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施工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8 22:2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坑施工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坑施工总结

篇1

【关键词】土钉支护 施工总结

1、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基坑最深处达-20m。该区位于II级阶地,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杂填土、硬塑状粉质粘土层、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其主要建筑物基础置于强风化~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层;该区地下水赋存形式为潜水和上层滞水,回填土含水量比较丰富。

基坑开挖后发现深度6米处为粘土和风化岩的分界线,岩层基本走向为由北向南倾斜约45度角,局部位置岩层深度及走向不规则。

基坑土方采用机械分层开挖辅以人工修整边坡的方式进行,由4台1m3反铲和相配套的自御汽车外运。本工程石方开挖量大,开挖深度在4~23m之间,因爆破点距民房及市内交通主干道较近,为确保安全,离基坑开挖边线2m范围外的石方采用浅孔微差挤压爆破,离基坑开挖边线2m范围内的石方采用光面控制爆破。由于受沿江北路的限制,基坑南边不能按大放坡开挖,从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和方便施工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本工程决定采用陡坡开挖临时性土钉支护的施工方法,所有土方边坡均按1:0.75放坡,所有石方边坡均按1:0.25放坡。

2、加固机理

土钉墙由被加固土体、放置在土中的土钉体和面板组成。由于土体的抗剪强度较低,抗拉强度更小,因而自然土坡只能以较小的临界高度保持直立。而当土坡直立高度超过临界高度,或坡面有较大超载及环境因素等的改变,都会引起土坡的失稳。土钉墙技术是在土体内放置一定长度和分布密度的土钉体,与土牢固结合而共同工作,以弥补土体自身强度的不足,增强土坡坡体自身稳定性,它属于主动制约机制的支挡体系。土钉墙在承受荷载过程中不会发生如素土边坡那样的突发性塌滑,它不仅延迟了塑性变形发展阶段,而且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变形和开裂破坏,它一方面体现了土钉与土界面间阻力的发挥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土钉与土体的刚度比相差很大,所以在土钉墙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土钉自身作用逐渐增强,从而改善了复合土体塑性变形和破坏性状。

根据地质状况,通过土钉加固起到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通过钻孔后压力注浆充填风化岩裂隙,使破碎岩层形成整体以利于边坡稳定;二、通过土钉的锚固力防止边坡局部失稳;三、通过土钉墙的挂网护面防止边坡碎块滑落,并对边坡面形成封闭,防止雨水进入土层并软化岩石,有利于边坡稳定。

3、土钉支护的施工

3.1 施工准备

为使边坡加固施工顺利进行,确保工程质量及避免施工中发生安全事故,在正式施工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 根据喷射砼、钻孔、安装土钉、注浆的不同工艺要求搭设单排、双排及多排加强型脚手架。

(二) 对进入现场的所有机具设备进行检修,使之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三) 对现场施工所用的原材料进行检验,符合要求才能使用。

(四) 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

(五) 本工程主要施工人员及设备配备见下表:

3.2施工工艺流程

基坑开挖修整边坡搭设脚手架定位成孔

安装土钉压力注浆铺设钢筋网土钉锁定

安装泄水管喷射砼。

3.3施工方法

(1)基坑开挖

土钉墙施工是随着土方开挖分段分层施工,每层施工长度约20m,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2.5m。在完成上层作业面的土钉与喷砼以前,不得进行下一深度的开挖。

(2)边坡修整

爆破并用反铲挖土后辅以人工修整坡面,使其达到要求的坡度和平整度,以便喷射砼施工。

(3)搭设脚手架

采用钢架管搭设脚手架,上铺竹跳板。脚手架宽度为2~3m,

脚手架步距为土钉垂直间距,顶层竹跳板与钻孔处的高差约50cm。

(4)土钉加工

按设计要求的长度、数量加工下料,焊接定位托架,每两米一道,长度超过定尺的钢筋采用对焊边接。

(5)钢筋网加工

按要求的尺寸在现场直接纺织钢筋网,采用Φ6 @250Χ250布网,钢筋网与土钉的

连接通过Ф14的加强筋连接。

(6)钻孔

钻孔前在坡面上按设计要求孔距放线定出孔位,采用XU-1型回转地质岩心钻机成孔,孔径120mm,与水平面夹角15度,孔深超过土钉长度0.3m,第一排土钉距坡顶2m。钻孔时边钻边用水清孔,钻至设计孔深后将孔内残留及松动废土清除干净。

(7)安装土钉并注浆

成孔后及时插入土钉并注浆,可采用重力、低压(0.4~0.6MPa)或高压(1~2MPa)的方法注浆填孔。本工程采用低压注浆,土钉距孔底0.3—0.5m,在孔口处设置简易止浆装置代替止浆塞,简易止浆装置见右图。注浆时在止浆塞上将注浆管插入注浆口,注浆管深入至孔底5―1.0m处。注浆管连接注浆泵,边注浆边向孔口方向拔管,直至孔口有水泥浆溢出时,改由简易止浆装置软管注浆,注满为止。

为防止水泥浆在硬化过程中产生干缩裂缝,保证浆体与周围土壁的紧密结合,可掺入一定量的膨胀剂,本工程采用万分之一的铝粉作为膨胀剂。另外,为提高水泥浆的早期强度,加速硬化,可掺入2.5%的711型速凝剂。

(8)挂网并喷射砼

喷射砼施工分区分块自下而上进行,砼设计强度C20,按1:2:2(水泥:砂:石)配合比配料,边搅拌边喷射,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15mm,喷头与作业面的距离在0.8-1.2m,并尽量垂直作业面喷射,砼平均厚度为100mm。操作喷头的人员应使喷嘴有节奏地作一系列环形移动,使之形成厚度均匀且密实的砼。砼终凝2小时后采用挂草帘覆盖养护14天。

(9)土层部分采用

2米长的Φ25 II级钢筋制作的打入型土钉,按@2000Χ2000梅花型布置,上挂钢丝网并喷50mm厚的砼。

4、施工安全措施

4.1制定健全安全措施,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作业,确保施工安全。

4.2施工现场所有施工设备均配置安全防护装置,确保机械设备完好和安全使用。

4.3施工现场所有电源线路均配漏电保护器,所有配电箱都有防雨设施。

4.4夜间作业配备足够的照明设施。

4.5基坑内石方爆破时暂停作业,爆破产生的掁动要保证不影响边坡稳定。

4.6土方开挖和支护结构施工密切配合,随时掌握开挖及支护过程中土体及支护体的变化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加固措施,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支护设计。

4.7采取措施排除地表水、支护内部水及基坑水:为防止地表降水向地下渗透,靠近基坑坡顶宽2~4m的地面应适当垫高,并且里高外低,并在基坑顶部设置宽度为1~2m的喷砼护顶;在支护面层背部应插入长度为400~600mm、直径不小于40mm的水平排水管,其外端伸出支护面层,间距为1~2m,以便将砼面层后的积水排出;为了排除积聚在基坑内的渗水和雨水,应在坑底设置排水沟及集水坑.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1、工程实际情况概述

1.1基坑支护体系及重要性

基坑支护作为一个结构体系,应要满足稳定和变形的要求,基坑支护型式的合理选择,是基坑支护设计的的首要工作,应根据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的要求及不同支护型式的特点、造价等综合确定。一般当地质条件较好,周边环境要求较宽松时,可以采用柔性支护,如土钉墙等;当周边环境要求高时,应采用较刚性的支护型式,以控制水平位移,如排桩或地下连续墙等。同样,对于支撑的型式,当周边环境要求较高地质条件较差时,采用锚杆容易造成周边土体的扰动并影响周边环境的安全,应采用内支撑型式较好;当地质条件特别差,基坑深度较深,周边环境要求较高时,可采用地下连续墙加逆作法这种最强的支护型式。基坑支护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周边环境的安全。

1.2工程地质条件

该工程紧邻主要马路,施工场地非常狭小。该综合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1层,地上21层,地下室层高4.5m,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基础采用桩基承台式,建筑物基坑深度为5m,为自然地面至地下室底板素混凝土垫层。

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由杂填土、硬壳层粘土、淤泥、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粘土、砾砂混卵石等九个工程地质层和十三个亚层组成,牵涉到本工程基坑支护与开挖的土层为:

①杂填土:杂色,由碎块石、砖瓦砾混砂土、粘性土等组成,局部有生活垃圾分布,成分复杂,均一性差,土性呈湿、稍密,层顶高程为0.29~5.30m,层厚0.4~4.1m,全场分布。

②粘土:灰黄、灰色,可~软塑,含铁锰质斑点及少量腐植物,底部逐渐向淤泥过渡,层顶高程1.90~4.20m,层厚0.30~2.10m,局部分布。

③-1淤泥:青灰色,流塑,含零星贝壳碎片、腐植物,不均匀夹粉细砂薄层,局部含量较高。层顶高程-0.46~3.07m,层厚11.60~15.10m,全场分布。

1.3基坑工程分析与评价

1.3.1有关基坑设计、施工岩土计算参数

基坑围护深度内地层为①杂填土;②粘土;③-1淤泥,现将基坑深度范围内该土层的基坑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建议如下:

1.3.2地下水

场地第四纪地层地下水属潜水,其水位受降雨、地表水等因素影响有所变化,根据地区经验下水位变动幅度小,勘察期间测得钻孔的地下稳定水位埋深为0.1~2.2m。

本场地杂填土、粘性土中的砂夹层、砾砂混卵石、风化基岩裂隙带透水性强,一般粘性土层微弱透水性。据区域水质资料分析,地下水无环境污染,对砼及建筑材料不具侵蚀性。

2、土方开挖工程施工技术

在土方开挖工程施工方案确定时,为了减少送桩深度,节约业主投资,建议采用二次开挖措施进行基坑开挖,即在原自然地面挖土约1.5m后,再进行打桩施工,打桩完成再进行第二次土方开挖,具体施工技术措施如下:

2.1根据市测绘大队提供坐标点及设计图纸,施工测量定位,并绘制基坑平面图后,进行土方开挖。

2.2土方开挖采用机械化施工,由3部1.2-1.4m3反铲挖掘机完成;机械达不到部位及承台、地梁基底土方修整采用人工配合完成。

2.3为确保基坑边坡安全,基坑开挖采取先浅后深、先边坡支护后基础土方、循序渐进措施。

2.4土方运输由10部自卸汽车完成,运输过程汽车司机必须服从指挥,严格按照指定施工通道行驶,并按指定地点卸土。(本工程为场内运输)

2.5土方开挖时应严格控制开挖深度,测量人员负责跟踪测量,及时汇报开挖深度情况,配合挖掘机挖土作业,并做好记录。

2.6土方开挖时,应避免碰撞水泥搅拌桩,桩周围500mm左右采用人工配合挖土。开挖前应先作好桩位标志。

3、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技术

根据场地地面标高,基坑分两次开挖至地下室底板下约3.5m。设定的施工方案为:基坑边坡采用放坡+锚喷网挡土墙支护结构,地下室底下电梯井周边采用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支护结构。

3.1放坡十锚喷网挡土墙支护施工技术

施工工艺流程:

挖土修坡初喷封闭锚杆孔定位成孔安放锚杆锚孔灌浆安装钢筋网及焊接加强筋终喷。

3.1.1施工要求:

(1)杆体采用Φ22钢筋及φ48钢管,锚头焊Φ14拉筋,面筋Φ6@200双向;

(2)32.5R普硅水泥,水灰比0.5,固结强度20Mpa;

(3)锚杆孔径Φ110mm,锚杆长5m(钢管长7m),纵横间距1.5m,倾角5~15度;

(4)土体喷射C20细石混凝土,l00mm厚。

3.1.2施工技术

(1)挖土修坡时锚喷工人要和挖土司机协同作业,挖土高度视土质而定。本次挖土施工分二次挖土,采用人工修坡,尽量将坑壁修整平顺,以便喷射混凝土作业,挖土至设计标高时,沿基坑四周设置排水沟,以便尽快排除积水;

(2)坡顶处理:在坡顶上500mm范围内,每隔1.5m打长2mΦ22钢筋的摩擦锚杆,挂Φ6@200双向钢筋网,并喷射混凝土,设置排水沟;

(3)成孔作业尽量采用干作业,增加锚固体与土体的摩擦力,增加临时稳定性,并采用人工洛阳铲成孔;

(4)为保证杆体Φ22钢筋安放在锚孔中心,防止拉杆产生过大挠度和插入土体时不搅动土壁,增加拉杆与锚固体的握裹力,在每根锚体底部每隔2m设一对中器,对中器由三根Φ6钢筋组成;

(5)灌浆浆液采用32.5R普硅水泥制成纯水泥浆,灌浆时要求注浆管管口距孔底200mm,待孔口返出水泥浆后,方可拔出注浆管,并随即补浆至孔口;

(6)当锚杆孔水泥浆有一定强度后,可安装钢筋网及焊接加强筋,加强筋节点压锚头;

(7)喷射混凝土作业时,混凝上由水泥、5-10mm细石、中砂组成,配合比1:2:1.5,终喷混凝土厚度l00mm。

3.2重力式挡土墙支护

施工工艺流程:

定位预拌下沉提升喷浆搅拌重复搅打下沉重复搅拌上升完毕。

3.2.1施工要求

(1)加固料采用32.5R普硅水泥,渗入比15%,水灰比0.5;

(2)桩径φ500mm,桩距400mm,桩间搭接l00mm,桩深6.5m,桩身倾斜小于1%,相邻桩不留施工缝;

(3)施工前对施工机械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各种故障。

3.2.2施工技术

(1)就位:当深层搅拌机到达指定位置后,对中就位,并使桩机保持水平,钻杆垂直;

(2)预搅下沉:当深层搅拌执冷水循环正常后,开始下沉作业,如下沉速度太慢、可以用输浆系统补给清水以利钻进;

(3)制备水泥浆:当深层搅拌机下沉到一定深度后,开始按设计配合比制备水泥浆,待压浆前将水泥浆倒入集料斗。水泥浆在运输过程中不得出现离析现象;

(4)提升喷浆搅拌:当深层搅拌机下沉到设计深度后,开始启动灰浆泵将水泥浆液压入地基中,并边喷浆边旋转,同时严格控制搅拌机提升度。压浆工艺施工要连续,不允许出现断浆现象;

(5)重复上下搅拌:为了使软土和水泥浆搅拌均匀,应再次将已提升到地面的搅拌机再次搅拌下沉,此时不再喷浆,下沉至设计深度后提升搅拌机至地面;

(6)清洗:往集料斗注人清水,启动灰浆泵,清洗输浆管路中残余的水泥浆,直至基本干净,并将枯附在搅拌头上的泥浆清洗干净。

3.3降低地下水位施工技术

3.3.1在基坑边坡顶600mm外,沿基坑布设砖砌排水明沟,沟净宽300mm,深300~600mm,沟底C10混凝土垫层,沟壁用M5水泥砂浆Mu7.5红砖砌240mm厚。每隔30m设一个600×600mm流沙井,要求井底比沟底深400mm,做法同排水明沟。

3.3.2在基坑边坡底600mm外,沿基坑内围于地下室底板垫层下布设砖砌降水明沟,沟净宽300mm,深400~600mm,在沟底宽度1m范围内铺设200mm厚20~40mm碎石垫层,沟壁用M5水泥砂浆Mu7.5红砖砌筑240mm厚。每隔欲30m设一个1200×1200mm降水兼排水井,井深不小于1500mm,做法同降水明沟。排水井通过潜水泵抽水排至基坑边坡排水明沟。

3.3.3为了更有效降低地下水位,于地下室内增设降水井,位置原则上在地下室底板集水井位置处布设。降水井做法:在设计集水井下方,再挖深1.2m以上,然后放人一个800×800mm带网钢筋笼,周边用20~40mm碎石填塞,然后再放人一个Φ500mm的带网钢筋笼,在内外钢筋笼的空隙处,用20~40mm碎石填至设计垫层下标高,上面用油毡纸覆盖二层。钢筋外笼采用12Φ16做竖筋,φ6@200钢筋做箍筋,内笼采用6Φ16做竖筋,Φ6@200钢筋做箍筋,钢筋笼的底及外壁用二道2mm网眼的钢丝网包裹,内笼要求露出垫层不少于50mm。每个降水井均由一台潜水泵配备自动水位控制装置抽水外排。降水井最终封闭采用法兰盘。

4、基坑监测及成果分析

为确保整个工程的安全,为结构施工创造条件,从土方开挖开始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监测基坑周边的变形,及时反馈及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使基坑不发生意外破坏和变形,确保工程顺利施工。

4.1监测内容

(1)护坡桩水平位移;(2)护坡桩倾斜程度;(3)锚杆变形;(4)沉降观测。

4.2观测点设置

(1)测距点在距基坑36米相对稳定地方沿基坑边线延长方向设置;

(2)护坡桩水平位移观测点在土钉墙上布设,测点间距8~10米,点位用水泥钉固定;

(3)护坡桩倾斜观测在已开挖后的土钉墙及桩上下各设一点,间距10~15米,用水泥钉固定;

(4)锚杆变形观测点设置在锚杆锚头上,用红漆作标记;

(5)沉降观测标在基坑内侧沿基坑高度5~6米分层设置,水平间距20~30米,用水准仪进行观测。

4.3成果分析

分析方法及处理原则:

(1)分阶段每7天进行变形观测,并随施工进度、季节变化及天气恶劣等有可能引起变形异常时根据实际情况缩短观测周期。每次观测后将数据记录汇总,并前后对比。

(2)对观测结果数据表进行讨论,分析变形是否过大及是否趋于稳定,并和监理共同确定是否需采取补救措施。

观测数据统计表见附件,经过数据分析,发现沉降及水平位移均未出现异常,护坡桩最大位移监控值未超过50mm;地面最大沉降量未超过30mm,满足设计要求。

篇3

关键词:基坑基坑监测施工安全

1 基坑施工安全监测

1.1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

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

1、了解建设方和相关单位的具体要求;

2、收集和熟悉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地下工程和基坑工程的设计资料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等;

3、按监测需要收集基坑周边环境各监测对象的原始资料和使用现状等资料,必要时应采取拍照、录像等方法保存有关资料;

4、通过现场踏勘,复核相关资料和现场状况的关系,确定拟监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及实施方法;

5、了解相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情况。

1.2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方案编制

在现场踏勘以及资料收集工作完成后,根据岩土设计提出的监测要求结合现场情况制定监测方案,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工程概况;

2、 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

3、监测的目的和依据;

4 、监测内容及项目;

5 、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

6、 监测的方法及精度;

7 、监测期和监测频率;

8、 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9、 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10、 监测人员的配备;

11、 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

12、 作业安全及其它管理制度及措施。

1.3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方案的实施

一旦方案经签字认可后,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监测方案实施。当基坑工程设计或施工有重大变更时,监测单位应与委托方以及有关单位研究并及时调整监测方案。

监测单位应及时处理、分析监测数据,并将监测结果和评价及时向建设方及相关单位进行信息反馈,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时,必须立即通报建设方及相关单位。

基坑工程整个施工期内,应经常进行现场巡视检查,巡视检查的内容应包括各项:

1、支护结构

⑴支护结构的成型质量;

⑵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裂缝出现;

⑶支撑、立柱有无明显弯曲变形;

⑷止水结构有无开裂、渗漏现象;

⑸基坑支护外地面有无裂缝、沉陷和滑坡等现象;

⑹基坑有无涌土、流砂及管涌等现象。

2、施工工况

⑴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是否与地质勘察报告一致;

⑵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以及支撑或锚杆设置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

⑶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

⑷基坑周边是否有超载现象。

3、周边环境

⑴周边道路(地面)是否有裂缝、沉陷;

⑵周边建筑物是否有新增加的裂缝;

⑶周边管线有无破损、渗漏等情况;

⑷临近基坑及建筑的施工变化情况。

4、监测设施

⑴基准点、监测点的保存状况;

⑵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⑶有无影响监测工作的障碍物。

1.4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总结分析报告

当基坑工程施工完毕,监测工作也相应的结束,监测结束后,监测单位应提交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总结分析报告给委托单位。总结报告一是要提供完整的监测资料;二是要总结工程的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基坑工程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参考和依据。

基坑施工安全监测总结分析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2、点位布设、验收记录;

3、分期监测报告;

4、监测竣工总结报告。

2 基坑施工安全监测的质量控制

2.1基坑变形监测点(监测元件)的设置、埋设与安装符合规范要求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反应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监测点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并应满足监控要求。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应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1、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距离不宜大于20米,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个。

2、围护墙或土体深层的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离宜为20米~50米,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1个。

用测斜仪观测深层水平位移时,当测斜管埋设在围护墙体内时,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围护墙的深度;当测斜管埋设在围护外侧土体时,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5倍,并应大于围护墙的深度。以测斜管底为固定起算点时,管底应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

3、支撑内力监测点应布设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每层支撑内力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根据选择的测试仪器的特点,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两支点间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位置;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部位。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的测试要求。

4、基坑外水位监测孔应布置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米。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米处。水位观测管管底的深度应埋置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5米。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的承压水含水层中。设置有回灌井的,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

5、基坑周边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应作为监测对象,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测范围。周边道路每隔20米左右布设一个沉降观测点。周边建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5~20米初或每隔2~3根柱基上布设一个监测点,且每侧不少于3个监测点。不同地基、基础分界处两侧或不同结构分界处两侧应布设监测点。变形缝、沉降缝或严重开裂处两侧和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两侧应布设监测点。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应布设监测点,切不应少于4个点。

2.2基坑基准监测点的设置、埋设与安装符合规范要求

基坑监测的基准监测点,每个工程不应少于3个,且基准监测点要保证稳定、可靠和通视,便于联测和引测。基准监测点应在基坑工程施工前埋设,测量前应有一定的稳定期。基准监测点应有明显的标志,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利于保护。

2.3监测仪器质量和有效期符合规范要求

监测仪器、设备和元件应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应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准记录或标定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使用。监测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

2.4监测方法及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基坑类别、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当地经验和方法适用性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监测方法应合理,易于实行,并应考虑到监测仪器和设备的精度是否能满足已确定的监测方法的要求。

当确定监测方法及仪器和设备的精度后,对于同一监测项目,监测时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

2、使用同一观测仪器和设备;

3、固定观测人员;

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2.5基坑工程监测的警戒值

在工程监测中,每一项测试项目都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客观环境和设计计算书,确定相应的警戒值,以判断位移和受力状况是否会超过容许的范围,判断工程施工是否可靠,是否需要调整施工工序或优化设计方案。实际监测中常用警戒值:

监测值达或超过到下列数据时,提出书面报警,以备有关方面采取工程措施时参考。

1、支护结构坡顶的水平位移速率: 3mm/d;

2、支护结构的位移总量:30mm;

3、建筑物和管线的沉降速率:1.5 mm/d;

4、建筑物和管线的沉降总量:15mm;

5、房屋差异沉降:1/1000。

2.6监测工作的安全管理

监测人员在现场测量时要精神集中观测计算,而周围的环境千变万化,各种隐患均有造成人身或仪器损伤的可能。为此,监测人员必须在制定监测方案中因根据现场情况按“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每个监测环节中落实安全生产的具体措施,要做到既要监测成果精确又要人身仪器双安全。

3 结论

通过对多个工程基坑监测实例的分析总结,以及和相关人员的讨论交流,岩土工程监测是一个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的技术人员参与的项目,从方案的编制,至方案的实施,都涉及到地质学,土力学,测量学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需要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实施。

参 考 文 献

[1] 卢开礼,浅谈深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江苏省工程质量 2007(2):28-29

[2] 王新平,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江苏省工程质量 2008(1):40-43

[3] 王燕,某工程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变形影响分析,2007(1):15-19

[4] 孔高红、郑羽江,软土地基基坑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苏省工程质量2007(1):22-26

[5] 王红英,测量员,机械工程出版社,2007(12):5-9

[6] 胡伍生,土木工程施工测量手册,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9):32-39

[7] 石四军,建筑工程控制与施工测量快速实用手册, 2006(12):76

[8] 建筑工程测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249

[9] 刘建航,基坑工程手册,2008:12-1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8-1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22-26

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深基坑;边坡支护;土方开挖;地下室

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8-0072-03

1 工程案例

某工商企业大厦:地下室2层,地上28层,建筑高度99.9m,上部结构体系为现浇钢筋砼框架-筒体结构,PHC预应力管桩基础,框架抗震等级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二级,抗震设防烈度7度,总建筑面积44208.9m2(地上建筑面积34869m2,地下建筑面积9339.9m2),地下室层高4.2m,建筑等级一级,地质状况:根据工程地质报告:①素填土层,层顶埋深0.6~3.5m。②粉质粘土和粉土层,层顶埋深3.0~6.5m。③泥质砂土夹卵砾石土层,层顶埋深6.0~10.8m。④碎块状强风化砂岩,层顶埋深10.~15.5m。⑤中风化砂岩,层顶埋深15.5~21.6m。地下稳定水位埋深为4.4~11.1m。东、北两向紧靠城市道路,与道路相距13m,西、南两向为新建高层建筑,相距约50m。地下室呈长方形状,长95m,宽56m。施工条件:本大楼地处旧城改造区,旧墙基及地下管线密集,工期紧,施工难度大。工程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并于8月份完成东、北两向旋挖孔灌注排桩支护施工,为满足建设单位的工期要求,春节前完成桩基、挖土及边坡支护的目标,本深基坑工程土方量约65000m3,每天平均出土量需确保1500m3左右方能满足进度要求。在工期紧迫的情况下完成深基坑的挖土作业,对挖土方案及现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边坡支护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约10.1m,为保证建筑基坑边坡稳定及安全,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基坑边坡采用土钉墙及预应力锚杆和旋钻孔灌注砼排桩两种支护方案,西、南两侧鉴于有放坡条件,采用A型台阶式放坡土钉喷锚支护方案:该基坑边坡高度9.5m,下层设置击入式钢管Φ48×3土钉3排,纵向间距2m,倾角15°,土钉水平间距1.5m,放坡坡比1:0.75,以梅花形布置。东、北两侧因地下室外墙边线紧邻用地红线,采用B型排桩墙支护方案。根据设计该基坑边坡高度9.5m,排桩总长度为143m,桩径为700mm,桩长13.5m,桩间距1.4m,灌注桩混凝土强度等级C30,主筋为14Φ22,箍筋为Φ8@150;冠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高0.5m,宽0.7m;竖向设置三排锚杆,竖向间距为1.5m,水平间距为1.4m;桩间采用挂Φ6@200×200mm钢丝网喷C20混凝土止水帷幕。深基坑支护结构断面如图2所示。

3 降排水方案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当开挖底面标高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时,由于土的含水层被切断,地下水会不断渗入坑内。地下水的存在,非但使得开挖困难,费工费时,边坡易于塌方,而且会导致地基被水浸泡,扰动地基土,造成工程竣工后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开裂或破坏。因此,基坑开挖施工中,应根据工程地质和地下水文情况,采取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基坑开挖和施工达到无水状态,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的顺利进行。本场地最高地下水位-4.4m,在基坑开挖前期,主要是做好基坑及周边的截水、疏水和排水工作,以排水沟排水方法为主要措施,在边坡设置砼300×300mm排水沟,将地表水导入水沟,并排至城市排水管网;当基坑第一阶段土方开挖(达到标高-2.6m)后,为保证在基本无水状况下进行土方开挖施工,主要采取坑底轻型井点降水措施,沿基坑四周1m处设置一道深于坑底的井点滤水管(@2000mm,长度10m,井管直径50~55mm,井孔直径300mm),直接与两台抽水设备连接从中抽水,使地下水位降落到基坑底0.5~1.0m以下,井点降水减小或消除了动水压力,改善了土的性质,大大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改善了施工操作条件,加快了工程进度。在1~3层土方开挖过程中沿西、南两向设置简单排水沟、集水坑以排除基坑积水,当第四阶段承台基础土方开挖时,沿支护四周距50cm处设置砼U型排水沟及集水井,以排除坑壁及地下渗水、露天雨水等,并用水泵及时将集水井内积水排出坑外。

4 土方开挖方法

4.1 深基坑土方开挖总体布置

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的土方开挖,在解决了地下水和边坡稳定问题之后,还要解决土方如何开挖的问题,由于基坑自土方开挖就处于活动状态,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大小、位移变形都相应地增加,稍有不慎随时都可能发生边坡垮塌事故。因此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及科学安排工期,选用什么方法、什么机械、如何组织施工等一系列问题在基坑土方开挖之前都要进行详细的了解,在开挖过程中还要全面考虑人工和机械开挖的配合问题以及一些特殊地基的处理问题,同时合理安排各工序紧密搭接,以保证基坑暴露的时间尽量缩短,减少基坑支护结构因时空效应产生的不利影响。各层土方开挖以从①④的平面顺序进行,本工程基坑土方开挖平面布置图如图3所示。

4.2 深基坑土方开挖顺序

根据支护体系的设计特点及要求,本工程基坑土方开挖共分五层进行,施工顺序如下:平整场地、修筑临时便道第一层土方开挖东、北向旋喷支护桩施工西、南向第一道土钉喷锚施工井点降水施工第二层土方开挖西、南向第二道土钉喷锚施工第三层土方开挖东、北向排桩第一道锚杆及止水帷幕施工基础桩基施工第四层土方开挖西、南向第三道土钉喷锚施工东、北向排桩第二道锚杆及止水帷幕施工基础承台土方开挖封底垫层地下室结构施工。

4.3 深基坑土方开挖组织

本工程由于支护体系外锚杆设计充分考虑到基坑挖运土机械化施工的需要,为挖运土的机械化施工提供了良好的作业条件。按深基坑土方开挖平面布置修建基坑土方临时运输道路,考虑到车辆交汇,设置7m宽便道,上铺30cm厚砖、石道渣,挖掘机平整碾压成型,配备20片1cm厚2×6m钢板,基坑开挖采用3台CAT320型反铲挖掘机和3台PC200小型挖掘机,土方随挖随运,8吨、12吨自卸汽车根据土方运距及现场需要量调配。

4.3.1 深基坑土方开挖按开挖平面布置分阶段、分层进行,第一层开挖至标高-2.6m,西、南向从上边坡起往基坑约8m开挖至标高-4.2m,第一层开挖完成安排东、北向旋喷桩施工及西、南向第一道土钉喷锚施工和井点降水施工。

4.3.2 第二层土方开挖待东、北向旋喷桩施工及井点降水施工完成,砼强度达到70%后进行,开挖至标高-4.2m。

4.3.3 组织第三层土方开挖,开挖至标高-6.2m,安排基础桩基施工。

4.3.4 基础桩基施工完成,第四层土方开挖,安排西、南向第三道土钉喷锚施工,东、北向排桩第二道锚杆及止水帷幕施工。

4.3.5 最后完成基础承台土方开挖,封底垫层。开挖分层断面如图4所示。

5 深基坑土方施工的关键要点

经过对本深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方案的具体实施,工期紧凑,降低了工程成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满足了工期、质量和安全的要求,高层建筑深基坑土方施工,虽施工难度大,但也并非没有办法,只要通过合理组织、精心安排,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就深基坑土方开挖施工要点总结

如下:

(1)根据工程的特点、施工条件以及地质状况科学合理地制定边坡支护方案、降排水方案、土方开挖方案是深基坑土方施工成败的关键。

(2)高标准、严要求保证边坡支护的施工质量,落实降排水措施到位是深基坑土方施工的必要条件。

(3)建立以项目业主为主导的现场项目管理体系,充分协调各方关系,最大限度地将边坡支护、降排水、桩基施工等各工序穿插施工,有效缩短工期。

(4)土方开挖必须严格按施工方案的顺序均衡推进,严禁无序开挖,以保证支护体系均匀受力。施工中配备专职人员进行测量控制,及时将基坑开挖下口线测放到坑底,以控制开挖标高,避免超挖。为防止超挖和保持边坡坡度正确,机械开挖至接近设计坑底标高或边坡边界时,应预留20~30cm厚土层,用人工开挖和修坡。

(5)视施工场地及作业面的情况,合理调配土方机械,实现挖、运平衡,避免造成机械闭置误工,进行大面积的开挖后,土方随挖随运,以实现基坑四周的零堆载,同时基坑周边严禁停滞大型机械。在支护桩边、基底及承台地梁等处无法进行机械开挖部位人工配合对开挖部分边角进行修边、平整。

(6)为减少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和荷载的积累,各层排桩支护结构前土方应待基坑内侧土方开挖完毕后再挖除。

(7)建立测量控制网,土方开挖前,对邻近道路、建筑物的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对已有的裂缝等问题事先设置标记并备案,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加强对支护结构体系、基坑稳定性和邻近道路、建筑物的监测,做到每一深挖一层就要进行及时监测,然后对监测值(桩顶位移、桩侧斜、沉降等)进行分析并反馈,若监测值发生突变,说明基坑支护结构承受过大的压力,需要放慢挖土速度或立即停止挖土,待基坑变形稳定后,方可继续进行施工。

(8)运土汽车按施工组织设计指定运土路线行驶,指定弃土地点卸土,并按城建、环保部门规定在工地大门出口处设置标准洗车台,配备冲洗设备,安排专人对路面进行清扫,确保路面清洁干净。

(9)必须加强现场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如基坑防护栏、水平安全网、基坑安全爬梯、基坑照明、配电箱设置等;要求编制详细的专项方案,审查通过后严格执行。

6 结语

深基坑作为高层建筑基础施工的重要环节,对保证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建设环境下加强对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技术的研究和总结,有助于改善深基坑施工的现状,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安全。

篇5

【关键词】基坑工程;质量事故;原因分析;关键控制点

【中图分类号】TU94+1 TV551.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auses of the excava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accid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key control points of the excavation engineering survey, design,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Key words】Excavation engineering;Quality accident;Cause analysis;Key control point.

1. 前言

(1)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以城市人炸、居住空间狭窄和城市绿地减少为特征的“城市综合症”正在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逐渐形成。

(2)为了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决策的制定,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模式作为未来的共同发展战略。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随着高层建筑的迅速崛起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此而产生了大量深基坑工程,且规模越来越大。从80年代初开始,我国逐渐涉入深基坑设计与施工领域,在深圳地区的第一个深基坑支护工程率先应用了信息化施工法,大大节省了工程造价[1]。进入90年代后,为了总结我国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经验,开始着手编制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的有关法规。目前,基坑工程已成为我国城市岩土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2. 基坑工程特点

基坑工程具有许多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与场地自然地质及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基坑工程一般情况下作为临时工程,安全储备可以相对小些,但它与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环境地质条件息息相关,不同区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设计施工时必须全面考虑水文、气象、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及其在施工中的变化,充分了解工程场地所处的地质环境与基坑开挖的关系及相互影响。基坑工程常处于密集的既有建筑物、道路桥梁、地下管线、地铁隧道或人防工程的附近,其技术复杂性远甚于永久性的基础结构或上部结构,稍有不慎,不仅将危及基坑本身安全,而且会殃及临近的建构筑物、道路桥梁和各种地下设施,造成巨大损失。

(2)与主体结构地下室的施工密切相关。

基坑支护开挖所提供的空间主要是为主体结构的地下室施工所用,因此任何基坑设计在满足基坑安全及周围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要合理地满足施工的易操作性和工程工期的要求。

(3)技术综合性强。

由于场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土性质变化多端不均匀,致使勘察数据离散性大、精度低,给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基坑工程包含着挡土、支护、降水、挖土等许多紧密联系的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效都将导致整个工程的失败。

因此,从事基坑工程的技术人员需要具有综合运用岩土工程的知识及经验、建筑结构及力学知识、施工条件及经验等各方面的知识。

(4)基坑工程技术挑战性强。

基坑工程是岩土工程、结构工程以及施工技术互相交叉的学科,是多种复杂因素交互影响的系统工程,是理论上有待于发展的综合性技术学科。由于其技术复杂、涉及面广、不确定因素多,在建筑工程中最具有技术挑战性,同时也是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的研究重点。

(5)基坑工程失败损失大。

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各城市的高层、超高层建筑主要集中在建筑密度大、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的狭小场地中,邻近常有必须永久保护的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基坑工程一旦失稳,后果不堪设想。

3. 工程事故原因分析

在基坑工程施工中,人们千方百计地控制工程变形,维护工程稳定,降低工程成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基坑工程失稳事件也时有发生。产生工程事故的原因很多,有管理体制问题,有工程质量问题,有优化决策问题,也有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其它方面的问题。笔者总结大量工程实例认为,以下几点是发生基坑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确保基坑工程有效的关键控制点:

3.1 有效地治理水害是基坑工程成功的关键。

3.1.1 水是基坑工程的天敌,大部分基坑工程事故与水有关。据统计,基坑工程事故中70%以上是水害直接或间接造成的[2]。

3.1.2 地下管道的泄漏、地下水的B透破坏、大气降水等都可能诱发灾难性事故的发生。正确认识各种土体的渗透规律,优化设计防水、降水、排水方案,并确保其效果是基坑工程成功的关键。

3.1.3 水害造成的基坑工程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软土或高水位地区的基坑未作止水帷幕。

基坑开挖时,由于基坑内降水造成基坑内外侧水头差,致使地下水携带着土颗粒从支护结构之间流入基坑,造成基坑周围地基土流失、地面开裂、下沉、邻近建筑物向基坑方向倾斜。

(2)基坑底形成承压水头时,未对基坑底面加固。

当基坑底隔水层厚度较小,或承压水头较大时,基坑的开挖破坏了原来的水压力平衡,使得地下水向上的渗透力大于基坑底土体的浮重力,造成基坑隆起、管涌或流砂。

(3)基坑降水造成周围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基坑工程降排水,一方面减小了地下水对地上建筑物的浮托力,致使土层受压缩而沉降;另一方面孔隙水甚至是细小土颗粒从地下排出,造成土体固结变形,引起地面沉降。降排地下水形成的降落漏斗的曲面展布,必然引起周围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严重时就会造成裂缝、倾斜,甚至倒塌。

3.1.4 另外,暴雨及管道渗漏对基坑工程的安全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然而,在基坑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往往不熟悉地下水的埋藏、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不了解基坑开挖前后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不懂得地下水渗流运动原理,甚至混淆水文地质基本概念,以致于对水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造成基坑工程事故。

3.2 合理选择岩土参数是正确设计的根本。

3.2.1 破坏模式以及岩土计算参数的合理化选择,在基坑支护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破坏模式或岩土参数不能代表实际地质情况,基坑支护设计无疑是徒劳的。

3.2.2 在基坑土水压力计算中,(1)经典土压力理论用于饱和软土地基的基坑计算比较符合实际,而用于非饱和土则计算结果显得过分保守[2],造成经济上的浪费。(2)从土的有效应力理论出发,水土分算法的理论根据比较充分,但准确提供计算用岩土参数 与 难度较大;水土合算法理论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仍被广泛应用之。一般而言,为使计算结果接近实际情况均需要进行一定的经验修正,这个经验系数的确定带有较大的人为因素。(3)确定岩土参数的试验方法不同,数值往往相差很大。一般来说,在基坑周边降水条件下进行基坑稳定计算,可以采用总应力法,其土体强度指标可由直剪试验取得,但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选择不排水剪、固结不排水剪和排水剪试验的土体强度指标;在基坑周边防渗条件下,基坑的稳定性分析宜采用有效应力法,以充分考虑土压力和水压力的作用,这时土体强度指标应由三轴固结试验取得。总之,试验方法原则上应尽量与现场实际受力情况及排水条件一致,并与土压力计算方法相配套。

3.3 重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基坑工程成功的必要条件。

(1)个别岩土工程师对场地的特殊性掉以轻心,主观认为随便打几个钻孔即可进行基坑工程施工。对复杂区段、复杂地层缺乏认真分析的态度,对钻探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不能正确地对待,在未查明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的情况下,凭借“经验”人为地将场地内不同的岩土层混为一谈,给工程之安全留下了事故隐患。

(2)勘察单位忽视专门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以常规勘察对待基坑工程勘察。对基坑水文地质条件缺乏必要的评价与研究,或评价失误,造成设计人员轻视地下水的作用,造成工程事故。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3]3.2.1条对基坑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提出了要求:勘探点范围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及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确定;基坑外宜布置勘探点,其范围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1倍;当需要采用锚杆时,基坑外勘探点的范围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2倍;当基坑外无法布置勘探点时,应通过调查取得相关勘察资料并结合场地内的勘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建设单位为了节省投资,极力干预勘察单位的正常工作,致使勘察工作无法按照规范要求在基坑开挖边界外开展。勘察资料的不准确性,必将造成基坑工程设计的不可靠性。

3.4 科学优化设计方案在基坑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坑工程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基坑开挖深度、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周围环境、边坡变形要求、施工设备能力、工期、造价以及支护结构受力特征等多种因素,在充分研究对比技术的先进可靠性、施工的可行性、经济效益、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作业工期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决策,不能凭个人经验随意确定,必要时应请有关专家进行技术论证。建设单位也不能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无限度地压低价款、压缩工期,造成资金紧张、时间仓促,遗留问题。

3.5 实施动态信息化施工,及时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1)目前,基坑工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尚不甚成熟,如:采用极限平衡的条分法对粘性土坡的稳定性分析时,假定破裂(滑动)面为直线或圆弧,以及每一土条的下滑力均平行于该土条底面(即滑面),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基坑工程的时空效应虽然已经引起岩土工程界普遍的关注,但在基坑设计和施工中如何运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基坑工程的变形控制不仅是时空效应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基坑工程中引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但目前尚无完善的理论方法进行预测。总之,依据理论公式计算的结果难免存在与实际工程不相吻合的情况。另一方面讲,基坑工程设计需以开挖施工时的诸多技术参数为依据,但开挖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引起支护结构内力和位移以及基坑内外土体变形发生种种意外变化,传统的设计方法难以事先设定或事后处理。

(2)为避免基坑工程事故发生,应进行现场环境监测,实施动态信息化施工,通过对经监测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其变化规律,判定基坑工程的质量状态,并及时向主管部门和设计人员进行信息反馈,以便指导正确施工与设计修改,达到控制基坑变形失稳的目的,同时监控也是检验设计正确性、合理性、科学性及发展基坑工程理论的重要措施;对于环境效应问题,应力求达到岩土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施工工程师,甚至是建设单位的共识与重视,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3.6 科学有效地组织与管理土方开挖施工。

研究发现,在软土深基坑中精心安排开挖施工分层、分区、分块的部位和充分考虑时空效应及相应支撑设置的时限要求,以有效地控制基坑已开挖部分的无支撑暴露时间和减少土体被扰动的时间与范围,将可以利用尚未被挖及的土体尚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自身位移的潜力,而达到使其协肋控制支护移和坑周土移的目的。换言之,在基坑开挖施工(包括支撑设置过程)同支护结构及坑周土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因此,科学地安排土方开挖施工顺序和控制施工进度,将有助于控制支护体和坑周土体的位移。

3.7 加强和重视质量检测与验收工作,是基坑工程成功的重要保证。

这是为了掌握支护结构和基坑内外土体移动,随时调整施工参数,优化设计,或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施工监测的作用还在于检验设的正确性,并有利于积累资料,为今后改进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提供依据。目前,工程建设市场管理比较混乱,压价竞争现象严重,这势必造成“偷工减料”现象发生,个别施工单位置国家规范、标准于不顾,为了赢利,降低质量要求,放松质量检测与监督,这是值得我们总结的一个方面。今后应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理与检测工作,重视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做好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工程竣工验收工作,使基坑工程质量事故消灭于萌芽之中。

4. 结语

(1)基坑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岩土工程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土力学中强度、变形与稳定问题,而且还包含了围护结构与土的共同作用问题。基坑工程的稳定性、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以及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影响及保护等,目前均还不能准确地定量分析计算。

(2)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个基坑工程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每一个成功的基坑工程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因此,对基坑工程而言,应当提倡精心勘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监理、精心总结,加强基坑工程的科研工作,促进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运飞.《深基坑工程实用技术》[M].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6.P1.

篇6

(1)根据国内现行规范、规程有关条文,结合区域经验,提出河南省基坑变形监测的建议项目。环境条件及施工工况(降雨量、周边超载、开挖深度、当前水位等),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周围建筑物、路面、地下管线沉降,基坑周围及内部地下水位以及支护结构内力(锚杆、排桩等)。其他监测项目对基坑安全不构成最大威胁。

(2)提出基坑安全监测中的数据处理标准。沉降监测成果应与基坑开挖进程同幅表达,以利于沉降原因分析;测斜成果应与地质剖面同幅表达,以利于水平位移分布原因分析。

(3)预警值应包括累计变形值及其变化速率

【关键词】环境变形监测深基坑警戒值

人类土木工程的频繁活动促进了基坑工程的发展。随着近几年深基坑工程广泛的开展,深基坑围护体系的设计计算方法、施工技术、监测手段以及基坑工程理论在我国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基坑工程的区域性、个体差异性及复杂性,工程事故仍时有发生。因此,深基坑工程作为一项集高投资、高难度、高风险于一身的工程,已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认真作好基坑开挖和基础施工全过程的监测工作,是避免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篇7

关键词 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处理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9-0147-02

0引言

基坑支护是在建筑工程进行施工前采取的临时性的针对工程主体结构构建的支护体系,旨在杜绝地下水或其他因素对工程建设带来干扰,保证整体施工工程的安全。由于基坑支护是对整个工程安全保证的一种技术手段,一般需要在基坑周边全部进行支护投资,其投资资金较高[1]。为了实现最经济实惠且安全可靠的工程建设保障,要求根据不同的地质和设备需要,科学合理使用合适的基坑支护体系方案,保证工程进度和建筑质量要求。

1基坑支护技术

1.1基坑支护结构功能

1)基坑支护结构可以作为永久性建筑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工程建筑的其中一个环节;2)确保相邻的建筑物能够不受旁边施工引发的波动影响,保护地下设施的安全;3)由于施工作业常受空气变化影响,当降水量过多时,将直接影响相邻建筑的建筑,通过利用基坑支护的功能结构性质,对地下水量进行控制,可以避免相邻建筑受水量影响而导致沉降;4)基坑支护技术可以在建筑工程无法施工的地方建起支护结构,保障工程不间断施工,同时能够节省施工空间;5)建筑基底常由于受周围土体的回弹影响造成隆起现象,通过基坑支护机构,可以减少变形度,从而避免出现基底隆起。

1.2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由于基坑支护属于比较新兴的技术,其数据仍没有规范的确定值,仍在实践中摸索研究和总结。因此,实际的受力和研究总结得出的数据仍存在很大差距,加大对基坑支护设计的创新力度,使基坑支护结构技术得到改革发展和确认是当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基坑支护结构在防止基底变形隆起上有显著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很多的设计人员在设计支护结构时均运用平衡原理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直接运用在设计数据参考中,使支护结构无法满足实践要求的刚度,也是工程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2]。因此,要求在设计支护结构时确保达到要求的受力标准数值,保障工程具有足够的刚度。

1.3基坑支护结构技术要点

1)土钉式。这种技术包含大量土钉和混凝土的土层面,常见运用范围包括造价低、刚性地、结构轻的建筑工程,能够保证支护结构在墙的土压力下保持稳定不变;

2)重力式。其主要特殊性在于可以保证支护结构不受土压力影响保持稳定;

3)拉锚式。当基坑开挖周围无任何锚固体、拉杆和障碍物时、基坑合适深度中时、周围土质较硬不易变形且内支撑规模大时均可使用拉锚式。其固有的因素如锚固体、拉杆、挡土结构等能够比较好的在深层的基坑操作运用;

4)悬臂式。常运用在基坑深度小且土质优良地方,通过在基坑底部嵌入能够保持建筑物平衡的岩土体,保证建筑地基具有一定的土压力和水压力,是没有锚杆和杆件支撑的地基的主要使用方式[3]。

2支护结构技术施工的特征

2.1混凝土灌注桩式

首先做好钻孔前的准备工作,保证现场整洁干净,准备好需要的泥浆和排水沟后进行操作。在复核前对轴线的定位和水准水的准确性做详细的检查。为了钻孔过程稳妥进行,要求准备好安装设备和进行必要的空口和泥浆保护措施,在放桩位置埋放孔口护筒,放置就绪后即可钻孔。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钻头顺利钻进和保护孔口壁,灌注泥浆时需保持泥浆位置在地下水之上,且需不间断注浆。

2.2砖砌挡土墙式

施工材料要求严格,只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材料才可使用。砂浆要求具有均匀厚度且饱满结实,饱满度均需≥80%,切割时为了拥有垂直角度,需采取内外搭切方式,一般水平和垂直灰缝宽度要求在8mm~12mm。同时要严格按照顺序施工,一般施工过程有:平放线立坡数杆组砌现场清理模板安装浇筑混凝土绑扎钢筋等[4]。

3基坑支护施工注意要点

针对不同形式的支挡结构做不同的检测。不论是哪种结构方式均需在基坑初期2~3天做一次检测,且根据基坑挖掘深度增加适当的检测次数,以保证质量。旋喷桩或水泥搅拌桩支挡形式则使用轻便触摸试探法检测支护结构的均匀性和刚强度。灌注桩式则可对基坑施工发现的缺陷使用动测的方式进行检测,检测的缺陷内容包括夹泥、离析、断裂等。同时,根据季节的变化制定不同的防护措施。雨季施工时,操作工人在地基底部放置一层碎石巩固土层,确保土层不受雨水侵蚀软化影响。为了预防基坑开挖和雨水冲刷导致边坡出现塌方,需要在施工前做好应急措施方案,以备出现问题时及时解决。当前,基坑支护的施工主要是人工操作,工程施工慢,效率低下且质量得不到完全保障。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益需求,应加大对其设备的研究创造,创造出更多灵活、高效率的机械设备。通过对新型工艺的改造创新,使基坑支护常出现的变形和不稳定问题得到解决。同时,注意在基坑支护施工中对环境的保护,减少基坑挖掘引发的环境连带效应。

4结论

总而言之,基坑支护结构技术在建筑工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进行支护结构设计和建设时均需加强对其的投入力度,认真负责进行管理,使支护技术在现实的建筑工程中不断发挥它的有效性能,保护人们安全和促进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云波.探析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处理[J].科技资讯,2012,12(8):53-54.

[2]余宁.浅谈建筑施工基坑支护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3(14):192-191.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

近年来,城市中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和增高以及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使得基坑向着大深度、大面积方向发展,基坑支护设计理论也随着工程实践而逐渐发展。由于基坑一般都位于已有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区,开挖基坑的土体变形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加之,基坑支护设计具有很强的工程地区经验性,有时引起计算结果与基坑开挖实际并不完全相符,因此,支护结构的合理设计、施工及开挖过程中的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信息反馈显得十分重要。本工程施工期间未发生任何重大事故和险情,基坑支护设计顺利通过施工实践的考验,达到了预期设计目的,为地下主体结构施工提供了良好的施工条件。

1 工程实况

该工程总建筑面积181123m2,建筑占地面积12524m2,拟建建筑物由三栋办公楼组成,均为高层建筑(24~26层),采用框剪结构,工程桩为钻孔灌注桩。该工程地下室底板标高为-8.95m,周边承台底标高-9.85m,设计开挖深度8.65~11.55m。

1.1地质条件

根据工程地质勘查报告资料,在基坑深度及影响范围内,构成基坑边坡的土质主要为杂填土、砂质粉土、砂质粉土夹粉砂、淤泥质粉质黏土、粉质黏土、黏土。该场地表部地下水属潜水类型,主要赋存于第2层砂性土中,分布连续。下部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第9层圆砾层中,略具承压性,透水性较好,含水量较丰富;场地地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侧向径流较缓慢,排泄以垂直蒸发为主。水位受季节影响明显,变化较大,勘查期间测得稳定水位在1.0~4.1m之间,地下水年变化幅度1.1~1.7m。

2基坑围护结构设计

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周围环境及土层特性,综合考虑围护结构的安全、围护费用及基坑施工等因素,采用如下基坑设计方案:基坑上部为土钉墙支护,下部采用两层钢筋混凝土内撑式与钻孔灌注桩相结合的围护方案,同时采用水泥搅拌桩形成基坑外侧的止水帷幕;对电梯井坑中坑局部加深,采用松木桩普通土钉墙围护。钻孔灌注桩直径800~900mm,中心距1000~1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桩长为19.0~24.0m。顶梁、围檩和支撑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支撑的竖向立柱的下部尽可能利用工程桩(钻孔灌注桩),局部采用新增φ800钻孔灌注桩,柱上部为井字钢构架,伸入第一层支撑500mm,下部伸入桩内2m,构架截面尺寸为600mm×600mm,由四根L140×90×10的角钢和-440×240×12@500的缀条焊接而成,钢材为Q235钢,焊条为E43型,焊接为围焊,焊缝高度8mm,施工时先将桁架与下部钻孔灌注桩的钢筋笼主筋焊接牢固,再整体吊入孔内。水泥搅拌桩直径800mm,桩长12m,相互搭接而成,基坑西面偏北段与邻近建筑物距离较近,水泥搅拌桩中心距为500mm,搭接300mm,其余各侧桩中心距为550mm,搭接250mm。松木桩长度为7m,中心距550mm,桩梢径直径150mm,共设置两排土钉,长度5~7m。

3施工要点

3.1施工方案

根据现场情况及设计要求,本次施工的总体布置为:首先进行深井降水并设立观测井,以观测降水的效果,确定基坑开挖的时间;在深井降水施工过程中,同时进行支护桩的施工;当深井降水达到开挖要求后,即可进行基坑的分层开挖,当开挖至分层标高时,可进行每层的土钉墙、泻水孔或锚索的施工,土钉墙的施工分三个部分,即土钉、挂网与喷射混凝土的施工。如此分层施工直到开挖结束。

3.2 钻孔灌注桩施工

采用正循环钻进,泥浆护壁成孔,导管水下灌注混凝土成桩工艺。测量定位及护筒的埋设-成孔-钢筋笼制作与吊放-混凝土的灌注-成桩。

3.3 深井降水施工

机械成孔,然后是清孔、下滤管,最后是下泵抽水。施工工艺流程:测量放线-钻机成孔-井点管制作与安装-填砂-洗井-安装潜水泵-抽水。

3.4 土钉墙施工

锚杆施工时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置,施工采用洛阳铲进行成孔,孔深应达到设计要求,并按设计要求进行注浆。挂网喷混凝土施工应注意在平整坡面后喷射C20混凝土3cm后,再进行挂网,并严格按设计要求与土钉相联,完毕后再用C20混凝土喷射到10cm。

4质量保证措施

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对本工程的质量目标是保证本工程施工质量达到设计与规范要求,确保基坑能够顺利开挖。质量保证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锚孔(锚杆与锚索,以下同)孔位偏差不得超过规范及设计要求;原材料(钢材、钢绞线、水泥、砂、石子及电焊条等)必须符合要求;锚孔倾角应按设计要求执行,偏斜度不应大于规范要求,孔深应超过锚索、锚杆设计长度;锚头部分的处理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灌浆、预应力张拉施工应严格按规范及设计要求执行;锚索、长锚杆的加工,应设内锚头、隔离架、保持架;锚索的二次注浆管的安装应按设计进行;喷锚网应严格按图制作与安装,喷射混凝土的厚度也必须达到设计要求;锚索的外锚头制作与安装应严格执行图纸要求,并确保槽钢能平实地与桩接触。

5变形观测

本次施工在坑缘共设置变形及沉降观察点23个,观测期间建立监测点和监测系统,在施工期间进行连续的观测,在土方开挖及雨季加密观测,并及时将观测结果反馈给建设和施工单位,按变形量控制基坑开挖的安全。据观测结果,最大位移S=35.2mm,最小位移11.1mm,最大位移速率为0.205~0.764mm/d,最大位移点在桩顶,最小点在桩底,桩身位移沿深度方向基本上呈线性变化,钻孔桩位移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与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6几点结论

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和工程地质状况,详细阐述了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设计、施工、监测方案,并对基坑施工采用的钻孔灌注桩与土钉墙联合支护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总结归纳了基坑设计、施工、监测方面的相关经验,为以后的类似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在土质较差与基坑变形要求高的部位,采用上部普通土钉墙、下部钻孔灌注桩加两层钢筋混凝土支撑的支护形式,不仅为土方开挖创造了较大的工作面,节约了施工成本,同时也有效控制了基坑的整体稳定性、基坑的上部变形及基坑内渗水,确保了基坑与周边管线、建筑物的安全。

(2)在大面积降水情况下,局部设置止水帷幕可提高防止水土流失的安全度,但由于绕流的存在,坑外地下水位一般也会降至坑底附近。

篇9

关键词:深基坑 施工工程止水帷幕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amage of the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ensure foundation pit and its surrounding the safety of the old buildings, the first to have safe and reliable support scheme, then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advances some concrete foundation pit accident commonly used treatment measures.

Keywords: deep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waterproof curtain

中图分类号: tv55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软土地区深基坑施工技术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近年最大的进展是按工程实际的环境与工程本身的特点,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采用综合集成的优化组合支护体系,从安全出发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力物力消耗的支护方法,但深基坑工程变化因素多,在目前的设计施工中尚难做到完全准确、合理、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测、信息分析反馈等,在支护结构与降水技术的时空效应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开发。随着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安全等级越来越高,深基坑的开挖深度也越来越大,合理的基坑支护技术是保障建筑物安全施工的关键,为了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建筑基础必须要满足地下埋深嵌固的规范要求。建筑结构主体越高,其埋置深度也就越深,对基坑工程施工要求也就越高。随之存在问题也越来越多,这给建筑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一、建筑基坑工程事故预防

有资料通过对170 多起建筑工程事故的调查分析,得出要成功地完成一个建筑基坑工程,至少须具备三个条件:正确的支护方案,先进的支护设计和一支训练有素的施工队伍。所谓支护方案正确,是指建筑基坑支护结构的选择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综合技术、经济、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做到措施得当,安全合理,并且对环境无害。所谓设计先进,是要求基坑支护设计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恰当地解决好安全和经济这一矛盾。一支优秀的施工队伍,不仅能正确领会设计意图,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并具有信息化施工的手段和能力,为检验和发展设计理论、正确指导施工反馈大量的宝贵数据,并能及时地采取得力措施,将基坑工程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确定建筑基坑支护结构类型的原则

1、从场地条件考虑:基坑周围场地开阔与否,直接关系到支护结构容许位移的大小。如果场地开阔,则可选择放坡、悬臂式、桩锚式、锚拉式支护结构;如果场地狭窄且周围有重要设施,则选择位移小的地下连续墙加锚杆或支撑支护方案。

2、从基坑开挖深度及范围考虑:基坑开挖深度和范围的大小,是选择支护结构类型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开挖深度不大时,可采用悬臂式支护结构、土钉墙或喷锚支护等;开挖深度较大时,则需考虑加多层锚杆或多层支撑。

3、从地质条件考虑:土质较好的情况下可考虑土钉墙或喷锚支护等;土质较差时,则要采用桩、地下连续墙加锚杆或支撑支护方案。

4、从地下水位考虑:地下水位的高低,关系到是否考虑基坑止水的问题。

三、确定止水帷幕的原则

1、确定竖向止水帷幕的原则设置竖向止水帷幕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地下水从基坑侧面渗入坑内而造成事故,其选择原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从渗流量和水头考虑:对于渗流量较小、水头较低的基坑,可在支护桩间或其外侧布置止水桩(结构) ,填补支护桩间的空间,共同组成既能挡土又能挡水的连续竖向结构体;对于渗流量较大、水头较大的基坑,宜使止水帷幕自成体系。2) 从场地条件考虑:当场地较开阔时,竖向止水帷幕宜设置在支护体系的主动土压力区以外;当场地狭窄时,宜选用集挡土、挡水及地下室外墙于一体的地下连续墙。

3、从基坑深度和地质条件综合考虑:当基坑深度较小,场地土力学性能较差时,可考虑采用集挡土与防水于一体的重力式挡墙;当基坑深度较大,场地土力学性能较好时,可考虑采用支护桩加自成体系的止水帷幕;当基坑深度很大,场地土力学性能较差时,可考虑采用地下连续墙。

4、确定水平止水帷幕的原则设置水平止水帷幕是为了防止坑底出现流砂、管涌、突涌等不良现象,它是以水平隔渗体自重、工程桩与底板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底板与坑底之间一定厚度的土体自重,来平衡地下水的托浮力。水平止水帷幕的确定要从其地板抗弯性能、抗冲性能、抗渗性能等方面考虑。为了保证水平止水帷幕的可靠性,可采取以下措施:1) 在坑底均匀布置减压井(孔) ,封底与导渗相结合,减小底板受力。2) 水平止水帷幕低于基坑底标高,使其上覆盖一定厚度的土

层,以增加抗浮力。3) 水平止水帷幕在支护结构附近宜增加厚度。

四、建筑基坑工程事故的处理

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首先要查明导致事故的确切原因,判断事故的发展动态,正确制定处理方案,并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抢救,以免丧失良机,酿成更严重的后果。以下是基坑事故的常用处理措施:

1、悬臂式支护结构过大内倾变位。可采取坡顶卸载,桩后适当挖土或人工降水,坑内桩前堆筑砂石袋或增设撑、锚结构等方法处理。这是支护结构设计不当,随便取消桩顶圈梁、锚杆,施工地面荷载过大等因素引起的。

2、有内撑或锚杆支护的桩墙发生较大的内倾变位。首先要在坡顶或桩墙后卸载,坑内停止挖土作业,适当增加内撑或锚杆,桩前堆筑砂石袋,严防锚杆失效或拔出。这是撑锚结构数量过少,布置不当,联结处松动,结构失效所致。

3、基坑发生整体或局部土体滑塌失稳。首先应在可能条件下降低土中水位和进行坡顶卸载,如果基础施工已经开始,则可利用基础加固坡脚,并加强未滑塌区段的监测和保护,严防事故继续扩大。同时对滑塌区段进行处理(如用砂袋护坡等) 。此类事故是忽视基坑整体稳定和信息施工的结果。

4、未设止水帷幕或止水帷幕漏水、流土,坑内降水开挖,造成坑周地面或路面下陷和周边建筑物倾斜、地下管线断裂等。事故发生后,首先应立即停止坑内降水和施工开挖,迅速用堵漏材料处理止水帷幕的渗漏,或在支护桩内侧增设钢筋混凝土止水墙,支护桩外侧压密注浆(或化学注浆) ,坑外新设置若干口回灌井,高水位回灌,抢救断裂或渗漏的管线,或重新设置止水墙,对已倾斜建筑物进行纠倾扶正和加固,防止其恶化,同时要加强对坑周地面和建筑物的观测,以便继续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篇10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支护形式;施工技术;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有支护结构或者是深度在6米以上的基坑都可以称之为深基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包括了基坑的支护、开挖和降水,深基坑支护的形式有重力式、混合式和悬臂式挡土墙等。随着施工技术和施工水平的提高,基坑的深度在不断的增加,周围的环境、气候天气以及管理水平都影响着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稳定性。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和环境特征制定合适的施工方案。

一、深基坑支护的结构类型

1、重力式支护结构。该种支护结构是重力挡土墙的延伸和发展,是先将基坑的侧壁加固,让基坑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挡墙,重力式挡墙可以达到隔水和挡土的目的。深层搅拌桩就是重力式支护结构的一种,它通过水泥与土层的搅拌来形成柱状的水泥土墙,4米到8米的基坑都可以适用该支护结构。重力式支护结构需要在形成重力墙之后再开挖边坡,水泥土重力式的维护结构是比较常用的支护结构。

2、悬臂式的支护结构。该支护结构可以分为分离排桩式结构、地下连续墙的结构以及连续板桩式结构,是指在不加任何锚杆和支撑的情况下仅在基坑底下嵌入一定厚度的岩土体,依靠这些岩土体来平衡主动土压力、水压力和上部的地面超载。这种支护结构的嵌入深度是至关重要的,构件的弯矩值和桩顶位移都比较大,主要适用于基坑深度不大、基坑的水平位移要求不是很严格以及土质条件比较好的基坑,开挖的深度要在10米以下。

3、拉锚式支护结构。该种支护结构是由外拉系统和挡土结构组成,按照外拉系统设置的不同可以分为锚杆支护结构和地面的拉锚支护结构。前者是指外拉结构沿着坑壁的土体设置,主要适用于较大规模的深基坑、附近有建筑物或者是不设内支撑的深基坑。后者则是指外拉结构在地面设置,结构由锚固体、拉杆和挡土结构组成,主要适用于规模或者是深度不大的基坑。此外,深基坑的支护结构类型还包括内支撑式、土钉支护以及预应力的锚杆柔性支护结构,设计者和施工人员可以根据施工的不同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支护结构。

二、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深基坑支护工程在施工之前需要对工程进行勘察和调查,对地下水、埋设物以及工程设施进行确定,在综合考虑当地施工经验、地层变形限值、施工设施与场地以及成本和工期的基础上设计支护结构。施工时要进行现场的测量和监控,及时的反馈信息。

1、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深基坑施工的关键在于设计方案的安全、可靠、可行,参与设计的人员不仅要对材料学和结构学以及基础和地基有一定研究,还要对施工场地的地质特点和地形地貌进行勘察和了解,因地制宜的设计施工方案。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新的尝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设计完成之后,还要通过专家组的论断,审批通过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2、施工的流程。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流程一般是进行施工前的准备、深基坑支护桩施工、联系梁和锚杆施工、土方的开挖,其中支护桩要采取人工挖孔,钢筋混凝土做支护桩的护壁。在联系梁施工环节中要先开挖基槽,验收合格之后才能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并在此基础上对联系梁进行施工。锚杆施工中要将基坑挖到锚杆的标准高度,之后再逐一进行钻孔、锚杆的制作、注浆、安装联系梁、锚固和锚杆试验,确保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此外,采用分层开挖的方式来进行土方的开挖,随时运走挖出的土方,维持现场的清洁。

3、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高层建筑一般都集中在市中繁华和人口密集的地带,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会产生一定的材料污染和噪声污染,因此施工人员要加强施工中的环保意识和安全管理意识。在施工的安全管理中,技术人员要对机械和电气设备的性能进行检查,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方案的要求施工,减少施工中的安全事故,确保工程的安全施工。

4、施工中的监理工作。深基坑支护施工的技术性和专业性比较强,工序复杂,监理人员要掌握支护技术的施工流程,配合技术人员做好现场的监督和指导工作,对施工的进度和变化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把握。此外,监理人员还要对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检验和审核,确保每一环节都能达到施工标准的要求。同时,地下水的水位、基坑的支护结构以及围护结构也都在监理工作的范围之内。

三、深基坑支护施工的稳定性

1、影响深基坑稳定性的问题。目前我国对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所采用的理论仍然是静态的极限平衡理论,但是基坑中的土体是动态平衡的状态,时间效应和变形在设计中没有被充分的考虑到。现在城市中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基坑工程施工中还要考虑基坑变形对地下管线、周围建筑物以及道路设施的影响。此外,地下水的控制是基坑支护结构施工的难点,基坑渗漏、管涌的现象只能延长工期,地下水的控制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都对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设计上的改进。由于施工场地地下与地上环境的不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精确的设计规范和计算方法,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因地制宜的确定基坑的变形允许值,对结构变形的控制标准和地面超载对结构变形影响进行认定,寻求新的支护结构计算方法。随着技术和科技的进步,例如旋喷土锚、双排桩、组合拱帷幕以及土钉等新型的支护结构相继出现,深基坑的支护结构正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这些综合性的结构虽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却可以整体上提升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3、支护结构的研究试验和优化。由于技术上和资金上的限制,目前我国很少对支护结构进行完善系统的研究试验,很多成功和失败的深基坑支护施工都难以总结经验,支护技术施工很难有新的进步和发展。新时期,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要对深基坑支护施工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总结经验规律,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对于施工方案不符合施工要求的要进行优化升级,做到施工的安全可靠、过程顺利,确保工程施工能够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

4、新型施工技术的发展。深基坑支护施工是围护结构体系与土体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单纯理论和经验的分析和估计很难完成支护结构的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采取信息监测和信息化施工的技术,对于施工效果和设计方案不一致的要进行实时的纠正和改进,通过信息监测来动态的把握土体变形的状态,进行信息化的施工。此外,信息化施工还可以对险情进行预测,减少施工事故的发生,整体上提高深基坑支护的设计和施工水平。

四、结束语

深基坑支护施工是技术性和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它综合包含了工程地质与结构、建筑材料、水文地质以及施工的工艺和管理等,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我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存在了多种支护类型,但是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是施工的关键和难点,工程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还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设计和试验,提升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方江华. 深基坑支护技术综述[J]. 西部探矿工程, 2009,(03) .

[2] 侯兆霞,石立成,吴西良,陈铁锚. 深基坑中的综合支护技术[J]. 土工基础, 20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