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技大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5:3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科技大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业科技大学论文

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杨陵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9387

国内刊号:61-1390/S

邮发代号:52-8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36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

篇2

关键词:农林院校;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16-04

实践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其在高等农林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是无法替代的[1,2]。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高等农林院校实践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岗位业务能力至关重要。从进入21世纪以来的15年的历程来看,随着高等农林教育的改革发展,社会上对农林院校各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人才除了必须具备宽口径的理论知识以外,必须同时拥有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3,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积极应对新时期高等农林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结合新修订的教育部森林保护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初步构建了较为科学的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新体系,重点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保障体系的构建、管理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以达到培养应用型森林保护专业人才的目的。

一、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高等学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普遍弱化,不少高等院校往往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得到根本的重视,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受到应有的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训练,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在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后,因为技能和综合素质不够而没有社会竞争力。

(二)缺乏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内容

很多农林高校森林保护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大多为单一的验证性内容,如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森林保护学中昆虫学和病理学的内容按照课堂理论教学的进程安排,从食叶病虫、枝干病虫、苗圃地下病虫等森林有害生物的形态观察再到分类鉴定,基本都是实验标本的演示和验证,这种实验课程更多是对理论教学的重复,学生虽然亲自参与了实验课程,但仅仅是具备了森林有害生物的基本知识而已,实验完成后,学生无法灵活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训练,学生所学知识也是与社会互相脱节,久而久之,学生对森林保护学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三)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农林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型转向重视内涵式发展的质量型转变。一部分农林高校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财力所限,没有将实践教学经费真正纳入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更没有坚持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列入专项投入,具体表现在实践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教学改革经费、实验课程建设经费、专业建设经费和实习实训基地教学经费等投入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很多农林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和考核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为平时的教学管理过程当中,过分依赖或重视森林保护学课程理论教学的考核。迄今为止,部分农林院校尚没有构建科学规范的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考核标准,有的农林高校虽然制订了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没有落到实处,从而使得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实践教学体系是贯彻和落实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的体系,具体来讲,就是将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实训教学和毕业设计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旨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和塑造农林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综合技术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等多个方面。

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也有较强的优势[5,6]。高等农林院校的专业教学实验应该摒弃过去那种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方法,大力革新实验模式,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新体系。同时,为了保证专业课实验教学质量,特别是保证学生扎实的实验基本功,教师应该加大对对实验教学的预习、操作、记录和器材审签、撰写报告和考核等多个环节的考核。

2.实训教学。实训教学是指任课老师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在一种模拟环境中,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从而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取相关专业的心智技能和动手操作技能,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工作方法和实践经验。农林高校大学生的实训教学有各种类型,如从程度上分类,有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从结构上分类,有岗位训练、过程训练、项目和任务训练、仿真训练等模式。实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职业技能训练应贯穿于农林院校学生学历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培养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实习教学。实习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运用某一技术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以增强感性认识、验证某些理论、提高某些技能、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在生产劳动中接受思想教育的实践教学形式。高等农林院校的实习教学常常包括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除此而外,还经常有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社会实践、调研等多种活动。实习教学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实习教学,才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从而获得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委员会对森保专业岗位能力进行了分析,确立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构建了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通识、专业和综合技能实践教学新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为宗旨,三个层次的技能按照知识体系互相紧密衔接,凸显了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效解决了高等林业教育与林业生产实践相脱节的实际问题。

1.森林保护学专业通识技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森林保护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通识技能有两个组成部分:即通识类课程实践技能和学科大类课程实践技能。前者主要涵盖“公共必修课”、“通识类选修课”、“创新技能和素养”、“数理化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五个通识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大学生的通识类实践技能;后者主要涵盖植物科学类课程模块,学校每年设置生物学综合大实习,旨在培养低年级大学生的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实践技能。其教学与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结合在一起。

2.森林保护学专业专项技能。该专业技能包括资源昆虫学饲养、森林害虫防治、森林病害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森林有害生物检疫技术、园林植物保护技术、鼠害防治技术等八项专业技能。上述技能主要结合农林业生产实践,于每年的6~8月期间集中安排在秦岭国家生态定位站,即学校火地塘教学实验林场进行,实训和实习时间不少于2个月,充分保证了大学生森林保护学专项技能的获得,为将来走向林业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3.森林保护学专业综合技能。主要由森林病虫鼠害监测调查技术能力、防治技术能力、森林植物检疫综合能力、农药药效试验能力、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制定能力、乡镇林场森林防火规划能力等森林保护专业综合技能和毕业论文设计组成,实训持续时间不少于4~5个月。每项实训力求运用适合高等农林教育的项目任务教学模式,既有对项目任务的描述,又有可操作性的实训设计与指导,体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

(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等农林院校的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软件保障和硬件保障两个方面。软件保障是指拥有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业务精湛、品格高尚、勤于育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硬件保障指的是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非常重视大学生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近年来,林学院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与陕西华山景区、黄帝陵古树名木保护中心等校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了多个森林保护学教学实习和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先进生产手段、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方式,建立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既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也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有效地提升了森林保护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森林保护学专业在国家林业局重点专业建设经费和教育部“985工程”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先后投入300多万元的实验室专项经费,对原有的森林保护学实验室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目前已经建成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森林保护学教学实验中心。近年来,学校也十分重视森林保护学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合并组建以后,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包括国家级秦岭生态定位站、林学院试验苗圃、西安市植物园、宝鸡市植物园、太白林业局苏家沟林场等多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学院还建成了山阳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清涧红枣试验示范站、凤县花椒试验示范站、镇安板栗试验示范站、安康北亚热带经济林果树试验示范站、陇县和黄龙核桃试验示范基地以及渭河试验站、杨凌教学试验苗圃2个教学基地。上述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提高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为规范实践教学管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监控体系、考核体系和反馈体系四个组成部分。

1.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森林保护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比较复杂,既涉及到实践教学的过程评价,也涉及到实践教学的结果评价。同时,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包括了课程指导老师、学生和实践单位,因此,学校和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完善了相关教学管理文件,组织教授委员会制订了森林保护学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和实践课程的质量标准。如在综合性实验教学过程中,从实验内容的筛选、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课的提前预习,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指导、实验报告的撰写批阅到考核方式,都有一整套评价标准和量化指标;而在生产实习和实训过程中,从实习实训计划、实习报告、职业技能考核表到实习实训成绩的评定,质量评价贯穿于每个环节当中;而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从毕业论文题目的筛选、科研资助项目的等级、指导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毕业论文的撰写、评审、答辩与论文等级评定标准的制定,均有一系列严格的量化指标体系。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力地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质量监控是对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控过程,是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中采用了由林学院、森保系、指导教师组成的三级教学监控管理模式,即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会同教学质量督导组监控森保系和指导老师的教学状态,森保系监控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的教学状态并形成对林学院教学状态的反馈、指导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形成对学院教学办公室的反馈。同时,学院积极完善班级信息员制度,在每个班级挑选两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教学信息员,实现学生对林学院、指导教师的反馈。通过以上的教学质量监控,我院实现了二级学院、指导教师、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的封闭式监控流程。较大地提高了我院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的质量。

3.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是根据教学目的,对学生在实践学习成就(知识、技能、习惯、态度等)上的变化做出估价的过程,评定结果正确与否,对实践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传统的森林保护学教学考核体系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践教学成绩即使占有一定比例,也是以各项实验、实习报告来评定,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基本技能、动手能力并未完全列入实践课成绩中。为使学生的实践成绩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实训、实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森林保护学实验中心在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绩评定方法的基础上,对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创建了实践教学成绩综合测评体系。如实验课成绩评定指标的选择原则与方法,改革了考试的方式和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学生总的实验成绩为百分制。实验设计20%,实验操作20%,学习态度10%,实验结果20%,实验闭卷考核30%。在对学生成绩评定中,教师根据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实验报告结果的准确度、精确度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力求灵活、新颖、多样。在操作考核中采取随机即兴口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从近3年的实践结果来看,运用实践教学综合测评体系,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4.实践教学质量反馈体系构建。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换句话说,即便目前农林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的技能和素养满足社会上林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那么这种情况也只是短暂的过程,因为这种过程会随着社会对林业高级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被打破。为了使得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得到保证,必须综合教学过程中各种相关信息,进行动态地反馈与调整。因此,信息的有效反馈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非常重要。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质量反馈体系构建主要依赖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借助于学生评教活动。因为在校学生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感受着,他们对教学质量也最有话语权;除此之外,森林保护学专业的高年级毕业生或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的评价往往也很重要,通过他们的反馈意见,可以获得对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客观评价,以确保其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最后是借助于社会上用人单位的评价。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就是高等学校所培养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否满足其需要。因此,社会上广大林业企事业用人单位对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性最有发言权。来自用人单位的反聩信息往往有助于学校及时调整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的水平及效果,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实践教学质量反馈体系构建中,建立了基于学生评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的关联动态调整评价体系,从而形成了关于实践教学客观、准确的质量反馈体系,从而提高了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的质量,毕业生专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四、总结与建议

实践证明,我校围绕高等林业院校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分别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保障体系的构建、管理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使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92%以上的毕业生完全符合森林保护学工程师及相关职业岗位要求,扎实掌握森林病理学、森林昆虫学、农药学以及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并且有60%以上的学生了解森林保护学的发展方向,初步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负担森林保护技术工作的能力,基本上能够达到森林保护专业工程师中等水平,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的战略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高水平农林高校如何积极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肩负起培养和造就具有农林学科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闯出一条适合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是大家都在努力思考并且积极探索的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进程中,主动顺应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和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建设教学团队,创体体制机制,培育创新文化,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传统的实践教学只能让学生得到初步的实践经验,已经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如何依托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和企业,使学生能够在仿真或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使得教学体系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以理论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使整个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标准变得清晰、明确,创新出适应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基于实践能力的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4,(6):75-78.

[2]谢寿安,莫展宏.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职林学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2,(9):74-77.

[3]陈辉.加入WTO“森林保护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2,82(3):27-28.

[4]朱天辉,李芳莲.森林保护学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浅析与对策[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81-83.

篇3

我们在论文的写作当中引用的内容要按顺序编码标注,要用阿拉伯数字和方括号顺序编码,然后在参考文献表中按文中标注的文献顺势依次排列写作。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参考借鉴。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2):11-12.

[2]伍延基,王计平,曾海洋.无景点旅游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意义田.旅游科学,2008,22(4):28-31.

[3]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23(5):11-12.

[4]陈耀.坚持旅游规划创新,推进”大旅游”统筹发展[J].旅游学刊,2010,25(3):7-8.

[5]郭文.无景点旅游: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及影响研究[J].旅游论坛,2010,3(5):566-571

[6]谢彦君.在旅游普查实践中用学术的眼光审视目前国标的得失[J].旅游学刊,2005(4):8-9.

[7]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2002,17(2):30-34.

[8]程遂营.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J].旅游学刊,2006,21(12):9-10.

[9]简玉,峰刘长,生徐钮.无景点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基于长沙与张家界旅游市场的比较分析[J].旅游论坛,2010,3(6):756-762.

[10]方田红,雷可为.关于我国无景点旅游兴起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11):88-90.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川刘松.休闲旅游理论及实证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4-21.

[2]李洪涛.我国自助游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22-24.

[3]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11.

[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16-126.

[5]伏六明.无景点旅游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82一84.

[6]克莱尔.A.冈恩(美),特格特.瓦尔(土).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M].吴必虎,吴冬青,党宁.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_5:4.

[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13-115,236-237.

[8]王林伶.银川休闲旅游开发与空间构建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0:1_5-16.

[9]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200_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_5:19_5-207.

[10]张景群.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7-8.

[11]张素娟,樊莉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0,9:17.

[12]丁磊.浅析自助旅游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6,(3):9.

[13]陈秀琼.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涨价的理性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8):14-17.

[14]林炎钊.旅游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1995,(3):53-56.

[15]林捷.互助旅游者交往特征和模式研究一一基于社会基本论的视角[D].广州:中山大学,2009:1-7.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行社经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69.

[2]王云良.网络互助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3-28.

[3]郭小东.基于旅游心理动机视角的无景点旅游现象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研究生院,2010:31-60.

[4]顾金梅.我国导游薪酬制度的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14-18.

[5]钟丽娟.武汉市无景点旅游者行为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0:26-40.

[6]钟丽娟,钟丽姬,涂建华.无景点旅游下导游的应对措施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5):473-474.

[7]袭金红.服务场景中的“其他顾客”.商场现代化,2009(34),27-28.

[8]姜玲玲.大学生自助旅游体验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0.

[9]兰龙耀.邮轮旅游体验分析.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3),77-78.

[10]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杜,2002,320-378.

[11]李晓琴.旅游体验影响因素与动态模型的建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5),609-611.

[12]李祗辉,白讳,马琪,等.体验经济视角下服务场景对顾客满意影响的实证.科技管理研究,2014,34(6),197-200.

[13]金立印.服务接触中的员工沟通行为与顾客响应一一情绪感染视角下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9(18),28-35.

[14]倏静,张丽华.旅游体验的层次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过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1-43.

[15]王志文.购物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分析--以海南岛为例.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1),10-12.

篇4

【关键词】高等教学 土壤学 创新型人材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21-02

1.引言

土壤学是高等林业院校中生物类(包括林学、植保、园艺、园林等)和资源与环境类(包括资源与环境城乡规划、环境科学、旅游、农林业与资源环境等)等专业的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土壤学广泛应用和服务于农林业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科学,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对学生后续系列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最主要方式[1]。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通式教育模式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学时数普遍较少,教学过程也不够重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探索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十分迫切的问题。鉴于此,作者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从通式化研究性教学模式、强化专业特色教学体系改革、野外实习与室内实验有效地结合、英文《土壤学》系列教材的筛选以及教学尝试等方面对《土壤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尝试, 使本课程的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生物资源与环境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目前《土壤学》教学体系现状与问题

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的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是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计算机、外语等基础课的学时数,大大缩减了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数,淡化专业教育,土壤学学时也在压缩之列。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土壤学为例,教学学时数从原来120学时紧缩为42学时,野外实习从原来的1周缩短为3天,实验课只占12学时,且在土壤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对前沿理论和课程的最新发展情况的介绍不多;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单一化,没有凸现不同专业对土壤学特色知识的应用;缺乏与国际化办学培养人材的教学内容系统,再加上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土壤学系列课程主要包括《土壤学》、《环境土壤学》、《地质地貌学》、《土地资源学》、《土地整理》等。这些课程主要针对林学、园艺、园林、生态,生物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规划等十余个专业开设。这些专业中有几个对土壤学知识的要求有相似之处,而另一些专业则差异较大。在教学学时数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如何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不同教学模式的探索,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土壤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高质量完成土壤学教学过程成为急需研究的课题[2]。

3.《土壤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善

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人才需求,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实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重点,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学校对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课程体系日臻完善。目前在农林院校的《土壤学》课程教学别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培养, 其知识结构表现为横大于竖,为扁平式“T” 字形;在能力结构上更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综合性能力的培养[3]。为了使培养的学生符合当今农林业、园林及环境部门对人才的要求,尝试建立了与时俱进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态度, 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5]。我校基于土壤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创新型人材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土壤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

3.1建立林学、园艺、生态、生物科学专业土壤学课程的通式化教学体系

基于上述几个专业对土壤学知识的共性要求,在土壤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制订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实验、实习教学大纲;采用了材和参考书;建立统一的教学课件、习题库等,有利于精选教学内容,集中精力提高教学质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土壤学课程2012年被列为湖南省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为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3.2强化园林、资源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环境科学专业土壤学课程的专业特色教学

对于上述几个各有特点的专业,在完成土壤学课程基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每个专业不同的特点强化专业特色教学:园林专业土壤学课程名称改为《岩石与土壤》, 课程中强调植物种植要求和园林规划、园林建筑方面的岩石造景与风景规划要求;林学专业强调生产性;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名称改为《环境土壤学》,强调环境污染物质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转化以及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

3.3 编写《岩石与土壤》和《土壤学实验实习综合指导书》

关于土壤学实验实习的指导书已经不少,但都有一个共通的缺陷就是实验方法没有及时更新且实验内容繁多,缺乏先进性和实用性,通过文献检索、兄弟院校调研以及国外动态跟踪等方式,在掌握土壤学实验课程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的基础上,参考传统《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壤肥料学》、《地貌学》、《园林土壤肥料学》等教材和书籍,广泛吸纳与《岩石与土壤》相关的资料内容,增强了该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编制了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知识体系的两本新教材。

3.4土壤学系列课程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改革

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考查学生运用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多个知识点构思实验,并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6]。除了重新编写了具有先进方法和实用性的实验实习的指导书外,还对实验实习的时间安排进行了改革。除了矿物、岩石观察实验仍按课程要求安排在与理论课教学同步进行外,所有理化分析类实验全部推迟到课程结束前1-2周时间内进行,为了使实验与实习有机结合,把野外实习时间从课程结束后,提前到课程结束前2-3周左右,即先进行野外实习,再进行室内理化性质分析实验。其次,进行综合性实验尝试。野外实习取来土壤样品后,任课老师只简单介绍实验方法原理和注意点,所有理化性质测定过程全部由学生摸索完成,2人一组可自行在2天时间内完成全部分析内容。再者,训练学生实习、实验报告的综合写作能力。实习、实验连续完成后,让每位学生独立完成1份《土壤学实习、实验综合报告》。要求学生描写野外观察到的岩石及其与形成土壤的关系、土壤剖面挖掘观察注意点以及所处气候带主要土壤类型基本性态外,着重要求学生对采集样品进行分析的目的、分析后所得的结果能否说明目的、原因以及如何进一步来阐述所要弄清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专业写作技能。

3.5土壤学系列课程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考虑到我校国际办学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对土壤学双语教学进行了探索,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①双语教学教材筛选与确定:国内调研采用网络通讯、实地走访进行,国外调研主要通过网络、电话等通讯方式以及参加国际专业学术交流大会时或国外相关专家到访时进行;通过国内相关学校《土壤学》、《土壤肥料学》及其它相关课程双语教学经验调研,以及对国外高校相关专业《土壤学》、《土壤肥料学》3门课程教材使用情况、教学方式方法与经验、教学模式等的调研,通过比较、确定与中文版教材内容基本一致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环境土壤学》原版教材。②双语教学课堂教学内容:根据中文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英文版教材、双语教学的特殊性,编写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大纲和确定教学基本内容。为了使学生掌握中、英文基本概念、基本术语等基本知识,基础知识内容部分采用双语双向教学;专业应用、深化部分视具体情况采用双语或英语教学。③双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探讨:课堂上主要通过教师讲述、结合提问――学业生回答、或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等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方式,以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主题发言(presentation)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中英文概念、专业用语及其内涵,力求学生在基本知识方面的中英文用语及其理解能够融会贯通;实验及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室内实物、标本、图像及室外实地教学等形象传输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课外通过网络及其它传媒查阅大量的英文资料,练习小论文写作等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应用英文专业知识,为学生们将来考研及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

3.6土壤学系列课程网络课堂教学平台的建设

运用天空教室软件构建了土壤学系列课程网络课程,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教案等材料电子化,放在网络课堂上供学生下载学习,将土壤学实验过程拍成录像文件,供学生下载观看学习如何做实验;将作业布置在网络课堂上,让学生在网络课堂上完成作业;在网络课堂上开发了聊天室和BBS功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7改革考核方法

闭卷考试是土壤学考核的通行方式,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闭卷考试还是必不可缺的一种方式,完全放弃闭卷考试方式会导致大部分学生疏忽于土壤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即便是考试前突击复习,对土壤学基本知识面的掌握还是有相当大的作用,但闭卷考试不能做为唯一的考核方式,这种考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符合创新型人材教育的要求。通过探索,笔者认为考核的方式应为:闭卷考试+实验考试+综合能力测评(包括专业英语能力)+考勤。野外实习考核单独记入成绩。各考核方式的比例应为:①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综合知识的应用。②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5%,考察成绩包括实验态度(10%)、实验操作(40%)、实验报告(50%) 这种考核方法比较全面、公正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土壤学实验课的情况。③综合能力占总成绩的10%,由课堂讨论、及相关专业英语的能力等综合评定。④考勤占总成绩的5%。作者认为考核方法的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向,这样不仅避免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还能促进学生朝着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这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开发。

4.结语

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校的《土壤学》课程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收获。我们紧密结合生物类和资源环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融基础内容与学科研究前沿、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为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 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手法,教学方法上实现了由单向灌输式向多项互动式转变、从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建立了与时俱进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式化研究性教学与专业特色教学相结合的通专结合一体化教学;实验与实习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网络课堂建设,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和进行考试方式方法改革,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态度, 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宁滨.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把握三个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10-01-28(3).

[2]周建利,应兵,朱建强.农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01(6).

[3]戴良香,刘东强.土壤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01(10).

[4]赵秀兰,江长胜,胡必琴.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6).

[5]徐秋芳,姜培坤,钱新标.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4,22(5):64-65.

[6]李志涛. 高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J].科教论丛, 2008,02(4).

篇5

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目前已扩展至30门独立学科。该学科排名指标包括五个方面: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占4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占10%;教师/学生比例,占20%;教师的论文引用率,占20%;外籍教师和外籍学生的比例,占10%。

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2014年涵盖五个大类。艺术与人文类(包括英语与文学、历史学、语言学、哲学等学科),工程与技术类(包括计算机与信息系统、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机械与航空制造等学科),生命科学与医学类(包括农业与林业、生物科学、医学、药学、心理学等学科),自然科学类(包括地球与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地理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等学科),社会科学与管理类(包括会计与金融、传媒、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

2014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整体情况

纵观今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美国和英国的高校依旧占据着“半壁江山”,而且30个专业学科的第一名均为美英两国著名学府。其中,哈佛大学共有12个学科占据榜首,麻省理工学院紧随其后,在9个学科领域中拔得头筹。

在2014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中国的高等学府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8所高校跻身26个学科的前50名。其中,清华大学的材料科学专业排名第10,为中国高校在今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中的最高排名。

北京大学共21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50,分别是:政治与国际关系(第21名)、哲学(第30名)、运筹学(第30名)、语言学(第22名)、药学(第38名)、心理学(第48名)、现代语言学(第22名)、社会学(第49名)、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第35名)、传播学(第45名)、物理学与天文学(第32名)、机械与航空制造(第40名)、化学(第15名)、生物科学(第37名)、会计与金融学(第30名)、数学(第30名)、历史学(第49名)、电气与电子工程(第36名)、材料科学(第28名)、环境科学(第34名)、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第33名)。

清华大学共16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50,分别是:政治与国际关系(第41名)、哲学(第36名)、运筹学(第35名)、语言学(第47名)、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第34名)、法律(第44名)、物理学与天文学(第48名)、机械与航空制造(第15名)、化学(第23名)、会计与金融学(第44名)、数学(第35名)、化学工程(第12名)、电气与电子工程(第12名)、材料科学(第10名)、土木工程(第20名)、环境科学(第11名)。

上海交通大学共3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50,分别是:材料科学(第31名)、机械与航空制造(第33名)、电气与电子工程(第34名)。

复旦大学共2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50,分别是:哲学(第17名)、语言学(第46名)。

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第44名)、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和森林(第43名)、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第43名)、浙江大学的材料科学(第50名)、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第21名)也都跻身学科排行榜的前50。此外还有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的化学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土木工程,西安交通大学的机械与航空制造等表现出了不俗的成绩。

另外,还有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个别学科也显示出了较强的实力。

2014QS世界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科排名情况

在此次排名中,QS组织对全世界高校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学科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排出了该学科的世界200强高校名单。从榜单中可以看出,英美高校以绝对优势占据排行榜榜首,在前10强高校中,美国占到4所(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英国占到3所(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有2所(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瑞士有1所(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近年来,我国高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大陆地区有13所高校上榜,分别是清华大学(第12名)、上海交通大学(第34名)、北京大学(第36名)、复旦大学(第51-100名)、浙江大学(第51-100名)、北京理工大学(第101-150名)、中国科技大学(第101-150名)、西安交通大学(第101-150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第151-200名)、华中科技大学(第151-200名)、南京大学(第151-200名)、东南大学(第151-200名)、天津大学(第151-200名)。

篇6

[关键词]:观光农业园;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景观规划

[引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和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逐渐在经济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人们对于农村和农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知识,农业观光园也就随之诞生了。

1、杨凌创新园景观节点及现状分析

杨凌区位于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的腹地,宝鸡与西安的中心位置。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经国家批准的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科技工业园区之一, 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号称中国农业的“硅谷”,因此杨凌农业园是中国观光农业发展的缩影,是了解中国乃至亚洲观光农业的钥匙。创新园是杨凌观光农业园之一,也是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园区。

现在创新园是杨凌各类观光农业园的集中体现,其中包含了农业科技展示,休闲住宿、农业采摘和农产品养培育研发等因素内容。创新园包括不同功能区,主要为四大区,观光温室、后勤服务区、创意艺术集装箱酒店和大棚采摘区。其中观光温室依据不同的功能,分成八个不同的场馆。依次为:梦幻花卉馆、工厂化育苗馆、梦幻花卉馆、无土栽培馆、盆景馆、南方果树馆、现代农业创意馆,西部特色展示馆、超级菜园。

2、杨凌农业园景观优劣分析

2.1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的弊端

每地区因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都有其独一无二地方自然风貌。但是创新园内的创建缺忽视甚至破坏了这“独一无二”,这个问题是观光农业发展的普遍病症。除温室景观外,园区缺少景观必备的园林建筑、小品景观和基础设施,如供游人休憩用的桌、椅、凳等设施在园区很少存在,即使存在,在园区内的摆放也过于集中,设备大多都达不到使用的要求,质量低劣,处于闲置状态道路方面,园区道路的设置没有主次道路之分,特别是在温室景观中,园区并没有利用道路的大小、材质等因素去引到游人,从而导致浏览线路混乱。

2.2园区景观设计的优势

创新园的温室每一间温室都是一片不同的“天地”,根据功能和主题的不同,景观设计也相对具有其特色。每一处温室都能全方位的满足人对自然的体验、对自然的渴望。而且馆内每一处景观都是利用不同植物的不同特性所组合搭建,植物配置上既考虑到了植物的观赏性,还考虑了生态学特征,切通过立体种植,平面种植和人造景观种植等方式加以地方的民俗、民风和农耕文化和历史典故等元素元素通过并置,冲突,融合等方式增加了管内观光内涵并给游人造成都市景观所不可能拥有的视觉感受。

3、观光农业园景观改造建议

3.1人文景观的改造

文化是园林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在园林景观中它是无影无形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在景色中感受到它的存在,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铭牌,是这片地区在时间长河中的积淀,没有文化的园林则是毫无特色,失去地域灵魂的园区。只有充分的发掘和研究关中地域的民俗和人文历史的传统,经济发展的情况,满足当地自然景观,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的基础条件下保留园区内的应该存在的农业特色,在园区主要景观和景观节点的设计上继承当地的农耕传统文化,在结合现在造园技术的前提下再现传统民俗,农业园的发展才会长久。

3.2自然景观改造

观光农业园自然景观改造应当遵守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园区的景观空间的设计上一定要遵守杨凌当地的自然生态、地理环境。保留、还原杨凌的平原地貌特色和植物景观特色。在植物的选择上应选择当地常见、且有地方特点的景观树种或者农作物,把农作物的观赏价值通过组团等园林种植常用的手法表现出来。

3.3完善全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高低,是园区景观设计细节的体现,细节的完整与否又决定着这一园区旅游观光品质,以及人性化程度。增加基础设施在园区内的布局是当前园区建设或改造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农业特色的观光园区,设施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在基础设施的完善上可以在基础设施的设计上更加本土化,包括外形设计的本土化和材料使用上的本土化,可以使用乡土的自然材料,如乡土植物、当地出产的石头、木材等,既满足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又不需要二次加工而直接用于园林基础设施营造。

[参考文献]:

[1] 张天柱・现代农业观光温室景观设计与案例分析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

[2] 刘凤妮・重庆农业观光园区景观设计的现状研究 [D]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3] 尚丽娟・森林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分析―以龙泉森林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为例 [D]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4] 杜洁・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以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中民俗作坊园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

[5] 杜洁 耿美云・浅析856农场现代农业园景观设计 [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 第26卷 第2期

[6] 段渊古 赵菲・农耕文化主题公园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杨凌后稷教稼园设计为例 [J] 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

[7] 冷畅俭 陈友富 罗广宇 谢浩波 邓志辉・大学博览园景观设计[N]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 第22卷 第4期

篇7

    论文摘要:介绍草履蚧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徐州地区的发生规律,并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杨树草履蚧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当地杨树草履蚧的防治提供参考。 

    徐州地区杨树多分散承包经营,由于林农对草履蚧危害程度认识不够,致使草履蚧时有发生,给杨树生长带来很大危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综合防治草履蚧十分重要。 

    1形态特征 

    草履蚧雌虫体长7~10mm,红褐色,体被白色腊粉,腹部有横皱褶和纵沟。雄成虫紫红色,体长5~6mm,有前翅1对。 

    2生活习性 

    一般1年发生1代,以卵囊在根际附近的土中、草堆下越冬。翌年2月10日左右开始孵化(气候适宜,会提前4~5d),孵化后的若虫仍停留在卵囊中,2月下旬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陆续上树,3月中旬开始为害。4月上中旬第1次脱皮,4月下旬至5月初第2次脱皮,雄若虫不再取食,下树寻找疏松土层或砖石缝处结薄茧化蛹,5月上中旬羽化。雌若虫第3次脱皮与雄虫羽化期一致。5月中下旬为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下树入土分泌白色绵状卵囊,在其中产卵并越夏越冬。若虫的取食特点是初龄若虫大部分选择一至二年生嫩枝背部靠芽的下方群居为害,通过2次脱皮后刺吸能力增强,树体幼嫩部均能取食,有些还爬至突出地面的树根部为家。雄若虫下树化蛹和雌成虫下树产卵,均是直接从树上落下,再寻找适宜场所。 

    3综合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1)树干扎塑料布或缠塑料胶带阻隔若虫上树法。于若虫上树前(2月10日之前)给树干扎塑料布或缠胶带。将树干环刮老皮至光滑,宽约15~20cm,剪塑料布(新塑料布为佳),用订书机固定环扎于刮皮处,阻隔率可达98%以上;再人工扑杀,效果明显。 

    (2)树干基部周围培松土诱集雄虫化蛹和雌虫产卵法。以树干基部周围培厚土15~20cm,待雄若虫、雌成虫下树后钻入松土内,扒开后集中消灭。 

    3.2生物防治 

    草履蚧的天敌种类很多,如大红瓢虫、红环瓢虫、红点唇瓢虫、草蛉、蚂蚁、鸟类等。天敌是控制草履蚧种群繁殖的重要因素,所以利用天敌不失为防治草履蚧的有效途径,在生产中杨树种植户应当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尽量做到充分保护天敌昆虫和鸟类。 

    3.3化学防治 

    (1)树干注干机注药。可在3月下旬至5月中旬进行,在树干基部周围每隔5cm斜向下呈45°打1孔,深达木质部,选用40%氧化乐果和40%久效磷杀虫剂,春季可用原药,夏季用3倍液(原药对水3倍),然后用湿土封堵注药孔,每隔10~15d防治1次,杀虫效果都在90%以上。

    (2)人工打孔注射防治草履蚧。此法的原理与树干注射机注射防治相同,选用氧化乐果或久效磷原液,总的防治效果在90%~98%之间。 

    (3)药剂涂干防治草履蚧。在若虫孵化上树前(徐州地区2月5日),采取剥皮涂药和直接涂毒环的方法。前者选二至四年生以上杨树,后者选一年生树苗或泡桐等树干较为幼嫩的树。选用40%氧化乐果或40%久效磷杀虫剂原液,或用敌杀死对废机油以1∶100的比例或取废机油1.1kg+石油沥青1kg,加热熬成粘虫胶涂干,宽度为10~15cm,此办法可以结合树干扎塑料布或缠塑料胶带阻隔若虫上树法实施,效果更佳。 

    (4)农药喷雾法防治草履蚧1~2龄若虫。在草履蚧1~2龄若虫期(徐州地区4月20日之前),可选用50%久效磷1 000~1 500倍液、40%氧化乐果1 500倍液+2.5%的溴氰菊酯乳油400倍液、狂杀蚧600~800倍液、30%的呋喃丹颗粒剂根施,用药量根据树的大小而定。每隔7~10d喷药1次,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 

    4总结

    (1)对草履蚧的防治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当准确的确定用药时间,选择最佳时机,不仅对天敌危险性最小,还能节约用药成本;②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内吸剂农药;③掌握用药浓度,以保护天敌。 

    (2)从草履蚧发生规律上看,该虫危害期虽短,但对林木危害程度极大,特别对苏北地区杨树速丰林的生产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3)徐州地区杨树种植户若能高度重视,采取上述综合防治措施,草履蚧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消灭的。目前,最佳、最为有效的途径是采用阻隔和化学防治相结合,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8%以上。 

    参考文献 

    [1] 苗家宇,沙宇.草履蚧的生活习性与防治方法[J].安徽林业,2007(1):35. 

    [2] 孙兴华,胡英强,徐卿,等.杨树草履蚧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的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4(6):42-43. 

    [3] 李召义,孟霞,杨末华.杨树草履蚧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对策[J].河北林业,2008(3):73. 

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 校友育人 路径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30

1 引言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通过“加大教学投入”、“创立联合培养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校友资源是学校最富饶的人才资源。”对高校而言,校友资源既是一种重要的人才资源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优秀校友的学术造诣、品德素质、优秀事迹与成就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人生观教育的活教材,并具有让学生易于接受的优点。因此,挖掘和利用好校友资源,发挥其育人功能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国外高校普遍重视校友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通过校友引进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大学的人才培养。国内高校则因办学自较小和与市场接轨能力不足等原因,早期并不太重视校友资源的作用。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许多高校才恢复、建立了校友会。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校友资源在高校人力资源引进、经费补充、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更是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于国内校友工作起步较晚,校友资源开发与国外尚有差距,所以设计校友参与人才培养的路径值得探索。

2 校友育人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2.1 校友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友文化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育人活动中所形成的母校和校友、校友和校友之间的情感维系、价值取向、沟通网络、合作交流、服务回馈的精神现象”[1]。校友在母校的读书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之一,也是校友事业基石的奠定时期。因此,校友对母校有难以割舍的、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同时也与母校有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校友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值年返校联谊、学术交流、校友事迹报告会、校友捐赠等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校友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积极的校友文化,是传承母校精神、发扬母校传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扩大母校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典型校友人物可教育和引导在校学生,形成“榜样的力量”,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2 校友资源可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校友可为育人工作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校友资源具有丰富性,这表现在数量和类型两个方面。每个高校都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尤其是建校较早的高校校友数量越多,这些校友遍布全国,从事各种行业的工作。地域与行业的广泛性促使各类人才不断涌现[2]。在这些校友当中有些已走上领导岗位,对社会生活有较为深刻的思考和感悟,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有的校友从事科技工作,其科技创新过程对学生具有生动的教育作用;也有的校友从事创业工作,其创业的历程对学生有良好的启迪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友同样也是学校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学校不在编的“教师”。

校友为母校搭建人才培养的科技、实习与就业平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的必然要求,产、学、研相结合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发展的必然之路[3]。高校校友在高校经历了较长的学习历程,对母校的科研方向、科研成果比较了解,所以当校友企业有相关的科研需求时,校友可以及时搭建企业与学校科研合作的平台,通过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在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学生的实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仅仅依靠传统合作单位提供的实习与就业岗位难以满足需求,而校友企业则是高校开辟就业市场新的重要阵地。如南京林业大学连续举办五年的毕业生大型招聘会,有80%左右的单位是通过校友引荐的[4]。

校友为人才培养提供信息反馈支持。校友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社会阅历,可为母校提供有关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等全方位的信息,成为连接母校与社会的桥梁[5],在这些信息中不乏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校友们在校学习多年,既有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也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更加了解学校教育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具有更多的想法。因此,广泛听取校友对母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等的建议,对学校教育教学、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出社会广泛认可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2.3 校友育人的优势可增强人才培养的效果

对校友的认同感可增强育人的实效性。在校生与校友就读相同的高校,甚至相同的专业,有较深的学缘关系,情感上容易融合,在“校友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的思想影响下,在校生容易接受校友的影响。其次,校友有别于在校老师,在校生与校友之间在心理上没有距离,相互之间的沟通将会更加坦诚,容易取得心理上的认同感,这一点是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所无法比拟的。校友的被认同、被接受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校友的示范效果使育人过程更生动。校友的经历既是校友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生哲理的深刻阐发,校友根据其亲身经历,讲述起追求事业、实现理想的奋斗过程,对学生而言就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与学生座谈,宣传优秀校友事迹,对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职业生涯规划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因此,校友以其成长经历教育学生,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模范,使教育过程生动形象,学生也容易接受。

3 利用校友资源开展人才培养的路径设计

3.1 建立长效机制,鼓励优秀校友参与学生培养

通过举办“校友大讲堂”、“校企论坛”、“校友报告会”等活动,建立校友返校讲座的长效机制,鼓励优秀校友回母校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可邀请一些知名校友来校举行讲座、论坛,丰富学生们在校的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与此同时,学校可设立校友导师制度,聘请有学术造诣的校友专家或知名优秀校友为兼职教授,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授课、做专题报告、开设讲座或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等,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通过校友的授课和讲座来弥补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将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此外,学校可以实业界校友为依托,与校友搞合作研究,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延伸人才培养的平台。

3.2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可利用寒暑假选派优秀的学生组成小分队,进行寻访校友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参观校友企业,了解校友创业的艰辛历程,以校友为榜样,树立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等。另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参与编印《校友风采录》和《校友通讯》,集中宣传校友事迹,发挥校友示范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依托校友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提升学生专业和就业竞争力

校友企业和校友所在企业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和学校签订实习基地协议,让毕业生到校友企业参观、实习和实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大学生实习的机会培养优秀学生,从而缩短学生成长的进程,这样既为学生毕业实习提供了条件,又为应届大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还为大学生学习了解创业提供了模板。通过这种形式,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人才供需的有效结合和良性循环。

3.4 搭建校友信息反馈平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改进

建立一套信息反馈机制,强化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的评价信息,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毕业生追踪调查渠道,及时反馈人才培养信息,从而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改革提供依据。更要重视校友对毕业生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开辟和维护就业信息资源。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校友座谈会、走访校友所在企事业单位、信函联络等方式收集校友对母校的建议,以促进教学改革。通过校友走访、就业调研、校友回访、校友接待、校友信息员定期联系等,加强与校友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使各项活动成为为母校服务、为校友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

4 校友育人工作的实践――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

西南科技大学办学60多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培育了十万英才,学校被誉为西部非金属资源、建材、农业和国防军工等行业工程师的摇篮和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学校成立了校友总会,并设立了校友工作办公室。目前,学校在全国各地共成立了51个校友分会,为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校友会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工作。

一是在校内设立校友林,开展校友捐赠树木、石刻等活动,培育校友文化,营造育人氛围。西南科技大学在学生交集中的体育场、中心湖和西四教学楼附近,建立了校友林,树立校友捐赠石刻以及杰出校友雕像,培养学生的校友情结,为在校学生树立榜样。

二是建立校友与学校的良好沟通渠道。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拔校友联络员,负责联络学校和校友。校友总会与各地校友以书信、明信片、QQ群、微博等方式与校友保持联系,建立校友反馈的长效机制,及时反馈对母校的建议,促进母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邀请杰出校友返校举办论坛、做主题演讲、参加座谈会等。西南科技大学利用校庆、值年返校等大量校友聚会之机,邀请50余位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校友举行校友报告会。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优秀校友做报告,学校以校团委为牵头单位,各学院团委为落实单位,统一协调全校的报告会,并对参与的学生加以素质拓展认证,素质拓展认证是学生在校期间评优评奖的依据。

四是开展校友访谈活动。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友总会和校团委联合开展了三届“访谈校友,启迪人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校友面对面专访,对全国各地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校友进行采访。2011年至今,500余名在校学生参与活动,共访谈历届校友1200余人。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校友育人功能的发挥。

五是与校友企业在实习基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校友总会搭建了成都分会与学校研究生部、MBA培训中心的桥梁,在成都设班开展MBA教育;与自贡、云南、北京等校友会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就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攻关等方面开展校地合作项目;与一些校友企业共同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如:四川杨子集团、青岛佳明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振通公路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等。学校正尝试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创新改革项目,如卓越工程师班、MTI等与校友资源开发相结合,引进相关行业的杰出校友,在实践环节建立新的实践平台,实现校企合作新局面。

校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果,反过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挖掘好校友资源,促进校友资源反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校友资源如何与校内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完美互补,校友育人功能如何跟进监控和评估,尚需思考、探索和实践。因此,实现校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合理使用,创新开发平台建设,仍是校友育人工作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东升.高职院校校友育人生态文化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28-129.

[2]袁先海.校友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J].史教资料,2005,(22):130-131.

[3]邓国林.校友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开发[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0,(2):39-40.

[4]闫祖书,董平等.开发校友资源促进大学生成长教育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7):47-49.

[5]马俊杰.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管理及工作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04-505.

作者简介:梁楚(1972-),男,汉族,四川广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四川绵阳 621010

唐继平(1985-),男,四川南充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学生教育与管理,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四川绵阳 621010

篇9

关键词:居住小区;植物;选择与配置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植物作为景观设计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要素,它在改善居住区小气候、美化居住区环境和为居民营造良好的活动场所等方面都发挥着显著作用。在现代居住区设计中,一般要求绿化率达到30%以上,因此合理的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树种的选择

黑龙江省由于受到地域、气候、植物种群结构分布以及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居住小区树种的选择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居住区绿化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居民创造舒适、安静、和谐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植物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以乡土树种为主

因乡土树种经过了成百上千年的自然淘汰和人为筛选,一般都已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黑龙江省,常用的乔木类树种有京桃、东北杏、山荆子、梓树、垂枝榆、樟子松、柳树类、杨树类等;常用的灌木类树种有丁香、连翘、榆叶梅、锦带花、树锦鸡儿等。

1.2 做到适地适树

所谓的适地适树就是把树木栽植到最适宜生长的地方。适地就是要正确认识种植地的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立地条件;适树就是要正确认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一些居住区内出现生长停滞树木、成活不成材树木等就是没有贯彻好适地适树的原则,或者是对适地适树原则理解片面而导致的。

1.3 无污染,无伤害性树种

居住区内所选用的树种本身不能产生污染,并且忌用一些有毒、有刺、易引起过敏的树种。如:黑龙江省曾经栽植的杨柳树,夏季会产生杨柳絮漫天飞舞的景象,不仅污染小区环境,而且杨柳絮本身会引发人们呼吸道疾病。居住区内也尽量忌用黄刺玫,因黄刺玫枝条上生长着皮刺,容易刺伤小区内玩耍的孩子。

1.4 少常绿,多落叶

一般居住小区楼房与楼房之间相互遮挡,采光往往不充足,尤其是在冬季,光强度减弱,光照射时间缩短,采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要多选择一些落叶树种,少选择常绿树种。

1.5 以阔叶树木为主

居住小区是人们生活、休息和进行娱乐活动的场所,应该给居民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针叶植物(如松类、柏类)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心理感受。因此,居住小区内应该以种植阔叶树木为主,在道路和宅旁更为重要。

2 植物的配置

2.1 考虑景观的变化

居住区植物景观的四季变化是人们感受自然最直接的参照物,也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因此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景观的季相变化。居住区内一般应营造春则繁花叶艳、夏则绿荫清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的景观,以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观赏效果。建议使用一些具有强烈季相变化的树种,如槭树类、枫树类等。同时,应注意速生树种的选择,以达到迅速绿化和长远稳定的结合。

2.2 提倡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是指充分利用立地条件,选择攀缘植物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上的绿化方式,如居住小区绿化中的建筑墙面的绿化、花架等。面对城市飞速发展带来的寸土寸金的局面,垂直绿化在减少占地面积的同时提高了绿化率。除此之外,植物垂直绿化也要注重乔木、灌木、草花(简称乔―灌―草)的结合,这种配置方式也是垂直绿化的一种。黑龙江省常用于垂直绿化的植物有葡萄、爬山虎等,它们既能够遮挡不雅物件,又能够巧妙的形成遮荫棚,为居民提供休息、乘凉的地方。

2.3 考虑居住区的采光

住宅楼朝南一侧往往能够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喜阳类植物,但种植时应注意不要影响室内的通风和采光。种植乔木时,不要与建筑距离太近;在窗户的下边也尽量不要种植高大的灌木,以防止遮挡室内光线。住宅楼的北侧光照不充足,不利于植物生长,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尽量采用耐阴的树种。此外,在东西两侧可以种植高大的乔木类树种来防风固沙、降低噪音。植物有改善局部空间小气候的作用,研究表明乔木周围温度冬季高夏季低,比较稳定,因此居住小区绿化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应该以乔木为主。

对于那些有电话线、网线、煤气管道等通过的不适宜种植乔木的地方,应设计种植草坪,这样可以减少灰尘、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如果遇到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应考虑如何利用自然生长的野草来营造景观。中国景观大师俞孔坚先生在设计建造岐江公园时强调,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设计而美,用那些被人们鄙视和践踏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2.4 注意突出主景

每一个景观都有一个主景,所谓的主景就是该景观的重点、核心。对于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来说也有其主要景观,它可以是水体、山石,也可以是植物造景。植物造景中的主景树要选择能体现个体美的树种,树木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个性,这些个性又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如:主景树可以选择观干、观姿、观叶、观果、观花的树种,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主景树的个性美。同时,居住区内栽植有芳香味道的植物,使小区内花团锦簇、芳香宜人,如灌木丁香等。栽植观果类植物,如樱桃、杏树等,在深受居民欢迎的同时,又可以兼顾招引益虫益鸟,起到生物防治害虫的作用。

3 总结

居住小区作为人们居住环境最直接的空间,其环境建设以改善和维护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共同营造适宜的植物造景空间,以满足居民的需要。但是目前我省大多数城市居住小区绿化存在以下情况:树种类比较单调,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不够;在小区景观绿化中,公共绿地树种比较丰富,而其他绿地、宅旁树种种类相对有些单调;有些树种已经进入了衰老期,观赏效果不佳;杨柳絮所造成的污染;乔木比例过小,减弱了绿地的生态效益;冬季缺绿情况比较突出;彩色树种较少;缺乏观花、观果植物,以上这些不足都应该从养护技术等层面进行逐一解决。

居住小区植物造景的影响因素较多,应充分考虑到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居住小区真正成为居民生活、休息、娱乐的良好场所。小区植物造景要以适地适树为前提,逐步引入可以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小区绿化树种,充分展示植物的形体美、群体美,最大限度地发挥居住小区绿地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峰,鲁文化,宝力格.浅谈适地适树[J].内蒙古林业,2001

[2] 杨淑红.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J].河南林业设计,2006

[3] 王卫青.彩色植物在绿地中的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2009

[4] 苏雪痕.植物造景[J].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5] 郭荣芳.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分析[J].现代园艺,2011

[6] 陆东芳.浅谈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配置[J].林业勘察设计,2007

[7] 贺晓娟.论植物造景中的审美[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8] 吕文博.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空间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篇10

摘要:大学英语选修课不同于英语必修课,有其自身的必要性和特点。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设置需满足学生,课程和教师等多方面的需求。上好英语选修课对学生的心理和个性需求有提升,对完善英语选修课程设计有帮助,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有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选修;开展方式;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98-02

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设置,需求,特点,问题,考核等方面已经成为众多高校学者集中讨论的话题。当前,大学开设的英语选修课课程种类多,课时多,教材杂。学生上英语选修课的目的和需求各不相同。英语选修课的上课效果和考核标准也各不相同。本篇论文主要研究高校英语类选修课的设置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对英语选修课有什么期望和需求,要上好英语选修课英语教师应如何不断进修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等问题。

一、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分为英语必修课和应用选修课。英语必修课是针对大一和大二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不分专业,主要是为学生扎实英语基础,构建英语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而开设的。而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大学英语课的一个重要部分。英语选修课是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可以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面,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开发学生更大的英语运用潜能。英语选修课已经成为国内各个高校的学者非常感兴趣研究的项目。如何上好英语选修课,如何设置英语选修课形式和内容,怎样评估英语选修课,如何改进英语选修课的考试,已经成为研究学者们热衷讨论的关键问题。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众多研究学者在英语选修课领域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英语选修课的现状与实践,存在问题分析,英语选修课课堂管理,考试评估和发展改革方向等。

二、英语选修课开展方式

大学英语选修课应该传授什么,如何引领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学生学习程度和效果是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重视的方面。现阶段,各大高校开设的英语选修课主要集中在英语语言类选修课,英语鉴赏类选修课,英语文化类选修课和与专业对口的英语选修课。目前,高校英语选修课的开展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英语选修课的开课类别相似,课程设置不系统,上课的实际效果低于预期,学生对英语选修课不够重视,上课出勤率低,考试模式单一等问题。英语选修课为全校选修课,由于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不一样,对于英语的兴趣和需求也各不相同。英语选修课不应以应试教育为初衷,而该以素质教育为主,从学生需求出发,了解学生主体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在鉴赏和交流等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调查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大一高分子专业,土木专业,金材专业和测控专业的数百名学生,掌握了来自学生第一手的对于英语选修课需求的资料。按照学生需求由高到低排序,学生对英语选修课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第一类是英语欣赏课,包括经典电影赏析,美剧欣赏,美国大片赏析,纪录片赏析,英文话剧欣赏,音乐大讲堂等。第二类是英语交际类选修课,包括国外文化,实用交际英语,口语交流,英美文化与生活习俗等。第三类是英语语言类课,包括四级英语,考研英语,英语翻译解评,英语听力,阅读,英语写作训练,英语词汇学等。第四类是与英语专业相关的英语选修课,包括外国名著导读,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经管英语,心理学英语等。第五类是个性化英语选修课,包括英文中的幽默,趣味英语,英国历史,圣经故事,英语发展史等。英语选修课的课程难度不同,会导致学生选课人数差异大,课堂监控难度大,学生基础和能力要求不同,授课实际效果受各异,考试通过率受影响。例如:如果开设进出口贸易类英语选修课,学生如果对自己未来的职场生涯有相关规划,或者对贸易类英语感兴趣的学生才会选修,课程中大量的专业词语和技术用语是学习的难点,一些学生会感到吃力,考试的难度也大,学生的通过率就会受影响,教师备课花费的精力也大。但是,如果开设美剧欣赏类的英语选修课,学生欣赏美剧感觉非常轻松,教师备课也容易,上课的课堂气氛轻松,考试评估容易,选修的学生不需要多扎实的专业基础,选修的学生人数会非常多。但是相比而言,前者的选修课对未来的工作和学习的帮助比起后者的选修课帮助和意义更大。所以,学生在选择英语选修课之前,应当首先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需求,较难的英语选修课的学分应当高于一般的选修课,课堂上对学生的管理以及考试评估应做到松进严出,考试模式应相应调整,综合平时成绩,课题表现和作业等方面。英语选修课需要围绕着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定位是什么,课程设计就应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正处于改革转型发展过程中,学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具有理工学院特色的“四四制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有些学生有考研,考雅思(IELTS),出国留学深造的需求。针对这群面向国际化人才的学生开设的英语选修课可以侧重于考试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有些学生未来的就业领域或者业需要英语,因此他们的专业课需要开设相应的专业对口英语。针对这类应用型人才的学生开设的英语选修课需要与专业相关,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英语和专业知识轻松自如。但是这类英语选修课对教师的要求极高,增加了教师在备课和课堂传授中的压力和工作量,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英语运用能力。

三、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英语教师怎样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怎样安排英语老师去进修,去哪儿进修,进修什么方向,进修多长时间也是此次研究的内容。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每年都会与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和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安排学生互换。通过与国内合作院校交流,交换生不仅增强了适应能力,而且丰富了人生阅历,锻炼了综合能力。在学生交换的同时,可以安排合适的英语教师一同前去合作院校一个学期聆听所需课程,研修某一门课程,与合作院校的教师一同备课,积极参与教研活动。除了与合作院校互换教师外,还可以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于2015年9月与唯乐屋(北京)软件有限公司建立研发实践基地。学院于2015年12月与石家庄达内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完成相应的学分,并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学院可以安排教师一同去企业实习,了解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四、总结

英语选修课的教学和管理已经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英语教师精心设计课程,认真备课上课。学生对英语选修课的需求各有特色,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面对学生不同的英语学习目的和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英语选修课的授课要体现出与英语必修课的不同特色。坚持派遣教师和合作院校,企业之间的进修,使教师的知识储备与实践技能跟得上时展,与时俱进。上好英语选修课需要从学生,教师和学院等方面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周山.论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发展模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02).

[2]蔡蔚,张文霞.以人为本: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清华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学生问卷调查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04,(12).

[3]马玲玲.需求分析理论下大学英语选修课模块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