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大学本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17:2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大学本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篇东北林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设计,本科,报告,
选题依据:党的xx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解决》,在完善社会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提出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在发展非公有制上突破了过去的局限。这对现有林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有林区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极其不适应现有的市场环境,造成现有的林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没有后劲处于两难境地。一直以来,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并存的环境下生存。体制、机制、科技诸方面还跟不上社会整体的上升步伐。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201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区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国家正在实行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对政府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了急迫要求,改革社会经济体制以成为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从当前林区经济运行体制来看,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否则林区经济将无法摆脱困境。当前影响我国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有(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有的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阐述进行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二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对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问题的影响面。第三部分:针对现有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法。
2019年09月20日—2019年1月1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2019年3月1日—3月30日毕业实习调研。2019年4月1日—4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2019年5月7日—5月20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19年5月21日—6月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19年6月8日—6月18日修改论文,完善论文格式以及答辩前准备。2019年6月19日—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篇2
关键词:数据库;E-R模型;实体;联系
基金项目: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BJFU2011JG03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YX2011-30);北京林业大学新进教师科研启动基金(BLX2w8019);北京林业大学专业建设基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的研究”(2010北林教办发34号文件)。
作者简介:田萱,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检索、知识工程、数据库系统;王春玲,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系统;孟祥光,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多媒体技术、信息系统。
在数据库课程中,概念模型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知识点。概念模型主要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它实现了从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是帮助数据库设计人员进行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也是数据库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交互一种交流语言。E-R模型因其具有较强的语义表达能力、简单清晰的描述方式而成为广泛推广和使用的一种概念模型。
E-R模式是Peter.P. Chen(陈品山)于1976年提出的一种概念模型,在斯坦福大学Jeffrey D. Ullman教授的1976年出版的数据库教科书《Principles of Database Systems》中首次被介绍。因其清晰方便、易于交流和理解的描述形式得到广大数据库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支持,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阶段,E-R模型是数据库系列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1],是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基础,是软件工程、信息系统等课程学习的前提。
然而,大部分同学表示数据库课程中的E-R模型学习起来比较简单,但实际应用中并非那么容易上手。许多教授软件工程、信息系统等课程的老师也抱怨大部分同学在数据库相关课程学习的E-R模型难以实用,以致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从教师角度总结了如下两点:
1) 数据库课程中老师往往就E-R模型而讲E-R模型,只是讲解了E-R模型的一般表示方法,而缺乏对E-R模型来龙去脉的介绍,这就导致学生对E-R模型采用一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难以融会贯通地理解应用。
2) 大部分数据库课程中,老师往往把已经分析设计好的数据库需求拿给学生要求画出E-R模型,忽略了需求分析和E-R模型的紧密联系,导致学生只会按规定的需求设计画出模型而不会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画出模型。
导致上述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大部分数据库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中是把E-R模型和数据库需求分析割裂开来的。一般把概念模型和E-R模型的原理放在基础部分,而把从需求分析到E-R模型的转换部分放在数据库系统设计部分[1-2]。这就导致教师讲授时也几乎是割裂或抛弃了需求分析而单独讲解E-R模型。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难以把数据库系统需求和E-R模型系统的统一起来,甚至对E-R模型应用背景缺乏了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数据库课程的E-R模型教学过程,强调一方面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知其所以用”,让学生从E-R模型的产生过程中探究E-R模型的应用,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探究学习,实现从知识到方法,从方法再到能力的自然转换。下面介绍一下笔者在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中关于E-R模型教学实践的过程和体会。
1追根溯源,从汉字和古埃及文的构成引入
E-R模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体、实体属性、实体之间联系等表示方法。其中的重点内容是实体联系的抽取和表示。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由于对E-R模型作者表示方法缺乏理解,导致学生在应用E-R模型时照猫画虎,难以根据实际的应用系统来分析。
而事实上,E-R模型作者在提出E-R模型时借鉴了中国汉字、英语、古埃及文字的构造思想[3-5]。教师在引入E-R模型时介绍一下作者构造思想,不仅有利于学生对E-R模型消化吸收,引导学生对知识追根溯源,还增添了教学情趣。
例如,在讲到实体之间的所属联系时,可以引用E-R模型作者在《Data&Knowledge Engineering》中发表的“English Chinese and E-R Diagrams”一文中
的图片[3],如图1所示,从汉字“铁、铜、银”等字的构造中看到实体之间的“subset”关系;例如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之间的联系,如图2所示。
图1E-R模型作者提供的汉字构造图
图2学生实体之间的subset关系
再例如,讲解分析给定需求抽取实体及其联系时,可以借鉴作者给出的英语句子结构和E-R模型结构的对应关系[3],如图3所示,供学生在分析系统时参考。
图3E-R模型作者提供的英语句子结构和E-R模型结构的对应关系
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可以采取一种探究引导的教学方式:即由老师在课堂上简单介绍E-R模型作者的构思,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交由学生读取相关论文,再在课堂上报告,老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和补充。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2一问一答,捕捉系统需求的边界
在进一步的练习阶段,笔者通常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自由提出应用系统需求,自己构建出数据库系统的E-R模型。通常,学生在这个练习阶段积极性非常高,提出的应用系统需求多种多样,除了和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贴切的常见的学生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之外,还有许多来源于自己生活背景的系统。例如:国防生积分系统、自行车租赁系统、农村小卖部进销存系统、党员管理系统、大学生竞赛管理系统、社团管理系统等。但是
面对自己提出的需求,学生大都刚开始很难掌控应用系统的边界,制定出合理的E-R模型。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在于学生就如同一个普通用户,对自己提出的应用系统没有明确的使用需求,因此对涉及的数据库系统没有边界。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的经验是采用问答方式,帮助学生确立系统边界,从而确立相应的概念模型。例如,针对某学生提出的大学生竞赛管理系统,问答如下:
1) 该系统涉及哪些对象?
2) 各个对象都有哪些属性?
3) 该系统中对象两两之间有无联系?
4) 该系统中多个对象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5) 各个联系的种类是什么?
在这五个问题中,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是根本,用来明确系统所涉及的实体;第三个问题是关键,用来明确实体之间常见的联系;第四个问题是必要的补充,以发现和明确实体之间多对多之间的联系;第五个问题则是把概念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的基础。经过这个五个层层推进的问题,一般学生都能很好地明确系统边界,清楚定位系统所涉及的实体和实体之间的联系。
五个问题中的第二个是刚入手学生最容易迷惑的地方。因为他在分析时会发现对象之间有许多联系,完全不像以前做题时题目中已经给定好实体之间特定的联系,因此面临实体之间的联系如何取舍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了矩阵分析法来帮助初学者明确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
3矩阵分析,明确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
针对上述大学生竞赛系统的例子,下面给出矩阵分析法来明确系统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矩阵分析法分为三步:
1) 按照实体之间的顺序,采用矩阵的形式,给出所有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因为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是唯一的,事实上这样画出的矩阵是个倒三角形。分析大学生竞赛系统,可以得到系统中涉及的实体包括学生、竞赛、竞赛小组、指导老师四个实体。这些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如图4所示。
图4实体两两之间联系的初始矩阵
2) 对第一步结果矩阵进行去重处理。这个步骤实际上把相邻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去掉一个,保证系统中联系的唯一性。这个步骤比较简单,学生熟练之后,可以和第一步合并在一起进行。去重后的大学生竞赛系统中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如图5所示。
图5去重后得到的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矩阵
3) 发现第二步结果矩阵中的间接联系并予以剔除。这一步主要根据需求的语义进行分析,发现实体之间的间接联系,即通过其他实体可达的联系,以减少冗余。剔除间接联系后的大学生竞赛系统中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如图6所示。
图6剔除间接联系后得到的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矩阵
上述过程可以帮助初学E-R模型的学生体会需求分析中实体两两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明确实体之间的联系。经过几次这样初步分析的练习之后,大部分同学很快就能掌握选择实体两两之间联系的捷径,发现需要明确的就是实体和实体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越过上述较为复杂的矩阵分析。
4结语
E-R建模方法是数据库原理与实践等数据库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
验,结合学生学习时存在的常见问题,总结了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措施:1)追根溯源,从汉字和古埃及文的构成引入;2)一问一答,捕捉系统需求的边界;3)矩阵分析,明确实体两两之间的联系。这些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课堂内外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从2008年到2011年,笔者执教的数据库课班中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了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6项,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项,这些项目后台均有数据库系统支撑,如表1所示。
表12008年到2011年笔者所指导的底层基于数据库系统的大学生创新项目
参考文献:
[1] 王珊,萨师煊. 数据库系统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3-219.
[2] 陈志泊,王春玲. 数据库应用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8-30.
[3] Chen Peter P. English, Chinese and ER diagrams [J]. Data &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7(1):5-16.
[4] Chen Peter P. Entity-Relationship Modelling: Historical Events, Future Trends, and Lessons Learned[M]. 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2:296-310.
[5] Chen Peter P. From Ancient Egyptian Language to Future Conceptual Modeling[M]. London:Springer-Verlag, 1999:9-24.
Discussion about E-R Model Teaching on Database Course
TIAN Xuan1, WANG Chunling1, MENG Xiangguang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School of Distance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篇3
关键词: 全日制 专业学位 入学考试 初试科目 化学工程
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改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从2003至今教育部没有停止过调整和完善。我国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时间还较短,还没有充分把握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规律。我国现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基本上可以说是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移植[1],令人担忧的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显现的弊端也一并移植,如“考试科目设置不合理不科学、考试内容僵化、复试流于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批评,近年来关于“改革招考制度,提高生源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把握生源质量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关口。招生考试不仅关系到人才选拔的质量,而且是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方向标。只有拥有了优质生源,才能进一步保证其培养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已进入第六个年头,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逐渐增多。201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172万,比2013年减少4万,为五年来首次下降,不过相比学术硕士报名人数的减少,专业学位硕士报名人数逆势上升,报名人数较前一年增加9万人,达到68万人,占报考总人数的39.5%,比前一年的33.5%增长了6%[2]。但39类专业学位专业报考热度不均衡,人数两极分化,从2013年报考与录取的数据对比来看,有些专业领域报录比不太乐观,调剂考生比重过大。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招生就是如此。专业学位招生初期没有获得社会认可生源不足情有可原,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打通生源通道,改革招生选拔方式,则会阻碍专业学位的发展。以我校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报考为例,由于招生起步晚了两年,我校招生四年,在招生人数逐年递增的情况下,报考人数并不乐观,每年还需调剂相当数量的生源。基于此以初试科目调查为切入口,分析其他培养单位之间初试科目设置的一致与区别,从中找到我校报考受冷的原因。我们认为充分认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性,结合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探讨改进和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领域不得不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2014年我国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概况
从专业学位的招生单位来说,我国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有400多个,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通过调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教育部主管)公布的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对2014年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进行查询并统计,全国共有31个省、直辖市的172所高校中的196个(同一高校不同二级学院及科研院所按不同培养单位计算)培养单位招收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招单位的40%。
表1 第四单元初试科目名称列表及设置单位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设置化工原理类考试的培养单位最多,其次是物理化学,考试科目名称最多的属于工科类,大学四大化学基础类科目占51.9%。如果按化学和化工类课程划分,则考化学类课程为62.2%,化工类课程为37.8%。
二、2014年我国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分析
1.专业硕士与工学硕士、理学硕士初试科目比较
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其明显特点,因此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大程度上是在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形成的[1],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是参照工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第一单元考试科目相同,不同的是第二单元,学术型硕士初试科目为英语一,专业硕士只有31个招生单位考英语一,占18%,大部分招生单位初试科目是英语二,另外有20个单位设置了选考俄语、日语、德语科目,也就是说专业硕士的外语水平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要求、考试难度相对低一些。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选拔初试加强了对考生一般能力的考查,统考科目与工学硕士研究生相同,主要测试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第三单元没有放低要求,初试科目与学硕相同都是数学二;第四单元对于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来说考试难度也与学术型硕士不相上下(见表4)。总的来说专业硕士入学考试除外语初试科目为英语二整体难度较学术硕士稍低一点,其他科目基本上没有放低要求。
表4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对比
2.初试业务课科目分析
上文已提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业务课一为数学二,是全国统考科目,相比化学理学硕士的自主命题科目似乎难以吸引考生报考;业务课二的初试科目是表三的86种科目之一,可以分成以下几类:一类为化学学科四门大学基础课,占48.9%,一类为化工基础课,其中化工原理占31%,还有42个科目不属于大学基础课程,占11.6%;初试科目中以单一课程考查为主,占90.9%,至少包括两门大学本科基础课程的综合科目只占9.1%。表5列出了四所高校在化学化工专硕、工学、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设置的初试科目,从中可以看出初试科目的一致与区别。
表5 四所高校的第四单元初试科目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部分高校已经对专硕的选拔与学硕区别开来,有些院校在设置初试科目时分了等级,但还远远没有引起大部分高校的重视。专硕应该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工程教育潜能、学科特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如果考生没有对所欲攻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就很难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测查的重点应是大学本科阶段前三年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但一定要与工学硕士区别对待。
3.初试科目对生源的影响
对于一些招生单位来说,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工学硕士一般招不满,更何况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第四单位考试31%的招生单位考“化工原理”,业内人士分析评价这比考本科四大主干课程“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更难。
业务课一都与工学硕士相同,业务课二有四种情况,专业硕士初试科目有些招生单位与工学硕士相同,有些与理学硕士相同,有些自成一体,既不与工学硕士相同,更不与理学硕士相同,有些与理学工学硕士相同但分了等级。总的来说,化学工程领域专硕研究生入学考试整体难度与学术型硕士的初试要求差不多,与工学硕士相比外语方面稍有降低。但业务科是一样的,甚至要求高一些。
初试科目设置应以考生来源为重要参考依据,或者以专硕培养要求为依据,由于工科生源不足,学术型研究生报考的人都少,专业硕士就更少,调剂考生大都来自理科生源,要吸引生源就要调整考试科目,可以适当增加选考科目,调查显示有38个培养单位只设置了一门化工原理,只设置一门科目的有94个单位,差不多有半数的单位只设置1门科目,这种单一科目的选择性太差,势必影响生源数量和质量。从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来看,更大量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更大需求,有更迫切的愿望。考生考研时要搞清楚考研的目的,不要盲目服从,学术型硕士毕业后从事学术的比例很小,读博士的比例不足10%,尽早确立职业生涯,能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
三、结论与思考
专业硕士初试科目的确定一般在每年的6月―7月份由培养单位的二级学院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性文件自主确定,有些培养单位会认真研究,不断优化招生各环节,但部分培养单位一成不变,对生源数量和质量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不重视招生研究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报考学术硕士没有录取可以校内调剂到专业硕士,考生可以避开数学考试的软肋,培养单位有生源补充。但长此以往对专硕的培养不利,大多数专硕调剂考生实际上都有低人一等的想法,应该从报考开始就要明确目标,尽量减少调剂。另外,专硕的初试科目比起学硕来说太杂应该统一,考试内容应该综合,培养单位应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招生选拔机制,按照强化基础、突出综合能力考查的原则,加强对自命题业务课考试科目和内容设置的研究探讨,进一步优化初试。
专业学位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入学考试改革的方向是应用型、能力型考试。考试科目、内容等都应朝实用性、能力型方面靠拢,尽量在专业学位的应用性特点方面突出选拔性目标。从考试科目和内容方面来说,应先适当调研,研究清楚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备基本素质与条件,以此作为考试试题命制的基本依据[4]。
研究生招生工作,承担着为国家选拔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招生工作的顺利实施,涉及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公信力和新生入学质量,还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5]。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积极意义,进一步增强优化国家教育考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努力提高招生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做到尊重考生,服务考生,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1]周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中国教育在线.http:///html/ky/report/index.shtml.
[3]陈睿.美国新版GRE考试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改革的启示.中国考试,2006,06:8-11.
[4]余桂红,张应强.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百年:流变与特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43-47.
篇4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家具设计类课程是林业工程领域和艺术学领域的重要课程群。基于协同教学理念,构建家具设计类课程教学团队对缓解师生比、强化教学队伍、规范教学形式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协同教学理念的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实施策略,为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教学理念;家具设计课程;团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43-03
收稿日期:2014-11-11
作者简介:刘学莘(1987—),男,辽宁辽阳人,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讲师,东北林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家具设计与工程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试点改革”(114S1211);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项目“家具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B13046);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我国是家具制造大国,无论家具产品的总产量还是总产值均居世界首位。家具设计类课程主要开设于我国农林院校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一般工科或者综合型大学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及大专院校的家具设计与制造、木材机械加工专业。这些高等院校为我国家具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福建农林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其家具设计方向为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历经40余年发展,该专业已成为华东和华南地区家具行业重要的人才基地,为海西家具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由于家具设计类课程涉猎面广,且实践性较强,课程间的连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专业逐步打造了“家具设计”教学团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基于协同教学理念,提出了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实施策略,为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的意义
(一)家具设计类课程的特点
家具设计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家具制图、家具CAD、家具与室内人体工程学、家具材料学、家具装备学、家具造型设计、家具结构设计、家具制造工艺学、家具模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涉及面极广,实践性较强。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现代家具产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家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现代家具的设计技术,能够在毕业后胜任家具企业的生产设计工作,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家具设计与制造领域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家具设计课类程团队教学的意义
团队教学是指若干教师围绕教学任务发挥各自优势,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协同教学,形成合力,达到教学目标[1]。由于团队教学法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减轻教师个人主义的缺陷,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对于推动家具设计类课程改革具有如下意义。
第一,有利于分解教学任务,缓解教力不足的问题。由于福建农林大学开设家具设计类课程的专业分布于材料工程学院、艺术园林学院、金山学院等,每年学习该类课程的在校生高达1000余人。如果这些学生的专业课程全部由一个专业或者一个学院教师承担,必然导致一名教师承担多门课程,一些课程也未必是任课教师的专长,导致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地分配,师生比严重不足,这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宗旨是相悖的。通过建设教学团队,整合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师资队伍,对于缓解教师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稳定与强化教学队伍。由于福建农林大学近年来不断扩大招生数量,新进青年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多。福建农林大学承担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助教、讲师职称比重占50%左右。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所掌握的资源相对较少,经验不足,但可塑性较强。因此,利用团队教学搭建青年教师交流、学习和展示教学技能的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团队教学的教学成长模式有助于依托教学平台,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
第三,有利于规范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理念的系统性。一名新教师进入教学岗位后的专业性训练主要是岗前培训,除此之外,部分高校设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或听课制度。但由于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普遍较重,教师听课制度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这不利于青年教师教学专业化的成长和良好教学风格的形成。因此,通过建设家具设计类课程教学团队,对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整体把握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家具设计类课程协同教学理念分析
(一)协同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协同教学理念由来已久,一般认为协同教学正式成为一种现代计划性的教育形式始于1930年杜威(JohnDewey)的8年研究,此后,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各兴起了一股协同教学的热潮,两股热潮本质上都强调基于教学改革需要缘由,教师应共同合作以进行教学的规划和实施[2]。另一种观点认为协同教学理念的方法论基础是协同学。协同学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西德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基于激光理论提出,自1977年正式问世以来,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协同教学(TeamTeaching)是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运用的产物。“协同教学之父”——美国华盛顿大学J.T.Shaplin教授认为,协同教学是指两个乃至两个以上教师相互合作,负责承担同一群组学生的全部或主要部分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主体包括教师、助理和他们所担任教学的学生[3]。
协同教学理念于19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得到广泛的倡导。为了应对当时美国人口膨胀、教师不足、课程爆炸、教育目的重新界定、教学方法亟待改进等社会现实需求,教育界提出结合两位或更多教师实施合作计划、教学和评价,利用协同作用使教学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产生有序的教学结构,力求充分运用教师的人力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实现教学整体的优化[4]。一般认为协同教学理念的特征如下:(1)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拥有不同专长的教师共同为学生群体授课,但教师单独实施教学活动;(2)教师在相同的学生群体中具有亲密的协同关系,相互分享教学思想与公共资源,包括教学计划等;(3)虽然拥有亲密的协同关系,但教师有自己专门负责的专业或技能领域;(4)教师团队为学生开发与设计教学材料、资源,但在学生、时间、分组或空间的调配等方面是多样且多变的[5]。
(二)协同教学理念与家具设计团队教学的契合性
协同教学理念具有多元而富有弹性的教学形式,主要有全员模式、支持模式、嘉宾模式和分享模式等。全员模式指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呈现和考核评定负责,教师的协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是典型的协同教学模式;支持模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协同合作,根据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的区别负责不同的主题,共同参与最终的考核评定;嘉宾模式指一位教师全面负责一门课的整体设计、呈现和考核,其他教师以嘉宾的身份不定期开设讲座;分享模式指教学团队成员分别独立授课不同的班级,不定期地相互交流观点,分享经验、资源[6]。
福建农林大学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全员模式和支持模式两种理念。教师统一在上学期末商量下一学期的任务承担,共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每门课程由一名高级职称教师任主要教师,并配备若干名中、初级职称青年教师。家具设计教学团队教学实施以来,协同教学团队合作交流的紧密性、成员结构的差异及互补性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等优势逐步体现。在实际操作中,协同教学理念从学生培养到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从学生方面看,首先,协同教学通过学科系统性和科学性主线串联起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搭建了一座从现象到理论的桥梁,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经济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融合。其次,协同教学理念下的团队教学使学生在同一门课程中接受不同专业背景和风格教师的影响,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和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正确看待教师的知识权威,培养学生论辩、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团队教学的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和管理合作的良好示范,为“生生协作”模式的形成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起到无形的促进作用。从教师的层面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程序各步骤的衔接、教学任务的细化和实施、教学策略的运用等多方面取长补短、协同合作,深化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拓宽了教师的知识构架,提高了教师科学沟通、反馈能力和习惯性教学反思能力[7]。
三、基于协同教学理念的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策略
(一)以教师之间的协同推动教学组织的系统性
教师之间的协同是协同教学理念最基本的形式,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福建农林大学家具设计类课程团队教学为例,教师之间的协同可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根据家具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情境等教学元素,充分利用团队优势,以集体说课、教学研讨等形式总结往届学生的兴趣点和理解上的难点,把握“家具设计类课程”的重点内容,根据课堂反馈情况分层厘清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等,确定课程衔接顺序,畅通课堂教学渠道,确保教学理念的一致性。
第二,充分利用教学团队成员不同的专业背景、个性风格和技能特征进行合理的角色规划。如在进行课程任务分配时,可结合教师的业务专长安排授课内容。如主讲“家具制图”课程的教师同时承担“家具结构设计”课程,主讲“家具装备学”的教师同时承担“家具制造工艺学”课程,同一门课程配备若干教师,分别主讲自己最擅长的章节。
第三,建立团队与个人相结合的有效绩效考核机制。福建农林大学现有的教学绩效考核办法主要有学生评教、教学质量奖励、绩效工资等,主要侧重个体教师的绩效,缺少针对团队教学实际的团队绩效考核内容,不利于激励教师之间的有效协作。参与团队教学的教师在备课、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研讨等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如果能够针对明确和可衡量的团队目标建立考核机制,适当加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可能提高良好的团队合作意愿[8]。
(二)以师生之间的协同提高知识应用的有效性
师生之间的协同能直接反映教学效果的优劣,是协同教学理念对教师角色升华的呼唤。在家具设计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协同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运用交互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家具结构设计课程可针对桌、椅、柜、床等家具进行拆装训练,并绘制其结构装配图,家具制造工艺学课程,仍然应用这些教具进行零部件工艺卡片设计、生产工艺流程设计等,而家具造型设计课程可根据这几件教具激发学生想象力,进行外观创新改装设计。通过这种方式使不同课程得以衔接,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第二,善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独创性、批判性和发散性的思维品质。在问题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针对家具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调研,如小户型家具设计、家具企业节能减排、家具产品低碳足迹、绿色家具设计、以竹代木家具开发等议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完成调研报告或者综述性论文。
第三,利用先进的教学信息系统,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9]。由于家具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式教学方式信息量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一些有计算机网络专长的年轻教师可以利用课程改革政策,构建网络教学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在课后展开探讨,搭建师生协同教学的“微课堂”。
(三)以生生之间的协同促成交流合作的体验性
由于福建农林大学家具设计方向的师生比尚显不足,加之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教师无法对每一名学生手把手地指导,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团队内的沟通协作与团队间的相互竞争来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中的生生协同。例如教师应精心选择具有时效性的教学案例,将班级分为若干讨论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课题展开探讨。然后,由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汇报小组的主要观点;再由其他小组的成员发表对该小组观点的看法,相互点评。最后,在每个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结合讨论情况简要总结,重点归纳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有价值、有新意的观点并加以鼓励,点出不够确切的观点并提醒、引导学生加以区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加深了课堂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强化学生交流合作的体验性。
总之,家具设计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以改善教学效果,为家具产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接班人。在教学过程中,可基于协同教学理念,通过建立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教学,建立一套完善的家具设计类课程协同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有利于规范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理念的系统性;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稳定和强化教学队伍;有利于分解教学任务,缓解教力不足。
参考文献:
[1]都瑞成,张进存.军校任职教育团队教学的理论思考与模式构建[J].求实,2010,(1).
[2]黄永和,庄淑琴.“协同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月刊,2004,(1).
[3]J.L.Trump,T.Husen.TeamTeaching[J].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1977,(2):134-140.
[4]钱丹洁,张伟平.协同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升华[J].教育科学论坛,2012,(8).
[5]杨刚,张新立.CDIO视域下基于项目的协同教学理念与实践——以教育技术实践项目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7).
[6]张强,刘晓剑.国家精品课程实施中的协同教学模式[J].高教探索,2008,(5).
[7]刘海燕.跨学科协同教学——密歇根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新动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