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挂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8 00:2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事挂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事挂职总结

篇1

海事执法人员是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体现和执行者,海事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形象。我国海事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要打破常规,实现海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强对我国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的绩效评估,准确把握执法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具体实绩。但是,目前的绩效评估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评估内容比较笼统,这种现状亟待改善[1]。本文将就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绩效评价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绩效评价现状综述与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1.1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绩效评价现状综述

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估方法丰富多样,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有特定的适用范围。调研表明[2],基层海事处都按交通部有关文件规定认真实行了年度绩效考核。不过,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目前对基层执法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据某课题组对5个基层海事处、5个办事处的基层执法人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96份,其中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为92.71%。问卷调查结果反映了海事系统基层执法人员对现有绩效评估体系的认知。统计结果表明,41.57%的基层执法人员认为现有的考核过程形式化,不易操作,不够全面,0,23.59%认为考核制度不合理,16.85%没有提出看法,15.73%认为工作考核体系基本可行,2.25%认为没有针对执法人员的考核制度。总体来看,海事系统基层执法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缺乏明确、具体的考核指标和标准,由此可见,为了提高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绩效评估工作的实效,有效地激励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应根据海事系统的具体情况,针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合理选择绩效评估的方法,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2构建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海事行政执法人员指标体系的选取应具有科学的理论根据,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有利于海事行政执法人员之间的横向比较,发现海事行政执法人员自身优势和不足之处,挖掘他们潜力。

(2)系统性原则。对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的评价是一个涵盖多因素、多目标的复杂系统,考核指标体系应力求全面反映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情况,而且海事行政执法人员考核指标体系的选取应该全面和可靠。

(3)可操作性原则。所建立的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层次清晰、指标明确,具有实际应用与推广价值。因此,选取的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可行性,所需资料收集方便,而且易于运用现有方法和模型求解。

(4)针对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与一般公务员的岗位考评体系区分开来,要充分考虑海事行政执法人员工作的特殊性,能够针对其具体工作岗位性质进行有效的评价,而且担任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评价指标要有所不同。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评价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绩效时,有些指标能够定量,而有些指标不能准确定量只能定性,因此,应综合考虑定量和定性指标,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赋值,使其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

二、构建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海事行政执法人员本身是国家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考核可以参照国家公务员的绩效考核方法来进行考核,因此,其指标体系即评价要素构成可以是以“德、能、勤、绩、廉”为一级指标,其后的具体要素则构成二级指标,具体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如下:

2.1评估“德”的指标

评估“德”的指标主要包括:(1)政治思想和个人品德修养:是指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情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等与遵纪守法、奉献精神、实干精神、诚实守信、行为正派等情况;(2)职业道德:是指爱岗敬业、履行岗位职责情况;(3)个人理想与抱负:主要指事业心、个人理想等;

2.2评估“能”的指标

评估“能”的指标包括:(1)业务能力:是指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经验积累、决策能力、组织能力、业务理解和执行力等;(2)环境适应能力:是指不同环境下的生理健康度、心理健康度,与外部、同事协调沟通的能力等;(3)学习能力:是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领悟能力、开拓能力等;

2.3评估“勤”的指标

评估“勤”的指标包括:(1)出勤情况:是指遵守工作纪律与守则、按时上下班和值班情况等;(2)勤奋程度:是指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的情况和工作主动性等;(3)责任感:是指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感等。

2.4评估“绩”的指标

评估“绩”的指标包括:(1)工作数量指标:是指履行岗位职责和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情况等;(2)工作质量指标:是指准确无误地按要求完成任务情况、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方法和精神等;(3)工作效率:是指高效、快捷地完成工作的情况等;(4)工作效果:是指完成的工作产生的经济、社会效果等。

2.5评估“廉”的指标

评估“廉”的指标包括:(1)廉洁从政:是指严格遵守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廉洁奉公,秉公办事,不,不利用职权“吃、拿、卡、要”;(2)生活作风:是指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无铺张浪费行为;(3)廉洁意识:严格自律,为人表率作用等。

三、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的绩效评价方法

3.1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绩效评价基本原理

由于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准则、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体系,有些指标能定量计算,但有些指标只能定性分析。此外,每一个评价指标只能反映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绩效的某一侧面,不能全面反映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绩效,为此,研究选用基于组合定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3.2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

目前多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主观定权法和客观定权法。本文将主观定权和客观定权结合起来(即组合定权法),确定一级指标权重,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二级指标权重采用主观定权法。

3.3建立判断评语集T

#p#分页标题#e# 确定评价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绩效等级的评语集,假设将评价结果分为5个等级。

四、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的绩效评价计算实例

根据前面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得出该海事行政执法人员绩效评价的综合得分为68.46,处于中游水平,这需要对得出该综合得分的各个指标因素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很直观地发现该同志存在的问题,以督促其改进缺点,取得进步,如果有多名海事行政执法人员,可以将他们的评价结果进行排序和比较,以促进他们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篇2

一、当前人员配置存在的问题

1.难预测

人员需求不能科学预测。对于人力资源需求,尚不能科学地根据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和内外部环境,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结构等进行预测。造成人员流动导向性不强,与配置需求结合不紧密,造成人员无序流动,人力资源形不成有规律的流动态势,内部市场配置效能低下。

2.总量大

用工总量偏大。该公司2014年末按照核定定员核算,超员率超过60%,呈现整体严重超员状态。

3.不均衡

结构性超缺员依然存在。按单位层级划分,呈现“县公司超员配置,市公司和省公司支撑实施机构缺员或满员配置”的格局。县公司层面,整体超员85.4%,处于严重超员状态。省公司业务支撑和实施机构层面,整体超员10.9%,处于满员配置状态;市公司本部层面,整体缺员9.1%,处于一般缺员状态;按专业分类划分,呈现“知识密集型高端业务缺员配置,劳动密集型低端业务超员配置”的格局。乡镇及农村配电与营业、物业后勤专业用工配置率最高,超员率分别为132.2%和117.7%,规划、信息通信、大运行等专业均处于缺员配置,缺员率分别为38.2%、27.5%和6.4%。

4.难调剂

跨单位、跨专业调配人员难以实现。一方面人员调配机制不健全,工作中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规矩,工作不够严谨,审批制度不健全,事前无管控,事后无考核,由此带来的职工内部矛盾较多。另一方面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对于跨单位、跨专业调配人员激励约束不够,对于从超员向缺员的正向人员流动无激励措施,对于逆向的人员流动亦无管控措施,造成了人员无序流动,后勤等专业超员情况愈发严重,公司整体人员配置情况更加不均衡。

二、解决方法

1.通过需求预测技术,量化内部人员配置矛盾和需求

首先根据各专业的业务发展需要,预测各专业的用工需求。一是依据专业需求预测设备台帐对各专业结构用工数量进行科学预测;二是运用总量需求预测模型中的“效率提升调整系数”对各专业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调整,通过调整后得到的人员结构模型的汇总结果与总量模型预测结果基本一致;三是利用“专业弹性系数”对于二者之间的个别差异进行了小幅修正,做到差异率为零。

(1)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收集模板包括输电、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电力调控、电力通信、信息系统、城区配电、城区营销、乡镇及农村配电与营业和送变电施工等专业内容。各年度数据统计口径必须保持一致,数据整理操作包括数据修正、数据分类汇总、数据整合和统一数据量级。

(2)指标筛选与降维。在建立结构需求预测模型时,各专业关键驱动因素与用工总量的相关系数可酌情下调,但一般不低于0.85;然后通过公因子分析,进一步减少各专业建模过程中自变量的数量。

(3)专业结构建模。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服务类模型设计:根据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和服务类人员的工作内容特点,不适用于采用关键驱动因素法建立需求预测模型。经营类采用定额标准法,管理类、技术类、服务类采用比例法(以技能类为基数)进行专业建模。业务指标选择与公因子分析运用SPSS软件分析,通过对公因子F与实际人数进行曲线拟合,得到各专业模型拟合曲线,进而预测出未来年度的用工人数。

(4)补员配置。综合考虑各地市公司和下属工区的专业配置率,将预测到的各年度用工增量额度分配至各市(县)电公司及下属工区和其他二级单位,逐步平衡各单位、工区用工配置结构。针对不同的专业类别,运用不同的补员办法。一是经营类补员,由于经营类用工数量变动弹性较小,结合需求预测结果,保持用工数量不变,全数补充自然退出人员。二是管理类和技术类补员,总体原则向低于平均配置率水平的地市公司倾斜,以逐步平衡各地市公司的人员配置结构。

(5)技能类补员:补员配置公式如下

ΔYi=ΔY*Xi/(X1+X2+X3+...+Xn)

X=地市公司专业用工数量*(1-N)

其中,ΔYi:某地市公司分配至某工区补员总量;ΔY:某专业补员总量;N=地市公司总量配置率*专业配置率。限制条件:N>1,不补员,也不减员;专业配置率大于100%,不补员,也不减员。

最终,通过“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预测得到的专业人员用工总量之和与“人力资源需求总量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致,由此验证结构预测模型科学合理。根据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结果,明确年度人员配置导向。

2.全面建设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盘活人员存量

(1)建立内部市场配套制度体系。制定了公司十项配套实施细则,详细规定了组织调配、岗位竞聘、挂职(岗)锻炼、人才帮扶、临时借用、劳务协作等6种人员配置方式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流程规范,明确了薪酬待遇标准,同时对员工转岗培训和退出岗位提出了统一要求,全面规范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规则。

(2)充分利用内部市场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根据“三定”制度标准和人员配置现状,各单位定期超缺员信息,主要包括超缺员情况、配置计划、完成进度等内容,促使超员单位和专业自我严控用工总量,引导超编人员向缺员单位和专业流动。硬性规定所有人员流动必须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全盘规划、实时监控,有效避免逆向流动和无效流动。

(3)加大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力度。按照“先内部优化、后跨单位调剂”原则,推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针对调控一体化、远程集中抄表等公司发展新形势,组织有关人员培训合格后充实到新业务或缺员岗位。二是择优从严控制员工向上级单位岗位流动,鼓励超职超员人员到供电所、生产一线工作。三是员工由生产岗位向管理岗位、辅助岗位向关键岗位、本级单位向上级单位调整的,原则上实行内部公开竞聘。四是严禁超计划、超比例、超权限用工,缺员单位推广非核心业务外包,超员单位加快推进长期职工置换主营业务核心岗位其他用工。

3.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体系,激发内部市场运行活力

(1)与单位工资总额挂钩。将职工工资总额直接与超缺员挂钩,按人均工资的20%核减超员工资、30%核增缺员工资。

(2)与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挂钩。在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关键指标中设置“人员配置到位率”指标,重点考核超员率降低成效。

(3)与同业对标挂钩。在同业对标指标体系中设置“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工作评价指数”指标,主要包含“超员优化率、专业间用工配置均衡率、专业间用工配置优化率和内部市场参与率”4个分项指标。重点考核结构性超缺员的优化情况、人员配置的均衡程度和内部市场的参与程度。

(4)建立内部市场运行看板,强化过程管控。围绕内部市场关键指标,依托内部市场信息平台数据源,月度将各单位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对比排名,并将对比结果采用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形式直观的进行展示,充分利用这一“曝光台”将各单位通过内部市场解决超缺员问题的成效进行“比武打擂”,充分激发内部市场对于员工配置的调节和优化作用。

三、实施效果及发展前景

1.人力资源需求实现科学预测。一是为公司内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了科学性导向,为充分发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集约配置效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二是通过结构模型预测得到未来5年各专业用工需求,统筹考虑不同单位的发展战略和企业运营需求,按照补员优先级将不同专业补员总量科学合理地分解至各单位不同专业,进一步明确了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工作导向。

2.用工总量实现连续负增长。公司通过严格劳动用工管控,持续盘活人员存量,劳动用工集约化管理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实现了用工总量连续负增长。2015年末,较2014年末减少用工4818人,较2013年末减少用工7124人,整体超员率从2013年的72.4%下降为当前的55.7%。

3.跨单位、跨专业调剂更加合理。完善员工流动配套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对单位)和政策激励引导作用(对个人),依托信息平台及员工流动运作方式,有效突破体制、地域、收入差异,实现公司系统员工跨区域、跨单位,由超员向缺员单位、由冗余专业向紧缺专业的正向有序流动,有效建立起与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相适应的机构及人员配置,逐步实现人与业务的有效统一,切实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4.专业间、单位间用工配置更加均衡。专业层面,2015年末,实现了检修、运行、营销、物资4个专业的超缺员率控制在2%以内,实现基本配置到位目标。预计2016年末,实现除后勤和农电外其他专业的超缺员率均控制在3%以内,实现基本配置到位目标。单位层面,2015年末,县公司层面超员率由2014年末的85.4%下降为68.5%,市公司缺员率控制在10%左右;预计2016年末实现省、市公司层面基本达到平衡配置,县公司超员率下降为55%左右。

参考文献:

[1]索志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03):131.