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研究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05:2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研究性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研究性论文

篇1

论文摘要】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护理需求增加,如何保证“老有所养”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迁、人口流动性的加大,传统的家庭照顾模式又面临挑战。医疗护理与生活护理的边界不清,带来过度住院问题,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严重压力。建立老年护理制度,成为探索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一种途径。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导致中国从1999年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社会的护理需求日益紧迫。

1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而设施养老不仅不符合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且严重不足。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养老机构560家,床位6.98万张。设施养老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只能以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方式应对未来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以居家养老为主,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国95%的老人过着家庭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因此,我国探寻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发达国家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同时,也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所需各种服务,进行社区照顾,这种家庭与社区结合的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借鉴。

目前我国社会化的居家养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不足;二是护理费用负担沉重。据老龄办13前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率却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则仅为8.3%。居家护理不足,导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医院护理代替居家护理,符合出院指征但是拒绝出院的情况经常发生,理由就是出院后无人照料。仅以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为例,其所负担的上海城镇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比为1:3.5,医改实施前为1:2。对2001年_2o07年医保支付范围内医疗费用分析可知,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门诊次均费用无显著差别,而住院次均费用有显著差别。老年人医疗费用高,既是生命周期规律的必然,也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其他护理途径而过度住院,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由于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往往并无明确的边界,导致监管困难,而过度监管又会造成社会矛盾,因此,为控制过度住院的费用必须另辟蹊径。

在老年护理保险推出以前,各国无论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均不负担护理费用,参保人为转移护理费用而过度住院,出现制度缺陷下的投机行为。投保疾病保险或养老保险之类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大量老年人长期的住院费用加剧了各国医疗保险支出。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也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对此,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通过护理保险将解决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问题,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节约医疗保险基金。

相同的背景和需求,启示我国建立老年护理保险既有必要也很可行。护理保险是指借助国家或社会力量,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护理服务。与养老退休金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同,护理保险是集治疗、护理、生活于一体的一种保障方式,通过对老年人的身心护理,使其度过愉快的晚年。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把护理问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有护理需求的人员,特别是老年人的护理问题。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各国实施的方法也各具特点,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1)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这以德国、以色列等国为代表;(2)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这以荷兰等国为代表;(3)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这以丹麦等国为代表;(4)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这以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以上(1)、(2)都具法定地位;(3)是以法律作后盾(生活支援法等),税收作财源(居民税);(4)是以严格的给付条件为基础,属于老人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美国以商业性的老年护理保险为主,一般采用现金直接给付护理费用。目前美国老年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一样,有向“管理式看护”方向发展的趋势,许多保险公司介入护理服务市场,将保险服务与护理服务结合起来使得实物护理服务的给付增加。德国建立了单独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护理保险提供在宅和住院两类护理,并承担一些相关的其它费用。日本实施强制性的护理保险,65岁以上人员保险费从养老金中直接扣除,4O~64岁人员在缴纳医疗保险费时缴纳护理保险费。护理保险采取实物给付为主,现金给付为辅,按照专门机构认定的等级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2上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试点的设想

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为提前,且呈现出高龄化、发展迅速等特点。根据市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8万人,占总人口的8.9%;15~64岁的人口为1408万人,占7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2万人,占11.9%。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检测统计信息的数据,至2006年末,全市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28.1%。虽然尚处于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对未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为解决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上海打造“9073”服务格局,即90%家庭养老、7%居家养老、3%机构养老。2008年起居家养老的对象从主要面对6O岁以上、生活自理困难并有低保的老人,放宽到8O周岁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的本市城镇户籍、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老人,经过评估给与养老服务补贴和养老服务专项护理补贴。但相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符合目前居家养老申请的老人只占相当小比例,且有相当大部分人群并不重叠。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退休职工普遍存在的居家养老问题,有必要进行老年护理保险试点,探索符合上海情况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1制度设计原则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2.2主管部门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2.3资金筹集模式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2.4服务范围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2.5保险支付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2.6给付条件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需要按照对参保对象的评估情况设立不同等级的给付比例和时限。评估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牵头在医院设立专门评估部门,并有一定的社区工作者参加。每~年或两年重新进行一次评估,以使护理等级适应实际情况。可以参照日本模式,65岁申请护理的参保人必须在限定的情况种类中。65岁以上参保人申请护理时,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护理等级。可以探讨将ADL作为确定护理级别主要依据的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等级评估标准。护理保险按评估等级支付相应护理费用,并确定一定的自负比例。

2.7相关措施

护理保险不仅涉及到保险费用给付,更重要的是护理水平的提高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增加护理人员包括专业和非专业、增加护理培训,以满足护理需求。护理保险所筹措的资金使用分为三部分:一是支付专业护理机构护理费用;二是支付以社区服务为代表的非专业护理机构服务费用;三是购买其他护理服务。通过资金使用的导向作用,增加社会对护理服务的投入。超级秘书网

卫生和民政部门需要联合制定护理事业发展计划表:首先理清上海目前专业设施护理总量、建立专业护理人员名册。兴办一批专业护理机构,为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护理产业,开办民营护理机构,提升护理总量。其次增加专业护理人员,与卫生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第三,鼓励家庭护理,发展和培训非专业护理人员,推广“时间储蓄”概念,增加社会对护理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发展NGO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提供多种护理渠道。第四,增加社区老年护理服务设施,5年之内,做到2.5公里半径内都设有一所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助老服务社。

篇2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探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充分倡导尊重人格,满足人的需求,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更新,人们认识到人体和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疾病的形成是复杂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需要立体的综合措施。在医疗服务中,强调以人和健康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和需求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环节,患者不但需要获得满意的诊疗,而且还有精神、心理上的舒适、安慰,治疗上的参与、选择和多元化的服务需求[1]。而人性化护理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手段和方式,这是社会进步引发护理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对护理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如何及时发现和满足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如何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1病人的需求

1.1病人的护理需求人们患病时,从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走进陌生的医院,从家庭社会的多种角色变为病人。住院后,病人非常关注自己的诊治医生、责任护士、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希望尽快进行检查治疗并知道自己的检查结果;希望了解疾病的治疗效果;希望知道治疗疾病所需的总费用;希望亲人的陪护以及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希望护士的技术娴熟;希望住院的环境安全舒适等。

1.2病人的心理需求人们患病后,心理方面会产生焦虑、恐惧、孤独等心理问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需求。

1.2.1焦虑恐惧心理害怕疾病不能治愈,经常处于惊恐不安的紧张状态,有的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精神压力很大。这时,他们希望医务人员多关心他们,给他们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他们如何配合治疗。

1.2.2孤独心理人们患病后进入医院这个新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及医护人员对他们而言都是陌生的,他们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很容易产生失落感,他们希望有亲人的陪护,希望医务人员多与他们谈心,尽量缩短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

2满足病人的需求

2.1营造人性化的环境医院和病房应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的温馨和舒适的环境。一切本着方便病人,从细微之处入手。

2.2将人性化融入护理过程我们的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我们首先要尊重、理解、关怀病人。从入院那一刻起,我们就要把病人当作一个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来关注,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及周围的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刻苦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以娴熟的技术服务病人。

3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措施

3.1确立服务质量标准根据人文精神和健康新概念来调整、确定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强化对护理人员服务主动性和体现人文关怀等内容的评价指标,建立住院病人需求分析制度,出院病人跟踪随访调查制度以及护理服务质量讲评分析制度,将病人对服务是否满意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将病人的需要和期望转化为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

3.2培养人文精神、强化礼仪修养培养人文精神,除了丰富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丰富社会学、人文学、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行为科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人文精神推动人文服务。强化礼仪修养,打造礼仪化的护理服务。护士礼仪是指护士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2]。优雅的外在形象、过硬的护理技术、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做好礼仪化的护理服务内在要求。一是基本礼仪,包括言谈、举止、仪容、服饰、个人和公共卫生等,做到语言文明、举止得当、行为规范、仪容整洁、服饰得体、庄重大方、和蔼可亲;二是职业礼仪,主要指掌握医学知识、遵守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了解患者病情、加强护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注重心理治疗等。

3.3营造人文氛围,优化就医环境努力营造医院的人文氛围,使患者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人性化服务。一是营造人文化的医院环境,医院建设生态化、园林化,让患者有亲临大自然的感觉;二是建设人性化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以方便、舒适、美观、实用为准则,让患者在诊疗期间既有舒适感,又有亲切归属感;三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温馨化、艺术化、人性化的布局和装饰,根据就诊人群的不同彰显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对患者的热情和关注;四是就医流程人性化,通过导医、分诊、全程、便民及特色服务,营造舒适、温馨、便捷的就医环境,良好的就医秩序,科学的就医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患者就医时间,提供优质的、人性化诊疗服务。

3.4努力提高护理艺术水平护理艺术的核心是研究和掌握病人的心理,做到因人而思、因人而护,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3]。我们不但要充分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人文学科、社会学、操作技能,获得专科护理的专门技术和方法,成为一个有道德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护理人员,能够掌握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用高超的护理艺术完成不同的特色护理。

3.5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服务行为一是要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护理事业,倡导奉献精神;二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对病人尽职尽责;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自觉性,对诊治工作密切配合,对患者的生活精心照料;四是工作严谨,认真观察病情,防范差错事故;五是严格规章制度,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服务行为。牢固树立制度、规程就是质量和生命的理念,严格规范服务行为;六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3.6健康教育人性化、个性化每个人不仅存在身体和心理的不同,更有年龄、职业、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不同[4]。要针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不仅要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还要针对其存在的心理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开导,使患者得到及时、科学的健康指导,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并逐步培养、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在获得良好治疗的同时,运用相关健康和卫生知识去更好地维护健康。

3.7服务方法多样化、服务内容层次化一是开展全程服务,将服务过程涵盖院前、院中、院后的全过程;二是坚持服务内容层次化,能够对有着不同服务需求的病人提供不同的服务;三是推行非专业服务后勤化、市场化,使医务人员全身心地投入专业服务;四是努力使服务质量最优化,强化人员素质培养、技能提高,不断完善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体系;五是推进服务方式亲情化,对病员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使病人感到亲人般的温暖;六是坚持服务过程公开化,强化服务的监督作用,增强服务内容的透明度。

4评价

医院通过大力倡导人文关怀服务模式,一是大力推进了医院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势必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二是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提高医院的信誉度,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三是有利于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氛围,有利于人性、爱心、亲情的体现,有利于弘扬社会美德,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四是使人与社会的适应性不断增强,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健康知识不断丰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五是强化了护士的人文观念,提高了护士的思想道德水准、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使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有助于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周君.未来趋势——护理人性化服务[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2):48.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9-110.

篇3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因为本病为突发性疾病再加上其发病率高,早期死亡率高,患者又都有剧烈的胸痛胸闷症状,濒死感油然而生,患者一旦发病心理变化复杂,思想负担重,可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因此我科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对患者实施了全方位的心理护理措施,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1995年7月至2006年7月共治心肌梗死患者98例,年龄28岁~72岁,男性82例,女性16例,其中5例是外伤、手术后3d~10d的患者。

2结果

经过积极治疗正确的护理措施以及全方位的心理护理,除了8例患者医治无效死亡外,其余都治愈出院。

3心理分析

由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识、症状的轻重以及经济状况不同,他们的心理状态及其需求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患者往往有以下不同的心理特征。

3.1恐惧紧张心理由于患者表现胸闷、胸痛,有的还有血压下降、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甚至有濒死感,又与亲人分离进入陌生的监护室,还包括众多的仪器,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感。首先向他们解释精神因素与疾病相关的道理,并采取放松治疗方法调整其紧张恐惧心理。

3.2渴望信赖心理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和帮助,渴望得知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如何,是否能治好自己的病。

3.3沮丧苦闷心理有的患者经济状况不好,其中有3例患者是外伤、手术后发病的,出现沮丧苦闷问题。

3.4盲目乐观心理有的患者胸闷、胸痛病症状不严重、持续时间短,所以存在着侥幸心理,过早下床活动。

4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是通过护士的语言、态度、行为来完成,要求护士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角色的不同,以热情、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患者、正确运用艺术性语言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

4.1抢救医务人员要镇定自如忙而不乱积极对患者进行抢救。操作时应轻、快、准,对患者要态度和蔼,使患者信任我们。

4.2监护进入监护室的患者,护士应将监护室内的环境以及各种机器在使用中出现的情况,如机器噪音、电极片使用后皮肤骚痒等,详细介绍给患者,使其尽快适应环境、稳定情绪、配合治疗。

4.3陪伴当患者胸痛剧烈时应尽量保持有一名护士陪伴在患者身旁,避免只忙于抢救而忽略患者的感受,允许患者表达出内心的感受,接受患者的、易激怒等。

4.4沮丧苦闷患者的护理对于沮丧苦闷患者要安慰鼓励他们并且和他们的亲属朋友联系,使他们得到社会支持,减轻思想负担。

4.5盲目乐观患者的护理对于盲目乐观的患者,要反复向其讲解此病的常识,要让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活动,防止过早活动导致心脏猝死。

4.6心理护理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心理感受,让患者宣泄内心深处的烦闷,消除负性生活事件对患者情绪的影响。责任护士每天坚持与患者保持积极的情感交流,沟通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健康认知教育,让患者在宽松的人际关系中增强对治疗和护理的信心,另一方面向患者表示我们非常关注他们的健康并有能力帮助他们摆脱疾病困扰,让其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护理。随着社会竞争的越来越剧烈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人群数增加,心肌梗死患者也越来越多。除了常规护理外,心理护理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在护理他们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篇4

关键词:基层;公路;管理机构;现行养护;管理状况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整个体系中,公路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构成。公路的管理与养护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有效配合,并且需要专业的养护和管理人员来完成。但是,从当前我国公路管理与养护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很多不合理与需要完善的方面。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公路管理养护的有效实施,这样才能够让城市形成更好的整体风貌,这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公路管理养护现状分析

从我国公路养护管理的总体实施现状来看,基层公路的养护管理具备如下典型特征:1)公路的养护作业在公路施工中具备强制性,公路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最重要的构成,这决定了公路养护必须在施工中强制性实施;2)公路养护工程覆盖面广、且项目数量非常庞大,公路养护不仅存在路面的养护,沿线的桥梁、交通信号、附属设施和大量的绿化环保、服务设施等,这些都是养护的构成;3)公路养护工程具备机动性与时效性特点,公路养护必须机动快捷,这样才能够让公路的实用性不受到太大影响,同时,公路养护在工艺和操作流程上在快速更新,施工过程也会很大程度受到既有交通的影响;4)公路管理养护工程和施工技术较为复杂,公路养护管理需要很高的专业化程度和机械化程度,并且对于新材质与新工艺的使用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养护管理的检测技术要求也很高;5)公路养护管理同样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来完成,鉴于公路养护管理是一项专业的工作,因此,必须具备完善的专业化背景知识的人员来完成,并且人员要懂得处理各种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将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落实。

二、公路管理养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养护体制过于陈旧从当前基层公路管理机构的养护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来看,公路养护的实施状况并不理想,造成各种问题的首要原因在于公立管理养护的体制过于陈旧。在我国,公路养护管理直接由政府部门负责,这从市场经济已经深入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的当下来看,存在很多不契合的方面。公路养护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这种形式已经很难再适应于当前城市道路管理的发展趋势,并且会很大程度让公路养护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受到影响。(二)缺乏对管理养护的重视程度公路养护管理在我国明确缺乏应当有的重视程度,这是我国公路养护管理的整体质量不高的一个主要造成原因。公路养护工程覆盖面广、且项目数量非常庞大,并且公路养护工程具备机动性与时效性特点,这些都使得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需要专业化的团队来完成,并且要不断进行技术和施工材料的更新等。但是,鉴于我国对于公路养护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不仅政府的财政拨款十分有限,使得很多先进的管理养护技术无法使用,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也十分落后,很多管理养护人员的专业化素养都十分缺乏。这些都是实际管理养护工作中的很大障碍。(三)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养护团队公路养护管理应当由专业化的养护团队来完成,不仅团队成员要具备系统完善的专业知识背景,其公路管理养护的经验也应当十分丰富。但是,从当前实际工作的执行情况来看,现有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素养还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和水准,这使得很多具体的工作实践起来都打了折扣。

三、城市公路管理养护的有效完善策略

(一)管理养护体制的革新策略公路管理养护首先应当在体制上进行革新,应当顺应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将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由政府部门承担的形式向市场化模式过渡。这样不仅可以让这项工程有更多的资金,也可以吸纳更多更为优质的专业化人才,才能够让各项管理工作更好的落实到位。(二)管理养护法规的合理建设公路养护管理的法规建设应当更加合理与完善。一方,公路养护管理的行业规范的建设研进一步加强,这样才能够形成更加系统完善的工作标准与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公路养护管理中技术的使用应当有明确限定,管理养护技术和材质的革新也应当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只有从法律法规层面让公路养护管理有完全健全的参照依据,这样各项工作才能够更好的落实,公路管理养护的整体质量和成效才会更高。(三)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由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空间信息数字化,并使这些信息可视化,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使城市道路沿线三维空间分析直观简明,数据管理便捷高效,为城市道路养护和运营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利用高科技检测技术促进工程质量监测和城市道路养护智能化。通过利用高精度传感器、雷达技术、rs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由破损类检测向无损检测技术发展,使城市道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和病害分析更加快捷,使城市道路养护更加合理经济。(四)使用管理养护新技术推广使用国外城市道路养护适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路面耐久性,延长城市道路使用寿命。目前,城市道路建设中普遍采用的改性沥青技术、sma路面技术、土工合成材料、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等都是发达国家在城市道路养护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们的推广与使用,改善了城市道路桥梁等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达到了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燕弓,崔敏,王伟.建立公路公共行政体制[j].中国公路,2014(11).

[2]刘传雷,张波.我们身处其中的体制———全国公路管理体制不充分调查[j].中国公路,2014(11).

[3]沈忠仁.公路养护市场化再思考[j].中国公路,2013(19).

篇5

【关键词】导师制;护理学;本科教育;优势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15-02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发展迅速的应用学科。一名合格的护理生即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将理论运用、拓展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人们更加注重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沟通、应变、协调能力是对护理生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探讨通过怎样的教育模式来更好实现护理学教育的特殊要求。本文旨在对导师制在护理学本科教育中的优势进行探讨。

1 导师制简介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 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1]。导师制是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发展而来的一种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创新精神。大学本科导师制就是由高校教学、科研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在本科生当中实施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导师课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平台和载体,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或科学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研究生的培养一般采用导师制, 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的较少。

2 作为导师的基本要求

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导师制教育成功实施的保障,为了保证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作为导师必须具备以下任职条件:导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导师必须对本专业或本学科的某一方向进行过系统研究,能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体系和必然规律,能站在本专业或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发挥引导、帮助作用。其次,导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素质,如信息转化能力、组织调控能力、教育引导能力、研究创造能力等;再次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活动平台。研究性活动平台不仅仅限于导师所申请到的研究性课题项目,也可以是导师为学生选择的一个值得探讨的论文题目。

3 导师制在护理学本科教育中的优势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导师制在护理学教育中的优势分别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探讨:

3.1 在学校教育阶段 导师制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目前应用到护理学教学中的方法有很多种,既有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病例教学法,又有不断创新的模拟教学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4]等。新的教学方法即是对现代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一种实践,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元来展开,这既从形式上又从目标上与导师制教育相一致。

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成为衡量高级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5]。日常的授课是很难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科研实践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导师制要求导师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活动平台,许多导师也有自己的研究性课题,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宏观上可以使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创新的含义;微观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例如学生在科研选题、 文献查阅、 科研设计与科研实施、数据统计分析、论文写作等方面掌握了基本方法。

3.2 在临床实习阶段:临床实习阶段是学生从护理生向护士转变的过度阶段, 面临着角色功能、自我定位和未来就业等方面的适应问题,在此阶段能否顺利度过, 对临床实习效果及今后的工作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导师制可以增加临床实习的效果。临床实习阶段是对学生在校阶段所学的临床护理、护理科研、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理论的综合实践,更是对在校教育效果的一种检验。在临床实习阶段, 学生可以跟随导师参加门诊、急诊、会诊、病房等各种情况下的护理和学习,在此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导师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再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护理问题时,学生能够通过平和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解决类似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增加临床实习的效果。

3.3 导师制教育全过程 帮助学生确定成长和发展方向。由于导师对国内外护理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加熟悉,且经过多年实际工作的磨炼,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往往更深入, 将自己多年的工作和学习经验介绍给学生, 同时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和进行必要的指导,可使学生少走弯路,健康成长。

导师制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素养。导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专业思想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者。导师制的教育模式中导师和学生的接触机会更多,在学习方面和生活方面交流也更加频繁,导师的优良工作作风和职业素养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

4 实施导师制面临的现实困难

护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和相关专业更好的配合和按职责分工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尽管护理本科生导师制在部分高校的实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新尝试,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师生比低的问题、导师对学生投入精力不够、导师工作的考核体系不完善等。这些都是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5 小结

本科生导师制在护理学教育中的实施可以实现现代护理观对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帮助学生确定成长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科学创新精神上有其特殊的优势。由于我国导师制在护理学本科生教育中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使其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袁慧, 导师制教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 高教高职研究, 2011,78: 207-208

[2] 蔡爱华, 高等护理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中华护理教育, 2006,03(4): 167-169.

[3] 陈荣凤, 沈洁, 尹自芳. 对护理本科生实施导师制的构想与思考[J]. 护理杂志, 2005,22(7): 82-84.

篇6

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学什么?虽然国外许多研究者都强调护理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提高临床能力,但教师在临床环境中应以何种“角色”去提高临床能力尚无定论J。按理说,对于“学什么”的问题,答案绝非众口一词,各人的实际情况不同需求殊异,即使同一实践者,不同时期的实践也会有不同的学习需求,何况临床护理实践,领域宽广、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譬如,护理专业除基础和临床护理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外,还有护理管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心理护理和护士礼仪等诸多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再譬如,教师通过参加护理查房、医生查房、病案讨论、整体护理、新药物疗效观察、新仪器设备操作,以及与医生、患者及其家属之问的人际沟通,等等,均可将临床案例灵活地引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将原本枯燥乏味的专业理论知识讲授得生动精彩。由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人们通常认为护理工作简单,护理教师临床实践就是从事护士工作,而没有站在教育教学的角度,考虑护理教师临床实践究竟需求的是什么。一些实践医院往往将实践教师安排到病房当顶班护士使用,只是干一些发药、打针、输液之类的操作性工作。

诚然,作为护理专业教师,此类基础护理操作不是不能干,且应当熟练掌握,但殊不知,所谓专职教师,“教书育人”乃是天职,教师下临床理应围绕一个“教”字,为全面提高护理教学质量而实践,为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零距离而求索,并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社会实践,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成为创新型、专家型的护理教育名师和护理专家(CNS)。为此,高职院校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应因人而异、因人制宜。对于年轻教师,他们一般毕业于医学院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缺乏临床专科护理实践经验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执教方面的知识与实践,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年轻教师的实践目标应当是,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实践方式可适当安排较长或连贯时间,实践中安排一定的时间从事护理工作,与临床护士共同完成护理任务,以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与此同时,应尽可能多安排一些例如参与护理查房、医疗查房等工作,使其集中精力收集案例,获得临床第一手资料,以丰富课堂授课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讲师及以上教师,他们一般具有多年的教学和I临床经验,只是某些临床知识、操作技能或护理理念不再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或部分教学内容滞后于现代临床实践发展现状。因此,他们应以更新临床知识或吸纳临床新知识、新技术、新动向,提高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能力为目标;实践时间可灵活机动,以“双师型”教育者角色开展工作,包括协助高年资护士指导实习生、见习生,与临床护士共同分析病例,组织护理查房和护理讲座等,或参与护理管理和护理研究。通过不断的临床教学实践,充实知识、丰富经验,使之成为护理专家、教学名师。

2解决“如何学”的问题高职院校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应着力处理好“学什么”与“如何学”、“专业性”与“学术性”的辨证统一关系,通过临床实践和学习,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科学素养都得到新的提升。

2.1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运用

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法J,即教师带着课堂上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到临床通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横向联系相关理论知识和新的实践认识,探讨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之间的差距,拓宽教师视野,提高运用教育理论和临床经验解决护理教学问题的创新能力。譬如教师带着“教改”的问题,与临床护理教师合作,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开展调研,找准切人点,从护理实践中捕捉护理教材改革的灵感,整合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开发和完善各临床专科实用型护理教材;或在临床发现新的护理问题,通过“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纵向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和以往经验,对临床护理问题进行设疑、释疑和解惑,进而提高教师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将实践所得“反哺”教育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积累新的经验。

2.2小组学习法(smallgrouplearning)的运用

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也可采用小组学习法J,即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互相学习,集思广益。这种方法较之个人学习趣味性更强,能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专业技能的效率,加深对II缶床现象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学习方式上,教师可随同本校或参与他校实习生或见习生一起开展临床实践活动,既作为临床带教小组成员指导学生临床实践,又作为学习小组中的一员参与临床实践。譬如,实践教师作为带教者与临床护理教师共同备课,选择典型案例,组织临床教学,考评学生学习效果等;实践教师又作为学习者,与实习护生共同评估患者,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书写护理病历等。教师的这种“双重”角色,使其与小组成员之间形成多向互动的学习模式。这样,一方面,实践教师参与临床带教,与临床教师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动态交互决定关系,既使专职教师临床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也使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实践教师既指导学生实践又参与学习,既使学生学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又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实践状况,感受到学生的聪明才智,真正达到师生双赢、教学相长的目的。

2.3研究性学习法(1"esearch—basedlearning)的运用

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还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法,即临床实践教师用类似于科研的方法,将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需求或临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课题”,通过“提出问题一设计方案一实施方案一评价和探讨一得出结论一交流推广”的模式,与临床护理人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譬如,专职教师与护士共同研究如何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如何开发临床护理资源,进行临床科研,与临床教师共同研究如何提高带教技巧,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与护理管理者共同研究如如何加强护理管理,等等。另外,作为高校护理教师,与临床护理人员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还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和服务于临床。这样,既满足了临床护理人员和护理服务的需求,也使自己收到了完善专业知识、密切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创新精神的良好效果。笔者有过这方面的体验,本人根据所任专业课程到某专科医院“对口”实践,在与临床护理人员共同探讨护理病例特征表现及护理措施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结合病区开展“创建护理优质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科研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并取得双方满意的效果。另外,笔者一位同事在某医院实践快结束时,护理部邀请她做一次论文写作讲座。她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实例,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受到全场热烈的掌声鼓励。讲座主持人赞许地说,欢迎常来实践,下次再来做这样的讲座,我们将发动全院工作人员包括医生都来听讲。这位教师感到很有成就感,觉得临床实践很有意义。概括地说,护理临床实践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实践教师以何种“角色”,采取何种方法向实践学习,应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方法,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或综合运用,使自己在临床实践中像美国教育家Posner所说那样,“经验+反思活动=专业成长”。换言之,即通过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的过程实现教师成长。

篇7

关键词 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自主学习;生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48-02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各行业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用人单位对于就业者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不再一味注重学历,而更青睐于选择实践能力强、具有岗位胜任力的毕业生[1]。而培养适应基层的高素质技能型、实践型医护人才,对于推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医疗战略的实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广大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基层护理人员是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主力军和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何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目前护理教育改革的着眼点[3]。为了切实提高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水平,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优秀护理人才,从教学大纲、考核形式、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等多方面对护理学专科生物化学教学进行改革,开展以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1 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开展课程和专业建设、规范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指导方案,是引导教学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指挥棒”[4]。为了突出体现护理专业人才的技术性和职业性特征,培养实践型护理专业人才,增强其岗位胜任力,教研室与护理专业负责人经反复沟通及研讨,重新制定护理学专科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在新修订的大纲中,从面向基层、服务基层、胜任基层的培养目标出发,在已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比例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新制定的教学大纲更侧重于基础知识与临床病理现象的关系以及生物化学基本原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夯实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相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新版教学大纲从护理工作实际需要出发,缩减遗传信息传递、基因表达调控等与临床护理工作联系不大的分子生物学内容;删减和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相重叠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此外,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大幅增加实验学时比例,切实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 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生物化学考核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考核内容及形式片面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实践型护理人才的要求。为了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切实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中,将护理专业的职业特性与生物化学知识相融合,对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考核,并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及平时学习能力的考核。

在期末理论考试试卷中,根据护理学专科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专业特点,以考核学生基础知识为主,适当增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试题。此外,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制定量化标准,从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提问及听讲情况、平时作业和专题讲座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既往实验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为实验报告书写情况,容易造成学生投机取巧,轻过程、重结果的实验习惯;改革后的实验考核项目更为全面,包括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书写、主动实践能力及协同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

3 理论教学改革

一直以来,学生普遍反映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内容抽象繁杂,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掌握。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教研组从护理学专业角度出发,定期开展教学方法研讨会,确定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案。

1)问题式教学法,即教师提出与临床护理实践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5]。如在讲解维生素D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儿童佝偻病及成人软骨病的临床实例,然后引入问题:“佝偻病及软骨病和维生素D有什么关系?对于佝偻病患者的护理工作有什么样的特殊性?”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对相应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护理要点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使学生能够在课后主动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研究性学习法,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自主分析、寻找研究性问题的答案[6]。例如:在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后,确定研究专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在讲解完糖、脂类及蛋白质代谢后,启发学生将胰岛素代谢异常在糖尿病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这样的训练过程,不仅使学生全面复习三大物质代谢及调节过程,同时对临床常见病的发病机制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3)小组合作式学习法,即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一组,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开展学习及讨论[7]。如在讲解完蛋白质构象病后,让学生对帕金森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护理要点、治疗及预后等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文献查阅,形成论文综述,小组成员集体学习讨论,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分析及应对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全面实行教学改革后,为了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各任课教师在课堂授课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经常通过课代表及班级干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力争解决问题。同时,教研室建立生物化学师生学习QQ群、微信群、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及Web学习平台,在网络上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物化学图片、视频、PPT等资源共享。并通过QQ群和微信群及时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上述多种渠道的努力,加强师生交流,使教师同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

4 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整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强化实验教学,对于巩固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规范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习惯具有重要意义[8]。实施教学改革后,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及生物化学课程需要,课程组精选与临床联系较密切的“血清转氨酶活性的测定”及“血清胆固醇测定”等实验。在实验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转氨酶”“胆固醇”等检测指标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及意义,书写学习报告,将枯燥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与生动的临床生化指标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医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为教师讲解及示范―学生实验操作―书写实验报告。在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后,增加学生的实验预习任务,强调预习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实验涉及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及原理、临床意义进行总结,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从整体上认识实验内容的重要性,并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实验结束后重新回顾问题,讨论及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实验教师难以对每名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全面指导。因此,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小组成员自主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先由实验小组讨论、分析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当小组成员意见不一致,或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时,教师并不马上给出答案,而是逐步引导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最终自主完成实验任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能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5 结语

生物化学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之一,但又一直是让学生头疼的“难课”。护理学专科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要想切实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护理专业特点及学生特点,挖掘生物化学理论、实验与护理学专业的内在联系,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以“朋友”的身份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逐步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格、胜任的基层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丹丹.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问题与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5,17(6):46-47.

[2]王黄磊,毛乐乐,卢星星.医学教育改革的多方需求[J].西北医学教育,22(3):432-434.

[3]吴小飞,王莹.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3(1):159.

[4]邢红.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作用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4):46-47.

[5]崔波.“问题式”教学法在一体化课程中运用的探讨[J].职业,2014(6):97-98.

[6]朱学义.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76-178.

篇8

关键词 开放教育 实践教学 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和课程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按照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提高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目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长实践才干,提升工作水平和岗位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初步形成了“一远程、二开放、三结合”的“123”多元整合实践教学模式,这里的“123”并非独立和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有机统一体。

1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这种模式是要求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重课堂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确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实际,进一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在面授教学中广泛使用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和生活实际,将自己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展开讨论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在法学、管理等专业的面授课中,课堂上教师设计具体情景和典型案例,提出研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学生展开研讨,剖析案例,把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活动之中。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文学现象或作品进行理解评价,挖掘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做出总结,并积极组织演讲、辩论、作文、短评等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多样化的训练,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另外,在计算机、会计、护理等实践色彩较浓的专业,教师多选择在机房、实验室进行面授课,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操作,将课堂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提高相结合,促进知识的迁移。

2 实践教学与工作实际相结合

这种模式是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工作实际,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提高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深化理论认识。同时,还能在工作实践中引发一些更新、更深的思考和认识。我校开放教育学生大多是在职成人,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紧密相关,学生工作岗位就是实践教学基地,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方便,份内的工作就是实践教学。所以,我校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时,让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联系实际地开展相应的实习、实训、调查和设计等,提高实践能力,深化理论认识。如我校的教育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大部分的课程教学和社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作业(论文)等实践环节中,教师布置的形成性考核作业以及报告、设计(论文)的主题等都涉及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和热点问题,要求学生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回答教育的相关问题。

3 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这种模式把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把实践教学目融入岗位技能培训中。多年来,我校一直重视学生多种技能的培养,并将其纳入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课堂教学、课程作业、实验、各种技能比赛活动培养技能,通过出台免修相应选修课程学分等政策,尤其是大部分专科专业中的“双证改造”专业,与职业资格认证打通,鼓励学生积极获取资格证书。如新生入学教育,学生一进校就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应用能力的培训,掌握远程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在学校举办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中,积极动员学生报名参加,获取计算机等级证书;要求财会专业的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等。另外,学校积极开展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网上“亲近数字”图书活动、会计模拟实验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开放式实验教学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课程实验教学,是电大各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我校的课程实验教学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护理等理工专业,我们改变了传统验证性实验的旧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及签订协议的校外实验室的作用,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组织安排学生到实验室,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实验。实验内容和要求由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或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要求向学生布置,学生在实验前要预习、了解实验目的、原则和方法等;实验中要独立操作,做好记录;实验后认真总结,做好数据处理,完成实验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批改,评定成绩。

5 开放式课题研究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电大各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即毕业实践环节,每个专业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更是学生最终完成专业学习,通过实践整合学习内容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索,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教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联系工作岗位,指导学生选择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成果形式;其次,课题确定之后,指导学生结合理论学习开展创新研究,开展制定研究计划、搜集资料、选择研究方法、提炼观点等活动;最后,指导学生反复修改完成论文、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分析报告等,最终形成实践研究成果。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学生基本科学研究思维和严谨科研作风。

6 远程网络实践教学

这种实践教学是根据远程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学校的网络优势设计网上教学一体化方案,开展各类网上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网上学习能力。另外,还借助网上各类虚拟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参加模拟学习、实践、完成作业等活动。学校网络平台具备了集电大在线、卫星小站、网上作业提交、网上测试、成绩查询、互动交流、在线报名、资源浏览等为一体的功能。尤其是“教学论坛”、“法律新干线”、“金融浪潮”、“英语角”、“e时代”、“财会工作室”、“文学走廊”、“远程答辩”等栏目为实践教学搭建了良好的远程虚拟平台。要求教师运用各专业“教学论坛”、“法律新干线”、“金融浪潮”“远程答辩”等远程教学平台,经常提出一些研究性问题,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发帖,展开网上讨论,构建模拟环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礼良.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思考.中国远程教育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中专生;厌学情绪;自我调控

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形成,在教育的这块园地里,厌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今,它已成长为了困扰各级各类学校的一大难题,厌学情况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中专有,初中有,高中有,技校有,就连小学也有,而且所占的学生比例还不少,令人十分的吃惊。

我们在学校内抽取100名学生(按学习成绩,各种程度的都有)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际收回80份。对于自己的未来,中专生多数表示有自己的追求,他们的追求都是较实际的,众多学生的目标是相同的: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而中专生热爱学习的人数仅仅有5人,厌学较轻和厌学次重的人数都是15人,厌学严重的有5人。5人偶尔想过要终止学业,有30无挂科记录也从未获得过奖学金,36人会在课堂上认真做随堂笔记记录。31人表示当自身存在厌学情绪时会通过某种方式发泄,而后继续学习,4人表示在出现厌学情绪时无法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表示会调整厌学情绪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原因栏中填写的是为了将来的工作以及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在对我校中专护理学生的访谈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表示对于学习没有喜欢与不喜欢之谈,喜欢不喜欢并不能决定什么,由于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学校压力,他们必须学习,这是一种责任。

一、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的问题

(一)社会大环境是造成现在中专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中专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道德取向也悄然改变着。尤其是社会上出现的某些不正之风及社会道德水平滑波等无不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意识产生消极影响。学校周边环境也需要整治,有些学生沉迷于游戏室、录相厅、网吧之中,对学习毫无兴趣而言。这些都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家庭关系不和谐是造成部分中专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给子女的心灵留下了严重的创伤,致使他们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如某校有位三年制护理(初中毕业)学生回家时,常看到父亲打母亲,内心感到十分痛苦。尤其是离婚后的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他们往往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把这些学生视为“包袱”,甩到学校里,懒得去管。这些学生对学都抱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没有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变化,课堂教学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举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两面大旗下,一些学校还没有真正把它们落实到行动上来,或者讲开展得还很不深入。例如当今学校都在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如果能真正把它落实到处,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大增的。但是,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要思考如何尽快地把教育管理跟上去。学校一些从事一线教育的教师,未能依据学生的现状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仍然按照过去的模式,只顾完成授课任务,不注重调动学生兴趣。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四)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这些学生当中,可分四种情况:一种是普通班的暂时后进生占的比例较大,这些暂时后进生不是自愿来读书的,是父母自费择校硬逼着来的。第二种是在文化学习方面智商不太高。第三种是家庭溺爱的子女和单亲家庭的子女。

(五)大部分中专护理学生会都存在或轻或重的厌学情绪,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会通过不同的发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厌学情绪并且进行自我调控,而后继续学习。

二、研究调查结论

中专护理学生应该做到学会调整自己的厌学情绪,从而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而自我调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改善环境,愉悦心情。首先就必须要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同学们可以请老师和家长配合,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自己因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的不好感觉。

(二)改变观念,接受自我。厌学的同学要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同学们要学会发现自己优点和好的方面,并适当地给自己一些肯定,认识到自己是能够学习好的。

(三)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要尽量创造条件,参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并从中品味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

(四)严格要求,增强自控能力。当厌学的情绪一开始出现,同学们千万不能自暴自弃,任由自己放弃在学习上的种种努力。有时候,同学们应该强制自己端正学习态度,激起自己内心深处发奋进取的欲望。

(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要认清所有的题目的变化都是源于基础知识,把学习重点转移到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来。

篇10

论文关键词:生理学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生理学作为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临床医学、影像医学、护理医学、检验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为多门后续学科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随着生理学研究的日益深入,生理学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也要求不断更新。如何适应在新形势下教学的改革,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以重视素质教育为指导原则,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能够帮助学生转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固化学习思维模式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因材施教,加强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等一系列问题,是摆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一、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理学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巩固和加强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采用演示性实验、论证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等。首先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时,能加强对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再进行实验、实习,便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实践教学对生理学来讲,尤为重要。如果生理学的教学缺少或消弱了实践这一环节,就如人走路缺条腿一样,是不健全的,对于教学来讲就是不完整的。它会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减弱。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课堂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具体教学实践中,由日常多见的问题引人,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更易集中,从而起到较好的效果。并且,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做到内容简洁、不繁琐。

例如骨骼肌的微细结构,消化道的结构等已由组织胚胎学教研室讲解;脊髓和脑的结构等已由解剖教研室讲解;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可以留作自学等等。这些内容在生理学中可以不讲或者少讲,以便节省时间,使授课内容集中于基本点、重点和难点,有效缓解了医学生课程门数多、内容繁琐所造成的学习压力,效果佳。同时,也注意将本学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前沿动态融合到教学中,以达到更新知识、拓宽视野的目的。

(二)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讨论式教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这一特点,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把元素部分分成若干专题,布置各小组,让学生查资料、写讲稿、并上台讲,教师再加以补充、归纳和总结。通过这一教学法,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进一步加强,给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锻炼口才、造就良好心理素质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表达、展现自我的能力。

三、迎合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人才

目前,在学校普遍存在开课时数有限的问题,这样设备的利用效率就会偏低。为了加强和提高学生们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要考虑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使学生们带着问题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场所。应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协调好教学、科研、生产的设备使用条件下,合理安排教学与对外服务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潜力,实行对外开放,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设备的投资效益和利用效果,充分运用专业优势为社会服务,而且能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四、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目前,由于教师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上课讲话、玩手机、打瞌睡、等不良现象。笔者认为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做到重视讲课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生理学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用恩格斯在百余年前指出的“生理学当然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物理学,特别是它的化学,但同时它又不再专门是化学,因为一方面它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了,另一方面它在这里又升到了更高的阶段。”为开题,营造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重视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生理学的很多内容都是执业医师资格技能考试的重点,在讲课时应该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渗透其中并加以强调,以便学生今后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重视教学思路,提高学习就业机会。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考试应有目的性,以便让生理学考试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接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检验一名医学生能否迈入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诊疗活动的标准,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所以,生理学考试的部分内容应该参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并在考试前列出复习提纲,指明重点,为其今后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奠定基础。

五、结语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针对生理学教学工作的现状,在寻找教学规律、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初步取得了理想的教改效果,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但此项改革还刚刚起步,有待今后与各位同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杨玉涛.从学生能力培养谈医学实验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