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毕业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4:0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毕业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被略阳县人民医院聘用、招录的全日制中专、大专、本科护理专业毕业生。纳入标准:①身体健康,既往无精神心理障碍。自愿参与。
1.2方法
1.2.1工作分析调查问卷
主要收集聘用招录护士年龄,护士岗位的主要任务,该岗位所需最低教育程度(学历),所需能力,所需个人品质等。本调查中实际发放调查问卷总数为52份,实收取调查问卷数为52份。
1.2.2步骤
整理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招录的不同学历层次护理专业毕业生资料,结合文献设计工作分析调查问卷。给科室护士长发放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了解招录护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收回问卷后分析学历层次与护理毕业生工作能力之间的关系,确定招录护理专业人员的学历层次。
2结果
本调查对象为2011年7月~2013年7月被我院的招聘、录用的全日制中专、大专、本科护理专业毕业生,共计52人,按照学历、工作时间分为3组,年龄18~24岁,中专学历者有21人,大专学历者有30人,本科学历者1人。
2.1工作半年组
本科、大专学历者较中专学历者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急能力强,操作能力差异不大。
2.2工作1年组
本科、大专学历者较中专学历者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强,中专学历者的应急能力、观察能力有一定提升。
2.3工作1年以上组
中专学历者在观察能力、应急能力、操作能力与本科、大专学历者无明显差异,但在理解与表达能力上还存在差距。
3讨论
篇2
成人护理学毕业设计指导模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高等教育改革也与时具进,无论是办学规模、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还是教育观念,个性体现,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毕业设计 (论文)也是成人护理学专业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成人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成教护理学专业专、本科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目前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面上。如何提高学生书写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并启发和鼓励学生排除各种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成为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时间太短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学期初,时间仓促,老师和学生接触较晚,加之指导老师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关系不易融洽,给师生交流和设计过程管理带来困难;学生接触设计(论文)题目较晚,题目又是由指导老师选定,导致学生对题目不能深刻理解,更没时间进行充分的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致使学生兴趣与安排题目严重错位,学生态度消极,工作被动。学生往往不能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有些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已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解还是模模糊糊的,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2.规定太死
因规定太死突出了毕业设计(论文)规格、标准统一的过分苛求与因人而异个性化发展不协调。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程序,都是从指导老师报题目、筛选汇总、公布、学生选题,到学生选题结果汇总、呈报、公布结果,再到指导答疑、论文撰写、成绩评定等环节都做了相应的规定。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3.没考虑学生的感受
长期以来,成人教育的服务机构一直是以教育者的“主人”自居的,从来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打击了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没有体现成人已有实践知识的认知主体地位
目前,成人毕业设计大部分实行约束性的选题,先由指导老师拟定,再由学生在此小范围内选题。选题的创新性不足,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训练,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有的题目太简单,学生不需要太多的努力,短时间内就完成任务;有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太难,学生做不出来,最终应付了事。这些情况都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作用,同时也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构建
为保证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针对传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套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循环指导模式。它贯穿到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整过程,是动态的、循环的、能活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教师”互动指导教学过程。改变的过去单一的关起门来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做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使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充满了人性化和个性化;使成人学生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拓展自己的思维、运用现有知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写出具有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毕业论文。
1.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核心
成年人是一个成熟的人,在学习上,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的目标,选择自己学习需要,更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并选定学习的方法进行持续学习。所以,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核心应该是教学理念上的变革与转换。在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理念上要把“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是引导或左右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挥棒”。而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在教学组织上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以“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来确定指导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改变了传统的由老师指定毕业设计方案,给学生自主选毕业设计方向的权力。“一个人如果个性中具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并且能够把这些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出色地完成这种活动,那就说这个人具有从事这种活的能力。才能就是各种能力独特的结合。如果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并能创造性的杰出的完成相应的活动”。由此可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指导老师以讨论与引导的指导方法相结合的指导教学为特点,体现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互动”作用,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2.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具体环节
准备阶段、理论指导阶段、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1)准备阶段:指导老师的选定。选择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工作能力及有一定科研经验护理学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并对指导老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原则上每位指导老师指导6~8位学生。
(2)理论指导阶段。学生入学的一学期就开设理论课,由理论课主讲老师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全面理论培训。培训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如何确定方向,针对自己所学和兴趣特点进行选题。系统地讲解如何书写毕业论文,以及怎样查阅资料和如何遣词造句,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及对论文进行修改的策略。
(3)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改变传统的指定指导老师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个人兴趣选择指导老师;老师根据教学时了解到的学生情况来决定是否指导某个学生,形成一种“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来选定指导老师。这种指导关系的确定不是由学校安排,也不是由学生或老师单方确定,而是在充分了解,求得互信的基础下确定下来的,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了老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指导关系确定后,学生提前进入相关资料准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调研,结合学生所从事临床工作中接触较多的、体会较深的实践知识,学生自选或在指导老师的启发下初步确定毕业设计方向(或毕业论文选题)。学生带着毕业设计方向,到临床中实施并收集相关数据,尽量做到真题真做。
(4)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订。学生收集好临床数据,在最后一学期与指导老师探讨或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初步确定毕业论文内容纲要。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订。
(5)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在写作中遇到问题及时和指导老师讨论,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随时自问如何去写好这篇论文,自己的这篇论文内容是否紧扣主题、重点是否突出、数据是否充分、结构是否合理。当初稿完成后,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自己评估初稿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怎么去修改好论文直到定稿。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随时和指导老师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及时获得指导和帮助,其内涵就是整个毕业设计都是通过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循环指导模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三、小结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源于临床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其中,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难以下笔。该指导模式是以调查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而构建的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学生特点的、科学、有效、可行的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模式;在运用构建的模式对学生实施指导后,使学生能活的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体现在毕业论文书写中。对提高学生书写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月光,杨景兴,牛春梅.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调适[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03):69-72.
[2]杨诚德.成人教育的学习心理及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6-17.
篇3
【2017年护理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一】 我所学习的是护理专业,转眼之间学生时代就要过去,我即将离开美丽的校园,走上社会,走进医院,而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护士。
本人从XX年进入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就读护理学以来,积极地学习相关的护理知识和认真工作,虽然有成功的泪水,也有失败的辛酸,也有过无法补及的过错。然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使我充分意识的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当我们真正接触到病人后,我发现临床护理和我们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还是存在着差距的,自己不仅要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应具备有受伤观、爱心、奉献精神等。无论如何,在过去在校学习的几年是我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奋斗目标,不断完善自我,不断经历成长磨练的阶段。在其中我曾经努力学习护理相关知识,担任班干、社团干部和舍长时工作认真,与同学友好相处,积极主动参与班集体活动,也荣获奖励;可其中我也迷糊过,踏上过错误的路,但是我一直都在悔悟,它使我拥有动力更努力地完善自我,改正不足,让我的人生更充满信心与动力。
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我给我个人的自我鉴定:在思想上,认真学习,积极向上,要有勇于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定和制度,团结同事,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在学习上要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态度端正,目标明确,不断扩展自我的知识面,提高自思想文化素质;在工作上,我一定能做到对待患者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不迟到不早退,认真仔细做好每一项工作,善于工作,向护士长及资深的老师请教,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生活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条理,严谨生活态度和作风,丰富自己的阅历。让自己所学的护理知识充分运用到临床上,为病人更多的服务,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护理,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人生总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完善,争取克服一切的不足,努力奋斗,朝着目标,做好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我相信只要努力与付出自己一定行!
【2017年护理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二】 本人自参加本科函授学习以来,认真学习医护理论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学院和实习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学员职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勤恳上进,踏实工作,努力使自己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学习与护理实践紧密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为全心全意给患者提供优质护理保障,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树立了良好的护理形象。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和年终考评优秀。
实习期间,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护理查房,熟悉病人病情,规范熟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正确执行医嘱,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能规范书写各类护理文书,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并做好病人出入院评估护理和健康宣教,能做好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工作,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中,术后护理及观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内,外,妇儿及重症监护等各项护理操作,对各科室的急,危,老,重患者,能迅速熟悉病情并做出应对,在抢救工作中,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得到了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同时,本人积极参加各类病例讨论和学术讲座,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对整体护理技术与病房管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护理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学习期间独立撰写的论文《多例XX的护理体会》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国XXX》上;论文《老年性XXX的护理体会》发表在省级刊物《XXXXX》上,被广泛交流。
函授学习期间,我积极参加医学院组织的本科课程的培训,认真研读每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从不迟到早退,各科结业,所有科目考试成绩都很优秀;在读期间我还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学士学位外语考试,成绩居本学区第一。
我立志献身于医疗护理事业!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更加努力,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始终以积极的信念和勤奋的态度,对护理工作满腔热情,将耐心、细心、热心、责任心贯穿于以后的整个护理工作中,在业务方面认真专研,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把学到的新理论新观念及时的运用到护理工作的具体实践,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工作尽职尽责、踏踏实实。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奋斗终身。
【2017年护理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三】 光阴荏苒,转眼间,两年半的护理本科函授学习即将结束,我要感谢三峡大学医学院给了我这次再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回首这两年,是我一生的重要阶段,因为通过再次系统全面的学习护理学专业知识,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全面地提高,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人主要从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专业技能方面总结如下:
在思想品德上,在两年多的学习过程中,我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养成了严谨的学风和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些无形的财富将对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牢记医学生的誓词,努力为祖国卫生医药事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篇4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家卫生部对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政策以及难度都有较大的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护理专业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往往由于基础底子较薄,应试能力较差而较难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由于考试难又导致学习上形成畏难情绪,进一步引起学习兴趣的降低,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本文就中等职业卫校应对护士资格考试进行教学改革并提出对策。
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CLEN)目的是评价护士是否具备护士执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2009年起,国家卫生部对GLEN进行了重大改革,考试对象由原先从业一年在职人员改为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的毕业生。在2010年再次改革,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职称考试分开。此项工作落实推进的主体单位改为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各级卫生职业院校。由于CLEN的通过率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也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这次改革不仅给中职卫校在校毕业生带来更大的压力,而且促使学校专业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思考。
1中职卫生学校生源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1.1招生规模的扩大
随着高校的扩招,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专学校也逐步开始扩招,2006年,我国新人学中职生达650万,到2010年中职学校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无限度招生,在扩招的同时,学校的各种资源配置又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1.2招生标准下降
由于生源数量不足,大部分中等卫校护理专业的招生已取消了分数限制,部分学校十年前学生的人学分数为中考成绩550分左右,而现在只要参加了中考,不考虑分数就可以人学,导致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
1 .3毕业生就业困难
随着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制度。中等卫校护理专业被选择的机会减少,以目前我国的三级甲等医院招工为例,用工单位对学历的基本要求是专科及本科,使中等卫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1.4执业护士认证制度加大了学生的就业难度
以往我国没有执业护士认证制度,只要是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就可以从事护理工作。自从我国实施执业护士认证制度以来,卫校学生毕业后必须通过执业护士认证考试才能从事护理一线工作,而部分学生对执业护士认证考试望而却步,他们担心不通过就无法就业,从而放弃选择中等卫校护理专业。
2变革措施
2.1因材施教,量力而行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各种智力只有认知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主次和轻重之分圈。因此,对于同一班的学生应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临床实际护理问题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神经外科病房发现病人突然出现神志昏迷,呼之不应,该如何处理?存在什么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更能增加其对护理课的兴趣。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应依据他们不同的智力特点、求知态度和学习心理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立足于用,即引导学生在一个新的结构中运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重点培养其动手能力,使其成为技能型人才,这点在实验课中尤其重要。
2.2以学生为本,注重自主性培养
为使中职在校毕业生能够顺利通过CLEN,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上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2.2.1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合作、朋友式的关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应是既合作、又竞争的讨论式气氛。可采用开放型的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体验备课、讲课、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课堂互动活动。在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见解,并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勇于创新,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2.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护理临床工作实际案例为出发点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如解释静脉补钾为什么要控制滴速?血压的生理波动规律以及给高热病人降温的措施有哪些?给病人导尿时要注意什么?如何鉴定血型及如何做到安全输血?从具体案例出发,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到课堂所学知识与护理实际工作信息相关。
3开展行之有效的考试培训班
篇5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增多。随着人口流动所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在研究了众多学者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的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流动人口及受教育权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并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得出完善受教育权益保障迫在眉睫。其次,分析了我国在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的建设成就及法律保障存在的漏洞或不足。再次,根据问题结合原因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提出建议。
研究意义
我国的流动人口是 2世纪 8年代中叶出现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流动人口尤其是流动民工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特殊群体,也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现状分析出发,探究目前造成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缺损的原因,有利于明确我国当前面临的保障困境,探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的对策,促进受教育权益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实现教育和社会的公平,并对维护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及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内研究动态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农民工大军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下是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
陈信勇,蓝邓骏在《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应然与实然》一文指出当前流动人口子女权益缺损主要有几点表现:1.入学条件遭受不公正对待。许多地区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需要很多证明才能申请就读公办学校。虽然国家已经取消借读费,但是还有很多公办学校巧立名目征收类似于借读费的歧视性费用。2.难以平等享有教育资源。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及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造成流动人口子女与优质教育无缘。3.民工子女学校成为歧视源头,并且遭遇义务教育根本价值强烈冲突。4.由于流动人口的工作、居住的流动性使得子女学习过程不稳定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法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3篇)法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3篇)。
李业春在《进城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一文指出:1.辍学和超龄上学现象严重。2.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就读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学习条件特别简陋。3.流动人口子女易产生不健康心理状态,影响对社会的认知,很难产生对社会的认同。
鹿文卿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认为受教育权有缺损体现在受教育待遇上的多个不平等。1.教育经费不足,根据国务院规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供给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直接影响到受教育权的实现。2.教育及教学设施匮乏,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缺乏并且存在安全隐患。3.参加教育及教学活动的不平等,流动人口子女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而无法正常参加某些教学活动。
顾益民,张慧洁在《行政法语境下的流动人口受教育权保障》中通过行政法视野分析认为造成受教育权益缺损原因有:1.县市等基层行政单位所承担的教育财政压力和行政责任与其政治经济和法律地位不成比例,负担沉重。2.缺乏有限的行政监督行为和系统性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教育行政责任人往往是基层县市级的教育管理者,责任追究中裁量空间过宽。
邬雪红,姜国平在《论我国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的司法保护》中详细分析了司法保护的诸多缺陷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的解决。1.宪法不能进入普通司法程序作为法院判案的依据,不能通过宪法予以救济。2.尚未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有时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替代方式对受教育权予以保障。我国民事法律中没有对受教育权予以明确规定,民法理论上也没有关于受教育权的概念。3.受教育权也很难通过行政诉讼救济。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限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行政行为,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而且只有当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特定相对人的受教育权时,行政相对人方可提起行政诉讼。
郑 风,李 娜在《论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完善》中分析了法律保障的不足,认为:1. 我国对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程序性规定较少。2. 法律体系存在内在矛盾并且与现实制度的不配套使受教育权利得不到实现。3. 在教育法体系中,有关保障受教育权的部分比较单薄,对侵犯受教育权所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法律救济途径的规定还比较模糊。
顾倩在《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中认为需要扩展法律保障范围以及完善司法救济制度。1.修改部分法规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并制定一部切实保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法》。2.增加行政诉讼救济途径并确立民事诉讼赔偿制度,当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受到除行政机关和公立学校以外的平等民事主体侵犯时,应当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认为应该建立宪法诉讼保障制度。
李业春在《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一文认为应该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定《义务教育经费法》,保证教育经费的合理、足额的投入与使用。制定一部切实保护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法》并完善《义务教育法》。
鹿文卿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提出可以可以采用公益诉讼的救济方式,公民、社会团体及国家机关都可以作为原告,以 行政不作为 为诉因,以侵犯受教育权的主体为被告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属于弱势群体,当个人诉求利益遇到困难时,国家应当提供一种公益诉讼以实现他们的诉求,维护他们的权利。
陈思琦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探析》中提出应该加强教育法规的可操作性并且制定《教育经费法》规范教育财政投入法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3篇)工作报告。增加中央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总体投入及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种教育经费监督机制,明确违反教育经费法的法律责任。逐步扩大对行政诉讼法中作为保护范围的 合法权益 的解释 ,放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国外研究动态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1944 年教育法案》,明令废除学校教育中的双轨制,确立人人享有最低限度的平等受教育福利权。2世纪 6年代以来,教育平等的立法理念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1967 年的《儿童和他们的小学》强调政府更加关注教育机会和社会协调,减少社会阶层之间的屏障,通过国家干预,突破因社会经济障碍而陷入贫困的儿童无法摆脱困境的恶性循环,对于那些处于 教育优先区 的贫困与处境不利儿童给予额外的教育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民主化,确保不会有人因贫穷等问题而丧失接受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受教育权,2017 年颁布的《儿童法案》,采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儿童权利,包括卫生权利和平等受教育权等。
美国的 教育券 计划。美国一些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条件比较优越、历史比较悠久、牌子比较响亮且又有政府保障的学校,反而不如一些私立学校和条件不利学校更具创新精神。为了实现公平竞争,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学校均衡发展,在部分地区采取了诸如 自由择校 和 教育券 等制度,把国家的人均教育经费以 教育券 的形式发给学生家长,由他们自由选择自己信任的学校,达到学校在竞争中的均衡。
美国的特许学校运行办法。学校要和教育管理部门签订一个合同,学校要对学生承担责任,公共管理部分就把本地的学生经费给该学校。根据特许学校法,民间也可以兴办,民间兴办的学校可以从国家获得公共经费。特许学校被认为是公办学校,不得收取学费,也不得用任何理由拒绝一个在该学区的申请者。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
主要研究内容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问题。首先通过分析众多学者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制度建设的文献的基础上,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并分析了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的重大意义。其次,阐述了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的历史进步及其如今面临的困境,概括了我国近年来在法律在政策对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做出的努力,并通过调查得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从法律保障、政策、学校、家庭和自身因素分别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难实现的原因,进而就完善其宪法、民事、行政法律保障提出对策和设想。
创新之处
研究内容的创新:当前,学术界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制度从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研究相对较多,从法律角度研究的比较少。而我国的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制度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在研究内容上就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
我国护理学本科培育的是有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的综合型护理人才法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3篇)法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3篇)。教育重在培养质量 ,既要关注护理学本科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又要强调其科研实践能力。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学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开题报告是护理学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护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所要研究的问题,并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的过程。开题报告的撰写是训练护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1〕。本文对 2017~2017 级某中医院校的 243 名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开题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以期对提高中医护理学本科生开题报告撰写质量进行深层次地探讨。
研究对象
级、2017 级及 2017 级 3 届中医护理学本科毕业生共 243名,其中 2017 级 62 名,2017 级 74 名 ,2017 级 107 名 。 均为国家高考统一招生,学制4年。
方法
依据选题范围、科研设计及撰写方法3 个方面对 243 份开题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开题报告由资深护理专家与护理学院专职教师依据评分表评分。采用SPSS13.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选题范围243份开题报告所涉及的选题范围见表1和表2。
科研设计 开题报告中实验性研究占 86.7%,均为临床试验,调查研究占29.3%,无研究设计开题报告占 42.28%。其中,实验性研究设计,明确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占85.1%, 随机占17.7%;正确设置对照的占 79.68%。
开题报告撰写情况 243 份开题报告撰写存在问题详见表 3。
讨论
选题范围
从表 1、表 2 中见开题报告选题范围较大 ,其中 ,临床护理最多,占34.98%,其他为中医护理占 19.75%,社区护理最少仅为3.29%。 中医护理中,中医技术操作技能最受关注,涉及内容包括静脉炎防治、穴位按压、腹部按摩等中医专科护理技术,占中医护理选题方向的87.5%。 中医护理学本科生开题报告选题范围较广泛,特别是涉及到中医护理及临床护理的内容较多。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穴位按压及各种防治静脉炎的中医护理操作方法最受关注,占中医护理选题的 87.5%,这不仅表明中医院校护理学本科生对本专业的重视度及理解力,更说明护生选题能从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 对本专业的操作技能勤思考与研究,而以社区护理作为选题方向的最少,可能与护生对社区了解不够有关。心理护理占选题方向的18.52%, 这与当今社会更重视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有关。
开题报告撰写质量
开题报告中需要详细论述的内容包括选题的目的和依据;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并附有主要参考文献;自己的设想以及课题的学术和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的基本内容、构思及预期达到的水平;所需的科研条件,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 ;论文工作计划
对策
实行导师制的论文指导
篇6
关键词:“8S”理论;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纵观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2011-2015年)指出:护理事业的主要目标正在由前一个五年的“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向“‘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发生改变。
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拟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培养出的五年护理毕业生在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等刚性素养方面,人文素养、行为习惯和心理素养等软性素养与优质护理服务的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已经成为五年制护理毕业生顺利就业的瓶颈。护理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实用型护理人才的教育,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不仅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养,这是为人之本,从业之基,执业之要。未来护理人才的竞争将是在硬性护理技术基础上软性护理素养的较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渴望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这无疑对护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尝试将企业上广泛应用的“8S”理论尝试性引入到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通过有效干预,着重培养、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软性素养,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目的。
五年制护理学生在校的学习中,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培养上侧重实施“前4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操作技能等刚性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护理的基本功;在软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上侧重“后4S”(素养、安全、节约、学习),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内涵,培养他们的隐性素养。
(一)运用“前4S”管理 理论操作要兼顾
课程的设置,可以将护理教育课程分为普通类(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类(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人际沟通、护理礼仪、计算机等)及专业类(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三大模块,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组合。课程的实施,采取学分制的形式、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办法,以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组织教学,使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脱离旧有模式。
实训基地要营造真实的医院氛围,尽可能贴近医院、贴近临床,从技术、管理水准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模拟医院环境,并突出职业素质训练,让护理学生在一个仿真的医院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训,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清洁习惯开始。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组长监督学生清扫实训场地,维护保养医疗设备。清扫要全面彻底,以保证保持实训室干净明亮。实训过程,注重强化基础训练,动作规范,举止得体,指导老师要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让学生勤于动手,严格管理,形成真实医院工作环境的氛围,在实训课日常教学的最后一个程序,指导老师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加以改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训基本功,长久规范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运用“后4S”管理 提升学生软性素质
以活动教育人,以形象影响人。中高职学生来校绝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技能,还必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是一种软实力,是隐形的,是护生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气息,良好的人文素质,能超越药物的治疗,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学人文主要靠内化,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就是一个良好的内化过程。我们应加强对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学科知识的灌输,使护理专业教师能有意识地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讲授专业同时,润物无声地提高护士生的人文修养。
高职学校跟初中、高中不同,专业知识、人文素质的学习培养不仅仅拘泥于课堂,学习很重要,但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通过第二课堂----“校园课堂”开展专业兴趣小组,演讲、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人文丰厚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质,实现教育目标。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着力从制度、精神、环境、行为等方面构建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在护理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以第三课堂----社会课堂为外延。现实的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的说教对人的教育效果更深刻、更持久。可以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医院,进社区、福利院,护理实践基地等社会场所,开展参观学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对护理职业崇高性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从而端正学习护理的态度,树立牢固的护理专业思想。
目前,高职护理学生的培养模式仍然是常规的以理论教授为主、而且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研室与医院教学长期分离,高职护理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未来护理人才的竞争将是在精湛护理技术基础上人文素养和心理素养的较量。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一员,肩负着为医疗卫生行业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的使命,护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向医疗机构培养合格护理人才。将“8S”理论引入到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可以在提高其刚性柔性职业素养,锻炼其职业能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护理职业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教育科学 2007-01-01
[2]《学习“8S” 管理精髓的心得》(沈玲 企业信箱 2008年12月19日)
[3]《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潍坊市某护理学校为例》(邱建明 鲁东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2015年1月)
[4]《木桶理论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阚师鹏 价值工程 2004年第9卷)
[5]《浅谈“新木桶理论”在护理队伍管理中的运用》(蔡红霞 大家健康 2013年5月)
[6]《新解木桶理论与企业培训的重点》(周俊 培训广场 2008年6月)
篇7
随着我国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社会保障在稳定社会、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从1999年教育部增设了该专业以来,目前我国已有142所高等本科院校,开设了该专业。但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发展更多地表现为数量规模的扩张,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方向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导致我国社会保障领域高素质人才仍然紧缺。据2005年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负责人会议关于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毕业生无法找到本专业对口的工作。为改善我国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提升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实现社会保障领域的供求均衡,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因此,本论文立足于比较中日两国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研究,系统分析中日两国社会保障专业的差异性,并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职业规划等方面探讨差异存在的原因,总结日本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笔者将通过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学术论文及报告研究成果应用到我国社会保障专业,增强我国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率,更有利于本专业的长足发展和特色的形成。
二、我国社会保障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专业于1999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院校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已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教育体系,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每年约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近6000人。尽管社会保障的学科体系和人才供给体系已初步形成,但现阶段我国的各级政府、社会经办机构、社区管理等各部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缺口问题仍然十分严峻。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毕业后却难以找到对口的就业岗位,使该专业成了学生想爱却爱不起来的专业。总体而言我国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以及对专业的合理认识和定位。具体原因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总结。第一,课程体系设计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该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往往偏重理论课程,其所占的比率高达85%左右,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过低。第二,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尤其是在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上没有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第三,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不合理。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难于脱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实践课程缺乏系统全面的教材,使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没有取得效果。第四,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过于滞后,高仿真的实训课程难以实施,影响实践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第五,缺乏校企合作,使一些针对具体岗位的技能训练难以进行。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不足,严重影响了就业。
三、日本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
(一)从第一志愿入学率把关人才入口
据日本学者对日本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2014年的新生中,90%以上的学生均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另外,对该专业老师进行的访问调查显示,近5年来该专业的录取以第一志愿入学的比例均在80%以上,并且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认同度非常高,都是在充分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和就业岗位等情况后,选择的专业。因此在学习专业内容和相关实践时,没有排斥和不接受的心理,大部分学生都是以积极的心态吸取知识和技能。
(二)管理机构健全
日本政府为统筹全国社会福祉专业的发展,成立了诸多相关管理规划部门和科研机构。1994年日本成立了“日本福祉教育、志愿者学习学会”,1999年教育部在高中教育中成立了福祉科,从2003年起,负责高中社会福祉的教育内容。2001年全国社会福祉协议会下设了“推进以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福祉教育、学习活动的策略研究委员会”这些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成立,促进了福祉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三)教育内容完整、教育机构健全
日本福祉教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21年的“新教育运动”,当时出现了福祉教育的雏形。到了战后1949年以后,关于福祉教育进行了正式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福祉教育实现了快速成长和发展。目前的福祉教育,横向上和纵向上都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纵向上,日本的福祉教育从家庭的幼儿教育一致延伸到实行终身教育机制的老年教育;横向上,包括负责专业教育的学校,还有负责一般福祉教育的市民公馆、企业、社会福祉协议会、民间组织等。日本福祉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机构的多样化,还包括教育内容的系统化。
高中的福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社会福祉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所学课程包括社会福祉基础、护理福祉基础、交流技术、生活支援技术、护理过程、护理综合演习、护理学习、身心的理解、福祉信息活用。
大学开设的福祉课程一般分为护理福祉和社会福祉两类。社会福祉课程和护理福祉课程均由综合教育科目、专业基础科目、专业教育三个模块构成。综合教育模块包括基础教育、健康教育、交流沟通科目、教养科目四个部门;专业教育部分包括护理福祉士养成演习Ⅰ、Ⅱ两门课程。
(四)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立
日本政府为了使社会福祉专业的学生具备实际操作技能,更快适应福祉类工作岗位,同时也为了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特建立了实践环节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社会福祉专业毕业生为对象的短期培养机构,另一种是以普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为培养对象的普通培训机构。日本厚生劳动省规定了最低培训时间和内容。
(五)成立福祉人才的招聘网、设立福祉人才服务中心
日本政府为了社会福祉专业的毕业生及具有相关资格的求职者能够更快找到对口的工作,同时也为了使用人单位及时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全国各地设立了福祉人才服务中心,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福祉人才供应网络和求职平台。福祉人才服务中心免费为社会福祉等相关资格的人员介绍工作,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和培训。
(六)通过拉动服务需求刺激人才需求
日本为提高福祉机构的利用率,使有需求的国民都能消费得起,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强制规定福祉机构的消费价格。为满足中低收入阶层的福祉需求,同时也为进一步扩充福祉服务的覆盖面,日本政府首先将各福祉机构的利用价格进行统一调控。为了进一步满足各类群体的多样化需求,鼓励福祉机构拓展多样化服务,从而使利用人数迅速增加,拉动福祉机构的服务需求,使福祉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
四、提高我国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一)从义务教育抓起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中尚未触及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衷毕业生对社会保障完全不了解。甚至高中毕业生也没有接触过社会保障的相关教育。而日本中小学阶段便开设了社会保障相关内容的教育。建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增加民生教育特别是社会保障教育的内容。
(二)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中设置社会保障基础教育
目前国家尚未在高等教育中要求设置社会保障的相关教育。非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中没有涉及社会保障的相关内容。选修课中也很少有院校设置社会保障的相关课程。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缺乏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导致全社会对社会保障的了解程度极低,影响社会对该专业认知度十分低。
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比例仅为1:7300,并且社会保障的专门性大学至今没有成立。而日本不仅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社会保障专业,而且专门的大学也有数十所,可见日本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正是我国社会保障专业设置起步晚,社会认可度低,导致专业的发展较慢。
(三)通过构建实践基地充实实践教学
我国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方面,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方式开设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按照基础实践、专业技能实践、毕业综合实践的顺序开展。但实践课程的具体实施环节由于缺少对口的实践单位和专业的培训机构,使实践环节的设计难以真正落实。另外,各院校实践教学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资金和场地支持由于该专业学生规模小、数量少而不受重视。这些条件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急需改善环境,避免陷入恶性循环。应借鉴日本经验,构建专门的培训机构,为学生实践提供稳定的平台和支撑。
篇8
2017护理毕业自我鉴定范文一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医院的半年实习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向带教老师学习,关心病人。实习期间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书本的理论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都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在各科室轮转的实习工作中,我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护理查房,熟悉病人病情,能正确回答带教老师提问,规范熟练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正确执行医嘱,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能规范书写各类护理文书,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并做好病人出入院评估护理和健康宣教,做好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工作,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中术后护理及观察。
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内外妇儿及重症监护等各项护理操作。对各科室的急、危、老、重患者,能迅速熟悉病情并做出应对,在抢救工作中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得到了患者的信赖和好评。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各类病例讨论和学术讲座,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对整体护理技术与病房管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半年多的护理工作实习,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带教下,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法律法规,并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事故护理条例培训,多次参加护理人员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意识到丰富法律知识,增强安全保护意识,护理人员懂法、用法、依法能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通过半年多的实习,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做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
2017护理毕业自我鉴定范文二
本人自参加本科函授学习以来,认真学习医护理论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学院和实习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学员职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勤恳上进,踏实工作,努力使自己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学习与护理实践紧密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为全心全意给患者提供优质护理保障,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树立了良好的护理形象。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和年终考评优秀。
实习期间,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护理查房,熟悉病人病情,规范熟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正确执行医嘱,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能规范书写各类护理文书,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并做好病人出入院评估护理和健康宣教,能做好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工作,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中,术后护理及观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内,外,妇儿及重症监护等各项护理操作,对各科室的急,危,老,重患者,能迅速熟悉病情并做出应对,在抢救工作中,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得到了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同时,本人积极参加各类病例讨论和学术讲座,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对整体护理技术与病房管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护理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学习期间独立撰写的论文《多例XX的护理体会》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国XXX》上;论文《老年性XXX的护理体会》发表在省级刊物《XXXXX》上,被广泛交流。
篇9
一、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
1.迅速融入基层工作
选派一位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精、理论强、有责任心的骨干民警担当实习期的指导老师,参与学习指导的全过程。从熟悉单位总体情况、辖区情况、学习派出所工作规范、记写实习日记、了解接处警流程和参与办理案件等方面着手,让学生尽快融入自已所处的新环境。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师傅的传授内容都进行精心安排,以派出所实际工作应用为主线,把公安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穿插到具体案件的办理和各种警务活动的过程中。实习指导能够有的放矢,以提高警察院校毕业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为主,特别注意通过民警师傅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去影响毕业生,以“与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理念教育他们。
2.脚踏实地做人做事
在派出所实习,既是学习做事情,更是学习做人。每当民警师傅指导讲解的时候,学生都应该非常积极的学习思考,并积极主动要求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不能够好高骛远。实际上,派出所工作也不可能会根据专业来定岗位,只要是工作需要就服从安排。民警师傅一般都是喜欢踏实好问的学生的,对学生的问题一般不但很乐意回答,往往也还可能将自己的办案经验甚至绝活传授给学生。初到派出所实习,接触到的有些时书本里从未接触过的新情况、新现象。有时候工作一项接着一项,任务很紧,为了能够尽快地适应派出所工作需要,必须多干多学,甚至经常要放弃休息时间。实习生只有充分利用实习的机会积极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才能够迅速增长才干,丰富经验。
3.注重实践积累和提高
派出所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治安专业的、侦查专业的,或者是还是其他什么公安专业的都具有“应用”的特点、“动手”的特性。派出所以“真案件、真环境、真警械、真流程”的方式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环境和指导,培养他们将派出所的实际各种警务活动中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获得责任意识、合作意识,从而能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以指导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办理各种警务活动过程中通过指导民警的身传言教、身体力行地随时指导而使学生迅速地了解并掌握一些工作细节和窍门。每完成一个具体实习内容,经历一个实习阶段,民警指导老师多及时给予准确点评,对反映出的的问题及时讲解。整个过程多采取鼓励法教学,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养成学生认真、负责、细致、耐心的优良习惯,具备严字当头,一丝不苟的精神,这是消除一切错误在实习过程中,确保毕业实习质量的关键之一。
二、加强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1.建立运行良好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网络
学生的毕业实习,是其走向社会和就业前的必经阶段,也是一个“预就业”的过程,除了要按照实纲要求完成全部实习任务之外,还应该学习和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必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各系(部)应根据所属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具体情况,制订本系(部)毕业实习指导(联系)与过程控制和管理办法,办法中应明确规定带队指导教师的职责、职称要求、指导时数和次数,基层派出所巡查的时数和次数等。带队指导教师应按要求做好学生毕业实习指导和联系工作并做好记录,以各种通信方式进行的指导和联系,应将指导和联系内容格式化,即跟踪记录表、联系及指导工作情况记录表准确反映带队教师管理监督的情况,也方便今后的监督和检查。
建立健全分级管理体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搭建起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管理网络应该包括学校教务处、系部、实习派出所以及实习学生四个层次,建立学校教务处—系部—实习派出所—实习学生四位一体的管理网络,及时上传下达,定时反馈信息,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调整解决。
2.实习前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开展专题讲座,保证实习质量
根据公安专业特点,有必要在学生确定实习任务后,进行为期2~3天的实习前强化训练,主要内容包括治安和侦查专业课的各种基本业务和派出所必须的常规业务技能。并请各学科专家开展一些相关的专题讲座,从而保证取得良好的毕业实习效果。
3.加强过程控制与管理,完善实习检查制度,监督和改进实习教学工作
实习巡查是学校联系派出所和实习学生的纽带。毕业实习派出所的民警业务能力、水平,派出所工作生活环境、条件、派出所经费等诸多因素对于能否按质按量完成实习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学院领导、专家和教学以及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组成实习检查小组,通过实习小组负责人对各实习点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依据各系(部)报送的学生毕业综合实践实施计划表,从实习开始后即采取实地巡查和电话询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程跟踪检查。实地巡查由教务处会同督导处指定检查单位,系(部)派员参加;电话询查由教务处、督导处随机确定检查对象,每周与各专业数名学生及其指导教师或单位实习主管部门进行电话联系。实地巡查和电话询查均有详细情况记载,每两周左右汇总一次并进行通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系(部)共同研究解决。并充分发挥带队教师的作用,可采取实地巡视或不定期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进行,以随时监控学生是否在指定的单位(岗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并做好详细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处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及完成实习任务情况、工作表现和实习单位的意见,为学生提供专业性指导,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从而加强实习工作管理。
4.建立健全实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答辩制度,确保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实习考核包括实习期间的日常工作考核如考勤、组织纪律、专业工作量等,由实习派出所和带队教师主要负责。毕业专题结束后,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实习报告从摘要、关键词到报告内容的材料、方法以及结果和分析讨论都要求以论文的形式来撰写。通过反复修改,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论文写作的要领和技巧,还重新认真回顾总结实习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基层;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55-03
近年来,医学生的就业模式由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模式转变。这种新的模式,一方面为医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使得医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加大。许多专科毕业生宁可留在城市当“蚁族”、“漂族”甚至“啃老族”,也不愿到基层工作。山西医科大学晋中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12年毕业生1861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如何拓宽专科生基层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他们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就业,更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以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
1. 调查形式
在对已就业的三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对我院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护理、助产、检验、影像、药剂、口腔工艺技术、农村医学、针灸、中医九个专业中随机抽取1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
2. 资料收集方法
(1)文献法:借助于网络、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进行了大量的论文检索和阅读工作。
(2)问卷调查法: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内容涉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意愿、择业要求和目标、影响基层就业的因素以及对基层就业的态度等方面。
(3)访谈法:通过对一些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进行访谈,收集相关信息。
3. 分析
(1)意向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我院有73.2%的毕业生倾向于到大、中医院就业,有意面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仅占8.3%,说明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与医疗市场特别是大中医院的需求出发,来全方位地考虑就业问题。
(2)就业地域去向调查。调查显示。75%的毕业生倾向于到大城市及中小城市就业,3.5%的毕业生有去基层农村就业的意愿,愿意去中西部乡镇医院就业的毕业生仅占1.3%。总体趋势表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偏向大都市。
(3)基层就业问题调查。调查数据表明,由于主观原因造成毕业生不能深入基层就业的比例为51.2%。比如:不能适应、社会经验不丰富等;由于客观因素导致他们远离基层就业的比例为48.8%,比如待遇及环境差、信息接受慢等。说明学校应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为他们提供能安心在基层特别是农村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条件。
4. 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现实意义
由于眼高手低,造成许多毕业生“无业可就”和基层医疗岗位“有岗不上”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医学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拥有无私奉献精神,积极投身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近几年我国社区卫生蓬勃发展,国家积极倡导老百姓要“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正在为广大的医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在人才市场化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高专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种成熟表现,把大批高校毕业生吸引到基层就业,不仅是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时也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最佳选择。
二、影响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不足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1)社会传统观念制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传统的“面子”观作祟阻碍了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单位。许多毕业生及家长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发展缺乏正确认识,选择岗位的视野比较狭窄,他们对求职的定位,考虑面子的成分很大,认为到基层就业是无能的表现,这种传统观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
(2)基层就业配套措施不当。主要表现在:一是能真正解决毕业生后顾之忧的措施不多,如工资挂靠问题、后续发展问题等;二是部分措施因受地区差异、种种人为因素的影响难以实际执行,毕业生实际收益不多;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待遇参差不齐,各类保险不完善,录用等手续不完备,管理不规范,①这些都影响了基层就业指导在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 高校原因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高校的专业很少有根据基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的,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是以城市为导向的,重理论、轻实践,所以所培养的人才在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都不能适应基层工作对人才的要求。
(2)基层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一是基层就业指导内容过于片面,针对性不强。大多数高校多是从政治高度对国家基层就业政策进行宣传,缺少对基层环境的客观描述,缺少对有基层就业倾向的大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忽视对大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二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多停留在“喊口号”阶段,缺少对国家基层就业政策的针对性讲解。
3. 毕业生自身原因
(1)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基层意识淡薄。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出现误区,许多医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就业市场形势变化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仍然以“精英”的观念去就业,把择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不屑于到地处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工作。
(2)把基层工作作为未来工作的跳板。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是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认为到基层就业可以为进入仕途或升学等作铺垫,如可享受公务员考试优先录取、研究生考试优惠、缓解就业压力政策等。
三、促进医学专科生到基层就业的对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