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大学生实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9:4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暑期大学生实习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暑期大学生实习论文

篇1

    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与创业意识、学以致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职业意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

    1.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在培养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学分(时)数以及实习要求和考核方式。实习场所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大型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政府环保部门等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形式包括参观考察以及专题调研等。

    2.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学生完成《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学习后的综合性实习,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学年进行生产实习。实习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政府环保部门、研究院(所)或在本校进行科研实习等,要求学生上岗实习,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工作。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与具有良好环境行为、环境绩效的研究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双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科研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通过有经验的环保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习,进行现场教育。通过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科学专业社会实践应当与专业培养计划有机结合,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学生需求、专业特色、学生成长阶段和认知规律,实施分类教育。将社会实践纳入本科培养计划,规定学生社会实践的学时数,制订相应的规范。学生的社会实践形式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工作、科技学术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等。

篇2

不断开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局面

——安阳师范学院2010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总结

共青团安阳师范学院委员会

安阳师范学院2010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服务社会做贡献,实践锻炼长才干”为主题,着眼于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活动开展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团的根本建设相结合、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着力加强思想引领、关注热点难点、服务就业创业、推进素质拓展、推动团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理念:“两全”

今年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实践育人”这一目标,以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一次难忘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着眼点,活动开展坚持重心下移、以院系组织为主、点线面结合的原则,立足学校、院系、个人三个层面,采取集中组队和分散返乡两种方式进行。确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喜迎建党90周年,世博宣讲调查实践,关爱农民工子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见习,大学生文化宣传,大学生骨干挂职,科研项目培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等九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大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拓展、学校课堂向社会课堂延伸、书本知识向综合能力迁移,切实达到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

二、战略谋划:“三结合”

活动开展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开展法律咨询、模拟法庭审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游戏等活动;传播文明,普及文化知识,开展关于安阳历史文化遗迹的调研与宣传、进行世博知识中英文宣传;勤于动手,服务群众需求,义务维修家电,排除电脑故障,为居民进行体质测试并开出“运动处方”。

活动开展与服务团的根本建设相结合。坚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团员意识教育和团组织根本建设相结合,提出并尝试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团队建团、县域建团,成立临时团小组和团支部,定期组织团员青年学习暑期社会实践的文件精神,及时传达上级党团组织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要求,随时掌握团员青年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和实践动态,维护他们的权益,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体质情况,努力帮助团员青年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发挥临时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活动开展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坚持与学生思想引领相结合,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喜迎建党90周年为主题,宣讲党的成就和政策,感受党的精神和光辉;与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见习、大学生实习就业调研、大学生就业实践等活动;与学生素质拓展相结合,发挥专业知识,实现知行合一,开展文艺下乡、世博宣讲、法律援助、心理咨询、义务支教、挂职锻炼等活动;与学生科技创新相结合,开展大学生科技攻关、“挑战杯”项目培育等活动。

三、运作思路:“五着力”

一是着力加强思想引领。结合实际组建了“喜迎建党90周年成就宣讲”,“跟着党旗生态游”等5支党建成就宣讲服务队,通过版面宣传、红歌联唱、文艺演出、重走红旗渠、诵读中华经典、走访慰问老革命等形式,宣讲建党89周年以来的伟大成就,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足迹遍布安阳小南海、林州市、鹤壁市淇县新庄村、安阳市监狱,服务队发放“时政热点、党建宣讲”宣传页1000余份,服务群众1100余人;外语世博——彩虹爱心行动”服务队精心制作了24块世博展览宣传板,深入安阳市内及周边县区的乡村、社区、车站及旅游景点开展了以上海世博会为主题的中英文宣讲,共向城乡留守儿童发放世博知识宣传单700份,总计服务群众3000余人,发通讯报道28篇、心得46篇、报告论文5篇;持续推进“青年者培养工程”,与北京大学学院11名硕士研究生进行“青年者的成长”座谈交流,选派29名学生骨干参加全省高校团学干部培训班或到安阳市五县五区团委及体育局进行挂职锻炼。

二是着力服务就业创业。开展就业创业调研。队员们走访了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中国人寿保险安阳分公司等59家企事业单位,走访大学生创业典型、公务员、公司经理、技术骨干等260多人,开展旅游业、教育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专题调研。组织学生就业见习。校团委与中国移动安阳分公司联系,为学生提供带薪见习岗位100个,“梦想团队”等分别到旅游景点、酒店、建筑工地进行就业体验。筹建安阳师院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

三是着力推进素质拓展。与社会观察相结合,重点组织100多名大学生深入豫北地区进行科学发展观和党建成就宣讲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卡片、捐赠红色书籍、播放红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服务群众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客观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专业素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以筹备2011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和2012“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年为契机,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以及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学院分别组建科技创新攻关团队,针对“PC的可视化蓄电池组微机自动监测系统”、“直流电源、单片机实验开发系统制作”、“手性分子羟基膦酸的合成研究”、“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光调控磁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等12个项目,引导学生利用暑期,结合教师研究的科研课题,承担部分项目的调查研究、资料收集、科技开发和市场开拓工作,培养学术研究思维,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是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教改课题《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2月17日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市场营销专业在独立学院中开设面较广,属于交叉复合型学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市场营销专业篇中指出:市场营销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本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技能,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具备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销售管理等营销业务及管理工作的综合型专业人才。

立足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和市场营销专业特点,在分析了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师资力量、社会资源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基于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和培养模式,着重探索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以不断推进完善专业建设和构建专业特色,培育适应现代营销环境的变化和企业需要的市场营销人才。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作用和意义:

1、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围绕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办学理念,突出“厚基础、重实践、强素质、重创新”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围绕培养对象的就业能力,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更适应现实营销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营销实践的需要。

3、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有利于推动以课堂和教师为主的“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和研究探索性学习机制,有利于提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4、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有利于推动形成以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社会、企业、市场为大课堂的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平台、校际平台、企业平台,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创建开发多途径的实践基地,并逐步探索构建规范有效的实践教学的体系和机制。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要积极探索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体现“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其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体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中起到如下三个承接关联、相辅相成的作用:

1、通过理论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改革(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搭建专业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帮助学生解决What――市场营销“是什么”的问题。

2、通过案例教学的完善和改革(包括案例分析、主题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Why―市场营销理论中“为什么”的问题。

3、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改革(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论文),帮助学生解决How to do――市场营销“怎么做”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着重探究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建设和改革,该实践教学体系共分为四个部分,如图1所示。(图1)

1、案例教学:较常规的教学方法之一,包含已有案例教学和自有案例编撰两个方面。

2、实验教学:市场营销专业实验教学是指模拟公司运营、模拟市场营销调研项目、模拟市场营销策划活动、课外竞赛等实验教学课程环节。该体系中实验教学包含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专业实训课程和第二课堂实践三个方面。

3、实习教学:学生必须深入企业学习,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目的。在本体系中,将实习教学划分为三种类型,包含参观与考察、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

4、专业论文:专业论文和实验教学、实习教学一样,是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达到综合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目标,需常规性地设立学年论文环节,创新性地开展毕业论文工作。

三、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和应用

结合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应用推进,我们从课内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环节、专业实习与实训、课外第二课堂的拓展和毕业论文的改革几个突出的方面进行说明:

1、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完善。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开出,依据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逻辑性关系,划分为课程设计和项目模拟两类实验教学形式:

(1)课程设计实验教学,主要针对课程内容分为多个模块,不以呈现某个经营实践中的作品(如商业计划书)为逻辑主线,课程知识体系分作若干理论模块,即开展分部分项的模拟教学。根据对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结构的分析,可开设此类教学的课程包括市场营销学、市场调研与预测、销售管理等。如《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是根据《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章节体系展开,在绪论章节结束后,即可开展课程设计。包括环境分析、市场调研、竞争分析、STP战略制定、4P策略选择和总结汇报,这些分部分项的实验始终围绕学生团队选择的某个产品或某个公司展开,使得整个设计方案贯穿课程教学始终,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并探索性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课程设计和项目实施最后通过小组演讲、汇报和答辩的形式在课堂上展开,教师及时进行提问和引导,这样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兴趣,更深入具体的行业和产品,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竞争意识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加强,获益匪浅。也实现了教学相长,推动教师不断学习和创新。

(2)项目模拟实验教学,此类教学要求该课程内容体系前后具有承接性,而且课程内容整体结构同现实经营中的某些研究、咨询项目的成果结构相似。符合以上两个要求,便可随课程开展此类项目模拟教学方式。结合本校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及对教材选择类别的研究,列举了以下可开展系统性项目模拟实验教学的课程如表1所示。(表1)

2、专业实训课程的改革。目前,我们开设的专业实训课程有两项,分别是ERP沙盘模拟实训和校园集市。

经过几个学年市场营销专业的ERP沙盘模拟实训(ERP Simulation Experience),对ERP实训大纲和指南进行了改革和完善。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突出了实训中的营销功能模块,在一周的实训时间内设计了两轮模拟对抗演练,学生通过第一轮熟悉运营规则,发现问题和形成各小组的战略思路,并以此贯穿和运用实施在第二轮演练中,这样能加深学生对于企业运营的全局观、系统观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战略思维,并能有效地从游戏转变为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沙盘模拟是一种模拟经营教学形式,而校园集市则是真实的经营环境下的演练。学生在准备期撰写创业方案,经过相关评价与指导,形成校园集市创业计划书,并分组搭建校园商品市场,体验自己当摊主,根据实际情况出资进行经销或者代销,体验从采购到生产和销售的各环节,通过出售商品盈利,探索不同的商业模式的利弊和经营绩效的反思,从而将课堂学习的营销理论实践化,达到学以致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作用。

3、实习教学环节的拓展。实习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实验室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也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为实现市场营销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努力利用各方资源,建立和拓展校内外实习基地。在现有的教学实习基地基础上,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立足于学院所处的汉口北地区、阳逻港、盘龙城等新兴工业区,深入地方企业和特定行业,探索实现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差异化定位和特色优势的同时,建设一批示范性的实习基地,有利于学校在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4、第二课堂的拓展与实施。构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我们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以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导引第一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如营销讲坛、校际交流、企业宣讲等活动。其中,鼓励指导学生以各类市场调研项目和创业计划申报院级大学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而各级营销赛事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更成为常规性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形式。

目前,我们指导学生参与的比赛有:湖北省大学生营销策划挑战赛、因纳特营销竞争策略沙盘模拟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长江商报大学生营销大赛等各级赛事。依托湖北省市场营销学会,我们参与湖北省大学生营销策划大赛已届四年,与地方知名企业东风风神汽车、中国移动、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联手,让学生亲临企业参观学习,深入企业市场进行实地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发现问题诊断问题,为企业制定营销策划方案。作为一种实践性与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创新,强化学生营销知识、训练营销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营销的理论、架构以及工具,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意和自主思维,是真正能体现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特色的一项赛事活动。

5、毕业论文的形式和选题的改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包括:(1)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形式的探索,如营销策划书、创业计划案、企业方的项目策划等开始纳入到毕业论文的范畴;(2)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减少了理论综述类论文,鼓励和指导学生将暑期实践、实验课程中的市场调研、自主实践中的创业计划,按照营销专业理论架构和逻辑思路,形成有创新点和应用价值的毕业论文。

四、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整合利用校园资源和社会资源,并且需要在硬件和制度方面形成保障和支撑,其中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硬件条件,教师激励机制和学生考评机制作为制度保障,缺一不可。

1、开展实践性教学必须建立自己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应尽可能提供平台和机会,鼓励和支持学科教师进驻企业实践、调研和进行项目咨询,以提升教师整体的实践教学能力;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做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此外,可以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实验室是满足实践性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必要条件。独立学院需结合自身专业课程设置和学院发展的阶段,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目前,我院经济管理系已建立了ERP综合实验室和案例研究室。计划组建市场营销综合实验室和消费者行为研究实验室,供开展专项实验教学项目使用,亦可将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在实验室中开展进行。

3、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有较多部分是需要教师在课外完成的,为使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在核定工作量时,可增加一定的实践教学指导工作量,以支持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努力。在教师激励制度方面,学院可将教学及实践性教学的探索、改革研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将教学工作的努力成果纳入考评体系,以保护教师的工作热情。

4、在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需对学生考评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增加课程考核的手段,打破传统的闭卷笔试考核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同时,实践教学成绩可作为学生课程成绩中的一部分,归入平时成绩范畴,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玺.浅析独立学院市场营销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J].经济研究导刊,2009.6.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更高知识和技术人才的推动。国家从2002年就明确指出:“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等工作。”全国相继出台了各项鼓励和支持的政策,截至今天有“大学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政策包含发放津贴,交纳各类社会保险、晋升职称、考研、报公务员加分等政策。今年,国家还将出台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的政策。论文大全。

种种政策和措施创造和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吸引了一些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但是,多数大学生并不会因为政策和优惠而首选农村就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真正动力并没有激活,农村的发展空间、环境、薪水、生活品质等因素,成为左右他们理性选择的关键,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就业选择的一道深沟。论文大全。

高校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加油站,我们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使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同时更要注重推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引导新举措,填平深沟,架起桥梁,从而更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论文大全。

1、注重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引导

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要把有针对地进行农村就业创业教育,摆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重要位置上,加强有关“三农”问题的形势政策教育。要集中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前景,集中宣传各项关于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使每一个毕业生熟悉和了解相关举措,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主动帮助面向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解决他们实际困难;定期走访和慰问面向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真正做

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2.注重加强大学生到农村的实践教育

农村等基层需要热爱农村工作、综合素质好、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大学生。高校应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改进,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育为保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当前,大学生到农村的实践主要依托共青团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实践时间紧,内容变化快,针对大学生就业引导作用不明显。因此,高校可以尝试根据学校特色,有条件的采用共建农村实践基地的模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长期定点的学生实践实习平台。提高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对农村的真实体验和情感。

3.搭建联系农村人才市场桥梁

高校要做好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指导服务工作,做好创新人才培养和输送,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高校应逐步建立起农村人才需求信息的机制,搞好农村就业信息服务,发挥就业信息网的作用,及时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新进展,收集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高校还可以举办不同层次的农村人才市场,组织不同类型农村人才招聘会,为农村人才流动搭建平台。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观摩农村人才招聘市场,使学生了解农村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通过基地实践有助于改变原来单纯的政策指导、技巧指导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使大学生对农村有一个系统感性的了解,加强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做好农村就业的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实践证明:通过共建农村实践基地的模式,不仅是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服务农村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陈秋华,建设新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选择.

[2]曾琼芳、马于强,实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就业的对策研究.

篇5

关键词:金融学 毕业实习 实习模式 实习管理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国际化,行业竞争日益加据。为了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各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作为金融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必须顺应这种需求,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毕业实习是整个大学期间教学工作中最系统的一次实践,是大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一次预演,是他们参与实际工作、提高业务技能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为例,分析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有效途径,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业务素质。

一、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自199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一直在探索提高毕业实习效果的实习模式,目前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主要采取校外集中实习、“委托承包”实习、“就业”实习、分散自主实习四种模式。在学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实习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实习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每一届的金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学生缺乏实习积极性

通过对历年毕业生访谈记录看,基本上30%的学生缺乏毕业实习的积极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就业形势影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根据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都放弃了毕业实习,把时间投入到找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由于受就业难的影响,金融学学生择业由以前的“专业对口” 演变为多元化,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不从事本专业工作。这一部分学生认为既然不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就不必去耗费时间实习,这样势必影响一部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2)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本专业的实习能够认真对待,但仍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为实习环节可有可无,把实习当成是最后一次长假,没有进行真正的实习,利用弄虚作假的手段来应付教师的检查,例如,做假的实习鉴定、拼凑实习报告、抄袭实习周记。

2.实习接收单位热情不高

毕业实习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是现有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在数量上都很难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更不要说在类型与实习生的专业和就业取向对口了。很多金融机构如银行不愿意接收大学生实习。其主要原因有:(1)接纳实习单位要抽出骨干力量来指导,给单位增加了任务,带来了麻烦;(2)有的实习可能要影响实习单位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增加工作的成本;(3)学校对实习单位不可能有很多的支援和帮助,单位和职工只是尽了义务,而无任何实惠可得。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对106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的占48%,不太愿意的占52%。

虽然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在武汉、荆州、洪湖等地有实习基地,但每个基地由于规模的限制一般只能接受8名学生实习,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在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技能方面的实习,而转向其他单位,。一些金融单位虽然接收了毕业生进行实习,但实习的金融单位主要依靠单个教师的个人关系进行联系和维持,学校没有进行资金和荣誉的投入,造成实习单位员工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金融业务(特别是银行业务) 对安全性、精准性方面要求很高,所以业务人员不会对实习生进行实际操作的培训,更不会放手让实习生独立去操作一项业务,实习生更多的是承担一些辅的工作,比如引导客户填写表格或单据。这些实习内容与平常所学知识关联度不强,不能体现金融专业的特色,与学生的心理预期相差甚远,学生产生失望的情绪,难以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

3.毕业实习管理体制不完善

毕业实习应该是一种对用人单位和实习生都有收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它不是基于人际关系的经验性、个体随机行为,不是学校和企业之间一种简单的“对口实习”任务,而是涉及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大学生的一种规范、系统的常规化制度行为。但就目前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学生毕业实习管理体制而言,存在不少问题,不能满足大学生素质提高和技能培养的需求,影响了毕业实习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实习时间选择不当,实习期间过短

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一般都在大四第二学期开学后的第四周开始,这个时期学生面临毕业论文撰写、找工作或研究生考试面试的压力,虽然有的学生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但没有心思参加;有的学生选择参加实习,但在实习期间精力不集中,在实习期间频繁请假,学生奔波于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又给实习单位留下了不良的印象。

一般学校统一毕业实习期间为四周,时间过短。实习单位认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生是无法全面、熟练地掌握业务的,认为学生实习仅仅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所以不重视学生实习,对学生不会严格要求,尽心指导。

(2)缺乏完善的毕业实习考核机制,成绩不能体现实际实习情况

虽然在毕业实习管理办法中对师生在实习期间应履行的职责都做了规定,如要求“学生不得无故不参加实习,凡无故不参加实习的时间超过规定实习时间的三分之一者,不予评定实习成绩”,这些规定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指标,对学生没有约束力。目前对毕业实习的考核首要标准是实习鉴定表是否有实习单位的公章和学生所提交的实习报告,对学生形成综合成绩,而对学生的日常实习表现没有体现在实习成绩中,这样给一些根本没有参加实习的学生提供了造假的可能。有的学生随便找个单位盖上公章、拼凑实习报告,最后形成一种不公平的现象:造假学生比那些踏踏实实实习的学生的成绩高。

二、提高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的措施

毕业实习在高等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促使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的有效途径。要提高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需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毕业实习前的准备和动员工作

毕业实习前的准备和动员工作是毕业实习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各教学系应充分向学生介绍实习单位的性质及实习岗位对学生的要求,以便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缩短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距离感,降低学生对实习的恐惧感;签订协议书,实习前学校要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书,明确实习单位、学校、学生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发放实纲、实习计划和日程安排;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选出或指定负责人,负责人要切实负起管理与协调、沟通的责任,定期与不定期地向负责实习的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召开由院(系)主要领导参加的实习动员会,对学生进行动员,向学生宣布实习纪律、要求以及成绩的考核标准和办法,条件允许时,也可请实习单位的领导和有关人员参加动员会,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业务上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

2.加强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对毕业实习基地经费的投入

由于毕业实习基地一般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因此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减轻实习单位的负担,提高实习单位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目前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都是无偿提供业务指导,可以由学校设立优秀实习指导奖金,对实习单位出色的指导人员进行奖励,提高他们指导业务的热情。

三、重视与毕业实习基地的联系

目前,学院和毕业实习基地的联系基本处于平时不闻不问,临时突击公关的现状,每年等到学生实习之前才和实习单位联络,这样学院和实习基地之间缺乏交流,关系很疏远。学院应和实习基地建立一定的联系机制,并与实习基地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加强交流合作。如学校可以考虑定期召开实习基地联谊会,组织实习基地负责人座谈,听取他们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意见。学校还可以和实习基地进行密切的双向合作,利用学校拥有的科研、技术优势为实习单位提供相应服务,为实习单位培训干部和业务骨干,促进实习基地的发展。学院可以考虑聘请实习单位的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参加学生论文答辩,不断巩固双方的合作基础。

3.完善毕业实习管理体制

(1)调整毕业实习时间

以往金融学毕业实习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第四周进行,时间约1个月。考虑到学生这一阶段面临撰写毕业论文、就业、研究生面试等问题,学校应考虑适当调整毕业实习时间。学校可以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结束后的暑期进行,原因有三:其一,根据和学生的交流,每年暑假不少学生想找单位实习,但很少有学生如愿,如果学校安排学生在暑假进行集中实习,可以满足学生的愿望;其二,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在专业知识、动手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还有一年的时间进行充实和提高,学生在大四学年的学习目的会非常明确,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其三,可较好地解决与找工作、毕业论文设计间冲突的问题,保证充足的实习时间和较高的实习效果。

(2)建立健全毕业实习考核机制

目前学生毕业实习考核主要由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意见两部分构成。对集中实习的学生来说有考核的依据,但是缺乏量化的指标,考核的随意性、主观性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毕业实习考核的量化指标,保证考核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对自主实习的学生来说,应加强对过程的考核,要求其提供实习单位的地址、联系人等情况,随时对他们的实习情况进行抽查;和实习单位进行座谈,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要求学生通过电话或互联网每天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等。

参考文献:

[1]王海鹰.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毕业实习模式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09,(2):7

[2]华银峰,周贵勤.毕业实习:大学生就业的直通车.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3):36-37.

篇6

建设电类公共实践教学平台和跨学科课外创新平台是中心的工作重点。如何以中心为平台,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利用工程教育改革契机,加强各院系共享的校级公共实践平台和教学团队建设,办出特色,突出共享,实现资源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成为省级示范中心建设的主要方向。

1 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及学科之间的联系,解决公共课程平台教学单位众多,课程建设与管理滞后等问题,我校依托电工电子省级示范中心成立了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先后启动了校重点教研项目“广州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和广东省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基于能力培养的电工电子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成立了各门课程的跨学院教学指导小组,以工程教育改革为契机集中全校资源,解决了平台课程建设、电工电子实习CDIO改革、跨学科创新工程实践和暑期社会实践等一系列问题。

1.1 实验课程平台

(1)统一规范了全校电类实验课程名称、课程设置和课程大纲,统一建设、考核和管理[3]。

(2)整合了共性较强的基础课、公共专业课及基础理论课,以共享资源平台为契机,实现了全校电类课程教学和教学管理的一次升级。同时,使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课得到整合[3-5],形成独立的实验课,加大了课程建设力度。

(3)每门课程设计了多个模块供各专业选择。各模块的设置统筹考虑了课程基本知识的连贯性和实验项目的定制性,使实验设备得以充分利用,同时照顾不同专业的需求。教学模块可以不断增添,实验项目可以随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

1.2 实习平台

电工电子实习包含基础实习和生产实习,在工科,特别是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校级集中性实践教学平台,中心成立了电子实习基地。实习采用“平台+模块”方式,满足了不同专业的需求(见表1)。中心在国内外工程教育先进理念指导下,改革了实习课程,吸收了CDIO工程教育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从强调知识传授和学术能力培养,过渡到重视工程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技术人才[6,7]。

1.2.1 基于CDIO理念的基础实习

1.2.2 以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作为电类专业学生的集中性实践环节,是工程师初步培养的关键,它可以帮助学生向工程师角色转化,适应业界需求[9]。然而,一般企业不对学校提供短期硬件设计开发类实习。当前的生产实习,观摩体验居多,学生参与深度不够。中心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生产实习进行了改革,在校内组建了生产实习基地,按照方案、管理、PCB、工艺和测试等分工划分为若干项目组,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实施扁平化管理,以产品开发为主线(如图6所示),让学生在实习中掌握电子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流程,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工程师的综合素质。

移动互联网时代,便携式设备正在普及。贴片元件及其SMT贴装工艺是设备小型化和生产自动化的推动力,中心与企业合作成立产学研中心,解决了生产实习教改和实习中心建设资金不足、运转成本高的难题,新建了贴片生产线,不断改善实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勤工俭学和课外实践机会。我们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发展新道路,调研开展工程教育行业认证的可行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1.3 跨学科创新开放平台

中心充分利用硬件、场地、师资和学生资源全校共享优势,依托电子设计创新基地和广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科技实践基地,组建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团队,创建科研竞赛创新班和暑期社会实践班,构建若干光机电算等跨学科项目组,开展学生科研活动[4,5],取得显著成效。

(1)开设了成系列、成周期的科研竞赛创新实践班,每年自主在全校范围内招生5个班,团队多学科组合,专业优势互补,以讲座、科研训练项目、各类竞赛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2)组织及指导学生参加多种类型、多种级别的信息类竞赛,着重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和科研、动手、交流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跨学科应用水平、自主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

(3)提供8间共计千余平方米的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学生以申请科研训练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式使用,每年实验人时数近18万。近年来,教师指导学生创新项目70多项。

此外,针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结合度不高,层次较低的现状,中心专门成立了暑期跨学科创新实践班。以智能车原型为工程实践题材,暑期从8个专业选拔一批大一学生,组成若干跨学科项目组,以电子爱好者或IT发烧友为起点进行工程师的初步培养。引进或自编适合工程教育的指导教材,进行各种创意智能车的软硬件设计与开发。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市场、成本、设计、沟通、采购、实现及答辩等阅历。中心为学生开具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证明,推进大学生课外创新工程训练和暑期社会实践改革。优秀学生在暑假结束后可以继续进行创新项目,撰写论文和申请专利。中心建立了AB班进退机制,学生规模稳定在80人左右,解决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跨学科实践能力。

2 建设成效

根据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从2009年起,我们以省示范中心为平台,整合全校电工电子公共资源,建设了涵盖实验―实习―课外实践环节的校级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平台体系,组建了校级课程建设与教学指导团队,实现了全校电类平台课程建设和管理模式的一次大升级,实现了资源的跨学院共享和效益最大化。相关建设成果已纳入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

案,在全校22个专业中应用推广。创意智能车、机器人和飞行器等跨学科创新工程项目的培训推广和教学渗透,调动了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及竞赛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应用,建设成效开始显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中心承担教研科研项目144项,其中省级以上35项,专利授权33项,自编教材13本,出版5本;学生竞赛获奖261项,其中省级以上86项。中心已逐渐成为全校跨学科创新人才的荟萃之地。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市场营销专业 阶段式培养 “STEP”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1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扩大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2014年3月,教育部明确了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将有600多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如何在转型大潮流中脱颖而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和改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迎接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STEP”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与传统理论型院校不同的本科教学型单位。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STEP”,英文释义为阶段、步骤、层次之意。“STEP”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大学四年分别以学习专业知识(Study)、模拟仿真训练(Training)、课程专业实验(Experiment)和企业顶岗实习(Practice)为四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岗位能力等为核心,校企联合,衔接学习与应用、应用与就业的关系,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市场营销专业“STEP”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能够培养出精通专业知识、出动手能力强、社会视野开阔的高水平营销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本科大一、大二学习阶段,接受详实的理论学习、穿插完善的课程实验培养,积累基本的知识储备和工作意识;大二、大三期间贯穿大量仿真模拟型实训课程,进一步积累专业操作知识及实践能力;大三、大四期间,以实习生的身份在企业顶岗实习,以准员工的身份投入工作,深入了解企业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等,积累实践经验,使学生掌握大量从事营销专业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更容易适应营销岗位,实际操作上手快,并最终以该企业为研究对象完成毕业论文,实现毕业即就业的顺利过渡。同时,学生在企业一至两年的工作经历,对该学生毕业后留下工作或二次择业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市场营销专业“STEP”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其培养目标应与研究型本科专业相区分,要依据工商企业单位对市场营销岗位要求,培养学生具备市场营销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专业视野和专业素质。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工作适应能力、自我完善与提升的自学能力和良好专业素质所必须的创新意识。令其掌握思想政治、经济、法律、工商管理基础知识和市场营销专业知识。最终培养出能承担市场营销岗位任务、胜任中高级市场营销岗位的职业营销经理人才。因此,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要定位于将学生培养为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强,具有较强的调研、策划、推销、广告、公关及市场开拓等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市场营销“STEP”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结构应当由如下几点要素构成。

(一)弱化理论课时,强化实验课时

大部分应用型院校的教学模式,是依托于研究型院校办学理念,甚至直接生搬硬套重点院校的培养计划,但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无论从学习素质、学习主动性、学习方法、自学能力等方面,均无法良好地适应那样的培养模式,这便造成了应用型院校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以某些专业课程为例,大部分传统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基本为“40+8”,即40课时理论外加8课时实验共48课时的教学安排。但由于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研究深入性、思想发散性等方面的欠缺,造成“理论学起来觉得烦、实验做起来没意思”的恶性循环。

因此,“弱化理论课时,强化实验课时”是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STEP”人才培B模式构建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我们的培养计划中,应适当调整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的占比,更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大学前三年的教学中,除去教育部要求的思想政治、数学、体育、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等工商管理基础知识的课程之外,其他相关课程可相应调整课时的占比。以一门总课时量为48课时的专业课为例,课时安排可调整成“16+32”“24+24”甚至“8+40”的课时占比。在理论教学中,主要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并设置了大量有趣的实验题目让学生去完成,最终形成“在理论下做实验、在实验中学理论”的良性知识循环。

(二)实训体系和实习体系相结合

以校企结合、全程阶段性培养为核心,形成完善的、全程性的、跟踪式的实训+实习教学体系。学校与大批企业联系,企业接受各个层次的大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学生做到大学四年在同一家企业不同阶段式实习实训。第一学期入校进行军训,锻炼意志及体魄。第二学期暑期进行“企业认知实习”,主要从事文秘、学徒等工作,目的是认知企业的运行模式,体验社会的工作方法。第三、第四学期安排相关实操或训练课程,完善学生市场营销专业知识,暑期进行“专业认知实习”,主要跟班见习与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调研、分析、促销活动等工作,并尝试单独完成个别营销岗位职务。第五、第六学期,根据学生兴趣,开设大量如广告学、推销学、整合营销传播、谈判与礼仪、渠道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并重点实施模拟仿真实训,旨在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兴趣,打造专业技能型人才,并于暑期进行“专业技能实习”,主要单独承担企业的相关工作压力,完成营销岗位的相关工作。第七、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实习”,正式在企业顶岗工作,领取企业实习工资,承担工作压力,完成毕业设计,从而顺利毕业,最终形成毕业即就业的培养模式。

同时,依托组织建设类似于“市场营销协会”“创业协会”“企业经营模拟协会”等大学生专业社团,开展形式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如校园促销、营销策划大赛、企业家进校园等,进一步完善实操模拟训练、课程知识训练、综合大训练和现场应变训练等相结合的营销专业训练体系。

(三)“赛、证”应用能力多维度发展

除实验、实训体系的搭建外,“赛、证”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STEP”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手于“以赛促学”“以证促学”的改革思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存在感和自信心为目标,通过组织参加“全国营销技能大赛”“企业经营模拟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作为普通院校的大学生能与全国各大知名院校的大学生同场竞技,大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以赛促学、以学促赛的良性循环。

三、市场营销专业“STEP”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建设师资队伍,提升教学的质量

“STEP”人才培养模式重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教师自身的综合指导能力要求较高。一方面,理论课要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另一方面,实验课的设置要更务实、有趣、有对抗性。这就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一定要求。大力引进或培养现有教师获得“双师型”称号;或是资助、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或结合企I完成横向课题,从中提炼出优秀的营销案例,引入课堂及实验,实现教学、实验、科研的良性循环,都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最终才能切实保证该培养模式的有效进行。

(二)创新考核模式,把握培养的精髓

“STEP”人才培养模式将摒弃传统的“一卷一分”的考核模式,更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学生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将由考试卷面成绩、实验成果、训练动手能力综合评价、实习单位绩效考核为最终的评判依据。把握“STEP”培养即阶段性培养的精髓,将枯燥的理论答卷变成有趣的闯关游戏,学习、实验、实训、实习四个关口一关一关地过,过了的进入下一阶段,不过的留下继续做。各个环节在综合成绩中各具占比,形成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摒弃过去的“考前突击一个月,考后再也不看书”的学习乱象,将课程的阶段性培养落到实处,将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三)培养企业关系,拓宽学生的出口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STEP”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开展。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的优秀人才最终留在了企业,学生们通过努力获得了企业的认可,学长学姐们回馈母校,更多地接纳学弟学妹们去企业实习。此外,学校的教师团队应定期走访各企业,一方面对实习实训的学生进行跟踪、监督与了解,另一方面与企业联系、接洽,促进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伙伴关系,为将来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出口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

四、市场营销专业“STEP”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展望

“STEP”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国家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要求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满足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本质需要,实现了多方面的共赢。

首先,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缓解了学工部门多年头疼的学风建设的压力,另一方面更好地使原本基础较差、学习水平较弱的学生完成大学本科的学业并达到超出预期的学习效果,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其次,对于企业来说,通过长时间地培养和观察学生,挑选到熟悉企业环境、社会能力丰富、营销技能过硬的优秀毕业生,节省了培训成本和招聘成本,公司销售能力、绩效能力也随之增长。最后,对于学生来说,大学的生活不再是枯燥的读写背,而充斥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同一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即成为“老员工”,掌握企业文化、易于开展工作,更增添了未来升职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宋,王轲柱.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篇8

1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调查

笔者选取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个例,以该校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与经济、会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9个文科专业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配额随机抽样方式进行,样本男女比例为3∶4,共发放7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00份,结合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结果如下。首先,社会实践平台选择与农业院校特点关联性不大。只有不到10%的学生到农村基层单位去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其余都去了政府、事业单位、国企或其他私企。且相比较而言,认为以后应该到农村或其他农业平台进行实践活动的学生比例低于认为不应该去的比例,分别是40%和43%。这与农业院校文科专业主要为农村和农场提供人才的办学宗旨相悖,既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农村发展需要,又不能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好地发挥。其次,社会实践岗位适合度与就业方向不相匹配。73.5%的学生认为,面对就业的压力,社会实践的内容选择在与专业相关的大前提下,应与就业相匹配。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实习期间开展的工作环节与未来就业的应用方向匹配很不一致,岗位适合度低,这会导致学生在寻找工作和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无的放矢。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在做社会实践工作的时候会遇到进入角色太慢,无法真正融入角色,实践项目与自己实际的工作需求不相关等问题,项目往往是走过场,单纯为了学分等。他们认为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与自己的未来理想职业没关系。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即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个性化需求与大众供给不匹配。再次,社会实践考核和评价制度化水平不高。82.1%的学生认为只要社会实践有了社会实践单位的签名盖章,结果都是一样的,没有好和坏之分,无合格和优秀的区别。最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与规划很必要。在被调查对象中,100%的大学生都对社会实践充满期待与热情,认为社会实践是大学学习的必修课程,但是有69%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有什么结果,尤其是对于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此类情况反映比较明显;因此,在社会实践之前就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介绍与指导甚至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2影响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因素分析

2.1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缺乏与农业院校特色优势链接

切实来说,农业院校中的文科专业,是高校扩招形势下综合发展的产物,与学校中的农科专业比较而言,发展的内动力和外环境都是不足的,且在专业结构和内容安排上与农业院校本身的特色结合得也不紧密,表现在实习实践环节:一方面,形式单一,目标不明确[2],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支教、参观访问等形式,且缺乏有效的系统组织,没有深度;另一方面,内容泛泛,既没有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紧密结合,也未能与农学等相关专业紧密结合,不能为农业和农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也使文科专业在与其他综合类院校文科专业竞争时缺乏竞争力。

2.2社会实践平台选择与建设不到位

到哪里去实践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文科专业实践的主要问题,因为实践地点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实践的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从调查数据看,想到国企和事业单位实践的人数占大多数,而到农村基层的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城市的便利使学生不愿意去农村;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单位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足够重视,只把接收社会实践学生作为一种应付性的负担。除此之外,学校尽管也建立了一些实践基地,但由于经费短缺,要么基地少,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要么基地分散,不利于统筹安排。

2.3社会实践考核与评价未形成有效机制

在有些农业院校,要么根本就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专业的教学管理体系,未有明确的实践计划和时间安排,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了;要么就没有制订专门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大多数的成绩,仅参照实践考核表登记情况的简单方式来进行,导致很多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实践,只是托人找个单位盖章了事,实践报告的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了。还有的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好坏根本没有定论,更谈不上与各种评奖和荐优挂钩了,其激励效果可想而知。

2.4社会实践指导培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比较而言,农业院校更关注农学等基础专业的实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农业院校的特色专业,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仅关注于此显然是不够的,并且,直接影响到了对文科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与培训[3]。总的来说,指导的力度不够,指导教师的人数不足,没有出台相关的指导政策,没有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行为给予鼓励,例如,没有将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计入工作量,作为教师职务评聘、晋升、评优等的依据之一等,只是更多时候借助于学生自身的力量开展实践,组织制度化严重缺失。

3构建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模式

3.1结合特色优势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是农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想有效激励本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去服务“三农”,就必须培养农村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但要能将本专业的知识学懂学透会应用,并且还要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甚至更好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在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一定是专长和特色,发展的也比较好,其社会资源和实践体系也相对更完善。因此,无论是从农业院校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农业特色角度讲,还是从农类专业社会资源的角度讲,都可以将文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本校农类学科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共享。例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经常会在暑期组织服务垦区的“三下乡”支农服务团,针对水稻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田间调查、水土质量、园林规划等多项内容展开指导、研究甚至直接动手操作的工作,为农民增产增收,效果甚好。这样的实践活动,文科专业大学生就可以参与进去,协助开展例如与农户的沟通、走访调查农场整体农业情况、宣传学校精神与北大荒精神、统计田间资料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实践活动内容,增长了很多从未接触过的农业知识,而且提升了对专业、对学校、对垦区的归属感,增强了文科大学生投身到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的决心。除此之外,还可充分利用校内的有效资源,例如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的科研所和园艺所,参与到育种、种植等实践中去,做做调查、统计之类的工作,使学生不必走出校门就能了解到很多农业的知识,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尽了一份力。

3.2结合基地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主阵地,是稳定地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可以磨练大学生坚毅、创新和有责任感的品格,提高大学生的分析和研究能力。文科专业也应该从这一点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区、农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满足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可以尝试与实践基地建立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模式,在基地实习期间,实习单位有意识地培养有意留下工作的大学生,给其更多的指导与任务安排,让大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将实习实践与就业相结合,既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实习实践热情,又可大大缩短用人单位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时间[4]。针对基地建设中出现的缺乏系统性、层次性,运作不规范、不稳定,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应该积极建设高质量的基地,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及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一个长期化、规范化、项目化、经常化、层次化、有效化的目标,共同参与学生实践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强化学生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授课形式及内容,例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与红星农场展开合作,建立了教学研究和就业培训基地,通过长期系统的合作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还可以利用学校内其他各学院建立的基地,展开资源的共享和合作,例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与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合作成立了一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规模和水平都比较高,在农学院展开对接实践的过程中,文科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参与进去,扩展基地的实践范围,深化基地的实践内容。此外,还可以将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成就业的合作基地,把社会实践和学生就业结合起来,通过实习实践的环节,基地单位可以认真甄别、选拔符合自己需要的人才,并通过实践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其适应能力和团队精神,为岗位需要提前后备人才。

3.3结合主题研究

实践的主题选择是实践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想取得社会的认同和实效,必须针对社会亟需和存在的问题,从基层的实际需要出发,按需设项。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就由学校与实践单位协商制订详细的实践方案,将服务的满足尽量具体化,以实现学校与实践单位的共赢。作为农业院校大学生,深入农村开展实践活动一定是最好的需要的满足,通过与广大农民面对面地接触与交流,既可以帮助农民树立和改变某些态度和看法,又可以通过提供直接的服务解决他们的一些难题。例如,利用学习和钻研过的法律知识,针对农民的土地纠纷等问题可以开展普法教育和政策宣传,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维护他们的权益。因此,在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等的环节上,应该根据“三农”的需要,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深入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动手操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科大学生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有效开展就是主题实践成功的很好典范。文科大学生的另一个主题选择是可以将社会实践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开展,既能让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研究获得来自基层的最真实的数据,又能为大学生实践提供很好的选择[5]。例如,笔者主持过一个“关于农村的基础教育布局优化问题”的省级科研项目,就曾借助于本专业文科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开展调研等活动,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同时,学生们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了很多相关的知识,有的学生后来甚至通过毕业论文的方式来继续深化研究。

3.4完善考核和评价体系

考核是衡量效果的标准与尺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才能让学校把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整体情况以改进社会实践的诸环节,才能激励、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促进社会实践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和完善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要将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从学校来讲,要把社会实践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中,作为一门必修课,设定好学时和学分,并通过课程安排的方式在实践前给予详细指导和说明。同时,应出台相关的制度和规定,将社会实践效果作为评议各项优秀评选的重要条件,与奖学金、先进个人、推荐免试研究生、推荐就业、推荐入党等挂钩,并应特别针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一年一次的个人和集体先进评比活动,对在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从社会方面来讲,实践单位要如实记录学生在实习单位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资料、学生的具体表现,并综合给予评价;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本人要对社会实践内容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记录,要求详细写明社会实践的地点,包括城市、城镇、乡村等,提供对方联系方式、实践过程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并能有效针对实践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再者,学校还要通过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一经查实作假,必须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

4结语

篇9

关键词: 农村区域发展 实践教学 优化研究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运用知识的载体,是大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适应社会并改造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源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实现依赖于科学、合理和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就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和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1]。农村区域发展是发展学科的重要分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进、应用和本土化,已经在我国的农村发展、扶贫、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城乡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统筹发展,发展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全国发展领域内的地位更加重要。但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招生时间不长,各地区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亮点,导致高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十以来,国家对人才培养进行战略调整,强调教学与实践的对接,将实践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但传统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并没有与时俱进,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相关研究,对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践、课程实践、科研训练和毕业实习4个环节,这4个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整个学程,其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各具特色、相互联系,构成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分[2]。关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做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专业实践。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实践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主要通过学生亲临三农活动,利用节假日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管理和运作。该实践方法从二年级开始,每4-6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固定在种养大户、农业推广部门、乡镇政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2~3个普通农户,定期或不定期地作为其中的一员参加生产劳动和管理活动的过程,了解和熟悉其具体环节;农业企业或农业行政管理方面的专家定期给学生提供实践能力的指导,形成一种社会专家辅助培养制度[3]。专业实践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参加实践次数不低于5次,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每学期结束时交流探讨,最终由指导小组教师共同评定成绩。

1.2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主要是专项实践,其目的是使同学们亲自验证和体验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概念、原理,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有助于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安排相应的实习环节,如农业推广课程安排0.5周,农村社会学安排0.5周,农村社会调查方法安排1周,农村发展规划设计安排1周进行实践。课程实习的形式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进行选择和安排,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其主要形式有实验课、参观观摩、规划作图、社会调查、经济分析等,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运用和实践所学知识。

1.3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是学生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于第6学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散进行,结合导师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其中,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要求学生深入社会、农村和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从而切实感受当前社会发展形式和要求,了解农村发展的现状,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建立系统的实习制度。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与导师研究课题相结合,选择自身想要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充分培养自主能力。

1.4毕业实习。

毕业生产实习是学生在科研训练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农村发展的研究方法了解和熟悉农村发展情况,解决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题;使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掌握调查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毕业实习于第8学期第1-10周停课分散或集中进行,由各实习部门负责人、指导教师及有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地点主要在各地农村社区、农业生产及其服务管理部门。实习的内容一般根据论文工作计划,运用所学的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调查和搜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参加农村发展实践活动,掌握和了解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成功经验。毕业论文是在毕业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释、解决农村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实际意义的意见措施。因此,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整理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按科技论文的要求撰写出规范的毕业论文。

据上研究发现,农村区域发展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注重产学研的结合和服务基层,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理念不断更新。但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操作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1)实践教学体系类似,缺乏大胆创新;(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临岗”式教学效果;(3)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4)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体系过于刻板。

2.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设计

通过探索和研究,克服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的“分离性”和过分“系统性”,增强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的“针对性”;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专项技能培训,提高教学综合能力;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与层次,提高学生的社会就业综合竞争力与考研效率;最终实现企业、高校、教师、学生的四赢格局。

2.1创建“分层实践,逐层提升”的实践教学制度。

提出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深度的实践教学,确定项目、内容,明确要求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指导、训练、考核办法,并最终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形成“分层实践,逐层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个层次:专业基本认知实习与模拟,即在低年级时期(1-2学期)扎实学生社会调查、参与式研究和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技能;第二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在二、三年级(2-3)学期完成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综合见习实践教学工作,并逐步开展周末企业实习的相关实践;第三个层次:长期临岗实习,在四年级通过临岗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2打造“专家型(高校)――双师型(管理机构)――精英型(企业)”三个主体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

依托各个高校优势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学术背景深厚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充分利用学校农村区域发展学科的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模拟授课,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依靠学校其他相关专业内部具有各类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并发挥专业教师不同学科背景优势,共享相关资源,通过长期的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特别是吸纳其他专业具有实践管理经验的老师参与实践教学。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思路,邀请校外政府机关管理人员、农业企业经营的高层精英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教学部分的实践讲解,强化实践教学的真实效果,帮助企业解决当前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式互拥氖导教学模式。

3.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关键问题

3.1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应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紧密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培养符合社会要求和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福建农林大学多年来重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特点,对相关企业进行详细的考察,分别与当地农业局或企业,如闽侯县农业局、白沙湾休闲农场、超大现代农业、晋江围头村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建设了教学实习基地,并开始聘请企业的优秀管理者作为专业顾问、兼职教师。课题实施后,通过教学基地的实习、实践,学生将有效地加强专业知识的运用,达到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

3.2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活动。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中,要重视组织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和条件深入实践,将课程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可与学生会、团委合作开展“三农”知识竞赛,组织暑期“三下乡”等系列活动,并将这些活动分别与相关课程有机结合。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与课程实践教学和学生社团有机结合,高效地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找到有效的载体。

3.3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在实践实习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还有与之相关的职业软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优化应着重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一是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愿意从基层做起,踏实肯干;二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认真工作态度;三是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利群,卞新民,郭军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57-59.

[2]滕明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农业科学,2012(10):210-212.

[3]许文娟,侯立白,贾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07):55-57.

篇10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园林是一门以规划设计学、建筑工程、花卉树木学、美学等为基础,设计生态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领域的专业。作为一个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地方院校园林专业,以实践为中心,注重发展,采取符合国家园林建设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模式,努力为园林行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思路3。正确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以实践为中心点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建立实践教学的系统工程,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实践教学。并且,不断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升,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措施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园林专业自2000年成立以来,先后7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和发展几乎是每一次修订的主题。以实践为中心,构建基本课程教学体系,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学院基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结合学分制,在课程体系方面,完善和改进了“平台+模块”教学模式。学生一、二年级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三、四年级开始专业化方向培养,设“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花卉栽培养护”、“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大特色模块。首先,将基础课比重从过去的419%提高到5304%,专业课比重由10%调整至1348%,使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其次,压缩了总课时数,把专业课教学时数由2600学时压缩到2432学时;再次,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增加选修课数量,由17门增至25门以上,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选择机会。此外,在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加大,由以前的2397%增加到3213%;降低了理论教学环节的比重,由7603%降低到67.87%。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了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改革实习方式和内容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完成实践教学的基础,有了稳定、开放的专业实验室就能为学生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3。为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院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校内实验室建设上。按照课程的性质对原有的实验室进行调整,成立了园林学院实验室管理中心,先后改建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园林规划设计实验室、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验室、花卉树木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园林建筑与工程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园林画室等。更新了园林规划设计实验室的主要仪器设备。学院所有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并配备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从事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指导工作。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这一做法深受学生好评,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参与科研实践的兴趣,对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稳定的校内外实践训练基地是建立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完成实践教学的良好条件。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考虑到扩大招生规模和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多个园林专业实习基地,使学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学院结合自身的科研优势,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密切与园林企业和事业单位合作。使人才培养与生产有机结合,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园林企业事业单位的先进技术装备,丰富学生实践实训内容,强化学生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近几年来,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先后在张家口小五台山风景管理局、唐山豪门园林有限公司、沧州园林局、宁夏、河北高邑金色世纪农林工程有限公司等10多个单位建立了校外三结合基地。根据园林单位提出的生产任务,每年派出学生实践小组到三结合基地从事生产研究、解决生产问题。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园林生产实际的机会,同时,有效的促进了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实训能力的不断提高。

3.改革教学实验实习环节

教学实验实习环节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首先改革了实验课教学。大多数课程减少了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例如: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的杂交育种实验,把实验课时合理安排在长达1年的整个植物生长周期里。学生独立设计实验、选择亲本、采集花粉、去雄、套袋、杂交、栽培管理、种子采收等,直到获得杂交后代。整个实验过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是改革教学实习环节,园林专业的教学实习将原来的1名课程单独分散实习转变为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学院园林专业的综合教学实习主要有2次:第一次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以花卉学、树木学、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为主要实习内容,时间为2周,实习地点在上海、苏州、杭州;第二次安排在第七学期,内容为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实习,时间1周,地点在承德、北京。教学实习由单一课程的1名教师指导转变为多门课程的多名教师综合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取长补短。邀请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园林专家参与指导教学实习。学生可以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汲取众家之长,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成长,实习效果好。

(三)探索“订单式培养”途径

按照用人单位要求选拔学生,学生与用人单位双方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学习期间,学生除了参加日常学校规定的学习之外,专业教师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给学生“开小灶”、“吃偏饭”学生在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用人单位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技能培训,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双方共同指导,并完成规定的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结束后,学生留在用人单位工作,从而实现单位用人、学校育人与学生就业相结合,达到3方共赢。2004—2011年,唐山豪门园林有限公司、天津创世园林规划设计公司、河北九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以“订单式培养”方式,共接收学院园林专业学生百余名,多数同学在用人单位工作表现突出,受到单位领导与同事的好评与肯定。

三、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成效

1.以学生创新中心为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园林学科竞赛,提高创新能力近几年,园林专业学生在国内外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先后有12名同学在全国各类科技作品等比赛获奖,9名同学在省级各类科技作品等比赛获奖,27名同学在市、校级各类科技作品等比赛获奖。2010年,学院百余名师生参加了“2011年中国西安世博园唐山展区景观设计大赛”,共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创作奖15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2012年,学院马春阳同学被评为2013届“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3名同学被评为2013届“全国林科优秀毕业生”。

2.以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为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参与规划设计,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先后有1000多名学生参加了教师承担的30余项科研课题,学生从规划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得到了全方位实践锻炼,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学院共承担“小五台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保定市园林普查”“河北农业大学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唐山市湿地公园资源调查和规划设计”、“藁城市万亩科技生态园区规划设计”等各类横向课题30余项。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不仅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能力3。

3.以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研究为平台,组织学生申报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近些年,学院组织学生申报由保定市团委和学校团委设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10余项,并写出了高质量的论文和总结,有3篇论文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其中,2名同学的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在河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一等奖。通过这项活动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

4.以学生社会实践为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和民众关心的热点调查,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为提高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解决民生的能力,在暑期组织了社会实践小分队,从山区到农村服务,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单位调查、了解,开展宣传。2010年,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在黄骅市开展了“低碳环保,青年共建绿色家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学生为纪念第30个世界粮食日这一特殊节日,于10月10日一10月16曰举办了爱粮节粮宣传周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其中,有2支实习小分队先后被评为市级、校级先进实践小分队。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