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7:5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医学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础医学论文2400字(一):基础医学专业早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摘要]基础医学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从事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拔尖人才。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基础医学学生的科研需求,评估目前我校基础医学学生科研训练的成效与不足,以期进一步优化现有培养方式,探索更高效更合理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基础医学;科研能力;拔尖人才
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主要以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及疾病的本质。我国于1996年在原北京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学校承办了该专业[1]。南京医科大学于2014年开始招收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旨在培育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2]。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基础医学专业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重中之重[3,4]。本文针对我校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了“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旨在分析近年来我校基础医学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调整与优化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作参考。
一、调查问卷设计
从学生对科研的认知、科研的动力、科研的收获、科研实践的困难和建议等四个角度设计问卷。调查对象为我校2017级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共72人。学生已完成公共基础课及医学专业基础课学习,正在或已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类科研训练项目。通过网络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各自匿名填写。问卷结果导出到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0%学生意识到科研训练的重要性,认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将来进入临床的学习和工作。目前有接近46%学生正在或已参加科研训练,包括暑期科研训练、式闾计划、挑战杯、或直接进入科研导师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驱动力依次是:作为课堂专业知识学习的补充,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源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为以后考研、出国和工作奠定基础;学分和综合测评上的奖励。通过科研训练,70.8%学生懂得了如何查阅中英文文献及资料、69.4%学生掌握了至少一项研究技术和方法、51.4%学生知道如何撰写综述或调查报告、8.3%学生参与发表了SCI文章。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仍有54%学生目前还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科研训练,学生反映开展科研训练最大的阻碍源于理论课学习任务繁重,可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37.5%学生提出不能很好地开展科研训练,源于自我定位模糊,不清楚自己适合参加哪种类型科研实践。
三、反思
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意识到科研训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各项科研实践活动中,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对科研的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有悖于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升学或就业。为此,在学生入学时我们要对基础医学专业新生开展专题报告,详细介绍学科特点、发展前景、科研动向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树立清晰的学业和职业规划。为了更好开展“科研导师制”,第一学年安排学生在多个实验室进行轮转,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第二学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在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科研导师。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科研普遍很感兴趣,但由于繁重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任务,学生的课余时间被片段化,不利于系统性地开展科研工作。对此,我们应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有计划地开展科研工作。在开展科研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每个阶段的学生知识背景和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实施分阶段、分步骤的渐进式培养模式,以培养科研兴趣为导向,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喜欢上科研。低年级阶段,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课题组会,开拓学生的科研思维,拓宽视野,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结合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撰写科研综述;第二阶段,利用研究生“传帮带”的作用,提供本科生独立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通过以上两阶段的科研训练,学生对科研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可依托导师已有的研究课题,或根据自己的想法,通过与导师讨论,制定详细可行的研究计划,开展科学研究。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暑期科研训练、挑战杯、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多种类型科研训练项目。然而,在这些项目开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相应的奖励机制,致使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此,学校应进一步健全奖励机制以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老师的责任感。比如对在大学生挑战杯、基礎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奖、大学生创新训练立项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绩点加分,在同等条件下获得奖学金或保研等优先权。对获得相应成果的指导老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职称评定中给予一定的激励分。此外,应进一步规范科研导师制制度,建立完整而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导师和学生的任务和职责。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凡物莫不相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任何事物均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殊性[5]。因此,在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自身兴趣和优缺点,因材施教。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鼠模型构建等实验;对于比较细心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分子生物学方面实验;对于擅长软件分析和数学统计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生物信息学方面的预测与分析工作。此外,对于个别参与度相对较低,或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应安排其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培养科研兴趣为主要目标。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重点培养,指导他们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挑战杯等。鼓励一批勇于创新的学生、发挥他们在本科生中的榜样作用,体现初探科研的魅力。
总之,科研素养的培养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用心思索、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科研创新精神,为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基础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互联网+下的高职基础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我国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极大地完善和进步。现阶段,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在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互联网技术有效地利用起来,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高职医学教学水平。因此,文章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操作教学部分入手,分别从资源共享、互动教学、仿真教学等多个角度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基礎医学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我国高职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6-0142-04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设备开展教学已经成为了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高校的教学硬件愈加完善,计算机设备越来越普及,这为互联网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基础和前提。除此之外,高职基础医学侧重于实践操作教学,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难以满足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所以说,加强对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快提升我国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是当前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
在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实践操作部分是连接互联网技术和教学理论的纽带和桥梁,想要从根本上改革我国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就必须要从基础医学的实践教学部分入手,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推动整个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进步。
一、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性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与其他学科不同,基础医学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操作教学部分。通过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网络的有效融合不但能够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较强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往往选择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任务繁重且枯燥,不但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来讲,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医学实践操作教学体系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在过去的医学教学中,实践部分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例如动物体液的采集以及动物血糖的测量等等。这些实验一方面体现出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理念,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忽视了实验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难以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
二是教学时间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以基础医学教学中的人体解剖学为例,这一分支学科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医学机能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面临着教学任务繁多,教学时间不够的尴尬处境。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学生很难快速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和原理。
三是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现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是采用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到提升课堂互动性和生动性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对于我国高职医学教学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但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无法达到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当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深刻认识到网络教学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通过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有效融合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具体来讲,实现互联网与基础医学教学的有效融合能够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1.赋予基础医学教学资源共享的功能。通过构建网络平台,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海量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存储空间,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方便和快捷。2.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教学课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新鲜有趣的教学实验,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3.通过采用直播和慕课等教学方式,讓教学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也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平台。
(二)符合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今时代,想要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大量的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作为支撑。通过实现高职基础医学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融合,提升基础医学教学的水平,能够为社会建设提供一大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近些年来,为了尽快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高校陆续对网络平台进行了引进,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创设了非常优渥的环境。除此之外,在2013年之后,我国还挑选出一百个国家级示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正式开展了对虚拟仿真平台的研究和探索。在虚拟仿真实验环境的帮助之下,推动了一系列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变革,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网络教学的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策略
在开展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从硬件方面入手,加强教学平台硬件设施的完善。其次,要制定出符合自身院校发展的改革策略,可以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相互联合的方式构建一个统一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从而满足今后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基础医学教学的需求。具体来讲,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和应用
一般来讲,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主要是指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实验环境和操作进行模拟的一种技术。同时,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应用还有助于构建一个资源丰富和开放的共享教学管理平台,对于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从2012年起,我国一大批高职医学院校开始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进行引进和应用。从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结构来看,其主要以医学机能学、组织学以及解剖学等为主体,并且包含了临床学、护理学以及药学等辅修学科,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和丰富性。在实际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只需要通过电脑、手机以及平板等终端设备就能够对实验的操作流程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除此之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还有助于实验设计的创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互动性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想要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水平,首先要采取有效手段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在对基础医学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提升教学互动性的必要性,在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信息化互动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一方面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上传到平台中,方便学生的下载和学习;另一方面,为教学平台配备一个医学信息数据库,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对医学界的前沿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除此之外,还要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一个特定的版块,采用网络论坛的方式,用积分和赏金的方式来调动师生问答交流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可以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到版块中,教师也能够在空闲的时间为学生们解答难题,从而解决了过去教学模式中师生交流不充分的问题。
(三)提升网络教学的开放性
提升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主要是要构建一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网络平台。开放平台构建的目的在于在提升实验室管理系统自主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实现实验时间、地点以及内容的开放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资助设计实验的兴趣,为今后学生科研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则是能够在安排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室管理的开放性。在实验开放平台应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在网络平台中对实验室进行提前预约,然后实验室管理人员再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约进行管理。除此之外,还应该针对教师设置一些科研项目实验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项目公布在管理平台中,让感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这样就能够在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的同时有效提升基础医学实践操作教学的效率。
(四)对现有的考核体系进行优化
考核体系的设置既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为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测评。以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往往是在实验报告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符合考核体系的科学、全面以及客观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在现有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完善。具体的来讲,可以将考核体系分为形成性评价体系以及终结性评价体系两个部分。其中,形成性评价体系占到考核体系的百分之七十,其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以及学生对于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从考核形式来看,在开展形成性考核的过程中以两种主要形式为主,即实践技能考核以及实践设计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是让学生在题目中进行抽选,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题目对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的主要步骤以及实验的结果进行说明,并独立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实践设计的考核则需要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通过查阅文献等方式自行对试验进行设计,这一考核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与形成性评价体系不同,终结性评价体系是在考察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理论、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察。为了进一步提升考核的效率和效果,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构建一个网络考试平台,该网络平台通常包含练习和考试两个基本模块。一方面学生可以登录该平台进行理论、技能的复习和预习并定期参加学校开办的考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登录考试平台设置学生的学习内容、安排考试内容,还能对学生的考试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和全面的评价。
(五)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想要实现互联网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有效融合,保障网络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首先要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今后的教学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以学校自身的管理部门为基础,加强与相关科技企业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機构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开放、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结合高校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制定一个统一、科学和全面的信息管理规范和标准,提升高职院校基础医学网络教学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优化和完善,可以在现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增设资源管理平台、学生管理平台以及教学评价平台,这样就能够对后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安排需求以及资源应用需求进行满足,也能够打造出一个集教学安排、资源利用、教学反馈以及学习评价等为一体的综合教学管理体系,为今后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翻转课堂的应用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对于翻转课堂的引用和推广相对较晚,现阶段翻转课堂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应用较为广泛,而在高职教学中却开展较少。在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将翻转课堂重视起来,从掌握学习理论、构建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以及成长进步理论四个角度进行入手,将翻转课堂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提升基础医学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赋予基础医学教学新的魅力。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科研素质 基础医学 研究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31-02
基础医学研究生是我国医学以及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力量的新力军,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关系到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生命科学领域科学研究的进步,因而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培养和塑造一支科研作风严谨、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较强的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为我国科学家攀登医学和生命科学高峰奠定坚实的基石。
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科研思想作风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逻辑与创新思维培养、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培养、科技论文写作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等方面。
一 科研思想作风培养
科学研究的实质在于探求真理,揭示未知领域的规律,因而,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客观、公正、尊重事实是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然而,近年来,社会上急功近利的风气逐渐渗透到了科研领域,为了毕业能拿到学位,或者评奖、晋升,一些研究生甚至导师不惜捏造数据、扭曲事实,发表一些伪科学研究论文,这些都不利于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绝大部分基础医学研究生毕业后都是从事科研工作,是我国科研事业的新力军,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思想作风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其将来从事科研的态度和作风,因而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应注意端正自己的科研作风,对研究生进行言谈身教、耳濡目染,养成其严谨的科研思想作风。
二 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培养模式与高中和本科阶段截然不同,研究生的课程少,学习方式更加灵活自由,老师的监督力度小,绝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自学。因而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方法远比直接传授知识更重要。
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课本获取远远不够,除了阅读专业书籍外,还应多向往届师兄师姐请教,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BBS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方法,还应多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和讲座,学习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最重要的是还应多阅读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和综述,了解最新科研技术的进展。
三 逻辑与创新思维培养
除了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科研工作者还应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研素质就是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推动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科学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故而科研立题应该新颖,揭示一些未知的东西,促进人类的进步,而不应该是对前人研究的简单的重复,对科学发展毫无意义。
对基础医学研究生逻辑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发现问题,首先需要了解目前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这就要求研究生要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明确该方向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凭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去发现问题,提出科研假设并借鉴、学习他人的方法或者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证实或证伪提出的科研命题。
四 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培养
基础医学文献的检索主要包括图书馆期刊的检索和网络数据库检索两种途径,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绝大部分杂志上的文献也同时上传收录到网络数据库中,网络上的生物信息资源不断扩充且获取方便,故当代研究生文献检索的途径以网络数据库检索为主。故应着重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网络检索文献的能力,收集整理常用的数据库网址,学习各类数据库中文献检索的方法和路径,学习如何整理和收藏文献。
随着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国际上绝大部分重要的医学论著、综述、指南等多为英语媒介,因而还应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并在看懂文献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其如何从文献中快速获取所需的信息。比如,若需要学习某类方法或技术,则检索详细介绍该方法或技术的文献,建立文件夹,将其整理到方法类文献中,重点看方法或技术要点部分;若需要深入掌握某些理论或机制,则检索与该理论或机制研究有关的论文或综述,将其整理到理论类文献的文件夹中,重点阅读和理解作者对于该理论或机制的探讨。
五 科技论文写作培养
医学科技论文的写作是对科研成果的总结与反思,论文在公开杂志上发表是科研工作者与国内外同行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工具。每位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就读研究生阶段都要求并撰写毕业论文,论文质量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培养和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专业写作能力是对其科研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顺应科学交流的国际化趋势,目前通常都鼓励医学研究生发表SCI论文,这就要求首先要培养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广泛的文献阅读和计划性地写作培训是离不开的。在早期阶段,研究生的科学思维和学术写作水平都是极不成熟的,可以通过加强专业文献阅读、撰写综述、撰写中文论文然后再进行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六 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通常一个重大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一个良好的科研团队协作完成,每个个体承担其中的一部分任务或一个分支课题,这就要求团队中的成员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基础医学研究生的选题往往也是导师承担的课题中的一个小分支,各
分支课题相互之间既自成体系又存在一定联系,不能完全独立。研究生是导师带领的课题组中的成员之一,需要与其他师兄师姐或老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大的课题或任务。因此要培养研究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其团队协作意识。通过组织研究生定期开展科研讨论、实验室总结会议(lab meeting)等方式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七 结束语
总之,基础医学研究生各方面科研素质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岗前培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应特别加以重视。相信,对基础医学研究生上述六个方面的培训和锻炼,将有利于其整体科研素质的提高,为其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菁、李跃华、阙玲琍等.医学基础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1):100~101、107
[2]杨子明.学术研究需要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J].中华外科杂志,2005(1):1~3
[3]王志玲、勾凌燕、刘景东.导师在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4):262~263
[4]聂绍平.心血管硕士研究生基本科研素质培养浅见[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0(9):710~712
[5]吴丛梅、李建宏、黄天华.浅谈基础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4):419~420
[6]王莉.浅谈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5):77~78
篇3
关键词:毕业设计;药学专业;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23-02
目前,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评估中一个重要的二级评估指标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这说明本科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毕业设计也是体现大学本科阶段性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于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药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各院校对药学本科学生培养主要为4年制,虽然培养计划不尽相同,但大部分为三年半的基本理论学习,半年的毕业设计,有些院校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甚至大于半年,足见各院校对本科毕业设计十分重视。在平时的上课期间,虽然各院校都会开设很多的实验课,但绝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小,因此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不能培养出科研思路,独立完成科学研究比较困难。因此,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在培养本科生中都会设计毕业论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完成论文。故毕业设计既是大学生四年生活的检验,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
本文通过结合我院药学专业特色,从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毕业设计指导等环节对其做出有益探索,以期提升我校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一、组建教师指导团队
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是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坚实基础,为此组建一支由从事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教学的专任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是探索成功的基础。该团队主要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资格,并具备系统、全面的药学科研能力,其余所有指导教师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资格,具有长期从事本科论文指导的实践,并且保证具备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以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我校药学专业几乎所有的专业课均由药学院教师担任,专任教师数量及资质均能满足指导教师团队的组建。
而以往我院药学本科毕业设计多以单个教师作为独立负责人指导进行,不同教师擅长不同领域,有一定的专业局限性,而通过建立一指导教师团队,这不仅能为提高最后的毕业论文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也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也起到一定的“演练”作用。
二、毕业设计的指导
1.合理选题。指导教师团队首先根据指导的本科生数量及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拟订一个大的科研项目,再根据本科生的实际情况及科研实习安排拟订若干子题目(题目具备专业性、创造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即保证课题难度合理,工作量与预定时间匹配,避免课题太简单、研究范围过大、研究内容太多),召集组内学生一起探讨、交流,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做到一人一题目,对要进药厂或医院实习的同学,对选题一定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保证有充分的实验研究时间以完成该项目。每名学生虽然选择的是某一个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在一个团队中,故对其他所有环节均能得到学习。选题要在毕业实习前即决定,以保证同学们能有充分的考虑时间和准备时间。
2.积极做好前期准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确定后,指导教师根据每位同学的不同研究题目提出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要求。学生据此查找、收集资料,并逐步形成清楚的认识,明确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以及预期结果,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和分析总结,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内容包括综述研究意义、研究基本内容、研究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进度计划等,随后开始着手准备实验材料。
3.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毕业设计的核心。首先要规范学生操作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行为习惯,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前,指导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操作行为的规范教育,包括安全卫生、实验试剂的管理和保存、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等几个方面;告诫学生端正科研态度,规范实验记录,指导教师应督促学生认真记录好每项实验数据,实验记录必须真实、及时、准确、完整,防止随意涂改,更不准伪造和编撰数据,所有内容均要记录在科研研究记录本上,实验研究完成后指导教师予以收回;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倡互帮互学的科研作风,虽然每个同学实验方向有差别,但是同属一个课题下的子题目,相互之间均有关联,既然在同一实验室,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一些实验内容可以多人参与,相互帮助完成,既可以让每个同学都能够得到更多锻炼还可以减少实验差错的出现。
此外,教师的正确指导是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的关键。指导教师团队每两周组织一次组内学生工作汇报,要求所有团队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按时出席,听取学生上两周工作内容的总结报告,检查工作进度,与学生讨论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建议,要求学生拟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并对其合理性和可行性给出评价,但由于团队教师成员较多各位老师工作安排差别故需相互协调、配合,以保证能够给予学生更全面的指导,但这样的指导方式时间间隔较长,虽然可以让指导教师及时了解实验进度,安排调整实验进程,但是对学生实验中临时面临的一些小问题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故除集中指导外,指导教师团队中的教师可根据自身工作安排,排定实验指导值班表,保证每日都有一位教师能通过现场、手机通讯、网络在线等方式随时对学生实验进行实时指导、沟通,这样的指导方式能更直接解决学生实验中临时出现的问题,这也解决了以往由单一指导老师指导时,由于该教师出差、上课等原因,其指导的学生找不到指导教师而耽误实验进程的窘境。通过这一改革,使学生实验研究进度明显加快,可明显改善由于实习时间紧迫而导致的实验不充分,使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情况。
4.撰写毕业论文。为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在撰写之前,指导教师需与学生探讨行文思路,拟定写作提纲,然后结合实验资料进行论文撰写,根据论文情况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对论文进行修改、不断完善,完成初次定稿。在指导论文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重点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让学生严肃认真地对待研究活动,不做主观结论和不严谨的结论,禁止抄袭;二是规范学生的学术研究活动,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大多数本科同学由于没有撰写过科研论文,故论文规范性差,表述随意,格式混乱,故指导教师对论文的整体结构、缩略语表、中英文摘要等,既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指导,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严谨的作风;三是教会学生基本的论证方法,避免学生将毕业设计的各项内容写成叙述文或宣传稿,帮助学生学会用掌握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在论证过程中力争做到论理严密、富有逻辑、内容简洁和观点正确。
初稿先由本团队指导教师(亦可邀请部分专家出席)对论文进行初评,组织开展小答辩,团队中所有同学均参加。小答辩程序参照药学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分为答辩同学进行论文介绍、教师及同行提问、学生当堂回答问题。通过小答辩以便及时发现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学生进一步完善论文,完成终稿。
以往对本科生论文的修改,往往仅只依赖该生指导教师,改革后增加了根据指导教师团队对初次定稿论文进行集中答辩评价,在小答辩中,发挥多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及时发现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使论文得到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最终论文质量,同时小答辩也是对学生将要进行的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提前“演练”。
三、论文质量评价
我院每年会举行药学及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的成绩分为优秀(85~100分)、良好(70~85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几个层次。实施探索后所撰写的论文评定成绩均在80分以上,经过专家评定,论文质量较往年有较大提高。说明通过这一探索对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四、结语
毕业设计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相互协作的工作作风以及优良的科学作风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此次探索,组建的指导教师团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指导经验,对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有着重要意义;其次通过逐步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从指导学生科学选题,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资料收集、总结、计划撰写;实验研究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方法及规范实验记录,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论文撰写时,教师需按论文要求耐心给予学生指导,通过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传、帮、代”作用,既巩固了学生对大学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也较大幅度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同时这对指导教师亦是一种锻炼,可以不断积累总结指导经验,根据研究内容差异采用灵活的指导方式,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带教能力,还可以通过与同行教师沟通了解自己专业不足之处,为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药学本科教学与毕业设计指导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姚于,王允,刘毅,等.提高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478-479.
篇4
1.培养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还沿袭单项灌输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很少甚至没有思维余地,束缚了学生的想像力。从毕业论文选题、立论、资料信息提供、协作指导到评阅答辩,全过程几乎都由导师在操纵,研究生很少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忽略了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研究生学制僵化,限制了部分优秀研究生的迅速成长,也影响了大科学、大问题研究的连续性。人才近亲培养严重,影响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交叉以及向多元化发展。许多研究生只注重本专业的学习,忽视交叉学科专业的学习,使得医学研究生不能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
2.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我们科研现状缺乏独立的科学思想、独创的科学工具以及独有的科学文化。读书能力不强。首先是部分研究生读文献的欲望不强,导师指定读什么文献就读什么文献,缺乏系统性阅读;其次是缺乏阅读技巧,读文献没有问题线索,只是多和散,前沿进展脉络不清楚;第三读文献比较片面,引申和关联文献缺乏阅读,工具和技术方法类文献缺乏阅读。问题意识缺乏。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术创新的突破口。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入手[2]。但调查显示,研究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读了相当多的文献后,归纳总结不出问题。创新实践欠缺。很大部分研究生不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设计,而是按照导师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开展实验研究,为导师完成项目任务。
3.学术交流层次低
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还相对封闭,很少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交流合作,导致科研前沿信息沟通不畅。同时,部分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的观念淡薄,或因自身基础差、底子薄,知识面窄,缺乏主动沟通和交流的勇气,更不说“平等交流”。
二、提升研究生创新培训质量的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研究生招生规模不可能大幅提升的现状,提出“平推转重优、优生优育”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思路,实施以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为导向的优秀研究生培养计划,构建培训新模式,搭建新平台。
1.逐步实行长学制一贯式直博培养
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方式呈现多样化和弹性化的趋势,培养目标均紧密地结合生产和科技的需要,逐步淡化硕士、博士分阶段培养观念,对基础医学(包括医学院校生物学学科)实行基本学制为5年的直博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中期或阶段考核,全程实行学分管理和分流淘汰,分流淘汰者可转入硕士研究生培养,或因课题研究需要也可适当延长1-2年。
2.试行研究生实验室轮转训练,实行“师生互选”
为培养直博研究生系统完整的科研思维和实验技能,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遴选前沿优秀培育点,有序地、交互地让研究生到校内相关实验室轮转。原则上在研究生修学位课程期间,边修学位课程,边选择2-3个相关领域或一级学科内的实验室,花半年的时间完成。通过轮转,使研究生尽快熟悉科研环境,培养系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加深对相关领域研究方向、学术前沿、人才梯队以及平台条件的了解。同时,进一步严格和提高导师的上岗资格,在研究生实验室轮转期间,加大对符合招生资格研究生导师的系列宣传,经学生-导师双方面了解磨合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互选,最终确定导师。
3.实行以导师负主责的导师组培养制度
研究生导师确定后,由导师负责甄选和组建不少于3人的导师组。导师组成员原则上是本领域优秀学术骨干、技术看家人,可跨学科组建或从校外聘请。导师负责研究生日常指导和管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担全部责任;导师组负责研究生阶段考核和培养质量把关,其成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分工指导。导师组要结合研究生的特长和对研究生的课题进展进行定期考核和审查,包括读书报告,开题报告,课题进展报告以及阶段学习等,进一步指导下一步科研计划,决定研究生是否能够提交论文进行评阅、答辩等。
4.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
针对当前“研究生课程知识老化,实验技能不足”的问题,弥补研究生开展科研实验基本技能的不足,联合主要学科和校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开办研究生暑期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了“基因表达调控基本理论及实验技术”、“活细胞工作站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电生理膜片钳技术”等前沿技术培训模块。邀请到国内外前沿技术专家授课或指导,满足各自研究生科研实验的需要,反响较好。
5.举办基础医学博士生论坛
为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培养转型发展,加强研究生间高层交流,每年举办基础医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论坛以“创新、协同、碰撞、提升”为主题,由研究生自行组织,在机关协调,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面对面交流。在今年举办的“第一届基础医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中,来自全国7所知名院校的21名知名专家和全国优博以及在CNS、本领域顶尖杂志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的优秀博士生作了学术报告和最新前沿进展报告,交流的内容覆盖生命科学相关前沿。通过跨院校、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碰撞,实现了校内外优秀研究生的学术思想碰撞,带来了头脑风暴似的激发和启迪,同时也锻炼了广大研究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建立了学术友谊。
6.发起了基础医学高层论坛
为进一步提高导师队伍学术交流水平,寻求多方支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发起了“邀请本领域国际大师或领军人物来校讲学、合作”为目标的基础医学高层论坛。从免疫学、神经突触研究、脑科学研究以及血管组织工程等前沿领域,邀请到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等12位欧美院士以及22位相关专业领域国际顶尖专家来校交流,与导师们探讨深度合作,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
7.启动国际“1+1”研究生教学
篇5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保障专门人才的需要,1998年教育部在新修订并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中,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随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我国高校迅速发展。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截止2015年12月,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157所。从培养院校来看,不仅有综合类院校,还有财经类、理工类、农学类、师范类、医药及政法类院校,其中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医药类院校为15所。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学者们日益关注本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以某校为例或基于院校的优势学科背景提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但关于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比较我国15所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异同点,总结医学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适合符合医学院校特点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特色方面
我国开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医学院校大多以培养从事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背景突出与医学相关的特色。总结人才培养特色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医疗保险特色、商业健康保险特色以及健康管理特色。也有医学院校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综合类院校相近,没有明显的特色。
(二)主干学科与课程设置方面
与上述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医学院校该专业的主干学科均以公共管理学为核心,又分别设置与人才培养特色对应的主干学科,如医疗保险学、金融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管理类课程、社会保障学课程群、经济类课程以及与特色学科对应的课程。其中医学相关课程是该专业在医学院校发展的一大特色。大多数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通过开设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完成该专业学生医学背景知识的培养。也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详细的医学课程,如生理、生化、内外妇儿等医学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方面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社会实践、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其中少数医学院校在学生学完医学相关课程后安排学生到医院临床科室实习。大多数院校的学生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主要分布在医院医保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机构以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等。
(四)讨论
通过比较分析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出,医学院校均依托医学背景突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特色为主。同时各所院校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又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知目前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特色不突出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力求突出医学背景特色,但是从学生实际就业情况分析,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工作的毕业生凤毛麟角。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人才培养特色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和医院医保部门招聘医疗保险工作人员的数量较少,而且医疗保险岗位对医学的要求又较高,用人单位一般选择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从事该岗位,对非医学专业的社保人才拒之门外。二是学生医学知识不足。由于学制有限决定了该专业不能开设全面的医学课程,大多数院校以医学概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医学背景知识。而本专业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在学习医学相关课程时普遍存在较大困难,往往丧失信心,只是应付考试,这就直接导致该专业毕业生的医学知识严重不足。
(二)课程设置缺乏标准
比较各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看出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同类院校之间差异大。各医学院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但各院校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设置数量和课程内容差异非常大。二是课程设置思路不清晰。很多院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管理类、社会保障类、医学类、保险学类、经济学类等等课程构成,但课程设置缺乏明显的主线逻辑,主要课程都有涉及,但各门课程之间融合性较低。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但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环节少。很多医学院校仅以毕业论文和毕业见习实习作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部分;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但大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二是实践教学设备少。该专业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往往以课程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形式开展,大部分学校没有该专业的独立式实验室,更没有实验设备和软件。三是实践教师缺乏。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起步较晚,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大部分教师仅仅完成理论授课,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时间较少。同时专业教师也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社会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推进,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构成的医疗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这为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创造了契机。医学院校在确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调研各级社会保障机构、医疗保险机构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科学确定本专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二)基于统一规范基础上坚持特色发展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为依据,首先保证本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在此基础上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色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医学背景优势,围绕国家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以服务健康中国的建设为目标,突出医疗保险特色。
(三)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学校实际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为了进一步增强本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和融合性,通识教育课根据学校实际进行系统安排。专业课应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提炼社会保障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依此进行课程设置。同时课程设置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
(四)基于行业需求设计多元化课程
由于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存在与政府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不同行业中,因此针对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本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多元化设计。多元化设计可在上述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方向课中体现。根据专业特色可自主设置社会医疗保险方向、商业健康保险方向、健康管理方向、老年社会保障方向等多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既突出个性化人才培养,由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鉴于目前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医学院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一是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强化校内实验。通过开设《社会保险经办实务》、《综合管理实验》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校内社会保障专业实验室建设。二是加强校外实践。通关系统指导和培训,要求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到基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保险公司或医院医疗保险部门开展实践与调查活动,计入必修学分。三是加强专业实践教师队伍的培养。要求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学校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参与教师科学研究等。四是进一步强化综合实践环节。综合实践除包括专业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外,还应强化低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环节,通过课程实习的形式安排学生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卫生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等部门进行见习实习,强化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实践认知。
作者:李华业 单位: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长远.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基于对六所高校的调研,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2):59-63.
[2]王玉枚,李晨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问题研究——基于中央财经大学的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1(1):84-86.
[3]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以财经类院校为例,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04):30-33.
[4]林建鸿.农林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培养探析,高教论坛,2014(10):57-60.
篇6
1科学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是创新培养的指导原则
近年来,随着我校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学习由原来的1年改为半年,培养方案的更新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在学校总体规划下,基础医学院在对各相关学科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以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指导,结合我院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特点,制定、修改并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的创新中,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规范新入学研究生实验操作出发,到常规实验的系统化培训;同时利用新建成的基础医学科研中心平台开设“生命科学技术前沿”课程,进一步对研究生实践技能进行培训,为创新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在培养方案的创新中,突出“学术交流”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或做学术报告每年10次。
2创新团队建设是创新培养的人才保障
强大的师资力量,优秀的学术团队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研究生的人才保障。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引进富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进入我校比较困难。因此我们重点加强现有人才梯队的建设。近3年来,该院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出国学习共有10人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4人,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4人,已获得博士学位10人;引进具有博士学位9人。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当前,我院中青年学术骨干正逐渐成为我院研究生培养的中坚力量。
3构筑高端科研平台是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物质保障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基础医学科研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该中心面积2.2万m2(其中公共平台5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4600万元。中心以开放、共享为理念,可以开展核酸水平、蛋白质水平、细胞水平、组织学水平等各项生命科学研究。同时拥有P2实验室,为人类病原学研究提供平台。该中心自对外开放以来,为基础医学各专业学生开展高新实验仪器设备培训25次,参与培训356人次数。迄今,使用各类仪器设备人数达230余人次;此外,两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重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药物防治特色重点实验室与现代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也参与构成了基础医学科研中心。高端科研平台的搭建,为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4搭建学科合作、校企合作平台为创新培养插上腾飞的翅膀
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多学科合作,是当前医学发展的趋势。基础医学作为医学相关学科的基础,加强多学科合作更有利于学科的纵横贯通,拓宽研究思路。我校基础医学相关学科在这条路上已经迈出第一步。如人体解剖学和临床影像科室及骨科学专业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学科的纵横研究,为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增加思路。又如病原生物学与临床血液科、循证医学合作,探讨病原感染在血液系统肿瘤发病机制的相互关系;与临床检验科室合作筛查临床耐药菌,探讨临床耐药菌株的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原则;与流行病学、统计学、传染病学合作,探讨感染性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等;这些合作一方面增加了学院申报大项目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研究生也在多个实验室及不同学科导师及同学中扩大科研接触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因此,改变传统模式,加强多学科的合作,是今后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趋势。
同时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益扩张,大力拓展和挖掘各种现有或潜在的教育资源已成为解决当前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5]。因此,经过学院的多方努力和深入磋商,基础医学各学科与贵州省疾控中心、贵医附院、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省肺科医院、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研究生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发散学生的研究思路,促进产学研转化。
5加强学术交流为创新培养提供沃土
以基础医学“宗恩”博士论坛为载体,在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二级学科内部根据自我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旨在为研究生培养营造学术氛围,增强学术交流,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展示研究生风采。如“病原生物学论坛”,一方面通过邀请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专家、教授做客“病原生物学论坛”,为病原生物学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做学术讲座,在学科内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另一方面要求研究生每学期做读书汇报或课题进展汇报等,通过将他们的工作在学科内部展示,从而营造一定的内部竞争气氛,促进研究生的共同进步;迄今各种各类报告已开展60余讲。同时,基础医学院每年年底举行学术年会,要求3年级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报告,2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工作进展汇报,请相应专家打分,评选出学科内部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并给以一定的物资鼓励。除此以外,各学科内部常规还有围绕导师团队的课题组会,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这一系列工作,逐步增强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同时在学科内部,不同学科之间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拓宽了学生与教师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6创新研究生管理模式,为研究生创新培养提供政策保障
当前我校研究生管理是在校级管理制度下开展二级管理模式。尽管还没有很大的教育与管理自主权,但是二级管理的优势已经显现。作为二级院系,通过二级管理,可以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从而更好地督促导师加强管理。当前,基础医学院设有专人进行研究生管理。基础医学院设有1人专门负责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监管和督促。自开展二级管理以来,已初步拟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教学中期检查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开题报告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参与教学管理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课题进展检查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与预答辩、答辩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行进一步规范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各项工作。同时基础医学院还成立了研究生培养督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篇7
关键词: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理科;医学检验专业;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14-03
我国于80年代初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能够胜任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专业人才。通过近3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了培养方式多样化、层次和学制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如三年制的大专、四年制的理科和五年制的医科培养模式等[1]。四年制的理科培养模式由于其学科性质和学制的条件限制,在学科建设和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课程多、学制短和任务重等问题,使得理科医检专业学生的医学素质受到了影响。为此,结合我校四年制的理科医检专业教学情况,通过多年的工作探索和尝试,成功建立起了一套较为成熟、教学效果好的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对提高医检专业学生医学素质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也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实际临床检验工作的需要和培养医检专业人才的专业要求。
一、当前我国理科类医检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更新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学和蛋白组学领域中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临床检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医检专业所用的教材更新速度慢,跟不上新型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步伐,某些已经在临床上淘汰的技术和方法依然在理论教材上存在,而某些新型的、先进的科学检测方法却没有写进教材,这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显得陈旧,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新型技术的敏感性。同时,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填鸭式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医检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实践应用型学科,不仅仅要学习医学检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临床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改变现有教学模式、修订教学大纲,与现代检测技术发展相适应。
(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不相适应,某些实验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
理科类医学检验专业由于受其学科性质和学制等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学时少,授课内容多,学习任务重的情况。由于课时紧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某些课程相当一部分内容无时间讲解,学生处于“走马观花”的境况,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在实验课中,实验内容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综合性、连续性实验较少,多数实验仅仅为理论知识的验证。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存在不协调的情况,理论课所讲的知识点没有在实验课中得以实践,而实验课的项目内容严重滞后,与临床检验工作需要脱节。在实验课上主要学习的是一些的手工操作方法,这些技术方法的操作、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的准备均有实验指导教师完成,学生只是在机械性的重复过程,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验教学效果差。同时,实验室内学习的实验操作方法被近年来出现的自动化电子仪器设备所代替,学生对于这些新型仪器设备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没有得到锻炼,造成了学生“学而不能用、用而没学”的局面,素质培养受到了影响。
(三)受学科建设的影响,实验开出率低,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
由于理科医检专业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因素,实验室软硬件设施配备跟不上,仪器设备陈旧,技术方法简单,实验条件无法与大型医院检验科条件相比,造成了许多实验内容无法实践,学生动手机会大大减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医检专业技能。同时,实验教学经费紧张和优秀实验师资缺乏也制约着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下拨的实验经费不足,使得实验开出率不高,造成学生锻炼实践机会少。实验教学工作中缺乏临床优秀的指导老师,实验师资队伍梯度不合理,这些因素大大制约着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建立综合性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结合理科类医检专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的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无论理论课教学,还是实验课教学,教学效果均较好,现将具体的实践措施阐述如下:
(一)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结合理科医检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新修订和完善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将理论课的授课与实验教学衔接起来,使实验教学成为巩固和吸收理论课知识的过程,同时把理论课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分单元,与实验的教学工作紧密连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在保证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上,调整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增加实验课时,力求二者比例接近1:1,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此外,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场景录像和远程现场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素材和视听工具,最大化的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验课上,加大外部具有丰富临床检验经验人员的聘请工作,增强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将实验教学转移至临床检验工作中,在检验工作中学习实验技能
医学检检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教学工作必须和临床实践工作融为一体,在实践工作中教学,在实践工作中学习[2]。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有意识的将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学习结合起来,而且还要将实验教学工作与实际临床检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医院现有的大量的样品和病料,使学生将临床检验工作变成实验课学习,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是大有用途的,不仅增强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没有出现在学校实验室条件下,无心轻率、应付实验学习的情况。将实验教学工作转移到临床检验工作中,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更大程度上提高了检验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社区服务检验工作,拓宽学生实践渠道
利用我校三个附属医院对不同社区提供定期服务的活动,积极引导医检专业学生参与进来。针对不同社区、不同人群,我们分批、分阶段的开展了不同项目的检查服务,包括传染病的普查(乙肝、艾滋病)、血糖检测、血型的检测和三大常规的检测等内容。利用这些服务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够科学正确的解释社区居民的各种疑问。社区服务活动还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了学生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养成了“以人为本”、变被动为主动的真情服务医学品质[3],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工作关系打下了工作基础。
(四)凭借指导教师的课题支撑,增设实践学习的第二课堂
除在临床工作中、日常生活中增加学生动手锻炼的机会外,结合任课教师的科研工作情况,增设了实践操作学习的第二课堂[4]。不同任课教师具有不同的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卫生部和各类省级课题项目,任课教师积极的把学生纳入到本课题的实验活动中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锻炼的空间,不仅延长了学生的实验学习机会,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科研创新的优秀素质。在实验学习的业余课堂上,不仅在时间上对学生开放,更重要的是在空间和实验内容上也要开放[5],使学生敢思考、敢动手。与此同时,在第二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还注重学生对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培养,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操作技能。
(五)抓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衔接好学生身份的变化过渡
毕业实习是培养医学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过程,该阶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工作业务能力,巩固专业思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6]。为此,在学生学习的第七、八学期,重点抓好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勤学好问,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虚心的向指导老师和优秀的检验工作人员求教。在教师的传、帮、带引导下,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检测技能,还要重视学生严谨工作作风和高度医学责任感的培养,做好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过渡工作。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时,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开题,如何进行科学设计和研究、如何进行研究论文的写作等,所有指导工作皆在为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科研意识。
三、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对医检专业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作用分析
(一)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医学专业素质
采用已经建立的实践应用型教学方法,连续三年对我校2007、2008和2009级医检学生进行了比较研究。每个年级设立两个班,每班人数相等,其中一班为常规的教学班,该班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另一班为改革班,该班的教学采用已建立的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进行,在期末考试后,进行理论课成绩和实验课成绩的统计比较。在分析理论课学习效果时,统计两个班的学生成绩,计算各个班的优良率。通过对两个班理论课成绩优良率的比较[7],改革班的理论课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班,其优良率提高了约10%百分点(如表1)。
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实验成绩的提高更为明显,实验成绩的计算采用操作考核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平时上课成绩相加[8],经过比较分析,改革班的实验总体成绩较普通班成绩提高近25%百分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明显高于普通班(如表2所示),医学专业素质得到了明显的增强。通过与学生的座谈交流,学生一致认为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二)提高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下,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从事科研的浓厚兴趣。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的检验知识和技术方法外,而且还养成了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进行专业研究论文的写作水平和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和翻译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医检专业的本科生能够在《现代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医学检验杂志》和《临床检验杂志》等专业性的期刊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三)全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将实验教学工作与实际临床检验工作结合,使得学生早日接触临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养成科学谨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和抓好毕业生论文设计工作,培养了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科研意识,养成了踏实务实的科研作风;通过日常的社区服务工作,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提高了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多个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运作下,不仅使学生加深加快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且着重提高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创新意识,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满足实际临床工作需要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文莉,涂植光,康格非.对目前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1,14(4):19-21.
[2]黄辉,郑峻松,邓均.医学检验专业开展系科结合模式教学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4):393-394.
[3]陈莉.开展社区老年医学服务,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3(26):400-401.
[4]林丽,任安经,袁文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医学生素质与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7,6(5):420-421.
[5]周盈,周祖寅,尹益民.开放性实验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0,2(23):333-334.
[6]聂继盛,牛侨,田琳.抓好预防医学专业毕业专题实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6):606-608.
篇8
[关键词]检验教学 改革 措施
随着科技不断拓展,检验学科已经从“医学检验”发展为“检验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技术与临床医学结合,是多个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有报道指出,医院的诊疗活动中实验室提供的检验信息占患者全部诊断、疗效等信息的60%以上。检验科已不再是―个简单的辅助科室,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检验医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的效率。
1 检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各院校检验医学专业采取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的学院式管理方法,即检验医学的所有课程均由系负责实施和完成;二是“系科合一”管理方式,即检验教学与附属医院为一个机构,统筹安排教学与临床实验室的检验工作;三是前四年的教学与临床医学系共同完成基础课学习,第五年分别进入不同的实践环节。虽然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在培训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则大致相同。要求学生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进行检验医学操作技能的系统训练。其主干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主要课程有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检验仪器学、分析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免疫学及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血液学及检验、寄生虫学及检验、诊断学、内科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使用的教材基本是卫生部规划教材。实践教学一般为48~56周,用于完成课间实习、检验技能训练实习以及毕业论文。
2 高校检验教学改革及措施
首先,改进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不仅要把科学知识传达给教学对象,同时教学也应是一门艺术,它不仅是语言的艺术,组织课堂的艺术,更是把教学目的、重点突出显现,不断培养学生联想与思考能力的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陆续走进我们的课堂。如何更好地利用高科技手段把我们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学知识展现出来,就要求我们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不断地利用好高科技手段,更加生动形象作好我们的教学工作。教育者首先要受到教育,并且是自我,自觉不断地完善与追求的过程。提高教学人员的教育观念是头等大事,因为教学人员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并且这种观念与行为同样也表现在平时的工作当中。科学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为了适应这种发展与前进,我们必须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贯彻到我们的教学当中去。在医学科学的领域里,存在着许多的奥秘。有许多的已知,同时也有许多的未知。既像人们与生俱来就生长着五脏六腑一样的持久恒定,又像人们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在悄悄地变化着,但是又像突然到来的SA RS病毒。科学不能不为所有的问题提供全部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求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并尽可能地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去。其次构建新的教育体制,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的新教学内容体系必须包括:注重打牢基础,较好地反映现代检验医学、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强调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素质教育思想,尤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英语口语训练与提高。经过这临床实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了扎实、丰厚的知识,无疑为将来的工作、科研奠定了基础。高校检验教育是医学检验专业适应现代社会高科技发展与应用的必然性产物。对全方位医疗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医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日益加强,医学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医学教育必须要顺应这样的发展形式,不断培养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大学阶段不是学习的终点,只是职业学习生涯的起点。要珍惜大学学习机会,同时根据生活、工作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在知识经济社会,活到老学到老,是人们实实在在的需要,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生活习惯。
3 加强实验教学
篇9
【摘要】: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使命尤为重要。学校建立和健全一套适合本校特色的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从董事会、校领导,到全体教师员工和学生,在决策、管理、教学经费投入、实际教学监控及评价等各方面积极参与,齐心协力,努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 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和学校的生命线,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与办学历史较长的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生源竞争、教育资源的竞争、就业市场的竞争、科技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实现其内涵发展。
评判教学质量好坏不仅仅看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不仅仅只抓教师的教,它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努力1。我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致力于为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专门人才。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客观分析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立足校情实际,建立和健全一套适合本校特色的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此体系充分不仅体现校领导的决策能动性,还充分调动了全校教师和学生参与积极性。
一、 规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核心,规范、完善的制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工作的执行。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验(实习)规程、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评教、考试管理、试卷管理、教学事故处理、教学督导、校领导听课、教学检查、教学质量信息员管理等一系列系统、规范、科学、全面的规章制度。避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使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 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物质保障,如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仪器设备、实验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生均图书资源达不到要求,生均教学用房和场地面积严重不足等,教学条件无法保证,教学计划则难以落实;教育经费不足还导致师资短缺,难以吸引高质量的教学和管理人才。这些都是影响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我校是民办高校,无政府财政拨款,但是校董事会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筹措资金,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本科教学经费及时足额到位,生均教学经费逐年增长,满足了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加大师资引进与培养力度,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优惠政策等方式,培养与引进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学校还积极聘请国内知名大学刚退休,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身体健康的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从而为学校发展赢得了竞争优势。
三、 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
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达到人才培养预订总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学校科学制定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及评价措施和准则,实行校、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和监督。
教学质量质量监控方面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临床见习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考核等。其中课堂教学包括备课、讲课(含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答疑等环节。学校采取常规教学检查和专项教学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常规检查如成立校级督导,每天随机听课和评课等现场考评,检查教案、作业、课堂纪律;专项检查如每学期为期两周的期中教学整体检查。另外,学校还开展各类教学竞赛活动,如讲课、教案、课件制作比赛。各院系(部)也根据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开展教学监控工作,如基础医学系成立系教学督导,每学期组织经验丰富,或授课有特色的教师举行“示范公开课活动”,并逐渐形成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形成研究与探索的氛围,促使每位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包括专项发展规划评价(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建设、校园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专业评价、课程评价、院系(部)教学工作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等。其中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主要包括领导评教、督导专家评教、同行教师评教、学生评教及教学质量信息员评教。评价主要从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四个方面给予全方位评价,贯穿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以及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其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和组织人事处,作为教师改进教学和组织人事处对教师聘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加薪的依据。
四、 建设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于调控系统
学校采取了多种渠道收集教学质量信息,加以整理、分析,还要将结果及时反馈,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教学质量的监控真正起到作用,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学校信息反馈系统由领导、专家、教学管理干部、教师、学生及社会各方面组成。如学校以校学生会为中心,教学系为单位,班级为小组组建学生信息员队伍。学生信息员直接向教务处、教学系(部)反馈教师教学情况、部门教学管理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及其它意见、建议。教务处、教学系(部)将学生信息员反映的问题逐一核实、分析,将结果反馈于学校决策系统,为学校领导重新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这样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与学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教与学的沟通。学校还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分析毕业生的就业走势,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掌握毕业生的工作情况,适时调整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改善教学管理,同时,也让广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学生目标更明确,积极性更高,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新建本科院校要立于竞争不败之地尤为重要,我院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调动全校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齐心协力,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更上新台阶。
篇10
[关键词] 毒理学;设计性实验;规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0(a)-0162-04
毒理学是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课程。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是结合毒理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只给定研究设计的背景资料以及实验目的要求,由学生分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制作成课件(PowerPoint),由学生代表汇报,经过课堂讨论来论证确定最佳实验方案,然后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综合性实验内容,获得实验数据并分析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论文)。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总体框架下引入和实践了两年的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但是同时也认识到,设计性实验课程是新生事物, 还需进一步探索和改革实践尤其需要规范实验教学环节,才能更好达到设计性实验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2-6]。为此,本研究以规范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为核心,调查预防医学本科学生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情况以及教学质量影响因素,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新的改善实验教学质量的对策和措施,为扩大和深化预防医学基础实验其它相关学科的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含检验检疫专业方向和妇幼保健专业方向)的2005级、2006级预防医学本科所有学生(整群抽样)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情况以及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4份,回收问卷22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2 毒理学设计性实验的基本过程
首先,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毒理学动物实验设计原则等内容。然后以实验中班为单位,由4~5名学生组成个实验小组经过查阅文献资料、调研,选择实验项目,写出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审阅修改后,在实验中班讲评设计方案和进行方案论证(如镉对大鼠急性毒性评价及中毒机制)。论证后进行正式实验。实验结束后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写出总结和论文,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后师生提问,综合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对设计性实验教学理念的理解与实际重视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对设计性实验认识情况,97.3%的同学认为开设有必要,79.9%同学的态度积极,91.5%同学感兴趣。完成的设计性实验自我评价为优良的达65.0%,中等的达30.8%。与之前期望的预期目标相比,认为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以上的达68.8%;认为设计性实验对今后学习或工作的有积极影响的达87.9%。
2.2 设计性实验项目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等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课题的实际确定方式以小组讨论决定为主,对设计性实验课题新颖度属于认为较新颖以上的达61.6%,一般的达23.7%;实验课题设计属于难以上的达57.1%,一般的达42.9%;认为实验课题内容的综合度属于综合以上者达79.5%,一般的达20.1%;认为实验课题分量合适者达71.9%,偏少者达22.8%。见表1。
2.3 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式、同学和指导教师的交流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还是希望教师以“详细式”方式指导(表2),师生经常交流的学生频次较少(表3、4)。
2.4 数据整理、分析与论文撰写、交流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资料整理、统计分析与论文完成方式以非独立方式完成为主,认为上台进行论文答辩与交流有必要的达88.4%。见表5。
2.5 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各个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调查结果表明,认为设计性实验实施时间安排在接近期末不合理达87.1%,实验时间不充分达41.1%,各个环节时间分配比例不合理达31.7%。合理的时间分配比例如下:查阅文献、课题设计(1.93±1.19)周,实验实施(8.62±5.38)学时,资料整理、统计、论文撰写(7.34±6.29)学时,论文答辩交流(4.07±3.091)学时。
2.6 学生自身知识素质及教学管理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课程背景知识或已具备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实验课题的达67.9%。当时的写作水平影响设计性实验达67.0%,同学自身的基础知识影响了设计性实验的完成达84.4%,当时查阅文献有困难达73.2%。任课教师(含教学辅助人员)与学生组成人数的比例偏少的达61.6%。实验室非开放式管理会影响完成设计性实验达75.9%,教学资源满足设计性实验课题需要达55.8%,
2.7 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合理性
调查结果表明,任课老师的指导态度会影响您的设计性实验成绩达83.9%,任课老师的学术水平会影响您的设计性实验成绩达75.9%,设计性实验成绩考核制度合理情况会影响实验成绩达56.7%。各方面应占设计性实验成绩的分数组成如下(100分制):实验设计方案(29.6±9.6)分,实验操作(32.0±9.9)分,论文撰写(20.8±6.6)分,论文答辩(17.4±6.5)分。
3 讨论
3.1 毒理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效果
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是让学生早期模拟本科毕业论文实习过程,由学生在制订的某一方向下自主选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且实施,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撰写论文与论文答辩的实验教学。通过设计性实验,可使学生初步掌握毒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使学生对毒理学研究手段和科学思维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
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开设设计性实验是非常必要的,能满足分层次和个性化的教学要求,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对设计性实验非常感兴趣,做实验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开设设计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数学生认为,设计性实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实验课题有一定新颖度、有一定难度和综合度,分量适宜。
3.2 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对策和措施
在本次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始终贯彻“启发式”和“粗放式”教学原则,即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注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实验变得生机勃勃,学生由被动做实验变成主动做实验,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但师生经常交流的学生频次较少,有过半数的学生仍习惯于“详细式”指导下完成。在学院本科生导师制下建立交流机制和平台,使学生于课外时间与本科生导师交流,尤其是实验操作之外的内容的交流与指导,这样可缓解任课教师与学生数比例不足所带来的问题。
学生普遍认为虽然设计性实验开始于学期初,但因临近学期末才实验实施,因此学生期末复习考试压力大,普遍认为实验实施时间安排在接近期末不合理,可提前到期中开始,以便于有足够的时间由同学进行资料整理、统计、论文撰写与交流,也可改变实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与论文完成方式中以非独立完成的方式居多的问题,更有利于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
实施时间相对局限,今后要增加设计性实验学时(原6学时)至12学时,进一步改革实验室管理方式,增加开放实验室的数量和开放时间。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广泛地进行自主选题,最好能与大学生创新实验相结合。实验实施过程中受到大型仪器、试剂、经费的限制,这些问题都需待进一步研究解决。此外,今后应对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体制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为实施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供人员和物质保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学生自身知识素质与设计性实验对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相差较大,今后应加强引导学生在大学早期就有针对性选择科研素质相关的选修课的学习,加强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实验成绩考核的影响因素较多,应进一步改善与细化评分办法,如调整实验课分数占最后总成绩中的比例,强化设计性实验中的过程管理与比例等。
就上述研究得出的结果分析总结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各环节具体的改善对策,以便于今后进行教学实验改革和实践,调查教学质量的改善效果,规范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和管理环节。我们将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进一步探讨和规范,为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实践性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华,李跃平,刘宝英,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1,87.
[2] 武越,胡建安.设计性实验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1,13(2):163-164.
[3] 周敏,庞雅琴,邓树嵩,等.设计性实验在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82,105.
[4] 周勇,黄晓,李军.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探索[J].高教论坛,2011(1):103-104.
[5] 刘薇,金一和,张新,等.环境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探索,2012,15(6):34-3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