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教育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1 09:5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院教育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科技局关于印发<2018年继续教育全员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2018]52号)文件精神,中心小学培训点圆满完成了2018年师德师风活动周全员培训工作。回顾此次培训,我培训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学习培训方案、拟定安全预案
我培训点根据根据《教育科技局关于印发<2019年继续教育全员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2018]52号)文件精神,召集了各校领导班子认真学习培训方案,组织相关人员拟定安全预案。
二、设置培训班级,细化相关分工
我培训班成员涵盖化作片区教师、安保人员及食堂工勤人员,共100名教师。学科培训时分为学科教学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分组讨论。
由中心小学校长陈志担任班级第一责任人,负责统筹、协调培训工作,审定培训文件资料。还设置了教务组、考勤小组、后勤保障组、信息报送组等。
三、各科目培训现场精彩纷呈
我培训点开展了“心理辅导、法律法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课堂技能、学科教学”等科目的培训。培训教师认真备课、积极与现场学员互动,共同寻求适合教师成长的交流方式。最精彩的要数交流活动,分组(每组不超过15人),每组由一名学校领导或中层干部任组长组织讨论,其余各校以学校为单位由校长组织讨论。讨论确保人人发言、组织人做好记录。从教认识、心理根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反思和深挖根源和因素。可谓“思想与实践”的盛宴。
四、严格按上级部门要求,注重评价与培训实效相结合
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实效,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我培训点过程评价。对各个教师自评互评、查摆问题,自行反省反思、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找自己过去一年来存在的问题和倾向性问题,从从教认识、心理根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反思和深挖根源和因素。因此,老师们无论是互动还是集中学习时,每个小组都能认真学习做好记。并结合自身工作,每人都写了自纠自查报告,查找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措施,使这次培训取得了当初设想的效果。
五、取得的成绩
通过培训,老师们纷纷表示收获不少:
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灵魂得到了净化。
篇2
关键词:培训;教育;增质保量
一、问题的研究背景
北京市石景山社区学院是依托于区域业余大学建立起来的一所综合性社区高校,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于一身。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逐步形成了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就业创业教育基地、老年教育基地和校外教育基地“四个基地”的办学格局,为区域各年龄段的求学者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青少年教育、老年教育等“四个维度”服务区域进行社区教育、终身教育。[1]社会教育培训处作为社区学院的一个分部门,主要承担着“四个基地”的教育培训服务职能。随着学院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教育培训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培训项目和课程不断优化。为了主动适应区域各年龄层次学员学习多样化的特点,契合石景山区经济转型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更好发挥社区学院教育服务作用,提出了增质保量的发展目标。
二、教育培训增质保量的含义
(一)社会教育培训现状
目前,石景山社区学院社会教育培训处年均培训近40000人次,是石景山区较大的社区培训学校。学校常年开设少儿舞蹈、体育、书画、器乐、传统文化等课程50多门;开设书法、钢琴、太极等老年大学课程;开设保育员、茶艺师、养老护理员等职业资格取证类课程;并为区属委办局、企事业单位提供定制培训服务;全面覆盖了学院“四个基地”的教育培训职能。近年来,随着参训社区学员的需求不断增多,社会教育培训职能向四个基地均衡发展迈进,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越来越多,就业创业项目不断开拓,教育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更加贴合了社区教育培训的办学定位。
(二)增质保量对社会教育培训的意义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院如何在继续保证高质量教育培训输出、服务学生的同时,保持培训体量和规模不降低,起到应有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出了增质保量的发展目标。这里的“增质保量”先增的是质,质在量先,是以增质为前提的保量,是以优质质量内涵带来数量的自然稳固和增长,使学院教育培训服务工作能惠及更多的社区市民。具体到落实上,就是如何拓宽发展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和如何稳固发展少儿、老年艺术生活类培训两个方面。
三、拓宽发展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策略
学院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处于爬升阶段,继续拓宽发展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参培单位接洽、培训类型范围、培训服务、培训课程及任课教师聘请都需仔细再摸索,积累经验教训,分析改进策略如下:
(一)建立企事业单位培训动态课程库
针对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不断拓出新领域,涉及的课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建立企事业单位培训动态课程库,解决课程定制的问题。在已经建立的包括党建时政类、经营管理类、法治安全类等7大模块,24个子模块,243门课程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针对不同领域最前沿、最核心、最热点的事件问题,广泛征集、定期更新课程。方法就是要有意识地寻找与定期的迭代课程库,重在“动态”,以适应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专业、实时的特点。还可以针对学院实际,将以往培训中需求多、反响好通用管理类课程再打磨,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品牌课程群。
(二)建立企事业单位培训动态师资库
针对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专业性强、对授课内容和形式要求高的特点,建立企事业单位培训动态师资库,解决师资储备问题。一方面,针对校内资源,重点加大融通,将社区志愿者师资队伍、各类外聘专家名单整理汇总,形成基础师资库。另一方面,根据已有课程内容,通过多种渠道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寻找知名师资。有意识地涉猎多类别行业专家讲座,根据讲座内容,筛选出适用的师资信息,纳入到动态师资库中。发动身边人脉,收集更多师资信息,打造集学术领域科研专家、管理领域智慧大师、技术领域高端人才的动态师资库。师资与课程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学校鼓励专职教师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研发各类新课程,我们要配合任课教师,基于市场需求,研究受训单位的参训目的,做好课程需求与授课内容的转化匹配工作,为本校教师研发开拓课程提供助力,同时使本校教师成为动态师资库中不可或缺的主力。
(三)提升企事业单位培训管理服务水平
在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中,除了课程本身,更多地还受益于培训服务的加成与增值,这也是确保培训质量,提升口碑的重要一环。1.以需求为导向做好方案策划工作。一般而言,参训单位对于培训目的和所想达成的结果都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对于培训的具体课程和要求往往是模糊的,如何能把单位提升“企业绩效”的这个目标,转化为具体像《执行力》《跨部门沟通》等这些可执行可操作的课程,需要我们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人员构成、问题痛点等信息,再结合需要调查和以往的培训经验,做好这种模糊需求向具体课程的转化工作,最后,通过梳理课程、安排教师、制定计划、反复沟通等工作做好方案策划。一份好的方案是企事业单位定制培训达到如期效果的保障,也是让参训单位认识学校、了解培训组织能力的敲门砖。2.以流程为基准落实培训实施中的各项服务。合理的工作流程对于培训的顺利进行,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前工作包括:根据甲方需求敲定课程、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和授课地点;课前1~2天进行所有信息确认。课中工作包括:与对方协助管理人员确认各项细节;准备培训用具,调试各项设备,提前做好教室布置;组织学员签到;做好课前教师介绍、课程安排提示等;课中监控授课教师、授课内容及学员反馈,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采集培训影像、做好资料及课程内容的收集整理。课后工作包括:培训宣传信息的撰写与及时;培训照片及视频的选用及归档;培训效果课后调查,及下次培训沟通。流程化的服务更能体现服务水平的专业,也更能赢得参训单位的认可。3.以细节定成败增加培训附加价值。培训实施过程中,要强调精细化管理,要持续关注课程质量与培训效果,深入研究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更要有意识地设计环节去增加培训的附加价值,“非学历教育培训服务机构必须及时跟踪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在变化中动态调整创新教育培训组织形式。”[2]这样有利于提升受训单位的满意度。包括课前需求调查及课后满意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改进提升。组建微信班级管理群,用于通知、学习分享、体会交流,以加强学员的培训获得感。为参训单位制作培训全程影像资料、制作培训合影相框等培训纪念品,撰写培训总结信息等。定期回访参训单位培训效果,接收参训单位新的培训需求。
四、稳固发展文化生活类培训策略
青少年和老年文化生活类的稳固更多的要做好内涵管理,从内部思维的角度加以提升和改进。
(一)优化课程内容,打造系列课程、特色课程
对于文化生活培训来说,核心是课程本身,丰富完备的教学设计是学员选择课程的依据。严格审核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是优质课程的前提。加强教学研究是保持优质课程的方法。坚持教学检查、学员满意度调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3],是监控优质课程的保障。细化课程层次划分,促进课程体系化发展。达到级别层次清晰,衔接顺畅,内容难度由浅入深,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自由选择。如初中高级,铜银金牌,如精品班、精英班、表演班等。紧密对接市场,增设学员需求大的项目,例如传统文化课程、实操体验类课程等。善于研发课程,结合各课程优势,创设综合素养课程,例如成语与绘画的结合,文学与手工的结合,打造校本特色课程。
(二)加强师资管理,打造留得住、干得专的师资队伍
1.完善教师制度管理。规范对新教师的选聘工作,严格审核各类资格证书,聘用之前加强考核和试听,严格审查专业背景,加强初期课程的监管工作。对于决定聘用的教师,做好证件资格存档管理,签订聘任协议,制定教学计划,归纳教学总结,加强对外聘教师的培训,协助教务管理。2.定期开展外聘教师课程研讨会,组织示范课观摩活动。对教学过程中突出问题研讨解决方案并与教师沟通,增加学校与老师之间的黏度。对于同学科的教师,可以找到教学水平高、学员反映好的教师展示示范课,学校架好教师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外聘老师加强自身教学能力,不断成长提升。3.定期开展外聘教师联谊会,搭建教师与学校沟通的平台,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提升教务管理工作。
(三)加强学员服务,打造培训家文化
做好学员的转化和留存,是保量的重点,根本落脚点在提升服务水平上,让学员更有归属感和认同度,打造培训家文化。1.和谐校园家文化,换位思考细化服务。教学管理人员是标准窗口服务岗位,应该以诚待人、与人为善,给人传递善意的信号。应该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站在学员和家长角度思考问题,避免产生各种误会。应该做好全方位服务,在培训之外,准备好应急物品,布置优化休息区,使学员和家长感受到学校的用心服务。2.安全校园重保障,提高重视加强管理。精准制定完备的安全制度和安全预案,并按照制度严格执行。对于学员中“一老一小”特殊人群,进行校园安全管理规定告知,定期对任课教师及学员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安全教育工作常抓不懈。教务管理老师要经常在楼内各楼层巡视,发现有安全隐患及时排查,及时修缮。建设安全、和谐、整洁的校园,也是留住生源、稳定生源的有力措施。
五、教育培训增质保量工作任重道远
社区学院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发挥学习型社会培训服务功能,需要持续的改进和完善各项工作,以达到增质保量的目的。
(一)紧跟时代步伐,丰富宣传方法
服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需要让大家认识到学校的教育水平和能力,这离不开宣传工作。在做好常规宣传的基础上,应该更注重润物细无声的软性校园布置,例如定期更换学生画展内容,定期更新校园内官方视频宣传片,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等。同时,重视学习活动带来的宣传效果。大的方面,组织各类汇演、作品展、考级考带工作,展示学员的学习成果;小的方面,班级内营造学习氛围,通过节日板报、新年贺卡、优秀作业展示等形式,使学生自觉带入主动学习。借助自媒体平台,宣传学校教育培训形象。重点打造学校微信公众号,构建具有学校统一风格的设计模板,布局公众号常规菜单栏,定期推送各类别文章。做好班级管理微信群成员向公众号粉丝转化工作,利用多渠道推广信息文章,增加可读性的同时增加粉丝关注度;举办基于微信端的各类活动,吸引更多的人群关注;与已有微信公众号联动,互相借力推广。也可以利用抖音、小红书、今日头条等知名自媒体软件,学校的相关信息。渠道的选择可以多样化,加大力度做好内容设计,可以是提前录制好的一节微课,也可以是随堂录制教学片段。定期更新,精琢内容,用好不同渠道的粉丝关注度来宣传学校。
(二)尝试线上教育,实现跨越发展
社区学院教育培训立足区域,全部课程采取面授传统形式,与现在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对比,主攻线下。传统观念认为,以舞蹈、绘画为主的艺术生活类培训,不适合线上课程,但是随着“互联网+”逐渐渗透到教育培训领域的发展趋势来看,各类线上课已经成熟,钢琴和绘画等线上课也崭露头角,我们也需要尝试线上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初步尝试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钢琴课每周面授一次,将回琴和答疑搬到线上,两方面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后期在成熟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把一些特色课程完全搬到线上,例如传统文化等课程,逐步打开线上教育模式。除线上课程外,“增质保量”发展也还有其他途径,需要深入研究市场,具备开拓思维,跳出固有框架,创新性地研究教育培训的发展途径和方法。
(三)提高团队成员自身素质
从事培训工作者,要有主动学习精神、涉猎不同的专业领域,通过实践培养自己的复合型能力。团队更要迎难而上,努力拼搏、甘于奉献、立足岗位工作,发挥社区学院教育培训服务职能。因为,教育培训增质保量的策略不是暂时的,而是需要持续改进提升的,需要时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针对这种不确定性,就要求学校团队成员不断地提升各种素养,来适应千变万化的教育培训工作。
六、结束语
“社区学院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推动社区学院顺应了终身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区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需要。”[4]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社区学院作为区域终身教育的主阵地,对接区域全年龄段不同层次学员的学习需求,必将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教育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社区学院自身建设,在师资、课程、管理上坚持改进,持续创新,才能充分发挥社区学院的教育培训职能。社区学院要更多关注“质量”建设,才能在增进质量的基础上保证量的稳定,提升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广.“融合论”视角下区域型社区学院服务终身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天津市河东社区学院创新发展实践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3-4,26.
[2]宋宇红.非学历教育培训服务品牌化发展与定位策略[J].科技视界,2021(32):193-194.
[3]田峰.浅谈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商业,2021(11):169-170.
篇3
法官职业是作为专门职业的一种,与一般的职业不同,具有专门的素质要求和技术性,并要遵行专门的职业伦理。而这种专门司法能力的养成离不开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法官培训作为改进法院工作的工具,就是向法官提供必要的基础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利于法官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处理复杂的各类案件,实现法官办案的科学、公正、合理。因此,完善法官培训制度,直接关系到提高我国的司法能力水平。
一、法官教育培训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1、法官素质偏低是法官必须教育培训的根本原因。我国1995年才颁布法官法,正是因为《法官法》的“难产”导致了我国法官整体素质不高、形象大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法官制度长期以来套用行政管理模式,使得法官整体素质不高。50年代到80年代初,我国的法官队伍是一支没有受到正规法律教育的队伍,主要由解放初期的工农干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是干部。人们对法治的认识不足,充实到法官队伍的人员没有严格筛选,这就决定了现有法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基础较差。在法官法实施前,法院在八十年代进行了大规模充实。由于没有严格的选拔制度,部分专业能力及素质不高的人员进入法院,使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得到提高。
(2)审判职能行政化,法官地位不独立。由于法院未能改变行政化管理的模式,法官难以真正独立行使审判权。法官从事的并不都是审判职责以内的事务,例如还要参与地方综治、挂点扶贫等。再次,法院的审判工作岗位与非审判工作岗位,按现行的体制可以随意调整,今天是审判庭的法官,明天可能是后勤处干部,这与行政管理的一套方法无差别。这样,法官感觉不到其职业的神圣与严肃,无法增强自豪感。
2、过渡时期急需法官教育培训制度。虽然法官法颁布以后,对法官的任职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学历、工作经验上都做了明确的要求。但考虑到完全已有制度并不现实,这些规定只是对实施后任命的法官有效,对法院原有工作人员不具溯及力。而社会的飞速发展,全民法律意识的迅速提高,又迫切要求法院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个非常的过渡时期,法官教育培训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紧迫性和必然性。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谈法官教育培训时说,"加强教育培训,尽快提高法官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可见,最高人民法院已下决心培训各级法官,但如何采取一个行之有效的机制,系统地合理地在初任法官及现任法官中对他们进行各种培训,还有待继续探索。
二、我国传统的法官教育培训
1、传统法官职前培训的内容、特点
*年首次国家司法考试之前,法官预备队的构成主体是法院内部已有的书记员。这些书记员中的大多数没有作为合格法官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因此,对于这些法官预备队的职前培训自然就将重点落在了对他们的法学基本理论和法律法规的基本理解上,而这一点又是通过组织书记员们大规模参加“法律业大”,以提高学历水平的途径进行的。至于这些预备队员处理案件的实际能力,则仅仅是通过工作实践中书记员与审判员“一对一”的师徒帮教的方式加以锤炼。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法官职前培训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低起点性。书记员们的身份繁多,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进行学历教育成为法官职前培训的必要内容;第二,泛学历性,按照通常的要求,取得合格学历是法官预备队的必要条件,但碍于实际困难,传统的职前培训却本末倒置地使书记员们首先成为法官预备队,而后才进行学历补充。这一点在新的法官法实施之后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惯性;第三,培训方式混同性。这是指书记员获取处理案件实际能力的过程实际上是与其自身与法官“师傅”一同办案中习得的,而没有专门的职前培训机构及评价制度对其培训效果做出客观考察。
2、传统法官在职培训的内容及特点
按照传统的法官成长路径,作为法官预备队的书记员只要经过了法院内部规定不一的工作年限后就可以参加通过率较高的法院系统内部的助理审判员考试,成为名副其实的法官。成为法官后的培训则通过在职培训完成法官的再教育。这种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由国家法官学院和省级法官培训中心对他们进行短期的培训,以便解决审判中的实际问题。
其特点有:第一,指令性。这种在职培训一般都带有强制性和指令性的色彩,其一表现在培训任务指令性和培训对象指令性上;第二,临时性。传统在职培训往往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问题具体表现在,培训时间短,一般二至三天。培训内容不系统,法官全年参加的培训往往没有彼此间的系统联系。第三,被动性。法官在培训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填鸭式灌输。第四,单一性。培训内容过于侧重法律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培养法官独立人格和中立精神理念的培养。
3、法官群体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和理论水平的参差不齐。这正是由传统的法官教育培训制度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成教型人才多于普教型人才。
(2)经验型人才多于知识型人才。
明显的,这种单纯的学历教育和小规模的教育培训已不再适应新形势、新需要。因此改革传统的法官教育培训制度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需要,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严肃执法,提高执法水平的需要,是提高人民法院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的需要,是进一步深化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是树立人民法院和法官良好形象的需要。
三、我国教育培训的目标确立与改革历程
为满足和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全面提高法官素质。人民法院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形成了国家法官学院和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及部分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教育培训机构组成的具有鲜明审判工作特点的法官教育培训体系:
*年,最高人民法院了《*—*年全国法院教育培训规划》和《法官培训条例》。
*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2010年全国法院教育培训规划》、修订了《法官培训条例》,提出了法官教育培训工作要实现从学历教育向岗位培训的转变,从基础法律教育向高层次法律教育的转变,从知识型法律教育向能力型、素质型法律教育转变的要求。
国家法官学院和各级法官培训机构按照这“三个转变”的要求,致力于法官教育培训体制、机制的建设和创新,形成了“法官教法官”的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培养管理制度,强化了任职、晋级培训的权威性,细化了续职培训的规范性,增强了各类培训制度的可操作性。
*年,最高人民法院支援西部法官培训工作启动。这一新的东、西部法官交流的举措,选择了有丰富审判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功底的审判骨干组成“讲师团”,分赴11个西部省份,为西部一线基层法官进行审判技能专项培训。
今年2月25日,中国法官培训网正式开通。这一新的培训形式,开创了法官网络教学的先河,是国家法官学院为加大法官培训力度、拓展培训渠道、扩大培训规模的重大举措。
这些改革措施确实地提高了法官驾驭庭审、诉讼调解、适用法律和文书制作能力,提升了法官化解纠纷的能力和水平,也为解决全国法院教育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培训网的开通,使我国法官教育培训又迈上了新台阶。
四、当前法官教育培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在法官教育培训制度的改革上已取得显著的成就,但其中仍有不少的问题:
1、目前培训班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质量与提高司法能力的目标还有一定偏差。
(1)传统制度遗留的弊端仍然存在。正在转轨之中的法官培训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备法官职前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急待完善。“法官在职继续教育”中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弊病,使法官培训的相当一部分力量始终停留在提高法官的学历教育上。
(2)培训的系统性、计划性不够。现在法官培训总体规划上,还是存在临时动议的问题,想到什么培训什么,找到什么样教员,培训什么样内容,这容易造成需求与培训内容相脱节。培训班的授课内容也往往是东讲一课,西讲一课,不深不透,炒“剩饭”多,缺乏系统性。
(3)缺乏深层次的研讨,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培训。首先,教员基本都是兼职的,审判任务重,学习资料少,备课时间短,不可能讲出较高质量的辅导;其次,在培训内容上,往往都是就法律讲法律,就实践讲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很难讲出规范具体指导意见。因此,对一些培训,学员往往总感到不适用,不解渴,针对性指导性不强。
2、除了培训班教学本身的问题外,一些培训机制、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不科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官教育培训的质量。
(1)一线审判人员得不到较高层次的培训。目前按规定,三级以下法官由中级法院负责培训,三级以上法官由省法院负责培训,一些院长们由国家法官学院负责培训。就三级以下法官来说,面广量大,处于审判第一线,仅靠中级法院培训,培训质量不可能得到保证。中级法院培训机构普遍没有专职教员,全靠临时兼职教员授课。这些兼职教员本身审判任务压力很大,没有教学经验,又没有专门时间去备课、调研,没有名师当然出不了高徒。而参加国家法官学院培训的院长们,普遍不亲自办案,审判业务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紧迫的事情。处于审判一线迫切需要扩展、充实审判知识、经验的法官轮不上高级别专业培训,而参加高级别专业培训的领导又不直接从事审判工作,这种培了不用,用了不培的状况明显不合理。
(2)基层法院人员抽调困难,培训经费缺乏保障。就法院来说,基层法院处在审判第一线,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的问题。而现在许多培训还是存在一定的临时性,到培训前几周才下文要求相关审判人员参加培训,这对于基层法院人手的抽调,庭审的安排都产生了不必要的压力。在培训经费方面,以前法院可以从诉讼费中列支,现在诉讼费统管之后,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只保吃饭,根本没有培训经费预算,使法官培训的经费再也没有出处。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基层法院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使法官教育培训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基层法院的一种负担。
(3)考核奖惩少,考核机制不到位。虽然现在培训班增加了考试,增加了向培训手册登记,给参加培训的学员增加了压力,但学好了怎么样,不参加培训又怎么样,对晋职晋级毫无影响。因此,培训仍然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五、我国法官教育培训制度发展的构想
考察世界先进国家的法官培训制度,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普通法系国家,普遍地将法官培训分为“预备法官的职前培训”和“在职法官的继续培训”两类。而结合我国《法官法》第9条、第12条的规定来看《法官法》第九章所说的“法官培训”和现实的培训实践来看,我国的法官培训显然是指对在职法官的培训,可以说是对“法官培训”的狭义理解。在“预备法官的职前培训”和“在职法官的继续培训”这两点上,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预备法官的职前培训
应当以培养“职业化、经验化”为核心。我国虽然在法律传统上接近大陆法系,但不能将法官视为机械的法律适用者,而应当注意到成文法的局限,所以我国现代预备法官的培养工作除了应当注重理论考核外更应注重对他们的实践的积累和经验的积累。实际上大陆法系国家对通过了严格司法考试的法学毕业生进行长达数年的司法演习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他们获取必要的社会经验,以弥补大陆法国家法官经验少的缺陷。对此,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修改法官法,在现行法官法中增添“预备法官培训”制度。明确通过司法考试并符合其他法官任命条件的“预备法官”必须依法参加“预备法官培训”。而且培训内容不应在局限在课堂的理论讲授,而应将重点放在“经验性”知识的积累上,如:怎样审理各类案件、怎样适用法律、讲解审判程序、怎样制作裁判文书等。
(2)建立与“预备法官培训”制度相配套的一系列具体制度。应在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考核等方面参照他国先进经验,尽快做出制度安排。日本的司法研习制度是可供我们学习的范例,可根据我国实际,选拔安排通过司法考试并有志成为法官的青年人为期2年左右的职前研习。2年的研习期可法定为在检察院、律师协会或司法局、企业或政府法制部门、法院等四个系统各6个月,研习结束后由各接受研习的单位对预备法官作出鉴定,合格者才可被任命为法官。
2、在职法官的继续培训
可以将重点放在“终身化、现代化和理念化”上。“终身化”、“现代化”是在职法官培训区别于预备法官培训的重要方面。“终身化”是指通过制度使法官树立“为一天法官就要学习一天”的教育理念,使法官在思维、智慧、知识、能力、人品等诸多方面永远都遥遥领先于纠纷当事人,通过自身的高素质来树立自身所发出的裁判的权威性。“现代化”是指技术与教育方式的现代化,即改革现有的填鸭式课堂讲授和集中脱产面授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电子远程培训技术探索新的现代化方式。“理念化”则是指在对在职法官进行培训时仍需将职业伦理、职业信仰等作为重点内容,强化法官对于自身法官职业能力的认同,从而有效地避免法官不自觉地将自己等同于社会一般大众。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提高法官职业培训层级。全国各级法院不必层层设置专门法官培训机构,中级法院以下拟取消法官专门培训机构,集中精力人力办好国家法官学院和各高级法院法官学院分校。各高级法院法官学院分校应有专门培训教室、设备,有硕士研究生以上专职教师。中级法院以下主要抓好干警在职自学和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不再担任法官集中培训任务。法官职业培训主要由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承担。中、基层法院每年可以有条件选拔一些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的法官到国家法官学院进修两到三个月。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培训师资力量雄厚,管理规范,教学有经验,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也可利于在基层培养高精尖法律人才,推动基层法院审判质量、效率上台阶,同时为上级法院在基层选拔人才或配备基层法院领导班子作好储备。培训应按需接受教育培训。即根据法官自身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教育培训,并非要接受"全部"教育培训。
(2)建立形式多样的法官教育培训内容及方式
法官教育培训应培训什么内容及采用何种方式对法官进行培训比培训机构的设置更为重要,总的来说法官培训应确立面向未来、学以致用、全面培训原则。法官的教育培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法官有不同的培训内容,可以制订一套基本稳定、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
首先,要加强培训内容。
一是法律技能,包括法律知识、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熟知证据规则和法院运行程序等。帮助法官正确理解和正确适用新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上,形成与不断发展的审判工作相适应的认识水准,杜绝极个别法官因学习不够而适用已废止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倾向发生。
二是法官个人素质,坚持业务培训和政法素质培训并举,帮助法官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法律人才。包括正义、道德情操高尚、富有同情心和慈善心、充满耐心、对性别和文化极具敏感性、有朴实优雅的风度。
三是把握和处理争议的能力,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
四是维护法律规则并要求独立公正行使法律的能力。
这些技能及能力的结合,才构成一个公正的优秀的法官。所以培训法官应不仅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的培训上,更要在人格、道德、社会知识等等方面加强教育培训。
其次,要加强在培训方式。除了传统的教学外,还应注入诊所式案例教学法,多采用师生互动讨论和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式教学方法。如开展:庭审观摩、疑难案件讨论、教师、学生辩论、相互提问学习等各种方式,提高法官培训效果,尊重法官的主体意识,使法官更快、更好地掌握所教学的内容,深刻理解法律原理,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知识直接转化为实际能力。
(3)延长培训时间,建立系统的培训计划,使法官的培训制度化。目前一般培训都在五天左右,显得太短,很多内容囫囵吞枣,参培法官“消化”不了。每年每个法官参加在职培训应不少于10天,可以分一期,也可以分两期,让大家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对培训内容进行理解消化,达到融会贯通。
(4)统筹培训经费。在经费上,应由国家和各省级政府拨出专项的法官培训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从培训经费上提供切实保障。可以由高级法院通过上交诉讼费,根据各法院在职法官人数,依据培训需要,确定一定人均数额,在全省统筹法官培训经费,用于法官培训开支,消除地方财政在法官培训上设置的报销障碍,保证法官培训能够正常开展。
篇4
为了贯彻实施建设部普法教育第三个五年规划,我委按照建设部的要求,结合*市建设系统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领导、周密部署、重点带动和营造氛围,推动普法教育工作在*市建设系统内深入广泛地开展,把建设部的部署落到实处。
1、健全机构、制定规划,推动"*"普法教育工作的全面启动
按照建设部"*"普法规划提出的"健全和加强普法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的要求,我委不断加强系统普法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的建设,由市建设工委书记、市建委主任任组长;市建设工委副书记和市建委分管政策法规工作的副主任任副组长;市规划局、市建筑集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等十一个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建设系统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工委宣传部内,市建委政策法规处、华南建设学院西院成教部参与办公室工作。在"*"普法期间,根据工作的需要,先后三次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充实和加强。同时,建设系统各单位也分别成立了普法领导小组和普法办公室,建立起一支专门从事普法教育工作的队伍。
*初,建设部吉林工作会议后,*市建委迅速行动起来进行了传达和部署。*市建设系统普法领导小组先后五次召开工作会议,专门研究"*"普法教育工作的部署和推动工作。市建委普法办更是深入调研、分析论证、听取意见,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出市建设系统"*"普法教育工作部署推动的意见和建议。同年市建委制定了《*市建设系统"*"普法教育工作规划》,要求市建设系统各单位贯彻实施。并将"*"普法教育工作的有关文件集中汇总下发,对"*"普法教育工作作了一个全面的部署和要求。
*3月,在完成了初步工作安排部署的基础上,市建委召开了*市建设系统"*"普法教育工作动员大会。大会总结回顾了建设系统"二五"普法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分析了当前普法工作的形势,"*"普法的目标、任务及要求,并就系统各单位在开展普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处理意见。会议对深入广泛开展建设系统普法教育工作的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深入实际、加强指导,推动"*"普法教育工作广泛开展
掌握情况是工作开展的前提。市建设系统的全体工作人员,既是普法工作的对象,也是普法工作的主体,了解掌握他们的情况,是保证普法教育工作能否深入有效开展的前提。市建委一开始就对全系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查统计,掌握了系统工作人员的层次、类型、特点、结构等情况,为"*"普法工作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及时掌握普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市建委普法办把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了解情况,掌握情况,并且在遇到问题时,深入基层开展专项调研,对各单位普法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及时了解和具体的指导。*市建设系统共有19个局级单位和13个直属单位,市建委普法办平均每个单位每年都要下去1-2次。系统各单位每年都将当年的工作计划及上年工作总结上报市建委普法办。
针对各单位在普法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是推动普法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市建委普法办的同志经常深入普法工作最前线,对普法工作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与基层单位的普法领导小组成员一起,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探讨解决的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共同努力推动工作的开展。在"*"普法的过程中,有些单位提出了本单位人员分散、流动性大,没有场地,集中培训的难度较大等问题,市建委普法办经调查和研究,听取各单位的意见,采取以华南建设学院西院为中心培训点,同时,在有场地、工作人员相对集中、人数也较多的单位设立分教点进行培训的方式,既保证人数少而散的单位的培训,又发挥有条件单位在培训方面的作用,提高培训的效率。有些单位,尤其是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本身已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由于经费问题,面对"*"普法工作困难重重、一筹莫展,针对这个问题,市建委普法办一方面与这些单位的同志共同研究,另一方面及时把情况向有关部门和上级报告,争取支持,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3、重点带动,落实培训,促进"*"普法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使让建设系统"*"普法教育规划得到具体贯彻落实,举办了"全国建设法制知识电视讲座"。并把"电视讲座"作为系统内"*"普法教育工作的"重点工程",发出《贯彻建设部<关于举办全国建设法制知识电视讲座的通知>的意见》的文件,要求各单位做到布置要周密、计划要落实、管理要严格,一定要达到和完成"电视讲座"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通过"电视讲座"这项"重点工程"的带动,把系统"*"普法教育工作推向深入。
加强指导、落实培训。为了全面铺开"电视讲座"教育培训工作,*9月,市建委召集系统各单位普法办主任,召开了"*市建设系统''''*''''普法''''电视讲座''''教育培训工作座谈会"。座谈会听取了各单位对"电视讲座"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了这项工作开展以来的情况,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三点:一是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迅速把本单位普法工作开展起来;二是各单位要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当年完成教育培训任务的80%;三是要按照有关精神注意做好理顺协调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电视讲座"教育培训工作在建设系统内深入全面的开展。
市建委普法办加强对各培训点和各单位日常工作的指导。培训班开班时,派员进行动员和具体的指导,帮助各教学培训点和各单位解决培训中遇到的问题;普法办还为各教学培训点的每一期培训班提供教学保障,如订购教材和录像带、联系和安排辅导教师等,。
有的放矢,推进培训。市建委在深入了解和摸查统计的基础上,掌握了全系统培训人员的情况,按照A类、B类进行分类,全系统应参加"电视讲座"教育培训的人员共7500人,A类2816人,B类4644人。市建委根据"电视讲座"教育培训的要求,结合实际,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建立以华南建设学院西院为中心培训点,系统内有条件的单位设立的62个教学培训分点构成的教育培训网络,采用分期、分批、相对集中,收看电视与观看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适应系统人多、面广、线长、分散的特点。
在"电视讲座"教育培训工作中,要求各单位和各教学培训点要按照"四个一"的要求和"四个结合"的做法,把"电视讲座"教育培训的工作落到实处。"四个一"是:学好一套法规学习教材(《城乡建设法规》、《建筑工程法规》、《房地产法规》和每年规定学习的法律、法规、规章)、收看一部电视讲座(建设部编制的建设法规24讲电视讲座)、复习一本辅导材料、参加一次法规考试。"四个结合"的做法是:电视讲座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电视讲座教学与重点辅导相结合、电视讲座教学与学习讨论相结合、电视讲座教学与考试相结合。
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了保证"电视讲座"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要求系统各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报市建委普法办审批,并要求各单位对这项工作要时间保证、场地保证、人员保证(有专人负责)。市建委普法办将各单位上报并批准的培训计划汇总,制成系统"电视讲座"教育培训工作进度表,注明各单位这项工作的具体安排和负责人,清晰直观地掌握全系统"电视讲座"教育培训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给予指导,随时予以督促。对有条件并需要设立分教点的单位,严格审批。还要求各教学培训点,加强对培训的管理,一是严格考勤制度,各期培训班坚持点名,并对培训人员做册、存档;二是严格考试管理,每次考试要有考场情况记录,评卷按统一标准集中进行,特殊情况缺考的、要进行补考的人员,由单位书面提出要求,批准后再安排补考。
4、加强宣传工作,营造普法教育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在宣传工作方面对系统各单位提出了两个具体的要求:
一是发挥一切宣传阵地和媒体的作用,做到普法教育工作让每一个员工都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要运用本单位的一切宣传阵地,如墙板报、刊物、广播、图片、标语等,广泛进行法制教育宣传。市建委普法办专门设办《"*"普法简报》,对系统内普法教育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对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报道推广,发挥了有效的宣传作用。此外,还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及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闻宣传媒体的作用,对建设系统普法教育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市建设系统的普法工作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和表扬,《中国建设报》于19*1月25日发表了题为《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市建设系统"*"普法掀热潮》的报道文章,肯定了我们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篇5
关键词: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资源是指促进继续教育发生、保障继续教育正常运行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它通常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为依存,主要包括物质财力资源、组织管理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等四个方面。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包括三层含义,即高校继续教育内部资源的整合、高校继续教育和日制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资源的整合。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继续教育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具体表现为:继续教育投入不足,财力、物力缺乏有效保障;继续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的闲置浪费和资源匮乏同时并存;继续教育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混乱,信息化程度不高,不顾实际一窝蜂上同类项目;培训机构条块分割,小而全,重复建设,缺乏规模效益;培训层次、水平较低,专业设置落后,专业结构老化;培训内容单一,课程体系陈旧,教学形式封闭,方法手段缺乏创新;师资队伍来源渠道不畅,急需大批名牌培训师;缺少品牌机构和精品课程,缺乏各自的特色。
沈阳工程学院有着深厚的能源电力行业背景,除成人学历教育外,目前各类培训促进了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原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具行业特色、应用性的特征明显。在知识型、创新型社会中,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的素质与资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人力资源基本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类教育培训将作为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的、基本的继续教育模式。这种需求量大、质量要求高的培训对施教者的要求很高,只有经过整合的优质资源才能胜任。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必须得到培训主体资质的确认。目前,高校继续教育的培训首先是以专业学院或系、部为主体进行短期培训市场开拓、培训项目承揽、培训工作实施及培训绩效评估。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培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培训起点高、优势明显、信誉好、师资力量雄厚。
目前,辽宁省部分高校实现了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以及各种形式培训的资源整合,建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可以说,对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继续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还有部分高校,在继续教育管理和资源整合上亟待改进。
二、突出行业特色,发掘非学历教育的资源,开创“学历+证书+技能”有机结合的新局面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理念的提出,电力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的进步,对员工岗位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国家也不断完善了各行业的职业标准,部分行业设置了非常严苛的准入条件。在此背景下,非学历教育方面应实行证书教育制度,并构建起证书换学分、证书换学历机制。非学历教育应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学习成就认证制度。属于技能的,通过专门机构或者委托机构,通过鉴定,给予分级证明,大力开发实践基地资源,强调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的实用性;属于知识的,特色优势专业可自行组织考试认可,其它专业可指派或委托有能力、有信誉的学校考试认可,给予成绩证明,作为以后颁发文凭和学历证明的依据。使学历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实用。
截止目前学校已经开展函授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26个专业;自学考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4个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电工、数控操作员等55个工种;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考试:高压试验等4个工种;技术培训:已经与中国国电集团东北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东北公司等多家发电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提供技术培训服务。这些工作既涉及学历教育,也涉及非学历教育,调动使用了学院大量的教师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成为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优化资源结构,促进继续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
(一)在实物资源方面:专兼结合、资源共享
新增实践教学资源充分考虑继续教育的培训需求,发掘原有资源的潜力,整合这些实践教学资源并合理共享,必将给相关行业带来极大的吸引力,保证继续教育的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在中央与地方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沈阳工程学院共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7240万元。按照学院二级学科的布局,建设了适应教学、科研、职业技能培训需要的“电气工程、能源与动力、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电子与测控技术、机械工程、现代管理技术、现代服务技术”等实践教学基地群。
学院现有实践基地建筑面积为43000平方米,拥有72个实验室,8个校内实习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2271万元,台套数达25721台套,40万元以上大型实验设备10件。学生人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万元以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水平要求。
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建设(改造)电缆施工工艺实训室、高电压技术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高压电工实训室、安全生产实训室等多个全日制教学和继续教育共享的实训室,截止目前,完成相关企业培训、考试等项目达一万余人次,实现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实训室实现了和工程实际无缝对接,既满足了企业的培训需求,也改善了全日制学生实验实训场所,使在校学生能在逼真的环境中开展工程训练,满足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教学资源方面:体系完备、保障有力
构建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管理规范、资源集约、资质优良的完整培训体系,在资源整合中造就一支既有扎实的、高起点的、具有前瞻性理论素养,又有开放性、开拓性、创新性实践品格的师资队伍。实现对继续教育不同形式的统一管理,避免不同形式继续教育各自为政、建设重复、机构重叠、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课程的重复,以节约师资力量。实现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本科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育培训体系结构(图1所示)。 1.建设两支高素质队伍
建设一支热爱教育培训、专心研究培训需求的管理团队;聘请校内教学骨干和校外技术型专家,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熟悉现场生产实际的教学团队。重视两项调查研究:以企业培训需求为导向,组织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新装备和新技术使用状况;调研员工基础知识水平状况。
2.建设两类优质资源
以东北区域内相关企业典型设备和技术应用为中心,多方收集现场资料,开发高水平理论教学资源;以企业员工高端技能要求为导向,建设满足资质要求的实践教学资源。
3.创新评价机制,实施了双向考核
企业工程师与授课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答辩形式的技能水平考核;学员和企业共同参与评价教育培训工作,实现“教”“学”双向考核。以考核评价结果为依据,审视培训教学各个环节,查找教学和管理细节问题,促进培训教学提高质量。
4.规划课程建设,储备课程资源
以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自主超前开发建设需求前景良好的培训课程,储备承担新培训项目的能力。
5.依据学员考评业绩,完善培训体系
调查学员岗位技能发展业绩,以考试通过率或返岗后工作实绩为根据,审视培训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检验学、用的真实相关度,凝练教学重点,调整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教学的实效性。
(三)市场资源方面:持续发展、互利互惠
依托电力行业,辐射装备制造业,与企业事业单位签订稳定的培训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打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品牌,通过品牌效应盘活继续教育市场。
学校已和中电投东北分公司、朝阳发电厂、大唐集团调兵山发电公司、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沈阳分公司以及沈阳市属惠涌热电公司等数家能源电力企业和装备制造业签订了稳定的培训协议。这些企业除在学院开展培训外,有的还成为了学校全日制学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建立“强调归属、教学准入、反馈及时、评价科学,互利共赢”的良性管理机制
由于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工程实践性较强,对培训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完善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继续教育指导功能,提高培训教师的归属感,建设院系两级的专业化培训中心,参照反馈信息,加强培训教学管理,实施教学准入制度,继续教育学院建立了稳定的培训教师资源库,对入库培训教师分级管理,制定了合理的激励政策,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如培训教师待遇与培训成果挂钩等,定期召开继续教育工作会议进行全面总结和规划培训工作,促进继续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以此来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见图2所示)。
(一)“强调归属、教学准入”的教师队伍遴选机制
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随着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的改变,也经历了粗放式管理和精细式管理的管理机制转变过程。在电力企业没有大规模改革以前,学校因为占有电力系统院校的强大优势,以及多年来在电力系统职工培训、函授教育、自考教育等方面的历史渊源,借着电力行业相关企业的思维“惯性”,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给人一种持续繁荣的假象,对教师队伍的遴选和管理也十分粗放,没有形成合理的选拔机制和稳定的教师队伍,往往培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训任务一来,随机就抽取教师开展培训,培训效果、教师授课情况也没有系统的评价。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的缺点逐步显露,导致大量的优质教师资源散乱无章,无法形成合力。
针对上述情况,学校逐步建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团体,按照学科归属遴选出了首席培训师、骨干培训师、青年培训师三个梯次的教师队伍,并建立了青年培训师递进至骨干培训师,骨干培训师递进至首席培训的教师上升渠道,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制定出相应的绩效考核激励政策,继续教育学院制定出专门的教师培训、薪资待遇的具体激励措施,为打造继续教育品牌效应提供了教师资源保障。
(二)“反馈及时、评价科学”的教师队伍评价考核机制
已形成了学科专业门类及教育培训水平完备的教师队伍,为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如何激励并导引教师队伍健康发展也是个重要问题,学校在继续教育学院的推动下,逐步构建了三级反馈评价机制。
第一级二级学院报备符合条件教师名单、协调全日制教学冲突,日常评价考核,第二级继续教育学院组织受训单位在课程单元结束后反馈评价,第三级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中心综合评价,三级评价结束后,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对不合格的培训方法及时进行改进,由首席教师负责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包开发及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最大限度满足受训单位诉求。反馈结束后,对不合格的教师队伍进行诫免和调整,对合格以上的教师队伍兑现各项奖励、激励措施,以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学校获益,教师个人获益,企业获得高校继续教育知识红利,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篇6
一、技师学院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升级教育特点
(一)承担着职业技能升级教育的使命
劳动部、财政部《关于规范技师学院管理的有关工作的通知》(劳社厅发[2006]30号)明确提出,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承担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和进修任务。由于属于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组织,所以技师学院一般是在办学基础较好的中等职业学校中发展升级而建立的,侧重于职业技能升级教育的同时兼顾学历教育需求。其基础是中职教育,培养对象在入学前已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基础,因此,技师学院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师资、设备等,都是基于职业升级教育需要设置的,这是技师学院承担终身化职业教育使命,发挥终身化职业教育培训作用的优势所在。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技师学院具备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功能
作为统合多种教育和培训形式的终身化职业教育,必需将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初阶职业教育与职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职业成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完整、连续的职业教育统一体。而技师学院正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分阶段、多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承担着社会各类职业的培训和进修任务,与终身化职业教育的需求对接紧密。
技师学院的教育模式是针对学员来源和职业经验多元化的特点构建的,因此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学习需要,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双重教育目标。同时,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组织开发与职业资格要求相匹配、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根据技师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国家高级工、技师的职业标准,其课程体系由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实训课程构成。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达到高级工与技师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并将德育渗透在各类课程之中,由此完成受教育者在职业准备阶段的知识技能培养教育,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水平;而毕业生在经过两年以上的工作之后,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成果,则可申报技师或高级技师的考评,从而实现其终身职业发展中的职业晋级和职业转换。
(三)技师学院具备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形式
在培养形式上,既有针对在校生开展的全日制职业教育,又有针对社会大众开展的成人职业教育,还有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开展的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此外还有灵活多样的社区教育、下岗职工再就业教育、农民工培训等,同时,针对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面向在校生和社会行业企业人员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培训。
二、技师学院职业教育功能的发展性优势
(一)助推和引领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技师学院的教育培训对象多数是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或具有一定生产一线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已具备某项专业技术或专业领域的生产经验。对他们而言,技师学院的继续教育,是专业理论与技术水平上的升华和职业综合素质再次提升的过程。技师学院以其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发挥专业特色与专长,参与到行业企业具体项目的相关任务中,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服务。
(二)专业结构与培养定位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发展选择
作为一个社会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一样,都有着人格发展、心理发展、情感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需要。在较长时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除了特定职业岗位技能提升的需要外,更需要与人生发展相关联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中包括文化素养、道德素养、思想素养、人际关系素养和心理健康素养等。这就要求教育实施者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而技师学院恰恰能够在较大程度和范围上满足终身职业教育的相关需要。技师学院不仅能够以其综合性的专业结构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选择,更能以其高层次的培养定位为受教育者接受全面良好的素质教育提供可能。
技师学院通过与相关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可为受教育者提供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学历教育机会。在与其他高校开展高层次学历教育方面,可利用技师学院的设备、场地和师资与相关高校的教育资源相结合,联合进行网络教育、函授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经省级教育部门批准后,可以招收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和专科升本科三个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以满足学习着职业技能提升与学历层次提升的需要。
(三)积极开展以专业技术培训为核心的社会人才培训服务项目
作为终身化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形式,技师学院必需积极开展以专业技术培训为核心的社会人才培训服务项目。同时也为教师面向社会技术培训搭建平台,利用专业教师的技术及优势,开展面向社会多功能、多层次的培训服务,尤其是要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与进城农民工的技术培训服务。利用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利条件,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技师学院能够为区域内同类或中职学校的相关专业建设与教学提供师资培训、学生培训等服务活动,为高校同类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从而达成终身化职业教育目标。
三、在终身职业教育中发挥校企合作优势
(一)与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变化紧密衔接
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会干”、“能干”的层面上,而且更注重其综合素质,尤其注重其娴熟高超的实际操作能力。技师学院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经常性地走入企业或将企业相关人员请进学院,开展定期与随机相结合的企业调研,掌握企业技术发展状态;根据企业的需求和人才反馈信息设计或改进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根据企业需要,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参与技术升级,甚至在其中发挥前导性的作用。
(二)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在当前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进行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探索。如,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董事会的合作体制架构,在合作企业内部设立学习岛,在学院内部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实现校企双方的人员融合、设备互用、资源共享,企业人员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其中,主要承担实习实训教学指导任务。在校企共建的理事会与董事会的协调、指导下,统筹相关工作内容,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技师学院学生的顶岗实习教学以及其他社会培训。例如,唐山市技师学院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理事会体制建设中,成立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负责协调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及兼职教师聘任、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先进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员工培训等工作。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进行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定向招生、订单培养等合作,使学生的就业目标与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同时该专业还与具备合作条件的陶瓷生产企业开展“厂中校”试点,通过构建“厂中校”的育人环境,打造“学习岛”实习岗位,形成较为稳定、具有延续性的“学习岛”合作模式。根据在企业环境中实践学习的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编写相关实训指导教材,建立生产性实训管理制度,完善运行办法和考核机制,制订质量评价标准。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对学生提供轮流走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设备条件和技术指导。
篇7
一、微课简介
(一)概念
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是指针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一般称为微课件。
(二)主要特点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短”指教学活动需要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小”指教学内容主题小,资源容量小;“精”指内容精选,设计精心,活动精彩;“悍”指交互性强,应用面广,效果良好。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其碎片化的内容和移动化的传播途径满足了现代人们对学习方式的新需求,为学习者的个性化自主高效学习提供了途径,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组织创造了条件。
二、微课的发展
(一)微课的起源及发展
类似“微课”概念的提出及应用最早可追溯至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 A.McGrew提出了60秒课程的说法。真正意义上的“微课”概念是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他们将原本几十分钟、几个小时的课堂,提炼要点制作成十几分钟的微型视频课堂,他本人也因此被人称作“一分钟教授”。自此,微课以一个正式的概念开始进入全球视野。创作微课,在国外比较著名的有可汗学院(Khan Academy)、TED-Ed、Teachers Tv、InTime、Watch Know Learn等。
(二)国内对微课的探索及应用
国内主要有中国微课网、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官网、VKO微课、第九课堂、博览微课、Skillshare、微众移动校园-微课堂、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平台等。2013年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是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建设和应用的一个典型,众多新闻媒体对微课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与微课相关的研究课题和论文数量呈井喷之势,所以2013年堪称“中国微课元年”。随后,凤凰视频和华南师范大学推出的“凤凰微课”,内容涵盖基础教育、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多个领域。国家开放大学现也建设完成了4000多个五分钟课程,课程时长为5至10分钟,涉及经济学、茶文化、百家姓等近60个系列。
三、微课技术开发
到目前为止,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微课的拍摄与制作技术在硬件和软件上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国际上,主要有美国的LiveScrive SmartPen与瑞典的Anoto智能笔,日本东芝公司设计开发的东芝玲珑微课制作系统等,并已经引进到国内,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录播教室的迅猛发展,也为微课设计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和系统环境。
同时,微课制作方法也得到了普及与发展,录屏软件录制、摄像工具录制、录播教室录制、专业演播室制作、智能笔录制、专用软件录制、iPad录制等一系列微课制作工具深受广大教师喜爱。在微课的形式方面,除传统的视频微课之外,Trivantis公司、Articulate公司等又开发出了更适合用于移动设备上的互动微课开发软件,移动互动微课主要采用课件开发工具进行微课件开发,不再以微视频为主要教学载体,而是更加注重微课的互动设计,利用互动来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相对于传统微课,移动互动微课更易于开发,因占用内存小,更利于在移动设备上存储。
微课件的开发技术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索适合应用于气象教育培训的微课件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气象教育培训微课件开发现状
在气象教育培训领域,微课件开发的设计和应用依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干部学院远程教育中心在研究开发用于气象教育培训微课件的同时,还开展了面向省级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已完成部分移动互动微课及视频微课的开发,气象远程教育微课开发与学习系统正在建设中。
(一)干部学院微课件建设情况
干部学院远程教育中心针对视频微课件和移动互动微课件的特征及制作技术进行了研究,分别使用录屏软件、Lectora软件、Articulate Storyline软件三种工具进行微课件的制作,并将制作完成的微课件应用于手机客户端。由于气象培训微课件客户端尚未建设完成,目前制作的移动互动微课件均为HTML格式,可通过手机浏览器学习。
正在建设的气象远程教育微课开发与学习系统,分为气象远程教育微课开发系统及微课演示系统两部分。其中已完成的微课件以视频微课件为主。
气象远程教育微课开发系统采用C/S架构,包含开发、转换、管理三大功能模块。微课演示系统是基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一代在线教育培训系统。系统由学员管理模块、内容管理模块、任务管理模块、在线学习模块、统计报告模块、过程管理模块、智能搜索模块、社会化学习模块等组成。
学员可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按照提示从浏览器中打开下载客户端到手机中,登录后进入平台学习。客户端支持苹果iOS及Android系统智能手机的专属名称和形象的客户端,支持PC或MAC端的web学员端,页面采用响应式web设计,可通过微信服务号接入平台。
远程教育中心已完成500个视频微课件的制作及部分移动互动微课件的制作,微课件资源建设工作正在持续进行中。
(二)微课件制作培训
为了培养基层气象人才队伍制作课件的能力,丰富气象远程教育平台的教学资源,干部学院通过举办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班,对各省(区、市)气象局从事气象远程教育的课件技术人员进行微课件制作技术方面的培训,并自2013年起连续三年举办微课件评比,将各单位报送的微课件作品进行展示与交流,由专家进行点评,评选出优秀微课件作品。并开设专题,将获奖优秀作品放入中国气象远程教育网供大家交流,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三)各省市微课件资源建设情况
干部学院的微课件制作培训和评比工作,调动了大家制作微课件的积极性,部分省(区、市)已开始着手进行微课件资源建设,大部分单位报送的参赛微课件作品多为依托培训而作,部分获奖微课件已用于培训或本地科普宣传活动中。
2015年福建省气象培训中心依托福建现代化建设气象科技和人才支撑建设工程,申请了福建天气气候多媒体课件制作项目,该项目共25个课件50学时,每个课件包含了多个微课件。运用多媒体元素包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形式,以及动画短片、展示特效等方式对课件内容进行重点及要点的形象阐述。以微课的形式将学习内容模块化、碎片化,每个微课件控制在15分钟左右。
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新疆分院2015年在干部学院的支持下启动了《新疆基层台站学习资源建设》。该项目根据前期对新疆基层的远程学习示范点调查,结合县级综合岗位的培训需求,将开发新疆地区基层亟需的自动站维护微课件和民族理论与政策微课件,自动站维护的课件预计制作9集,民族理论与政策的课件预计做8集,每集控制在15分钟左右。
五、微课为气象教育培训服务的展望
基层气象职工由于平时工作任务繁杂,占用大块时间专门学习较为困难,希望能够利用零碎时间学习,而且目前网站的网络课件仅局限于在电脑上学习,不便于在外工作期间使用其他移动设备翻查阅览,因此开发出可用于手机等移动平台的学习资源很有必要。微课因其网络化、碎片化、视频化、可移动性,正好解决了基层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很有实用需求。
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创新融合共同推动的产物。当今,我们生活在被称为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或微时代的社会里,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易用、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环境的发展为微课发展做好了技术支撑,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微课在气象教育培训领域的应用和服务价值有着广阔前景。
篇8
关键词:教育培训市场 金融资本 终身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是在我国人力资源的大量需求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要求下得以迅猛发展的,特别是金融资本进入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后,给传统的教育培训市场带来变革,迅速地催生了国内巨大的教育培训市场,如何认清现状,趋利避害,是教育培训市场金融资本化后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1、教育培训市场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1.1 教育培训市场的背景
1.1.1 教育培训市场的定义
培训,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是指为达到某一种或某一类特定工作或任务所需要的熟练程度而计划传授所需要的有关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训练。从这个定义可看出,培训的概念是非常宽广的。迄今,培训的界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和模式。
具有现代意义的培训被赋予更多企业培训的使命,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人们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知识的多元化渴求,新的培训形式如:学生假期语言培训、资格认证培训、网络培训等,使得培训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因此,可以将培训概括为:社会上所有人员为适应就业、发展或其它需要而以一定的方式(包括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进行的有关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的一种短期教育活动。
本文所论述的教育培训市场,特指在我国区别于学历教育的那些非学历教育培训,主要指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培训、终身教育等。
1.1.2 人力资源的需求应运了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
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组成部分。教育培训市场目的是培育适应和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需求的劳动力,并有助于促进社会就业目标的实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1)发展教育培训市场是提升劳动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发展教育培训产业有助于提升劳动力素质,并适应产业升级对于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需求。而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的目标中也不难看出,教育事业及人力资源发展的目标对教育培训也提出了更多需求。
(2)发展教育培训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生产(研究与开发)和传播(教育、培训)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从而内在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储存。有研究表明,相比其他资源,人才资源开发弹性是最大的。知识经济中的培训强调因“才”施教,即个人化的培训。
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正是提升劳动力素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空间的确巨大,由于利润丰厚,加上技术和资金方面的进入壁垒都比较低,不仅有传统的大学院校开设了继续教育学院,也催生了许多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加入。因而,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已被公认为“朝阳产业”和最具“钱景”的市场之一。
1.2 教育培训市场的现状与前景
长期以来,由于各类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性质、定位、经营模式、监管机制等一直没有明确,虽然各类培训机构已达数百万家,但主要还是以英语、IT、少儿教育为培训产业的三大支柱。而少儿教育本来应该是公益事业,是属于义务教育范畴的,而教育培训机构的介入使得更多的家长、学生为追逐成绩、分数而纷纷参加各类实习班、冲刺班,不仅加重了家庭的教育成本,更使得我国的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宗旨。而众多教育培训机构在金融资本进入后,纷纷赴美国上市,也使得更多的优质资源流失到海外。
1.2.1 行业美誉度不高
教育是讲良心和道德的行业,诚信是教育培训机构的立校之本。然而,教育培训行业却经常出现诚信危机。因为一些“草台班子”和无合法办学资质培训机构的存在,不诚信经营和欺诈行为时常发生,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培训效果难以令人认可。“倒闭门”等教育培训事故的发生,导致整个行业的负面影响愈演愈烈,投诉越来越多,诚信度急剧下降,行业美誉度差到极限。
1.2.2 国际竞争能力不强、优质资源流失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领军培训机构还很少。中国的自主品牌正在逐渐建立,但比较弱势。培训品牌的格局是:国内像新东方、环球雅思、安博教育这样具有较强实力和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的培训机构为数不多,而且即使是这些教育机构也依然依附在国际品牌的旗帜下,如新东方就是托福考试培训的代表。虽然这些机构成功的在美国上市,但只是给外国投资者带来了利润,并没有使得我国整体教育培训市场得到发展与壮大。中国培训市场这块“巨大蛋糕”,被国外强有力的培训机构及金融资本这把“刀”分去了不少,使得更多的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流失海外。
1.2.3 培训领域单一、加重教育负担
更多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是有逐利性的,不但没有能力去开发有消费者需求的课程,而且只会抄袭、照搬一些成熟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体系,并且利用低廉的价格来吸引学员。而正应该是国家义务教育范畴的中小学教育,却拥挤着众多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课外实习、购买教辅材料、包考高分等现象充斥着教育培训市场。而教育培训机构的介入使得更多的家长、学生为追逐成绩、分数而纷纷参加各类实习班、冲刺班,不仅加重了家庭的教育成本,更使得我国的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宗旨。
知识经济时代大众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单凭学校教育这种针对社会普遍需求的“共性教育”是无法满足的,人们势必会寻求学校教育以外的符合自己爱好、适应自己发展需求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即教育培训。
篇9
497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日前,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批准了201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这次共有48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中高技能人才497人。从2008年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范围以来,共有1286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部委
教育部召开2013年度职成教工作会
3月18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3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总结2012年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职成教战线参与“中国梦”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新一届政府工作要求的思路和举措,部署2013年的重点工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并讲话。
两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推进水利职教改革发展
2月28日,水利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水人事[2013]121号),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意见》明确了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要求加快推进现代水利职业教育体系、水利职业院校办学能力、水利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利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水利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5个重点环节建设,大力实施水利职业资格证书推进计划、水利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计划、基层水利职工文化与专业素质提升工程、水利职业教育“送教下乡”计划、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计划等重点项目。
教育部召开新闻会介绍职教改革创新进展
2月20日,教育部召开新春首场新闻会,介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进展情况。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副司长刘建同、王扬南出席会。据介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在助学政策、综合改革、产教融合、质量建设、基础建设、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已经取得了新进展,突出表现在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上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教育部要求做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等三项国家标准贯彻实施有关工作
1月17日,教育部《关于做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等三项国家标准贯彻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3]2号),决定于2013年2月1日起实施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10月12日批准的《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三项国家标准。
人社部印发《关于做好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
1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做好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9号),决定将原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评估调整为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包括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级重点高级技工学校和国家级重点技师学院评估。
人社部印发2013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印发《2013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明确提出2013年工作重点是: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职业培训,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和职业技能竞赛和开展基础性工作。
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职业教育类2项课题通过鉴定
日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13年3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由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孙伟宏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适应现代化技术工人培养要求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由宁波市教育局张力鸣主持的教育部规划课题《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通过鉴定。
职业教育类22项课题获批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近日,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基金、自筹经费项目立项情况公布,职业教育类研究有22项课题获批立项。
机构
《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
2月27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北京《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该报告是中国职教学会组织编写的全国首份聚焦中职学生发展与就业的报告。报告从第三方的视角观察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促进社会各界了解和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职教社2013赴台职教高级研修班在台开班
3月19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台湾贤德惜福文教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2013赴台职业教育高级研修班”在台北科技大学开班。来自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大陆的16所职业院校和教育机构的23位同志参加了研修班。在台期间,中华职业教育社还将与台北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等19所台湾职业院校和有关单位签订以“学习、合作、交流、研究、服务”为宗旨的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职教学会系统工作平台启用
3月15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关于启用“学会系统工作平台”的通知》(学会[2013]7号)。《通知》指出,工作平台由“学会日常工作平台”、“学会网站建设平台”、“学会资讯服务平台”三个子平台以及“‘职教通’即时通讯工具”共同组成,致力于提升职教学会系统内部日常管理、沟通联络、宣传展示和服务会员的能力与水平。
全国电子商务职教教指委2013年工作会议召开
3月22~23日,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近三年的工作,部署2013年工作任务。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工作会议,部署了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的各项任务。
学校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第一届中芬职业院校虚拟公司技能比赛
3月13日,第一届中芬职业院校虚拟公司技能比赛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这是中芬职业院校间第一次在商科/文科领域开展技能比赛,芬兰FINPEC(芬兰虚拟公司管理中心)对比赛提供技术支持。来自芬兰的两个职业院校代表队,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组成的五个代表队共29名学生参加了比赛。
五所职业院校入选首批“教育部-PPG示范联合培训中心”项目
2月16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出通知,批准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交通运输中等专业学校、山东德州汽车摩托车专修学院、深圳技师学院等5所职业院校成为首批“教育部-PPG示范联合培训中心”项目。该项目是由教育部与庞贝捷漆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PPG)签订的汽车涂装专业校企合作项目协议。根据协议,该中心将培养有现代汽车服务理念的汽车车身涂装专业人才,以满足汽车售后服务市场需求。
劲松职高与法国提莱尔酒店餐饮职高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3月5日,北京劲松职业高级中学与法国提莱尔酒店餐饮职业高中签订合作协议。本次合作是在北京市教委和巴黎学区的共同推动下开展的。双方经过协商,共同确定了未来几年两校的合作方式,包括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和网络课程的共同建设等内容。
淄博职院首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
近日,淄博职业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系申报的“山东省曲霉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山东省科技厅批准立项。
企业
北京两家企业与延庆一职开展校企合作
日前,北京鸿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巴黎汇发型设计有限公司与北京延庆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每年定向为企业培养学生。根据协议,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实习期间学生由校企双向共同管理。企业参与学生考核与评价及教材的开发。
奔腾公司与教育部共建“奔腾ARS汽车实训中心”
2月16日,教育部和奔腾公司共同设立的首批 “奔腾ARS汽车实训中心”名单公布,包括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在内的23所中高职院校入选该项目。根据协议,奔腾公司将为每所建立“奔腾ARS汽车实训中心”的项目院校提供价值约22.68万元人民币的设备和资金支持;为项目院校免费培训2名核心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学模块培训课程,提供每个实训模块对应的实训课程,同时提供学生教材样本和教师上课教案蓝本;为项目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推荐平台;建立项目院校间课程、技术、学术的交流平台,组织项目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和技能竞赛,为与国外同类院校间交流建立沟通的桥梁;结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不定期与学校合作举办贴近市场的新技术培训,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要求保持同步,帮助学校培养出更适合市场竞争的技术人才。
各地
广东要求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3月18日,广东省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从全面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创新职业开发和技能评价体系及促进劳动者就业和职业发展强化服务等方面,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多形式、有计划、全方位确保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和水平。
浙江鼓励学生报考中高职家政服务专业
浙江省教育厅近日发文要求各地各校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鼓励学生报考家政服务专业,并将各地开展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纳入全省年度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各设区市应确定至少2至3所中职学校和1所高职院校,作为本地区家政服务业人才教育培养培训的骨干单位,积极引导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乡镇成校和社区学院多形式开展家政服务与管理人员培养培训,形成家政服务人才的教育培训网络。
甘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
3月22日,甘肃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理顺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通过资源整合,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数调整到200所左右。
湖北规定中职生实习每天不超8小时
近日,湖北省教育厅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学校在完成三分之二的教学计划后,方可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不得超过一年。学校不得安排学生在风险较大,如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和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不适宜学生的岗位顶岗实习;学生每天顶岗实习不得超过8小时。
南京召开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会议
3月1日,南京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布置落实了2013年南京市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相关试点项目工作。南京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南京市职教教研室部分专家,南京晓庄学院等40余个中高职院校负责人参加会议。
常州市科教城签约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3月3日,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教育、青年和体育部,德国(上海)工商协会三方在江苏常州就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签署备忘录。合作内容包括依托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对常州科教城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推动该校与在华德资企业在课程、教学、实习、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合作,引入和实施德国政府认可的国际技师课程、教学和认证,逐步实现受培训的高职学生达到国际公认学士学位水平,合作成立“中德职业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等 。
成都出台《成都市职业教育促进条例》
近日,成都市出台《成都市职业教育促进条例》,以促进成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各地推进高职招生制度改革
篇10
关键词:芬兰警察;职业教育;特色;启示
作者简介:栗长江(1970-),男,河北武邑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警务。
课题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提高国际警务合作执法能力研究”(编号:2011SK52),主持人:栗长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90-04
芬兰位于北欧,人口大约550万人,目前全国共有警力约10,500名,其中着装宣誓警察7,500名,文职人员3,000名。近几年,芬兰警察的组织结构正在发生变革:2010年,芬兰警察最高指挥机构由芬兰国家警察总局更名为芬兰国家警察委员会(National Police Board),并且取消了省级的警察指挥和管理机构。芬兰国家警察委员会隶属芬兰内政部,共包括五大国家警察部门(国家调查局、芬兰安全警察局、国家交通警察局、芬兰警察学院和警察技术中心)和24个地方警察局(还有奥兰德群岛警察局,但由于奥兰德群岛实行自治,警察局隶属地方行政部门领导)。芬兰国家警察委员会位于首都赫尔辛基,现任国家警察总监为裴德儒先生。芬兰国家警察委员会重点有四项职责:一、为全国的警务工作及警务保障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并且进行指挥监督;二、确保人民得到平等的优质的警务服务;三、协调警察机构之间的合作;四、负责全国警察的绩效管理和资源配置。
芬兰警察学院目前是芬兰唯一一所警察院校。2008年1月1日起,位于坦佩雷的芬兰国家警察学校与位于艾斯堡的芬兰警察学院合并,成立新的芬兰警察学院,主校区设在坦佩雷。芬兰警察学院承担以下几项基本任务:一、提高警务人员的警务技能和信息化基础;二、负责警察培训的招募、学生选择和各种培训班的课程设计和实施;三、进行警务领域的研发。芬兰警察学院的核心价值观为:公正公平;专业过硬;服务大众;身心健康。其远景目标为在2020年将芬兰警察学院建设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警察教育培训以及研发机构,促进国内外的安全合作。
一、芬兰警察职业教育的特色
芬兰的警察教育属于典型的职业教育,注重“学以致用”,其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特色。
(一)一体化的教育培训与职务晋升
在芬兰,芬兰警察学院是唯一一所负责警察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警察高等院校,其对学生的选拔要经过能力评估、入学考试和体检等环节。申请者必须具备从事警务工作的职业素养和身体素质、高中以上教育程度,并且至少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等。为了选拔优秀的学生,芬兰警察学院利用微博等社会媒体与申请者交流,再加上最近几年警院学生良好的就业前景,使报考警察学院的学员大幅提高。比如,警察学文凭课程班(专科班)2008年报考者为947人,录取218人;到了2009年报考者猛增到2014人,录取248人;2010年报考者达到2183人,录取365人。报考者的大幅增加使警察学院得以选拔最优秀的学员到警察学院学习。芬兰警察学院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能进入警察队伍,少数进入其他执法部门,不能就业的学生多是由于身体出现了某些不适合从事警务工作的状况,但这样的情况微乎其微。
在芬兰,警院学生毕业入警后其晋升和受到的教育培训是直接挂钩的。警察学文凭课程班的学员进入警队可以直接做高级警员,但是如果维持现状,不继续接受教育培训,直到退休也只能是高级警员。但在职警察要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培训也有严格的工作年限的限制。警察学文凭课程班毕业加入警察队伍后工作两年,经过能力评估和入学考试,可以继续芬兰警长考试课程班的学习。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和实践,经过毕业考核,可以有资格升任警长,警探长和高级警探。芬兰警长考试课程班毕业后工作三年,或者警察学文凭课程班毕业后工作至少七年,经过能力评估和入学考试可以参加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的学习。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分为两个阶段。A阶段需在校连续学习一年半,学业完成后可以有资格升任督查,警探督查和总督察的岗位。处于管理岗位的学员还可以边工作边进修B阶段的课程,为时三年,考核和论文通过后可以获得警务指挥学士学位,有资格升任总督察、警探总督察、副局长以及其他高级领导岗位。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的毕业生还可以在芬兰警察学院继续学习警学高级课程,到与芬兰警察学院合作办学的地方大学申请硕士学位,毕业后方可有资格升任局长。
(二)高效的学分化课程设置与模块化教学设计
目前,芬兰警察学院有四个级别的学历教育课程班,还有一些在职的专业培训班,均实行严格的学分制,且理论课和实践课均实行学分制。警察学文凭班共165学分,其中基础理论学习为95学分,工作实践和毕业论文占70学分。芬兰警长考试课程班共45学分,其中导向性研究2学分,指导下学习32学分,选修课最多3学分,实践任务4学分,实战训练4学分。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共180学分,A阶段126学分,B阶段54学分。警察学文凭班毕业后从事警务工作两年可以申请参加专业进修学习,学分为45学分。与严格的学分制想对应的是警察学院的模块化教学设计。比如,警察学文凭班的基础学习阶段被分成7大模块,每个模块持续六周:1.芬兰社会;2.警务基础;3.顾客服务和前台接待;4.勤务和紧急警务;5.刑事调查基础;6.侦查;7.监控。七大模块的课程学习完毕后立即在实战教官的指导性进行工作锻炼,在实践中深化对所学课程的认知。职业学习阶段包括三大模块:1.课堂学习模块;2.实习模块;3.自主学习模块。这些课程被分成模块,逐个突破,使得课程的连续性得到明显提高。这些模块重点包含以下三大领域的内容:1.勤务活动:警务基础、通讯系统、法律学习、心理学、武力使用;2.犯罪预防:侦查战术、犯罪现场调查、刑法和刑事诉讼法;3.交通:道路交通法和驾驶技术。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A部分包括六大模块:1.基础研究;2.勤务管理;3.刑事侦查管理、4.警察管理;5.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6.见习。学分化课程设置与模块化教学设计有利于知识的连贯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芬兰警察学院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包括课堂教学、现场演练、小组实践、自学、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网络教学。其基本指导原则可以总结为“学中有练,练中有学,学练相长”。
(三)丰富的实践教学与实效的警务实践
芬兰警察学院特别注重学生的实战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别突出实践教学,并把学生的警务实践提到突出的位置。芬兰警察学院拥有先进的实战教学设施,充分保障学员得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街区拥有32个不同的训练场景,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场景的重组。模拟街区还有完备的视频监控设施,即使不到训练现场,也可以通过探头和录音麦克清晰实时了解训练情况。芬兰警察学院还设有警务指挥中心,该指挥中心并非模拟,而是一个真正的指挥中心,坦佩雷市的街区、建筑、警车所在位置均在显示屏上清晰显示。指挥中心发现可疑车辆后可以实时调取该车是否为盗抢车辆以及车主信息等等,为警察学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途径。可以说,“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是芬兰警察学院办学的一大亮点。警察学文凭课程班中,学生在完成七大模块的基础学习阶段后必须到24个地方警察部门中在经验丰富的警察教官的指导下进行7个月的工作实践,让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夯实。然后再回到警察学院进行为期六周的课堂教学,之后再到国家警察部门,比如国家交通警察局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在实习期间还要进行远程学习。之后,回到警察学院再次进行课堂学习和自学,最后完成学业论文。需要指出的是,芬兰的警察体系为芬兰警察学院的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芬兰国家的警察部门属于典型的“条型”,全国警察实行垂直领导,最高指挥机构为芬兰警察委员会,因此,无论学生到地方警察部门进行见习,还是到国家警察部门进行实习,都能得到充分的组织和物质保障。芬兰警长考试课程是在职学习课程,要完成必修课(警察管理、勤务管理、刑事侦查管理)的学习,还要选修语言、指挥等课程。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的学员在完成五大模块的学习后也要到警务实战部门进行见习。“学中练、练中学”成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纽带。
(四)给力的教学保障
芬兰警察学院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得益于给力的教学保障。芬兰警察学院现有员工213名,其中正式员工占百分之九十(约190名)。芬兰警察学院的教职人员分为实战教官和公共课教师。实战教官教授警察专业课程,具有警察身份,着警服,从实战部门选调;公共课教师不具警察身份,为文职雇员。芬兰警察学院的实战教官为91名,占全体员工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在芬兰警察学院,教官和教师占员工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二,教辅人员占百分之十一,科研人员占百分之十三,而行政人员只占百分之二十四。科研人员不仅从事科研,也进行教学活动,并且指导警务指挥学士学位课程班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这样看来,芬兰警察学院的教学和教辅人员占到了全体员工的百分之七十六左右,充分体现了“教学优先”的办学理念。特别是实战教官的数量占全体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之强,为芬兰警察学院开展实战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芬兰警察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实施。警务实战模拟街区功能完备,设施先进,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模拟场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重组,使其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与坦佩雷警察局实时连接的警务指挥系统也为学生进行实战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芬兰警察学院还有警犬训练中心,位于哈米琳娜,负责为芬兰警察购买、训练警犬以及警犬训练员。芬兰警察博物馆就位于坦佩雷的芬兰警察学院校园内,为芬兰警察学院和芬兰警察提供科研支撑和训练活动。
芬兰警察学院还有雄厚的资金支持。2010年,芬兰警察学院的运营资金达到2650万欧元。学生在芬兰警察学院学习期间的住宿、餐饮、警服以及警务装备全部免费供应,而且每月还可以有350欧元的零用钱。如果需要,还可以申请贷款。据折算,芬兰警察学院的学生一般每天花费警察学院160欧元左右,而警务指挥学士学位的学生每天的花费更是高达近260欧元。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以及充足的资金为芬兰警察学院进行教学、科研等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五)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是警察教育培训的核心。新的警察学院组建四年多来,芬兰警察学院院方不断强化质量保证体系(Quality Assurance System)。芬兰警察学院的质量保证体系涉及组织结构、责任分配、办学方法、以及资源配置等警察教育培训及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 具体而言,芬兰警察学院采取双轨制的教育评估机制:在内部,芬兰警察学院采用欧洲近十年来质量管理最为流行的共同评估框架模式(CAF,Common Assessment Framework) 进行自评;在外部,由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进行评估。内部自评首先基于反馈体系,学院把评估指标细化并且印发成册,供员工参照执行。芬兰警察学院通过向学生和员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学院教学、管理等诸多环节的问题。给学生的调查问卷重点针对教育质量和学习氛围,而给员工的问卷则主要针对工作氛围以及内部服务质量。除此之外,学院还对财务、人事管理以及岗位安全等问题进行调查和评估。2012年2月29日,芬兰警察学院成功通过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FINHEEC, The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ouncil )的评估,意味着芬兰警察学院质量保证体系的成功。该评估委员会对芬兰警察学院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估结果有效期为6年,6年之后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要针对给芬兰警察学院所提评估建议的落实情况及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再度评估。
二、芬兰警察职业教育对我国警察教育培训的启示
芬兰警察学院目前还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学规模也不是很大,但是其办学特色有不少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中国的公安本科院校基本都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在职培训为辅。以公安大学为例。多年来,经过几代公大人的努力,公安大学形成了五大鲜明的办学特色,即:“高教与培训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战相结合”,“调研与智库相结合”。[1]这些特色中的有些特色还没有特别落实到位,可以借鉴芬兰警察学院的作法逐步夯实。
(一)优化师资配置,突出“教学”中心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承担着最为直接的任务,因此,科学的师资配置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与芬兰警察学院相比,目前,公安大学的师资配置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比例不够合理,师资短缺的现象在不少系、部明显存在。这种情况并不是公安大学独有的弊端,而是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公安高等院校中。芬兰警察学院的教师和教官占到了全体员工的百分之五十二,教官更是占到了全体员工的百分之四十之强,而我国的公安高等院校行政人员在全体员工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偏高。二是教师缺乏实战背景。我国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高等院校,没有在警务实战一线工作过,因此,缺乏实战经验,不免造成教师本身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这一点在我国唯有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了比较良性的师资配备。该校2007年8月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成为中国警察职业教育改革的开路先锋。该校有专职教官121人、专任教师教员90人、另聘兼职教官196人[2]。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早有呼声“我国警察学校应尽快完成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3],公安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并未形成主流。比如,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在停办了几年学历教育后,今年又继续开始了学历教育。因此,在学历教育模式下如何优化师资配置正是我们需要向芬兰警察学院借鉴的地方。芬兰警察学院的后勤和行政服务许多都通过外包的形式进行了社会化,因此,即保证了所有员工都以“教学”为其中心工作,又解决了行政人员的“臃肿”现象。我国公安高等院校在选调教师时,可以考虑从警务实战部门招聘,而不只是从高等院校招聘,吸收具有实战经验的在职干警加入公安大学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积极完善教师下派锻炼的政策,加强与地方警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并且加强对教师实战锻炼效果的评估。
(二)优化实战教学,确保学、练结合
近年来,公安教育紧紧围绕学生毕业后“干什么”、“能干什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公安特色,强化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和建立了课堂教学与警务实践有机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公安大学为例:为了切实强化实践教学,公安大学在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建立了几十所实践教学基地,并于2011年6月,成立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务实战训练部。警务实战训练部将紧密结公安工作发展形势和警务实战需求,着力抓好实训项目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实训教学实施、警务实战训练研究、与公安实战部门合作等工作,积极推进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这些努力无疑对公安大学实战教学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公安大学以及其他公安高等院校,我们的实战教学还有一些明显不足:一是实践教学和实战还有不少脱节现象。目前,公安大学在实战部门聘请了147名实战教官,但“聘而不用”的现象明显存在,削弱了实战教学的实战效果。公安大学建有警务战训大楼和警务战术模拟街区,为警务实战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但是与芬兰警察学院、联邦调查局国家学院等国外训练部门的模拟训练场所相比,我们的设施功能比较单一,使用频率不高。芬兰警察学院的模拟街区被称作“训练区”(Practice Areas),许多训练场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重新组合,而且街区的监控设配许多都配有麦克风,可以实时收集训练的视频和音频。而且,芬兰警察学院的训练街区向全芬兰警察机构免费开放。访问期间,芬兰国家交通警察正在模拟街区进行实战训练。二是学练结合还有待提高。在工作中学习是芬兰警察学院一个重要理念,在学生的学分中占有很大比例。芬兰警察学院学生的工作锻炼是循序进行的: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后首先到地方警察部门在实战教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锻炼,然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然后再次到国家警察部门进行实习,然后再回到课堂进行学习。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即使在见习和实习期间,学生依然要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切实做到了学练结合。相比之下,公安大学学生的社会见习缺乏指导和评估,效果不甚明显。而学生的毕业实习一般为一学期,实习完毕后面临着各种社会考试,没能再次根据实习效果进行理论上的升华,因而学练结合不够紧密。
参考文献:
[1]办学思路[EB/OL].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