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1:3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大学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业大学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论文 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工科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更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检验。笔者通过抽样,对近年所指导、评阅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从论题的选择、观点的提出, 到论据的运用、文字的表述, 问题多多, 不一而足。在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断下降的今天,研究这个课题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2003——20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情况,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6.3%;文化类选题23篇,占5.8%;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9.5%;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 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第一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完全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优秀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最后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分析;对策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校人才培质量的直接反映形式,也是高校获取外部有效信息反馈,从而改进教育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对于高校而言,就业质量是专业发展的主要体现,就业质量不高,说明专业培养模式和效果不好,专业也就难以发展和生存。因此,如何通过对就业质量的评价反映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从而引导学院调整专业培养模式,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转变,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日益突出,服务学生就业既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又是就业工作的落脚点,特别是对于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医疗单位对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中、小医院,像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等更是如此。面对这种问题,我校在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探索出了针灸推拿技能培养5年不断线、临床见习“早入手,早锻炼”、实践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社团提高培养和针刺竞赛大众化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就业工作的情况,反馈指导我们培养工作内容的设置和改进,本项目对我校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进行抽样调研,以就业质量跟踪调查问卷分析的方式,对1980到2010届近30年以来毕业生从网络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4份,男女各占50%。内容涉及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质量、毕业后从事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数量、工作单位、教W、科研、势和就业质量、毕业后从事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数量、工作单位、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方面。通过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得出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报告,反馈指导实践,研究出适应新形势下更加合理的培养模式。

三、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1、对30年跨度毕业生就业趋势整体认识情况

表1.1

填写本次调查问卷的人员中,1980-1985届共有15人(15.96%),1990-1995届5人(5.32%),2000-2002届49人(52.13%),2005届14人(14.89%),2009届(11.7%);

目前学历为学士的有47人(50%),医学硕士36人(38.3%),医学博士11人(11.7%);本科毕业后选择就业的有65人(69.15%),留学的有2人(2.13%),读研的有27人(28.72%);工作专业为针推专业的有61人(64.89%),医学相关专业的有28人(29.79%),与医学无关的有5人(5.32%)。

从表1.1可以看出接近65%的学生从事针灸推拿专业,总体95%的学生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接近70%学生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工作,专业所学与社会认可度比较好,在培养方面显现一定的成效,并且依靠专业技能立足社会。

2、从事针推工作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分析

表2.1工作单位类型

表2.2 综合医院工作科室:

表2.3录用性质

表2.4对目前工作的满意程度

表2.1和2.2显示,现工作单位为综合医院的有61人(64.89%),所在综合医院为三级医院的有50人(53.19%),均达到总数的50%以上,更有高达73%比例的人群工作性质为临床型,工作科室在针灸科的有33人(35.11%),推拿科的有7人(7.45%),骨科有2人(2.13%),康复科有14人(14.89%),其他科室有21人(22.34%),说明本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趋势较好,社会需求基本符合专业所学。

表2.3-2.4显示,有51%学生对现工作单位最满意的地方依次为单位性质和规模和专业对口,录用性质为合同制的有28人(29.79%),正式编制的有63人(67.02%);通过职医考试的有83人(88.3%);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总体85%的学生对目前工作很满意,依然对工作单位的规模级别和是否能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两方面因素比较关注,能够从入学选择专业到毕业就业,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此外,参加工作后从未调换过工作的有66人(70.21%),再次说明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以及从事的工作满意度。

3、毕业生眼中的专业教育

表3.1认为所学专业的优势

表3.1显示,认为所学专业的优势排前三位的是,专业技能的有44人(46.81%),综合能力的有24人(25.53%),动手能力的有22人(23.4%),没有人认为组织能力是其所学专业的优势。相反,在认为不足之处调查中,排前三位的是创新能力的有35人(37.23%),综合能力的有25人(26.6%),知识面的有18人(19.15%)。不可否认,对于临床型工作而言,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学校培养过程中,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有相同比例的人认为综合能力既是优势也是不足。

在认为通过学校的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得很好的有27人(28.72%),掌握较好的有37人(39.36%),掌握一般的有28人(29.79%),掌握得不好有2人(2.13%),几乎没有人认为掌握的不好。

表3.2认为母校在教学方面,以下哪些最值得研讨和改进

表3.2显示,认为母校在教学方面,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依次为实践课程设置(40人,42.55%)、师资力量(38人,40.43%)、实习(36人,38.3%)、教学实施和教材(35人,37.23%)、专业课内容及安排(32人,34.04%)、公共课内容及安排(28人,29.79%)、第二课堂设置(20人,21.28%)、就业时间与教学计划的冲突(15人,15.96%)、上课与做论文时间的比例(7人,7.45%)、其他(7人,7.45%)、学制(6人,6.38%)。

随着学生走入社会,知识的积累和对能力认识的变化,接近50%的人群认为自己的专业有优势,同时优势在于专业技能的掌握,60%的人群比较满意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接近70%人群认为技能掌握的好坏离不开系统的培养和实践。

不同年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频次不同,学生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态度逐渐由广泛参与转变为重点培养。低年级学生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而高年级同学更注重创新能培养和增加社会竞争意识。

数据分析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足之处排在前两位的为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对自身创新实践能力不满意,他们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仅限于挑战杯、日常讲座和选修课等,仅有少部分高年级同学参与过老师的科研项目,但仅限于参与,并非承担重要部分。因此学生们期待有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创新实践活动,为他们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搭建更多的平台。

4、就业质量请根据在求职中的就业竞争力以及毕业后的工作表现,评价以下各方面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

表4.1认为大学教育中哪些素质和能力培养最重要 [矩阵多选题]

表4.1显示,认为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依次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4人,57.45%)、获取知识的能力(51人,54.26%)、实践动手能力(49人,52.13%)、业务能力(45人,47.87%)、人际交往能力(44人,46.81%)、团队合作精神(40人,42.55%)、思想道德(39人,41.49%)、心理素质(36人,38.3%)、人文素质(35人,37.23%)、创新能力(35人,37.23%)、敬业奉献精神(33人,35.11%)、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26人,27.66%)、组织管理能力(23人,24.47%)、身体素质(23人,24.47%)。

此外,认为对工作帮助最大的环节依次是专业课程(53人,56.38%)、专业实习(53人,56.38%)、基础课程(52人,55.32%)、教学实践(50人,53.19%)、担当学生干部(17人,18.09%)、课外学术活动(10人,10.64%)、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9人,9.57%)、参加公益活动(8人,8.51%)、其他(5人,5.32%)

通过数据看出,影响就业因素是综合性的,比如教师引导,沟通能力,较强的专业技能,具备多项业务能力以及在就业价值观念的认识程度等,这些因素提示出,目前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下,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综合能力的素质培养,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_的就业观和自主择业观,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服务意识。

四、对策与反思

提出“一个品牌,两个结合”这一系统工程培养模式。

1、一个品牌

我们提出专业课前(一、二年级)基本功培养,专业课(三年级)创新思维培养,课后(四年级)实践培养,毕业实习(五年级)引导促就业为模块的五年不断线培养模式,在党建工作的各项培训中引入相关的指导思想,对就业创业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打造品牌工程。这种创新培养模式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以大量的练习操作为基础,所以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训练才能达到要求。

2、形成两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1形成专业技能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可以近距离地接触社会,可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在实践上碰到的问题,可以达到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敬业精神的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得到检验,从而找出自身综合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间的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

2.2形成创新能力培养与学术活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和实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院党委顶层设计,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工作;鼓励优秀大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与研究,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兴趣和潜能,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此次得出的数据分析,从理论方面讲,可以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借鉴;从实践方面看,帮助学院对专业进行综合测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客观反映目前专业建设的水平和层次,以此反馈指导实践,研究出适应新形势下更加合理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