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6 04:2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培训总结

篇1

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教师“信息化”包括现代教育教学意识和信息素养两个方面。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其主要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现代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则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以信息传递为主,而应运用以人为本的策略,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建构和知识的创新。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养成,不是几次讲座、培训就能解决问题的,更不只是信息技术课教师几个人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在高校教育的始终,溶入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之中。目前高校教师本身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教学理都很薄弱,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首先必须在高校教师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培训,使高校教师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教学设计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正确地融人专业课堂教学之中,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工具来灌输知识;使高校教师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现代课堂教学离开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就像传统课堂教学中突然没有了粉笔和黑板一样遗憾和美中不足。只有首先使高校教师真正领悟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观念,并在其教学实践中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现代信息素养,而非机械地模仿。

二、构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

结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制定学生信息素养体系,明确培养目标。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意识、知识、能力和品质等四个方面。

①信息技术意识:主要指导面对现代社会,要有信息第~的意识;面对信息资源竞争,要有信息抢先意识;面对世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要有信息忧患意识;面对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的加速,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②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熟知与信息获取和便用有关的法律、规范。③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选择、获取与传输能力;信息处理、保存与应用能力;信息免疫和批判能力;信息技术的跟踪能力;信息系统安全与防范能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能力。④信息品质:主要包括积极生活态度和高情商;敏感和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和协作精神;信息社会的责任心。

显然,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内涵已经远远超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一门入口课程,必修):各专业在第~学期都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方法,为更好地完成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多信息资源的支持。②高级程序设计类课程(根据具体专业选不同的语言,必修):从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等方面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教育信息化基础课程f多选课):如《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多媒体与教学软件设计》,《数据库技术与中学校园网资源建设与管理》,《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文化与教师素养》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④专业拓展课程(多选课):结合信息技术在各专业的应用特点,拓展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选修课菜单和现代网络化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与素质。

四、加强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点

完善的课程体系只能为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提供可能,确保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全面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

①教材建设。选用国家精品教材和重点教材,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精心编著并出版了系列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如《大学生信息技术素质过关训练》、《计算机文化基础》等,都被省内兄弟院校广泛采用。②实施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改革。开发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建设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供学生预习、复习和自学;废除以前的作业本,实现学生网上在线作业、网上在线答疑辅导和网上学生谈心交流。使学生学习完全与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③实施基于网络环境的实验教学改革。开发设计开放式《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与管理系统,该系统集开放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于一体,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过程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学生提问展开。

互动教学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成立学生兴趣小组,采取学生讨论、演示,使基础好的学生受到更好的锻炼。使基础差的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要令,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步探索总结出“师师”、“师生”、“生生”互动实验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今天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术,明天将被新的软件和技术所代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的提问和对问题的回答都记入平时成绩;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专业发展和兴趣、爱好拓展学习内容,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限于教材、限于书本,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警造校园“信息技术”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

除注重课堂教学外,还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技术”文化环境,环境育人。

①以因特网为基础,使高校学生与有网络的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和大中小学校教师、学生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网上联系,开展网上学习咨询、辅导、答疑、技术讨论、技术革新和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等多方面的交流,并将开展的好坏情况记入学生实践成绩。②以校园网为基础,把教学平台从教室延伸到实验室、办公室、备课室和学生宿舍,改革过去书面作业为网上作业,教师网上答疑辅导、网上批改作业,网上作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刺激性,自然就淡化了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学兴趣,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和创新意识与能力。③结合专业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外活动。在学生中成立“多媒体课件设计兴趣小组”,“网络与计算机维护兴趣小组”等。配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兴趣,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拓展专业方向,培养专业特长。④分年级,分模块开展以信息技术知识和素质为主题的技能比赛。在大一学生中组织计算机基本操作、汉字输入速度和电子文稿编辑比赛;在大二学生中组织程序设计和网页设计比赛;在高年级学生中组织多媒体CA]课件(软件)、动画设计比赛等等,大四学生中开展应用软件开发和毕业设计比赛,构建系统、持续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方》课程和“信息技术”本身的范畴。

(一)队伍建设普遍有所重视,但发展依旧不稳定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建立了一支符合学校自身发展需要且独具特色的政治辅导员队伍,初步形成了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这支队伍的大多数人员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认真负责,能够较好的完成工作。然而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在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对学生政治辅导员的需求相应的增加。

(三)形成了特定的工作机制,但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

随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断完善,各高校逐步形成了特定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了相应的学生辅导员选聘、管理、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特别是在辅导员的选拔、培训、日常管理及考核、激励和监督措施等方面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导致辅导员缺乏组织归属感和工作成就感。在学生工作任务激增的历史背景下,辅导员不得不承担起这样一个维护学校学生工作正常运转的角色,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学生工作。这样的工作状况下,可以想象具体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如何细致,又如何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呢?我

们一直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理念,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二、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学生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现在高校里流行一句话,“只要是学生的事,就是你辅导员的事。”人人皆视之“合情合理”。所以,学校各级行政部门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一个电话,要求辅导员随叫随到。一切看来,都是为了省事,提高办事效率。可是,如果真是这样,工作就可以总体减压了吗?不是,工作还是那么多,只是分配到学校里最弱的教师—辅导员身上而已。辅导员是干什么工作的?可能辅导员自己现在也搞不清楚了。

但是,学生工作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渐复杂繁重,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就业问题、学生助学金资助问题、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学生勤工助学问题、学生宿舍管理问题等等已经演变为一门复杂精深的学问,不是人人皆可为的工作了,不是一人可为的工作了。大学要发展,要生存,就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光靠辅导员一人一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不能因为各级行政部门人手不够,工作繁重,就将学生工作下移过去,似乎找个顶替的人完结了事,造成大家竞相效仿,使得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老师指导和管理,难道就不需要各级行政部门指导和管理吗?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让人人参与学生管理,包括学生自己,这才是正常的大学生活。因此,我建议学生工作应该“细致划分,分工合作”。可将学生工作按类划分为“学生活动组织部”、“学生党员发展部”、“学生宿舍管理部”、“学生体育健身部”、“学生咨询服务部”、“学生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中心”、“学生财政资助部”、“学生学习生活部”、“学生就业指导部”、“学生学籍管理部”、“学生档案管理部”、“学生志愿服务部”、“学生辅导员工作部”等依类来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各部和各中心应以全校学生为服务和管理的对象,互相沟通协调做好学生工作的统计和服务工作。让学生在校园里根据自身发展和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套餐,而不是生活在盲目和迷惘中,不知道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在大学校园里仍像中学一样,等待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将各部门划分清楚后,责任落实到位,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找那个部门。

(二)辅导员工作职责规范化、明确化

辅导员具体是做什么工作的,可依据上文提到的机构实施后推敲拟定。将各部门职责和辅导员的职责同时规范化、明确化,透明化,让学生管理有章可循,有人可依,有责可问。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学生的思想教育,实际上就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指导者和教育者的角色。这需要辅导员有足够的专业功底和学生相通,有足够的耐心和学生沟通,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相处,有深厚的教育思想和学生融合。辅导员不是人人皆可为的工作,需要一定的学术累积和人生经验、人格魅力作为指导的资本。

篇2

首先,感谢公司及领导给予这个机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提示;其次,感谢人力资源部同事的辛勤付出,让我们能够拥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最后,感谢李老师的无私分享。本次培训不仅仅是对一次知识的学习,老师的娴熟与自然,实例的引人入胜,中国古代历史与西方哲学的结合,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深入浅析的剖析,各种小游戏与书本内容的互动,使我深深的沉入到本次学习,结合过去的学习、工作、生活实践,与本次的主题相结合,感慨颇多。

本次课程,李老师主要是结合其个人经历、培训经验及个人思考,带领我们对本书进行了一次梳理,对文中的主要框架、关键内容进行了指点。

对于成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但是,不论从谁的角度,总离不开个体与大众,个人心灵对自己的认可和社会关系对个人的评价,乃至人类历史的评价,都是成功的组成部分,正如儒家对个人价值的成长历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七个习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提供了开发个人和人际效能的渐进、连续和高度整合的方法,让我们依次经历“成熟模式”——由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不断进步。从人一开始的依赖其,通过积极主动(观)、以终为始(为)、要事第一(得),达到个人心理对自己的认可,获得个人领域的成功,也使自己迈入了独立期;然后通过双赢思维(观)、知彼解己(为)、集思广益(得),得到其他人的认同,获得公众领域的成功,标志着人已经完全融入到这个社会,能够与其他人形成完整的共生互赢的状态,也就是互赖期。但人与社会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获得持续不断的进度,整个流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向前,持续推进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强大自己的生理、心智、心灵以及社交情感,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保持身体健康、强壮个人意志和精神,不断推动自己向前行进。

第一个良好习惯是积极主动,传递正能量。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为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通过积极主动,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够解决的事情上,向外传递正能量。

第二个良好习惯是以终为始,也就是以终为始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楚方向。一开始终点就是错的,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使你到达正确的地方。所以,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创造与应用个人及组织使命宣言,并当成是日常生活宪法,以期望的结果及个人重要的价值观,来前瞻引导我们的活动,避免走弯路,事倍功半。

第三个良好习惯是要事第一,提高效率。李老师通过将时间和重要程度划分为象限图,深入为我们分析了各个象限代表的含义及其影响,提示我们将焦点放在第二象限活动上,按照个人的使命宣言、角色、目标及优先次序来规划每周的时间并逐日的实践,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第二类事务来减少第一类事务的数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真正重要事情上,并对不重要的事情说“不”。最后,李老师留给我们一份详尽的每周工作计划表,其详尽程度完全可以成为后续日常生活及工作的计划书,收获较多。

第四个良好习惯是要形成双赢思维,互惠互利才能长久。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互相之间的利益才能建立有效长久的人际关系,追求别人的利益也能招股自己的利益;要想得到更好更长的成果,要以互赖合作代替独立竞争。

第五个良好习惯是要学会知彼解己,即既要知道对方在思考什么,也要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及诉求。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要学会去倾听,事先假设自己是完全不了解,而不要带着主观思想及情绪去倾听。只有先了解了他人,他人才能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双方的思想及意见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彼此才能获得更多的信任与依赖。

第六个良好习惯是集思广益,简单来说就是1+1>2,其基本态度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正如古人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要珍惜别人的差异性及寻求第三变通方案,有差异证明存在进步的空间,通过差异来寻找第三变通方案,解决双方的差异意味着进步。因此,虽然可能团队合作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长期来看,结果必然好于单打独斗。

第七个良好习惯是不断更新。不断更新其实指的就是投资自己,人生最值得投资的就是锻炼自己。通过适当的营养、运动、休息及压力管理来强化自己的身体,通过阅读、写作以及思想来增信心智的成长,由阅读启发性的文字作品、沉思冥想以及祷告、花费时间与大自然相处来提升心灵健康,在重要的人际关系情感账户中持续存款,令我们的社交情感趋向成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断的投资自己,锻炼自己,强大自己的身心。持续开发及更新个人资源去创造更好的产出及产能平衡,同时在更强大的自己的基础上,制定更高更好的目标。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骨干;培训体系

在高校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大背景下,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学生骨干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此处所提到的高校大学生骨干是指在各级各类学生组织中担任相应职务、承担一定职责、履行一定义务,以促进高校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同学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特定学生群体。根据现状,我国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包括各级共青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班级、党支部等学生管理群体。开展学生骨干培训,构建高效的大学生骨干培训体系,是适应高等学校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是提高学生骨干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学生骨干素质与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引进新思维、新理念和新管理方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学生骨干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学生骨干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中坚力量和形象代表,是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但对于部分学生骨干出现的各种不正之风,部分学校和学生本人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一味的让学生骨干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摸索总结,这样只会让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停滞不前。无论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还是学生日常性事务工作,学生骨干在大学生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起到作用:

1.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骨干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优秀的学生骨干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有很好的表率和示范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通过学生骨干的示范作用,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随着“以学生为本”观念的确立,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在很多高校已经逐步实现。

2.促进高校学生工作健康发展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尤其是辅导员明显不足。《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中要求高校要“按照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有些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比高达1:400,甚至更高。面对高校学生工作内容繁杂、任务重的工作现状,学生骨干既是学生工作人员的得力助手,又是广大学生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是学校一些决策和任务的组织执行者。学生工作人员通过学生骨干实现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宣传向导、组织管理和服务沟通等功能,从而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因此,学生骨干队伍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尤其是辅导员队伍的一种重要的补充,成为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力量。所以,培训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精、工作积极、敢于开拓创新的学生骨干队伍,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工作健康发展。

3.增强学生骨干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构建学生骨干培训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骨干培训的开展。有利于培训工作的管理规范化和可操作性,使培训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促进对培训师资力量的发掘和培训师资队伍的形成,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能够增强学生骨干培训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不仅克服目前很多培训工作的随意性,还可以克服目前培训工作出现的培训内容不连贯或者具有重复性的不足,更加注重了培训的针对性。

二、当前大学生骨干培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骨干使用多、培训少,学生骨干培训形式化

学生骨干是具有良好潜质,活跃的,在学生中有影响力、号召力的优秀分子。大部分高校开展学生骨干集中培训,体现了高校学生工作对学生骨干培养的重视。但是,部分人对学生骨干培训不以为然,老师往往重视学生骨干在工作中的热情和工作能力,而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不够重视。学生骨干对这种培训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被动参训,应付了事,达不到预期效果。大家对培训目的认识不够清晰,只在乎形式,不重视效果。学生骨干培训往往趋于形式化,培训课程质量不高。

2.学生骨干培训模式单一化

当前学生骨干培训基本以“讲座”为主要形式。这种形式还是以老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学习方式,缺乏互动。“讲座”这种形式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何在培训中适当地应用这种形式就值得认真考虑。在确定培训内容和课程上,照搬教科书或者网上的培训材料,培训前缺乏必要的调查和分析,特别是在培训模式上创新不足。

3.培训内容不合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的学生骨干培训多呈现以下的倾向:多一般性的培训,忽略分层次性的培训,不能做到按需培训和分类培训,多开展课堂理论的大众化培训,缺乏岗位知识和岗位职责的培训,培训的实践性较差,针对性不强,培训与使用脱节。

4.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培训规范

部分学生骨干一旦选聘结束,会失去先前的拼闯劲和创造力,有的甚至出现能力倒退,包括培训中纪律性不强,随意请假或缺勤较多。缺乏相应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

三、构建高效的学生骨干培训体系

在现代企业中,员工的培训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世界著名的企业如通用电气、IBM、海尔等均有自己独立的培训中心,有一套适合本企业员工的培训体系。因为只有务实、高效的培训体系才能够让员工迅速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让员工明白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所以,对于高校学生骨干也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根据在实际工作中对骨干的培训情况,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培训体系:

1.培训需求分析

学生骨干的培训应该是有目的进行,因此,培训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来指导培训计划的制定,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不会单纯地为培训而培训。培训需求分析从组织(如学生会、班级、党支部等)、工作、个人三个方面进行。组织分析指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和要求。具体是指对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及组织优劣等加以分析,从而估计出学生骨干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工作分析指学生骨干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个人分析是将学生骨干现有的水平与未来对学生骨干能力的要求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培训需求的调查方法通常有:问卷调查法:向需要进行培训的学生骨干发出培训需求问卷,让学生骨干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和个人发展提出培训需求;召开会议法:对不同组织的骨干进行开会,将骨干提出的需求进行归类总结,确定需要培训的内容。

2.培训课程设计

在整个培训体系中,培训课程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根据本文作者在我校学生骨干中所做的培训需求调查发现,尽管在调查中对培训的需求有很多,但归类来看,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知识类的培训通常针对各级组织的新骨干,因为知识类的培训通常是让骨干了解自己从事目前这份工作需要储备哪些知识,了解具体岗位的内容为主,这些知识也包含常识类的知识,例如:管理常识、学校文化、哲学常识等。技能类的培训通常要求学生骨干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应对处理,提高处理各类事件的能力。例如:某学生组织在活动中出现了意外伤害事件,那么该组织的学生骨干能够迅速的做出处理此类事件的决定,首先通知校医院,同时联系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和保卫部门。素质类的培训属于较高层次的培训,此类培训通常是为了开发优秀学生骨干的潜能,通常安排在高年级学生中,因为这部分骨干已经熟悉学校的各项流程,并且有着丰富的经历。一般来说,高层次的学生骨干(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各部部长)主要偏向于知识培训与素质培训,而一般学生骨干(各部门干事)则倾向于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但它最终是由培训者的能力与预期的职能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

3.培训层次划分及培训时间的确定

不同阶段的学生骨干在学校的经历和感受各不相同,所掌握的能力与工作技巧更是差别很大。按不同时间阶段划分为:①岗前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为新生骨干提供基本的任职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通常包组织介绍、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②在岗培训。培训主要是针对正在工作的学生骨干,培训内容主要针对平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通常表现为某项活动的设计、开展和总结。培训时间的确定:按照年级划分的培训,在每学年开学前后,针对学生对一年经验的总结进行培训。按照职务划分的培训主要安排在招收新成员后或组织成员换届结束,及时有效的帮助干部迅速适应新角色并开展工作。但是应避开学校常规活动较多的月份,尝试在假期前后进行集中式的培训, 确保培训的效果不因其他事务干扰。

4.培训方法选择

企业培训中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讲授法、视听法、演示法、游戏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拓展训练法等许多种方法,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特别是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对学生骨干的培训更多采用的是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素质拓展法。

5.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的评估是检验培训是否有效、合理的标准。因此,评估不仅仅是培训结果的评估,还贯穿整个培训过程,最终使培训效果最大化。评估的方法通常有比较法和问卷调查法,比较法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法是针对评估对象培训前后进行比较,衡量培训的效果;横向比较法就是将培训对象和未接受培训对象进行比较,衡量培训的效果。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结构性问卷对与培训有关的因素,如教材内容,讲师与授课方式,培训组织、培训跟进进行调查评价。

四、总结

高校学生骨干队伍的建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积极探索、构建有效的学生骨干培训体系,通过培训一支能力过硬素质优秀的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既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国斌.浅谈高校学生骨干的培训.现代营销.

篇4

高校年鉴作为一种兼具权威性、实用性、综合性特点的工具书,具有存史、资政、教化、育人的作用。能否编成一部高质量的年鉴精品,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质量的编辑队伍。李铁映同志说:“志书是人修的,所以修志人的素质决定着志书的质量。有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志书,志书的质量取决于人才。”这同样适用于高校年鉴,高校年鉴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高校年鉴编纂人员素质的高低,高校编辑队伍建设成为高校年鉴质量提升的关键。要提高年鉴编辑人员的素质,应着重于包括撰稿人、编辑和主编在内的编辑队伍整体编校素质的提高和编校技能的培养,强化其质量意识、责任意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高校年鉴编辑队伍现状与困境

1.撰稿主体属性多为兼职。高校年鉴的撰稿者多为行政管理人员,有不同的岗位职责,工作千头万绪,认为年鉴撰写是额外任务,责任心不够,缺乏专业培训和对年鉴素材的有意积累及精选,资料收集不全,重要内容确实。复制过往条目内容,缺少年度特色。条目内容缺乏规范性和准确性。

2.撰稿内容易写成总结。撰稿者不了解年鉴条目的质量要求和具体标准,把年鉴稿件写成工作总结。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总是从方便原则出发,以工作总结作为条目,概述性条目空话套话过多或多为政治口号,单一性条目缺少资料性和信息含量,对具体举措和成果记录较少,年鉴成了各单位工作总结的改写、汇编。

3.撰稿主体全局和客观意识受限。撰稿者缺乏把握全局的意识和能力。就部门业务工作写部门业务工作,缺乏对全局同类信息的整合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突出或夸大工作业绩,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使表述的事实失实失准。

4.编辑主体沟通统揽意识欠缺。编辑人员不熟悉各单位的业务,加之很少与撰稿人沟通,根本无法确定条目选题,更无法挖掘好的条目,只好不加选择,根据上报的稿件,略做修改,一编了事。

三、高校年鉴编辑队伍建设的现实路径

年鉴编纂质量关系到年鉴的生存和发展,应强化年鉴编辑质量和责任意识,加强年鉴编辑业务素养。重视建立和落实岗位责任等激励竞争机制,按照年鉴编辑内容的工作量,以确保整个年鉴质量为前提,制订工作目标,分解任务,形成总纂和分纂、或编辑部和编辑人员之间既制约又共促的责任机制,明确分工内容、完成时间、责任人员,保证年鉴编纂工作能高质高效运转。

(一)建立相对稳定的年鉴编纂队伍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使得人员流动成为常态,编辑队伍不稳定,新手居多,文字水平不一,缺乏经验,临时指定或更换人员,对任务要求理解不明确。为提高初稿撰写质量,可打破各二级单位分头临时指定年鉴编纂人员的方式,实行年鉴编辑队伍由编辑部直接领导,在各部处聘请熟悉业务情况、具有良好文字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的特约撰稿人,每块条目指定其中一人负责统筹,详尽搜集整合相关资料,提高年鉴的编纂效率和质量。

(二)加强对撰稿人的培训和编纂人员业务素养的提升

通过制定目标,对撰稿人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进行要求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交流撰写经验,探索提高稿件质量的途径,帮助撰稿人提高撰写能力;并定期举办年鉴工作会议、专题讲座、交流座谈会,组织编纂人员参加全国或地方高校年鉴培训交流,不断提高编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帮助其练好内功。并编发年鉴经验材料,宣讲体例,提供范文,总结编纂常见问题校正手册、统一章法,促进编审队伍业务素养不断提升。

(三)构建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和责任工作制度

篇5

【关键词】雅思;高等院校;培训机构;教学模式

1.雅思教学的研究现状

1.1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雅思考试,以其考试内容的多样化、实战性和应用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逐渐为海外高等院校所接受,成为出国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雅思考试成绩不仅反映了考生是否具有赴海外高校学习的资格,更直接的体现了考生能否适应在英语国家的社会生存和生活。目前,越来越多的英联邦国家高等院校为中国巨大的留学市场所吸引,纷纷与中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其合作办学的模式多为3+1和3+2的模式,俗称专升本和专硕连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种雅思培训如雨后春笋般扩展壮大着,或设立雅思考试课程、或建立雅思培训班。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高校雅思教学的方法和特点,显得尤为重要。其实,上述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的雅思培训中教师大多未有参加雅思考试的经历,对雅思考试的熟悉和研究不够,将普通英语教学的方法复制到雅思的教学上来,过于强调对于英语基础的教学而忽略了雅思考试的性质、内容和模式、学生的需求和考试技巧的培训等三大因素。

首先,雅思考试性质决定了它是考生赴国外留学和移民的敲门砖。雅思考试分为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四大模块,且所考内容灵活多变,极为贴近现实且应用性极强。以听力为例,录音中说话者的发音和语速与现实生活和学习毫无差别,丝毫没有刻意或呆板;而听力的场景和内容更都是以现实生活场景为材料,来源于并反映现实生活和学习。这使得雅思考试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一位考生真正的英语水平。此外,雅思考试考点虽然较CET-4,CET-6等考试少,但考试周期短,几乎每半个月都有一次考试。这也就决定了雅思的报考和备考周期都更为灵活。

其次,雅思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考生们以出国为导向,目的性更强。他们迫切需要的不是长期的知识的灌输和分数缓慢的提高,而是短时间内对雅思成绩的提高,这也就是为何学生宁愿掏更多的钱去培训机构补习的原因。但是这样的功利培训也会带来副作用,他们的分数可能会有提升,但是他们的英语却原地不动,甚至变得更差了,因为培训机构更多的是注重考试技巧,如何解题而不是真正的去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相反,高校的雅思教学培训大多是以高校固有的英语教学模式为基础进行的适当改变,但其教学周期长、解题技巧的缺失以及教学模式和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相符合的特点,导致了高校雅思教学毫无吸引力和针对性可言。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雅思教学中抓住雅思考试规律性强的特点,注意对雅思考试解题技巧的训练。但高校亦有培训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特点和资源,只量这些优势和特点以及资源比如:高校的图书馆,高校的英语基础课程,英语角,外教等资源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探索和研究出符合高校出国留学生雅思教学的模式就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

1.2 当前对高校雅思教学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出国留学生雅思教学方面的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为雅思教学对传统英语教学的借鉴和意义等,宏观方面的研究为雅思怎样作为一门课程贯穿到大学三年教育中。

1.2.1 微观研究--雅思考试与传统英语教学和考试之间的研究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雅思考试的四大模块进行单独分析或者研究其考试模式,找出值得国内传统英语教学和考试借鉴的地方。邢亮和汤孝妹(2011)通过对雅思考试听力模块的研究,对真实语言听力资料的选择的必要性和其应用语境的理论进行了探索。他们认为通过情景文化和语言背景分析真实语言资料对学生理解听力材料会有很大的帮助。而陈立新(2009)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对雅思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模式的关联和对比性上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雅思考生共同存在的一些问题,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和测试的变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1.2.2 宏观层次的研究

这一方向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雅思教学的研究,分析当前雅思教学的各种弊端和不足,然后提出相应的宏观的改进方法。王晓明和孟春国(2009)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12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雅思课程建设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高校的雅思课程贯穿大学三年的学习,并且在课程管理、设置、规划、教材的使用、授课材料和授课教师的资质上存在着缺陷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的建设需要多方协作共同推进和加强课程的实践和研究。李勃和陈艳龙(2010)从雅思测试的特点、中外合作办学的雅思教学大纲和理论等方面探讨了雅思教材选用所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雅思教材和辅助教学材料等选用的标准和建议。

2.雅思教学模式的对比和发现

鉴于在前一章节中的分析, 本文的研究重点将放在探索听、说、读、写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对天津市多家主要培训雅思的培训机构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同时对一些高校的雅思教学培训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以天津天狮学院为例),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多年雅思教学的实际经验以及在培训机构学习的经验,以及对两者在教学模式的异同点及优劣性,从而探索出双方互可借鉴和利用,并切实符合高校的雅思教学模式。

2.1 培训机构雅思教学模式

通过笔者的走访和切训学习,了解到天津市主流培训雅思的教育机构,其雅思培训的定位十分清晰,即:通过短时间的集训,帮助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短期内在雅思考试中取得理想的分数。培训周期一般为一个月、二个月和三个月,而雅思课程则根据雅思考试的听、说、读、写四个模块进行课程设置。此外,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极强,像雅思听力会围绕十大场景和十大题型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阅读则围绕十大题型解题技巧进行讲解和练习,写作则以图片类和议论文类分别进行模板和套路的讲解和练习,而口语则是对4个步骤的各类话题及应答套路进行讲解和练习。而所用的教材则是剑桥雅思3-8册,其中的试题不论难度、题型皆出自历年考试;此外,还有一些内部资深讲师撰写的培训教材,这些都是其内部人员通过不停的雅思测试回忆的题目和总结出来的出题的趋势和重点。至于讲课形式,更是丰富多样,绝不拘泥于书本和形式。各模块讲师讲课极具个性、激情和幽默感,风趣且信息量大,互动较多,能够使学生较长时间内集中精力,且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和辅导。此外,培训机构对学生学习状况掌控较强,通过与学生及家长课后和测试后及时沟通和反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并予以改变。再加上学生的成绩一般与教师的工资水平直接挂钩,使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均能保持较强的责任心和认真态度,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但由于每次课一般持续在2-3小时,使得学生难免会出现走神、知识吸收率不高等问题。此外,由于课程周期较短,加之雅思考试四个模块进行分开教学,使得学生很难在学习各模块的同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且即便分数有一定的提升,但往往是听力和阅读的分数提升明显而口语和写作却很难得到提升,而且英语水平实质并未得到有效的提升。

2.2 高校雅思教学模式

高校雅思教学模式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模式,以天津天狮学院为例。07年该校开始进行雅思教学培训,培训的对象为大一和大二学生,但授课老师却没有雅思考试和培训经验,所用教材为新概念,培训时间为晚间培训,培训周期为一年,两年内学生雅思成绩最高分为5.0分。直至2009年,建立国际雅思班,面向社会招生,培训周期仍为一年,所使用的教材多是市面上常见的培训雅思的教育机构出的书籍,师资力量中只有两名教师有雅思考试经验,两年间13名学生雅思成绩的最高分仅为5.5分,但英语基础却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然而其雅思教学仍是照搬高校基础英语的教学模式,讲授课本上的内容且并无针对考试的技巧和解题讲解,课程的活跃度、互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都偏低。除了听、说、读、写四门课程之外,还加入了一些外国文学和文化等与雅思考试并无相关性的课程,以及英语语法,英语词汇等基础性的课程。除此之外,在持续一年的培训周期中,学生每天的上课时间有限,且学生的休息时间与高校的休息放假时间保持同步,这使得学生们前段时间的学期在长假、寒暑假的间隔下大打折扣,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会降低。此外,高校雅思教学教师的课时和学生成绩并无关联关系,无法对教师的雅思教学产生一种激励效应,使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雅思教学和考试解题技巧。教师对学生状态和学习效果的掌控较差,并且沟通较少,使得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学习状态的变化。

2.3 比较和发现

雅思考试对学生的应变、反应、推理、归纳、总结、灵活运用等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如果只有良好的英语基础而缺少解题的技巧是无法取得高分;反之,如果只有有效的解题技巧而无扎实的英语基础,雅思分数虽高,却极端化明显,一般呈现听读分数高而写作和口语分数低的现象。此二种情况均不足以解决学生们的问题和需求,学生虽需要在短期内提高分数,但亦需要将自己的英语基础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如若高校能够借鉴培训机构的相关教学模式,增强课程的针对性,课程设置更加明确,教材的选择更具时效性和实战性,课程周期缩短为一学期,教学更加灵活多变,实行差异化教学,并对教学效果加强控制,加之高校的图书资源、英语角、基础英语课程和外教等资源,亦不失为一大变革。

笔者通过总结在高校雅思教学的经验以及在培训机构访谈和学习的心得,做出以下大胆探索,是否可以实行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在维持原有的听、说、读、写四门独立课程的同时,另将其余课程消减,同时增加新的课程即:将听力和口语课程合二为一形成听说课,阅读和写作课程合二为一形成读写课,从而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们在进行雅思听力十大题型、十大考试场景讲解之后,可以将十大考试场景中的词汇、短语和经典句型用于我们的口语和写作,而这些场景和雅思口语考试中的话题又有一定的重合性。而雅思听力中的十大题型的解题技巧虽不能用于其他模块,但是雅思听力中找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方法、以及录音中的信号词和关键词定位的技巧却可以完整的转移到阅读的解题技巧中去。此外听力录音中相关信号词,即:表转折、递进、强调、对比、结论等词汇却可以完整的应用到我们的口语和写作中,以使我们的句子更加顺畅。而雅思阅读和写作作为书面语,亦有可通之处,在阅读中学习到的推理、总结和归纳能力以及图表题型的解题技巧和出题特点亦可用于写作中图表作文中。而阅读题型中的list of headings(找标题)等题型及解题技巧和词汇给了我们现成的模板,即:段落的首句或者尾句点出段落中心和大意。

通过以上对比和分析以及探索实践发现,虽然高校雅思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弊端性,但是通过对培训机构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加以学习和改进,同时充分发挥和利用好高校所拥有的资源并在课程定位、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程周期、师资力量、教学风格、效果控制等方面予以改变,亦可让雅思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杰克曼.剑桥雅思考试题型透析[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雅思考试与外语教学中的反拨效应[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刘洪波.最简化雅思写作[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48-58.

[4]李勃,陈艳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雅思教材的选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23.

[5]王晓明,孟春国.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3.

篇6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我国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进入高校任教。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国内高等教育专任教师共计149.06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67.02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96%。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的主力军,也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将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正如叶澜所说:“一个墨守成规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分析

虽然青年教师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在质上却没有得到重大突破。在许多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教育教学训练

多数的青年教师“尽管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但是关于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策略、方法的知识却十分有限”,他们的教育知识主要来自于短暂的岗前培训,即使是毕业于师范类院校的教师,由于针对性不同,使得他们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地概括、加工和改造然后传递给学生。

(二)缺乏具体教学活动驾驭力

青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些缺乏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导致出现内容枯燥,缺乏启发性和感染力,不能因材施教;有些缺乏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把握不准确,往往只讲自己擅长的,而忽视学生的需求;有些缺乏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导致课堂节奏松散,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三)缺乏对所教课程深度研究

目前,青年教师并不能很好的对教学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因而也就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完善和提升教学能力。部分教师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方面,对教学工作进行马虎应付;部分教师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教师由于生活所迫,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教学研究得不到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教学改革和创新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四)高校评教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中对于教师专业职称评定、年终考评等评教机制,往往重视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较低,通常是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即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观念,这种倾向必然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一)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培训质量

岗前培训是青年教师上岗前对于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进行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不仅要开设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法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专业课程外,而且要开设思想政治、文化修养等提升教师科学人文素质等辅助课程。在岗前培训中还需加强以“微格训练”为基本模式的实践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更加直观的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快速适应以后的教学工作。

在教师入职后,注重把校内培训与校外进修结合起来,在校内为青年教师选派优秀的老教师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开展教学观摩,授课竞赛等活动;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进行继续深造,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院等进修,参加培训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二)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常规教学能力

高校要根据教师的专业及时安排教师进行指导,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日常教学工作;增加学术研究氛围,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共同备课等形式,为青年教师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迅速成长;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开展教学反思,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教师教学工作的应用性、创造性、情景性,要求教师要不断自省、反思才能不断进步。青年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教学反思工作,将它作为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其次应及时对教学具体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总结。

(四)完善激励制度,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篇7

2018-2019 学年   第 二 学期

姓名

职称

讲师

授课情况

课程名称

授课班级

周学时

总学时

大学英语

9学时

162学时

教研情况

所属系部、

教研组

参加教研活动次数

听课节数

其它活动

公共教学部

9

16

参加学习

培训

 

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骨干教师培训

 

教学成果

获奖情况

技能竞赛

获奖情况

 

2019年度学院教育教学信息化竞赛荣获教学课件一等奖

 

学期教学

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担任18级护理3、4班和17级康复班,共3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共计154个学时的教学任务。由于大学英语这门学科授课周期长,大部分班级授课周期为2—17周,再加上实践课时间需要老师自己和班级协商找到合适的时间,所以每周的教学工作都显得有些繁重。

一、有序展开英语日常教学工作

本学期本人参加英语教研室内部教学会议9次。本人以《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为目标,积极倡导课堂合作学习方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积极研究英语教育教学规律,研究高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总结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加强集体备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英语教研的实效性;追求英语课堂实效,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更新教学观念,为进一步提高我院英语教学质量而扎实开展工作。在工作中体验用技术改变英语教学。

二、积极组织英语教学活动

为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本学期利用实践课时间开展英语歌曲,英语小故事,英语美文等一系列的活动,以活动促进英语教学。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和初赛、复赛的选拔。英语教研室于2019年5月17日晚7:00—8:30在图书楼202会议室举行了以“The Voice of English Reading”为主题的校园英语朗诵比赛(决赛)。进入本次决赛的16组选手从复赛63组中脱颖而出,这些选手们无论是从作品主题、英文功底、团队默契上都让人眼前一亮。

三、积极参加培训

2019年4月17日—20 日公共教学部委派英语教研室郑玲和张会想老师参加了河南省教育厅举办, 郑州商学院承办的“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骨干教师培训”。本次培训旨在加强民办高校专业建设,提高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本次培训班围绕“新文科、大外语、金课堂”,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商务英语金课”的主题,聚焦商务英语专业与课程建设,重点讨论了商务英语专业新国标的实施、应用型高校英语类专业“金课”的打造、“金慕课”的研发设计与教学应用等议题。

回顾这一学年, 由于领导的一直关怀与教育使我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在此说声感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用教育创新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用爱心培育百花盛开,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前进!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计算机等级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219-02

计算机水平与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计算机等级培训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并不断实时更新。这就需要高校增设更多关于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课程。在计算机等级培训模式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时刻注意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了解和自主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和对计算机实践应用的能力。

一、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水平逐渐提高。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也不能只局限在启蒙阶段,需要逐步提高。目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计算机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大众城市的中学,也已经全面开设了计算机这门课程。未来乡村和偏远经济落后的地区,也必将会陆续开设计算机知识课程。因此,高等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等级培训模式,逐渐提升难度,使高校学生计算机整体水平更上一层[1]。

然而,部分民族院校(偏远落后地区学生占比很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仍然比较低下。所以,提高高校计算机等级水平的难度,改变培训模式也是不现实的。只能说是适当改变教学方式,以传统的基础学习为主,以部分实验教学为辅。直接提升存在着“难度”上的差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等级培训模式,越来越注重技能的培养。最早,计算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认知性教育方面。而随着全社会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已然成为了每个领域的操作性工具。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则更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将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的具体操作与应用上。如果高校毕业生不能通过使用计算机解决自身的具体行业问题,那么则说明该高校的计算机培养教育是失败的。高校计算机教育要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着重解决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使其更好地解决自身行业的计算机相关的工作问题[2]。

因此,高等院校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改变计算机等级培训的具体操作模式。无论是考前的培养,亦或是考试难度系数的提高,都是高校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高校计算机等级培训的一般模式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发展的教学模式,它不受空间和实践的限制,更加开放、自主、灵活与平等。而目前高校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讲受型模式

该种教受型模式,指的是老师的讲解授课,与学生的理解、接受。这种同步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同时接受教师的知识讲授,但是教师与学生可以不再同一个地点,教师只需将自身准备好的文本文件、语音、图片、视频等教学内容,通过服务器的形式上传至网络,传递给学生。这种讲课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传授知识,学生为主体认知接纳知识。同时,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可以通过网络方式询问教师,实现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二)逐一辅导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的单一通信与互动。教师将准备的课件上传至服务器,学生自行加载,同时师生间也可以互相交流与沟通。在遇到不懂问题时,也实现了单一的互动,一答一问间更能体现互联网的便捷。这种方式更有专一性与针对性,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自由,教师答疑的专项辅导,既节省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又使教师传授知识的质量与效率有了大大的提升。同时,教师也会拥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更新知识结构,是教学质量更上一层。然而在该教学模式下仍然需要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思考、探索、类比、推断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讨论模式

提倡素质教育的中国,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用新的教育观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任,创建优秀的教学模式,辅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成了必不可少的部分。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也在更新着自身的内容与教育模式。将讨论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到网络教学中,成为了网络教学新的突破。这种讨论方式多半是通过账户管理、文章讨论、相互留言、电子信件等方式实现的。这种讨论模式,需要有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的辅导答疑,而每个人的言论自由,互相争论,充分参与是其应有的特点。网路教学的实行,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当学生遇到难题时,不仅可以咨询专业教师,或通过系统自动答疑,而且学生间也可以畅所欲言、互相分享观点、争辩讨论。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它们的创新思维。

(四)探究性学习模式

大学的讲授模式是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交流互动减少,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拓展师生的交流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言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跟学生的交流,更加了解学生的思维,知识水平与能力,实现在今后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这种学习模式,一般是事先向学生,要求学生解答的。通过回答、讨论、分析等方式,使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讨论学习之中。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被动接受方式与状态,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位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2]。

三、互联网+高校计算机等级培训模式的实践课程开展

无论什么样的学习模式,终究还是给学生学习的,所以所有的教学改革研究也必须回归到教师与学生的身上,否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专业教师要事前依据具体准则,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开设计算机等级培训的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时间开放、自由。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起到不断巩固复习知识的目的,真正的实现教师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这种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更易接受和愿意采纳的。要保障网络教学流畅顺利的进行,就需要学校加强对网络教学系统的维护。这种维护是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共享资源、学习知识的后期保障。

四、互联网+高校计算机等级培训模式的实现方式

针对高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每个专业有每个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等现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出高校计算机等级培训的一般模式,使计算机等级培训既符合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规律,又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对高校学生进行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生毕业之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热爱,强化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思想教育,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3]。

提升高校计算机的授课水平,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实际操作的系统性,提升课程的综合应用。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计算机,并强化其在生活中运用的意识。使高校学生不仅掌握好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将这项技能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之中,为其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的支持。

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意识,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练习。这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行业竞争力,而且会给他们创造更高的价值。

及时更新计算机设备,保证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设备是与时俱进的。有效教学是全面提升高校计算机等级的必要保障。针对高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每个专业有每个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等现状,高校需要深入研究计算机等级培训的方式,并总结出适合学校、适合学生、适应社会的计算机等级培训模式。让这种模式既符合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规律,又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3]。

五、结语

计算机是一项技能,同时也是就业与前途的基本保障。如今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不断提高计算机等级培训的一般模式,用以提升毕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高校计算机等级培训模式也应考虑其自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加强计算机的专业建设,改革教学的传统方法,更新计算机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互联网+高校计算机等级培训的模式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校而异,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何典,等.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7(01):126-128.

篇9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普遍个性心理特征,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表现的一种职业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影响着教学效率,也制约着受教育者的能力结构。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见解。从教学过程出发,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课前钻研与设计能力、课堂表演与调控能力和课后总结与评估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将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能力是大学教师颇具特色的教学能力。也有学者认为,教师能力由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的能力、信息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构成。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发展的潜在力量,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进程,缩短从学生到教师转变的适应期,要设立专门的教师教学培训机构,建立以岗前培训、教学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外出进修培训等多层次有机衔接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一、岗前培训注重宏观与微观相统一

岗前培训的目的,是让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了解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学习高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提高基本素养,并了解其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目标,为其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基础。

敬业是教师师德建设的核心。青年教师有了敬业精神,自然就会恪守职业道德,就会乐于钻研业务。奉献是教师的无私美德。青年教师要树立对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强烈使命感、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忠诚教育事业,做到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尤其是要关爱学生、善待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因此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的职业,献身教育事业是一种崇高的选择。因此,岗前培训工作也需要注意对年轻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为确保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不断提高,学校教师教学培训机构要每年制订教学基本技能培训计划,同时聘请教学理论丰富、实践水平高的退休老教授担任专职的培训指导教师,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平台。

教学基本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以及多媒体教学基本技能。其中,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技能、讲评技能、变化技能、演示技能、提问技能等;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则包括导入技能、强化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试误技能、结束技能等。

青年教师今后都将传道、授业、解惑,所以进行试讲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根据今后工作安排,青年教师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认真准备第一次试讲。试讲时,将由学校教学职能部分根据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并记录在培训考核表中。一方面,评价结果为青年教师的今后努力方向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用于培训结束进行第二次试讲时的比较和参考。

另外,还要注重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是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个性化培训,是各系(部)在学校教师教学培训机构指导下,结合学科、专业、课程开展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各系(部)要每年制订具体的专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针对本单位所开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青年教师熟悉相关课程及对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提高专业知识教学水平、为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技能纯熟的名师的传、帮、带作用,要由各教学单位遴选符合条件的指导教师,通过教学结对指导、教学规范培训等多种形式,搭建专业技能教学交流平台,使青年教师较迅速地熟悉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明确教学任务及要求,较好地进行教材、单元(章节)分析,形成较强的授课能力。指导教师负责对青年教师进行以教学工作为主的全面指导,包括试讲、备课、教学观摩、参加实验等,指导教师在每个学期的期末要为青年教师写一次评语。

每个学期,青年教师所经历的教学工作和培训内容都不尽相同,所以在每学期结束时要进行工作总结。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有“量”与“质”两方面的要求。在“量”的方面,要求按照培训计划完成全部内容,并认真总结和填写考核表。在“质”的方面,要求进行第二次试讲,并与第一次试讲比较,证明教学质量是否提高。

三、鼓励外出进修培训,实现培训形式多元化

要拓宽培训平台,注重把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建立、健全以更新知识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制度,坚持在职为主、形式多样、加强实践的原则,实现有明确目的性和较强针对性的培养,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进修,做国内访问学者,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或高级研讨班,开展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新办专业或新开课程进修培训等,实现培训形式多元化。为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学校应制定青年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提供进修机会,明确支持培训经费、保留学习期间相关福利待遇等,以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进修培训。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64-67.

[2]蒋伟进,国秀琴,姜文.高校教师素质结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1):78-79.

篇10

关键词 高校 教学秘书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05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ust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taff must be improved. As a front-line teaching management staff,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ing secretari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work competency, but also are the powerful guarante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colleges. From the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necessity,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other aspects, the college teaching secretary specialization issu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college; teaching secretary; specialization

1 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内涵的理解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表征着职业设置和社会角色的发展水平。所以,从事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岗位被定义为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也就是说,经过一段时间专业的准备和技能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专业的学习和培训的过程。

2 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的必要性

2.1 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我国高校不断进行扩招,目前高校为了适应市场化的要求,跟上时代步伐,高等教育正在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其办学形式与办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多元化。因此,这要求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的各高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整体教学管理水平。教育部于2013年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决定开展普通高校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其中就有对教学管理队伍的考核要求。教学秘书这一支专业的队伍,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组成部分,在其教学管理组织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其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影响着整个学校教学水平,队伍组成人员专业素质高,知识基础扎实,必将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今后教学秘书的工作必须由经验性、事务性管理向研究性管理转变,将其引入专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其能量。

近年来,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在持续发展,高校的管理中心逐渐下移,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采取校,院两级的管理模式。以至于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变得更加繁杂,工作量逐渐增大,工作难度也进一步提高。同时,全面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很多高校进行探索的一种管理理念,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学管理基层组织的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人数众多,处在基层的教学秘书队伍,其专业化发展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

2.2 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方式向专业化发展

一直以来秘书这个复合型职业对所从事该行业的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高校教学秘书更是秘书这一职业中的一个独特存在的领域。这是一项科学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才能胜任。此项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沟通协调性和辅助参谋性。作为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者,教学秘书负责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教务处反馈的各类教学信息及时收集、归纳、整理,一方面传达给教师和学生,另一方面也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2)知识性和专业性。不同院系的学科专业由于专业性强,课程内容各具特点,这必然要求教学秘书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本学院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以及教学环节的相关内容。其次,教学秘书在工作实际中要应用到诸如高等教育学、秘书学、管理学等知识。

(3)规范性和教育性。为保障教学秩序正常开展,高校教学秘书的管理工作必须遵从教育教学发展规律,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随着改革的发展,教学管理和各项工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教学秘书的工作,在制定目标,组织实施,协助检查,总结反馈的环节循环展开,构成一个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此外,教学秘书的管理工作不仅要对教学计划,教学环节等进行“物”的管理,也要和对“人”的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在科学管理“物”的同时做好“育人”的服务工作。

2.3 当前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的现状要求向专业化发展

教学秘书属于管理岗位人员,目前,这支队伍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在专业结构上,教学秘书由于人员来源多样,很大部分没有经历过教育学和管理学相关专业的学习,严重缺乏教学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其次,由于学生及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加及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导致教学秘书的工作事务越来越繁重,“大多数教学秘书在工作中只是忙于机械应付,管理方式停留在传统的“事务型”和“经验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得不到提高。”其次,教学秘书岗位不受重视,导致其需要和自我价值难以得到满足,从而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造成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稳定性低,流动性大,严重阻碍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建设高素质,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秘书队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3 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建设策略

3.1 积极创设有利的外部环境

3.1.1 正确认识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

领导重视是进行教学秘书专业化建设的前提。各级领导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对其做客观评价和公正认识。教学秘书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是否正常有序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3.1.2 建立健全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管理制度

(1)聘任制度。高校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对教学管理队伍的要求,即“结构合理、素质能力高、服务意识强”的标准来建设专业化的教学秘书队伍,从源头把好选人关。此外,还应根据学生人数合理配备教学秘书数量,以促进教学管理队伍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2)培训制度。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教学秘书的专业化发展,高校应该把加强教学秘书的培训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把对教学秘书的业务培训和进修提高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中,明确规定教学秘书参加学习培训的目标、形式、时间要求和经费来源等等,实现培训的可操作性和规范化、持续化。

(3)激励制度。首先,通过合理的分配方案,使教学秘书群体获得的工资报酬与岗位贡献成正比,给予评定与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拓宽教学秘书工作的发展空间,有效调动教学秘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学校共发展。其次,采取有效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措施,建立正负激励机制,通过目标考核,优劣奖罚公正公开。再次,高校还应建立教学管理研究立项制度,鼓励教学秘书总结教学管理工作经验,研究教学管理理论和实践,撰写教学管理研究论文,提高教学秘书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成就感,促进教学秘书专业化发展,从而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3.2 加强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素质建设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作为高校最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秘书必须增强服务意识,践行服务理念。要转变过去不适应高校发展的陈旧“管人”思想,强化“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管理意识,树立学校教学管理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服务的思想,通过良好的服务促进团结,加强监督,提高效率。

(2)确立主动学习意识。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广大教学秘书只有牢固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才能与时俱进,立足于21世纪高校。同时还要做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实现从知识到能力,到工作水平的提高飞跃。

(3)积极反思总结,提升科研能力。高校教学秘书在工作中要结合自己掌握的教育管理知识,探索出本学院、本岗位管理工作的特点规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撰写文章,将工作实践升华为管理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促使自身由“经验―执行”型向“研究―专家”型转变,促使教学管理工作不断迈向科学化、专业化。

L芑鹣钅浚杭斡ρг捍葱虑啃O钅浚嗪?15B03111 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内涵的理解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表征着职业设置和社会角色的发展水平。所以,从事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岗位被定义为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也就是说,经过一段时间专业的准备和技能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专业的学习和培训的过程。

2 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的必要性

2.1 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我国高校不断进行扩招,目前高校为了适应市场化的要求,跟上时代步伐,高等教育正在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其办学形式与办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多元化。因此,这要求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的各高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整体教学管理水平。教育部于2013年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决定开展普通高校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其中就有对教学管理队伍的考核要求。教学秘书这一支专业的队伍,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组成部分,在其教学管理组织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其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影响着整个学校教学水平,队伍组成人员专业素质高,知识基础扎实,必将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今后教学秘书的工作必须由经验性、事务性管理向研究性管理转变,将其引入专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其能量。

近年来,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在持续发展,高校的管理中心逐渐下移,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采取校,院两级的管理模式。以至于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变得更加繁杂,工作量逐渐增大,工作难度也进一步提高。同时,全面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很多高校进行探索的一种管理理念,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学管理基层组织的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人数众多,处在基层的教学秘书队伍,其专业化发展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

2.2 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方式向专业化发展

一直以来秘书这个复合型职业对所从事该行业的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高校教学秘书更是秘书这一职业中的一个独特存在的领域。这是一项科学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才能胜任。此项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沟通协调性和辅助参谋性。作为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者,教学秘书负责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教务处反馈的各类教学信息及时收集、归纳、整理,一方面传达给教师和学生,另一方面也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2)知识性和专业性。不同院系的学科专业由于专业性强,课程内容各具特点,这必然要求教学秘书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本学院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以及教学环节的相关内容。其次,教学秘书在工作实际中要应用到诸如高等教育学、秘书学、管理学等知识。

(3)规范性和教育性。为保障教学秩序正常开展,高校教学秘书的管理工作必须遵从教育教学发展规律,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随着改革的发展,教学管理和各项工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教学秘书的工作,在制定目标,组织实施,协助检查,总结反馈的环节循环展开,构成一个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此外,教学秘书的管理工作不仅要对教学计划,教学环节等进行“物”的管理,也要和对“人”的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在科学管理“物”的同时做好“育人”的服务工作。

2.3 当前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的现状要求向专业化发展

教学秘书属于管理岗位人员,目前,这支队伍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在专业结构上,教学秘书由于人员来源多样,很大部分没有经历过教育学和管理学相关专业的学习,严重缺乏教学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其次,由于学生及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加及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导致教学秘书的工作事务越来越繁重,“大多数教学秘书在工作中只是忙于机械应付,管理方式停留在传统的“事务型”和“经验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得不到提高。”其次,教学秘书岗位不受重视,导致其需要和自我价值难以得到满足,从而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造成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稳定性低,流动性大,严重阻碍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建设高素质,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秘书队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3 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建设策略

3.1 积极创设有利的外部环境

3.1.1 正确认识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

领导重视是进行教学秘书专业化建设的前提。各级领导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对其做客观评价和公正认识。教学秘书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是否正常有序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3.1.2 建立健全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管理制度

(1)聘任制度。高校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对教学管理队伍的要求,即“结构合理、素质能力高、服务意识强”的标准来建设专业化的教学秘书队伍,从源头把好选人关。此外,还应根据学生人数合理配备教学秘书数量,以促进教学管理队伍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2)培训制度。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教学秘书的专业化发展,高校应该把加强教学秘书的培训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把对教学秘书的业务培训和进修提高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中,明确规定教学秘书参加学习培训的目标、形式、时间要求和经费来源等等,实现培训的可操作性和规范化、持续化。

(3)激励制度。首先,通过合理的分配方案,使教学秘书群体获得的工资报酬与岗位贡献成正比,给予评定与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拓宽教学秘书工作的发展空间,有效调动教学秘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学校共发展。其次,采取有效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措施,建立正负激励机制,通过目标考核,优劣奖罚公正公开。再次,高校还应建立教学管理研究立项制度,鼓励教学秘书总结教学管理工作经验,研究教学管理理论和实践,撰写教学管理研究论文,提高教学秘书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成就感,促进教学秘书专业化发展,从而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3.2 加强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素质建设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作为高校最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秘书必须增强服务意识,践行服务理念。要转变过去不适应高校发展的陈旧“管人”思想,强化“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管理意识,树立学校教学管理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服务的思想,通过良好的服务促进团结,加强监督,提高效率。

(2)确立主动学习意识。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广大教学秘书只有牢固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才能与时俱进,立足于21世纪高校。同时还要做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实现从知识到能力,到工作水平的提高飞跃。

(3)积极反思总结,提升科研能力。高校教学秘书在工作中要结合自己掌握的教育管理知识,探索出本学院、本岗位管理工作的特点规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撰写文章,将工作实践升华为管理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促使自身由“经验―执行”型向“研究―专家”型转变,促使教学管理工作不断迈向科学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周鹃.高校院系教学秘书专业化发展探析[J].文教资料,2007(28).

[2] 韦素玲.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路径[J].黑龙江教育,2012(2).

[3] 张铃.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10(2).

[4] 任丽清.论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J].宁波大学学报,2008(6).

[5] 韦素玲.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