年的培训反馈情况很不乐观,主要的症结是:缺少先进教育理念、理论和方法的引领;缺乏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碰撞;缺少高水平培训师资(基本都是当地中学教师培训当地中学教师,参训教师反应收获小、效果差)。所以2012年省教育厅师资处下决心开展异地培训,委托高校进行培训。江苏全省有7所大学(南京师大、江苏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南通大学、扬州大学和江苏师大)参与了培训,参训学员基本都是异地培训。培训中强调实践环节,省教育厅明确要求一定要有40%的时间为跟岗培训,注重了培训的实效性。目前省教育厅根据国家培训项目的要求,参考国培课程标准,组织了相关高校分别牵头制定江苏省省培课程标准,希望在国培的基础上做得更有针对性和更强调实践性。除了省培外,还有国培示范项目、国培项目和中西部国培计划等。

(2) 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目前国家已经在几个省、市、自治区开始试点教师资格认证考试。考试由国家组织统一命题,参加试点的省市组织现有在职教师参加考试,认证周期为5年,这实际上是为教师队伍专业化做准备工作,也是教师队伍重新洗牌的信号。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今后将每年组织两次考试,逐步推进到全国。

篇5

1.以共同愿景实现课程引领力

仁和中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全校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形成依托课程建设,打造京郊名校的共同愿景。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立足打造学校课程品牌,从整体上构建仁和中学的课程体系。

2.以培训提升教师课程实施力

学校在几年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打造高质量“精品课”的研讨模式,即“三二二一”模式:三次备课―两次说课―两次上课―一次总结。课堂教学是教师成长的演练场。每学期每个学科都要选派骨干教师向全校教师献课。课前发挥全组智慧磨课,全校教师现场听课,课后做课教师现场说课,其他教师评课并撰写“同说一课”材料。通过集体磨课,不仅授课教师收获大,听课教师更是受益匪浅。

3.以制度保证学校课程持久力

为保证学校新课程建设的有序进行,贯彻落实北京市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制定了相关配套文件,指导协调三级课程的整体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通过《仁和中学课程评价体系》和《仁和中学教师培训细则》,对教师进行监督,保证课程的“原汁原味”。

4.以课程搭建学生成长平台

大胆取舍教材,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在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以数学为突破口,选派参加六年一贯制教学的优秀教师(这部分教师既教过初中,又教过高中),成立专门的教材研究小组,对初中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并把在高中常用的知识点与初中教材对接,尽管有些知识点在中考中不做要求,但是我们依然会在教学中重点讲解,不给学生吃“夹生饭”,为学生的高中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按需开掘,创新发展校本课程。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我们按需开掘,创新发展校本课程,确定了“综合阅读”“兴趣数学”“艺术鉴赏”“科技探秘”“阳光健体”“社会实践”六类校本课程项目,先后开设了语文阅读课、英语阅读课、机器人制作课、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实践课、卫生与健康、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编织、篆刻、足球队、乒乓球队、长跑队、篮球队等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5.以评价助推课程建设深入发展

学校“课程评价小组”结合新课程的实施,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五个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其核心内容就在于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评价体系强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的进步,开发学生的潜力,突出发展性的评价思想。

在评价体系的监督与指导下,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新的评价方式对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全面助推的作用,并有力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篇6

一、目标任务

2017―2020年,组织职业院校教师校长分层分类参加国家级培训,带动地方有计划、分步骤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支持开展中职、高职、应用型高校教师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创建一批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常态化机制,通过示范引领、创新机制、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施原则

中央引领,地方为主。中央突出示范引领,明确工作重点,加强统筹指导,强化目标管理,带动地方有效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各省(区、市)根据国家要求,做好规划设计、组织安排、体系建设、监管评估,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计划有序推进、顺利实施。

对接需求,重点支持。服务精准扶贫、制造强国、区域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优化教师培养培训资源配置,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扶贫重点产业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倾斜支持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及区域经济重点发展地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注重实效。推动地方政府、高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职教集团)建立协同机制,深化区域、校企、校际合作,完善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校企共建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形成一批教师培养培训示范单位和品牌专业,提升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完善竞争择优遴选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建立信息化管理和质量监测系统,强化过程管理、经费监管和绩效考评,切实提高计划的实施质量,确保达到预期的目标效益。

三、计划内容

(一)职业院校教师示范培训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资质条件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大中型企业等,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线上线下等组织形式,分层分类开展教师示范培训。培训要模块化设置课程,将师德素养、工匠精神、“双创”教育、信息技术等列入培训必修内容,实行集中脱产学习和网络自主化研修相结合,开展训前诊断、训中测评、训后考核,加强教师的师德养成、专业知识更新、实践技能积累和教学能力提升。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及特色农业、种养业、民族传统工艺等扶贫产业领域教师培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选派优秀教师校长到国(境)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先进技术技能。

1.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组织职业院校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主持过相关科研教改课题或项目的专业带头人,采取集中面授、返岗实践、再集中面授的交替进行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课程开发技术、教研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备专业领军水平、能够传帮带培训教学团队的“种子”名师。

2.“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组织职业院校不同层次和基础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少于4周的专项培训,可分阶段。开设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与应用、技术技能实训、教学实践与演练等专题模块,重点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双师”素质。

3.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组织职业院校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到省内外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优质学校,采取听课观摩、集体备课与案例研讨、参与教科研项目等方式,以“师带徒”模式进行为期不少于8周的跟岗访学,通过全面参与培训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卓越校长专题研修。分别组织中职和高职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校长,采取集中面授、名校观摩、跟岗培训、专题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新任校长、骨干校长、知名校长分层分类开展不少于2周的专题研修。围绕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学校治理、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重点提高校长改革创新意识、决策领导能力、依法办学和治校能力,为各地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精通现代学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长。

(二)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为牵头单位,按照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不同阶段人才接续培养的要求,组织省域内学校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教师开展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定期研修、协同研究、常态合作的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各省(区、市)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协同提升的专业群,支持牵头学校整合优势资源,提供工作室或平台运行条件保障,支持主持人有效开展工作。

1.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遴选国家级(省级)中高职示范学校具有教学专长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主持建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牵头组织区域内学校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采取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团队研修。重点开展理实一体课程开发、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与演练、教科研交流与项目合作,协同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教研能力、研究协作能力等,共同研究开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接续培养课程、教材及数字化资源。

2.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面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传统(民族)技艺等紧缺专业,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组织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名师、兼职教师领衔,采取集中面授、项目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区域内中高职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技术技能实训。重点开展新技术技能的开发与应用、传统(民族)技艺传承、实习实训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等。

3.骨干培训专家团队建设。面向承担计划任务的单位、基地管理人员和专兼职培训者,采取集中面授、网络研修、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2周的培训组织实施能力专项研修,提升培者的培训需求诊断能力、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核心技能创新与推广能力、工作室(平台)主持能力和绩效考核评估能力。

(三)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合作

各省(区、市)要联合行业组织,遴选、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兼职教师资源库,将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和兼职教师聘用有效对接,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的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1.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采取考察观摩、技能培训、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在企业兼职或任职、参与产品技术研发等形式,组织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企业实践。重点学习掌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发、关键技能应用等领域,以及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应用技术需求等内容,推进企业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结合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发掘学校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各地要遴选具有代表行业先进水平、有较强影响力、覆盖专业面广的企业,完善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机制,支持企业常设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

2.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国家急需特需专业及技术技能积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专业,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任教,兼职教师每人每学期任教时间不少于80学时。各地要建立本地区对接产业、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岗前培训,支持兼职教师参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校本研修、产学研合作研究等。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行业特点、人力资源成本等,具体确定兼职教师聘用人数和补贴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教育部制订计划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指南,成立专家库,完善信息管理平台,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组织开展督查评估。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渠道,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地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升计划的实施成效。各省(区、市)要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订本地区项目实施办法,按年度将规划方案报教育部审核,安排专门机构、专人负责,落实工作经费,做好计划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承担单位要整合优质资源,制订对接需求的实施方案,落实条件、人员与经费保障,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做好项目总结和效果评估。

(二)加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示范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支持教师培养培训资源匮乏省份与资源丰富省份联合组织实施计划,建立承担单位工作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组建专业化培训专家团队,建成一批教师教育优势特色专业和优质课程资源,推进有条件的基地试点探索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学位教育课程衔接和学分互认,构建完备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篇7

一、“3+x”一体化校本课程的提出

我校的建校史就是一部课程的发展史。“3+x”一体化校本课程是在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形式变革和创新的基础上提出的。概括起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我校编制了《泰山学院附中学科课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泰山学院附中实验教学实验细目》(以下简称“《细目》”)。每到新学期开学前,学校都组织学科骨干教师编制适合我校特点的《纲要》,并且每学期都进行全面修订,将修订工作贯穿在学期教学中,每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都要结合《纲要》对上一周的教学进行总结,对下一周的教学进行研讨,对《纲要》中的问题加以修改。

例如,我们编制的《初中数学星级作业》分为基本水平展示、中级能力提高、拓展能力训练三个层次。学校精选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训练题组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初步实现了五个功能:作业题目类型多元化,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等类型;作业题量控制,实现有限覆盖;每一题目都标有星级,学生可自主选择;课业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控制教辅资料,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分年组织编写了《细目》,把课程标准规定的每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一一梳理,明确学期内容与整个学段或学年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验能力。

二是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整合。我校开设了12门国家课程,9门地方课程。地方课程的开设,在时间上相当紧张,在师资上比较缺乏,在内容上部分知识重复、陈旧、脱离生活,如果不进行校本化整合,地方课程非但难以落实,还会效率低下,收获甚微。为此,我们分别在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举办暑期骨干教师研修班,研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2016年7月28―30日,课程研讨会在先期实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多个整合方案,如《基于项目制学习的信息技术STEAM课程》《环境教育与情景英语课程整合探索》《环境教育课程纲要》《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整合方案》《安全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意义及实施》《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还有关于校本课程的《“拼天下”STEAM综合课程深度开发策略》等。

虽然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还不够完善,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打破国家课程原有学科体系的整合过程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对内容、时间、师资和场地进行全方位整合,我们必须继续努力,探索整合课程的最优方式。在原有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我们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研究,提出了“‘3+x’一体化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的设想。

二、“3+x”一体化校本课程的构建

在课程开发上,我校放眼未来,着眼学生的发展,关注课程的整体性,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把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聚焦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我们围绕“3”设计了一个“课程魔方”(见图1),这个“课程魔方”正面三部分依次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底面三部分分别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侧面三部分分别为七、八、九三个年级。

这个魔方有27个大小不同的小长方体也就是9维27个课程群,在每个课程群中,架构了多元、多阶、严密、立体的学校课程体系,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真正成为“一体”。我们认为核心素养是学校课程的“DNA”,与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一致的,所有课程都必须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来构建。多样的校本课程就像营养品一样,滋润着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是学校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提供的课程群。这些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七年级主要开设“基础型”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国家和地方课程规定的基础课程外,我们又开设了七类基础型课程,将三级课程整合为一体。我们开设的基础型课程是:

①学科类课程(语文阅读与写作、散文游记选读、望岳文学编辑部、数学傲来峰俱乐部、泰山植被研究、泰山小导游、法律大讲堂、英文剧场、法语俱乐部、日语俱乐部等);②人文素养类课程(泰山文化之历史名人、泰山石刻、中华字谜、对联文化等);③科学素养类课程(数学思维方法、生活中的物理、生物实验设计技巧、丰富的生物世界等);④艺术素养类课程(播音主持、声乐技巧、美术欣赏、漫画设计、陶艺制作、布艺创作、剪纸艺术等);⑤身心健康类课程(乒乓球运动、溜冰与平衡技能、轮滑、定向越野、极限飞盘、心理辅导等);⑥信息技术类课程(动画制作、VB程序设计、3D打印技术、机器人大赛等);⑦生活技能类课程(化学与健康、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技术、插花艺术、水培生活等)。基础型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思路和理念在课程建设的集中体现,分为校内和校外课程。校内开设的基础型校本课程排在了课表里,利用学校的“自主选课学习日”,教师人人开设课程,学生人人选课走班。课程的开设实行教师网上晒出课程方案,学生网上抢课,先到先得,额满为止,打破原有班级,成立课程班级,实施走班主题教学,这样就更激发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八年级主要开设“拓展型”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结合国家和地方课程,我校紧紧围绕着“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学生核心素养,创建了自己的校本拓展型课程,使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融为一体。我们的拓展性课程也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课程如开学课程、主题班会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习力系列课程(学长学姐谈学法、班主任谈学法、身边伙伴谈学法等)、知恩感恩系列课程、校园节日课程(体育与健康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英语节)、演练课程(集会防踩踏演练、灾害事故应急疏散演练等)、开放周“家长讲坛”课程、“学友讲坛”课程。校外课程如攀登泰山体验课程、“远足励志”课程、“暖冬行动”志愿者活动课程等。

九年级主要开设“研究型”课程,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我校面向有特殊或强烈兴趣爱好的学生,开设了各种研究型课程,使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成为一个共同体。我们的研究型课程主要以社团活动的形式进行。这些课程不占用统一课表时间,学生来源打破年级。课程开发的教师也不固定在某个年级,有特殊技能的教职工都可以参加,活动场所也不局限于校内。学生和教师平等的组成课程团队,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充分利用家庭、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往往与杂志社、工厂企业或某些政府机构有联系。如我校的望岳文学社培养了一大批写作尖子生,其创办的《望岳文学》校园期刊,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校园期刊。我校的小记者团积极外出采访,进行写作训练,许多作品发表在《泰山晚报》上。我校的拱北石科技社积极与泰安市科协联系,走出去请进来,提高了科研能力,多位成员获得发明专利。我校的3D打印社积极开展活动,制作了多个作品,部分生陶醉在创客

空间。

课程魔方把三个级别、三种类型的课程和三个年级都交织在一起,纵横有序,高低衔接,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式网状结构,使各种课程成为一个有机体,集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给学生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x”是一个未知量,可以无限地扩大增长,意味着学生有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这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存在于学生身上,难以预料又即时生成的具有课程价值的活动,学生会有意无意地自我开发。这种课程内容由学生自主确定,过程由学生自主实施,效果由学生自我评价。因为是即时生成,又具有不确定性,我们统称为“x”课程。例如,我校八年级女生自己开发的“剪纸小组”,男生自己开发的“吃货小组”(烹饪),小作家范开源和同学开发的“创作小组”等都属于我们的“x”课程。“课程魔方”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各种课程的“一体化”,再加上“x”课程的补充,我校的课程构建可以说达到了高度的“一体化”。

三、“3+x”一体化校本课程的实施

“3+x”一体化课程是一个立体网状结构,千头万绪,复杂繁多,没有一个有力的领导机构和控制程序是很难实施的。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课程管理科,三个年级分别设立三个课程实施小组,配备两名工作人员。每学期初,我们先发动组织师生申报自己开发的课程,然后写出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交给课程管理科审批,批准后按计划具体实施。课程管理科的任务非常艰巨,首先要定好课程的主要承担者,安排好各种课程的实施时间、地点,协调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各种关系,分配好实施资金和器具,然后是实施过程的控制。过程控制是一个最难的工作,不做好过程控制就很可能使课程的实施有头无尾,雷声大,雨点小,甚至“不下雨”。鉴于此,课程管理科安排了专门的课程监察人员,按时检查课程实施情况,做好课程实施记录,从细节管理上严格要求。期末要求每个课程小组都写出总结,学校给予书面评价和一定奖励。因为课程管理科工作做得具体扎实、细致到位,所以我校“3+x”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目前,我校整合开发了200多门校本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例如,我校教师开设的英语配音课程将手机与多媒体连接起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便捷的表现平台。通过配音这个过程,配音者能更精妙的把握英语语言的细微之处,更深切地体会到努力付出之后“成功”二字的内涵。可以说,每一段配音的成功都会催生内心巨大的成就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当学生体验到了自己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他们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通过配音,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心生强烈的内驱力并由此辐射到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学习态度发生巨大转变,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篇8

2020年9月份,我有幸参加了辽宁教育学院承办的2020年“教育部——中移动中西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新疆和田地区校长国培班,现在已经返回到自己的岗位十余天。经历了理论培训,走过了影子研修,我们又迈进了反思总结、返岗实践的门槛。在这一阶段,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进步。现将自己近段时间来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如下,同时也恳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校的工作给予指导。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始建于2019年11月,位于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托格日尕孜村,东傍红色教育基地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西靠托格日尕孜乡片区工厂,北临315国道。学校占地面积约80586m2,建筑面积24388m2,学校因地制宜,取势而建。。学校总体规划和设计合理,是一所完全寄宿制初级中学。所辖3个乡镇,在校生2257名,目前我校共有51个教学班。建有音乐教室、微机室、书法室、心理室、舞蹈室、录播教室、图书阅览室、生物、物理化学等多功能实验室等24个专室。极大满足了师生的生活、学习需求。

二、校园文化

1、精神引领

我们办学以传承库尔班·吐鲁木精神为核心,秉承“创可持续发展学校、育可持续高攀学生、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宗旨,追求“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活力校园”的办学理念。学校以“立德、求真、感恩、奋进”为校训,在工作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爱国、文明、诚信、仁爱”的校风,“厚德、严谨、博学、奉献”的教风,“励志、勤奋、求实、超越”的学风。同时也成为师生的精神引领。

2、环境文化建设

我们学校是于田县民族团结示范学校,结合库尔班·吐鲁木精神,围绕“立德、求真、感恩、奋进”展开了我校的文化建设。一进校门四个教学楼引入眼帘,南教学楼“立德楼”,东教学“求真楼”,西楼“感恩楼”,西北方向“奋进楼”,正确的办学理念、浓郁的校园文化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我们将办学理念内化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

三、具体做法:如何实现办学理念“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活力校园?”

1、促课改,打造高效课堂。

学校不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借助国培项目组提供的教师专业理论研修平台等便利条件,建立了以科研为先导,以课程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重点的工作机制,探索出“轻负担、高效率、高质量”的有效教学模式。我们多次组织教师教师到其他学校学习课改经验,本学年,同联谊学校于田县cec希望学校开展教研教改、校本课程、、同课异构等互动5余次。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了重组及整合,明确这些模式的共同点:

第一,强化自学;

第二,强化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第三,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第四,重视导学案的设计等。

第五,我们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进行了合理分组,组建四人小组。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四步导学”法,即学习目标、导学提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点评精讲;练习巩固、补救达标。

在此基础上,数学课堂依照“变教为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当堂达标”的教学原则,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最终达到简约化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为目的基础上,按照“语文双主题”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以单元为主题,按照单元整体预习课、基础阅读课、拓展阅读课等课型来教学。英语课堂教学以生成句型——练习句型——应用句型——形成语言为一条主线。我们注重模式,但不“模式化”。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时,可以在此基础上有它的变式。我们将来的努力方向就是达到模式学科化,实现学科个性化。

2、开展特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坚持搞好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社团活动等,并对大课间活动进行了周密部署,保证让所有学生动起来。30分钟大课间进行学生阳光广播体操活动,特色突出,效果良好。

学校根据老师特长成立了8个社团,每周五下午16:30—17:20活动一小时,有素描、水彩画、书法、足球、篮球、舞蹈、合唱、音乐、象棋等,进一步丰富了师生的课余活动,2020年在于田县教育局组织的师生书法比赛中获得学生组二等奖。

学校每学年都要举办篮球赛、拔河比赛、演讲、诵读、讲故事手抄报等多项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存在问题

办学经验的总结和资料的积累,教师的专业引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还存在不足,教师流动性太大,专业性教师缺乏,尤其是语文教师,每周的教研活动老师投入性不够,因保密工作学校电脑不能用U盘和联网,使得老师的教学效率和积极性有所下降。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努力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

五、办学成效

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教研教改、社团活动、自主化管理等特色工作得到于田县教育局的肯定。今年6月份教育局组织全县中小学书记、校长、德育主任、教务主任等来我校观摩。

虽然我校建校不到一年时间,但这十个月以来,我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校先后荣获“于田县民族团结示范性学校”、“于田县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正努力把我校创建为全国性的民族团结师范学校而不断努力。

我一直相信:只有坚持学习的人,才能拥有美丽的一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对教育工作者的真实写照,点点滴滴地积累,细细地品味,就会从学习中收获精彩。其实,教育就是生活,做为教师能做好教育,也就能拥有一份美丽的生活。最后感谢辽宁教育学院,感谢国培!

篇9

这是一朵瞬间怒放的鲜花,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三年前才正式成立的学校,几乎没有渐变,一飞冲天,“全国语文教改示范学校”、“全国书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优秀案例”学校、“__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__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__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__市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五十七项荣誉纷至沓来,他们究竟有什么魔法?

__,__市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__省特级教师,__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__市学科带头人、师德标兵、教学能手,__省教育学会数学教学委员会理事,__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课程专家,__教育学院教师培训专家,__市政府教育督导员。多年致力于课堂改革和教研方式的创新,获__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有多篇教学专著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提出了体验式教研、写真式教研、生态式教研等教研模式。

教师节过后,我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了这所占地450亩,建设投资4.7亿元,既有故宫结构的神韵又颇具岳麓书院的风范,处处洋溢着现代、典雅、生态、和谐气息的____区实验中学。在校长室里,__校长的一席话让笔者感触至深:“从严治校、规范办学、以德育人这是办学基础。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狠抓校风、教风、学风,规范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规范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学研究等教学常规,规范学部和各部门的管理机制,规范后勤服务的程序和质量是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常规管理要从最细微的小事抓起,从“走好路、穿好衣、上好课、做好操、吃好饭、睡好觉”等方面来强化学生的一日常规,坚持抓,抓反复,抓出成效。在做好常规的同时,把十大习惯的养成纳入课程,进入课堂,融入日常,分段实施。十大习惯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做事情有计划;认真写字;在错误中反思自己;坚持每天锻炼身体;耐心听他人说话;微笑待人;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学校建章立制,班级制定班规、纪律,把日常行为规范落实到学校的日常活动之中 ,真正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能力。做到方方面面讲规范,事事处处讲文明。再是科学谋划、科研创新、以智育人是关键。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体系,把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集体备课的组织、教师队伍的建设、校本研修的实效、科研课题的研究纳入一个系统,集教务处、政教处、教科研处、电教处、团委、学部等各部门之力,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工作,举全校人力、物力、财力做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打造__区实验中学有形、有神、有根的高效课堂,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显性目标,更关注能力、方法与情感态度的隐性目标,努力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真正使课堂氛围民主宽松,学生积极参与,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过程性的目标,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的思想方法;关注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的养成,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础上,打造内容丰富的自主选择课程和形式多样的学科特色课程,实现校本课程系列化,生活知识化,学习活动化,帮助学生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据了解,新的学年,该校进行了管理体制的大改革,由原来的级部管理调整为学部管理。学校设立三个学部,每个学部分别由初一至初四四个年级组成;学部实行主任负责制,各副主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三个学部分别安排在三座教学楼,对应三座学生宿舍楼和三层餐厅,三个学部之间在教育教学等各项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竞赛,不断创新;学校各处室负责对三个学部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指导、量化考核、 综合服务、维护保障等,并设立各学科教研室,具体负责学科教研活动的全面开展,给教育教学及各项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教育教学如虎添翼。

采访中我了解到,__区实验中学成立三年来坚持以“打造幸福学校”为主线,积极构建三大保障体系,打造特色教育品牌,以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紧紧围绕“从严治校、规范办学、以德育人;科学谋划、科研创新、以智育人;队伍建设、言传身教、以人育人”的管理思路,进一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的可喜成绩,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活动示范学校”、“全国书法(写字)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文教改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优秀案例”单位、“全国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优秀单位”、“__省卫生先进单位”、“__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优秀组织单位”、“__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百杰小书画家选拔赛优秀组织奖”、“__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等57项荣誉称号。学校还先后被批准为“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 中国陶笛艺术教学实验基地”、“__省书画学会青少年教育基地”、“__省学校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__省教研员首批定点联系学校”、“__省心理健康教育会员单位”等。今年中考升学率创历史新高,初四学生升入__市实验中学、__中学、__五中、__十一中的人数比率比20__年提升了13.8%,初三结业的历史、生物和信息技术三门学科,20__年达到A级标准的共有209人,2013年则上升到了938人,优秀率提升了449%。2013年该校的张晓、杨修志等十几名教师在省级以上表彰和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校长__在谈到教学管理时,颇有见地的说:“队伍建设、专业发展、以人育人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障。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学校发展的关键是科研型教师的培养,让每个教师变成科研型教师。领导带头,学校铺路,典范引路,让教师真正把自己的学生当成思考的对象、研究的目标,把每个问题当课题来钻研,把问题转化成课题进行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草根课题研究,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让__区实验中学的教师变成能思考、会表达、善总结、敢创新的专家、名师。当然,办学思想的付诸实践,理论问题与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和解决。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孜孜不倦地探索,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宽阔的道路来。”

篇10

一、实施课程建设现代化管理,打造幸福课程

(一)理念先行,指导课程

在认真总结和研究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学校确立了“依法治校治教,建立学校自我约束、高效运行机制,全面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办学方向,决定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对学校管理进行全方位改革。经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我们制定了《学校章程》和《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3-2016)》,学校章程确立了学校依法办学的方向;三年发展规划制定了学校教学工作、教研工作、德育工作、教师队伍、学校课程、学校文化、后勤管理等七个方面工作的目标、措施及年度计划,为学校的具体工作指明了方向。依据学校章程,学校确立了“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推行尝试教育,创一流学校,育优秀人才”的办学目标。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依靠课程,为此,我们认真总结了2012年我校承办全区课程建设现场会以来的课程开设和实施工作,并就当前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区教研室和教科室领导的指导下,我们确立了“张扬个性、自主发展、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幸福课程理念。幸福课程理念的提出使我校课程建设上升到了理论和文化层面,为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开拓了思路和方法。

(二)创新开设,重抓落实

本着“全面均衡、以生为本、自主选择、优化整合、科研引领”的原则,学校构建了由基础型、特长型、整合型、研究型的课程体系。根据打造幸福课程的理念,我们提出了“夯实国家课程、整合地方课程、丰富校本课程,凸显生本课程”的课程建设新思路。其中,基础型课程,除了国家必修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外,还专门开设了写字、读书、行为习惯养成、励志等四门必修校本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修完规定的内容,并达到各年龄段所要求的学习目标。同时,学校课程建设委员会十分重视生本课程的开发,以实现课程的个性化。比如,针对当前女生管理的现状以及女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学校女生管理委员会开发了女生课程“我是女生”系列主题教育;耿雪云老师组织学生开发了“系列数学论文”课程;亓文红老师组织学生开发了“汉字的系列化研究”课程;李飞雪老师组织学生开发的“祖国在我心中”课程……。生本课程的开设与实施真正张扬了学生个性,使同学们在个性化发展中享受到了课程带给他们的幸福。

特长型课程主要是发展学生特长的校本选修课程,该类型课程严格按照“教师自主申报项目――课程建设委员会审批――项目公示――学生自主报名――组成社团――开展活动――项目评价”的程序组织实施。目前,学校已开设了“中国舞社团”、“腰鼓”、“蜂鸣小乐队”、“武术”“篮球”、“纸艺”等35个社团,学生参与率达100%。

整合型课程是省定的四门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的整合课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将地方课程课时集中起来与其他课程课时整合使用,实现了课程的课时整合。如:将《安全教育》与日常安全“1530”教育相整合,让任课教师与班主任承担起安全教育的任务,使安全教育经常化,提高了课程实施效果;《传统文化》由语文教师结合语文教材整合教授;初一、初二的《环境教育》与地理进行整合,初三的《环境教育》与生物进行整合,初四《人生规划》与主题班会进行整合。这样我们将课程的课时、内容、师资进行有机整合,既提高了课程实施效益,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将研究型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整合,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立足于学科课程的研发型课程,要求各备课组在学期开学前就要制定本学科课题研究计划,开学后按计划去逐一落实;二是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型课程,本着“问题即课题”的原则,每学期确立1-2个课题,让学生自主研究,比如“可爱的高庄”、“雷鸣龙峡探文化”等课题,经长期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创新四类课程实施的同时,我们还立足于学校实际积极开发学校特色课程,从今年开始,我们在全校常年开设了春季体育节,夏季科技节,秋季艺术节,冬季读书节课程。今年9月初我们启动了首届艺术节,9月30日,学校举办了“庆国庆――首届艺术节汇演,”师生同台演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深度挖潜,拓展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础,一方面我们深挖校内资源,不断加大设施投入,改善办校条件,2013年新增图书7000余册,建设了高标准的篮球场,实现了多媒体教学“班班通”和教师人手一本(笔记本电脑)的现代化装备。同时,学校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老师们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开发第二课程。比如任绪华老师对武术很有研究,他所开设的武术课程,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效果好,即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又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陈心刚老师酷爱美术,其所带的美术社团已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今年中考,其社团有60名学生参加美术考试,有56人取得专业合格证书……,目前全体教师都开发有第二课程。在第二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学校统一管理,编制第二课程指导规划,实现了教师第二课程的校本化;通过提高教师主动性、自主性,让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创新,实现了第二课程的师本化;通过缔造完美教室使各班的第二课程实施呈现班级特色,从而实现了第二课程的班本化;通过学生对教师课程的拓展和二度研发,实现了第二课程的生本化。

在积极进行校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学年我们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校、级部、班级家长委员会。截止目前,我们已就学生安全、家校联合育人,课程开设等分年级召开了三个专题家长会议,会议的召开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有力的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学校充分利用家长专业特长,每级部选聘了10名家长为学校兼职课程辅导教师,分别开设了房地产开发、蔬菜种植、工程预算、企业管理、保险知识、汽车原理等课程或讲座;学校从交警中队、派出所选聘了法制副校长、定期到校举办讲座;先后建立了苍龙峡烈士纪念碑、明利蔬菜基地、 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方圆建设集团等课程基地,学生定期参与活动。以上工作的实施,张扬了学生个性,促进了师生的合谐发展。

(四)多元评价,张扬个性

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采用生评、展示、师评、校评四位一体的评价。生评侧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展示是学生对自己的推介;师评是指导教师对学生课程参与度的评价;校评是学校课程建设委员会对教师课程开设和实施情况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等级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对教师的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工作目标考评。

在新教育实验方面,我们加强了新教育与常规教育并 轨整合的研究和探索。经深入思考,多方论证,我们确定了新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的七大重点推进项目,即缔造完美教室、打造高效课堂、书香校园建设、小组合作学、作业教学改革、行为习惯养成、单元主题教学;每个项目都成立了由一名校委会成员任组长的项目组,实行专人负责,强化项目落实,力求实效。目前,各项目组正在带领全校师生稳步推进有关工作。

二、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一)过程管理,力求实效

对于考试科目,我们实施“三清”工程,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管理和监控。“三清”即“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堂堂清”就是要求每节课都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维目标当堂达标,其实施主体是任课老师,学校通过“推门听”进行监控。“周周清”是对一周所学知识的检测,是学校对教学质量过程监控的关键环节,为此学校将“周周清”作业开发为一门师本化、生本化的课程,在学校《作业教学改革方案》中就其目的、师生义务及其评价等作了具体规定,为了确保“周周清”的实施质量,学校坚决取消了各科的双休作业,设置“周周清”作业,并在“周周清”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了以下四点:一是要求教师必须按要求编制“周周清”作业题,严格控量,教务处负责把关审核;二是作业必须分层,明确各层次学生达标任务;三是要求教师必须按时全批全改;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及时讲评、反馈、矫正。各项措施的采取,切实提高了“周周清”的实效。“月月清”主要是结合区教研室的单元作业来进行,由教务处统一协调,以级部为单位组织实施。“三清”工程的落实确保了整个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不留死角,这是我们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一大法室。

(二)推进重点,发展特长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特长发展,通过课程实施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特长发展,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素质得以提升。书香校园建设得到强力推进,读书、写字被开发为学生必修的校本课程。同时,书香校园建设被确定为当前学校重点推进的项目之一,“阅读工程”也被定为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我们的目标是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学校“三个提升”(创设读书氛围、提升学校文化水平;拓宽阅读渠道,提升读书参与度;创新读书活动,提升全面阅读能力);教师“三个转变”(转变育人模式,将读书感悟用于指导学生成长;转变读书态度,将读书发展成自我专业成长的习惯;转变品味意识,将读书提升为提高自我文化品味的途径);实现学生的三个发展(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我们正按照计划稳步推进。缔造完美教室作为学校七大重点推进项目之一,也正在积极进行实践。35个社团的开设,学生全员参与,人人有专长;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课程的开设,学生展示特长,展现自我,体验成长的幸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作为学生必修校本课程和学校重点推进项目之一,学校编印了《文明礼仪伴我成长》行为习惯养成手册,强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通过设置学生管理“七条高压线”,学生严重违纪行为基本杜绝;通过“除恶习”行为,学生告别了不良习惯,走向文明礼仪。在学生习惯养成上我们坚持从最基本做起,提出“右行、排队、问好”的基本行为规范,使同学们养成走路靠右行,参加活动排队,见面问好的文明习惯。

(三)立足高效,改革课堂

学习是学生的事情,课堂必须还给学生。学校以尝试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目的,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我校“五步尝试导学”实验与研究课题,被评为省教科研二等奖。10月25日在全国尝试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我校张洪阳校长作了题为《 尝试教育实践与创新》的报告,全面阐述了我校“五步尝试导学”的研究成果,得到与会专家和同仁的高度评价。今年九月份,“五步尝试导学”实验与研究又被立为省级课题,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着力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