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语文课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8 10:1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级语文课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级语文课培训总结

篇1

”……

提到她,教研员说:“这个老师的气场很大,她创设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她的掌控之下,全班学生在都认真的在跟着她转。”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青岛实验初级中学十佳班主任刘宁老师。

教学篇:四两智拨千斤重

她,有丰厚的教学经验。二十三年的教龄,十二届毕业班,让她由知性变得感性,在游刃有余之后,教学方法开始具有自己的特色——时而循循善诱如清澈小溪;时而激情澎湃如惊涛拍岸。

每次接新生的时候,她总会在自我介绍之后谈到青岛实验初中的特色——轻负高效。如何体现?那就是“向课堂要质量,对作业减数量”。看着一脸稚气的学生将信将疑的神情,她的笑容很是淡定。于是,师生携手共行的语文旅途开始了,一路风光一路惊喜。

她的课堂,有老师的声情并茂,更有学生的自主探究;有老师的循循善诱,更有学生的合作交流。课堂上,她犹如一个隐身的导游,引导学生在文学的世界里遨游,她说过“只要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进入美文,那个美好的世界就会对所有的学生敞开,无关男女,无关年龄。”当老师的视角与学生相同了,学生的感受就是老师的切身感受,所以,语文课下的作业立刻变得精当而实用。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布置语文作业,因为哪些知识点是必须通过练习把握的,大家都心知肚明。每天的语文作业几乎都可以在二十分钟以内完成,学生从来不把作业当做累赘。于是,师生关系就亲近顺畅了许多;于是,语文课的氛围也变得民主而自由,思考积极而成效卓著。少而精的作业换来的是语文学习的热情,真是事半而功倍,四两智拨千斤重。

历年来,她两次参加青岛市的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两次获得二等奖,开设多节全市乃至国家级的公开课,研究课;多次代表学校接待推门课、观摩课、下乡课,开设名师开放课堂。参加青岛市骨干教师培训,参加全国的“名师育名师”培训。

课堂上,笑容可掬的她引领大家一起读诗歌,品美文。刘宁老师坚信:在大师面前,老师和学生都是谦恭的仰慕者;在人生面前,老师和学生都是途中的行者。世界,在眼前,在书中,更在心中。和学生一起欣赏,心潮澎湃之处,眼前全是惊喜,内心充满快乐。

教育篇:用我的真心换你的真心

她,有淳厚的善良本心。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她一直秉承“有教无类,以心换心”的原则,用自己的真心换取学生的真心。

担任班主任的十年间,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蔼可亲,宽严有度。每个学期的班会、家长会都是梯度的。例如:初一的班会是遵循“我管我自己”——“同学提醒你”——“班会谈问题”这样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学生的个人习惯养成期;然后是班风形成过程,大家的互相监督共同努力;最后是班级正气的树立以及班干部的能力培养。每个过程班主任老师都从早读开始,到上课听讲,到午间休息,到下午自习,最后到放学后的卫生打扫,她都有要求,抓落实。

她利用一切机会走近学生,操场上有她和学生一起跑步的身影;走廊里有她和学生一起游戏的笑声;同行时有她关爱的话语,比赛时有她鼓励的眼神。这些让她成为学生的良师,更是益友。

刘宁老师不带“有色眼镜”,所有的学生在她的面前都是平等而自由的个体,没有凭借成绩而分出来的各种标签。她会让一个成绩十分普通的学生当班级的财政大臣,是因为他的热心和细心;她会让少言寡语的体育委员成为优秀干部,是因为他有一身正气;她会开班会探讨班级存在的任何问题,因为每个学生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摆在桌面上说话,因为老刘从来都是“明人不做暗事”!她坚信“公道自在人心!”

在教育事业上干了二十多年的刘宁对这个岗位的热爱,源自教育事业自身的相对纯洁。“孩子最宝贵的就是一颗真心!”“教育学生的过程,对老师而言,也是一个自我纯洁的过程。”

用我的真心换你的真心,教学相长,我心安然。

科研篇:随手俯拾皆文章

刘宁老师的科研是在1999年她进入育才中学之后,是教研组浓厚的氛围促使她提笔,是学校的《博雅》校刊给了她机会。先是学中文的人的惯性,喜欢用笔记录自己的岁月——假期游记、内心感悟、生活随笔,或者蹉跎或者平淡,都是自己的人生历程。

篇2

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根据新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做到“一课一备”。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多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老前辈老教师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教师专业教学工作总结,请笑纳!

教师专业教学工作总结1本人1995年毕业于酉阳民族师范学校,1995年8月分配到酉阳县清泉乡中心小学,__年借调到龚滩中学,一直工作至今,2019年4月获得县教委正式调令,成了龚滩中学一名名副其实的教师。1999年至__年参加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自学考试,获得西南师范大学颁发的汉语言专业专科文凭。__ 年,参加重庆市普通话培训,达到普通话二级乙等。__年10月参加教师计算机培训,获得教师计算机培训初级等级证书。__年年9月经酉阳县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会评为小学高级教师级,__年参加重庆市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外语考试,成绩合格,获得d级证书。__年7月获得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任职资格。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为此,多年来,我不断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使得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一、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而家庭和学校的互动更为有效,很好的解决了学生思想等方面的问题。

二、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研工作,积极撰写经验文章。其中指导的学生作品曾被省市级报刊《江门文艺》(__年第12期)、《文学与人生》(__第17期)刊登,获得市级征文大赛三等奖。所任学科多次达到同年级学科前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好评,曾多次被评为中小学优秀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自己的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教学论文也多次在各级报刊发表。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我市全面展开,我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把语文课本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

实际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撰写教学心得,步步向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靠近。

总之,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能和同事友好相处,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积极向每一位老师学习,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利用自身的写作特长,积极向各大报刊投稿,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报刊发表了300多篇(首)诗歌、散文小说,成为了我县一名小有名气的业余作家。当然,我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指导学生作文,使得部分学生的作品得以在省市级报刊发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也为我校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写作氛围。

也正是由于我工作努力,成效显著,我在__年被县教委破格借调到龚滩中学。我深感领导的关怀,虽然自__年借调到龚滩中学,到2019年4月才正式获得调动手术,造成每在评优晋级中屡次受限,但我理解领导的难处,从来也没有因此而心生怨言,懈怠工作,反而在工作中更加努力,4年来,所任学科3次获得年级单科第一,也因此3次被学校破格评为校优秀教师。

今年,在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终于得到了正式的调令,也正式成了龚滩中学一名名副其实的教师,我由衷的高兴,希望领导能考虑到我的实际情况,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把我转评为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使我真正纳入到初级中学评优晋级的轨道上来。

教师专业教学工作总结2回首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历程,自己一直感觉问心无愧,自己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坚持要求自己,我自己的努力工作也的得到了认可。在二十八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对自己说,我已经将我的全部精力用在了教学中,我已经做到很好了,我知道自己就是要这样的工作下去,我相信只有这样,我才会做好这一切,我知道自己要做到的还有很多,我会努力的。回首自己的工作二十八年,我相信我会有着更好的总结的。

我从事教育工作至今已有二十八年了,我品尝过不同学段不同岗位的教学工作的酸甜苦辣。从最初的高中教育到后来的中职教育,再到现在的初中教育;从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到协管教学工作的教导主任,从教导主任再到中心学校主管面上工作的副校长,如今则是__最偏远乡村中学的校长。随着教龄的增长,个人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及显著的教育成绩,本人也从多年前的一名中学二级教师成长为中学一级教师,如今则即将成为中学高级教师。回首近三十年来的教育生涯,我真正是百感交集。我能成长为一名中学高级教师,离不开领导、同事及家人的帮助和支持。我怀着感恩的心作如下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一.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业绩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所带的班级学生英语成绩总是名列年级前茅;个人在公开课比赛中屡获佳绩;撰写的论文也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在年度考核中我多次被评为优秀等级,__年我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校长,我带领全体教职工努力拼搏,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三年间,考取三个黄高生,近六十个一中生。学校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县绿化先进学校”,并破天荒获县中考进步奖。我个人也因成绩突出,先后获得“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二.用清贫和无私诠释廉洁

当科任教师,我从未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更没有通过补课获其他方式收取学生费用等违纪行为。当校长后,我更是严于律己,从未通过职权谋取过一己私利。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我的原则。学校的大型建设,均通过县招投标中心运作,全程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学校财经,凡开支超过伍佰元即要三个以上的教师签,学期结束后所有账务均经职代会审查,坚决杜绝不良开支。

我和妻子都有正当的工资收入,我的女儿也有一份工作,但我的家庭并不富裕。虽然清贫,但我从未向学校伸手,保持“干净工作“的本质,对困难的教职工我还多次伸出援助之手。我深知,贪念是侵害灵魂的毒药,而廉洁则让师魂更纯洁。

三.用赤诚和奉献铸造师魂

1.做人真诚,有良好的人格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良好的人格修养应是师魂的核心,而“真”则是人格修养的基石。因为“善、美”也只有在“真”的基石上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我把“真”视为我做人的准则。对领导,我说真话,哪怕逆耳;对同事,我讲真情,哪怕曾有隔阂;对学生,我授真知,若自己知识有限,我会虚心向他人请教。

2 .思想纯正,将教育事业视为个人的第二生命。

我生长在一个教育世家,父亲是一个解放初从私塾走出来的能激情吟诵“巍巍乎昆仑”的老先生。父亲为他挚爱的教书生涯奔波了一生,虽然父亲现在去世了,但他教育生命依然在我血液中流淌。我的弟弟是中学一名语文教师,如今我的女儿也走上了讲台。教育不仅是我个人的第二生命,也是我们这个教育世家的第二生命。作为一名党员,我对党忠诚;作为教师,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我思想纯正,从未参加过任何不良组织,从未干过任何违法乱纪的事。

3.追求卓越,有坚定的教育理想。

我所工作的学校位于鄂赣皖三省交界之处,十分偏僻。我的教育理想是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虽然这一理想的实现充满坎坷,甚至终其一生也许难以实现,但我坚定不移。我愿为此奋斗一生,奉献一生。

四.用勤奋和创新彰显能力。

1.勤奋学习以增长才干。

我是一名英语教师,为了给学生一碗水,我努力让自己拥有知识的河流。我自费订阅了《英语周报》等报刊,购买了李阳疯狂英语磁带,勤写读书笔记。在教学上,我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尝试各种教学改革,力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且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在教学教研的同时,我十分注重从理论的高度审视个人的教学实践,研读教育理论,撰写教学论文。

我又是一名校长,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角色的转变催逼我要不断学习,尤其是学习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我一方面向书本请教,《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书籍从此摆上了我的案头;我一方面向同行求教,就学校管理中存在的困惑寻求解决之道;我更是注重向教育专家学习,各种校长培训活动我总是积极参加。

2.创新工作以革新面貌。

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有限的教育资源农村初中教师编制紧并且师资良莠不齐,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在我任职的学校大胆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全体教师实行竞争上岗,通过竞争然后上岗的教师再由班主任自由组阁,落岗的教师则由乡中心学校安排到小学任教。

管理思想改革——凝聚人心

一些学校是以刚性管理为主,教职工有抵触情绪。我在我任职的学校尝试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教职工关系十分融洽。像制度的制定与修改,一定让教师代表参加讨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像考勤工作,较之过去更为宽松;像教职工个人生病及家中婚丧之事,我都会去看望或慰问。

教师专业教学工作总结3__年,本人任教高二升入高三年级的两个班的语文,兼任学校教研处主任,工作量1.6。全年兼本年级的语文学科备课组长,并担任了年级特优生培养的辅导老师。回首这一年是我工作__年来尤其辛苦的一年,也是工作成果有着充盈收获的一年。从个人立业的角度而言,更是找到了跨越发展的方向和平台。

感谢各位同事支持我、帮助我,各级领导扶助我、指导我,让我继续在教研管理工作的岗位上摸爬滚打,给了我锤炼、提升自己的舞台;也庆幸我自己有着教书育人的不倦的激情、有着持续读书学习的不竭的动力。

本人奉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业准则,严于律己,光明磊落,温良恭谨,与人为善。以校为家,恪尽职守,勇挑重担,超工作量满负荷运行,常常为工作而废寝忘食。热爱学生,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原则,不仅在课堂上坚持德育渗透,而且注重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学生,在学生评教中深受学生的敬重与欢迎,年终被评为“师德优秀个人”、“先进工作者”。

信守“以学习者身份从业,以思想者姿态施教”的工作准则,在勤于学习、耕读不辍的过程中苦练内功,在教学上不断超越自我。订阅专业杂志5种,全年购买业务书籍40余册,潜心研读;精心选购优秀的高三语文教辅资料15种,兼收并蓄,取精用宏。被评为浏阳市“百名读书积极分子”。正是在这样的读书背景下,本人立足于践行课程改革新理念、追踪把握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在教学设计上博观约取,追求“用教参而不囿于教参”的个性化处理,总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前提下精心选材备课,形成了“纵横拓展,浅入深出,知能并重,激思启智”的语文课堂教学特色,所教语文课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可见、可感的良好发展,教学效果好。积极投身教研教改,多次面向校内外同行上教研公开课和示范课,所授公开课得到醴陵二中、浏阳一中等同仁的好评。被市教育督导室、市教科所选调,陪同教研员赴六中、一中等校参与高三教学调研并评课,并在全市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对公开课作点评。

立足“大语文大阅读”教学观,创造性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团结并指导本校5位青年语文骨干教师,主编并正式印刷出版了语文校本课程《悦读怡情拓智(第二册)》。该书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业基础、情感特质和文化底蕴,精心选文,由我确定全书的编排体例、章节设置、篇目选定,五位老师分别承担某些章节的导读设计和具体篇目的赏读分析,历经一年半的反复删改、修订,终于在__年底完成了这本涵盖了十个专题章节、选文超过150篇、内容总计28万余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编写。该书在青年同学中大受欢迎,并得到县、市语文届知名同行、特级教师、专家的一致好评。

荣任“核按钮”和“热点重点难点”两种知名教辅品牌的语文编审,参与编写两本高三语文复习用书《高考语文核按钮?__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用书?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论文《在课程资源自主开发过程中践行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获长沙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优秀论文一等奖。课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获长沙市it节课件专项评比二等奖。

11月,被推选赴清华大学参加“长沙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首期培训,获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结业证书。12月,“长沙市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清华班”的优秀代表,被推举在“昆明市—长沙市教育交流合作研讨会”上,在雅礼中学主会场多功能厅,面向两市教育届领导、专家及骨干教师,上展示课《汪曾祺小说〈侯银匠〉文本细读》,教改理念鲜明,个性特色突出,得到好评。而本人也在同伴互助中开始了教学的整合反思,从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用语的锤炼、课堂局部精彩向整体厚重提升几大方面寻求新的自我突破。本人被长沙教育学院评为“长沙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

在搞好自身教学的同时,积极承担青年教师培养任务,对张晓玲、周辉等青年教师的教学经常给予评点,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为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两位分别已担任备课组长、教研员,并有多项论文在省市县各级发表或获奖)。

担任学校教研处主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全力推进“科研兴校”。工作认真、务实,讲求科学,积极创新,负责了常规教研工作、课题研究、师训工作、电教管理、校本课程管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双丰收。一年来,本人累计听课77节,在听评课过程中加强教研督导,与授课教师一起真诚探讨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在教研管理思路上,由“统”到“分”,由“管”到“导”,注重粗线条地布置全校各学科组的教研工作,分工明确,突破方向的指点到位,有利于各学科特色的自由释放。地理教研组被评为长沙市先进教研组。老师们你追我赶的教研氛围更深厚了,论文正式发表和参编正式出版物的教师达52人次。

课题研究方面,本人现担任《高中语文、化学学科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中学卫星远程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研究》、《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小学教师良好气质修养研究》三项“十一?五”省级课题的课题组长。各课题有序开展,进行了阶段性督查,相关论文成果不断提交。本人所撰课题中期报告《〈中学卫星远程教育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的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获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学卫星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总课题组论文评优一等奖。

积极参与网络教研。一年来,本人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体内容的博客文章102篇,因内容的可读性、思想的含金量得到网友认可,找到了若干志同道合的同仁,受到同道网友的追捧,全年网络点击超过8000人次。年底,酝酿成立“新自我新教育”教研博客圈。

教然后知不足,我感觉自己在工作的诸多方面尚存欠缺。教研管理方面,青年骨干教师和名师的的培养未见突破,在教研过程中如何给老师以自我成就感、效能感和幸福感的支撑,仍是一大困惑。在语文教学中,常感课堂教学有好的设计与创意,但苦于工作头绪繁多、投入备课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细节上的精细化设计往往来不及展开,因而在课堂教学细节操作上很难令自己感到自我满意。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用日后从业的时间不断去完善吧。

教师专业教学工作总结4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如升旗仪式和各种会议。主动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教学工作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注重师德修养,团结同志,积极协调各有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使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青年教师工作、教育科研工作、化学组的组务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这一学年,是丰收的一年。

工作量较大,是超工作量的。工作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上半年,教高一的4个班(7、8、10、12),周课时12节。下半年,教高一4个班(5、6、7、22),周课时12节。星期六经常是一上就是4个小时,超负荷运转。这学期后阶段,在级部主任的安排下又增加了奥赛、培优班4个(没有收费,只是教学),没计报酬,辛勤工作。

教学业绩明显。教学中,认真备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每次上课前都要把教案再看一看。教案,全为电子版的。每次上完课后,还能及时将上课心得和新发现记录下来,及时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化学的题目是比较多变的,要学生做的,我们都能经过筛选,经过自己做了以后才给学生讲题。本年度作业安排的较灵活,有:作业本、《基础训练》、化学总结本、试卷1套、化学报、实验报告册等。这些作业我们都能全批全改,尽管本年级学生要“3+”大综合了,但是我们也不太放心,况且还要重点本科人数呢。但我们的作业负担并不重,因为采用了分散加集中在课堂处理的灵活方式。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指导,也是勤恳工作的表现之一。我在班里经常找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课下多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之间留一会儿,让他们问问题,有时也请他们到办公室里来进行个别指导和解惑。

本人是高级教师,是______化学中心组成员,是市化学教学会理事,是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历年来,在评教评学中都获得了很高、很突出的好评,所教班级学生的化学素质较高,成绩突出。今年也不例外,经本人的努力,使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所教班级成绩较好。

带好青年教师,应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作为一名老教师,不但自己做好教学工作,还要指导青年教师。上学年,我任新教师王志民的指导老师。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王志民老师成长很快,班级和教学成绩优异,被评为学校“教学新秀”。__~__学年,我任新教师刘晓华的指导老师,同时对新教师荣林也同样进行了大量的指导工作。这二位新教师勤奋好学,听课特别多。在学校期中考评时,刘晓华列第二名,荣林应第三名,这二位青年教师十分努力,对学生热情负责,个别谈话、辅导较多。经新、老教师的共同努力,二位成长较快,较早地推出了研究课。

教研组工作成绩突出。今年初,我结合学校提出的计划和要求提出了3项教研计划:各备课组实行中心发言人的备课制度;听课制度;各备课组向组内出一堂研究课。借此来推动全组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全组会上讨论后分工实施。我们的中心发言人活动,确实搞起来了,尤其是高三备课组搞得很好,很有成效。每个备课组向全组出一堂研究课活动,要求要实实在在,少搞花架子,重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研究,老师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我们的研究课和听课活动,在全校是有目共睹的。

由于我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化学组组风建设良好,团结向上齐心协力,各项工作可以说都是先进的。这也得到了同事们和学校领导的肯定:在期中总结时,王主任就表扬了我组。

我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我研究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恰逢今年济南市搞十大模式评比,我也申报了。在市里经过初选后,已经在济南一中进行了课堂展示比赛。我上的课《卤族元素》是很精彩的,受到了各方面专家和同行的赞扬。

教师专业教学工作总结5时间真快,在平淡与忙碌中,做班主任一个多学年的日子已经一晃而过。这是我与孩子们相处的第二个年头。感觉孩子们的成长真的是不经意的。不经意间,他们的个头长高了很多,不经意间,他们懂事了很多,他们学会了很多……不经意间,他们就这么一点一滴地成长起来了。他们开始正式步入小学的校门,而我也作为一位新老师步入小学的校门。可以说,我是他们的同行者。作为他们成长的见证者,最大的感受是:苦中有乐。

回顾这一学年多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全班学生和班主任共同努力,增强集体凝聚力,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进步。

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复杂的,但苦中有乐,点点滴滴都让我记忆犹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

在校的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管理学生的闪光点。平时的交谈中,可以向某些方面做得好的老师请教。一件事有百余种做法,虚心学习别人有效的做事方法也是让自己进步的一种学习过程。这点,我想在这里感谢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是你们的温馨提醒,让我在管理学生上避免走了很多弯路,也是你们的热心帮助,我真切地感受到在这个团队工作的温暖。

二.重视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

各种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班貌的基础,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觉得培养良好的习惯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使他们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如果一个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生会在各方面得到提高的。所以,我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学习习惯,上课习惯还是卫生习惯。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比赛、竞赛的形式,我就在自班级后墙的学习园地中贴了6棵苹果树,谁表现的好,我就再苹果树上画一个苹果。另一方面,作为老师以身作则,每次进教室都先往地上看一看,捡一捡,整一整,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创造好的氛围。

三.培养小干部,发展孩子的能力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级的骨干力量。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首先要建设好一支责任心强、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

我们二年级的包干区卫生打扫任务相当繁重。为此,我安排了两队同学隔周打扫,每队有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打扫好之后,组长带领组长对整个操场进行检查。并采取了两队间竞赛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完成班级的值日工作。

学习方面,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了6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设有一名组长(组长都是学习成绩及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我让每个小组长监督其他3名学生。,这样组长可以很方便地监督其他3名组员的作业上交、背书情况等等。我还特地把这个组内的4名学生作为安排在一起,便于他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交流。

四.与搭班老师合作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须与任课老师的工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三人行,必有我师,”任课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也很有经验,配合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轻松。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精诚协作,发挥参与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五.注意不抛弃学困生

学困生在我们班的比例很大,估计了下有20%,这是个看了会让人捏把汗的数。不放弃他们,宁愿自己辛苦,只要看到他们有小小的进步,我也会很欣慰的。为此,我基本利用午休时间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我相信,付出肯定有回报的,我不在乎这回报是大是小。

篇3

学生在初期模式化的训练下已经能够自主解决词语等简单的初级学习目标,但是在作为教学重点难点的课文及情感的理解交流上,学生一般存在以下问题:学习积极性不高,小组展示为几个优秀领头者的表现机会;学生的发言难以贴近文章要点,甚至出现无效无理的评价与交流;交流习惯、交流方式和语言的运用仍存在较大问题。

相信,与我同行在课改路上的老师们也一定存在着这样的疑惑与困扰,也许你已经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式,也许你和我一样正在探索中,也许你还迷茫着。下面,就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我的拙见。

一、学法指导 教师示范

根据语文课堂的特点,结合小组合作的特点,我将语文课堂设置为“导入新课,预习交流――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巧妙设疑,据疑研讨――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课堂小结,拓展提升”这五大环节。并在预习卡的设置中紧扣这五个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的表现还较为流畅和积极,但是每每到三四环节需要就课文中的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以上所列出的问题,我反思自己,觉得鉴于学生的年龄和交流能力,教师需要在此介入,一则学法指导,二则进行示范,我们可以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提供学法指导,并亲自进行示范性的演示。把学法指导按条目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一般按照“独学――对学――群学”的顺序,这里可以在一开始拿出一个表现积极地小组做示范,小组中组长宣布独学开始,各自独学,然后小对子相互间交流看法,最后组长带领讨论群学,依据号码发言,组长总结概括,决定展示方式和组员分工。而在进入到全班交流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等级来交流:“评价――补充――质疑”,可以全做,也可以有选择的交流。同时要教会学生简洁规范的表达方式“我认为,我来给某某补充,我来与某某交流”等。

比如问题设置为:“请小组合作,说一说文中的主人公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合作提示可以这样写:第一,请同学们用批注式的方式来阅读课文,圈画人物特点;第二,小对子交流各自的看法;第三,组内交流,总结概括人物特点,准备全班交流。而在全班的交流展示中,遵循着“小组展示――组内补充――全班交流”的顺序,由点到线,在扩展到面上,才能力求将知识普及到全班的范围内。

可能一开始这样的尝试是极其费力费时的,教师在旁边需要不停地提醒和纠正学生在小交流(小组)中和大交流(全班)中的各种说法和流程。因为这时候的学生,就像是长到一半的树苗,需要一只笔直的树干将其扶起来,而我们,需要在这里做到一旁的帮扶,坚持下去,静静等待他们长大。

二)充分鼓励 多元评价

大方向的交流模式解决了,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慢慢地班里的交流又开始停留在每个组的喜欢发言,表现积极的学生身上,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学生不再积极举手和交流。经过反复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有这样的学生有两种心理:怕性和惰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与评价,害怕说错了担心受到别人的嘲笑;还有懒得思考懒得交流,把所有的事情推到组长和更为优秀的同学身上,自己避之大吉。总结看来,这其实是传统课堂留下的弊端之一,学生自主性没有被转化过来。

为此,我借鉴了教师小组合作的体验式培训的方法。先选择一节课让小组竞赛去集体完成一张小组的手抄报,然后集体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小组的魅力和能力,充分肯定每一个人在每一个小组的作用,促使他表达,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一次次培养信心,充分相信自己的无以伦比的能力,然后直接嫁接到我的课堂上,强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合作的动力。

打破单一以分数评价学生的机制,通过观察和思考,发掘学生特殊的特点,立足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评价学生。比如在课堂上看到不太爱发言的学生,请他重复一遍老师的问题,或者小组成员的解答,用“你太善于倾听了,那你能给我们说说你的看法吗?”来激发他;遇到说的比较好的同学,我们需要在班里培养和寻找能与其进行碰撞的人,往往如果两位同学能够碰撞,才激发出这节课所谓的“课堂生成”,如果没有则需要由教师出面,通过示范,将具有这样能力的学生培养出来,这也是交流中“评价――补充――质疑”中的最高境界“质疑”;说到朗读,同样的,最为重要的教师要讲清楚每个关键字的语气、停顿才会有有效朗读的生成;最后,在写作中,教会模仿,从课文中模仿到课外的模仿,才会有创作的生成。

但是,一个班的学生就如同人的五指一般,总会各有各的特点,千万不要强求一致,不要步步紧逼,要在鼓励的同时把握好课堂收与放的幅度,正所谓“十年树木 百年育人”,一次的鼓励换得一个细微的变化,贵在坚持,长久的坚持才会有茁壮成长的树木,才会开出别样娇艳的花朵。

三、因材施教 各个击破

正所谓,集体都是有单个的个体所组成的,只有个体的力量大了,集体的力量才会超凡。要时时刻刻把眼睛放在学生的身上,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将其的优点无限地延伸和放大,力求保留发扬,同时,帮助他在其他方面展开尝试,不断尝试,慢慢进步。说实话,这是最为漫长和困难的一个过程。就像是改变一个人长久以来的习惯一样,是个转变和渗透的过程。如果人数实在较多,也可以采取归类帮扶的办法。

比如针对文静的不爱说话的同学,他们往往认真仔细,注意倾听,能把老师和同学的话都记录下来,成绩也较好,但是缺乏的是一种领头羊意识、自信心和责任感。对待这样的学生,一开始要使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然后给予他们自己代表小组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带领小组甚至全班同学对其进行肯定,提高他的自信心。为此,变化多种小组展示的模式,教师的提问、其他组的挑战等都可以增强课堂的紧迫感和积极性。

另外,在课堂上还有一些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不能切中要害的同学,他们往往思维较迅速,但是容易忽略一些细节,思维缺乏连贯性。这样的学生,一般我不会第一个就请他来回答,而是提示他注意倾听,这样一则锻炼他的耐心和倾听的能力,也能训练他思维的连贯性,反应出来的答案不只是一是的激发,而是灵感加上一定的沉淀,这样的回答不但会慢慢切中问题要害,还能更加完善。

我们作为教师,揣摩学生,改进学法,才能各个击破,才能将一根根单个薄弱的力量,整合起来,拧成一股不可分离的力量。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师 专业素养 职业理想

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是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还需要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形成的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教育理念、职业理想、专业能力和完善人格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也是新课改为实现预期目标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令人堪n,尤其是县级非重点中学、乡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更是参差不齐,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新课改的实施。

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调查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本课题组做了一次针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平顶山市八中、平顶山市九中、叶县叶公中学等9所初级中学和叶县一高、鲁山一高、平顶山市二中、襄县一高等4所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125人,其中初中78人,高中47人。调查内容涉及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职业理想、所读教育论著论文、语文教学研究、最新教学技术手段应用情况等31项,共回收有效问卷118份。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问卷调查中不难发现,75%的中学语文教师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究其原因在于这一群体感觉工作压力较大。压力主要来自于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以及各种名目繁复的评估、考核、总结使得中学语文教师耗掉不少的体力精力疲于应付,并逐渐产生一种职业疲惫感;而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期望和对教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绑架带来的精神与心理压力都令他们缺乏职业的幸福感。长期的压力积累得不到释放,进而产生了职业倦怠,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沦为谋生的工具,哪里还有职业理想与职业热情?怎么会努力完成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热情是教育事业的最大威胁。段落修改

二是教育观念滞后,角色难以转换。调查问卷显示,68%的语文教师教育观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墨守成规,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依旧按照原来的套路实施课堂教学。对于新出现的教育理念无法接受并且具有抵触情绪,认为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方式,说到底其实是中学语文教师固步自封、宁可守旧不愿革新的思想所致。新课改背景下视阈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来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大翻转,中学语文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思维创造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完成角色的转换。但是,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离开满堂灌无所适从,角色转变僵化,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概念上而无法实现。

三是知识更新率不高,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技能有待提高。问卷中86%的语文教师每学期没有完整地看完一本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78%的人近三年没有看完过三本教育方面的论著,67%的人很少关注语文教学的教研论文。而且,问卷调查中“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哪些”的回答中,仅有35%的教师能够写出“导读法”、“自主探究法”等体现新课改精神内涵的教学方法。不难看出,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更新率比较低,没能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依旧满足于旧的知识体系固步自封,无法与新课改对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精神实质的要求接轨。而且教学方法单一不求新变,问卷中同样显示出65%的语文教师对于基本教学技能运用比较薄弱。

四是教学反思能力与科研能力差。调查问卷中,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与科研能力堪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仅占被调查对象的45%,而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更是不容乐观。

二、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建立一支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去,积极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教育部为了推进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出台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这是国家对各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它对中学教师在职前教育的培养、入职门槛、入职后的各种职业培训、考核等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性意见。它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强调中学教师在“职业理解与认知”“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学科教学知识”等14个领域内要达到61个方面的专业素养指标与要求。从本课题组发放的问卷调查来看,绝大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师持有传统的专业理念故步自封,与新课改相关的新的专业理念缺乏,专业知识结构不健全,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不全面,语文教学的专业能力需要极大的提高,与新课改以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新时代对语文教师从业标准的逐步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必将是一个历久弥新、持续长久值得关注的话题。

三、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措施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而专业素养的提升更需要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师院校、中学、教师个人等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共同来努力才能达到成效,绝非是中学语文教师个人的行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树立职业理想。中学语文教师要从灵魂深处热爱自己的职业,发自内心的关爱自己的学生,升华专业理念,树立为人民教育事业甘愿奉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中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希望达到的个人在教育事业方面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境界,是语文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对于每位教师来讲,树立职业理想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潜在意义。只有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才有为实现理想而激发的内在动力,才能刻苦努力,为实现职业理想而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内涵提升和专业素养提升。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灵魂的塑造者,要领会到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历史重任,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深刻懂得教师职业的伟大和重要意义。段落修改

(二)转变教育观念。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种改革,其先导首先是思想观念的革新,并在新的理念引导下付诸于切实行动。如果没有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中学语文教师不可能充分理解新课改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等新的教育理念,自然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迎接新课改。新课改从本质上来讲,是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也即是说,新课改让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适应教师的“教”向主动的适应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转变。对教师来讲,要由原来的满堂灌的“教”向“引导”转变,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角色的调整与转换。新课改语境下,中学语文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全面的知识架构的呈现者、现有知识信息地整理者和传递者,而是比原来的单纯“教”有着更高要求的课堂教学设计者、课程开发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角色由台前的主角转变为幕后的极其重要的配角。知识的更新与爆炸使得教师即便穷毕生精力也无法将其全部“教”给学生,而“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思维与方法并自觉养成信息处理的能力,才更为重要,正如前人所讲,“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鱼”。

(三)扎实做好中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中学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阶段主要在师范院校,因此要从源头做起,加强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力度,实行严进严出的原则,对师范生高标准严要求。

从专业素养的视角来看,师范院校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职前教育与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师的知识体系,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意识和职业理想。师范院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即明确培养目标是为中学输送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课程体系设置上,除了文学类、语言类、写作类、文学理论类、语文教学法等核心专业课程之外,还要设置教育学、心理学、课件制作、等相关课程,使师范生意识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学科知识,并且将教师意识、专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教育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内外。甚至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演讲大赛、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三笔字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构建师范生的学科知识体系,树立师范生的教师意识和职业理想。二是树立师范生的师德观念。师范院校教师要以自己的高尚师德、渊博知识、谦逊有礼的行为处事方式和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熏陶师范生什么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明了“师范”的真正含义,帮助他们树立师德观念。三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实践环节应该是一个“教育实习――反思――再教育实习”的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的过程。而许多师范类高校只重视第一个阶段教育实习,缺少最为重要的“反思――再教育实习”后两个阶段。缺少教育实习的反思阶段和在教育实习阶段,使得教育实习生对教育实习认识不深,找不到自己在学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掌握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没有机会有针对性的弥补中学语文教学所缺少的专业知识,不能更好的做到查漏补缺。教育部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2014年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十八周即一个学期[2]。这一硬性要求目的在于祛除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的弊端,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的质量。

(四)做好入职后的培训与学历提升。入职后,中学语文教师还要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充电”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参加各级各类的课程培训与学历提升是较好的途径。一是加强新任中学语文教师的岗前培训。大力加强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强化师德意识和教师的行为规范,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有计划有目的的拓展延伸中学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面,是新时期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部通过制定并实施“国培计划”,要求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入职前岗前适应性教育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这一举措,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高和角色的转换,更好的胜任中W语文教学工作。二是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升。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提高了中学教师的任职学历标准,通过中学语文教师在职进修语文教育硕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等提升学历渠道以及招收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投入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去,使得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科研整体水平。三是鼓励语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短期培训。短期集中培训课程的时间一般很短,形式灵活,可以脱产集中时间学习,也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这种培训方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通过培训可以帮助中学语文教师解决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新课改无论是从知识的广度深度还是知识的时代性来看,都对中学语文教师知识素养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诚如孔子所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多读书勤于思考,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活跃创新思维,才能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逐渐适应新课改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进而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向着学者型教师的标准迈进。新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中学语文教师积极了解我国语文学科领域内最新的学术动态,把握时代脉搏,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还要对于其他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哲学甚至理工科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否则,面对某些交叉学科的科普说明文以及与学生沟通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等等将无从下手。因此,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师要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此外,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向同行业专家和同事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多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示范课,多阅读语文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以及优秀同行的专著、教研论文、教学感悟、教学心得体会等,可以将别人的优秀经验借鉴过来,帮助自己提高专业素养。

(六)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学反思是中学语文教师对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思考和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通过教学反思,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不断地通过教学积累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经验,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得到将逐步提高。而且,教学反思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实践的全方位的理性思考和自我诊断,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必由之路。而教师的科研能力恰恰就是在教学反思基础之上的提高与升华,没有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与经验总结,很难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心得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文字将这种教学反思加以固化,就是教研活动的开端。教研活动的开始,往往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师不再单单是个优秀教案的搬运工,而是一个有创新意识、有独到见解的的、善于思考和总结经验的学者型语文教师。因此,教研论文可以看成是教学反思的提高和凝练,是中学语文教师思维活动中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迈进,也是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所以,教学反思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显著性标志。

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成为学好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课程的基础条件。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注释:

[1]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和的通知》(教师[2012]1号)

[2]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3]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

篇5

关键词 书法进课堂 路径 破解

为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部曾出台了系列文件,明确要求中小学必须开设书法课。早在1998年,教育部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要求小学教育阶段必须开展写字教学。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义务阶段的语文课、艺术课和美术课中对写字教学予以加强,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2002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了中小学写字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写字教学作出明确规定。2011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开展书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并对课程和课时数作出了规定。2013年2月,教育部正式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各学段的硬笔和软笔书法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从以上的梳理中可以看出:“书法进课堂”主要指的是书法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安排进中小学的课堂。十多年来,教育部门对书法教育进行了逐步规范,体现了国家对书法教育的重视,解决了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在教育部门的指导和引领下,各地中小学“书法进课堂”正逐步推进。

一、“书法进课堂”的现实困境

教育部门指导文件的相继出台,促进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的大大改观,但在现实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困境。

1.师资之困

当前,由于没有“书法教师”岗,中小学的书法教师多由语文、美术和校内有书法专长的教师兼任,少数学校也聘请了书法家和有一定书法基础的社会人士担任书法教师,绝大多数学校不仅没有专业的书法教师,甚至连具备书法基础、能指导学生正确写字的人都没有。书法教师的紧缺情况严重。

我国中小学书法教师数量短缺现象不言自明,“在岗”的书法教师除去少部分专业教师外,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兼职的语文、美术教师,他们懂得教育,具备教师资格,但对书法不胜精通;另一类情况是外聘的书法家和在书法方面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人士,他们在从事书法教学之前很少接受过专业培养或培训,对教育的规律不甚精通。因此,当前“在岗”的书法教师,在书法基本素养、书写技能、教W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难以胜任中小学书法教师这一岗位,即便勉强承担书法教学任务,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保证不了书法课程的教学质量。更何况,中小学生正处在写字的初级阶段,是良好书写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此间书法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指导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至关重要。

2.教材之困

尽管从1998年教育部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适合中小学生的书法教材仍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研究编写阶段;中小学书法教材不仅要重视书法知识的介绍、书写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重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高度统一,重视体现中小学生书法学习的规律和书法教学理念,还应体现教材思维,观照写字与书法、硬笔与软笔的衔接与区别。当前市场上出现的《中小学生书法字帖》《中小学书法练习册》《中小学生书法艺术指导》等之类的书籍,要么过分拔高,要么简单重复,要么缺少系统性,还未达到教材的高度,全国统编教材值得期待。

3.课程之困

严格规范的课程体系是良好书法教育的基础。教学认识上,受应试教育左右,在高考指挥棒的支配下,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都错误地认为书法课程应让步于“应试”课程,从属于语文、英语、数学甚至美术课,所以,规定完成的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教学任务难以很好地落实。教材开发上,因为教学评价的优与差不与教师的任何利益挂钩,难以触动教师主动研究学情、教情、教法及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校本课程和乡土教材的开发。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依据个人经验和专长爱好随意改动、增减教学内容,导致书法教学的随意性,使学生难以得到科学系统的训练。教学方法上,一般以教师讲授、示范,学生描红、临摹的授课方式为主,很少见到启发式、探究式、实践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显得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缺乏生机,时间一长,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其实,书法史上有许多动人故事可资讲授、书法作品中有许多审美情愫值得品味、书法传承中有许多人文情怀值得颂扬……如能将这些内容融入书法教学,肯定有事半功倍之效。课程评价上,由于书法课归于素质教育而非应试序列,课程评价难免随意,学生的课业成绩难以反映实际书写水平。学生的课业成绩往往由平时表现“成绩”、出勤“成绩”、书写“成绩”组成,均由任课教师评定,与其说是最终成绩,倒不如称之为过程性评价或总体评价更为贴切。学生只要依据老师的讲授、示范不断临摹,从“不像”到“像”,不缺课,课堂不捣乱就“优秀”了。

“书法进课堂”必须结合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等,指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要求教师在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结合中小学实际和地域特点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和乡土教材,形成生动活泼、科学严谨、突出个性的课程体系。

4.专家引领之困

多数中小学书法教师往往长期扎根于教学一线,疲于繁重的教学任务,眼界和视角难免局限,不善于高屋建瓴,科学研究。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需要了解中小学书法教育、熟悉师范教育、熟悉书法专业的专家“引领”。因为中小学是书法教育的启蒙阶段,不仅要重视书写技能训练,也要兼顾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审美及书法文化的介绍,兼顾到书法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表现;既要观照规范汉字书写的要求,也要兼涉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的教育专家往往集中在高校。所以,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关注书法教师的职后教育,完善培训计划,通过“国培”“省培”“县培”和教师进修、课程学习等途径来培训和培养书法教师,接受专家引领,提高“书法进课堂”的实效性。

二、“书法进课堂”困境的破解

1.提高认识,中小学增设专职书法教师岗

面对书法进课堂,部分学校、家长、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抵触情绪,认为现代应试教育下,考试科目大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书法,与当前的“减负”呼声背道而驰。存在这种认识偏差的原因是不了解书法的素质教育功能。武汉大学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纲纪在《书法美学简论》中提出:“书法艺术的美,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形体和动态的美在书法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这种反映的同时,书法家又表现出他的一定的思想感情。”所以,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美育的过程,书法活动就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的形式美不仅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书法的意境美可以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可以使人获得某种教育和启迪。因而,中小学的书法教育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素质。在中小学阶段,开设书法教育,能够使青少年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使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形成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书法进课堂”能否得到真正重视,还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作为,在中小学增设专职书法教师岗。在没有专业教师的情况下,中小学书法课只好由语文、美术教师兼任,或聘请社会上有书法特长的“书法家”兼任。由于语文、美术教师并不具备系统的书法专业知识,外聘“书法家”又缺乏师范素养,所以书法基本素养、书写技能、教学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教育质量很难保证。设置书法教师岗紧迫而必须。

2.选、培互补,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优秀的书法教师不仅要精通书法,还要具备“为人师”的三个“度”,即师德修养的厚度、专业学识的深度、人文知识的广度。其来源无外乎两种途径,职前挑选和职后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取得相当大的发展,高校培养了大量书法人才和书法师资,中小学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优秀师资,作为种子教师,通过传、帮、带来提升书法教师的整体水平,进而提高书法教育质量。也可选派一些具备教师素质的兼职教师参加书法进修班、书法高研班、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进修班、高级访问学者等的培训,强化书写水平和书法技能,提升师资水平。还可通过参加书法成人教育、“国培”“省培”等多种方式改善师资结构,完善师资队伍。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格局、完善的书法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培训过程中一旦融入中小W教育知识、融入师范技能,培养、培训的人才完全能够满足中小学书法教育师资的多样化需求。

3.借力高校,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

多年来,由于用人制度和工作性质的原因,大量的书法博士、硕士云集高校,他们活跃在书法创作、学术研究、书法教育的各个方面,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正在改变和影响着当代人的书法观念,为当代书法繁荣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他们在书法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课程体系研究、教材教法探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他们的研究领域正在向基础教育辐射和渗透。中小学可以借助它们的实力,通过合作或协同创新的方式开展学术研究。只要中小学主动嫁接,“书法进课堂”的教材开发、课程体系研发、校本课程与乡土教材建设等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4.总结经验,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书法进课堂”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通过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自我评价与家长(第三方)评价等多种形式来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再把这些评价信息反馈给师生,让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学情、教情,有针对性地备课,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达到学习目的。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让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不足,查漏补缺,教学相长,互相促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开展研讨,积极推行智慧课堂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艺术,“鲁迅先生这样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要把书法这一国粹传承好、弘扬好,中小学确实有许多工作可以做。比如,可以定期邀请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到校为师生作示范和学术报告,开阔大家的视野;也可通过名师沙龙的形式,定期邀请专家坐镇,主持交流与研讨,引领中小学书法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还可通过名师课堂和集体备课等形式,发挥种子教师的引领作用。

当然,破解“书法进课堂”困境的对策还有很多,比如,定期举办和积极参与书法比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对接,与“互联网+”融合,开发新媒体课堂等。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观念的完美体现。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加强汉字书写训练,自觉传承和弘扬传统的书法文化。“书法进课堂”正是提高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4/201301/xxgk_147389. html.

[3] 胡建铭,周彭,万谨林.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调查报告[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

篇6

金秋时节,记者深入定西市安定区就该区开展高效课堂建设这一活动进行了采访。充满高效课堂文化的校园,处处呈现着崭新的风貌;沐浴着高效课堂春风的师生,个个活力四射,幸福洋溢。这是记者对安定区教育的初印象。

这一切都是源于该区的高效课堂建设活动。高效课堂为安定区教育带来了生机,也给安定区教育人注入了活力。

基于对长期以来困扰着师生的教育现状的思考,为了消除因教育观念、办学条件、教师专业化水平等因素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均衡,改变学生厌学、教师职业倦怠、城区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微型班”等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通过规避差异创出县域优质教育,安定区教体局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审时度势,高效课堂建设应运而生。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安定区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亮点无处不在,感动无时不有。

“组合拳”打破课改瓶颈

如何让中小学教师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实现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是区域课改的最大瓶颈之一。安定区通过一套“组合拳”智慧地打破了这个瓶颈。

据安定区教体局副局长雪保安介绍,在建设高效课堂伊始,安定区教体局迅速烧起了“三把火”。据了解,2012年2月,安定区教体局邀请资深教育专家高万祥、著名教育记者李炳亭、实战派课改专家张四保等专家学者进行了题为“建设高效课堂途径与方法”的专题讲座,全区近千名校长、教师、教育局机关干部参加了这次培训。这是一次思想的巅峰对话和观念的前沿交锋,是新型教育思想的大集合、大贯通,这次培训给他们的收获,不仅仅在于理论的提升和技能的进步,更在于带给安定教育人启迪与滋养、思考与碰撞、激情与理想,是一次“给力”的精神盛宴,也正是这次大规模、高规格的培训,拉开了安定区高效课堂建设的大幕。

确立了目标,拉开了帷幕,安定区建设高校课堂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止。2012年4月、5月、9月,安定区教体局先后3次组织114名校长、骨干教师到山东实验中学、德州一中、河北衡水中学、山西省太谷县中小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课改名校进行学习交流,亲身体会和感受高效课堂。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校长和教师们的思想通了,观念变了,高效课堂建设活动也开展得热火朝天。

为了对前一阶段全区高效课堂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反思,同时为以后高效课堂建设工作鼓劲加油,2012年7月,定西市安定区召开了全区高效课堂建设阶段性总结暨观摩研讨推进会,分别观摩了交通路中学等6个区级实验基地和中华路中学、新集坪塬初中等高效课堂示范学校81名教师全面开放的课堂教学,参加观摩交流的校长和教师达860人。7月4日,在定西市政府礼堂隆重召开的全区高效课堂建设阶段性总结研讨交流大会上,参会的局机关干部、学区校长、教研员、中小学校长、教学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近1000人。这场“千人大会”以课堂教学展示、现场互动交流、专家精彩点评的方式,诠释了高效课堂理念,展示了高效课堂模式,也展现了高效课堂建设成果。

与此同时,定西市安定区积极树立课改 “红旗手”,带动高效课堂建设。 安定区教体局按照 “先行试点、由点到面、骨干带动、有效辐射、城乡互动,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交通路中学、公园路中学、大城小学、东关小学、内官中心小学、西巩驿中心小学6个高效课堂实验基地示范引领。教体局及时对高效课堂建设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进行了表彰,并把高效课堂建设成果作为教师各类评优的重要条件之一,推荐上报省、市级课题168项,确立区级重点课题106项、规划课题364项,省市区三级课题达到638项,以此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全区中小学掀起了校长、教师共读高效课堂理论,争鸣论道的热潮。

新集学区张耀明就是高效课堂建设中涌现出的众多优秀校长中的一员。他白天忙课堂实践,晚上忙理论学习,痴迷于高效课堂的探究,仅半年时间就让自己的学校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中华路中学水巧明、大城小学邢燕、东关小学张月军、内官营中心小学冯玉红等,都是高效课堂建设中涌现出的众多骨干教师中的杰出代表,在她们的课堂上,学生们化茧为蝶,一个个敢说善讲、勇于质疑、敢于展示,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如果说“三把火”拉开了高效课堂的大幕,“红旗手”带动了高效课堂,那么“推广站”则把高效课堂的建设推向了新境界。今年,教体局编辑出刊《安定教育》高效课堂建设专刊,教研室定期编印《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简报》,在安定教育信息网开通“高效课堂论坛”,为全区广大教师搭建起高效课堂背景下沟通对话、互动交流的教研平台,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四制”保障高效课堂建设

“理性地审视我们的教育实践后,我们发现,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究其根源,是学生没有体验到在学习中成长的乐趣,学习没有成为其发展的内在需要,于是,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参与越来越少,最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旁观者。对教师而言,单调、重复的机械付出与应试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课堂来改变我们的教育现状”。教体局局长南俊武感慨的说:“教育只有真正‘以人为本’,即‘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和教师才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体会到成长和发展的快乐。唤醒师生作为人的生命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解决厌学、厌教的根本途径,也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为此,安定区教体局从制度上对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予以大力支持。建立了观摩巡查制,局长、副局长、教研室主任、教研员每周对6所实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校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观摩巡查;教研员包校制,教研员一人包一校,负责对实验学校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全员学习制,教体局组织编写了校本培训教材《走进高效课堂——和高效课堂建设者对话》,局机关干部、校长、教师人手一册,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广大校长、教师走出无意识的朦胧状态,获得系统的理论支撑、经验分享和实践智慧;跟踪问责制,对观念不转变,行动不积极的校长采取“不换脑子换位子”的办法进行强力问责。经过短短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探索,安定区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课堂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高效课堂因“创新”而更显精彩

创新与变革是发展的永恒主题,安定区在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中,独出心裁地借鉴了学习书法的方法。一是模仿“临帖”,依靠模式,实现教学方式转型,将“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实现角色转型,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教师与学生同步,学会智慧导学。二是研习“入帖”,依靠模式,规范教与学的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比较“破帖”,超越模式,达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的境界,升华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为探索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模式,教体局教研室在学习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以及全国教育发达地区学校教学模式和总结全区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研发了“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

“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 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走向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的目标。

安定区的“六模块‘3+X’”建构式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行动上突出如何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在教师行动上突出如何引导、指导学生学习,为高效课堂建设的区域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效课堂因“目标”而具有方向

“我们的导学案包含三大元素: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目标告诉学生‘学什么’,过程告诉学生‘怎么学’,评价则告诉学生‘学得怎样’。在导学案中,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实现‘先学后教,以学评教’的目标。”安定区教体局副局长董志越如是说。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内官营中心小学冯玉红老师的语文课《落花生》导学案。在这个导学案中,有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案、导学流程等环节,把知识迁移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具体地呈现了开放的教育理念、坚实的课堂文化、真实的导学过程。

小组建设是安定区高效课堂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小组的组建按照男女生比例、学生的性格、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结合、座位安排等因素进行。小组讨论制定本学习小组组名、组训,制定阶段目标和长期奋斗目标,包括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习成绩等方面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在团队中预期要达到的水平。

记者走进大城小学二年级(5)班的教室,黑板上面贴着每个小组的名称,有乘风破浪组、超越梦想组、惜时如金组、谁与争锋组等,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建设目标,如团队奋斗目标、团队成绩目标、课堂表现目标、学习习惯目标、课堂纪律目标、文明礼仪目标、校园纪律目标、团队誓言等。

大城小学副校长张志军告诉记者:“小组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高效课堂因“文化”而更有生命

“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能够存在的灵魂。教育只有从面对生命的角度出发,才能展现它的无尽魅力。”

坪塬初级中学是安定区高效课堂建设的“高地”,记者走进该校的课堂,每位教师都有拿得出手的精品课,与以往相比,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课堂氛围更加融洽活跃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发言的多了,互动的多了;课堂由过去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现在师生的“群言堂”,由教师的一人讲变为师生的共同探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当堂训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把读书权、思考权、发言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性,在这里传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的 “你真不简单!” “你真是好样的!” “大胆的猜测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很高兴你做到了这一点!” “说得好,数学就是在千变万化中寻找不变的关系!” 等等对学生及时的鼓励语,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感觉正在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坪塬初级中学校长石军章说,“开展高效课堂建设之后,我比原来更加忙碌,但学生们在我眼里,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采访中,南俊武局长不止一次地对记者说:“在全区中小学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搞花架子、搞形式,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全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需要,我们是在用行动捍卫教育的本真。”

安定区教体局教研室主任杨天明给记者诠释了他们的追求和理想。他说:“什么是教育的本真?这里的‘本’,是回归教育的本源,皈依教育的本质,把解放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创造未来的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惟一目标,‘本’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最终归宿。 这里的‘真’,我们认为既是真实客观的‘真’,更是真理的‘真’,又是真诚的‘真’。‘本真’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引导学生把探究知识、体验过程、培养自信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真诚待人,诚实守信,尊重自我作为立身的基础……”听了杨主任的介绍,同样作为教育人的记者,心里顿觉释然。

篇7

我校所处的千年历史文化古镇——石港,有着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京剧、书画、盆景、武术四大特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承,是值得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我校作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是中国教育书法特色学校,也是南通市首批写字特色学校,学校还自主开发了五本写字校本教材,这些都得益于石港的书法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艺术社团在市、区享有较大的影响力,在省、市比赛中,学校编排的京剧类节目屡获大奖,这些都得益于石港的京剧文化。学校以“王家拳”作为体育特色“2+1”特色项目,得益于石港镇的武术文化。学校重视环境育人,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学校”,得益于石港镇的盆景文化。因此,我们研究地域文化促进儿童发展的课题有着丰厚的实践基础。

在理论研究方面,从“九五”课题研究开始,学校从不同的视角分别对校园文化、儿童文化、写字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根据学校实际找准了“地域文化”研究的着力点。正是基于这样的审视与思考,我校提出了“地域文化促进儿童发展的校本实践研究”课题。2011年12月,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该课题正式立项,并确定为重点自筹课题。

课题开题以来,我校以理论研究为起点,以实践研究为抓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把地域文化与课堂教学、班队建设、社团活动巧妙融合起来,立足实际,面向全体,有序推进。

一、深入开展理论研究

1.向书本学

为了提升参研教师的理论水平,我们要求教师至少读一本关于地域文化或儿童发展的理论书籍,搜寻一份关于石港地域文化的历史资料,订阅一份相关杂志。理论研究为实践研究提供了支撑。

2.向同行学

我们借助网络媒体,搜索、整理了与本课题相关的其他学校课题研究成果资料,学习、借鉴了相关课题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与我校承担的课题进行了分析比较。我们还争取机会外出学习,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外校同行来我校参观考察时,我们也尽可能地与他们交流,以期达到观念碰撞、成果共享。

3.向社会学

我校承担的课题,与本地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有必要从本地的风土人情中寻觅,向本地的文化名人学习。为此,课题组教师采访政府,了解石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与成效;走向社区,了解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拜访石港业余京剧队、书法协会、盆景协会等,了解石港地域文化的传承;浏览石港古建筑、古住宅,体验石港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进一步厘清了课题的相关概念,了解了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地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意义,系统整理了石港地域文化的内容与精髓。随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清晰,实践研究的思路也越来越明晰。

二、扎实开展实践研究

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学生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实践研究的主阵地在课堂。为此,我们要求参研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例如,我们要求在语文课中渗透书法文化,在班队活动中演绎地域文化,在音乐课堂中进行京剧进课堂的尝试,将科学课、美术课有机地与石港的盆景文化相融合。课堂教学与石港地域文化的融合,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教学效果更好,而且学生的受益面更广,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2.着落班级,实现各个突破

本课题着眼于石港的四大特色文化,因此研究内容较为宽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参研教师结合所在班级的特点,有重点地就一个方面进行实践研究。课题组还与学校政教处、队部共同开展了特色班级创建申报、评比活动,使课题研究实现了软着落。一年来,多个班级申报了“书法特色班级”“绿色盆景班级”“京剧小戏迷班级”,都尝试着从一个角度把石港地域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相融合。

3.活动渗透,注重循序渐进

为了使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注重了活动的系列性。例如,在书法文化实践活动中,我校每学期都要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写字比赛,每年举行一次教师、家长写字比赛,每学期举办10期的系列“墨香讲坛”,通过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促进了学校写字教育不断跃上新台阶。

多年来,我校正常开展艺术社团活动。学校成立了二十多个艺术社团,与本课题相关的艺术社团就达到了8个。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社团活动中不断进步,我们将每个社团分成了初级班、中级班和提高班,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为了提高活动的质量,我们还聘请了地方文化名人担任艺术社团的校外辅导员,定期到校进行辅导,提高了活动的质量。

4.借力竞赛,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积极组织校内的各种竞赛活动,通过竞赛促进学生提高。多年来,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全校师生写字竞赛、特色班级评比活动。比赛既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更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既重视结果评价,更注重过程的训练提高。

我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竞赛活动,通过赛前专项培训,促进学生技能水平、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获得了新的飞跃。开题以来,我校学生参加区级以上书法、京剧等竞赛,获奖者达两百多人次,学校多次荣获先进集体奖。

三、不断丰富研究途径

1.请进来,让地域文化滋润师生

石港有着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并且代代传承。我们邀请地方艺术名人和民间艺术家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为学生作画、表演,给学生讲课、传道。每逢学校举行文艺汇演等活动,我们都要邀请业余京剧队、舞蹈队前来表演助兴,或与学生同台共演。多年来,每次外校人员来我校参观学习,我们都把它当做是一次相互交流,促进发展的机会,在展示我校特色文化的同时,总要请来宾介绍经验,相互学习。

2.走出去,感受多彩的地域文化

学校所处的石港镇,历史文化悠久,地域文化丰富。为此,课题组的教师经常带领学生走出去,研究多彩的地域文化。结合石港渔湾文化资源,学校成立了“芦苇湿地研究所”,并分设了书画、京剧、盆景、文学等八个部门,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校书法兴趣组的学生还走上街头,义务写春联、写广告牌。学校还借助踏春等活动指导学生寻找民间艺术特色,把学生带到了鲜活的家乡景点中去写生、创作。

四、突出研究价值取向

虽然本课题以石港四大地域文化的实践研究为抓手,但不能简单地认为,课题研究仅是开展这些特色文化活动,甚至局限于培养几个艺术人才。课题组认为,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实现文化育人的价值超越,需要突出儿童发展的目标追求。以学校书法文化建设来说,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掘写字练字过程中的教育元素,注重以写字为抓手,训练学生的书字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启迪学生的生活智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我们提出了“端端正正地写‘人’,写出端端正正的‘人’字”的理想境界,实现了由“写字教学”到“写字教育”的超越。再如,我们将京剧请进课堂,不是培养专业的演员,而是要让更多的学生从小接触、了解传统文化艺术,重点不是看学生们会唱几个曲目,而要看他们在这个课堂上学到了什么知识,思想上有无提升。

篇8

关键词 体罚 正常惩戒 中小学 衡阳市

作者简介:曾志华,衡阳师范学院法律系讲师,从事行政法研究。

近年来,我市关于中小学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屡见报端,这不仅严重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人身权利和受教育权利,同时对我市社会、法治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积极杜绝或减少此一社会现象,本文将以衡阳市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调查(包括问卷调查、走访、访谈)等方式,以期勾绘出当前我市中小学体罚现象的现状,剖析社会各界对该问题的看法以及造成此一现状的成因,并在基础上试图以一种法治化思维探讨其纠正对策和建议,进而为衡阳和谐校园和法治社会建设作贡献。

一、教师体罚行为的界定

我国《教师法》等法律规范① 虽然就禁止教师体罚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社会各界对于何谓“体罚”以及“变相体罚”等问题,仍存在较模糊的认识。根据笔者与部分中小学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访谈,大家普遍认为体罚主要是指教师打学生的行为。但对于体罚是否还包括其他行为,则意见不一。例如,有人认为,体罚还应包括罚站、拧耳朵、打手心、罚劳动、罚做作业、罚跑步等行为;此外,还有认为教师谩骂和讥讽、挖苦学生也应属于体罚范畴。

事实上,根据笔者所查阅的相关资料,教育部早在1999年主编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体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一书中即对何谓“体罚”进行了界定:“体罚,即对学生身体的惩罚。变相体罚,即并不直接对学生人身诉诸拳脚和工具,而是以各种借口并以其他形式间接地对学生进行处罚。”而国外同行对该问题已有普遍性的看法,即“体罚不仅仅指在盛怒下对违反规则学生的身体伤害,它还常常被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定为违反规则的常规后果,从而有预谋地对学生施加身体的痛苦。可以把体罚看作惩罚的一种极端形式。”

以上述界定为基础,笔者通过辅助参阅《现代汉语词典》、《教育大词典》等工具书对“体罚”概念的释义,认为教师体罚行为中的“体罚”概念,主要是指“以损伤人体为教育手段的处罚方法。”在实践中,若要认定教师具有体罚学生的行为,则必须证明其行为同时满足以下两项条件:一是教师对学生存在人体物理性伤害或损伤;二是此种伤害或损伤以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存在的。如果不符合后者,则应将其认定为一般性的治安或刑事伤害。

在现实中,我们通常还容易将“体罚”与“惩罚”、“处罚”②以及“心罚”等概念相混淆。在此,有必要加以澄清。在笔者看来,第一,“惩罚”是一种中性的和常规性的教育手段。当学生存在某些不良或问题行为时,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不仅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需的。区分“惩罚”和“体罚”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是否打了学生,而在于是否超越了“惩罚”的合理限度,即一般认为,若教师的惩戒行为造成学生身体出现明显的损伤或经医疗机构鉴定有伤,即构成体罚。第二,“处罚”和“体罚”通常都被认为是教育的高压线,一旦触碰,均可能对教师产生不利后果,但它们所适用的方式存在一定区别。其中,“体罚”主要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处罚”则是要求犯错误的学生缴纳一定数额的财物作为警戒方式。第三,“心罚”通常是指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侮辱学生人格的惩罚方式,例如上文所提到的教师讥讽、挖苦、嘲笑和谩骂行为等均属于此种情况。对于“心罚”和“体罚”关系,学界存在一定争议。根据2014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第4条第5款规定,侮辱、歧视、孤立等“心罚”方式,可以产生变相体罚问题。

从目前学界对“变相体罚”的界定来看,大家多未对其进行直接定义,而是转向通过列举的方式举例哪些行为属于“变相体罚”内容。以《教育大词典》为例,其将“变相体罚”解释为“留堂、饿饭、罚劳动、重复写字几百几千等”。 此外,根据笔者的实证调查,不少人认为变相体罚,还包括罚站、罚跪、讥讽、挖苦、嘲笑和谩骂学生等。对此,根据笔者的观点,我们认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并不是两个并列概念,后者只是前者的一种类型而已。具体来说,根据体罚方式的特点,我们可以将体罚划分为直接体罚和间接体罚两种形式。其中,间接体罚,即是我们所说的“变相体罚”,它是指“教师通过他人来损伤学生的身体,或表面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劳动等,但已经损伤学生身体的处罚行为。” 在现实中,对“变相体罚”的认定,其前提条件是它必须符合体罚的一般性条件要求。

二、当前中小学体罚现象的实证调查情况

(一)问卷调查情况

(二)访谈、归纳总结情况

除上述之外,笔者结合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和部分中小学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谈话,发现当前我市中小学体罚现象,在普遍性中还暗含着诸多差异性特征。这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在后续我们可以追根溯源,探寻杜绝或减少中小学体罚事件发生的几率。总体来说,这主要包括:

一是农村中小学体罚现象比城市严重。不少农村学生反映其在校均不同程度的遭遇到了教师体罚,如罚站、罚抄作业、罚放学打扫卫生或留校等;部分学生还反映其遭受老师打手心、揪耳朵、侮辱等体罚行为。而与此相对,城市中小学体罚现象相对要少一些。虽然其也存在罚站、扇耳光、叱责等行为,但总体来讲,教师素质相对较高,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相对比较文明和克制。

二是男女老师体罚学生方式有别,且男教师直接体罚学生比例更高。除罚站、罚抄作业等普遍性惩戒方式外,不少学生认为男教师多喜欢通过扇学生耳光等暴力手段解决问题,而女教师则多选择谩骂、侮辱等变相体罚的行为方式。针对这一区别,笔者认为有一定可信度。从笔者在网络上所搜集的本市教师体罚案例,直接动手打学生者,多是男性教师;而女性教师相对要温柔和耐心一些。

三是青年教师体罚现象高于中老年教师。笔者曾在本市某县域中学访谈一位中年教师,该教师在谈及体罚问题时指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关,不听话的学生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不会做出一些体罚举动。但总体而言,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经验更丰富一些,处理问题学生的方法更为娴熟,体罚现象相对较少;而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有些欠缺,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进而激发矛盾,导致体罚现象频发。但他同时也指出,由于时代在变化,年轻老师和学生的代沟不明显,这反而可以加深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和对话。

四是中学体罚现象比小学更为复杂、严厉。在小学,受访学生多认为其受罚原因主要包括上课开小差或讲小话、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不讲卫生以及和同学打架等,受罚方式主要就是罚站、罚抄作业、扫教室等,以上手段相对都比较平和;而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学生多处于青春期,不少学生和社会接触,江湖习气浓厚,在此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发生冲突,很容易导致教师和学生互殴的情况发生。而这恰好是教师体罚行为的最主要内容之一。

三、当前中小学体罚现象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根源:崇尚长辈(包括教师)的绝对权威

根据笔者的调查,导致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很多,其首先影响因素体现在传统文化层面,也即观念层面。古语云:在家听父母,在校听老师。在“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影响下,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在学校应当具有绝对权威。因为,自古就流传着“棍棒底下出好男”、”不打不成才“、“孩子不识好,打打就好了”等耳熟能详的故事或俗语。他们认为,这种传统教育理念之“精华”,是非常符合常理的,自然应当继续奏效。此外,在传统文化中,基础教育具有明显的向师性,即教师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神,学生自应对教师言听计从、顶礼膜拜。根据笔者的调查,这种现象在小学教育中承继得更为严重。也正是因为此,在笔者的调查问卷中,教师体罚现象都是发生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身上,而在中学阶段,诸如打手心等现象则基本不存在。

(二)关键问题:“体罚”和“惩罚”的界线模糊

根据上文所述,在学校教育中,“体罚”是“惩罚”的一种极端形式,当“惩罚”超出必要限度或足以造成某种后果的时候,那么“惩罚”即是“体罚”。从教育原理来看,“惩罚”对于教育问题学生不仅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须的。为此,我国教育部2008年曾提出“正当惩戒不属于体罚”的观点。但遗憾的是,国内现有法律规范并未对“惩罚”的对象、范围、方式和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其既有规定也存在相互冲突的嫌疑。根据笔者多方调查显示,在现实中排除少数教师恶意体罚学生之外,更多的情况是教师在惩罚学生的过程中,因无法把握惩罚限度进而无意识地将惩罚转变成了体罚。正是因为此,笔者认为对中小学体罚现象原因的解读,需要围绕“体罚”和“惩罚”的边界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同时有必要从教师、学生和家长、教育主管机关等多方进行透析。

(三)规范原因: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抽象

虽然我国《教师法》等多部法律明确规定禁止教师体罚行为,但它们均未对“体罚”、“变相体罚”的内涵以及在实践中如何禁止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首次提出“禁止体罚学生”以来,至今关于该话题的立法依旧只停留在单纯禁止性的描述上。对于体罚学生给予处罚或处分的标准,其只规定了单一的衡量标准,即看其体罚行为是否情节严重。但问题在于,现有法律并未对何谓“情节严重”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说明。即便是期间部分省市出台了相关实施办法或细则,其也仍没有对此进行过更加细化的规定。

由此,在实践中人们很难准确把握体罚和教师正当惩戒间的界限,并造成了诸多不良后果。例如,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校为了保护学生免受体罚规定了非常严格的教师行为准则。部分教师在被学生投诉后,诉苦声称学校在判定和处理体罚事件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果遇到比较难缠的家长,则他们正常的惩戒行为也会被认定为系体罚。长此以往,不少教师认为出于害怕遭受学生及其家长的投诉、控告,他们只能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甚至放松学生的违规行为。而反过来,对于学生而言,由于现有法律规范不健全,其在不少情况下,即便确实遭受了教师体罚,也因缺乏相应的救济渠道、认定难度大等而使其正当权利无法获得救济。 (四)主体因素之一:学生抗压力弱以及家长过分溺爱

众所周知,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出生在2000年以后,优越的家庭环境导致在现实中很多正常的“惩戒”活动都被贴上“体罚”的标签。分析现在中小学生的家庭环境,其大多均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即使不是,他们也都是其家中长辈的宠爱对象。家庭的百般呵护,虽然造就了他们自信、优越感强等优点,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极易养成自私、怕吃苦、抗压力弱等缺点。这些孩子,不在少数受不了老师在学校的一点批判和惩戒。一旦受到批评或惩罚,其轻则向家长诉苦;重则觉得自己没有颜面见父老乡亲,进而选择离家出走或跳楼自尽等。以衡阳市某实验中学学生邱某为例,其2014年6月11日因自习课趴在课桌睡觉,被语文课老师范某发现并进行言语批评(具体批评语言不详)后,觉得自尊心严重受损,故在6月14号下午选择在自家阳台跳楼自杀身亡。而对于那些因受批评,选择状告家长的学生,其家长若因为溺爱子女,而不分青红皂白直接选择找老师理论,向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投诉或者向媒体曝光,则基于现有的体制,学校或主管机关多倾向性首先选择对该教师进行处分或处罚,以息事宁人。而事实上,在上述这些情况下,并不是所有情形均是体罚,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正常的惩戒行为。如是,在现实生活中,则容易造成“体罚”现象的泛化和标签化。从笔者实际调查来看,这也是当前我国中小学体罚案例频被曝光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主体因素之二:部分教师自身修养不过硬

教师自身修养不过硬,是当前体罚现象频发最直接的原因。具体来说,这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育技巧较为贫瘠。根据调查,现在我市有很多一线教师均反映现在的学生,不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很不好管,学生不做作业、上课捣乱、下课打架、课后上网,甚至染上偷盗等恶习的大有人在。对此,不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因为教育经验缺乏,在面对如上问题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最后忍无可忍,只能选择体罚这一最原始的教育方法。

二是部分教师仍相信“棍棒之下有好男”。对于那些问题学生,尤其是屡教不改的学生,不少教师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武力”,使学生尝到肉体上的疼痛,进而因为害怕再次遭受皮肉之苦而选择屈服和不再犯。

三是部分教师心胸狭窄、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在现实中,有部分教师仅仅将教书作为其谋生的手段,其在教学过程中,只关心能够给自己创造经济利益的学生,比如平时给自己送“福利”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没有送礼的学生,其则非常粗鲁,稍有机会即恶语相加,或者暴力出手。

(六)主体原因之三:学校教育管理存在漏洞

我国当前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阶段,各学校尤其是初级中学对升学率非常重视。不少学校对教师绩效奖励的计算指标,主要包括学生考试排名、学生升学率等,而关于教师的个人品德、身心素质则排除在外,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焦虑心理。据有关研究表明:“受到外界压力的教师容易作出加深班级紧张性的行为,这些教师缺乏耐心,在掌握行为标准时过于严格,而在教学时则较为刻板,容易责骂和羞辱学生。”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为了满足这些指标,会选择置国家法律、学校规定而不顾,进而试图通过体罚来增强其实效性。此外,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为学生开设法制教育课,据了解,不少学校对此均流于形式。一些学校直接没有开设,另外一些学校则多以“走过场”形式而告终。所以,总体来讲,学生的法律意识尤其是维权意识还远远不够,面对老师的体罚只能忍气吞声,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师体罚的恶习。

四、规制中小学体罚现象的对策建议

总之,通过上文对当前我市中小学体罚现象及原因的透视,笔者认为“只有通过立法明晰教师惩戒权问题,揭示‘体罚’的法律涵义及其责任承担机制,才能公平公正处理体罚事件,保护学生和教师双方的权利。”规制中小学体罚现象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制度上、规范上明确体罚和教师正当惩戒的边界,然后根据体罚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其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 加大立法力度,完善规制中小学教师体罚的法律机制

1.通过立法明确“体罚”与“正当惩戒”的关系。建议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明确体罚以及变相体罚的规范内涵,厘清体罚与教师正当惩戒的边界,包括辨别以上两者的原则、依据、程序等。根据前文所述,体罚是教师惩戒行为的一种极端情况。所以,在对体罚进行界定的同时,我们认为国家首先有必要通过立法明确教师对学生享有惩戒权,同时规定其权利行使的范围和边界。若要进行专门性立法,其可依次规定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内涵和外延;惩戒权行使的基本原则;法律许可以及禁止的惩戒形式;不当惩戒行为的认定和责任追究制度(包括追究主体、依据、形式、程序等);以及惩戒权的监督和救济途径。

2. 建立健全对教师体罚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当前我国法律规范对教师体罚行为法律责任的规定,多数均过于原则且未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因而在现实中可操作性很弱。为此,建议国家制定和完善关于体罚责任追究的各项制度机制。这重点包括:第一,完善各类法律责任的衔接机制。总体说来,对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教师的行政责任(含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以上两种可同时使用);给学生造成人身损害的,应有学校承担民事责任(学校对具有故意和重大过失的教师享有追偿的权利);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教师的刑事责任。第二,明确体罚责任追究的归责原则。建议采取过错推定原则,有学校和教师承担其免责或无责事由的举证责任。第三,建立健全责任追究的程序机制。包括程序的启动、实施以及监督救济等。

(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一是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普法教育。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与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联系,要求每所学校都配备一位法制副校长,争取每个学期都能定期给老师上法制课。同时,学校也要督促教师积极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范,将教师学法、守法、用法、懂法纳入考核体系,从而增强中小学教师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其认识到体罚或变相体罚不仅容易使学生人格受到扭曲,而且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二是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培养。在分析中小学体罚现象的原因时,其中有一项即是教师因教学经验缺乏而造成与学生沟通不畅,进而导致体罚产生。

三是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宣传。建议各中小学要经常开展师德师风比赛和培训,善于利用校广播站、宣传栏、观摩课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宣传学习的自觉性;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对体罚学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学习,引导教师防范和杜绝体罚现象发生。

四是鼓励教师多参加心理学培训活动。要求中小学教师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当自己遇到心理困扰或挫折时,能够及时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将自己的压力、浮躁、脾气发在学生身上。

此外,中小学教师还要通过心理学学习,学会换位思考,在体罚学生时,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体会和理解被体罚学生的心理感受。

(三)探索学生管理法制化机制,提升学生自律意识

(四)加强家长与教师间的沟通,提高家长维权意识和责任意识

通常情形下,教师体罚学生是因为学生本身即犯有错。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切勿过分溺爱自己的小孩,将正常的教师惩戒行为后果扩大化。具体来说,家长因对教师体罚行为,需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并分情形作出如下处理:一是对于小孩在学校被教师体罚造成严重身心损害的,建议家长及时找学校以及教师进行维权,要求上述教师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要求主管教育行政机关依法对其作出处分或处罚;二是对于教师正常惩戒自己小孩的,应当尽量避免冲动,并及时找出教师惩戒小孩的原因,并帮助小孩改正自己的问题。针对不少学生遭受教师体罚后不敢告诉家长的现象,号召各位家长经常与自己的小孩、同学家长以及学校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小孩在学校的情况;同时另一方面也要仔细观察孩子身体和行为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疏导。

(五)重视学校责任,加大对中小学教师体罚行为的惩处力度

根据调查发现,我市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内心深处并不把体罚看成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还有学校将此作为教师负责任的表现形式,由此在现实处理体罚事件时,学校多会偏袒教师一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无形助长了体罚现象发生。为纠正这一认识误区,各学校必须采取积极举措,尤其是通过建立严格惩处制度,使教师都认识到体罚的危害性。要畅通对教师体罚行为进行检举、投诉的渠道,对于体罚学生的行为,必须严厉查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不定期开展师风师德检查或抽查,对体罚学生隐瞒不报、姑息纵容的,要严格追究学校领导责任。

总之,我们通过调查认为中小学体罚现象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对中小学学生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正当惩戒行为。但问题关键在于,在制度层面,我国法律不仅未对体罚和教师正当惩戒行为进行明确界分,甚至对体罚本身的内涵和范围也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在现实中对于体罚的认定具有一定的难度。考察体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其不仅包括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承继,同时也包括现实方面涵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各方力量的角逐。当前我市中小学体罚现象存在农村严重于城市、体罚主体青年教师高于中年教师、心罚多于身体罚等特征,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和特征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供政府参考采纳。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9条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