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02:5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志愿服务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6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围绕文明城市创建,把学习雷锋精神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创新内容形式、丰富实践载体、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学雷锋活动制度化、常态化。
二、主要内容
2016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时间安排在3月份。主要活动内容有:
1、集中宣传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宣传融入到志愿服务中,利用歌曲、影视、动画动漫、图书等平面媒体和手机报等网络媒体传播雷锋精神,推出一批学雷锋公益广告。组织干部群众以征文演讲、集体观看学雷锋电影等形式缅怀雷锋,感悟雷锋精神。
2、大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将社区作为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平台,结合联点共建工作,有针对地开展志愿服务。广泛开展社区家政、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植绿护绿等多种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单位志愿者进入社区,开展送文艺和送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
3、大力推进关爱自然志愿服务。利用志愿服务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组织志愿者广泛宣传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律法规,提倡低碳生活,鼓励垃圾分类,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利用“3?12”植树节、“3?22”世界水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动员人们参加义务植树,参与公园绿地、旅游景区、重要河流和水资源地生态环境治理,引导人们培育关爱自然、善待环境的生活理念。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清洁志愿服务,组织“联点共建”小分队志愿者深入背街后巷、社区楼院、公共场所、城乡结合部等,清除卫生死角,营造优美环境。
4、大力推进送温暖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敬老爱幼、送温暖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五保户以及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送去关爱,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围绕技能培训、权益维护、情感关怀和素质提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
5、开展培训座谈活动。利用开展志愿服务培训活动、开展道德讲堂、市民学校等阵地,对本单位志愿服务骨干、新进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举办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交流会,进一步探索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三、活动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文明单位建设、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的良好氛围。各单位、科室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出实招求实效,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设。
2、加强组织协调。开展志愿服务月活动,头绪繁多,涉及面广,各单位之间需要各强化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单位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要牢固条块整合,上下联动,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广泛开展。
篇2
一、储备城市志愿服务力量
为奥运会、残奥会预计储备近十万名城市志愿者,建立城市志愿者队伍,将网络报名城市志愿者分配给各街乡,充实街乡城市志愿服务力量。帮助基层整合区域资源,高度统筹、加强协调,建立街乡与驻区高校、中小学、企业及青工单位等的对接机制,扩充城市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多期培训,帮助街乡培养、储备骨干城市志愿者,指导、帮助组建作风优良的城市志愿者骨干管理团队。
二、建立城市志愿服务培训体系
开展多期区骨干城市志愿者培训,加强街乡培训工作指导,提供各类教材,并为街乡下拨培训经费。编印城市志愿服务教材,包括《区奥运会城市志愿者培训讲义(一)》、《“好运”体育赛事区城市志愿者培训讲义(二)》、《区残奥会城市志愿者培训讲义》、《区奥运会、残奥会城市志愿者工作指南》、《城市志愿者服务100问》等;录制培训光盘,包括《奥运志愿服务中突发事件预防及危机处理》等。按照城市志愿者培训需求,各类教材、光盘无偿提供给基层。组织开展集中培训月、培训大课堂、大型训练营等多期内容丰富的大规模集中培训,帮助各街乡培训站长级以上骨干城市志愿者。
三、提供城市志愿服务后勤保障
从物资、通讯、交通等方面为各街乡城市志愿服务提供统一、充足、必要的保障。为各街乡上岗志愿者提供人身保险、提供餐饮交通补助、城市志愿服务冬夏制服、帽子、手套等,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工作,配发《记忆奥运--城市志愿者日记本》,保存志愿服务工作纪录。为各城市志愿服务站点配备棚子、应急医疗药品设备、信息查询资料、餐饮品和雨衣、纸篓等物资用品。
四、搭建城市志愿者交流平台
建立城市志愿者QQ群、BBS 、“志愿在微笑”博客,推出志愿者温馨提示短信服务,编制《青年--城市志愿者特刊》、城市志愿服务工作简报,使城市志愿者们感受到人文关怀,为城市志愿服务提供展示风采、交流学习、遗产积累的有效平台。
五、设立城市志愿者多语种呼叫中心
为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团区委开通9602008区城市志愿者多语种应急呼叫中心服务热线,提供法、俄、德、阿、韩、日、西、葡、英九种语言服务支持,提供语言翻译、信息咨询等多种服务,为场馆外围服务岗亭配备多国语言外语翻译服务提示牌,优化志愿服务工作流程,给各街乡城市志愿服务提供更便捷、有利的后台服务支持。
六、依托城市志愿服务营造区域良好局面
加强对基层单位的工作指导,策划各种城市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宣传文明礼仪,开展理发、医疗体检、健康咨询、奥运宣传等志愿服务,组织城市志愿(本文来自,转载请注明!)者“到公益机构去,到孤寡老人身边去,到贫困青少年中间去”,采取城市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相结合、志愿服务和送温暖相结合、实地慰问和心理咨询相结合,带领城市志愿者走访公益机构,帮助推进各街乡和谐社会建设,营造人文奥运浓厚氛围。
七、配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街乡奥运筹备工作
组建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将大学生志愿者分配到等奥运场馆重点区域,为街乡奥运筹备工作增添新生力量。组建“区城市志愿者新闻中心”,招募大学生成立“区城市志愿者新闻服务团”,到各街乡寻访城市志愿者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为街乡城市志愿服务站点扩大宣传,调动城市志愿者服务积极性。
篇3
【关键词】志愿服务;高职院校;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还是相当快的。于 1993年实施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直接推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兴起。随后各高职校志愿者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成立了各自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及相应的社团组织,高职院校志愿者服务的广泛性得到了夯实。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校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因此,本文对高职校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深入和实践完善有所裨益。
一、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研究
对于高职校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学界看法比较的一致。大家一致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比较端正,热情十分高涨。但是针对目前高职校学生志愿服务的情况,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活动内容浅层次,活动形式单一化。未能结合职校专业特长充分地开发、挖掘职校的潜能,把工作深入下去。
(二).管理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学校没有较完善的活动制度,活动的开展缺乏计划性、针对性,被动色彩较浓。主要表现在:招募队员随意性大,缺少正常化的培训。
(三)活动各环节未能有机结合。从目前情况看,各项活动基本停留在活动本身,未能很好地把培训、立项、反馈和总结表彰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制度,形成规范,这样既不利于活动成果的巩固,也不利于活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意义的研究
学界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主要是分为对学生和对学校两个层面来进行的:
(一)对于学生而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的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周颖莹在《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就指出志愿服务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变得更加的自信;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热情与创新活力得到了激发,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自主学习和刻苦钻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志愿活动是学生参与社会专业化实践的桥梁,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职业道德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帮助。李春晓在《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意义及发展初探》一文中指出志愿服务可以唤起为他人服务的雷锋意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水平,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志愿服务活动是新时期教育学生的有利载体,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王运泉在《志愿服务: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文中就指出: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密切而深远的联系,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既是高职院校的职能,又是其义务和责任。只有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其次,志愿服务为学生搭建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密切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文章指出用志愿服务这种形式,可以低成本为学生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搭建平台,可以有效的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弥补学生工作经验的不足,提升在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最后高职院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改善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指出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存在教学和实践、书本和实践脱节的现象,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为高职院校第一时间了解就业市场的反馈,及时改进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更好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实践性研究
既然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呢?学者们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江浩在《高职青年志愿服务特色及长效机制研究》一文中就认为要想真正的把志愿服务在高职校中推广开来,必须要建立长效的机制。具体来说,他认为应该包括以下措施:依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发展,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应该着力于“专”,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志愿服务,体现鲜明特色;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建立专业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作者指出通过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和是把党支部建在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上,扩大专业志愿服务的覆盖面,推动高职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持续开展。同样是认为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但是刘永钦在《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初探》中则指出:当前,探索构建一套科学而有效的机制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要从学校上层的设计支持开始,抓好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培训机制和志愿者组织的建设,通过与校外合作广泛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提供志愿服务平台。具体来说,作者认为激励机制主要是从学校政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这几个方面入手,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和质量。
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既是一项意义深远、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将志愿者活动贯穿于高职院校的学校建设之中是研究的关键所在。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研究的面是很广泛的了,但是在深度上还有待挖掘。本文仅对高职校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深入和实践完善有所裨益。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型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促进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主流的有力措施,同时也是青年群体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是第一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与延伸。党的十报告也提出:"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出发,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出部署,强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顺应了时展的需要,符合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将学生志愿服务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可以锻炼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提升高校在推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从志愿服务概念、志愿者行为、志愿服务管理等三个方面展开,既有理论的思辨,又有大量的实证分析但对于实践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规范系统的归纳以及总结。
从目前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的方式来看基本可分为:专业型和服务型两种。专业型服务的志愿服务多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围绕自身所学专业开展的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践强化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服务型的志愿服务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具体表现为学生围绕学校集中性的主题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旨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是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壮大的,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诞生的志愿服务热线、志愿服务小组、志愿服务社团,到今日全国各地产生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大量志愿组织,开展各有特色的服务活动,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从1993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我国青年志愿服务至今已经历了近二十个春秋。二十多年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不断探索中稳步推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不断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后,随着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理念更为深入人心,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持续高涨,具有鲜明的首都特色、奥运特色及时代特色的北京志愿文化逐渐形成。高校作为志愿者的主体,更应该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并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模式进行探索,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为建设"绿色北京、科技北京、人文北京"贡献力量。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传统实践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当前国内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从实践模式上来看,志愿服务多为需求性为主,模式也多为"需求-服务",普遍存在工作任务随机性、服务支撑临时性等现状与困境,在实际的志愿服务过程中,缺少互动性和主动性。
总结归纳,传统的实践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合理的设计规划。传统的实践模式缺乏合理科学的设计规划,基本是社会有任务,分配给各志愿团体,由高校组织团队进行承接服务。而这些任务大多属于临时性和随机性的服务,具体表现为时间紧,任务重,结果导致高校无法对参与的志愿者进行更加细致科学的培训,而匆忙上岗,因此,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缺乏科学的组织体系。传统的实践模式中,学校基本没有一个相对长期固定的志愿服务团队,各类志愿服务性质的社团也没有进行过严格规范的培训,虽然志愿服务者热情很高,但服务技能较差,因此,完成工作的效果受到限制。
第三,缺乏全面的准确定位。传统的实践模式中,高校对于学生志愿服务的定位还是比较重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价值,对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甚至是经济价值,仅仅认为是服务工作的副产品而关注不够。而大学生作为高智力的年轻群体,他们所蕴含的社会能力,和由此产生的社会价值,很容易被低估。
然而,以上问题和不足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模式过于单一,内容相对匮乏所导致。因此,需要我们在志愿服务实践运行模式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找出一种既符合学生特点,又能最大发挥学生群体社会价值的新型志愿服务实践模式,我们把这种新型的志愿模式叫做"互动式网状结构"实践模式。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互动式网状结构"实践模式主要内容
大学生"互动式网状结构"新型志愿服务实践模式,就是致力于在志愿服务中以"需求-服务-创造需求-提高服务"为内在追求和驱动力,更好提升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笔者认为,"互动式网状结构"的实践模式,是由高校建立一支经过筛选、培训的专业性强、能力突出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该队伍能够保持组织结构和骨干成员的相对稳定。同时,发挥学生的专业特色与优势,招聘校园志愿者,将有志于从事志愿服务的优秀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行成一个校级层面的固定机构,设有专人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和培训。在此基础上,需要该组织机构主动出击,到社会上与更多的企业、政府机关建立更广泛、更长期的战略合作,逐步形成一个志愿服务的服务网络。
主要的运作模式包括:一是承接一些志愿服务项目。针对某些重要的历史时期或重大的活动节点,如奥运、国庆、世博、两会、春运、大型汇展、经贸洽谈、支教、学雷锋等,根据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研究如何通过志愿服务提供非固定化的人力及智力等资源支持。二是通过承接服务项目,与对接的受服机构或企业建立固定的、长期的、有效的、战略性合作关系,保证服务的长效性和主动性。三是利用与各企事业单位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资源,构建一个信息交换、咨询服务、交流互动的网状社会服务平台。让学生担负起志愿服务的辐射节点的工作,开展政府、企业等相关需求的社会调研服务工作,为解决各企事业单位的某些具体问题和困难建言献策,推动企事业单位自身的成长发展;为政府决策,掌握社会舆情提供第一手的基础数据资料等相关依据,做好连接学校、企事业单位、政府三方的纽带和桥梁。
运用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集合社会资源,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志愿服务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培养,他们可以发挥更大的潜力,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大学生不仅可以承担这些战略合作伙伴例行的志愿服务工作,还应该更主动的利用大学生的专业、智力、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群体优势,为战略合作伙伴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使整个志愿服务工作形成一个由提供方(大学生)和受众方(政府、企事业)所形成的巨大网络。最终还能以志愿者队伍为信息交流的节点,对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资讯、资源、商业机会、政府舆情等方面进行合理有序融通,把所有合作伙伴间的联络通过我们这样一个校园志愿服务系统管理平台进行沟通,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和政府部门决策。
当前,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就应当赋予其崭新的内容。因此,大学生"互动式网状结构"新型志愿服务实践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将志愿服务长期化、规范化、常态化,实现志愿服务的最大化与有效化,需要我们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模式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思考。通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型实践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习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深入分析志愿服务的内在机制,才能最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之路。
说明:本研究得到北京城市学院教育研究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刘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06).
篇5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区需求;长效机制
中国的志愿服务是时展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公益性行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志愿服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志愿服务的精神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依托大学周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是近年来高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初具规模并形成一定特色,但相比于国外,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起步较晚、理论滞后、实践不足。因此,进一步认清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和问题、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尤显必要和紧迫。
学院路街道志愿服务与社区需求融合现状分析
笔者对学院路街道4所高校大学生(共200名)发放“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调查问卷”,并对学院路街道下辖7个社区居民(共200名)发放“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有效率达83.4%,数据分析如下:
1.志愿服务活动范围大、种类多,但供求失衡
目前,学院路街道附近高校面向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安全维稳、精神文娱、文教知识普及、扶老助残、卫生清洁等类别。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82.3%的人接受过大学生志愿服务,67.8%的人至少每月接受1次~2次志愿服务,接受频率较高。但目前安全维稳类和卫生清洁类比重近半,而文教知识普及类和扶老助残类相对较少,约占14%,不同类别志愿服务供求失衡。
2.志愿者角色定位不准确,志愿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高校层面,社区志愿服务仅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补充,并未被大多数高校作为品牌项目打造。由此导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大,缺乏系统培训,志愿者服务水平与专业志愿者还存在差距。调查显示,只有32.5%的志愿者“接受过相关培训”,而其中只有约40.7%的志愿者认为“培训的内容对参加志愿服务有用”。在访谈中,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表示,现有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是高校团委组织的,很多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也是“冲着完成课程要求而来”,服务活动往往“敷衍了事”。从志愿者本身来说,部分大学生自愿提供志愿服务的意识比较淡薄,约有42%的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是“学校硬性规定或课程要求”,真正因个人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仅占19%。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有83.76%的大学生参加志愿行动是团委统一组织的,自发参加比例为11.62%,[1]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志愿者角色定位不足,志愿服务意识淡薄。
3.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期性、固定性,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学院路街道高校分布密集,在我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相对较早,许多高校在志愿者组织建设、志愿者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志愿服务活动认证、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方面都有所建树,但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长效运作机制等问题。在被调查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仅有15%为长期项目,“拥有固定活动开展时间,持续时长在一年以上”的固定项目更是屈指可数,85%以上为临时性活动。高校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之间仍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信息和资源难以共享,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培训保障、考核激励、项目策划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未能形成切实有效的项目管理机制、招募培训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综合保障机制。
探索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1.一个平台―构建统一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管理和信息交互平台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高校不同于专业从事志愿服务事业的团体,在管理上较为粗放。高校与社区在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方面各自为政,缺乏资源交流共享,在实现志愿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对接方面存在大量交叉、重复或遗漏现象。同时,缺乏细致统一的管理还将带来志愿服务认证和考评的困难,也不利于志愿服务的项目跟踪和监督调节。因此,亟需构建一套适合学院路街道实际情况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管理和信息交互平台,解决政府部门、共青团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多头管理的局面。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学院路地区志愿服务组织联合会等,加强沟通协调,整体上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一体化。
2.两方联动―打造高校与社区两大行政主体的志愿服务合力
行政力量是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稳步发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背景下,高校及社区团委仍需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合作建立志愿者资源信息库与志愿服务登记记录制度,在整合志愿者的招募登记、指导培训、服务记录、反馈激励等功能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信息共享,实现全程管理。高校与社区拥有广泛的宣传资源,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志愿精神宣传,加强社会动员,扩大志愿服务信息覆盖范围,鼓励多种方式参与志愿服务。引导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团委和社区团委联合推动下有序发展,适当保持志愿者组织的独立性和自治力,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内在需求和价值表达,实现高校与社区合力推动。
3.三级架构―实现“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队”三级管理统筹
建立有效的志愿服务宣传动员与统筹管理体系是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针对学院路街道的实际情况,在统一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管理和信息交互平台之下,仍需形成“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队”多级管理统筹体系,并发挥其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及社区团委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中应着力于建设好志愿者档案,为志愿者培训挖掘外部资源,组织实施志愿者的考核与评优表彰,给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队提供法律权益、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其次,高校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应着力于加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形成线上线下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体系,统一组织志愿者的招募考核,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管理、评估及物资管理;最后,高校各志愿者服务队作为志愿者管理与服务的基层组织,还肩负着组织志愿者培训和选拔培养优秀志愿者的重要任务。
4.四阶递进―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在组织方面,建立志愿服务项目管理机制。实行项目公开化,设定专项专人对接负责,引进项目管理方法,在建设志愿服务项目前开展项目评估,重点考察项目需求、项目可行性和项目积极影响,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项目运作管理办法,实现“前有计划、中有监督、后有考评”,推动志愿服务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培训方面,建立志愿者招募培训机制。高校建立结构完善的培训系统是促使大学生获得志愿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2]根据志愿者的能力特长和志愿服务意向,建立覆盖专业培训队伍指导、志愿者交流共享、联合社会公益力量的立体化培训机制。
在激励方面,建立志愿者考核激励机制。根据不同种类的志愿服务活动,设计全面系统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对志愿服务效果进行考核,并将志愿服务考核结果与志愿者工时认证、评优表彰挂钩。建立“志愿服务基金”,一方面实现志愿服务利他性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实现志愿服务主体的自我满足与价值。
在保障方面,建立志愿者综合保障机制。高校应制定《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充分保障志愿者权益。针对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高校及社区应寻求企业、公益性基金会等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增进社区群众对志愿服务的了解和认识,为志愿服务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任园园,眭国荣.中外志愿服务法律保障制度对比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112-114.
篇6
[关键词]志愿者 组织协调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50-02
辽宁某大学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注册、自愿、有组织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全体学生为志愿者,以启动“雷锋精神种子”工程为契机,发扬“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光荣传统,在校园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的宗旨在于立足学校,服务社会,致力于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高校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不懈努力。
一、基本情况简介
在校团委的领导下,成立志愿服务总队,下设若干志愿者分队、若干直属组,各分队、直属组在总队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总队长、副总队长由校团委指派具有一定志愿服务经验的专人担任。总队下设秘书处、组织联络部、新闻宣传部、项目管理中心、培训部,各部门依托本岗位开展工作,对总队各方面进行管理,统筹全校志愿服务活动。
每个二级学院成立志愿服务分队,学院分队接受总队与学院团委的双重管理,依托学院现有志愿服务社团进行组建,志愿者人数按照学院学生人数自行规定。为确保志愿服务活动优质化、高效化,志愿服务总队将招募常驻志愿者,以总队考核与分队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招募,志愿者人数不超过200人。
直属组是由各级优秀青年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由总队直接管理,从各方面开展专项志愿服务,起到先锋表率作用。组由总队按照服务需求临时组织,没有固定组织结构与服务人员,组长由总队指派在专项领域具有一定成就、思想作风过硬的专人担任。
(一)工作范围及职能
1.工作范围。负责协调指导各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提出参与志愿活动的具体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负责协调管理各级志愿服务队的日常工作,组织队伍间的交流活动;负责总结推广志愿者服务活动经验,与各兄弟院校、各级团组织的志愿服务组织进行交流协作。
2.工作职能。校学生会志愿服务总队是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唯一的官方认证机构,负责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类型与时长的认定工作;负责整合全校志愿服务资源,为全校志愿服务类学生团体提供咨询、指导等服务,为学校志愿服务工作做战略性规划;负责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负责为具有特殊困难以及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负责规划、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指导、协调全校各类志愿者组织开展工作;负责表彰和奖励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维护志愿者组织及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推动志愿服务法制化。
(二)组织结构
1.服务基地。辽宁某大学大学志愿服务总队高度注重志愿者素质的提高和服务质量,以系列培训为主要手段,系统地开展了志愿服务基本知识培训、资深志愿者交流培训、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培训等活动。学校现有学雷锋基地30多个,与多家单位结成共建单位,通过深入开展“三走进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号召广大学生党员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社区,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城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使雷锋精神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学校驻地。通过开展送文艺到百姓家门口,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慰问空巢老人,使他们感受和谐社会的温暖;通过开展形势任务和法律专题讲座,为社区居民解疑释惑。
2.志愿者类型及培训。凡具有校学籍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具备相应志愿服务技能或其余专长,热心公益事业,自愿从事志愿服务,并遵守国家、学校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均可向各级志愿服务队伍提出申请,登记、注册后成为志愿者。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志愿服务总队志愿者可以分成支教志愿者、助残志愿者、科技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社区服务志愿者、老人服务志愿者等8种类型。
建立志愿服务培训中心,统筹全校志愿者培训。类型包括:志愿精神培训、基本礼仪培训、基本业务培训。
二、取得的成果及社会评价
(一)开展的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
1.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辽宁某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们与农民工子女学校结对帮扶,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助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用爱为农民工子女快乐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2.大型赛会志愿者。2008年以来,共青团组织动员广大青年踊跃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辽宁某大学青年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沈阳全运会的赛场和上海世博会的会场。
3.坚持定期开展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学校坚持利用每年“3.5”学雷锋日、重阳节、建军节、“12.5”世界志愿者日等传统节日,开展全校范围的主题奉献日活动,以家政、医疗、环保、慰问等形式为社区居民、老年人等社会群体提供志愿服务百余次。以“弘扬雷锋精神,做文明使者,树时代新风”为主题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月已连续开展5年,志愿者参与人数达8万人次,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力。
4.围绕突发事件和大型社会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在2007年特大暴雪、2008年特大地震灾害和2010年舟曲泥石流、西南地区特大旱灾中,某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反应迅速、积极行动,在校团委的带领下,自愿捐款,自发报名参加抢险突击队,参与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二)效果及社会评价
辽宁某大学团委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辽宁省“雷锋号”等荣誉称号,连年被评为辽宁省志愿服务先进单位;校思源社团、校阳光青年志愿者协会、校大学生学雷锋理论与实践协会等社团分别获得“辽宁省大学生学雷锋先进集体”、“辽宁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校、院两级志愿服务类社团成员及共青团工作者曾先后多次获得“辽宁青年志愿者行动”优秀个人奖、“辽宁省大学生学雷锋先进个人”、“辽西北计划”先进个人等荣誉。
三、构建辽宁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协调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志愿者服务组织活动要深入群众,切合实际
增加大学生志愿者与地方各级团组织以及各种社会服务团体的合作,建立青年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大学生志愿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失时机地组织与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重点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将临时活动与长期服务相结合,将“一助一”模式与群体扶助形式相结合,通过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实际工作,提升志愿者的形象,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影响力。志愿者应及时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寻找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最佳结合点,不断开拓青年志愿服务的新方法、新途径,树立自我形象,吸引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志愿者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吸引社会上对志愿者事业有用的资源,使志愿者活动得到一定的物质和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注意合理运用动全社会现有的资源,将其注入于志愿者事业之中,为青志活动提供各种方便。这样有助于解决青志活动所遇到的困难,加快大学生志愿者的发展速度。
(二)加强志愿者服务团队工作作风
志愿者服务要外化于形,不断加强和改进志愿者服务团体的工作作风。一是要加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学习和找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团干部要力争多做事、做难事、做成事,这样才是最好的学习。二是加强调研,从我做起,真正深入到基层团组织,到青年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三是求真务实,要力戒形式主义,讲实话、办实事,这样才能让青年信服、响应。
(三)健全完善志愿者组织协调管理制度
志愿者服务要固化于制,不断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一是固化志愿者服务实践基地;二是固化志愿服务机制;三是固化经费支持;四是固化先进典型培养模式。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继续做好会员登记、年审、培训等管理工作;强化会员的组织观念,提高会员的责任感;在现有志愿者两证的基础上,设计、印制志愿者手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完善基层志愿者队伍;吸纳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充实内部建设,以更好地组织、协调、落实协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扩大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网络覆盖面。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志.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的长效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2] 沈洁.志愿者M织的运行机制研究――以嘉兴为例[M].上海:海交通大学,2008:167.
[3] 李勃.国内外青年志愿者组织机制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4).
[4] 丁元竹.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收稿时间]2014-11-17
篇7
【关键词】医院离退休人员;老年志愿服务;方法;条件
老年志愿服务是指在不获得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以牺牲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为前提,为推动老年社会服务、推动社会进步而作出的一种无偿服务。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老年人口备受关注,如何提升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当前需要关心的问题。医院离退休人员从事老年志愿服务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志愿服务这一活动形式,提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一、提升医院离退休人员从事志愿服务质量的方法
(一)加强老年志愿者服务能力。为了提升老年志愿者的服务质量,首先要提升老年志愿者自身的服务能力。这是因为社会形式的不断变化,要求志愿服务人员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因此,要加强老年志愿服务培训,提升老年人的综合服务质量。离退休人员虽然曾经是医院的精英,但是由于时代在进步,为了更好的与社会接轨,老年志愿者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志愿服务培训,比如,在医院的规章制度方面和医学技术方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倘若老年志愿者在这些方面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志愿服务。因此,为了提升老年志愿者的服务质量,要为他们量身定做一套培训计划和方案,并定时对老年志愿者进行工作总结和分析。再比如,医院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向志愿者普及新知识、新技术;另外,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些奖励措施提高老年志愿者的工作热情。
(二)制定适合老年志愿者的培训方案。老年志愿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适合老年人的培训方案,这样才能提升老年人志愿服务质量。要“坚持自愿和力所能及、适度适量原则”,保障老年志愿服务的长期、有效开展。这就需要志愿活动组织者统筹兼顾、细化相关方案、注意劳逸结合,随时关注老年志愿者的心理、生理变化,给老年志愿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老年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完善志愿者活动的保障体系。完善的志愿者服务保障体系是进行志愿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筹集经费,比如依靠会员会费、个人捐款、社会筹款、政府捐款等途径获得部分资金。再比如,美国制定了《志愿服务法》,志愿者可以获得一些生活上的补贴或是健康保险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是目前在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志愿者的基本权益。我国的政府部门要加快志愿者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志愿者在医疗保险、工作安全、意外伤害等方面获得基本的保障,不仅能够让志愿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中去,还能够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二、做好医院离退休人员志愿服务应具备的条件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老年志愿者服务的关健。要提升老年志愿者的服务质量,首先要获得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这项工作才能为志愿服务团队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才能对老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等做出正确的规划,进而提升老年志愿者的服务质量。
(二)关爱老年人是做好服务质量的保障。关爱老年志愿者可以从点点滴滴做起,比如可以为老年志愿者提供更衣室、临时休息室,为老年志愿者免费提供午餐,定期组织老年志愿者进行旅游等,让老年志愿者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抓好落实是做好老年志愿者服务的基础。相关部门要做好离退休人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要求老年志愿者服务做到每日有值班记录,平时有督促检查,年终有评比表彰。对在志愿服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好反馈工作,并提出合理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在节假日、高温寒冷季节及特殊情况下,负责人要及时调整并做好老年志愿者的后勤保障工作,使更多的医院退休人员加入这项活动中来。
三、结语
总之,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医院作为我国的民生部门,退休人员的志愿服务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关注老年人的志愿服务工作,为老年志愿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是在当前的志愿服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服务工作的开展,相关部门要加强老年志愿服务能力培养,制定适合老年志愿者的培训方案,完善老年志愿者服务保障体系,提升老年志愿服务质量,使老年志愿者精神上获得满足,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燕燕,邓弋雁.关于医院离退休人员从事老年志愿服务的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06):151-152.
[2]章业惠.关于医院离退休人员从事老年志愿服务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18):71.
篇8
1 现阶段首都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基本情况
首都图书馆是北京市属大型公共图书馆,是一座9.4万平方米的百年老馆。首都图书馆(以下简称首图)自2001年开始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2006年,注册成为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正式会员,2012年9月,正式成立北京市文化志愿服务中心首都图书馆分中心(以下简称首图分中心)。到如今首图已有15年的志愿服务历练。
首图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理念,以首都图书馆党委为领导,以组织人事部为组织依托,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促进整个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已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首图职工队伍的有益补充,打造事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新渠道。2012年首图分中心成立文化志愿之家,建章立制、规范有序组织管理志愿者注册申请、培训预约、项目服务、总结表彰等工作。组建专家、普通、青少年志愿者三类队伍,服务团队累计40余支,注册志愿者累计4000余人,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图书馆各个岗位,为读者提供多种服务。首图分中心现设有 “心阅书香”助盲有声阅读志愿服务、“语你相通”手语志愿服务、“图书交换”志愿服务、“播撒幸福的种子”讲故事志愿服务、法律咨询志愿服务、成人自助借还设备使用与引导志愿服务、少儿自助借还设备使用与导读志愿服务、会展志愿服务、咨询导航志愿服务等9个特色项目,项目运行良好,各有特色,满足不同群体读者需求。
2 文化志愿服务在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
以首都图书馆为例,我们通过媒体、网络、QQ、微信、现场报名等多种途径招募文化志愿者,志愿者人数累计已达4000多人,其中80%是学生志愿者,志愿者群体涵盖层面还没达到多样化,今后我们会通过更多有效途径深入到社区、机关、工厂、企业,让各个层面、各个群体志愿者加入进来,丰富和覆盖更广泛的志愿者人群;因为志愿群体学生占主体,专家志愿者的参与就显不足,在服务层面上大多还停留在基础的、简单的服务内容上,今后,我们会争取与专业领域合作,把更多专家志愿者纳入到项目中来,打造精湛的专家志愿者团队、精品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团队较为分散,人数众多,多头管理,流动性较强,对志愿者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今后我们会对精品团队和骨干志愿者加强管理,留住成熟的发展新生的,既保障队伍的稳定又保障队伍的活力。
3 文化志愿服务在服务内容方面的情况
我们根据首图资源和读者需求量身打造九个志愿服务项目,其中“心阅书香”、图书交换、法律咨询、手语服务、“播撒幸福的种子”讲故事等五个项目已发展为精品项目,其余四个项目在内容吸引力设计上稍有欠缺,服务形式较为单一,因此还需在服务内容上精心打磨;九个项目发展不一,有的项目已向纵深和外延上开拓,形成良性健康发展态势,有的项目还在原地踏步,因此服务内容的活力亟待激活;文化志愿服务不仅服务馆内读者,还要带动区县馆、营造人人参与志愿的氛围,因此服务内容不断向外延伸,请进来还要走出去,用多种形式带动志愿服务的发展会是今后首图文化志愿服务不懈的努力方向;服务内容的品牌效应不容忽视,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宣传会让更多民众了解志愿服务,产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用品牌带动全馆志愿服务项目。今后首图文化志愿服务会在打造精品、树立品牌、以点带面上狠下功夫。
4 文化志愿服务在管理机制方面
首图文化志愿服务已形成较为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机制,理顺了招募、培训、预约、上岗、评价、表彰、激励一套流程,使志愿者管理工作得以顺畅运行。由于志愿者人数众多、分布分散,需要多头管理,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因此今后我们要加强志愿者自治管理,重点培养团队领队组织协调作用、骨干志愿者培育带动新生志愿者的作用,管理职责实行分级管理,最终实现志愿者自治管理格局。
5 文化志愿服务在理论研究方面
当前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方面可借鉴的知识很多,专门针对文化志愿服务的专业研究相对较少。首图每年都发表有关文化志愿服务的论文文章,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研习全局、提纲挈领、有指导性实用性价值的理论研究比较匮乏。还需静心学习、不断取经,让首图的文化志愿服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上齐头并进,争取走在文化志愿服务的前沿。
6 文化志愿者工作模式的几点设想
1、设立志愿者管理机构,建立文化志愿者之家。
以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管理部为依托,强化志愿者自治机制,配备肯奉献、善管理、能服务、有专长的人员参与志愿之家的管理工作,从招募、培训等环节入手。
2、加强网站、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途径,打造优质高效宣传平台。
通过公共图书馆外网增设宣传途径、加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志愿者服务资讯,不断发挥新媒体资源宣传功能,更好地促进志愿者队伍建设。
3、强化志愿者团队建设,提升文化志愿者队伍水平。
公共图书馆要把发展志愿者团队建设作为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把团队领队和骨干推荐到志愿者管理岗位,使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4、完善志愿者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志愿服务流程。
认真落实全国志联和各地志愿者联合会等相关志愿者管理机构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本单位的志愿者管理办法,建立志愿岗位的需求、邀约服务、考核与评价系统流程。逐步推行志愿者意外保险制度,加强志愿者安全保障工作。
5、科学设置岗位和服务内容,制定岗位细则。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馆实际情况编制各类岗位管理办法,内容涉及志愿培训、安全管理、志愿者保障等与志愿者自身相关的管理制度。
篇9
关键词:志愿服务 医院 管理制度
医院志愿者服务组织是医院体制外自主管理的群体,在医院以第三方的视角,站在患者的角度,通过提供公益服务,传递爱心,为维护就诊秩序、密切医患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院自2012年开始实行“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开展多领域、多形式的志愿服务,为了让志愿服务在医院更常态化,更加深入人心,我们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及不断总结,开展好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丰富了医院的公益性,推进了文明医院、和谐医院的建设。进而推动以“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目标的“三好一满意”活动更上新的台阶。
1.医院志愿服务的现状
1.1强化组织领导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在医院”工作,成立了由院长、院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门诊办、团委等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志愿服务在医院” 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门诊办为志工管理办公室,负责志工的招募和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后备志工队伍信息库和志工档案。
1.2 健全管理制度
为使工作有章可循,医院还建立健全了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医院根据《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制订了《绍兴第二医院志工管理办法》、《绍兴第二医院志工服务守则》等规章。
1.3现代化网络管理
由医院信息中心自主研发,建立了医院志愿者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志愿者管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同时促进了志愿者管理水平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益。
1.4 规范招募和甄选
为打造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确保服务品质,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医院严格志愿者的招募和甄选。目前我院招募的志愿者队伍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5%,50周岁以下的占86%,社会志愿者中有医学教学或医疗工作背景的占15%以上。
1.5岗前培训
目前医院已经开展了志愿者的培训内容有志愿服务基本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志愿者服务基本培训包括医院介绍培训、志愿者礼仪规范培训、六步洗手法培训、火灾培训、由门诊老师带领参观医院,熟悉医院环境。岗位技能培训包括门诊大厅就医引导服务培训、心肺复苏培训等。
1.6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提高志愿者的思想觉悟和工作效率,增强志愿服务的稳定性,医院推行了有效的激励机制。院内志工医院将根据医德考评办法,对积极参加志工活动并满服务时段者在个人医德考评中予以加分。针对院外志工,服务满3.5小时的志工可领取中餐券一张,服务满50小时,可获得免费体检一次。年底组织院外志愿者座谈会一次,搭建志工队伍平台,方便大家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
2.志愿者服务对医院建设的重要性
自新医改方案实施,公益性的服务是公立医院的迫切需要。而志愿者服务正好迎合这项需要,通过给予患者这个特殊群体更多的医疗引导,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弥补医院医疗服务的不足,并适时充当医院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桥梁,缓和了紧张的医患关系。可见,每位志愿者是医院的一份子,志愿者服务是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的延伸和补充。志愿者服务开展对医院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1志愿者是患者就医的引导者
志愿者充当医院引导者,帮助医务人员理顺就诊秩序,指引病人有序就医。志愿者深入到医院各个诊疗区域,为患者提供亲切耐心的解答和引导,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逐步形成对品牌医院的认同感。
2.2志愿者是医患双方的剂
志愿者充当第三方协调医患关系,充当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剂。志愿者通过自己亲身服务的经历,对医务工作者的艰辛也有了深切的体会,由志愿者向患者解读医疗行为的特质常常能得到理解和宽容,患者的满意度得以提升。志愿者以“中间人”的优势,对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3志愿者是医院管理的观察者
志愿者充当医院管理的观察者,便于发现医院就医流程中的缺陷和不足,以便院方及时调整和改善。目前我院志愿者已经为医院提出合理化建议45条。
2.4志愿者是医院文化的宣传者
志愿者充当医院文化宣传者,及时把医院的医疗特色、医疗信息讲座信息传达给患者。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到稽东、平水、王坛、鲁迅故里社区、罗门社区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夕阳红康乐园敬老院、市聋哑学校等残疾人机构,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科普资料发放、健康咨询等服务。通过百姓的口耳相传,通过当地新闻媒体的舆论,让社会进一步认识、了解和信任医院,建立和维护医院的美誉度。
2.5志愿者是患者的心理治疗师
让志愿者用热心和爱心鼓励住院患者走出疾病的阴霾 ,帮助抚平创伤、树立信心、战胜病魔。 尤其是医院肿瘤患者,化疗会带给他们许多身心不适,通过医院志愿者耐心的心理疏导,舒缓了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大大提高了这类病患对医院的满意度。
3.开展志愿服务的限制因素
3.1志愿者服务内容的限制
医院志愿者服务开展初期,招募人员比较单一,除了院内志愿者外,院外志愿者多为闲赋在家的老人,加上医院对于志愿者管理尚在摸索阶段,培训工作也没有到位。所以志愿服务主要以门诊引导工作为主,志愿者的服务内容受限,难以开展更为专业和多样化的志愿服务。
3.2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知限制
医院志愿服务的特殊性要求志愿者付出更多的耐心和专业精神。由于志愿服务前期培训的缺乏,部分志愿者对工作环境不够熟悉,加之部分志愿者的工作责任心不够,对志愿精神理解不到位等原因,偶有出现把病人扔下自行离去等情况,给病人和医护人员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3.3激励机制的限制
激励机制的欠缺与不完善导致部分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差,志愿服务和预期不符,志愿服务热情逐渐降低,最终导致服务中断。
3.4志愿者与院方沟通限制
志愿服务探索过程中,医院在与志愿者组织的合作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衔接不到位,协调不充分等情况,导致许多志愿者对岗位情况不了解,有些岗位人员过度饱和,有些则严重不足。志愿者资源未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4.在医院发展建设中发展志愿服务的探索
4.1加强宣传,营造良好志愿服务氛围
切实加强对医院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在医院网站、院报开设专栏、专版、宣传志愿者服务的只是。通过设立志愿者QQ群、微博、微信等活动相关信息与动态。组织志愿者撰写志愿者日志,吸引和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行列。作为志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设计了统一的志愿者标识和服装,如今,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活跃在医院各个角落,俨然成为了医院一道亮丽风景线。
4.2完善机制,增强志愿者队伍稳定性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确保志愿者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让志愿者看到自己付出后的成效,真正感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维系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经久不衰的动力[1]。除了固定的福利外,医院通过召开志愿者表彰大会,新年答谢会,表彰和奖励优秀志愿者和志愿团队一年来的辛勤付出与努力。建立志愿者星级制度,根据服务时间与服务质量,授予志愿者星级徽章。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志愿者先进事迹等多种激烈形式,增强志愿者主人翁意识,达到稳定队伍的作用。
4.3 开展多领域、多形式的志愿服务
目前医院志愿服务涉及面越来越广,服务形式越来越多样,除了常规的志愿服务,包括每日门诊导医导诊、咨询、陪同就诊外,还将开展志愿者病房服务,志愿者由医院医护人员和医学院在校学生两部分组成,利用业务时间参与到病房陪护服务中。志愿服务的多样化要求志愿者拥有更加丰富的医学知识。
4.4 突出特色,重视大学生志愿队伍建设
大学生志愿者凭借其文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时间自由容易协调等独特优势成为医院志愿服务的主体。可以有效弥补医院医疗服务的不足,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能够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医院与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开展志愿者服务。医院以大学生自我管理为依托,使志愿服务制度化、长期化。将高校志愿者以时间段进行分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由组长负责考勤,协助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分配,负责各岗位的巡视工作。大学生通过参与医院志愿者服务工作,使他们成为医院社会责任的践行者,他们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医护人员的辛苦和劳累,对待患者的爱心和责任心,他们将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与人分享,使他们成为医院社会责任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走近医院,了解医院的社会公益性和医务志愿服务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医务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消除患者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一些偏见和看法,扩大医院的影响力[2]。
志愿者作为特殊的媒介,进行志愿服务过程中提升了医院的服务形象,是医院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探索“志愿者医院服务”的长效机制,推动志愿医疗服务深入发展,使公众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有更深了解、更多的人成为医疗服务志愿者,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进医疗行业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医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志愿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21世纪以来,志愿服务更是成为了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志愿服务工作产生的迟、发展的迅速。其中,大学生志愿服务蓬勃壮大,但仍需继续探索前进的道路。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67
1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志愿服务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有组织的志愿活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支活跃力量。进入21世纪后,志愿服务更是成为了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与美国乃至其他欧洲国家相比,中国的志愿服务起步晚、限制多,发展相对不成熟,而其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更是如此。
美国移民最早在踏上那片土地开始,为了解决各种困难,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精神逐渐成为他们的一种传统,一大批怀有此心的人成为最早的志愿服务者。19世纪初,美国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志愿服务,如1818年的纽约救贫协会。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欧美等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这些社会福利的方案需要动员和募集大批的志愿人员投身其中。于是,志愿服务逐渐收到了政府的重视和鼓励。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志愿服务扩大成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团体举办的广泛的社会工作服务,志愿服务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专业化。
从此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脉络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百年时间。而与之相比,随着建国初期最具有志愿服务色彩的“学雷锋”热潮而开始的中国志愿服务姗姗来迟。值得一提的是,“志愿服务”这一国际社会对公益活动的通用表述只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我国采用,其间经历了大概30年的时间。
在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改革的趋势,广州,深圳,位于前列的中国改革开放首批城市,这些南方城市帮助新移民尽快实现住房梦,开始尝试香港和澳门地区从事的志愿服务和志愿组织活动,把“义工组织”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开始了全新尝试。开拓中国志愿服务的新局面。1993年12月19日,在共青团的号召下,闪现了20000余名中国青年“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广州北京一线开展为旅客送上热情的志愿者服务,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
从此,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尤其是亚运、奥运、世博等大型活动使得志愿者的概念深入人心,青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高涨。此过程也伴随着相关法律的制定和通过,短短十几年,中国的志愿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根据2013年12月2日国务院新闻会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年报告》统计,截止2013年11月底,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和市地州盟、2763个县市区旗,以及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建立了13万个志愿服务阵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
2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在这个团队中,大学生,毫无疑问,是队伍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年轻,富有朝气和活力,而且还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中国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发展,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发展状况从总体上来看是上升的,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何规范和引导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形式简单
大学生志愿更多的形式是短期支教、赛事或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以及一些短期应急性的事务性志愿服务,较多注重志愿活动的形式化,声势浩大而缺乏长久效益。群众戏称志愿活动就是“老三样”(扫大街、看老人、做表演)。这些志愿服务往往很难激起志愿者们长期服务的热情,无法带来与志愿服务量相当的服务价值,甚至出现免费劳动力或是“被志愿”这样的结果。
2.2思想认识不到位
由于社会、政府对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宣传不够,所以对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的理解还停留在“听”或“知道”的层面,缺乏深入了解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内涵。
目前,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政策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配套资金,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一些企业倾向于参加实习的大学生作为一种廉价或免费的劳动,使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有力的支持。一些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意识的认识不足,管理责任不够明确,组织工作秩序混乱,挫伤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
2.3管理培训相对薄弱,机制不健全
我国“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志愿活动组织形式使得大型活动的志愿者往往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基本处于“需要就找,用时才管,完事就了”的状态。因此,尽管当前大学生认同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前应该进行严格的培训,却在实践时很少能接受到合格正常的培训。联想到现实社会,很多企业、机构在招募志愿者后因为费用、时间等各种问题很少重视志愿者们的培训,导致志愿者们会在活动时出现很多问题,反而成本增大。并且志愿者培训很有可能产生重复的问题,浪费人力财力物力。所以这就需要社会建立一套完整的志愿者培训体制,完善每位注册志愿者的个人档案,涵盖培训经历及擅长技能,定期对志愿着们进行更新培训,使得志愿者的行为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2.4缺少政策法律保障
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与志愿者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志愿者的权益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特别是高校作为志愿者的积极组织者,很少为志愿者办理个人人身、医疗保险,在发生事故时,无法及时有效地提供保护权益的权利。
2.5大学生志愿者流失率高
大学生从事志愿活动大多是猎奇性的,以寻求道德优越感为目标,更类似于一种体验生活。不少大学生受到志愿精神的感召和大规模活动的吸引,积极投身到活动中,但随着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浮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浮躁、退缩等心理,不安于从事专业技能不强、专业不对口的献爱心活动。同时,工作中的挫败感很有可能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最终影响到继续志愿服务的热情。
3志愿者管理机制的完善途径
3.1志愿者的选拔和档案管理
3.1.1严格志愿者的选拔程序
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体,一项志愿服务活动能否完成关键就在于志愿者的执行能力高低。因此,为了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完成,必须选择适合的志愿者。“适合”包括数量、专业、时间等方面。
首先,数量方面必须经过仔细的考量和计算。经抽样调查,高校的一些志愿项目,出现志愿者剩余的比率为85%,而人数恰当的志愿项目仅有15%,活动在开展的初期往往招募超出活动人数需要很多的志愿者,导致一些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过程中,热情无所寄托,能力无法施展,无所适从。更为严重的是,人数上的超出有时大大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影响项目的进行。因此,招募人数适合的志愿者非常重要,应引起选拔者的重视。
其次,专业方面必须经过慎重的测试和选拔。志愿者的执行能力对于志愿者服务项目的完成至关重要,各高校志愿活动应根据各自的活动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和选拔。如进行有关特殊教育的志愿活动,选择的志愿者应是具有一定特殊技能的人,当面对的服务对象是聋哑人的时候,志愿者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就是手语,不会手语,双方就无法沟通,志愿活动自然进行不下去。因此,选拔者在选拔中对志愿者专业的要求必须有一丝不苟的态度。
最后,志愿者的时间方面也是选拔者需要认真考量的一方面。时间方面对一次性或短期的志愿服务项目可能影响不大,但对长期项目的要求却很高。长期的志愿服务项目一般拥有固定的志愿者,为了活动的正常进行,志愿者必须保证在相应的时间能进行活动。因此,志愿者能否长期做项目,应成为选拔者的考量之一。另外,由于时间问题,选拔者应留有“余地”,增加候选志愿者,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除了这些明确的“适合”外,还要求选拔者考虑志愿者的心态、品质等等,以便活动更好地进行。
3.1.2注重志愿者的档案管理
从有关“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数”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知道阶段性参加过志愿活动的人数很多,但坚持在大学某一志愿组织长期服务的人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措施减少志愿者的流失、建立有序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队伍迫在眉睫,这就要求志愿组织注重志愿者的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包括志愿者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志愿者活动中的收获,以及负责人对各志愿者活动中表现的评价的记录等等,并阶段性进行归纳总结,选拔出能够长期坚持、乐于奉献的优秀志愿者,根据活动的需要和他们加强联系,对他们进行重点关注。
3.2志愿者的培训
3.2.1通识培训
通识培训涉及的方面主要有自我形象和行为动机两方面。
自我形象要求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时注意正确的着装,保持恰当的仪态,彬彬有礼,谦逊热情。说话语速、语调、音量方面,根据活动不同做相应的控制;仪表方面,举止大方、气质优雅;仪容方面,避免不良手势与不良举止;仪态方面拥有得体的眼神、和煦的微笑、标准的站姿等等。
行为动机是通识培训的主要方面。参与动机是考量志愿者的重要信息,也是维系志愿者组织的精神支柱。通识培训要求志愿者拥有以下认识: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很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志愿者弄清楚自己的真正动机,从以前单纯热情的心态发展形成以上正确向上的认识,有利于志愿活动地进行。
3.2.2专业技能培训
虽然选拔者在活动前期选拔了拥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但专业技能培训依然必不可少。拿学习与考试的关系类比,一个人学习了很多,拥有丰富的知识,却不见得能考出一个好分数。因为每次志愿活动所面对的人群是不一样的,即使你拥有专业知识,对一些细节方面没有清晰地认识的话,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工作。
3.2.3素质拓展培训
素质拓展培训的对象是志愿者能力中除了专业能力的另外一部分,归纳为六力的话,包括安全力、创造力、自尊力、沟通力、耐挫力、团队力等等。
安全力是指志愿者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志愿服务中的风险有很多方面,要特别关注的是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包括自身可能遭受到的身体伤害以及对服务对象或第三人造成损害时的责任承担风险。
创造力是指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在规范界定内,发挥创造,将服务进行得更好。
自尊力要求志愿者自尊自爱,给志愿对象以阳光的形象,传递正确的人生观。
沟通力是指志愿者拥有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更贴心地服务。
耐挫力是指志愿者承担挫折的能力,在志愿活动中难免遇到突况或者不如人意的情况,志愿者应拥有良好的心态,及时解决问题,而不是被问题阻挠前进的脚步。
团队力是指志愿者团队合作的能力,明白集体的力量,为集体贡献力量,与伙伴合作,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对于这六力的培训,可以设计相关的游戏,让志愿者在游戏中逐渐培养能力。
程序:两人组成一队,每人跟搭档描述自己的优秀品质。告诉搭档以下话题中的一个、两个或全部:身体素质方面满意的两个方面,性格中满意的两个方面,满意的一项能力或技术。要说明一下每项描述都应该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描述。
建议讨论的问题:向他人描述自己的优秀品质困难吗?如果困难,为什么?在别人对你的优秀品质作出回应的时候,你感觉怎样?我们是否经常想到自己的优秀品质呢?
重要分享信息:
(1)我们都优秀的品质,因此应该更多地认识到这种品质。
(2)告诉别人他们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对我们很重要。
(3)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秀品质的时候,我们将会获得自信和自尊。
3.2.4志愿者的激励
志愿者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是对其鼓励和监督的重要方法,也是是规范志愿者服务的主要步骤。就志愿组织而言,应在志愿服务后授予志愿者相关证书,并评选优秀志愿者,授予荣誉称号,使志愿者有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自豪感。而高校方面,也可以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助学金奖学金申请、组织发展等工作中体现其志愿服务的经历,营造良好的志愿氛围和长久的服务热情,这样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会更加愿意投入到志愿服务的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王左丹.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怀化学院学报,2013,(07):1216.
[2]王亚科.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5):2225.
[3]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03):2122.
[4]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J].当代青年研究,2013,(04):242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志愿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