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挂职锻炼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05:0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保挂职锻炼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保挂职锻炼总结

篇1

关于挂职收获我个人总结如下几点:

1、主动适应,全身心投入挂职锻炼工作。初到社区工作

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对象都相对陌

生,为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和适应工作,首先从思想上把自己置身于社区,以能为社区做一些工作感到无

比光荣,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数多月来,服从社区的安排,认真履行办公室副主任职责,严格按照作息

时间上下班,尊重社区领导,团结单位同事。

2、自觉学习,努力做好挂职锻炼工作。社区作为区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为了

更好做好办公室工作要主动查阅有关资料、文件,坚持多听、多看、多学、多记、多想,做到边学习、

边交流、边思考。坚持有空就多问多学,熟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学了解社区现在及今后工作方向。在

做好办公室业务工作时,注意将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对照自己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坚持

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在对照分析时,结合乡镇工作实际,做深度思考,从中借鉴区级部门优良的管理

经验,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

3、锻炼自我,架起沟通的桥梁。挂职锻炼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难忘的工作经历。挂职作为一种

特殊身份不能忘记自己代表的不只是自己的形象,更是单位党委

、政府的形象,身负着组织的使命、厚

望和期待。要加强与社区干部的交流,始终报着学习的态度,虚心向他们学习,加强和他们沟通,诚心

和他们交朋友,并且要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和友谊。同时借挂职锻炼的机会搭建起我院与社区的沟通、发

展、友谊的桥梁,积极向他们介绍我院青年志愿者的基本情况,宣传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以便他们在今

后的工作中给予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帮助。

七年的挂职锻炼工作,通过学习了解和亲身体会,我们的志愿者感受到了收获,既解放了思想,开阔了

眼界,也认识到了差距和不足,增加了工作压力和动力。感受之余,更多地是思考,如何进一步做好后

面的工作,一年期满后自己将会有什么进步,如何向组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因此下一阶段我应做好以

下工作:

进一步了解社区目前的情况及环保工作特点,不断做好所承担的工作。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

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更加主动的学习。积极做好社区活动办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

动,通过学习和工作的开展,争取得到环保局领导和同事们对我各方面的认可。

继续加强与环保局干部职工沟通交流,建立深厚的感情,同时要将在环保局挂职锻炼的情况及时汇报给

组织,以便他们掌握我挂职锻炼工作的情况。

篇2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局人才工作总结

根据市___淮组字〔__年〕___文件精神,我们对贯彻落实《___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__关于加强人才工作__决定》、《___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__关于大力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的实施意见》和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局重视人才工作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认真领__文件及会议精神,提高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自__年以来,局党组多次召开会议传达和学习上级指示精神,对重要内容联系我局实际进行了座谈讨论,强化领导层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学习探讨,使党组一班人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到市委、市__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批示体现了“___”重要思想,适应新时期中央对干部选拨任用工作和人才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对加强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和我局人才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加强___领导,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局党组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注重完善人才教育培训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根据《决定》及《实施意见》的要求,将人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人才工作领导责任制、党政“___”亲自抓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局办公室及各科、室、站、所的主要负责同志在搞好本单位人才建设的同时,注重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局人才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加大经费投入,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我局把干部培训、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作为加大人才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加大财力投入,提___部及人才教育培训经费在局整体效能建设中的比重。认真谋划、突出重点,把有限的资金花在最紧要的岗位、最需要培养的同志身上,以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支持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各类自学、自考,所需费用采取局、单位多承担个人少分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解决,实现人才教育培训投资的多元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健全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一是创新选人机制,在体现干___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的同时,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需求,拓展选拨范围和渠道,通过民主推荐、民意测评的方式,公开推荐、测评、考察、公示结果,以提高选拨工作的透明度和选拨质量。二是创新用人机制,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注重干部的政治素质,努力将实践“___”重要思想、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才选用到局中层领导工作岗位上,辅以轮职轮岗,使他们得到全面锻练、增长才干。通过对选人用人两个主要环节的正确把握,进一步增强了我局人才队伍的生机与活动。

(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环保事业中的带动作用。

局党组一班人能从人才工作的大局出发,珍爱人才、尊重人才,想方设法地为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是找路子,支持他们参加有益的学术交流,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指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施展才华,经受磨练。二是压担子,让人才们独立承担环保课题研究、项目推广、科技应用等来提升其素质和能力。三是重关怀。热情关心人才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加强沟通交流,积极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为发挥各类人才的带动作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我局人才队伍现状及未来需求(二)现阶段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状况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局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较强,管理、技术骨干作用的发挥状况良好。在政治理论素质、领导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应对复杂情况驾驭全局及开拓创新能力上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知识、文化和专业结构趋于合理并逐步得到完善,基本上适应现时期环保工作的要求。

(三)人才需求趋势。

在今后一段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环保产业的不断向前迈进,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将日趋紧迫。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我们不难判断,人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学历的高层次化及环保产业的特殊化人才需求将成为主要趋势。在环保类专业的紧缺人才建设上需下大力气进行培养和引进。

三、我局在人才工作中的几点做法:在认真落实市委、市__关于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实施意见》的基础上,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有益尝试。

__年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人力资源部绩效科工作总结

人力资源部实习工作总结

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人力资源部新员工工作总结

社联人力资源工作总结

社联人力资源部门工作总结

人力资源工作总结

(一)局党组重视人才工作,全局干部职工关心人才工作。

领导的重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局本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着力抓好人才环境建设,总是把最优秀的人才充实到最重要的工作岗位上来,总是把最好的办公设备给优秀人才使用,并在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各种待遇上得到体现。人才工作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教育、关心、帮助各类人才在我局已形成共识并深入人心,全局上下为人才创造机会、舞台的良好风气已渐形成。

(二)加强对人才的关心,重视对各类人才的作风养成。

在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工作上为其创造良好条件,业务上加强指导帮助,尊重并承认他们的劳动成果,使之能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加强对人才队伍的思想作风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理论素养,注重培养其爱岗敬业、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严谨细致、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

(三)本着对人才成长负责的态度,搞好人才培养、推荐和使用。

一是积极___培训。在与安徽农大、市___局人才中心联合办班中,我局有___余位同志通过考核获得专科文凭。二是鼓励参加各类函授和自学成才。目前尚有___人报读研究生。___多人参加不同专业的自考与函授。三是搞好人才举荐,局属人员中已有多名同志被交流任用,郜洪文,先被安大选用,后被___大学留用;方向民,现任___市东市区副区长。在全市招考副局级干部中,我局有___人入围。此外,在市内其它部门及省环保局的各类人才选拔中,只要条件符合,我们都积极推荐,扶上马,送一程,污控科科长刘严现在省局挂职锻炼。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的培养渠道不够顺畅,原因是公众环保意识不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以致目前报考环保类专业的人数相对较少,使可引进的专门人才随之偏少;受体制及专业限制,环保人才的交流渠道仍不够通畅。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努力增强全社会的环保观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号召和鼓励广大高中毕业生积极报考环保类专业,投入到环保事业中来,以扩充环保人才资源。

(二)围绕今后我市跨越式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着力培养环保系统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三)进一步推进选人用人机制和干___伍的“四化”建设,把优秀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建立环保后备人才管理制度;

围绕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吸引重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和研究生到我局建功立业。同时立足现有人才,为年轻干部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和条件,努力形成竞争向上的良好局面,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环保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___年___月二十四日

__年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

人力资源部绩效科工作总结

人力资源部实习工作总结

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人力资源部新员工工作总结

社联人力资源工作总结

社联人力资源部门工作总结

人力资源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技能大赛 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

一、技能大赛指明了专业设置的方向

职业院校的发展一直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其专业设置必须紧贴市场需求。技能大赛紧扣社会人才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大赛竞赛的项目是在进行调查、分析,听取各行业、企业部门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基础上充分论证而设置的,在比赛项目设置上更加贴近市场,紧扣市场需求的专业领域,突出实用性,一些市场急需的专业成为比赛项目。

二、技能大赛改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大赛围绕职业能力的评价确定竞赛内容,按职业岗位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策划竞赛项目,竞赛设定的工作任务就是典型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突破单一学科的传统,推出跨学科综合设计的制作项目。如《单片机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竞赛项目就涉及到传感器技术、单片机程序设计、气压控制系统,电机原理与驱动等相关内容;《现代办公设备维修》竞赛项目就涉及到光学、机械学、电子学、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等。这要求在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各学科知识间的交叉和融合,设计多门课程交叉知识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果断摒弃过时陈旧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推理知识,大胆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内容,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讲什么,需要多少就讲多少,并以实用为度从而突出实践性。

三、技能大赛改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革

技能大赛的考核方式是按职业岗位评价方式对参赛选手的竞赛成绩进行评定,并按工作任务中的各知识与技能评价点指定评分细则。这引领了职业教育“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形成了“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共识。因此要求各职业院校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提倡一种能力本位,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引导下,激发学生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知识掌握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位置由传统的主角变为学习的辅导者,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各种行为能力也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实际案例作为被剖析的对象,在教师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四、技能大赛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校之本,在职业院校更是如此。教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也是参加技能大赛的关键。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要想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才,除了自己应具备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外,还必需至少具有一种高技能。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多数内容和要求具有涉及范围广、难度大及超出正常教学要求等特点,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全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全方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实践证明,凡是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必然有一只技术过硬的教师团队做支撑。因此专业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如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有针对性地参加短期培训、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并直接参与实践性环节的指导等等。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一方面是锻炼了学生,更重要的是指导老师在此过程中开拓了视野, 积累了更多的实战经验, 提高了实验教学及综合技能水平。

五、技能大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4

生态城镇建设在当今世界方兴未艾,是指以“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小城镇达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的运行状态,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促进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今年,在大连西岗区建设局挂职锻炼了三个月,进一步增长了见识。大连是一个沿海发达城市,不仅市区环境优美,而且生态小城镇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果。城镇建设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绿色经济发达。城市与乡村旅游景点比比皆是,无污染工业和高新技术项目较多,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发展迅猛,处处显示出十足的发展后劲。二是城乡生态保护得力。城市与小乡镇园林绿化水平较高,处处可见公园、文化广场、树木、花园和草坪,仿佛一个被绿色植物和花园包围的城市;市容环境清洁有序,垃圾回收系统安装了GRS卫星定位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到位及时;夜景霓虹闪烁,五彩斑斓,景色优美;农村环境也比较整洁,家庭式的旅馆较多。三是社会文明程度高。城乡居民素质较高,教育文化事业发达,社区、乡村图书馆、体育健身设施齐备,各级政府组织民间文化活动较多,城乡居民素质较高,不但自觉维护优美的环境,而且很多群众自觉加入市容市貌志愿者服务队。四是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小城镇建设,从招商引资把关、政策引导、行政法规等多个方面努力维护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成果,公安、城管、消防、工商等各部门下形成合力加强管理,建立了长效机制。

生态小城镇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建设生态北杜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选择。尤其是近几年来,镇域划归开发区统辖,为生态北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建设生态北杜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创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有利于提高北杜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生态田园示范镇,提高城镇品位;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壮大镇域经济实力。本文对照大连生态城镇建设的相关经验,调查研究分析北杜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一建设生态北杜的有利条件

北杜镇下辖13个行政村,人口近2万,毗邻旅游文化古城咸阳,发展环境优越,陆空交通便利,208省道、312国道环绕镇域,机场高速穿镇而过,通村公路全面建成,在建设生态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经济发展为建设生态城镇创造了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生态文明,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建设生态城镇不可缺少的条件。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济发展迅速,20__年GDP高达#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元。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优质樱桃示范基地、南鸭北养示范基地、土鸡养殖基地、欧亚种猪基地等大批重点农业项目相继建成,南华集团、石羊集团等农业企业蓬勃发展,农业走上了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轨道。###、#等重点工业项目落户镇域,第二产业产值逐年增加;商贸、餐饮、服务等行业全面发展,为建设生态北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进步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社会文明进步是生态城镇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北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累累硕果。建成了软硬件设施齐全的镇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7个,绿色家园示范村5个,高标准的村级 卫生室##个;镇域内公路、饮水工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街道、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到位,乡风文明、环境整洁的新农村已具雏形。另一方面,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高达97%,创业培训持续不断进行,深入开展了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和谐部门创建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镇逐步形成了科学文明、勤俭持家、团结诚信、和谐相处的良好风尚,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平安北杜初步形成。

3省市政策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准实施,西咸新区的全面开发,为建设生态北杜提供了良好机遇。新区规划强调依托周秦汉历史遗迹和渭北帝陵遗存带,形成大都市帝陵文化、秦汉文化、古都历史三条文化带;强调生态建设,重点打造城市绿色廊道和都市绿心,建设大面积湿地公园和水景公园,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和水脉渗透、绿水相融的城市灵动空间;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田园小镇和社区;强调保护生态,建设西咸新区百里渭河生态景观带,把渭河打造成在国内有重大影响,世界知名的城中河、生态河,形成以自然保护区、林地、大遗址为基本要素的一廊、两带、多水系的区域生态体系。

总体来看,北杜以农业为主,无污染型工业,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初步具备了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基本条件。建设生态北杜符合西咸新区发展定位,完全可以打造成新区的一大亮点。

二建设生态北杜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思路与定位。

几年来,北杜镇的基本思路是: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北杜”为宏伟目标,坚持不懈地实施“重工、强农、兴商”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建设生态北杜”这一理念符合科学观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北杜”的宏观目标要求。也就是说,建设“生态北杜”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北杜”的应有之义。但是建设“生态北杜”的发展理念还未被突出强调出来,还未有明晰的发展规划思路,还未将“生态北杜”单列出来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一大重点。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生态北杜的社会实践需要思想与思路先行、政策先行。

2城乡文明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北杜在城镇环境治理和村容村貌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与过去5—10年相比,城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与大连的生态小城镇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镇域主干道、主要商业街的环卫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垃圾处理还不够规范,占道经营的现象大量存在;社区、农户家庭环境需要优化;花园、公园、绿地还不够多;多数地域,夜晚还是一片漆黑。

3城乡居民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镇域居民的公民道德素质、思想文化素质、法制意识和诚实经营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比如,长期存在欺商、扰商、拒商等现象,破坏投资发展环境,影响了外商以及外来旅游人员的投资消费的热情,是不和谐的音符,不符合生态城镇发展要求。

4经济结构需进一步调整。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仅为##%,第三产业占有比重为##%,第二、第三产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农业经济结构上,需进一步强调强调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无污染农业;在工业经济结构上,还需突出发展高新技术型、环保型、低碳节能型项目;在第三产业结构上,大力商业、物流业、仓储业等,尤其注重发展旅游业,尽量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四建议

建设生态北杜涉及方方面面,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国土、市容监察、环卫、宣传教育、建设等各部门实现联动,更需要从宏观角度进行细致谋划。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政府引导功能。

结合西咸新区创建生态田园小镇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发展思路,即将打造生态田园北杜作为城镇发展目标方向,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环境、加强教育宣传等各方面入手,按照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基本要求,制定具体可行的发展规划,全面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确保北杜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突出政策引导。政府在出台的工农业政策、教育文化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对各行业各业的行为加以规范和指导,使各项政策服务于生态的和谐发展,积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政策环境,为建设生态城镇营造浓厚的氛围。比如政府扶持的企业是否是环保型、生态型产业,政府倡导的农业是否是无污染的绿色有机农业,政府提倡的教育文化事业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诸多的因素都需要纳入政策考虑的范围。另外,加强法规引导。生态城镇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甚至需要几代人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生态城镇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是对传统城市建设与传统工业社会的否定,是人类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思总结。传统的工业社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破坏了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出现了高污染、高发展的状态,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人类面临能否永续发展的危机。这种状态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改变,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固定形式加以维护。因此,生态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法律的支持,在建设与探索中不断完善法规。大连注重行政立法,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规范社会个体、企业以及农户的行为。比如,对于乱排污水、乱倒工业垃圾的企业如何处置,对于危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如何惩罚,公民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都结合国家法律有一套细致系统的规定。也就是说,要结合建设生态北杜的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地方行政法规。

二强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近几年来,北杜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亦应在大力发展现代农畜产业基础上,把握以下几个方向:一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所谓旅游观光农业是指将农业产品生产、旅游观光融为一体的产业结构,不但要获取产品自身的价值,还要获取旅游价值,并带动农村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同步发展。目前,大中城市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拥挤的人口、翻倍增加的汽车、噪杂的城市噪音无形中增加了市民的心理压力,返璞归真、亲近自然、体验原生态的农业生活成为市民的一大潮流,旅游观光农业在北京、大连、沈阳、石家庄等地区非常流行。随着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市民体验田园生活必然成为一大趋势,因此,北杜亦应抓住机遇,前瞻性规划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比如,建立若干蔬菜基地, 提供工具等设施,让旅游者亲自动手采摘,亲自动手制作食品,品尝绿色有机农业产品;建立观光果园,除了可以让旅游者自己动手采摘外,还可提供设备便于其自己加工果汁等饮品,更要完善园中打球、读书、垂钓、露天歌舞厅等娱乐设施,同时配置以石头出售、特色小吃等服务活动,开发新的休闲项目,满足旅游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其次,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旅游业是世界性的绿色朝阳产业,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北杜要充分利用地方民俗、文化古迹、民间歌舞、民间手工艺术项目等地方特色文化,设立旅游景点;要创建一批生态田园、生态农户,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要鼓励农户发展自然风味农家菜馆、野菜馆等,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3大力发展环保型工商业。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严格按照“政府指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环保达标、科技领先、特色明显”的建设思路,坚决废除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意向工业项目,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型、环保型、低碳节能型项目,比如电子、服装、食品、玩具等外贸加工企业,引进农副产品与畜牧饲料加工企业等。同时,北杜镇交通条件得天独厚,还需利用航空、公路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大型商业,物流业,仓储业,餐饮业,宾馆业、汽车等交通工具维修保养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创建文明示范企业,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名优新特产品的集散基地与集餐饮娱乐、休闲购物、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特色明星乡镇。

4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

持续不断地开展创建平安北杜活动,抓好社会治安与安全生产;经常性地开展欺商、扰商、拒商等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加大对生活生产垃圾、乱贴乱画、违规占道经营、集贸市场、镇域主干道、公共场所、自然村村貌村容的整治力度,将环境整治活动延伸到每个农业基地、家庭与农户,评选一批卫生明星单位与家庭,引导全体居民自觉维护周边环境;重视对建筑工地的治理,深入开展文明施工活动,坚决避免粉尘、噪音、夜间施工扰民现象出现,杜绝建筑材料乱摆乱放;继续深化家园创建活动,积极推进自然村的亮化、美化、绿化工程,使镇域整体面貌改观,文明整洁形象进一步提升。

5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绿化工作。

在建设商贸经济一条街、村村通道路、蓄水饮水工程的同时,还应注意细节性的内容:一、借鉴大连的做法,可以实施“光明工程”,镇、村、社区、商业区、消费区主要干道的灯光设施要齐备,商贸大楼、办公大楼等公家单位主要建筑物和标志性建筑物的广告牌与灯光要经过统一的设计,适当的位置安装霓虹灯、LED电子显示屏、滚动字幕屏以及大型露天电视屏幕,既可播出企业广告,亦可宣传政策法规;同时也能带动夜间消费,发展“夜间经济”;更要达到五光十色、绚丽斑斓的可视效果,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每个社区、每个花园要增添体育文化设备和休闲娱乐设施,方便居民生活,营造和谐环境。同时,还应做好沿街、沿公路、沿河的绿化工作,做好各类企事业单位、行政村办公场所的绿化工作,建筑屋内设立盆景、盆栽花卉,结合城镇规划,因地制宜地多建小片花园、小片绿地,创建处处可见绿色、时时可见花草树木的绿色城镇。

6创新宣传教育,提高镇村居民文明素质。

篇5

一、山东省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现状

目前,山东省共有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174家,其中有3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家保税港区,6家出口加工区,14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14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至2010年,全省开发区累计建成面积1470平方公里,注册企业81959家,资本18450亿元,直接从业人员500多万人。2010年,在占全省9‰的土地上,开发区批准入区项目11457个,引进项目总投资11276亿元。2010年,山东省经济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14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763亿元,工业增加值8873亿元,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761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2.6%、45.9%、38.9%和46.6%,分别占全省的44.1%、50.4%、53.1%和38.8%。2010年,山东省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额90.2亿美元,增长占全省的54.9%;进出口1374亿美元,占全省的86.9%。其中,机电产品出口184亿美元,增长41.2%,占全省机电产品出口的47.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8.5亿美元,增长65.7%,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57.5%。

二、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山东省经济开发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新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制约其持续发展、集约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自主创新、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等方面。

1.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开发区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和“精简、统一、效能”的运行机制。但是,近年来许多开发区反映,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正在弱化,有可能成为制约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瓶颈。一是管理体制出现偏差。开发区管理体制与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中的规定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根据山东省商务厅对145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研结果,原批准设立的63家省级开发区中,15家开发区管委会与乡镇政府实行了政区合一,48家设立了独立管委会,其中21家没有自行设置内部机构的权力,工作机构由上级单位或部门委派,管委会内部机构设置基本与所在地政府雷同,开发区承担了许多不必要的社会职能,管理成本提高,其开发功能、经济功能和创新功能淹没在繁杂的行政和社会事务中。新核准设立的82家开发区中,15家园区合并到中心乡镇,乡镇党委书记兼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主要领导精力淹没在乡镇工作中;9家没有设立开发正式管理机构,开发建设工作仅有3-5人临时。二是运行机制缺乏活力。根据山东省商务厅的调研结果,在14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中,128家开发区没有企业工商注册登记职能,133家开发区不能办理项目环境评价手续,115家开发区不能办理土地征用和规划手续。许多应下放给开发区的权限至今没有到位,还有许多权限存在到位不彻底的问题。财政体制管理方面,92家开发区没有设立财政体系或职能上收,在其余设立财政体系的53家开发区中,只有39家开发区成立了资产运营机构,采取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

2.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长期以来,许多开发区在项目引进上对产业集群链没有足够的重视,企业之间关联度很小,较难形成分工与协作体系,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一是产业集聚效应差。开发区建设初期,往往以税收、土地、水电等优惠政策以及区位优势吸引企业入区形成空间聚集。这种以政府行政行为而不是以其内在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形成的聚集,企业生存缺乏根植性,并且很难建立起能够有效实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机制。国有企业存在体制上的障碍,缺乏自主创新动力,民营企业多数不具备与跨国公司进行高新技术合作的能力,外资企业属于外商独资的比重越来越大,没有与国外先进技术直接学习对接的中方载体,既使是中外合资企业,中方的吸收消化能力也有限,先进技术溢出效应不理想。二是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山东省尽管也形成了象济南高新区的软件产业、济宁和禹城的生物产业、淄博的新材料产业、烟台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等一系列特色产业,但在产业集聚程度、创新能力、产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上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定位和长远发展的科学规划,各开发区之间缺乏协调互动,形成了明显的产业同构现象,造成园区内部和园区之间的自相竞争和资源浪费,直接影响了开发区的整体效益和发展后劲。

3.土地规划利用亟待完善

开发区作为山东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和重点区域,近年来在节约集约用地理念的大力宣传下,土地利用情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仍旧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开发区集约用地机制的形成。一是开发区土地粗放利用现象仍旧存在。目前,全省开发区闲置、空闲低效土地面积为3351.05公顷,占开发区总面积的4%。2007年全省开发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为19.02亿元/平方公里,单位面积产出率838.44万元/公顷,平均建筑密度29%,综合容积率0.41。按照《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的规定,目前山东省有50%的国家级开发区,70%的省级开发区达不到规定标准,甚至个别开发区投资强度不足5亿元/平方公里。二是开发区规模偏小导致发展空间受限。根据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对开发区的调研情况,区内基本无地可用、用地潜力不足是各地开发区反映最为普遍的问题,开发区实际控制面积远高于国家公告规划面积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从山东省开发区土地利用数据来看,全省开发区土地面积使用率已达78%以上,部分开发区土地使用面积甚至超过90%,规划用地范围内土地使用空间十分狭小;同时开发区内剩余不多的土地中多数是农用地甚至是基本农田,按照现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无法使用。

4.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通过几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各类开发区特别是高新区已逐渐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最快、运行质量最好的重要产业基地,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但是,同国内先进高新区相比,山东省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高水平创新人才依然缺乏。目前山东省高新区研发人员只占9.9%,比国家级高新区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各高新区在建设创新载体、引进人才方面力度还不够大,高水平创新人才缺乏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二是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山东省高新区尽管近年来在碳纤维、离子膜、电视机芯片、网络安全等一些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突破,但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不能保证高新区的持续创新和发展,高新区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只有 28%,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还需要很好地向先进省市借鉴学习。

三、山东省经济开发区集约发展的对策

在新的发展阶段,开发区应该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创新,努力实现突破发展,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推动力。

1.坚持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

经济开发区不同于一般行政区,其特殊作用要求必须建立管理规范、运作灵活的体制机制,而开发区最大的优势就是体制机制上的优势,因此必须坚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改革开发区管理体制。应加快《山东省经济开发区条例》立法进度,尽早颁布实施,明确开发区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执法资格、行政职能、管理权限。可继续在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实行行政区和开发区合一的管理体制,推行“辖乡镇”的管理模式,党工委、管委会自行设置内部机构,调配管理人员,精简非经济类部门和人员,特别是在乡镇和中层干部任免、财政、税收等方面,由开发区全权负责。省政府会同有关部门督察《关于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解决开发区职能权限不到位的问题,把应当到位的职能赋予开发区,建立一级财政体系和管委会主任奖励基金制度,管委会自行制定工资标准,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

(2)创新开发区投入机制。积极打造开发区新的投融资平台,着力优选并包装一批开发建设项目,广泛招引战略合作伙伴,多渠道融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鼓励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吸纳有实力的企业在划定区域独立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成立开发区投资公司,尽快形成良性资产运作。加强推进企业发行债券,夯实持续开发的资金基础。争取整合资源上市,让开发区在资本运作中以土地经营积聚资金、银行贷款盘活资金、优化环境吸引资金、科学调控用好资金,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完善开发区评价机制。经济技术开发区方面,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综合评价体系》,坚持每年对省级开发区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加分项目纳入各地市发展综合考核体系。高新区方面,按照科技部颁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结合山东省实际,主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氛围、实现创新价值的能力、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研究制定“山东省创新型园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建立动态管理制度,每年对高新区创建创新型园区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2.促进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

开发区应以开发特色产业为核心,以建设和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为总目标,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加快促进产业集聚。

(1)搞好产业集群规划定位。从开发区实际出发,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准确把握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结合本区经济、企业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定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抓住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提升整体优势。推进东部开发区加工制造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发展,加快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中西部地区开发区要以特色产业和自然资源为突破口,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条。

(2)培植特色产业园区。应在巩固和发展现有特色产业园区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有潜力的开发区,进一步设立具有产业特色的“区中园”,促进主导产业发展,提高产业聚集度,形成外资集聚区。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发展的动向和目标国(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善于寻找结合点、把握合作机遇,为“区中园”的发展指明方向、铺好道路。

(3)大力发展产业招商。根据开发区确立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在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实行招商责任制,并把产业招商作为一个长效机制确立下来;针对“两国两地”和欧美等重点资本输出国投资趋向,筛选确定园区产业招商项目、成熟型基金股权项目和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开展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争取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3.提高开发区集约用地水平

国家对土地供给和使用的严格把关是大势所趋,开发区应当在土地集约利用上率先垂范,走出一条集约化发展新路子。

(1)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要制定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整体规划。相关部门对开发区用地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投入产出强度进行分类,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进的原则,对部分投入产出水平高,确需调整规划的开发区先行修编,重新界定范围;对已没有发展空间的开发区进局部修编;对批准范围内存在的基本农田,优先安排调整指标。

(2)提高用地综合质量。强化投资强度指标控制,优先将土地提供给单位面积投资多、产出高的企业,严格控制用地多、污染大的项目;鼓励企业增资扩股,扩大经济规模,加大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投入,不断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发挥土地税收机制,促使企业自觉建设多层厂房,集约用地;加大低效用地调整力度,在法律框架内破解回购劣势企业的土地难题。

(3)制定用地激励措施。对开发区内盘活的存量土地和农村改造腾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其土地使用权收益除上缴国家部分外,全部留在开发区,主要用于农民补偿和建设;用地指标向开发区倾斜,超大项目建设用地由省里统一安排指标;构建空间尺度、用地类型、时间动态三位一体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开发区集约用地情况进行评价,对其中的先进开发区予以表扬和奖励,对集约用地落后开发区进行重点帮扶。

4.大力推动开发区科技创新

科技自主创新不仅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开发区实现集约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充分发挥各类开发区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1)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促进其加强科研队伍和科研平台建设,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和引进消化新技术的能力,使其具备申报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和条件。新认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着力在镇、街道扶植培育一批新的科技型企业,建立起高新技术企业的梯队培育模式,增强科技产业的后备梯队力量。

(2)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深化产学研合作,培育发展不同类型的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发展知识、技术服务型的中介机构,形成研究、开发、产业化一体化的创新链条。积极办好科技园区,吸引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和学者等高级人才入驻,由高端人才和高校资源及时为开发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3)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实施专利、标准、人才三大战略,建立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机构和信息化服务平台,制定适合园区特点的知识产权形成和保护制度,提高园区实现知识价值的能力。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吸引社会投资的新型投融资机制,落实有关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担保、贴息、发行企业债券和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服务中心等各类孵化器建设,重点围绕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投融资、技术咨询、商业策划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

5.积极发展开发区循环经济

开发区作为经济社会的先导区,理应在生态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走在前列,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加大生态工业园建设力度。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在全省范围形成一批优秀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扩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影响力。开发区要根据自身实际按循环经济模式编制专项规划,将“功能分区”、“项目分类”、“清洁能源”等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到规划中。加强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政策扶持力度,帮助园区拓展融资渠道,在政策上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中的关键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2)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相关部门继续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编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企业清洁化生产标准和相应配套政策,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加大耦合力度,构建循环经济产品共生体系,大力推进企业内部资源链纵向闭合,积极推动企业间的横向耦合;大力培育环保节能产业,推动替代能源和节能材料的推广应用,提升环保节能产业整体档次和水平;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开发区,建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

(3)加强环保基础性工作。重点抓好园区内污水处理、集中供热、供气,以及园区绿化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ISO系列贯标认证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产业政策。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坚持从污染预防、总量控制入手,强化环保前置审批,推行绿色招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管理措施。

6.努力推进开发区联动合作

为深入贯彻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的战略部署,应以开发区为突破口,探讨实施开发区东西联动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促进东、西地区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1)建立联动合作协调机制。开发区之间应签订《联动合作协议》,明确联动合作发展的利益分配,保证联动合作的长效性。联动合作开发区要成立联动合作小组,建立联动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制定促进产业转移、加快开发区发展建设的相关措施,研究解决合作中的重大问题,抓好《联动合作协议》的跟踪落实,做好对口衔接服务,共同努力扎实推进联动合作工作。

篇6

一、加强领导、广泛动员

我校党委和有关部门始终把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摆在党政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实践活动列入学生培养的总体框架之中,并作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来,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取得了较大成绩,无论是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团队总数、参加人数、涉及地区和社会影响都呈稳步上升趋势。为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成绩提供了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根据团市委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和今年的特殊情况,紧紧围绕抗击非典和促进经济建设两个重点,广泛动员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赵文同志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2003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求各院系制定详细、周密、安全的措施,明确责任,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各院系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广泛宣传动员,并结合各自年级特点,制定了本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把农村贫困地区、城镇社区作为重点服务地区,把防治非典服务、医疗卫生下乡、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服务作为重点活动内容,切实深入基层,与普通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增进对人民的情感,在实践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意识,调动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重点考察北京市的教育发展状况,为首都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力争把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精心组织 点面结合 注重实效

针对非常时期,学校转变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都在家学习的特殊情况,

为了保证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学校团委适当转变组团方式,注重点面结合,把集中组团与分散实践的方式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数增加,并扩大了实践范围。初步统计,我校今年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超过7000人次,实践地区包括北京、安徽、湖南、湖北、内蒙古、江苏、山东、黑龙江、辽宁等20余个省、市、自治区,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政法学院分团委在接到通知很短的时间就组建了暑期“三个代表”社会实践宣讲团。本次宣讲团成员主要由2000级3班法律专业和学生理论社团的同学组成,按照学校团委“就近就便”的工作原则,在八里庄街道鼎力社区居委会进行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当地居委会反映该社区居民对于法律咨询的要求较为强烈这一实际情况,实践团在鼎力社区西区小花园开展了法律咨询活动。同学们积极、热情、认真、严谨的为居民们作了有关婚姻、财产继承、民事纠纷等方面的法律咨询,得到该社区居委会领导和居民们的一致好评。此外,实践团还与居委会的同志举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座谈。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除了组织在校学生到社区开展活动外,政法学院还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鼓励和支持返家学生,立足家乡,利用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和调研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外院2002级英语教育系1班的同学以北京市大学生为关注对象结合国家的发展,人才的流失,就当代大学生责任问题展开讨论与调查。调查报告深刻而发人深思。英文系2002级4班实践小分队深入到房山区后浦村进行主题为“关注教育与人才”的调研活动。他们利用问卷和走访等形式调查了当地的人口、生活、经济水平,尤其是教育等具体情况。在村里唯一的小学里和村委会的领导对当地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同学们用新时代大学生的独特视角,切实的调查体会当今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社会实践增长了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加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明确了自身的社会位置和价值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外院英语教育系的学生在暑假期间自己组织家附近的小朋友义务授课,不仅仅丰富了暑期的生活,还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文学院通过走进社区、郊区及利用电话与网络采访等多种形式,围绕包括“三个代表”思想与特殊时期高尚精神的宣传、“抗击非典珍爱健康”宣传、非典时期先进人物事迹宣传以及绿色文明奥运宣传等四项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重点在于深入社区,在朝阳区和平街道和平家园社区和房山区琉璃河镇祖村,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对当地居民宣传防治“非典”的重要性,普及医疗保健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希望能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努力提高首都市民的公民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

资环学院以党员大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围绕首都现代化城市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新北京、新奥运”的建设展开社会调查。针对生活中比较突出的交通、治安、环保、卫生等问题展开细致的调查并提出解决建议,为北京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大都市、迎接2008年奥运会献计献策。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使学生有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数学系分团委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到北京的国土房管局,汽配中心,打字复印服务部,编辑部,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统计处,宣武区安顺城菜市场,永定机械厂,天驰油集团,大兴电器配件加工厂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调查和挂职锻炼。科技社会实践小分队,就社会热点问题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同学们围绕大学生思想状况、大学生消费观念、能源问题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研究并写出了质量较高的报告。更多的同学走进社区,了解社区、为社区建设提建议、在社区开设服务站,参加本地社区的环境保洁、小区巡防、义务为本社区的小学生、中学生开办数学、英语辅导班。部分同学通过提前到小学、中学进行实习,不但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更多的体会到了教师责任的重大。“追寻学长足迹”主题调研小分队,活跃在北京的普通教育战线,利用暑假走访了数十名数学系毕业生,通过采访他们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经历和体会,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数学系的未来发展以及在校生将来能适应社会要求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生物系团总支在同学中进行了全面的动员,通过电话、信件、网络与每一位同学取得联系并在踊跃报名的学生中挑选出20多名同学,组建了“三个代表”宣讲团和社会调研团。设立专门负责人,对参与社会实践的队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社会实践期间,同学们深入到郊区、学校、家属区,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了走访,同时也亲身感受基层干部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而付出的艰辛,大大改变了他们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片面认识,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树立了更加坚定的信念,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通过宣讲,很多学生还同一些单位、社区结对子、交朋友,双方建立起长期的联系。此外,部分同学对师范生就业情况、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农村教育的建设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切实的感受到了“三个代表”的实践对国家发展、百姓致富的重要意义,对“三个代表”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实践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社会实践的锻炼让他们有机会学到很多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和经验,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也更加自信。

为了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今年八一前夕,音乐学院组织学生骨干来到了武警9支队二大队的所在地,举办了“鱼水情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会与武警9支队二大队共庆八一文艺晚会”。同学们从接到任务的短时间内以极大的热情精心组织和排练演出节目,演出当天,精彩的节目博得了武警战士们热烈的掌声,虽然天空下起了雨,给演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同学们的热情,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得到了锻炼,积累了舞台经验,并且展现了音乐学院学生的良好形象。

此外,历史系、物理系、美术学院、教科院、化学系、信息工程学院、初教院等院系也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对社会的认知度,为树立当代青年良好的政治水平、道德修养和正确的社会责任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纵览今年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重视、组织精心、注重实效、学生参与面广、活动内容丰富、社会反响强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篇7

近几年,门头沟区委教工委、区教委按照“一引、二改、三提升”工作思路,全面实施《门头沟区“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实施“引进”与“改革”双轮驱动,办好均衡、优质、特色的教育,努力满足全区人民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投入资金,教育基础设施上台阶

依托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项目,我们制定完善了《门头沟区“十二五”时期教育布局调整方案》,对3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占全区的60%)采取改建、迁址和新建等方式进行整合,新建11所中小学和11所幼儿园,总投资14亿元,实现山区中学相对集中,每镇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幼儿园,城镇地区按照人口分布,科学布局的目标。

截至目前,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教育设施建成或正在建设。京师实验小学、人大附小京西校区、龙泉小学、大峪中学新疆班、新少年宫建成并投入使用。北京八中门头沟校区、景山京西实验学校等项目稳步推进。

到“十二五”末,门头沟区教育基础设施将随着棚户区改造和新城建设发生整体质的飞跃,实现全域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实施综合引进战略,全面提升办学品质

作为教育相对不发达的远郊区县,通过实施综合引进战略,引领和带动本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是实现门头沟教育优质发展的有效举措。我们从名校、名师、名校长、教科研项目、教育理念等方面实施全方位引进战略。

1.引进名校,打造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地

以“政府委托办园”的形式,面向社会遴选出金色摇篮和珠海大地两所北京市品牌幼教机构,分别成立了门头沟金色摇篮幼儿园和龙泉大地幼儿园。北师大承办的“京师实验幼儿园”目前已经签约。3所品牌幼儿园将为棚改安置区石门营、石泉的百姓提供近1200个优质学前教育学位,搬迁居民花普通公办幼儿园的钱就能上北京市著名幼儿园。

我们与北师大教育学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教育咨询、挂职锻炼、合作办学、教育科研、培养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共同建设京师实验小学(原坡头小学),选拔出北师大教育学部博士、副教授乔锦忠担任该校校长,教育学部派教育专家团队对学校进行指导。今年3月,学校正式挂牌,教学、课程、教材等全方位改革实验得到了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资源引进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品牌、管理、理念、师资等全方位优质化,并着重促进优质教育本土化。本着“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大力引进名校资源。人大附小京西校区2013年9月正式开学;投资4个亿、占地110亩的高标准城乡一体化学校北京八中门头沟校区2013年10月开工建设;占地122.91亩、十二年一贯制的景山门头沟实验学校已经签约;十一学校潭柘分校正在进行前期选址及方案设计工作。另外,引进巨人学校等优质校外培训资源,为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提供优质便捷的校外教育服务。

到“十二五”末,包括“十一五”期间引进的北京实验二小永定分校、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北京八中斋堂中学,全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引进项目将达到10个,占全区近四分之一,加上大峪中学、大峪二小、区幼儿园等本地优质资源,门头沟区将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聚集地,将基本满足我区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

2.引进人才,凝聚教育智慧

我们制定并完善《门头沟区教育系统高级人才引进实施意见》,到2015年,门头沟区计划引进名校长、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及博士生等高级人才100名。2013年,面向全国开展了3场次招聘活动,通过专业考核,引进了4名特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及2名校长。

区委、区政府制定吸引高端人才加盟的优惠政策,在住房、配偶及子女安置及提供教科研经费等方面全力支持。目前,第一批引进的名师、名校长每人都获得了1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

同时,成立吴正宪、陶昌宏、李卫东名师工作站门头沟分站,建立学前教育管理研修站和青年教师研修站,为教师提供向高层次专家学习的契机。

3. 科研项目引领,提升教育实效

区教委引进了北师大国家级科研项目“运用思维规律,提升师生学习力”,在全区试验推广;申报并实施北京市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整合区内外科技、生态、人文、地质、人力等优势资源,构建京西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联盟;重点打造翱翔计划课程基地校――大峪中学,翱翔计划生源基地校――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雏鹰基地校――育园中学、大峪中学分校、新桥路中学,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开阔视野的拔尖人才。

实施教育系统综合改革,努力实现内涵式发展

1.实施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我们在全系统所有学校进行副校长和中层主任竞聘上岗改革,所有现任副校长和中层干部一律“卧倒”,与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一同竞争,通过述职、答辩、教师评议、专家小组研究后择优上岗。

优化学校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实行教职工竞聘上岗制度。我们在大峪中学分校、龙泉小学等单位进行改革,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六步工作法”,按照学校编制和岗位数量,实行公开竞聘,富余人员通过转岗、分流、带薪学习等方式进行消化。人员得到了精简,岗位职责更加明确,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得到提高。

岗酬统一,岗变薪变。在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上,体现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2.研修员: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育科研一肩挑

我们科学定位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职能,按照“管理重心下移、核心功能上移、条块兼顾、责权统一”的思路,重组教师进修学校的管理机构。一是建立六大中心,实行校长领导、副校级干部主管、中心主任负责的管理体制,各中心发挥组织、指导、服务与协调功能。二是各研修中心集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功能为一体,全面负责所辖领域教师业务指导、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德育与课程实施等工作,促进研修员的专业化与复合型的融合发展。三是对课程、德育和科研等工作实行分管校级干部宏观领导、各中心功能渗透的“条块兼顾”的管理模式,既保证对上有人负责,又确保对下实施不脱节。

3.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门头沟区是北京市唯一的全域性国家级课改实验区,我们按照实验要求,努力在课程、教材、学制等方面实施改革。2012年,大峪中学恢复初中招生,探索2+4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新桥路中学、大峪中学分校等结合课程改革要求和学校特色,创办了课程改革实验班,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全区进一步完善三级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在学校推广。

4.“综合实践体验圈”,素质培养“一条龙”

我们提升以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品质,校外教育利用我区的地理优势、丰厚的资源和课程优势、一体化的管理优势、便利的交通优势,在6个教育基地的基础上,打造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体验圈”。“综合实践体验圈”由一个中心、六个教育基地、七个实践区组成。一个中心:雁翅教育基地作为接待中心和生活服务区;六个教育基地:雁翅素质教育基地、灵溪生态教育基地、斋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琉璃渠劳动艺术教育基地、京西古道文化教育基地、丁家滩法制教育基地;七个体验区:素质拓展区、农业体验区、生态环保区、红色体验区、京西古道文化区、琉璃制作体验区、法治教育区。

制定政策,促进山区教育发展

多年来,区教委一直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山区教育水平。2013年8月,又从山区教育布局、设施设备和办学条件、山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推进山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努力提高山区教育质量。

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全区教育现代化

篇8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努力维护教育公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政风建设,着力提高领导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能力。出台《教育现代化发展纲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具体目标

1.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3%。

2.义务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8%;小学无流生,初中流生率控制在3‰以内;“三残”少儿入学率达97%以上。

3.高中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达95.75%;职普招生比保持在1∶1左右。

4.高等教育: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高教自考、电大教育和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报名0.6万人次,毕业生人数360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

5.基础教育重点工程: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继续实现“应助尽助”。

(2)爱心营养餐工程:继续实现“应助尽助”。

(3)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完成各类优秀课堂实录、教育教学讲座摄制200节。

(4)校舍安全工程:按照全国、省校安办制定的时间表和线路图,完成当年计划,确保校舍安全。

(5)领雁工程:完成省级培训199人,市级185人,县级286人。

6.职业教育“双六计划”

(1)奖学助学:中职学校免费入学比例全市平均达40%;奖励品学兼优的中职生,奖励比例达5%。其他学生(不含高三)都享受国家助学金。

(2)实训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2-3个,评选市级实训基地2-4个。

(3)师资队伍建设:继续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高技能培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以上。

(4)成人教育: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全年培训预备劳动力2000人。扎实开展城乡成年居民“双证制”教育,全年完成5000人。

(5)服务地方经济和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校办学,创建1-2个省级职教优秀校外实习基地、1-2个省级优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建立市级优秀校外实习基地和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各3个。

(6)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专业建设:指导职校开展国家级重点职校和国家高水平示范中等职校创建工作;新增省级示范专业2-3个,评选市级示范专业3-5个。

四、重点工作

1.以提升整体水平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制定出台《教育现代化发展纲要》,召开教育现代化专题推进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坚持改革、稳定、创新,坚持科学发展,“好”字当先,把教育现代化目标要求落到实处。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的关系,继续推进各类教育体系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规模、布局、结构、效益和质量的统一,在更高平台上提升教育的人才支持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加快建立优质教育总量供给更加充足、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服务功能更加健全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求。

2.以推进校安工程为重点,抓好学校安全工作

根据省市政府确定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意见,继续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编制每所学校的校园平面规划和校舍加固建设具体方案,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专业性强的专职技术队伍,配备相应设备,建立专门的档案室,做好工程实施各个阶段的信息档案。协调有关方面,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工程资金,积极争取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确保工程资金及时到位。认真总结学校建设维修经验,制订好中小学校舍维修规划,完善中小学校舍日常管理和维护的长效机制,在争取省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补助的基础上,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推进校舍维修改造和农村教师宿舍的改造。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防宣传、对特种设备和校舍安全的检查工作,落实责任,做到防患于未然。

坚持依法办学,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认真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完善对民办学校的督查制度,依法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行为。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加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力度,重点开展防火、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防爱滋病(包括防各种传染病)、防甲流以及食品卫生安全的教育,加强各类安全预案的演练,切实提高广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幼儿园接送车的管理。全面推进校园示范店、放心店、放心肉等“放心工程”。

3.以实施“双六计划”为重点,提高职教整体实力

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实力,加快推进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针对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不断调整职业教育发展内容,以实施“双六计划”为重点,推进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市本级认真做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以提高基础能力为重点,加强实训基地、专业设置、学科教材和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以“做强、做精、做特”为目标,制定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调整计划,因地制宜开展专业调整工作。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社会,切实提高职校毕业生在本地企业的就业率,提高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助推*工业经济新飞跃。以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认真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以提高幼教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因地制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科学规范”的原则,确定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指导网络,提高村级幼儿园的办园水平,保障农村儿童能接受较好质量的学前教育。加强对城市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大力规范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办学,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抓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和幼儿园等级评定工作,推动我市幼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5.以提升教师素质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以实施“领雁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分类、分层推进教师培训,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扎实完成省、市、县三级培训任务。深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成各级各类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工作。推进网络培训,做好校长远程培训的过程管理。加强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提高幼儿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继续做好在职省特级教师和市名师的年度考核工作,充分发挥引领、示范的辐射作用。开展第十批“浙江省特级教师”、第四届“*市名师”和三百优(百优学科带头人、百优班主任、百优教研组长)评选工作。进一步推进青蓝工程,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继续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倾斜力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同时,做好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6.以推进教育均衡为重点,创新教育发展机制

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的政策。继续做好教师支教工作,完善教师结对、挂职锻炼、短期交流等制度,多形式组织和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开展支教活动。进一部优化推广“名校托管,一校两区”和“义务教育发展共同体”推进教育均衡的创新举措。积极抓好“书香校园”工程,促进六大校园建设。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

7.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育人质量。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和学校制度建设,鼓励改革创新,鼓励特色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要求。创新教研方式,促进教师成长,创新管理机制,推广“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的课堂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水平,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重视体育、艺术、卫生工作和环保教育、科普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完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努力形成有利于素质教育导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机制。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着力在课程实施、制度创新、教师专业成长、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和完善督学责任区工作机制。不断培育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8.以保障教育公平为重点,推进教育惠农工程

继续做好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资助工程和爱心营养餐工程,确保应保尽保、应送尽送。继续做好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就学资助工作。推进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摄制各类优秀课堂实录,充实名师课堂资源。继续实施农村教师宿舍改造工程,逐步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努力提升乡镇中心幼儿园示范辐射能力。实施第二轮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

9.以净化教育环境为重点,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严格规范中、高考加分政策,从严控管加分项目、标准,加强过程监督,加强责任追究。认真研究择校与收费问题,坚决制止任何形式的捐资助学与学生入学挂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课程,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节假日、双休日补课。认真学习贯彻《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更好地解决“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和公办普通高中招生“三限”政策,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行为。强化学校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加强对教育资金的使用及绩效的考核。

篇9

福州市仓山区深化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加大学校硬件建设;统筹协调各类教育,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师资队伍总体水平;创建多元文化,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并出台系列保障政策,有力促进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学校文化;教育公平

福州市仓山区位于市区南部,总面积142平方公里。1996年之前,仓山区的区划仅限烟台山周边,不到4平方公里。目前,全区辖有8个街道、5个镇,共有87个社区居委会和102个行政村。由于地势平坦,又处在城乡结合部,仓山区的房地产业、工业发展迅猛,新区开发、经济发展也使得近年来人口激增。根据2010年福州市人口普查,仓山区常住人口762746人,占福州市(含五区八县)常住人口的10.72%。根据福州市2013年12月27日的全市(含五区八县)流动人口情况统计,仓山区省外流动人口180290人,占福州市(含五区八县)省外流动人口总数的21.49%,是福州市省外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省内流入仓山区的有98333人,占福州市(含五区八县)省内流动人口总数的20.92%。仓山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总计达到1041369人,真正有户籍的人口仅有484489人。自从1996年区划调整之后,区属中学增加到12所,小学从原来的13所骤增到78所,后因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等原因,撤并和新建了一批小学,调整至65所。幼儿园从58所增加到183所。这些新增加进来的中小学、幼儿园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生源复杂,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之间形成很大的差距。仓山区教育局管理的摊子大,承载的任务重,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仓山区建立了由区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人事、编制、教育、财政、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相关工作,加强联动,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相继出台了《仓山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仓山区2011-2013年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规划》《仓山区关于开展区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实施方案》《仓山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仓山区教育局坚持以办人民满意和师生幸福教育为目标,突出“抓均衡促公平、抓质量创特色、抓队伍树形象、抓稳定促和谐”的教育发展主线,致力改革创新,致力优化管理,致力内涵发展,有效促进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均衡、优质、高效地发展。

一、坚持“优先发展”理念,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实现办学条件大改善

仓山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村薄弱校点多面广,八成以上的学校都面临着加固、修缮、拆除、重建。对此,仓山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把教育发展纳入本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十一五”期间,仓山区共投入教育经费10.3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249.7%,

“十二五”期间,仅2011年至2013年财政的教育支出就达13.5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25%;投入教育建设的资金将近3亿元,学校建设项目列入“五大战役”重点项目、市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得到大力推进。

1.学校布局更加优化合理。2000年以来,随着福州市“沿江向海、东扩南进”战略的深入实施,大量商品房、安置房(保障房)落地仓山区,教育配套建设也不断完善,旧城改造、新区开发配建的学校有19所。近三年,仓山区还完成金山七期、江南水都杰座等配套小学建设,投入资金达2.74亿,竣工总面积达6.7万平方米,增加学位近7000个,有效缓解金山等片区激增的生源压力。针对学前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2011年仓山区政府将学前教育工作列入区长办公会议专题进行研究,作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从选址、资金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以大力扶持,公办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也已经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短短三年增办12所公办园,新增学位近3000个,学前三年入园率从2011年的95.78%提高到2013年的98.78%,基本实现镇街公办幼儿园全覆盖的目标。

2.校舍安全工程基本完成。2009年启动校安工程以来,截止2013年底,仓山区共投入建设资金2.23亿元,完成了仓山小学教学楼、胪雷小学一期工程等29个拆除重建及改造修缮项目,重建面积5.63万平方米;完成了城门中学初中部教学楼、仓山实验小学1号教学楼等46个加固项目,加固面积7.12万平方米。全区的校安工程加固项目已全面完成,提前并超额完成省市下达仓山区的五年校舍安全工程考核任务。

3.加大中小学教学仪器标准化配备。2011年以来,仓山区投入中小学配备电脑、图书、学科器材实验仪器及班班通设备等项目的经费近2800万元,全区中小学的教学仪器配备生均比大大超过省颁标准。中小学班班通覆盖率已从3年前的28%提高至94.6%,农村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分别达7.69:1和10.08:1;农村中小学生均图书分别达36.64册和22.38册。全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大改善,所有中小学都已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评估验收,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发展初步均衡的目标,即将迎接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二、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统筹协调各类教育,实现齐头并进大跨跃

仓山区委、区政府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教育发展策略,不断积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实现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1.提高优质幼儿园覆盖率。仓山区的学前教育在量的扩充基础上不断实现质的提升。近几年来,积极探索“板块融合、强弱搭配、地域邻近”的幼教片区管理模式,将全区幼儿园划分成四大片区,形成了以片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公办幼儿园为龙头,协作共进的良性管理机制。积极创建示范园,并设立区级示范园奖补资金,激励创先争优,2011年以来新增各级各类示范园24所,省市区示范园覆盖率从6.7%提升至22%,在示范园就读的幼儿数达到30%,公办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得到突破性 发展。

2.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在2011年实施小片区管理的基础上,2012年《仓山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出台,颁发了《关于深化小片区管理试行工作的意见》。全区以优质校、乡镇中心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村完小形成15个交流片区,片区龙头校在教育教学、校园文化、三风建设、班级管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安全教育及事故防范等方面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源平台与一般校共享,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福建省名校麦顶小学与仓山区第二中心小学、朝阳小学组成小片区教研共同体,坚持每周一次的学科教学教研,探索灵活多样的“同研一节课”“一课多轮”等教研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麦顶小学还派出了5名业务娴熟的骨干教师深入到仓山区第二中心小学和朝阳小学进行教学交流,为片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发挥了传、帮、带的引领示范作用。福建省名校仓山小学与南台实验小学、施埕小学组成小片区,并把建新镇的凤岗小学办成分校,这三所挂钩校互派教师8名,两年轮岗一次。平时,小片区之间频繁开展公开课交流和教研活动,有效提升了挂钩学校的教学质量。坐落于国际会展中心之南东部新城区的潘墩中心小学,长期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先后为仓山区输送多位学校管理人才,培养出许多学科教学骨干。作为大片区的龙头校,潘墩中心小学把所辖的7所完小中相对邻近的学校,再划分为几个教学小片区,通过校级研训、小片区研训、大片区研训的三级教研网络,层层选拔和认定一批称之为“双十双五”骨干教师,即选拔认定十个语文、十个数学、五个英语、五个综合科的骨干教师,定期开展片区开放日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在大片区、小片区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各校均衡发展。仓山区还同时将民办中小学也逐步纳入片区管理试点,有效提升各类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目前,全区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0.5%之内,初中毕业和升学率分别达100%、96.7%。城门中学、盖山中学等一批薄弱中学经过提升,已评上福州市初中素质教育目标考评优胜学校,全区中小学全部提前通过“区域义务教育发展初步均衡”的考核评估。

3.大力发展普高与中职教育。区属2所高中先后通过省二级、省三级达标校评估,第四十中省级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已通过中期评估,还总结推广了中青年教师论坛微格教学课题研究成果;城门中学在强化名师培养、提升课堂效益、帮扶贫困学生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以“观鸟陶情操,爱鸟育人品”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学校特色、区域多样”的普高发展格局,在区属高中生源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依然实现高考95%上线率。同时,区管辖的2所中职学校(环保职专、跨洋职专)作为省级、市级重点中职学校,积极开展中餐烹饪专业和环保园林专业改革试点,并长期与高等院校、企业密切协作,不断拓展办学途径,增办6个五年专专业,并充分利用众多企业办实训基地和建立广泛的就业推荐网络,使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得到强化,中职校学生毕业率已达94.5%,并实现就业率100%。

4.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仓山区加快对民办学校教师、师范毕业生及社会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有效杜绝不合格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同时,对无证办学进行清理整顿,加大规范办学的扶持鼓励力度。针对民办幼儿园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的现状,建立民办园准入及年审制度,修订出台《仓山区民办幼儿园年审审核标准》,严格年审及分类定级评估,逐步规范民办园办学行为。足额拨付民办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并将民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费、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校方责任险等纳入区级财政年初预算,有力保障了民办教育的正常运转,实现公民办教育互补共赢的良性发展态势。目前,全区正规民办教育机构已达245所,其中,幼儿园155所、中小学4所、培训机构86所。

三、坚持“人才为先”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师资队伍素质大提升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硬件是基础,教师队伍是关键。仓山区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建立师德考评管理机制。仓山区教育局建立教师师德考评与绩效考核,与职称技术岗位聘任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将师德考评纳入一票否决制。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树立良好的教育者形象,区教育纪工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省教育厅《关于重申严禁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的通知》,要求广大教师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加强督促检查,将严禁教师有偿补课纳入教师评优评先制度,并存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档案。各校也不断创新师德建设工作,如,坐落在南江滨的金山实验小学,招收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占70%以上,学校开展以“敬业”为主题,师德与师能两手抓的教学管理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不畏惧生源的差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坐落在福州新区金山的仓山第六中心小学(麦顶融信小学),坚持“每个孩子都是重要的,每个孩子都能发挥作用,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未来”的办学理念,推崇爱心、细心、恒心、童心、责任心的“五心”教学,要求教师精心呵护和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潘墩中心小学创建师德建设三步走的措施:一是再现形象,即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自我形象评价活动;二是树立偶像,即利用道德讲坛为平台,寻找身边的优秀教师,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推动自身师德再提高;三是完善形象,即以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根本,开展“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欣慰地送走每一个学生”的师德建设活动。郭宅中心小学凝练“郭小教师团队主流文化”,教师乐观豁达,积极有为,践行“教育为学生服务”的办学思想,倡导 “敬业、尚德、合作”的教风,彰显学校教师独特的精神气质。

仓山区还大力宣传无私奉献、爱生乐教的师德典范,举行师德之星、十佳校长、十佳班主任、优秀教师、最美农村教师等一系列评先评优活动,传达正能量;2012年以来,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有50多人荣获省市级各类先进称号,400多人被评为区级先进教育工作者。

2.建立城乡师资均衡配置机制。仓山区全面实施城乡教师在工资待遇、编制标准、岗位比例、招考评聘以及退休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六统一”政策,同时设立农村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专项补贴,并向边远学校的教师倾斜。率先在全市实行“新招收教师在城区优质学校或乡镇中心校跟班学习一年再回到农村校任教”的做法,切实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同时,创新性地采取“联校走教、联片教研”举措,有效解决农村完小无编制配备所有学科教师的问题。仓山区还长期坚持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不同层面的教师进行交流,尤其是骨干教师要达到一定比例。自2005年实施城乡师资交流的帮扶措施以来,已有上千名教师参加了支教轮岗,极大盘活了城乡师资资源。尤其2011年以来推行的小片区内师资校际交流措施,两年时间近400名教师参加了校际交流。

3.建立名师名校长培养机制。2013年仓山区出台了《仓山区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专项设立名师名校长培养培训经费和岗位津贴,从基层遴选出来55位师德高尚、专业素养优良、发展潜能强劲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及校长,依托福建教育学院名校长培训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用三年时间,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观摩考察、挂职锻炼、学术交流等途径,对首批名师名校长人选进行全面培养和打造。区里还设立7个名师工作室,开展经常性的送教下乡、示范观摩课、举办专题讲座等活动,辐射带动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目前,仓山区教育系统已经认定和参加培训的国家级和省市区三级骨干教师人数已达882人,骨干教师比率达28.2%。

4.健全教师全员培训机制。仓山区依托省市区教研机构大力加强各类岗位培训,2012年以来,受训教师达4000多人次,为全体教师轮训了一遍。广泛开展了技能大练兵、教学比武和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有力促进教师专业技术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专任教师持证上岗率及学历达标率均达100%。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进修得到保障,小学专任教师大专率达到9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率达到75%以上、高中(职教)教师本科率达到90%。

5.多种途径培养青年教师。仓山小学把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的经验概括为:用人,尽其所能;阅读,提升自我;搭台,亮出自我;亮剑,成就自我;表彰,认识自我等方面,鼓励青年教师走向成功,享受教育教学成功带来的教师幸福感。仓山区实验小学的前身为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2000年9月,新建迁址到仓山区先锋路10号,2000年就依托高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训练了一批年轻的教师,其中一批骨干教师已经走上了校长的岗位。学校骨干教师全区最多,教师资源竞赛、课例评选全区获奖最多,学校代表仓山区参加福州市教师技能大赛,占据竞赛的近一半科目。40多节课作为基础教育示范课,由中央电教馆发行使用。2013年,教师积极参加福建教育学院举办的省社科分论坛《教育梦想与教师专业成长》征文比赛,获奖论文达到4篇。先进的办学理念,过硬的师资队伍,使得仓山区实验小学成为福建教育学院小学校长、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实验基地和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实践基地。创办于2006年的江南水都小学,教师平均年龄28岁,70%是近4年入门的新教师。学校从五个方面加强新教师培养的具体措施:①集中培训,请专家、本校骨干教师和名校一线教师开专题讲座;②技能比武,从教案编写到片段教学再到专家提高三个阶段,按照年度、按照学科进行,依次评奖公布;③七项基本功测评,测评三笔字、朗诵、口语、简笔画、教具制作等,每学期进行测评,常抓不懈;④师带徒,签订师徒协议,一带三年,见习期满,跟踪两年,师徒双边进行年度考核。⑤建立教师博客,成为师生交流探讨的平台。近三年教师各类获奖达到60多人次。⑥设立水都名师,将优秀教师的事迹进行展示。仓山第六中心小学(麦顶融信小学)属于金山新区新校,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化,学校的口号是“学校因为年轻,所以我们要奋斗;学校因为没有历史,所以我们要创造历史。”学校设立了青年教师培养的三大工程:一是青苗工程,针对刚参加工作1-2年的新教师,配备一位较年轻的“老教师”进行师带徒,以保证教学常规落实,教学问题有地方请教。学校要求新教师做好三件事:①“说”的分析,分析自身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明确专业发展目标,不断发现问题,修正目标;②教师个人资源分析,要求教师拓宽学习视野,要善于摄取、吸收自己家属、学生家长或者周边朋友的知识经验资源,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③设立新师讲坛,每周三下午教师大会结束之后,结合自己的特长,新教师要给全校教师开20分钟的专题讲座,通过这些活动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二是希望工程,主要针对发展到胜任阶段、熟练阶段的教师,教龄3-5年,有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为更高一级的教师,能承担送教下乡的任务。三是校内名师工程,选送优秀教师到市级名师工作室学习,创造条件并鼓励教师到校外听课,支持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培训。新教师快速成长,促使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名气越来越大。

四、坚持“特色教育”理念,创建多元的学校文化,实现内涵发展大加强

篇10

1、加强综合部门建设。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大力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切实增强其在组织协调、指导服务、政策研究、督查考核等方面的职责。市编办根据**市农村工作实际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结合地方机构改革工作,研究提出市、市(县)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机构强化意见,将其作为党委工作部门,单独列入机构序列,进一步扩充增强职能,调整增加编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全市各镇(包括涉农街道)成立农村工作办公室,负责区域内农村政策贯彻、经营管理、制度创新等具体工作,切实构建起全市农村工作综合协调和统筹推进的完善网络体系。

2、加强领导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重中之重”要求,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加大力度,倾注精力。市成立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负责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统一指挥部署。领导小组下设一室七组,分别为综合协调办公室和现代农业、规划建设、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农村改革、固本强基七个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和各工作组组长分别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担任,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和督促工作,各工作组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推进。各农村市(县)区党委、政府要分别明确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同志,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确保各项工作上下联动、同步开展。

3、加强相关部门建设。农口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转换职能,增强素质,加强自身建设,加快形成职能明确、职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市发改委、经贸委、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交通局、文广新局、卫生局、体育局、环保局、规划局、旅游局、金融办等部门要从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出发,明确一名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成立或明确一个以上专门处室负责农村工作,并配齐配强熟悉农村工作业务的人员,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确保工作有人做、见实效。

二、完善研究决策机制,确保部署科学严谨

4、进一步健全调研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倾听农民呼声,确保工作开展最大程度地符合地区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符合发展要求。要围绕事关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精选一批课题,通过自主研究、联合研究、项目招标等多种方式,通过走访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升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决策部署水平。

5、进一步健全会商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要切实想方设法及时研究解决。对不能独自承担、需要其他工作组或部门协助或联合研究解决的,要及时通知其他工作组或部门,进行集体会商,共同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思路,推动问题解决。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要及时告之相关负责的工作组和部门,推动问题获得有效解决。

6、进一步健全决策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自身无权决策的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决策,作出部署安排。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定期决策部署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决策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作开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完善规划调控机制,加大引领导向力度

7、高度重视农村规划。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发展的龙头工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推动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加快“三个集中”步伐,加大新市镇、新型社区和新农村联动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城乡经济、社会、空间、生态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水平,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8、科学完善农村规划。研究制定《**市农村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切实明确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坚持现实性、前瞻性、合理性有机统一,不断深化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新市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做好各项规划之间的科学有效衔接。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积极强化专家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提升规划的科学论证水平和公众参与程度,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

9、精心实施农村规划。按照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要求,以大建制镇推动新市镇整合,以大行政村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形成以“新城、新市镇、新型社区”为主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加强规划与区划的对接工作,加大建制镇、行政村撤并和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工作力度,促进镇村布局体系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按规划有序推进所有保留村庄的整治改造,积极开展规划政策创新试点,允许按规划重建或新建住房或配套用房,打造宜居宜人村庄典范。

10、严格管理农村规划。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中确定的基本程序审批各类规划。各级政府不得随意变更规划,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随意干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并作为公共决策、调控手段和实施项目的重要依据。切实强化规划执行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及时纠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推动农村规划全面落实。全面推行“阳光规划”,全过程实行公示制度,广泛接受各方面监督,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规划的实施到位。

四、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发展资金支撑

11、完善财政投入制度。市财政部门加紧研究制定“财政投农资金投入使用评价办法”,科学界定财政投入范围内容,建立健全相应指标体系,切实明确财政投入具体要求,为监督检查各级政府投入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提供参考依据。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地区和各相关部门、各级人大和政协定期对同级政府开展财政投农情况的督查和检查活动,促进财政投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财政投入全面及时足额到位。

12、完善金融投入制度。鼓励支持外地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银行发起创办村镇银行,加大对已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推动村镇银行强化为农服务、实现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步伐,努力实现农村小额贷款全覆盖。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各(市)区均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再担保机构。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和覆盖面,大力发展农村意外保险、财产保险、农机具保险、农民房屋保险等涉农险种。制定完善对合作组织、村级扶贫、农民创业等特定主体的信贷投放考核激励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给予资金奖励。

13、完善社会投入制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本着“政府引导、有效扶持、自助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推进“一企一村、多企一村、一企多村”结对机制建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三农”、支持农村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外资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增强智力支持

14、加大政研合作力度。着力开展市、市(县)区两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政研合作,加快探索地方政府与合作院校联手共建的有效机制。认真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围绕技术推广、培训教育、机制研究、挂职锻炼等主题,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开展各类合作活动。坚持将政研合作融入新农村建设整体之中,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人力、科技优势,着力破解科技含量不高、人才资源不足和建设机制不活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发展成高效农业、传统村落改造成新型社区、传统农民培育成现代农民。

15、加大成果转化力度。结合实际积极创办“产学研创新中心”、“高科技园区孵化器”、“技术合作推广中心”等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科技服务载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改善、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综合改革等方面,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科技成果和新农村发展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按照服务综合化、功能多样化、推广社会化的定位,加快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16、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围绕能力提升,分门类、分专业、分层次、分结构,分期分批抓好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突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文化素养等培训内容,使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干部都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培训,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的党政人才队伍。大力实施新农村人才保障工程,推动市(县)区、镇、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人才、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切实满足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六、完善实施推进机制,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17、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并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每年选定一个以上主题召开专题推进会,交流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推进情况,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集体研究推进工作,共同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18、完善统筹协调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牵头部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牵头部门,及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联合组织推进、共同检查考核等多种形式,探索行之有效的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强化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做好上下左右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互促互补效应,提高推进效率,扩大综合效果。

19、完善促进创新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立足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围绕规划建设、就业保障、公共服务、两个置换、组织合作、金融扶持等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研究,加强创新,及时制定出台有助于破解难题的鼓励性、优惠性、配套性政策措施,切实为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注重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和探索实践,深入总结、积极推广基层的成功做法、有益经验,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采取更加灵活的工作措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20、完善结对共建制度。在强化政府自身作为的同时,积极坚持多方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力强化部门结对、村企结对、村村结对工作,推进市各相关部门、工商企业、经济强村继续发扬结对帮扶薄弱村的优良传统,对经济发展薄弱村加强结对帮扶,切实通过扶助困难户、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帮助农民转移就业等多种方式,帮助薄弱村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七、完善督查考核机制,促进工作全面落实

21、突出督查考核重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严格的督查考核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的督查考核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地区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下达的目标任务书和制定的相关工作意见确定。督查考核要全面察看各市(县)区、各部门落实和执行各级强农惠农政策、完成农民增收等重要综合指标、完成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支农项目及资金、推进“三农”工作体系建立等有关情况。

22、完善督查考核办法。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级有关职能部门的督查考核活动要围绕提升推进成效,积极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工作督查要实行综合和专项、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各工作组的专项督查活动每半年分别至少进行一次,督查中要深入开展“三查三看三比”活动。工作考核要坚持平时跟踪问效、季度进度检查、年末综合评定相结合。切实通过有力的督查考核活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推进目标全面完成。

23、公开督查考核结果。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情况将定期通过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公布。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年度考核结果通过地区(部门)自评、地区(部门)互评、群众测评等方式综合确定后,由领导小组排定名次,按时向社会进行公布,接受广大群众监督评议。考核结果同时上报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作为部门评优奖励的重要标准和领导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八、完善奖励问责机制,充分激发工作动力

24、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工作干部选配制度,切实抓好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班子中熟悉农村工作干部的选拔配备,十分注重从农村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建立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人才资源库,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政治和组织保证。加紧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镇级领导干部的激励制度,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年轻同志到村帮助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