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大毕业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9:5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大毕业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业大毕业生论文

篇1

关键词:林学院;就业工作;服务;满意度

根据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细则,本文采取学科专业问卷调查,对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2009级林学专业2013届的全部毕业生,进行就业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为林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一、调查问卷基本内容

1、调查问卷设计

为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林学院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基于现阶段社会就业和学院专业发展需求,结合林学院各专业学生就业现况,围绕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服务过程中的班主任、专业导师、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学院四个不同层面和角色开展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内容,设计了6个题目,针对各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改善就业工作服务的有效对策和建议。

2、调查方法

为确保调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问卷选择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2009级林学专业2013届林学、林学(双外语)、地理信息系统、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等八个专业290名毕业生,进行全部调查。样本即为该院2013届林学专业全体毕业生,不存在抽样样本。

3、调查问卷统计

(1)调查发出问卷290份,收回29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100%。

(2)调查的四个层面6个题目内容没有偏重,所以统计过程中采用的是自然平均法,没有进行加权平均。

4、调查结果分析

统计结果与实际工作中反映情况基本吻合,调查结果可信,对现阶段林学院就业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

二、 调查结果

1、班主任就业服务工作

根据问卷“您对班主任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是否满意?”这一问题调查统计,48.99%的同学对班主任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满意”,28.38%的同学“基本满意”,13.18%的同学“一般或不确定”,9.46%的同学“不满意”。统计显示,班主任在就业工作服务上虽能认识到个人角色责任,但服务还完全到位,有待再细致、再深入开展。

2、专业导师就业服务工作

依据“您对学院专业导师的就业服务工作是否满意?”问题调查,30%的同学对学院专业导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满意”,47.59%的同学“基本满意”,20.69%的同学“一般或不确定”,1.72%的同学“不满意”。可以显现林学院专业导师就业服务作用发挥的还不彻底,学生对于专业认识还不够充分,就业开拓性不够,普遍缺乏自信。

3、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就业服务工作

在“您对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是否满意?”问题调查统计中,39.37%的同学对学院专业导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满意”,41.46%的同学“基本满意”,16.72%的同学“一般或不确定”,2.44%的同学“不满意”。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从专业上直接对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对口性和针对性,反映出论文指导老师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

4、学院就业帮扶服务工作

在“您对学院就业帮扶服务工作是否满意?”问题调查统计中,29.97%的同学对学院就业帮扶服务工作“满意”,43.21%的同学“基本满意”,22.3%的同学“一般或不确定”,4.53%的同学“不满意”。反映出学院在就业帮扶服务工作还有待加强宣传和继续努力。

5、学院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针对“您对学院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是否满意?” 问题调查统计中,32.99%的同学对学院就业帮扶服务工作“满意”,44.67%的同学“基本满意”,20.27%的同学“一般或不确定”,2.06%的同学“不满意”。体现出学院在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工作上仍需加强多途径方式进行信息全覆盖。

6、学院总体就业服务工作

在“您对学院开展就业工作总体是否满意?”问题调查统计中,31.03%的同学对学院就业帮扶服务工作“满意”,45.86%的同学“基本满意”,18.97%的同学“一般或不确定”,4.14%的同学“不满意”。肯定了学院在就业服务工作各个环节的努力,同时还有不完善和有待加强细致工作要开展。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班主任就业服务工作,以观念引导为先,树立正确就业意识。

班主任应该学习和认识到,随着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各层次和各行业的岗位都成为毕业生的选择对象,就业方式多样化,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正在为广大毕业生所接受。毕业生越来越关注收入、社会保障、培训、发展空间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一方面要服务社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合理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社会是林学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只有兼顾个人和社会的共同需要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2、加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在就业服务工作中的毕业生专业技能培养作用,提升毕业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各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倡导一种带有全局性的、旨在提升大学生整体社会竞争能力的就业指导理念。就业之道是实现大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这要求学院要加大各专业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林学特色专业技能培养,突出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相近或相同专业的职业资格培训考试,倡导和鼓励毕业生专业多证毕业。

3、加强专业导师就业服务工作,深入职业规划教育课程

加强专业导师的就业指导工作,让专业技术的使用与社会应用更紧密联系。职业规划和相关就业指导课可提前到大学一、二年级开展,并将其系统化纳入学分考核。一年级可侧重职业基础知识教育,二年级可侧重自我认识和社会拓展教育,三年级开展择业与创业教育培训,四年级则可侧重应聘面试模拟,并指导其适应职业和社会。除此之外,各专业应根据各自专业设置的特征因地制宜分解就业指导课,侧重专业所需。

4、保持学院就业共走的既定成效,继续拓宽渠道,全面促进就业,扩大就业面。

继续扩大各专业“产、学、研”的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工作,在科研纵向和生产横向上,横纵互相拉动就业,拓展就业空间,寻找社会机遇与需求的突破口,逐步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

建立就业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坚持软、硬件一起抓,既要强化硬件建设和管理,同时也要完善软件信息升级,及时更新并跟踪就业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就业工作内容。

关注特殊群体,建立帮扶政策,促进就业。建立一对一就业帮扶方案,充分了解国家就业优惠政策,加大自主创业扶持力度和预征入伍的宣传,鼓励参与村官、西部志愿者等基层就业机会的争取,促进各个层面多元化就业。(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

篇2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论文 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工科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更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检验。笔者通过抽样,对近年所指导、评阅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从论题的选择、观点的提出, 到论据的运用、文字的表述, 问题多多, 不一而足。在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断下降的今天,研究这个课题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2003——20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情况,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6.3%;文化类选题23篇,占5.8%;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9.5%;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 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第一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完全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优秀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最后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 团队建设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与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团队教师在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⑤团队重视学科交流与对外拓展,与学界与业界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机制,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学科发展了拓展视野、加速了学科总体水平提升。

(2)专业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园林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吸收了我校园林教育的经验、融合了旅游学科的特点,形成了以园林学为背景,融生态旅游、旅游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旅行社、会展企业等方向于一体的特点鲜明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3)课程特色

①课程门数多,课程体系完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三种类型,专业基础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解说、旅游调查方法、节事及活动策划、旅游英语、旅游综合实习等,专业核心模块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等,专业选修模块包括生态旅游导论、旅游地学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语口语、世界遗产概论、旅游社会学等,形成了“金字塔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目标。

②内容更新快,实践应用性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管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与产业活动结合紧密,教学内容紧密与行业特点相适应。

2、配套建设

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教学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包括对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配套教学管理措施落实和制度建设等,简要论述所在单位为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1)创新性教学改革措施

①在对目前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教育对策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布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②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鼓励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③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推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①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习课程数量较多,主干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给工作实习或指导教师的科研和设计实题进行,科研与实践选题比例大于80%,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计均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3)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科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饭店、会展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为学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性课程奠定了基础。转贴于

(4)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建设主要是积极参加学校的网络教学建设体系,部分课程已进入教学平台,具有全套教学文件和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照项目任务书中关于在项目执行期间的改革活动规划,深入总结自项目生效以来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各项研究与改革,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各类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点论述项目研究的整体思想、调研结果、推进情况和初步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本文对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针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提出了发展建设途径。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 团队建设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篇5

关键词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80-05

Abstract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check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graduate training. At first, a variety of graduation design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s are studied and compared. Then, the weight of evaluation index is calculated by 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the traditional method and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re applied to calculate graduation design scores. Finally, a set of complet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graduation design is designed, and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shows the rationality and opera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quality evalu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ussy comprehensive method

1 前言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基本置于学生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能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后在其工作岗位上的能力发挥,也能对毕业生的择业或继续深造起到很大的影响。客观公正地评定毕业设计的成绩,是保证学生对毕业设计一直拥有热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价鉴定过程基本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即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三者依据学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态度分别打分,然后采用综合平均法给出一个精确的分数,再以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进行等级划分。这种单一的质量评价体系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因而也显得不够科学合理。因此,本文研究多种质量评价方法,选择最合理的评价方法,并详细制定出适合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2 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

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已经在毕业设计的质量评价方法上做了很多深入的探索。

崔颖[1]、马士宾[2]、邓宗伟[3]等人根据我国许多高校沿用传统评价方法评价毕业设计质量的缺点,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设计了一套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中信息量丰富,但是对权重的确定主观性较强,对于多目标评价模型的计算过于烦琐。

曹柬、龚峰等人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了递阶层次结构,制定出质量评价指标,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求出各项指标权重,并通过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该方法在解决非结构问题上具有显著优势,但是当某层上的评价指标过多时,思维一致性难以保证[4-5]。

刘引涛[6]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毕业设计综合评价模型,并采用添加动量因子和变步长的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分析,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现了毕业设计综合评价模型。该方法自适应能力强、精度高,但是神经网络的结构没有完整理论的指导。

杨俊辉[7]分析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要素,确定了样本评价矩阵和评价对象灰类,计算灰色评价权矩阵,最后确定毕业设计质量。该方法不仅评定了毕业设计等级,还能进行优劣排序,但是评价指标对结果影响很大,并且对分辨率的选择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

因此,本文通过调研南京林业大学这几年毕业设计的实际过程,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分别设计出指标适量的评分表,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从而保证结果的一致性。考虑到单人评分与多人评分的差异,采用传统方法与模糊分析法这两种评分方法,单个指导教师评分采用传统方法,指导教师团队、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评分均采用模糊分析法。这样既弥补了模糊综合分析法主观性太强的缺点,又增加了质量评价体系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成绩评定过程科学合理。本文通过实例来证明该体系的可行性。

质量评价体系的制定 南京林业大学多年来都是依据传统的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分占总分的30%,评阅、答辩教师评分占总分的70%)来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主要是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毕业设计期间的真实工作过程,只看毕业设计论文和答辩过程而给出一个分数显得尤为主观,所以会造成极大的不合理。

因此,本文在综合考虑毕业设计过程和答辩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各方面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后,设计出三类不同的质量评价表,分别为指导教师评价表、指导教师团队评价表和评阅及答辩教师评价表,其中评阅和答辩过程由相同教师团队执行,因而共用一张评价表。每类评价表都分为单个学生毕业设计与团队毕业设计两种模式,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针对独立指导教师和团队指导教师给出不同的计分方法。对于独立指导教师,采用传统方法,这里定义为方法1。即首先将毕业设计中质量评价各个因素作为不同的指标列出,本文将选题质量A1、设计质量A2、学生态度A3、学生能力A4定为一级指标;将实际价值A11、创新性A12、难度A13、工作量A14定义为一级指标A1下的二级指标;将论文结构A21、文字表达能力A22、检索文献能力A23、外文翻译水平A24、图纸/编程质量A25定义为A2下的二级指标;将任务完成情况A31、工作态度A32定义为A3下的二级指标;将发现/解决问题能力A41、语言表达能力A42、运用知识能力A43、创新能力A44、软件应用能力A45定义为A4下的二级指标。如果需要更深入的评价,还可以定义三级指标等。

各指标都按满分100分进行打分,并且每层指标都通过层次分析法给出不同的权重。计算分值时将每个一级指标内的二级指标值乘以权重求和,再将每个和乘上对应的一级指标权重求和,最后的分数作为指导教师给出的评价分数。

对于团队指导教师,则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定义为方法2,即构造模糊评价矩阵,求出指标与评语隶属度之间的模糊关系,确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等级,并转化为百分制。而对于评阅和答辩教师的计分方法均采用方法2。整个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权重 质量评价体系初步设计完成后,确定评价方法和设计出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的评价指标。设计出完整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需要确定各指标权重。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指标权重的确定均采用层次分析法,先构造判断矩阵,再利用方根法,最后求得各指标权重。

以评阅、答辩教师一级指标为例,具体方法如下。

1)构造判断矩阵。将选题质量A1、设计质量A2、答辩表现A3、学生能力A4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

其中aij为Ai(前者)与Aj(后者)的重要性相比标度。标度的确定如表1所示。如a21=5,表示设计质量比选题质量明显重要。

2)方根法。确定权重采用方根法,本文利用制作Excel表的方式来计算权重,如表2所示。

表2中:①为对每行乘积开n次方,n为矩阵A的阶数;②;③;④;⑤;⑥;⑦为。λmax即为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W=[w1 w2 w3 w4]T即为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RI的取值如表3所示。

在表2中,若CR

3 评分原理

方法1评分原理 本文设计的质量评价体系有4个一级指标,由层次分析法算出每级指标的权重后,即得出一级指标权重向量W和4个二级指标权重向量Wi。指导教师对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打分,形成4个分数向量:X1、X2、X3、X4。则指导教师评分计算公式为:

方法2评分原理

首先,确定毕业设计评语集为V=(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并规定优秀在[90,100]区间,良好在[80,89]区间,中等在[70,79]区间,及格在[60,69]区间,不及格在[0,59]区间。根据各评语区间的均值,对毕业设计评语集赋值为N=[95 84.5 74.5 64.5 29.5]。

其次,在评阅、答辩教师对学生按表格进行打分评价后,对每个一级指标中的二级指标都构造一个模糊评价矩阵R。如对第一个一级指标A1,构造的模糊评价矩阵为:

其中,r111即为一级指标的第一个二级指标对评语“优秀”的隶属度,也就是“选题质量”的“实际价值”对“优秀”的隶属度;r132即为“选题质量”的“难度”对“良好”的隶属度。同理,其他三个一级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为R2、R3、R4。根据模糊综合法可以确定各一级指标内的二级指标与评语隶属度之间的模糊关系B1、B2、B3、B4,即Bi=Wi・Ri,从而一级指标对评语隶属度的模糊评价矩阵为R=(B1 B2 B3 B4)T。

最后,确定一级指标与评语隶属度之间的模糊关系B=W・R。对B归一化处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等级,则将评阅、答辩教师评分转化为百分制,分数V=B・NT。

4 实例计算

以单独指导教师指导的单独完成一个毕业设计的学生为例,指导教师评价指标如表4所示,评阅、答辩教师评价指标如表5所示。

1)确定各指标权重。根据各指标,先通过专家讨论建立判断矩阵。对于指导教师指标,判断矩阵为:

对于评阅、答辩教师指标,判断矩阵A1、A2与指导教师指标相同:

利用方根法求出各指标权重,并都通过一致性检验。指导教师各等级指标权重为:

5 结语

本文设计了适合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的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减少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计算各指标权重时采用方根法,利用Excel表格计算,简单便捷。并且,这套质量评价体系为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类型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方法,增加了毕业设计体系的灵活性,使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更为公正合理。当然,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各院校应根据各自情况建立适合本校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崔颖,王力纲.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62-163.

[2]马士宾,王丽杰,张彩利.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16-17.

[3]邓宗伟,唐葭,严晓.基于模糊评价法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体系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4):60-70.

[4]曹柬,方学礼,徐世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评价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20):30-37.

[5]龚峰,陈明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评价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4):769-771.

篇6

关键词:家具教育;课程设置;设计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家具设计教育与中国现代家具产业的发展同步,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现代家具教育体系。但是,用国际化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家具设计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家具设计教育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与不足,远远满足不了迅猛发展的中国家具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家具设计教育滞后于家具产业的发展,将极大影响我国家具产业走向国际化的路程。

中国大陆真正的家具设计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打开国门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中国的现代家具产业同步发展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1977年首批招生目录中就有家具设计专业,1981年中南林学院创办了《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此后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林业大学陆续开办起来。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木材产品加工类中首次确认“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987年南京林业大学和中南林学院先后开办了“家具设计与制造”本科专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无锡轻工大学也开始在工业设计专业中招收家具设计研究方面的硕士研究生。1996年开始,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又先后在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立博士点,招收家具与室内设计研究方面的博士研究生。1999年,国家教育部重新调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家具专业开始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艺术设计”“木材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三个专业中。

家具设计专业教育在我国一直是一个年轻的复合学科,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由林业大学的木材加工专业拓展而来的,整个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也是沿用传统的木材加工专业,先天不足,太偏重于木材加工技术,属于应用技术型;而艺术与美术学院的家具设计专业又都分别起源于工业设计、室内设计专业,侧重于艺术文理科型。欧美发达国家的家具专业大多数是起源于建筑学专业,注重建筑与室内、建筑与环境的整体空间关系,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更为科学合理。

在教学体系域课程内容方面,中国大陆一直没有真正构建于国际接轨的现代家具设计体系,普遍存在着教材老化,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导致家具设计教育滞后于科技进步和现代家具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实训制造技术设备与教学方面,至今为止仍然没有真正建立起从工作室到工厂的家具实践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从专科、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历层次都没有真正解决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专科、本科学生停留在平面家具设计方案图纸的层次上,硕士、博士研究生局限在纯理论型学位论文上。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绝大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前或后培养的毕业生,一直处在相对封闭、落后与保守的文化与教育环境中,普遍沿用前苏联落后的教育体系。很多教师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而来,更没有欧美大学的留学经历,这方面与20世纪上半叶民国时期的中国早期大学师资队伍相比都是落后了一大步。教师普遍都是缺乏中西方文化与教育的交流,也缺乏实际设计工作经验和市场、工程,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知识,导致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脱离于设计市场的需求。

以英格兰中央大学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为例,该学院是英国从事艺术、设计最大的专门学院之一,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配备了非常专业的教学设备。从基础专业学习开始就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家具设计课程都要经历一个大量手工草图、效果图、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比例模型制作、实物样板制造的一个系统的完整设计作业流程。学生的创意方案在学校就能够通过模型工作室用手工活电动工具加工制作成模型。形成一个连贯的建筑空间、设计与制造、教室与车间连为一体,非常注重三维空间模型、材质与肌理的设计。高年级的学生作品特别重视与社会、企业的实际设计课题相结合。专业老师有一部分是从社会上专业设计公司聘请的兼职教授,专职老师也具备多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师生都与社会企业联系密切。

面对中国制造产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必须从家具制造大国走向家具设计大国,中国家具设计教育要进行反思与展望,真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并与现代接轨的家具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对中国家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代家具设计教育与家具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支撑和共存发展是西方家具产业崛起的一个关键因素。现代家具设计教育是西方家具产业发展的助推力,一批又一批的家具设计人才毕业于高等设计院校,形成现代家具设计运动与创新,成为二战以后意大利、德国、北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家具产业的发展,需要家具设计教育的创新与国际化。中国家具设计教育有必要走出国门,多吸取国外家具大国的家具教育体系,重新构建中国的家具教育体系,对中国家具产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西方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彭亮著 2013年

篇7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高校聚集,文化荟萃。自1999年实行“指标控制、择优留京”政策以来,外地生源毕业生获得北京户口日趋困难。在我国实行特殊的户籍制度体制下,户口与许多福利待遇和优惠政策相挂钩,在京工作生活但没有北京户口将丧失许多社会福利待遇。尽管如此,目前留京工作的研究生的比率却持续攀高。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留京的动机是什么?这些动机是否具有共同点?影响因素又该如何界定?本文将通过抽样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的方式,对非京籍研究生留京的动机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心理等角度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研究方法

1.抽样法

本研究的主体是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和2013年毕业留京的非京籍研究生。抽样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结束后,结果输入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

2.问卷法和访谈法

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非京籍研究生留京的28种可能动机,也对毕业生进行了访谈。经分析,这些动机可以归为四大因素:个人自身因素、重要他人因素、生活环境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

研究结果

1.非京籍研究生留京的四大影响因素分析

一是个人自身因素。在个人自身因素中,多数人留京是因为“习惯了这里的生活”(71.2%)“为了挑战自我”(53.6%);有部分人是因为“到京外找工作路途遥远不方便”(33.3%);还有少数人是因为“留京让我觉得很自豪”(19.0%)“留京是件光宗耀祖的事”(9.2%)。

通过调查数据可知,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绝大多数人是从个人习惯和追求自我挑战的角度来考虑的。多年在京求学的经历,使得很多人熟悉、适应并认可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和方式,形成了行为惯性。相较于大部分非京籍学生的家乡和其他一线城市而言,北京是一个充满机遇、相对公平且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地方,是许多想要挑战自我、追求个人更好成长的理想沃土。

便利性是不少毕业生决定留京的原因之一。首先,在求学之地寻找工作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时间成本较低,而成功概率相对较高。其次,在繁忙的毕业季,学生们忙于论文、课题、考博等,应接不暇,如此情况下,外地求职容易与其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再者,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中可知,大部分被调查对象来自中低收入家庭,往返外地的交通费用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此,无论是从时间、金钱还是成功机率的角度看,在京求职无疑更加便利。

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留京的原因是家庭因素,这是因为对于许多毕业生而言,来北京求学是他们自己甚至是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梦想,到了找工作阶段,依然把留在这里看作是一种荣耀之地,不仅个人倍感自豪,而且还能以此光耀门楣。

二是重要他人因素。为了孩子将来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是许多人留京的一个重要动因。北京汇集了大量的名校和优质的师资,非京籍学生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其子女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这一梦想的前提便是自己首先在北京有一立足之地。怀着这一动机的人不在少数,在“为了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和“这里的其他条件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两题中作了肯定回答的比例分别达到56.2%和52.9%。

同时,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是大多数非京籍毕业生留京的直接推动力,比例分别高达50.4%和59.4%。人是社会人,选择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地点既是个人的事,也关乎家人和朋友的利益。因此,亲朋好友的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毕业生的选择。如果他们持中立的态度,毕业生留京的动力会大大减少;如果他们不仅不反对,而且还大力支持,甚至能够献计献策或是提供便利资源,就会为毕业生留京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对于一部分非京籍毕业生来说,有重要他人在京同样也是促使他们留在这里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因为“对象/爱人留京”“这里有亲朋可以依靠”和“有其他我很在意的人在这里”而留京的人分别占39.2%、38.6%和35.2%。可见,有重要他人在京是非京籍毕业生留京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有43.7%的被调查者认为多年来在京积累的人脉关系也是他们留京的动机之一。

研究生和本科生略有不同,前者会有一部分本科同学或者是硕士生同学工作了。这些同学的工作经历与生活情况可能成为他们留京的参考。但是,从数据结果来看,这方面的影响并不大。相较于“朋友离京后悔”(9.1%),更多的人认为“留京朋友生活得不错”(17.6%)是自己留京的动因之一。此外,还有极少数的人(6.6%)是因为在京求学期间家庭迁居北京而留京。

三是生活环境因素。把生活环境的四个方面作为自己留京动机的人均超过半数,也比较平均,比例分别为66.7%(文化氛围)、65.4%(生活配套设施)、51.6%(社会福利)和65.4%(治安状况)。

这与北京本身的生活环境较好不无关系。名胜古迹、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氛围浓厚,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公共交通便捷等因素无不吸引着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与政府管理研究院2012年10月的《2012年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显示,在代表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居民经济福利”一项中,北京排在全国首位。至于治安状况,北京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因此,生活环境因素的这四个方面成为许多人留京的动机。

四是工作环境因素。分别有高达84.3%、75.8%和64.7%的被调查者认为“这里的工作机会多”“职业发展前景好”和“工作起点高”。作为首都,这里的工作单位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数量大、种类多、层次高,毕业生可供选择的范围大且起点高,职业发展前景相对来说也会较好。因此,绝大多数留京的非京籍研究生选择留京。

认可“就业公平”和“心仪单位在京”为本人留京动机的被调查者也占有较高比例,分别为67.3%和62.8%。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就业公平”主要是相对于地方来说。许多被访谈对象纷纷表示,地方上的某些“热门”单位常常需要靠“关系”才能进去,而北京相对比较公正。此外,对于一部分求职目标明确的毕业生而言,“心仪单位在京”成了他们选择北京的理由。

在工作环境因素中,把“创业环境好”和“收入高”作为自己留京原因的人相对较少,但还是分别达到了58.9%和56.2%。与工作环境因素的其他方面比较,肯定“创业环境好”为留京原因的人之所以较少,或是因为毕业后直接创业的学生很少。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2012届1,127名研究生毕业生中登记创业的仅有2人。但是,与其他数据结果相比,肯定“创业环境好”为原因的人还算较多,可能因为有些人不排除自己未来有创业的可能。因此,提前把创业环境纳入自己考虑的范围。“收入高”在工作环境因素中受认可度最低,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北京普通居民的平均收入在全国来说并不算太高;二是现在的毕业生能理智看待眼前的经济收入,仅把它看作择业的一个考虑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

2.四大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

上文分别从个人自身因素、重要他人因素、生活环境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这4个方面对非京籍研究生的留京动机进行了具体的考察和分析。本研究还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道排序题,采用被调查者自评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个人自身因素是自己留京的首要影响因素,而重要他人因素是四个影响因素中最不重要的一个。多数人会作出这样的排序并非偶然。如今的研究生毕业生基本都是“80后”,价值多元化的新时代赋予了他们个性主义的特点,因此在做重要决定时虽会参考他人意见,但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价值。对于研究生来说,更高的学历、更多的学问、更广的见识以及多年独自一人在外求学的经历也都强化了他们这种独立的意识。因此,个人自身因素成为非京籍研究生留京的首要影响因素,而重要他人因素成为最不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在非京籍研究生留京影响因素中居其次的是工作环境因素。如果说过去20余年,学习是这些毕业生人生的主要内容,那么,未来的30余年,这一主要内容将由工作取而代之。因此,把工作环境作为选择留京的重要考虑因素合情合理。

在非京籍研究生留京的四个影响因素中排名第三的是生活环境因素。虽然北京的文化氛围、生活配套设施、社会福利和治安状况比较令人满意,但一路飙升的房价、拥挤的交通状况和不尽如人意的环境质量,使人们对这里的生活环境总体评价大打折扣。因此,生活环境因素对非京籍研究生留京的影响相对较小。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非京籍研究生留京动机可以分为个人自身因素、工作环境因素、生活环境因素和重要他人因素四个方面。大部分留京的非京籍研究生是在综合分析、理智比较后作出留京决定的。虽说每个人的侧重点不一样,但他们对个人自身、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重要他人这四个方面都有所考虑,并且多数人能够主要从个人自身和工作环境的角度去思考,同时适当参考生活环境因素和重要他人的意见。

然而,对于那些加入留京大潮中的毕业生们来说,留京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恐怕未必,尤其对于“北漂”一族来说,北京的诸多诱人之处可能只是个海市蜃楼,看得见却摸不着。对于北京的高校而言,每年都要面临同样的问题:学生有业不就,只因要寻觅能够给自己解决北京户口的单位,却放弃了京外收入高几倍的单位。孩子的执著也给父母带来压力,早早便开始托朋友、找关系,甚至不惜重金给孩子求购北京户口。北京这座城市,也因每年毕业生的大量滞留而越来越不堪重负。

高校,作为培育人的地方,应该采取适当措施引导毕业生到京外就业,这既是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更是为了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各高校已纷纷采取了一些解决措施,并初显成效。本文提出一种解决模式“引导毕业生到京外就业模式”,与同仁探讨。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毕业生不愿到京外就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可以归结为个人无意愿,外因则比较复杂,既有对京外单位缺乏了解的因素,又有时间、金钱等因素。内因为本,外因为辅,但其中任何一方起作用,都有可能阻碍京外就业行为的实施。因此,解决问题须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只有消除内因和排除外因双管齐下,才能真正为毕业生到京外就业扫清障碍。

1.消除内因

内因为本。首先从消除内因处着手。应该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结合起来,鼓励他们回省就业、到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国家要有政策引导,高校也要有教育导向,这种理念应从入学时开始渗透,并融入到整个培养环节中去。针对毕业生,则应采取专项指导,如通过开展政策说明会、优秀基层工作者报告会、实地考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毕业生了解基层、亲近基层从而最终走进基层。有了正面的教育引导,加之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效果则会更好,如可以因校制宜地制定面向西部就业和基层就业的奖励办法、为西部就业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举行隆重的欢送会等。这对毕业生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低年级的学生也能起到“正强化”的作用。

2.排除外因

内外因是相互作用的。如果个人有京外就业的意愿,在行动中却频频受阻,刚刚燃起的愿望很可能就会因此消退。因此,高校还应为毕业生京外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做好京外就业市场开拓和实习基地建设的工作。既要走出去,有针对性地参加各地的就业洽谈会、与重点单位有效对接,还要引进来,举办京外单位的专场招聘会。还可以鼓励教学、科研岗的教师加强与京外对口单位的联系,把教学中的实习实践环节安排在京外进行。

在拓展好京外就业市场的同时,还要打通学生获取京外就业信息的渠道。通过提高京外就业信息的比例;制作专门的就业网站,把各省市的招聘信息分类呈现;还可以充分利用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平台相关的就业信息。总之,要为学生创造最为便利、最为快捷的信息获取平台。

篇8

关键词:职业素养;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华南农业大学

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理念。1998年教育部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要2020年》专门用一章的篇幅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可见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的素质水平、个性发挥、价值观形成、职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大学素质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通识教育已被普遍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1]。专业之间交叉相融、学生的知识面拓宽、第二课堂活跃、探究式学习和启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得到推广都得益于素质教育改革。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对大学素质教育的质疑和争议却不断。主要的争议点包括:首先,专业教育弱化、专业课程学时数大大压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下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其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严重,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最后,专业泛化。过分强调“宽口径”和“淡化专业”,使学生变成不同专业知识的杂乱堆积体,既不能“文”也不能“武”,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2-3]。事实证明,若不解决上述问题,大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将困难重重。下面就以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为例浅谈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职业素养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首先要提高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二是敬业精神和道德。在职场上和生活中,敬业精神和道德表现为职业素养和个人的素质、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及职业技能等方面。其中前4个方面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用大树理论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比较直接,即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而要想使在校大学生这些未来的大树根系茂密,加强其素质教育才是当务之急。

1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都是采用发达国家通才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强调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大量的通识类和人文类课程;主张文、理相通和淡化专业,增加大量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强调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和学生社会活动大幅度增加[4]。然而,我国素质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异。首先,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在原来苏联式纯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惯性思维和习惯势力大。其次,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设施等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尚不能满足欧美式通才教育的需求[5]。最后,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和高校教学管理的方式与发达国家不同,均具有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的特征。如果不考虑上述条件而盲目照搬欧美式的通才教育方式,就会因为教育资源不足和高校教学管理方式落后,引起非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激烈矛盾,二者之间互相排挤,导致学生非专业素质未提高而专业素质却下降。另外,由于受到“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压力,高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就不可避免。当前,我国草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草学专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学科发展。而且各地:校根据当地草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制定了自己的草学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使草学专业教育的区域特色突出[6]。华南农业大学草学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唯一具有草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单位。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水平评估中,本校草学学科在高等学校中排名第7位。本学科点围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其热带亚热带特色,在草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近几年来,草学专业一直面临着招生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华南农业大学从早期就开始探索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模式。先后开展了“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农学通识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创新型混合模式的教学改革”“基于网上资源的专业课程自主性学习”和“复合型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摸索。在多年素质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上而下”设计的通才式教育模式难于解决大学生长远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和近期发展》就业的矛盾,学生、家庭和高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认为应围绕高校与社会的结合点要要要职业来开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到职业素养培养中。此外,观赏草坪、运动场草坪、高夫球场草坪建植与管理,草坪及园林植物栽培、育种和景观设计等对于草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草学专业人才受到市场的追捧。因此,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被提到日程上来。为了要将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我们不断探索着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区域就业的素质教育途径。

2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改革

根据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草学专业学生应具备除草学知识及相关基本技能外,还应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草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熟悉草业生产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可以看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目前提高草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而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混合体,把大学生培养成身心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负责任的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在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素养导向的素质教育改革的设想。这种教育模式是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来选择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依托职业素养,使专业教育与非专业素质培养进行有机融合。

2.1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职业信息需求,提炼新型草业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广东省内有关厅局、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相关部门和省内外多家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对涉农专业人才需要开展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草坪建植与管理、景观设计、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高新技能,能在现代草业领域从事与草学相关的高新技术研究设计、推广与开发、产业化经营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为适应现代体育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及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的特征的需求,开设了运动场设计、高尔夫球场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增加草学专业学生经营、管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修订了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构架方面,分为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课基础和专业拓展5个模块。

2.2建设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的教师队伍

2.2.1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骨干教师或鼓励具有草学专业背景的中青年教师加强学习或出国进修,组建草学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团队。

2.2.2组建校外专家教师团队。主要是聘请在华南地区草学领域有较大成就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作为客座教授,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以此可以依托这些校外专家的社会资源,经常带领学生到科研单位、运动场、草业高新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去参观,使学生们看到学草的希望,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对草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也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

3.1教学方式的改革

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克服过去的“黑板种田”教学方法的弊端。如:高尔夫球场管理的授课方法是根据草坪管理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草坪管理分为修剪、施肥、灌溉、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在学习每个环节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真实草坪上现场直接讲授。

3.2提高草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技能传授者,其自身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必须有一批不仅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教师素质,而且有较强实践能力,能不断用新技术、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的专业教师。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3.3保障实习场地和经费的充足,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草学专业的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规模刘天增等: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探讨要要要以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越来越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的要求。加上实践教学经费的日益缩减,校内实践教学开展越来越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广东省内几家有条件的高尔夫球场和运动场展开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还与一些高科技示范园、种植园及社会上的厂》场,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3.4科研性实践教学方法

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进入第3年后,学生要开始进行科研性实践。首先,由教师根据其科研内容及行业发展方向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确定研究题目。根据选择课题的不同,加入不同指导教师的研究小组。在小组内,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择研究题目的行业发展动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题目,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并制定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确定的方案独立完成。在毕业论文设计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题目,使优秀论文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同时在毕业生产实习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

3.5丰富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能全面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如由素质教育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学科竞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4对在校生加强创业意识教育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切实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应尽的义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草业的大背景下,草学专业应为区域农业经济服务,因此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间断的创业理论教育,让学生对创业过程具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可以消除大学生创业高不可攀的神秘感,激起学生创业的欲望。

5构建多元化的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农业: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和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把知识运用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的评价尺度。建立使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分析乃至创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如本专业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任务式考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组织分工协作,学会发挥组织成员各自优势做好项目策划、资料收集、社会调研、及PPT制作和考核项目的口头表达。每个人的成绩根据完成考核任务的权重得出。另外,利用假期,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参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机会,在实践中发掘和培养学生行政管理、经商贸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且由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出每个人的考查成绩。总之,一改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实行笔试、口试、操作、设计、开卷、办开卷等多种考核模式,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根据对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及社会普遍认为该校草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强。主要表现在工作上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富有敬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8]。这些无疑和学生们在校期间接受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有关。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加强素质教育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适时进行实践教育体系改革、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及多元化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并不断地进行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规律,大胆实践创新,才能扎扎实实地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好,利于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6参考文献

[1]张正义.论大学的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18-20.

[2]孙二军.素质教育缘何遭遇困境[J].现代教育管理,2009》8:11-13.

[3]李治,杨杏芳.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进的四阶段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31-134.

[4]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5.

[5]岳慧兰.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及方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26-127.

[6]宋桂龙.草学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浅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2:23-26.

[7]常智慧.草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6:9-45.

篇9

[关键词]:实验教学 平台建设 综合素质 园艺专业

一、引言

园艺专业是典型的农科专业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科学实验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而,对于园艺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教学是其所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

1.创建平台,优化实验条件

(1)改善实验室环境,明晰管理条例

实验室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实验效果,影响学生的兴趣,更加影响学生的实验态度。试想,在一个破烂不堪或到处覆盖灰尘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要想学生认真开展实验,培养他们具有严谨的实验态度是不可能的。我院园艺专业本科实验室于1987年建成使用,至今已20余年。为了改善实验室环境,近年学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对实验室的水、电、门、窗、地面和墙面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造,统一安装了新型的实验台和橱柜。

结合学科建设经费、重点实验室经费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将原来的采后、生理生化、组培、显微、育种等实验室按学科特色及所需试验设备等条件进行了调整和整合,建成了以功能为主要标准,以同类、配套仪器为辅助标准的四个综合实验室:采后生理实验室、南昌市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和由接种室、培养室、灭菌室、培养基制备室、洗涤室五个部分组成的组培室。此外,还特地设置了两间多媒体实验教学实验室。目前,实验室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为了维护实验环境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我们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学生实验守则》、《园艺植物分子实验室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室设备损坏赔偿制度》、《安全保卫及卫生制度》等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职责分明。

(2)集中购置仪器,有效共享资源

专业实验室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满足教学,又要服务科研,为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仪器及技术。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开发,反过来用科研、开发成果扩展教学实验,推进实验教学的良性循环。在实验设备选购时,既要从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考虑,又要兼顾到研究生科研的需要。近年来,科研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购置了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进口PCR仪、全温多振幅轨道摇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薄层色谱成像系统、超低温冰箱、药品稳定性测试箱等一批先进的高科技仪器设备。目前,实验室拥有仪器300多台套,其中万元以上的仪器有40多台套。这使得园艺实验室仪器设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既提高了本科教学的水平,改善了实验教学的条件,同时也基本满足了一般科研的需要。

2.重组创新实验内容,构筑科学实验体系

(1)重组实验课程

在实验课程设置上,打破以往实验隶属于理论课程的传统做法,根据教育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新调整组合实验教学课程,凡是实验课时在30学时以上的,单独设课,单独考核计算学分。授课老师也不再是该理论课程的教师,而是由实验室统一分配指定。此外,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将一些课程的实验进行有机的重新组合,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

(2)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以往的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大多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因为每一个实验都是“已知”的,由实验指导教师准备好的并且验证过的,学生照方抓药,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实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而已,导致学生对实验的探索欲缺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本着巩固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引进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使实验内容具有新颖性、设计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于课本中没有而在科学发展中日趋重要的内容,也有机地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来,使学生所掌握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能够跟得上科学的发展要求。

3.完善实验教学方式

(1)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

对于一些验证性实验,改变以往学生“上课时观望,下课时走人”的模式,鼓励提倡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和实验后的整理工作中来。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跟随研究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对于所增设的一些设计型实验,内容简单的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生自己安排时间,自己选择材料和试剂,自己配置药品和设计实验步骤等,最后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老师对于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采用评语与打分相结合的标准,并加大创新实验在总分中的权重,旨在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教与学双方创造积极性的提高。

(2)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改革实验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教学手段。农学院园艺实验室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发挥学校网络资源优势,充分利用CAI、CAD等技术来改革实验内容与方法,应用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使实验课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良好的人机交互方式和操作界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以视、听、触等多种生动形象的实验操作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克服了学习只能被动接受同一模式教学的弊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了解同类实验的先进方法、先进手段及发展趋势;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网络与千里之外的同行、专家进行探讨和交流;可以处理、分析实验的数据及结果;探索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三、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改革,实验室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实验教学水平得已提高,本专业的科研水平也有所上升。利用实验室条件完成或正在从事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1项、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2项、省主要学科与学术带头项目1项、省基金项目6项,其他省级项目5项。近三年来,本实验室除完成正常的本科教学的实验需要外,还承担了36位研究生的论文试验,其中有5位获江西省优秀硕士论文;承担146位本科生毕业论文试验,其中有12位同学获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承担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其中“不同猕猴桃品种需冷量研究”获江西省“兴赣杯”科技大赛二等奖。2009年本专业的果树学科获得了江西省重点学科和示范性硕士点。

通过改革,全面促进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近年来,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89%,大多学生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专业对口单位。我单位也连续多年被评为“校级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本科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26.81%以上,平均每年有8名优秀本科生被免试推荐直接攻读硕士学位。此外,每年基本上都有学生考取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的大学和研究院所的研究生。

四、结语

全面推进人才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主旋律中的最强音。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实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将继续转变教育思想,深入实验教学改革,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力争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高素质园艺人才。

参考文献:

[1]钱春,刘素君,尹克林.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

[2]丁保华,陈军.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体系深化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4).

篇10

关键词: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订单式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园林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园林行业被誉为当今的朝阳产业,园林行业的人才缺口较大。基于此背景,近年来全国的高等农林院校陆续设置了园林系或园林专业,在培养园林行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缓解园林人才需求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园林专业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广适性人才的要求与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已成为高等园林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河北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笔者开展了以强化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旨的教学模式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办学思路

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立足河北省园林建设的主战场,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使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课、教学实习等第一个循环的实践和校外“三结合”基地综合实习、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第二个循环的实践,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主要措施

(一)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基础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园林人才,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近年来,随着园林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的问题已经凸现,特别是高水平的师资缺口较大。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要影响教学质量。

针对目前园林专业高水平师资引进困难的现状,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在认真分析现有师资队伍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招生规模,按照“内培外引、双轮驱动”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选派专业骨干课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攻读学位。从2002年至今,学院先后有4名教师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3人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天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其次,采取多种途径引进高层次人才。近3年来,学院先后引进生态、建筑、植物、设计等课程的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他们均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学院拥有正高职称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18.8%,有副高职称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34.4%;36-55岁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62.5%,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5%;拥有高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8%,已初步形成了一支整体结构较为合理、发展趋势良好且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此外,为了让教师、学生了解园林行业的现状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学院每年还拿出一定的资金邀请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及行业部门的领导和企业家定期到学校为学生上课、作学术报告。3年来,先后邀请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建设部风景园林设计所、河北省林业局、河北省建设厅、唐山豪门园林公司的专家学者、领导和企业家来学院作学术报告共计15场。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教师、学生对园林行业的深入了解,激发了学生热爱园林专业的热情;也使学院与国内同行、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联系,使学院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大大增强。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教材建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社会对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趋势,也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因此,结合学分制的实施,学院通过走访国内同行院校,在网上查询国外同行院校的相关情况,召开分别由教师、学生、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参加的不同层次的座谈会等,以征求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

1.加强教材建设

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面向21世纪教材和“十57'规划教材的编写,赋予教学内容以时代性和先进性。3年来,学院共有10名教师作为主编、副主编和参编人员,编写了《测量学》、《园林制图学》、《园林史》、《花卉学》等10部“十五”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目前,学院专业目录规定的主要课程中已有90%以上的课程使用了“十五”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

2.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

学院从加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出发,结合学分制的实施,先后4次对园林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生基础课、外语和计算机等基础理论教学以及应用能力和信息素质培养的教改思想。

同时,根据社会的需要,重点对主要专业课进行了调整。一是增加了城市生态学、“photoshop、3Dsmax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等课程。二是按照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将专业划分为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3个专业方向,且确定了每个专业方向的骨干专业课程。其中,园林植物方向的骨干专业课程为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和景观生态学,规划设计方向的骨干专业课程为园林制图、园林美学和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方向的骨干专业课程为园林建筑和园林工程。学生进入3年级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三是普遍削减各门课程的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实验课的内容,延长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的改革特别注重了每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了同一内容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并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及时将科研成果充实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去。

3.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院结合教学计划的调整,从每个专业方向的骨干专业课程人手,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3年来,园林专业的植物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等课程参与了精品课程的建设。2003、2004年先后有植物学、园林树木学和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植物学课程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

(三)通过两个循环途径,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学院历来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校内教学实习与校外教学实习相结合的“两个循环”实践教学模式,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强化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的培养

为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院根据教学计划的调整和实验课学时数增加的实际情况,按照专业方向和课程性质对原有的实验室进行了调整,成立了院中心实验室,并抽出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从事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工作。院中心实验室下设综合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园林植物资源实验室、园林规划设计实验室和园林建筑与工程实验室。学院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实验室环境及硬件条件的改善,使实验室的功能、结构更趋合理,既保证了实验课的正常开设,也显著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与此同时,学院的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进入实验室,学院派专门教师和实验员进行管理和指导。这一做法深受学生好评,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考虑到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学校投入近100万元的资金,建设了园林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基地的管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实践锻炼和进行科学研究,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2.重视教学实习环节,改革实习方式和内容

教学实习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实习的综合效果,学院采取了相应措施。一是延长教学实习的时间,由原来的2周增加到3周;并在实习内容的设计方面,由单一地点的实习转变为涵盖南北方园林景点的多点实习。二是将原来一门课程的单一实习转变为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三是实习由某一课程的教师指导转变为多门课程的教师综合指导,学院还邀请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学生实习的指导。

3.加强校外“三结合”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校内实验课、校内基地实习的锻炼,学生初步具备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院结合自身的科研和师资优势,与园林企业和生产单位密切合作,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建设校外“三结合”基地,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目前,学院共有河北高邑金色世纪农林工程有限公司、唐山豪门园林有限公司和易县3个校外“三结合”基地。根据生产单位提出的任务,结合教师的科研,学院每年都派出多名教师到“三结合”基地从事科学研究、解决生产问题以及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习。对学生来说,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充分了解园林生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校外“三结合”基地的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园林生产实际的机会。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为园林生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发现自身的价值,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园林、献身园林事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4.充分利用横向课题多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国家对园林行业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一些单位、部门和企业纷纷来校寻求合作和支持。例如,一些单位和企业以横向课题的形式要求学院完成园林规划设计任务。学院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横向课题。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学院承担了“保定市园林普查”、“唐山市湿地公园资源调查和规划设计”、“小五台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藁城市万亩科技生态园区规划设计”、“河北农业大学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等各类横向课题20项,直接参与横向课题的教师有22人,学生有1000多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横向课题,不仅可以认识到国家对园林行业的重视、社会对园林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且全方位地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完成横向课题,不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而且学院的知名度也提高了。同时,还推动了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增加了学院的收入。这样,学院就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教学条件的改善,从而促进学院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施效果

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2002-2005年期间,先后有12名学生参加了全国性的各类科技作品比赛,其中6名学生获奖,获奖率达50%;有9名学生参加了省级的各类科技作品比赛,其中5名学生获奖,获奖率为55.6%;有13名学生参加了市、校举办的科技作品比赛,其中8名学生获奖,获奖率为61.5%。此外,还有4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以上的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并有35名学生的设计作品被社会采用。

2003年河北省唐山豪门园林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岐先生对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表示了高度赞同,并从2003年开始专门在学院设立了“唐山豪门张岐园林奖学金”,每年奖金总额为2万元。3年来,共有16名学生先后获得了该奖学金。与此同时,张歧董事长还与学院共同探索了园林专业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截止到2005年底,采用该模式培养的4名学生已经到该公司就职。

2003-2005年期间,先后有24、36、40家用人单位来学院招聘录用学生,涵盖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行政部门和企业单位;而且这3年学生的一次签约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87.5%、94.74%和95.17%,3年来学生的就业率均为100%。学生考研的入取率也呈逐年攀升的趋势,2003、2004和2005年的考研入取率分别为6.73%、13.16%和14.48%。其中部分学生还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天津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

(二)学院的办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知名度逐渐提高

学院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3年来先后有河北农业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保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来学校招聘教师;有河北省各市的园林局和企业共30多家单位来学校寻求技术支持、技术合作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学院共承担了各类横向课题20项,课题总经费达100多万元。

近年来,学院的生源也十分充足,生源质量逐年提高,第一志愿录取率由2000年的80%上升到2003年的100%,特别是2003年以后一直保持着第一志愿录取率100%的平稳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