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4:0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

篇1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篇2

关键词:城市园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技术

Abstract: City Garden is an important group of beautiful city construction, but the city of garden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ity garden pests occurre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control technology of city of garden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iming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health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garden.

Keywords: City Garden;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ccurrence; cau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的调节小气候,吸收CO2,放出O2,维持碳氧间的平衡,并且对在提高环境质量、衰减噪声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是平衡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的基础[1]。然而,美好的城市园林并不美好,城市园林害虫已知的就达5 000多种,主要害虫也有100多种。近年来,城市园林病虫害发生的频次呈递增趋势[2]。因此,做好城市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非常重要。本文从城市园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特点及其防治的主要措施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文,旨在为构造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园林提供理论依据。

1. 城市园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的病虫害发生频次、规模在不断扩大,综合分析城市园林的病虫害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3点:

人为活动频繁

由于人类在园林活动更加频繁,人为的干扰使城市园林生态系统难以实现稳定平衡的生态功能。园林中的植物抗病虫害性逐渐下降,导致病虫害易于发生。城市园林被建筑物分割而相互独立,进一步削弱了生态系统的功能互补,进而助长了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3]。

植物品种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不同地区间植物品种的交流,改善了城市的园林景观,但随之而来的是病虫害远距离的人为扩散。以前城市绿化植物种类少,病虫害基本上以阔叶树的叶部病虫害为主。但随着草坪、花卉植物的发展以及外来绿化植物的涌入,使得一些根部病害增多;草坪植物的种植带来了日趋严重的地下害虫,使得根腐病原菌、锈病菌逐渐增多,而一些南方观叶植物的引进,使得吹绵蚧、盾蚧大量增长[4]。

生态环境的改变

某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植物病虫害发生变化。春秋雨水相对偏少,使得耐干旱的吸汁害虫发生严重,降雨能使吸汁害虫的危害程度有所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高温并伴随着干旱,二者的加重了城市园林病虫害的危害。

2. 城市园林病虫害的主要特点

2.1 城市园林的病虫害种类多

城市园林植物种类繁多,设计和配置差异大,有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式种植,也有各种植物组成色彩斑斓的优美图案。多种多样的植物种类和丰富的数量,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和场所,从而形成了园林植物特有的病虫种类和结构[5]。

2.2 城市园林植物抗病虫害性弱

城市园林植物主要分布在风景区、公园、庭院、街道等地方,它是一种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加大了园林中植物病虫害的危害性。另外,园林植物大多数经过长期的驯化,其抗逆、抗病、抗虫能力弱,加上生长的环境透气性、土壤质地较差、生长的空间较狭窄、空气污染相对严重、人为破坏更加频繁,导致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猖獗。

2.3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多样性

园林植物本身及其所处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因此,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必须根据各个城市园林绿地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和规模,以及受害植物的程度,及时的调整防治措施,以确保防治的有效性。

3. 城市园林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技术

对于城市园林的植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而言,春季一般以病害为主,夏、秋、冬季皆以虫害为主,虫害危害程度重于病害。其中,秋季虫害发生是全年中最重的。目前,城市园林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3大类:

3.1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根据自然界的种间斗争,利用有益生物来防治有害生物。它能大量消灭害虫,且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可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6]。生物防治技术类型主要包括以下4类:1)通过利用捕食性天敌来防治害虫,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例如,利用土耳其扁谷盗防治柏小蠹,利用赤眼蜂防治国槐尺蠖等。2)利用益鸟来防治害虫,实现以鸟治虫的目的。如利用啄木鸟防治双条杉天牛;利用喜鹊来防治松毛虫等。3)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作为引诱剂,诱杀害虫,实现用激素来治理虫的目的。如棉红铃虫、棉铃虫等性外激素已被广泛用于虫情预报和防治。4)利用能使害虫致病的细菌、真菌和病毒来防治害虫,实现用微生物来防治害虫的目的。例如,利用苏云金杆菌乳剂防治国槐尺蠖等。

3.2 物理防治技术

根据害虫的某些习性,使用设备创造害虫喜欢的物质条件,利用光、热、辐射等物理方法防治害虫。物理防治技术简便易行,且无污染,特别适合用于城市园林的病虫害防治[7]。例如,利用夜蛾、刺蛾、枯叶蛾等害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设置黑光灯在其成虫高峰期进行诱杀就是典型的实例。

3.3 化学防治技术

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病虫害,主要解决突发或大面积发生的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的优点是功效快,便于机械化和大面积应用,受影响的因素较少;它的确定是存在着杀伤、杀伤天敌,是害虫产生抗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等明显的副作用[8]。

3.3.1 在病虫害敏感期喷药

病害在整个侵染过程,对农药的敏感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病害在发病初期或病菌孢子萌发期,是最敏感的时期,对药剂反应强,抗药能力最弱,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害虫在初孵化的抗药性最弱,在卵孵化期和幼虫的蜕皮期是施药的最佳时期。

3.3.2 在安全期喷药

不同种类植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农药的反应不同,幼苗期、开花期耐药力较差,长势弱、营养不良的植物更易产生药害。同时,防治病虫害也要注意保护病虫害的天敌,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例如,在天敌昆虫的卵期或蛹期喷药可以达到控制害虫、保护天敌的目的[9]。

3.3.3 在有利的天气条件喷药

大多数农药适宜的施药温度是20-30℃,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喷药时间一般应选择上午10时以前或者是下午15时以后的晴天时间进行。值得注意的是,降雨对农药影响很大,雨水可冲淡叶面上的药剂,如喷药后24 h内下雨需要进行再一次喷药[10]。

4. 发展与展望

城市园林的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管理工作,是城市绿化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灵活地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就一定会使城市园林的病害虫防治工作得到逐步完善,并越来越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方剑锋,曾鑫年. 城市园林害虫的生物合理控制策略[J]. 中国园林,2002,18(3): 80-83.

[2] 童勇军.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的探讨[J]. 嘉兴学院学报,2008,20(6): 51-53.

[3] 郭征,韩健,祝万新,等. 郑州市道路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J]. 河南林业科技,2004,24(1): 32-33.

[4] 白国强,赵治军.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 中国林副特产,2007(3): 88-89.

[5] 郑进. 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进展[J]. 湖北林业科技,2003(3): 27-29.

[6] 刘晓东,曲成新.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J]. 防护林科技,2002(3): 77-79.

[7] 齐志茹,杨秀英.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J]. 河北林业科技,2008(6): 46-48.

[8] 于永浩,欧海英.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及生态控制策略[J].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6): 658-661.

篇3

关键词:柳城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

 

1自然概况及森林资源现状

柳城县位于广西中部,地理坐标在东经108°50′~109°36′,北纬24°26′~-24°50′之间。东与鹿寨县毗邻,西与宜州市、罗城县接壤,南与柳州市柳北区、柳江县相靠,北与融水、融安两县交界。县境东西最大横距79km,南北最大纵距47km。全县土地总面积210378.0hm2。

柳城县地处中亚热带南缘,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冬短夏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0.1℃,一年之中最冷是元月份,平均气温10.0℃,最热是七月份,平均气温28.6℃;极端最高气温达39.4℃,极端最低气温-2.5℃。≥10℃的年活动积温6547.6℃。年平均降雨量1368mm,但分布不均,多集中在4~8月,年平均蒸发量1419mm,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年均相对湿度76%,无霜期长达317d,年均日照1647h。

据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93115.5 hm2,其中有林地21709.9 hm2,疏林地69.8hm2,灌木林地53682.0hm2,森林覆盖率38.9% ,全县活立木蓄积1310566m3。

2主要森林病虫害及发生的特点

主要虫害为马尾松毛虫、松毒娥; 桉树病虫害主要有白蚁、大袋蛾、绿林象甲、桉树枝瘿姬小蜂、桉树青枯病; 柑桔的主要病虫害有:螨类、潜叶蛾、木虱、蚜虫、柑桔黄龙病。

2.1松树病虫害及发生的特点

马尾松毛虫、松毒娥是危害柳城县松林的主要害虫,也是柳城县的主要森林虫害。全县现有松树面积8295.6hm2,2003年暴发了多年来最为严重的虫害,发生面积达7797.7hm2。

2.2桉树病虫害及发生的特点

桉树是柳城县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全县现有面积9662.5hm2,桉树病虫害主要有白蚁、大袋蛾、绿林象甲、桉树枝瘿姬小蜂、桉树青枯病。

1、白蚁主要是对新种植的桉树苗木及第一、第二年幼树的危害明显,危害的林地原树种为松树的迹地更新及低产林改造林地尤为突出,该类型受害率为30~45%,其它林地上的危害率为10~20%。危害症状为整株苗木或幼树枯萎最后死亡,白蚁主要啃食苗木或幼树的根部皮层,导致无法吸收水分。受危害的林分每亩平均株数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且容易形成“残次林”。

2、大袋蛾主要危害第一年及第二年幼树。大袋娥幼虫时期蛀入桉树较幼嫩的顶梢,蛀入木质部并环绕向梢部蛀道,从而影响桉树的生长,容易被风折断,使树木形成“断头树”。

3、绿林象甲是危害隆缘桉的叶部害虫。隆缘桉主要分布在道路两旁,因此对道路绿化影响较大。绿林象甲啃食隆缘桉的叶部,严重的可以吃掉所有的树叶。

5、桉树枝瘿姬小蜂是一种从国外传入我区的新害虫,对桉树生长危害极大(危害桉树的新梢、叶柄及叶脉),受害部位肿大畸形,形成虫瘿,新叶、新梢细小,受害树冠丛枝状,树势衰弱,基本停止高生长,受害特别严重者枝叶枯死甚至整株死亡。

4、桉树青枯病为桉树的癌症,在中龄林、成熟林均有发生,植株一旦受害,如果自身抗病力不足以抵抗病原菌的扩散,就会枯萎死亡。

2.3柑桔病虫害及发生的特点

柑桔的主要病虫害有:螨类、潜叶蛾、木虱、蚜虫、柑桔黄龙病。

1、螨类

螨类主要有红蜘蛛、锈壁虱,以成虫和幼虫群集在果面、叶片及绿色嫩枝上为害,以刺吸式口器刺破表皮细胞,吸食汁液,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影响树势和产量。锈壁虱为害后易造成黑皮果。

2、潜叶蛾、木虱、蚜虫

潜叶蛾为害嫩叶、嫩枝,幼虫在嫩枝叶表皮下钻蛀为害,使叶片卷缩。木虱和蚜虫常群集于嫩叶上吸食汁液,造成叶片不能正常伸展,枝梢萎缩,木虱是黄龙病毒的传播昆虫,木虱的泛滥易引起黄龙病迅速蔓延。

3、柑桔黄龙病

果树感病后,秋梢不能正常转绿,果实萎缩,味酸、易落果,树势逐渐衰退常在1~2年内死亡。

3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大面积营造速生丰产林,树体抵抗能力较差,易感染病虫害,气候因素方面,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使越冬害虫存活率较高,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2)林种结构单一,绝大部分为人工纯林,而且集中联片,森林生物多样性下降,森林抗病虫能力降低.全县20704.3hm2的乔木林中,纯林20045.3hm2,占96.8%,混交林659.0hm2,仅占3.2%.

(3)森防体系建设滞后,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设备不完善,防治、检疫、测报技术落后等.

(4)缺乏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学研究,无法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致使防治措施不力,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

(5)森防管理工作水平滞后,缺乏严格的责任制度.

4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1、制定严格的森林病虫害监测制度,县森防站根据全县的松林分布,设定了34个固定监测点,每个乡镇、林场有一名虫情监测员,虫情监测员根据县森防站的监测调查通知对本辖区的固定监测点及所有松林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结果经过统计上报县森防站。

2、制定严格的报告制度。发现有森林病虫害大灾情发生必须在24小时内向主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主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发生情况确定是否为灾情,是否需要采取紧急防治。

3、预测预报制度。根据上一生情况及范围、防治等原有数据基础,同时根据测报灯、外业调查等方法预测下一代的发生时间、范围及发生程度等预报。

4、按照森林病虫害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每年县森防站调入一定的防治药物,根据越冬代的发生情况分配到各乡镇、林场,要求对虫源地、常发区进行喷撒预防。如发现病虫害有蔓延、扩大发生趋势时,县森防站采取积极防治措施,根据防治原则“谁拥有,谁防治”,组织调运防治药物,组织森林管理权和使用权人进行喷撒防治并提供防治器械。

5、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一是增设检疫检查站,加强对过往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车辆检疫检查,二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加强对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储存、加工生产及销售单位的管理,堵塞一切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6、采取营林措施,对现有林分进行改造,改善林分结构,创建良性森林环境以有效预防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例如,避免大面积营造纯林,选用优质、速生、抗病虫害强的乡土树种营造混交林,加强新造林地的管理和中幼林的抚育间伐,清除林区衰弱木、病虫害木、受压木等,改善林内环境卫生,创建良性森林环境,提高林木抗病虫能力。

7、加强基础设施与队伍建设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先进的检测设备,其专业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同时,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进行技术交流.积极开展防治技术的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最新成果,实现森林病虫害的灾前控制。

8、保护森林生态生物多样性

维护好林区生物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是减少病害发生的根本措施之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天敌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场所,天敌是控制害虫种群和数量最重要的生物因素,天敌的保护和增殖是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途径,可以持续长效控制害虫种群增长。

篇4

论文摘要: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极为严重:一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二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如松毛虫、森林鼠、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做好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工作是决定我国森林群体健康成长的有利保障。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往往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与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相关的诸方面因素,但其核心内容还是落实在"预防"上,怎样预防灾害?除了营造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林分的自控能力外,从森防理论角度来看,是要在森林病虫害的增殖初期就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御大灾形成。要达到预防灾害的目的,认真做好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是关键,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才能适时做出正确的防治决策,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达到治早、治小的目的。

一、森林病虫害的监测要素分析

要做到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报,必须把握时间、空间和人三大要素。

1、时间要素

把握好监测预报的时间有两个层面的作用。一是直接影响测报的准确性。按照森林病虫的生长发育规律,要在一定的时间区域和适宜的自然条件下,才表现出可视症状或前兆特征。如黄脊竹蝗产卵地调查,可行的时间区间在9月至次年5月,而在每年的10月左右于竹林中查找竹下盘枝条受害严重、地上可见到竹蝗尸骸(如头壳、前胸背板、足后腿节等)的地段进行调查,则可以大大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过早这些特征尚未出现或不显著,而过晚这些特征又可能自然消失,使之难以分辨。二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暴发性害虫,如松毛虫、竹缕舟蛾等,如果不能根据准确的调查和在当地的发生规律及时发出预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造成大面积的灾害。因此,掌握病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当地的发生发展规律,适时进行病虫情调查是做好测报的关键。

2、空间要素

从空间上来说病虫的发生与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森林害虫防治中有一个"虫源地"的概念,即每一个发生周期或大多数发生周期都起源于数个相对稳定的小面积地域,这些地域上害虫种群的动态往往是监测预测的重要依据,是预报的敏感地带。根据长期积累的调查资料和观测经验,找准"虫源地",设立固定调查样地,定期观测调查,既能为掌握害虫在当地的发生规律积累有用的资料,又能提高测报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事半而功倍。现在有人从地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害虫种群的发生发展规律,希望找出害虫种群变动与地理景观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选择观测调查点的科学性和机动性。

3、人的要素

首先,社会对监测预报工作在预防森林病虫灾害中的重要作用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投入足够的资金,采取严格的组织管理措施,这是最重要也是目前最薄弱的一个方面。

其次,对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专职测报员既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态学、调查统计学等方面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又要具备良好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气象学、系统控制论、仿真动力学、网络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综合运用是森林病虫监测预报做到"耳聪目明"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为提高测报技术水平带来了便利,要有跟踪新技术发展并能将之应用于工作中的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这是发挥创造力的平台。既有高度的事业责任感,又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第三,林农观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占有很大的时间和空间优势。让林农掌握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基本知识,建立林农报告森林病虫情奖励制度,充分发挥林农的积极性,就能形成一张巨大的、严密的、高效的实时监测网。目前,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对预防灾害的贡献率的认识还未达到应有程度。要转变"灾来救灾"的意识,将防御灾害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预防为主"的轨道上来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二、森林病虫害的控制措施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

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施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定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要介绍毛竹丰产林科学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造林地选择、母竹选择、母竹采掘、母竹栽植、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能够指导毛竹产业的发展。

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cv.pubescens)具有生长快、成材早、用途广、价值高等特性,是经济效益、生态功能、观赏价值俱高的林种,也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和南方优势林种之一。近年来,由于营造和经营毛竹林,投资小、收益快、效益高、时效长,毛竹产业已成为林场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之一。宣城市青隐山林场现有毛竹林面积266.8hm2,毛竹收入约占林场年总收入50%。笔者现将在毛竹生产中积累摸索出的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造林地选择

凡土壤酸性、微酸性、中性(pH值5.5~7.0)、土层深厚、肥沃、湿润、不积水、不挡风的荒山荒地均可用作毛竹造林地。

2母竹选择

栽竹不同于栽树,要靠竹鞭伸展,靠芽发笋,靠笋长成竹,因此选母竹是通过竹株来选竹鞭实现的。竹鞭是毛竹的繁殖器官,同时它又是地上部分养分供给的枢纽。在土壤养分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养分贫乏地段上竹笋的萌发和存活可通过竹鞭的联系得到养分丰富地段的立竹及其鞭根系统的资源供给。因此,地下部分生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立竹的生长。一年生母竹太嫩,经不起移栽后环境改变的影响,成活率低;四年生以上的母竹太老,生长衰退,鞭根稀少,鞭芽不齐,也不易栽活。二至三年生的母竹,竹鞭处于壮龄阶段,芽肥根健,鞭根鞭芽齐全,发育旺盛,移栽后成活率高,发笋数量多,用这样的竹种做母竹,造林成活率高、易成林。竹的节子越密越好,竹节的密度与地下竹鞭的节数成正比,而发展竹子要靠竹鞭,竹鞭的节数多,成活率高。但节子密度大,平均节间短的母竹是生长不良的重要标志。由于其营养条件差,长势衰退,抗性差,容易遭受病虫危害和不良气候影响,栽后成活率低。一般地,如没有特殊要求,只要叶茂枝繁,分枝较低,无病虫害,离干基1.3m处的直径在3~6cm的竹株都可以选作母竹。

3母竹采掘

毛竹基干弯曲处的内侧一般便是竹鞭所在地,最下一盘枝伸展的方向与竹鞭走向大致相同。根据竹鞭的位置和走向,在离母竹蔸基40cm处挖土找鞭;然后按来鞭30~40cm、去鞭50~70cm的长度截断,并带土10~15kg,取出后用草绳包扎。挖母竹时,要注意保护鞭根、鞭芽,不要摇晃竹干,以免松动和扭伤竹干与竹鞭相连接的螺丝钉。母竹挖起后,在留枝盘的上方锯断竹梢,并用塑料膜包扎,以防竹干积水腐烂。搬运母竹时要轻提轻放,盖草浇水,减少摇晃,并做到快挖、快运和快栽,最大限度地缩短母竹离土的时间。

4母竹栽植

栽竹要求做到深挖穴,浅栽竹,下压实,上松盖。按照株行距5m×5m,栽竹390株/hm2的密度挖穴,穴规格一般长1m,宽、深各60cm,并将表土、底土分别堆放。栽竹时,穴底先填表土20cm厚,放下母竹后解开草绳,并顺着竹蔸自然形状使来鞭去鞭舒展。竹蔸下部用土塞紧,上部略低于地面,自下而上分层填土塞紧竹蔸与竹鞭周围。有条件的地方可先在竹鞭沿线撒施已腐熟的厩肥20kg或饼肥5kg后再分层填土压实。近蔸处竹鞭要压紧,鞭两头要松,以利抽鞭发笋,压土时不要伤害鞭根和鞭芽,天气干旱要勤浇水促活。植穴的上部要盖成馒头形,压实后再盖1层松土,并以高出地面12cm为宜。

5病虫害防治

毛竹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毛竹丛枝病、竹竿锈病、毛竹茎腐病、竹青虫、竹类蚧壳虫、竹笋夜蛾、竹螟、竹蝗、一字竹象等。

发现病株及时连根挖除,结合竹林培土、施肥,加厚表土层,避免竹林衰败。对蚧壳虫的防治,可采用打蚧20%乳油0.1%药液与40%氧化乐果10%药液配制成的混合制剂,用其涂竿后再用塑料布包捆,保证充分的溶蜡水分和药效时间,可有效地杀死蚧壳虫。对于竹笋夜蛾、竹螟、竹蝗、一字竹象等可用乐果乳剂灌根部,或在3月份用煤焦油和柴油1∶1液涂药,每年涂1次,连续3年;在笋期或成虫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每周喷药1次,连喷2~3次;同时加强竹林抚育管理,除草堆沤,消灭幼虫,人工集中捕杀成虫,及时清除虫害竹笋;秋后合理择伐,尽量保留3年以下竹棵,砍去病虫、弱小、畸形竹,保持竹林通风透气。总体上说,竹类病虫害应“以防为主,综合治理”,把病虫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余本付.毛竹的栽培技术[J].安徽科技,2005(3):43.

篇6

论文摘要:介绍了八仙花扦插繁育、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促成栽培等栽培要点,以期为八仙花的盆栽管理提供技术借鉴。

八仙花(Hydrangea macrophylla Thunb.)别名绣球化、紫阳花,为虎耳草科八仙花属落叶灌木,小枝粗壮,皮孔明显。叶大而稍厚,对生,倒卵形,边缘有粗锯齿,叶面鲜绿色,叶背黄绿色,叶柄粗壮。花大型,由许多不孕花组成顶生伞房花序。花色多变,初时白色,渐转蓝色或粉红色。原产中国和日本,属亚热带植物,八仙花的生长适温为18~28℃,冬季温度不低于5℃。花芽分化需5~7℃条件下6~8周,20℃可促进开花,见花后维持16℃,能延长观花期,但高温使花朵褪色快。不耐酷暑也忌严寒,是喜光性树种,在温暖、湿润、凉爽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较好,属短日照植物。

1种苗繁育

在温室内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扦插繁殖。选择嫩枝、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无病虫害的枝条,长10~15cm,保留顶部2~3片叶并各剪去1/3~1/2,速蘸ABT生根粉250mg/L滑石粉浆,然后插在花盆中。扦插的基质泥炭∶蛭石∶珍珠岩为6∶2∶2,配好基质后用甲醛、多菌灵消毒。插后保持湿度,适当遮荫,保持叶面湿润后逐渐减少喷水次数,增加光照,1个月左右即可移栽。在18~20℃环境下经过30d左右即可生根。

2日常管理

2.1移栽及整形

扦插苗2个月即可上盆,栽培基质泥炭∶蛭石∶珍珠岩∶松针为6.0∶2.0∶1.5∶0.5,观赏花盆的规格为直径19~25cm。幼苗移栽后适当遮荫,叶面喷水,以利缓苗。待新叶长出,进行摘心促进分枝,及时疏除过密、重叠枝,留3~5个枝,以获得良好的株型。盆栽植株在春季萌芽后注意充分浇水,保证叶片不凋萎。6~7月花期,肥水要充足,每15d施肥1次或用卉友21-7-7酸肥。盛夏光照过强时,适当遮荫,可延长观花期。花后摘除花茎,促使产生新枝。花色受土壤酸碱度影响,酸性土花呈蓝色,碱性土花为红色。每年春季换盆1次。适当修剪,保持株型优美。

2.2温度与光照管理

生长适温15~27℃。在炎热夏季,通过遮荫、加强通风、叶面喷水等措施进行降温。炎热夏季,用75%遮荫网进行遮荫,并通过它的起落来调节光照。晴天,上午10时拉上遮荫网,下午4时拉开遮荫网;阴雨天全部拉开遮荫网。

2.3肥水管理

生长期间每10~15d施1次腐熟的矾肥水,每15d叶面喷施1次0.1%的尿素或0.1%~0.2%的硫酸亚铁溶液。花芽分化期间,适当增喷磷、钾肥。当花芽分化初见花时,可喷施10~40mg/kg赤霉素1~2次。休眼期间停止施肥。浇水不宜过多,以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为宜。夏季干热时,可向叶面喷水,降低水分蒸腾速率。冬季浇水以见干见湿为原则,休眼期间控制水,维持半干状态。现蕾前后需水量显著增加,应每天浇水1~2次。

3主要病虫害防治

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圆形至多角形,褐色或暗灰色,边缘紫褐色或近于黑褐色。发病初期喷洒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波尔多液(1∶1∶200),每隔7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出现较大的浅黄色至锈褐色孢子堆,病叶干枯和破碎,发病季节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立枯病主要危害叶片、茎部,近地面叶片产生水渍状黄褐斑,并蔓延到茎部,导致叶片干枯,茎杆变黑腐烂。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侵染茎。叶面表现1层浅灰色霉层,以后逐渐成浅褐色。发病期间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每隔7d喷1次,连续喷2~3次。介壳虫主要危害幼嫩的茎叶,致使叶色发黄,枝干干枯。少量发生时,用软刷轻轻刷除,再用水冲洗干净。用药剂防治时,最好在若虫孵化期喷施80%敌敌畏1 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进行防治。

4促成栽培

八仙花为短日照植物,每天所需黑暗时间达10h以上,夜温11~18℃时,35~42d才能形成花芽。八仙花盆土要保持湿润,但浇水不宜过多,雨季特别要注意排水,防止受涝引起烂根。冬季室内盆栽八仙花以稍干燥为好,过于潮湿则叶片易腐烂。花芽分化后逐渐减少浇水,促进枝条生长。摘去叶片移入冷室(5~7℃),控制浇水施肥,维持半干状态,促进其充分休眼,经42~56d方可进行栽培。一般从促花开始到成品花上市需要9~12周。促成栽培初期温度不能太高,一般先加温至13~15℃,以后逐渐提高到20℃左右,此期要求光照充足、土壤湿润、空气湿度较高。当可见花芽和花序伸长时,将温度降至16℃左右,降低空气湿度,20d左右即能开花。土壤以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但土壤pH值的变化,使八仙花的花色变化较大。为了加深蓝色,可在花蕾形成期施用硫酸铝;为保持粉红色,可在土壤中施用石灰。花期要保持水分充足,光照充分。八仙花花多硕大,为避免开花时倒伏,可立架绑缚。

篇7

论文摘要:2005年春引入珍珠油杏试栽,表现抗逆性强,早果丰产,定植第2年666.7m2产量581kg,第3年1245kg,第4年达2490kg;平均单果重26.3g,最大28.0g,果面橙黄,半透明,肉质韧硬,香气浓郁,风味甘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4.0%,耐贮运,鲜食、制干、仁用均可。

珍珠油杏是山东省新泰市青云街道办事处林业站于1985年在泰沂山脉旋崮山发现的杏新品种。2004年6月经省级鉴定,定名为珍珠油杏。2005年3月,东平县引入试栽,经过4年的观察,该品种表现抗逆性强、自花结实率高、早果丰产、商品性高,是优良的杏中早熟品种。

1 引种园基本情况

引种园设在东平县老湖镇梁林村北。当地年平均气温13.4℃,年日照2446.3小时,无霜期201天,年降水量640mm。引种园面积1.3hm,土壤为褐土,pH值7.2~7.3,有机质含量0.9%。

2 引种表现

2.1果实经济性状

果实椭圆形,果形端正。果顶稍平,缝合线明显,两半部对称。平均单果重26.3g,最大单果重28.0g。果面橙黄色,半透明,着色均匀,表面光滑似一层油脂。果肉橙黄色,肉质韧、硬,香气浓郁,风味甘甜,可溶性固性物含量24.0%,品质上等。果实耐贮运,成熟后15天果肉不变软。鲜食、制干、仁用均可。

2.2生长结果习性

生长势强,树姿半开张,萌芽率高,成枝力强。初结果树以短果枝结果为主,盛果期树以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结果为主。当年新梢可形成花芽,翌年结果。定植第2年666.7m产量581kg,第3年1245kg,第4年2490kg。

2.3物侯期

在东平,3月上旬萌芽,3月中旬进入初花期,3月下旬盛花期,花期13天左右,盛花期比金太阳晚2天,花期长7天左右。果实4月中旬进入迅速膨大期,6月10日开始变黄色,6月20日前后成熟,果实发育期80天左右,成熟期比金太阳晚15天左右,属中早熟品种。11月中旬落叶,年营养生长期250天左右。

2.4适应性

经试栽,珍珠油杏适应性强,表现丰产、优质,适宜在山区、丘陵地区栽植。

3 栽培技术要点

3.1建园

3月上旬,按株行距2m×3m,挖长、宽、深各80cm的定植穴,每666.7m2施人农家肥5000kg、过磷酸钙50kg、复合肥100kg。将肥料与表土混匀后回填。栽植时选择根系完整、无病虫害、高80cm以上的2年生壮苗,定植后灌水封穴,整平树盘,每株覆盖1m2地膜保墒。定干高度70~80cm。

3.2肥水管理

珍珠油杏易成花,早期丰产性强,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落叶前666.7m2施腐熟鸡粪3000kg,硫酸钾50kg。发芽前株施尿素0.3kg。硬核期株施尿素0.4kg,磷酸二氢钾0.5~1kg。采前半个月株施硫酸钾0.5kg。每次施肥后灌水,封冻前灌1次透水,雨季注意排水。在生长季节结合病虫害防治叶面喷肥2~3次,前期喷0.3%~0.5%的尿素,后期喷0.3%~0.5%的磷酸二氢钾。

3.3整形修剪

树形采用纺锤形。珍珠油杏干性弱,定植时须设立支柱。萌芽后在剪口下30cm内选留方位适当的芽,培养第1主枝,用剪口下第3芽培养第2主枝,用中干上发出的副梢选留第3、4主枝。各主枝按螺旋状上升排列,间距不小于20cm。第1年冬剪时,对主枝留60~70cm短截。第2年冬剪时,对下部主枝短截,促其延长生长,上部主枝一般不短截,第3年完成树形培养,在中干上均匀分布8~lO个主枝。幼树期修剪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牢固的树体骨架,利用辅养枝早结果和稳定树势。珍珠油杏当年生枝即可成花,可在空间较大处,利用夏季摘心和冬季短截培养预备结果枝。初结果树修剪时,对主侧枝轻剪,一般留全枝长的2/3短截;疏除过密枝、交叉枝、重叠枝和强旺枝;中庸枝缓放,成花或结果后及时回缩培养成结果枝组。盛果期对各级延长枝进行中短截,继续抽生健壮新稍;对衰弱的主、侧枝、多年生辅养枝、结果枝组和下垂枝进行回缩更新或抬高角度,恢复长势。对树冠上部和外围的过密枝和强旺枝回缩或疏除,以改善光照条件;花前对部分花量大的结果枝组上的结果枝酎情进行疏、截。

3.4花果管理

珍珠油杏自花结实率和坐果率均高,应及时疏花疏果。盛花期疏除晚花、弱花和不完全花。坐果后2周进行疏果,疏除小果、畸形果、病虫果、朝天果和密挤果,按6~8cm间距定果。花前10天灌水,可降低地温,推迟花期。

篇8

论文摘要:引进齐棘1号、辽阜l号等6个大果沙棘品种,开展适应性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定植第3年结果,第4年进入丰产期,平均666.7m2产量达1550kg。总结了嫩枝和硬枝扦插育苗、建园、间作和肥水管理、整形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春季沙尘暴、大风及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仅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开展林业建设已不能满足需要,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引进新树种、新品种,已成为当务之急。

大果沙棘是从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 Linn,)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中选育出来的人工栽培品种,具有无刺或少刺,产量高,果实大且营养丰富,易采摘,耐寒、抗旱、耐盐碱、耐瘠薄的优良特性,是改善生态环境,完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优良树种。我所于2003年5月从西北大果沙棘研究所引进齐棘1号、辽阜1号、浑金、楚依、橙色、阿列依(雄)等6个品种为试材,开展了适应性和栽培技术研究。目前,各品种表现生长良好,定植第3年平均株产9.94kg;第4年进入丰产期,株产12.8kg,666.7m2产量达1550kg。现将其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酒泉市的自然条件

酒泉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于东经92°13′~100°20′、北纬37°58′~42°48′之间,海拔1000~1800m,降水少而蒸发强烈,风沙多,日照长,冬季严寒,夏季酷暑,年平均气温7,3~8℃,温差26,4~35,9~C之间,太阳辐射总量145.6~153.8千卡/cm2

2 栽培技术要点

2.1育苗

大果沙棘的育苗方法有嫩枝扦插、硬枝扦插、种子育苗等,为了保证种苗质量和提高成活率,我们分别采用了嫩枝和硬枝扦插。

2.1.1 嫩枝扦插 育苗设施:采用333~667m2的中型塑料大棚,配70%遮阳网。棚内配置轻雾化微喷设施。将大棚内土地深翻、清杂、整平后,做宽120cm、高10~15cm的育苗床,整平床面,上层覆盖8~10cm厚的干净河沙。

插条采集:时间以枝条半木质化(柔软,折而不断,易撕开嫩皮,内部出现木质部)时为宜,本地一般在6月上中旬。采集树冠中上部位带顶尖,粗度为0.3cm以上的1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作插条。将采下的枝条剪成长15~25cm的插穗,上切口为平茬,距上芽1cm,下切口位于芽下0.3~0.5cm处,斜切,切口平滑,呈马蹄形。留顶芽及1~2片小叶,剪去多余叶片和侧芽,用清水洗净,再在200mg/L的ABT-l生根粉中浸其基部3~5cm约25分钟,以促进生根。

苗床处理:每666.7m2随粪施入地中净1kg,消灭土壤害虫。扦插前床面用40%的多菌灵400倍液浇灌,密闭大棚3~5天灭菌。

扦插:插条剪截、处理后立即扦插。扦插时间为早晨未出太阳前或傍晚太阳落山后,集中进行。扦插株行距5cm×10cm,插深4~5cm(插穗不倒即可)。可用打孔器打孔扦插,然后封严插孔。

插后管理:插后每隔10天喷1次40%的多菌灵400倍液,防止病菌感染。温度控制在20~30℃,适当通风,中午光强时遮阳,湿度保持在90%以上。叶面水珠稀少时,立即喷雾,少量多次,防止积水。8~12天生出不定根、20天内插穗不落叶即成活。扦插后第10天开始,每隔10天喷1次0.5%尿素溶液。定期观察苗木,发现害虫(主要是蚜虫)立即用烟熏剂及时防治,否则易造成苗木大量死亡。扦插2个月后,揭去棚膜炼苗。秋季生长停止后进行分级、假植。

2.1.2硬枝扦插插条采集与处理:5月萌芽前或10月落叶后,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在树冠中下部采集2~3年生枝条作插条。5月萌芽前可随采随插。上年10月份到次年1月份采集的枝条需进行窖内低温沙藏催根处理。处理前先进行剪截,同一枝条的基部与中部、粗度0.3~0.8cm的枝段生根率较高。在室内或庇荫背风处将枝条剪截成长15~25cm的插穗,上切口平茬,下切口呈马蹄状。剪好的插穗按粗细分级,每50或100根为l捆。选地势高、排水良好、背风背荫处挖深60~80cm、宽50~60cm的沟,沟底铺10cm左右粗沙,分层隔沙埋藏,捆间填湿沙,设通气孔。经低温沙藏的插穗,插前在清水中浸泡5~6天即可扦插。

整修苗床:做垄状苗床,垄高15~20cm、宽30~50cm,垄距40cm。垄床用2份沙土与l份壤土混合筑成。

扦插:春季气温稳定在10℃左右时进行扦插。插前于垄上覆地膜,扦插行距20~30cm株距10~20cm。扦插前,将插条用50~100mg/L的吲哚丁酸生根剂浸泡24小时,或在18~25%水中浸5~7天,至插条上芽膨大。扦插深度3~3.5cm,外露1~2个芽。

插后管理:插完后顺垄沟灌透水,生根期保持土壤湿度。萌芽后,梢长10cm时,及时抹芽,每穗留1直立、健壮新梢。结合除草、灌水,追肥2次,每666.7m2施氮肥8~10kg。

2.2建园

园地选择:宜选择土质疏松,透气性良好,pH值7.5~8.5,含盐量<0.5%的微碱性风沙土、沙壤土或轻土建园。园地应具有良好的排灌条件。

品种与苗木选择:选用适合本地栽培的齐棘1号、辽阜1号和阿列伊(雄)等品种的1年生扦插苗。苗高20~25cm,地径0.3~0.4cm,主根长15cm以上,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

栽植:4月上中旬栽植。株行距以1m×4m为宜。雌雄株搭配比例8~10:1,每隔8~10行雌株栽1行雄株。定植穴长、宽、深各50cm,随栽随灌水。

2.3田间管理

合理间作:结果前株间空地可与豆科植物、花卉、蔬菜等低矮作物间作。

土肥水管理:适当中耕,以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生长,中耕深度4~5cm。苗木定植前,有条件的可株施8~10kg农家肥。生长前期需氮量较大,后期需磷钾肥较多,施肥比例为N:P:K=1:2:1,株施磷酸二胺50g左右,氮、钾肥各25g左右。视生长情况,一般年浇水3~4次,分别在萌芽期、花期、坐果期和入冬前进行。

整形修剪:幼树期保留3个大枝做骨干枝,疏去过多枝条。结果后每年休眠期进行修剪,剪去枯枝、病虫枝、徒长枝、交叉枝和过密枝等。生长季注意摘心和疏枝,以促进多生结果枝和花芽饱满,枝条生长健壮。

病虫害防治:主要病害有沙棘叶斑病和黄萎病。要及时清除严重病株;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并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1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进行灌根。主要虫害有蚜虫、沙棘蝇和沙棘蛾。

秋冬季清除园内病虫枝及杂草,减少虫源。防治沙棘蝇在芽苞开放初期,用500~800倍敌百虫液喷雾。防治沙棘蛾在低龄幼虫蛀干前(7月中旬至8月上旬),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对地面和树干基部每隔7天喷药1次,连喷2~3次。

2.4果实采收

篇9

论文摘要 从深翻改土、灌水与排涝、中耕除草、覆盖、施肥、搭架及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无公害黑莓生长期管理技术,从而为无公害黑莓的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1深翻改土

黑莓园活土层要求达到40cm左右,通气状况良好,根系主要分布层(10~30cm)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根据不同质地的土壤,在黑莓建园时,应采用不同的措施。瘠薄山地、丘陵应在秋冬按黑莓种植的行距开沟冻土,并在沟中填充有机质,如稻麦秸秆、树叶、枯草等。已建成的黑莓园,深翻要在晚秋修剪上架后至早春发芽前进行,离根近的地方应浅翻,以防损伤根系,离根远的地方可深翻,保证黑莓园土壤疏松,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2灌水与排涝

一般情况下,发芽前后至萌枝发生期(3~4月份)、花后至幼果膨大期(5~6月份)和果实采收后(8月份)遇干旱分别灌水1次,果实成熟期(7月份),如连续干旱,每7~10d应灌水1次,灌水量要以浸透根分布层(15~30cm)为准,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灌水方法除采用地面灌溉外,尽量采用滴灌、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地势低洼或地下水位较高的黑莓园,雨水过多时,会发生渍害(黑莓不耐涝),应及时排水。

3中耕除草

定植建园的第1、第2年此项工作较为重要,1年内需中耕除草6~8次,3年后黑莓已成园,1年只需中耕除草3~4次。及时中耕松土,可使土壤调温保墒,并消灭杂草,从而保证黑莓的良好生长。

4覆盖

黑莓园覆盖应在春季施肥、灌水后进行,利用稻草、麦秸等覆盖于畦面上,覆草厚度为5~8cm,连覆3~4年后浅翻1次。

5施肥

施肥的原则是以优质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以保持和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及生物活性,同时要避免肥料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从而达到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5.1基肥

施基肥一般在晚秋进行,要以经高温发酵或沤制过的有机肥为主,配少量的化学肥料。有机肥施肥用量按每生产1kg黑莓施1.5~2.0kg计算,施有机肥45~60t/hm2,加磷酸二铵450~525kg/hm2(或尿素300kg/hm2,过磷酸钙600kg/hm2),硫酸钾450~600kg/hm2。高产稳产的黑莓园施有机肥可增加到75t/hm2以上,肥料缺乏的地方也应达到1kg果1kg肥的标准。施肥方法有条沟施肥法和全园施肥法。

5.2追肥

追肥应看苗施肥,旺长田,追肥要以磷钾肥为主,长势差的田块,应以氮肥为主。肥料以速效肥为主,一般每年进行3次。第1次施肥在萌芽后萌枝发生时,肥料以氮肥为主,以满足花期所需养分,促进萌枝生长;第2次在坐果后果实膨大期,应以氮磷肥或复合肥为主,以利于果实发育,同时促进一年生分枝生长;第3次在果实成熟以后(最好结果枝蔓已剪除并清理出园),以复合肥为主,施尿素150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硫酸钾450~600kg/hm2,以增加树体养分积累,使枝蔓充实,提高越冬抗寒能力,为来年丰产打下基础。施肥方法为沟施或穴施,肥料施入后要盖土,若土壤墒情差,追肥要结合浇水进行。

6搭架及整形修剪

6.1立支架

目前多采用篱壁形支架。在定植当年,沿种植行每隔5~6m立一支柱,支柱长2.5m左右,埋入地下60~70cm,地上1.8~1.9m。在支柱上绑2~3道铁丝。

6.2修剪

包括夏季摘心、果后去除枯死枝蔓和冬季整形修剪与绑蔓上架三方面。夏季摘心一般在初夏萌枝发生并快速生长的时期,当萌枝高度达到1.0~1.5m时摘心,以促进侧枝生长。果后去除枯死枝蔓一般在7~8月份(不同品种有差异),从根部去除上一年萌枝,并小心剪除该萌枝上的侧枝,尽量减少对当年生枝蔓的损伤。枯死枝剪除后应清除出黑莓园。

7病虫害防治

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要以改善黑莓园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优先选用农业和生态调控措施,注意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具体进行防治时,应选用高效生物制剂和低毒化学农药,并注意轮换用药,改进施药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用量,以减少污染和残留,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保证黑莓质量符合无公害标准。

危害黑莓的病虫很多,但对黑莓造成较大影响的病虫害不是太多,目前主要有地老虎、赤毛虫、金龟子(成虫)、刺蛾等虫害,严重的病害还较少。地老虎掌握其发生规律,可用毒饵诱杀。有些年份,在黑莓产区金龟子成虫会对黑莓产生极大的危害。利用其趋光性进行诱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他害虫,如毛虫、刺蛾等,可用一些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总之,掌握各害虫发生规律,用最小的药量,最佳防治方法,将害虫防治在发生初期,就能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农药按其毒性来分,有高毒、中毒、低毒之别,无公害果品对农药要求是优先采用低毒农药,有限度地使用中毒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农药。为了减少农药的污染,除了注意选用农药品种外,还要严格控制农药的施用量,应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尽量用低浓度进行防治,喷药次数要根据药剂的残效期和病虫害发生程度来定。不要随意提高用药剂量、浓度和次数,应从改进施药方法和喷药质量方面来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另外,在采果前20d应停止喷洒农药,以保证果品中无残留或虽有少量残留但不超标。

参考文献

[1] 王忠军,侯国才,杜传宝.黑莓无公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8):80-81.

[2] 吴文龙,陈岳,闾连飞,等.黑莓栽培技术[J].江苏林业科技,2004,31(4):37-39.

[3] 祁明利,许详凯.黑莓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28.

[4] 王焕兴.黑莓栽培管理技术[J].山西果树,2007(3):25-27.

篇10

论文摘要:2000年从泰安市林业局苗木繁育基地引进红灯、大紫、意大利早红、乌梅极早等甜樱桃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定植第2年结果,第3年666.7m2产442kg,第4年666.7m2产838kg,第5年666.7m2产1044kg,已在东平沙滩区发展13hm2。

2000年,东平县从泰安市林业局苗木繁育基地引进红灯、大紫、意大利早红、乌梅极早甜樱桃品种,进行沙滩地早期丰产栽培试验。定植第2年结果,第3年666.7m2产442kg,第4年838kg,第5年达1044kg;果实品质优良,商品价值高。目前已在东平沙滩区发展13hm2。

1 建园

试验在东平县商老庄乡秦楼村、李庄村、刘万庄村进行。3个村均位于黄河以东的沙滩地上,土层厚度大于50cm,土壤有机质含量约0.8%。当地年平均气温13.4℃,年日照时数2446.2小时,年降水量640mm(多集中在7~8月份),无霜期201天。2000年3月下旬,选干高1~1.2m、芽体饱满、根系发达、无病虫害尤其是无根癌病的健壮嫁接苗定植。株行距3m×4m。栽前15天前后在定植行开沟施肥,沟深、宽各60~80cm,表土与心土分放,回填时666.7m2施圈肥3000kg,肥与表土混匀回填后再回填心土,然后灌水沉实。栽前挖定植穴,穴深、宽各40cm,666.7m2施磷、钾肥或果树专用肥50kg,栽后踏实浇水,覆盖1m2的地膜。

2 土肥水管理

隔年行间开沟埋草。方法是:封冻前,行间开深、宽各60~80cm的沟,666.7m2施铡碎的玉米秸、麦秸等2000~3000kg,与土混匀回填,然后灌足封冻水。展叶后,每隔约20天追肥1次,连续追肥3次,第1次施尿素,第2次以硫酸钾复合肥为主,第3次施磷酸二氢钾,每次每株25g,冲施或浇施。从新梢第6片叶完全展开时开始叶面追肥,每隔7~10天喷1次300倍尿素和500倍磷酸二氢钾混合液,促进花芽分化,提高花芽质量。8月中旬至9月中旬控制氮肥量,株施3~5kg有机肥、250~500g硫酸钾复合肥和15~20g磷酸二氢钾,全园撒施,然后将肥料全部翻入土中。9~10月施基肥,666.7m2施圈肥、人粪尿、堆沤肥或腐熟鸡粪混合的有机肥3000~4000kg和50kg磷、钾肥或果树专用肥,环状沟施,沟深40~60cm、宽40~50cm,肥土1∶3混合后回填。

5月上中旬需水量大,10~3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不能低于60%,水分不足易造成落果,要及时灌水,灌水量要大。采前10~15天为果实迅速膨大期,缺水则果实发育不良,产量低,品质差,但骤灌大水易裂果,因此,此期灌水应少量多次。雨季降水量大时应及时排水。

3 整形修剪

采用自由纺锤形整枝。干高50~60cm,中干上配备15~20个单轴延伸主枝,开张角度近水平,其上着生结果枝组,树高3m左右时落头开心。定植后80~100cm定干,当年所有新梢一律不摘心。冬剪时对中干留1.0~1.2m短截。第2年萌芽前刻芽,根据需要发生主枝的方位,每隔10~15cm在中干上刻1个芽,其余枝条除背上芽外,两侧及背后芽全刻,至离梢头30cm处停刻。第3、4年对中心干延长枝和主枝处理同第1年,对选留的主枝拉枝开角,对其背上旺梢重摘心或扭梢控制,一般3年基本完成整形,并进入结果期。结果期树的冬季修剪从11月中旬落叶后开始,3月底至4月初萌芽前结束。短截中干,缓放主枝,缩减冗长枝和衰弱枝组,疏除过密枝。生长季通过摘心、拉枝、环剥等抑制新梢旺长,促生分枝,增加枝量,促进花芽分化,培养结果枝组。采果后疏除过密、过旺、扰乱树冠的多年生大枝。

4 花果管理

从开花至开花后的第3天进行人工授粉,开花当天授粉最好。盛花期喷50mg/L赤霉素或稀土微肥300倍液,提高坐果率。3月下旬至4月下旬疏花蕾。疏花掌握疏晚花、弱花和发育枝上的花。一般每个花束状短果枝留花蕾2~3个。疏果在5月下旬生理落果后进行,疏果程度视全株坐果情况而定,一般1个花束状短果枝留3~4个果,最多4~5个果,注意疏小果、弱果,留水平或朝上生长的大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