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挂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6 09:1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个人挂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个人挂职总结

篇1

关键词:高校;教师;挂职锻炼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任,需要一支学术素养较高、研究视野开阔、学术研究成果前沿、教学艺术精湛的师资队伍。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的主体,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缺少实践技能这一“软肋”问题,是摆在高校领导面前急需考虑研究的课题。我们如何解决高校教师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科学有效的提升挂职锻炼的成效,需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增强推动力,需要学院的支持,需要高校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一、高校教师挂职到企业的必要性

笔者是今年年初被学校派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第一批教师之一,通过这半年多的挂职锻炼,对于挂职锻炼的必要性深感重要。

(一)开拓行业视野,提高个人专业素质。高校教师亲自去企业中进行锻炼,可以更深切的感受企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工作风格、工作目标。通过对企业业务的处理,能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开拓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处理问题能力、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在企业所接触的业务中,都是具体的实务工作,这是与教学中的处理会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所以在企业中,要多听、多看、多想、多问,并不断在体验中来适应企业、融入企业,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实际的工作能力才能不断的增强。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需要。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驱力,现在的高校正在逐渐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建设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除了教师有基本的学历要求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技能,我这里强调的“双师”不应该单纯的指“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而应该是“双能”,具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要有技术的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所以,我们要想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增强教师的实际的技能,通过“挂职锻炼”的形式培养教师的技术职业能力。

(三)优化教学内容,做到教以致用。教师进入到企业中,从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实践知识和课堂教学的差距,了解到企业对员工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各项要求,在实践中通过点滴的实习日记的记录整理以及在实习过程中的不断思考,可以总结相应的案例,作为改进教学和完善教学的案例的司机材料,更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效果,并且根据自己的实习体会,可以给予学生更好的就业方面的建议,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

二、高校教师挂职锻炼的现状

(一)企业不情愿接受挂职锻炼的教师。很少有企业愿意接受这样“兼职”的员工,管理不好管,在企业工作时间短,有些挂职锻炼的教师长的多达半年,少的可能就几个星期,不管要不要付工资,企业也不希望这样的员工来这里工作。所以很多情况下,挂职锻炼的教师都是通过某种关系进入企业,在这个挂职锻炼的过程中,主要靠教师自己的自觉性来管理自己,所以,企业对于高校教师挂职锻炼工作总体并不支持,感觉是累赘。

(二)教师挂职锻炼企业中,岗位参与程度较浅。各个高校虽然规定的各种形式的锻炼形式,但是由于挂职实习时间的限制,而且在挂职期间并不是完全脱离高校,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任务,有时不得不向企业去请假,这就使企业在安排任务时,不可能将一些整体性、规划性的任务给教师来做。所以一些教师在企业的挂职锻炼中无法正在的顶岗实习,只是做些协的、助理性的工作。企业的一些行业的特殊性,教师在挂职锻炼操作层面上也存在不通、不会的现象,无法完成企业的岗位任务,有些教师只能到企业中进行观摩。

(三)挂职锻炼教师的工作状态难于监管。很多高职院校在“考核管理”方面采取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而企业考核旨在考核教师挂职锻炼期间是否遵守企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则是不定期检查。学校检查的形式也多见于电话查询的方式,并没有对工作中的实际的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行具体的考核,而且学校与企业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学校既是要求企业对其教师进行某些考核也不一定可以执行,这就使得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完全是靠个人的自觉性来完成“自我监督”。

(四)教师挂职锻炼的主动性不高。尽管各高校规定了教师挂职锻炼可由学校安排或个人自主联系,而且挂职锻炼期间有不同的津贴补助,甚至挂职锻炼考核优秀的教师还有奖励等等,但高校教师挂职锻炼的主动性仍然不高。这里面原因很多,一是认为身为高校教师,教学任务重,职称评审难度大,参加挂职锻炼对于我职称评定毫无帮助,二是教师一直习惯于教师的作息习惯,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加班有很多的不习惯;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无疑会增加很多新的压力;另外,在教师挂职锻炼期间,不是完全脱离学校所有的任务,除了没有安排任课任务外,其他的任务都要来完成,这相当于身兼数任,有时可能会感觉手足无措。

(五)学校的理念与管理不到位,缺少相应制度建设。目前,高校对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随意性强,缺乏有效组织、监控和保障措施。很多高校由教师自己寻找挂职锻炼单位,自己与挂职单位决定挂职期间工作、学习的内容,锻炼效果反馈渠道单一,教师与学校半脱离状态;很多高校没有科学的教师挂职培训规划,缺乏与挂职接收单位的沟通与合作机制,不能有效沟通和磋商,使得挂职锻炼实效性不强;高校还未建立挂职管理与考核办法,没有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影响挂职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影响挂职锻炼效果,随意性较大。

三、如何加强教师的挂职锻炼的效果

笔者根据进行挂职锻炼的体会,总结几点建议

(一)高校企业共建合作运行双赢机制。高校在与企业建立挂职合作协议时,应考虑到双方的资源优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校要从本校实际出来,根据市场需求、教师专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调研,并通过实地考察,安排相关的教师与合作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另外,深入调研后,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工作性质,懂得企业现在需要怎样的人才,挂职教师能够帮助企业提供哪些服务,创造哪些价值,让企业想要接受教师们的加入。通过挂职锻炼最终达到高效、企业双赢的效果。

(二)明确教师挂职锻炼的管理体制。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是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涉及面比较广,必须明确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以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首先,在进行挂职锻炼前,先进行岗位的在学校、企业中进行报批,将教师的相应的工资、津贴、奖金的管理与企业的考核进行挂钩,并进行考核。其次,教师在进行某个岗位前,要求企业给予适当的培训,毕竟进入了一个新的行业,新的领域,要求在短时间进行适应,必须有个过渡期,来进行调整。再次,对于在企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挂职教师,应适当给予奖励激励。通过几点措施的实施,促进挂职教师的参与性及有效性。

(三)校企联合,共同管理教师的管理锻炼过程。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多以个人在企业中完成相应的工作,如何确保挂职锻炼的有效性呢,对于教师的管理应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确定了挂职单位后,由企业、学校和挂职单位三方共同制定挂职锻炼方案。方案协议中可包括挂职锻炼的目标、岗位、任务、时间安排,考核标准,教师的责任,校企双方的职责等。恰当的安排挂职时间也会对挂职锻炼的的效果产生影响,以多长为时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挂职多上时间,是要集中或者分散,需要根据挂职单位的需求、专业要求、岗位需求来决定的,不能由学校单方来决定时间。在校企双方共同监管教师的过程中,挂职教师以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的管理,遵守单位的考勤制度、履行所挂岗位的职责,参与单位的业务、学习等。如果学校某些任务必学有该挂职教师来完成的,应由学校出面与企业沟通,避免管理上的漏洞。

(四)增强高校教师的主动意识。高校教师进行挂职锻炼,还是要有教师来“唱主角”,高校教师在挂职锻炼中如何主动来完成挂职锻炼,而非被动的接受呢,可以根据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教师挂职锻炼的的长效机制,保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顺利接受、对方单位能够热情接受,对不同层次的挂职锻炼,给予不同的考核标准;对积极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在津贴分配、评奖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倾斜;对到企业挂职锻炼缺乏主动性的教师可采取轮训方式等。通过多样化的措施,激发教师挂职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挂职锻炼工作见到实效。

(五)加强高校制度管理,增加推动力。高校要做好挂职锻炼的人员选拔,完善高校教师的人员的选派机制,如,高校成立统一管理挂职锻炼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出一年到三年的教师挂职锻炼的规划,对于教师的安排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批实施,对于选派的老师的师德、专业技术、科研能力等方面来进行考核品评价,安排教师进行挂职;高校挂职领导机构,应与接收挂职的单位进行沟通,对于挂职教师的监管、考核等,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战略眼光制定青年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制度,使其作到发展型、常态化,切实达到目标,落到实处。

总之,笔者根据自己进行挂职锻炼的体会,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推动挂职锻炼有效实施,通过挂职锻炼形式,推进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专业 下企业挂职 思考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目标是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对于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企业的要求是“专业+英语”。然而目前的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很多本科英语专业学生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都十分困难,为了能够让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找出自己的优势,适应企业的要求,保证自己的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学校课程和企业要求中寻求一个接入点十分重要,只有保证专业教学为企业的需求服务,与市场需求接轨,学生在毕业后才能够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才能保有就业优势。但是如何才能使专业教学和企业需求接轨,以便保证学校学习的有效性,实用性和应用性,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中,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推进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的工程,能够有效强化“双师型”教师的质量和素质,让教师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在了解市场后,做出市场需求分析,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挂职锻炼的必要性分析

1.商务英语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分析

商务英语专业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顺应沿海各大城市乃至内陆地区对外贸经济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发展而设立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商务英语的教学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除了有商务优势的本科院校之外,职业院校也开始发展商务英语专业,并且为了满足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在专业下的开设的课程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然而进入21世纪后,商务英语的发展虽然已经逐渐成熟,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理论研究都已经自成体系。商务英语,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却迎来了尴尬的局面。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与国外的合作越来越多,市场对就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矛盾的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能力都不能满足市场要求,市场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缺口很大,然而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却不能填入这个缺口之中。为了商务英语的可持续性发展,学校的教学必需要与市场接轨,必需要时刻把握市场的动向和需求。

2.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分析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有很多是由高校走向高校。没有进入企业实际工作过,没有对市场进行调研,缺乏专业实践和高职教学科研方面的经验是教师队伍的硬伤。通过推行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的工作,教师能够参与到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中,从事企业活动,亲身体验企业对内,对外的,掌握企业的要求,同时进入市场,把握市场动向,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取长补短,还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当然,不同于工科类专业强调专业技能,商务英语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需要教师进入企业内部,作为企业员工,在不同岗位轮换,吸取各个部门工作管理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形成对于企业运营综合的看法。

3.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经过了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情景导向”等一系列教学理论改革,当前商务英语专业已经有了比较系统,清晰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在内容和方向上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做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因此,这就更要求高职教师能够掌握市场和企业对于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的要求,通过积极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密切合作、与企业专家沟通、在企业开展调研等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修订每一届学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在沿海城市的发展较内陆城市更好,所以内陆学校在设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往往会做一些参考,当然,这样做可以吸收别人的长处,也可以由经验可学。但是,毕竟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本地解决,因此,本地企业的需求应该是有计划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除了要融入企业,让自己的知识为企业所用之外,自己也应该带着课题,带着问题进入企业,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企业对于英语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用工要求,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一套经验,为专业改革所用。

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挂职锻炼的意义

1.教师挂职锻炼开启校企合作新形式

不同于工科专业有十分明显的专业技能,商务英语专业因为市场的细分,专业的细分,可以说只要和商务相关所有专业都可以用英语作为完成任务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要给商务英语专业规划一个明显的方向,或者一个特殊的技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现在很多院校的商务英语分专业为了金融方向和国际贸易方向,但是我们却可以发现这种分方向的方式是十分简单粗线条的。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甚至在毕业之后,都不知道自己的对口专业是什么。

通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明确企业的用工要求,将企业的任务作为学生的教学和实训任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向企业要求发展,同时也可以将企业的工作岗位推荐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方向性的指引,让学生在学校内掌握到市场动向,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就业方向。

教师还可以在挂职期间,推行企业的校内工作室,校外实训基地等项目,加深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2.综合技能提升,推动教学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因为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很容易出现专业知识能力结构不完整,缺乏教学案例,或者案例空洞,不实用,甚至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出现重难点不分等问题。这些问题容易造成教学结果与企业要求不一致,脱节的情况。

教师进入企业之后,不仅要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更要亲身感受企业的运营,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企业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要求,从中归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把握重难点,同时搜集教学案例,增加教学案例的实用性和时效性。除了通过教师个人知识结构和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应该总结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用工需求,推进专业的教学改革。

3.教育观念更新,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应该和市场接轨,而不是闭门造车。教师在挂职锻炼时,要抱着学习的心态,仔细观察,搜集资料,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和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人才培养的目标、职业能力定位、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训等和人才培养方案有关的问题。使学校教学环节顺应市场需求,为学生的培养以及就业铺平道路。

三、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挂职锻炼的建议

1.企业类型多样化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可以和其他专业结合起来,让英语课程老师进入到除了语言类之外的企业,更好地实现教师“双师素质”培养。而且,教师能够在多元化,复合型的工作环境中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专业动向,为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的调整打下基础。

2.和企业合作关系的维系

由学校或者是部门牵头和挂职锻炼的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企业挂职锻炼的岗位能够延续下去,教师轮流在企业中挂职锻炼,是企业的工作能够继续延续下去;二是企业活动的维系,让企业在有活动时能够从学校得到帮助,实现双赢。

3.企业、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协调统一

教师以挂职的身份进入企业,虽然在企业中有特定的工作岗位,但是这个岗位和身份是比较尴尬的。比如,公司的一些内部资料或者保密数据,作为非公司正式职工的教师是不可能拿到的,但是有的时候没有数据和资料,教师无法完成工作。因此,由学校出面,和企业,教师之间签署协议,不仅能够让教师达到挂职锻炼的自我提升和整体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育部高教[2006]16号文件, 2006

[2] 张育博.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思考.职业教育[J], 2011,12: 58

[3] 范彬彬,蔡建平. 关于高职院校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思考与探索.网络财富[J],2010,9:108,110

[4] 汪飞燕.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教师挂职锻炼模式与方法探讨.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J],2011,12:26,42

篇3

如何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专业水平高、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事关职业教育的前途和发展。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中职学校;会计教师;“双师型”培养;实践与思考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部日前《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定》中提到,职校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规定》指出,组织教师企业实践,是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为做好“双师型”教师培养这项工作,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专业水平高、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2011年开始,我校分批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和实践,同时制订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办法(试行)》,对“双师型”教师培养进行实践和探索,五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确定选派原则

学校根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期专业教学工作需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安排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学校根据师资队伍现状制定分期培养计划,分批、分层次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按以下原则选派:

(一)优先安排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评职称急需条件支撑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

(二)优先安排校教坛新秀到企业实践。

(三)优先安排无企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

二、明确实践任务

下企业实践前,学校需与实践单位商定实践内容,实践内容应与所从事专业教学或课程的要求相一致,明确实践任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主要任务有:

(一)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劳动定额和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

(二)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

(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

(四)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五)利用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特长为企业提供会计、税收、营销等方面咨询或培训工作,实现双赢。下面为我校会计专业青年教师到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期6个月实践的工作任务与时间安排。实践内容在6个月(约24周)内完成。其中入场教育与安全教育、企业管理、岗位规范、企业用人要求采用集中培训,其它岗位可轮岗。(见表1)

三、多种实践形式

教师企业实践的形式,包括到企业考察观摩、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岗位兼职或任职、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主要实践形式有:

(一)挂职实践。主要是选派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学科科长到企业挂职总会计师助理、财务总监助理或财务科长助理,要求利用寒暑假时间和工作周每周安排不少于一天的时间到企业学习,挂职时间周期一般为1年。

(二)脱产实践。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具体实践内容由学校和实践单位共同协商确定,实践教师需要全脱产到岗工作6个月,实践期间视同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

(三)弹性实践。教师到企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时间,安排采取全脱产以外的灵活实践形式,主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实践时间每年安排2个月至3个月,以2年为一个周期。具体由参与实践的教师、学校和实践单位共同协商确定。

四、严格管理考核

(一)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应填写《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申请表》,经科室推荐并提交人事科报经学校研究批准后实施。脱产到企业实践锻炼期间一般不再承担教学工作,但应定期向所在科室汇报实践情况。

(二)由学校牵头,签订学校、企业、实践教师三方参与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协议》,作为教师企业实践的主要依据。实践期间采用“员工+学徒”的考核评价方式,综合评定教师的实践效果,实践教师以培训企业管理和考核为主。实践教师以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直接承担具体岗位工作,按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考核与评价。企业考核包括考勤和业绩考核。采取企业员工的考勤制,由企业按照员工的考勤方式每天进行考勤(打卡制或签到制),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业绩考核包括工作态度及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由企业相关部门完成。实践教师必须遵守企业员工基本守则、考勤制度和工作纪律,保守企业秘密。实践期间,学校定期到企业听取企业意见反馈。

(三)企业实践结束后,企业要对实践教师的实践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鉴定。实践教师要结合企业实践和教学实际,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总结,汇报、交流实践体会和实践成果,同时填写《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总结表》,由实践企业、学校考核小组考核鉴定,确定考核等级。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四)学校成立教师实践锻炼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由校领导、人事科、教务科及所在学科(教研室)负责人组成,负责教师实践锻炼的考核工作。教师在实践锻炼期间,如严重违反实践单位的规章制度,或未按计划完成实践,无故缺岗者,实践考核不合格。考核结果送交校人事科备案,并存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奖评优的依据之一。实践考核结果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得评定为称职及以上等次。

五、制度措施保障

(一)学校要加强对实践教师的安全教育,会同企业做好实践教师的管理工作。确保实践教师的人身、财产和交通安全。

(二)学校要定期与企业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师实践期间的思想状况、现实表现和任务进展情况。

(三)实践教师应自觉遵守有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和企业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按照要求完成企业实践任务。

(四)经学校批准脱产到企业单位实践且考核合格及以上者,实践期间的奖励性绩效按平均数发放。年度考核及聘任期考核时,教师实践期间的工作量,根据实践锻炼的时间,视同完成相应岗位要求的基本工作量。教师实践期间的相关费用按有关规定执行。

参考文献:

[1]周景武,田立荣.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与校企合作构想[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报,2012(2):44-46.

[2]福建省教育厅:《关于下达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3年度国家项目任务的通知》(闽教人〔2013〕78号).

篇4

6 月19 日—30 日,我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挂职校长 培训。培训期间,挂职校长全面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内容涉及办学思路的形成与学校定位,学校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与校本教研,学校德育工作和德育队伍建设,学校特色教育,学生活动的开发与组织等。通过在**小学的培训,确实使我们农村小学的 校长开阔了视野,更加端正了办学思想,增强了改革意识,开阔了办学思路,提高了校长全面抓好素质教育和执行教育政策法规的自觉性,提高了教育教学指导能力,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小学的办学思路非常清晰。打造省会一流名校是他们不懈的追求。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确立了“以育人为灵魂,以科研为先导,以提高师生素质为重点,以创造八个一流为目标(一流的创新管理,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生活待遇,一流的社会声誉,一流的校园风气,一流的工作业绩),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进取、果敢、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敬业、爱生、争先”的教风和“博学、善思、乐群、守纪”的学风。** 小学的校园绿树掩映,四季常青,鲜花盛开,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校建有科技楼、活动楼、办公楼、教学楼、公寓楼等,开辟了语音室、微机室、监控室、播音室、报告厅、体育厅、舞蹈厅等48 个专用功能教室,实现了高标准的电视直播系统、电子管理系统、教学监控系统、微机网络系统、校园文化传播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六大系统,学校办学条件全部实现了现代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教学楼内文化氛围布置独具匠心,处处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学校的阅览室,整个阅览室分为四个版块:教师阅览区、低年级阅览区、中年级阅览区、高年级阅览区。每个版块有适合各类人群阅读的书籍和适合各年龄段高低不同的桌凳,桌子上摆放着学生们参加读书活动的作品,并装订成册。从这些作品的水平看,与我们农村的学生是无法相比的,以后我们要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并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学习最后一天的上午,我们还参观了 **外国语学校,从校园风貌、教学设施、教育教学、音体美教学、国际交流五个方面来看,外国语学校的站位更高,给我们的触动更大。

二、通过参加周一上午的校长办公会和周一下午的全体教师例会,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的管理极具科学性。学校内部分工很细,每项举措都有具体人抓,不用领导督促,教师们都自己给自己加压。上午9 点,我们准时在校长室列席了班子例会,首先袁校长对上周工作进行了总结,对本周工作进行了布置,在总结中注意从具体工作中找差距,指明了努力地方向。接下来分别由主管教学和教育的副 校长也分别对上周所分管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本周的工作进行安排。最后由各主任分别汇报,会议结束时形成周安排,下午例会时发给每个教研组,整个会议内容充实,大家充分发表个人意见,气氛激烈又不失融洽。下午5 时30 分,我们又列席了全体教师例会,会议由主管教育的马校长主持。首先马校长对在学校鼓乐队和扇子舞活动中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几位老师进行了表扬,说到激动处马校长的声音有些哽咽,教师的敬业精神感染了全体教师,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几位挂职 校长,因为我们亲眼目睹了音乐教师刘冬梅每天早晨7 点准时到校组织学生训练四百人的扇子舞和鼓号队,下午一直训练到7 点以后。教师的在校时间达到了12 个小时,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其他也有很多不知名的教师都加班到天黑,尤其是几位班主任经常走得很晚,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马校长还为教师颁了奖。接下来主管教学的李校长布置了教学方面的几项工作,每项工作都提出了严格要求。第三项由刘灿老师为大家讲座。她讲授了《走进现代,感受经典》,利用文字和图片声情并茂地讲解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要多读、多磨、多写,在教学实践上下功夫,读懂学生也就是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教师就进行什么样的教学,没有个性,一刀切的教学是不会成功的,马思洪教授总结了十七条成功定律,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大地启发性,最后她总结出教师要启迪智慧,感化生命,教育是以理想为目标的希望之旅,这是**小学“走出去,带回来”的成果。讲座结束后教师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另外学校每位领导分包一个年级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每位领导的积极性,他们时常深入到所需班级与他们共成长。学校的各种制度非常齐全,对教师的约束力较大。

三、袁校长在与我们座谈时谈到:一所学校必须“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就是宣传学校,做了的工作要善于总结,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内强素质就是要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市区内的学习培训每次都派教师参加,每个学期都派教师到外地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每次出去学习回来后,都要搞讲座或者做示范课,这就是**小学所谓的“走出去,带回来”。另外,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每学期开学初都由教研组长或优秀教师上一节引路课,每个教师必须上一节准备课,每节课后都进行教研,对教师的迅速成长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李校长还跟我们谈了作文教学,她谈到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作文情景,切忌凭空想象作文。其次教师要写下水文,这样批改作文时思路会更清晰。再次要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课要上活。最后要求教师写批语一定要具体,还要写规范字。另外学校还通过校本教研提高学生的作**平。**小学备课要求吃透教材,在教学参考书上直接写实用教案,节省了不少时间,但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是必须写的。**小学的教学制度定的很细,并且每项工作都有详细要求,这样检查起来也比较容**操作。在教学方面要求教师“三率”(达标率、合格率、优秀率)必须达标,这比我们只用平均分衡量教师的工作,要有许多的优越性。**小学是1997 年刚刚建立的一所年轻学校,年轻教师多,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他们有自己的培养模式。一是学校内,请进来。聘请国家级播音员讲朗读技巧,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二是“走出去,带回来”;三是“青蓝与你有约”仪式,学校选出各方面素质较高的10 个师傅,各学科都有,然后由青年教师报名认师傅,1 个师傅带两个徒弟,师傅、徒弟互动效果非常好;四是教研组长带青年教师。通过用四种模式,使青年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另外我们还听了两节语文课,一节劳动课,一节心理健康课,每节课都上得比较成功,课后我们进行了交流,老师们驾驭课堂的高水平对我的影响很大。 四、教育处的郎主任和六位班主任和我们进行了班级管理经验交流。郎主任说:“学校的例会有表扬,有批评,领导公正处理,教师心服口服,学校已经形成了一股正气。就连厕所的技术性处理都由主管校长亲自专做,这一点对我感触很大。班级管理方面,每班都设有班长,还有课代表和组长。他们分工非常明确,像纪律、卫生、收发作业全部都由这些班干部完成。全校设有19 个值周岗,做到每时每地都有人监督。设有卫生、纪律、学习三面流动**,每月流动一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学习、生活了12 天,几乎没见到过地上有一片纸屑,我想这就是流动**和监督岗的效果。

五、主管教育的马校长与我们交流了德育工作。**小学每学期都搞大型的德育活动。挂职期间我们就参加了可口可乐**地区“快乐课间”启动仪式,四百人的扇子舞表演博得观众们阵阵掌声。我还参加了**小学“快乐童年,放飞理想”庆六一文艺汇演,气势雄伟的鼓号队演出,师生们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会场井然的秩序,都凝结着师生们的心血和汗水。另外,每班每周都举行主题不同的班队会,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教育,充分利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学雷锋活动月”、“安全教育月”等,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德育活动开展的肯定是扎实有效。 六、主抓后勤工作的郎主任给我们介绍了后勤工作的管理经验。郎主任说:“后勤人员要做到三勤(手勤、眼勤、嘴勤),要有极高的责任心,勤俭朴素的精神。”所有物品的发放(包括笔、墨、纸、砚)都有领取人签字,严格执行各项后勤管理制度,绝不姑息迁就,养成良好的公物使用保管习惯,并且郎主任的安全意识非常强,像电扇夏季使用前先检查,维修后有记录,并且郎主任也参加学校领导办公会,每次都详细总结上周工作,安排本周事宜,两千多人的学校后勤各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为期12 天的挂职锻炼使我认识了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爱校、爱生、敬岗敬业的追求完美、不断超越的**团队;营造宽松环境,注重个性发展,强化美德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的育人特点;依法治校、严谨求实、深入一线,服务师生的科学管理;爱国荣校、求实创新、发展特长、健全人格的办学特色;开发智力、张扬个性、提高素质的办学理念;依托名师、创办名校、培养名人的办学思路。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习**全方位的经验,使农村小学的办学水平尽快提升,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使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篇5

作为个体,高校教师的发展可视为个体的全面发展;作为特定的职业群体,教师发展特指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职业生涯的整体提升。Adams(2009)提出了教师发展的三种范式:理性主义(rationalist)、行为主义(behaviorist)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3]。理性主义强调科学,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R-S),认为只有引起行为的变化才能获得发展;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创生,重视新知识在大脑中的建构。

(一)教学发展———高校教师发展的前提

教师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生涯发展、个人发展[4],还包括管理能力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等方面,其中教学发展居于高校教师整体发展的核心地位。而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本学科的知识方面较为精通,但在教育教学基本知识方面则较为薄弱。正如Edger-ton(1990)形容的,如果谈到学科知识,大学教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谈到教学知识,他们则是站在地面上[5]。因此,教学发展是高校教师发展的前提,甚至可以说高校教师最主要的发展任务就是教学发展,促进自身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提升。

(二)教学技能———教师教学发展的基础

高校教师技能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技能、科研技能、指导技能、交流技能等。高校重视教师的技能发展,技能的发展是有效的教师发展内容,而教学技能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主导性的,有效教学是高校教师内在建构并受社会调节的过程,其中的社会调节主要来自学生、其他教师和学校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建构知识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共同参与,重构教育知识、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获得共识,进而创生新知识,并指导教学行为。教学技能发展应帮助教师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知识,接触各种教学方法,了解各种教学策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获得新的教学视角,学习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等。

(三)教学行为———教师教学发展的途径

教师发展的行为主义范式更重视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教学实践是一种行为哲学,对教学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起着指导性作用。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强化对知识产生非常重要。因而教师要不断地经过教学实践来提升教学技能,教学行为的改变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指导(mentoring)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改进与发展方式。新教师能够通过指导改进技术、形成合作关系、认识地方学术文化和获取资深教师的默会知识[6]。从操作层面看,首先,对高校教师解释某种对他们来说是新型的教学技术,在教师实施具体的教学行为过程中,他们试图把该技术运用于实践;然后,在专家观察并评价该技术的使用效果后,对教师进行及时的反馈,并进一步修正该技术在使用中的不足;接着,再进行进一步的尝试,确保对该技术掌握达到合适的水平,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熟练灵活地运用。

二、多元化的教学发展机制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容包括:学术水平的提高———学科基础理论、学科专业理论以及跨学科知识的拓展;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将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并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情感与师德的提升———服务精神、自律精神、创新精神、人文情操等[7]。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高校开展教师教学发展活动要遵循一定的模式,以培养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育理念、过硬的教学技能、科学的创造能力和时代的奉献精神。

(一)多元合作机制

合作是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高校教师的学习不是“私事”,而应以学习作为社会参与(learningassocialparticipation)来审视学习。教师个体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团体的发展,教师发展的态度和过程受制于组织环境的影响[8]。教师教学发展的多元合作是那些具有共同目标、信念系统和实践活动的教师之间的双向共赢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合作模式,如教师形成教学团队、教师共同申报教研项目和科研项目等。多元合作可由同个学科中多层次的教师融合在一起,由教授带领年轻教师发展,互帮互助。新成员在参与团体实践活动中,从老成员那里承袭这些共同的经验与规范,从比较边缘的、的参与逐步发展到核心的实质性参与,并逐渐确立自己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9]。多元合作也可由多学科的教师互相融合,形成跨学科团队,不同学科间相互弥补本学科知识的不足,分享教学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技能的实践。

(二)非正式合作机制

非正式合作(informalcollaboration)是一种“休闲”的合作模式。教师间以轻松的方式进行互动,是一种比正式的工作轻松,以非正式的途径来寻求发展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主要依靠相聚而融、彼此敞开、相互走近、相观而善、相谈而清、相呼而应、相互切磋和相互借鉴实现教学上共同发展[10]。非正式合作模式促进教师在对话(dialogue)中走进彼此,互相修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难以独立解决的教学问题,创造愉悦、友好的微文化氛围,能吸引教师彼此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不断地进行自我重建。如果教师主动地开展互动与合作,在共同参与、集体思考、思想碰撞过程中,能够更快地吸收更多的教学知识,领悟更多的教学智慧[11]。非正式合作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式是全体参与教师的共同建构,集体思考、自由讨论、头脑风暴等是这种教师教学发展模式采用的基本思考方式。另外,教师间要建立发展型关系,即在参与活动的教师、互相辅导的教师、导师与青年教师之间建立一种友好的朋友关系。发展型关系要求教师愿意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教学经验和教学问题解决过程等进行回顾与总结,把自己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与其他教师分享,以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三)个性化服务机制

新教师在面对新的环境时会产生焦虑和困惑,进而缺乏工作动机,对职业生涯产生迷茫,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教师的成长。因此,要充分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personaldevelop-ment),在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同时,应考虑对教师个人的发展进行引导和帮助。要将教师的教学发展与个人发展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促进个人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此外,教师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专业特点、个性特征、气质类型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类型的教师在教学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也需要对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服务是为了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更为了促进每个教师健康的发展与成长。如可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教育教学知识辅导,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个性化咨询,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等。

(四)教师发展“护照”制度

教师教学发展护照的理论基础是Fessler(1985)提出的教师职业循环(teachercareercycle)理论[12]。该理论把高校教师的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教师教学发展“护照”正是对应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设置的。护照以学分的形式反映教师的教学发展情况,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得到相应的学分,修满学分才算完成本阶段的教学发展任务。护照可分为教师教学成长护照、教师教学发展护照和教师教学导师护照。教师教学成长护照适合新教师或刚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教师,要求他们进行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教学理论年、师德、教学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训练。以老带新,多种渠道地拓展教师教学发展项目,让新教师尽快适应高校的教学环境。教师教学发展护照是针对入职超过3~5年并已通过高校教师系列初次职称评定的教师。这类教师主要完成的教学发展任务是教学实践类的和社会服务类的发展模块。在取得高级职称后,教师便可换取教师教学导师护照。持有本护照的教师主要担任新教师或年轻教师的培训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在职业规划、师德、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成长。

三、多通路的教学发展模式

高校教师是从事教学活动和学术职业的特殊群体。在其教学生涯中,许多教师在职业道德、工作满意度和专业发展等问题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当,易导致教师群体或个体士气低落、固步不前、创造力锐减[13]。因此,针对教师在教学发展与成长阶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教师教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发展项目。

(一)新教师研习营

高校新教师会面临如下问题:一是新教师一般为非师范类毕业生,教学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二是身份的转变让新教师对教学发展的目标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困惑;三是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重,缺乏有效指导。新教师研习营能为新教师快速融入高校氛围,适应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技能提供各种服务。研习营以讲授和研讨为基本形式,对象主要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或从校外转入的教师。对刚进入本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学校情况介绍,教学理论的普及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研习营可邀请校内各部门的负责人讲解学校的基本情况,让新教师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还可邀请校内外的教学名师,为新教师们讲授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围绕教师职责、敬业精神、教学理念等开展培训活动;还可定期举办新教师联谊研讨会,为新教师搭建一个彼此沟通交流的平台。

(二)教师教学工作坊

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工作坊可为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人们提供思考、探讨、交流的机会。在教师教学发展工作中可引入工作坊的模式,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讨,创新教学理念,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坊应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选取一名志愿者就本主题召集感兴趣的教师,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既可针对话题展开讨论,也可邀重点发言人进行发言,解答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与方法。工作坊要利用校内外的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资源,对教学中遇到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工作坊的最后阶段,参与的教师对本次工作坊活动进行信息反馈,包括对活动主题的理解、活动的心得体会、对活动的建议等方面,方便教师教学发展工作者及时总结工作坊的成效和不足,为下次工作的改进提供指导。

(三)校外挂职实践

篇6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效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在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的建设期间,项目院校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设了一批产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立项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年9月完成建设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国家示范校建设期间,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该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了一批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本文以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的畜牧、物流管理和汽车运用技术等三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为例,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等方式,研究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建设模式、保障机制、实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而提出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几点参考建议。

一、基地建设与运行实践情况

1.基地概况

畜牧专业的校内养殖实训基地(五千头猪场),共投入建设资金800万元,现有员工19人,猪场年出栏优质肉猪5500多头。教学方面,主要承担本专业学生的企业见习、岗位训练和部分学生的顶岗实训,以及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任务。

汽车运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海南宝驹乐〔博世〕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汽车维修站)按一类汽车维修企业的标准改造场地和配置设备,设备总值近200万元,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员工39人。对外承接汽车检测维修和维护保养等业务;对内承担学生企业见习、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教学任务;同时还是教师挂职锻炼和学校开展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的重要场所。

物流管理专业与港森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物流综合实训基地,校企共投入建设资金60余万元,现有企业员工10人,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仓储配送和物流技术创新服等业务,还承担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企业见习和技能训练等教学任务。该基地还用于安排教师挂职锻炼和开展社会培训等活动。

2.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

(1)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合约管理,各尽其责

汽车维修、物流管理等技术服务类专业,因其对口企业投入成本和经营风险易控,生产过程对学校的负面影响小,同时考虑到其专业教学与管理人手紧张、缺乏经营经验及客户资源,学校采取了“筑巢引凤”的模式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所谓“筑巢引凤”,即经过公开招标和多方筛选,引进一些规模较大,具有经济实力和丰富客户资源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由学校提供场地,校企共同按照教学和生产需要进行规划建设,购置教学和生产设备,并由合作企业承担基地的日常经营管理。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与海南宝驹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海南宝驹乐(博世)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汽车维修站;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综合实训基地等。

按双方合约约定,合作企业向学校支付风险抵押金和年度管理费用,负责实训基地日常经营和教学所需设备仪器的维护、保养和保管,添置各类耗材配件等。学校选派人员担任基地的副总经理,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双方在责权利明确的基础上,及时沟通解决各种问题。在保证生产经营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确保基地完成实训教学任务,承担提供教师挂职岗位、推荐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等合同义务。

(2)整体购进,企业指导,学校经营,目标管理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股份制院校,其控股公司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罗牛山公司),是海南省规模最大、配套产业体系最完备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在全省17个市县建有40余个现代化畜牧养殖基地。畜牧专业早在2002年即被评为国家精品建设专业,其师资和技术力量雄厚,且有多位教师曾担任过畜牧养殖企业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具备独立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鉴于畜牧专业的自身特点和依托学校大股东的优势,学校整体购入罗牛山公司下属养殖基地“五千头猪场”作为我校畜牧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3.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教学项目开发团队,在兼顾教学需要和企业经营的同时,设计和开发实训项目。既保证了本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主要开展的实训项目有以下几类:

(1)专业见习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和询问等方式了解企业的操作规程和岗位要求、认识各类设备、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等。

(2)现场教学

任课教师在实训基地工作现场开展教学工作,包括案例教学、课内实践、专项训练和岗位训练等,培养学生的专项岗位技能。

(3)顶岗实习

经实训且已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学生(一般为大三学生),将以合作企业员工的身份按企业要求带薪顶岗实习,增强综合实践能力,为就业做准备。

4.保障机制

(1)合约保障

校企合作建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中,除了对资金、设备、场所、人员、项目管理等作出约定外,还明确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如基地常年提供多少工位、多少时间、多少项目用于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等。

(2)组织机构与制度保障

学校专门成立校企合作处,负责指导和协调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制定了配套的管理和监督制度,保障各项教学任务顺利实施。

(3)工作机制保障

为融洽基地经营与教学关系,学校指定专人负责学生跟岗见习、顶岗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等事宜以及双方的协调工作。

5.教学效果

为了解各实训基地建成后的教学效果,特针对专任教师和学生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经测试,其可信度(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72和0.85。今年5~6月,研究人员对汽车运用技术、物流管理和畜牧专业参加实践教学的各年级学生和专任老师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共收到有效教师问卷24份,学生问卷209份,其中汽运专业教师8份,学生75份;物流管理专业教师10份,学生95份;畜牧专业教师6份,学生39份。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对基地的满意度

问卷从基地的实训条件、教学内容安排、指导教师、技能提升、教学效果和总体情况等几个方面的满意度,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汽运专业学生对基地各方面的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的平均值均介于3.4~4.2之间,表示“比较满意”;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认为基地的指导教师、技能提升、实训效果和总体情况“比较满意”,但对基地的实训条件、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的满意度为“一般”;畜牧专业学生对其实训基地的设备条件满意度相对较低,为“一般”(Mean=2.79),但对基地的其他方面和总体情况满意度均大于3.4,表示“比较满意”。总体分析,受访学生对实训基地的总体情况表示“比较满意”。

(2)教师对实训基地的满意度

教师对基地的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管理与运行模式、实训条件、教学内容与学时、企业人员参与教学情况、企业配合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个人业务能力提升和总体情况等。调查数据显示(见表2),汽运专业教师对其专业基地的总体满意度平均值为2.88,即“一般”,对基地的设备条件“比较满意”(Mean=4.00),然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表示“不满意”(Mean=2.5);物流专业教师对实训基地的总体情况、管理与运行模式、实训条件、企业参与度和个人能力提升等方面满意度为“一般”,但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满意”;畜牧专业教师对其实训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表示“非常满意”(Mean=4.33),但对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模式和实训条件的满意度较低,平均值仅为2.33,即为“不满意”,另外对基地的总体情况和其他方面表示“比较满意”。

二、综合分析

1.优势分析

(1)采用引企入校模式建设的基地

因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学校得以“筑巢引凤”。这一模式很好地解决了高职院校以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合作几率大大提高。同时,这一模式也让学校在双方合作中掌握了更大的话语权,基地为教学服务的本质更加明确,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更加有力。

(2)企业方参与基地的前期规划建设十分必要

学校所建基地从规划设计伊始便引入了意向合作企业,双方共同孕育了基地的功能定位与经营构想。这一过程加深了双方的感情,完善了基地在教学、经营中的设计与建设,保证了基地既可以实现在教学功能,也可以担当经营任务。

(3)合约、制度与机制保障是管理的关键

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制订了深入详尽的合作协议,强化了教学基地功能,避免了合作纠纷。同时,还成立了校企合作处,在机构、制度、机制和人员上予以保障,及时解决合作问题。

(4)校企双方实现“多赢”是基地运行得以为继条件

良好的经营状况,使企业方能够承担起设备设施的维修和耗材的添置义务,基地具备了造血功能,降低了学校的教学成本,校企之间得以相互依存。

2.存在问题

(1)离真正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尚有差距

在教学设计与安排上,仍然存在着学校积极而企业冷淡的问题。这使得教学的针对性不够,深度不够,有些只停留在了见习层面,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产性教学实践。问卷调查中教师对基地的满意度较低反映了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说明了学校在教学项目设计上缺乏统筹兼顾,未能将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之一。

(2)教师的认同感不高,挂职锻炼成长有限

在“引企入校”建设的实训基地,教师的认同感不高,挂职锻炼成长有限。为保证企业方经营的独立性,按合同约定,学校不介入具体的经营管理事务。因此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选派挂职人员基本上要服从企业方的经营管理需要。教师在挂职锻炼中难以达到一定深度,成长有限。

(3)基地规模普遍较小

部分基地的实训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还需作进一步调整。

三、建议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首先要对专业的特点和基本条件进行分析,确定适当的建设模式。

要谋求政府在经费和政策方面的支持,走“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发展道路,是基地建设的基础。

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要贯彻到实训基地筹划、建设和运行的整个过程,坚持合作的多维性,不但在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实习就业、技术支持等方面开展合作,校企双方还要在综合管理、文化建设、人员交流等方面来增加彼此的依存度。

通过合约与监督保障机制来确保教学活动和生产经营的顺利实施的关键。

此外作为基地的经营方,企业要具备一定的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运作过程中不断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以保证基地的持续运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9)

篇7

名师工作室的开张,着实让有幸加盟的学员们“火”了一把:读书,听课,思考,研讨,上课,与名师面对面……学员的专业成长一时突飞猛进;但圈外的老师们的反应出奇的冷静甚或冷淡,这一切跟他们似乎无关。何也?一直以来,教师常常被作为专业发展的“客体”来对待,也习惯于停留在“服从发展”的路子上。于是,一些教师缺乏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过分依赖学校外设的发展环境,一旦条件丧失,往往就在“被遗弃”后自我放弃。

现实地说,名师工作室只能面对教师群体中的极少数,因此,教师必须成为自觉创造职业生命的主体,去“工作室情结”,做自己专业成长的主人,“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线路相比照,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才能最终真正实现理想的专业成长。

首先,做好自我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职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序和方向安排,采取必要的措施实施职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了解“入职适应期”、“成熟胜任期”、“高原平台期”、“成功创造期”、“退职回归期”等职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从而理性地面对职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在危机来临时沉着应对、因势利导;在职业倦怠时学会自我唤醒和告诫。

其次,确立职业发展目标。设计职业发展路径,制定职业发展策略,并进行优势梳理和劣势分析,为自己量身定做行动计划。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进行个人成长反思。撰写个人成长故事。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职业规划可以增强教师对整体环境的把握和面对困境的应对能力,帮助教师协调好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教师职业规划能够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以及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同时也可以使学校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做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机结合。

最后,整合各种成长资源。教师专业成长外部环境资源可谓丰富,但如何为已所用、取回“真”经还需思量。许多学校常有的“教研组”、“名师工作室”,这种合作强调管理者和合作中一方的主体性,合作的强制性和单向性十分明显。通常是管理者对教师提出合作的要求,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控制。合作过程中,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辅导,是一种“强势”和“弱势”之间的关系,双方的合作不是建立在一种平等基础上的对话。而根植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身需求,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开展多元、自主、平等、共生的合作能更好地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常态化和可持续等方面的问题。如:与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包括教育前景展望、教育规划学习、教育政策解读;与教学业务部门合作,包括教育理念转化、教育实践研讨、教育成果展示;与高校教育资源合作,包括研究生课程班进修、科研方法讲座、建立实验基地:与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包括名校访学、名师带教、跨区域交流;与对流学校合作,包括到薄弱学校支教、到教育名校挂职、到国外姊妹学校学习;与国际互联网络合作,包括网络资源共享、远程合作研修、平台分享交流……一旦教师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主人,一切外部环境都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资源系统,他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随时随地地将其黏合到自身的成长结构中。

篇8

一、主题性校长高级研修的内容与课程设置

温州市从校长高级研修的价值取向出发,培训课程的设计采用大课程的观念,培训内容紧紧围绕“提升校长领导力,塑造温州教育家”的主题目标,课程内容设置架构为“模块化+菜单式”,顾名思义,校长高级研修班必须要“研”字当头,以研激训,借研深化;要高起点,大手笔,针对性要强,实效性要突出,可持续性明显;不仅要立足校长本身素质的提升,更要立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整合温州本土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教育学科的优势,设置5块“以学员需求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手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具有逻辑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模块,并相应设计54项“菜单式”的活动单元。模块化的培训课程设置既可以满足校长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也能够发挥培训机构在师资、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更能体现研修的主题目标。“菜单式”既可以突出校长在研修中的主体性、主动能动性和交互性,也能够凸显名优校长向教育家发展过程中的个性特征。具体模块与菜单如下。

1.教育理论学识课程模块

相应的菜单包括:一是当代教育理论问题与进展,如教育法规的理论与实践,当代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国际比较等;二是现代教育热点与难点问题,如校园文化建设的再思考,提高德育实效性问题,聚焦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知识管理等;三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与学术规范。

2.教育管理专题课程模块

相应的菜单包括:一是当代教育管理前沿信息、国际比较视野、校长领导力理论的最新进展;二是校长如何管理和领导学校,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三是校长沟通力的提升与学校管理诊断等内容。

3.名校管理实践与经验课程模块

邀请京沪两地全国知名的中小学校长与温州本土名校长走进课堂,在感悟他们的办学理念、管理实践和领导体会的同时,加强互动交流,以“问题会诊”式就校长在平时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开展互动交流,真正起到解校长之所急,急校长之所需的作用。

4.考察实践与挂职锻炼课程模块

相应的菜单包括:一是进京沪两地名校考察,深入课堂,听经验介绍,感受名校文化,并与之深度交流;二是学员进京沪两地名校挂职锻炼,为期半月,实践“导学、导思、导行三合一”的有效培训模式。

5.学术活动课程模块

相应的菜单包括:一是学习期间的校长自主学术沙龙活动、学术导师的科研指导工作;二是学习间隔期间与集训结束后的校长自培与校长主题论坛活动,以保证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性;三是学术成果的呈现。

二、主题性校长高级研修的培训方式

1.高级研修班形式

在组织培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强调研修主题务必明确,研修内容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实际、实效;其次,在研修时突出“研”字,重在激活思想,在互动中不断深化;第三,严格把关专题内容的审核,与主题偏离的专题一律删除,要求专题报告立意要高、观念要有前瞻性,内容力求丰满实在;第四,经常组织“校长论坛”,围绕研修主题进行高层次研究、研讨和修习。由北京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资培训中心聘请京沪两地著名专家学者、知名校长担任主讲和各种形式的主持人,所有研修班的校长均积极参加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活动。

2.双重导师制度

当前参训的温州校长大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相对缺乏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与专家的引领,积极跟进尚不够。建立导师制度能有效的解决校长的迫切需求。我们采用“双向选择制度”,导师可以选择学员,学员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首先是建立学术导师制度:即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分别聘请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年轻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负责3~4名学员的学术把关工作。研修校长可适当加入学术导师的课题研究中,或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相关论文、案例的写作以及完成自己已有的课题研究。其次是建立校长导师制度:即由两合作单位联系京沪两地知名校长担任校长导师,让挂职锻炼的研习校长以名校长为师,进校全息参与挂职实践两周,进行情境参与式学习。并规定研习校长要深入课堂听课、积极交互经验、做好专题报告、开展校长小沙龙等形式,学习知名学校及其校长的管理经验。每位校长导师负责3~4名研修校长的实践学习。研习校长必须完成一份学校考察和挂职实践报告。冯大鸣《IT支持下的校长培训模式》中认为“校长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在做中领会,在做中接受”。这样的研修过程,既提高了学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更培养了校长们的合作意识与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意识,也契合主题性校长高级研修的目标。

3.研修档案袋制度

这是一种对研修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管理方式,并为学员个体研修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对研修校长而言,这是一项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又是提升校长领导力的一种有效措施。它作为一种档案的形式,既翔实记录了校长研修期间的行思方式与感悟,又为培训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检阅研修成果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校长研修档案袋中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资料:一是简历类:校长个人信息记录表;二是校长个人培训计划书:校长结合自身条件与已有经验,与学术导师共同研制,这将保证校长培训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三是成果呈现:包括校长在培训期间必须要完成的论文、案例、挂职考察报告、学术发言稿等;四是评估类:即挂职实践中的校长导师评价表、学术导师对学员表现及其档案袋的评价表、专家对沙龙发言的点评记录与评价表;五是研修成绩总表与结业证书。

4.校长自主学术沙龙方式

在集中研修期间,每个研修班都确立相应主题,开展诸如校长座谈会、校长论坛、校长沙龙等形式的自主学术活动。2007年4月15日,温州市教师教育院与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共同举办了以“校长专业发展”为主题的“沪温两地校长论坛”,参加人员有温州市首期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与上海市名初中近50名校长、沪温两地各派四位校长上台演讲,现场气氛紧张而严肃,校长的演讲既精彩又具智慧,颇受点评专家的高度评价。2007年12月28日,在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组织以“校长领导力与现代学校建设”为主题的温州市第二期省市示范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校长沙龙,采取“头脑风暴式”来剖析、解决、探讨校长管理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与会校长各抒己见,气氛既热烈又有思想高度,成效显著。

5.促进校长研修和学术成果公开化

这既是校长总结办学经验,反思学习研修的成果呈现方式,也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的有效措施,也是校长研修展示自我风格成就教育家的平台。我们借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上海师范大学的学术优势和影响,整合教育学术刊物资源,为校长高质量的学术和研修成果的发表提供平台。温州市首期初中校长班在结业时还完成了两部专著:一部是学员的论文集《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由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一部是学员挂职学结《上海挂职学习行思录》,由我院编印。第二期的省市重点高中校长高级研修班与省市示范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期间,各学员热情高涨,每人都提供一定数量的学术成果,相信将会有几部高质量的校长专著问世。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团队;载体设计;实践探索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使命的一种教育类型。因此,高职教育应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实践教学条件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其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起关键性作用。在团队建设中如何创设建设途径与方式,加强与区域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良性互动的机制,值得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一、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

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在办学水平评估、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等工作的引导与促进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引进、培养和兼职教师聘任等手段,教师数量得到显著增加,学历、职称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实践动手能力有了较快提高。但与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实际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教师数量仍显不足、专兼职结构不太合理。特别是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的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多,真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兼职教师比例不高,且队伍的稳定性不强,由于缺少一定时间的学校教学经历,兼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识不深,教学艺术与水平较为欠缺。

2.大部分专业教师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经历。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专业数量的增加,近几年大批应届高学历教师的引进,使专业教学团队逐渐趋向学历化、年轻化,虽然通过采取安排部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联合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活动,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参与面不广,时间上缺乏经常性,因此,实践能力的总体水平提高不快。

3.学校在职教师实践能力滞后于生产一线技术改进与创新的步伐。虽然许多教师已通过“双师素质”认定,但通过师资培训基地短时间的培训,根本培养不了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和完成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即使是从行业企业一线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几年时间后其知识与技能的老化现象也十分严重,与“双师素质”内涵的动态要求相比,尚有不少差距。同时,在专业教学团队内,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师则更为稀少。

上述问题已成为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院通过前期实践与探索,设计并提出了以“四个一”为主要内容师资队伍建设载体,并作为学校基本建设的一项工程,以期成为切实可行而又富有成效的综合性途径,形成与社会良性互动与循环的机制,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有益的尝试。

二、“四个一”工程的主要内容与预期成效

我院“四个一”工程是指每位专业教师“联一企、做一项、结一师、带一批”。

“联一企”是指专业教师以自己所在专业的“技术领域”及承担的课程为业务背景,与课程组一起联系一个与自己业务背景有较强关联度的企业,及时掌握企业与学院合作的需求信息,并对企业的产品、技术、工艺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做一项”是指每位专业教师每年安排一定时间到企业从事挂职锻炼、技术攻关与服务等工作。以给企业提供服务为基础,增进与企业及企业人员的协作,融入到企业团队,建立与企业紧密联系的通道。

“结一师”是指每位专业教师与联系企业中一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实践

专家”结成“对子”。通过互相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同时将结对“实践专家”聘为学院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承担教学工作,并给予兼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指导。

“带一批”是指每位专业教师每年带领(组织)一批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课余实习),同时指导学生完成与企业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

“四个一”工程是根据高职教育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内在要求提出的一项综合性的建设措施,其核心是“做一项”,通过“做一项”的有效开展,实现“联一企”、“结一师”的紧密性,“带一批”的可行性。我院开展以加快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目标“四个一”工程的初步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将对教师的知识更新、实践能力提升和双结构教学团队的形成等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个一”工程将成为专业教师知识更新、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教师常规性的下企业活动,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掌握企业最新的装备水平、工艺流程与技术进步等状况,确保教师对本专业最新生产现状的及时了解与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实现专业教师在现有基础上,具有连续性的行业企业实践工作经历,达到教师知识、技能与生产一线实际的“零距离”状态,从而建立起一支具有“双素质”实质的在职专业教师队伍。

“四个一”工程将成为加强与行业企业互动、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与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准确了解与掌握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形成校企互利互惠的长效利益机制,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个一”工程将成为加快“双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手段。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结对,形成数量充足与稳定的兼职教师人才库,并通过对结对人员的教学常规与教学业务指导,规范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真正建立起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良好教学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实现“双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质性推进。

“四个一”工程将成为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四个一”活动的实施与深化,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改、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保证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岗位的安排,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组织与指导提供保证。

三、“四个一”活动的相关保障与建议

实施“四个一”活动是一项涉及到全体专业教师的全局性工作,为确保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全体专业教师认真学习与领会现代职教理念,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提高对实施建设工作必要性与紧迫感的认识,使之成为教师主动与积极的需求,为实施工作提供思想保证。

其次,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与配套政策,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的“引逼”机制,引导与促使全体专业教师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形成专业教师人人参与、时时开展的态势,从而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第三,与常见的部分教师外派培训、下企业挂职等方式相比,“四个一”活动作为学校整体性的措施,涉及教师的数量多、时间长、形式与途径多样,需要学校作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因近几年新增教师数量大,且大部分来自外地,对当地的行业企业不熟悉,就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等协助与配合,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广泛联系与了解的基础上,筛选确定教师相应的联系单位与项目内容。

第四,正确处理“四个一”活动与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关系,在年度岗位聘任与学期教学任务安排的基础上,提出年度实施计划,经学校有关部门统筹后组织实施。考虑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教师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及其他业余时间开展工作,鼓励基础课程教师积极参与,并对参与人员在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合理安排。

第五,为保证“四个一”活动的实施成效,注重对实施情况的过程管理与结果考核,建立教师个人“四个一”活动业务档案,制订考核标准与评价办法,对于实施成效显著,考核结果优良的教师在各类评比与推荐中优先考虑,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第六,为不断推进“四个一”活动的实施,通过人事、教务、科研与督导等部门的日常管理与检查工作,经常性收集相关信息,及时改进与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对于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部门与个人,结合教学成果、科研成果评选,加大表彰与奖励力度,以保证实施工作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杜世禄.“五位一体”指导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四大工程”建设.浙江高职教育网,2007.10.

篇10

关键词:网络培训;双师型;高校教师;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晓庆(1982-),女,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刘晓燕(1962-),女,辽宁绥中人,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新专业建设与‘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对接研究”(项目编号:GBC121201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301016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90-01

目前在我国“双师型”教师这个概念被广泛提及和应用,但却没有统一的定义。高校“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其次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因为只有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丰富,才可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1]然而,如果高校教师一直身处校园之内,重复讲授书本上相同的内容就不可能与时俱进,更无法有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参加学习培训,时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将学术前沿的新理论、新方法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网络培训对于教师培养的意义

培训是“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国家向来重视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2]教师丰富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很多,作为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外出培训扩大专业领域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可以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还可以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来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等等。但是这些往往需要一定的相对集中的时间。对于部分高校教师来说,平时的课程较多,很难抽出集中的时间进行外出培训或科研工作,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零散的时间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平台,在日常生产、生活和教学活动中,网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并且正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革命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行业也受到了信息化的冲击,特别是高校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教师拥有更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快地把握专业领域的变化。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跟上专业知识的更替步伐。

世纪之初的教育正在向“终身化”方向发展。[3]网络作为信息的天然载体,必将通过其在教育领域所特有的功能来回应信息化潮流。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网络培训为参加培训的辅导人员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由于网络培训具有诸多优势,许多时间不充裕或喜欢自由、自主学习的考生较多的选择网络培训学校进行学习,使网校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4]国外,网络培训由于网络硬件条件好,教育资源丰富,已经进入普遍网络教育的时期。随着国内网络硬件条件的逐步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与提高,未来的网络培训、网络教育将成为每个人在学习中都会接触到的学习渠道。

二、网络培训及其模式

网络培训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与快速学习的方法,又称为E-Learning、在线培训、网络学院、网络教育和在线学习等。E-Learning[5]的“E”代表电子化学习、高效率学习、探索性学习、经验化学习、拓展化学习、延伸化学习、便捷化学习、增强化学习等多重含义。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每个人不断学习,加强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尤其重要。使用网络远程教学,教师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按照自己学习的速度和方式进行学习,工作学习两不误。利用网络进行培训时间灵活、方式方法多样、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易于接受。目前网络培训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6]

1.网络远程教育

网络远程教育是目前最常用的网络培训模式之一。这种培训方式可以有效进行资源共享,通常情况下是一方授课,多方学习,对于教学双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性小,对于上课的模式也没有太多要求,形式比较灵活,还可以为跨区域的学术交流活动构建一个多人共享的平台。但是这种情况对于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往往有硬件要求,特别是学习方需要有配置较高的多媒体教室,否则课堂效果会受到影响,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网络培训,则更应注意多媒体的合理应用。

2.网络视频工作会议

高校教师培训中由于培训需求,经常会安排工作会议或教学观摩,由于被培训的教师往往来自全国各地,将参与培训者全部集中起来召开会议需要合理确定会期,还要集中安排学习及食宿,花销巨大,劳民伤财。而网络视频工作会议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与会者可以直接就地利用网络参会,不必再长途跋涉抵达会议举行地点,可以节省一大部分时间和经费。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小范围的教学讨论和观摩,当培训人数较多时,视频及语音交流相对困难,优势不明显。

3.学术交流

传统的学术交流会议要求与会者集中时间、集中地点进行参会,同样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另外,学术交流只能在与会期间进行,平时很难进行交流,这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极为不利。而建立长期有效的网络平台,培训者可以随时提问或回答各种专业问题,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或答疑解惑,同时还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三、网络培训的优点

1.最大化利用资源

“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各种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跨越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来自不同地域的教师可以充分交流、互换经验,在提高、丰富自己的同时,也能提高、促进彼此的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

2.自主化学习

将远程教育应用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或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寻找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习者的兴趣,进行自主化学习,同时也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交互化学习

教与学双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增加了双方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利用网络平台可以为教学双方提供充分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尤为适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相互讨论,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4.个性化教学

网络教育可以建立强大的数据交互平台,数据库中可以根据每个学员的不同需求建立不同的学习系统,跟踪记录个人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储存学习资料等多种信息。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成员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每位学员的学习计划,提出学习建议,实现个性化学习。

四、总结

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培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网络培训作为众多培训手段之一,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方便教师自行组织学习安排,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全方面实现教学平台讨论,方便学习形式的交互和教学形式的个性化设置。通过形式精彩纷呈的网络培训,高校教师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资源,同时通过学习和讨论可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和高校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师网络培训,都取得了很好的收效。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培训必将成为教师培训的必要环节,同时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有力的帮助与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凤英.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教师培训与开发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2]魏杨.浅议高职学院教师挂职锻炼与双师型教师培养[J].现代阅读,2012,(9).

[3]姜振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浅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4]黄红啟.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浅探[J].武汉商务服务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