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林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21:2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林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前言
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以人为主体并与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建立相互联系,以人类的技术和社会行为为主导、生态代谢过程为经络,受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所供养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城市680多座,建制镇1700多个,城市人口已约占总人口的50%,虽然城市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但在没有强有力的控制的条件下,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地区生态的退化,各种环境困扰和城市病愈演愈烈。而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最大的生物群落。世界上象莫斯科那样直接在森林中建造的城市并不多,大多数城市是在人为活动剧烈的地域成型发展的,这样的城市往往缺少森林、更缺少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因此,把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发挥森林特有的生态功能,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
一、城市林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城市林业”第一次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这一偏向系统管理的概念主要为了解决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效益如何达到最佳结合点的问题。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先使用城市林业这一名词。1965年美国林务局向美国政府提出城市林业发展计划,同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rikJorgensen教授首先提出城市林业的概念,指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息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
美国林学家协会于1972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其为城市林业下的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林业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的生产等。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林业手册》中把城市林业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业化分支,是对树木和森林进行培育和管理,以对城市社会居民的心理健康、社会福利和经济繁荣发挥作用的一项高尚事业。[3]
迄今为止,有关城市林业的重要研究来自北美,上述定义都强调了城市树木、森林的培育和管理是城市林业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9年中国林科院开始研究城市林业。1992年在天津召开了首届城市林业研讨会,1994年中国林学会设立了城市林业专业委员会。我国林业工作者在城市林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对城市林业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定义: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是建设、经营和利用城市林业的事业。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体,包括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城市林业是建筑在城市森林体系的资源基础上,以乔灌草为主要成分,与城市建设布局相适应的,支持城市持续发展的城市森林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体系。
城市林业是全方位为城市服务的林业体系,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点、块、带、网、片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4]
上述这些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城市林业是为城市服务的,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城市林业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森林,较侧重从系统角度下定义。
总结对城市林业的各种诠释,现代城市林业内涵至少体现四点思想内容:一是体现了服务城市、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取大林业、园林之所长,补其之所短,达到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二是体现市区、郊区及近郊区一体化绿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是体现了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的不同特点,特别是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四是体现了大都市林业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态性、服务性的特点。因此,城市林业作为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专门分支,是为城市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生态林业;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林业,是城郊一体化、林园融为一体的高效林业。它即是园林的扩大、又是林业的提高与升华。
二、城市林业的三大效益
1、生态效益
城市林业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生态效益来实现的。它具有调节气候、阻隔和销纳污染物、吸收和降低噪音、杀菌、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
2、社会效益
城市林业对人类的影响非常深远,其社会效益广泛。美化城市、活跃居民生活、疏通交通。城市林业在美化市容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果、冬天的枝,无不展示其丰富多彩、姿色秀丽,是居民心情舒畅。道路两旁的绿色行道树,调节光线并减少光线直射,使司机和行人减少疲劳。同时可以把树种的变化作为标志,以减少交通事故。
公园、街头绿地是居民、游客休息、锻炼、交谈、娱乐交流的场所,可以展示文化修养、风俗习惯、衣着款式、相互观摩、增进友谊。森林是绿色文明,能激发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科研人员思路活跃,产生创造灵感。有人观察发现:生活在广植树木花草地方的人,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很少得癌症。科学家解释,由于花草树木周围空气特别新鲜、阴离子积累较多,人们经常在新鲜空气中活动,会得到更充足的氧气,对心肺功能很有益处。加之树木花草多为绿色,绿色能给人以温柔、舒适、宁静之感,可以镇静神经、降低血压、解除疲劳及增加精神欢娱作用。这样就会促进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或促使疾病自愈康复的效果。
3、经济效益
据美国林务局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从长远来看,在城市和郊区植树能节省大笔开支。报告还说,1991年,5000多万株树木消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空气中的颗粒物质,而给杜配奇县和库克县创造了920万美元的财富。他们研究发现,种植位置得当的三棵树每年可以为每位芝加哥的房主节省50-90美元的取暖费和降温费。例如,在房西侧和南侧植树可以遮荫降温。即使光秃树枝也能使太阳辐射降低30%-40%。另一方面,在北方寒冷地区,房屋北面和西北面树木则可以抵挡凛冽寒风,从而降低取暖开支。研究指出:在芝加哥地区中9.5万棵树的费用和30年的养护费共计约2100万美元,而可节省费用3800美元,即每棵树创造环境价值可获402美元。另外,在美国纽约周围有树木的房屋,房价提高5%;在公园、公共绿地附近的住宅价值可提高15%-20%。城市林业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如公园的门票、经济树种的果实等,为生产经营单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
三、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林业研究起步较晚,但城市林业的建设工作一直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重视,并已取得了较大成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城市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城市林业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城市林业的经济效益不像其他行业那样明显,所以许多地方都被投资到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高额利润的行业,城市绿化费所占的比例很小,致使有些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从而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粗放
由于我国技术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人才,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粗放的管理水平使得城市森林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城区的内环绿网树木,由于在水分,尤其是在养分供给上受到限制,枯枝落叶被清扫、营养元素不能循环,又没有必要的施肥措施因而导致林地养分锐减,影响树木生长。同时,城市内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侵害也抑制了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使树木生长缓慢,更容易滋生病虫害,造成防护效益的下降。另外,由于我国城市林业尚属起步阶段,城市森林资源和经营管理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城市林业特色的法规和法令。特别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城市林业涉及林业、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这也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3、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领导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将仅有的一点城市绿地也大搞开发区建设,使人口愈来愈多的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断下降,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
4、现有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由于历史原因,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城市林业缺乏合理的整体结构,以北京、杭州、桂林这些历史名城为例,由于兴建了为数不少的污染型工厂,一方面使城市的性质、规模、结构与布局失去控制,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阻碍了城市林业的发展。[6]一些原有的城市绿地和都市森林被征占和毁坏,同时也对形成整体规模的城市林业规划建设带来困难,导致城市林业局部的结构松散,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各地开发区不断涌现,大中小城市市郊和建制镇的扩建使城市规划发挥不了作用,给城市绿化带来困难,尤其是对市郊林业建设影响更大。造成市郊森林结构松散,部分城市绿化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就全国而言,城市绿地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5、城市林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技术和认识上得滞后,我国城市林业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社会及经济综合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有限。长期以来,用来衡量城市绿化的指标是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导致绿化工作错把手段当目的,盲目追求绿地数量而忽视质量,树种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的防护林体系,经济林建设没能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在树种选配上的树种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充分发挥三大效益。
6、市民爱护环境认识不足
由于市民对森林的作用不甚了解,造成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出现各种破坏城市绿化现象。如采摘花草、践踏草坪、在行道上锭钉、拉绳晾衣等,使许多城市绿地遭到不幸。城市绿地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逐年减少,森林环境也不断恶化。[7]
四、发展城市林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城市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由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如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些排放物已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的质量发生恶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建筑物以及财产设备等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发生破坏性恶劣影响。除了大气污染外,城市中水污染、噪声污染也十分严重。水污染已是供水问题日益严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供水中,地下水已成为重要水源,但地下水资源毕竟有限,加上不少城市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造成饮用水紧张。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噪声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健康、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所用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城市人民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引起人民关注。
2、城市生物界的退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绿色的自然界正在退化。城市是砖瓦和泥浆的连接物,使钢铁和混凝土的堆砌物。人们运用先进的技术知识在城市里创造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却使城市中的生物界严重退化。在当今城市里,原始植物已面临绝迹,现在的绿色植物大多是人工栽培的。生物界的不断退化,说明城市环境对生物生存的不利,这个现象引起人们的警惕。
3、城市绿地普遍较少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市中的建筑物与绿地的竞争非常激烈,使得城市中的绿地面积普遍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远远落后,这与现代化的都市发展是不相协调的。
五、我国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城市林业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由口号变成实际行动的生态工程,也是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林业是城市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作为陆地生态环境主体的森林,一方面是自然界功能最完美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它作为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林业肩负着绿化城市环境与促进城市发展的双重使命,如何实现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1、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有关部门应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搞好城市林业规划,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共同发展战略,而城市发展是对自然界绿色空间的最主要威胁,因此要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城市林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把城市林业纳入市政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在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布局时要坚持贯彻普遍绿化与重点美化的原则,见缝插绿,把凡是能够种树、种花、种草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在绿地较少的老城区要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以增加城市绿色覆盖率和绿视率;最后,要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规划的实现。
2、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
因为原有森林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且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如不好好保护,将使多年辛勤成果付之东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扭转在城市建设中,有森林更好,没有森林也可以的旧观念;要研究当代人的生活规律,让全体民众充分认识到城市林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仅要把他们从重要性上深入理解,而且要从技术、实际知识予以掌握,成为既是城市林业的受益者,又是城市林业的设计者,树木花卉的种植和养护管理者,提高他们利用植物材料改善城市环境的能力;另外,要寓教于参观游览之中,以确定市树、市花、植树节绿化周等方式向全民普及城市林业知识,提高“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意识。
3、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实行补偿使用制度。
城市林业的发展于城市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乃至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林业属于社会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以成为当代人民的普遍共识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8]为了把城市林业建设真正落到实处需要集思广益,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增进后劲,要实行公益林补偿制度。要充分利用新森林法、保护天然林、,控制采伐量,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制度,使生态林区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城市林业的发展。
4.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使改善城市环境,具体讲要达到美观、安全和高效。这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行高标准的养护管理,集约经营。同时,要理顺体制,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园林部门管理城区、林业部门管理城外,而且分属两个管理系统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城市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就容易解决矛盾,有利于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尚在起步阶段,缺乏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科研队伍,因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城市林业的有关课程,使园林、林业、以及城建规划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城市林业的内容,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组织多学科、多部门专家学者共同协作攻关,研究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新技术、新设备,并与决策部门通力合作,确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林业体系。[9]
六.对城市林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规划城市总统绿化目标
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城市,应有一定的绿地面积,以及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能低于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最低线,所以各城市在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中,应将城市绿地面积作为重要内容规划进去,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按城市实际财力分年度实施,使城市逐渐改变为“林中只城”。同时,把这项总体绿化工程作为领导政绩考核项目之一,作为文明城市或文明单位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进取。
2、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林业的认识
由于对城市林业内涵、作用和功能认识的不足,导致了解决城市问题方法的偏废,对城市林业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资金投入不足和投入不当;对城市林业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城市绿地经常成为城市建设蚕食的对象,遭受人为破坏。[10]
3、开展全民植树活动
充分利用每年的植树节期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让每个市民都参加到这项工程上来,增强市民的知绿、爱绿意识。开展一些纪念林、纪念树的栽植活动,还有结婚纪念树,学生毕业纪念林以及某些重大节日纪念树的栽植。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的力量让市民自愿成立“文明护绿”“社区护绿”等自愿工程,开展多样化的植树护绿活动,人人懂得“人建设环境,环境陶冶人”的辨证思想,这样才能使城市逐渐绿起来,变成“房在林中,人在绿中”风景优美的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到保证。
篇2
关键字:城市林业环境问题目标对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生态危机表现为人口激增、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食物供应不足等重大问题,虽然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不尽相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乃至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环境污染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都在深刻的影响着生物界的动态变化。城市作为人类最集中的聚居地应该建立人与生物界其他个体和群体的和谐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城市园林绿地便是其载体,骑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1城市林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城市林业起源于北美洲,它的产生是人类对环境危机积极思索的产物。城市林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生态美学的追求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所决定的。
2城市林业的概念和范畴
2.1城市林业的概念
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内容涉及广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所谓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的绿色植物的总称。而城市林业则又根据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它是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世纪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其任务实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等。
广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校气候、土壤、地貌、水域、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等)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繁荣城市经济,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2.2城市林业的范畴
城市林业是“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林业”,它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林业;市城郊一体化,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它既是园林的扩大和延伸,又是传统林业的凝炼与升华。目前,对于城市林业的范畴的基本观点是:凡是城市范围内森林、树木及其他植物生长的地域,以及地域内的野生动物,必须相关设施等都属于城市林业的范畴,主要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城市污水处理场、公园、花园、植物园、城市街、道、路旁的树木及其它植物;居民区、机关、学校、医院、厂矿、部队等庭院绿化;街头绿地、林带、片林、郊区森林、风景林、森林公园,以及为城市造林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生产绿地等。
2.3城市森林的功能与作用
吸收有害气体、维持二氧化碳平衡、净化城市空气;
调解和改善小气候;
吸滞烟尘和粉尘、监测有害气体;
减菌、杀菌,减弱和消除噪声;
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涵养水源、防止土蚀;
维护生物多样性;
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城市林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城市森林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森林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少噪音、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4我国城市林业的问题及目标
4.1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从全国城市绿化的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属于不发达水平。目前,我国城市平均绿化覆盖率仅为21%,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5.3平方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联合国要求的力争世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0平方米,国际标准要求达到的50%的绿化覆盖率。
我国城市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城市公共绿地偏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城市林业建设尚未完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城市林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城市绿地和森林被征占和毁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3)城市森林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树种选配上的树种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发挥三大效益。
(4)由于认识和技术上滞后,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脆弱。尤其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城市林业涉及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产权、经营管理权属的划分等,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5)全民对城市林业的参与和认识不足目前城市林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城市居民及全社会的认识,这是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6)对城市林业的宣传、教育不够,到目前为止,除了我国台湾大学高清教授在1984年撰写了《都是森林》外;我国大陆还没有一本城市林业方面的专著,各农、林等院校也还未开设城市林业的课程。
4.2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目标与对策
城市林业的发展应当服从或服务于国家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1世纪初,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以上;到21世纪中叶,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5~50平方米。为此,应该采取的行动和对策是:
(1)确立城市林业的重要地位,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城市林业公共教育制度,让公众全面了解城市林业的重要作用和多种功能,提高权社会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民和全社会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保护。
(2)建立必要的机制,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并理顺管理体制,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3)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资源、树木及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利用生物共生互利原理,建立合理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城市绿地及城市森林景观结构,并积极开展城市林业科学研究,建立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同时,加强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培育、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林业高效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4)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实施城市林业的分类经营,制订统一的城市林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政策,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开展城市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技术的研究,积极推行清洁卫生生产,提高城市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和城市森林旅游业。
(5)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校阅,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培养一支既具有古典园林和传统林业科学技术,又掌握现代园林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城市林业设计、管理队伍。
(6)广筹资金,增加城市林业投入建立保护城市森林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制定以政府为导向,全社会为基础,银行信贷为补充的投资政策。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并建立相应得法律、法规来支持城市林业的发展。
(7)完善和定制城市林业发展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健全监督检查机构和执法体系,并不断提高执法力度和能力,保证城市林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5总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生态环境的改善尚不可这样来衡量,大家可以想象“煤、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形成要几千万年、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地质作用而生成”、“地球从诞生到环境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年限,是以‘百亿年’来作单位计算的”。局部的改善虽能对整体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但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因此,环境的改善是项长期的工作,突破点就是人口聚集的城市,而城市林业就是我们应该走的路。
参考文献:
[1]张鼎华《城市林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0
[2]汪菊渊《我国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园林1992.8
[3]舒雪痕陈自新《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中国园林1998.1
篇3
关键字:城市林业环境问题目标对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生态危机表现为人口激增、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食物供应不足等重大问题,虽然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不尽相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乃至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环境污染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都在深刻的影响着生物界的动态变化。城市作为人类最集中的聚居地应该建立人与生物界其他个体和群体的和谐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城市园林绿地便是其载体,骑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1城市林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城市林业起源于北美洲,它的产生是人类对环境危机积极思索的产物。城市林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生态美学的追求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所决定的。
2城市林业的概念和范畴
2.1城市林业的概念
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内容涉及广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所谓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的绿色植物的总称。而城市林业则又根据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它是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世纪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其任务实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等。
广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校气候、土壤、地貌、水域、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等)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繁荣城市经济,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2.2城市林业的范畴
城市林业是“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林业”,它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林业;市城郊一体化,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它既是园林的扩大和延伸,又是传统林业的凝炼与升华。目前,对于城市林业的范畴的基本观点是:凡是城市范围内森林、树木及其他植物生长的地域,以及地域内的野生动物,必须相关设施等都属于城市林业的范畴,主要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城市污水处理场、公园、花园、植物园、城市街、道、路旁的树木及其它植物;居民区、机关、学校、医院、厂矿、部队等庭院绿化;街头绿地、林带、片林、郊区森林、风景林、森林公园,以及为城市造林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生产绿地等。
2.3城市森林的功能与作用
吸收有害气体、维持二氧化碳平衡、净化城市空气;
调解和改善小气候;
吸滞烟尘和粉尘、监测有害气体;
减菌、杀菌,减弱和消除噪声;
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涵养水源、防止土蚀;
维护生物多样性;
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城市林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城市森林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森林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少噪音、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4我国城市林业的问题及目标
4.1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从全国城市绿化的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属于不发达水平。目前,我国城市平均绿化覆盖率仅为21%,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5.3平方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联合国要求的力争世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0平方米,国际标准要求达到的50%的绿化覆盖率。
我国城市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城市公共绿地偏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城市林业建设尚未完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城市林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城市绿地和森林被征占和毁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3)城市森林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树种选配上的树种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发挥三大效益。
(4)由于认识和技术上滞后,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脆弱。尤其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城市林业涉及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产权、经营管理权属的划分等,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5)全民对城市林业的参与和认识不足目前城市林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城市居民及全社会的认识,这是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6)对城市林业的宣传、教育不够,到目前为止,除了我国台湾大学高清教授在1984年撰写了《都是森林》外;我国大陆还没有一本城市林业方面的专著,各农、林等院校也还未开设城市林业的课程。
4.2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目标与对策
城市林业的发展应当服从或服务于国家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1世纪初,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以上;到21世纪中叶,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5~50平方米。为此,应该采取的行动和对策是:
(1)确立城市林业的重要地位,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城市林业公共教育制度,让公众全面了解城市林业的重要作用和多种功能,提高权社会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民和全社会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保护。
(2)建立必要的机制,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并理顺管理体制,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3)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资源、树木及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利用生物共生互利原理,建立合理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城市绿地及城市森林景观结构,并积极开展城市林业科学研究,建立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同时,加强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培育、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林业高效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4)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实施城市林业的分类经营,制订统一的城市林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政策,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开展城市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技术的研究,积极推行清洁卫生生产,提高城市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和城市森林旅游业。
(5)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校阅,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培养一支既具有古典园林和传统林业科学技术,又掌握现代园林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城市林业设计、管理队伍。
(6)广筹资金,增加城市林业投入建立保护城市森林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制定以政府为导向,全社会为基础,银行信贷为补充的投资政策。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并建立相应得法律、法规来支持城市林业的发展。
(7)完善和定制城市林业发展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健全监督检查机构和执法体系,并不断提高执法力度和能力,保证城市林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5总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生态环境的改善尚不可这样来衡量,大家可以想象“煤、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形成要几千万年、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地质作用而生成”、“地球从诞生到环境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年限,是以‘百亿年’来作单位计算的”。局部的改善虽能对整体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但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因此,环境的改善是项长期的工作,突破点就是人口聚集的城市,而城市林业就是我们应该走的路。
参考文献:
[1]张鼎华《城市林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0
[2]汪菊渊《我国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园林1992.8
[3]舒雪痕陈自新《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中国园林1998.1
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土地利用;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S6-0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5.059
土地为复杂的区域生态综合系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当今,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面积逐年向郊区扩张,有限的土地资源面临着急剧紧缺的状况。因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土地浪费、气候变暖和空气质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居住及工作环境。斯蒂文・摩尔海德(Steven Moorhead)(2001)认为,通过风景园林可以为人们创建“令人欣喜的高质量环境”[1],所以研究风景园林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从风景园林的核心价值出发,力图对土地利用的规划设计、生态修复、供求矛盾等影响做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综述,希望为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1风景园林的美化价值
关于园林的产生历史,可以追溯到自人类产生的时期。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自身的生活空间范围内通过不断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基于通过风景园林来改变土地的美化价值,国内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晋石(2006)认为,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园林景观的价值取向差异,并根据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提出了发展乡村景观规划的意义[2]。李剑(2009)提出了土地的美化价值直接影响着人类与土地的互动[3]。胡婉菲(2014)提出了通过风景园林的美化设计可以满足人们对区域土地上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影响着现代城市的发展[4]。
2风景园林的生态价值
风景园林设计中土壤、水文、植被等设计元素不但为人们在视觉上提供了一定的美学价值,也为人们在生活空间上提供了防尘、保湿、改善空气、调节气候等一系列的生态价值。通过土地生态价值的改变,又会对土地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赵彩君(2010)认为,通过风景园林设计来改变城市雨水径流可为解决城市土地因大量密集建筑所带来的供水不足及气候变化等问题[5]。冯潇(2009)认为,风景园林可以通过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功能,净化一定程度的土壤污染,配以绿色植物来保护生态环境[6]。董祚继(2007)认为,当前为解决我国的城市化加快发展所导致的土地供求矛盾必须重视生态建设,注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规划[7]。
3风景园林的公共价值
风景园林存在于人们公共的生活之中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具有一定的公共价值。熊瑶(2010)认为,风景园林的设计应注重“以大众为本”,而并非是建造仅迎合个人的场所[8]。李淋龙(2013)认为,风景园林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可体现出社会公众的审美价值观[9]。但承龙(2002)认为,在我国当前阶段,公众参与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所反映的结果有利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设[10]。
4结语
根据以上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发现风景园林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及公共价值均在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上产生影响。如何在高效利用现有土地的基础上提高土地的美化程度、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以及构建人文和谐的公共场所,就不得不依靠风景园林来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规划。风景园林设计旨在对土地地块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利用,建立一个园林景观与人类发展文明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改善同时也会影响人们对区域地块的认知,并改变土地的整体价值,进而自然而然地调控了单位土地面积内的居民居住密度,有助于解决土地的供求矛盾。将风景园林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区域规划、城市规划、道路规划、建筑物及建筑附属设置规划等一系列的土地开发利用中,通过风景园林的元素设计,在最大程度上有效解决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所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不利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斯蒂文・摩尔海德.景园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8-11.
[2]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29.
[3]李剑.土地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
[4]胡婉菲.浅析风景园林工程现状及解决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4,(9):227.
[5]赵彩君.城市风景园林应对当代气候变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11-133.
[6]冯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41-46.
[7]董祚继.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52-454.
[8]熊瑶.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61-80.
[9]李淋龙.风景园林设计建议及未来发展方向探究[J].才智,2013,(21):217.
[10]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41-153.
篇5
一、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
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不同,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和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名硕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9000元,3年需要2.7万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1.1万元,3年需要3.3万元。林业科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树木和森林生长周期长,进行科学研究环境艰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经费较多。因此,林业高等院校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就必须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一部分导师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无法落实。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各类国家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强和地方及社会上各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广开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门路外,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经费不足的学生。2001年资助33人,投资13万元;2002年资助53人,投资20万元;2003年资助70人,投资25万元。我校计划在多方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资助人数每年增加20%,资助金额每年增加25%,加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四、对专业学位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与林学及相关科学硕士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林科)专业学位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应用,为林业技术推广和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为保证招生质量,我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下达的当年录取限额,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总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对拟录取人员进行复试,复试着重考查考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为了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优秀人才倾斜,保证符合招生条件的优秀在职人员有更多的入学机会,真正达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目的,对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获得一定级别奖励的基层单位业务骨干,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在培养方面,针对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注重应用的特点,我校在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广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区建立了教学实习点,许多应用性和现场性强的课程均在教学实习点进行。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校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林业生产单位和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一直居全国农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保证。
五、就业状况对学科招生质量的影响
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和考生的报考数量和质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显著增加,招生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长期偏低或就业前景不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减少,招生质量也会相应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及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基础作用的学科专业外,在国家招生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向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的学科和专业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均很好,生源质量较高。我校已有计划地提高这些专业的招生比例,将研究生的扩招名额适度地向这些学科倾斜。
六、积极有效的宣传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考生的各种问题,解疑释惑,对学生的报考和招生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的力度,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量增加,林业战线上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业科学的高级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应结合当前这一大好形势,在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中广为宣传,积极引导高素质的考生投身到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
1999年以来,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建立了10余个招生基地,派专人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数十次招生宣传,宣传地区的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招生信息或在影响面广的报纸等媒体上进行招生宣传。我校每年举办2次咨询会,深入到院系学生中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和促使一批素质较高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
七、软硬件条件的良好保障
篇6
关键词 城市林业 高等教育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关系密切,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作为核心和重点。①城市林业起源于北美,加拿大学者Erik Jorgensen于1965年首先提出城市林业的概念,并率先开设了城市林业课程。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成立了环境林业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林业,目前美国城市林业的相关研究和教育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②美国已有30多所大学开设了城市林业课程,③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从加拿大引入国内,开始了城市林业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林业大学率先开展了城市林业的系统研究,并开展了城市林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④目前,包括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在内的多所高校陆续开始了林学或园林专业的城市林业方向本科教育工作,促进了城市林业在国内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城市林业教育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发挥各高校优势和特色,培养符合城市林业发展要求的毕业生,促进地方乃至全国城市林业的发展,是各个高校应思考的问题。根据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几年来的办学经验,要办成特色鲜明、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
1 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
一个专业能不能立足,最根本的是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因此首先需分析城市林业特点和要求,确定该专业毕业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制定符合社会需求和专业要求的培养目标。城市林业不同于传统林业,其建设、管理的对象是城市森林。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地域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处的人文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⑤因此城市林业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和长处,是林业和园林的结合,其以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化为目的,实现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根本任务就是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满足人们贴近自然的需求。
根据城市林业的特点和建设目的,北京农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和定位,将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备林学、生态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林业、农业、环保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林木育种、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及管理等工作,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城乡绿化规划、林草花繁育栽培与养护等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
每个学校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办学规模以及实力存在差异,因此应明确定位,确定培养的城市林业人才的服务对象,这样才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的放矢。北京农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因此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立足北京,培养的学生主要为北京城市林业建设服务,同时从北京辐射全国。
2 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获得,培养目标的实现,需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支撑。根据城市林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培养目标,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夯实“四梁八柱”类课程,即重要的专业基础、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等,这些均是林学专业学生必须学好掌握的课程。而后根据现代林业发展及城市林业要求,设置了花卉学、城市林业、城市环境学、生态旅游学、自然保护区管理、GPS测量与数字测图、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城乡绿地规划等特色专业选修课程,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城市林业所需的基础知识。由于城市林业重视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将生态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树立学生的生态观。
3 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国教育部提出,本科教学要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⑥近几年,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大力建设森林城市,开展了平原大造林工程,为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其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
林学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实践教学在林学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实践教学一直是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的特色,学校重视和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包括课程的实践教学,及专业实践课程在内,实践教学学分占到总学分三分之一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环节,增加学生参与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强化实践教学,在每学期结束后设置2~3周的小学期,进行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在夏季小学期开展综合性的野外实习,将各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实习内容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吸收,并且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冬季小学期开设室内综合实验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另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目前,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有实践基地12处,均制定了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保障,其中百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4 增强学生科研素质
通过科研训练增强学生科研素质,是提高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大二开始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提高科研素质。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行动计划”及“挑战杯”等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活动。2009、2010、2011级的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学生,均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参加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行动计划,一方面学生开阔了思路,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带动了学习和科研的氛围,增强了对科研的兴趣。对于成绩优异或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学习后可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参与导师科研,经过训练,可撰写科研论文。实施导师制对于帮助学生完成专业阶段的学习任务,培养科研素养,提高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城市林业方向)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养的毕业生已在北京百万亩平原造林行动中开始发挥作用。虽然目前我国已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城市林业教育,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的较为完善的城市林业教育体系还有明显差距。⑦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负面效应愈加严重,城市林业的作用和地位愈加突出,对城市林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大力加强城市林业的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林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需要。
课题项目:北京市教委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计划
注释
① 陈溪兴.我国城市林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09.23(4):57-59.
② 刘德良,李吉跃.美国城市林业教育与培训[J].中国林业教育,2006.4:67-72,12.
③ 王东.城市林业的产生和发展综述[J].宁夏林业科技,2012.53(6):5-6.
④ 江娟,樊宝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林业发展[J].中国城市林业,2009.7(4):13-15,24.
⑤ 王成,蔡春菊,陶康华.城市森林的概念、范围及其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4.17(2):23-27.
篇7
关键词:中国,生物质能政策,政策效果
生物质能是指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后蕴藏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1]。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开发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可以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格式。本文参考国内相关学者对我国生物质能政策及其问题的研究,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生物质能的利用情况1.1 生物质能分类按来源,生物质能可分为五类:(1)林业资源,是指森林生长和林业生产过程提供的生物质能源;(2)农业资源,是指农业作物、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农业加工业的废弃物;(3)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生活污水主要由城镇居民生活、商业和服务业的各种排水组成。论文格式。工业有机废水主要是酿酒、制糖等行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等,其中都富含有机物;(4)城市固体废物,主要是由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商业、服务业垃圾和少量建筑业垃圾等固体废物构成。(5)畜禽粪便,是畜禽排泄物的总称,它是其他形态生物质的转化形式[2]。
1.2 生物质能在我国利用情况我国是农业大国,生物质能丰富,主要有农作物秸秆、树木枝桠、畜禽粪便、能源作物、工业有机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等[7]。目前,我国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t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质资源转换为能源的潜力可达10亿t标准煤[3]。
但是,我国生物质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每年有2 亿t秸秆露地燃烧,25 亿t畜禽粪便污染环境,2 亿多万t林地废弃物白白遗弃,1 亿多hm2土地被抛荒,如能利用现有资源的一半,生物质产业年产值就可达2万亿元,这将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辟出一个新的途径[4]。
2我国生物质能政策 由于生物质能在我国的巨大产量和重要意义,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促进其发展,表1汇总了2005年至2008国家颁布的涉及促进生物质能发展的政策法规。
表1我国主要生物质能政策一览表2005-2008[3,5,6]
篇8
【关键词】花卉,园林绿化,栽培,养护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是以多种多样的园林植物、完整的绿地系统、优美的景观环境和完各的设施来发挥其改善城市生态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园林工程是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是城市生态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而且降低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大大提升了现代城市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展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及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运用园林绿化所使用的树木、花草等加强对城市的绿化,花卉是整个园林绿化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过程中对花卉的栽培和养护,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园林绿化的效果,因此,加强对园林花卉栽培和养护的探讨,有助于园林工程的健康发展。
二.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栽培
1.花坛
花坛内部组成的纹样多采用对称的图案,并要求保持鲜艳的色彩和整齐的轮廓。一般选用植株低矮、生长整齐、花期集中、株形紧密、花或叶观赏价值高的种类,常选用一、二年生花卉或球根花卉。植物的高度与形状,对花坛纹样与图案的表现效果有密切关系,如低矮而株丛较小的花卉,适合于表现平面图案的变化,可以显示出较细致的花纹。在配置时应注意陪衬种类要单一,花色要协调,每种花色相同的花卉布置成一块,不能混种在一起。
2.花丛和花群
这种应用方式是将自然风景中野花散生于草坡的景观应用于城市园林,从而增加园林绿化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花丛和花群布置简单,应用灵活,株少为丛,丛连成群,每简均宜。花卉选择高矮不限,但以茎干挺直、不易倒伏、花朵繁密、株形丰满整齐为佳。花丛和花群常布置于开阔的草坪周围,使林缘、树丛树群与草坪之间有一个联系的钮带和过渡的桥梁,也可以布置在道路的转折处或点缀于院落之中均能产生较好的观赏效果。同时,花丛和花群还可以布置于河边、山坡、石旁,使景观生动自然。
3.花台
花台又称高设花坛,是将花卉种植在高出地面的台座上而形成的花卉景观,我国古典园林中这种应用方式较多。现在多应用于庭院,上植草花作整形式布置,由于面积狭小,一个花台内常只布置一种花卉。因花台高出地面,故选用的花卉应株形较矮、繁密匍匐或茎叶下垂于台壁,如玉簪、芍药、鸢尾、兰花、沿阶草等。
4. 花钵
花钵可以说是活动花坛,它是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花卉种植施工手段逐步完善而推出的花卉应用形式。花卉的种植钵造型美观大方,这种种植钵移动方便,里面花卉可以随着季节变换,使用方便灵活、装饰效果好,是深受欢迎的新型花卉种植形式。主要摆放广场、街道及建筑物前进行装点,施工容易,能够迅速形成景观,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
三.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养护
花卉是整个园林绿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花卉进行栽培以后,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规范严格的养护管理.如此,既可以让花卉获得更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效果。
1.要规范做好花卉的栽植和更换
在笔者多年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城市绿化选择的花卉基本都是一到两年生花卉,这这些花卉年生较短,因而对栽植和更换显得更为严格,更换也会比较频繁一些。在后期的花卉养护过程中,要进行定期的多次更换,如此,既可以保持花卉的花色新鲜,有有助于保持花坛整体的美化效果。因而,在这种类型的花卉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做好育苗工作,待花苞将绽放的时候进行移植,花谢凋零后及时清理更换,要据花期的长短进行花卉的移植更换。
2.要改良花卉土壤,合理调整土壤的肥力
一般而言,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花卉对土壤的要求并不是很为严格,但是为了促进花卉在移植生长过程中,能够在一个肥力高,透气良好的环境中生长,将有利于花卉更好的发挥其美化香化功能。但是,笔者在多年的园林施工过程中,有一些城市由于受到工业污染较为严重,肥力低,盐碱化严重,土壤不太适合花卉的生长,因此,在进行花卉栽培种植之前,要进行土壤的改良,之后进行移植。在花卉移植之后,要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施肥,比如,对于多年生花卉,一般情况下,可以再花卉的栽培移植过程中就进行施肥,对一些一到两年生的花卉可以再育苗过程中就加强施肥管理。当花卉移植到花坛之后,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施肥,如果有特殊要求,可以采取液态肥进行肥力改善。
3.要对花卉进行规范的修剪和整理
在园林工程绿化施工过程中,对花卉实施定期的规范的修剪整理,是保持整个花卉艺术效果的必要措施。一般情况下,在花卉的幼苗时期,要保持花卉比较原始的状态,轻易不会修剪整理,只有当花卉移植到将要绿化的位置之后,才进行修理,这样,既可以减少在幼苗时候的花卉损害,又可以再移植修剪后,花卉整体的整齐,干净,花色更为清新。在进行花卉的修剪整理过程中,要把一些凋落,枯死,病残,果实等部分及时修剪处理。在一些毛毡花坛中,对花卉设计生长的图案和花卉的整体生长高度有着很严格的规定,只有经常修剪,才能让设计生长的花卉图案更加和谐。同时,如果植比较容易发生倒伏,一般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支架进行支撑。在冬季时候,要做好一些花卉的防冻防寒措施。
四.结束语
花卉是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环节之一,对整个园林工程的绿化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园林绿化过程中,要加大对花卉栽培和养护的重视力度,要结合园林施工地区的整体气候环境了,在综合分析各种花卉生长条件和特殊要求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栽培,养护。同时,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做好花卉的肥力保持工作,并定期做好花卉的修建和整理,如此,不仅仅有助于花卉的良好涨势,也可以保持花卉在园林绿化过程中的艺术效果和境界。作为园林绿化的施工人员,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总结花卉栽培和养护的经验,提高花卉等植被的栽培和养护水平,如此,可以让花卉更好的发挥出其美化功能。
参考文献:
[1]石晓艳 浅谈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栽培与养护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4期
[2]江晓玉 有关园林绿化中的花卉栽培与养护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纵横》 -2011年13期
[3]丁建领 浅谈花卉在园林绿化中栽培与养护要点 [期刊论文]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1年7期
[4]李秀丽 大花君子兰的栽培与养护 [期刊论文]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年23期
[5]于晖 浅淡城市绿地中花卉栽培与养护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5期
[6]琚昊然 张宗应 江朝宝 观赏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期刊论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15期
篇9
关键词:城市污水;生态工程;土地利用
1.我国城市水资源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淡水资源非常短缺,人均占有量2000m3/a左右,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居世界第110位。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310个城市建立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417座,污水处理能力3110万m3/d,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海洋。据统计,我国80%的水域和45%的地下水已被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其中,因水环境污染导致的水质型缺水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2.城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资源管理缺乏系统性,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权限分散,地表水、地下水、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及回用在绝大多数城市中均属于多机构管理,城市之间的水资源划地为界,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因而缺乏系统规划、系统优化和系统决策,难以提高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
3.城市污水资源化
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的途径
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技术通常有三类:(1)通常先进行常规的二级生化处理,再将处理后的出水排入水体的下游,补充自然水体,经过水体自净再为下游城市利用;(2)利用混凝、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膜分离等物理―化学方法进行二级处理后再经深度处理为城市或地区利用;(3)直接利用土地渗滤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事实证明,常规二级生化处理技术虽然对水污染控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下,单纯依靠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和改善城市现有的环境,也无法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
4.城市污水资源化生态工程――土地处理系统
我国目前土地处理的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北京、天津、内蒙、沈阳、新疆、广东、昆明等地都成功地应用了土地处理系统。特别是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与北京市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环保局的支持与组织下,针对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情况,积极研究并吸收美、日、澳等国的先进经验,提出了采用土地处理代替二级处理并同时去除污水中氮、磷的技术路线,突破了国外土地处理通常代替三级处理的局限,而出水可以达到三级处理水平与回用标准。“九五”期间对该项工程进行了改进,并在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家属区主持成功地修建了处理规模为300m3/d的土地处理回用示范工程。其一次性资相当于二级生化处理工程的1/2,运转费仅为1/5,实现了污水回用。
土地处理系统的概念
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污水处理的生态工程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农田、林地、芦苇地等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固定、降解作用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净化并对污水中氮、磷等资源加以利用。同时由于土地处理系统从土表层到土壤内部形成了好氧、缺氧和厌氧的多项系统,有助于各种污染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作用,最终达到去除或削减污染物的目的。物理作用主要有土壤的过滤、截留和物理吸附作用。悬浮固体物的去除主要是土壤的过滤及截留作用,部分BOD也能由物理作用去除。化学作用主要表现在脱氮过程中的硝化和反硝化反应,以及除磷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吸附沉淀过程。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土地处理系统可以分为快速渗滤、慢速渗滤、地表漫流、地下渗滤和湿地系统五种类型。土地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是将污水经通常的沉淀或稳定塘等预处理后,投配到土地处理系统中,再经土壤、微生物、植物的过滤及其他机制处理而达到预定的出水水质后回收利用或排放。以土地处理系统为核心的城市生态工程系统,应该对成分较复杂的工业废水先进行预处理后才能与生活污水、雨水混合,然后再由土地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最终实现回收利用。
土地处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土地处理系统具有一次投资小(相当于二级生化处理的20%~30%)、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方便、出水水质可以再生利用等优点,发达国家已经普遍采用,如美国在1981~1987年就建设了近700个土地处理场,现在共有1000多个土地处理场在正常运行。由于我国发展水平不高对该项技术推广不够,制约了城市污水的处理及回收利用,只要予以重视,在技术可行的地区,生态处理工程一定能够加快城市污水资源化的进程。总之,土地处理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形成了内部闭合的良好性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正在不断得到研究应用和发展的污水处理实用新技术,具有投资低、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出水水质好、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等优点。
污水资源化生态工程一方面给城市污水处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如果场地选址不当,设计不合理,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将会造成工程性土壤、农作物甚至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过程中,应用土地处理系统替代常规二级污水处理,必须要保证出水水质,否则其回用的范围将受到限制,回用率也势必降低。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城市应充分考虑该地区及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以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资源化生态工程配套。因此,土地处理系统在我国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三贝,赵大勇.3S技术与数字林业简介仁[J],内蒙古林业,2001,66(9):33一34
[2]钱少青.广州市林业信息工程构架研究[M].湖南:中南林学院,2004:34一80
[3]从敬军,韩玉伟.印度的信息化建设仁[J].现代情报,2003,60(1):30一34
[4]史舟等.基于GIS的污水土地处理适宜性评价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1998,45(3):63一64
[5]郑焕能等编著.森林防火[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158一160
[6]毕忠镇,姚树仁编.我国森林防火工作概况[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9:39
[7]杨盘龙,郑少仁.基于TCP/IP协议的高速数字电台系统[J].中国数据通,2002,35(1):25
[8]钱少青.广州市林业信息工程构架研究[M](硕士论文).湖南:中南林学院,2004:45一60
篇10
关键词:山地型城市;城市森林;森林生态网络;西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 3168(2012)01 - 0108 - 04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Forest Econetwork
In Mountainous Cities of Southwest China
MA Lihui1,2, FANG Wen1,2,3, LIU Yang1,2,3, HE Ping1,3, WANG Haiyang3
(1。 Chongqing Academy of Forestry, Chongqing 400036, China; 2。 Chongqing Hanye Garden Engineering Co。,
Ltd, Chongqing 400036, China; 3。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cepts of urban forest and urban forest econetwork in mountainous cities, and elaborated research progress of mountainous city forest ecological network in home and aboard。 Th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ecological network of Mountainous City reflected natural ecology and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realized mountainous city harmonious unity among pertinence of main function, diversity of overall functional and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pattern, and other landscape。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mountainous city forest ecological network construction include the mountain city forest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change of gradient。
Key words: Mountainous city; city forest; forest ecological network; Southwest China
收稿日期:2011 - 12 - 08;修回日期:2012 - 02 - 13.
项目来源:国家林业局2010年度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4064) 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马立辉(1983 - ),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方向:城市园林生态。Email:306901302@qq。com森林作为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具有最大的生产力及生物量、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环境维护功能, 因此,国内外已经把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改善宏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我国已确立了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及建设秀美山川的生态文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而城市森林建设是我国林业发展“三生态”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城市森林作为生态基础设施,在改善生态平衡、环境质量、人体健康与城市景观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森林城市蜕变为城市森林已成为时代的呼唤。目前,根据我国森林现状和宏观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江泽慧等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的构想, 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及其工程体系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西南地区多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其国土面积的比例都超过了80%,不同历史时期已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特征的山地城市, 如贵阳、重庆、遵义、自贡等[1]。山地城市选址并修建在山坡或丘陵的复杂地形之上,城市的各项功能,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组织、绿化空间、景观特征等是在起伏不平的地形上来组织和形成的。山地自然条件和城市空间构成的特殊性带来了比较丰富的景观多样性,给人们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提供了比平原地区更充分的条件和可能性,构成了与平原城市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环境特征的城市。山地城市山峦起伏,建筑、植物、道路依山就势,分隔出步移景异、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形成“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城市景观[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城市主要存在4个突出问题:生态环境脆弱、人为活动干扰敏感、自然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发。
基于西南山地型城市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构建西部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是统一和优化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途径。本研究以河谷、台地及山脊等山地城市的基础框架为基础,探讨郊区或城市内部山脉、丘陵自然林的重要性,自然林、人工园林的嵌合性,综合分析西南山地型城市森林的内涵及生态网络特点,为西南山地型城市森林研究与建设提供参考。
1山地型城市森林的内涵和生态网络特点
山地型城市由于山地区域复杂多维的地貌特点,沿河流水系、冲沟沟谷变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山地景观,且往往形成交叉的网络结构,具有垂直梯度变化明显的河谷、台地及山脉。山地型城市森林结合河谷、台地及山脉不同空间尺度和特点的基本景观单元,引鉴区域性自然性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特点和群落演替规律,以乔木为框架,以维管束植物为主体,艺术、科学地恢复区域性自然森林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
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是具有山地特征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城郊森林植被和乡村森林植被的有机统一体,是各类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山地自然森林群落类型构成的复合多功能系统; 是由不同山地景观形状特点的城市森林景观要素构成,由斑块、廊道、基质合理组织形成的空间格局优化的山地景观生态系统。因此,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应体现郊区或城市内部山脉、丘陵自然林的重要性,遵循地带性自然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通过自然林与人工园林的结合,艺术、科学地恢复区域性自然森林群落的特征。
2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林 业 调 查 规 划第37卷第1期
马立辉,等:西南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特点分析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促使人们致力于把森林引人城市,使城市坐落于森林之中。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森林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北美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森林(urban forest) ,城市林业(urban forestry)的概念(Grey等,1978)。尤其是欧洲的荷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日本等国,开展了比较广泛的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如1970年,美国成立了环境林业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森林,改变美国人口密集区的居住环境;197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环境林业计划8817号议案;197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森林法》;德国在1975年就通过了《联邦自然保护法案》,该法案的实施有效地防止了城市周围绿带和森林被开发和破坏。进入21世纪,许多现代化城市紧紧围绕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主题,把建设城市森林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4]。
从我国对城市森林的研究情况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一些文章发表(吴泽民,1989;彭镇华等,1993;王义文,1992;王木林,1995;桂来庭,1995;王永安,1995),但大多是理论上的探讨,或者是本底特征分析、宏观规划与树种抗性方面的调查(孙冰等,1997;曹洪麟等,1999),对具体城市的城市森林组成与结构特点的研究则很少。1996年北京市林业局和原林业部共同下达“北京市城市林业研究”项目,由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局共同承担,研究北京市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北京市城市林业概念与范畴的界定、北京市城市林业的结构与功能、北京市城市林业的发展模式、21世纪北京城市林业发展规划设想等。
对于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研究,我国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8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了由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支持立项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率先在哈尔滨、大连、上海、合肥、厦门等地针对城市森林布局、树种选择与配置、树种生态效益等城市森林建设问题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5]。
贵阳、遵义、南宁、重庆等城市相继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在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着重围绕城市森林建设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对于城市森林建设实践方面的理论和研究较多,学术研究较少。如未强调山地森林资源优势的重要性等。而对于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研究现在国内外研究还很少,因此对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研究将弥补这类研究的空白。
3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系统特征
3.1体现山地型城市森林的自然生态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山地城市独特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城市建设时需要结合城市自然环境,以实现山地特殊自然生态条件的有效利用。
1)山地城市由于受山脉、江河和沟谷等自然地形条件的影响,城市建设不可能集中连片,而是结合地形条件分成几块,使城市的分布呈组团式状态。比较多的出现在山区丘陵地区2条河道的交汇口,或河流环绕蜿蜒的山峦地带,如重庆主城、合川、宜宾等。山地城市中许多不可建设用地的存在,客观上增加了城市森林的数量和自然生态性。
2)在山地丘陵地区,由于受高山,峡谷和江河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有的城市常沿江河的一侧、两岸或沿谷地的狭长地带伸展,形成带状的布局结构,如延安、安康、万州、巫溪、彭水、武隆等。
3)在山区地带,由于山峦起伏或河流弯曲廻转,城镇之间保持有较大的间隔距离,并由公路、铁路或河流将它们串联起来,如内江、自贡、乐山等。在地貌的分割下,由此便产生了相应的小气候植物群落,极大地丰富了山地城市的生态多样性。同时,由于其山水环境的特征,往往在山地城市的边缘甚至城内形成森林公园或风景区,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实现山地型城市森林局部主要功能的针对性和整体功能的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和景观生态功能。在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建设中, 某一局部的森林景观要素应根据山地条件实际情况确定其主要的服务功能, 并在森林结构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得到具体的体现。山地城市的小气候表现出阴、阳、洼、窝、湿等变化[6],在山地城市的山顶和阳坡部分有充足的光照,形成具有山地特色的森林群落,其群落整体表现为强阳性,树冠呈伞状,分枝点较高,叶片气孔密,蒸腾作用大,生长速度快,耐干旱脊薄。其生态效应表现为覆盖率高、防暑降温效果好,而群落内部由于强阳性植物的存在,其林下的幼树及喜荫品系得以庇护,根系的层次性发达,整个绿地的生态倾向于良性演替, 其生态功能反映为,防噪、防尘、吸收有害气体、供给氧气功能强,减少山地城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等,体现出山地型城市森林局部主要功能的针对性和整体功能的多样性。
3.3实现山地型城市森林空间格局的优化及同其他景观的和谐统一性山地城市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多建立在山坡、丘陵、山区和平原的交错带等复杂的地形上,随山势、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历史发展呈现团块状、星状、组团式、带状群组等不同形态类型,山地城市在长期适应自然山地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特有的多层次空间格局,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是森林与城市建成区衔接的一种方式。重庆组团式城区布局,遵义凤凰山公园与周围城区的关系,说明城市森林与城市建筑景观的统一关系。从这一点上看,山地城市的森林生态系统除尽力增加森林斑块的面积,争取矩形、圆形森林斑块之外,还应以其他办法弥补其多样性上的缺陷。在实际建设中主要表现为市区公园和其它各类绿地等斑块要素的大小、形状、服务半径及类型的多样化和分布的均匀性, 重要斑块要素如城郊森林风景区或自然保护区的选址等。
4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构建的主要内容
4.1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森林是一个宏观、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对不同城市来说,自然地理特征、社会人文、历史背景迥异,而对同一个城市来说亦存在着地形、小气候、用地类型等的区别,将导致其城市森林建设的要求不同以及城市森林建设发展的演进规律不同,相应地也将会有不同的属性。目前国内对于指标的选取主要有2种方法:①彭镇华为代表的数量—质量相结合的思路[8];②王祥荣为代表的结构—功能—协调性相结合的思路[9]。根据山地型城市的环境差异,选取城市森林共性指标如数量指标(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人均乔木占有量)、景观空间格局指标(森林斑块面积、森林均匀度指数、森林破碎度指数、森林斑块连接度)、群落结构特征指标(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指标(负氧离子指标、水土保持指标、地表渗透率)和景观游憩功能指标(景观多样性、景观可达率、景观可视率)。
另外再补充强调山地城市森林建设的特殊性指标,如山地沟谷占用率、屋顶绿化面积占绿地面积比重、立体绿化率、水土保持指标等,通过对山地型城市森林建设及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掌握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演进规律,使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2山地型城市森林景观生态规划途径
山地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范围内,其建设用地的地形地貌以山地、重丘为主的城市。开阔平坦的场地少,狭长的山沟却很多,山体植被较好;城市中普遍有河(溪) 流穿过,且多为季节性河(溪) 流;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山交映,互为补充;在城市形态上呈现较为丰富的轮廓线,能够融建设、环境、生态等为一体的“山水城市”。
根据山地型城市的历史资料与气象、水文地质及人文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结合3S技术,建立城市景观的数字化表述系统,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森林植被、土地利用状况等,通过景观过程分析(景观阻力、隔离程度),建立防止或促进这些过程的城市森林景观安全格局。城市森林景观安全格局作为景观生态规划途径,俞孔坚等[10]曾提出生态基础设施(景观元素)建设的一些关键战略:①完善和强化山地型城市森林的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②保护和建立山地型城市森林多样化的城乡一体森林生态网络格局;③保护和恢复山地型城市湿地系统;④将城郊生态屏障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融入到城乡一体森林生态网络格局中;⑤建立绿色生态廊道;⑥开放专用绿地,融解公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⑦融解城市,保护和利用基本农田作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山地型城市森林景观生态规划途径是在了解山地地形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山地型城市的水流、土流等生态流及景观生态过程,强调山地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与森林规划的关系,建立防止或促进这些过程的城市森林景观安全格局。
4.3山地型城市森林群落组成与梯度变化
山地型城市气候特点除呈现水平地带性气候外,同时还有垂直地带性的特点。因此,山地型城市植物多样性也呈现水平和垂直2个方面的地带性,具有更加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为选育构建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乡土型树种提供了充足的种质资源。
在水平梯度及垂直梯度上分析山地型城市森林群落结构。水平梯度上,城市——城郊——乡村,城市森林群落主要包括风景林、公用林地、居民区林地、防护林、企事业单位林地、行道树等林地类型:城郊森林群落主要包括城郊城周生态森林屏障及自然森林群落,乡村森林群落主要包括自然森林群落。垂直梯度上,河谷——丘陵——低山,主要包括自然森林群落结构。
在此基础上,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筛选出的乡土树种及配置模式更加合理,为未来城市绿化提供乡土苗木,为构建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提供了依据,是维护土地资源和生命过程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可以获得可持续城市森林生态服务的需要。
5结语
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山区和丘陵)为主,山地中坐落着大量的城市,西部山地是复杂的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由经济发展、人为活动和城市扩张引发的高敏感性、脆弱性和频发性生态问题日趋严重。根据西部山地型城市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在西部山地型城市构建森林生态网络与景观建设,将有益于解决突出的生态问题,建设宜居山水之城。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