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5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业法论文

篇1

1.综合的进行森林培育首先,在营林造林过程中采用植苗培育更新法进行植树造林;其次,大力保护天然森林,促进其自我进行更新;最后,封山育林更新法,从目前的发展情形来看,积极的开展培育活动,采用植苗更新的方法进行森林资源培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得客观的成绩。

2.平整土地,选取树种首先,做好清理工作。在造林过程中,应该将造林区域内的杂物要及时的清理出去,尤其是在翻垦土地过程中。清理时,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分为整体清理、块状清理和带状清理。清理的方法也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化学药剂清理等几种方式。对于第一种清理方式来说,主要是利用人工的方式对造林区域内的灌木从和杂草进行清理,在清理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配合机械清理开展工作。当造林区域内的杂物清理完毕之后应该将其统一的收集起来,然后用火烧或者化学药剂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其次,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的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两种。全面整地就是对造林区域的土地进行全面的翻垦,这种整地方式主要适合那些地势比较平坦的区域,对于山地和地势不平坦的区域不适合。山地和不平整的土地主要适合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块状整地和带状整地。其中带状整地主要是呈现长条状的形式对土地进行翻耕。在山区地区进行带状整地的方法主要有水平带状整地、水平阶整地、水平沟整地等几种方式。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进行带状整地的方式主要有犁沟整地、带状整地和高垄整地等几种方式。而块状整地主要是呈现块状的方式对造林土地进行翻垦的整地方式。

二、造林方法探析

1.播种造林法这种造林方法与我们农业种植过程中的播种十分的相似,就是在已经平整好的造林区域内将树种撒播到土壤中,然后进行相应的灌溉工作。这种造林方法比较简单,省时省力,不需要太多的步骤,但是这种造林方法对树种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树种的来源丰富,颗粒比较大。在播种过程中,树种的成活率一直是播种造林法的弊端。同时,采用播种造林法对地势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分充足。因此,在选择使用这种播种方法之前一定要对造林的区域进行全面的考察,根据不同的地势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播种。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气候对树种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山区撒播比较好,在播种过程中不能离农业种植区域太近,在播种过程中主要的播种方式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和散播等几种方式。

2.分殖造林法分殖造林法在造林过程中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造林方法。这种造林法主要是利用树木的根、茎等部位作为树苗进行造林。这种造林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经济,并且能够有效的保证种植的成活率。在种植的初期,只要合理的对其进行灌溉,基本上都能够保证树木的成活率。然而这种早林峰方式只适合那些相同树种进行造林,造林的树种比较单一。而从其他地方移植过来的树种成活率相对比较低,这这种问题也成为了分殖造林法比较大的缺陷。因此,我们在营林造林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掌握新的造林技术和方法,从而为营林造林提供全新的途径和方法。

3.植苗造林法除了上述的造林方法之外,还有植苗造林法,这种造林方式主要是将培育成活的树苗移植到种植的区域内,这种造林方法能够有效地保证树苗的成活率。在造林过程中,提前将培育好的树苗从培育的地区运输到造林的区域内。在运输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树苗的根部,树苗的根部应该保留一定的土壤快,并对其进行固定。这种造林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造林的效率,但是这种造林方式后期的抚育工作比较大,同时成本也比较高,在选择采用哪种造林方式时,应该综合考虑资金、人工和造林区域,从而选择合适的造林方法,切实提高林业资源。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文化;发展研究

1.林业的文化本质

林业的文化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的大部分森林是人类经营的结果,在本质上属于文化范畴,在经营过程中表现为拟人化的自然;和谐与健康的森林环境,“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祖先就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构木为巢”是森林孕育人类文明的真实写照。古代曾有一个以狩猎、采集为主的漫长历史时代,即在农耕社会以前存在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森林文化,森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二是林业同时具有产业和公益事业特征,两者共同构成了林业文化属性。考察林业文化,从经济学角度,林业是人类劳动的表现;从生态学角度,林业是人类对环境适应的表现。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林业都是人与森林产生联系的媒介。林业这一现代社会的概念,是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森林为对象的劳动内容、范围的极大扩展和劳动的组织性与社会性凸显的条件下产生的。劳动分工的细化导致诸多工种的产生,一个具有众多工种、分工技术和科学组织的庞大的以森林为主要对象的劳动和生产体系就这样产生了,我们称之为林业。这一体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代林业概念强调的是技术基础、科学组织和社会化生产,但究其本质依然是人类依托于森林的劳动集合。现代林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见林业除了具有经济和生态的属性以外, 还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属性。

2.我国林业实践的历程与文化缺维

我国的林业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20世纪50~60年代,伴随着大小兴安岭和西南原始林的开发,我国林业蓬勃发展。国外森林经理学的引进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其中所包含的永续利用森林的理念对我国林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并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永续利用的理念最初是从木材生产永续角度提出的。尽管如此,它依然包含了较为深刻的伦理内容。首先,要实现多层面的森林经理技术(法正林、自然林等),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林业区划和森林区划;其次,森林的永续利用是世世代代的持续利用,即代际公平。在环境问题和森林的生态价值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的年代,永续利用思想包含着这样的伦理意义对林业发展的贡献是及其巨大的。然而,这一理念并没有在林业实践中得以真正地实现。长期以来,林业处于低生产力水平的粗放经营状态,森林经营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剧增。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已被淡化了的森林永续利用的理念,难以应对社会巨大需求,加上人们对森林的价值、作用的认识欠缺,使森林成为了单一的生产资源,森林的生态价值、文化意义被彻底抛弃,林业被认为是单纯的企业。永续利用的理念也在实践的层面彻底消失了,只停留在林业大专院校的教科书中。这种状况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致使我国大部分天然林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大兴安岭的可采资源几近枯竭。

3.现代林业的三维发展与林业生态文化

3.1林业的三维发展

“一般认为林业既是一项经济产业又是一项社会事业,是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特殊行业”。大木头主义风行的时期,我国林业只有林业经济一维发展, 导致我国森林资源的极大破坏。最近,林业建设注重生态和经济两维发展,林业发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是两维发展依然是不稳定的, 是缺维的。这种缺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因此,林业必须有三维和谐发展,即经济、生态、文化三者不可或缺。这里利用立体坐标系对三维发展做一形象描述。产业是一维( x坐标),生态是二维(y坐标)文化是三维(z坐标),三者构成林业发展的三维立体坐标系。只有产业,是一维发展,显然是不健全的; 有了生态以后是二维发展,犹如平面而不是立体,依然不全面; 只有加入文化坐标以后,三维立体的林业协调发展才是和谐林业。

3.2林业生态文化

林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仅有产业和生态是不够的,林业也同样存在着《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所论及的技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可持续经营是一种重点从技术、经济角度上的经营技术体系,那么从文化角度上来经营森林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们相互结合,才能产生完美的科学经营系统”。显然,林业还应该有社会科学,即林业生态文化发展模式, 与技术模式、 生态模式和空间布局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了林业的和谐发展模式, 我们不妨称之为“ 现代林业发展的方程式” 。

3.3林业生态文化的意义与必要性

恩格斯曾经深刻地说明:“人类即使认识了自然规律,也只是具有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可能性, 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其必要前提是人类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社会规律,因为人类要做自然界的真正主人,其先决条件是做社会的真正主人。”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恩格斯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我们认为,林业生态文化最终目标就是要解决林业发展中的人的问题。林业生态文化是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矛盾的协调剂, 是林业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及林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催化剂。

林业生态文化的提出完善了林业发展的坐标系,为林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产业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是林业发展的标志, 文化是林业发展的保障。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林业和谐发展。

3.4林业生态文化的任务、目的

首先是确立林业发展方向,优先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其二是率先在全行业实行绿色政绩观和环境价值观,为全国生态建设树立表率。其三是重塑林业伦理和森林意识:加强对森林综合价值的再认识,倡导人对森林的伦理关怀;树立绿色家园意识和森林审美意识。其四是继承传统森林文化,发展林业生态文化。大力促进林业生态文化创作,创造健康、良好的林业文化氛围。其五是强化林业自身的人文关怀,提高林区人、林业劳动者的生活、文化水平。其六是改善林业的行业形象,提高行业地位。

4.结语

随着对林业本质认识的深入, 林业生态文化就必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保障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又可在产业调整发展中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论我国私有林的经营形式包括家庭经营、企业经营、合作组织经营三种。伴随着集体林权改革的推进,私有林的产权相对完善,家庭经营是主要经营形式,生产规模呈现出零星化的特点,私有林发展仍面临着交通不便、政策限制、资金缺乏、市场有限等问题的制约。私有林进一步发展需要产权流转的规范、补贴制度的运用、金融保险的支持和组织机构的服务等公共政策的支持。

集体林权改革的推进所引起的交易成本改变伴随着我国外在制度环境的不断成熟,我国私有林不断发展起来。但我国私有林发展的现状如何?将走向何处?政府能够为私有林发展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在此将通过横向上分析私有林的经营形式,纵向上分析私有林的经营水平和经营趋势,并结合私有林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分析,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些许努力。

1私有林发展水平及趋势

1.1私有林的经营形式

我国私有林发展主要是在集体林权改革中,通过对集体林权(林地使用权和林木产权)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联合经营、股份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拍卖出让经营、无偿划拨等多种形式发展起来的。也有部分是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等发展人工林的结果。因此,私有林主要是指在林地所有权归于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林农和私有经济组织对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不同程度地拥有的林业经营形式。根据经营主体和管理模式的差别,私有林的经营形式具体包括家庭经营、企业经营与合作组织经营三种。①家庭经营形式。包括一般家庭经营和家庭林场。在林业“三定”时,自留山按人口分,一般平均每人0.1~0.3hm,荒山荒地多的地方也有达1hm的。责任山按劳动力自愿承包,也有的地方把责任山平均划分到户经营。另外,在划分自留山、责任山到户经营的基础上,有些有经营头脑的人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扩大山林经营规模,并雇佣劳动力协助经营,从而出现了家庭林场或林业庄园等组织形式。②企业经营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一大批私营机构和个人开始投资开发林业资源,实行种养加、产供销结合,进行林农果畜产品生产与初加工、深加工相结合一条龙型的产业化经营,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拓宽了产品市场。在广东、福建、海南等气候条件好、林木生长快并具有较好的投资环境的沿海省区,外商投资林业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参与林业的主要活动是租赁林地营造速生丰产林和进行以林为主的综合开发经营。③合作组织经营形式。联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是两种发展程度不同的合作组织形式。联营经济是在家庭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是股份合作制经济的雏形,根据联合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联户经营、农户与林场联合经营、农户与其他事业单位联合经营三种具体形式。有些地方在联营经济的基础上出现了股份合作制组织:农户之间的合作经营、农户和村组合作开发经营、村组和林场的股份制组织;农户、村组、乡镇与国有林场、营林公司、木材公司的股份合作经营等是其主要形式。

1.2私有林的发展水平

我国私有林是在集体林权改革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私有产权的相对完善和生产规模的零星化。在集体林权改革的支持下,我国私有林产权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林权的登记和林权证的发放,私有林主对私有林产权的拥有更有保障。当前私有林产权内容体现在林农拥有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甚至在不改变林地使用方式的前提下,私有林主可以自由转让;私有林产权客体除了“四荒地”、自留山外,还包括大部分集体商品林。集体林权改革已为私有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权基础,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私有林经营中的林地权属问题相对较少,由于我国私有林主要是在集体林权改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私有林的初步经营形式几乎都是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呈现出零星化的特点,根据湖南省资料,家庭经营林地面积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3。据南方集体林区的调查,家庭承包经营占48%,自留山经营占29%,租赁经营占13%,股份合作经营占7%,乡村统~经营占2%,其他经营方式占1%。集体林区林农收入主要来源是经营林业,集体林权划分到户已把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据调查,3/4的林农认为经营林业大有前途,2/3的林农种林是为了获取经济收入,这更强化了私有林的家庭经营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占主导地位。私有林的家庭经营形式决定了当前私有林的功能主要是生产功能,调查中有95%以上的林农希望经营经济林与用材林。

1.3私有林的发展趋势

根据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方向和我国私有林发展现状,私有林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私有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私有林的功能由生产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变。私有林除了供应木材外,经济林和竹林占有很大~部分。一直以来,我国的木材进口量不断增加,以供应木材为主要功能的私有林在一定时期内仍需要在木材生产上有所作为。但随着我国林业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长单纯利用木材作用的不断减弱,作为第三产业和财富增长源泉作用的上升,生产木材的功能将向森林生态功能转变,私有林的主要用途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生产功能趋于下降,游憩等服务功能趋于上升。二是私有林经营规模的扩大,私有林的经营规模由分散小规模经营向集约大规模经营方向发展。由于林木资产经营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小规模经营的管理成本比大规模经营高,并且林木经营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分散的林农既不可能左右市场也难以获得信息,高交易成本的分散经营势必被低交易成本的规模经营所取代。可见,集约经营程度高、经济效益高、竞争力强的大规模私有林将得到很大的发展。况且集体林权改革的深入造就了大量分散的、缺乏竞争力的小规模私有林,在一定程度上为规模经营私有林的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在我国大规模私有林除了企业经营、大户经营之外,联户股份合作经营形式已初显生机和活力。

2私有林发展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林地使用权、林木产权的私有化,可以有效避免投资主体不清、利益关系模糊、所有者缺位、经营者缺乏激励等问题,提高了林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我国私有林的进一步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1当前存在的问题

集体林权改革后的初期阶段,由于私有林发展的起步阶段和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健全,私有林发展面临如下几大矛盾:①政府鼓励与政策法规不健全的矛盾。虽然全国各地出台了一些鼓励私有林发展的政策,但长期以来,我国个人及私营部门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国家政策及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尤其是林权流转的操作程序不规范。②基础设施投入大和资金不足的矛盾。林业生产过程中的种苗、防虫、施肥等投入本来就很高,而林道、林业防火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调查中70%以上私有林主经营林业的资金来源都是自有资金,私有林主大部分都是林区林农,生活水平低,更不要说有什么资本积累可以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投入资金短缺成了最主要的制约因素。③投资回收期长和资金信贷周期短的矛盾。林业生产的投资回收期一般在10年左右,有的甚至十几年数十年,由于私有林经营者尚未建立多少资信,商业性金融机构又不愿接受风险较大的林木、果木抵押和担保贷款,所以在经营初期很难得到所急需的贷款;即使得到贷款,资金成本也很高,期限短,还贷期限一般只有3个月,最长只有半年,短的只有10~15天。④林农经营私有林的积极性高与经营集约化程度低的矛盾。集体林权改革后,林农都认为经营私有林大有前途(湖北调研过程中有65%持此观点),然而,由于集体林地被碎化,私有林经营规模小,并且林农初涉林业经营领域,林农科技素质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⑤私有林经营者对林业经济效益的要求与采伐限额受限制的矛盾。集体林权改革以来,分山到户,林权归林农所有,山权不变的私有林面积在集体林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理论上讲,私有林经营者有权按市场需求采伐木材;但采伐限额制度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私自采伐林木(除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采伐林木必须凭证进行,这使林农缺乏自主经营和分配林业收益的权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农培育森林的积极性。

2.2潜在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林的进一步发展将面临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大户的垄断经营和小规模私有林主生产积极性降低。

私有林的规模化经营包括大户经营、企业经营、联户股份合作经营等方式。在开始阶段,私有林的规模化经营由于低交易成本可以大大提高林木生产的经济效益,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负面影响不明显。当规模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市场作用下,企业经营和大户经营容易导致垄断经营,降低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把外部成本转嫁给社会,对生态效益产生负效应;并且,林权的一次性买断使林业的经营权和收益权集中到经营大户手中,林农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仍旧失去相应的林权,社会效益也受到影响。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大部分林农从林地上剥离出来,进入城市或其他产业,他们对自己拥有的小规模私有林既不进行经营,也不转让或入股其他私有经济组织,而是作为一种资产储蓄,或者平时度假用。在某些发达国家,这种现象已经相对普遍,影响私有林的发展。:

篇4

我国的占地面积较为广阔,因此涉及多个温度带,例如:温带、热带、亚热带等,造成我国气候多样化,生物种类丰富的特点,因此我国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就忽略了对我国森林的保护,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味的乱砍乱伐,造成我国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的正常发展。现阶段,虽然我国认识到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需要恢复遭受破坏的森林资源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需要加大我国林业建设的力度与提高管理水平,在现阶段我国林业的基础上,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到了3300万hm2,但是迅速生长与丰产标准达标的面积却仅有213万hm2,而蓄积量水量在33.3m3/hm2,约占1/3世界平均水平。虽然每年都在大面积植树造林,但是成活与高产却一直是一个难题,严重影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营林造林的重要性

2.1水土保持的效果良好随着我国气候变化多端,水土流失日渐尖锐,很多区域中的植被覆盖率较低,遇到雨水的冲刷后,大量泥沙被冲入河中,极大的破坏了我国的田地,泥沙随着河水的流动而发生迁移,等到入海口位置,由于河床较高,泥沙被堵住,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入海口的河床由于泥沙的沉积不断的升高,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平衡,造成极大的损失。而营林造林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2.2满足人们的需求营林造林不仅能够保证我国林业的面积,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类提供有用的物质,减少噪音污染。例如马尾松不仅在我国建筑、家具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还能够获得松脂,在医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马尾松的根部与树干还可被用来进行茯苓等品种的培养,在我国长江流域中得到广泛的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2.3防风固沙随着我国植被破坏的日渐严重,沙尘暴在我国肆虐,严重影响我国的空气质量,破坏田园,如果以此速度发展下去的话,我国的城市势必会被风沙覆盖,成为废墟,而营林造林能够有效抵御风沙的侵袭,改善我国的空气质量,打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2.4产生经济效益营林造林不仅能够增加我国的绿化面积,而且能够产生很大的林业经济效益。实际上,林业资源的存在本身就具备很高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林木原材料的需求,满足人类正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还产生系列化的附加价值。例如观光、林产品以及旅游等,属于不可估量的一种财富。

2.5环境保护营林造林最大的作用就是净化空气,利用树木自身的光合作用,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释放氧气,满足人们维持生命体征的需求,减轻温室效应,同时又可以吸收人们生产生活排出的废弃,减少空气中的粉尘量。

3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营林造林工作

3.1做好种苗的育种工作营林造林是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营林造林中种苗生产工作又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且种苗的质量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情况,质量好的种苗才能保证树木的生长速度。因此要重视种苗的生产,通过科学技术进行种苗的生产。严把种苗选择的质量关,重视种苗的繁育速度。充分利用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种苗的繁育过程中,以解决我国种苗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可根据林业生长的需求,建设种苗繁育基地,保证种苗的质量与基地的规范化发展,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种苗。提高林业种苗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鼓励使用良种,可通过奖励措施提高人们选择良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大力发展森林后备资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视天然林的保护工程,以保护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从而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天然林的砍伐,以对我国木材的产量进行调整,同时,加大营林造林的力度,以全面保护我国天然林,可采取封山育林等方式,来实现保护天然林的目的。

3.3改革林业体制,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对我国目前的林业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添加新的动力。在林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制度,改变我国粗放经营的林业方式,可根据林业的作用分为两大类:公益林与商品林,公益林主要是针对我国的社会服务与生态服务,是由我国政府负责,并依靠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建设,实施经营责任制,凡是属于公益林范围的森林资源,政府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给予经营者合理的补偿,而经营者也放弃公益林的经济效益收益权与经营自,若不按照规定要求执行的话,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商品林范畴中的森林资源主要是为市场提供所需的木材与林产品,通过现代化手段,提高森林的生长速度,政府需适当的放宽政策,满足市场需求,采取自主经营模式,最终目标是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快速发展。

3.4明确营林造林工作中重点林业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需要做好日常的营林造林工作,以推动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只有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才能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林业质量管理的意识,改变我国陈旧落后的重造林轻管理理念,好的林业质量才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提高林业质量管理的力度,做好日常监督工作,从而保证营林造林的质量,根据本区域中林业发展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并建立详细的档案。

3.5增加营林造林的资金成本投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营林造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视林业的发展,并增加了资金成本的投入,我国各地中出现了很多重点项目,例如长江防护林、西北防护林等,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机遇。在充分利用国家拨款的同时,积极鼓励全社会参与生产建设,并为其提供优惠的政策,扩大林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6改善营林造林经营方式集约型经营方式是保证我国营林造林质量的主要手段,因此要改善粗放经营方式,使用集约型经济方式,彻底改变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使用机械整地、化学控草等方式,实施耕带整地造林方式。可在营林造林的过程中,增加抚育间伐、修枝整形以及配方施肥等操作,做好森林资源的定向培育,提高营林造林的产量与质量。通过林下利用与复层林经营的方式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篇5

一、我国林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林业对保险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

林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其对保险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林木在漫长的生产周期里,既易受到火、风、雪、水、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袭击,又易遭到乱砍乱伐、毁林开荒等人为破坏。据统计,2004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13466起,比2003年增长28.7%,其中:森林火警、一般森林火灾分别为6894起和6531起,分别比2003年增长23.5%和34.4%;重大火灾38起,比2003年增长171.4%;特大森林火灾3起,比2003年增长57.1%。森林火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人员伤亡看,公伤亡252人,比2003年增加110人,全国扑救森林火灾共出动179.92万个人工日,比2003年增长1.1%;出动车辆11.67万辆次,出动飞机575架次,共投入扑救森林火灾经费13278.5万元。此外,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也很严重,2004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945万公顷,比2003年增长6.3%,其中:森林虫害744万公顷,比2003年增长3.6%,病害76万公顷,与2003年基本持平;鼠(兔)害125万公顷,比2003年增长32.3%,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和荒漠植被病虫发生152万公顷,有害植物45万公顷。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林业自身具有巨大的风险性,且有增大的趋势。如此大的林业灾害给林业发展造成的巨大损失是林业经营无法承受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对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依靠国家补偿,林业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和各种灾害的预防、救灾、恢复等责任均由国家承担,团也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林业生产市场化后,这些风险责任转移到林业经营者身上,而林业生产流通规模小、分散化的个体林农承担风险的能力很弱。要增强林业风险抵御能力,降低林业投资的风险,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并能在损失后给予必要的补偿,这就离不开林业保险的支持。

(二)林业保险发展滞后子林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林业保险出现较早,但发展十分缓慢。早在1982年就开始了森林保险和森林灾害共济方面的研究,从1984年开始森林保险试点,其后几年发展比较顺利,至1988年已经有劝多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开办了森林保险,承保面积达133多万公顷。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森林保险却一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业务萎缩的现象。随着林业市场经济的到来,林业保险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一些较为注重效益的商品林。林业保险研究一直进行着,当前我国林业保险有四种类型:一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主办、林业部门业务,如广西的桂林、湖南的会同等地;二是林业部门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共保,如福建的邵武;三是林业部门自保,如辽宁的本溪;四是农村林木保险合作组织自保,如四川、山东。

目前我国林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林农的收入偏低、保险意识薄弱,投保率过低。他们觉得保险增加了其经济负担,不愿保险,因而林业保险的需求有限;而保险从业人员少,没有合适的林业保险机构,主要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且保险险种单一,造成林业保险承保率低。以福建省南平市为例,近3年来其森林保费收入年均减少21%,2004年该地区森林保险保费收入19万元,比上年减少42%,承保面积0.93万公顷,不到南平市所有林地面积的0.5%。另一方面,林业保险经营效率较差,亏损严重,供给主体严重不足。由于承保面小必然带来风险的相对集中,导致森林保险者经营风险集中,保险企业赔付率高。福建省南平市2004年其森林保险赔付率高达796%,近3年的平均赔付率也达176%,造成林业保险业务经营效益差,亏损严重。这就使得保险公司提高保险费率或限制责任范围,从而加大了投保人的经济负担,抑制了投保需求,进一步限制了承保面的扩大,形成恶性循环,我国的林业保险一直处于这样一种“两难困境”。由于林业保险经营效益低下,亏损严重,国内的商业保险都不轻易进入林业领域。目前,国内市场上就只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开办森林保险业务,且业务量在急剧萎缩。这种现状可总结为“三高三低”。即高风险、高费率、高赔付和低保障、低覆盖、低投入。

总之,林业保险发展呈现出一种矛盾状态。即林业本身存在巨大的保险需求与林业经营者投保率低下矛盾;林业保险公司的林业保险业务市场巨大与其承保率低下矛盾;发展林业保险意义重大与林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矛盾。

二、当前我国林业保险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一)林业保险供需双向不足

1.投保人收入低下,保险意识薄弱

林业本身的高风险性,决定了林业发展对保险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然而,林业经营者在林业经营过程中对林业保险需求不足,投保率低下,存在这一矛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营林者的收益低下,森林投保增加了林农经济负担,他们心存侥幸,缺乏对保险的认识,认为投保是乱收费,不愿意投保。二是,营林者的保险意识薄弱。虽然林业保险对林业生产尤其是木材资源培育的积极作用已为政府、营林者所认可,在经济较发达的林区,已被一部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林农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更多的林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林区,森林保险的意义还没有为林农所接受。

2.经营效益低下,供给严重不足

林业保险公司有着巨大的潜在林业保险市场,而林业保险公司没有积极地开拓这个市场,增加林业保险供给,相反表现出林业保险供给不足,这一矛盾主要原因在于林业保险的特殊性;因其与商业保险不同,使林业保险公司效益低下。一方面,保险的数理原理是概率论中的大数原理,有大量的风险保单才能够分散风险。而林业本身是个高风险的产业,又加之承保面小,这就使得林业保险公司的风险相对集中,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必然高。另一方面,大部分林农生产规模小,保险标的分散,保险公司经营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风险管理的难度大,导致经营林业保险的成本高于一般的保险,森林保险的经营收益就相应低于其他保险。最后,支持林业保险的相关政策法规和相关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林业保险公司技术有待提高,赔付率有待优化等问题,使得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业不愿意从事收益低甚至亏损的林业保险,导致林业保险的供给不足。

(二)林权制度不完善制约林业保险发展

林业保险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林权不清,林业产权人的权、责、利界定模糊,这种制度上的弊端更加阻碍了林业保险业务的开展。一方面林区的产权主体不明,往往签保险合同找不到对象。国有林原则上属于国家,但实际经营者是当地的林业主管部门,如果大面积的投保,权利与义务的实体都难以界定,例如,大兴安岭是国有林区,其实际经营者是黑龙江森林工业局,由于现在林区内天然林禁伐,该局经济困难,根本就无力支付保费。另一方面,产权不明使得一些林业部门根本就没有森林投保的意识,责任相互推诿。因此,林业产权不明,从保险的投保和承保两个方面阻碍着林业保险的发展。

(三)林业保险政策不明,法律法规不健全回

森林保险业务带有明显的公益性,其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立法保护、政策支持和各项措施的配套建设。然而;我国森林保险到底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是单独成立农业保险公司,还是由商业保险公司兼营?是由政府参与实行补贴,还是由保险公司自负盈亏?这些政策方向多年来一直有人提出看法,但到如今,仍没有得到解决。林业的弱质性和保险公司的盈利性,使得两者完善结合较困难,需要政府的介入,那么,政府是直接补贴还是间接支持以及以何种方式支持等政策并不明朗,这不利于保险业务的开展。此外,我国森林保险缺乏法律规范,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森林保险的法律法规,对森林保险的性质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森林保险的组织机构、业务经营方式和会计核算制度等都按照《保险法》中对商业保险的规范来实施,森林保险始终被包容在商业性保险体制中,但由于林业保险的特殊性,其和商业保险有着很大的差别,使之难以完全取得自身发展的业务空间。

(四)林业竞争力薄弱、林业保险技术不高

林业的弱质性及林业保险技术的薄弱不利于林业保险发展。一方面林业先天的弱质性对投保者采说,其营林收益低下,高额的保费使得部分营林无法承担,即使能够承受,由于收益低,保费占收益的比例较大,使得林农不愿投保,从而抑制林业保险的市场需求。对保险公司而言,林业市场竞争性弱,盈利能力低下,风险高,导致其赔付率高,经营成本高,开办林业保险比其他保险的收益率低,甚至出现亏损。另一方面林业保险技术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价值(涉及森林面、年龄、投入标准、当地市场价格等因素)和赔付率这两个森林保险的核心内容至今还没有科学的计量、测算模式,这阻碍林业保险险种的拓展以及实际保险业务的运作。

三、加快发展林业保险的对策

(一)加大林业保险投入

应从供需两方面加大对林业保险的投入,提高林业投保者、承保者的积极性。

1.提高林业保险意识、加大投保补偿,刺激林业保险需求。一方面要对林业经营者普及林业保险知识,加强林业保险意识,鼓励其积极投保;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实行林业保险的补偿机制,对营林者投入的保费按一定的比例给予补贴,补贴的形式可以多样,依据林农的需要,可以直接补贴资金,也可以是营林投资品、技术指导、税收优惠等方式。以此减轻林农的经济负担,使其从林业保险中获益,从而意识到林业保险的意义,提高投保的积极性。

2.提高保险公司的林保收益,促进其进行林业保险供给的积极性。政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促进保险公司林业保险的供给:一方面对于大型的林场,由于其风险巨大;保险公司对其风险的承受能力有限。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巨险证券化的措施来分散风险。做法是(图1)保险公司发行巨险证券,让全社会来分担林业的风险。当投保的林业遭受巨大的风险时,保险公司可以用保费和巨险证券融到的资金对林业灾害进行补偿,此时巨险证券的投资者就失去了其本金及利息;当投保的林业没有发生灾害时,巨险证券投资者和保险公司共同受益。这样既可以承担巨额的风险,又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对保险公司直接进行资金补贴,也可以通过出台林业保险相关的优惠政策来间接支持保险公司,如政府可以减免保险公司开办林业保险所得收益的税费,从而激发保险公司开办林业保险的积极性。

(二)完善我国的林权制度

完善的林权制度能促进林业保险业务的开展。林业保险牵涉到林业产权关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林权制度,建立明晰的林业产权关系,是林业保险业务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加快林权改革,建立明晰的林权结构体系以及规范林业产权流转体系,使得林业产权主体明确,林业经营者的权、责、利对等,这样使得林业保险的主体明晰,且投保的责任和利益关系明确,能有效促进营林者的投保积极性。

(三)加强林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建设

积极出台林业保险相关政策,加强林业保险的法制.建设,是加快发展林业保险的保障。当前,我国开办林业保险的仅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其实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专门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这样可以简化操作,提高效率,也便于政府出台林业保险相关政策。此外,林业保险的实施还需要法律作保证,有关森林保险方面的专门法律当前还很少,有些甚至是一片空白,而且部分林业法律滞后于林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加快林业保险方面的立法,部分法律要依据新形势的需要修改,为林业保险发展和运·行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四)加强林业和保险业的自身建设

1.加强林业自身的建设,提高其盈利能力

加强林业自身的建设是促进林业保险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林业的弱质性制约了林业与保险业亲密接触。因此,要加快林业保险的发展,首先要加快林业自身的发展,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使其对保险有吸引力。

2.加强保险业自身的建设,提高林业保险的技术能力

保险公司的林业保险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成本和收益,提高林业保险公司的林业保险技术,有利于促进林业和保险业的结合。要加强保险公司在开办林业保险的技术能力,可以从3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林业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林业保险研究者和保险业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探索和创新最适合我国林业建设的保险;二是,通过现实林业建设的调查研究,提高林业资源价值评估的水平,科学合理地评估林业资源的价值,采用合理的林业保险赔付率,使得林业保险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最后,要依据市场的需要,开拓多元化的保险险种,使林业保险灵活化经营,提高其经营效益。

篇6

我国目前的林业技术创新经费一般都是来自科研机构和地方组织,财政的来源不稳定,科研经费的不足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林业技术创新难以得到发展,脱离了当前社会经济体制的需求,导致林业发展困难。我国林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非常低下,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缺乏专业的科技研究人员,一些精于高新技术研发与管理经营的高端人才更是极度匮乏,再加上产业链的结构单一,使得林业技术创新产品很难成为实际收益。

2加强技术创新是促进林业发展的根本措施

2.1优化产业结构,健全技术创新机制

想要加强林业的技术创新,首先便要拓宽林业的资金来源渠道,结合政府的投入和科研机构的投资,以贷款、风险投资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解决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林业应该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全面增加林业技术创新的人才投入力度,积极参加国家建设项目,实施林业产业技术创新合作活动,提升林业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广泛推广大户经营、股份合作、专业合作社、公司加农户,多种经营模式。

2.2加强林业创新技术研发

林业技术加强创新技术研发可以有效利用当前资源,建立开放、合作的良性技术创新机制,提高创新技术成果的经济转化率,加快林业技术的更新换代,给林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创建一个良好氛围。林业的技术创新应该以创新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为主,通过改变以往落后的模式和技术共同改革,研发新型林业高新技术产品,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技术创新体系。

2.3加强林业技术创新人才储备

对于任何部门来说,人才的多少和质量都决定着该部门发展的速度与好坏,林业想要跟上现代经济发展脚步,便需要大量的林业科技创新人才,给林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加速林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林业要优化技术创新人才的组织结构,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促使其知识技能能够加速林业的发展,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速度。林业技术创新的另一个有效途径便是强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对林业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和技术方面的全面教育,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林业部门对教育应该拥有足够的认识,将人才的培养当成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推动技术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快速提高,为林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足够的人才保障。

3结语

篇7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篇8

1.1强烈的市场需求造成了林业资源的匮乏

随着我国各方面的高速发展,林业产品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及其一些类似行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可以说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我国虽然说是幅员辽阔,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采挖,逐渐变为一个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森林面积在不断地减小,而且分布极其不均匀;木材的质量也变得差了许多,群落结构不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出现大面积的病虫害;树木的生长状况不好,不能被很好的利用,产量极低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林场出的木材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这就不能最大程度的履行森林对于人们所应该履行的义务而这种现象的后果就是,许多与林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滞后,也降低了林业市场的竞争能力。

1.2一些地方绿地利用率低

绿化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这几年各个地方绿化程度不断增加[1],但是仍有许多地方的绿地利用率相对较低,首先是现如今许多城市修建雕塑广场,只是单纯的为了某些官员的政绩上添上一笔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还有就是城镇绿地的结构极其不合理,没有做到乔灌草相结合,更有甚者盲目崇拜外国,引种外国的可观赏性花草,造成物种入侵,许多地方呈现出草坪多但是乔灌木少的情况,生态效益就会变得很低。还有就是一些路边树选种不适合的现象,根本没有调查清楚,栽种较为盲目,不仅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而且还大大的降低了生态效益。

1.3林业资源缺乏保护力度

现我国破坏林业资源的现象仍然是随处可见,林业资源设置好就不管了,这样如果没有后期的检查跟保养,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些树木因为各种原因死亡,损失掉了林业资源,还有就是随着现在木材价格的上涨,所以一些人为破坏林业资源的现象也在增多,一些不法分子砍伐树木进行交易,取得不法利益,还有就是一些天灾的出现,一些地方因为二氧化硫污染下起了酸雨,这样会严重损害树木的结构,会给一些树木造成伤害,加大林业资源的匮乏,但还有就是现在我们对一些林业资源的保养力度严重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树木的衰老,剪短了它的寿命。

2针对造林更新技术与林业发展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加大造林更新的投入

加大造林更新的投入目的是为了生产出更多的林业资源来满足市场的需求[2],并且带动林业的发展,要生产出更多的林业资源首先要选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然后就是要对林业进行一个统一的管理,要进行合理的密植,要让每个树苗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阳光来进行生长,还有就是注意后来的病虫害危害,要进行防护和定时的检查,让树木健康的生长,还有对一些生长力比较弱的幼苗进行更大力度的保护,对一些年幼的小苗也要定时的提供营养,给他们输送营养成分,保持他们的生命力,只有让每个树木都健康的生长,才能生产出更多的林业资源。

2.2加大绿色利用率

绿化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在做城市绿化的时候不能只是铺上草坪那些盲目跟随,我们还要在草坪上种一些树木,要让各方面协调起来,有草有树,对于树木的选择上,我们尽可能的选择一些发育比较茂盛的树木,这样的树成长起来才会产生大范围的遮阴面积,可以在夏天给人们创造出更多的休息环境,让人们舒服的度过夏天,还有就是树木在路边种植是一定要选育好品种,比如什么书适合做行道树,什么树适合做园路树,这些选择一定要认真,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会在城市里面看到更多的树木,才会提高绿色利用率。

2.3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护

力度对于现在一些林业资源的损坏现象[3],我们必须要加大检查力度来帮助林业资源尽量的维持好原有的状态,对一些破坏明显的地方要安装摄像头,并且如果抓到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一定要处于相应的罚款和一些处分,要做到严厉打击这种行为,还有就是要加大对林业资源的保养力度,一定要定时的对林业资源进行保养,这样可以延长一些树木寿命,也一定程度上保证它的活力,如果可以的话要大力宣传林业资源的宣语,让保护林业资源的理念深深的留在人们的心中,只有人们做到保护好林业资源,林业资源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帮人们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环境。

3结语

篇9

一、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管理难,远不如抓其他行业见效快,容易“吹糠见米”出政绩,有些地方对发展林业有畏难情绪。有的只看到林业的直接效益,而忽视林业放大效应,对林业所蕴含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视而不见,大搞掠夺式经营。有的盲目乐观,远看绿油油就行,不顾近看水土流现实,看不到发展林业的紧迫性,缺少抓林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认为林业生产只是林业部门的事,看不到林业的社会属性,兴办林业的积极性不高。

2、产业体系欠发达,资源开发水平不高。一是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组织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林产品基本上未进行深层次开发,实行的是木材卖“方”,楠竹卖“根”、杜仲卖“斤”的原始经营方式,把资源增值的潜力拱手让给了别人。二是市场开拓不力,销路不畅。如水果大路品种较多,名特稀果品、错季果品、优种杂果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加之对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力度不够,更新换代意识不强,造成品种档次低、质量差、名牌少,缺少特色,市场竞争力弱。三是资源结构不合理,林种、树种结构单一。全县优质用材林资源少,长期以来都是松、杉一统天下,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和高效经济林比重偏小,枫、杨、桤木等速生品种较少。果树中柑桔比例偏大,优种板栗、核桃等干果比例偏小,柑桔中大路品种较多,名特稀果品、错季果品、优种杂果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进展缓慢,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难,林分结构不够合理。林业发展的核心是可持续利用,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由于我县乡镇财源普遍偏窄,林木就成为乡村两级最主要的“金库”,近几年,乡村修路、改电、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马较多,很多行政村把不该砍,不能砍的林木变现用作项目配套资金,但在大量砍树的同时,又不重视造林,结果有林地变疏林地,疏林地变残林地,残林地变荒山,人为地斩断了林业可持续发展链条,导致林分质量下降。

二、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途径

1、优先发展速生丰产林。通过定向培育,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推广杨、桤、枫等速生树种,建立大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缩短木材生产周期。推广林果、林菜、林菌、林牧等多种间作形式,以短养长,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利用三年的时间,在零阳镇、零溪、江垭等地发展2万亩林牧型速生丰产林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建设以澧水、零溪河、环黄石水库等河堤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带。

2、稳步发展名特经济林。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名、特、优、新果品和时令果品以及错季果品。一是调整树种结构,稳定柑桔、梨、桃、李等果树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沙糖柑、葡萄、板栗、核桃、樱桃等优质小水果、干杂果品种面积。二是调整品种结构,压缩中熟品种,增加早、晚熟品种比例。同时推广增产、增效新技术,提高果品品质。三是不断优化布局。按照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立足现有规模优势,将果树在高产区集中发展,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重点抓好以零溪、江垭、苗市等乡镇为主柑桔基地和金坪、岩泊渡、朝阳优质杂果基地的示范建设,通过抓典型、建精品、树样板,促进果品生产上档次。

3、加速发展苗木花卉业。把苗木花卉生产作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抓好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扩大速生常绿灌木生产规模,促进花卉多元化发展。以国有林场、苗圃为依托,积极培植一批苗木花卉生产专业村、专业户,发展一批“苗木大乡”、“苗木大镇”。鼓励五雷山、万福温泉、江垭温泉周边区域和有条件的乡镇、村把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与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结合起来,尝试开展“农家乐”经营活动,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模式。

4、大力扶持林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是延长林业产业化链条、增加林木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要通过限小扶大、扶优汰劣,推进林产品加工业向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方向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开发拼板加工、高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工艺品、木浆、家具、果品贮藏、果汁果脯等多种产品,逐步形成以零阳镇为中心的木材加工和果蔬加工基地。规划建设全县木材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木材销售专业村、专业户,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林产品市场为依托,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衔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明显的现代林业产业。

三、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建议

1、提高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周边不少县市区面向市场积极调整结构,拓宽了市场,带动了产业发展。如常德鼎城区石板滩镇将花卉种苗作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以调整为主线,把规模调大、结构调优、品种调新、档次调高,建成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苗木生产基地,还有石门的柑桔产业,通过结构调整,不断做大做强。时不我待,我县要选准市场方向进行结构调整,运用产业化手段把林业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2、面向市场需求调整结构求发展。一是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通过市场引导,来上项目、办企业、搞新产品开发和调整产品结构。二是认真研究市场。准确定位,有针对性的制定竞争策略和措施,避免出现无序生产和盲目投资。三是大力开拓市场。实行名牌战略,不断提高林业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流通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产品促销、展评活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3、以龙头带动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让龙头企业多起来。选择一些有市场、技术有保证的新项目,及时立项,以项目为载体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大力扶持、加强管理,让龙头企业强起来。资金扶持要多向龙头企业倾斜,提高龙头企业适应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办好林果产业协会,提高林农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建立林业开发新机制,大力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采取“基地+农户”、“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摊”为核心的利益调节机制。

篇10

1.1价值理论因素

自从商品经济得以发展以后,在人们的头脑中,商品交换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利益主要的途径,林业产品交换也受到了广大林农的追捧。在人们的观念中,林业产品一直都是一般商品,而对于土壤、水等生态资源,无人问津。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生态资源用之不竭和取之不尽,在实施生产活动或生活活动中,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1.2技术因素

林业技术滞后是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林业资源地域性很强,地形复杂,一项林业技术不可能所有地区均适宜,正因如此,在推广林业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则。同时,保密性比较差,这是由生物生产所具有的自我繁殖性所决定的。此外,风险也比较大,林业生产过于依赖气候变化,一旦发生灾害性气候,会对林业造成巨大损失和风险。最后,林业技术的推广力度比较弱,林业产品综合防治技术少,再加上大多数林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同样为提升林业生产率造成了阻碍。

1.3生态意识因素

虽然垫江县人口的文化素质比较高,但其缺乏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采的意识,导致人们生态意识比较弱。在传统的农业发展中,人们仅仅考虑对现存资源进行开发,还致力于现存资源高效和高产中,而忽略了对林业资源的适度使用和保护,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土壤流失、环境破坏等问题频发。

2促进垫江县林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建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

政策是盾,法律体系是矛,需要相互完善,矛与盾是不可分离的,二者既相互制约,又地位平等。法律具有强制性特征,能够有效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而强制性特征促使森林发展具备持续性这一特性。目前,我国森林律法体系尚不完全,使得保护森林资源涉及问题较多。在这样的形势下,要求我们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森林资源的法律和政策问题。第一,对森林资源的作用进行明确和充分认识,将公益性作为立法出发点,充分认知保护森林的生态性;第二,重新划定犯罪行为认定标准,作出统一规划,以刑法等级为情节划分标准,分为“严重”、“较严重”等,具体表述需要以森林受损的数量大小为依据;第三,清楚、明确地划分法律责任,保证责任可以落实到位。经济法、行政法以及刑事法等都对森林违法有明确责任规定。以便于各部门能够有效落实部门法律,杜绝出现重复处罚现象。

2.2做好森林资源防火工作

森林能够有效调节气候,而在我们进行森林资源保护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就是火灾,如何保护好森林资源,做好防火工作是关键。首先,需要得到基层领导的认同与重视,划分清楚各部门所负责任。基层领导的优势在于十分熟悉本地区森林分布区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作出有效应急方案并加以实施。成立防火小组,落实防火的相关准备工作,比如防火保障工作,后勤部门所有人员要共同努力。其次,重在宣传。森林防火是根本,做好宣传是核心。宣传工作做得好,对于森林防火的实施起到很大的作用。宣传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林区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电视、电影等渠道播放宣传材料。最后,宣传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处处可见,制作明显的标语,有吸引力的横幅,见缝插针,针对火灾频发地区,要常年监控。此外,必须要做好监督工作,将定期检查情况落实到位,这是做好防火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